寫作於2008.08.24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太28:1-10、約20:10-18
I、前言:雙翼的生命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介紹一本書給大家,這是最近蟬聯連鎖書店排行前三的書,書名是「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作者是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書中他嘗試要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自己和別人的天使,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活出屬於自己生命的獨特價值,然後成為別人的祝福。他用「天使」,天使有兩片翅膀,所以我稱為「雙翼的生命(Two Wings)」:第一片翅膀,是要幫助自己,為自己創造機會,使自己活的精彩;另外一片翅膀,是要幫助別人,使人看到希望,可以活在愛中。一個人要有這兩片翅膀,才能夠飛得高,活出生命的活力。他認為關鍵有兩個,一個是要有熱誠,一個是要做對的選擇;在同樣的事上,你有不同的選擇,在每個選擇的後面,你會有不同的生命力。在基督教的書房,也有一本從去年到今年蟬聯暢銷排行榜的書―「活出美好(Your Best Life Now)」,內容提出的是,你有沒有一種積極思想和態度,不論遇到什麼情形,都相信上帝的恩惠同在,在每一個當下都能活出美好的人生。聖經中,神已提到這樣有雙翼的生命:「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3),我活著是為了主而活,這個活著是使別人與自己同得福音的好處,換句話說,上帝給我們生命,使我們在這個福音的信息裡、在耶穌基督的愛與信仰當中,我們活出生命的色彩,並且使人因著在基督裡、因著這個福音、因著這個信仰,他們的生命也不再一樣。今天我們要看的這個人―抹大拉的馬利亞,她活出了這雙翼的生命,她成為自己生命的天使,也成為別人生命的天使。
Ⅱ、抹大拉的馬利亞
1. 抹大拉(Magadala)
聖經裡記載抹大拉的馬利亞只有十三處經文,但都很關鍵。聖經特別提,她不是別的馬利亞,而是住在抹大拉的馬利亞。抹大拉是什麼意思?它有燈塔守望台的意思。這個城市位於加利利海的西岸,離提比哩亞海大約只有九公里,它還有另外兩個名字,叫作馬加丹(太15:39)和大馬奴他(可8:10),耶穌行了讓四千人吃飽的神蹟後,坐船到馬加丹,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家鄉,所以可能這時馬利亞就第一次遇見了耶穌,並且在抹大拉認識耶穌以後,就開始一路跟著耶穌走到耶路撒冷,甚至跟到十字架下、墳墓旁、以及看見祂復活。抹大拉是一個商業重鎮,染織業和漁業都非常發達,但在猶太拉比的法典裡有一段記述,是說這個地方是一個罪惡之城、淫亂之都,因此有此一說:「抹大拉能出什麼好女人」,拿但業第一次聽到腓力跟他講耶穌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然而,拿撒勒出了一個救主耶穌基督,抹大拉出了一個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基督徒。這好像在告訴我們,我們的出生和我們的未來沒有關係,重點是如何活在當下,如何成為自己的天使,也成為別人的祝福。我們要從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學習一些功課。
2. 抹大拉的馬利亞
抹大拉的馬利亞親眼見到耶穌受死、埋葬和復活,是第一個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人,並且是第一個受耶穌差去告訴門徒說:「…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28:10)。在她身上曾有被鬼附的現象:「耶穌從她身上曾趕出七個鬼」(可16:9),很多神學家解釋為精神疾病或淫亂等等,總之她曾生了重病,且被困擾很久,而耶穌來到她的鄉鎮,她的病得著醫治,她在這裡遇見神。當她的生命被耶穌改變以後,她做了一個選擇,「我就要跟這個人在一起(Be with him)」,所以她就一路從加利利跟著耶穌,服侍祂、跟隨祂,並且把她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使用,供給他們整個福音、傳道事工的需要,「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太27:55-56),第61節說:「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她看著耶穌的屍體被搬進墳墓中;另一段經文讀到的是:「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來看墳墓」(太28:1),但她找不到耶穌,天使對她說耶穌不在這裡,要她去告訴門徒往加利利去見主,就在她跑去要報喜訊時,她和耶穌遇見了。在讀這段經文時,我一直在想,這個馬利亞,她到底有什麼生命的秘訣,讓她可以成為自己生命這麼大的一個祝福,也成為別人的天使,在今天的經文中我發現到:「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祂的。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秘訣是「在那裡(Be there)」,換句話說,只要有耶穌在的地方,她就「在那裡」,她就在有耶穌出現的地方,她的生命也就開始不一樣,好像「在那裡」成為抹大拉馬利亞生命的一個關鍵、一個契機、一個動力、一個改變,也因而能做自己生命的天使,並成為別人的祝福。
Ⅲ、做自己生命中的天使
1. 讓神工作在你生命中
稅吏撒該,他訛詐人,很多人討厭他,當耶穌來時,大家圍著耶穌,撒該無法看到耶穌,他做了一個選擇,「就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因為耶穌必從那裡經過」(路19:4),他知道耶穌要在那裡,他就讓自己在那裡。我們看見當他等在那裡和耶穌相遇,他的生命就改變了,他家裡的人因著他的改變就信了主,並且過去受他壓迫的人也拿回他們的錢、得到祝福。可以想像,撒該與眾人的關係就恢復了,他做了自己生命的天使,也做了別人生命的祝福,那個關鍵是「在那裡」,耶穌在哪裡,他就在那裡,這成為他生命改變的契機。
2. 在惡魔纏擾中經歷神
抹大拉的馬利亞也是如此,第一個她所做的「在那裡」,是當耶穌來時,她帶著病痛去到有耶穌的地方。我們是否也會帶著我們的困難、病痛、纏累已久的,「在那裡」與主相遇,將問題、困難「在那裡」禱告中交給神?抹大拉的馬利亞讓神工作在她的生命中,使她的生命得醫治、得釋放、脫離那纏累已久的鬼附問題,「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他身上趕出來」(路8:2)。
3. 在福音事工中供應神
在福音的事工上,她也在那裡。聖經告訴我們,她跟著耶穌一路走,且她看到耶穌與門徒在傳道上有需要,她就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8:2-3)。在「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這本書裡,後面兩章提到如何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與如何祝福自己,而方法就是能看到有需要的地方,且你就在那裡並成為那需要的供應者、幫助者,你的生命就將不再一樣。這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她在福音事工上面供應神。
4. 在十架受難中跟隨神
當她跟著耶穌一路走,到最後卻是跟到十字架,那是一個政治迫害、一個誣陷、一個傷害,但她沒有放棄,她的選擇是繼續跟隨神,即使門徒都走光了,她也沒有離開,「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約19:25),「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太27:55-56),不管是靜靜地在十字架下,或是遠遠的看著,耶穌在哪裡,她就在那裡,她跟到底,她做的選擇是即使在苦難中、在無法理解的事情中,她繼續地跟隨神。
5. 在絕望洞口中等候神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屍體被搬下來、被包裹,放到洞裡,洞口也被石頭封住了,聖經告訴我們,「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太27:61),人都死了,已經絕望了,但她還是坐在那裡,看著、等著,在那絕望的地方,已經看不到任何一種聲息,她沒有放棄,仍然在那裡。我們有時遇到環境看來已無盼望,但我們是放棄還是做出別的選擇?抹大拉的馬利亞做了一個選擇,她不放棄,在絕望的那裡等候神。
6. 在最後墓園中尋找神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可16:1),這是她最後能夠為耶穌做的。安息日到了,她也回去了,但她沒有結束她的跟隨,在七日的頭一天,耶穌死後第三天的一大清早,她跑去最後關鍵的墓園找神,看見石頭被滾開,耶穌不在裡面了,她帶著香膏要找神卻找不到,她哭著問:「我的主在哪裡?」門徒也跑來看,發現耶穌真的不見了,然後經文記載的是,門徒就回家了,而抹大拉的馬利亞等在洞口,一直哭、一直問、不斷在尋找神。當她在尋找、尋問時,她遇見了復活的主,耶穌對她說:「願你平安」,復活的主在那裡向她顯現。也許有些時候,很多的問題你可能已經忘了,但神沒有忘記,而你有沒有繼續再尋找?你繼續尋找,祂要給你答案的。「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可16:9),我覺得這段經文很美,馬可刻意的寫說,耶穌復活了,「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祂沒有先向特別挑選的那十二個門徒顯現,而是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名不經傳的這個馬利亞顯現,因為馬利亞做了一個選擇―在那裡(Be there):在有耶穌的地方,她讓耶穌工作在她的生命當中,在那裡,她交託她生命中的重擔、困難和病痛;在福音的需要上面,她在那裡供給;在十字架下,在想不透的事件當中,她沒有放棄,繼續跟隨神;在完全絕望、沒有盼望的當中,她繼續的等候神;即使最後的關頭,她仍然問,尋找神,這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生命中的秘訣―在那裡。
7. 在有主的那裡遇見神
在那裡等候神,在那裡尋找神、跟隨神、尋求神,神給了一個極大的應許,I am here,主先向她顯現,這是何等大的榮耀,親眼見耶穌復活,親眼看到這個生命是真實的,這是抹大拉馬利亞的選擇,在那裡做了自己生命中極大的天使。親愛的弟兄姊妹,在每個當下你所做的選擇是什麼呢?約翰福音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12:26),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這樣,她跟隨、服侍、尋求,她得到一個極大的尊榮,遇見那復活的主,她的生命充滿了盼望,帶領她繼續走前面的道路。
Ⅳ、做別人生命中的天使
1. 讓神用你生命祝福人
不僅如此,她也做別人生命中的天使,她活出生命的盼望以外,她讓神用她的生命來祝福人。當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絕望地坐在墳墓前,真的沒有什麼事發生,她們回去,但她不是放棄,「她們就回去,『預備』了香料香膏。他們在安息日,便遵著誡命安息了」(路23:56),因為安息日,她回去後就「預備」香料香膏,她覺得那個預備可能是最後一次能為耶穌做的事,她用盡所有來做她最後能做的事,「七日的頭一日,黎明的時候,那些婦女帶著所預備的香料來到墳墓前」(路24:1),她們所預備的香料香膏,是要去見死去的耶穌,但怎會想到耶穌給她一個很大的驚喜:主復活了!耶穌給她的不是一個死的耶穌,而是一個復活的耶穌。弟兄姊妹,我們也可以常做預備,「若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告訴對方那個起初的愛。預備、等候、期盼,那個生命就不一樣。抹大拉的馬利亞也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約20:18),因著她預備香膏去找耶穌,反而這個預備換來一個更大的預備,就是她生命裡遇見了復活主,而將主復活的消息去告訴眾人、傳給人。
