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8.06.29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路 1:34-356)
一、 前言:彩虹媽媽 (一位彩虹媽媽,啟動一個愛的循環)
和平教會到新生國小進行生命教育已經兩年了。從起初一個班級,到現在進到十個班級,這是上帝一個很大的恩典。生命教育不只是說故事,更透過繪本與孩子多了一個談話的機會,在彼此交換意見、互相對話的時候,孩子們不只分享他們的想法,也讓我們有機會和他們一起交流什麼是生命的價值,也澄清在他們內心裡一些不同的想法。當我們講完故事,請小朋友回答,有些小朋友就舉手亂答,我們會跟他說:「謝謝你願意跟我分享」,當你每一次看著他、認真的跟他說:「謝謝你願意跟我分享」,就是在肯定他的生命,接納他所說的,我們從來沒有糾正他什麼是標準答案,當他分享的時候,我們給他肯定,看著他、注視著他,表示你在意、表示你愛他、表示你願意。 我很喜歡這句話:「一位彩虹媽媽,啟動愛的循環」。原本以為我們是去付出,可是最後很多的彩虹媽媽志工們,開始發現反倒是自己得著了。剛開始真的很不容易,大家都覺得自己不會說故事,還要帶活動、帶唱歌,「我五音不全」,可是當你說「我願意」的時候,事情就改變了,當你感受到神的愛在你心中時,事情就改變了。
二、生命教育四領域:天人物我
什麼是「生命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優質的生命信念,「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5:12),耶穌說:「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進到學校做生命教育就是要把神的愛分享給他們,那是給了一個管道,讓我們有機會告訴他們說:「如果是我,在這個時刻我可以禱告」「神愛你,神肯定你的生命」。我們教孩子唱「你是唯一」,歌詞當中說:「...在『神』的眼中你是寶貝...」,在學校裡宗教的話題很敏感,原本想把「神」換成爸爸媽媽哥哥姊姊老師,卻發現不管換成什麼,都會有小朋友不認同,因為他們在父母親、 老師、兄弟姐妹的眼裡不一定是最寶貝的,.最後我們還是把「神」放回歌詞裡去,孩子還是唱得很開心。的確,只有神看我們每一個人是寶貝、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生命教育。當孩子離開我們的眼界、離開父母的管束時,讓他有能力可以做對的選擇、決定和判斷,那是他的生命力。我們期待讓孩子知道人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什麼是善(生命的價值)?如何選擇善(做對的選擇)?
1. 人與生命(天) (約10:10)
能夠欣賞生命、能夠在生死當中懂得彼此的尊重,以及關於宗教生活、關於信仰人生。「...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2. 人與人(人) (腓2:4、帖前5:13、傳8:5)
人與人的關係。懂得尊重嗎?「又因他們所做的工,用愛心格外尊重他們。你們也要彼此和睦」(帖前5:13),懂得用好的態度對待別人嗎(愛人如己)?「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能夠明辨是非嗎?能夠做對的判斷嗎?「...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原文是審判)」(傳8:5)。
3. 人與環境(物) (利25:11)
人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面的,我們與土地是相連結的,跟環境是有關係的(學習欣賞自然、愛護環境),「第五十年要作為你們的禧年。這年不可耕種;地中自長的,不可收割;沒有修理的葡萄樹也不可摘取葡萄」(利25:11)。甚至我們在談環保與公義/公益(生存應變、社會關懷),都在這個領域裡面。
4. 人與己(我) (可9:24、林前11:1、可12:31)
你怎麼認識自己?「...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9:24),你欣賞自己嗎?你接納自己嗎?「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你的內在擁有勇敢與信心嗎?「...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12:31)。
三、馬利亞的認知自我
我們從「人與己(我)」這部分來看看馬利亞如何自我認識,怎麼進入不同的人際關係。從「不可能、不可以、不要」,到「主我願意」,那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我們要跟馬利亞一起學習生命教育的功課,如何在關係中學習?「...童女的名字叫馬利亞;天使進去,對她說:蒙大恩的女子,我問妳安,主和妳同在了!馬利亞因這話就很驚慌,又反復思想這樣問安是什麼意思。天使對她說:馬利亞,不要怕!妳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妳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祂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祂。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祂的國也沒有窮盡。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天使回答說:聖靈要臨到妳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妳,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或作:所要生的,必稱為聖,稱為神的兒子)。況且妳的親戚伊利莎白,在年老的時候也懷了男胎,就是那素來稱為不生育的,現在有孕六個月了。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離開她去了」(路1:27-38),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幾個馬利亞的不同認知:
1. 自我認識(路1:34-38)
(1) 從外在來看
經文首先介紹她是個童女,十四歲左右,突然未婚懷孕了,她是約瑟的未婚妻,將來會是耶穌的母親,在馬太福音這樣介紹她:「耶穌基督降生的事記在下面:他母親馬利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太1:18),這是在說些什麼呢?是說她在生理上、外表上很年輕;在角色上,她是為人母,但是是一個被動者,在家裡等別人迎娶她;在倫理道德上,是反常的。這是從外在來看,許多人看我們也是從外在開始看,然後就開始下標籤。你是這樣嗎?馬利亞是這樣的人嗎?她是這樣認識她自己的嗎?
(2) 從屬天來看
對馬利亞來說,神對她有一個更高的期待和更高的價值,從屬天的角度來看,說她是一個蒙大恩的女子,「蒙大恩的女子,我問你安,主和妳同在了!」她的生命不再一樣,是一個承蒙恩典的人,而且神要跟她同在,加上她是一個被呼召的人、一個有使命、生命裡有神命定的人。「...妳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妳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祂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祂。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祂的國也沒有窮盡」,這段經文在講神的計畫,馬利亞參與在這個計畫裡面。前面是一般人對她的看法,在這裡是屬天對她的看法―蒙大恩的女子,有神與她同在,神對她的生命有一個使命、呼召和負擔(領受使命者)。
(3) 從內在來看
「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不行啦,不會啦,我沒有出嫁,怎麼會有這種事呢?就像剛要投入生命教育的彩虹媽媽志工一樣,馬利亞可能也是這麼想。這是她對自己的認知、她內在對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有限的人,不管從各個方面來看,都不可能成為這樣的人,這是一開始她對自己的看法。天使接著回答她的問題,說:「...聖靈要臨到妳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妳,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或作:所要生的,必稱為聖,稱為神的兒子)。況且妳的親戚伊利莎白,在年老的時候也懷了男胎,就是那素來稱為不生育的,現在有孕六個月了。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天使回答了她的話,並且加上了一句應許:「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你的這些問題在神都沒有難成的事;生理上,你不能,但是神能,你看為不可能,可是上帝可以;在倫理上,你覺得這是反常的,可是當神掌權的時候,祂說你生的要稱為聖;在邏輯上,你說不合理,因為這是一個神蹟,有許多東西在我們的經歷上也想不明白,因為是神蹟。並且也已經有一個見證,就是親戚伊利莎白,同時你自己本身就要成為見證,你不只要看見證,你本身也要成為見證。
2. 更新定位(路1:46-48)
「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離開她去了」,從她的回應發現,天使的話語把她帶到了另一個高處,重新看她自己,跳脫了原先這些外在和內在的看法,帶她進入到屬天裡的那個可能性。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她對她的內在有一個宣告,是,我是主的使女,並且她說:「我是一個被呼召的人,我要開始委身在這個呼召裡面」,馬利亞對她自己的認知開始改變了,從那個知道自己有限的童女,到她宣告我是主的使女;我可以委身,我的生命裡面是有一個更高的期待和價值,我是被委以重任的,是參與在異象和使命裡面的。她用神的眼光看自己,已不再是誰的媽媽、誰的未婚妻,而是主的使女。「馬利亞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祂顧念祂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路1:46-48)。她也用一個未來性的遠景來看她現在,要知道她接下來會面對許多的挑戰:未婚懷孕,還有約瑟會怎麼接受這樣的事情。可是當馬利亞想到那個更大的應許,和她參與在神的國度計畫裡,使她有勇氣認同並接受說:「這些是神的話語...我是主的使女...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因此她敢回答說:「就讓神的話成就在我身上」,她用未來的展望性看她現在的挑戰,使她可以去面對,好像保羅所說的:「因著將來的榮耀他輕看羞辱」「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4:17)。
3. 異象生命(路1:42-45)
馬利亞做了一個大膽的宣告,宣告她生命的獨特性,就是她的自主性、主體性,她是屬乎與神的,她是可以被主使用的,生命裡面是可以有異象性的。這個改變了整個馬利亞的自我認知,這其實也是生命教育裡面一直在帶領我們的,聖經本來就是一個生命教育,不斷的在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檢視自己、突破自己。馬利亞宣告自己生命的獨特性,神就開始在她的生命裡面做改變。聖經告訴我們,約瑟知道後,打算暗暗的要休了她。可是當馬利亞宣告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主的話成就在我身上」,馬太福音這樣記載:「(約瑟)正思念這事的時候,有主的使者向他夢中顯現,說: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娶過你的妻子馬利亞來,因她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太1:20),當你說「我願意」的時候,神為我們解決,神預備、神掌權。當她的生命宣告以後,神調度萬有為她做事,神改變、神預備。
當她用神的眼光看自己的時候,別人看她也不一樣了,那個年老而懷孕六個月的親戚伊利莎白稱她「年輕的女子」「妳在婦女中是有福的!妳所懷的胎也是有福的!我主的母到我這裡來,這是從那裡得的呢?因為妳問安的聲音一入我耳,我腹裡的胎就歡喜跳動。這相信的女子是有福的!因為主對她所說的話都要應驗」(路1:42-45)單純的相信,接受了、宣告了,整個環境改變,整個生命也改變,她用神的眼光看自己,得到神與人的祝福。
4. 挑戰使命(路2:34)
用未來的願景看現在,幫助馬利亞培養了挫折的忍受度。她的未來充滿許多困難問題,未婚懷孕的問題、千里迢迢去到伯利恆的馬槽裡生孩子;不僅如此,還要逃難到埃及,好不容易好像要穩定下來了,神又說要回拿撒勒。最後在她年老的時候,竟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看著她的兒子上了十字架,這一切怎麼忍受?是因為她看見未來性、看見應許、未來願景,是她參與在神的救贖、參與在神的整個大的異象裡面,她才可以忍受的住。我們生命裡面需要多那麼一點點神的力量在我們的當中看我們自己、重新檢視我們自己,用神的眼光看自己,並且用一個未來性來看現在,好叫我們可以忍受的住、耐的住、面對現在的挑戰。宣告生命的獨特性;用神的眼光看自己;用未來的願景看現在,幫助我們處理目前的困難。西面在給耶穌祝福的時候曾經對馬利亞這麼說:「...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叫許多人心裡的意念顯露出來...」(路2:34),然後西面對著馬利亞說:「...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當馬利亞說情願的時候是會痛的、是要付代價的,但是因為愛大、大到一個程度,她重新看自己是可以的,用那個未來性使她可以撐的住、能夠忍受的住,使她成為蒙福的女子。這是馬利亞對自我的認識,從有限性到看見自己生命的可能性。
5. 生命宣言
神學家楊牧谷,1987年他寫了「我的生命宣言」:「我信生命是一個機會,一個真真實實可以成長、也可以墮落的機會。若然我墜落,它不是別人給我開的玩笑;若然我成長,也不是命運或機緣特別的恩寵。假如我不強調後者,前者就如寵壞的孩子一樣,使我放縱於失敗而讓自己消沈與自怨自艾。為此,我若可以再活一次,我願更早諒解神,相信祂並沒有虧待我,我所有的是盡可能地最好。然後從那天開始,永不回頭――不向藍天拋白眼。就是失敗了也不定自己的死罪。」,1992年他卻得了鼻咽癌,在那當下他做了一個決定,他的生命要向上提升,是要參與在這病痛當中,他開始去研究病痛,並且陪伴這些病痛的人。直到2001年過世,他陪伴了無數的病痛患者,寫了很多的書來激勵他們。生命是一個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看到那個更大的可能性時,生命不再只是現在的這一個我,而是有一個更高的價值與期待。馬利亞的宣言是她對自己的認識,從軟弱有限,到她是主的使女,到她可以完成使命。
四、馬利亞的親子關係
1. 了解與澄清(路2:41-48)
耶穌十二歲時,馬利亞帶他上耶路撒冷的聖殿,「守滿了節期,他們回去,孩童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並不知道」(路2:43),「以為他(耶穌)在同行的人中間,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他」(路2:44),結果她在聖殿裡找到了,當她找著了以後「...他母親對他說:我兒!為什麼向我們這樣行呢?」接下來馬利亞表露她的感覺,說:「看哪!你父親和我傷心來找你!」(路2:48)這是人我關係很重要的一點,除了去找、去了解,還要去問、去澄清,「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人與人之間常常是因為猜測,那就失去一個澄清的可能性,馬利亞表達她的感覺,她不是說:「你,怎麼這樣」,而是說「我,很傷心,那你怎麼了?」給了一個機會澄清。
2.傾聽與接納(路2:49-51)
馬利亞聽耶穌怎麼說。「為什麼找我呢?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或作: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路2:49)馬利亞發現孩子有他的獨特性,因為這個孩子說:「我要以我父的事為念」,馬利亞在這句話當中她發現了一件事,耶穌他是天父的孩子,有一首詩歌說:「在你的身上看到主的榮美」。我們作禮拜敬拜、我們讀經禱告尋求,無非就是要把我們這個獨特性活出來,我們是屬乎天父的孩子。當馬利亞仔細聽的時候,她聽懂了、明白了。耶穌所講這句話讓馬利亞想到天使告訴她:「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祂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路1:31-32),他是天父的孩子。因此神在他的生命裡面有祂的命定、時候和帶領,他在神的手裡面。「(耶穌)他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他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路2:50-51)。馬利亞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她去了解,她用問的去澄清,花一點時間去傾聽,好叫我們可以真的明白,可以懂、可以接納。她能夠如此,是因為她對自己有一個很清楚的認知,從神的眼光看自己。
3.明辨與尊重(約2:1-5)
三十歲時馬利亞和耶穌去了迦拿的婚宴,正當大家很高興、歡騰的時候,酒卻喝完了,馬利亞很熱心的跑來告訴耶穌說:「他們沒有酒了」,經文並沒有說馬利亞要指使耶穌立刻怎樣,但是有意思的是,耶穌的回答是說:「母親,我與妳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2:4),耶穌是在對祂的媽媽說:「何不讓我自己做決定呢?我有我的想法,你讓我自己做決定,不要勉強我,我的時候還沒有到,我有我的時候。」在很多的人我關係裡面也是這樣,我們想要為別人做決定,對別人有一個期待,可是他需要自己做決定,他需要從自我的認識,重新檢視,然後去做對的決定。「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約2:5),馬利亞學會了,尊重他的決定、耐心的等候;不勉強人,等他自己情願。
五、結論:生命影響生命「愛,我願意」(路1:38)
