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8.03.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 使徒行傳一章8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週是復活節,我們提到馬可福音有四種結尾,有長結尾、短結尾、展結尾、斷結尾,而我個人認為斷結尾可能是最接近當時情形的經文,當然在這背後還有一些研究。馬可福音若只停在第八節,今日就沒有教會,因為這個結尾是人的害怕、且不向任何人說任何話。但事實上,後來教會的確被建立與發展,那麼,究竟馬可福音第八節之後,要如何繼續增補?這是使徒行傳要告訴我們的,而整個故事的重點就是這兩個字:「見證」。我們今天的經文是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而為何我要講這個主題呢?因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發覺人們強調的不是見證、而是証明,這兩者之間有很明顯的差異,也是現代和後現代之間一個很大的不同:從1930年起,整個世界的思維已走進後現代,但我們許多人仍很難跳脫現代的迷思,那就是什麼事情都要證明;然而,當時耶穌並非對祂的門徒說「你們要證明我有復活」,而是說「你們要成為我復活的見證」,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功課。
Ⅰ、引言:耶穌的阿媽
有一位母親,她的兩個女兒去上主日學,回來後,母親就問女兒說:「妳們的主日學老師叫什麼名字?」女兒回答:「我不知道老師叫什麼名字,但我知道她一定是耶穌的阿嬤」,母親問:「為何妳認為主日學老師是耶穌的阿嬤?」「因為我看她整天不停地在講耶穌。」不曉得你是否知道這個小故事的背後要表達什麼?平常當阿嬤的,會一直向別人說著她的孫子如何如何,那麼,我們傳講耶穌是否像這樣呢?如此喜歡講說祂的故事,這就叫作見證。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的背景在第3節,我以此來讓大家了解,耶穌基督復活以後、馬可福音的斷結尾之後,故事是如何的接下去:是在使徒行傳接下去的,「他受害之後,用許多的憑據將自己活活地顯給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們顯現,講說神國的事。耶穌和他們聚集的時候,囑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應許的,就是你們聽見我說過的。」(徒1:3)所以耶穌有顯現讓門徒看見,而不是只有空墳墓做為結尾。耶穌讓他們看見許多次,長達四十天,並且耶穌知道他們那時對福音還不太清楚,就向他們講說神國的事,講完後給他們一個囑咐:等候聖靈降臨、而後就能成為祂的見證。向他們顯現是第一件事,講說神國事是第二件,第三是要他們等候聖靈降臨,第四則是要作祂的見證。這是使徒行傳第一章開頭所講的,若你詳細看路加福音的最後,也是這樣寫的,只是描述方式有些不同。
Ⅱ、復活的主作四件事
1、 向門徒顯現 (Appearance)
我們再回頭來看,耶穌基督復活後、升天前做的這四件事情。第一,向門徒顯現。我現在引用路加福音做對照:「正說這話的時候,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他們卻驚慌害怕,以為所看見的是魂。」(路24:36-37),耶穌復活後四十天所做的事情,和剛才我們看的使徒行傳是相呼應的,這裡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但實際上他們卻是害怕、驚慌,以為看到鬼魂,所以耶穌一而再、再而三的顯現─向彼得、向抹大拉的馬利亞、向兩個去以馬忤斯的門徒、向十一個躲在房間的門徒顯現(這次耶穌還特別吃了魚)。耶穌想盡辦法讓門徒確信祂是復活了,這是他在復活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
2、 使明白聖經 (Scripture)
第二,教導他們,特別是對於在以馬忤斯的那兩位,耶穌將有關於福音、有關於耶穌基督的事情,都一一的對他們解釋,「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能明白聖經」(路24:45),所以他們明白了耶穌復活是福音的重點,而且復活和神的國有關係。
3、 等聖靈降臨 (Empowerment)
然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要到加利利的山上去」,在那裡,耶穌給予兩個交代「你們要等、等到聖靈降臨」。聖靈的洗,就我的了解,可以從耶穌所說的來看:「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24:49)這裡提到的是關乎能力。
4、 是我的見證 (Witness)
最後在加利利山上,耶穌差遣祂的門徒出去,「並且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路24:47-48),這裡提到「你們是見證」,使徒行傳的中文翻譯為「你們作見證」,這有一些不同。
Ⅲ、你們要受聖靈的洗 (Baptism of the spirit)
1、 約翰的宣告 火的煉淨
接下來我要解釋什麼是聖靈的洗,「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1:5)第一次提到聖靈的洗的人,不是耶穌,而是施洗約翰,他在宣告主耶穌基督的時候,曾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太3:11)如此很明白的,聖靈的洗與火有關。我曾提過,聖經中有兩把火,一把是要將秕糠全都燒掉的大火,一把是要潔淨那非秕糠的火,我的解釋是,後者的火是要將基督徒煉淨,我引用瑪拉基書第三章3節:「祂必坐下如煉淨銀子的,必潔淨利未人,熬煉他們像金銀一樣;他們就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瑪3:3)用火來熬煉,使門徒更聖潔。
2、耶穌的吩咐 見證能力
第二,聖靈的洗是耶穌基督自己的應許。剛才我們已讀到,這一次不是要潔淨他們,而是要讓他們有能力,也就是說,在他們傳講見證時,別人會被感動。耶穌也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1:5)在這裡聖靈的洗,指的是見證的能力,使徒行傳第四章那裡就提到,「使徒大有能力,見證主耶穌復活;眾人也都蒙大恩。」(徒4:33)所以這個能力是能夠見證主耶穌復活的能力、能讓人蒙神恩典的能力。
3、彼得的經歷 稱讚上帝
第三,是彼得所領受的奇特經歷:彼得被聖靈差派到百夫長哥尼流的家裡時,發現他們開始說起方言,「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徒10:44),彼得感到很困惑,因為這些人會說方言。彼得後來發現,神的恩典並不被人掌控,神若要給誰什麼就給誰什麼。哥尼流被聖靈充滿就像門徒在五旬節的經歷一樣,而他所做的事情就是稱頌上帝,「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徒10:46) 他們在那時候還沒有作見證,因為他們甚且尚未受洗,但他們已被聖靈感動、會說方言稱讚上帝,這是彼得的經歷。
4、保羅的詮釋 成為一體
第四,保羅被聖靈充滿、說過許多次方言,但他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所以他強調受洗於同一位聖靈,成為一個身體,「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3:28)他說,受聖靈的洗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合一。許多時候,我認為強調聖靈的恩賜、特別是說方言的恩賜,所造成的不一定是一體的見證,卻是分裂的見證。所以我們回頭來想,和平教會若有受聖靈的洗,應該是弟兄姊妹的生活越來越聖潔、傳福音時有口才有能力、而且我們應該是一個充滿讚美的教會、我們會被看見是個合一的見證。若我們有這四點,我想這是聖靈的洗的一個最平衡表現,真的是聖靈充滿、接受聖靈的洗的教會。
Ⅳ、從是見證到作見證 (From BEING Witness to BEAR Witness)
接下來,我們就講到今天的重點:見證。「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他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約15:26-27)剛才我已稍微提到,「是見證」和「作見證」有些許不同。我認為「是見證Being witness」是開始,就是我們這個人本身成為見證,或是說,我們是一個見證人;「作見證Bear witness」是結果,這個見證變成是一個動作,是表達、告訴別人一件事情,例如:你親自看到事情是這樣發生的,當你在說這話,你是在作見證,表示你是見證人。所以我們必須要先「是見證」,然後「作見證」才有力量。你必須要有這個經歷,就是生命被耶穌改變的經歷,而別人應該看的出來你有這個經歷,所以當別人聽你說福音時,會先在你身上看到福音,如此一來,你講的福音就很有力量,是充滿了能力。在這裡我要將中文的翻譯作一點解釋,因為在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中,現代中文修訂版以及和合本都是用「作見證」,但希臘文和英文是「是見證」,所以第8節經文應該是「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是』我的見證。」為什麼我這麼說呢?因為我連續查了三個英文版本(NRS新修訂標準版、NIV新國際版聖經、NAS新美國標準版)都是「you will be my witnesses.(你們是我的見證)」。當然其它處也有「作見證」的經文,像約翰福音第十五章27節說:「你們也要『作見證you will bear witnesses』,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不只我們要作見證,聖靈也會作見證,這是英文新欽定本聖經。其它的版本(NRS、NIV、NAS)用動詞testify,就是以口說話作見證。所以「作見證」是用口,「是見證」是以你這個人來成為一個見證。
1、 從做事到說話 (From Work to Word)
耶穌基督曾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祂自己的事。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約14:10-11)這裡有兩件事,一件是「我做的事」,一件是「我說的話」;做的事是「是見證」,說的話是「作見證」。耶穌的意思是說,「就算你們不信我說的,總該信我做的吧」,所以似乎做事比用說的來容易讓人相信,英文諺語就是:「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身教重於言教,「是見證」應比「作見證」更基本、更重要。
2、 從明光到明道 (From Authenticity to Expressivity)
我再引用幾節經文來解釋這個想法,腓立比書第二章15到16節:「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明光照耀」與「表明出來」的翻譯有些爭議,希臘文翻成英文是Holding forth,現代中文修訂本中有兩個翻譯的情形(正文及註解),我用這句話From Authenticity to Expressivity來說明,就是從明光到明道,明光是「是見證」的部分,就是「你們顯在這世代」─你們的生活、為人處事,讓人看到是誠實無偽、透明坦誠的,讓人家看見你這個人就知道你是被耶穌的愛摸著的。
3、 從交往到回答 (From Demonstration to Communication)
你不只「是」這樣,而且你能說的清楚。這裡有兩種翻譯,一種叫堅守真道,另一種叫傳揚真道,我比較喜歡的是傳揚,就是作見證(和合本是表明出來,現代中文修訂本就翻譯為堅守真道,但傳揚表明出來的話就是「是見證」與「作見證」)。當你在別人面前活出讓人清楚看見你被耶穌的愛所改變的生命後,你就可以將這個道傳給別人。我們再引用一處聖經,歌羅西書第四章5到6節:「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這裡我就喜歡現代中文修訂本的翻譯,它說:「你們跟非信徒來往要有智慧,要把握機會,講話要溫和風趣,要知道怎麼回答每個人所提出的問題」,這裡提到「從交往到回答From Demonstration to Communication」,以著神給你的智慧與他們交往,當發現機會來時,你會把握機會作見證。如何作見證?說話要風趣,而且能回答問題,也就是不勉強別人聽什麼。但別人若不問你,你就沒得回答,所以要與人們來往到一個熟稔親密程度,你風趣又溫和,人才可能會想問你問題。如此你就能作見證人。
4、 有盼望到準備 (From Perseverance to Preparedness)
我們再來看彼得前書第三章15節,「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我以前最常用的是這一段經文,我最喜歡的就是「有人問」這三個字。我認為這句話很棒的地方是「盼望」,人常常在困苦時會需要盼望,若你是基督徒、因為有復活的主而存有盼望,人們看見就覺得奇怪:「若是別人遇到同樣的情形,早就熬不過去,但為何你可以─原來是因為你心中有一個復活的盼望」。
我們在這裡共提到有四點,你的「是見證」就是你的處事(耶穌說的是「做的事情」)、你的為人(讓人感到你坦誠而不需遮掩)、你與人的交往、還有你遇到逆境時你有盼望;這四點,成為一個你有力的「是見證」,到了一個程度,就「有人問」,並且你預備好、有溫柔敬畏的態度、用充滿柔和風趣的方法,來向人介紹「為何我今天是如此」,那麼,你就是作見證、是一個很好的見證人。這裡有兩句話:「Action creates thirst for Christ. (行為導致渴慕基督),Word leads then to the fountain. (言語帶領前往水源)」,所以言語和行為都很重要,你得「是見證」,別人才會渴慕、才會問你;當人問你時,你要說得清楚,人才會知道往哪裡去尋得水源、尋得基督(「作見證」)。
Ⅴ、耶路撒冷直到地極
最後我們講到這句話,「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有人將後半的「耶路撒冷」到「直到地極」當作一個時間的順序,也有人將它當作空間的擴展,這兩種解釋不一樣,但我不認為是耶路撒冷傳完了才到猶大全地、又之後才到撒馬利亞。我個人認為,若是這樣的話,我們至今一定還無法聽見福音,因為相信耶穌的猶太人還很少;若耶穌的第一代門徒認為等到猶太人全信耶穌、或自己的家人都信耶穌後,才去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話,我們今日就沒有教會。我同意家人、同胞都很重要,但我們也不要因為這樣,就對那些有著神呼召要往地極去的人冷漠。我用幾節經文來表示我對這四個名詞的了解:
1、 耶路撒冷
保羅在羅馬書第九章3節說:「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這個骨肉之親就是所謂的「耶路撒冷」,就是你的家人、同學、同事,是那些與你最親、每天和你接觸最多的人,他們直接從你可以看見耶穌基督在你身上有何影響。讓我們向神禱告祈求,在我們離世前至少在耶路撒冷帶一個人信主,讓人看見我受洗後的生命改變,讓他們會羨慕,那我們就「是見證」。
2、 猶大全地
那什麼叫作「猶太全地」呢?他不在耶路撒冷,但他和你講同樣的語言,吃同樣的食物,和你同種族,就是「以色列的家」。「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太10:5-6)「外邦人的路」,這是地極,「撒馬利亞的城」是隔壁,再來是「以色列的家」,所以同語言、同種族的這些弟兄姊妹,應該是我們的猶太全地。
3、 撒馬利亞
耶穌基督跟撒馬利亞的婦女傳講福音時,婦人說:「…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4:9)這是兩者間很接近、但存有歷史傷痕的種族關係,也有著種族岐視。雖有一些隔閡、語言文化種族稍有差異,但彼此仍有些關連的。對今天的我們來說,那就像是客家人或原住民,這之間存有傷痕,但我們住在同一個島,你肯去向他們傳福音嗎?這個是你的撒馬利亞。
4、 直到地極
直到地極的,就是和你完全沒有關係、碰不到面、也不了解對方的語言,但為了福音的緣故,你願意去到他們當中、和他們一起生活、在那裡活出一個好的見證,讓他們也受吸引而願意來信耶穌。我們常常將這稱作「跨文化的宣道士Cross-cultural Missionary」,這是最困難也最需要大家支持的,所以我鼓勵大家,我們對四種群體都應有關心與擺上。事實上,不一定要去到地極,如今的外籍新娘、外勞,對我們而言就是地極,神將他們帶到我們當中,我們是否考慮過向住在我們當中的他們分享福音嗎?「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
Ⅵ、結論:你的回應
上帝一直在找人成為祂的見證人、為祂作見證,但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祂找約拿時說:「你去作我的見證」,約拿說:「你找錯人了,不是我」,並拔腿就跑,上帝只好讓一隻大魚將他帶回,他才去做見證。上帝也有找摩西,摩西說:「我講話結巴,怎是我?」,上帝最後讓口才好的亞倫當他的助手,說「你還是去吧」,他才去了。上帝還找某個人,那個人聽到的反應只是哭著說「嗚是我」,這人是耶利米,但他還是去了。還有一個,是在王死後前往聖殿禱告,然後上帝對他說「你去」,他的回應是「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賽6:8)這是以賽亞。請問,你的回應是最後這句話嗎?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祢,上個禮拜我們看見祢復活以後門徒看到的是一個空墳墓,他們的反應是害怕,什麼話都不敢講,可是感謝主,那不是結束,那是福音的另一個開始。我們今天看見復活的主,向門徒顯現很多次,為了讓他們確實相信,空墳墓不是屍體被偷了,乃是主的確復活,不只這樣,祢還花很多時間,讓這些門徒能夠明白聖經中有關主復活和神國的道理,而且祢要他們一定要等,等到聖靈降臨到他們的身上,有這樣的能力以後,就差派他們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我們今天可以在這裡一起作禮拜敬拜祢,這是祢從兩千年前那一批門徒吩咐他們要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成為主的見證人,他們也這樣做了,這個福音也一代代的傳到我們當中。主,幫助我們,我們今天接下福音的這一棒,讓我們的生命被聖靈來充滿,我們的生命被改變,讓我們被聖靈的火來潔淨,讓我們也有這樣的口才和勇氣,有這樣的能力,不只是『是見證』,也可以為主『作見證』,讓我們的行事為人、交往真誠,心中常存盼望,能夠活出一個人家會想問我們,人家會想知道的生命,而且讓我們常做準備,能夠用溫和敬畏的態度,能夠用風趣的方法,把耶穌的故事向人分享。讓我們先成為見證,然後讓我們有恩典來為祢作見證,讓我們學習以賽亞向祢說:『主啊,請差遣我,我在這裡』,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復活系列(四):復活的意義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3.2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十六章1~8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復活節,經文是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到8節。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聖經學者同意一種看法,就是馬可福音應該是結束在第十六章8節。第8節的最後兩個字是什麼?是「害怕」; 害怕的前面是「…她們什麼也不告訴人」。難道耶穌的復活,是以這樣的情景做為結束嗎?這樣的結束,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造成認知上的差距?我們該如何來了解?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