2. 以軟弱經歷來安慰人
第二,她預備自己的生命去安慰人。我喜歡保羅在這裡的經文:「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1:4)。抹大拉的馬利亞之前被七個鬼所附,掙脫不了,在一個極大困苦中,在我們今日而言,這可能是一種癮,想戒都戒不掉,而抹大拉的馬利亞在那裡生命被改變以後,就用這個生命成為別人的安慰,成為一個活的見證,見證她的生命如何改變、身上的綑綁如何脫落而得著自由與釋放,成為別人信心盼望的緣由。
3. 以財物供應來幫助人
第三,她用財物來供應幫助人。保羅說:「因為辦這供給的事,不但補聖徒的缺乏,而且叫許多人越發感謝神」(林後9:12),抹大拉的馬利亞用她的財物供給耶穌和祂的門徒在傳福音的使用上,保羅後面更加了一句鼓勵我們的話,這些供給不但可以補足人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看見神,使神得榮耀。親愛的弟兄姊妹,當你在需要的上面,你參與、你供應,使人將榮耀歸給神,不僅使人得著祝福,也使神得著榮耀,這是抹大拉馬利亞用的方式,也是神鼓勵我們的方式。
4. 以團契生活來服事人
抹大拉的馬利亞用團契生活來服侍人,成為別人的幫助。剛剛我們一路看到抹大拉的馬利亞,她都不是一個人,「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路8:1-3),她們一起在福音聚會裡得著醫治,接下來就一起跟隨著耶穌,一起將她們的財物供給整個傳道福音的使用。在我們教會的小組裡,有腓立比小組的彼此相愛,有比撒列小組的一起侍奉、一起激勵,我們有時會軟弱,就彼此打氣,有時會難過,就彼此安慰,有時不舒服,就彼此勸勉。不僅這樣,馬利亞在十字架下也不是獨自一人,「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約19:25),還有,「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可16:1),她們也共同見證這位神是真神,一起傳主復活的好消息,「那告訴使徒的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約亞拿,並雅各的母親馬利亞,還有與他們在一處的婦女」(路24:10)。她們有被鬼附、被疾病所苦的共同經驗,也一起經歷神的大能,她們聚在一起,一起跟隨耶穌、一起去傳福音,在團契當中,她們一起服侍人,彼此建造,互相成為彼此生命的天使。你有沒有小組、團契生活?鼓勵大家,找到一個屬於我們的團契生活,彼此鼓勵、禱告和扶持。
5. 以積極肯定來影響人
在這團契生活中,抹大拉的馬利亞找到一個榜樣-耶穌。不知在你的生命中,有否一個你可以跟隨的長輩、信仰上的長輩,以及一起分享的同儕,和可以帶領的晚輩或需要認識神的人?抹大拉的馬利亞用這樣的方式服侍,並且用積極肯定的態度和行動來影響人,她影響的人是門徒,讓門徒也開始在問「主在哪裡」,她積極的生命帶動了那時經歷耶穌復活的人。在前必在後、在後要在前,門徒是耶穌精挑細選的,但在最後關頭時,他們跑掉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則沒有跑,她在第三天的早晨發現耶穌的屍體不見時,第一個跑去找門徒,「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裡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那裡」(約20:2),彼得也跑到墳墓洞去看,看完以後他們的反應是就回去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卻繼續守在洞口,最後遇見復活的主,然後又再跑回去告訴彼得說耶穌復活了,「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去告訴門徒說:我已經看見了主。他又將主對他說的這話告訴他們」(約20:18)。你有沒有發現,那個早上她很忙,忙著跑來要膏抹耶穌,忙著跑去告訴門徒耶穌不見了,又忙著陪著門徒跑來看耶穌,門徒離開後,她沒有消極的也跟著放棄,而是肯定過去門徒跟隨耶穌的心,她相信他們是愛耶穌的,所以她繼續跑回去告訴門徒說耶穌復活了。抹大拉的馬利亞為她的生命做了一個很大的選擇,她選擇積極肯定別人的生命來祝福別人,讓門徒聽見了耶穌復活的消息。巴拿巴對保羅也是如此,「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色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7),巴拿巴幫助保羅,接納與肯定保羅的生命,帶著他、教導他,所以整個初代教會的宣教史拓開了。求神也幫助我們成為這樣的人,讓我們有一個肯定和積極對待別人的態度,讓別人的生命得著改變。
6. 以福音喜訊來傳給人
抹大拉的馬利亞用福音的喜訊來祝福人、傳給人,「耶穌對他們說:不要害怕!你們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往加利利去,在那裡必見我」(太28:10),她能給別人最好的就是告訴別人耶穌復活了,並且告訴別人耶穌在哪裡。親愛的弟兄姊妹,抹大拉的馬利亞有另外一個使命,是告訴別人在哪裡可以找到生命,在哪裡可以經歷生命的改變,這就是為何我們邀請人到教會來,「在那裡」可以經歷神、可以聽見福音,在那裡有主的生命,人的生命可以被改變、不再一樣。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3)。
7. 在別人生命中見證神
最後,這一路行來,我們看見抹大拉的馬利亞在別人和自己的生命裡,成為人與己的祝福,這就是雙翼的生命,在那裡,做自己和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主在哪裡,你是否也在那裡?你是否有預備自己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求神幫助我們,在別人的生命中,因為有我們的參與,他的生命不再一樣,神用我們的生命祝福人,我們的軟弱成為別人的見證,在別人的需要上供應與幫助,一起有團契生活並彼此建造,有積極肯定的眼光來影響人的生命,將神的愛、恩典的福音傳給人。這是抹大拉馬利亞的生命,成為自己和別人生命中的祝福。親愛的弟兄姊妹,這位主已經復活了,祂在這裡,而你在這裡可以遇見祂,你的重擔皆脫落,生命多一點亮光、多一個盼望、多一鼓力量,你可以成為別人生命的一種祝福。
Ⅴ、結語:雙足生命的專業
有一種專業,讓利他大於利己
有一種專業,
幫助別人一時、更幫助別人一輩子
有一種專業,
用自己的一輩子、成就別人的一生
這個廣告文令我感動的是,一個工作可以被賦予這麼高的一個生命價值,成為一個異象、一個使命。我們每天也都在過日子,但有否更高的一個期待與價值,在我們的專業、工作、家庭,我們的參與、使命、與異象?抹大拉的馬利亞讓我們看見,有一種生命,是耶穌基督的生命,讓利他遠大於利己;有一種呼召,是分享耶穌基督的生命,助人一時也助人一生;有一種使命,與他人同得福音,用自己的一生,祝福別人的永生。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天父,謝謝祢,祢讓抹大拉的馬利亞第一個看見祢的復活、經歷祢的生命。求神幫助我們,讓祢火熱的生命在我們當中,使我們繼續跟隨祢,在困難中遇見祢。主,她來自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不是什麼光榮的背景,可是主祢使用她,使她的生命成為我們的祝福。主,我們謝謝祢,願祢也如此的使用我們。主,祢在哪裡,我們也要在那裡,求祢幫助我們,讓我們也可以成為別人生命的祝福,求祢使用我們,讓我們有這樣子的生命,有這樣的呼召,也完成這樣的使命。謝謝主,孩子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站在亞略巴谷的關鍵年代 --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於2008.08.17
作 者: 莊信德 傳道
使徒行傳第十七章
感謝教會、蔡牧師還有同工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在教會中和大家分享。今天的角色和身份不太一樣,現在我在台灣神學院服侍,我想利用使徒行傳第十七章這段經文和弟兄姊妹一起來思想,希望能夠藉由這段信息,和大家傳遞台灣神學院的需要。
Ⅰ、引言:流逝中的等待
我們首先來看經文裡的背景。這段經文是從一個奇怪的等待開始,保羅原本並非預備要去那個地方,而是在那裡等候他屬靈的兒子以及他的同工;在等待的過程中,常是一個令人不耐煩的時間,而保羅在這當中甚至不曉得接下來的行程為何,也不知道要等多久。
旅行佈道即逼迫行程,但在等候時,聖經告訴我們,保羅非常積極,即使他一路被逼迫,也一路不斷傳講福音,從帖撒羅尼迦直到庇哩亞、乃到雅典;逼迫並沒有使保羅灰心喪志,反而讓保羅更加強他要宣揚上帝福音的動力。有時上帝呼召你做一件事情,災難來時未必不是神的心意,像保羅想要去回應馬其頓的異象,一去傳福音就被丟到監牢裡,但神永遠在逆境中有祂的工作。
Ⅱ、等候中的福音負擔
保羅要在雅典這個城市裡傳福音,經文告訴我們,第十六節:「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於是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什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保羅在雅典等候的是他屬靈的兒子提摩太、以及第二次旅行佈道帶出去的同工西拉,當保羅在等他們時,他四處遊逛,看到滿城的偶像,就心裡著急。對保羅來說,等候並不是浪費時間,也並非無事可做,乃是把握每一段時間,和所遇到的人互動,並把心中的負擔表達出來。
1. 回應當下的雅典哲學傳統
保羅看到許多的神像,心裡著急,就產生了一個行動,他到了會堂裡,和猶太人以及虔敬的人辯論,但他辯論的方式很不同:第十八節告訴我們,保羅清楚知道誰是他辯論的對象,是以彼古羅和斯多亞(現代中文譯本)兩學派的人(合和本是寫伊比鳩魯和斯多亞),伊比鳩魯(Έπίκουρος)學派是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哲學,要及時行樂,所以有縱欲的傾向,斯多亞則是傾向禁欲;保羅勇於和他們對話,在雅典這個猶太人相對比較少的環境中,他選擇去到許多廟裡,觀看他們實際的生活。
(1)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柏拉圖是這城市中非常著名的人,雅典人引以為傲,而保羅的年代當然是在他之後。柏拉圖主義(Platonism)強調的是永恆屬於超越的觀念界,所有你現在看到的具體都是變化不定、是暫時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裡有一個「地洞論」的學說,比喻人在這個世界裡就像活在一個大地洞內,一排人坐著面對牆壁、腳被鐵鍊栓著,而他們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就是靠背面較高處的火堆,其火光折射經由通道射向牆壁的倒映,所以他們看見的都是平面、黑白、倒影;直到某天有人掙脫鎖鍊走到後面,看到了立體的實物,就回頭告訴人們,所有人卻譏笑他,認為他看到的是假的,這人不服氣地走回後面,發現山洞上有光線照下,他就爬到地上,發現外面的世界好美,而他的眼睛幾乎睜不開,因為天上有比之前的火光還亮的亮光,那就是太陽的光。
柏拉圖想表達的是,所有人類看到的東西是具體的倒影,而這個具體尚有一個從天上遙遠觀念界所投射下來的,那是最純粹的,也是看不見的;在這思想裡,看不見的、抽象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那才是永恆不變的。這就是聽保羅信息的人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因而對於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必難以理解:這肉身是短暫的,怎可能有永恆住在裡面?