在「人與己」這個課題上面,愛,使馬利亞從自己的有限,看到要用神的眼光來看自己,她的生命不一樣了。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1:38),主的使女,生命有獨特性,並且相信她可以完成神的使命,她用這個未來性來面對自己現在所有的處遇,一切是從神愛的眼光、神愛的應許而來。因著這樣,我們進入與人的關係時,很多時候我們才會說「我們願意」,願意活在關係的裡面。了解自己的有限性,父母親的有限性。願意承認孩子有他的獨特性,別人也有他的獨特性。同時懂得去分辨,這個人除了我現在看到他的樣子,他的生命還有更高的期待,他是天父的孩子。讓我們跟人的關係,減少一些摩擦和緊張,並且我們需要有一些尊重,尊重他的決定,尊重他的時候,這是在人與己的部分。當我們有愛的時候,我們就願意在人我的關係上,有一些突破、有一些學習、有一些調整、有一些願意尊重、有一些試試看,來彼此接納。神愛我們,對我們的生命有一個更高的期待,求神幫助我們用神的眼光看我們自己,和看我們所面對的處遇,也幫助我們在許多的時候,會很願意地說:「我願意」,我願意調整、我願意尊重。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2008年6月22日 星期日
靈性形成的曠野 -- 曾昭瑞 牧師
寫作於2008.06.22
作 者:曾昭瑞 牧師
撒上23
短片
從生活到曠野(靈性生活的塑造)
一、曠野與靈性生活
「大衛住在曠野的山寨裡,常在西弗曠野的山地。掃羅天天尋索大衛,神卻不將大衛交在他手裡。」(撒上23:14) 雖然,掃羅王天天尋索他的命,大衛被迫逃到了曠野,開始了逃亡生涯;然而,曠野卻是成為塑造大衛靈性生命的地方。大衛不是沒有靈性的人,他有美好的信仰;他曾是牧羊的少年人,常常彈琴、敬拜讚美神。 他也曾被掃羅王請到王宮裡彈琴,為掃羅王作音樂治療;他也是一個被神所祝福的人,靠著上帝的力量勝過巨人哥利亞。上帝祝福他,讓他所做的一切盡都順利。 但這個靈性美好的人,也會遇到困難挫折,使得他必須逃命、必須躲到曠野,躲到一個沒有人想要在那裡安身立命的地方。大衛的生命並不是開始在曠野,也不是結束在曠野,但是曠野卻是他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在曠野裡沒有老師、沒有學校、也沒有書籍,曠野裡也沒有文明社會讓人學習成長的制度,但是大衛沒有在這個地方浪費他的時光,這裡是他生命當中最有意義、也是讓他成長最美好的時光;沒有曠野,大衛只不過是一個殺死巨人歌利亞的民族英雄;沒有曠野大衛只是婦女口中殺死萬萬的超級偶像―一個讓人看起來五彩繽紛、璀燦奪目、卻欠缺生命深度的人。 在曠野裡,他不再是英雄、不再是偶像,他的生命顯得灰暗而微不足道,但是在這個時刻裡,上帝卻透過曠野來形塑他的生命,使他能夠與上帝更契合,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人。
二、聖經中的曠野
聖經中另外兩個有關曠野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我們很熟悉,就是以色列人在西奈曠野漂流四十年,由以色列百姓和摩西所組成的流浪團隊;另外一個是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天,一個人經歷屬靈爭戰的故事。
1. 摩西與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
曠野是一個充滿荒涼、試探和引誘的地方,只能夠靠著自身的努力求生存。摩西和以色列人在曠野裡面學習一件功課,就是分辨什麼是事奉偶像、什麼是侍奉又真又活的上帝,他們也在那裡學習如何的敬拜、如何認識上帝。經過曠野四十年的流浪生涯,以色列人從一群不認識神的百姓,成為一個預備好自己要完全活在上帝面前的民族;他們心裡面從埋怨、懷疑、擔心、害怕,成為懂得依靠神、敬拜上帝的民族。「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要謹守遵行,好叫你們存活,人數增多,且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那地。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祂的誡命不肯。祂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這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腫。你當心裡思想,耶和華─你神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兒子一樣。你要謹守耶和華─你神的誡命,遵行祂的道,敬畏祂」(申8:1-6)。
2. 耶穌在曠野四十天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被聖靈帶領到曠野裡接受魔鬼的試探,祂在那裡禁食四十晝夜,「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祂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太4:1-2)在曠野裡的生活,耶穌讓我們看見一個「利用上帝的宗教」和一個「活在上帝面前的靈性生活」的差別。耶穌在那裡活出一種價值,教導我們一件事情,就是我們不是利用上帝來祝福我們的生活,或是藉著上帝來滿足我們自己,乃是我們在靈性形成的過程當中,回應上帝的呼召。因此,耶穌祂不單單是成為我們的幫助、我們的顧問,更重要的,祂成為基督徒在面對每一天生活當中試探的態度。
3. 大衛在隱基底
在曠野的生活,我們要常常面對考試、面對學習。大衛在曠野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年輕人在國家制度的追殺底下,不斷地在掙扎;他的人性被踐踏、尊嚴被否定,沒有辦法過著他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在那裡被迫說謊和裝瘋賣傻,讓口水流到鬍鬚上,在城牆上面到處亂畫;他為了要活下來,必須進到聖殿裡面欺騙祭司,以便能夠拿到陳設餅充飢,好讓他能夠繼續的活下去。那樣的大衛,在他的內心裡有太多的痛苦、想要說卻不知如何跟人訴說的故事。另外,當大衛逃進了曠野之後,除了逃亡以外,他沒有辦法安排他自己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空檔可以讓他安靜下來。逃亡不是一件容易的生活,因為很緊張,可是逃亡也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掃羅王不是二十四小時都追殺著他,很多時候、沒有掃羅王消息的,那個日子更難熬,在曠野裡面不知道要做什麼,沒有固定的行事曆,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固定的人可以跟你講話,只是一個人靜靜的在那裡等待,等待什麼?等待掃羅王來追殺。生命失去了重心、目標和意義。每一天早上起來,大衛看著曠野,面對單調、枯燥的生活,他可不可以規畫「明天我要幹嘛」!他的生命失去了計畫,沒有未來,他只能夠去回想「過去我做過什麼事情」,他想起往日的美好時光:曾經他是個草原上牧羊、彈琴讚美上帝的少年人,有一天先知撒母耳來用油膏了他;他站在掃羅王的面前為其彈琴,深受國王的喜愛;他也想到了當他擊倒歌利亞的時候,全軍為他歡呼,那種歡聲雷動的情景是何等的得意;他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有一天他娶了王的女兒成為附馬爺,他是何等的高興。曾經擁有的擁戴、華麗、盛大的場面,如今都成了過往雲煙,大衛怎能不感慨呢,他怎能不覺得自己的生命彷彿像一場戲一樣,因為他在曠野裡面,曠野有機會讓他慢慢地去回味這一切,他百感交集,曠野讓他對他的生命經歷更深。
大衛在這裡有兩種選擇,他可以選擇「我今天為什麼如此落魄,我今天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遭遇,是誰害我的」,他可以選擇埋怨掃羅王,可是大衛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他做了一個抉擇,不是報復、不是怨恨、不是攻擊,他乃是選擇了禱告。大衛進入一個屬靈的情境裡面,就是尋求上帝的旨意。有時候我們會有一種誤解,以為我們的生活太平常了,我們的生活裡面有太多事情攪擾我們,太多壓力、太多困難了,以致於我們沒有辦法去親近神。可是大衛他在曠野裡面的生活讓我們看見,當他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面對挑戰的時候,他就作一個禱告。
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三章,當他要去攻打基伊拉的時候,大衛尋求上帝說:「...我去攻打那些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耶和華對大衛說:你可以去攻打非利士人,拯救基伊拉」(撒上23:2),當他遇到一個困難、遇到一個問題時,他就尋求上帝說:「大衛又求問耶和華。耶和華回答說:你起身下基伊拉去,我必將非利士人交在你手裡」(4節),之後大衛知道掃羅設計謀害他,他就向神禱告說:「基伊拉人將我交在掃羅手裡不交?掃羅照著你僕人所聽的話下來不下來?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求祢指示僕人!耶和華說:掃羅必下來。大衛又說:基伊拉人將我和跟隨我的人交在掃羅手裡不交?耶和華說:必交出來。」(11-12節)特別的是,在曠野之前,大衛從來沒有這樣尋求過上帝,在曠野裡的大衛養成一種習慣,就是他要做決定的時候,就先開始尋求耶和華上帝,問說:「上帝祢的旨意是什麼?我當怎樣做?」這個時刻在他心中有一種新的思想、新的價值觀形成―「上帝祢的旨意是什麼?上帝祢看什麼是好的?」這樣的思想、這樣的價值觀,讓他在做決定的時候,不是依靠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判斷。在曠野的這段生活當中,大衛學習如何做一個合神心意的人,漸漸的形塑了大衛屬靈的生命,他與上帝相交,尋求上帝的旨意。所以什麼是「靈性生活」?就是一個人他的活力來自與上帝的相交,使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越親密的與神同行,在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我們可以流露出屬神的本性。
三、在曠野的考試
1. 兩種觀點與選擇
我們看見大衛在曠野當中所面對的一個考試。在這樣的考試裡,有兩種觀點讓他去做選擇。那一天,掃羅帶著大批的軍隊來到曠野尋索大衛的生命,大衛和他的跟隨者正躲在死海峭壁上的岩洞裡面,突然間,山洞裡面的大衛看見一個人影在洞口間移動,令他們很驚訝的是,這個人正是掃羅王。掃羅王走入岩洞裡,由於光線突然轉暗,因此他沒有辦法看見山洞裡有一群人躲著。他走進山洞後,轉過身來面對洞口、開始蹲下來如廁,完全沒有料想到,在他背後就是他所要追殺的大衛。當掃羅王寬衣解帶,放下手中的兵器,在一個毫無防備的狀態下,大衛隨時有機會可以殺掉掃羅王。他旁邊的人跟大衛說:「王啊,這是一個何等好的機會,你可以現在就殺死掃羅,當你殺死了掃羅之後,你就可以不用再流浪、不用再被追殺,你就可以把你身上所有的壓力解除了,甚至有機會重回王宮。」「跟隨的人對大衛說:耶和華曾應許你說:我要將你的仇敵交在你手裡,你可以任意待他。如今時候到了!大衛就起來,悄悄地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撒上24:4)對於大衛而言,這是一個試探,因為殺死掃羅王是一條走向成功的捷俓;殺死掃羅王可以減少他在曠野裡面逃亡十幾年,這是掃羅王自己送上門來,大衛的隨員看到這樣的機會都建議他,這是一個扭轉現狀的良機。但是大衛在曠野的這些日子裡面,他經驗了與上帝親密的相交,一種神聖的感覺在他心裡面發展起來,他越來越清楚的感受到上帝的聖潔、上帝的美善;在曠野裡,大衛經驗了上帝,他禱告讚美,他寫下了許多在曠野裡流浪的詩篇。大衛在這兩種選擇裡,他都可以把這兩種選擇解釋為「這是上帝的旨意」,當他舉起刀殺死掃羅王的時候,他可以說:「這是上帝的旨意,上帝將他的仇敵交在我的手中,所以讓我得以報仇」,可是大衛沒有這樣做,他選擇用上帝的眼光來看掃羅;他知道掃羅是不好,但他是上帝的受膏者,掃羅還是王的身份,大衛絕對不親手加害於王,「(大衛)對跟隨他的人說: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6節)。大衛沒有把他的仇敵看成是一個他想要殺害的人,反而把他的仇敵看成是上帝所膏立的人,大衛看見的是上帝的榮耀。
2. 大衛的告白
當大衛放過掃羅的時候,他把自己從試探的危機當中解放出來,他選擇走一條人生更新更美的道路,是依靠上帝而不是靠自己解決生命困難的道路,雖然是掃羅對不起他,但是大衛沒有選擇復仇。他對王說:「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判斷是非,在你身上為我伸冤,我卻不親手加害於你」(撒上24:12),這個「我卻不親手加害於你」就是大衛的選擇,是一種超越受逼迫者的格局與態度,這種格局與態度讓他的生命不再一樣,大衛把他的選擇從侷促在個人困境的那種眼光超脫出來,雖然這樣這樣的超脫大衛仍會在痛苦裡面;雖然這樣的超脫大衛仍然要去逃亡被追殺,可是在這樣的選擇裡面,他讓自己從一個只顧自己性命的逃亡者,變成一個將眼光轉向上帝的得勝者。「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施行審判,斷定是非,並且鑒察,為我伸冤,救我脫離你的手」(15節)。
生活回應
一、 生命的避難所
詩篇五十七是大衛的禱告,是大衛從山洞裡出來之後所寫的一首詩:「神啊,求祢憐憫我,憐憫我!因為我的心投靠祢。我要投靠在祢翅膀的蔭下,等到災害過去。我要求告至高的神,就是為我成全諸事的神。那要吞我的人辱罵我的時候,神從天上必施恩救我,也必向我發出慈愛和誠實。」(詩57:1-3)大衛在這首詩歌裡面充滿了生命力,面對追殺,他有很多的難過,可是他選擇「我要讚美神、我要讚美神,我不要讓掃羅進入我的生命當中控制我的思想,我要讚美神,我要將我的眼光放在上帝的身上,因為在曠野裡面真正的主宰是上帝,不是掃羅。」大衛在這篇詩當中,他的焦點不是惡者的作為,而是上帝的榮耀,大衛在那裡敬拜讚美他的神,經過曠野靈性的生活,他找到真正的避難所。當我們讀詩篇時,就會發現大衛靈性生活的禱告和他內在生命的故事。他是生活在耶和華上帝的避難所裡面。避難所裡面只有一個意思,就是「我投向耶和華」―我投向耶和華,我決定我要倚靠神。透過這樣的決定我們看見,大衛的生命變得真實、有力量、有幫助。大衛在他的禱告裡說,「避難所」是一個當他生命面對一團混亂、不知該如何、無力掌控的時候,他決定用上帝賜給他的力量、上帝賜給他的智慧來解決他的困難,因此當他說「上帝是我的避難所」,他在那裡面是重新得著堅固;他在那裡面是重新勇敢的站起來;他在那裡面把他的眼光超越自己的困境;他在那裡面把他的眼光放在上帝的身上,所以他看見的是上帝的榮耀,不是自己的困難。
二、 尋找生命中的曠野
詩篇:「神啊,願你崇高過於諸天!願你的榮耀高過全地」(詩57:5)「主啊,我要在萬民中稱謝祢,在列邦中歌頌祢!因為,祢的慈愛高及諸天;祢的誠實達到穹蒼。神啊,願祢崇高過於諸天!願祢的榮耀高過全地!」(9-11)大衛在那樣的情境當中,雖然有埋怨、恨惡,可是心卻是堅定在於神。曠野沒有神奇的力量,大衛在曠野裡面躲藏了一段很久的時間,掃羅也在曠野裡,他在那裡尋所大衛的命也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兩個人同樣在曠野裡,大衛的生命被改變了,他尋求上帝,讚美上帝是他的避難所,在那裡學會了依靠上帝的決定,而不是倚靠自己的決定,這是他在曠野裡所學習的。掃羅的生命卻是越走越狹隘,思想被他自己的仇恨和嫉妒所充滿,曠野並沒有改變掃羅什麼。曠野的靈性生活,是幫助我們從現況中跳脫出來,在自然、寂靜、沒有人煙,獨處的情況之下看著日出日落,感受自然的變化與無常,可能在星光的照耀下,可能凝望著峰峰相連的山脈,看見上帝的創造,你突然覺得自己的渺小,突然有一種感覺,「這真正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從上帝而來的神聖感受油然而生。大衛就是在曠野裡面看見上帝的榮耀,當他生命一切都不對的時候,他在那裡清楚地看見神。
或許有人會問說:「那今天我們的曠野在那裡?」我們生長在一個網路的時代,我們的文明進步,通訊發達,交通便捷,但是我們仍然會遇到一個曠野,會走進一個荒蕪的地方,在那裡你不得不面對你自己。在你的眼前可能這一切都很美好;可能你經過許多年的努力,會多國語言,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有漂亮又舒適的房子,有一台很不錯的車子;生活有很美好的保障,保險買了,錢也都存好了,在社會上、工作上我們贏得了別人的尊敬,得到了更多的頭銜,可是你會不會突然停下來想:「這真的是我嗎?我做的這一切真的都是值得的嗎?」「我到底在這個世上要幹嘛?我所追求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在那一瞬間,你覺得你這幾十年所追求的這一切彷彿都沒有意義,你感受到你的情緒改變了、思路不同了,你的朋友和工作與從前剛出來的理想都漸漸不一樣了,我們的生命好像不再如我們以前所能夠控制的那樣,我們會覺得這一切都不一樣了,你會不會覺得在你過去生活的那幾十年生活當中,彷彿其實你就是行走在曠野裡面?
三、 選擇自己或選擇上帝
大衛說:「神啊,我心堅定,我心堅定;我要唱詩,我要歌頌!我的靈(原文是榮耀)啊,你當醒起!琴瑟啊,你們當醒起!我自己要極早醒起!」(詩57:7-8)當我們選擇在曠野裡面面對真實的自我,看見自己的改變時,我們會發現有很多的不一樣;大衛讓我們看見,當我們用自己的眼光看自己時,覺得是別人對不起我。但是當我們選擇用上帝的眼光來看我們自己時,會發現許多事情變的不一樣。我們在曠野裡面,要面對的是一些「基本」的事情,就是我怎麼活下來?怎麼生活?怎麼面對每一天?還有一個基本的事情是,你有沒有真實的面對你生命中的困境?你有沒有真實的與帝相交?如果當我們願意真實的與上帝相交,會發現我們的生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改變。大衛在他的生命當中經歷了這樣的挑戰,他與上帝真實的相交以後,他感受到生命改變了、眼光不一樣了。當大衛在山洞裡面放過掃羅,這是大衛生命轉變的記號,他讓我們看見,選擇倚靠上帝,那裡面有一個美好的盼望,就是他尋求上帝的旨意,在那裡面進入了避難所。
曠野的生命中讓我們學到了什麼?有沒有讓我們看見上帝的真實和美善?遇見上帝可以是在曠野裡面、仇敵身上、一個重複單調又無聊的工作中、一個令人討厭不想讓你接近的同事或主管身上。當大衛在曠野裡遇到了上帝,感受到了上帝的美善,要殺掃羅復仇變成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對於我們而言,我們在哪裡走入曠野?誰是我們生命當中的掃羅王呢?他可能是一個人,一群人,甚至是一個制度。我們可以選擇拿起刀殺死掃羅,然後跟自己說「我脫離了那個被追殺的生活」。或者,你一樣拿起刀,卻是割下了他身上的一塊衣襟,這個動作提醒你,你可以這麼做,可是你卻選擇了不如此行,然後收起你的刀,繼續過著一個被追殺逃亡的生活。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必須面對的選擇,我們是按著自己的心意行事?還是照著上帝的心意行事?