Ⅰ、引言:新生命的記號
復活節到了,我們就聯想到雞蛋。為何用雞蛋而不是任何其它的物件來代表復活節?原來,雞蛋可以孵出小雞,這看起來是一個盼望,因為有一個新的生命將要誕生。但如今教會有時是使用塑膠雞蛋來代替,我們今天就用塑膠雞蛋來說一個復活節的故事。 有一間教會的主日學老師,發給每個小朋友一顆塑膠雞蛋,並對學生說:「復活節就是新生命的開始,老師給你們幾分鐘,你們到教堂外面去找可以代表新生命的東西,找完以後就回來,然後每個人再把自己的彩蛋展示給大家看。」 小朋友們就跑到外面去找。時間到,大家回來了,第一個小朋友展示的是一些草,因為春天到了,草長出來,代表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另一個小朋友是找到一朵花,再一個小朋友找到的是毛毛蟲,還有找到蝴蝶的,這都是新生命的開始。最後有一個小朋友,老師幫他將塑膠雞蛋打開來,裡面卻什麼都沒有,但他回答說:「老師,我不是偷懶,因為我知道耶穌在復活以後,墳墓是空的,所以我的彩蛋裡面什麼都沒有,這代表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不久之後,這個小朋友生病,後來就過世了,在他的告別式裡,所有的主日學小朋友都帶了一顆空的塑膠蛋來,放在他的棺木前,他們知道,雖然這個小朋友走了,可是這個空的蛋,有一天會是有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這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沒有人看見耶穌復活當下的樣子,人類第一次看到耶穌復活的情況,就是看到一個空的墳墓,而且人的反應是害怕,什麼話都不敢說,復活節是這樣開始的。現在我們就來講今天馬可福音復活節的故事。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她們來到墳墓那裡,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呢?那石頭原來很大,她們擡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輥開了。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妳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祂的地方。妳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什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過了安息日」,這是指週六的下午六點,因為猶太人計算日期是從週六下午開始計算:安息日是從週五的下午六點,一直到週六的下午六點。我們由此可推測出這三位馬利亞是一直在等待,因為在安息日中是不能做任何事情的;但前一天下午耶穌基督死時,由於時間快到下午六點、快進入安息日,人們是匆匆忙忙將祂的屍體包一包,放進洞裡埋葬就走了。婦女們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就帶了一些香膏,想將耶穌的屍體再做一下處理;如此,她們應是從週六的下午就開始準備,並且等到「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在天亮、看得見路的情況下趕快往墳墓跑去;原本她們擔心挪不開墳墓的大石塊」,但到了那裡才發現石頭已經滾開,並且讓她們嚇一跳的是,墳墓洞裡面的耶穌不見了,只有一個穿白衣的少年人在裡面。少年人跟她們說:「不要怕,因為耶穌不在這裡,祂復活了,妳們來看祂復活的地方,妳們去跟祂的學生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然而,婦女們的反應是趕快跑、又發抖又驚奇,對什麼人也不說,因為她們害怕。馬可福音只寫到這裡就停止。(可以在現代中文修訂本看見第9節處有括弧,註明實際上的馬可福音只記載到此。)
Ⅱ、馬可福音四種結尾
馬可福音,在我們考古至今所發現的版本中,共有四種:首先是從亞歷山大(Alexandrian)挖掘出來的古代經卷,從中看來馬可福音的結尾是第8節;之後在拜占庭挖掘出來的經卷,其結尾看來則不同。以下我們要用經文批判學(Textual Criticism)分別來了解:
1、 長結尾 (Longer Ending) [12c Byzantine Greek, Textus Receptus]
第一種結尾叫作「長結尾(Longer Ending)」,就是我們現在的和合本聖經版本。我們手邊有的古希臘文聖經,絕大多數都是這種長結尾的版本(拜占庭希臘文聖經Byzantine Greek)。當時有位天主教的神父,想將多種版本盡量整合在一起,他發現這版本的數目最多,而認為這本應該是最標準的,就訂為公認正本(Textus Receptus),再根據這本翻譯成英國的欽定本聖經(KJV),後再翻譯成中文的和合本聖經。
2、 短結尾 (Shorter Ending) [7-9c Greek, Old Latin, Syriac, Sahidic, Bohairic, Ethiopic]
後來學者們發現還有「短結尾(Shorter Ending)」,其數量也不少,只次於長結尾版本:包括了舊拉丁文的古聖經(Old Latin)、敘利亞文的古聖經(Syriac)、沙希地語的(Sahidic)、衣索比亞語的聖經(Ethiopic)、以及許多希臘文的聖經。(但這個短結尾並非只到第8節為止。)
3、 展結尾 (Extended Ending) [5c Freer Logion, Codex Washingtonians]
第三種版本比長結尾再更長些,我將它稱作「展結尾」。我們所知道的這類版本只有兩個:一是聖經學者Freer在埃及找到的Logion(耶穌的話) Codex Washingtonians(古抄本),比長結尾多了兩句話;後來在華盛頓又找到另一個版本也是有著這樣的展結尾。但目前大部分的學者並沒有視它為聖經,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後人加上去的。
4、 斷結尾 (Abrupt Ending) [4c Alexandrian Greek, Sinaiticus(א), Vaticanus(B)]
最後一種,我稱作「斷結尾(Abrupt Ending)」,就是馬可福音到第十六章8節就結束。我們找到的是西乃的版本(Sinaiticus)和梵諦岡的版本(Vaticanus),這兩本很重要,因為它們的年代是最古老的:拜占庭的長結尾是十二世紀以後寫的,短結尾是七到九世紀,展結尾是在第五世紀,而現在我們找到的西乃和梵諦岡的版本則是四世紀寫的。目前多數學者接受的看法是,馬可福音的結尾原本應該是斷結尾,但只停在這裡實在令人感到怪異,於是後來有抄寫聖經的人就將馬太、路加福音書中較好的結尾整理出來、銜接在馬可福音第8節的後面,使之較完整,於是就產生後來的長結尾、短結尾、展結尾的不同版本。若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它們不同之處為何,我們會發現,和合本聖經有提到六點:耶穌三次顯現、婦女的告知、耶穌應許神蹟、耶穌差遣他們、耶穌的升天、與福音的傳遍,這是長結尾的內容。馬可福音第9節到20節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內容。短結尾則在其中有三點未提到:婦女的告知、耶穌差遣他們、福音的傳遍。展結尾則是在這六點之外還有多兩句話,是描述到門徒對於傳福音的推辭、並且有許多藉口,耶穌則只回答:「去就是了」。斷結尾則就是停在「逃跑、害怕」,就這樣結束了。那麼,馬可福音為何這樣結束呢?對我們而言,這樣的結束有何意義?
Ⅲ、斷結尾的四種詮釋
1、 馬可的殉道 (AD68, Alexandria, dragged by horses to death)被馬拖行而死
第一種解釋,是因為馬可還沒有寫完就殉道了。馬可是主後六十八年亞歷山大教會的一個使徒,他是被人用繩子綁住頸項,用馬拉著拖到死為止,這在多數的教會歷史中,都是如此記載。所以,並不是他不繼續寫完整,而是因為他寫到婦女害怕的這段,就遇害了。這是第一種解釋。
2、 經文的失落 (εφοβουντο γαρ) efobounto gar
第二種解釋,是馬可其實在後面還有繼續撰寫,但書籍保存不易,最後的尾端腐爛掉。我們為何能這樣推論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裡的希臘文文法:「因為她們害怕」還原成原文是「她們很害怕因為εφοβουντο γαρ(efobounto gar)」。這樣的文法實應不會是結束,句子之後應還有下文,所以他們根據這樣的結尾認為馬可應該是有繼續寫的,只是該處腐爛,我們只保存到第8節的部分。這是第二種解釋。
3、 喜懼而快跑
第三種解釋,是認為這段沒有描述清楚,其實婦女並非只有害怕,而是又怕又快樂,馬可沒有提到快樂而已,因為在馬太福音中有提到:「婦女們就急忙離開墳墓,又害怕,又大大的歡喜,跑去要報給他的門徒。」(太28:8)另外,馬可福音說,婦女「什麼也不告訴人」,這個「人」是指非門徒,是說她們在路上的確是對什麼人都不說,但她們就只跑去告訴門徒。這種詮釋是想為婦女們辯白的一種努力。也因此,只寫到第8節是可以被理解的。
4、 福音的起頭
第四種解釋,最令我接受、也最令我省思。馬可傳達信息時,常常是簡明扼要,闡釋清楚了,就不再多說:馬可福音是四福音書中篇幅最短的,開頭處並未提到馬利亞懷孕、約瑟想休妻、耶穌出生時有牧羊人等等,而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他直接從耶穌已是三十歲時的事蹟開始描述─祂來到約旦河、施洗約翰為祂受洗、祂開始傳天國的福音─這是耶穌福音的起頭;結束時,馬可描寫的也是另一個起頭─真正福音的另一個起頭。先讓我們來看,為何馬可的個性是如此(精簡地表達想法):
Ⅳ、門徒馬可信仰經歷
1、 金蟬脫殼的逃逸
馬可跟從耶穌時,曾有過令他驚懼的經歷: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時,馬可也在現場,他在那裡看見耶穌的學生吻耶穌作暗號出賣祂,他也看到彼得揮刀將人家的耳朵砍了下來;當他被人抓著時,他就棄衣逃跑:「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14:51-52)大多數的學者認為這個少年人就是馬可。他曾有這樣的經歷,是在耶穌遇難時,他為了逃命,甚至連衣服都不要了,趕快裸身逃跑。
2、 半夜禱告的經歷
後來彼得被關在監牢裡時,弟兄姊妹聚集在馬可的母親家中,徹夜禱告,而神也派天使將彼得救出;彼得被救出後就前往這間被門徒稱作「馬可樓」的房子,「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徒12:12)但大家因為正在禱告,而沒有發覺彼得來了,只有羅大聽到敲門聲,當她發現竟是彼得,她嚇壞了:「彼得不是關在牢裡嗎!?」馬可曾經有這樣禱告蒙應允的經歷,當景況看來絕望,但神可以介入,彼得就因此被釋放出來。
3、 旁非利亞的離棄
巴拿巴和保羅出去宣教時,他們選了馬可成為同工,但開始旅程後,馬可到了旁非利亞就自行脫隊了。為了這件事情,巴拿巴和保羅持著不同意見,保羅認為就不再與馬可同行這宣教行程,巴拿巴則想著要再給馬可機會,「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作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8-39),巴拿巴就繼續慢慢栽培馬可,而他也真的是可造之材,他就重新再開始。
4、 保羅傳道的助益
保羅被關在牢裡時,保羅請人將馬可帶來,而不是找別人,「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馬可有過這樣的經歷,是不論屢屢的失敗、錯誤或跌倒,復活的耶穌會給你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機會。
Ⅴ、斷結尾的神學意義
1、 三位婦女的錯誤
如果用這樣對馬可的認識來了解馬可福音的結尾,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看見:婦女們看見所發生的事,真的是受到驚嚇,且什麼也不敢說,然而,復活的主重新給她們一個可以再開始的機會。這三位婦女分別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以及撒羅米。抹大拉的馬利亞曾被七個鬼附在她身上,耶穌將鬼給趕出來;雅各(小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她的兒子在十二使徒中並未有些許事蹟被記載下來,我們對他無法有太多了解;撒羅米在晚上悄悄送東西給耶穌,想請耶穌為她的兩個兒子爭取首位。這三位婦女很重要,她們是主復活的第一手見證者。但她們至少犯了三個錯:首先是錯誤的「擔心(Concern)」,她們以為石頭很大,她們無法移開,但其實她們真該擔心的,應是她們根本就無法接近墳墓,因為有羅馬士兵在看守;而事實上,她們到了墳墓前,也不見士兵,石頭也已被滾開,她們根本不需有任何的憂慮。再來是她們的「情緒(Emotion)」不對,原本她們想的是去看被釘死的耶穌,但墳墓洞裡穿白衣的少年對她們說耶穌已經復活,而她們的反應是發抖、驚奇、害怕。她們產生的「反應(Response)」也不對,天使要她們去告訴門徒和彼得,但她們卻不對任何人說,就這樣跑了。
2、 白衣少年的宣佈
大部分的人認為這個穿白衣的少年是天使,但馬可沒有這麼說,就只是描述著「穿白衣服的少年」;這少年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祂的地方。你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不要驚恐」,這是耶穌復活後最常說的話,「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約20:19)因為學生不相信祂復活了,以為是看見鬼魂,所以害怕,耶穌就對他們說:「平安,不必怕,是我」。再來的經文是「祂已經復活了」,這是我們整個基督教的重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也說:「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15:2-4),「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基督的確死了,也的確復活了。穿白衣的少年還對這三位姊妹說:「請看安放他的地方」,放耶穌屍體的地方還留有一塊裹屍布,她們因為害怕而沒有發現,但後來彼得和約翰跑去看,「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裡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約20:6-8)因此,天使是有告訴她們可以看到一些證據的。
耶穌的空墳有兩種解釋,我上次提到過:一個是屍體被偷,另一個是祂復活了。從經文描述裹屍布的樣子來看,我們可以得知被偷的推論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包裹屍體是像木乃伊一樣用布把他捆起來,加上一百斤的香膏油抹著,不久後會硬化,所以若要將屍體偷走,是不可能再花時間把裹屍布拆掉,一定是連布帶人一起偷。第二點,若真的把裹屍布拆掉、又要偷走屍體的話,裹屍布也會是亂七八糟的被丟在一旁才是,因為布會被解開。但經文描寫的是,拆掉的裹屍布尚被捲好的放在一旁。所以天使是對她們說:墳墓不是空的,只是耶穌不見了。
然後天使說:「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就是要讓門徒和彼得有機會來相信耶穌復活了。耶穌復活後也「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7-29)但這三位婦女並未看到耶穌,只有看到空墳,以及聽見一個穿白衣的少年人對她們說:「來看,去告訴門徒耶穌復活了」。其實,我們就如同這三位婦女一樣,我們有誰看見耶穌呢?我們只是聽到,就像她們聽見天使;我們頂多只能說,墳墓是空的,但我們連空墳墓在哪都不知道。那麼,我們如何去對別人說耶穌復活了?最重要的是這句話:「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耶穌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後來「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祂,然而還有人疑惑。」(太28:16-17)經文說:「在那裡你們要看見祂」,到加利利去、看見復活的主、就明白不是只有空墳─耶穌對他們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見祂了」(徒1:8-9)。經文又說:「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耶穌在受難前曾告訴他們:「…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可14:27-28)
3、男女門徒皆鼓舞
再來我們要解釋一個較細微的神學問題,是關於究竟是誰的錯誤,以及復活的主交代了什麼。剛才我們提及,三位姊妹擔心的是力量不夠,但耶穌的學生在耶穌快受死時,他們擔心的是權利不夠;婦女的反應是驚慌害怕,而耶穌的學生在祂復活前的反應是極有自信不會跌倒;婦女的反應是一句話也不敢說,噤若寒蟬,可是所有男性門徒在耶穌被抓時的反應是全都跑開求自保。耶穌基督呼召學生來跟從祂時,曾提到要他們做兩件事情:「祂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4)。很明顯的,在耶穌受難前後,男人先失敗(在耶穌受難前),他們沒有同耶穌在一起;女人是在耶穌復活以後也跌倒,因為她們怕的不敢去傳。在男門徒和女門徒都軟弱的情況下,耶穌說了這句話,我們用英文來看:「Go, tell his disciples and Peter,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into Galilee. There you will see him, just as he told you.”(NIV)」,再來看另外一個版本的翻譯:「Go, tell his disciples and Peter that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to Galilee; there you will see him, Just as he told you.(NRSV)」,你注意看粗體字的部分,多了一個that,而前一個是用引號quotation mark。希臘文可以翻譯成前者,也可以是後者,但這兩種翻譯在意義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是用第一種有引號的翻譯是:「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所以這個「你們」應該是指門徒和彼得;若是用第二種that的翻譯,「…that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to Galilee…」,這個you就包括這三個婦女,「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我個人比較喜歡後者的翻譯,因為耶穌對「他們去加利利」的交代,不是只有交代男人去,而是交代所有只要是願意跟隨祂的門徒。至於跌倒,男人軟弱、女人也是,甚至男人比女人早先跌倒,但耶穌對兩者都給予託付:「只要你們去,在加利利就可以遇見復活的耶穌,你們的軟弱會成為過去,你們將會有新的開始(New beginning)」。中文和合本的翻譯是:「你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這是比較接近NRSV版本的翻譯,但現代中文修訂本就多了兩個引號,較認同NIV版本。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便是NRSV或是和合本,也就是拿掉這引號,因為它將這句話的對象限制在只有耶穌的十一個使徒,而將其餘所有人隔絕。
3、 甚至彼得也招呼