(2)柏拉圖主義的神人關係
並且,對那一代的人來說,那最純粹永恆的真理,隨著時間不斷往外擴散,其神聖的程度就持續遞減,到了最後最微小的神聖,祂就創造了世界;所以他們認為,純度最高的神聖不會弄髒祂的手來創造世界,只有純度最差的神明才會與物質界有所接觸,神和人的關係是非常遙遠的。保羅對這樣的人群傳福音,他堅持、勇敢,人群就帶他到亞略巴古,就是那時知識份子聚集之地,去與他們辯論、對話,而保羅就在那裡向知識份子述說神的道。
2. 深思保羅的福音信息
這些人平常只將過多的資訊當做來來去去,只是說說聽聽罷了,但他們這次卻聽到一個非同凡響的信息(二十二節):「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的未識之神。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身為猶太人的保羅,有勇氣去跨越自己的信仰傳統對於潔淨和不潔淨的分野,進到寺廟裡去觀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知道他們敬拜的對象為何,他所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保羅在這短暫居住的社群當中,同樣花時間心力去觀察,並認真分析與了解他們。保羅看出這些宗教環境對他們而言是伴隨著成長和記憶,是生命的體會,他也進一步留意到這些人所敬拜的其中一尊神明上頭寫著「未識之神」,是雅典人為了避免有什麼神是他們沒祭祀的,就放一個未識之神,這樣就沒有遺漏了。保羅進到他們當中,看到這些人面對整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感,保羅就決定要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帶給他們。
Ⅲ、充滿智慧的宣教信息
1. 全能的上帝創造
保羅看著他們如此,心裡的負擔很深,感受到他們太需要耶穌基督的福音了,所以保羅就採取了接下來的福音行動:二十四節開始,保羅特別從創造論的觀點將耶穌基督的真理帶出來,「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柏拉圖主義的傳統裡,神和人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真正的神和真正的至善是超越的、不會觸碰到物質界,但保羅就從創造論切入,來挑戰他們的認識論,向他們傳講這位創造天地的主,且祂並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裡。
2. 親密的神人關係
接下來,保羅也將這位上帝與人的關係作進一步的闡述(二十六節):「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保羅深知雅典人的驕傲,就說到他們不過是這位神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居住的疆界罷了,他挑戰這些自恃甚高的人,讓他們知道這位上帝是遠超過他們、但又在他們當中的。二十七節:「…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保羅嘗試要他們理解這位上帝在創造後仍與我們很親近,這位上帝愛我們,並且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而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們認為神明非常遙遠,與人類世界完全脫勾;保羅是這樣挑戰他們的思想,激發他們去深思。第二十八節下:「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祂所生的」,保羅可能引用他們那年代中的詩人作品,而他如何得知?必然是遊逛時一直留意著這個城市的各個層面,然後用他們能夠明白的方式,在這時向他們述說福音。保羅面對雅典這個社群時,是這樣的進入他們的宗教人文思想,進到了他們整個城市的精神核心,保羅要讓這一代的人知道,基督教界,還有包括整個基督教所要闡述的福音真理,能夠對應這時代人們的思潮,並且能回應整個時代的挑戰。保羅用他們的語言來向他們說話。
3. 復活的悔改信息
再來我們要看保羅所設立的福音典範。保羅也不會因為在什麼人當中、向什麼人就妥協了福音的審判和福音要求人悔改的絕對性(二十九至三十一節):「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祂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保羅挑戰這一代的蒙昧無知,當今天神的亮光照在他們當中之後,他們都要悔改,因為神定了日子要審判,並且保羅將人們覺得好笑的死裡復活的消息,再一次認真嚴肅地傳講出來。保羅在雅典的時間很短,但他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去留意他們的詩作、他們的廟宇、並進到他們聚集的辯論之地。保羅的典範是,上帝興起環境時,他就把握機會回應,哪怕這個環境多麼短暫,不知自己會在雅典城多久、不知隨後的旅程方向,但上帝給他機會,他就珍惜地在那城市裡傳揚神的福音。我們看見基督徒應有的對神的回應、敏銳,及時時的預備好自己,時時傳講、做見證;並且,我們無法置身於整個時代的挑戰之外,我們的信仰是能夠切入人們的思潮與需要,神的福音是大有能力的。
4、台神的立案挑戰以及為何需要立案
神學院在面對台灣這個上帝給我們的環境和今日宣教的挑戰,也需要這樣的回應神,就像保羅一樣,站上公共領域,用各樣的形式和這個社會、這個世代作對應,因而神學院這幾年來在進行的其中一個服侍就是向教育部立案:
1. 重返教育正途
1872年,台灣神學院創立,在那個年代中,神學院的錄取率比台大低很多,並且師資都是西方宣教士,所提供的神學教育皆與西式教育互相接軌,使其成為台灣高等教育中的最頂尖。但隨著整個教育制度結構的變化,神學院應繼續由內政部管轄,還是應轉成由教育部管轄,這引起了討論。內政部是用寺廟管理條例來管理神學院,但神學院是一個教育機構,而如今大學設校法第八條延伸出來增修新的條文,作了一個「宗教研修學院」的法案,嘗試要將宗教研修機構轉成正軌。神學院申請立案是重返教育正途。
2. 回歸政府法規
當宗教研修學院的法條修訂出來後,立案是回歸政府的法規,也使得過去不被教育部認可的神學院的文憑能夠被接受。這是為何神學院在這樣的大環境當中要立案的原因之一。
3. 正視知識挑戰
再來,我們也需要正視知識的挑戰。保羅是這樣回應整個知識界的挑戰,而過去台灣的神學院所訓練出來的傳道人卻僅止受訓於牧會,這樣就只能服侍全台灣百分之三的人;但事實上宣教的挑戰不僅僅是將教會牧養好而已,還要面對整個台灣文化和各樣價值系統的衝擊,而這些也需要藉著和其它學校教育體制的接軌,來作一個更好的對話和互動。每一次我看保羅在雅典宣教的經文時,我心裡總是很感動:上帝給保羅一個很大的挑戰,是面對一個沒有猶太會堂的環境,保羅需要去面對那群思想、宗教和他完全不同的人,而他勇於面對這些。神學院面對整個資訊的衝擊,不能再只是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中,而是需要勇於和知識界作學術性及各樣知識性的交流。
4. 修復陳舊校舍
台神有一棟五十幾年歷史的宿舍,但現在無法整修,因為神學院屬於山坡地保護區,不能蓋建。1952年,神學院的這些建築在法規訂定前就都已蓋好,所以建築法規訂出後,它們就全變成違章違建,如今頂多取得合法房屋,若是要整個拆掉重建,該處必須是教育用地。對我們而言,我們走向立案,轉變成由教育部管轄,才能變更我們的土地,將許多不堪使用的校舍、餐廳、及各樣的空間問題解決。
5. 回應教育潮流
目前在台灣較有規模的神學院約有十二間。兩個月前,各神學院的院長、核心同工開了一場會議,基本上都已有了立案的共識,浸信會神學院目前也已經通過,明年就正式招生。請大家在禱告當中紀念,讓台灣神學院可以快快通過立案。
6. 接軌國際教育
神學院有許多優良的老師,目前台灣神學院的師資陣容強大,也有許多新的老師要加入我們,並且我們在書籍的更新速度和購買計畫上,是台灣眾神學院中最多最強的。希望大家在禱告當中紀念。
7. 爭取教育資源
最後我要談的就是爭取教育資源。若在教育部立案通過之後,我們就變成教育單位,神學院希望藉著立案,能將整個神學教育的資源不斷往橫向擴張。保羅生命的典範成為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榜樣,他是這樣把握機會向那時代的人傳講福音,即使雅典對保羅來說只是一個驛站,過了就算了,但保羅卻在那裡留下一篇重要的信息。如果你珍惜這個等候的過程,能看見有上帝的心意,從這個角度去思想,你就發現你不會是徒然平白無故地出現在這個學校、這個公司單位。今天願我們就將保羅的信息放在我們的心中。我也鼓勵弟兄姊妹,在禱告當中紀念台灣神學院,讓它不僅是成為台灣的祝福,也成為整個世界的祝福,因為台灣神學院有越來越多外籍學生到我們當中讀書,從明年開始也會有一部份的課程是由宣教士用英文來授課。過去上帝差遣馬偕來到北台灣,將福音傳過來,神學院藉由這樣的福音建立教育機構,也將福音帶到不同的地方,今天我們希望台灣神學院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繼續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是一個能面對時代挑戰、給予回應的教育機構。
Ⅴ、結論:台神在經費上的需要
在面對教育部的立案上,我們有很多經費上的需求:進入教育部必須有不能動的五千萬設校基金;蓋建殘障坡道、人車分道和許多符合教育部規定的公共設施等,這是五千萬的建設基金;神學院還需要有五千萬的捐款承諾,因為每年的經常費是六千萬。這些都是神學院進入教育部立案過程中的需要,但我相信上帝的恩典夠神學院用。希望這間學校能有合一的心,求神開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有這樣屬靈的智慧,老師、職員和神學生像是保羅一樣,能勇於回應整個台灣福音的需要,讓我們有更好的辦學基礎,來回應上帝給我們的挑戰。我也希望你們聽見了這些台灣神學院的需求,或是立案的過程中我們會需要的恩典和支持,就請弟兄姊妹在禱告中紀念。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向祢獻上感謝,祢在台灣興起了很多不同宗派的神學教育機構,祢也興起台灣神學院來回應台灣的福音需要。我們為了神學院來禱告,謝謝祢讓神學院在這段期間,面對教育部立案的挑戰,我們有共識要來回應,但是,主,我們也需要很多恩典在這間學校裡。我們向祢求,求祢給這間學校的老師和同工們有共同的異象、負擔和感動,在上帝祢所託付給我們的工作上,我們認真地面對,我們也有共同的心彼此相愛,來興起上帝給我們的神學教育。我們也懇求祢興起各個地方堂會的弟兄姊妹,為了神學院的需要,來付上我們的奉獻、禱告和支持。主,我們懇求祢,藉著台灣神學院面對教育部立案的這個回應行動,將更多的祝福放在台灣的宣教禾場上。我們為著神學院仰望祢,也為著弟兄姊妹繼續感動的心來仰望祢,願祢感動弟兄姊妹常常用禱告紀念神學院的老師,也用禱告來托住這個很需要恩典的學校。我們這樣同心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莊信德 傳道
使徒行傳第十七章
感謝教會、蔡牧師還有同工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在教會中和大家分享。今天的角色和身份不太一樣,現在我在台灣神學院服侍,我想利用使徒行傳第十七章這段經文和弟兄姊妹一起來思想,希望能夠藉由這段信息,和大家傳遞台灣神學院的需要。
Ⅰ、引言:流逝中的等待
我們首先來看經文裡的背景。這段經文是從一個奇怪的等待開始,保羅原本並非預備要去那個地方,而是在那裡等候他屬靈的兒子以及他的同工;在等待的過程中,常是一個令人不耐煩的時間,而保羅在這當中甚至不曉得接下來的行程為何,也不知道要等多久。
旅行佈道即逼迫行程,但在等候時,聖經告訴我們,保羅非常積極,即使他一路被逼迫,也一路不斷傳講福音,從帖撒羅尼迦直到庇哩亞、乃到雅典;逼迫並沒有使保羅灰心喪志,反而讓保羅更加強他要宣揚上帝福音的動力。有時上帝呼召你做一件事情,災難來時未必不是神的心意,像保羅想要去回應馬其頓的異象,一去傳福音就被丟到監牢裡,但神永遠在逆境中有祂的工作。
Ⅱ、等候中的福音負擔
保羅要在雅典這個城市裡傳福音,經文告訴我們,第十六節:「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於是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什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保羅在雅典等候的是他屬靈的兒子提摩太、以及第二次旅行佈道帶出去的同工西拉,當保羅在等他們時,他四處遊逛,看到滿城的偶像,就心裡著急。對保羅來說,等候並不是浪費時間,也並非無事可做,乃是把握每一段時間,和所遇到的人互動,並把心中的負擔表達出來。
1. 回應當下的雅典哲學傳統
保羅看到許多的神像,心裡著急,就產生了一個行動,他到了會堂裡,和猶太人以及虔敬的人辯論,但他辯論的方式很不同:第十八節告訴我們,保羅清楚知道誰是他辯論的對象,是以彼古羅和斯多亞(現代中文譯本)兩學派的人(合和本是寫伊比鳩魯和斯多亞),伊比鳩魯(Έπίκουρος)學派是追求快樂幸福的人生哲學,要及時行樂,所以有縱欲的傾向,斯多亞則是傾向禁欲;保羅勇於和他們對話,在雅典這個猶太人相對比較少的環境中,他選擇去到許多廟裡,觀看他們實際的生活。
(1)柏拉圖主義(Platonism)
柏拉圖是這城市中非常著名的人,雅典人引以為傲,而保羅的年代當然是在他之後。柏拉圖主義(Platonism)強調的是永恆屬於超越的觀念界,所有你現在看到的具體都是變化不定、是暫時的: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裡有一個「地洞論」的學說,比喻人在這個世界裡就像活在一個大地洞內,一排人坐著面對牆壁、腳被鐵鍊栓著,而他們認識外在世界的方法就是靠背面較高處的火堆,其火光折射經由通道射向牆壁的倒映,所以他們看見的都是平面、黑白、倒影;直到某天有人掙脫鎖鍊走到後面,看到了立體的實物,就回頭告訴人們,所有人卻譏笑他,認為他看到的是假的,這人不服氣地走回後面,發現山洞上有光線照下,他就爬到地上,發現外面的世界好美,而他的眼睛幾乎睜不開,因為天上有比之前的火光還亮的亮光,那就是太陽的光。
柏拉圖想表達的是,所有人類看到的東西是具體的倒影,而這個具體尚有一個從天上遙遠觀念界所投射下來的,那是最純粹的,也是看不見的;在這思想裡,看不見的、抽象的觀念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那才是永恆不變的。這就是聽保羅信息的人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因而對於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必難以理解:這肉身是短暫的,怎可能有永恆住在裡面?
