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8.02.2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十五章12~17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的小組系列中,我們提到:傳福音是大使命、大誡命、也是新的誡命;要傳福音,首先我們要來思考「究竟傳福音所奠基的根本為何」─那就是上帝的愛:我們要先與上帝建立愛的關係,才能夠進入傳福音的事工裡。因此,今天我們的主題就是「神的朋友」。這個觀念很特別,因為很少人敢於想像「我是神的朋友、神是人的朋友」,而想著「我們與神之間有太大的差距,怎能夠成為祂的朋友呢?」
Ⅰ、引言:知心友誼很甜蜜(George Eliot 1819-1880)
我讀了一本英國的小說,該作者George Eliot寫到一段關於朋友的話:「知心的友誼很甜蜜,不管麥粒或糠秕;我儘管傾心吐意,他伸雙手全接去,輕篩分離留麥粒,再溫柔吹散糠秕。」耶穌曾說過,祂在最後審判之時,要收祂的禾稼,接著要把麥粒收在倉裡、把糠秕燒掉。然而這位詩人竟用這樣的詩句來表達友誼,他的意思是說:「在我要給朋友的東西當中,我不需小心翼翼的撿,而是可以整個給他,他也會整個接受;在接受以後,他會把有用的麥粒留下來,並溫柔的吹散沒有用的糠秕。」你是否認為這是一個親密的友誼關係?對於不是很熟稔的朋友,我們與其相處時,總是很小心挑著什麼話能講、什麼話不能講,因為怕說錯話、會得罪對方;但若朋友之間要好到一個程度,就不用在乎、不用這樣小心,因為朋友會聽得懂什麼是氣話、會知道其真正的意思,就聽進好的部分、讓不好的隨風而去。如詩人所說:「朋友將無意義的內容輕輕吹走,而我不需負責挑出麥粒或糠秕。」我們和上帝之間是這樣嗎?我們敢向上帝任意說話嗎?剛信主的弟兄姊妹會否認為「我不敢禱告,因為怕說錯話、怕不小心得罪上帝」;有人說,如果上帝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可以放心地什麼都講,因為上帝聽得出哪些才是我們要說的、哪些是氣話而已。這詩人的詩句正是描寫這樣的知心朋友。
今天的經文中談到與朋友的關係,我在這裡稍做個整理:耶穌基督對祂的學生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捨命和遵行是代表願意為朋友付出─付出你的時間、你擁有的好處,使你的朋友得到造就─這是朋友之間的第一個關係。第二點:「…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僕人並不知道主人所做的是何事,但朋友知道,因為其中一位肯說、另一位肯聽─願意好好的溝通內心的想法,這是朋友之間的第二個要素。第三:「…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揀選和分派的意思就是託付─好朋友之間才會把重要的事情交託給對方、請對方幫忙。所以在這段經文中,我看到有三個成為好朋友的要素:肯為朋友付出、彼此有好的溝通、並在必要時能把重要的事情託付給朋友。
Ⅱ、朋友之間重要因素
1、 信任託付(Confidence)
再來我們要用六個C思想何謂好朋友。在聖經裡有幾個關於朋友的記載,其中一個是提到百夫長:他的僕人生了病,但因為他自己是外邦人的身分而不敢去見耶穌,於是「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路7:3)。我們看見百夫長是他奴僕的好朋友,當他的僕人有困難時,他為對方去找耶穌來幫忙;同時他也是猶太長老的好朋友(他自己是外邦人的官,但跟猶太長老有交情),所以他請猶太長老向耶穌說:「請祢來幫助我的僕人」。我想這是一個好例子:朋友是可以託付(confidence)的。
2、 犧牲付出(Concession)
聖經中還有提到另一對好朋友,就是約拿單和大衛:約拿單把自己的戰爭裝備都送給了大衛,「約拿單從身上脫下外袍,給了大衛,又將戰衣、刀、弓、腰帶都給了他」(撒上18:4),這麼一來,約拿單自己就要冒生命的危險。朋友是能願意為對方付出(concession),把最好的給對方。
3、 傾聽傾訴(Communication)
聖經中的約伯也有三個好朋友―以利法、比勒達和瑣法。當約伯遇到極大艱難時,這三個朋友來探訪他。約伯對他們說:「你們要細聽我的言語,就算是你們安慰我」(伯21:2)。好朋友是肯表達心思的,也肯聽對方遇到的困難或內心的痛苦。傾聽和傾訴(communication)在保持友誼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個動作。
4、 陪伴共處(Companion)
不過,我認為傾聽比傾訴來的重要,也就是朋友要能願意聽對方說。我們常說好朋友是「知心」的朋友―知道對方的想法、肯聽其內心各種的感受。箴言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箴17:17)好的朋友之間,是會時常親愛、陪伴(companion)、共處、會花時間在一起的。
5、 照顧保護(Champion)
保羅在極艱難的景況中,遇到了一位叫猶流的官,是要帶保羅到羅馬受審的:「到了西頓;猶流寬待保羅,准他往朋友那裡去,受他們的照應」(徒27:3),雖然保羅已經變成了被告,但他還有一群朋友願意在那樣的情況下來照顧他,這是不容易的。耶穌在被告的時候,他的學生都離開祂,因為怕受到牽連。我還記得我在美國時,曾遇過一個事件:一個台灣孩子殺死另一個從新加坡來的少年。這孩子被控告,其父母隨之常進出法院。有個兄姐告訴我說:「他的母親都吃不下、睡不著,常在法院開庭時昏倒,您可以幫忙他們嗎?」其實那時我有些掙扎,因為是要站在殺人的這方。後來這孩子被判無期徒刑,我在禱告之後,感到其父母還是需要有人的支持,於是我就帶一些弟兄姐妹到法院,在開庭時我們一起坐在被告父母的旁邊陪伴他們。不知道你聽了後會不會覺得坐在那邊時一定很不舒服,因為所有旁觀的人都議論紛紛:「在被告那邊是些什麼人?他們難道不認為殺人是錯的嗎?」所以當保羅成為被告、落難的時候,有人願意來接待他,這真是很不容易的。這在英文是說champion,就是給予這朋友支持,特別是在他處於弱勢、艱困的情況下。
6、 接納爭執(Confrontation)
最後一個C,讓我們來看雅各,我認為他是上帝的好朋友,因為他敢跟上帝摔跤。朋友之間若能說「你這樣不對,我不同意」,這就是可以與對方爭執,英文是confrontation:有時為了朋友的好處,你甚至會挑戰他,對他說:「你這樣做不好」,孔子叫作「諫友」,是指朋友之間可以規勸,我想這也是關於好朋友的一個重要因素。「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箴27:6)
Ⅲ、亞伯拉罕信靠上帝
整本聖經中,以「上帝的朋友」來描述的有兩人―亞伯拉罕和摩西。有人說還有大衛,但在聖經中並沒有直接如此提及,只說他是合神心意的人。我們要來看,為什麼亞伯拉罕和摩西是上帝的朋友?上帝對沒有後嗣的亞伯拉罕說:「將來你的子孫要像天上的星星那麼多」,他就相信上帝的話─朋友是可以信靠的:「…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雅2:23)所以,成為神的朋友的第一重點,就是「信」─相信、信靠。至於摩西,他被稱為上帝的朋友的記載是在出埃及記:「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33:11)因此第二重點就是「說話」,也就是溝通─摩西和神之間無話不說,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不過再仔細地讀聖經,會發現神與亞伯拉罕和摩西的互動並不只有這樣,我們還可以看到以下幾點,而了解神選他們作朋友是有著他們的問題:
1、 信靠神應許踏上信心之旅(Tursting Promise)
我們說亞伯拉罕相信上帝,首先我們發現的是他信靠上帝的應許,所以就踏上信心之旅:「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那裡去。」(來11:8)這樣的信靠,成為上帝和亞伯拉罕建立友誼的第一個互動。
2、 應許地遇飢荒避難下埃及(Compromising Integrity)
可是亞伯拉罕一旦照上帝所說的到了應許之地,立即就遇到困難。當遇到困難時,對上帝的信靠就受到了挑戰,而這次他是失敗了,因為他自行做了決定。「那地遭遇饑荒。因饑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裡暫居。」(創12:10)他遇到的問題是,他擔心到了異地他鄉,他的美麗妻子會被國王注意到,而後也真的事情就這樣發生,所以他向妻子說:「你可否對法老王說你是我的妹妹」,法老真以為如此,就將他的妻子帶到王宮裡去,但後來上帝出手干預,這事才沒有繼續演變下去。我想這是亞伯拉罕對上帝的信心的軟弱,他沒有辦法信到一個程度說:「遇到困難時上帝會處理」,他還是想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這是我的解讀。決定下埃及倒還可以,但之後為了自衛而說謊,我想這是不可取的。
3、 接待客旅為所多瑪城祈禱(Intercession Hospitality)
亞伯拉罕也向上帝討價還價。有天他看見三個出外人前來(神的化身),他就接待他們。接待完後,其中一位就對亞伯拉罕說:「將來我要毀滅所多瑪城」,亞伯拉罕因為姪子住在那裡,就不斷向上帝交涉:「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創18:23)上帝回應說不是,亞伯拉罕繼續說:「若城裡有五十個好人,祢可以不滅城嗎?」就這樣從五十個一直爭取到十個,而我認為他敢對上帝這樣說話、一再地討價還價,是亞伯拉罕跟神之間的一個很好的互動,而且,他是為了別人而與神爭執。
4、 甘心獻上以撒遵行神旨意(Sacrificing Obedience)
我們可以學習的最後一個是,亞伯拉罕慢慢地學會對神完全的信靠,且到了一個程度,上帝要他做什麼,他都願意去做。上帝對他說:「你把你唯一的兒子還給我」,亞伯拉罕就去做,後來上帝派天使來「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創22:12)神預備了一隻羊,讓亞伯拉罕能用其來獻祭;神看見亞伯拉罕真的將祂的話視為最重要。在這裡我們看到亞伯拉罕對上帝的甘心奉獻,他遵行神的旨意。
Ⅳ、摩西與神關係親密
1、荊棘火前推辭神差遣(Reluctant Acceptance)
那摩西呢?摩西在一開始的時候與亞伯拉罕對神的反應並不同。上帝開始呼召摩西時,摩西推三阻四、不太甘願,因為他知道與法老王對立的危險性很高。他在埃及打死了一個埃及人,就從埃及逃出來,而上帝現在要他回到埃及去,且是為了要把以色列人救出來。摩西說:「我拙口笨舌,我有這困難、那困難…」,上帝都一一為他解決,直到最後,摩西說:「好吧,主啊,祢要打發誰就打發誰吧」(出4:13)他不是直接說「好」,上帝就生氣了─「我就是叫你!」摩西在一開始時並不是很心甘情願地回應神的呼召,可是神和這樣的人作朋友。
2、營外會幕與神面對面(Intimate Encounter)
後來摩西和上帝就建立了一個很親密的關係。摩西在營外設了一個會幕,常常去到那裡向上帝說話:「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33:9-11)帶領六十萬人在沙漠裡行進是很繁重的任務,摩西為了要與神有面對面的時間,就在營外設會幕,並找時間到那裡去。其餘百姓都不敢跟去,因為那是上帝臨在的地方,照聖經的說法,百姓是在自己的帳棚前遠遠地下拜。這提醒了我,忙碌的人需要營外的會幕:要成為好朋友,是需要時間的,需要時間來聽他說話、並與他說話,這也就是說,人與朋友之間的關係,需要有一個能好好聽對方說話的時間,因此我認為摩西最寶貴的就在於,他在忙碌當中還願意在營外造一個會幕,使他自己有一個地方、有一段時間不受干擾,可以和神說話的。所以,神就和他面對面說話,好像朋友一樣。
3、鑄金牛犢懇求神赦免(Interceding Forgiveness)
摩西與亞伯拉罕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為了軟弱的人來向神討價還價。當摩西在山上領受十誡時,亞倫因為受不了百姓的不斷要求,就幫他們造了金牛犢,上帝就要殺他們。摩西向神說:「倘或祢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祢從祢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出32:32),這並不容易─摩西和亞伯拉罕都有一種為了別人而來到神面前向神求的心腸。我們傳福音,就是要為那些還沒有信主的朋友,來到主的面前迫切禱告祈求。你是否有這樣為了朋友的心,在神面前說:「神啊,請祢給他機會,讓他有機會來認識祢」。
4、怒打磐石違背神聖言(Infuriated Disobedience)
摩西開始時表現的不太好,結束時也做的有瑕疵。他一生都聽從神的話,但在最後一次當百姓吵著沒有水喝的時候,神說:「你拿著你的柺杖指著石頭命令水出來」,摩西卻拿起柺杖往石頭打下去─「因為你們在尋的曠野,當會眾爭鬧的時候,違背了我的命,沒有在湧水之地、會眾眼前尊我為聖」(民27:14)因為這樣,摩西沒有辦法進到迦南地。當我看到這裡,我感觸很深,因為這樣的人竟還被稱為神的朋友;並不是要一個完美的人才能作神的朋友。上帝不是要求我們十全十美、言行舉止及手中所做的都完美無誤,祂也不是在我們做到這樣後祂才與我們作朋友。神知道我們、神知道亞伯拉罕、神知道摩西:神知道我們的心、知道我們有軟弱,神接納這樣的我們作祂的朋友。
Ⅴ、如何成為上帝朋友
1、 蒙主犧牲之愛終生常感恩(Receiving Grace)
我們要如何成為神的朋友?我們羨慕那成為神朋友的嗎?耶穌對學生說:「我為你們捨命」,這是當好朋友的第一步─耶穌基督願意為我們付上生命的代價,我們領受這樣的恩典才得以跟神和好、成為神的朋友。也就是說,作神的朋友的第一步是願意領受耶穌為我捨命的這件事,而後才能進到跟神和好的關係。羅馬書第五章8節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我們願意接受神的愛、回應神的愛,就能進到朋友的關係。
2、 以彼此相愛遵行主的命令(Loving Obedience)
耶穌說:「若你們是我的朋友,你們就會聽我的命令,而我的吩咐就是要你們彼此相愛」。耶穌的命令不是要我們替祂做什麼事,而是要我們互相能彼此相愛。當我們跟周圍的人能做好朋友時,耶穌說「你就是我的好朋友」。所以弟兄姊妹,我們是站在神和人之間的一個重要位份,我們願意作耶穌的朋友,我們就會願意彼此作朋友,這也就是耶穌給予學生的新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3、每日讀經禱告與主常親近(Daily Devotion)
剛才我們提到,摩西成為神的朋友,是因為他在營外會幕中常與神說話。弟兄姊妹,我們常如此嗎?我們是否願意每天有一段時間、有一個地方,在那裡讀神的話、將神的話常記在心中、並常和神說話?如果是的話,我們就是神的朋友。教會新推出靈程日誌,有三年、兩年、一年讀完一次聖經的三種選擇。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設一個營外的會幕,在那與神親近、跟神說話、也聽神說話,這並不困難,只要肯下決心。摩西就是這樣成為神的朋友。你願意嗎?「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約15:7)
4、遭遇挫折困境敢與神相爭(Embracing Struggling)
最後一個,就是敢跟神相爭,英文叫作Embracing Struggling(擁抱掙扎)。我在美國唸神學院的時候,第一次學得這樣的觀念:在我們和神的關係中,我們可以跟神吵架。我以前從不敢這樣想。在福樂神學院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聖經中最美好的圖像就是雅各跟神摔跤─他在跟神摔跤以後,被稱為神的王子。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也是一樣,祂跟神摔跤,直到最後,流汗好像血一樣滴下來;祂跟神摔跤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神要祂上十字架:「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太26:39),好朋友之間若夠親密,是可以起爭執的。最後祂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這個順服,是在掙扎之後的順服,而非什麼意見都沒有就完全聽命去行。這個爭執,指的是我敢讓上帝知道我的害怕、我的不安、我的不願意。雅各就是跟神摔跤,而我認為最好的朋友之間也會有爭執,或許是跟神說:「神啊,我不喜歡祢這麼做,我喜歡的是那樣」,但最後我們願意順服。這個相爭,這樣的朋友關係,是我們敢跟神表達我們內心最深的想法。