最後我要提的是,這句話當中,彼得的名字為什麼被特別挑出來、而且放在句子的後面?中文翻譯是門徒「和」彼得,英文是「and」,而其實在希臘文還有一個翻譯是「even」,「你們要去跟我的門徒,特別是、甚至是彼得」,為什麼要特別提他呢?因為彼得可能會想:「我不好意思去,我實在是失敗的太難看了,我曾在耶穌面前講過大話,但卻三次不認祂,我有什麼臉去?」耶穌知道彼得的個性與軟弱,祂讓天使特別交代三位婦女:「要記得叫彼得也來」,彼得跌跤甚慘,但耶穌特別記得他,將他的名字特別提出來,特別鼓勵他再一次開始。馬可福音的第一句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馬可福音結束的時候是:「耶穌基督,神的兒子福音的再開始」,這是指,跟隨主的人,不論男女,即使都跌倒了,耶穌仍然說:「沒有關係,你們去,去加利利,在那裡你們可以看見我,我給你們一個新的開始」,也由於這新的開始,我們才有教會。或許我們實在害怕、什麼都不敢說,或許我們在軟弱當中,但耶穌並沒有放棄我們,祂的復活對我們而言真的有很重大的意義,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Ⅵ、結論:復活是福音的新起頭
我的結論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馬可結束這福音書時也是這樣:「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再啟航。」祂的結束是另一個開始(Ending is new beginning),我們要到加利利去和主相遇,我們就會受祂差派到地極去傳好信息。去與主相遇、去傳好信息,這就是馬可福音的結束。復活,是福音的新起頭(Resurrection is the New Beginning of the Gospel)。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祢,作祢的門徒,不管是男是女,甚至是彼得,都有錯誤、都有失敗的時候,想想我們自己其實也是這樣,可是祢對這些失敗、灰心、害怕、什麼都不敢講、拋棄祢、逃走的門徒,祢跟他們說:『你們要去、去加利利可以跟我相聚,在那裡你們可以看到我,在那裡你們可以把這樣的好消息傳到世界的地極去』,這是耶穌基督福音的再起頭,這樣的結束是代表復活的主的恩典勝過我們的軟弱和我們的失敗。主,我們謝謝祢。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十六章1~8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復活節,經文是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到8節。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聖經學者同意一種看法,就是馬可福音應該是結束在第十六章8節。第8節的最後兩個字是什麼?是「害怕」; 害怕的前面是「…她們什麼也不告訴人」。難道耶穌的復活,是以這樣的情景做為結束嗎?這樣的結束,對今天的我們是否造成認知上的差距?我們該如何來了解?這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
Ⅰ、引言:新生命的記號
復活節到了,我們就聯想到雞蛋。為何用雞蛋而不是任何其它的物件來代表復活節?原來,雞蛋可以孵出小雞,這看起來是一個盼望,因為有一個新的生命將要誕生。但如今教會有時是使用塑膠雞蛋來代替,我們今天就用塑膠雞蛋來說一個復活節的故事。 有一間教會的主日學老師,發給每個小朋友一顆塑膠雞蛋,並對學生說:「復活節就是新生命的開始,老師給你們幾分鐘,你們到教堂外面去找可以代表新生命的東西,找完以後就回來,然後每個人再把自己的彩蛋展示給大家看。」 小朋友們就跑到外面去找。時間到,大家回來了,第一個小朋友展示的是一些草,因為春天到了,草長出來,代表一個新生命的開始;另一個小朋友是找到一朵花,再一個小朋友找到的是毛毛蟲,還有找到蝴蝶的,這都是新生命的開始。最後有一個小朋友,老師幫他將塑膠雞蛋打開來,裡面卻什麼都沒有,但他回答說:「老師,我不是偷懶,因為我知道耶穌在復活以後,墳墓是空的,所以我的彩蛋裡面什麼都沒有,這代表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不久之後,這個小朋友生病,後來就過世了,在他的告別式裡,所有的主日學小朋友都帶了一顆空的塑膠蛋來,放在他的棺木前,他們知道,雖然這個小朋友走了,可是這個空的蛋,有一天會是有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這是一個很感人的故事。沒有人看見耶穌復活當下的樣子,人類第一次看到耶穌復活的情況,就是看到一個空的墳墓,而且人的反應是害怕,什麼話都不敢說,復活節是這樣開始的。現在我們就來講今天馬可福音復活節的故事。
「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她們來到墳墓那裡,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輥開呢?那石頭原來很大,她們擡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輥開了。她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妳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祂的地方。妳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什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
「過了安息日」,這是指週六的下午六點,因為猶太人計算日期是從週六下午開始計算:安息日是從週五的下午六點,一直到週六的下午六點。我們由此可推測出這三位馬利亞是一直在等待,因為在安息日中是不能做任何事情的;但前一天下午耶穌基督死時,由於時間快到下午六點、快進入安息日,人們是匆匆忙忙將祂的屍體包一包,放進洞裡埋葬就走了。婦女們或許就是因為如此,就帶了一些香膏,想將耶穌的屍體再做一下處理;如此,她們應是從週六的下午就開始準備,並且等到「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在天亮、看得見路的情況下趕快往墳墓跑去;原本她們擔心挪不開墳墓的大石塊」,但到了那裡才發現石頭已經滾開,並且讓她們嚇一跳的是,墳墓洞裡面的耶穌不見了,只有一個穿白衣的少年人在裡面。少年人跟她們說:「不要怕,因為耶穌不在這裡,祂復活了,妳們來看祂復活的地方,妳們去跟祂的學生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然而,婦女們的反應是趕快跑、又發抖又驚奇,對什麼人也不說,因為她們害怕。馬可福音只寫到這裡就停止。(可以在現代中文修訂本看見第9節處有括弧,註明實際上的馬可福音只記載到此。)
Ⅱ、馬可福音四種結尾
馬可福音,在我們考古至今所發現的版本中,共有四種:首先是從亞歷山大(Alexandrian)挖掘出來的古代經卷,從中看來馬可福音的結尾是第8節;之後在拜占庭挖掘出來的經卷,其結尾看來則不同。以下我們要用經文批判學(Textual Criticism)分別來了解:
1、 長結尾 (Longer Ending) [12c Byzantine Greek, Textus Receptus]
第一種結尾叫作「長結尾(Longer Ending)」,就是我們現在的和合本聖經版本。我們手邊有的古希臘文聖經,絕大多數都是這種長結尾的版本(拜占庭希臘文聖經Byzantine Greek)。當時有位天主教的神父,想將多種版本盡量整合在一起,他發現這版本的數目最多,而認為這本應該是最標準的,就訂為公認正本(Textus Receptus),再根據這本翻譯成英國的欽定本聖經(KJV),後再翻譯成中文的和合本聖經。
2、 短結尾 (Shorter Ending) [7-9c Greek, Old Latin, Syriac, Sahidic, Bohairic, Ethiopic]
後來學者們發現還有「短結尾(Shorter Ending)」,其數量也不少,只次於長結尾版本:包括了舊拉丁文的古聖經(Old Latin)、敘利亞文的古聖經(Syriac)、沙希地語的(Sahidic)、衣索比亞語的聖經(Ethiopic)、以及許多希臘文的聖經。(但這個短結尾並非只到第8節為止。)
3、 展結尾 (Extended Ending) [5c Freer Logion, Codex Washingtonians]
第三種版本比長結尾再更長些,我將它稱作「展結尾」。我們所知道的這類版本只有兩個:一是聖經學者Freer在埃及找到的Logion(耶穌的話) Codex Washingtonians(古抄本),比長結尾多了兩句話;後來在華盛頓又找到另一個版本也是有著這樣的展結尾。但目前大部分的學者並沒有視它為聖經,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後人加上去的。
4、 斷結尾 (Abrupt Ending) [4c Alexandrian Greek, Sinaiticus(א), Vaticanus(B)]
最後一種,我稱作「斷結尾(Abrupt Ending)」,就是馬可福音到第十六章8節就結束。我們找到的是西乃的版本(Sinaiticus)和梵諦岡的版本(Vaticanus),這兩本很重要,因為它們的年代是最古老的:拜占庭的長結尾是十二世紀以後寫的,短結尾是七到九世紀,展結尾是在第五世紀,而現在我們找到的西乃和梵諦岡的版本則是四世紀寫的。目前多數學者接受的看法是,馬可福音的結尾原本應該是斷結尾,但只停在這裡實在令人感到怪異,於是後來有抄寫聖經的人就將馬太、路加福音書中較好的結尾整理出來、銜接在馬可福音第8節的後面,使之較完整,於是就產生後來的長結尾、短結尾、展結尾的不同版本。若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它們不同之處為何,我們會發現,和合本聖經有提到六點:耶穌三次顯現、婦女的告知、耶穌應許神蹟、耶穌差遣他們、耶穌的升天、與福音的傳遍,這是長結尾的內容。馬可福音第9節到20節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內容。短結尾則在其中有三點未提到:婦女的告知、耶穌差遣他們、福音的傳遍。展結尾則是在這六點之外還有多兩句話,是描述到門徒對於傳福音的推辭、並且有許多藉口,耶穌則只回答:「去就是了」。斷結尾則就是停在「逃跑、害怕」,就這樣結束了。那麼,馬可福音為何這樣結束呢?對我們而言,這樣的結束有何意義?
Ⅲ、斷結尾的四種詮釋
1、 馬可的殉道 (AD68, Alexandria, dragged by horses to death)被馬拖行而死
第一種解釋,是因為馬可還沒有寫完就殉道了。馬可是主後六十八年亞歷山大教會的一個使徒,他是被人用繩子綁住頸項,用馬拉著拖到死為止,這在多數的教會歷史中,都是如此記載。所以,並不是他不繼續寫完整,而是因為他寫到婦女害怕的這段,就遇害了。這是第一種解釋。
2、 經文的失落 (εφοβουντο γαρ) efobounto gar
第二種解釋,是馬可其實在後面還有繼續撰寫,但書籍保存不易,最後的尾端腐爛掉。我們為何能這樣推論呢?讓我們來看一下這裡的希臘文文法:「因為她們害怕」還原成原文是「她們很害怕因為εφοβουντο γαρ(efobounto gar)」。這樣的文法實應不會是結束,句子之後應還有下文,所以他們根據這樣的結尾認為馬可應該是有繼續寫的,只是該處腐爛,我們只保存到第8節的部分。這是第二種解釋。
3、 喜懼而快跑
第三種解釋,是認為這段沒有描述清楚,其實婦女並非只有害怕,而是又怕又快樂,馬可沒有提到快樂而已,因為在馬太福音中有提到:「婦女們就急忙離開墳墓,又害怕,又大大的歡喜,跑去要報給他的門徒。」(太28:8)另外,馬可福音說,婦女「什麼也不告訴人」,這個「人」是指非門徒,是說她們在路上的確是對什麼人都不說,但她們就只跑去告訴門徒。這種詮釋是想為婦女們辯白的一種努力。也因此,只寫到第8節是可以被理解的。
4、 福音的起頭
第四種解釋,最令我接受、也最令我省思。馬可傳達信息時,常常是簡明扼要,闡釋清楚了,就不再多說:馬可福音是四福音書中篇幅最短的,開頭處並未提到馬利亞懷孕、約瑟想休妻、耶穌出生時有牧羊人等等,而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他直接從耶穌已是三十歲時的事蹟開始描述─祂來到約旦河、施洗約翰為祂受洗、祂開始傳天國的福音─這是耶穌福音的起頭;結束時,馬可描寫的也是另一個起頭─真正福音的另一個起頭。先讓我們來看,為何馬可的個性是如此(精簡地表達想法):
Ⅳ、門徒馬可信仰經歷
1、 金蟬脫殼的逃逸
馬可跟從耶穌時,曾有過令他驚懼的經歷: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時,馬可也在現場,他在那裡看見耶穌的學生吻耶穌作暗號出賣祂,他也看到彼得揮刀將人家的耳朵砍了下來;當他被人抓著時,他就棄衣逃跑:「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14:51-52)大多數的學者認為這個少年人就是馬可。他曾有這樣的經歷,是在耶穌遇難時,他為了逃命,甚至連衣服都不要了,趕快裸身逃跑。
2、 半夜禱告的經歷
後來彼得被關在監牢裡時,弟兄姊妹聚集在馬可的母親家中,徹夜禱告,而神也派天使將彼得救出;彼得被救出後就前往這間被門徒稱作「馬可樓」的房子,「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徒12:12)但大家因為正在禱告,而沒有發覺彼得來了,只有羅大聽到敲門聲,當她發現竟是彼得,她嚇壞了:「彼得不是關在牢裡嗎!?」馬可曾經有這樣禱告蒙應允的經歷,當景況看來絕望,但神可以介入,彼得就因此被釋放出來。
3、 旁非利亞的離棄
巴拿巴和保羅出去宣教時,他們選了馬可成為同工,但開始旅程後,馬可到了旁非利亞就自行脫隊了。為了這件事情,巴拿巴和保羅持著不同意見,保羅認為就不再與馬可同行這宣教行程,巴拿巴則想著要再給馬可機會,「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作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8-39),巴拿巴就繼續慢慢栽培馬可,而他也真的是可造之材,他就重新再開始。
4、 保羅傳道的助益
保羅被關在牢裡時,保羅請人將馬可帶來,而不是找別人,「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馬可有過這樣的經歷,是不論屢屢的失敗、錯誤或跌倒,復活的耶穌會給你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新的機會。
Ⅴ、斷結尾的神學意義
1、 三位婦女的錯誤
如果用這樣對馬可的認識來了解馬可福音的結尾,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看見:婦女們看見所發生的事,真的是受到驚嚇,且什麼也不敢說,然而,復活的主重新給她們一個可以再開始的機會。這三位婦女分別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以及撒羅米。抹大拉的馬利亞曾被七個鬼附在她身上,耶穌將鬼給趕出來;雅各(小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她的兒子在十二使徒中並未有些許事蹟被記載下來,我們對他無法有太多了解;撒羅米在晚上悄悄送東西給耶穌,想請耶穌為她的兩個兒子爭取首位。這三位婦女很重要,她們是主復活的第一手見證者。但她們至少犯了三個錯:首先是錯誤的「擔心(Concern)」,她們以為石頭很大,她們無法移開,但其實她們真該擔心的,應是她們根本就無法接近墳墓,因為有羅馬士兵在看守;而事實上,她們到了墳墓前,也不見士兵,石頭也已被滾開,她們根本不需有任何的憂慮。再來是她們的「情緒(Emotion)」不對,原本她們想的是去看被釘死的耶穌,但墳墓洞裡穿白衣的少年對她們說耶穌已經復活,而她們的反應是發抖、驚奇、害怕。她們產生的「反應(Response)」也不對,天使要她們去告訴門徒和彼得,但她們卻不對任何人說,就這樣跑了。
2、 白衣少年的宣佈
大部分的人認為這個穿白衣的少年是天使,但馬可沒有這麼說,就只是描述著「穿白衣服的少年」;這少年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祂的地方。你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不要驚恐」,這是耶穌復活後最常說的話,「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約20:19)因為學生不相信祂復活了,以為是看見鬼魂,所以害怕,耶穌就對他們說:「平安,不必怕,是我」。再來的經文是「祂已經復活了」,這是我們整個基督教的重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也說:「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15:2-4),「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基督的確死了,也的確復活了。穿白衣的少年還對這三位姊妹說:「請看安放他的地方」,放耶穌屍體的地方還留有一塊裹屍布,她們因為害怕而沒有發現,但後來彼得和約翰跑去看,「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裡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裡,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約20:6-8)因此,天使是有告訴她們可以看到一些證據的。
耶穌的空墳有兩種解釋,我上次提到過:一個是屍體被偷,另一個是祂復活了。從經文描述裹屍布的樣子來看,我們可以得知被偷的推論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為包裹屍體是像木乃伊一樣用布把他捆起來,加上一百斤的香膏油抹著,不久後會硬化,所以若要將屍體偷走,是不可能再花時間把裹屍布拆掉,一定是連布帶人一起偷。第二點,若真的把裹屍布拆掉、又要偷走屍體的話,裹屍布也會是亂七八糟的被丟在一旁才是,因為布會被解開。但經文描寫的是,拆掉的裹屍布尚被捲好的放在一旁。所以天使是對她們說:墳墓不是空的,只是耶穌不見了。
然後天使說:「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就是要讓門徒和彼得有機會來相信耶穌復活了。耶穌復活後也「對多馬說:伸過你的指頭來,摸(原文是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耶穌對他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27-29)但這三位婦女並未看到耶穌,只有看到空墳,以及聽見一個穿白衣的少年人對她們說:「來看,去告訴門徒耶穌復活了」。其實,我們就如同這三位婦女一樣,我們有誰看見耶穌呢?我們只是聽到,就像她們聽見天使;我們頂多只能說,墳墓是空的,但我們連空墳墓在哪都不知道。那麼,我們如何去對別人說耶穌復活了?最重要的是這句話:「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耶穌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後來「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他們見了耶穌就拜祂,然而還有人疑惑。」(太28:16-17)經文說:「在那裡你們要看見祂」,到加利利去、看見復活的主、就明白不是只有空墳─耶穌對他們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說了這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見祂了」(徒1:8-9)。經文又說:「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耶穌在受難前曾告訴他們:「…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可14:27-28)
3、男女門徒皆鼓舞