作 者:曾昭瑞 牧師
撒上23
短片
從生活到曠野(靈性生活的塑造)
一、曠野與靈性生活
「大衛住在曠野的山寨裡,常在西弗曠野的山地。掃羅天天尋索大衛,神卻不將大衛交在他手裡。」(撒上23:14) 雖然,掃羅王天天尋索他的命,大衛被迫逃到了曠野,開始了逃亡生涯;然而,曠野卻是成為塑造大衛靈性生命的地方。大衛不是沒有靈性的人,他有美好的信仰;他曾是牧羊的少年人,常常彈琴、敬拜讚美神。 他也曾被掃羅王請到王宮裡彈琴,為掃羅王作音樂治療;他也是一個被神所祝福的人,靠著上帝的力量勝過巨人哥利亞。上帝祝福他,讓他所做的一切盡都順利。 但這個靈性美好的人,也會遇到困難挫折,使得他必須逃命、必須躲到曠野,躲到一個沒有人想要在那裡安身立命的地方。大衛的生命並不是開始在曠野,也不是結束在曠野,但是曠野卻是他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在曠野裡沒有老師、沒有學校、也沒有書籍,曠野裡也沒有文明社會讓人學習成長的制度,但是大衛沒有在這個地方浪費他的時光,這裡是他生命當中最有意義、也是讓他成長最美好的時光;沒有曠野,大衛只不過是一個殺死巨人歌利亞的民族英雄;沒有曠野大衛只是婦女口中殺死萬萬的超級偶像―一個讓人看起來五彩繽紛、璀燦奪目、卻欠缺生命深度的人。 在曠野裡,他不再是英雄、不再是偶像,他的生命顯得灰暗而微不足道,但是在這個時刻裡,上帝卻透過曠野來形塑他的生命,使他能夠與上帝更契合,成為一個合神心意的人。
二、聖經中的曠野
聖經中另外兩個有關曠野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我們很熟悉,就是以色列人在西奈曠野漂流四十年,由以色列百姓和摩西所組成的流浪團隊;另外一個是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天,一個人經歷屬靈爭戰的故事。
1. 摩西與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
曠野是一個充滿荒涼、試探和引誘的地方,只能夠靠著自身的努力求生存。摩西和以色列人在曠野裡面學習一件功課,就是分辨什麼是事奉偶像、什麼是侍奉又真又活的上帝,他們也在那裡學習如何的敬拜、如何認識上帝。經過曠野四十年的流浪生涯,以色列人從一群不認識神的百姓,成為一個預備好自己要完全活在上帝面前的民族;他們心裡面從埋怨、懷疑、擔心、害怕,成為懂得依靠神、敬拜上帝的民族。「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要謹守遵行,好叫你們存活,人數增多,且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那地。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祂的誡命不肯。祂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這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腫。你當心裡思想,耶和華─你神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兒子一樣。你要謹守耶和華─你神的誡命,遵行祂的道,敬畏祂」(申8:1-6)。
2. 耶穌在曠野四十天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被聖靈帶領到曠野裡接受魔鬼的試探,祂在那裡禁食四十晝夜,「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祂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太4:1-2)在曠野裡的生活,耶穌讓我們看見一個「利用上帝的宗教」和一個「活在上帝面前的靈性生活」的差別。耶穌在那裡活出一種價值,教導我們一件事情,就是我們不是利用上帝來祝福我們的生活,或是藉著上帝來滿足我們自己,乃是我們在靈性形成的過程當中,回應上帝的呼召。因此,耶穌祂不單單是成為我們的幫助、我們的顧問,更重要的,祂成為基督徒在面對每一天生活當中試探的態度。
3. 大衛在隱基底
在曠野的生活,我們要常常面對考試、面對學習。大衛在曠野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年輕人在國家制度的追殺底下,不斷地在掙扎;他的人性被踐踏、尊嚴被否定,沒有辦法過著他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在那裡被迫說謊和裝瘋賣傻,讓口水流到鬍鬚上,在城牆上面到處亂畫;他為了要活下來,必須進到聖殿裡面欺騙祭司,以便能夠拿到陳設餅充飢,好讓他能夠繼續的活下去。那樣的大衛,在他的內心裡有太多的痛苦、想要說卻不知如何跟人訴說的故事。另外,當大衛逃進了曠野之後,除了逃亡以外,他沒有辦法安排他自己的生活,有太多太多的空檔可以讓他安靜下來。逃亡不是一件容易的生活,因為很緊張,可是逃亡也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掃羅王不是二十四小時都追殺著他,很多時候、沒有掃羅王消息的,那個日子更難熬,在曠野裡面不知道要做什麼,沒有固定的行事曆,沒有固定的工作,沒有固定的人可以跟你講話,只是一個人靜靜的在那裡等待,等待什麼?等待掃羅王來追殺。生命失去了重心、目標和意義。每一天早上起來,大衛看著曠野,面對單調、枯燥的生活,他可不可以規畫「明天我要幹嘛」!他的生命失去了計畫,沒有未來,他只能夠去回想「過去我做過什麼事情」,他想起往日的美好時光:曾經他是個草原上牧羊、彈琴讚美上帝的少年人,有一天先知撒母耳來用油膏了他;他站在掃羅王的面前為其彈琴,深受國王的喜愛;他也想到了當他擊倒歌利亞的時候,全軍為他歡呼,那種歡聲雷動的情景是何等的得意;他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有一天他娶了王的女兒成為附馬爺,他是何等的高興。曾經擁有的擁戴、華麗、盛大的場面,如今都成了過往雲煙,大衛怎能不感慨呢,他怎能不覺得自己的生命彷彿像一場戲一樣,因為他在曠野裡面,曠野有機會讓他慢慢地去回味這一切,他百感交集,曠野讓他對他的生命經歷更深。
大衛在這裡有兩種選擇,他可以選擇「我今天為什麼如此落魄,我今天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遭遇,是誰害我的」,他可以選擇埋怨掃羅王,可是大衛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他做了一個抉擇,不是報復、不是怨恨、不是攻擊,他乃是選擇了禱告。大衛進入一個屬靈的情境裡面,就是尋求上帝的旨意。有時候我們會有一種誤解,以為我們的生活太平常了,我們的生活裡面有太多事情攪擾我們,太多壓力、太多困難了,以致於我們沒有辦法去親近神。可是大衛他在曠野裡面的生活讓我們看見,當他面對困難、面對挫折、面對挑戰的時候,他就作一個禱告。
撒母耳記上第二十三章,當他要去攻打基伊拉的時候,大衛尋求上帝說:「...我去攻打那些非利士人可以不可以?耶和華對大衛說:你可以去攻打非利士人,拯救基伊拉」(撒上23:2),當他遇到一個困難、遇到一個問題時,他就尋求上帝說:「大衛又求問耶和華。耶和華回答說:你起身下基伊拉去,我必將非利士人交在你手裡」(4節),之後大衛知道掃羅設計謀害他,他就向神禱告說:「基伊拉人將我交在掃羅手裡不交?掃羅照著你僕人所聽的話下來不下來?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求祢指示僕人!耶和華說:掃羅必下來。大衛又說:基伊拉人將我和跟隨我的人交在掃羅手裡不交?耶和華說:必交出來。」(11-12節)特別的是,在曠野之前,大衛從來沒有這樣尋求過上帝,在曠野裡的大衛養成一種習慣,就是他要做決定的時候,就先開始尋求耶和華上帝,問說:「上帝祢的旨意是什麼?我當怎樣做?」這個時刻在他心中有一種新的思想、新的價值觀形成―「上帝祢的旨意是什麼?上帝祢看什麼是好的?」這樣的思想、這樣的價值觀,讓他在做決定的時候,不是依靠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判斷。在曠野的這段生活當中,大衛學習如何做一個合神心意的人,漸漸的形塑了大衛屬靈的生命,他與上帝相交,尋求上帝的旨意。所以什麼是「靈性生活」?就是一個人他的活力來自與上帝的相交,使我們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越親密的與神同行,在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我們可以流露出屬神的本性。
三、在曠野的考試
1. 兩種觀點與選擇
我們看見大衛在曠野當中所面對的一個考試。在這樣的考試裡,有兩種觀點讓他去做選擇。那一天,掃羅帶著大批的軍隊來到曠野尋索大衛的生命,大衛和他的跟隨者正躲在死海峭壁上的岩洞裡面,突然間,山洞裡面的大衛看見一個人影在洞口間移動,令他們很驚訝的是,這個人正是掃羅王。掃羅王走入岩洞裡,由於光線突然轉暗,因此他沒有辦法看見山洞裡有一群人躲著。他走進山洞後,轉過身來面對洞口、開始蹲下來如廁,完全沒有料想到,在他背後就是他所要追殺的大衛。當掃羅王寬衣解帶,放下手中的兵器,在一個毫無防備的狀態下,大衛隨時有機會可以殺掉掃羅王。他旁邊的人跟大衛說:「王啊,這是一個何等好的機會,你可以現在就殺死掃羅,當你殺死了掃羅之後,你就可以不用再流浪、不用再被追殺,你就可以把你身上所有的壓力解除了,甚至有機會重回王宮。」「跟隨的人對大衛說:耶和華曾應許你說:我要將你的仇敵交在你手裡,你可以任意待他。如今時候到了!大衛就起來,悄悄地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撒上24:4)對於大衛而言,這是一個試探,因為殺死掃羅王是一條走向成功的捷俓;殺死掃羅王可以減少他在曠野裡面逃亡十幾年,這是掃羅王自己送上門來,大衛的隨員看到這樣的機會都建議他,這是一個扭轉現狀的良機。但是大衛在曠野的這些日子裡面,他經驗了與上帝親密的相交,一種神聖的感覺在他心裡面發展起來,他越來越清楚的感受到上帝的聖潔、上帝的美善;在曠野裡,大衛經驗了上帝,他禱告讚美,他寫下了許多在曠野裡流浪的詩篇。大衛在這兩種選擇裡,他都可以把這兩種選擇解釋為「這是上帝的旨意」,當他舉起刀殺死掃羅王的時候,他可以說:「這是上帝的旨意,上帝將他的仇敵交在我的手中,所以讓我得以報仇」,可是大衛沒有這樣做,他選擇用上帝的眼光來看掃羅;他知道掃羅是不好,但他是上帝的受膏者,掃羅還是王的身份,大衛絕對不親手加害於王,「(大衛)對跟隨他的人說: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6節)。大衛沒有把他的仇敵看成是一個他想要殺害的人,反而把他的仇敵看成是上帝所膏立的人,大衛看見的是上帝的榮耀。
2. 大衛的告白
當大衛放過掃羅的時候,他把自己從試探的危機當中解放出來,他選擇走一條人生更新更美的道路,是依靠上帝而不是靠自己解決生命困難的道路,雖然是掃羅對不起他,但是大衛沒有選擇復仇。他對王說:「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判斷是非,在你身上為我伸冤,我卻不親手加害於你」(撒上24:12),這個「我卻不親手加害於你」就是大衛的選擇,是一種超越受逼迫者的格局與態度,這種格局與態度讓他的生命不再一樣,大衛把他的選擇從侷促在個人困境的那種眼光超脫出來,雖然這樣這樣的超脫大衛仍會在痛苦裡面;雖然這樣的超脫大衛仍然要去逃亡被追殺,可是在這樣的選擇裡面,他讓自己從一個只顧自己性命的逃亡者,變成一個將眼光轉向上帝的得勝者。「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施行審判,斷定是非,並且鑒察,為我伸冤,救我脫離你的手」(15節)。
生活回應
一、 生命的避難所
詩篇五十七是大衛的禱告,是大衛從山洞裡出來之後所寫的一首詩:「神啊,求祢憐憫我,憐憫我!因為我的心投靠祢。我要投靠在祢翅膀的蔭下,等到災害過去。我要求告至高的神,就是為我成全諸事的神。那要吞我的人辱罵我的時候,神從天上必施恩救我,也必向我發出慈愛和誠實。」(詩57:1-3)大衛在這首詩歌裡面充滿了生命力,面對追殺,他有很多的難過,可是他選擇「我要讚美神、我要讚美神,我不要讓掃羅進入我的生命當中控制我的思想,我要讚美神,我要將我的眼光放在上帝的身上,因為在曠野裡面真正的主宰是上帝,不是掃羅。」大衛在這篇詩當中,他的焦點不是惡者的作為,而是上帝的榮耀,大衛在那裡敬拜讚美他的神,經過曠野靈性的生活,他找到真正的避難所。當我們讀詩篇時,就會發現大衛靈性生活的禱告和他內在生命的故事。他是生活在耶和華上帝的避難所裡面。避難所裡面只有一個意思,就是「我投向耶和華」―我投向耶和華,我決定我要倚靠神。透過這樣的決定我們看見,大衛的生命變得真實、有力量、有幫助。大衛在他的禱告裡說,「避難所」是一個當他生命面對一團混亂、不知該如何、無力掌控的時候,他決定用上帝賜給他的力量、上帝賜給他的智慧來解決他的困難,因此當他說「上帝是我的避難所」,他在那裡面是重新得著堅固;他在那裡面是重新勇敢的站起來;他在那裡面把他的眼光超越自己的困境;他在那裡面把他的眼光放在上帝的身上,所以他看見的是上帝的榮耀,不是自己的困難。
二、 尋找生命中的曠野
詩篇:「神啊,願你崇高過於諸天!願你的榮耀高過全地」(詩57:5)「主啊,我要在萬民中稱謝祢,在列邦中歌頌祢!因為,祢的慈愛高及諸天;祢的誠實達到穹蒼。神啊,願祢崇高過於諸天!願祢的榮耀高過全地!」(9-11)大衛在那樣的情境當中,雖然有埋怨、恨惡,可是心卻是堅定在於神。曠野沒有神奇的力量,大衛在曠野裡面躲藏了一段很久的時間,掃羅也在曠野裡,他在那裡尋所大衛的命也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兩個人同樣在曠野裡,大衛的生命被改變了,他尋求上帝,讚美上帝是他的避難所,在那裡學會了依靠上帝的決定,而不是倚靠自己的決定,這是他在曠野裡所學習的。掃羅的生命卻是越走越狹隘,思想被他自己的仇恨和嫉妒所充滿,曠野並沒有改變掃羅什麼。曠野的靈性生活,是幫助我們從現況中跳脫出來,在自然、寂靜、沒有人煙,獨處的情況之下看著日出日落,感受自然的變化與無常,可能在星光的照耀下,可能凝望著峰峰相連的山脈,看見上帝的創造,你突然覺得自己的渺小,突然有一種感覺,「這真正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從上帝而來的神聖感受油然而生。大衛就是在曠野裡面看見上帝的榮耀,當他生命一切都不對的時候,他在那裡清楚地看見神。
或許有人會問說:「那今天我們的曠野在那裡?」我們生長在一個網路的時代,我們的文明進步,通訊發達,交通便捷,但是我們仍然會遇到一個曠野,會走進一個荒蕪的地方,在那裡你不得不面對你自己。在你的眼前可能這一切都很美好;可能你經過許多年的努力,會多國語言,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有漂亮又舒適的房子,有一台很不錯的車子;生活有很美好的保障,保險買了,錢也都存好了,在社會上、工作上我們贏得了別人的尊敬,得到了更多的頭銜,可是你會不會突然停下來想:「這真的是我嗎?我做的這一切真的都是值得的嗎?」「我到底在這個世上要幹嘛?我所追求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在那一瞬間,你覺得你這幾十年所追求的這一切彷彿都沒有意義,你感受到你的情緒改變了、思路不同了,你的朋友和工作與從前剛出來的理想都漸漸不一樣了,我們的生命好像不再如我們以前所能夠控制的那樣,我們會覺得這一切都不一樣了,你會不會覺得在你過去生活的那幾十年生活當中,彷彿其實你就是行走在曠野裡面?