Ⅵ、結論:操練神的同在(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God: Brother Lawrence)
最後我要再次介紹勞倫斯兄弟(Brother Lawrence),他是十六、十七世紀修道院裡的一位廚師。他原本想當神父,但當神父的條件是大學畢業,修道院長就說:「這不行,你的學歷不符」,他說:「我真的很想到修道院裡修行」,院長後來想想說:「那麼你去廚房當廚師好了」,他就去當了廚師。但他在當廚師的時候,他和神之間建立了一個很好的關係。他什麼都不懂,他只知道「我做什麼事情,就是因為愛上帝而做的」,所以他在廚房掃地、烤麵包、做任何事都充滿著快樂。對我而言,到目前為止我所知道的人與神的關係中,這是最難得的。最後他說:「看到每一個人,不管再怎麼樣的人,我都看到耶穌的榮美在那人身上」,所以待人處事就都成了與神親近,並不需要營外的會幕─他已經把營外會幕的關係搬到營內的生活裡去了,他隨時隨地都跟神有親密溝通的關係。他沒有寫書,但在他過世以後,修道院的院長因為受他的影響很大,就把他所講過的話、曾寫的信,集結成一本小書,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God(操練神的同在)。我把他說的話整理重點如下:「凡事謝恩、隨處讚美、時時禱告、步步跟隨」,這是指,我們在如意或不如意的事上都要能看到神的恩典,如此才會凡事謝恩;在周圍的環境能欣賞神的創造,才會隨處讚美;不論遇到何事,都能跟神保持親密的溝通,這樣才會時時禱告;跟神的關係中,能表達真正內心感受、會跟神爭執,但最後能願意順服,這樣才能步步跟隨祂。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上帝,當亞當犯罪躲起來的時候,聖經說,祢就到伊甸園裡行走,祢呼叫亞當,從那個時候開始,祢就一直希望跟人恢復親密的關係,可以跟人之間有好的互動、好的對話。這樣的恩典一直到啟示錄,我們就看見,祢就把祢的帳幕搭在人間,祢要在我們當中行走;祢要擦乾我們所有的眼淚;祢要作我們的朋友。神祢一直要尋找人來作祢的朋友,可是許多時候我們因為覺得自己不配、不敢,我們跟祢保持距離,或是我們為自己的事情忙碌,我們沒有時間留給祢,主啊,或許我們對祢不敢相信,所以我們對祢的旨意、對祢的要求,我們不願意去遵行。祢在聖經裡記載這兩個人─亞伯拉罕和摩西,成為我們的鼓勵、成為我們的榜樣,他們有很好的模範,他們也有他們的失敗,可是神祢都願意作他們的朋友,所以我們相信,我們不需要完美才能夠作神的朋友,我們只要學習亞伯拉罕那樣的信靠,學習摩西那樣的跟祢親近,我們就可以成為祢的朋友。求主幫助我們,從勞倫斯兄弟可以學習到,時時的禱告、隨地的讚美、步步的跟隨,幫助我們成為祢的好朋友,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2008年2月17日 星期日
新生活 -- 黃雅慧 神學生
寫作於2008.02.17
作 者: 黃雅慧 神學生
經文 : 約翰福音十五章12~17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年節剛過,不知道兄姐在過年前,是不是也有大拼掃的經驗。每年回去過新年的時,我一定會去拼掃我厝的陽台。我的媽媽非常勤儉,每一次買物件返來的袋子一定會留下來。他不是放著而已,他還會分類、照大小整理乾淨,收到真整齊。整箱塑膠袋、整箱紙袋、甚至又將還有各款禮盒拆開疊好。 整年收集下來就有半間浴間那麼多,全部堆在陽台上面。連塑膠罐也是如此。每次我問媽媽說,這麼多的袋子都無用到,咱拿去回收好不好?他都回答我說,這些袋子我有路用,恁不要震動。各年,只要到過年,阮媽媽才會主動願意將這些袋子一箱一箱拿出去丟掉,然後還是會留一部份,說:這些我要用,恁不要動。
今年回去大拼掃,又還是清掉半個陽台的紙箱,總是今年還有一個更大的進步,就是將過去那些大大小小,留下來的塑膠罐,阮也做伙丟掉,丟掉了後,阮發現阮厝親像變作新的,空間變大了,厝內也變了較整齊。每年年底,都會發現為著迎接新的一年,阮都會進行年尾的大拼掃,阮要決定,什麼物件要繼續用,什麼物件丟掉不感覺可惜,可使阮的生活環境在新的一年有新開始。
我是第一代的基督徒,過年除了拼掃,也是與親人的團圓、圍爐的時間,一方面聯絡感情,一方面感謝天公過去一年的保庇,生活平安順是,也互相祝福新年的願望都會實現。
在猶太人的傳統,也有一個很重要的節期,和我們的新年很相像,這個節期叫做逾越節和除酵節。這個節期到今天,猶原是猶太人真重要的一個生活方式,通過這個節期,猶太人要進行除酵的行動以及守逾越節,來成為他們是上帝選民的記號。說到逾越節、除酵節大家一定都不生疏,就是以色列家族在上帝的帶領下脫離埃及法老王的手,從奴隸的生活,得到拯救;脫離不自由,進入新的生活。守這些節期,一方面是通過除酵成為聖潔,另外一方面是紀念上帝的拯救、獻上感恩。這個節期和我們的過年要棄舊換新、感謝天公的意義真相像。
猶太人的曆法訂亞筆月一日到十四日為逾越節期,第十四天的暗時,就是逾越節的晚餐。第十五天開始連續七日是除酵節。咱看這個圖,裡面代表的是現代使用的西洋月曆,外環代表的是猶太的月曆。亞筆月對照現代就是三月、天氣由寒冷變做溫暖,代表的是樹枝要發新芽,萬物要重新開始一個有生命、有活力的春天,同時也是初初成熟的麥子要收成,收割了後要做無酵餅,準備等待過節使用。
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了後,就將亞筆月改為尼散月。所以咱在這張圖看見的是尼散月。過去逾越節和除酵節合起來是21天,後來受掠的猶太人將逾越節和除酵節合做夥,代表在生活方面,有三個更新的意義:
一、 除酵成聖的新生活:
「酵」對猶太人來說,就是過去寄腳生活的罪惡。所以,「除酵」代表與過去的罪惡分別出來,成為聖潔。猶太人從逾越節的第一天開始,他們要進行四種除酵的清潔的工作:
1. 環境的清潔:
上帝命令以色列人「頭一日要將酵,從恁各人的厝除去(出12:15a)」,又說,「在恁的環境,不可有酵的餅,也不可有發酵的物(出13:7b)」。環境的清潔,這是逾越節非常有特色的一項行動。就是要進行除酵的大拼掃。見若是有麵酵的厝、家具、吃飯桌、碗筷、碗盤,全部都要詳細的洗一次。確定所有的環境,沒被麵酵沾染到。拼掃後要蓋布等待過節。這和咱過年的大拼掃真像,平常時咱都只有拼掃看得到的所在,真多所在都受忽略,親像天花板、床底下、櫃子底下,真多的死角都是一年才掃一次。那時就會發現家裡還有很多的人客:蜘蛛、蟑螂、螞蟻都會跑出來。
猶太人藉著清潔家庭環境,要確定整個居起的所在和麵酵有分別,嘛是和罪惡的環境有分別。對咱來說,新的一年,咱豈有決定讓自己從罪惡的環境分別出來,不讓自己的生活,是在真多的試探中間。積極來說,咱有沒有設立耶和華的祭壇,在厝內、在工作中、在學校的學習,讓這些環境都成為聖潔的所在。會引誘咱的環境,不通去;會引誘咱致到犯罪的朋友,交往要謹慎。
2. 食物的清潔:
「從頭一日起,到第七日為止,凡若吃有酵之餅的,必從以色列中剪除(出12:15b)」。剪除的意思:是指人與上帝的約無份。吃有酵的餅的,是代表還活在過去罪惡中間。逾越節要吃無酵餅,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受苦的記號,紀念過去作奴隸的時,無什麼物件,只有無酵餅可做食物。另外一個意思是:得到自由、更新的記號。紀念以色列離開埃及的時真趕快,食物來不及發酵,帶在路裡止餓的食物。
離開過去埃及的生活,進入迦南地這條道路,是要得到自由和更新。藉著吃無酵餅來紀念受苦了後,得到自由的滋味。節期中,猶太人的確著將有酵的物,掃除且燒掉。對伊來說,吃無酵餅就是一種走出埃及、脫離罪惡管轄、生命重新得到清潔的記號。申命記說,人活著不是獨獨倚靠食物,是倚靠耶和華口裡所出一切的話(申8:3)。對咱來說,新的一年,咱豈有建造新的屬靈生命的計畫。食物若是為著增加身軀的氣力,如此,上帝的話就是生命的米糧。親像咱和平教會各年都有讀聖經的計畫,咱每天是不是有照進度,來接受上帝的養飼?在上帝的話語中更新。或是參加教會各種的裝備課程。咱的台灣神學院也有信徒神學系,邀請咱大家安排時間去選擇有興趣的主題學習。
3. 心靈的清潔:
「頭一日你們當有聖會,第七日也當有聖會(出12:16)」。現在的猶太人在逾越節第一天和最後一天舉行禮拜。禮拜中恭讀摩西五經,有關上帝過去拯救恩典的紀錄,同時回顧過去曾在埃及為奴才的痛苦。在這段節期中間,猶太人要不斷反省與思想這一年,是不是有謙卑自己、降服在上帝的主權,還是有猖狂、放縱的行為,曾得罪上帝、得罪人,通過反省與認罪,求上帝來除去心靈的酵。對咱來說,新的一年,除了數算上帝恩典之外,也需要重新檢驗自己的屬靈生活。看自己在生活中豈有做上帝不歡喜的行為,豈有在生活中得罪兄弟姐妹,豈有在工作中得罪同事,豈有在學校生活得罪同學?若是無,咱當歡歡喜喜歸榮耀給上帝。若是有的話,就求上帝赦免,又給咱有智慧去面對過失。
4. 社區的清潔:
「凡若吃有酵之物的,無論是寄腳的,是本地的,必從以色列的會中剪除(出12:19b)」。逾越節原本就是以色列人,整個團體,共同來慶祝的節期。除了各戶有除酵的拼掃,在社區內還要共同照顧較散赤、貧窮的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在逾越節,猶太人會共同出錢,就是稱謂麥錢,是要用來幫助貧窮的家庭,來買整籃逾越節要用的食物。這個照顧貧窮人、外邦人的傳統就是從逾越節來,因為他們也曾在埃及做過寄腳的外地人。所以他們特別注意社區內面,是不是有需要特別關心的貧窮家庭,甚至可邀請他們來到厝內一起過節。這種社會照顧的觀念,和咱過去的台灣人很像,以前咱台灣人都真好款待人,有很厚的人情味。阮家在真多年以前,曾接待過一個外國人來家裡過年,結果後來他變成我的姊夫。現在,咱台灣經濟、科技各項進步,大樓一間一間建起來,看起來人與人住較近,總是人與人的心卻越疏遠,鄰居頭尾見到面,也不熟識。
新年新生活,咱對咱邊仔的人,豈有生命的負擔和責任,咱豈有邀請親人、朋友、同學、厝邊,做伙來認識最寶貴的祝福,就是咱的主。
新年新生活,咱做伙來努力走入社區,使咱居起的所在有機會認識主耶穌,成為一個屬上帝的,盼望咱教會的這個青田社區,成為上帝的國度。咱對咱的社區豈有如此的盼望。
二、 感恩紀念的新生活:
逾越節很重要的第二個更新意義,就是:上帝是超越時間的拯救。這個拯救不是只有在以色列出埃及、過紅海,這段歷史結束就結束了。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當那日,也就是每年的除酵節,你當給你的兒子,說:「這是因為耶和華在我出埃及的時,為我所行的事。這要在你的手作記號,在你頭額作紀念,使耶和華的律法時常在你的口,因為耶和華曾用大權能的手,將你從埃及帶領出來,所以你每年到期著守這些例(出13:8-10)」。直到今天,猶太人過節的傳統中,逾越節的晚餐有一定的順序,他們會按程序喝四個杯,聖之杯、歷史之杯、救恩之杯、以利亞之杯。聖之杯代表,猶太人稱耶和華為聖,是獨一的主宰。歷史之杯代表,耶和華是在歷史中帶領以色列出埃及的主。救恩之杯代表,耶和華是以色列的拯救,使以色列脫離埃及作奴隸的主。以利亞之杯,預表他們對彌賽亞要來臨的盼望。對猶太人來說,他們數算的不只是過去上帝拯救的恩典,他們相信上帝會將這個恩典換新,成為未來彌賽亞來臨的盼望。咱看猶太人獻上感恩、回顧紀念的是上帝的拯救,不是過去的傷心、難過、和仇恨。上帝的拯救在猶太人的生活中超越時間,過去要拯救、今日要拯救、未來也要拯救。
對照耶穌在逾越節的晚餐,最後捧杯說,這杯是我用血所立的新約,是為恁流的,恁著如此行來紀念我。從整個猶太人逾越節晚餐四個杯的順序,我們可以推論這是最後一個杯,以利亞之杯。耶穌在這個杯的祝謝中,將他自己彌賽亞的身份表明出來。目的是讓門徒明白,上帝要藉著主耶穌施行拯救,重新建立和世間人的關係。咱對主耶穌的紀念,同款也是要紀念上帝的拯救。
弟兄姐妹,我不知道過去的一年你過的好不好,若是要在新的一年數算上帝的恩典,不知有兄姐是不是含著眼淚說,對,過去那年過了不好,有傷心的事、有艱苦的事、還是有真多無法度理解的事,總是我願意倚靠信心,拿起以利亞之杯說,我相信主耶穌的寶血,已經成全了以利亞之杯、成全了彌賽亞的盼望。在新的一年,使咱用感恩紀念的生活態度,求主耶穌給咱新的氣力,不再紀念過去,打拼向前進步。因為不論是好年冬或壞年冬,主耶穌都帶領咱平安經過。
三、 順服委身的新生活
逾越節那一晚,上帝命令以色列人要抓無瑕疵、一歲的羊羔作晚頓,且「各家要取一些血,抹在要吃羊羔的厝雙邊的門框和門楣(出12:7)」成為拯救的記號。除了吃羊羔以外,還要將苦菜和無酵餅做伙吃。羊羔代表完全的生命,苦菜代表受苦的紀念、無酵餅代表除去罪惡。以色列百姓因為順服上帝,按照上帝的命令,確實殺羊羔、用羊羔血抹在門框和門楣,他們的生命在順服中得到拯救。直到今日,猶太人每年用同款的儀式,重複出埃及過紅海的故事,來訓練自己的子、教育孩子,通過逾越節的晚餐,建立孩子對上帝順服委身的關係。
同樣在逾越節的晚餐,耶穌知道自己離開世間,歸於父上帝的時間到了,他順服上帝,最後讓自己成為十字架上的羊羔。在這個晚餐中,耶穌擘餅的時候祝謝說,這是我的身軀為你們打破,恁也當如此行,為著紀念我。吃飽後也同款捧杯,說,這杯是我用血所立的新約,為恁流的。主耶穌並不逃避十字架的苦難,他全然順服委身在上帝的旨意。應驗上帝在逾越節的要求,要一隻無瑕疵、完全的、一支骨頭都不可折的羊羔,所帶來的救贖。耶穌的寶血成為咱今日門框與門楣上羊羔的血,這個救贖是從耶穌的順服來的,讓咱得著餅和杯與耶穌結連。
這就是逾越節帶來的第三個換新的意義,當咱相信上帝的救贖,藉著主耶穌咱有換新的生活,就是學習主耶穌順服委身的樣式,順服委身在上帝的心意中。這個順服委身的新生活,是要從上帝的話語開始。就是讓自己不斷浸在上帝的話,是操練自己過一個,有規律讀聖經、禱告的靈修生活,讓上帝透過祂自己的話來教示咱。
結論:親愛的兄弟姐妹,保羅曾如此說:我用上帝的憐憫勸恁,獻自己的身軀作祭,是活的、聖的,上帝所歡喜的,這是恁聖神的服事。莫得與此世間像款,著用心志換心來變化自己,使恁會明白,什麼是上帝善良、通歡喜,純全的旨意。在基督裡面的新生活,是一個除酵成聖的生活,咱的確勇敢去面對本身的不完全,願意謙卑來到上帝面前,求聖神清潔咱。在這個生命操練的過程,絕對不是輕鬆快樂的、是不簡單的,有可能會充滿傷害和痛苦,總是因為上帝的恩典,咱通走過這段操練的道路,進入獻上感恩、紀念上帝恩典的新生活。因為上帝要使用咱這個已經清潔的器具,咱當學習順服,不再繼續用過去的眼光和熟識的方式,是用讀聖經、祈禱來找尋上帝的心意。讓上帝的話,成為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成為咱從舊的生活轉向新生活,最好的引導。
作 者: 黃雅慧 神學生
經文 : 約翰福音十五章12~17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年節剛過,不知道兄姐在過年前,是不是也有大拼掃的經驗。每年回去過新年的時,我一定會去拼掃我厝的陽台。我的媽媽非常勤儉,每一次買物件返來的袋子一定會留下來。他不是放著而已,他還會分類、照大小整理乾淨,收到真整齊。整箱塑膠袋、整箱紙袋、甚至又將還有各款禮盒拆開疊好。 整年收集下來就有半間浴間那麼多,全部堆在陽台上面。連塑膠罐也是如此。每次我問媽媽說,這麼多的袋子都無用到,咱拿去回收好不好?他都回答我說,這些袋子我有路用,恁不要震動。各年,只要到過年,阮媽媽才會主動願意將這些袋子一箱一箱拿出去丟掉,然後還是會留一部份,說:這些我要用,恁不要動。
今年回去大拼掃,又還是清掉半個陽台的紙箱,總是今年還有一個更大的進步,就是將過去那些大大小小,留下來的塑膠罐,阮也做伙丟掉,丟掉了後,阮發現阮厝親像變作新的,空間變大了,厝內也變了較整齊。每年年底,都會發現為著迎接新的一年,阮都會進行年尾的大拼掃,阮要決定,什麼物件要繼續用,什麼物件丟掉不感覺可惜,可使阮的生活環境在新的一年有新開始。
我是第一代的基督徒,過年除了拼掃,也是與親人的團圓、圍爐的時間,一方面聯絡感情,一方面感謝天公過去一年的保庇,生活平安順是,也互相祝福新年的願望都會實現。
在猶太人的傳統,也有一個很重要的節期,和我們的新年很相像,這個節期叫做逾越節和除酵節。這個節期到今天,猶原是猶太人真重要的一個生活方式,通過這個節期,猶太人要進行除酵的行動以及守逾越節,來成為他們是上帝選民的記號。說到逾越節、除酵節大家一定都不生疏,就是以色列家族在上帝的帶領下脫離埃及法老王的手,從奴隸的生活,得到拯救;脫離不自由,進入新的生活。守這些節期,一方面是通過除酵成為聖潔,另外一方面是紀念上帝的拯救、獻上感恩。這個節期和我們的過年要棄舊換新、感謝天公的意義真相像。
猶太人的曆法訂亞筆月一日到十四日為逾越節期,第十四天的暗時,就是逾越節的晚餐。第十五天開始連續七日是除酵節。咱看這個圖,裡面代表的是現代使用的西洋月曆,外環代表的是猶太的月曆。亞筆月對照現代就是三月、天氣由寒冷變做溫暖,代表的是樹枝要發新芽,萬物要重新開始一個有生命、有活力的春天,同時也是初初成熟的麥子要收成,收割了後要做無酵餅,準備等待過節使用。
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了後,就將亞筆月改為尼散月。所以咱在這張圖看見的是尼散月。過去逾越節和除酵節合起來是21天,後來受掠的猶太人將逾越節和除酵節合做夥,代表在生活方面,有三個更新的意義:
一、 除酵成聖的新生活:
「酵」對猶太人來說,就是過去寄腳生活的罪惡。所以,「除酵」代表與過去的罪惡分別出來,成為聖潔。猶太人從逾越節的第一天開始,他們要進行四種除酵的清潔的工作:
1. 環境的清潔:
上帝命令以色列人「頭一日要將酵,從恁各人的厝除去(出12:15a)」,又說,「在恁的環境,不可有酵的餅,也不可有發酵的物(出13:7b)」。環境的清潔,這是逾越節非常有特色的一項行動。就是要進行除酵的大拼掃。見若是有麵酵的厝、家具、吃飯桌、碗筷、碗盤,全部都要詳細的洗一次。確定所有的環境,沒被麵酵沾染到。拼掃後要蓋布等待過節。這和咱過年的大拼掃真像,平常時咱都只有拼掃看得到的所在,真多所在都受忽略,親像天花板、床底下、櫃子底下,真多的死角都是一年才掃一次。那時就會發現家裡還有很多的人客:蜘蛛、蟑螂、螞蟻都會跑出來。
猶太人藉著清潔家庭環境,要確定整個居起的所在和麵酵有分別,嘛是和罪惡的環境有分別。對咱來說,新的一年,咱豈有決定讓自己從罪惡的環境分別出來,不讓自己的生活,是在真多的試探中間。積極來說,咱有沒有設立耶和華的祭壇,在厝內、在工作中、在學校的學習,讓這些環境都成為聖潔的所在。會引誘咱的環境,不通去;會引誘咱致到犯罪的朋友,交往要謹慎。
2. 食物的清潔:
「從頭一日起,到第七日為止,凡若吃有酵之餅的,必從以色列中剪除(出12:15b)」。剪除的意思:是指人與上帝的約無份。吃有酵的餅的,是代表還活在過去罪惡中間。逾越節要吃無酵餅,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受苦的記號,紀念過去作奴隸的時,無什麼物件,只有無酵餅可做食物。另外一個意思是:得到自由、更新的記號。紀念以色列離開埃及的時真趕快,食物來不及發酵,帶在路裡止餓的食物。
離開過去埃及的生活,進入迦南地這條道路,是要得到自由和更新。藉著吃無酵餅來紀念受苦了後,得到自由的滋味。節期中,猶太人的確著將有酵的物,掃除且燒掉。對伊來說,吃無酵餅就是一種走出埃及、脫離罪惡管轄、生命重新得到清潔的記號。申命記說,人活著不是獨獨倚靠食物,是倚靠耶和華口裡所出一切的話(申8:3)。對咱來說,新的一年,咱豈有建造新的屬靈生命的計畫。食物若是為著增加身軀的氣力,如此,上帝的話就是生命的米糧。親像咱和平教會各年都有讀聖經的計畫,咱每天是不是有照進度,來接受上帝的養飼?在上帝的話語中更新。或是參加教會各種的裝備課程。咱的台灣神學院也有信徒神學系,邀請咱大家安排時間去選擇有興趣的主題學習。
3. 心靈的清潔:
「頭一日你們當有聖會,第七日也當有聖會(出12:16)」。現在的猶太人在逾越節第一天和最後一天舉行禮拜。禮拜中恭讀摩西五經,有關上帝過去拯救恩典的紀錄,同時回顧過去曾在埃及為奴才的痛苦。在這段節期中間,猶太人要不斷反省與思想這一年,是不是有謙卑自己、降服在上帝的主權,還是有猖狂、放縱的行為,曾得罪上帝、得罪人,通過反省與認罪,求上帝來除去心靈的酵。對咱來說,新的一年,除了數算上帝恩典之外,也需要重新檢驗自己的屬靈生活。看自己在生活中豈有做上帝不歡喜的行為,豈有在生活中得罪兄弟姐妹,豈有在工作中得罪同事,豈有在學校生活得罪同學?若是無,咱當歡歡喜喜歸榮耀給上帝。若是有的話,就求上帝赦免,又給咱有智慧去面對過失。
4. 社區的清潔:
「凡若吃有酵之物的,無論是寄腳的,是本地的,必從以色列的會中剪除(出12:19b)」。逾越節原本就是以色列人,整個團體,共同來慶祝的節期。除了各戶有除酵的拼掃,在社區內還要共同照顧較散赤、貧窮的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在逾越節,猶太人會共同出錢,就是稱謂麥錢,是要用來幫助貧窮的家庭,來買整籃逾越節要用的食物。這個照顧貧窮人、外邦人的傳統就是從逾越節來,因為他們也曾在埃及做過寄腳的外地人。所以他們特別注意社區內面,是不是有需要特別關心的貧窮家庭,甚至可邀請他們來到厝內一起過節。這種社會照顧的觀念,和咱過去的台灣人很像,以前咱台灣人都真好款待人,有很厚的人情味。阮家在真多年以前,曾接待過一個外國人來家裡過年,結果後來他變成我的姊夫。現在,咱台灣經濟、科技各項進步,大樓一間一間建起來,看起來人與人住較近,總是人與人的心卻越疏遠,鄰居頭尾見到面,也不熟識。
新年新生活,咱對咱邊仔的人,豈有生命的負擔和責任,咱豈有邀請親人、朋友、同學、厝邊,做伙來認識最寶貴的祝福,就是咱的主。
新年新生活,咱做伙來努力走入社區,使咱居起的所在有機會認識主耶穌,成為一個屬上帝的,盼望咱教會的這個青田社區,成為上帝的國度。咱對咱的社區豈有如此的盼望。
二、 感恩紀念的新生活:
逾越節很重要的第二個更新意義,就是:上帝是超越時間的拯救。這個拯救不是只有在以色列出埃及、過紅海,這段歷史結束就結束了。摩西對以色列人說,當那日,也就是每年的除酵節,你當給你的兒子,說:「這是因為耶和華在我出埃及的時,為我所行的事。這要在你的手作記號,在你頭額作紀念,使耶和華的律法時常在你的口,因為耶和華曾用大權能的手,將你從埃及帶領出來,所以你每年到期著守這些例(出13:8-10)」。直到今天,猶太人過節的傳統中,逾越節的晚餐有一定的順序,他們會按程序喝四個杯,聖之杯、歷史之杯、救恩之杯、以利亞之杯。聖之杯代表,猶太人稱耶和華為聖,是獨一的主宰。歷史之杯代表,耶和華是在歷史中帶領以色列出埃及的主。救恩之杯代表,耶和華是以色列的拯救,使以色列脫離埃及作奴隸的主。以利亞之杯,預表他們對彌賽亞要來臨的盼望。對猶太人來說,他們數算的不只是過去上帝拯救的恩典,他們相信上帝會將這個恩典換新,成為未來彌賽亞來臨的盼望。咱看猶太人獻上感恩、回顧紀念的是上帝的拯救,不是過去的傷心、難過、和仇恨。上帝的拯救在猶太人的生活中超越時間,過去要拯救、今日要拯救、未來也要拯救。
對照耶穌在逾越節的晚餐,最後捧杯說,這杯是我用血所立的新約,是為恁流的,恁著如此行來紀念我。從整個猶太人逾越節晚餐四個杯的順序,我們可以推論這是最後一個杯,以利亞之杯。耶穌在這個杯的祝謝中,將他自己彌賽亞的身份表明出來。目的是讓門徒明白,上帝要藉著主耶穌施行拯救,重新建立和世間人的關係。咱對主耶穌的紀念,同款也是要紀念上帝的拯救。
弟兄姐妹,我不知道過去的一年你過的好不好,若是要在新的一年數算上帝的恩典,不知有兄姐是不是含著眼淚說,對,過去那年過了不好,有傷心的事、有艱苦的事、還是有真多無法度理解的事,總是我願意倚靠信心,拿起以利亞之杯說,我相信主耶穌的寶血,已經成全了以利亞之杯、成全了彌賽亞的盼望。在新的一年,使咱用感恩紀念的生活態度,求主耶穌給咱新的氣力,不再紀念過去,打拼向前進步。因為不論是好年冬或壞年冬,主耶穌都帶領咱平安經過。
三、 順服委身的新生活
逾越節那一晚,上帝命令以色列人要抓無瑕疵、一歲的羊羔作晚頓,且「各家要取一些血,抹在要吃羊羔的厝雙邊的門框和門楣(出12:7)」成為拯救的記號。除了吃羊羔以外,還要將苦菜和無酵餅做伙吃。羊羔代表完全的生命,苦菜代表受苦的紀念、無酵餅代表除去罪惡。以色列百姓因為順服上帝,按照上帝的命令,確實殺羊羔、用羊羔血抹在門框和門楣,他們的生命在順服中得到拯救。直到今日,猶太人每年用同款的儀式,重複出埃及過紅海的故事,來訓練自己的子、教育孩子,通過逾越節的晚餐,建立孩子對上帝順服委身的關係。
同樣在逾越節的晚餐,耶穌知道自己離開世間,歸於父上帝的時間到了,他順服上帝,最後讓自己成為十字架上的羊羔。在這個晚餐中,耶穌擘餅的時候祝謝說,這是我的身軀為你們打破,恁也當如此行,為著紀念我。吃飽後也同款捧杯,說,這杯是我用血所立的新約,為恁流的。主耶穌並不逃避十字架的苦難,他全然順服委身在上帝的旨意。應驗上帝在逾越節的要求,要一隻無瑕疵、完全的、一支骨頭都不可折的羊羔,所帶來的救贖。耶穌的寶血成為咱今日門框與門楣上羊羔的血,這個救贖是從耶穌的順服來的,讓咱得著餅和杯與耶穌結連。
這就是逾越節帶來的第三個換新的意義,當咱相信上帝的救贖,藉著主耶穌咱有換新的生活,就是學習主耶穌順服委身的樣式,順服委身在上帝的心意中。這個順服委身的新生活,是要從上帝的話語開始。就是讓自己不斷浸在上帝的話,是操練自己過一個,有規律讀聖經、禱告的靈修生活,讓上帝透過祂自己的話來教示咱。
結論:親愛的兄弟姐妹,保羅曾如此說:我用上帝的憐憫勸恁,獻自己的身軀作祭,是活的、聖的,上帝所歡喜的,這是恁聖神的服事。莫得與此世間像款,著用心志換心來變化自己,使恁會明白,什麼是上帝善良、通歡喜,純全的旨意。在基督裡面的新生活,是一個除酵成聖的生活,咱的確勇敢去面對本身的不完全,願意謙卑來到上帝面前,求聖神清潔咱。在這個生命操練的過程,絕對不是輕鬆快樂的、是不簡單的,有可能會充滿傷害和痛苦,總是因為上帝的恩典,咱通走過這段操練的道路,進入獻上感恩、紀念上帝恩典的新生活。因為上帝要使用咱這個已經清潔的器具,咱當學習順服,不再繼續用過去的眼光和熟識的方式,是用讀聖經、祈禱來找尋上帝的心意。讓上帝的話,成為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成為咱從舊的生活轉向新生活,最好的引導。
2008年2月10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五):新誡命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2.10
作 者:蔡茂堂 牧師
Ⅰ、引言:耶穌沒說愛整個世界 (Mother Teresa 1910-1997)
弟兄姊妹大家新年恭喜。我們去年最後一次的講壇主題是大誡命,今天新年開始要證道的題目則是新誡命。新誡命是新在哪裡?到底它對我們來講有什麼意義呢?首先介紹Mother Teresa講過一句關於新誡命的話:「耶穌說要彼此相愛(新誡命的內容),但耶穌沒有說要愛全世界(Jesus said love one another. He didn’t say love the whole world.)」,我在這邊不多作解釋,但各位回去可以想一想,為什麼Mother Teresa這麼說。若你們想到了請email告訴我。
Ⅱ、耶穌給新的誡命 (New Commandment)
今天的經文在這裡:「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這裡我們要注意「新」這個字,因為這表示原來的大誡命是舊的。那麼,為何叫作「新」的呢?第一,因為這是耶穌親自講的,而不是引用摩西以前留下來的話。第二,「愛鄰如己」變成「彼此相愛」,這是第二個「新」。第三,不是原來「愛鄰如己」以自己為標準,而是變成現在的「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這個愛的標準不一樣了。第四,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人家可以因你的表現來認出你是基督的門徒。所以我們說這個「新」的重點是在粗體字的部分,第一個「我賜…」是權柄的問題;第二個「…彼此…」是互動的問題;第三個「…怎樣…」是標準的問題;第四個「…認出…」是標記的問題。以下我們來詳細講一下。
1、 新的權柄:耶穌對門徒親口命令
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的那一夜、與學生在一起的時候,祂下了這個命令,就是新的命令,「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約13:3),耶穌知道祂已經有全部的權柄,而且知道自己要回到神那裡去,所以就下了這個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所以這是耶穌基督得到全部的權柄(Authority)而給的命令,這是第一個新。
2、 新的互動:耶穌要門徒彼此相愛
第二,我們要講的是互動的「新」。耶穌要門徒不只是愛鄰如己,而且要彼此相愛,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個新的互動,它的動向(Dynamic)不同以往,強調的是「彼此」、這個方向是變成雙向的。我用兩個人的手來舉例,某甲伸手幫助某乙,但將來若有一天,反過來變成乙幫助甲時,這就變成「彼此」。幫助人的手叫作助人者(愛鄰如己),被幫助的人是接受者(受鄰人愛);當這兩者都存在時,就叫作「彼此相愛」。因此這新的改變就在於,助人者需有一天願意成為受助者、接受鄰人的愛,這樣「彼此」的關係才會產生。很多時候基督徒沒有辦法成為愛的接受者,他只想成為愛的給予者,這樣就無法形成「彼此」。這就是新的命令的第二點:在互動上變成是互相、雙向的「我也要接受鄰人的愛」,而不是單向的「我愛鄰人」。一般來說,被愛者似乎都較為可憐,愛人者則擁有較多,但若要活出彼此的關係,我們有時也應是缺乏者、需要人幫助的角色。如果你說:「主,我不要,我永遠只要愛鄰如己,祢要給我很多,多到我可以給」,這樣,你就不知道彼此相愛的心在哪裡。「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林後8:14)
3、新的標準:耶穌為門徒留下榜樣
再來的「新」就是今天的重點-學耶穌的榜樣,「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之前的愛鄰居是以自己作標準(Standard),但現在的標準已改變:彼此相愛的「愛」是以主耶穌作標準,祂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這不僅在方向上變成雙向,整個要求更是提高許多,這是一個新的標準。聖經說:「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13:15)祂留下一個柔和謙卑的榜樣讓我們可以學習:「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4、 新的標記:耶穌給門徒新的身份
最後一個「新」,是當我們按照耶穌愛我們的方式來彼此相愛時,我們就有了基督門徒的身份,成為教會的一個標記,因為「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所以,一個真正的教會是如何被認出來?就是基督徒的彼此相愛,而且是照耶穌的愛來彼此相愛。這要求的標準極高,因為這是我們的身份(Identity)與自我認同。「…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祢父在我裡面,我在祢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祢差了我來」(約17:21),如此,眾人不只能認出祂的門徒,而且會羨慕,就被吸引著願意來參加這以耶穌的愛來彼此相愛的團體,有一天也就願意來相信祂。
Ⅲ、耶穌如何愛門徒
接下來我們要問,耶穌是如何愛門徒的?我們今天不從整本聖經來看,而是從這段描述最後晚餐的經文來看。這張圖片是達文西(Da Vinci)的畫作「最後的晚餐」,你們認得出誰是誰嗎?這是最近很熱門的一幅畫,有人用電腦來分析得出大量的底層油彩資料,發現達文西其實畫了很多層,也有人甚至認為畫中有女性、有密碼等等。今天我們要從「最後的晚餐」來看耶穌如何愛這十二個門徒:
中間坐的是耶穌,耶穌的兩旁是最靠近耶穌的門徒。聖經中有描述到一位母親,「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祂一件事。耶穌說:你要什麼呢?她說:願祢叫我這兩個兒子在祢國裡,一個坐在祢右邊,一個坐在祢左邊。」(太20:20~21)這位母親真是望子成龍,後來達文西也把他們安排一個坐左邊,一個坐右邊。右邊的是弟弟約翰,是向耶穌撒嬌、討耶穌歡喜的,左邊則是被稱作大雅各的哥哥,因為耶穌的門徒中有兩個雅各;當這母親向耶穌求讓她兒子們坐左右時,耶穌說道:「要坐在我兩旁的,酒量要很好,他們有酒量嗎?」「沒問題,我那兩個孩子酒量很好。」耶穌說:「但是要乾杯喔」,她沒有想到這杯是什麼杯,就回答「沒問題」,等說完了,耶穌才說「是苦酒滿杯」,她嚇壞了,「那怎麼辦呢?」耶穌說:「喝是一定要喝,因為你已經回應了,但位置不一定能坐,那是我父親決定的。你們要喝就喝吧。」結果大雅各是十二個門徒裡最先殉道的,他的苦酒滿杯是被希律王砍頭。另一個孩子約翰則不同,神讓他活到九十幾歲,在拔摩海島上要把啟示錄寫完,神才容許他回天家。不知那個比較苦,是活的很老?還是年輕時就殉道?你們回去想一想。這是畫作裡兩個最靠近耶穌的門徒。
與耶穌最親近的三個門徒就是彼得、約翰、雅各。彼得的特點是帶著一把刀,他是十二門徒裡的班長,講話很大聲,但常常講錯話;西門彼得的故事很多,我在此就不多講。
再來是安德烈,他什麼都不會,只會帶人到耶穌面前:他把一個小朋友的便當拿到耶穌面前;有希臘人不曉得怎麼找耶穌,他也把他們帶到耶穌面前;所以我們教會有一個小組就叫作安德烈小組,是要學習他這點。
接著是腓力,腓力與西門彼得同一層。他信了耶穌以後就馬上去找他的朋友,但他不熟悉聖經,所以他的朋友說:「你沒有認真讀聖經-拿撒勒這地方能有什麼好人」,他回答不出來。腓力帶的這朋友叫作拿但業,有人說拿但業就是巴多羅買,他為在油畫的最左邊。
再來是稅捐處的馬太,和奮銳黨的西門。不曉得為什麼,達文西安排他們兩人在討論-在政府上班的公務員和反政府的這兩人在對話,談論著耶穌究竟講些什麼,為何他們都聽不懂。
再來的兩個門徒-達太與小雅各(亞勒腓),聖經對其記載的很少,我們不太了解他們扮演的角色為何。