再來我們要解釋一個較細微的神學問題,是關於究竟是誰的錯誤,以及復活的主交代了什麼。剛才我們提及,三位姊妹擔心的是力量不夠,但耶穌的學生在耶穌快受死時,他們擔心的是權利不夠;婦女的反應是驚慌害怕,而耶穌的學生在祂復活前的反應是極有自信不會跌倒;婦女的反應是一句話也不敢說,噤若寒蟬,可是所有男性門徒在耶穌被抓時的反應是全都跑開求自保。耶穌基督呼召學生來跟從祂時,曾提到要他們做兩件事情:「祂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4)。很明顯的,在耶穌受難前後,男人先失敗(在耶穌受難前),他們沒有同耶穌在一起;女人是在耶穌復活以後也跌倒,因為她們怕的不敢去傳。在男門徒和女門徒都軟弱的情況下,耶穌說了這句話,我們用英文來看:「Go, tell his disciples and Peter,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into Galilee. There you will see him, just as he told you.”(NIV)」,再來看另外一個版本的翻譯:「Go, tell his disciples and Peter that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to Galilee; there you will see him, Just as he told you.(NRSV)」,你注意看粗體字的部分,多了一個that,而前一個是用引號quotation mark。希臘文可以翻譯成前者,也可以是後者,但這兩種翻譯在意義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是用第一種有引號的翻譯是:「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所以這個「你們」應該是指門徒和彼得;若是用第二種that的翻譯,「…that he is going ahead of you to Galilee…」,這個you就包括這三個婦女,「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我個人比較喜歡後者的翻譯,因為耶穌對「他們去加利利」的交代,不是只有交代男人去,而是交代所有只要是願意跟隨祂的門徒。至於跌倒,男人軟弱、女人也是,甚至男人比女人早先跌倒,但耶穌對兩者都給予託付:「只要你們去,在加利利就可以遇見復活的耶穌,你們的軟弱會成為過去,你們將會有新的開始(New beginning)」。中文和合本的翻譯是:「你們可以去告訴祂的門徒和彼得,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祂,正如祂從前所告訴你們的。」這是比較接近NRSV版本的翻譯,但現代中文修訂本就多了兩個引號,較認同NIV版本。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便是NRSV或是和合本,也就是拿掉這引號,因為它將這句話的對象限制在只有耶穌的十一個使徒,而將其餘所有人隔絕。
3、 甚至彼得也招呼
最後我要提的是,這句話當中,彼得的名字為什麼被特別挑出來、而且放在句子的後面?中文翻譯是門徒「和」彼得,英文是「and」,而其實在希臘文還有一個翻譯是「even」,「你們要去跟我的門徒,特別是、甚至是彼得」,為什麼要特別提他呢?因為彼得可能會想:「我不好意思去,我實在是失敗的太難看了,我曾在耶穌面前講過大話,但卻三次不認祂,我有什麼臉去?」耶穌知道彼得的個性與軟弱,祂讓天使特別交代三位婦女:「要記得叫彼得也來」,彼得跌跤甚慘,但耶穌特別記得他,將他的名字特別提出來,特別鼓勵他再一次開始。馬可福音的第一句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馬可福音結束的時候是:「耶穌基督,神的兒子福音的再開始」,這是指,跟隨主的人,不論男女,即使都跌倒了,耶穌仍然說:「沒有關係,你們去,去加利利,在那裡你們可以看見我,我給你們一個新的開始」,也由於這新的開始,我們才有教會。或許我們實在害怕、什麼都不敢說,或許我們在軟弱當中,但耶穌並沒有放棄我們,祂的復活對我們而言真的有很重大的意義,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Ⅵ、結論:復活是福音的新起頭
我的結論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可1:1)馬可結束這福音書時也是這樣:「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再啟航。」祂的結束是另一個開始(Ending is new beginning),我們要到加利利去和主相遇,我們就會受祂差派到地極去傳好信息。去與主相遇、去傳好信息,這就是馬可福音的結束。復活,是福音的新起頭(Resurrection is the New Beginning of the Gospel)。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祢,作祢的門徒,不管是男是女,甚至是彼得,都有錯誤、都有失敗的時候,想想我們自己其實也是這樣,可是祢對這些失敗、灰心、害怕、什麼都不敢講、拋棄祢、逃走的門徒,祢跟他們說:『你們要去、去加利利可以跟我相聚,在那裡你們可以看到我,在那裡你們可以把這樣的好消息傳到世界的地極去』,這是耶穌基督福音的再起頭,這樣的結束是代表復活的主的恩典勝過我們的軟弱和我們的失敗。主,我們謝謝祢。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大衛的信心 -- 商正宗 牧師
寫作於2008.03.16
作 者: 商正宗 牧師
經文 撒母耳記上十七章1~11節 、14~51節
Ⅰ、引言:一個指環
有一個丈夫到東南亞去考察,想到不久後是他太太的生日,所以他就在金飾店買了一只戒指,造型很漂亮,回家便送給太太當作生日禮物,他太太很高興,時常戴在手上。 有一天這位太太到一家金飾店去買金飾,就把先生送給她的指環給老闆看,老闆是內行人,拿來看一看、稱一稱便說:「太太啊,這不是真金,這是鍍金的!」這個太太說:「怎麼可能呢?我先生花了這麼多錢,怎麼會呢,我不相信!」 店主說:「妳不相信?我試給妳看」,他就把戒子拿來放在工具上面,然後用火燒,開始燒的時候是黃金色的,因為它的外面是鍍金的,但是燒了以後,那個鍍金的部分就沒有了,裡面露出來的是銅黃色,老闆說:「妳看,這個明明是鍍金的,不是24K純金。」這個太太很失望。
有時候我們基督徒的信仰外表看起像純金一樣,裡面卻是鍍金的,我們參加禮拜、敬拜讚美、參加禱告會、查經班、奉獻、服事,外表是一個標準的基督徒,好像是一個24K純金的基督徒,但我們的信心是不是禁得起考驗,就像當以色列軍隊,遇到巨大的對敵歌利亞的時候,遇到試探、試煉的時候,我們的信心是不是一樣純?耶穌說你們在世上有苦難,「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16:33),「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3:12)我們要勝過試探?勝過苦難?勝過歌利亞呢?我們要從大衛王的信心一起來學習三件事情。
Ⅱ、本論:
1、 真實的信心:使我們勇於面對現實(撒17:32)
第一,如果你我真正有信心,我們就會迎向困難,就有生存的勇氣,來面對我們每天所遇到的歌利亞,我們不會逃避歌利亞,像掃羅和以色列軍隊,「掃羅和以色列眾人聽見非利士人的這些話,就驚惶,極其害怕。」看到那個將近三公尺的巨人,另一個希伯來舊版聖經寫兩公尺多,不管怎麼樣,是一個巨大的戰士,所以他們就怕了。歌利亞在那裡辱罵上帝的名,羞辱以色列的軍隊,但是掃羅王他們不敢吭聲,也不敢出去迎戰,只有誰敢?只有大衛。聖經說,當時大衛還年輕,長得很好看,他不是戰士,但是他靠著信心,上帝給他勇氣來面對他人生的巨大敵人。
勇氣的希臘原文是parrhesia (παρρησία),它的意思是說,你要在眾人的面前勇敢的告白上帝的真理,並且按照上帝的旨意來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勇氣。勇氣不是在我們思想裡面的,勇氣是在我們的心、我們的信仰、我們的行動裡面,當你有這種信心,你就會面對最危險的歌利亞、面對人生許多的重擔和困難。人有軟弱,常常我們會跌倒、我們會失去信心,不只是普通的信徒、普通的以色列百姓,連先知也會失去信心。先知約拿,當上帝對他說:「你到尼尼微去,我要拯救那城裡的人。」約拿一聽心想:要到尼尼微,這還得了,那會生命不保。他就逃跑,跑到了他施。結果上帝用大魚把他抓回來,他才去到尼尼微。在尼尼微時他才恢復對上帝真正的信心,他就勇敢的見證,雖然也跌倒好幾次,但是當他有信心的時候,他就勇敢的去見證,傳達上帝拯救的信息給尼尼微城,使尼尼微城的人都能夠有機會悔改在神的面前,得到神的拯救。
信心好像大衛手中的那顆小小的石頭,雖然小卻有上帝的同在,因此就能發揮最大的力量,就好像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太17:20)所以當以色列百姓要進入迦南地的時候,上帝就特別幫助他們,告訴約書亞說:「你不要懼怕,也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無論你到何處,無論你在哪裡,我都跟你在一起。」上帝跟我們在一起,像大衛王一樣,這樣一切懼怕就消失了,我們就能夠勝過人生所遭遇到許多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答,因為上帝與我們同在。
2、 真實的信心:使我們看到光明面(撒17:37)
第二件我們從大衛的信心一起來學習的,就是當我們有一個純粹的、完全的信心來仰望神的時候,上帝讓我們的人生是光明的,讓我們能夠看見一個光明面。世界知名的宗教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提到這世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心志脆弱的人(tender-minded person),另外一種人是心志堅強的人(tough-minded person),這兩種人生存在同一個世界上,但是他的結局不一樣。心志軟弱的人,他看到的是人生的負面、黑暗、悲觀的一面,因為我們的人生裡面每一件事情都有兩面,那你要看哪一面?如果你是看悲觀的一面,那我們的人生就是黑暗的,如果你的人生是積極正面的,那你的生活就是光明的。我們走到陽光底下,當你面向太陽時,黑影是在我們後面。但是當你背向太陽的時候,黑影就在你前面。
當掃羅王和以色列百姓他們面向歌利亞的時候,黑影就存在了,他們就會懼怕、就會逃避,不敢出去應戰,雖然歌利亞羞辱了上帝的名字、掃羅王和以色列的軍隊,但他們不敢吭聲,而大衛不是,他是來到歌利亞的面前,他是面向上帝而不是面向歌利亞,所以他就能夠勇敢的來跟歌利亞挑戰。他跟掃羅王說:「你們不敢去,我去!」大家都嗤笑他,連他的哥哥也笑他,說你這個小孩子不懂事。掃羅王要把自己的盔甲給他穿戴,但穿戴後他就不能動,因為太重了,這個小孩子說:「這些我都不需要,我只要用小石頭和繩子就可以打敗他!」他的信心能夠勝過一切的阻礙。
以色列百姓要進到迦南地以前,上帝應許說土地是要給你們和你們的子孫,所以你們可以得著,但是這些以色列百姓沒有信心,他們懼怕,所以跟摩西說:「我們還沒有進去以前先去看看那個地方怎麼樣,是不是進去會有危險,是不是照神所說的是流奶與蜜之地。」後來每個支派就派了一個探子去看,看了以後就帶了果實回來報告說:「那個地方肥沃,產物豐富,果實也很好,『但是』那地方的人很高大、很彪悍,並且城牆是那麼的高。」在民數記說:「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13:33)有兩個人──約書亞和迦勒卻說:「我們進去,雖然那些人很高大又彪悍,城牆是那麼高聳,但是這地是上帝應許給我們和我們的子孫的,我們應該勇敢的進去。」後來約書亞就帶領他們。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是很有勇敢,有一次他聽到教廷要審判他,他怕的不敢出門去,躲在家裡,後來他太太就穿了參加葬禮的黑色的衣服來到馬丁路德面前,馬丁路德就問她說:「咦?你要去參加誰的葬禮?」她說:「我要去參加上帝的葬禮。」「開玩笑,上帝怎麼會死呢?上帝是永生存在的,是萬能的神,上帝怎麼會死呢?」她太太說:「你既然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上帝是萬能的,上帝是永遠存在的,那你為什麼怕呢?你的信仰,你現在的表現就好像上帝死了一樣,在你的信仰、在你的生活、在你的行動上面,上帝已經死了」,後來他被鼓勵,重新得到信仰,就繼續勇敢的做宗教改革的工作。之後他被帶到Worms(沃木斯)教廷的公會裡面審判,教廷告訴他說:「如果你否認、棄絕你以前所講的,就是批評當時天主教信仰的言論,那我們就可以收留你,你還可以繼續擔任教會裡面的職務,否則就開除放逐出去。」當時被教會開除是很嚴重的事情,但是馬丁路德他不怕,他在那個時候看見神,他說:「我站在這裡,雖然魔鬼像這個公會屋頂的瓦片那麼多,我還是不怕,除了上帝的真理以外,我不會講什麼,我不會否認我所說的,因為那是上帝要我說的。」後來宗教改革成功了。
發明家Edison(愛迪生),六十七歲時,他在West Orange City(西橙郡)開了一間很大的工廠在做實驗做研究,是用兩百多萬美金蓋的。有一天發生了火災,這場火就把這個兩百多萬美金的廠房燒的乾乾淨淨,變成平地,他研究的資料、工具,所有的一切都燒成灰燼,他帶他的兒子Charles去看工廠,走回來時就他跟他的孩子講:「我們要感謝上帝,這一場災難有重大的價值,因為所有我們在實驗室所犯的錯誤,都隨著火災消失掉了,我們感謝上帝,上帝給我們有能力來重頭開始,上帝給我們有鬥志和信心。」三個禮拜以後,他發明了全世界第一部的轉盤留聲機,現在很少看到。兩百萬的房子沒有了,研究的結果沒有了,但是他的信心反而堅定,他靠著信心能夠重新看到人生新的一面,重新站起來,發明了世界第一部留聲機。
保羅說:「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景況,我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麼樣處卑賤,也知道怎麼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主,我凡事都能做!」我不是我們能,而是上帝使我們能。我們的信心好像一條電線,這個電線本身沒有什麼,但是當電線接在電源上、接在發電機上,它就有能量,我們基督徒的信仰也是如此,我們的信仰是不是像那個蓄電池,用一次就沒了,還要充電;我們的信心要像電線,接在我們的發電機、我們的主身上。啟應文告訴我們:「神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的光,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3、 真實的信心:使我們完全信靠神(撒17:45)
最後一件,我們從大衛身上學到信心是完全的交託,信心不該含有疑問,或者是參雜其它的事情。當我們相信神的時候,我們要像小孩子一樣那麼單純的信心,所以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18:3)你們要進天國,就要像小孩子一樣,因為小孩子很單純,完全相信父母親,無論再好、無論再壞的環境都相信父母親。大衛的信心也是這樣,他雖然年輕,但是他有完全的信心交託給神,所以他說:「你來攻擊我、跟我爭戰是靠你的刀槍盾,但是我跟你交戰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他完全依靠上帝,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跟這個三公尺高的歌利亞交戰,但是當他相信神的能力會通過他來打勝這個仗。果然,上帝用一顆小小的石頭,就打敗了那個巨人。聖經說:「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46:1)。
Ⅲ、結論:
1、 信心能勝過世界(約壹5:4)
聖經在約翰壹書第五章4節說:「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什麼使我們勝過世界?豈不是我們的信心,信心讓我們勝過這個世界的一切患難、困苦、好壞環境,那個信心就是相信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
2、 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羅馬8:31)
在羅馬書第八章31節說:「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我們今天作基督徒、我們今天參加聚會、我們參加侍奉,我們參加很多很好的服事,但是我們要安靜下來思想,真正我們遇到困難、遇到挫折、遇到重擔、遇到許多問題的時候,你是不是還像大衛王一樣,能夠完全的交託、完全的相信、完全的依靠我們的主、我們的上帝?如果能,那我們就能夠成為一個得勝的基督徒,在我們的信仰生活裡面,那些不可能的對敵就會被我們擊敗。
最後我講要一個德國教會的見證。幾年前,台灣的全國教會理事協會NCC(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的教會領袖代表,我們去到德國的柏林,和德國的全國協會(EKD),還有柏林的宣教協會(Berlin Mission)展開一場宣教會議。後來我們參觀了波昂的幾個地方,我們還特別要求到東德去看,看到拆掉的柏林圍牆,僅剩下一面作紀念,對面有好幾個墳墓,是要逃難出來被東德的士兵打死的犧牲者的墓。在那裡他發給我們一份德國教會的見證集,裡面特別介紹一篇,就是蠟燭的革命。當東德與西德的百姓要求他們要自由的時候(特別是東德),當時的總理不肯,教會就發起禱告會,十萬人的禱告會,每晚每個人都拿著一支蠟燭,點蠟燭在街頭遊行,特別在總統府總理的辦公室前和住處,在那裡禱告,為了能夠得到自由,為了能夠和親戚再一次的見面,為了東西德的兄弟們能夠見面,他們拼命禱告,他們唱詩在遊行街頭。剛開始沒有很多人,但是越來越多,實際上超過了十萬人,沒有信主的人也來參加,整個變成了人民的聲音,在那裡逼當時的總理說:「我們要自由!」最後他們的總理就辭掉了,東德的共產政權於是垮台。看得見的圍牆拆掉了,使東德和西德的人可以相逢,看不見的圍牆因為基督徒的信心而拆掉,能夠彼此相愛,合而為一,雖然合一以後還有問題,經濟上很多的問題,但是他們真正能夠因著基督徒,不動一刀、不發一槍。好像大衛對歌利亞所說的,「我跟你打仗不用刀槍!」耶和華上帝打仗不用這些,而是靠著基督徒的信心。今天我們每一個基督徒就像大衛手中的石頭,雖然小,但是相信這粒石頭是上帝的能力,要克服歌利亞、克服人生種種試煉。但願在我們家庭、工作、在人生許許多多的景況上,能因著這一粒石頭的信心,打敗歌利亞,成為一個得勝有餘的基督徒。
作 者: 商正宗 牧師
經文 撒母耳記上十七章1~11節 、14~51節
Ⅰ、引言:一個指環
有一個丈夫到東南亞去考察,想到不久後是他太太的生日,所以他就在金飾店買了一只戒指,造型很漂亮,回家便送給太太當作生日禮物,他太太很高興,時常戴在手上。 有一天這位太太到一家金飾店去買金飾,就把先生送給她的指環給老闆看,老闆是內行人,拿來看一看、稱一稱便說:「太太啊,這不是真金,這是鍍金的!」這個太太說:「怎麼可能呢?我先生花了這麼多錢,怎麼會呢,我不相信!」 店主說:「妳不相信?我試給妳看」,他就把戒子拿來放在工具上面,然後用火燒,開始燒的時候是黃金色的,因為它的外面是鍍金的,但是燒了以後,那個鍍金的部分就沒有了,裡面露出來的是銅黃色,老闆說:「妳看,這個明明是鍍金的,不是24K純金。」這個太太很失望。
有時候我們基督徒的信仰外表看起像純金一樣,裡面卻是鍍金的,我們參加禮拜、敬拜讚美、參加禱告會、查經班、奉獻、服事,外表是一個標準的基督徒,好像是一個24K純金的基督徒,但我們的信心是不是禁得起考驗,就像當以色列軍隊,遇到巨大的對敵歌利亞的時候,遇到試探、試煉的時候,我們的信心是不是一樣純?耶穌說你們在世上有苦難,「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16:33),「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3:12)我們要勝過試探?勝過苦難?勝過歌利亞呢?我們要從大衛王的信心一起來學習三件事情。
Ⅱ、本論:
1、 真實的信心:使我們勇於面對現實(撒17:32)
第一,如果你我真正有信心,我們就會迎向困難,就有生存的勇氣,來面對我們每天所遇到的歌利亞,我們不會逃避歌利亞,像掃羅和以色列軍隊,「掃羅和以色列眾人聽見非利士人的這些話,就驚惶,極其害怕。」看到那個將近三公尺的巨人,另一個希伯來舊版聖經寫兩公尺多,不管怎麼樣,是一個巨大的戰士,所以他們就怕了。歌利亞在那裡辱罵上帝的名,羞辱以色列的軍隊,但是掃羅王他們不敢吭聲,也不敢出去迎戰,只有誰敢?只有大衛。聖經說,當時大衛還年輕,長得很好看,他不是戰士,但是他靠著信心,上帝給他勇氣來面對他人生的巨大敵人。