三、 選擇自己或選擇上帝
大衛說:「神啊,我心堅定,我心堅定;我要唱詩,我要歌頌!我的靈(原文是榮耀)啊,你當醒起!琴瑟啊,你們當醒起!我自己要極早醒起!」(詩57:7-8)當我們選擇在曠野裡面面對真實的自我,看見自己的改變時,我們會發現有很多的不一樣;大衛讓我們看見,當我們用自己的眼光看自己時,覺得是別人對不起我。但是當我們選擇用上帝的眼光來看我們自己時,會發現許多事情變的不一樣。我們在曠野裡面,要面對的是一些「基本」的事情,就是我怎麼活下來?怎麼生活?怎麼面對每一天?還有一個基本的事情是,你有沒有真實的面對你生命中的困境?你有沒有真實的與帝相交?如果當我們願意真實的與上帝相交,會發現我們的生命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改變。大衛在他的生命當中經歷了這樣的挑戰,他與上帝真實的相交以後,他感受到生命改變了、眼光不一樣了。當大衛在山洞裡面放過掃羅,這是大衛生命轉變的記號,他讓我們看見,選擇倚靠上帝,那裡面有一個美好的盼望,就是他尋求上帝的旨意,在那裡面進入了避難所。
曠野的生命中讓我們學到了什麼?有沒有讓我們看見上帝的真實和美善?遇見上帝可以是在曠野裡面、仇敵身上、一個重複單調又無聊的工作中、一個令人討厭不想讓你接近的同事或主管身上。當大衛在曠野裡遇到了上帝,感受到了上帝的美善,要殺掃羅復仇變成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對於我們而言,我們在哪裡走入曠野?誰是我們生命當中的掃羅王呢?他可能是一個人,一群人,甚至是一個制度。我們可以選擇拿起刀殺死掃羅,然後跟自己說「我脫離了那個被追殺的生活」。或者,你一樣拿起刀,卻是割下了他身上的一塊衣襟,這個動作提醒你,你可以這麼做,可是你卻選擇了不如此行,然後收起你的刀,繼續過著一個被追殺逃亡的生活。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必須面對的選擇,我們是按著自己的心意行事?還是照著上帝的心意行事?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耶穌基督的見證人 -- 謝大立 牧師
寫作於2008.06.15
作 者: 謝大立 牧師
約翰福音第一章
剛到印尼時,我曾想:「為什麼教會的主日學只能夠在教堂裡面進行?」於是我開始跟同工一起思考辦野外主日學的可能性;在台灣的經驗是,野外主日學所吸引的兒童會比主動走進教會主日學容易得多,而且參與的意願也比較高,因為人們總覺得教堂是一個基督教神聖的祭壇,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到這個祭壇裡面,好像就要失去這個孩子,或者要離開他們本來的信仰,所以在野外舉辦主日學,感覺上比較容易。但是當我開始和他們談的時候才發現,在野外進行這些宗教的活動,對在穆斯林處境下的基督徒來講,是相當的困難,而且是相當危險的,確實不適合在野外進行。在這樣的處境當中的基督徒華人,他們希望通過教會設立、信仰建立的見証,幫助當地華人教會,幫助他們知道他們的信仰還有其它的可能性。
印尼的基督徒比例從10%到15%這樣的講法,很多人問:「有這樣多的基督徒比例,為什麼還需要有宣教的工作?」但我們經過溝通了解知道,在當地的華人教會,基督徒比例沒有超過1%,在我們所侍奉的北干(Pekanbaru),華人教會基督徒總比例加起來也不到1%。所以通過神學院的差派系統和精兵協會的管道,讓我們的家庭在印尼有兩年的侍奉,這期間,是一種宣教的訓練,也感受到在跨文化宣教當中,確實有許多的不容易,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進一步的來裝備與充實。在印尼的侍奉當中,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當我們進到一個異文化的環境當中,一個不是我們自己本國地方的處境,發現到要談耶穌基督的福音、要用嘴巴很努力去宣揚的時候,並不是那麼的容易,因為在不認識、不熟悉你這個家庭的情形下,你要和當地的人居住在一起,並一同談耶穌基督的福音,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讓我一直思考「見證」這樣的一個課題。
一、見證人的權柄 ──由上帝所賞賜
在約翰福音整卷書裡面,不斷地在呈現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見證人」。而這卷福音書裡面,首位的見證人就是施洗約翰,他為我們設立了一種非常好的典範,讓我們看見一位見證人他的呼召在哪裡、他的身份是什麼、他的工作到底應當是什麼樣的實質內容、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他所要見證的信仰對象。
約翰福音第一章6節,我們看見這句告白:「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這人是施洗約翰、是上帝所差遣的,這個人見證的權柄是出於上帝所賞賜的。當施洗約翰的學生問他說:「老師,你看以前你幫他施洗的那個人、那個比你晚出道的傳道人,那個比你還要後進的人,他為什麼可以有那麼多人來跟從他?你的群眾也跑去跟從他了」,施洗約翰講了一句相當有趣的話說:「這個人若不是從上帝賞賜的,他怎麼可能得到這些能力呢?」(約3:27)由此可知,人的見證若不是出於上帝的權柄和賞賜,我們怎麼可能、怎麼配得這樣的特權來為耶穌基督作見證,這種特權是上帝賞賜給祂的兒女,和所有信祂的人。
二、見證人的身分──清楚自我定位
作者在約翰福音第一章8節的地方清楚描述,施洗約翰不斷的講述:「我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他不是光,他是為光作見證。第三章28節,約翰也清楚的表示:「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祂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他不是基督,他是奉差遣在基督前面的人。他又用新郎的比喻說:「我不是新郎,我是新郎的朋友。」施洗約翰說,我只是新郎的朋友,「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約3:29),在宴會上,他不是主角,只是扮演一種陪伴、協助的角色。這些我們都清楚的從聖經裡面看見了。
三、見證人的工作──忠實的作見證
第一章7節施洗約翰清楚的表明,他是為了這個光來作見證:「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第一章29、36節也不斷的講述他是為了「上帝的羔羊」來作見證的:「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負)世人罪孽的!」「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第一章32到33節,「約翰又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認識祂,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施洗約翰說,我是為「聖靈的工作」來作見證人。一章34節:「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這裡施洗約翰要見證「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從以上經文,我們看見了一位成熟的見證人,他清楚所要見證的對象,以及身份是什麼,施洗約翰的焦點不斷的在凝聚,為了讓他的門徒知道,他出來只是一個為光、為上帝的羔羊、為聖靈的工作作見證,為了要讓世人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也是每一個基督徒透過活出我們的美好生活、生命,讓世人看見,耶穌基督是上帝兒子、耶穌基督是聖靈做工在祂身上的一種見證。
四、見證人的心態 ──促成欣賞謙卑
在施洗約翰的生命中,我們看見一個見證人他的態度有幾個基本的面向:第一個,在第三章29節說:「...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這是一種喜樂滿足的心態,為了他所要見證的對象來作見證,因為他知道他所作的見證是要使眾人能夠相信他所要見證的對象。第二個,我們看見他立下一個非常好的典範,在第三章30節,施洗約翰這樣清楚的宣告:「祂必興旺,我必衰微」,所以當「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約1:37)「拉比,從前同你在約但河外、你所見證的那位,現在施洗,眾人都往他那裡去了」(約3:26),施洗約翰用一種促成、欣賞、謙卑的態度,清楚的告知他的學生說:「我所做的工要漸漸的衰微,人們要漸漸的忘了我是誰,但重要的是,他們要通過我所做的工作、通過我所作的見證,讓我所見證的對象得著興旺」,施洗約翰清楚知道,若不是出於上帝,這一切都不會成就。
在印尼,我們也確實的學習一個功課,就是去努力的欣賞、學習、聆聽當地許多信仰者的見證。在剛才的影片當中,有一張是成人主日學的照片。那是我們到印尼這個教會之後一起溝通、一起努力,來設立的成人主日學。我們知道許多的教會的弟兄姊妹,通過成人主日學的系統,得著信仰的堅固和幫助,但不是每一個教會都有這樣的課程可以造就信徒;也不是每一個教會都有足夠的師資能夠培養信徒的信仰;也不是每一個教會都有這樣的信仰文化,禮拜完後大家還願意花時間留下來得著裝備。當我們去到該教會之後發現,當地的教會是早上八點開始禮拜,到九點半結束,寒暄問安之後五分鐘,大家就很快的離開教會,於是教會突然從兩百人變成只剩下侍奉者兩三個人,為什麼不能通過更多的機會彼此交誼、彼此有信仰的分享,甚至有一點信仰的造就。後來跟當地的牧師同工討論,「是不是我們在九點半十點左右,還可以有時間讓這些信徒留下來參加成人主日學的學習?」一開始談的時候,他們發現相當的困難,大家已經習慣禮拜一結束就離去,幾經努力的嘗試和鼓勵,開始有十幾二十位的同工,願意留下來參加成人主日學的課程,而一開始是由我來開設約翰福音的課程,後來他們本地的牧師發現到,既然有這樣的人願意留下來,本地牧師也開設了一班基要真理的課程,所以在這個教會至少有兩班是可以提供信徒得著造就。
有一位八十幾歲左右的麗珠姨,她非常開朗。她常常作見證告訴別人說:「我以前是一個不快樂的人,我以前是一個得了憂鬱症的人...」,我想在台灣的文化是很不喜歡告訴別人我曾經得了什麼病、曾經有什麼樣的遭遇,感覺上這些很丟臉,但是這個老人很有意思,她到處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憂鬱症患者,是一個有罪的人,然後她就開始告訴你她的經歷,她曾經把自己關在房裡,不願意見任何的客人,也不願意接見她的家人,吃飯的時間到,她的家人就把飯送到她的房間,她變成一個非常封閉的人,相當難跟外界接觸。
當教會的弟兄姊妹努力的要跟她分享時,她都告訴他們說:「是、是、是,我都知道,但是我是一個大罪人,我怎麼有資格進入教會呢?我怎麼有資格成為耶穌的子女呢?」這樣的罪咎感困擾她非常久的時間,然而她的轉變非常的奇妙。在某一個復活節,教會守完聖餐,照例會將這些祝福過的餅和酒送到那些有病痛不能夠來教會的人,跟他們一同在家裡守聖餐,其中一個就是這個麗珠姨,她雖然已經信主,但當同工們到了她家時,她卻說:「你們不要來,我沒有辦法領受,我是個大罪人,我沒有資格領受聖餐」,雖然她這樣拒絕,同工們依然堅持,麗珠姨問牧師說:「我是一個大罪人,我有資格領受聖餐嗎?主耶穌會原諒我嗎?」這一個很深的罪咎感在她內心困擾著,牧師告訴她:「主耶穌的愛、主耶穌的寶血早就已經勝過這一切了,妳就放心的領受吧」。當她放下心領受聖餐之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經過一晚的休息,隔天早上她一醒來就跟她的女兒說:「我要去醫院看某某朋友,我要去哪裡去關心那些人」,她的女兒們都嚇一跳,這位母親已經封閉自己一年多了,完全不與外界接觸,然而奇妙的事情在領受聖餐之後,這個人的生命完全改變,以前醫生說她有憂鬱症,現在不再需要吃藥了。
這個見證非常的吸引我,因為我看見、我聽見,並不是有人做了什麼重要的工作影響這個人的生命,而是通過聖靈、聖餐,讓麗珠姨的生命重新得救,看見她喜樂的生命時,我就發現到,成為一個耶穌基督的見證人,根本不會害羞、不會懼怕講述自己過去,她講這一切的故事都是為了要讓更多人看見聖靈的大作為、看見耶穌基督拯救的工作。她說:「現在的我是這樣的努力要去跟更多人分享」。我們看見耶穌基督信仰的見證,是需要通過我們每一個見證人在我們的生命中、故事裡,讓耶穌基督的力量流露出來,讓更多人看見耶穌基督改變人生命的可能性,看見聖靈工作奇妙的作為。
在宣教工作當中,我也漸漸的發現到,最好的福音工作是通過一種見證的模式,就像歷世歷代許多的信徒一樣,通過自己的生命,來作奇妙的見證。約翰福音第四章中我們也看見一位相當卑微的婦女,是在當時被瞧不起的撒馬利亞婦女,聖經沒有記載她的名字,然而當她的生命被改變,當她發現耶穌基督就是救主時,她做了一個動作,她立刻放下維生的器具,馬上進城裡告訴人說:「這個人將我過去生命中遇到的事情都講出來了,莫非他就是基督嗎?」(約4:29)我們看見這個婦女相當真誠、熱誠的一面,當她生命開始被改變,經歷到這種奇妙力量時,她馬上放下她手邊所有的事情,努力的到城裡告訴人她所要見證的故事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基督徒應該學習的典範―努力的用熱誠、用生命不斷的講述自己生命中所經歷的耶穌基督。或者在許多傳統基督教信仰的束縛之下,我們常常忘記,最感動人的不只是聖經裡耶穌的故事,還有個人生命當中所經歷到耶穌基督拯救的故事。
弟兄姊妹,盼望我們的生命都能夠盡全力的用生命來詮釋、講出我們所經驗的耶穌基督,讓人聽見的故事不只是大家都熟悉的聖經故事,而是聽見耶穌基督聖靈的工作依然在今日的社會、今日的你我生命中展現出來,讓這些不認識聖經的人,通過認識你的生命,而來了解又真又活的耶穌基督。願聖靈保守我們,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盡力在我們的生命裡呈現我們是一個耶穌基督的見證人。
作 者: 謝大立 牧師
約翰福音第一章
剛到印尼時,我曾想:「為什麼教會的主日學只能夠在教堂裡面進行?」於是我開始跟同工一起思考辦野外主日學的可能性;在台灣的經驗是,野外主日學所吸引的兒童會比主動走進教會主日學容易得多,而且參與的意願也比較高,因為人們總覺得教堂是一個基督教神聖的祭壇,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到這個祭壇裡面,好像就要失去這個孩子,或者要離開他們本來的信仰,所以在野外舉辦主日學,感覺上比較容易。但是當我開始和他們談的時候才發現,在野外進行這些宗教的活動,對在穆斯林處境下的基督徒來講,是相當的困難,而且是相當危險的,確實不適合在野外進行。在這樣的處境當中的基督徒華人,他們希望通過教會設立、信仰建立的見証,幫助當地華人教會,幫助他們知道他們的信仰還有其它的可能性。
印尼的基督徒比例從10%到15%這樣的講法,很多人問:「有這樣多的基督徒比例,為什麼還需要有宣教的工作?」但我們經過溝通了解知道,在當地的華人教會,基督徒比例沒有超過1%,在我們所侍奉的北干(Pekanbaru),華人教會基督徒總比例加起來也不到1%。所以通過神學院的差派系統和精兵協會的管道,讓我們的家庭在印尼有兩年的侍奉,這期間,是一種宣教的訓練,也感受到在跨文化宣教當中,確實有許多的不容易,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進一步的來裝備與充實。在印尼的侍奉當中,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當我們進到一個異文化的環境當中,一個不是我們自己本國地方的處境,發現到要談耶穌基督的福音、要用嘴巴很努力去宣揚的時候,並不是那麼的容易,因為在不認識、不熟悉你這個家庭的情形下,你要和當地的人居住在一起,並一同談耶穌基督的福音,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讓我一直思考「見證」這樣的一個課題。
一、見證人的權柄 ──由上帝所賞賜
在約翰福音整卷書裡面,不斷地在呈現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見證人」。而這卷福音書裡面,首位的見證人就是施洗約翰,他為我們設立了一種非常好的典範,讓我們看見一位見證人他的呼召在哪裡、他的身份是什麼、他的工作到底應當是什麼樣的實質內容、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他所要見證的信仰對象。
約翰福音第一章6節,我們看見這句告白:「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這人是施洗約翰、是上帝所差遣的,這個人見證的權柄是出於上帝所賞賜的。當施洗約翰的學生問他說:「老師,你看以前你幫他施洗的那個人、那個比你晚出道的傳道人,那個比你還要後進的人,他為什麼可以有那麼多人來跟從他?你的群眾也跑去跟從他了」,施洗約翰講了一句相當有趣的話說:「這個人若不是從上帝賞賜的,他怎麼可能得到這些能力呢?」(約3:27)由此可知,人的見證若不是出於上帝的權柄和賞賜,我們怎麼可能、怎麼配得這樣的特權來為耶穌基督作見證,這種特權是上帝賞賜給祂的兒女,和所有信祂的人。
二、見證人的身分──清楚自我定位
作者在約翰福音第一章8節的地方清楚描述,施洗約翰不斷的講述:「我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他不是光,他是為光作見證。第三章28節,約翰也清楚的表示:「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祂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他不是基督,他是奉差遣在基督前面的人。他又用新郎的比喻說:「我不是新郎,我是新郎的朋友。」施洗約翰說,我只是新郎的朋友,「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約3:29),在宴會上,他不是主角,只是扮演一種陪伴、協助的角色。這些我們都清楚的從聖經裡面看見了。
三、見證人的工作──忠實的作見證
第一章7節施洗約翰清楚的表明,他是為了這個光來作見證:「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第一章29、36節也不斷的講述他是為了「上帝的羔羊」來作見證的:「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負)世人罪孽的!」「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第一章32到33節,「約翰又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認識祂,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施洗約翰說,我是為「聖靈的工作」來作見證人。一章34節:「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這裡施洗約翰要見證「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從以上經文,我們看見了一位成熟的見證人,他清楚所要見證的對象,以及身份是什麼,施洗約翰的焦點不斷的在凝聚,為了讓他的門徒知道,他出來只是一個為光、為上帝的羔羊、為聖靈的工作作見證,為了要讓世人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也是每一個基督徒透過活出我們的美好生活、生命,讓世人看見,耶穌基督是上帝兒子、耶穌基督是聖靈做工在祂身上的一種見證。
四、見證人的心態 ──促成欣賞謙卑
在施洗約翰的生命中,我們看見一個見證人他的態度有幾個基本的面向:第一個,在第三章29節說:「...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這是一種喜樂滿足的心態,為了他所要見證的對象來作見證,因為他知道他所作的見證是要使眾人能夠相信他所要見證的對象。第二個,我們看見他立下一個非常好的典範,在第三章30節,施洗約翰這樣清楚的宣告:「祂必興旺,我必衰微」,所以當「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約1:37)「拉比,從前同你在約但河外、你所見證的那位,現在施洗,眾人都往他那裡去了」(約3:26),施洗約翰用一種促成、欣賞、謙卑的態度,清楚的告知他的學生說:「我所做的工要漸漸的衰微,人們要漸漸的忘了我是誰,但重要的是,他們要通過我所做的工作、通過我所作的見證,讓我所見證的對象得著興旺」,施洗約翰清楚知道,若不是出於上帝,這一切都不會成就。