還有兩個門徒沒有提及,而這兩位可以說是主要的配角。一個是在大雅各的背面、但一直想要靠近耶穌的多馬:他的特點是手指舉起朝上,因為在聖經關於他的記載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手-他說「耶穌要是復活,得讓我摸摸看,我才會相信」,所以他的手就舉出來;在最後的晚餐時,他也是跟耶穌說:「祢要告訴我們是那一條路,不然我們怎知往哪走」,耶穌說:「你們知道了我,就知道了那條路,為何還問呢?」這是門徒中的科學家,他一定要求證,不然他不會相信。最後一個就是猶大,猶大的特點有三,第一,他帶著錢包,因為他是管理財務的;第二,耶穌說:「當我把餅放在盤子裡,誰伸手來拿,那人就是要賣我的」,結果耶穌把餅放下去,猶大馬上伸手就拿去吃;最後一點是聖經沒有寫到、達文西自己想像而加上的,他畫著猶大伸手拿餅時不小心把桌上的鹽罐打翻、散了一桌子的鹽,這代表的是猶大在一剎那間就把他和耶穌之間的盟誓打翻(猶太人的盟誓是用鹽來訂定,即所謂的鹽約-不廢壞的約,所以鹽巴表示所訂誓約的慎重),因為他決定要出賣耶穌。
耶穌這一群學生,看來都不特別好,但祂已經要為他們犧牲了。在這最後一次的晚餐時,祂怎樣表達對他們的愛呢?
1、犧牲之愛 (Sacrifice)
第一個,我想耶穌表達出的是犧牲的愛。那晚祂把餅擘開、將酒倒出來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22:19~20)這是耶穌在那晚要為門徒犧牲所作的表現,這是「犧牲的愛」。
2、 親近之愛 (Intimacy)
那天晚上,耶穌除了和他們吃餅、喝葡萄酒、設立聖餐以外,祂還說了許多話。這些話在馬太、馬可、路加福音裡記載的很少,但在約翰福音十三到十七章可以看到,是耶穌向學生們所說的最重要的話,我稱為「親近的愛」。那晚耶穌把上帝對祂講的所有重要的話都向門徒說了:「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15:15)。
3、 服侍之愛 (Service)
耶穌那晚除了設立聖餐、對他們說了許多話以外,耶穌還做一件事情,就是幫他們洗腳。祂是去做一個奴僕所做的服侍:「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22:27)。耶穌一一為十二個門徒洗腳,祂一視同仁。
4、 成聖之愛 (Sanctification)
耶穌的洗腳還有一個意思是「你們並非完全潔淨,而我要你們越來越聖潔」。我把這稱作「成聖的愛」,「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約13:10)
5、 提醒之愛 (Caution)
但門徒中有兩個情形特別,一個是出賣耶穌的猶大,一個是否認祂的彼得。對於猶大,我認為至少耶穌有提醒他,並且提醒多次,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賣我了。」(可14:18)「我把餅放在盤子裡,誰來拿的那個人就是賣我的」,耶穌沒有直接指名道姓,只是暗示多次,而且還說:「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可14:21)祂警告到這個程度,但猶大仍堅持要出賣耶穌。最後耶穌對他說:「你所做的,快做吧!」(約13:27)這是神對人的尊重,且直到最後一刻。之後在客西馬尼園「猶大隨即到耶穌跟前,說:請拉比安,就與他親嘴。耶穌對他說:朋友,你來要做的事,就做吧。於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穌。」(太26:49~50)對於這樣的人,耶穌還稱他為朋友。
6、尊重之愛 (Respect)
「你所做的,快做吧!」(約13:27)耶穌雖然一直警告,但人有主權、人自己決定,耶穌愛他,而愛就是尊重;耶穌尊重他到一個程度,是讓他自己決定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7、 代禱之愛 (Intercession)
耶穌對待彼得也是如此。祂知曉彼得將三次不認祂,然而耶穌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
8、 託付之愛 (Entrust)
甚且,耶穌把所有建立教會的責任交託給彼得。耶穌復活後,在海邊向門徒顯現時,「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21:17)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在那晚耶穌對門徒的愛至少有這八種。耶穌要我們像這樣來彼此相愛:要有犧牲的愛、親近的愛、服侍的愛、成聖的愛、提醒的愛、尊重的愛、代禱的愛、託付的愛。如此我們可以學幾樣屬靈的功課:
Ⅳ、我們的屬靈功課
1、學主犧牲腳步
第一個,學主那犧牲的腳步,「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1)。在這裡我要提到一個人,大家應該認識他,他拿一盒窗戶在全世界獲取了許多利潤。後來我才發現這個人的父親是教會的執事,從他小時就對他說:「如果將來上帝祝福你,你就要紀念窮人、幫助窮人。」所以在他為自己的孩子預備好教育基金後,就將其餘的財產用來設立一個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且計畫著退休後要全時間在基金會上班,將先前所賺的錢拿來花用在他人身上。我認為他的犧牲是很有意思的。他們夫妻兩人休假時就坐著自己買的飛機飛至世界各處,去了解他人的需要,例如印度的孩童沒有錢打預防針,他就叫他基金會的員工數算共有多少孩子、一人打全套預防針需多少錢,然後買下全部所需來提供給他們。他並非拿錢出來便罷,而是親自參與過程。最近他還聚集了世界各國研究瘧疾的科學家,召開瘧疾討論會(Malaria Forum),目標是計畫讓瘧疾從全世界消失。他將上帝賜給他的資源用來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這樣的付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
2、彼此謙卑服侍
第二,是我們彼此謙卑的服侍。耶穌以洗腳來表示此點,而在我認為,對於這項功課學的最好的還是Mother Teresa,她就是到最貧窮的地方、跟他們在一起、服侍他們的需要。彼得勸我們說:「我們應該這樣來彼此服侍」「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
3、 互相代禱扶持
第三個是我們要互相代禱。耶穌在那晚對彼得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雅各也勸我們要互相代求,因為這樣可以得著醫治「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
4、 溫柔挽回錯誤
再來是當彼得真的跌倒後,耶穌用一種很溫柔的方法帶他回頭。彼得在大祭司的宅院裡發誓否認耶穌時,雞立刻就叫了-是一隻雞的叫聲,而耶穌只是默默的回頭看他一眼-耶穌用這兩個方法讓彼得知道自己果然三次不認耶穌,「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什麼!正說話之間,雞就叫了。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路22:60~62)耶穌以如此的溫柔方式將彼得挽回來。聖經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這也是一種我們能從耶穌身上學到的愛。
5、造就栽培託付
最後一個是託付。一個真正的愛,應該包括栽培與託付責任,讓對方能長大成熟,可以繼續把這個工作承接下去。這是耶穌對彼得的託付。保羅對提摩太也這樣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經文這裡提到共有四代的栽培,保羅是第一代,提摩太是第二,教導別人的人是第三,被教導的是第四代。我們的小組事工有一個巴拿巴小組,它的重點就在這裡。真正的愛不是只有原諒他,而且還會栽培他,讓他能夠成長成熟、能夠侍奉,我認為這也是一個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當我約四十歲以後,我就開始想這個問題:我們在這世上,該做的事情中究竟何為最重要?慢慢地,我接受這個說法:一個人在擁有一個程度的成就之後,他的目標開始轉變為幫助別人成功,而不是只有自己成功。「我如何能找到下一代-有哪些人值得栽培、值得託付。我不需要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是好好的交給他,讓他可以接下去跑得更好」,我想這也是一種愛,是栽培的愛、託付的愛。
Ⅴ、結論:愛的螺旋
我今天的結論,是一張有些複雜的圖,請大家仔細的看。在小組系列―福音(2)當中,我們曾講過「信心的螺旋」:當我們因著信而來到上帝的面前,上帝就用恩典來回應我們的信心,「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羅5:2)神的恩典又能讓我們的信心增加,我稱之為良性循環(Virtuous Circle);這個循環同時可以產生「愛心」,「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提前1:14),我稱作 擴張循環(Expansive Circle);當你在這循環當中,一面與神親近、同時也一面與旁人互動的時候,這個循環就會從平面往上繞、立體的一環環上升,便成為一個螺旋。從基督道理的開端,到基督長成的身量,我把它叫作前展螺旋(Progressive Spiral)。
我在準備這講道時,發現愛心也是如此、也是一個螺旋,而這個螺旋比較複雜一些:三一真神在十字架上藉耶穌基督將祂的愛向我們彰顯「神愛世人」。人被這樣的愛感動以後,就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這是第一代的門徒,而這門徒就盡自己的力量來愛神(大誡命的第一條),以及愛鄰如己(大誡命的第二條);所以當門徒領受到神的愛時,他就有兩個回應:對神的愛、與對旁人的愛。被愛的人,我稱之為「福音朋友」,他就將神給他的愛分享給他的鄰人。神愛世人是神對我們的愛,愛鄰如己、盡己愛人是大誡命。耶穌說這樣還不夠,祂給我們的新誡命就是我們要彼此相愛。所以這裡就有三個密集的循環:我們跟神之間、我們彼此之間、而整個大循環則是一個教會的架構。這個「福音朋友」看到你這樣愛他,也看到我們這樣彼此相愛,就會被這樣的愛感動;他不只認出門徒,也藉著這樣的愛而感受到神的愛,結果這福音朋友就會被改變,成為「基督的門徒」。一旦成為「基督的門徒」,他就開始去盡己愛神,且也開始去找他的「福音朋友」並愛他,同時也用愛來回應原來愛他的「基督門徒」;因此,這個愛鄰如己就變成彼此相愛。這個擴展,原來是一個,現在成了三個,且會繼續再擴展出去,這就是小組的特色:如果人們真的彼此相愛,福音就會越來越擴展、逐漸傳遍至地極、並向萬民作見證,「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愛的螺旋」還不只這樣,當大家在這愛的裡面,會形成一個往內越來越緊密的螺旋──這個愛會讓我們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乃至完全的合一,「祢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祢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祢差了我來,也知道祢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2~23)。所以在我認為,愛的螺旋的範圍會越來越大,且關係並非越來越鬆散,反而是越來越親密。這樣的兩個愛的螺旋,是基督門徒的象徵。
在這裡面我們看到四種愛,從神來的是「源頭的愛(Original love)」,我們對上帝的是「回應的愛(Responsive love)」,我們彼此之間的是「相互的愛(Reciprocal love)」,我們對福音朋友的則是「繁衍之愛(Reproducing love)」。愛,會讓這些福音朋友變成基督的門徒。但願我們在領受神的愛當中,我們對神回應的愛、我們互相的愛、以及我們對鄰人的愛,都能一起成長。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謝謝祢在新的一年開始時,讓我們學習新的誡命:祢在世上要離開學生的最後一晚,將最寶貴的教導分享交付給祢的門徒。祢為祢的學生犧牲捨命,祢知道父已經把萬有交在祢的手裡,祢愛世上屬自己的人、且愛他們到底。祢不只為他們設立聖餐,還為他們洗腳。祢提醒猶大,但祢也尊重他;祢為彼得禱告,祢也託付他。祢的門徒也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直到我們這一代。主,我們知道祢的愛有很多層面、很多功課,這是我們需要用一生來學習的。幫助我們不是只有在頭腦上了解,而是用心領受、用我們的手和腳去實踐,讓我們真的活出一個生命是讓人會認出我們是門徒、且會羨慕並加入基督門徒團體的。求主幫助我們,學習彼此相愛,像祢愛門徒一樣,謝謝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蔡茂堂 牧師
Ⅰ、引言:耶穌沒說愛整個世界 (Mother Teresa 1910-1997)
弟兄姊妹大家新年恭喜。我們去年最後一次的講壇主題是大誡命,今天新年開始要證道的題目則是新誡命。新誡命是新在哪裡?到底它對我們來講有什麼意義呢?首先介紹Mother Teresa講過一句關於新誡命的話:「耶穌說要彼此相愛(新誡命的內容),但耶穌沒有說要愛全世界(Jesus said love one another. He didn’t say love the whole world.)」,我在這邊不多作解釋,但各位回去可以想一想,為什麼Mother Teresa這麼說。若你們想到了請email告訴我。
Ⅱ、耶穌給新的誡命 (New Commandment)
今天的經文在這裡:「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這裡我們要注意「新」這個字,因為這表示原來的大誡命是舊的。那麼,為何叫作「新」的呢?第一,因為這是耶穌親自講的,而不是引用摩西以前留下來的話。第二,「愛鄰如己」變成「彼此相愛」,這是第二個「新」。第三,不是原來「愛鄰如己」以自己為標準,而是變成現在的「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這個愛的標準不一樣了。第四,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人家可以因你的表現來認出你是基督的門徒。所以我們說這個「新」的重點是在粗體字的部分,第一個「我賜…」是權柄的問題;第二個「…彼此…」是互動的問題;第三個「…怎樣…」是標準的問題;第四個「…認出…」是標記的問題。以下我們來詳細講一下。
1、 新的權柄:耶穌對門徒親口命令
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的那一夜、與學生在一起的時候,祂下了這個命令,就是新的命令,「耶穌知道父已將萬有交在祂手裡,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歸到神那裡去」(約13:3),耶穌知道祂已經有全部的權柄,而且知道自己要回到神那裡去,所以就下了這個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所以這是耶穌基督得到全部的權柄(Authority)而給的命令,這是第一個新。
2、 新的互動:耶穌要門徒彼此相愛
第二,我們要講的是互動的「新」。耶穌要門徒不只是愛鄰如己,而且要彼此相愛,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個新的互動,它的動向(Dynamic)不同以往,強調的是「彼此」、這個方向是變成雙向的。我用兩個人的手來舉例,某甲伸手幫助某乙,但將來若有一天,反過來變成乙幫助甲時,這就變成「彼此」。幫助人的手叫作助人者(愛鄰如己),被幫助的人是接受者(受鄰人愛);當這兩者都存在時,就叫作「彼此相愛」。因此這新的改變就在於,助人者需有一天願意成為受助者、接受鄰人的愛,這樣「彼此」的關係才會產生。很多時候基督徒沒有辦法成為愛的接受者,他只想成為愛的給予者,這樣就無法形成「彼此」。這就是新的命令的第二點:在互動上變成是互相、雙向的「我也要接受鄰人的愛」,而不是單向的「我愛鄰人」。一般來說,被愛者似乎都較為可憐,愛人者則擁有較多,但若要活出彼此的關係,我們有時也應是缺乏者、需要人幫助的角色。如果你說:「主,我不要,我永遠只要愛鄰如己,祢要給我很多,多到我可以給」,這樣,你就不知道彼此相愛的心在哪裡。「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林後8:14)
3、新的標準:耶穌為門徒留下榜樣