(2)柏拉圖主義的神人關係
並且,對那一代的人來說,那最純粹永恆的真理,隨著時間不斷往外擴散,其神聖的程度就持續遞減,到了最後最微小的神聖,祂就創造了世界;所以他們認為,純度最高的神聖不會弄髒祂的手來創造世界,只有純度最差的神明才會與物質界有所接觸,神和人的關係是非常遙遠的。保羅對這樣的人群傳福音,他堅持、勇敢,人群就帶他到亞略巴古,就是那時知識份子聚集之地,去與他們辯論、對話,而保羅就在那裡向知識份子述說神的道。
2. 深思保羅的福音信息
這些人平常只將過多的資訊當做來來去去,只是說說聽聽罷了,但他們這次卻聽到一個非同凡響的信息(二十二節):「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我遊行的時候,觀看你們所敬拜的,遇見一座壇,上面寫的未識之神。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身為猶太人的保羅,有勇氣去跨越自己的信仰傳統對於潔淨和不潔淨的分野,進到寺廟裡去觀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知道他們敬拜的對象為何,他所面對的挑戰是什麼;保羅在這短暫居住的社群當中,同樣花時間心力去觀察,並認真分析與了解他們。保羅看出這些宗教環境對他們而言是伴隨著成長和記憶,是生命的體會,他也進一步留意到這些人所敬拜的其中一尊神明上頭寫著「未識之神」,是雅典人為了避免有什麼神是他們沒祭祀的,就放一個未識之神,這樣就沒有遺漏了。保羅進到他們當中,看到這些人面對整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感,保羅就決定要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帶給他們。
Ⅲ、充滿智慧的宣教信息
1. 全能的上帝創造
保羅看著他們如此,心裡的負擔很深,感受到他們太需要耶穌基督的福音了,所以保羅就採取了接下來的福音行動:二十四節開始,保羅特別從創造論的觀點將耶穌基督的真理帶出來,「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柏拉圖主義的傳統裡,神和人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真正的神和真正的至善是超越的、不會觸碰到物質界,但保羅就從創造論切入,來挑戰他們的認識論,向他們傳講這位創造天地的主,且祂並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裡。
2. 親密的神人關係
接下來,保羅也將這位上帝與人的關係作進一步的闡述(二十六節):「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保羅深知雅典人的驕傲,就說到他們不過是這位神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居住的疆界罷了,他挑戰這些自恃甚高的人,讓他們知道這位上帝是遠超過他們、但又在他們當中的。二十七節:「…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保羅嘗試要他們理解這位上帝在創造後仍與我們很親近,這位上帝愛我們,並且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而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們認為神明非常遙遠,與人類世界完全脫勾;保羅是這樣挑戰他們的思想,激發他們去深思。第二十八節下:「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祂所生的」,保羅可能引用他們那年代中的詩人作品,而他如何得知?必然是遊逛時一直留意著這個城市的各個層面,然後用他們能夠明白的方式,在這時向他們述說福音。保羅面對雅典這個社群時,是這樣的進入他們的宗教人文思想,進到了他們整個城市的精神核心,保羅要讓這一代的人知道,基督教界,還有包括整個基督教所要闡述的福音真理,能夠對應這時代人們的思潮,並且能回應整個時代的挑戰。保羅用他們的語言來向他們說話。
3. 復活的悔改信息
再來我們要看保羅所設立的福音典範。保羅也不會因為在什麼人當中、向什麼人就妥協了福音的審判和福音要求人悔改的絕對性(二十九至三十一節):「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祂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保羅挑戰這一代的蒙昧無知,當今天神的亮光照在他們當中之後,他們都要悔改,因為神定了日子要審判,並且保羅將人們覺得好笑的死裡復活的消息,再一次認真嚴肅地傳講出來。保羅在雅典的時間很短,但他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去留意他們的詩作、他們的廟宇、並進到他們聚集的辯論之地。保羅的典範是,上帝興起環境時,他就把握機會回應,哪怕這個環境多麼短暫,不知自己會在雅典城多久、不知隨後的旅程方向,但上帝給他機會,他就珍惜地在那城市裡傳揚神的福音。我們看見基督徒應有的對神的回應、敏銳,及時時的預備好自己,時時傳講、做見證;並且,我們無法置身於整個時代的挑戰之外,我們的信仰是能夠切入人們的思潮與需要,神的福音是大有能力的。
4、台神的立案挑戰以及為何需要立案
神學院在面對台灣這個上帝給我們的環境和今日宣教的挑戰,也需要這樣的回應神,就像保羅一樣,站上公共領域,用各樣的形式和這個社會、這個世代作對應,因而神學院這幾年來在進行的其中一個服侍就是向教育部立案:
1. 重返教育正途
1872年,台灣神學院創立,在那個年代中,神學院的錄取率比台大低很多,並且師資都是西方宣教士,所提供的神學教育皆與西式教育互相接軌,使其成為台灣高等教育中的最頂尖。但隨著整個教育制度結構的變化,神學院應繼續由內政部管轄,還是應轉成由教育部管轄,這引起了討論。內政部是用寺廟管理條例來管理神學院,但神學院是一個教育機構,而如今大學設校法第八條延伸出來增修新的條文,作了一個「宗教研修學院」的法案,嘗試要將宗教研修機構轉成正軌。神學院申請立案是重返教育正途。
2. 回歸政府法規
當宗教研修學院的法條修訂出來後,立案是回歸政府的法規,也使得過去不被教育部認可的神學院的文憑能夠被接受。這是為何神學院在這樣的大環境當中要立案的原因之一。
3. 正視知識挑戰
再來,我們也需要正視知識的挑戰。保羅是這樣回應整個知識界的挑戰,而過去台灣的神學院所訓練出來的傳道人卻僅止受訓於牧會,這樣就只能服侍全台灣百分之三的人;但事實上宣教的挑戰不僅僅是將教會牧養好而已,還要面對整個台灣文化和各樣價值系統的衝擊,而這些也需要藉著和其它學校教育體制的接軌,來作一個更好的對話和互動。每一次我看保羅在雅典宣教的經文時,我心裡總是很感動:上帝給保羅一個很大的挑戰,是面對一個沒有猶太會堂的環境,保羅需要去面對那群思想、宗教和他完全不同的人,而他勇於面對這些。神學院面對整個資訊的衝擊,不能再只是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中,而是需要勇於和知識界作學術性及各樣知識性的交流。
4. 修復陳舊校舍
台神有一棟五十幾年歷史的宿舍,但現在無法整修,因為神學院屬於山坡地保護區,不能蓋建。1952年,神學院的這些建築在法規訂定前就都已蓋好,所以建築法規訂出後,它們就全變成違章違建,如今頂多取得合法房屋,若是要整個拆掉重建,該處必須是教育用地。對我們而言,我們走向立案,轉變成由教育部管轄,才能變更我們的土地,將許多不堪使用的校舍、餐廳、及各樣的空間問題解決。
5. 回應教育潮流
目前在台灣較有規模的神學院約有十二間。兩個月前,各神學院的院長、核心同工開了一場會議,基本上都已有了立案的共識,浸信會神學院目前也已經通過,明年就正式招生。請大家在禱告當中紀念,讓台灣神學院可以快快通過立案。
6. 接軌國際教育
神學院有許多優良的老師,目前台灣神學院的師資陣容強大,也有許多新的老師要加入我們,並且我們在書籍的更新速度和購買計畫上,是台灣眾神學院中最多最強的。希望大家在禱告當中紀念。
7. 爭取教育資源
最後我要談的就是爭取教育資源。若在教育部立案通過之後,我們就變成教育單位,神學院希望藉著立案,能將整個神學教育的資源不斷往橫向擴張。保羅生命的典範成為我們很重要的一個榜樣,他是這樣把握機會向那時代的人傳講福音,即使雅典對保羅來說只是一個驛站,過了就算了,但保羅卻在那裡留下一篇重要的信息。如果你珍惜這個等候的過程,能看見有上帝的心意,從這個角度去思想,你就發現你不會是徒然平白無故地出現在這個學校、這個公司單位。今天願我們就將保羅的信息放在我們的心中。我也鼓勵弟兄姊妹,在禱告當中紀念台灣神學院,讓它不僅是成為台灣的祝福,也成為整個世界的祝福,因為台灣神學院有越來越多外籍學生到我們當中讀書,從明年開始也會有一部份的課程是由宣教士用英文來授課。過去上帝差遣馬偕來到北台灣,將福音傳過來,神學院藉由這樣的福音建立教育機構,也將福音帶到不同的地方,今天我們希望台灣神學院能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繼續扮演一個更重要的角色,是一個能面對時代挑戰、給予回應的教育機構。
Ⅴ、結論:台神在經費上的需要
在面對教育部的立案上,我們有很多經費上的需求:進入教育部必須有不能動的五千萬設校基金;蓋建殘障坡道、人車分道和許多符合教育部規定的公共設施等,這是五千萬的建設基金;神學院還需要有五千萬的捐款承諾,因為每年的經常費是六千萬。這些都是神學院進入教育部立案過程中的需要,但我相信上帝的恩典夠神學院用。希望這間學校能有合一的心,求神開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有這樣屬靈的智慧,老師、職員和神學生像是保羅一樣,能勇於回應整個台灣福音的需要,讓我們有更好的辦學基礎,來回應上帝給我們的挑戰。我也希望你們聽見了這些台灣神學院的需求,或是立案的過程中我們會需要的恩典和支持,就請弟兄姊妹在禱告中紀念。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向祢獻上感謝,祢在台灣興起了很多不同宗派的神學教育機構,祢也興起台灣神學院來回應台灣的福音需要。我們為了神學院來禱告,謝謝祢讓神學院在這段期間,面對教育部立案的挑戰,我們有共識要來回應,但是,主,我們也需要很多恩典在這間學校裡。我們向祢求,求祢給這間學校的老師和同工們有共同的異象、負擔和感動,在上帝祢所託付給我們的工作上,我們認真地面對,我們也有共同的心彼此相愛,來興起上帝給我們的神學教育。我們也懇求祢興起各個地方堂會的弟兄姊妹,為了神學院的需要,來付上我們的奉獻、禱告和支持。主,我們懇求祢,藉著台灣神學院面對教育部立案的這個回應行動,將更多的祝福放在台灣的宣教禾場上。我們為著神學院仰望祢,也為著弟兄姊妹繼續感動的心來仰望祢,願祢感動弟兄姊妹常常用禱告紀念神學院的老師,也用禱告來托住這個很需要恩典的學校。我們這樣同心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二十):彼此 Oneanothering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8.10
作 者:蔡茂堂 牧師
約翰福音13:34-35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題是Oneanothering,就是one-another-ing(彼此),因為彼此的關係是基督徒之間很重要的黏合劑。上次我們提到重擔和擔子,重擔要彼此擔當,擔子則是需自己背起,於是我們就知道,在信仰當中,「彼此」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Ⅰ、引言:熱水筒的玻璃管
一只熱水筒裡有多少水,我們無法從外面看見,聰明的人就在外安裝了一條玻璃管,在玻璃管上我們就能看見裡面還有多少水,玻璃管裡的水有多少,熱水筒裡的水就有多少。我們信仰中最重要、最大的誡命就是盡己愛神和愛人如己,耶穌說還有一條新誡命是彼此相愛,一個是對神的愛,一個是對人的愛,而盡己愛神就像熱水筒,愛人如己和彼此相愛就像玻璃管,換句話說,你愛神有多少,人們看不到,但人們看得見你如何愛人。聖經這樣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祂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約壹4:12),從來沒有人見過神,當然更沒有人看見你怎麼愛神,所以愛神是可以從愛人中看出的;當一個人愛神愛人時,我們能從他如何愛人來看出他如何愛神。
Ⅱ、教會的特徵(The cardinal sign of the church)
1. 主耶穌(Jesus Christ):彼此相愛如同主愛
2. 特土良(Tertullian):看哪他們何等相愛
3. 潘霍華(Bonhoeffer):彼此結連生命轉變
教會的主要特徵(Cardinal Sign)是什麼呢?如何認出一個教會?建立教會的人是耶穌基督,祂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好像我愛你們一樣」。在第二至三世紀,北非的古教父特土良(155-222AD)是羅馬帝國第一位用拉丁文寫基督教著作的神學家,有人稱他為「拉丁教父」,我們現在所說的「三一真神」的三一(Trinity)是由他首先提出的;那時有許多人在攻擊教會,而他寫了很多為教會辯護的書籍,提到當時在羅馬帝國的外邦人如何認出一個人是不是基督徒:「看哪,他們何等相愛(Look! How they love one another.)」,根據他們彼此相愛來認出是否為基督徒。到了二十世紀,德國的潘霍華(1906-1945)批判當時德國的教會,因為教會在希特勒的監管之下選擇了妥協、贊同納粹政權;他是教會的批判者,但他認為一個人如何被認出是基督徒呢?是在彼此相愛中彼此結連,生命產生轉變。所以不管是教會的創立者、捍衛者或批判者,他們對教會的認知是一樣的,你如何看出這群人是教會與否,就看他們有無彼此相愛,這也就是今天的經文:「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所以教會的主要特徵是彼此相愛的關係。
Ⅲ、教會的比喻(The parable of the church)
該怎麼看教會呢?有人將教會看成是一個公司企業(Business),有人看成是一個比賽團隊(Team),也有的人認為是一個上帝的家庭(Family)。如果看成是企業,那是用商業的模式(Commerce)來看教會;若看成是團隊,則是用競賽的模式(Competition)來看;若我們將教會看成是家庭,那是用合作的模式(Cooperation)來看教會的。如果是經商,當然就是唯利是圖,因為經商的目的就是賺錢營利(Profit making);如果是競爭,就是看它的成績如何(Performance),用它的表現來評估一個教會;如果是一個家庭,就是看大家參與的情形(Participation),不是賺錢、不是表現,父母子女參與的越多,就越像一個家庭。一種是賺越多越好(Earning),一種是贏越多越好(Winning),一種是彼此越親越好(Relating)。所以用不同的模式來看教會、評估一個教會時,你也會用不同的標準來評估它。若將教會看成公司企業,長執會就是董事會,牧師就是總經理,會友就是客戶消費者,公司服務的不好,會友就跑光了;如果看成是團隊,長執會就是經紀群,牧師就是總教練,會友就是參賽者,這就沒有消費者了,所有人都是參與者,但為了要贏,就是挑選最優秀的去比賽,其他人就被忽略;如果將教會看成一個家,長執會就是家裡的服侍團,牧師就是牧養者,會友就是一家人,不去管富強優秀,反倒是對於軟弱的要多加關顧。然而,在聖經中,是用家庭的比喻來看教會的。
1. 上帝的家:基督是長子,我們是兒女―彼此親暱
聖經說,教會是上帝的家,「…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提前3:15),這個家是永生神的教會(God’s Family)。如果是家,基督就是長子,「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9),而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約壹3:1),所以我們常常將上帝稱作天父,我們彼此稱作弟兄姊妹,這個來源就是我們視教會為一個大家庭。
2. 基督的身:基督是元首,我們是肢體―互相依存
在聖經另一處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Christ’s Body),「…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從「家」變成「身體」。如果是身體,基督就是頭,「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我們就是手腳肢體,「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林前12:27)。
3. 聖靈的殿:基督是房角,我們是活石―同被建造
再一處說教會是聖靈的殿,「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林前3:16),那麼基督就是房角石,是聖殿最下面、最重要的那塊基石,「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2:20),我們是蓋這殿的每一塊小小的石頭,「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前2:5),大家一起慢慢地將聖殿蓋起來。
上帝的家,讓我們看見彼此是一個親密的關係;基督的身體,代表著我們互相依存、互相依靠,因為若沒有別的肢體就無法存活,是一個很緊密的關係;聖靈的殿,是讓大家一起被建造,這些石頭會蓋成一棟房子,需有水泥將石頭一塊塊黏合起來,水泥就是我們彼此的關係,就是彼此相愛的彼此(Oneanothering)。聖經給教會的圖像,就是上帝的家、基督的身體和聖靈的殿。
Ⅳ、教會的彼此(The Oneanothering in the church)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對祂的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我們如何了解這個彼此相愛呢?在新約聖經中,用了很多的彼此來描寫何謂彼此相愛,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在準備這次講道時,我總共找到了七十個經文:
「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太24:10)
「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可9:34)
「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可9:50)
「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路12:1)