在印尼,我們也確實的學習一個功課,就是去努力的欣賞、學習、聆聽當地許多信仰者的見證。在剛才的影片當中,有一張是成人主日學的照片。那是我們到印尼這個教會之後一起溝通、一起努力,來設立的成人主日學。我們知道許多的教會的弟兄姊妹,通過成人主日學的系統,得著信仰的堅固和幫助,但不是每一個教會都有這樣的課程可以造就信徒;也不是每一個教會都有足夠的師資能夠培養信徒的信仰;也不是每一個教會都有這樣的信仰文化,禮拜完後大家還願意花時間留下來得著裝備。當我們去到該教會之後發現,當地的教會是早上八點開始禮拜,到九點半結束,寒暄問安之後五分鐘,大家就很快的離開教會,於是教會突然從兩百人變成只剩下侍奉者兩三個人,為什麼不能通過更多的機會彼此交誼、彼此有信仰的分享,甚至有一點信仰的造就。後來跟當地的牧師同工討論,「是不是我們在九點半十點左右,還可以有時間讓這些信徒留下來參加成人主日學的學習?」一開始談的時候,他們發現相當的困難,大家已經習慣禮拜一結束就離去,幾經努力的嘗試和鼓勵,開始有十幾二十位的同工,願意留下來參加成人主日學的課程,而一開始是由我來開設約翰福音的課程,後來他們本地的牧師發現到,既然有這樣的人願意留下來,本地牧師也開設了一班基要真理的課程,所以在這個教會至少有兩班是可以提供信徒得著造就。
有一位八十幾歲左右的麗珠姨,她非常開朗。她常常作見證告訴別人說:「我以前是一個不快樂的人,我以前是一個得了憂鬱症的人...」,我想在台灣的文化是很不喜歡告訴別人我曾經得了什麼病、曾經有什麼樣的遭遇,感覺上這些很丟臉,但是這個老人很有意思,她到處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憂鬱症患者,是一個有罪的人,然後她就開始告訴你她的經歷,她曾經把自己關在房裡,不願意見任何的客人,也不願意接見她的家人,吃飯的時間到,她的家人就把飯送到她的房間,她變成一個非常封閉的人,相當難跟外界接觸。
當教會的弟兄姊妹努力的要跟她分享時,她都告訴他們說:「是、是、是,我都知道,但是我是一個大罪人,我怎麼有資格進入教會呢?我怎麼有資格成為耶穌的子女呢?」這樣的罪咎感困擾她非常久的時間,然而她的轉變非常的奇妙。在某一個復活節,教會守完聖餐,照例會將這些祝福過的餅和酒送到那些有病痛不能夠來教會的人,跟他們一同在家裡守聖餐,其中一個就是這個麗珠姨,她雖然已經信主,但當同工們到了她家時,她卻說:「你們不要來,我沒有辦法領受,我是個大罪人,我沒有資格領受聖餐」,雖然她這樣拒絕,同工們依然堅持,麗珠姨問牧師說:「我是一個大罪人,我有資格領受聖餐嗎?主耶穌會原諒我嗎?」這一個很深的罪咎感在她內心困擾著,牧師告訴她:「主耶穌的愛、主耶穌的寶血早就已經勝過這一切了,妳就放心的領受吧」。當她放下心領受聖餐之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經過一晚的休息,隔天早上她一醒來就跟她的女兒說:「我要去醫院看某某朋友,我要去哪裡去關心那些人」,她的女兒們都嚇一跳,這位母親已經封閉自己一年多了,完全不與外界接觸,然而奇妙的事情在領受聖餐之後,這個人的生命完全改變,以前醫生說她有憂鬱症,現在不再需要吃藥了。
這個見證非常的吸引我,因為我看見、我聽見,並不是有人做了什麼重要的工作影響這個人的生命,而是通過聖靈、聖餐,讓麗珠姨的生命重新得救,看見她喜樂的生命時,我就發現到,成為一個耶穌基督的見證人,根本不會害羞、不會懼怕講述自己過去,她講這一切的故事都是為了要讓更多人看見聖靈的大作為、看見耶穌基督拯救的工作。她說:「現在的我是這樣的努力要去跟更多人分享」。我們看見耶穌基督信仰的見證,是需要通過我們每一個見證人在我們的生命中、故事裡,讓耶穌基督的力量流露出來,讓更多人看見耶穌基督改變人生命的可能性,看見聖靈工作奇妙的作為。
在宣教工作當中,我也漸漸的發現到,最好的福音工作是通過一種見證的模式,就像歷世歷代許多的信徒一樣,通過自己的生命,來作奇妙的見證。約翰福音第四章中我們也看見一位相當卑微的婦女,是在當時被瞧不起的撒馬利亞婦女,聖經沒有記載她的名字,然而當她的生命被改變,當她發現耶穌基督就是救主時,她做了一個動作,她立刻放下維生的器具,馬上進城裡告訴人說:「這個人將我過去生命中遇到的事情都講出來了,莫非他就是基督嗎?」(約4:29)我們看見這個婦女相當真誠、熱誠的一面,當她生命開始被改變,經歷到這種奇妙力量時,她馬上放下她手邊所有的事情,努力的到城裡告訴人她所要見證的故事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基督徒應該學習的典範―努力的用熱誠、用生命不斷的講述自己生命中所經歷的耶穌基督。或者在許多傳統基督教信仰的束縛之下,我們常常忘記,最感動人的不只是聖經裡耶穌的故事,還有個人生命當中所經歷到耶穌基督拯救的故事。
弟兄姊妹,盼望我們的生命都能夠盡全力的用生命來詮釋、講出我們所經驗的耶穌基督,讓人聽見的故事不只是大家都熟悉的聖經故事,而是聽見耶穌基督聖靈的工作依然在今日的社會、今日的你我生命中展現出來,讓這些不認識聖經的人,通過認識你的生命,而來了解又真又活的耶穌基督。願聖靈保守我們,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盡力在我們的生命裡呈現我們是一個耶穌基督的見證人。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十五):安得烈 Andrew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6.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約翰 1:38-42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教會正在推動安得烈小組事工,今天就來向大家介紹聖經中的這個人物,以及我們選他作為小組事工名字之一的原因。在聖經中,對安得烈的記述是「西門彼得的弟弟」,這聽起來就像是他的地位和價值是根據他的兄弟來被定義的,即使安得烈是帶彼得去見耶穌的人,但彼得的領導資質和才華被耶穌肯定,後來是彼得成為教會領袖。他們的父親叫作約拿,而他在伯賽大(Bethsaida)出生,家裡在迦百農從事捕魚的行業,而迦百農正屬耶穌呼召第一批學生並多次向眾人傳講福音之地。這樣我們對安得烈的背景就有了些認識。若是選用一張圖畫來代表安得烈,就是這張X型交叉的十字架(Crux Decussata),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他將殉道時,人們要釘他十字架,他自認不配和耶穌一樣是釘在T字型的十字架,就要求改用X型,這後來被稱作聖安得烈十字架(St. Andrew Cross)。
Ⅰ、引言:奧古斯汀的母親
我向大家介紹一位影響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神學家,他寫了一本書叫作懺悔錄(Confession),他就是聖奧古斯汀(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他影響了中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阿奎那,也影響了改革宗的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但帶他信主的是他的母親莫妮卡(Saint Monica)。奧古斯汀在主後354年出生,受洗時是387年,也就是說,他的母親帶領他信耶穌,帶了三十三年,這過程中他叛逆放蕩,做盡壞事,莫妮卡一直陪伴一直禱告,直到他三十三歲時,他才悔改受洗;他在430年去世,所以他服侍神有四十三年的時間,享年七十六歲,而生前寫下許多重要的神學著作。我舉這個例子,是想向大家分享帶人信主的這個過程。奧古斯汀比較偉大?還是帶領他信主的母親莫妮卡?我們對莫妮卡一無所知,只知道是她帶領奧古斯汀信主的,而安得烈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聖經中有關安得烈的記載少之又少,對彼得的記述反倒很多,彼得是教會的支柱、是教會的石頭,但帶領他到耶穌面前的是弟弟安得烈。安得烈就像奧古斯汀的母親一樣,帶出一位重要的耶穌基督的門徒。
Ⅱ、施洗約翰的見證
全世界第一位將人帶到耶穌基督面前的是誰?是施洗約翰--聖經中記載著,他將自己的兩個學生介紹給耶穌,其中一個是安得烈,另一個沒有提名,但大部分的學者認為那就是作者本人(門徒約翰),因為他詳細描述了這個過程;施洗約翰用什麼方法帶他們到耶穌面前?他只講了一句話:「Behold the Lamb of God(看啊,神的羔羊)」,就把兩個學生帶給耶穌了。全世界第一位將人帶到耶穌面前的門徒是誰?是安得烈--他帶的是哥哥西門,他講了一句話:「我找到彌賽亞了」,他將神的羔羊翻譯為彌賽亞,而彌賽亞正是猶太人一直在等待的救主。耶穌看見安得烈時,祂沒有明顯的動作,但一遇到彼得,就將他改名字:「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彼得)」。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安得烈,是全世界第一個被帶到耶穌面前的人,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帶人到耶穌面前的人。
1. 我先前並不認識祂
我們先從施洗約翰帶安得烈去見耶穌來看。施洗約翰將學生帶到耶穌面前的方法叫作見證:「我先前不認識祂,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約1:33)。為一個人作見證,是坦承的訴說,傳揚我所認識的,但也承認我對其不認識的部分。
2. 我看見了證明神子
「…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1:34),施洗約翰說:「我看見了就證明...」,這就是見證,他是用見證的方式將他的學生帶到耶穌面前。上帝告訴施洗約翰說,若看見聖靈降下住在誰的身上,那人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施洗約翰的確如此看見,就向學生見證他的經歷-「這是神的兒子」。
3. 上帝所喜悅的愛子
不只這樣,他還聽見上帝在天上發聲,「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這是施洗約翰對耶穌的認識。
4. 背負除去罪的羔羊
為何這是神所喜悅的愛子?因為耶穌到世上來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祂要除掉世人的罪,這是施洗約翰將他的門徒介紹給耶穌時所說的話:「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負)世人罪孽的!」(約1:29)關於「神的羔羊」這幾個字,我們需回到舊約的利未記第十六章,在贖罪日時,是預備兩隻羔羊,並依照抽籤結果,一隻要被趕到曠野歸阿撒瀉勒,就是趕除離開上帝之意,另一隻要犧牲流血贖罪而死,所以一隻是背負罪惡(負罪羔羊Scapegoat),一隻是除去罪惡(贖罪羔羊Slain Goat),也就是說,無法只用一隻羊來代表神拯救世界的兩個功能(背負而被神趕離、犧牲而將人的罪洗淨)。耶穌基督在十架上快死前說過一句話:「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在那一剎那,祂是背負我們的罪孽,並且不只如此,最後祂被槍刺、死了,祂的寶血流出,就成為贖罪羔羊,因此唯有耶穌能同時背負並除去我們的罪。從負罪羔羊成為贖罪羔羊,這是施洗約翰對耶穌的認識,也就是彌賽亞的意義,必須要經由祂的犧牲,我們才能得到拯救。
5. 用聖靈施洗的救主
耶穌為我們犧牲,但我們也需要領受祂的救恩而生命被祂改變,所以上帝對施洗約翰說,這一位不只是負罪羔羊和贖罪羔羊,祂還會將聖靈帶下,因為聖靈才能讓人受到感動而使生命改變,所以祂是用聖靈施洗的救主。上帝對施洗約翰如此說,施洗約翰就對人如此見證:「我先前不認識祂,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1:33-34)。
6. 曠野人聲修直主路
施洗約翰看見、聽見了,就知道自己有一個使命,要到任何地方去(包括曠野)發聲、傳講,使人較容易地到耶穌的面前,「他說:我就是那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約1:23)。
7. 叫祂顯明給以色列
如此看來,施洗約翰的角色就如同前鋒,他的目的是要顯明耶穌基督在以色列人面前,「我先前不認識祂,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他顯明給以色列人」(約1:31)。
8.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然後慢慢地,施洗約翰就會退下:「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29-30)為耶穌作見證的施洗約翰學到一個功課,就是他願意衰微,不要站在顯赫的地位,讓耶穌才是那位被大家注意的,並且他以此而喜樂滿足,這是施洗約翰的見證。施洗約翰是這樣的一位好老師,他所教出來的安得烈也成為耶穌的一位見證人,也是願意謙卑、不爭高位,這是我們可以從安得烈身上看到的榜樣。
Ⅲ、安得烈的見證
1. 聽約翰話跟從耶穌
安得烈是第一個聽從施洗約翰的話來跟從耶穌的門徒,「聽見(施洗)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約1:40)。
2. 你找什麼在那裡住
這兩個門徒就跟著耶穌走,「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他們說:拉比,在那裡住?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那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約1:38-39),這個「要什麼」的原文其實是「找什麼」,而這個「住」不只是所在地而已,耶穌所指的是安身立命所憑靠的為何,所以耶穌對他們的邀請並非「你們來看我家」,而是「你們來了解我這個人」。再來,「找、住、看、同住」這幾個字有其深層意思:「找」的希臘文是ζητέω ζητέ ω(zeteo),是探索追尋理想目標-每個人一生都在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住」是μένω μέ νω(meno),就是安身立命、身份認同-我們都需要思想,我們這一生應該用什麼做為身份的認同。
3. 你們來看與他同住
耶穌邀請他們來「看」,「看」是όράω ό ρά ω(horao),就是深入觀察、暸解體會,來體會耶穌的身份認同為何;門徒用一整天的時間詳細暸解、觀察耶穌以後,他們發現耶穌是彌賽亞,就與耶穌「同住」,「同住」是μένω μέ νω(meno),就是和耶穌有親密的互動關係,並且效法跟隨祂,而成為耶穌的門徒。一個人被介紹認識耶穌,並有了這些經歷以後,他就成為耶穌的門徒,而安得烈也是這樣帶哥哥見耶穌,哥哥也成為耶穌的門徒。
4. 帶領哥哥去見耶穌
「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約1:41),哥哥比他有才華,但他有辦法將哥哥帶到耶穌面前,可見當他說「我找到彌賽亞」的肯定態度讓哥哥感到好奇,因而跟著他去看,並且發現他是真的找到基督。安得烈先向自己身邊的至親好友介紹耶穌,而我們也都可以是我們家中的安得烈,不需解經講道,只要將我們遇見耶穌的經歷介紹給家人即可。並且,安得烈只是將哥哥帶到耶穌面前而已,讓哥哥生命改變的並不是他,而是耶穌。所以安得烈所做的,是將自己的經歷分享與哥哥知道,哥哥因好奇而願意去見耶穌,耶穌就會和他的哥哥對話,就會改變他的哥哥。安得烈的責任並不過重,需要盡力的只有一項,就是將人們帶到耶穌面前。
5. 五餅二魚帶到主前
在聖經中對於安得烈的描述,除了帶哥哥以外,就只有另兩處,但內容都是關乎他帶人到主耶穌面前。第二次提到安得烈是在約翰福音第六章,耶穌看見眾人,就先問腓力:「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約6:5)腓力與安得烈住同一座城,在十二使徒中被呼召的順序是排第五,而耶穌不問西門彼得、約翰、雅各,也沒問安得烈,只問腓力,為的是要試驗他,而腓力回答:「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6:6-7)腓力想到的是不夠,而安得烈就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約6:9)他幫助腓力、為其解圍,而他和腓力的認知是一樣的(食物不夠),但他將現有的東西拿出來,即使認為不夠,仍就是交給耶穌;並且,安得烈注意到當時被社會忽視的孩童,帶著這個孩子以及他有的那一點點到耶穌面前,試想,若你是這個孩子,你的一生是否就被改變?只帶著一點點的食物,卻看見耶穌禱告後能分到五千個人吃飽,也許這孩子一生不會忘記所經歷到的耶穌的事蹟,而整個生命被改變。安得烈帶的第二個人是一個孩童,就只是一個帶著少許食物跟著看熱鬧的小孩,但安得烈能看見這孩子,並且帶他到耶穌面前。同時我們也從這經文中看出,安得烈仍有理性,他和腓力一樣以理性來知道食物是不夠的,但他還是敢拿到耶穌面前,因著他的信心是可以跨越理性的信心,「不夠是不夠,但有什麼就獻什麼」。
6. 帶希利尼人見耶穌
聖經記載安得烈的最後一次是在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眾人唱和撒那迎接祂的時候。有幾個希臘人也聽見耶穌的名聲,但或許他們不敢直接去找耶穌,就拜託腓力幫忙,腓力可能也不敢自己處理,就找安得烈:「那時,上來過節禮拜的人中,有幾個希利尼人。他們來見加利利伯賽大的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腓力去告訴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訴耶穌」(約12:20-22),安得烈願意幫助腓力,並且他是帶著腓力一同去找耶穌的,而接著耶穌就說:「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安得烈聽進去了,他知道耶穌的恩典不是只給猶太人,並且也給外邦人,是給予普世的,但代價很大,是必須落在地裡死了。他和順序排在他後面的腓力一起配搭侍奉,帶著腓力一起到耶穌面前,這是兩人同心合意的禱告,並且這次他是帶外國人到耶穌的面前,安得烈知道耶穌的心意包括普世的跨文化宣道。
Ⅳ、安得烈的榜樣
1. 首位跟主領人歸主
安得烈是第一個被帶到主耶穌面前的人,也首先帶人到主耶穌面前,同時他也第一個看出耶穌是彌賽亞--施洗約翰只有說:「看啊,神的羔羊」,但說出「彌賽亞」的是安得烈,他認出(recognition)而且認信(confession)耶穌是彌賽亞,認出或許容易,但說出來就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若向任何猶太人說耶穌是彌賽亞,可能會引起很大的爭議。他是第一個被召到耶穌面前的人,這在神學界叫作「首位蒙召(Protocletos First Called)」,而身為第一是有代價的,必須要有勇氣,「要靠著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弗6:10)。
後來耶穌就到加利利海邊呼召第一批學生,安得烈當然是其中一個,另外還有西門彼得、約翰和雅各。耶穌呼召這四個人:「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太4:19-20),後來耶穌帶彼得、約翰、雅各到睚魯的女兒那裡,讓他們看見耶穌能讓死人復活,也帶這三人到山上(安得烈被留在山下)讓他們看見耶穌和摩西、以利亞對話並隨後顯出榮耀,連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也只帶這三個門徒;至終,彼得成為教會領袖(他第一次佈道就有三千人決志),約翰寫下五卷聖經(約翰福音、約翰壹貳參書、啟示錄),雅各則是第一位殉道士,安得烈卻不再是第一的地位,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甚至只看見安得烈被列名在禱告會中(徒1:13)而已,其它就什麼都沒有記載了。安得烈原本是第一個跟從主、帶人到主面前的,但即使後來他沒有亮麗的表現,卻甘之如飴、安枝落樹,不爭位份、也不覺委屈。他沒有許多特殊的恩賜,不會佈道,也沒能成為神學家,但他將哥哥或朋友介紹給耶穌,照聖經所記載的,他不論在哪裡,都願意帶人到耶穌面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安得烈,不需成為大人物,但可以帶人到主面前,不是嗎?