再來的「新」就是今天的重點-學耶穌的榜樣,「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之前的愛鄰居是以自己作標準(Standard),但現在的標準已改變:彼此相愛的「愛」是以主耶穌作標準,祂說:「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這不僅在方向上變成雙向,整個要求更是提高許多,這是一個新的標準。聖經說:「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約13:15)祂留下一個柔和謙卑的榜樣讓我們可以學習:「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4、 新的標記:耶穌給門徒新的身份
最後一個「新」,是當我們按照耶穌愛我們的方式來彼此相愛時,我們就有了基督門徒的身份,成為教會的一個標記,因為「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5)所以,一個真正的教會是如何被認出來?就是基督徒的彼此相愛,而且是照耶穌的愛來彼此相愛。這要求的標準極高,因為這是我們的身份(Identity)與自我認同。「…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祢父在我裡面,我在祢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祢差了我來」(約17:21),如此,眾人不只能認出祂的門徒,而且會羨慕,就被吸引著願意來參加這以耶穌的愛來彼此相愛的團體,有一天也就願意來相信祂。
Ⅲ、耶穌如何愛門徒
接下來我們要問,耶穌是如何愛門徒的?我們今天不從整本聖經來看,而是從這段描述最後晚餐的經文來看。這張圖片是達文西(Da Vinci)的畫作「最後的晚餐」,你們認得出誰是誰嗎?這是最近很熱門的一幅畫,有人用電腦來分析得出大量的底層油彩資料,發現達文西其實畫了很多層,也有人甚至認為畫中有女性、有密碼等等。今天我們要從「最後的晚餐」來看耶穌如何愛這十二個門徒:
中間坐的是耶穌,耶穌的兩旁是最靠近耶穌的門徒。聖經中有描述到一位母親,「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祂一件事。耶穌說:你要什麼呢?她說:願祢叫我這兩個兒子在祢國裡,一個坐在祢右邊,一個坐在祢左邊。」(太20:20~21)這位母親真是望子成龍,後來達文西也把他們安排一個坐左邊,一個坐右邊。右邊的是弟弟約翰,是向耶穌撒嬌、討耶穌歡喜的,左邊則是被稱作大雅各的哥哥,因為耶穌的門徒中有兩個雅各;當這母親向耶穌求讓她兒子們坐左右時,耶穌說道:「要坐在我兩旁的,酒量要很好,他們有酒量嗎?」「沒問題,我那兩個孩子酒量很好。」耶穌說:「但是要乾杯喔」,她沒有想到這杯是什麼杯,就回答「沒問題」,等說完了,耶穌才說「是苦酒滿杯」,她嚇壞了,「那怎麼辦呢?」耶穌說:「喝是一定要喝,因為你已經回應了,但位置不一定能坐,那是我父親決定的。你們要喝就喝吧。」結果大雅各是十二個門徒裡最先殉道的,他的苦酒滿杯是被希律王砍頭。另一個孩子約翰則不同,神讓他活到九十幾歲,在拔摩海島上要把啟示錄寫完,神才容許他回天家。不知那個比較苦,是活的很老?還是年輕時就殉道?你們回去想一想。這是畫作裡兩個最靠近耶穌的門徒。
與耶穌最親近的三個門徒就是彼得、約翰、雅各。彼得的特點是帶著一把刀,他是十二門徒裡的班長,講話很大聲,但常常講錯話;西門彼得的故事很多,我在此就不多講。
再來是安德烈,他什麼都不會,只會帶人到耶穌面前:他把一個小朋友的便當拿到耶穌面前;有希臘人不曉得怎麼找耶穌,他也把他們帶到耶穌面前;所以我們教會有一個小組就叫作安德烈小組,是要學習他這點。
接著是腓力,腓力與西門彼得同一層。他信了耶穌以後就馬上去找他的朋友,但他不熟悉聖經,所以他的朋友說:「你沒有認真讀聖經-拿撒勒這地方能有什麼好人」,他回答不出來。腓力帶的這朋友叫作拿但業,有人說拿但業就是巴多羅買,他為在油畫的最左邊。
再來是稅捐處的馬太,和奮銳黨的西門。不曉得為什麼,達文西安排他們兩人在討論-在政府上班的公務員和反政府的這兩人在對話,談論著耶穌究竟講些什麼,為何他們都聽不懂。
再來的兩個門徒-達太與小雅各(亞勒腓),聖經對其記載的很少,我們不太了解他們扮演的角色為何。
還有兩個門徒沒有提及,而這兩位可以說是主要的配角。一個是在大雅各的背面、但一直想要靠近耶穌的多馬:他的特點是手指舉起朝上,因為在聖經關於他的記載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手-他說「耶穌要是復活,得讓我摸摸看,我才會相信」,所以他的手就舉出來;在最後的晚餐時,他也是跟耶穌說:「祢要告訴我們是那一條路,不然我們怎知往哪走」,耶穌說:「你們知道了我,就知道了那條路,為何還問呢?」這是門徒中的科學家,他一定要求證,不然他不會相信。最後一個就是猶大,猶大的特點有三,第一,他帶著錢包,因為他是管理財務的;第二,耶穌說:「當我把餅放在盤子裡,誰伸手來拿,那人就是要賣我的」,結果耶穌把餅放下去,猶大馬上伸手就拿去吃;最後一點是聖經沒有寫到、達文西自己想像而加上的,他畫著猶大伸手拿餅時不小心把桌上的鹽罐打翻、散了一桌子的鹽,這代表的是猶大在一剎那間就把他和耶穌之間的盟誓打翻(猶太人的盟誓是用鹽來訂定,即所謂的鹽約-不廢壞的約,所以鹽巴表示所訂誓約的慎重),因為他決定要出賣耶穌。
耶穌這一群學生,看來都不特別好,但祂已經要為他們犧牲了。在這最後一次的晚餐時,祂怎樣表達對他們的愛呢?
1、犧牲之愛 (Sacrifice)
第一個,我想耶穌表達出的是犧牲的愛。那晚祂把餅擘開、將酒倒出來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22:19~20)這是耶穌在那晚要為門徒犧牲所作的表現,這是「犧牲的愛」。
2、 親近之愛 (Intimacy)
那天晚上,耶穌除了和他們吃餅、喝葡萄酒、設立聖餐以外,祂還說了許多話。這些話在馬太、馬可、路加福音裡記載的很少,但在約翰福音十三到十七章可以看到,是耶穌向學生們所說的最重要的話,我稱為「親近的愛」。那晚耶穌把上帝對祂講的所有重要的話都向門徒說了:「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約15:15)。
3、 服侍之愛 (Service)
耶穌那晚除了設立聖餐、對他們說了許多話以外,耶穌還做一件事情,就是幫他們洗腳。祂是去做一個奴僕所做的服侍:「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22:27)。耶穌一一為十二個門徒洗腳,祂一視同仁。
4、 成聖之愛 (Sanctification)
耶穌的洗腳還有一個意思是「你們並非完全潔淨,而我要你們越來越聖潔」。我把這稱作「成聖的愛」,「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約13:10)
5、 提醒之愛 (Caution)
但門徒中有兩個情形特別,一個是出賣耶穌的猶大,一個是否認祂的彼得。對於猶大,我認為至少耶穌有提醒他,並且提醒多次,祂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吃的人要賣我了。」(可14:18)「我把餅放在盤子裡,誰來拿的那個人就是賣我的」,耶穌沒有直接指名道姓,只是暗示多次,而且還說:「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可14:21)祂警告到這個程度,但猶大仍堅持要出賣耶穌。最後耶穌對他說:「你所做的,快做吧!」(約13:27)這是神對人的尊重,且直到最後一刻。之後在客西馬尼園「猶大隨即到耶穌跟前,說:請拉比安,就與他親嘴。耶穌對他說:朋友,你來要做的事,就做吧。於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穌。」(太26:49~50)對於這樣的人,耶穌還稱他為朋友。
6、尊重之愛 (Respect)
「你所做的,快做吧!」(約13:27)耶穌雖然一直警告,但人有主權、人自己決定,耶穌愛他,而愛就是尊重;耶穌尊重他到一個程度,是讓他自己決定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7、 代禱之愛 (Intercession)
耶穌對待彼得也是如此。祂知曉彼得將三次不認祂,然而耶穌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
8、 託付之愛 (Entrust)
甚且,耶穌把所有建立教會的責任交託給彼得。耶穌復活後,在海邊向門徒顯現時,「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21:17)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在那晚耶穌對門徒的愛至少有這八種。耶穌要我們像這樣來彼此相愛:要有犧牲的愛、親近的愛、服侍的愛、成聖的愛、提醒的愛、尊重的愛、代禱的愛、託付的愛。如此我們可以學幾樣屬靈的功課:
Ⅳ、我們的屬靈功課
1、學主犧牲腳步
第一個,學主那犧牲的腳步,「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彼前2:21)。在這裡我要提到一個人,大家應該認識他,他拿一盒窗戶在全世界獲取了許多利潤。後來我才發現這個人的父親是教會的執事,從他小時就對他說:「如果將來上帝祝福你,你就要紀念窮人、幫助窮人。」所以在他為自己的孩子預備好教育基金後,就將其餘的財產用來設立一個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且計畫著退休後要全時間在基金會上班,將先前所賺的錢拿來花用在他人身上。我認為他的犧牲是很有意思的。他們夫妻兩人休假時就坐著自己買的飛機飛至世界各處,去了解他人的需要,例如印度的孩童沒有錢打預防針,他就叫他基金會的員工數算共有多少孩子、一人打全套預防針需多少錢,然後買下全部所需來提供給他們。他並非拿錢出來便罷,而是親自參與過程。最近他還聚集了世界各國研究瘧疾的科學家,召開瘧疾討論會(Malaria Forum),目標是計畫讓瘧疾從全世界消失。他將上帝賜給他的資源用來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這樣的付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
2、彼此謙卑服侍
第二,是我們彼此謙卑的服侍。耶穌以洗腳來表示此點,而在我認為,對於這項功課學的最好的還是Mother Teresa,她就是到最貧窮的地方、跟他們在一起、服侍他們的需要。彼得勸我們說:「我們應該這樣來彼此服侍」「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4:10)。
3、 互相代禱扶持
第三個是我們要互相代禱。耶穌在那晚對彼得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22:32)雅各也勸我們要互相代求,因為這樣可以得著醫治「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
4、 溫柔挽回錯誤
再來是當彼得真的跌倒後,耶穌用一種很溫柔的方法帶他回頭。彼得在大祭司的宅院裡發誓否認耶穌時,雞立刻就叫了-是一隻雞的叫聲,而耶穌只是默默的回頭看他一眼-耶穌用這兩個方法讓彼得知道自己果然三次不認耶穌,「彼得說:你這個人!我不曉得你說的是什麼!正說話之間,雞就叫了。主轉過身來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對他所說的話:今日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路22:60~62)耶穌以如此的溫柔方式將彼得挽回來。聖經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這也是一種我們能從耶穌身上學到的愛。
5、造就栽培託付
最後一個是託付。一個真正的愛,應該包括栽培與託付責任,讓對方能長大成熟,可以繼續把這個工作承接下去。這是耶穌對彼得的託付。保羅對提摩太也這樣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經文這裡提到共有四代的栽培,保羅是第一代,提摩太是第二,教導別人的人是第三,被教導的是第四代。我們的小組事工有一個巴拿巴小組,它的重點就在這裡。真正的愛不是只有原諒他,而且還會栽培他,讓他能夠成長成熟、能夠侍奉,我認為這也是一個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當我約四十歲以後,我就開始想這個問題:我們在這世上,該做的事情中究竟何為最重要?慢慢地,我接受這個說法:一個人在擁有一個程度的成就之後,他的目標開始轉變為幫助別人成功,而不是只有自己成功。「我如何能找到下一代-有哪些人值得栽培、值得託付。我不需要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是好好的交給他,讓他可以接下去跑得更好」,我想這也是一種愛,是栽培的愛、託付的愛。
Ⅴ、結論:愛的螺旋
我今天的結論,是一張有些複雜的圖,請大家仔細的看。在小組系列―福音(2)當中,我們曾講過「信心的螺旋」:當我們因著信而來到上帝的面前,上帝就用恩典來回應我們的信心,「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羅5:2)神的恩典又能讓我們的信心增加,我稱之為良性循環(Virtuous Circle);這個循環同時可以產生「愛心」,「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提前1:14),我稱作 擴張循環(Expansive Circle);當你在這循環當中,一面與神親近、同時也一面與旁人互動的時候,這個循環就會從平面往上繞、立體的一環環上升,便成為一個螺旋。從基督道理的開端,到基督長成的身量,我把它叫作前展螺旋(Progressive Spiral)。
我在準備這講道時,發現愛心也是如此、也是一個螺旋,而這個螺旋比較複雜一些:三一真神在十字架上藉耶穌基督將祂的愛向我們彰顯「神愛世人」。人被這樣的愛感動以後,就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這是第一代的門徒,而這門徒就盡自己的力量來愛神(大誡命的第一條),以及愛鄰如己(大誡命的第二條);所以當門徒領受到神的愛時,他就有兩個回應:對神的愛、與對旁人的愛。被愛的人,我稱之為「福音朋友」,他就將神給他的愛分享給他的鄰人。神愛世人是神對我們的愛,愛鄰如己、盡己愛人是大誡命。耶穌說這樣還不夠,祂給我們的新誡命就是我們要彼此相愛。所以這裡就有三個密集的循環:我們跟神之間、我們彼此之間、而整個大循環則是一個教會的架構。這個「福音朋友」看到你這樣愛他,也看到我們這樣彼此相愛,就會被這樣的愛感動;他不只認出門徒,也藉著這樣的愛而感受到神的愛,結果這福音朋友就會被改變,成為「基督的門徒」。一旦成為「基督的門徒」,他就開始去盡己愛神,且也開始去找他的「福音朋友」並愛他,同時也用愛來回應原來愛他的「基督門徒」;因此,這個愛鄰如己就變成彼此相愛。這個擴展,原來是一個,現在成了三個,且會繼續再擴展出去,這就是小組的特色:如果人們真的彼此相愛,福音就會越來越擴展、逐漸傳遍至地極、並向萬民作見證,「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愛的螺旋」還不只這樣,當大家在這愛的裡面,會形成一個往內越來越緊密的螺旋──這個愛會讓我們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乃至完全的合一,「祢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裡面,祢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祢差了我來,也知道祢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約17:22~23)。所以在我認為,愛的螺旋的範圍會越來越大,且關係並非越來越鬆散,反而是越來越親密。這樣的兩個愛的螺旋,是基督門徒的象徵。
在這裡面我們看到四種愛,從神來的是「源頭的愛(Original love)」,我們對上帝的是「回應的愛(Responsive love)」,我們彼此之間的是「相互的愛(Reciprocal love)」,我們對福音朋友的則是「繁衍之愛(Reproducing love)」。愛,會讓這些福音朋友變成基督的門徒。但願我們在領受神的愛當中,我們對神回應的愛、我們互相的愛、以及我們對鄰人的愛,都能一起成長。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謝謝祢在新的一年開始時,讓我們學習新的誡命:祢在世上要離開學生的最後一晚,將最寶貴的教導分享交付給祢的門徒。祢為祢的學生犧牲捨命,祢知道父已經把萬有交在祢的手裡,祢愛世上屬自己的人、且愛他們到底。祢不只為他們設立聖餐,還為他們洗腳。祢提醒猶大,但祢也尊重他;祢為彼得禱告,祢也託付他。祢的門徒也就這樣一代代傳下來,直到我們這一代。主,我們知道祢的愛有很多層面、很多功課,這是我們需要用一生來學習的。幫助我們不是只有在頭腦上了解,而是用心領受、用我們的手和腳去實踐,讓我們真的活出一個生命是讓人會認出我們是門徒、且會羨慕並加入基督門徒團體的。求主幫助我們,學習彼此相愛,像祢愛門徒一樣,謝謝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2月7日 星期四