勇氣的希臘原文是parrhesia (παρρησία),它的意思是說,你要在眾人的面前勇敢的告白上帝的真理,並且按照上帝的旨意來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勇氣。勇氣不是在我們思想裡面的,勇氣是在我們的心、我們的信仰、我們的行動裡面,當你有這種信心,你就會面對最危險的歌利亞、面對人生許多的重擔和困難。人有軟弱,常常我們會跌倒、我們會失去信心,不只是普通的信徒、普通的以色列百姓,連先知也會失去信心。先知約拿,當上帝對他說:「你到尼尼微去,我要拯救那城裡的人。」約拿一聽心想:要到尼尼微,這還得了,那會生命不保。他就逃跑,跑到了他施。結果上帝用大魚把他抓回來,他才去到尼尼微。在尼尼微時他才恢復對上帝真正的信心,他就勇敢的見證,雖然也跌倒好幾次,但是當他有信心的時候,他就勇敢的去見證,傳達上帝拯救的信息給尼尼微城,使尼尼微城的人都能夠有機會悔改在神的面前,得到神的拯救。
信心好像大衛手中的那顆小小的石頭,雖然小卻有上帝的同在,因此就能發揮最大的力量,就好像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太17:20)所以當以色列百姓要進入迦南地的時候,上帝就特別幫助他們,告訴約書亞說:「你不要懼怕,也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無論你到何處,無論你在哪裡,我都跟你在一起。」上帝跟我們在一起,像大衛王一樣,這樣一切懼怕就消失了,我們就能夠勝過人生所遭遇到許多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答,因為上帝與我們同在。
2、 真實的信心:使我們看到光明面(撒17:37)
第二件我們從大衛的信心一起來學習的,就是當我們有一個純粹的、完全的信心來仰望神的時候,上帝讓我們的人生是光明的,讓我們能夠看見一個光明面。世界知名的宗教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提到這世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心志脆弱的人(tender-minded person),另外一種人是心志堅強的人(tough-minded person),這兩種人生存在同一個世界上,但是他的結局不一樣。心志軟弱的人,他看到的是人生的負面、黑暗、悲觀的一面,因為我們的人生裡面每一件事情都有兩面,那你要看哪一面?如果你是看悲觀的一面,那我們的人生就是黑暗的,如果你的人生是積極正面的,那你的生活就是光明的。我們走到陽光底下,當你面向太陽時,黑影是在我們後面。但是當你背向太陽的時候,黑影就在你前面。
當掃羅王和以色列百姓他們面向歌利亞的時候,黑影就存在了,他們就會懼怕、就會逃避,不敢出去應戰,雖然歌利亞羞辱了上帝的名字、掃羅王和以色列的軍隊,但他們不敢吭聲,而大衛不是,他是來到歌利亞的面前,他是面向上帝而不是面向歌利亞,所以他就能夠勇敢的來跟歌利亞挑戰。他跟掃羅王說:「你們不敢去,我去!」大家都嗤笑他,連他的哥哥也笑他,說你這個小孩子不懂事。掃羅王要把自己的盔甲給他穿戴,但穿戴後他就不能動,因為太重了,這個小孩子說:「這些我都不需要,我只要用小石頭和繩子就可以打敗他!」他的信心能夠勝過一切的阻礙。
以色列百姓要進到迦南地以前,上帝應許說土地是要給你們和你們的子孫,所以你們可以得著,但是這些以色列百姓沒有信心,他們懼怕,所以跟摩西說:「我們還沒有進去以前先去看看那個地方怎麼樣,是不是進去會有危險,是不是照神所說的是流奶與蜜之地。」後來每個支派就派了一個探子去看,看了以後就帶了果實回來報告說:「那個地方肥沃,產物豐富,果實也很好,『但是』那地方的人很高大、很彪悍,並且城牆是那麼的高。」在民數記說:「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13:33)有兩個人──約書亞和迦勒卻說:「我們進去,雖然那些人很高大又彪悍,城牆是那麼高聳,但是這地是上帝應許給我們和我們的子孫的,我們應該勇敢的進去。」後來約書亞就帶領他們。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宗教改革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是很有勇敢,有一次他聽到教廷要審判他,他怕的不敢出門去,躲在家裡,後來他太太就穿了參加葬禮的黑色的衣服來到馬丁路德面前,馬丁路德就問她說:「咦?你要去參加誰的葬禮?」她說:「我要去參加上帝的葬禮。」「開玩笑,上帝怎麼會死呢?上帝是永生存在的,是萬能的神,上帝怎麼會死呢?」她太太說:「你既然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上帝是萬能的,上帝是永遠存在的,那你為什麼怕呢?你的信仰,你現在的表現就好像上帝死了一樣,在你的信仰、在你的生活、在你的行動上面,上帝已經死了」,後來他被鼓勵,重新得到信仰,就繼續勇敢的做宗教改革的工作。之後他被帶到Worms(沃木斯)教廷的公會裡面審判,教廷告訴他說:「如果你否認、棄絕你以前所講的,就是批評當時天主教信仰的言論,那我們就可以收留你,你還可以繼續擔任教會裡面的職務,否則就開除放逐出去。」當時被教會開除是很嚴重的事情,但是馬丁路德他不怕,他在那個時候看見神,他說:「我站在這裡,雖然魔鬼像這個公會屋頂的瓦片那麼多,我還是不怕,除了上帝的真理以外,我不會講什麼,我不會否認我所說的,因為那是上帝要我說的。」後來宗教改革成功了。
發明家Edison(愛迪生),六十七歲時,他在West Orange City(西橙郡)開了一間很大的工廠在做實驗做研究,是用兩百多萬美金蓋的。有一天發生了火災,這場火就把這個兩百多萬美金的廠房燒的乾乾淨淨,變成平地,他研究的資料、工具,所有的一切都燒成灰燼,他帶他的兒子Charles去看工廠,走回來時就他跟他的孩子講:「我們要感謝上帝,這一場災難有重大的價值,因為所有我們在實驗室所犯的錯誤,都隨著火災消失掉了,我們感謝上帝,上帝給我們有能力來重頭開始,上帝給我們有鬥志和信心。」三個禮拜以後,他發明了全世界第一部的轉盤留聲機,現在很少看到。兩百萬的房子沒有了,研究的結果沒有了,但是他的信心反而堅定,他靠著信心能夠重新看到人生新的一面,重新站起來,發明了世界第一部留聲機。
保羅說:「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景況,我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麼樣處卑賤,也知道怎麼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主,我凡事都能做!」我不是我們能,而是上帝使我們能。我們的信心好像一條電線,這個電線本身沒有什麼,但是當電線接在電源上、接在發電機上,它就有能量,我們基督徒的信仰也是如此,我們的信仰是不是像那個蓄電池,用一次就沒了,還要充電;我們的信心要像電線,接在我們的發電機、我們的主身上。啟應文告訴我們:「神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的光,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3、 真實的信心:使我們完全信靠神(撒17:45)
最後一件,我們從大衛身上學到信心是完全的交託,信心不該含有疑問,或者是參雜其它的事情。當我們相信神的時候,我們要像小孩子一樣那麼單純的信心,所以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18:3)你們要進天國,就要像小孩子一樣,因為小孩子很單純,完全相信父母親,無論再好、無論再壞的環境都相信父母親。大衛的信心也是這樣,他雖然年輕,但是他有完全的信心交託給神,所以他說:「你來攻擊我、跟我爭戰是靠你的刀槍盾,但是我跟你交戰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他完全依靠上帝,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跟這個三公尺高的歌利亞交戰,但是當他相信神的能力會通過他來打勝這個仗。果然,上帝用一顆小小的石頭,就打敗了那個巨人。聖經說:「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46:1)。
Ⅲ、結論:
1、 信心能勝過世界(約壹5:4)
聖經在約翰壹書第五章4節說:「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什麼使我們勝過世界?豈不是我們的信心,信心讓我們勝過這個世界的一切患難、困苦、好壞環境,那個信心就是相信耶穌基督是我們的主。
2、 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羅馬8:31)
在羅馬書第八章31節說:「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我們今天作基督徒、我們今天參加聚會、我們參加侍奉,我們參加很多很好的服事,但是我們要安靜下來思想,真正我們遇到困難、遇到挫折、遇到重擔、遇到許多問題的時候,你是不是還像大衛王一樣,能夠完全的交託、完全的相信、完全的依靠我們的主、我們的上帝?如果能,那我們就能夠成為一個得勝的基督徒,在我們的信仰生活裡面,那些不可能的對敵就會被我們擊敗。
最後我講要一個德國教會的見證。幾年前,台灣的全國教會理事協會NCC(National Council of Churches)的教會領袖代表,我們去到德國的柏林,和德國的全國協會(EKD),還有柏林的宣教協會(Berlin Mission)展開一場宣教會議。後來我們參觀了波昂的幾個地方,我們還特別要求到東德去看,看到拆掉的柏林圍牆,僅剩下一面作紀念,對面有好幾個墳墓,是要逃難出來被東德的士兵打死的犧牲者的墓。在那裡他發給我們一份德國教會的見證集,裡面特別介紹一篇,就是蠟燭的革命。當東德與西德的百姓要求他們要自由的時候(特別是東德),當時的總理不肯,教會就發起禱告會,十萬人的禱告會,每晚每個人都拿著一支蠟燭,點蠟燭在街頭遊行,特別在總統府總理的辦公室前和住處,在那裡禱告,為了能夠得到自由,為了能夠和親戚再一次的見面,為了東西德的兄弟們能夠見面,他們拼命禱告,他們唱詩在遊行街頭。剛開始沒有很多人,但是越來越多,實際上超過了十萬人,沒有信主的人也來參加,整個變成了人民的聲音,在那裡逼當時的總理說:「我們要自由!」最後他們的總理就辭掉了,東德的共產政權於是垮台。看得見的圍牆拆掉了,使東德和西德的人可以相逢,看不見的圍牆因為基督徒的信心而拆掉,能夠彼此相愛,合而為一,雖然合一以後還有問題,經濟上很多的問題,但是他們真正能夠因著基督徒,不動一刀、不發一槍。好像大衛對歌利亞所說的,「我跟你打仗不用刀槍!」耶和華上帝打仗不用這些,而是靠著基督徒的信心。今天我們每一個基督徒就像大衛手中的石頭,雖然小,但是相信這粒石頭是上帝的能力,要克服歌利亞、克服人生種種試煉。但願在我們家庭、工作、在人生許許多多的景況上,能因著這一粒石頭的信心,打敗歌利亞,成為一個得勝有餘的基督徒。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七):福音朋友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3.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 路加福音七章34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提到神的朋友,在聖經記載中只有兩人被稱為此―摩西和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為何是神的朋友?因為他信靠上帝。摩西為何是上帝的朋友?因為他跟神很親近,他在營外有一個會幕,常去那裡親近神。今天我們要提到的是另一種朋友,叫作福音朋友(Gospel Friend)。
Ⅰ、引言:酒店牧師顏金龍
先介紹一位奇特的牧師,是「神愛教會」的牧師。這間教會位於台北的六條通―林森北路和中山北路之間,那裡是有名的綠燈戶、酒家區。這位牧師每天上酒家,甚至有記者因此去採訪他。他是顏金龍牧師,是泰雅族(Atayal)的原住民,小的時候很討厭去教會,但後來神感動他去日本讀神學院,並在神學院認識了他的太太丸山陽子,夫妻倆畢業後就回到台灣。顏牧師夫婦看見有許多原住民的女孩在酒家賺取家中所需的金錢,他們的反應並非責罵這些女孩,而是因著愛,在一間又一間的酒家中去接觸她們。剛開始時,他也很害怕,說不定會被店家打出來,但是當女孩們聽到一個原住民的牧師用他們的母語來為她們禱告時,孩子們都很受感動,當中慢慢有人就希望牧師可以在她們上班前陪她們禱告、查經,也有人就開始決定要離開該場所,而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Ⅱ、約翰與耶穌的對比
1、 寬以待人、貪食好酒
耶穌基督也是這樣,祂在當時赦免一位妓女的罪,祂被稱為罪人的朋友;利未想跟從耶穌,就請了所有他的朋友來參加筵席,耶穌就去與當時人們都討厭的稅吏一同吃飯喝酒,「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7:34)這個「也吃也喝」的中文翻譯得太客氣了,英文是“a gluttonous man, and a winebibber”,就是好吃鬼,吃很多也喝很多。不只這樣,耶穌竟跟那些大家認為不好的人同在一處,所以耶穌被法利賽人批判著。
2、 嚴以律己、被鬼附著
約翰就不一樣,他令人尊敬,甚至懼怕,因為他嚴格約束自己的生活,穿駱駝毛的衣服、吃蝗蟲野蜜、滴酒不沾。神要他傳達的是要從罪惡中悔改的信息,「他在主面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歸於主―他們的神。」(路1:15-16)。後來他將耶穌介紹給以色列人,但耶穌所做的卻跟他完全相反,又吃又喝,並且與罪人相處,當約翰被關在牢裡時,就派他的學生去問耶穌,祂回答:「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路7:22)約翰傳講的是悔改,耶穌傳講的則完全是另外一個信息-福音,是回應赦罪、醫治的慶祝,約翰和耶穌剛好是相反的。
3、 智慧之子、智慧為是
法利賽人看見約翰如此嚴以律己、能禁食多天,就說他是被鬼附;看耶穌每天吃喝,就說祂貪食好酒。但耶穌說,其實重要的不是看他怎麼表現,而是看他結出來的是何種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路6:44)耶穌的答案是:「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這個「子」是指果子,也就是說,不論約翰或耶穌,他們所帶領出來的門徒,從其生活就能看出他們所傳的是對的。約翰傳的是要悔改,耶穌傳的是要接受神的恩典,這兩種信息串起來是要帶來一個新的開始、新的生命。他們的方式不同,但是目的一致,都是要讓人從罪惡中悔改,轉向真神,得到釋放醫治的恩典。所以在路加福音第六章說,「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路6:44)生活是由信息帶出來的,而非以行為表現來作論斷。
Ⅲ、人子耶穌罪人朋友
1、 呼召利未成為門徒
耶穌除了又吃又喝,也作罪人的朋友,為法利賽人所詬病,而這正是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基督徒能和那些人們認為不好的人作朋友嗎?應該和他們作朋友嗎?耶穌看見一個稅吏利未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而且還參加利未擺的筵席,因而遭法利賽人批評、稱祂為罪人的朋友。耶穌的回答是,若要讓他們有一個新的前途,就是要跟他們作朋友才能改變他們,所以耶穌勢必要跟他們接觸認識、作朋友。「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27-32)
2、 罪女哭泣香膏抹主
耶穌不只這樣,並且還讓妓女來吻祂的腳。耶穌這次是讓法利賽人請吃飯,那時人們是側趴著吃飯,腳朝向外。有一個女人突然來了,在耶穌的腳上哭泣,然後用她的頭髮去擦耶穌的腳,並且倒上香膏,「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路7:37-38)這讓請客的主人看了很不舒服,想著耶穌難道不怕有人會覺得這樣不好嗎?耶穌把主人心裡的嘀咕講出來,用比喻說:「有一個人欠了主人五塊錢,另一人欠主人五千塊,主人對他們都說不必還了,你想哪一人得到的恩典較多?」,耶穌繼續說:「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路7: 47)耶穌告訴我們,讓罪人從罪惡中能回轉來作主的門徒,其方法不是指責、而是赦免,讓他有一個新的開始。得到這樣恩典的人,是充滿了感恩,他的反應是願以愛心來奉獻,如同這位女人把最寶貴的香膏打破來抹耶穌的腳。
3、 尋羊找錢浪子回頭
「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1-2)耶穌知道法利賽人在旁嘀咕,就說了一個故事給他們聽:有一個女人丟了一塊錢,她點燈將其找出來;有一個牧羊人丟了一隻羊,他把九十九隻羊放著,去把那走失的迷羊找回來;最後耶穌再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浪子回頭-當這個離家放蕩的小兒子回來時,他父親就擁抱迎接他,「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20節)在家中的大兒子心裡不高興,「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 28節)。耶穌在一個故事中就提到了兩個浪子:小兒子是大家公認的壞人,大兒子是自以為的好人、但心裡卻充滿苦毒,而這位父親是代表上帝,祂擁抱迎接那知道回頭的小兒子,對於不知道自己錯的大兒子則是出去勸他悔改,所以兩個浪子都需要神的恩典。耶穌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法利賽人:你們批評別人不對,你們內心本身也是需要回轉的。
4、 撒該下樹接待耶穌
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耶穌跟另一個稅吏的互動。耶穌不只讓他請吃飯,並且在他家留宿,「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19:5)過了這夜,隔天這個稅吏就對眾人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8節)這裡顯出耶穌對軟弱當中的人的愛、呼召、與赦免,祂帶來的是生命完全的轉變-撒該願意賠償,這是關於公義,他願意幫助,這是關於慈愛,所以撒該轉變得既公義又充滿慈愛。我喜歡一句話:「Every Saint has a past, Every sinner has a Future.」,就是說,每一個聖徒都有一個過去,但是每一個罪人都有一個將來,我把它翻譯成中文:「不被既往困住,奔向光明前途」,我想這是耶穌與罪人作朋友的最大恩典;我再加上一句話:「The Grace of a friend brings "the Past" of a sinner into the Future of a Saint.」,就是對於那些在罪惡中的人,給予他們一個盼望,讓他們能擁有不同的明天。耶穌為什麼要作罪人的朋友?因為朋友的友誼可以幫助一個在罪惡中的人,從罪中的過去轉變成為聖潔的將來。
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然而,我們能這樣效法耶穌嗎?不會有危險嗎?華人的智慧告訴我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為何耶穌都跟罪人在一起呢?聖經裡也的確教導我們不要接觸那些人:
1、 不與瞞哄人的同群
詩篇說:「我沒有和虛謊人同坐,也不與瞞哄人的同群」(詩26:4)。
2、 濫交朋友自取敗壞
箴言說:「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箴18:24)。
3、 信與不信勿負一軛
新約也警告我們不要與不信的在一起,「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林後6:14)
4、 世俗為友與神為敵
如果我們想與他們作朋友,就是和上帝作敵人,「…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4:4)那為何耶穌和他們作朋友?我們又該如何和這些人作朋友?如何交往我們的福音朋友?