2. 撇下所有在前在後
有一個少年官來問耶穌如何才能得永生,耶穌見他都有遵守誡命,就對他說他可以變賣所有給窮人、並跟從祂,這少年官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門徒就說:「財主要跟從耶穌真難」,耶穌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彼得就對祂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太19:27)這件事完後,門徒約翰和雅各就私下向耶穌求坐在祂左右邊的位份。彼得、約翰、雅各雖然受耶穌的重用,他們也的確跟隨耶穌,但他們一直有種「犧牲可以,但將來該有回報」的心態,只有安得烈,從頭到尾的記載,沒有看見他說什麼,他本來都是第一,後來被排到第四,但他沒有說話。耶穌說:「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可10:31),而安得烈接受、不計較,只求一生能帶一些人到主的面前就心滿意足了。安得烈不在乎將來的地位,我想這是他帶給我們的好榜樣,他真的是撇下一切,這是他的謙卑。
3. 親近兒童幫助同伴
前面已經提過,安得烈幫助腓力,並且帶小朋友到耶穌的面前,「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路9:48),他也帶猶太人看不起的外國人。他親近兒童、幫助同伴,沒有去爭前三名的位份,而是一直幫助排第五的,他是這樣愛人,我想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
4. 一粒麥子落在土裡
剛才也提到,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安得烈將這話聽進去,並且他就成了這樣的一粒麥子:根據教會的傳統認知,當人要將他釘死時,他除了要求換成X型的十字架,判他死刑的官員更為了要他死的痛苦些,就不用釘子,而是用繩子綁著,使他受折磨的時間長些,而他就被掛在十字架上三天,很多人在下面看著他,他就一直對他們說:「你們要跟從耶穌」;所以安得烈不只帶哥哥、孩童、希臘人,在他要死的那三天,還帶很多人到耶穌的面前。安得烈一生都在帶人到耶穌面前,他沒有什麼才華、也不計較位份,但他對人、對神的愛心卻深深值得我們學習。
Ⅴ、結論:來為光作見證 叫眾人可以信
安得烈就像一面鏡子,雖不是太陽,但只要將鏡子的角度調對,就可以使太陽的光照到最黑暗的角落。安得烈是這面鏡子,就像他的老師施洗約翰一樣,施洗約翰說:「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約1:8),我們本身沒有光,我們只是一面鏡子,但若我們和神的關係、和人的關係是對的,就能將耶穌的光帶到最黑暗的角落,「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耶穌是真光,可以照亮世界的黑暗,我們是鏡子,我們可以勇敢地來為光作見證,將人帶到耶穌的面前。聖經說:「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約1:6-7),這個人帶了一個門徒叫作安得烈,安得烈也學到他老師的態度--他也不是那個光,他只是為光作見證。安得烈是怎麼做的呢?他有勇氣、他謙卑、他愛人、也愛神,我稱之為「安得烈精神」。但願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沒有什麼才華、沒有什麼特別的可以獻給神,但我們有安得烈的精神:有勇氣像親人朋友介紹耶穌給我的經歷,不在乎位份、只要能帶人到耶穌面前就好,對神、對人、特別是對比我軟弱的人,我願意愛他們、幫助他們。我想這是安得烈帶給我們的功課。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安得烈是第一位被介紹到祢面前的人,也是第一位帶人到祢面前的人。主,雖然聖經記載他的地方很少,他也沒有被耶穌選中成為一個領袖人物,可是他這一生留下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功課。雖然我們看自己或許也沒有許多才能,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安得烈的榜樣。幫助我們能夠在祢的面前有勇氣,來接受耶穌基督作我們的救主;幫助我們在祢的國度裡面會謙卑,不會爭權奪利、爭高位;幫助我們看比我們軟弱的人,我們會有愛心拉他一把;特別對小孩子,幫助我們不會輕視他們;幫助我們,當我們願意為我們的信仰付代價時,我們可以像安得烈一樣,有這樣的勇敢來愛祢愛到底。讓我們有安得烈的精神,將更多的人帶到主耶穌祢的面前。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約翰 1:38-42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教會正在推動安得烈小組事工,今天就來向大家介紹聖經中的這個人物,以及我們選他作為小組事工名字之一的原因。在聖經中,對安得烈的記述是「西門彼得的弟弟」,這聽起來就像是他的地位和價值是根據他的兄弟來被定義的,即使安得烈是帶彼得去見耶穌的人,但彼得的領導資質和才華被耶穌肯定,後來是彼得成為教會領袖。他們的父親叫作約拿,而他在伯賽大(Bethsaida)出生,家裡在迦百農從事捕魚的行業,而迦百農正屬耶穌呼召第一批學生並多次向眾人傳講福音之地。這樣我們對安得烈的背景就有了些認識。若是選用一張圖畫來代表安得烈,就是這張X型交叉的十字架(Crux Decussata),這個故事是發生在他將殉道時,人們要釘他十字架,他自認不配和耶穌一樣是釘在T字型的十字架,就要求改用X型,這後來被稱作聖安得烈十字架(St. Andrew Cross)。
Ⅰ、引言:奧古斯汀的母親
我向大家介紹一位影響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神學家,他寫了一本書叫作懺悔錄(Confession),他就是聖奧古斯汀(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他影響了中世紀的天主教神學家阿奎那,也影響了改革宗的馬丁路德和加爾文,但帶他信主的是他的母親莫妮卡(Saint Monica)。奧古斯汀在主後354年出生,受洗時是387年,也就是說,他的母親帶領他信耶穌,帶了三十三年,這過程中他叛逆放蕩,做盡壞事,莫妮卡一直陪伴一直禱告,直到他三十三歲時,他才悔改受洗;他在430年去世,所以他服侍神有四十三年的時間,享年七十六歲,而生前寫下許多重要的神學著作。我舉這個例子,是想向大家分享帶人信主的這個過程。奧古斯汀比較偉大?還是帶領他信主的母親莫妮卡?我們對莫妮卡一無所知,只知道是她帶領奧古斯汀信主的,而安得烈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聖經中有關安得烈的記載少之又少,對彼得的記述反倒很多,彼得是教會的支柱、是教會的石頭,但帶領他到耶穌面前的是弟弟安得烈。安得烈就像奧古斯汀的母親一樣,帶出一位重要的耶穌基督的門徒。
Ⅱ、施洗約翰的見證
全世界第一位將人帶到耶穌基督面前的是誰?是施洗約翰--聖經中記載著,他將自己的兩個學生介紹給耶穌,其中一個是安得烈,另一個沒有提名,但大部分的學者認為那就是作者本人(門徒約翰),因為他詳細描述了這個過程;施洗約翰用什麼方法帶他們到耶穌面前?他只講了一句話:「Behold the Lamb of God(看啊,神的羔羊)」,就把兩個學生帶給耶穌了。全世界第一位將人帶到耶穌面前的門徒是誰?是安得烈--他帶的是哥哥西門,他講了一句話:「我找到彌賽亞了」,他將神的羔羊翻譯為彌賽亞,而彌賽亞正是猶太人一直在等待的救主。耶穌看見安得烈時,祂沒有明顯的動作,但一遇到彼得,就將他改名字:「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彼得)」。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安得烈,是全世界第一個被帶到耶穌面前的人,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帶人到耶穌面前的人。
1. 我先前並不認識祂
我們先從施洗約翰帶安得烈去見耶穌來看。施洗約翰將學生帶到耶穌面前的方法叫作見證:「我先前不認識祂,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約1:33)。為一個人作見證,是坦承的訴說,傳揚我所認識的,但也承認我對其不認識的部分。
2. 我看見了證明神子
「…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1:34),施洗約翰說:「我看見了就證明...」,這就是見證,他是用見證的方式將他的學生帶到耶穌面前。上帝告訴施洗約翰說,若看見聖靈降下住在誰的身上,那人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施洗約翰的確如此看見,就向學生見證他的經歷-「這是神的兒子」。
3. 上帝所喜悅的愛子
不只這樣,他還聽見上帝在天上發聲,「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這是施洗約翰對耶穌的認識。
4. 背負除去罪的羔羊
為何這是神所喜悅的愛子?因為耶穌到世上來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祂要除掉世人的罪,這是施洗約翰將他的門徒介紹給耶穌時所說的話:「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負)世人罪孽的!」(約1:29)關於「神的羔羊」這幾個字,我們需回到舊約的利未記第十六章,在贖罪日時,是預備兩隻羔羊,並依照抽籤結果,一隻要被趕到曠野歸阿撒瀉勒,就是趕除離開上帝之意,另一隻要犧牲流血贖罪而死,所以一隻是背負罪惡(負罪羔羊Scapegoat),一隻是除去罪惡(贖罪羔羊Slain Goat),也就是說,無法只用一隻羊來代表神拯救世界的兩個功能(背負而被神趕離、犧牲而將人的罪洗淨)。耶穌基督在十架上快死前說過一句話:「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在那一剎那,祂是背負我們的罪孽,並且不只如此,最後祂被槍刺、死了,祂的寶血流出,就成為贖罪羔羊,因此唯有耶穌能同時背負並除去我們的罪。從負罪羔羊成為贖罪羔羊,這是施洗約翰對耶穌的認識,也就是彌賽亞的意義,必須要經由祂的犧牲,我們才能得到拯救。
5. 用聖靈施洗的救主
耶穌為我們犧牲,但我們也需要領受祂的救恩而生命被祂改變,所以上帝對施洗約翰說,這一位不只是負罪羔羊和贖罪羔羊,祂還會將聖靈帶下,因為聖靈才能讓人受到感動而使生命改變,所以祂是用聖靈施洗的救主。上帝對施洗約翰如此說,施洗約翰就對人如此見證:「我先前不認識祂,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我看見了,就證明這是神的兒子」(約1:33-34)。
6. 曠野人聲修直主路
施洗約翰看見、聽見了,就知道自己有一個使命,要到任何地方去(包括曠野)發聲、傳講,使人較容易地到耶穌的面前,「他說:我就是那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約1:23)。
7. 叫祂顯明給以色列
如此看來,施洗約翰的角色就如同前鋒,他的目的是要顯明耶穌基督在以色列人面前,「我先前不認識祂,如今我來用水施洗,為要叫他顯明給以色列人」(約1:31)。
8.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然後慢慢地,施洗約翰就會退下:「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29-30)為耶穌作見證的施洗約翰學到一個功課,就是他願意衰微,不要站在顯赫的地位,讓耶穌才是那位被大家注意的,並且他以此而喜樂滿足,這是施洗約翰的見證。施洗約翰是這樣的一位好老師,他所教出來的安得烈也成為耶穌的一位見證人,也是願意謙卑、不爭高位,這是我們可以從安得烈身上看到的榜樣。
Ⅲ、安得烈的見證
1. 聽約翰話跟從耶穌
安得烈是第一個聽從施洗約翰的話來跟從耶穌的門徒,「聽見(施洗)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約1:40)。
2. 你找什麼在那裡住
這兩個門徒就跟著耶穌走,「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什麼?他們說:拉比,在那裡住?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那裡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約1:38-39),這個「要什麼」的原文其實是「找什麼」,而這個「住」不只是所在地而已,耶穌所指的是安身立命所憑靠的為何,所以耶穌對他們的邀請並非「你們來看我家」,而是「你們來了解我這個人」。再來,「找、住、看、同住」這幾個字有其深層意思:「找」的希臘文是ζητέω ζητέ ω(zeteo),是探索追尋理想目標-每個人一生都在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住」是μένω μέ νω(meno),就是安身立命、身份認同-我們都需要思想,我們這一生應該用什麼做為身份的認同。
3. 你們來看與他同住
耶穌邀請他們來「看」,「看」是όράω ό ρά ω(horao),就是深入觀察、暸解體會,來體會耶穌的身份認同為何;門徒用一整天的時間詳細暸解、觀察耶穌以後,他們發現耶穌是彌賽亞,就與耶穌「同住」,「同住」是μένω μέ νω(meno),就是和耶穌有親密的互動關係,並且效法跟隨祂,而成為耶穌的門徒。一個人被介紹認識耶穌,並有了這些經歷以後,他就成為耶穌的門徒,而安得烈也是這樣帶哥哥見耶穌,哥哥也成為耶穌的門徒。
4. 帶領哥哥去見耶穌
「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約1:41),哥哥比他有才華,但他有辦法將哥哥帶到耶穌面前,可見當他說「我找到彌賽亞」的肯定態度讓哥哥感到好奇,因而跟著他去看,並且發現他是真的找到基督。安得烈先向自己身邊的至親好友介紹耶穌,而我們也都可以是我們家中的安得烈,不需解經講道,只要將我們遇見耶穌的經歷介紹給家人即可。並且,安得烈只是將哥哥帶到耶穌面前而已,讓哥哥生命改變的並不是他,而是耶穌。所以安得烈所做的,是將自己的經歷分享與哥哥知道,哥哥因好奇而願意去見耶穌,耶穌就會和他的哥哥對話,就會改變他的哥哥。安得烈的責任並不過重,需要盡力的只有一項,就是將人們帶到耶穌面前。
5. 五餅二魚帶到主前
在聖經中對於安得烈的描述,除了帶哥哥以外,就只有另兩處,但內容都是關乎他帶人到主耶穌面前。第二次提到安得烈是在約翰福音第六章,耶穌看見眾人,就先問腓力:「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約6:5)腓力與安得烈住同一座城,在十二使徒中被呼召的順序是排第五,而耶穌不問西門彼得、約翰、雅各,也沒問安得烈,只問腓力,為的是要試驗他,而腓力回答:「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約6:6-7)腓力想到的是不夠,而安得烈就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什麼呢?」(約6:9)他幫助腓力、為其解圍,而他和腓力的認知是一樣的(食物不夠),但他將現有的東西拿出來,即使認為不夠,仍就是交給耶穌;並且,安得烈注意到當時被社會忽視的孩童,帶著這個孩子以及他有的那一點點到耶穌面前,試想,若你是這個孩子,你的一生是否就被改變?只帶著一點點的食物,卻看見耶穌禱告後能分到五千個人吃飽,也許這孩子一生不會忘記所經歷到的耶穌的事蹟,而整個生命被改變。安得烈帶的第二個人是一個孩童,就只是一個帶著少許食物跟著看熱鬧的小孩,但安得烈能看見這孩子,並且帶他到耶穌面前。同時我們也從這經文中看出,安得烈仍有理性,他和腓力一樣以理性來知道食物是不夠的,但他還是敢拿到耶穌面前,因著他的信心是可以跨越理性的信心,「不夠是不夠,但有什麼就獻什麼」。
6. 帶希利尼人見耶穌
聖經記載安得烈的最後一次是在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眾人唱和撒那迎接祂的時候。有幾個希臘人也聽見耶穌的名聲,但或許他們不敢直接去找耶穌,就拜託腓力幫忙,腓力可能也不敢自己處理,就找安得烈:「那時,上來過節禮拜的人中,有幾個希利尼人。他們來見加利利伯賽大的腓力,求他說:先生,我們願意見耶穌。腓力去告訴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訴耶穌」(約12:20-22),安得烈願意幫助腓力,並且他是帶著腓力一同去找耶穌的,而接著耶穌就說:「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安得烈聽進去了,他知道耶穌的恩典不是只給猶太人,並且也給外邦人,是給予普世的,但代價很大,是必須落在地裡死了。他和順序排在他後面的腓力一起配搭侍奉,帶著腓力一起到耶穌面前,這是兩人同心合意的禱告,並且這次他是帶外國人到耶穌的面前,安得烈知道耶穌的心意包括普世的跨文化宣道。
Ⅳ、安得烈的榜樣
1. 首位跟主領人歸主
安得烈是第一個被帶到主耶穌面前的人,也首先帶人到主耶穌面前,同時他也第一個看出耶穌是彌賽亞--施洗約翰只有說:「看啊,神的羔羊」,但說出「彌賽亞」的是安得烈,他認出(recognition)而且認信(confession)耶穌是彌賽亞,認出或許容易,但說出來就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若向任何猶太人說耶穌是彌賽亞,可能會引起很大的爭議。他是第一個被召到耶穌面前的人,這在神學界叫作「首位蒙召(Protocletos First Called)」,而身為第一是有代價的,必須要有勇氣,「要靠著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弗6:10)。
後來耶穌就到加利利海邊呼召第一批學生,安得烈當然是其中一個,另外還有西門彼得、約翰和雅各。耶穌呼召這四個人:「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祂」(太4:19-20),後來耶穌帶彼得、約翰、雅各到睚魯的女兒那裡,讓他們看見耶穌能讓死人復活,也帶這三人到山上(安得烈被留在山下)讓他們看見耶穌和摩西、以利亞對話並隨後顯出榮耀,連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也只帶這三個門徒;至終,彼得成為教會領袖(他第一次佈道就有三千人決志),約翰寫下五卷聖經(約翰福音、約翰壹貳參書、啟示錄),雅各則是第一位殉道士,安得烈卻不再是第一的地位,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甚至只看見安得烈被列名在禱告會中(徒1:13)而已,其它就什麼都沒有記載了。安得烈原本是第一個跟從主、帶人到主面前的,但即使後來他沒有亮麗的表現,卻甘之如飴、安枝落樹,不爭位份、也不覺委屈。他沒有許多特殊的恩賜,不會佈道,也沒能成為神學家,但他將哥哥或朋友介紹給耶穌,照聖經所記載的,他不論在哪裡,都願意帶人到耶穌面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安得烈,不需成為大人物,但可以帶人到主面前,不是嗎?