除舊更新 -- 曾昭瑞 牧師
寫作於2008.02.07
作 者: 曾昭瑞 牧師
經文 以弗所書四章20~24節
弟兄姊妹大家新年恭喜、新年平安。我們一起禱告:「親愛的主,我們到祢的面前來謝謝祢,因為祢的慈愛、祢的恩典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夠在祢的裡面成為祢的兒女。主,在這個新年的節期,我們要來一起敬拜、一起向主獻上感恩,求主祢的話語在我們的生命裡面顯出力量、顯出幫助,好叫我們在祢的話語裡面再次被更新,再次聽到主祢的提醒、祝福帶領我們,這樣在祢面前獻上感謝,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很高興我們一起在這裡敬拜上帝。我想在這裡跟大家提醒一件事情,這次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在這個禮拜堂裡面參加新春感恩禮拜,可能在明年過年的這個時候,這個禮拜堂就不見了,我們可能在明年初就會動工改建新的禮拜堂。 相信很多人對這個禮拜堂有很深的印象,可能你是在這裡結婚,可能你是抱著你的嬰孩到台前讓牧師受洗,甚至你不只在這裡結婚而已,你的兒子女兒也在這裡結婚,這裡有很多你和你家人共同的記憶、共同成長的一些軌跡,所以我相信當我們的教會要拆掉的時候,很多人的心會感到很不捨、感到這個禮拜堂很美很好,其實這個禮拜堂真的很美很好,也陪伴我們走過很久的年日,但是感謝上帝讓我們的教會漸漸在進步,也幫助我們的教會在這幾年間有很多的新朋友加入,不得已為了要讓更多人進入這個禮拜堂一起禮拜,為了讓我們的教會能夠接觸更多社區的人,所以我們必須把這個很好用、也不算太舊的禮拜堂拆掉,迎接新的禮拜堂,這是我們一個很捨不得的心情。當我們在新年說要除舊更新的時候,不是說舊的一定都不好,我們的心裡其實覺得它很好,可是有時候我們也會沒有辦法。
特別是在台灣華人的文化裡面,每年農曆春節到的時候,也是我們家家戶戶大掃除的時刻,像是我們廚房的角落清理的不乾淨,或是床底下平常都沒有清掃到的部位,我們通常都會利用過年的這個時候大掃除一次,因為那些地方是平常不太會去掃的,只好利用新年這個時候掃,我們會設法想把家裡面那些不乾淨的、舊的東西打掃乾淨,希望把新的迎接近來。在每一年這種除舊佈新的過程當中,其實對我們每一個基督徒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因為作為基督徒,我們常常在講「更新」,英文叫作Renew,這個字包含有革新、復興、再生、重新開始的意義,這個字也是我們基督徒生命一個很重要的描寫,我們基督徒要和上帝建立一個好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會經驗到生命的更新和改變,所以在我們的聖經裡不只一次的提到這個字,羅馬書第十二章1~2節說到我們必須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在以弗所書第四章20~24節說我們要將我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歌羅西書第三章5~10節說,一個基督徒是穿上新人、在知識上是漸漸更新的;哥林多後書第四章7~17節說我們的內心要一天新似一天。所以我們今天要藉著新年的此時此刻,一起來看這幾段聖經節對我們這些基督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一、 心意更新、查驗神旨
首先我們來看羅馬書第十二章1~2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這段經文提醒我們,我們所說的「更新」很重要的一個意思是我們的心意要更新,並且要察驗明白神的旨意。當在準備這篇講道的時候,我的題目改來改去,一開始想說是「改舊換新」,還有「去舊迎新」,再來「除舊佈新」,或是「棄舊更新」,最後才想說用「除舊更新」為題目,雖然只是一兩個字的差別,可是在當中有很大的差異,其中有很多含意的不同。當我們看到今天所讀的經文時會發現一個最大的不同,聖經在講「更新」的時候,它不是指說我們把外在物質換新就好,而是強調內心心意的更新,當我們的內心心意更新時,我們才能夠察驗神的旨意。前面我們說到大掃除要除舊佈新的期間,我們通常提到的都是家裡的物品:家裡的舊沙發過年換買一套新的,電視是傳統真空管,我們換一個液晶螢幕的,或是車子開了好幾年,換一台新車。很多人會利用過年的這個時候,希望把家裡面舊的東西換成新的,可是如果我們在講換新換新、除舊佈新,講的不是我們個人內在本質的變化,我們個人的生命沒有成長,那麼這個更新對我們來講只是穿一件新衣,只是開一台新車,只是住一間美麗的房子罷了,然而我們本身並沒有什麼改變。
有一位心理學家叫作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他說過一段話:「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我們常常說「個性決定命運」,人心若沒有改變,即使換了什麼,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人的個性要是沒變,其實很多事情也都沒改變。然而對我們來講,相信耶穌不是我擁有了很多新的、好的東西而已,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有沒有跟著變化,也就是說,當我們認識神之後,我們的內心應該要更新變化,過去我們是隨從自己的心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想要做的,或是跟隨這個世上的流行、價值與潮流,但是當我們認識耶穌、跟隨耶穌之後,我們所追求的就不是這些東西,我們會改變、會敏銳察覺到什麼是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們要去體會到這些。當我們體會到這些的時候,我們就會察覺到我們在世上所要追求的與世人所追求的應該有些不同,我們應該願意讓我們的心意更新,去跟隨「主」流,而不是潮流。我們教會有一位弟兄在一間出版社工作,他們的出版社叫作「主流出版社」,取「主流」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希望在出版界能夠引導潮流,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意義是說,「主」流是我們的「主」祂所要做的事情,是跟隨「主」流,而不是跟隨潮流,所以當我們來跟隨主的時候,讓我們跟隨的是從潮流變成「主」流,我們本來是照自己的意思,變成是照主的旨意;本來是照己意,現在是跟主意,讓我們的心意在當中更新而變化,這會產生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我們不再效法這個世界,當我們在我們的思想、意志、情感上都有這樣的一個認識時,那麼我們才可能有這種改變――從世俗的潮流裡面脫穎而出,來行出上帝純全、良善、可喜悅的旨意。
二、 知識更新、如主形象
第二處我們要看的經文是在歌羅西書第三章5~10節:「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因這些事,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或作:陰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在這裡所說的更新是強調知識的更新,正如造他的主的形象。更新是指什麼?更新就是更深的認識上帝,使我們更加的像主。當我們的生命改變了,我們察驗什麼是上帝純全、良善、可喜悅的旨意,這會帶來一個變化,就是我們會更加的認識神,並且我們會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如果照和合本的翻譯來看是說在「知識上更新」,這讓我們覺得為什麼信耶穌會知識更新:知識通常是指一個人的學問,或我們所知道的道理,或我讀過很多書、很有知識,怎會認識耶穌後,即便沒讀過書的人的知識也會更新?其實在這裡的知識不是指一個人的學問,聖經在這裡所指的「知識上的漸漸更新」,是表示一個基督徒,當你來跟隨耶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越發的完全、越發的去認識祂,一個被上帝更新的人,他對上帝的認識不會一直停在那裡。如果有一個人跟你說:「感謝上帝,三十年前我認識上帝的時候,我知道上帝是慈愛的」,可是過了三十年後,他還是說:「感謝上帝,我認識上帝,因為上帝是慈愛的」,之後呢?不知道。除了對上帝是慈愛的以外,他對上帝的認識沒有更進一步、沒有更多的了解、更深刻的體會,只停留在上帝是慈愛的階段,祂不認識上帝的公義、上帝的恩典,這樣的人我們說他是停留在吃奶的階段,沒有真正的長大。提到更新的時候,我們對上帝的認識能夠越發的進步,是隨著時間而增加,當我們對上帝有更多的認識時,就會帶來另外一個改變,這個改變就是我們有主的形象,什麼叫作有主的形象?是不是像有人台語說的不好,在讀祈禱文「我們在天上的父」說成「我們在天上飛」?不是,不是說我們有主的形象就能像上帝一樣在天上飛、神通廣大、說預言、行神蹟奇事。當我們說有主的形象,我們會聯想到聖經中的記載,在創世紀上帝起初造人的時候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1:26),親愛的弟兄姊妹,所有的人在一開始被創造時,本來就有神的形象了,所以有上帝形象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只是後來人在犯罪後,失去了上帝的形象,所以當我們漸漸認識上帝、認識主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會在我們的生命裡面經驗到改變,這個改變就是讓我們越來越有上帝的形象,什麼是上帝的形象呢?有的聖經學者這樣說,就是我們和上帝有一樣的善惡標準,有相似的道德意識,我們會把上帝認為對的事情當作對的,把上帝認為不對的事情當作不對,我們有智慧、有能力來分辨、來作屬靈的選擇,恢復那在我們人類犯罪以後,我們的靈性與上帝隔離後所失去的。當我們越發像神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對錯、我們的判斷、我們的標準,就越發跟神一樣;我們的生命、我們的靈性,就越發跟神產生一個結連,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從上帝那裡來的形象,就像上帝作我們的主一樣。一個在耶穌基督裡更新的人,他能夠認識上帝、他的內心能夠體會到上帝的心意,他能夠越來越像造我們的主。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有沒有感覺到自己信耶穌越久,越來越像耶穌一樣?你覺得在你的生命特質裡面,有沒有覺得越來越像耶穌?越來越讓很多人想要親近,與你在一起的時候感到如沐春風?有上帝那樣的恩典在你的身上,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有時候我們信耶穌信很久了,家裡的人都覺得我們全身好像長刺,跟你在一起很難過,所以我們要常常來思想,我們有沒有透過更認識耶穌而被更新,這個更新就是我們生命再一次的被創造,這個被創造就是使我們重新得著上帝起初造我們的形象。
三、 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第三,我們再來看以弗所書第四章20~24節:「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這裡說什麼叫作更新?更新就是脫去行為上的舊人、穿上新人,當我們越發的認識上帝,明白祂的旨意,有祂的形象時,我們要說,作一個基督徒我們就會在我們的行為上有改變,這種改變保羅用「脫」和「穿」來表達,我們要說這個動作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除非沒洗澡更衣就跑去睡覺,所以我們每天都會做這個動作,這個動作對我們基督徒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行為,脫和穿是表示脫去舊式的生活,改變成基督的方式。更新就是在我們的每一天生活當中,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上脫去行為上的舊人,穿上耶穌基督的樣式。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先脫下才可以穿上,作一個基督徒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很多基督徒只想穿新的,不想脫去舊的,因為舊的感覺也不錯,他喜歡享受罪中之樂,可是他又想「上帝啊,祢來救我,上帝啊,祢來更新我…可是我的罪中之樂不想放掉」。保羅在以弗所教會裡也是遇到這樣的情況,保羅對他們說:「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保羅說當時很多人犯了罪,「但是你們學的耶穌基督,卻不是這樣」,因為在以弗所那裡是一個異教的世界,那個地方有很多不同的風俗、迷信、私慾、敗壞和污穢,很多以弗所人在他們還沒有認識主、還沒有開始去敬拜神的時候,他們就是跟著那些風俗習慣來生活,當他們進到教會的時候,他們覺得「原來的那個也不錯啊」,就把它帶到教會裡面來,結果使得教會受到虧損、傷害,所以保羅特別跟這些以弗所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你們要脫去行為上的舊人,穿上新人」,如果我們信了耶穌,我們舊人的行為沒有改變,這樣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好像我們清晨先去行天宮拜拜插頭香,補眠半小時後再到教會來作禮拜,這就是舊的沒有脫掉,卻想穿上新的,我們發現一個人不能一面上禮拜堂敬拜上帝,又一面在那邊拜關公媽祖;一面想求上帝的幫助,另外一方面又去找廟公幫忙看風水算命;或者說我們一方面在這裡說要彼此相愛同心合意,私底下說:「那個人多差,我們教會就是被那個人搞的…」,當我們同時穿上新衣,卻沒有把舊的衣服也脫掉的時候,我們就會在一方面求神赦免,一方面又拼命犯罪中,這樣比沒信主的人還糟,如果你只想穿新衣,不想脫舊衣,那是比沒信主的人還慘,因為在我們的信仰中一個人不能服侍兩個主,我們要是相信要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們就單單要來侍奉祂,就要遵行祂的道,脫去舊有的衣服風俗,照著聖經的道理來活。
我想這個對於我們處在台灣的基督徒而言,是一個很不容易學的功課,因為我們身邊有很多親戚、朋友、同事等等,他們很多都不是基督徒,在他們的風俗、文化、信仰來說,「這是台灣的潮流啊,大家都是這樣做的」,很多時候我們在同儕的壓力底下,我們會有困難。像我在教會常常要主持婚禮和喪禮,要是雙方家人都是基督徒,那好辦理的多,如果家裡只有少數是基督徒時,那個壓力很大,作一個基督徒他要怎樣在這樣一個風俗習慣當中,他要堅持信仰要怎麼做,這對我們一個基督徒而言是很大的一個挑戰。所以對於我們而言,當我們來到主的恩典裡面,當我們在生命上漸漸被更新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三不五時也去弄一個平安符?最近流行的公仔神明,是否也拿一個來掛在包包外面或車子裡,「那很可愛啊,有拜有保佑啊」?或者是我們的小孩要命名,先抱去找算命的算一下,合一下生辰八字、姓名筆劃,這樣會比較好命?弟兄姊妹,如果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失去了作基督徒的見證,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們的一舉一動,周遭不是基督徒的朋友他們都在看,他從我們的身上看見什麼?他們從我們身上了解什麼?「喔,原來你作基督徒就是這樣啊」,原來基督徒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改變,仍然能夠說謊就說謊、能夠推卸責任就推卸責任、能夠跟人家放縱私慾的時候就跟著去放縱私慾,那我們就會常常聽到人家講一些話:「你們作基督徒不也是這樣嗎?」弟兄姊妹,這就是當我們穿上新人,但是沒有把舊人脫掉,這樣我們就會失去那個見證。我並不是說當你成為一個基督徒穿上新人之後你都不會犯錯、不會跌倒,不是,而是我們的內心有沒有那個感覺,我們有沒有努力的要把我們身上那些不好的除去,穿上好的?彼得前書第二章12節說:「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要認真的更新我們的老我。