「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路23:12)
「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路24:14)
「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約13:34)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15:12)
「我這樣吩咐你們,是要叫你們彼此相愛。」
(約15:17)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
「吩咐他們從公會出去,就彼此商議」(徒4:15)
「你們二位是弟兄,為什麼彼此欺負呢?」
(徒7:26)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徒15:39)
「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對告。」(徒19:38)
「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徒21:5)
「他們彼此不合,就散了。」(徒28:25)
「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羅1:12)
「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羅1:24)
「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羅15:24)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羅16:16)
「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
「你們中間有彼此相爭的事」(林前6:1)
「你們彼此告狀。」(林前6:7)
「夫妻不可彼此虧負。」(林前7:5)
「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林前11:18)
「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林前11:33)
「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12:25)
「你們要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林前16:20)
「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林後13:11)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林後13:12)
「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5:15)
「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
(加5:17)
「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5:26)
「用和平彼此聯絡。」(弗4:3)
「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弗4:16)
「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弗4:32)
「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弗5:19)
「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5:21)
「不要彼此說謊。」(西3:9)
「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西3:13)
「彼此教導,互相勸戒。」(西3:16)
「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帖前3:12)
「蒙了神的教訓,叫你們彼此相愛。」(帖前4:9)
「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帖前4:18)
「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帖前5:11)
「你們也要彼此和睦。」(帖前5:13)
「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
(帖前5:15)
「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充足。」(帖後1:3)
「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多3:3)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多3:13)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來10:24)
「倒要彼此勸勉」(來10:25)
「你們不可彼此批評。」(雅4:11)
「你們不要彼此埋怨。」(雅5:9)
「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雅5:16)
「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彼前1:22)
「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彼前3: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前4:8)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彼前4:10)
「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彼前5:5)
「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嘴問安。」(彼前5:14)
「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約壹1:7)
「我們應當彼此相愛。」(約壹3:11)
「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約壹3:23)
「我們應當彼此相愛。」(約壹4:7)
「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
「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約壹4:12)
「我們大家要彼此相愛。」(約貳1:5)
約翰福音提及彼此相愛的次數最多,並且在約翰壹書中,作者又寫了許多彼此相愛,而其餘的經節,就是試著將是否為彼此相愛做個分別與闡明,而不是變成一個理論,是我們真的能夠去實踐出來的。
1. 彼此的態度(Attitude):接納、包容
我將以上的彼此相愛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彼此的態度。海中藍色的魚全都向右游,只有一隻紅色的魚向左游,這叫作接納(Acceptance),牠仍在那群魚當中,只是方向和顏色與眾不同。一隻貓讓一隻老鼠在牠頭上玩,這叫作包容(Forbearance)。彼此的態度要接納、要包容;接納是在彼此有差異時就需要接納,聖經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羅15:7),包容是在彼此有冒犯(Trespass))時就需要包容,「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西3:13),這是第一種態度,彼此接納、彼此包容。
2. 彼此的服侍(Service):勉勵、扶助
在我們互相的服侍當中,要彼此勉勵(Encourage)、彼此扶助(Help)。當一個人可以跳卻不敢跳時,你要鼓勵他跳,但是當他不能跳也不能走時,你就要將他抱起來、幫他一把;當他灰心(Despondent)時需要你的勉勵,當他軟弱(Weak)時需要你的扶助,所以應區分他這時是灰心還是軟弱。若是將灰心當作軟弱,就是將他的擔子當作重擔,你幫他擔了不應替他擔的;他若是不能動,你當作不敢動而一直鼓勵他,這也不是愛他。「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帖前5:14)。
3. 彼此的關係(Relation):親熱、認罪
在彼此的關係裡,平常便應彼此相愛(Affection),萬一做錯事情,應當認錯(Confession)。一個是平時要培養好的關係,「愛弟兄,要彼此親熱…」(羅12:10),一個是當不小心讓對方受傷時,能勇於向對方說對不起,「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
4. 彼此的禁忌(Taboo):論斷、吞咬
彼此的關係若有裂痕時,不要論斷(Judging),也不要吞咬(Biting)。論斷是在倫理上(Ethical)傷害對方,「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羅14:13),吞咬則是在物理上(Physical)攻擊對方,「…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5:15),這些都是互相傷害。以上是四種彼此的關係。
Ⅴ、結論:遵守主命 彼此相愛 常享主愛
因此,教會或是基督徒最重要的一個記號,就是彼此相愛,這當中包括有彼此的態度要接納包容、彼此的服侍要鼓勵扶助、彼此的關係要親熱認錯、彼此的禁忌是論斷吞咬。我們若能這樣整體來做,我們就常在主的愛裡,「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裡」(約15:10),因為主給我們的命令就是要我們彼此相愛,「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根據約翰福音第十五章來看,若我們「遵守主的命令」,我們就會「彼此相愛」;若我們「彼此相愛」,我們就會「常享受主的愛」;若我們「常享受主的愛」,我們就可以「遵守主的命令」,所以這是在愛裡的三個循環過程。我們對神的愛,及我們彼此相愛,這兩者是有關係的,就好像前面我所提到的,是一個熱水筒,筒裡的水有多少,外面的玻璃管應該就有多少,玻璃管是可以被看見的,熱水筒裡則是人們看不到的。但願我們在和平教會能夠學習這個功課,所以大家都應有參加小組的需要才是,因為若沒有參加小組,就難有機會認識彼此,更別提彼此有關係、能互相幫忙了。不知道你的信仰在彼此這關係上還有空間可以成長嗎?不曉得在你的生活當中、在教會裡,你有和哪些人真的有彼此的關係?或者,只是禮拜天來作禮拜,而沒能真的作一個基督徒,因為根本不認識神,信仰根本無法落實在生命當中?潘霍華寫一本小小的書叫作Life Together,那是他在被抓去坐牢以前,那六個月當中的體會,他說基督徒不可能單獨作基督徒,基督徒一定是在彼此的關係當中才可以成為基督徒。如果到目前為止,你與教會任何人都尚未有任何認識的關係,你可以向神禱告說:「讓我至少認識幾個人,可以真的有彼此的關係」,因為這是耶穌說的,「眾人因為你們彼此相愛才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只有作禮拜是不能作基督徒的。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祢在最後晚餐離開門徒之前,為門徒洗腳,祢對門徒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你們如果真的彼此相愛,眾人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這句話從那時到今日還是一樣。主,這是祢最後交代給我們一個最重要的命令,祢也說,若我們真的這樣做,我們就會常在祢的愛裡。但許多時候,我們把作基督徒演變成只是參加禮拜,求祢再一次提醒我們,讓我們將祢的命令,真的能夠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既然每個禮拜天到祢的教會一起來作禮拜,就讓我們所作的禮拜能幫助我們在其他時間當中、在生活裡,不論與我們的家人還是教會的弟兄姊妹,真的能學習如何彼此相愛。讓我們真的努力,在教會當中能找到幾位弟兄姊妹,可以發展彼此相愛的關係,將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在生活上彼此的態度是接納包容,在服侍上能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在彼此的關係裡能學習如何相愛親近,若有傷害也能認錯,也請幫助我們不要彼此論斷、彼此吞咬,好讓我們在生活中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我們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蔡茂堂 牧師
約翰福音13:34-35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題是Oneanothering,就是one-another-ing(彼此),因為彼此的關係是基督徒之間很重要的黏合劑。上次我們提到重擔和擔子,重擔要彼此擔當,擔子則是需自己背起,於是我們就知道,在信仰當中,「彼此」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Ⅰ、引言:熱水筒的玻璃管
一只熱水筒裡有多少水,我們無法從外面看見,聰明的人就在外安裝了一條玻璃管,在玻璃管上我們就能看見裡面還有多少水,玻璃管裡的水有多少,熱水筒裡的水就有多少。我們信仰中最重要、最大的誡命就是盡己愛神和愛人如己,耶穌說還有一條新誡命是彼此相愛,一個是對神的愛,一個是對人的愛,而盡己愛神就像熱水筒,愛人如己和彼此相愛就像玻璃管,換句話說,你愛神有多少,人們看不到,但人們看得見你如何愛人。聖經這樣說:「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祂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約壹4:12),從來沒有人見過神,當然更沒有人看見你怎麼愛神,所以愛神是可以從愛人中看出的;當一個人愛神愛人時,我們能從他如何愛人來看出他如何愛神。
Ⅱ、教會的特徵(The cardinal sign of the church)
1. 主耶穌(Jesus Christ):彼此相愛如同主愛
2. 特土良(Tertullian):看哪他們何等相愛
3. 潘霍華(Bonhoeffer):彼此結連生命轉變
教會的主要特徵(Cardinal Sign)是什麼呢?如何認出一個教會?建立教會的人是耶穌基督,祂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好像我愛你們一樣」。在第二至三世紀,北非的古教父特土良(155-222AD)是羅馬帝國第一位用拉丁文寫基督教著作的神學家,有人稱他為「拉丁教父」,我們現在所說的「三一真神」的三一(Trinity)是由他首先提出的;那時有許多人在攻擊教會,而他寫了很多為教會辯護的書籍,提到當時在羅馬帝國的外邦人如何認出一個人是不是基督徒:「看哪,他們何等相愛(Look! How they love one another.)」,根據他們彼此相愛來認出是否為基督徒。到了二十世紀,德國的潘霍華(1906-1945)批判當時德國的教會,因為教會在希特勒的監管之下選擇了妥協、贊同納粹政權;他是教會的批判者,但他認為一個人如何被認出是基督徒呢?是在彼此相愛中彼此結連,生命產生轉變。所以不管是教會的創立者、捍衛者或批判者,他們對教會的認知是一樣的,你如何看出這群人是教會與否,就看他們有無彼此相愛,這也就是今天的經文:「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所以教會的主要特徵是彼此相愛的關係。
Ⅲ、教會的比喻(The parable of the church)
該怎麼看教會呢?有人將教會看成是一個公司企業(Business),有人看成是一個比賽團隊(Team),也有的人認為是一個上帝的家庭(Family)。如果看成是企業,那是用商業的模式(Commerce)來看教會;若看成是團隊,則是用競賽的模式(Competition)來看;若我們將教會看成是家庭,那是用合作的模式(Cooperation)來看教會的。如果是經商,當然就是唯利是圖,因為經商的目的就是賺錢營利(Profit making);如果是競爭,就是看它的成績如何(Performance),用它的表現來評估一個教會;如果是一個家庭,就是看大家參與的情形(Participation),不是賺錢、不是表現,父母子女參與的越多,就越像一個家庭。一種是賺越多越好(Earning),一種是贏越多越好(Winning),一種是彼此越親越好(Relating)。所以用不同的模式來看教會、評估一個教會時,你也會用不同的標準來評估它。若將教會看成公司企業,長執會就是董事會,牧師就是總經理,會友就是客戶消費者,公司服務的不好,會友就跑光了;如果看成是團隊,長執會就是經紀群,牧師就是總教練,會友就是參賽者,這就沒有消費者了,所有人都是參與者,但為了要贏,就是挑選最優秀的去比賽,其他人就被忽略;如果將教會看成一個家,長執會就是家裡的服侍團,牧師就是牧養者,會友就是一家人,不去管富強優秀,反倒是對於軟弱的要多加關顧。然而,在聖經中,是用家庭的比喻來看教會的。
1. 上帝的家:基督是長子,我們是兒女―彼此親暱
聖經說,教會是上帝的家,「…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提前3:15),這個家是永生神的教會(God’s Family)。如果是家,基督就是長子,「因為祂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使祂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8:29),而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神的兒女;我們也真是他的兒女」(約壹3:1),所以我們常常將上帝稱作天父,我們彼此稱作弟兄姊妹,這個來源就是我們視教會為一個大家庭。
2. 基督的身:基督是元首,我們是肢體―互相依存