Ⅴ、如何交往福音朋友
1、 香壇盛火跑到會眾
我想到舊約中有一個故事,就是當猶太人背叛神、上帝開始處罰猶太人的時候,摩西跟亞倫說:「拿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帶到會眾那裡,為他們贖罪;因為有忿怒從耶和華那裡出來,瘟疫已經發作了。」(民16:46)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畫面,是指亞倫要幫助這些在瘟疫當中的人免去滅亡。他要做兩個動作:先要跑到聖所裡,從神的面前將壇上的火引到香爐內;再來,他要跑到瘟疫區中,拿著香爐站在會眾當中為他們禱告。如果亞倫因為看見百姓在瘟疫中,就跑進聖所裡不斷禱告,他是救不了那邊的人;如果亞倫是直接跑到百姓那裡,也救不了這些人,因為沒有從香壇上取得火。所以若我們要和這些還沒有信主的人作朋友,我們必須要有兩個動作:每天到神的面前,從神支取力量、支取恩典,並且,我們也要每天到他們當中去,和他們有互動往來,如此才有可能將神的聖潔和恩典帶到他們當中,才能真正幫助我們的福音朋友。
2、 受差入世卻不屬世
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時,作了一個很長的禱告,當中有一段內容就是為祂的學生禱告,因為祂曉得學生們要被差派到世界當中時,可能會被世界影響;但若不差派他們去,這個世界就不可能被神的愛影響。耶穌禱告著:我差他們進入世界,可是「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祢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祢的道就是真理。祢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16-18)這當中有個緊張的關係,我們雖然是被主差到世上和這世界的人作朋友,但我們需要倚靠主的真理來讓我們活出與世界不同的生活,這就叫作「在世不屬世in but not of the world」──神要我們與他們作朋友,但也保守我們同流不合污。我們若不去接觸他們,就無法將主的愛帶到他們當中;我們若與他們接觸,就需要神的真理來保守我們成聖,否則的話,最終我們可能就與他們一樣。
3、 負主的軛學主樣式
去的時候,不是自己去,而是一定要和主耶穌一起去。主邀請我們的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所謂「我的軛」,就是兩隻牛一起拖著車的軛,所以主說「你來負我的軛」,是說「你同我負軛」,這代表即使有著問題時,主就在我們的旁邊,是祂陪著我們去到他們當中,所以我們是與主負軛,並學習主謙卑柔和的態度。
4、 挑戰代價尊重抉擇
最後主耶穌到他們當中,不只是接納、赦免他們,祂也給予他們挑戰和代價,且最後還尊重對方的決定。當我們與這些未信主的人作朋友時,我們要學主的樣式。耶穌看見一個年輕的官,他平日生活表現很好,在聖經中描述耶穌「愛他」的不多,這年輕人是其中一個。耶穌愛他,並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可10:21-22)耶穌與他作朋友,並告訴他跟從主的代價:你需要付上代價、有所改變;然後耶穌讓這個朋友自己決定要不要來跟隨耶穌。結果,這位年輕人因為自己的產業太多,他的決定是沒有辦法跟隨主,耶穌就讓他離開了。我想,這是對朋友最大的尊重。有時候我們傳福音可能會因為朋友的不信,而惱羞成怒,但耶穌沒有,祂讓這年輕人有時間再回去思想,而或許有天他會改變。昨天我們在上小組裝備課程時,我提到尼哥德慕半夜找耶穌,耶穌對他說了些話,然後聖經就沒有再記載尼哥德慕究竟有否決志。直到耶穌快被審判定罪時,法利賽人中有一個說:「不先聽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難道我們的律法還定他的罪嗎?」(約7:51)約翰福音就記載了這個官就是半夜去找耶穌的人。後來耶穌死了,被埋葬卻沒有香膏時,為耶穌預備香膏的就是這個尼哥德慕。所以,耶穌等尼哥德慕這麼久,等至耶穌死了尼哥德慕才有勇氣表白、跟隨耶穌。各位弟兄姊妹,當我們在與這些未信主的人作朋友時,我們要學主的榜樣。
Ⅵ、結論:半夜敲門的朋友
耶穌曾講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祂說,有一個人半夜在睡覺,我將他稱作「睡覺的朋友」,他有一個朋友晚上來吵他,我把他稱作「敲門的朋友」,「耶穌又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裡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裡,我沒有什麼給他擺上。那人在裡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的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路11:5-8)故事中有三個朋友:「睡覺的朋友」「敲門的朋友」「來訪的朋友」,很清楚的,「睡覺的朋友」是上帝,「敲門的朋友」是我們基督徒,「來訪的朋友」就是福音朋友。神要我們與祂親密,到一個程度是敢在半夜去敲門。對於不太熟的人,我們不敢半夜打擾吧?但若是好朋友,我們真有緊急的事情時,會打電話給他,向他求。我曾聽過曾牧師分享一個見證,他帶著少契聚完會,而後一同去吃宵夜,菜點好、才剛坐下來,就接到他朋友打電話來說:「昭瑞啊…我喝醉酒了…不能開車…你可不可以開車送我回基隆…」,昭瑞牧師並沒有回絕,反而直接說:「好,你等我一下」,就把宵夜的錢先付了,跟少契輔導與學生交代後,就開車去將他朋友載回基隆。你敢打這樣的電話嗎?你有這樣的朋友嗎?你和上帝之間好到可以半夜找祂嗎?你有朋友和你好到他會來拜託你嗎?這個「基督門徒」既是「睡覺朋友」的朋友,也是「來訪朋友」的朋友,所以我們基督徒要作上帝的朋友,也要有福音的朋友,我們才能將耶穌基督的愛帶給其他的人。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到世上來,就是要作罪人的朋友,祢不忌諱來被社會指指點點,祢樂意接觸那些在罪惡中的朋友,跟他們吃飯、跟他們喝酒,作他們的朋友。主,祢說祢到世上來,就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用祢的愛給這些人一個盼望。我們承認有時候我們太潔身自愛,我們當了基督徒越久,我們的未信主朋友就越來越少,我們常常把基督徒當成一個能夠進天堂的護照,我們成為一個基督教的中產階級俱樂部,我們的朋友都是基督徒,主,我們已經失掉我們的福音朋友。或許我們在教會久了,我們跟神之間也太習慣了,我們沒有成為上帝的朋友,我們沒有每天跟神有親近的關係,我們也沒有跟周圍還未認識祢的人成為朋友,我們成為一個自以為是的基督徒。求主幫助我們,每一天能夠跟祢親近,到祢的聖壇前領受祢的真理,每一天願意花時間,跟還沒認識祢的人,作福音的朋友,既能夠成為上帝的朋友,也能夠擁有福音的朋友,好讓我們能夠把神的愛和盼望,帶到他們當中,讓更多的人來一起分享,把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這樣跟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 路加福音七章34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提到神的朋友,在聖經記載中只有兩人被稱為此―摩西和亞伯拉罕。亞伯拉罕為何是神的朋友?因為他信靠上帝。摩西為何是上帝的朋友?因為他跟神很親近,他在營外有一個會幕,常去那裡親近神。今天我們要提到的是另一種朋友,叫作福音朋友(Gospel Friend)。
Ⅰ、引言:酒店牧師顏金龍
先介紹一位奇特的牧師,是「神愛教會」的牧師。這間教會位於台北的六條通―林森北路和中山北路之間,那裡是有名的綠燈戶、酒家區。這位牧師每天上酒家,甚至有記者因此去採訪他。他是顏金龍牧師,是泰雅族(Atayal)的原住民,小的時候很討厭去教會,但後來神感動他去日本讀神學院,並在神學院認識了他的太太丸山陽子,夫妻倆畢業後就回到台灣。顏牧師夫婦看見有許多原住民的女孩在酒家賺取家中所需的金錢,他們的反應並非責罵這些女孩,而是因著愛,在一間又一間的酒家中去接觸她們。剛開始時,他也很害怕,說不定會被店家打出來,但是當女孩們聽到一個原住民的牧師用他們的母語來為她們禱告時,孩子們都很受感動,當中慢慢有人就希望牧師可以在她們上班前陪她們禱告、查經,也有人就開始決定要離開該場所,而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Ⅱ、約翰與耶穌的對比
1、 寬以待人、貪食好酒
耶穌基督也是這樣,祂在當時赦免一位妓女的罪,祂被稱為罪人的朋友;利未想跟從耶穌,就請了所有他的朋友來參加筵席,耶穌就去與當時人們都討厭的稅吏一同吃飯喝酒,「人子來,也吃也喝,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7:34)這個「也吃也喝」的中文翻譯得太客氣了,英文是“a gluttonous man, and a winebibber”,就是好吃鬼,吃很多也喝很多。不只這樣,耶穌竟跟那些大家認為不好的人同在一處,所以耶穌被法利賽人批判著。
2、 嚴以律己、被鬼附著
約翰就不一樣,他令人尊敬,甚至懼怕,因為他嚴格約束自己的生活,穿駱駝毛的衣服、吃蝗蟲野蜜、滴酒不沾。神要他傳達的是要從罪惡中悔改的信息,「他在主面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歸於主―他們的神。」(路1:15-16)。後來他將耶穌介紹給以色列人,但耶穌所做的卻跟他完全相反,又吃又喝,並且與罪人相處,當約翰被關在牢裡時,就派他的學生去問耶穌,祂回答:「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路7:22)約翰傳講的是悔改,耶穌傳講的則完全是另外一個信息-福音,是回應赦罪、醫治的慶祝,約翰和耶穌剛好是相反的。
3、 智慧之子、智慧為是
法利賽人看見約翰如此嚴以律己、能禁食多天,就說他是被鬼附;看耶穌每天吃喝,就說祂貪食好酒。但耶穌說,其實重要的不是看他怎麼表現,而是看他結出來的是何種果子,「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他來。」(路6:44)耶穌的答案是:「但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這個「子」是指果子,也就是說,不論約翰或耶穌,他們所帶領出來的門徒,從其生活就能看出他們所傳的是對的。約翰傳的是要悔改,耶穌傳的是要接受神的恩典,這兩種信息串起來是要帶來一個新的開始、新的生命。他們的方式不同,但是目的一致,都是要讓人從罪惡中悔改,轉向真神,得到釋放醫治的恩典。所以在路加福音第六章說,「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路6:44)生活是由信息帶出來的,而非以行為表現來作論斷。
Ⅲ、人子耶穌罪人朋友
1、 呼召利未成為門徒
耶穌除了又吃又喝,也作罪人的朋友,為法利賽人所詬病,而這正是我今天要講的題目。基督徒能和那些人們認為不好的人作朋友嗎?應該和他們作朋友嗎?耶穌看見一個稅吏利未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而且還參加利未擺的筵席,因而遭法利賽人批評、稱祂為罪人的朋友。耶穌的回答是,若要讓他們有一個新的前途,就是要跟他們作朋友才能改變他們,所以耶穌勢必要跟他們接觸認識、作朋友。「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5:27-32)
2、 罪女哭泣香膏抹主
耶穌不只這樣,並且還讓妓女來吻祂的腳。耶穌這次是讓法利賽人請吃飯,那時人們是側趴著吃飯,腳朝向外。有一個女人突然來了,在耶穌的腳上哭泣,然後用她的頭髮去擦耶穌的腳,並且倒上香膏,「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路7:37-38)這讓請客的主人看了很不舒服,想著耶穌難道不怕有人會覺得這樣不好嗎?耶穌把主人心裡的嘀咕講出來,用比喻說:「有一個人欠了主人五塊錢,另一人欠主人五千塊,主人對他們都說不必還了,你想哪一人得到的恩典較多?」,耶穌繼續說:「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路7: 47)耶穌告訴我們,讓罪人從罪惡中能回轉來作主的門徒,其方法不是指責、而是赦免,讓他有一個新的開始。得到這樣恩典的人,是充滿了感恩,他的反應是願以愛心來奉獻,如同這位女人把最寶貴的香膏打破來抹耶穌的腳。
3、 尋羊找錢浪子回頭
「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15:1-2)耶穌知道法利賽人在旁嘀咕,就說了一個故事給他們聽:有一個女人丟了一塊錢,她點燈將其找出來;有一個牧羊人丟了一隻羊,他把九十九隻羊放著,去把那走失的迷羊找回來;最後耶穌再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浪子回頭-當這個離家放蕩的小兒子回來時,他父親就擁抱迎接他,「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20節)在家中的大兒子心裡不高興,「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 28節)。耶穌在一個故事中就提到了兩個浪子:小兒子是大家公認的壞人,大兒子是自以為的好人、但心裡卻充滿苦毒,而這位父親是代表上帝,祂擁抱迎接那知道回頭的小兒子,對於不知道自己錯的大兒子則是出去勸他悔改,所以兩個浪子都需要神的恩典。耶穌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法利賽人:你們批評別人不對,你們內心本身也是需要回轉的。
4、 撒該下樹接待耶穌
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耶穌跟另一個稅吏的互動。耶穌不只讓他請吃飯,並且在他家留宿,「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路19:5)過了這夜,隔天這個稅吏就對眾人說:「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8節)這裡顯出耶穌對軟弱當中的人的愛、呼召、與赦免,祂帶來的是生命完全的轉變-撒該願意賠償,這是關於公義,他願意幫助,這是關於慈愛,所以撒該轉變得既公義又充滿慈愛。我喜歡一句話:「Every Saint has a past, Every sinner has a Future.」,就是說,每一個聖徒都有一個過去,但是每一個罪人都有一個將來,我把它翻譯成中文:「不被既往困住,奔向光明前途」,我想這是耶穌與罪人作朋友的最大恩典;我再加上一句話:「The Grace of a friend brings "the Past" of a sinner into the Future of a Saint.」,就是對於那些在罪惡中的人,給予他們一個盼望,讓他們能擁有不同的明天。耶穌為什麼要作罪人的朋友?因為朋友的友誼可以幫助一個在罪惡中的人,從罪中的過去轉變成為聖潔的將來。
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然而,我們能這樣效法耶穌嗎?不會有危險嗎?華人的智慧告訴我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為何耶穌都跟罪人在一起呢?聖經裡也的確教導我們不要接觸那些人:
1、 不與瞞哄人的同群
詩篇說:「我沒有和虛謊人同坐,也不與瞞哄人的同群」(詩26:4)。
2、 濫交朋友自取敗壞
箴言說:「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箴18:24)。
3、 信與不信勿負一軛
新約也警告我們不要與不信的在一起,「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林後6:14)
4、 世俗為友與神為敵
如果我們想與他們作朋友,就是和上帝作敵人,「…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雅4:4)那為何耶穌和他們作朋友?我們又該如何和這些人作朋友?如何交往我們的福音朋友?