四、 新似一天、成就榮耀
第四個,我們要來看哥林多後書第四章7~17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但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面前。凡事都是為你們,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在這裡說的更新是什麼?我們可以一天新似一天,最後我們可以得著神為我們成就的榮耀。更新就是我們面對這樣的環境,不被打倒,成就最後的榮耀。當我們知道怎麼樣在我們外在的行為上照主的旨意去做時,有的教會說:「你要是每天照主的旨意、每天禱告親近祂、每天敬拜上帝,上帝就要大大祝福你,神要為你除去一切的困難、一切的災難、一切的攔阻,你要在神的面前凡事亨通」,可是我覺得不是這樣。很有可能你很認真在敬拜上帝,你也認真照上帝的旨意努力去更新時,你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是一個困難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一個讓你好好作基督徒就得到很多祝福的世界,甚至你有可能像約伯一樣;約伯是一個敬虔敬拜上帝的人,卻受到魔鬼撒旦的攻擊。我們在困難的世界會面對各樣的挑戰,這是保羅他自己說的,保羅在聖經裡面說出了一段他的親身經歷,我相信這個經歷不是只有他個人,這個經歷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有可能會遇到的。這是一段很美、很特別的經文,因為保羅在這裡所描述的不是我們傳統對勝利成功的概念。常常我們會作夢,期待我們好好的作個基督徒就會完全勝過這個環境,甚至我們可以以一種超人的姿勢來迎接勝利,我們可以把我們的仇敵打到趴在地上,讓牠完全投降,我們可以讓牠無法反抗,甚至把仇敵打到哭著回家找媽媽,這樣的勝利我們很滿足、我們很期待,當一個英雄式的勝利者很容易,但這不是一個基督徒真實的人生。相反的,保羅從他的經驗中讓我們看見,他常常不是得到這種勝利,反倒在他所面對的生活中,他是活在一個很困難的環境,他面對的是四面受敵,心裡作難,遭逼迫,被人家打倒的生活。弟兄姊妹,這是保羅所面對的生活,他在那樣艱困的環境裡,保羅怎麼說?他倚靠上帝,在倚靠主的當中,他不被困住;在依靠主的時候,他可以不失望;在依靠主的時候,他被丟棄甚至不會死,我們在這裡看到保羅說的是一種即使我們走到了絕境,即使看起來沒有任何的盼望,是敵人想盡各種辦法要把我們逼到角落,他一拳又一拳的打來,讓我們根本無法反擊,似乎他只要再用手輕輕的一推,我們就會被他擊倒一般,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個有信仰的人仍然站的住,仍然在那裡不放棄。弟兄姊妹,這個不是在順境當中的勝利,而是在一個逆境當中,仍然能夠靠主站立得穩。因為保羅知道,不是我們勝過那些仇敵,不是我們很厲害。以前師母只要經過廟宇的時候都會「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綑綁」,我就說:「你也幫幫忙,我不是說你不能這樣做,而是你準備好了嗎?相信這些廟裡的神明是有靈驗、有能力的,不然人家為什麼會去拜,你沒準備好就去奉主耶穌的名去捆綁,你有準備好嗎?你要是準備好再去綑綁,當然我知道耶穌的名是大有能力的,可是你自己準備好的沒有?」我要說的是,不是每次都隨隨便便就可以這樣做的,我們常常是在那個過程當中遇到很多的困難,可是在這樣的困難中我們可以找到倚靠,因為不是我們個人可以勝過那些,而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已經贏過那些,因為主已經勝利了,所以從上帝那裡而來的力量在我們的身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擊敗我們。所以我跟師母講,「牠不一定能勝過你,但是你也不是隨便兩三下就可以把牠綑綁起來的,你要搞清楚,是因為上帝的力量在你身上,牠們不能隨便攻擊你,不是你隨便就可以把牠綁起來。」所以在保羅的心中他存著這樣的盼望,在這樣的盼望中雖然他遇到很多的艱苦、困難,但他知道倚靠上帝他不會倒下,可以站立得住。
但是保羅也有一個體會,體會到什麼?就是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每年我的兒子在冬至前一天生日時,會吃湯圓,吃湯圓就多一歲,小時候吃湯圓多一歲就很高興,長大後吃湯圓就不太高興,因為老一歲。保羅也這樣說,當他在這個過程當中,他開始體會到他的身體漸漸毀壞,這可能五十、六十、七十歲的人就有一些體會,一開始生龍活虎,後來發覺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年紀再大一點,覺得一個月不如一個月,身體漸漸在衰退老化當中,可是保羅說:「雖然我的肉體漸漸毀壞,但是我的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為什麼內心可以天天的更新?因為保羅知道,雖然他的肉體有軟弱,雖然他在世上遇到很多艱苦,但是時間卻是有限的,有一天都要過去,當這些過去之後,我們會得到一個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那是一個將來才能夠經歷到的更新,雖然是將來才能夠經歷到的,卻成為他今日的力量,成為他今天的幫助,所以雖然面對很多的困難,保羅在這裡卻不被擊倒。加爾文曾經說過一句話:「衰敗是可見的,更新是看不見的」,他特別是指掃羅說的這種,身體的衰敗是可以看得到的、是體會得到的。以前我當兵的時候有一個外號叫作橫山飛毛腿,我們以前的營區在橫山,我很會跑五千公尺,我以前當兵是當傳令,連上規定五千公尺跑第一的人就是當傳令,因為戰爭的時候要跑得比子彈還要快,我那時候五千公尺跑十七分鐘多,二十二鐘分是滿分,我比較瘦,跑起步來卡路里消耗的比人家少,很會跑,但是你叫我現在去跑五千公尺我會很喘,我們發現我們的肉體不像年輕時代那麼強壯了。當身體漸漸老化時,加爾文說更新是看不見的,可是更新卻在那個看不見的過程中,藉由上帝的創造來完成,當我們的身體在死亡的權勢底下,漸漸的衰老、漸漸的趨近於死亡的時候,有人說新年不要說死這個字,可是我們有信仰的人不怕,在面對死亡漸漸來臨的時候,保羅說有一個盼望,是一天比一天還要強。看見自己身體越來越衰弱,但盼望越來越強,就越來越更新,為什麼?因為我知道有一個永遠的盼望、永遠的榮耀為我存留,所以保羅在這當中不害怕,他面對身體的衰弱卻很高興,他可以得到上帝為他預備真正的更新,是不會損壞的、是永久的,因此保羅說他的內心不至於喪膽。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有沒有信耶穌信到這樣的信心?其實我覺得很多人有,很多人在年紀越來越大時會說:「感謝上帝,看何時上帝要來接我回去」,雖然他的身體很痛苦,唉唉叫,「上帝啊,你趕快幫我脫離這地上的苦楚吧」,每當去探望一些在病痛中越來越痛苦的兄姐時,當然我不敢在他家屬面前禱告說:「上帝啊,請祢解除他在世上的痛苦」,但是有時候我們真的會這樣想:「上帝啊,讓他能夠經驗到在祢裡面最後的更新」,就是脫離地上的痛苦,可以得著上帝要賜給我們肉眼所看不見的榮耀。弟兄姐妹,在世上我們有一個盼望,很重要的是看見上帝在天上為我們預備的更新,當我們把焦點放在那個更新時,就是那復活榮耀的基督身上,我想我們在面對世上很多艱苦時,就能夠用一個更積極、更勇敢的態度去面對,不是消極的說:「沒關係,任人宰割,痛苦沒關係」,而是用一個更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面對這些艱難和苦難,因為這是「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所以我們是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不是消極的去逃避它,或是讓它就這樣吧,這是我們可以在信仰中學習的。
回應:從新得力、展翅上騰
親愛的弟兄姐妹,今天我們一起在這裡慶祝新年,我們一起來思想這段話,其實我們要這樣說,這是一個新年假期,也是一個不一樣的機會,特別是我們台灣人或是華人的文化中,過年都是很高興的在休息。但是我們如果來看猶太人他們過新年,是有很大的不同。猶太人的新年和贖罪日是一起的節期,所以猶太人在新年時是透過這段期間來反省自己的罪行,他們在這段時間求上帝赦免。我想我們雖然不是猶太人,但對我們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當我們為了外在這些物質在除舊佈新、在迎接新事物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利用新年這段時間,在高興慶祝以外,不妨找一個時間,一個人好好的安靜禱告。你可以來到上帝的面前親近祂,你可以等候聖靈來光照感動我們,讓我們看見我們的生命有哪些是停滯不前的,或者我們有哪些地方是得罪上帝的。但是不要只是看到不好的,也求上帝讓你看到好的,有什麼是蒙神喜悅的,是神的手所堅定的。求神來幫助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一直的被祂改變。當我們親近上帝的時候,也求上帝的能力臨到我們身上,像以賽亞書第四十章31節所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有時候我們在生活中會覺得疲乏、困倦、沒有能力,可是「那等候耶和華的,要從新得力」。我們的上帝是創造地極的主,祂必不困倦也不打盹。我弟弟雖然比我年紀小,但是他比我努力,比我早生孩子,所以孩子比我的還大,今年回家過年時,我們就在和小孩玩,我就單手讓我兒子坐摩天輪,他兒子看到了吵著說:「我也要玩,爸爸我也要玩」「好啦,爸爸單手讓你坐摩天輪」,玩兩下手就酸了,我們就算再厲害也會疲乏,也會軟弱,但是我們的上帝是不會疲乏的,祂的能力沒有止限。在新的一年我們一起來到上帝面前,來經驗到祂的能力,來經驗到祂更新的力量在我們裡面,好讓我們可以開始新的一年,求神幫助我們,在祂的裡面經驗到心意更新,讓我們能夠學習察驗上帝的旨意,並且讓我們更深的認識神、更加的像主,脫去行為上的舊人、穿上新人,面對我們每一天所生存的環境,我們沒有被擊倒,並且在將來領受從天上來的更新,就是我們的榮耀。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慈悲愛我們的天父上帝,我們來到祢的面前感謝祢,因為在祢的話語中我們看見一個跟隨祢、認識祢的人的生命是不斷改變的,是越來越能夠認識主祢的旨意、越來越像主的,在這個過程中,會對上帝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我們所作所為,會越來越像主。上帝,我們也知道,當我們來跟隨祢的時候,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舉止、我們的生命要改變,像是脫去舊衣、穿上新衣,雖然知道我們在世上會遇到很多的艱難,但是我們依靠祢。在這當中我們沒有跌倒和失敗,在這當中我們也等候從祢而來的力量,將我們一切舊的更新,在祢的面前得到主祢的恩典。主耶穌,幫助我們弟兄姊妹,在新的一年裡來經驗祢,在新的一年裡有更多的期盼,在新的這一年裡有屬上帝祢的祝福和帶領,幫助我們越來越像祢、越來越跟隨祢的腳步,在祢的面前獻上感恩禱告,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曾昭瑞 牧師
經文 以弗所書四章20~24節
弟兄姊妹大家新年恭喜、新年平安。我們一起禱告:「親愛的主,我們到祢的面前來謝謝祢,因為祢的慈愛、祢的恩典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夠在祢的裡面成為祢的兒女。主,在這個新年的節期,我們要來一起敬拜、一起向主獻上感恩,求主祢的話語在我們的生命裡面顯出力量、顯出幫助,好叫我們在祢的話語裡面再次被更新,再次聽到主祢的提醒、祝福帶領我們,這樣在祢面前獻上感謝,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很高興我們一起在這裡敬拜上帝。我想在這裡跟大家提醒一件事情,這次可能是我們最後一次在這個禮拜堂裡面參加新春感恩禮拜,可能在明年過年的這個時候,這個禮拜堂就不見了,我們可能在明年初就會動工改建新的禮拜堂。 相信很多人對這個禮拜堂有很深的印象,可能你是在這裡結婚,可能你是抱著你的嬰孩到台前讓牧師受洗,甚至你不只在這裡結婚而已,你的兒子女兒也在這裡結婚,這裡有很多你和你家人共同的記憶、共同成長的一些軌跡,所以我相信當我們的教會要拆掉的時候,很多人的心會感到很不捨、感到這個禮拜堂很美很好,其實這個禮拜堂真的很美很好,也陪伴我們走過很久的年日,但是感謝上帝讓我們的教會漸漸在進步,也幫助我們的教會在這幾年間有很多的新朋友加入,不得已為了要讓更多人進入這個禮拜堂一起禮拜,為了讓我們的教會能夠接觸更多社區的人,所以我們必須把這個很好用、也不算太舊的禮拜堂拆掉,迎接新的禮拜堂,這是我們一個很捨不得的心情。當我們在新年說要除舊更新的時候,不是說舊的一定都不好,我們的心裡其實覺得它很好,可是有時候我們也會沒有辦法。
特別是在台灣華人的文化裡面,每年農曆春節到的時候,也是我們家家戶戶大掃除的時刻,像是我們廚房的角落清理的不乾淨,或是床底下平常都沒有清掃到的部位,我們通常都會利用過年的這個時候大掃除一次,因為那些地方是平常不太會去掃的,只好利用新年這個時候掃,我們會設法想把家裡面那些不乾淨的、舊的東西打掃乾淨,希望把新的迎接近來。在每一年這種除舊佈新的過程當中,其實對我們每一個基督徒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因為作為基督徒,我們常常在講「更新」,英文叫作Renew,這個字包含有革新、復興、再生、重新開始的意義,這個字也是我們基督徒生命一個很重要的描寫,我們基督徒要和上帝建立一個好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會經驗到生命的更新和改變,所以在我們的聖經裡不只一次的提到這個字,羅馬書第十二章1~2節說到我們必須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在以弗所書第四章20~24節說我們要將我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歌羅西書第三章5~10節說,一個基督徒是穿上新人、在知識上是漸漸更新的;哥林多後書第四章7~17節說我們的內心要一天新似一天。所以我們今天要藉著新年的此時此刻,一起來看這幾段聖經節對我們這些基督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一、 心意更新、查驗神旨
首先我們來看羅馬書第十二章1~2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這段經文提醒我們,我們所說的「更新」很重要的一個意思是我們的心意要更新,並且要察驗明白神的旨意。當在準備這篇講道的時候,我的題目改來改去,一開始想說是「改舊換新」,還有「去舊迎新」,再來「除舊佈新」,或是「棄舊更新」,最後才想說用「除舊更新」為題目,雖然只是一兩個字的差別,可是在當中有很大的差異,其中有很多含意的不同。當我們看到今天所讀的經文時會發現一個最大的不同,聖經在講「更新」的時候,它不是指說我們把外在物質換新就好,而是強調內心心意的更新,當我們的內心心意更新時,我們才能夠察驗神的旨意。前面我們說到大掃除要除舊佈新的期間,我們通常提到的都是家裡的物品:家裡的舊沙發過年換買一套新的,電視是傳統真空管,我們換一個液晶螢幕的,或是車子開了好幾年,換一台新車。很多人會利用過年的這個時候,希望把家裡面舊的東西換成新的,可是如果我們在講換新換新、除舊佈新,講的不是我們個人內在本質的變化,我們個人的生命沒有成長,那麼這個更新對我們來講只是穿一件新衣,只是開一台新車,只是住一間美麗的房子罷了,然而我們本身並沒有什麼改變。