2. 撇下所有在前在後
有一個少年官來問耶穌如何才能得永生,耶穌見他都有遵守誡命,就對他說他可以變賣所有給窮人、並跟從祂,這少年官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門徒就說:「財主要跟從耶穌真難」,耶穌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彼得就對祂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祢,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太19:27)這件事完後,門徒約翰和雅各就私下向耶穌求坐在祂左右邊的位份。彼得、約翰、雅各雖然受耶穌的重用,他們也的確跟隨耶穌,但他們一直有種「犧牲可以,但將來該有回報」的心態,只有安得烈,從頭到尾的記載,沒有看見他說什麼,他本來都是第一,後來被排到第四,但他沒有說話。耶穌說:「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可10:31),而安得烈接受、不計較,只求一生能帶一些人到主的面前就心滿意足了。安得烈不在乎將來的地位,我想這是他帶給我們的好榜樣,他真的是撇下一切,這是他的謙卑。
3. 親近兒童幫助同伴
前面已經提過,安得烈幫助腓力,並且帶小朋友到耶穌的面前,「凡為我名接待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路9:48),他也帶猶太人看不起的外國人。他親近兒童、幫助同伴,沒有去爭前三名的位份,而是一直幫助排第五的,他是這樣愛人,我想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
4. 一粒麥子落在土裡
剛才也提到,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安得烈將這話聽進去,並且他就成了這樣的一粒麥子:根據教會的傳統認知,當人要將他釘死時,他除了要求換成X型的十字架,判他死刑的官員更為了要他死的痛苦些,就不用釘子,而是用繩子綁著,使他受折磨的時間長些,而他就被掛在十字架上三天,很多人在下面看著他,他就一直對他們說:「你們要跟從耶穌」;所以安得烈不只帶哥哥、孩童、希臘人,在他要死的那三天,還帶很多人到耶穌的面前。安得烈一生都在帶人到耶穌面前,他沒有什麼才華、也不計較位份,但他對人、對神的愛心卻深深值得我們學習。
Ⅴ、結論:來為光作見證 叫眾人可以信
安得烈就像一面鏡子,雖不是太陽,但只要將鏡子的角度調對,就可以使太陽的光照到最黑暗的角落。安得烈是這面鏡子,就像他的老師施洗約翰一樣,施洗約翰說:「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約1:8),我們本身沒有光,我們只是一面鏡子,但若我們和神的關係、和人的關係是對的,就能將耶穌的光帶到最黑暗的角落,「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耶穌是真光,可以照亮世界的黑暗,我們是鏡子,我們可以勇敢地來為光作見證,將人帶到耶穌的面前。聖經說:「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約1:6-7),這個人帶了一個門徒叫作安得烈,安得烈也學到他老師的態度--他也不是那個光,他只是為光作見證。安得烈是怎麼做的呢?他有勇氣、他謙卑、他愛人、也愛神,我稱之為「安得烈精神」。但願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沒有什麼才華、沒有什麼特別的可以獻給神,但我們有安得烈的精神:有勇氣像親人朋友介紹耶穌給我的經歷,不在乎位份、只要能帶人到耶穌面前就好,對神、對人、特別是對比我軟弱的人,我願意愛他們、幫助他們。我想這是安得烈帶給我們的功課。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安得烈是第一位被介紹到祢面前的人,也是第一位帶人到祢面前的人。主,雖然聖經記載他的地方很少,他也沒有被耶穌選中成為一個領袖人物,可是他這一生留下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功課。雖然我們看自己或許也沒有許多才能,但至少我們可以學習安得烈的榜樣。幫助我們能夠在祢的面前有勇氣,來接受耶穌基督作我們的救主;幫助我們在祢的國度裡面會謙卑,不會爭權奪利、爭高位;幫助我們看比我們軟弱的人,我們會有愛心拉他一把;特別對小孩子,幫助我們不會輕視他們;幫助我們,當我們願意為我們的信仰付代價時,我們可以像安得烈一樣,有這樣的勇敢來愛祢愛到底。讓我們有安得烈的精神,將更多的人帶到主耶穌祢的面前。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十四):使徒教會Apostolic Church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6.0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徒2:43-47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上週證道的內容是,摩西的岳父葉忒羅提議,會眾要小組化,這樣才能關懷到每個人實際生活的需要。今天我們則要從新約來看,耶穌帶十二個門徒的方法也是以小組的形式,而這十二門徒所帶領的教會裡也有小組事工,就是使徒教會。從使徒教會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
Ⅰ、引言:單腳跳或雙腳跑?
有兩位女性在跑步,但她們跑的方式不一樣,有一位是用兩隻腳在跑,這叫雙腳跑(Two legs run);另一位則是以一隻腳在跑,叫單腳跳(One leg hop)。顯然地,用兩隻腳跑比較不會跌倒、比較跑得久也快。提出這個想法的是Mitchell Berean Church的牧師Scott Mathis,他在研究聖經時讀到使徒行傳中的一句話,就是使徒教會:「...在殿裡,且在家中...」(徒2:46),他就說教會需要兩隻腳,一隻腳是大家在一起、在殿中,一隻腳是在每個人家裡,教會需要這樣的兩隻腳才能跑的好;他把這種有在殿裡、有在家中的教會稱作「雙腳教會(Two Legged Church)」,雙腳的第一隻腳是「全體敬拜慶典(Corporate Worship Celebration)」,是在殿裡,就像我們在禮拜堂崇拜,另外一隻腳是「小組關懷分享(Community Caring Sharing)」,因為全體敬拜慶典太大了,沒有辦法做到「小組關懷分享」這部分,所以不只需要在殿裡,也需要在家中有好的互動。在教會歷史中,有一些傳統的教會只發展全體敬拜,將禮拜堂的崇拜節目做得很好,基督徒教育辦得很好,但沒有小組的關懷事工,Scott Mathis牧師認為這樣是單腳跳的教會;但也有些教會以為,回到使徒教會模式的意思,就是有小組互動,崇拜教導等也都放在小組裡,全體的敬拜慶典可以被取消,Scott Mathis牧師認為這也是一種單腳跳的教會。我們應該同時進行「全體敬拜慶典」和「小組關懷分享」,才是雙腳跑的教會,這是Scott Mathis牧師所提出來的。
Ⅱ、使徒教會非理想(不成熟不完美 Immature and Imperfect)
首先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是「使徒教會非理想」。為什麼非理想?因為他們還不成熟、還不完美(Immature and Imperfect)。
1. 每天到聖殿頌讚
第一,他們每天都進聖殿作禮拜,「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徒2:46),因為他們已經「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2:45),這似乎很好,但無人持續工作以得收入;若我們注意使徒行傳第二十章,我們就看見他們的做法不同了,「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徒20:7),改成我們目前聚會的樣子,七天禮拜一次,而不是每一天都作禮拜。這是第一點,聚會的時間頻率有改變,因應人們實際生活情形與需要。
2. 凡物共用賣田產
第二,他們是任何物品都共用,有人稱此為「基督教共產主義」,「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2:45)。但不久後這出了問題,耶路撒冷教會成了貧窮的教會,因為信徒沒有另外的收入,是靠每個星期天在教會分到這週所需要的;因此到後來轉變成「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林前16:2),每週依照大家所賺得的分一部份出來奉獻,這就不是將財產全部賣掉、拿來奉獻,而是變成了量力而為。我們目前大部分的教會也是這樣做,當時使徒教會的做法也經過這樣的改變,他們發現如此才較適合人們實際的情形與需求。
3. 完全靠使徒牧養
不只如此,一開始時由於耶穌教導的就是這十二個門徒(有一個自殺,而再補選一個),所以人們認定只有這十二個人有資格帶領教會,但他們十二人帶三千個人,大家「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徒2:42),完全靠十二使徒牧養,不久就出了問題:教會擴大到一個程度時,一些講希臘語的人沒有分到食物,又因為使徒聽不懂希臘話,所以他們就開始抱怨,「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徒6:1)使徒們認為這樣的管理有失妥當,就開始遴選執事。所以同工的角色不再是只有使徒來擔任,而是開始訓練同工出來一同服侍。
4. 彼得視野未擴展
還有,當時最重要的領導人物-彼得,在第一次佈道會上是主講人,有三千人悔改,「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徒2:40),但彼得想到的只有向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傳福音,沒有想到神還要外邦人來信主,所以在使徒行傳第十章我們可以看見上帝用三次的意象來這樣告訴彼得:「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徒10:15),所以彼得才終於開始轉向外邦人傳福音。這是彼得後來才學習到的功課。
5. 救恩被傳統綑綁
使徒教會重視聖經,但他們手上只有舊約,所以每一次彼得講道時都只引用舊約的摩西或大衛,「大衛既是先知,又曉得神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寶座上」(徒2:30)。他們引用許多舊約經文,但他們也就這樣被舊約綑綁,對福音有錯誤的認知,例如舊約中提到要行割禮,他們就「教訓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徒15:1),巴拿巴和掃羅與其爭辯,並上耶路撒冷和使徒與長老互相對談:「不應將割禮行在外邦人身上,他們不是猶太人,他們信耶穌就已得救,為何要行割禮?」這是一次神學的大反思,如何信主得救的神學在初代教會並不成熟,是後來才慢慢發展的。
6. 教會增長無差傳
最後一點,教會增長後,卻沒有想到要增設分堂。今天的最後一節經文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只敘述到這裡就結束了;但後來在安提阿教會的時代,「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保羅),去作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2)。門徒被稱為基督徒不是從耶路撒冷開始,而是從安提阿開始,因為安提阿才開始有差傳的異象,而當初使徒教會並無這個看見。
所以根據這樣的觀察,我認為使徒教會不是理想的教會,它不成熟、不完美,但也非一無是處,它雖然不成熟、不完全,但它很平衡、很健康,好像一個剛出生的小孩,根本不能活,可是他是健康的、是平衡的,給它時間它會長大、會成熟。
Ⅲ、使徒教會好榜樣(平衡健康 Balanced and Healthy)
今天的經文:「於是領受他(彼得)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使徒教會雖然不成熟、不完全,可是它平衡、健康,我稱它為「平衡健康的教會(Balanced and Healthy)」,因為他們做了四件事情: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照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恆切的在殿裡讚美神。我們來看一下,這四項事工留給我們哪些好的榜樣。
1. 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使徒的教訓就是耶穌講的話,這表示他們很在意聖經裡面的話,「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1:20),他們在真道上造就自己,這是「真道造就」。
2. 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這表示彼此的關係很親熱,羅馬書說:「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這是「彼此親熱」。
3. 照所需用分給各人
這表示他們會照顧軟弱、遇到困難的人,「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這是「看顧軟弱」。
4. 在主殿裡敬拜讚美
他們在聖殿裡面敬拜讚美,「我要向祢的聖殿下拜,為祢的慈愛和誠實稱讚祢的名...」(詩138:2),這是「敬拜稱頌」。
我們從這四點來看,「真道造就」:他們有很好的聖經教導事工,而這幫助門徒自身的靈命成長;「彼此親熱」: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很親近;「看顧軟弱」:彼此之間不只有福同享,遇到困難時也互相幫助,能實際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敬拜稱頌」:他們在上帝面前是一個充滿敬拜的教會。「真道造就」和「敬拜稱頌」是一組,屬於在殿裡全體進行(Corporate);「彼此親熱」和「看顧軟弱」是一組,在家中小組進行(Community),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雙腳教會」。教導是要在神的教會中教導,而不是讓各小組去教導,因為若要各小組教導,小組長的責任就很重,應是由教會一起來教導、一起來敬拜;若是關懷、彼此建立關係,整個教會很難一起來做、很難人人彼此都認識,所以我們需要將它小組化,讓關懷和實際問題的落實解決是在小組中進行。如此,就是我們現在正推動的Two track(雙軌)教會,這樣的教會就會成為平衡、健康、成長的教會。
Ⅳ、使徒教會的成長
經文中我們也可以看見另一個重點:「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那一天增加三千人,而他們不只領受彼得的話,他們也看見彼得講話有權柄,以致於他們對神有了敬畏的態度;他們彼此的關係是同心合意、歡歡喜喜、誠誠實實的,所以周圍的人都喜愛他們,也就有更多的人得救。所以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有四個成長的榜樣。
過去我在福樂神學院讀書時,聽過一個詞是教會增長(Church growth),但人數增加之外,品質的提高也不能被忽略,所以我改為「教會成長」,這個成長是指品質(Quality)要成熟,量(Quantity)也增長,這樣就是一個健康的教會。
1. 領受福音門徒加添
一個教會當中,若是人們都樂意傳福音,有「宣道的熱忱」,教會就會增長,這是數目的增加,「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弗2:17)。
2. 奇事神蹟眾人敬畏
每一個人對上帝的態度都是正確的,也就是敬畏上帝。希伯來書說:「...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來12:28),這是「信仰的態度」。
3. 同心合意誠實歡喜
腓立比書第二章2節說:「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這是生活的態度。門徒之間和諧、誠實的生活,不需互相欺騙,因而過著喜樂的生活,這是「生活的態度(life style)」。
4. 民喜愛得救日增
教會不是只有內部的關係好,門徒和社區之間的關係也很好,社區的人就喜歡這個教會,社區居民信主的機會就多,這是「社區的關係」「...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7-18)。
「宣道的熱忱」會帶來信主人數的增加;「信仰的態度」與「生活的態度」是帶來質的成熟;「社區的關係」也是指人數的增長。所以「宣道的熱忱」和「社區的關係」會帶來量(Quantity)的增長,「信仰的態度」和「生活的態度」會帶來質(Quality)的成熟,一個健康的教會應該在量和質上面都有成熟、增長才對,這是使徒教會成長的樣子。
Ⅴ、我們屬靈的功課
1. 領受福音遵行教訓
我們從今天這段經文裡的使徒教會可以學到哪些功課?第一,使徒行傳第二章41節說他們領受使徒的話,之後記載到他們就遵行使徒的話。他們不只領受福音,並且遵行使徒的教訓,所以我們在信仰上領受福音得以因信稱義,我們也應遵行教訓得以順服成聖,如此我們的生命才會成熟,「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腓4:9)。
2. 殿裡家中齊頭並進
使徒的教會有在殿裡和在家中,我們也應當這樣,每個主日一起在殿裡敬拜上帝,並有基督徒教育、兒童教育來教導我們認識真理;同時也應該有小組事工,在小組中(家中)我們彼此認識、彼此親近,並且互相幫助扶持,這就是Scott Mathis牧師所提到的「雙腳教會」,一個平衡健康、用兩隻腳來快跑跟隨主的教會。「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2:46)。
3. 敬畏上帝親愛兄弟
我們對上帝是存著敬畏的態度,我們對弟兄姊妹是相親相愛。彼得前書第二章17節說:「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對上帝應有敬畏的心來遵行祂的旨意,對弟兄姊妹應有親愛的關係來關懷實際的需要。
4. 從是見證到作見證
如果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在生活上是成熟的,在對神的態度上也是成熟的,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是良好的,我們就是「是見證(Being)」,這樣我們教會本身就吸引人,如此我們就有機會可以為主「作見證(Bear)」。「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4)我們的行事為人是見證,當有人提問時,我們就能溫柔風趣的為主來做見證,這樣人就會到耶穌基督的面前來。
Ⅵ、結論:同心合意 興旺福音
教會應該能夠同心合意興旺福音,這是腓立比第一章5節所說的:「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如何做到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呢?就是雙腳快跑的教會,而不是單腳跳的教會。我們可以在教會裡全體一起學習真理和敬拜上帝,我們還有家中的小組可以有親密的關係和實際的關懷,這樣我們在教會質的方面會成熟,大家會慢慢學習對神有敬畏的心,彼此的關係會越來越同心合意,我們也就會有量的增長,因為我們會得到眾民的喜愛,我們就有機會將福音傳出去。若是有在殿裡、也有在家中,質和量都能增長,這就是一個平衡的教會、一個健康的教會,門徒們也就可以同心合意地來興旺福音。最近我有很深的感動,我們教會從今年開始推動安得烈小組,但慢慢地我就發現只有安德烈小組是不夠的,我們教會有這麼多的弟兄姊妹,如何能讓大家慢慢地成立一個又一個的小組,好來互相關懷呢?我們有兩個安得烈小組已開始學習,且以帶福音朋友信主並帶領其成為門徒領袖為主要目標;神也感動我們當中有一位姊妹林瑜琳醫師已開始帶領一個腓立比小組一段時間了,還有另一位弟兄陳詞章老師也開始帶另一個腓立比小組,而這類小組的重點就在於門徒之間彼此關懷、彼此相愛。我提出來是希望大家為他們禱告,同時也邀請你想想,你在和平教會是否願意參加這樣的小組,甚或是帶一個組員間熟悉且關懷的小組?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感謝祢,六十幾年來,祢設立和平教會,我們在這裡有好的聖殿、好的敬拜,我們也一起在這裡有很多真理的教導和學習。但我們弟兄姊妹之間仍彼此不認識,只有少數的人參加團契。我們是每主日聚在一起作禮拜的、孤獨的基督徒。主,幫助我們能突破過去,自己一個人當基督徒的型態,讓我們學習和一些弟兄姊妹,建立親密的好關係,讓我們在實際生活的困難上,也學習如何互相幫助,來落實信仰。但願我們的教會是一個雙腳跑的教會、是一個既平衡又健康的教會,讓我們在生活態度、信仰態度上面越來越成熟,讓我們在人數上面也看見神祢的恩典,我們和社區的關係、我們對宣道的熱忱,也能得到主祢的祝福。我們這樣低頭向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徒2:43-47
短片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我們上週證道的內容是,摩西的岳父葉忒羅提議,會眾要小組化,這樣才能關懷到每個人實際生活的需要。今天我們則要從新約來看,耶穌帶十二個門徒的方法也是以小組的形式,而這十二門徒所帶領的教會裡也有小組事工,就是使徒教會。從使徒教會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呢?