在聖經另一處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Christ’s Body),「…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1:24),從「家」變成「身體」。如果是身體,基督就是頭,「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我們就是手腳肢體,「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林前12:27)。
3. 聖靈的殿:基督是房角,我們是活石―同被建造
再一處說教會是聖靈的殿,「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林前3:16),那麼基督就是房角石,是聖殿最下面、最重要的那塊基石,「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弗2:20),我們是蓋這殿的每一塊小小的石頭,「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前2:5),大家一起慢慢地將聖殿蓋起來。
上帝的家,讓我們看見彼此是一個親密的關係;基督的身體,代表著我們互相依存、互相依靠,因為若沒有別的肢體就無法存活,是一個很緊密的關係;聖靈的殿,是讓大家一起被建造,這些石頭會蓋成一棟房子,需有水泥將石頭一塊塊黏合起來,水泥就是我們彼此的關係,就是彼此相愛的彼此(Oneanothering)。聖經給教會的圖像,就是上帝的家、基督的身體和聖靈的殿。
Ⅳ、教會的彼此(The Oneanothering in the church)
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對祂的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我們如何了解這個彼此相愛呢?在新約聖經中,用了很多的彼此來描寫何謂彼此相愛,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在準備這次講道時,我總共找到了七十個經文:
「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太24:10)
「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可9:34)
「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可9:50)
「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路12:1)
「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路23:12)
「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路24:14)
「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約13:34)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約15:12)
「我這樣吩咐你們,是要叫你們彼此相愛。」
(約15:17)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徒2:42)
「吩咐他們從公會出去,就彼此商議」(徒4:15)
「你們二位是弟兄,為什麼彼此欺負呢?」
(徒7:26)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徒15:39)
「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對告。」(徒19:38)
「我們都跪在岸上禱告,彼此辭別。」(徒21:5)
「他們彼此不合,就散了。」(徒28:25)
「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羅1:12)
「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羅1:24)
「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羅15:24)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羅16:16)
「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1:10)
「你們中間有彼此相爭的事」(林前6:1)
「你們彼此告狀。」(林前6:7)
「夫妻不可彼此虧負。」(林前7:5)
「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林前11:18)
「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林前11:33)
「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12:25)
「你們要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林前16:20)
「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林後13:11)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林後13:12)
「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5:15)
「聖靈和情慾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
(加5:17)
「彼此惹氣,互相嫉妒。」(加5:26)
「用和平彼此聯絡。」(弗4:3)
「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弗4:16)
「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弗4:32)
「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弗5:19)
「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5:21)
「不要彼此說謊。」(西3:9)
「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西3:13)
「彼此教導,互相勸戒。」(西3:16)
「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的心。」(帖前3:12)
「蒙了神的教訓,叫你們彼此相愛。」(帖前4:9)
「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帖前4:18)
「你們該彼此勸慰,互相建立。」(帖前5:11)
「你們也要彼此和睦。」(帖前5:13)
「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
(帖前5:15)
「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充足。」(帖後1:3)
「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多3:3)
「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多3:13)
「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來10:24)
「倒要彼此勸勉」(來10:25)
「你們不可彼此批評。」(雅4:11)
「你們不要彼此埋怨。」(雅5:9)
「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雅5:16)
「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彼前1:22)
「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彼前3:8)
「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前4:8)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彼前4:10)
「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彼前5:5)
「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嘴問安。」(彼前5:14)
「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約壹1:7)
「我們應當彼此相愛。」(約壹3:11)
「照他所賜給我們的命令彼此相愛。」(約壹3:23)
「我們應當彼此相愛。」(約壹4:7)
「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
「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約壹4:12)
「我們大家要彼此相愛。」(約貳1:5)
約翰福音提及彼此相愛的次數最多,並且在約翰壹書中,作者又寫了許多彼此相愛,而其餘的經節,就是試著將是否為彼此相愛做個分別與闡明,而不是變成一個理論,是我們真的能夠去實踐出來的。
1. 彼此的態度(Attitude):接納、包容
我將以上的彼此相愛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彼此的態度。海中藍色的魚全都向右游,只有一隻紅色的魚向左游,這叫作接納(Acceptance),牠仍在那群魚當中,只是方向和顏色與眾不同。一隻貓讓一隻老鼠在牠頭上玩,這叫作包容(Forbearance)。彼此的態度要接納、要包容;接納是在彼此有差異時就需要接納,聖經說:「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羅15:7),包容是在彼此有冒犯(Trespass))時就需要包容,「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西3:13),這是第一種態度,彼此接納、彼此包容。
2. 彼此的服侍(Service):勉勵、扶助
在我們互相的服侍當中,要彼此勉勵(Encourage)、彼此扶助(Help)。當一個人可以跳卻不敢跳時,你要鼓勵他跳,但是當他不能跳也不能走時,你就要將他抱起來、幫他一把;當他灰心(Despondent)時需要你的勉勵,當他軟弱(Weak)時需要你的扶助,所以應區分他這時是灰心還是軟弱。若是將灰心當作軟弱,就是將他的擔子當作重擔,你幫他擔了不應替他擔的;他若是不能動,你當作不敢動而一直鼓勵他,這也不是愛他。「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帖前5:14)。
3. 彼此的關係(Relation):親熱、認罪
在彼此的關係裡,平常便應彼此相愛(Affection),萬一做錯事情,應當認錯(Confession)。一個是平時要培養好的關係,「愛弟兄,要彼此親熱…」(羅12:10),一個是當不小心讓對方受傷時,能勇於向對方說對不起,「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雅5:16)。
4. 彼此的禁忌(Taboo):論斷、吞咬
彼此的關係若有裂痕時,不要論斷(Judging),也不要吞咬(Biting)。論斷是在倫理上(Ethical)傷害對方,「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羅14:13),吞咬則是在物理上(Physical)攻擊對方,「…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5:15),這些都是互相傷害。以上是四種彼此的關係。
Ⅴ、結論:遵守主命 彼此相愛 常享主愛
因此,教會或是基督徒最重要的一個記號,就是彼此相愛,這當中包括有彼此的態度要接納包容、彼此的服侍要鼓勵扶助、彼此的關係要親熱認錯、彼此的禁忌是論斷吞咬。我們若能這樣整體來做,我們就常在主的愛裡,「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裡」(約15:10),因為主給我們的命令就是要我們彼此相愛,「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15:12)。根據約翰福音第十五章來看,若我們「遵守主的命令」,我們就會「彼此相愛」;若我們「彼此相愛」,我們就會「常享受主的愛」;若我們「常享受主的愛」,我們就可以「遵守主的命令」,所以這是在愛裡的三個循環過程。我們對神的愛,及我們彼此相愛,這兩者是有關係的,就好像前面我所提到的,是一個熱水筒,筒裡的水有多少,外面的玻璃管應該就有多少,玻璃管是可以被看見的,熱水筒裡則是人們看不到的。但願我們在和平教會能夠學習這個功課,所以大家都應有參加小組的需要才是,因為若沒有參加小組,就難有機會認識彼此,更別提彼此有關係、能互相幫忙了。不知道你的信仰在彼此這關係上還有空間可以成長嗎?不曉得在你的生活當中、在教會裡,你有和哪些人真的有彼此的關係?或者,只是禮拜天來作禮拜,而沒能真的作一個基督徒,因為根本不認識神,信仰根本無法落實在生命當中?潘霍華寫一本小小的書叫作Life Together,那是他在被抓去坐牢以前,那六個月當中的體會,他說基督徒不可能單獨作基督徒,基督徒一定是在彼此的關係當中才可以成為基督徒。如果到目前為止,你與教會任何人都尚未有任何認識的關係,你可以向神禱告說:「讓我至少認識幾個人,可以真的有彼此的關係」,因為這是耶穌說的,「眾人因為你們彼此相愛才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只有作禮拜是不能作基督徒的。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祢在最後晚餐離開門徒之前,為門徒洗腳,祢對門徒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你們如果真的彼此相愛,眾人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這句話從那時到今日還是一樣。主,這是祢最後交代給我們一個最重要的命令,祢也說,若我們真的這樣做,我們就會常在祢的愛裡。但許多時候,我們把作基督徒演變成只是參加禮拜,求祢再一次提醒我們,讓我們將祢的命令,真的能夠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既然每個禮拜天到祢的教會一起來作禮拜,就讓我們所作的禮拜能幫助我們在其他時間當中、在生活裡,不論與我們的家人還是教會的弟兄姊妹,真的能學習如何彼此相愛。讓我們真的努力,在教會當中能找到幾位弟兄姊妹,可以發展彼此相愛的關係,將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在生活上彼此的態度是接納包容,在服侍上能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在彼此的關係裡能學習如何相愛親近,若有傷害也能認錯,也請幫助我們不要彼此論斷、彼此吞咬,好讓我們在生活中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我們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十九):重擔 Burden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8.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路加福音6:2, 5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我們已將教會的四個小組介紹完畢,從這週開始,我們要來認識小組的功能與重要性。小組主要的重點就是彼此關心、彼此扶持,然而,當小組中有人遇到重擔時,大家都應與他同背,還是讓他自行承擔?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
Ⅰ、引言:阿布若的故事(John Abruzzo)
提到重擔,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在2001年9月11日早上八點四十五分,有十九個人劫持了四台客機,撞向紐約世貿雙子星大廈;北棟被撞上不久後,南棟也被撞擊,這是阿拉伯賓拉登所組織的阿凱達al-Qaeda對美國不滿所造成的傷害,我們稱作恐怖主義,這事件引起美國後來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及與阿凱達組織有關的國家,至今還未結束這戰爭。但在911的事件中,有個很感人的故事,大廈被撞,人們要逃生,在被撞樓層以上的人很少能逃出來,因為樓下已經起火,而在被撞樓層以下的人就想辦法要逃,其中有一個人卻無法自行逃生,因為他在十七年前跳水時撞斷了第五六節的頸部脊椎(Cervical Vertebra),造成四肢癱瘓(Quadriplegia),只有頭部可以動,他叫John Abruzzo(約翰阿布若),那時在南棟六十九樓上班,從事會計工作,以電動輪椅行進的他,座位的窗戶正面向北邊,親眼看見飛機撞上北棟,但他行動不便,只能看著人們逃離,後來才發現,竟有十個同事留了下來。原來,當時大廈裡有一個像雪橇的逃生椅,是在電梯無法運作、人本身也無法行走時,可以用逃生椅放在樓梯一層層往下而逃生,這十個同事就四個人一組,輪流從六十九樓帶著他用逃生椅往下逃,直往一樓;九點零二分,南棟也被撞,頓時一片漆黑、慌亂擁擠、煙霧瀰漫,他們繼續往下,在逃出南棟大廈十分鐘後,南棟崩塌了。當他十七年前跳水造成癱瘓以後,他的身體就變成他的一個重擔,因為他不能自由的行動,而遇到九一一事件,他幾乎是只能等死,但這十個同事冒著自己生命的危險,為他扛這個重擔,從六十九樓扛到一樓。事後他說:「是這十個同事,還有逃生椅,讓我今天還可以與你們說話,而對這十個同事我能說什麼呢?我找不到話,無法用一句謝謝就可以表達我對他們的感受。」這個故事讓我們感覺到何謂重擔,何謂替人扛起他的重擔。這十個同事抬起四肢癱瘓的他,將他從死亡中救出來。
Ⅱ、兩種負擔
我們今天的經文只有兩節,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說:「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所以是互相擔當、互相幫忙,可是第5節卻說:「各人必擔自己的擔子」,保羅所說的意思究竟為何?若是各人都擔自己的擔子,就不需互相擔當,而若是是互相擔當,又何需擔自己的擔子?有人認為保羅的說法是否互相矛盾,但我們仔細看,中文的翻譯是有一些分別的,第2節是「重擔」,第5節是「擔子」,這兩者有何不同?它們分別是指什麼呢?