Ⅴ、如何交往福音朋友
1、 香壇盛火跑到會眾
我想到舊約中有一個故事,就是當猶太人背叛神、上帝開始處罰猶太人的時候,摩西跟亞倫說:「拿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帶到會眾那裡,為他們贖罪;因為有忿怒從耶和華那裡出來,瘟疫已經發作了。」(民16:46)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畫面,是指亞倫要幫助這些在瘟疫當中的人免去滅亡。他要做兩個動作:先要跑到聖所裡,從神的面前將壇上的火引到香爐內;再來,他要跑到瘟疫區中,拿著香爐站在會眾當中為他們禱告。如果亞倫因為看見百姓在瘟疫中,就跑進聖所裡不斷禱告,他是救不了那邊的人;如果亞倫是直接跑到百姓那裡,也救不了這些人,因為沒有從香壇上取得火。所以若我們要和這些還沒有信主的人作朋友,我們必須要有兩個動作:每天到神的面前,從神支取力量、支取恩典,並且,我們也要每天到他們當中去,和他們有互動往來,如此才有可能將神的聖潔和恩典帶到他們當中,才能真正幫助我們的福音朋友。
2、 受差入世卻不屬世
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時,作了一個很長的禱告,當中有一段內容就是為祂的學生禱告,因為祂曉得學生們要被差派到世界當中時,可能會被世界影響;但若不差派他們去,這個世界就不可能被神的愛影響。耶穌禱告著:我差他們進入世界,可是「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祢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祢的道就是真理。祢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17:16-18)這當中有個緊張的關係,我們雖然是被主差到世上和這世界的人作朋友,但我們需要倚靠主的真理來讓我們活出與世界不同的生活,這就叫作「在世不屬世in but not of the world」──神要我們與他們作朋友,但也保守我們同流不合污。我們若不去接觸他們,就無法將主的愛帶到他們當中;我們若與他們接觸,就需要神的真理來保守我們成聖,否則的話,最終我們可能就與他們一樣。
3、 負主的軛學主樣式
去的時候,不是自己去,而是一定要和主耶穌一起去。主邀請我們的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所謂「我的軛」,就是兩隻牛一起拖著車的軛,所以主說「你來負我的軛」,是說「你同我負軛」,這代表即使有著問題時,主就在我們的旁邊,是祂陪著我們去到他們當中,所以我們是與主負軛,並學習主謙卑柔和的態度。
4、 挑戰代價尊重抉擇
最後主耶穌到他們當中,不只是接納、赦免他們,祂也給予他們挑戰和代價,且最後還尊重對方的決定。當我們與這些未信主的人作朋友時,我們要學主的樣式。耶穌看見一個年輕的官,他平日生活表現很好,在聖經中描述耶穌「愛他」的不多,這年輕人是其中一個。耶穌愛他,並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臉上就變了色,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可10:21-22)耶穌與他作朋友,並告訴他跟從主的代價:你需要付上代價、有所改變;然後耶穌讓這個朋友自己決定要不要來跟隨耶穌。結果,這位年輕人因為自己的產業太多,他的決定是沒有辦法跟隨主,耶穌就讓他離開了。我想,這是對朋友最大的尊重。有時候我們傳福音可能會因為朋友的不信,而惱羞成怒,但耶穌沒有,祂讓這年輕人有時間再回去思想,而或許有天他會改變。昨天我們在上小組裝備課程時,我提到尼哥德慕半夜找耶穌,耶穌對他說了些話,然後聖經就沒有再記載尼哥德慕究竟有否決志。直到耶穌快被審判定罪時,法利賽人中有一個說:「不先聽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難道我們的律法還定他的罪嗎?」(約7:51)約翰福音就記載了這個官就是半夜去找耶穌的人。後來耶穌死了,被埋葬卻沒有香膏時,為耶穌預備香膏的就是這個尼哥德慕。所以,耶穌等尼哥德慕這麼久,等至耶穌死了尼哥德慕才有勇氣表白、跟隨耶穌。各位弟兄姊妹,當我們在與這些未信主的人作朋友時,我們要學主的榜樣。
Ⅵ、結論:半夜敲門的朋友
耶穌曾講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祂說,有一個人半夜在睡覺,我將他稱作「睡覺的朋友」,他有一個朋友晚上來吵他,我把他稱作「敲門的朋友」,「耶穌又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裡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裡,我沒有什麼給他擺上。那人在裡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的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路11:5-8)故事中有三個朋友:「睡覺的朋友」「敲門的朋友」「來訪的朋友」,很清楚的,「睡覺的朋友」是上帝,「敲門的朋友」是我們基督徒,「來訪的朋友」就是福音朋友。神要我們與祂親密,到一個程度是敢在半夜去敲門。對於不太熟的人,我們不敢半夜打擾吧?但若是好朋友,我們真有緊急的事情時,會打電話給他,向他求。我曾聽過曾牧師分享一個見證,他帶著少契聚完會,而後一同去吃宵夜,菜點好、才剛坐下來,就接到他朋友打電話來說:「昭瑞啊…我喝醉酒了…不能開車…你可不可以開車送我回基隆…」,昭瑞牧師並沒有回絕,反而直接說:「好,你等我一下」,就把宵夜的錢先付了,跟少契輔導與學生交代後,就開車去將他朋友載回基隆。你敢打這樣的電話嗎?你有這樣的朋友嗎?你和上帝之間好到可以半夜找祂嗎?你有朋友和你好到他會來拜託你嗎?這個「基督門徒」既是「睡覺朋友」的朋友,也是「來訪朋友」的朋友,所以我們基督徒要作上帝的朋友,也要有福音的朋友,我們才能將耶穌基督的愛帶給其他的人。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我們感謝祢,因為祢到世上來,就是要作罪人的朋友,祢不忌諱來被社會指指點點,祢樂意接觸那些在罪惡中的朋友,跟他們吃飯、跟他們喝酒,作他們的朋友。主,祢說祢到世上來,就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用祢的愛給這些人一個盼望。我們承認有時候我們太潔身自愛,我們當了基督徒越久,我們的未信主朋友就越來越少,我們常常把基督徒當成一個能夠進天堂的護照,我們成為一個基督教的中產階級俱樂部,我們的朋友都是基督徒,主,我們已經失掉我們的福音朋友。或許我們在教會久了,我們跟神之間也太習慣了,我們沒有成為上帝的朋友,我們沒有每天跟神有親近的關係,我們也沒有跟周圍還未認識祢的人成為朋友,我們成為一個自以為是的基督徒。求主幫助我們,每一天能夠跟祢親近,到祢的聖壇前領受祢的真理,每一天願意花時間,跟還沒認識祢的人,作福音的朋友,既能夠成為上帝的朋友,也能夠擁有福音的朋友,好讓我們能夠把神的愛和盼望,帶到他們當中,讓更多的人來一起分享,把這樣的恩典賜給我們,這樣跟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想起…就有…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8.03.02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經文 耶利米哀歌三章18~26節
一、引言:
1.有一首台灣人的哀歌:「想欲補無半項……是永遠無希望」
這有一首台灣民謠「補破網」(詞/李臨秋、曲/王雲峰)歌詞寫道:
(1)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孔。想欲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為著前途針活縫,尋傢俬補破網。
(2)手拿網頭就重,悽慘阮一人。意中人走叨藏,那無來鬥幫忙。枯不利終罔珍動,舉鋼針接西東。天河用線做橋板,全精神補破網。
(3)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阻風雨駛孤帆,阮勞力無了工。雨過天晴魚滿港,最快樂咱雙人。今日團圓心花春,從今免補破網。
台灣民間的歌謠,有很多在描述百姓生活的寫照,唱出老百姓的心聲,每一首歌謠的出現,也有它的時代背景,具有時代象徵意義。「補破網」這一首歌,有人認為就是強烈表達出它的時代背景和象徵意義的一首歌。這首歌發表於一九四八年,戰後的年代,也是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的隔年,台灣經過大戰後到處斷垣殘壁,接著二二八事件帶來整個社會動盪不安,種種情況如同一張破碎的網,正待重新補綴,人人希望有一張新的網,期待社會重整復建,因此「漁網」的台語就成為一個象徵「希望」(台語)。或許作詞李臨秋先生起初寫歌時的動機並不一定是這樣,但因與當時的時局不謀而合的情愫,因此被認為是反映時代的作品,代表當時民眾內心渴望能重新建立家園和新秩序的心聲。也成為當時無法說出苦難悲情的台灣人抒發情緒的歌曲「想欲補無半項…是永遠無希望」,(因著有影射與象徵意涵,在1977年之前,它一直被有關單位列為禁唱歌曲。)
事隔六十年的今日,每年二二八紀念日,很多人仍會吟唱這首歌謠來紀念當時台灣人民所經歷的一切事件與苦情,每逢唱到第三段歌詞講「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雨過天晴魚滿港,最快樂咱雙人;今日團圓心花春,從今免補破網。」就再次看到那起初的「希望」之光。
以色列人也有反映時代與訴情的歌謠,今天我們所讀的耶利米哀歌就是一本唱出以色列人亡國遭難的「輓歌」。
2. 一首以色列哀歌: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裡面憂悶。(哀3:20)
耶利米哀歌共有五首詩歌,作者耶利米用詩歌體裁來哀悼耶路撒冷在主前586年陷落焚毀、猶大亡國、百姓被擄所經歷的痛苦與哀情,說出百性的犯罪致使猶大陷落,詩人也在歌中為全國人民的罪孽而認罪。從第一首哀歌第一章第一節「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到第三首第三章18-20節說:「我就說:我的力量衰敗;我在耶和華那裡毫無指望!耶和華啊,求你記念我如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裡面憂悶。」唱出心中的哀愁與絕望。
哀3:20在希伯來原文中翻譯說「我的心想念這些,我裡面就往下沉。」當耶利米想起亡國的一切悲哀痛苦,他的心也隨之往下沉,好似所有的希望如同石沉大海,沒有一點指望。
二、本文:想起…就有…
但是,到了下一句,突然間,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轉個彎赫然看見了希望。第21節說「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他的指望來自於他的「想起」,希伯來原文翻譯說:「但我轉過來思想,心裡就有指望。」,台語聖經說:「我的心倒轉想此個事,所以我有盼望、無致到滅無」在這裡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大轉彎」,不同的想法,帶來不同的情緒、感受和對事情的解讀,產生不同的結果。詩人從原本不斷追想亡國的悲情百姓的犯罪受苦刑罰,毫無指望,心情下沉,突然間有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將他拉到了高處、使他充滿無窮的指望。這個轉折,讓作者也在最後的詩歌中唱出對上帝的懇求「耶和華啊,求你紀念我們所遭遇的事…」,唱出被擄歸回的盼望「求祢使我們向祢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祢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
1.先知耶利米「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哀3:21)
到底作者想起什麼使他豁然開朗、充滿盼望?現代中文譯本說:但當我想起另一件事,我的希望又重新燃起。新譯本聖經:但我的心一想起下面這件事,我就有指望。呂振中譯本說:但以下這一點,我心裏一回想,我就因此有指望了,原來耶利米想起的「這事」是另一件事,是不同於之前所追憶的遭難之事,而是接下去經文所說的這件關鍵事,讓我們來看這到底是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將墜入谷底絕望中耶利米攀升到高處:耶利米哀歌歌3:22-26接著說「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我心裏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求祂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祂的救恩,這原是好的。」
當作者想到上帝的慈愛、上帝的憐憫就知道他們一定不會被消滅。雖然眼前的事實所見的國家是已經被消滅了,但是他心中因著上帝的憐憫與慈愛湧起了一股信心及盼望,那慈愛憐憫人的上帝使他有信心的眼穿透眼見的困境,瞭望未來的指望。詩人彷彿手撫著斷垣殘壁猶如「茵蔯苦膽」,但是抬頭仰望黑雲密佈中的光影吟唱著「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哀3:22-23),祂宣告著他們不致消滅。並且充滿新的盼望。
是的,慈愛憐憫的上帝讓人從挫敗的經驗中轉回,使人不停留在苦痛的經驗中,並且先知耶利米在這個動盪的時代中找到了這不變的定律—就是上帝的慈愛與憐憫,而這個神觀,讓他從以為百姓犯罪被上帝刑罰的悲哀中省悟,重拾信心。這個神觀是帶有歷史事件的經驗與記憶的,是出埃及的歷史和信仰,如同尼希米記9:16-21所陳述的:以色列百姓在曠野中硬著頸項不肯順從,遇到沒水喝、沒東西吃時就想著埃及的肉湯,就想要回去繼續作奴隸;當等不到摩西回來就自己造金牛犢崇拜,大大惹動上帝的怒氣,但是上帝並未因此離棄他們,是上帝親自領他們出埃及,祂就保守到底。先知說:「但祢是樂意饒恕人,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慈愛的 神,並不丟棄他們。」、「祢還是大施憐憫,在曠野不丟棄他們。白晝,雲柱不離開他們,仍引導他們行路;黑夜,火柱也不離開他們,仍照亮他們當行的路。祢也賜下祢良善的靈教訓他們;未嘗不賜嗎哪使他們糊口,並賜水解他們的渴。在曠野四十年,祢養育他們,他們就一無所缺:衣服沒有穿破,腳也沒有腫。」
就是這樣的愛,想起上帝的慈愛使我們能夠不致失望,不停留在挫敗經驗中,看見有路可走「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哀3:22)
當耶利米想起在曠野中每早晨信實的上帝供應嗎哪餵養百姓,他說:「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黑夜再長總有天明的時候,又是新的一天,即使人們因著食物短缺就苦毒埋怨上帝,但信實的上帝仍每日賜下「嗎哪」供應。「所以,你要知道耶和華─你的神,祂是神,是信實的神;向愛祂、守祂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申 7:9)、「因為,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 30:5)
第26節說「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祂的救恩,這原是好的。」在一片毀壞中,耶利米說「這原是好的」,有什麼是好的?就是等候這位慈愛憐憫又信實的上帝的拯救。雖然這個國家已經完了,耶路撒冷城已被攻破了,在這個城中他看見敵人的燒殺擄掠,他看見許多家破人亡,他看見百姓民不聊生。他看見孩童餓死在城中,他看見母親吃自己的嬰孩,他看見許多人餓得皮包骨,他每天以淚洗面,所見的沒有一件事情「是好的」,是可以讓他可以歡笑的,他心中充滿了悲哀,但是這個時候他轉眼去仰望上帝,他想起上帝的愛是諸般的慈愛,他想起神的愛是不斷絕的憐憫,他知道在這個無望中有一項「原本是好的」,就是靜靜聽候上帝的拯救,他的心重燃了希望的火花。他心中產生了信心,他有了把握,他知道「我們不致消滅。」知道還有再起來的一天,還有再復活的一天。
想起上帝的慈愛憐憫與信實,使他重新有正確的神觀,對上帝的認識,使他重新有盼望,能夠在被擄的困境中等候上帝的拯救,不致失去信心與希望。親愛的兄姐,神的兒女可能被困住但是不會走投無路的,因他的慈愛憐憫與信實。在絕望的困境中,尋找簡單永恆的定律,想起上帝的本質和作為,成為我們的盼望。
在咱的處境中,是否也能「想起上帝的好,就有盼望」面對台灣的現況,總統選舉將到,看見政黨間交惡攻訐,看見物價指數節節上升,看見報導充滿暴力淫亂失喪,你想到了什麼…就有…
是不是我們也像哀歌的作者,想起上帝的掌權,對國家有盼望,無論選舉的結果是什麼,是誰做總統,使台灣「好的」「有希望的」是這位永不變守約有慈愛憐憫的上帝。「仰望耶和華的拯救,靜靜聽候,這是好」。親像保羅所講「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祂必成就這事」。(帖前 5:24)讓我們轉彎「想起另一件事情」使我們的生命盼望向上提升。
在新約聖經中有另外一個「想起」的故事……
2. 彼得「想起主說的話,就哭了」(可14:72、路22:61)
耶穌被捉的那一夜,彼得跟著到了大祭司院,旁人問他是否是耶穌的同伴,彼得不知不覺順口地否認。直到「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可 14:72)
路加福音 22:61說: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彼得的哭是因為想起耶穌對他說的話,自以為很剛強可以與耶穌同赴死同受難,卻未知不敵現實環境的壓力。但是這個經驗卻成了彼得生命的轉彎。因著上帝的話語使彼得認識到自己的軟弱(可14:27-31、詩119:11)
耶穌轉頭看彼得,讓彼得想起前不久與耶穌的對話(可14:27-31)「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裏,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卻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對話中的彼得信心滿滿、拍胸脯掛保證,絕對不會臨陣脫逃,會與耶穌同受苦,未料,是跟到了大祭司院,卻敵不過內心的軟弱、恐懼擔憂,連連否認與耶穌的關係,甚至在說的時候還不知覺,直到耶穌看他,才知自己的軟弱,出去放聲大哭。
人的軟弱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軟弱,彼得大啼哭,因為發現自己的軟弱,知道自己雖然立志想要跟隨主、服事主、愛主,此時卻發現,沒有主在身邊,就「羅 7:18 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彼得因為自信滿滿,未將耶穌指出他可能有的軟弱當一回事,所以憑自己的熱情氣力面對突發狀況,以致失敗懊惱。但是感謝上帝「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羅 5:6)這個軟弱的經驗成為彼得成功為主用的基石,當耶穌復活後,在海邊重新與彼得對話,他的謙卑回答「主阿,你知道我只能用兄弟的愛來愛你,我沒有辦法用無條件的愛來愛你」,這個重新對自己的認識,讓耶穌委以重任在他身上,讓他成為日後初代教會強而有力的建造者。保羅講:「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 12:9)「他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卻因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我們也是這樣同他軟弱,但因神向你們所顯的大能,也必與他同活。」(林後 13:4),知道自己的軟弱、重新認識自己、學會仰望上帝,從上帝的眼中看自己,不再憑著自己的能力、熱誠與感動,乃是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為我們捨命的耶穌基督,上帝的話使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學會仰望神。
彼得的軟弱使他的內心柔順,能夠在耶穌再次造訪時 被上帝重新託付使命,能夠知道不再憑自己的血氣之勇,而在五旬節時,順服聖靈引導說出得救的福音信息讓人悔改信主。這個經驗讓彼得在往後的侍奉中,不是想起自己的挫敗、自己的羞愧,而是耶穌的託付,讓他能夠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想起上帝的話,使我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提醒我們需要依靠上帝在每一事上,軟弱中有主的扶持,讓我們可以擦乾眼淚 拍拍身上的塵埃與論斷,重新出發,能夠繼續侍奉。
偉大教父奧古斯丁米蘭花園中,因著上帝話羅馬書十三章13-14節「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他「頓覺有一恬靜的光射到心中,滿了安全感,所有的陰暗沉霾一掃而空。使他脫胎換骨,生命更新的事件。他後來將這寶貴的經歷歸納為「不可抗拒的恩典」。上帝的話說中他的問題,卻也開啟了他生命嶄新的一頁。因其特殊的使他對救恩論提出精闢的分析。
奧古斯丁曾說:「想起我是主教,有服務天主子民的責任,我很害怕;但想起我也是信徒、天主子民的一分子,我很感安慰。」
3. 門徒想起主說過這話,便信了…(約 2:17-22)
當耶穌到耶路撒冷聖殿時,看見教會變成了市集,有賣牛賣羊賣鴿子,還有兌換銀錢的行為,耶穌就趕出牛羊、推倒桌子,「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任何人看見這樣的行為,都會立刻反應,這不是一件可以置之不理的事,因為它太使人吃驚了。猶太人當下就質詢耶穌這樣的行為有什麼好見證的,很不能理解耶穌的作為。但是門徒的反應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反應是想起詩篇 69:9 「因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並且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這首詩是講到彌賽亞的。當彌賽亞來到時他必為上帝的殿心裏火熱。所以當門徒心中記起這節詩的時候,他們對耶穌是彌賽亞的確信就更深刻更肯定,只有彌賽亞才會有這種行動,門徒因此就更肯定耶穌是上帝的受膏者。並且在耶穌復活之後,門徒更是因此而堅信。
門徒想起經上的話、想起耶穌的話 就能了解耶穌在聖殿掀桌的行為,並且從中堅固他們的信仰。約 2:22「所以到他從死裏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他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
上帝的話語使我們能面對處遇(路1:38)
上帝的話幫助我們面對不明白的事情,經歷上帝的奇妙作為;如同馬利亞聽見天使告訴他要未婚懷孕生子,何等震驚的事情,路 1:34 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但當天使說「因為,出於 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1:37),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 1:38)
上帝的話語使我們不至於跌倒(約16:1-4、)
想起聖經的話讓門徒可以理解耶穌的行為,不致懷疑眼前所見事情的表面,不致因著人言語環境而跌倒。
耶穌也曾說:「我已將這些事告訴你們,使你們不至於跌倒。人要把你們趕出會堂,並且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 神。他們這樣行,是因未曾認識父,也未曾認識我。我將這事告訴你們,是叫你們到了時候可以想起我對你們說過了。」
耶穌清楚地對我們說,堅固我們信心、保守我們不致跌倒的,是上帝信實的話語。想起上帝的話使門徒可以再遭患難時,不致跌倒離開信仰。我們的信仰要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上,不是在人的行為上或是我們所遭遇的環境裡,好讓我們不為環境所影響,而能在環境中更深經歷上帝的帶領和祝福。
三.結語:如何想起?