Ⅰ、引言:單腳跳或雙腳跑?
有兩位女性在跑步,但她們跑的方式不一樣,有一位是用兩隻腳在跑,這叫雙腳跑(Two legs run);另一位則是以一隻腳在跑,叫單腳跳(One leg hop)。顯然地,用兩隻腳跑比較不會跌倒、比較跑得久也快。提出這個想法的是Mitchell Berean Church的牧師Scott Mathis,他在研究聖經時讀到使徒行傳中的一句話,就是使徒教會:「...在殿裡,且在家中...」(徒2:46),他就說教會需要兩隻腳,一隻腳是大家在一起、在殿中,一隻腳是在每個人家裡,教會需要這樣的兩隻腳才能跑的好;他把這種有在殿裡、有在家中的教會稱作「雙腳教會(Two Legged Church)」,雙腳的第一隻腳是「全體敬拜慶典(Corporate Worship Celebration)」,是在殿裡,就像我們在禮拜堂崇拜,另外一隻腳是「小組關懷分享(Community Caring Sharing)」,因為全體敬拜慶典太大了,沒有辦法做到「小組關懷分享」這部分,所以不只需要在殿裡,也需要在家中有好的互動。在教會歷史中,有一些傳統的教會只發展全體敬拜,將禮拜堂的崇拜節目做得很好,基督徒教育辦得很好,但沒有小組的關懷事工,Scott Mathis牧師認為這樣是單腳跳的教會;但也有些教會以為,回到使徒教會模式的意思,就是有小組互動,崇拜教導等也都放在小組裡,全體的敬拜慶典可以被取消,Scott Mathis牧師認為這也是一種單腳跳的教會。我們應該同時進行「全體敬拜慶典」和「小組關懷分享」,才是雙腳跑的教會,這是Scott Mathis牧師所提出來的。
Ⅱ、使徒教會非理想(不成熟不完美 Immature and Imperfect)
首先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是「使徒教會非理想」。為什麼非理想?因為他們還不成熟、還不完美(Immature and Imperfect)。
1. 每天到聖殿頌讚
第一,他們每天都進聖殿作禮拜,「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徒2:46),因為他們已經「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2:45),這似乎很好,但無人持續工作以得收入;若我們注意使徒行傳第二十章,我們就看見他們的做法不同了,「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徒20:7),改成我們目前聚會的樣子,七天禮拜一次,而不是每一天都作禮拜。這是第一點,聚會的時間頻率有改變,因應人們實際生活情形與需要。
2. 凡物共用賣田產
第二,他們是任何物品都共用,有人稱此為「基督教共產主義」,「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2:45)。但不久後這出了問題,耶路撒冷教會成了貧窮的教會,因為信徒沒有另外的收入,是靠每個星期天在教會分到這週所需要的;因此到後來轉變成「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林前16:2),每週依照大家所賺得的分一部份出來奉獻,這就不是將財產全部賣掉、拿來奉獻,而是變成了量力而為。我們目前大部分的教會也是這樣做,當時使徒教會的做法也經過這樣的改變,他們發現如此才較適合人們實際的情形與需求。
3. 完全靠使徒牧養
不只如此,一開始時由於耶穌教導的就是這十二個門徒(有一個自殺,而再補選一個),所以人們認定只有這十二個人有資格帶領教會,但他們十二人帶三千個人,大家「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徒2:42),完全靠十二使徒牧養,不久就出了問題:教會擴大到一個程度時,一些講希臘語的人沒有分到食物,又因為使徒聽不懂希臘話,所以他們就開始抱怨,「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徒6:1)使徒們認為這樣的管理有失妥當,就開始遴選執事。所以同工的角色不再是只有使徒來擔任,而是開始訓練同工出來一同服侍。
4. 彼得視野未擴展
還有,當時最重要的領導人物-彼得,在第一次佈道會上是主講人,有三千人悔改,「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徒2:40),但彼得想到的只有向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傳福音,沒有想到神還要外邦人來信主,所以在使徒行傳第十章我們可以看見上帝用三次的意象來這樣告訴彼得:「第二次有聲音向他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徒10:15),所以彼得才終於開始轉向外邦人傳福音。這是彼得後來才學習到的功課。
5. 救恩被傳統綑綁
使徒教會重視聖經,但他們手上只有舊約,所以每一次彼得講道時都只引用舊約的摩西或大衛,「大衛既是先知,又曉得神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寶座上」(徒2:30)。他們引用許多舊約經文,但他們也就這樣被舊約綑綁,對福音有錯誤的認知,例如舊約中提到要行割禮,他們就「教訓弟兄們說:你們若不按摩西的規條受割禮,不能得救」(徒15:1),巴拿巴和掃羅與其爭辯,並上耶路撒冷和使徒與長老互相對談:「不應將割禮行在外邦人身上,他們不是猶太人,他們信耶穌就已得救,為何要行割禮?」這是一次神學的大反思,如何信主得救的神學在初代教會並不成熟,是後來才慢慢發展的。
6. 教會增長無差傳
最後一點,教會增長後,卻沒有想到要增設分堂。今天的最後一節經文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只敘述到這裡就結束了;但後來在安提阿教會的時代,「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保羅),去作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2)。門徒被稱為基督徒不是從耶路撒冷開始,而是從安提阿開始,因為安提阿才開始有差傳的異象,而當初使徒教會並無這個看見。
所以根據這樣的觀察,我認為使徒教會不是理想的教會,它不成熟、不完美,但也非一無是處,它雖然不成熟、不完全,但它很平衡、很健康,好像一個剛出生的小孩,根本不能活,可是他是健康的、是平衡的,給它時間它會長大、會成熟。
Ⅲ、使徒教會好榜樣(平衡健康 Balanced and Healthy)
今天的經文:「於是領受他(彼得)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使徒教會雖然不成熟、不完全,可是它平衡、健康,我稱它為「平衡健康的教會(Balanced and Healthy)」,因為他們做了四件事情:他們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照所需用的分給各人,恆切的在殿裡讚美神。我們來看一下,這四項事工留給我們哪些好的榜樣。
1. 恆心遵守使徒教訓
使徒的教訓就是耶穌講的話,這表示他們很在意聖經裡面的話,「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1:20),他們在真道上造就自己,這是「真道造就」。
2. 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這表示彼此的關係很親熱,羅馬書說:「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羅12:10),這是「彼此親熱」。
3. 照所需用分給各人
這表示他們會照顧軟弱、遇到困難的人,「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這是「看顧軟弱」。
4. 在主殿裡敬拜讚美
他們在聖殿裡面敬拜讚美,「我要向祢的聖殿下拜,為祢的慈愛和誠實稱讚祢的名...」(詩138:2),這是「敬拜稱頌」。
我們從這四點來看,「真道造就」:他們有很好的聖經教導事工,而這幫助門徒自身的靈命成長;「彼此親熱」: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很親近;「看顧軟弱」:彼此之間不只有福同享,遇到困難時也互相幫助,能實際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敬拜稱頌」:他們在上帝面前是一個充滿敬拜的教會。「真道造就」和「敬拜稱頌」是一組,屬於在殿裡全體進行(Corporate);「彼此親熱」和「看顧軟弱」是一組,在家中小組進行(Community),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雙腳教會」。教導是要在神的教會中教導,而不是讓各小組去教導,因為若要各小組教導,小組長的責任就很重,應是由教會一起來教導、一起來敬拜;若是關懷、彼此建立關係,整個教會很難一起來做、很難人人彼此都認識,所以我們需要將它小組化,讓關懷和實際問題的落實解決是在小組中進行。如此,就是我們現在正推動的Two track(雙軌)教會,這樣的教會就會成為平衡、健康、成長的教會。
Ⅳ、使徒教會的成長
經文中我們也可以看見另一個重點:「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那一天增加三千人,而他們不只領受彼得的話,他們也看見彼得講話有權柄,以致於他們對神有了敬畏的態度;他們彼此的關係是同心合意、歡歡喜喜、誠誠實實的,所以周圍的人都喜愛他們,也就有更多的人得救。所以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有四個成長的榜樣。
過去我在福樂神學院讀書時,聽過一個詞是教會增長(Church growth),但人數增加之外,品質的提高也不能被忽略,所以我改為「教會成長」,這個成長是指品質(Quality)要成熟,量(Quantity)也增長,這樣就是一個健康的教會。
1. 領受福音門徒加添
一個教會當中,若是人們都樂意傳福音,有「宣道的熱忱」,教會就會增長,這是數目的增加,「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弗2:17)。
2. 奇事神蹟眾人敬畏
每一個人對上帝的態度都是正確的,也就是敬畏上帝。希伯來書說:「...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來12:28),這是「信仰的態度」。
3. 同心合意誠實歡喜
腓立比書第二章2節說:「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這是生活的態度。門徒之間和諧、誠實的生活,不需互相欺騙,因而過著喜樂的生活,這是「生活的態度(life style)」。
4. 民喜愛得救日增
教會不是只有內部的關係好,門徒和社區之間的關係也很好,社區的人就喜歡這個教會,社區居民信主的機會就多,這是「社區的關係」「...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12:17-18)。
「宣道的熱忱」會帶來信主人數的增加;「信仰的態度」與「生活的態度」是帶來質的成熟;「社區的關係」也是指人數的增長。所以「宣道的熱忱」和「社區的關係」會帶來量(Quantity)的增長,「信仰的態度」和「生活的態度」會帶來質(Quality)的成熟,一個健康的教會應該在量和質上面都有成熟、增長才對,這是使徒教會成長的樣子。
Ⅴ、我們屬靈的功課
1. 領受福音遵行教訓
我們從今天這段經文裡的使徒教會可以學到哪些功課?第一,使徒行傳第二章41節說他們領受使徒的話,之後記載到他們就遵行使徒的話。他們不只領受福音,並且遵行使徒的教訓,所以我們在信仰上領受福音得以因信稱義,我們也應遵行教訓得以順服成聖,如此我們的生命才會成熟,「你們在我身上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這些事你們都要去行...」(腓4:9)。
2. 殿裡家中齊頭並進
使徒的教會有在殿裡和在家中,我們也應當這樣,每個主日一起在殿裡敬拜上帝,並有基督徒教育、兒童教育來教導我們認識真理;同時也應該有小組事工,在小組中(家中)我們彼此認識、彼此親近,並且互相幫助扶持,這就是Scott Mathis牧師所提到的「雙腳教會」,一個平衡健康、用兩隻腳來快跑跟隨主的教會。「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的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徒2:46)。
3. 敬畏上帝親愛兄弟
我們對上帝是存著敬畏的態度,我們對弟兄姊妹是相親相愛。彼得前書第二章17節說:「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對上帝應有敬畏的心來遵行祂的旨意,對弟兄姊妹應有親愛的關係來關懷實際的需要。
4. 從是見證到作見證
如果我們教會的弟兄姊妹在生活上是成熟的,在對神的態度上也是成熟的,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是良好的,我們就是「是見證(Being)」,這樣我們教會本身就吸引人,如此我們就有機會可以為主「作見證(Bear)」。「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4)我們的行事為人是見證,當有人提問時,我們就能溫柔風趣的為主來做見證,這樣人就會到耶穌基督的面前來。
Ⅵ、結論:同心合意 興旺福音
教會應該能夠同心合意興旺福音,這是腓立比第一章5節所說的:「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如何做到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呢?就是雙腳快跑的教會,而不是單腳跳的教會。我們可以在教會裡全體一起學習真理和敬拜上帝,我們還有家中的小組可以有親密的關係和實際的關懷,這樣我們在教會質的方面會成熟,大家會慢慢學習對神有敬畏的心,彼此的關係會越來越同心合意,我們也就會有量的增長,因為我們會得到眾民的喜愛,我們就有機會將福音傳出去。若是有在殿裡、也有在家中,質和量都能增長,這就是一個平衡的教會、一個健康的教會,門徒們也就可以同心合意地來興旺福音。最近我有很深的感動,我們教會從今年開始推動安得烈小組,但慢慢地我就發現只有安德烈小組是不夠的,我們教會有這麼多的弟兄姊妹,如何能讓大家慢慢地成立一個又一個的小組,好來互相關懷呢?我們有兩個安得烈小組已開始學習,且以帶福音朋友信主並帶領其成為門徒領袖為主要目標;神也感動我們當中有一位姊妹林瑜琳醫師已開始帶領一個腓立比小組一段時間了,還有另一位弟兄陳詞章老師也開始帶另一個腓立比小組,而這類小組的重點就在於門徒之間彼此關懷、彼此相愛。我提出來是希望大家為他們禱告,同時也邀請你想想,你在和平教會是否願意參加這樣的小組,甚或是帶一個組員間熟悉且關懷的小組?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感謝祢,六十幾年來,祢設立和平教會,我們在這裡有好的聖殿、好的敬拜,我們也一起在這裡有很多真理的教導和學習。但我們弟兄姊妹之間仍彼此不認識,只有少數的人參加團契。我們是每主日聚在一起作禮拜的、孤獨的基督徒。主,幫助我們能突破過去,自己一個人當基督徒的型態,讓我們學習和一些弟兄姊妹,建立親密的好關係,讓我們在實際生活的困難上,也學習如何互相幫助,來落實信仰。但願我們的教會是一個雙腳跑的教會、是一個既平衡又健康的教會,讓我們在生活態度、信仰態度上面越來越成熟,讓我們在人數上面也看見神祢的恩典,我們和社區的關係、我們對宣道的熱忱,也能得到主祢的祝福。我們這樣低頭向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