1. 重擔 βάρος (baros) burden: boulder 巨石
2. 擔子φορτίον (phortion) load: backpack 背包
重擔的希臘文是βάρος (baros),擔子的希臘文是φορτίον(phortion),所以這是不同的兩個字。英文將baros翻譯成burden,phortion翻成load,兩者間的差別在於,前者更可翻成boulder(巨石),後者則翻成backpack(背包),若以此來看,巨石的重擔是我們要互相擔當的,背包的擔子則應是自己挑起。這兩種負擔是什麼意思?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
生命有哪些重擔呢?前面提及的John Abruzzo,他的重擔就是跳水受傷造成四肢癱瘓。疾病傷害殘廢等都是一個重擔,而有的人是身體健康、內心卻煎熬,他焦慮憂鬱憤怒嫉恨,但不論何種,都使人痛苦難過,需要別人的扶助,這就是為他擔重擔;有些人則是內心背上良心的重擔,又或者是「癮(addiction)」,抽煙喝酒磕藥賭博等;即使是婚姻和家庭也可能因為夫妻失和、父母子女關係不融洽,而成為一個重擔;還有的是社會大環境下的重擔,貧富不均,造成一種經濟的欺壓;更大的重擔是天災人禍,使人們失去親人與家園,而以上這些都使人需要周圍的人用愛心來幫助與陪伴,來走過這擔重擔的過程。
Ⅲ、看見別人背負重擔
1. 勿雪上加霜
當你看見別人背負重擔時,你要注意什麼事情呢?第一,不要雪上加霜,例如法利賽人「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4)約伯的三個朋友也像是這樣,雖然他們其實很有誠意、好心想幫助約伯,但對於苦難中的約伯,他們所說的卻是苦難發生原因必來自約伯本身的犯錯。安慰陪伴的說話,若不同理或不留心,只會給痛苦的人帶來更重的擔子,這是我們當避免的。
2. 勿袖手旁觀
有些人雖未雪上加霜,但懼於重擔的重量,為了自保,就當作沒有看見而走過,「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受傷者)就從那邊過去了」(路10:31),若祭司如此做,也難怪利未人跟著學,「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反而是後來經過的慕道友,對教會不熟,也沒探究當下的情況,只是單純地停下來幫忙,這慕道友是一位撒馬利亞人。我們不該看見別人有困難時只是視而不見的袖手旁觀。
3. 勿沾沾自喜
第三種是看見了,卻以為自己沒那重擔是因自己表現不錯,也就是用別人的苦難來顯出自己的好,這叫沾沾自喜,耶穌舉例說:「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我們不用以為只有法利賽人如此,或許很多時候我們也扮演這樣的角色。在別人的重擔痛苦上,我們不需以別人的痛苦來顯出自己的清高,不需做這種無意義的比較。
4. 勿沽名釣譽
有的人則是真的有幫忙,但幫忙時故意想讓人知道,這是沽名釣譽,「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太6:2),施捨就是幫人背起重擔,吹號是故意要得榮耀。這四種是我們要避免的,不在他的重擔上再施加痛苦,不是看見了卻裝作沒看見而繞過去,也不是看見了卻喜於自己沒問題,更不需在幫助時藉這機會來高抬自己。
Ⅳ、如何分擔別人重擔
1. 體會對方的憂傷
那麼,我們要如何分擔別人的重擔呢?第一件事,是能陪著對方一起憂傷:當人在哀痛時能有人以同理心陪著,進入他的苦、感受到他的痛,他的重擔就似乎減輕了大半,因為發現別人好像感受到他的痛苦了。這就是與對方分擔重擔,體會對方的憂傷,一起承受痛苦。「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
2. 不可只掛嘴巴上
不是一同哀哭就好,若是你發現他的困境是可以被處理與解決的,別只用言語而已:「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英文叫作Lip Service,就是擦口紅,將它裝扮的很漂亮,中文應該叫作耍嘴皮。當我們看到人們有困難,我們給予安慰、為其禱告是很好,但不要只有這樣,一個人的痛苦,需要的應該不只言語安慰,如果上帝給你很多,你能按著神給的在行為和誠實上幫助對方嗎?
3. 到神面前卸重擔
能做到以上這些,我們可以說這人是人道主義者(Humanist),他有愛心,常幫助人,而這也不一定是基督徒。基督徒和人道主義者的不同在於,幫忙擔重擔以外,基督徒知道所相信的主耶穌也可以幫忙。我們不是只幫忙挑重擔,更應陪他一起將重擔帶到神的面前,讓他得到主的鼓勵、主的恩典。詩篇說:「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祂必撫養你;祂永不叫義人動搖」(詩55:22),彼得前書第五章7節說:「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
4. 溫柔挽回其過犯
大部分的重擔是外面加諸的,然而有一種重擔是自取其咎,就是自己做錯事情而痛苦的承擔後果,好比騎腳踏車不小心摔車受傷,這時你幫助他可能會因為要給予告誡而粗魯些,但請記得,當一個人的骨頭跌斷時,你需要很小心,盡量不動到他受傷的地方,保羅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在幫助別人時,要溫柔、要謹慎,同時也要自我反省,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跌倒。
Ⅴ、如何擔當自己擔子
1. 生存的吃喝
什麼叫作自己的擔子呢?各人的背包指的是什麼?第一種擔子,叫作「生存的擔子」,保羅說:「(包括傳道人)也未嘗白吃人的飯,倒是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免得叫你們一人受累」(帖後3:8),每個人都有基本的需要,應盡己所能滿足自己生存所需,而不是以為要互相擔當重擔就對自己的生活不負責。
2. 成長的取捨
第二個就是選擇的問題。生命的成長是一個過程,需要自己去經歷,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會要捨棄一些事情,但也取得另一些,我稱它作「成長的取捨」,聖經說:「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13:11),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成長到最後,就是能將自我捨去,這是我們要一起學習的,這個過程因為經歷到慢慢放下而存有痛苦,但生命也因此慢慢地成長,生命可以說是由這樣的選擇慢慢累積起來的。人的一生有許多的取捨,我們必須自己去面對、去學習,那是我們自己的決定,是我們的小背包,是自己要背的。
3. 善惡的選擇
在作決定時,常常會出現該如何做才對的問題,而別人不能幫你做決定,那是你自己的背包,這是善惡的選擇,「我們當選擇何為是,彼此知道何為善」(伯34:4)。
4. 永生的抉擇
最後,最重要的選擇是關於永生。上帝讓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為我們完成了救恩,每一個人都要決定要不要這個救恩。這是你的一個背包,是你關於永生的選擇,將來在神的面前,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這是你的擔子,沒有人可以幫你承擔,「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
Ⅵ、結論: 成全基督律法
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尾還有一句話:「…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基督有律法嗎?基督的律法是什麼?耶穌要上十字架前在最後的晚餐時,祂為祂的學生洗腳,然後對他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這叫成全基督的律法,就是「你們要彼此相愛扶持」,相愛的標準是「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耶穌怎樣愛我們呢?要我們學習祂什麼樣式呢?是用柔和謙卑來服侍別人,「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在準備這篇講道時,我想到的是心理學的一個觀念,叫作界線(Boundary),我在牧函中有介紹一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Boundary的意思是這樣,上帝給每個人有一個Boundary,在這個界線裡的人的選擇權,是不應被剝奪也不可能被剝奪的,我認為這就是你的擔子,是上帝給你的,你必須自己使用這界線來做決定,並且自己承擔結果,我想這就是保羅說的每一個人要背自己的背包。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會將背包當作巨石,例如父母會為孩子做決定,又或者父母會為孩子承擔其造成的後果,對我而言,這兩種都是將擔子當作重擔。求神給我們智慧聰明,讓我們能分清楚何為應自己承擔的擔子,何為應互相幫忙的重擔。創世紀第二章記載,上帝造了亞當、夏娃和萬物,包括那棵分別善惡樹,上帝對亞當說,什麼都可以吃,但這棵樹有毒,不要吃,這是上帝從那時起到今天給我們的背包,是一個禮物,我們叫作自由選擇,但自由選擇的背後帶來的是需承擔的後果,那就是擔子,是我們生命成長學習的過程中自己一定要走的路。有一種心理上的病症叫作Codependency(互賴),就是你為對方將所有的責任扛起來,對方就無法面對他自己錯誤的選擇,他就沒有機會去學習成長。我們若懂得區分擔子與重擔,才能知道什麼是愛。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上帝,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創造人類的時候,就給亞當夏娃這樣一個選擇,這個選擇是很寶貴的禮物,但也是一個擔子。主,祢讓保羅在加拉太書告訴我們說: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可是保羅也說:各人的擔子要自己擔當。幫助我們,在人生一連串的選擇當中,讓我們學會如何善用這個禮物,並且學會如何承擔使用禮物所帶來的擔子。但我們的生命中還有很多不是因我們的選擇而臨到的重擔,讓我們實在有些扛不起來。主啊,幫助我們,當看見周遭存在這樣的重擔時,我們不會獨善其身,會知道如何幫助他,幫助我們教會小組的弟兄姊妹,能互相學習如何擔這個重擔,也學習如何互相尊重,讓每個人練習挑自己的擔子,好讓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上可以長大成熟,幫助我們在這兩方面能學習的好,也能夠清楚的辨別,哪些是重擔,哪些是擔子。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路加福音6:2, 5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我們已將教會的四個小組介紹完畢,從這週開始,我們要來認識小組的功能與重要性。小組主要的重點就是彼此關心、彼此扶持,然而,當小組中有人遇到重擔時,大家都應與他同背,還是讓他自行承擔?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
Ⅰ、引言:阿布若的故事(John Abruzzo)
提到重擔,讓我想到一個故事:在2001年9月11日早上八點四十五分,有十九個人劫持了四台客機,撞向紐約世貿雙子星大廈;北棟被撞上不久後,南棟也被撞擊,這是阿拉伯賓拉登所組織的阿凱達al-Qaeda對美國不滿所造成的傷害,我們稱作恐怖主義,這事件引起美國後來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以及與阿凱達組織有關的國家,至今還未結束這戰爭。但在911的事件中,有個很感人的故事,大廈被撞,人們要逃生,在被撞樓層以上的人很少能逃出來,因為樓下已經起火,而在被撞樓層以下的人就想辦法要逃,其中有一個人卻無法自行逃生,因為他在十七年前跳水時撞斷了第五六節的頸部脊椎(Cervical Vertebra),造成四肢癱瘓(Quadriplegia),只有頭部可以動,他叫John Abruzzo(約翰阿布若),那時在南棟六十九樓上班,從事會計工作,以電動輪椅行進的他,座位的窗戶正面向北邊,親眼看見飛機撞上北棟,但他行動不便,只能看著人們逃離,後來才發現,竟有十個同事留了下來。原來,當時大廈裡有一個像雪橇的逃生椅,是在電梯無法運作、人本身也無法行走時,可以用逃生椅放在樓梯一層層往下而逃生,這十個同事就四個人一組,輪流從六十九樓帶著他用逃生椅往下逃,直往一樓;九點零二分,南棟也被撞,頓時一片漆黑、慌亂擁擠、煙霧瀰漫,他們繼續往下,在逃出南棟大廈十分鐘後,南棟崩塌了。當他十七年前跳水造成癱瘓以後,他的身體就變成他的一個重擔,因為他不能自由的行動,而遇到九一一事件,他幾乎是只能等死,但這十個同事冒著自己生命的危險,為他扛這個重擔,從六十九樓扛到一樓。事後他說:「是這十個同事,還有逃生椅,讓我今天還可以與你們說話,而對這十個同事我能說什麼呢?我找不到話,無法用一句謝謝就可以表達我對他們的感受。」這個故事讓我們感覺到何謂重擔,何謂替人扛起他的重擔。這十個同事抬起四肢癱瘓的他,將他從死亡中救出來。
Ⅱ、兩種負擔
我們今天的經文只有兩節,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說:「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所以是互相擔當、互相幫忙,可是第5節卻說:「各人必擔自己的擔子」,保羅所說的意思究竟為何?若是各人都擔自己的擔子,就不需互相擔當,而若是是互相擔當,又何需擔自己的擔子?有人認為保羅的說法是否互相矛盾,但我們仔細看,中文的翻譯是有一些分別的,第2節是「重擔」,第5節是「擔子」,這兩者有何不同?它們分別是指什麼呢?