1.讀經計劃:存放在心裡(申11:18、太12:35)
「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留在意中,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申 11:18)「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12:35)
有存款才有辦法提款,存放上帝的話,好的讀經計劃、靈修生活,幫助我們存放上帝的話語、應許、能力,使我們能夠常常想起,有所提取。
2.禱告生活:聖靈的幫助(約14:26)
耶穌說「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 14:26)要有聖靈的幫助。我們需要禱告來到主前讓聖靈在我們裡面工作。彼得雖然軟弱,但是他仍在主的面前,當耶穌轉頭看他時,就使他想起主說的話。建立穩定的禱告靈修的生活,與主面對面,常在他面前。
3.靈修日誌:屬算恩典(書24:14-16)
練習寫靈修日誌,屬算恩典,記錄下上帝所應許的見證,寫下一句話成為你一天默想與鼓勵的話語。今日的一句話成為明日的見證,成為別人的鼓勵與盼望。
亞伯拉罕經歷獻以撒事件之後,「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的意思〕,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創 22:14)每當我們想起耶和華以勒就充滿盼望知道有上帝的預備。
雅各逃難中遇見神之後,「雅各便給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就是神之面的意思〕,意思說:「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創 32:30)雅各的經歷成為我們的安慰,我們可以與神面對面。
在多馬摸耶穌才相信復活的事件之後,約翰說「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 20:31)
因著這些人寫下的生活見證,成為我們信仰的盼望。
寫靈修筆記,記下上帝的作為成為我們信心的憑證,記下上帝的提醒幫助我們即時修正我們的行為,也成為別人的勸勉與鼓勵。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經文 耶利米哀歌三章18~26節
一、引言:
1.有一首台灣人的哀歌:「想欲補無半項……是永遠無希望」
這有一首台灣民謠「補破網」(詞/李臨秋、曲/王雲峰)歌詞寫道:
(1)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孔。想欲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為著前途針活縫,尋傢俬補破網。
(2)手拿網頭就重,悽慘阮一人。意中人走叨藏,那無來鬥幫忙。枯不利終罔珍動,舉鋼針接西東。天河用線做橋板,全精神補破網。
(3)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阻風雨駛孤帆,阮勞力無了工。雨過天晴魚滿港,最快樂咱雙人。今日團圓心花春,從今免補破網。
台灣民間的歌謠,有很多在描述百姓生活的寫照,唱出老百姓的心聲,每一首歌謠的出現,也有它的時代背景,具有時代象徵意義。「補破網」這一首歌,有人認為就是強烈表達出它的時代背景和象徵意義的一首歌。這首歌發表於一九四八年,戰後的年代,也是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的隔年,台灣經過大戰後到處斷垣殘壁,接著二二八事件帶來整個社會動盪不安,種種情況如同一張破碎的網,正待重新補綴,人人希望有一張新的網,期待社會重整復建,因此「漁網」的台語就成為一個象徵「希望」(台語)。或許作詞李臨秋先生起初寫歌時的動機並不一定是這樣,但因與當時的時局不謀而合的情愫,因此被認為是反映時代的作品,代表當時民眾內心渴望能重新建立家園和新秩序的心聲。也成為當時無法說出苦難悲情的台灣人抒發情緒的歌曲「想欲補無半項…是永遠無希望」,(因著有影射與象徵意涵,在1977年之前,它一直被有關單位列為禁唱歌曲。)
事隔六十年的今日,每年二二八紀念日,很多人仍會吟唱這首歌謠來紀念當時台灣人民所經歷的一切事件與苦情,每逢唱到第三段歌詞講「魚入網好年冬,歌詩滿漁港;雨過天晴魚滿港,最快樂咱雙人;今日團圓心花春,從今免補破網。」就再次看到那起初的「希望」之光。
以色列人也有反映時代與訴情的歌謠,今天我們所讀的耶利米哀歌就是一本唱出以色列人亡國遭難的「輓歌」。
2. 一首以色列哀歌: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裡面憂悶。(哀3:20)
耶利米哀歌共有五首詩歌,作者耶利米用詩歌體裁來哀悼耶路撒冷在主前586年陷落焚毀、猶大亡國、百姓被擄所經歷的痛苦與哀情,說出百性的犯罪致使猶大陷落,詩人也在歌中為全國人民的罪孽而認罪。從第一首哀歌第一章第一節「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到第三首第三章18-20節說:「我就說:我的力量衰敗;我在耶和華那裡毫無指望!耶和華啊,求你記念我如茵蔯和苦膽的困苦窘迫。我心想念這些,就在裡面憂悶。」唱出心中的哀愁與絕望。
哀3:20在希伯來原文中翻譯說「我的心想念這些,我裡面就往下沉。」當耶利米想起亡國的一切悲哀痛苦,他的心也隨之往下沉,好似所有的希望如同石沉大海,沒有一點指望。
二、本文:想起…就有…
但是,到了下一句,突然間,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轉個彎赫然看見了希望。第21節說「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他的指望來自於他的「想起」,希伯來原文翻譯說:「但我轉過來思想,心裡就有指望。」,台語聖經說:「我的心倒轉想此個事,所以我有盼望、無致到滅無」在這裡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大轉彎」,不同的想法,帶來不同的情緒、感受和對事情的解讀,產生不同的結果。詩人從原本不斷追想亡國的悲情百姓的犯罪受苦刑罰,毫無指望,心情下沉,突然間有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將他拉到了高處、使他充滿無窮的指望。這個轉折,讓作者也在最後的詩歌中唱出對上帝的懇求「耶和華啊,求你紀念我們所遭遇的事…」,唱出被擄歸回的盼望「求祢使我們向祢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祢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
1.先知耶利米「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哀3:21)
到底作者想起什麼使他豁然開朗、充滿盼望?現代中文譯本說:但當我想起另一件事,我的希望又重新燃起。新譯本聖經:但我的心一想起下面這件事,我就有指望。呂振中譯本說:但以下這一點,我心裏一回想,我就因此有指望了,原來耶利米想起的「這事」是另一件事,是不同於之前所追憶的遭難之事,而是接下去經文所說的這件關鍵事,讓我們來看這到底是什麼,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將墜入谷底絕望中耶利米攀升到高處:耶利米哀歌歌3:22-26接著說「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我心裏說:耶和華是我的分,因此,我要仰望祂。凡等候耶和華,心裏尋求祂的,耶和華必施恩給他。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祂的救恩,這原是好的。」
當作者想到上帝的慈愛、上帝的憐憫就知道他們一定不會被消滅。雖然眼前的事實所見的國家是已經被消滅了,但是他心中因著上帝的憐憫與慈愛湧起了一股信心及盼望,那慈愛憐憫人的上帝使他有信心的眼穿透眼見的困境,瞭望未來的指望。詩人彷彿手撫著斷垣殘壁猶如「茵蔯苦膽」,但是抬頭仰望黑雲密佈中的光影吟唱著「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哀3:22-23),祂宣告著他們不致消滅。並且充滿新的盼望。
是的,慈愛憐憫的上帝讓人從挫敗的經驗中轉回,使人不停留在苦痛的經驗中,並且先知耶利米在這個動盪的時代中找到了這不變的定律—就是上帝的慈愛與憐憫,而這個神觀,讓他從以為百姓犯罪被上帝刑罰的悲哀中省悟,重拾信心。這個神觀是帶有歷史事件的經驗與記憶的,是出埃及的歷史和信仰,如同尼希米記9:16-21所陳述的:以色列百姓在曠野中硬著頸項不肯順從,遇到沒水喝、沒東西吃時就想著埃及的肉湯,就想要回去繼續作奴隸;當等不到摩西回來就自己造金牛犢崇拜,大大惹動上帝的怒氣,但是上帝並未因此離棄他們,是上帝親自領他們出埃及,祂就保守到底。先知說:「但祢是樂意饒恕人,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慈愛的 神,並不丟棄他們。」、「祢還是大施憐憫,在曠野不丟棄他們。白晝,雲柱不離開他們,仍引導他們行路;黑夜,火柱也不離開他們,仍照亮他們當行的路。祢也賜下祢良善的靈教訓他們;未嘗不賜嗎哪使他們糊口,並賜水解他們的渴。在曠野四十年,祢養育他們,他們就一無所缺:衣服沒有穿破,腳也沒有腫。」
就是這樣的愛,想起上帝的慈愛使我們能夠不致失望,不停留在挫敗經驗中,看見有路可走「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祂的憐憫不致斷絕。」(哀3:22)
當耶利米想起在曠野中每早晨信實的上帝供應嗎哪餵養百姓,他說:「每早晨,這都是新的;你的誠實極其廣大!」,黑夜再長總有天明的時候,又是新的一天,即使人們因著食物短缺就苦毒埋怨上帝,但信實的上帝仍每日賜下「嗎哪」供應。「所以,你要知道耶和華─你的神,祂是神,是信實的神;向愛祂、守祂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申 7:9)、「因為,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 30:5)
第26節說「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祂的救恩,這原是好的。」在一片毀壞中,耶利米說「這原是好的」,有什麼是好的?就是等候這位慈愛憐憫又信實的上帝的拯救。雖然這個國家已經完了,耶路撒冷城已被攻破了,在這個城中他看見敵人的燒殺擄掠,他看見許多家破人亡,他看見百姓民不聊生。他看見孩童餓死在城中,他看見母親吃自己的嬰孩,他看見許多人餓得皮包骨,他每天以淚洗面,所見的沒有一件事情「是好的」,是可以讓他可以歡笑的,他心中充滿了悲哀,但是這個時候他轉眼去仰望上帝,他想起上帝的愛是諸般的慈愛,他想起神的愛是不斷絕的憐憫,他知道在這個無望中有一項「原本是好的」,就是靜靜聽候上帝的拯救,他的心重燃了希望的火花。他心中產生了信心,他有了把握,他知道「我們不致消滅。」知道還有再起來的一天,還有再復活的一天。
想起上帝的慈愛憐憫與信實,使他重新有正確的神觀,對上帝的認識,使他重新有盼望,能夠在被擄的困境中等候上帝的拯救,不致失去信心與希望。親愛的兄姐,神的兒女可能被困住但是不會走投無路的,因他的慈愛憐憫與信實。在絕望的困境中,尋找簡單永恆的定律,想起上帝的本質和作為,成為我們的盼望。
在咱的處境中,是否也能「想起上帝的好,就有盼望」面對台灣的現況,總統選舉將到,看見政黨間交惡攻訐,看見物價指數節節上升,看見報導充滿暴力淫亂失喪,你想到了什麼…就有…
是不是我們也像哀歌的作者,想起上帝的掌權,對國家有盼望,無論選舉的結果是什麼,是誰做總統,使台灣「好的」「有希望的」是這位永不變守約有慈愛憐憫的上帝。「仰望耶和華的拯救,靜靜聽候,這是好」。親像保羅所講「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祂必成就這事」。(帖前 5:24)讓我們轉彎「想起另一件事情」使我們的生命盼望向上提升。
在新約聖經中有另外一個「想起」的故事……
2. 彼得「想起主說的話,就哭了」(可14:72、路22:61)
耶穌被捉的那一夜,彼得跟著到了大祭司院,旁人問他是否是耶穌的同伴,彼得不知不覺順口地否認。直到「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可 14:72)
路加福音 22:61說: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彼得的哭是因為想起耶穌對他說的話,自以為很剛強可以與耶穌同赴死同受難,卻未知不敵現實環境的壓力。但是這個經驗卻成了彼得生命的轉彎。因著上帝的話語使彼得認識到自己的軟弱(可14:27-31、詩119:11)
耶穌轉頭看彼得,讓彼得想起前不久與耶穌的對話(可14:27-31)「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裏,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卻極力地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對話中的彼得信心滿滿、拍胸脯掛保證,絕對不會臨陣脫逃,會與耶穌同受苦,未料,是跟到了大祭司院,卻敵不過內心的軟弱、恐懼擔憂,連連否認與耶穌的關係,甚至在說的時候還不知覺,直到耶穌看他,才知自己的軟弱,出去放聲大哭。
人的軟弱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軟弱,彼得大啼哭,因為發現自己的軟弱,知道自己雖然立志想要跟隨主、服事主、愛主,此時卻發現,沒有主在身邊,就「羅 7:18 我也知道在我裏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彼得因為自信滿滿,未將耶穌指出他可能有的軟弱當一回事,所以憑自己的熱情氣力面對突發狀況,以致失敗懊惱。但是感謝上帝「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羅 5:6)這個軟弱的經驗成為彼得成功為主用的基石,當耶穌復活後,在海邊重新與彼得對話,他的謙卑回答「主阿,你知道我只能用兄弟的愛來愛你,我沒有辦法用無條件的愛來愛你」,這個重新對自己的認識,讓耶穌委以重任在他身上,讓他成為日後初代教會強而有力的建造者。保羅講:「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 12:9)「他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卻因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我們也是這樣同他軟弱,但因神向你們所顯的大能,也必與他同活。」(林後 13:4),知道自己的軟弱、重新認識自己、學會仰望上帝,從上帝的眼中看自己,不再憑著自己的能力、熱誠與感動,乃是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為我們捨命的耶穌基督,上帝的話使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學會仰望神。
彼得的軟弱使他的內心柔順,能夠在耶穌再次造訪時 被上帝重新託付使命,能夠知道不再憑自己的血氣之勇,而在五旬節時,順服聖靈引導說出得救的福音信息讓人悔改信主。這個經驗讓彼得在往後的侍奉中,不是想起自己的挫敗、自己的羞愧,而是耶穌的託付,讓他能夠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想起上帝的話,使我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提醒我們需要依靠上帝在每一事上,軟弱中有主的扶持,讓我們可以擦乾眼淚 拍拍身上的塵埃與論斷,重新出發,能夠繼續侍奉。
偉大教父奧古斯丁米蘭花園中,因著上帝話羅馬書十三章13-14節「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他「頓覺有一恬靜的光射到心中,滿了安全感,所有的陰暗沉霾一掃而空。使他脫胎換骨,生命更新的事件。他後來將這寶貴的經歷歸納為「不可抗拒的恩典」。上帝的話說中他的問題,卻也開啟了他生命嶄新的一頁。因其特殊的使他對救恩論提出精闢的分析。
奧古斯丁曾說:「想起我是主教,有服務天主子民的責任,我很害怕;但想起我也是信徒、天主子民的一分子,我很感安慰。」
3. 門徒想起主說過這話,便信了…(約 2:17-22)
當耶穌到耶路撒冷聖殿時,看見教會變成了市集,有賣牛賣羊賣鴿子,還有兌換銀錢的行為,耶穌就趕出牛羊、推倒桌子,「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任何人看見這樣的行為,都會立刻反應,這不是一件可以置之不理的事,因為它太使人吃驚了。猶太人當下就質詢耶穌這樣的行為有什麼好見證的,很不能理解耶穌的作為。但是門徒的反應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反應是想起詩篇 69:9 「因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並且辱罵你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這首詩是講到彌賽亞的。當彌賽亞來到時他必為上帝的殿心裏火熱。所以當門徒心中記起這節詩的時候,他們對耶穌是彌賽亞的確信就更深刻更肯定,只有彌賽亞才會有這種行動,門徒因此就更肯定耶穌是上帝的受膏者。並且在耶穌復活之後,門徒更是因此而堅信。
門徒想起經上的話、想起耶穌的話 就能了解耶穌在聖殿掀桌的行為,並且從中堅固他們的信仰。約 2:22「所以到他從死裏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他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
上帝的話語使我們能面對處遇(路1:38)
上帝的話幫助我們面對不明白的事情,經歷上帝的奇妙作為;如同馬利亞聽見天使告訴他要未婚懷孕生子,何等震驚的事情,路 1:34 馬利亞對天使說:「我沒有出嫁,怎麼有這事呢?」但當天使說「因為,出於 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路1:37),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 1:38)
上帝的話語使我們不至於跌倒(約16:1-4、)
想起聖經的話讓門徒可以理解耶穌的行為,不致懷疑眼前所見事情的表面,不致因著人言語環境而跌倒。
耶穌也曾說:「我已將這些事告訴你們,使你們不至於跌倒。人要把你們趕出會堂,並且時候將到,凡殺你們的就以為是事奉 神。他們這樣行,是因未曾認識父,也未曾認識我。我將這事告訴你們,是叫你們到了時候可以想起我對你們說過了。」
耶穌清楚地對我們說,堅固我們信心、保守我們不致跌倒的,是上帝信實的話語。想起上帝的話使門徒可以再遭患難時,不致跌倒離開信仰。我們的信仰要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上,不是在人的行為上或是我們所遭遇的環境裡,好讓我們不為環境所影響,而能在環境中更深經歷上帝的帶領和祝福。
三.結語:如何想起?
1.讀經計劃:存放在心裡(申11:18、太12:35)
「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留在意中,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申 11:18)「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12:35)
有存款才有辦法提款,存放上帝的話,好的讀經計劃、靈修生活,幫助我們存放上帝的話語、應許、能力,使我們能夠常常想起,有所提取。
2.禱告生活:聖靈的幫助(約14:26)
耶穌說「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 14:26)要有聖靈的幫助。我們需要禱告來到主前讓聖靈在我們裡面工作。彼得雖然軟弱,但是他仍在主的面前,當耶穌轉頭看他時,就使他想起主說的話。建立穩定的禱告靈修的生活,與主面對面,常在他面前。
3.靈修日誌:屬算恩典(書24:14-16)
練習寫靈修日誌,屬算恩典,記錄下上帝所應許的見證,寫下一句話成為你一天默想與鼓勵的話語。今日的一句話成為明日的見證,成為別人的鼓勵與盼望。
亞伯拉罕經歷獻以撒事件之後,「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的意思〕,直到今日人還說:「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創 22:14)每當我們想起耶和華以勒就充滿盼望知道有上帝的預備。
雅各逃難中遇見神之後,「雅各便給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就是神之面的意思〕,意思說:「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創 32:30)雅各的經歷成為我們的安慰,我們可以與神面對面。
在多馬摸耶穌才相信復活的事件之後,約翰說「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 20:31)
因著這些人寫下的生活見證,成為我們信仰的盼望。
寫靈修筆記,記下上帝的作為成為我們信心的憑證,記下上帝的提醒幫助我們即時修正我們的行為,也成為別人的勸勉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