1. 重擔 βάρος (baros) burden: boulder 巨石
2. 擔子φορτίον (phortion) load: backpack 背包
重擔的希臘文是βάρος (baros),擔子的希臘文是φορτίον(phortion),所以這是不同的兩個字。英文將baros翻譯成burden,phortion翻成load,兩者間的差別在於,前者更可翻成boulder(巨石),後者則翻成backpack(背包),若以此來看,巨石的重擔是我們要互相擔當的,背包的擔子則應是自己挑起。這兩種負擔是什麼意思?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
生命有哪些重擔呢?前面提及的John Abruzzo,他的重擔就是跳水受傷造成四肢癱瘓。疾病傷害殘廢等都是一個重擔,而有的人是身體健康、內心卻煎熬,他焦慮憂鬱憤怒嫉恨,但不論何種,都使人痛苦難過,需要別人的扶助,這就是為他擔重擔;有些人則是內心背上良心的重擔,又或者是「癮(addiction)」,抽煙喝酒磕藥賭博等;即使是婚姻和家庭也可能因為夫妻失和、父母子女關係不融洽,而成為一個重擔;還有的是社會大環境下的重擔,貧富不均,造成一種經濟的欺壓;更大的重擔是天災人禍,使人們失去親人與家園,而以上這些都使人需要周圍的人用愛心來幫助與陪伴,來走過這擔重擔的過程。
Ⅲ、看見別人背負重擔
1. 勿雪上加霜
當你看見別人背負重擔時,你要注意什麼事情呢?第一,不要雪上加霜,例如法利賽人「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23:4)約伯的三個朋友也像是這樣,雖然他們其實很有誠意、好心想幫助約伯,但對於苦難中的約伯,他們所說的卻是苦難發生原因必來自約伯本身的犯錯。安慰陪伴的說話,若不同理或不留心,只會給痛苦的人帶來更重的擔子,這是我們當避免的。
2. 勿袖手旁觀
有些人雖未雪上加霜,但懼於重擔的重量,為了自保,就當作沒有看見而走過,「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受傷者)就從那邊過去了」(路10:31),若祭司如此做,也難怪利未人跟著學,「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反而是後來經過的慕道友,對教會不熟,也沒探究當下的情況,只是單純地停下來幫忙,這慕道友是一位撒馬利亞人。我們不該看見別人有困難時只是視而不見的袖手旁觀。
3. 勿沾沾自喜
第三種是看見了,卻以為自己沒那重擔是因自己表現不錯,也就是用別人的苦難來顯出自己的好,這叫沾沾自喜,耶穌舉例說:「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祢,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我們不用以為只有法利賽人如此,或許很多時候我們也扮演這樣的角色。在別人的重擔痛苦上,我們不需以別人的痛苦來顯出自己的清高,不需做這種無意義的比較。
4. 勿沽名釣譽
有的人則是真的有幫忙,但幫忙時故意想讓人知道,這是沽名釣譽,「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面前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太6:2),施捨就是幫人背起重擔,吹號是故意要得榮耀。這四種是我們要避免的,不在他的重擔上再施加痛苦,不是看見了卻裝作沒看見而繞過去,也不是看見了卻喜於自己沒問題,更不需在幫助時藉這機會來高抬自己。
Ⅳ、如何分擔別人重擔
1. 體會對方的憂傷
那麼,我們要如何分擔別人的重擔呢?第一件事,是能陪著對方一起憂傷:當人在哀痛時能有人以同理心陪著,進入他的苦、感受到他的痛,他的重擔就似乎減輕了大半,因為發現別人好像感受到他的痛苦了。這就是與對方分擔重擔,體會對方的憂傷,一起承受痛苦。「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
2. 不可只掛嘴巴上
不是一同哀哭就好,若是你發現他的困境是可以被處理與解決的,別只用言語而已:「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英文叫作Lip Service,就是擦口紅,將它裝扮的很漂亮,中文應該叫作耍嘴皮。當我們看到人們有困難,我們給予安慰、為其禱告是很好,但不要只有這樣,一個人的痛苦,需要的應該不只言語安慰,如果上帝給你很多,你能按著神給的在行為和誠實上幫助對方嗎?
3. 到神面前卸重擔
能做到以上這些,我們可以說這人是人道主義者(Humanist),他有愛心,常幫助人,而這也不一定是基督徒。基督徒和人道主義者的不同在於,幫忙擔重擔以外,基督徒知道所相信的主耶穌也可以幫忙。我們不是只幫忙挑重擔,更應陪他一起將重擔帶到神的面前,讓他得到主的鼓勵、主的恩典。詩篇說:「你要把你的重擔卸給耶和華,祂必撫養你;祂永不叫義人動搖」(詩55:22),彼得前書第五章7節說:「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
4. 溫柔挽回其過犯
大部分的重擔是外面加諸的,然而有一種重擔是自取其咎,就是自己做錯事情而痛苦的承擔後果,好比騎腳踏車不小心摔車受傷,這時你幫助他可能會因為要給予告誡而粗魯些,但請記得,當一個人的骨頭跌斷時,你需要很小心,盡量不動到他受傷的地方,保羅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在幫助別人時,要溫柔、要謹慎,同時也要自我反省,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跌倒。
Ⅴ、如何擔當自己擔子
1. 生存的吃喝
什麼叫作自己的擔子呢?各人的背包指的是什麼?第一種擔子,叫作「生存的擔子」,保羅說:「(包括傳道人)也未嘗白吃人的飯,倒是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免得叫你們一人受累」(帖後3:8),每個人都有基本的需要,應盡己所能滿足自己生存所需,而不是以為要互相擔當重擔就對自己的生活不負責。
2. 成長的取捨
第二個就是選擇的問題。生命的成長是一個過程,需要自己去經歷,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會要捨棄一些事情,但也取得另一些,我稱它作「成長的取捨」,聖經說:「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13:11),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成長到最後,就是能將自我捨去,這是我們要一起學習的,這個過程因為經歷到慢慢放下而存有痛苦,但生命也因此慢慢地成長,生命可以說是由這樣的選擇慢慢累積起來的。人的一生有許多的取捨,我們必須自己去面對、去學習,那是我們自己的決定,是我們的小背包,是自己要背的。
3. 善惡的選擇
在作決定時,常常會出現該如何做才對的問題,而別人不能幫你做決定,那是你自己的背包,這是善惡的選擇,「我們當選擇何為是,彼此知道何為善」(伯34:4)。
4. 永生的抉擇
最後,最重要的選擇是關於永生。上帝讓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為我們完成了救恩,每一個人都要決定要不要這個救恩。這是你的一個背包,是你關於永生的選擇,將來在神的面前,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這是你的擔子,沒有人可以幫你承擔,「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3:36)。
Ⅵ、結論: 成全基督律法
加拉太書第六章2節尾還有一句話:「…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基督有律法嗎?基督的律法是什麼?耶穌要上十字架前在最後的晚餐時,祂為祂的學生洗腳,然後對他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這叫成全基督的律法,就是「你們要彼此相愛扶持」,相愛的標準是「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耶穌怎樣愛我們呢?要我們學習祂什麼樣式呢?是用柔和謙卑來服侍別人,「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在準備這篇講道時,我想到的是心理學的一個觀念,叫作界線(Boundary),我在牧函中有介紹一本書,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Boundary的意思是這樣,上帝給每個人有一個Boundary,在這個界線裡的人的選擇權,是不應被剝奪也不可能被剝奪的,我認為這就是你的擔子,是上帝給你的,你必須自己使用這界線來做決定,並且自己承擔結果,我想這就是保羅說的每一個人要背自己的背包。然而很多時候,我們會將背包當作巨石,例如父母會為孩子做決定,又或者父母會為孩子承擔其造成的後果,對我而言,這兩種都是將擔子當作重擔。求神給我們智慧聰明,讓我們能分清楚何為應自己承擔的擔子,何為應互相幫忙的重擔。創世紀第二章記載,上帝造了亞當、夏娃和萬物,包括那棵分別善惡樹,上帝對亞當說,什麼都可以吃,但這棵樹有毒,不要吃,這是上帝從那時起到今天給我們的背包,是一個禮物,我們叫作自由選擇,但自由選擇的背後帶來的是需承擔的後果,那就是擔子,是我們生命成長學習的過程中自己一定要走的路。有一種心理上的病症叫作Codependency(互賴),就是你為對方將所有的責任扛起來,對方就無法面對他自己錯誤的選擇,他就沒有機會去學習成長。我們若懂得區分擔子與重擔,才能知道什麼是愛。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上帝,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創造人類的時候,就給亞當夏娃這樣一個選擇,這個選擇是很寶貴的禮物,但也是一個擔子。主,祢讓保羅在加拉太書告訴我們說: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可是保羅也說:各人的擔子要自己擔當。幫助我們,在人生一連串的選擇當中,讓我們學會如何善用這個禮物,並且學會如何承擔使用禮物所帶來的擔子。但我們的生命中還有很多不是因我們的選擇而臨到的重擔,讓我們實在有些扛不起來。主啊,幫助我們,當看見周遭存在這樣的重擔時,我們不會獨善其身,會知道如何幫助他,幫助我們教會小組的弟兄姊妹,能互相學習如何擔這個重擔,也學習如何互相尊重,讓每個人練習挑自己的擔子,好讓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上可以長大成熟,幫助我們在這兩方面能學習的好,也能夠清楚的辨別,哪些是重擔,哪些是擔子。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