有一位心理學家叫作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他說過一段話:「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我們常常說「個性決定命運」,人心若沒有改變,即使換了什麼,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人的個性要是沒變,其實很多事情也都沒改變。然而對我們來講,相信耶穌不是我擁有了很多新的、好的東西而已,重要的是我們的內心有沒有跟著變化,也就是說,當我們認識神之後,我們的內心應該要更新變化,過去我們是隨從自己的心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想要做的,或是跟隨這個世上的流行、價值與潮流,但是當我們認識耶穌、跟隨耶穌之後,我們所追求的就不是這些東西,我們會改變、會敏銳察覺到什麼是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們要去體會到這些。當我們體會到這些的時候,我們就會察覺到我們在世上所要追求的與世人所追求的應該有些不同,我們應該願意讓我們的心意更新,去跟隨「主」流,而不是潮流。我們教會有一位弟兄在一間出版社工作,他們的出版社叫作「主流出版社」,取「主流」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希望在出版界能夠引導潮流,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意義是說,「主」流是我們的「主」祂所要做的事情,是跟隨「主」流,而不是跟隨潮流,所以當我們來跟隨主的時候,讓我們跟隨的是從潮流變成「主」流,我們本來是照自己的意思,變成是照主的旨意;本來是照己意,現在是跟主意,讓我們的心意在當中更新而變化,這會產生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我們不再效法這個世界,當我們在我們的思想、意志、情感上都有這樣的一個認識時,那麼我們才可能有這種改變――從世俗的潮流裡面脫穎而出,來行出上帝純全、良善、可喜悅的旨意。
二、 知識更新、如主形象
第二處我們要看的經文是在歌羅西書第三章5~10節:「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因這些事,神的忿怒必臨到那悖逆之子。當你們在這些事中活著的時候,也曾這樣行過。但現在你們要棄絕這一切的事,以及惱恨、忿怒、惡毒(或作:陰毒)、毀謗,並口中污穢的言語。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在這裡所說的更新是強調知識的更新,正如造他的主的形象。更新是指什麼?更新就是更深的認識上帝,使我們更加的像主。當我們的生命改變了,我們察驗什麼是上帝純全、良善、可喜悅的旨意,這會帶來一個變化,就是我們會更加的認識神,並且我們會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如果照和合本的翻譯來看是說在「知識上更新」,這讓我們覺得為什麼信耶穌會知識更新:知識通常是指一個人的學問,或我們所知道的道理,或我讀過很多書、很有知識,怎會認識耶穌後,即便沒讀過書的人的知識也會更新?其實在這裡的知識不是指一個人的學問,聖經在這裡所指的「知識上的漸漸更新」,是表示一個基督徒,當你來跟隨耶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越發的完全、越發的去認識祂,一個被上帝更新的人,他對上帝的認識不會一直停在那裡。如果有一個人跟你說:「感謝上帝,三十年前我認識上帝的時候,我知道上帝是慈愛的」,可是過了三十年後,他還是說:「感謝上帝,我認識上帝,因為上帝是慈愛的」,之後呢?不知道。除了對上帝是慈愛的以外,他對上帝的認識沒有更進一步、沒有更多的了解、更深刻的體會,只停留在上帝是慈愛的階段,祂不認識上帝的公義、上帝的恩典,這樣的人我們說他是停留在吃奶的階段,沒有真正的長大。提到更新的時候,我們對上帝的認識能夠越發的進步,是隨著時間而增加,當我們對上帝有更多的認識時,就會帶來另外一個改變,這個改變就是我們有主的形象,什麼叫作有主的形象?是不是像有人台語說的不好,在讀祈禱文「我們在天上的父」說成「我們在天上飛」?不是,不是說我們有主的形象就能像上帝一樣在天上飛、神通廣大、說預言、行神蹟奇事。當我們說有主的形象,我們會聯想到聖經中的記載,在創世紀上帝起初造人的時候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1:26),親愛的弟兄姊妹,所有的人在一開始被創造時,本來就有神的形象了,所以有上帝形象不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是我們本來就有的。只是後來人在犯罪後,失去了上帝的形象,所以當我們漸漸認識上帝、認識主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會在我們的生命裡面經驗到改變,這個改變就是讓我們越來越有上帝的形象,什麼是上帝的形象呢?有的聖經學者這樣說,就是我們和上帝有一樣的善惡標準,有相似的道德意識,我們會把上帝認為對的事情當作對的,把上帝認為不對的事情當作不對,我們有智慧、有能力來分辨、來作屬靈的選擇,恢復那在我們人類犯罪以後,我們的靈性與上帝隔離後所失去的。當我們越發像神的時候,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對錯、我們的判斷、我們的標準,就越發跟神一樣;我們的生命、我們的靈性,就越發跟神產生一個結連,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從上帝那裡來的形象,就像上帝作我們的主一樣。一個在耶穌基督裡更新的人,他能夠認識上帝、他的內心能夠體會到上帝的心意,他能夠越來越像造我們的主。親愛的弟兄姊妹,你有沒有感覺到自己信耶穌越久,越來越像耶穌一樣?你覺得在你的生命特質裡面,有沒有覺得越來越像耶穌?越來越讓很多人想要親近,與你在一起的時候感到如沐春風?有上帝那樣的恩典在你的身上,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有時候我們信耶穌信很久了,家裡的人都覺得我們全身好像長刺,跟你在一起很難過,所以我們要常常來思想,我們有沒有透過更認識耶穌而被更新,這個更新就是我們生命再一次的被創造,這個被創造就是使我們重新得著上帝起初造我們的形象。
三、 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第三,我們再來看以弗所書第四章20~24節:「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如果你們聽過他的道,領了他的教,學了他的真理,就要脫去你們從前行為上的舊人,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又要將你們的心志改換一新,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這裡說什麼叫作更新?更新就是脫去行為上的舊人、穿上新人,當我們越發的認識上帝,明白祂的旨意,有祂的形象時,我們要說,作一個基督徒我們就會在我們的行為上有改變,這種改變保羅用「脫」和「穿」來表達,我們要說這個動作是我們每天都會做的,除非沒洗澡更衣就跑去睡覺,所以我們每天都會做這個動作,這個動作對我們基督徒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行為,脫和穿是表示脫去舊式的生活,改變成基督的方式。更新就是在我們的每一天生活當中,在我們的言行舉止上脫去行為上的舊人,穿上耶穌基督的樣式。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先脫下才可以穿上,作一個基督徒一個最大的困難就是很多基督徒只想穿新的,不想脫去舊的,因為舊的感覺也不錯,他喜歡享受罪中之樂,可是他又想「上帝啊,祢來救我,上帝啊,祢來更新我…可是我的罪中之樂不想放掉」。保羅在以弗所教會裡也是遇到這樣的情況,保羅對他們說:「你們學了基督,卻不是這樣…」,保羅說當時很多人犯了罪,「但是你們學的耶穌基督,卻不是這樣」,因為在以弗所那裡是一個異教的世界,那個地方有很多不同的風俗、迷信、私慾、敗壞和污穢,很多以弗所人在他們還沒有認識主、還沒有開始去敬拜神的時候,他們就是跟著那些風俗習慣來生活,當他們進到教會的時候,他們覺得「原來的那個也不錯啊」,就把它帶到教會裡面來,結果使得教會受到虧損、傷害,所以保羅特別跟這些以弗所教會的弟兄姊妹說:「你們要脫去行為上的舊人,穿上新人」,如果我們信了耶穌,我們舊人的行為沒有改變,這樣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好像我們清晨先去行天宮拜拜插頭香,補眠半小時後再到教會來作禮拜,這就是舊的沒有脫掉,卻想穿上新的,我們發現一個人不能一面上禮拜堂敬拜上帝,又一面在那邊拜關公媽祖;一面想求上帝的幫助,另外一方面又去找廟公幫忙看風水算命;或者說我們一方面在這裡說要彼此相愛同心合意,私底下說:「那個人多差,我們教會就是被那個人搞的…」,當我們同時穿上新衣,卻沒有把舊的衣服也脫掉的時候,我們就會在一方面求神赦免,一方面又拼命犯罪中,這樣比沒信主的人還糟,如果你只想穿新衣,不想脫舊衣,那是比沒信主的人還慘,因為在我們的信仰中一個人不能服侍兩個主,我們要是相信要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們就單單要來侍奉祂,就要遵行祂的道,脫去舊有的衣服風俗,照著聖經的道理來活。
我想這個對於我們處在台灣的基督徒而言,是一個很不容易學的功課,因為我們身邊有很多親戚、朋友、同事等等,他們很多都不是基督徒,在他們的風俗、文化、信仰來說,「這是台灣的潮流啊,大家都是這樣做的」,很多時候我們在同儕的壓力底下,我們會有困難。像我在教會常常要主持婚禮和喪禮,要是雙方家人都是基督徒,那好辦理的多,如果家裡只有少數是基督徒時,那個壓力很大,作一個基督徒他要怎樣在這樣一個風俗習慣當中,他要堅持信仰要怎麼做,這對我們一個基督徒而言是很大的一個挑戰。所以對於我們而言,當我們來到主的恩典裡面,當我們在生命上漸漸被更新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三不五時也去弄一個平安符?最近流行的公仔神明,是否也拿一個來掛在包包外面或車子裡,「那很可愛啊,有拜有保佑啊」?或者是我們的小孩要命名,先抱去找算命的算一下,合一下生辰八字、姓名筆劃,這樣會比較好命?弟兄姊妹,如果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失去了作基督徒的見證,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們的一舉一動,周遭不是基督徒的朋友他們都在看,他從我們的身上看見什麼?他們從我們身上了解什麼?「喔,原來你作基督徒就是這樣啊」,原來基督徒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改變,仍然能夠說謊就說謊、能夠推卸責任就推卸責任、能夠跟人家放縱私慾的時候就跟著去放縱私慾,那我們就會常常聽到人家講一些話:「你們作基督徒不也是這樣嗎?」弟兄姊妹,這就是當我們穿上新人,但是沒有把舊人脫掉,這樣我們就會失去那個見證。我並不是說當你成為一個基督徒穿上新人之後你都不會犯錯、不會跌倒,不是,而是我們的內心有沒有那個感覺,我們有沒有努力的要把我們身上那些不好的除去,穿上好的?彼得前書第二章12節說:「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我們每一個基督徒都要認真的更新我們的老我。
四、 新似一天、成就榮耀
第四個,我們要來看哥林多後書第四章7~17節:「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是在我們身上發動,生卻在你們身上發動。但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面前。凡事都是為你們,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神。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在這裡說的更新是什麼?我們可以一天新似一天,最後我們可以得著神為我們成就的榮耀。更新就是我們面對這樣的環境,不被打倒,成就最後的榮耀。當我們知道怎麼樣在我們外在的行為上照主的旨意去做時,有的教會說:「你要是每天照主的旨意、每天禱告親近祂、每天敬拜上帝,上帝就要大大祝福你,神要為你除去一切的困難、一切的災難、一切的攔阻,你要在神的面前凡事亨通」,可是我覺得不是這樣。很有可能你很認真在敬拜上帝,你也認真照上帝的旨意努力去更新時,你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是一個困難的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一個讓你好好作基督徒就得到很多祝福的世界,甚至你有可能像約伯一樣;約伯是一個敬虔敬拜上帝的人,卻受到魔鬼撒旦的攻擊。我們在困難的世界會面對各樣的挑戰,這是保羅他自己說的,保羅在聖經裡面說出了一段他的親身經歷,我相信這個經歷不是只有他個人,這個經歷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有可能會遇到的。這是一段很美、很特別的經文,因為保羅在這裡所描述的不是我們傳統對勝利成功的概念。常常我們會作夢,期待我們好好的作個基督徒就會完全勝過這個環境,甚至我們可以以一種超人的姿勢來迎接勝利,我們可以把我們的仇敵打到趴在地上,讓牠完全投降,我們可以讓牠無法反抗,甚至把仇敵打到哭著回家找媽媽,這樣的勝利我們很滿足、我們很期待,當一個英雄式的勝利者很容易,但這不是一個基督徒真實的人生。相反的,保羅從他的經驗中讓我們看見,他常常不是得到這種勝利,反倒在他所面對的生活中,他是活在一個很困難的環境,他面對的是四面受敵,心裡作難,遭逼迫,被人家打倒的生活。弟兄姊妹,這是保羅所面對的生活,他在那樣艱困的環境裡,保羅怎麼說?他倚靠上帝,在倚靠主的當中,他不被困住;在依靠主的時候,他可以不失望;在依靠主的時候,他被丟棄甚至不會死,我們在這裡看到保羅說的是一種即使我們走到了絕境,即使看起來沒有任何的盼望,是敵人想盡各種辦法要把我們逼到角落,他一拳又一拳的打來,讓我們根本無法反擊,似乎他只要再用手輕輕的一推,我們就會被他擊倒一般,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個有信仰的人仍然站的住,仍然在那裡不放棄。弟兄姊妹,這個不是在順境當中的勝利,而是在一個逆境當中,仍然能夠靠主站立得穩。因為保羅知道,不是我們勝過那些仇敵,不是我們很厲害。以前師母只要經過廟宇的時候都會「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綑綁」,我就說:「你也幫幫忙,我不是說你不能這樣做,而是你準備好了嗎?相信這些廟裡的神明是有靈驗、有能力的,不然人家為什麼會去拜,你沒準備好就去奉主耶穌的名去捆綁,你有準備好嗎?你要是準備好再去綑綁,當然我知道耶穌的名是大有能力的,可是你自己準備好的沒有?」我要說的是,不是每次都隨隨便便就可以這樣做的,我們常常是在那個過程當中遇到很多的困難,可是在這樣的困難中我們可以找到倚靠,因為不是我們個人可以勝過那些,而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已經贏過那些,因為主已經勝利了,所以從上帝那裡而來的力量在我們的身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擊敗我們。所以我跟師母講,「牠不一定能勝過你,但是你也不是隨便兩三下就可以把牠綑綁起來的,你要搞清楚,是因為上帝的力量在你身上,牠們不能隨便攻擊你,不是你隨便就可以把牠綁起來。」所以在保羅的心中他存著這樣的盼望,在這樣的盼望中雖然他遇到很多的艱苦、困難,但他知道倚靠上帝他不會倒下,可以站立得住。
但是保羅也有一個體會,體會到什麼?就是時間一年一年的過去。每年我的兒子在冬至前一天生日時,會吃湯圓,吃湯圓就多一歲,小時候吃湯圓多一歲就很高興,長大後吃湯圓就不太高興,因為老一歲。保羅也這樣說,當他在這個過程當中,他開始體會到他的身體漸漸毀壞,這可能五十、六十、七十歲的人就有一些體會,一開始生龍活虎,後來發覺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年紀再大一點,覺得一個月不如一個月,身體漸漸在衰退老化當中,可是保羅說:「雖然我的肉體漸漸毀壞,但是我的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為什麼內心可以天天的更新?因為保羅知道,雖然他的肉體有軟弱,雖然他在世上遇到很多艱苦,但是時間卻是有限的,有一天都要過去,當這些過去之後,我們會得到一個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那是一個將來才能夠經歷到的更新,雖然是將來才能夠經歷到的,卻成為他今日的力量,成為他今天的幫助,所以雖然面對很多的困難,保羅在這裡卻不被擊倒。加爾文曾經說過一句話:「衰敗是可見的,更新是看不見的」,他特別是指掃羅說的這種,身體的衰敗是可以看得到的、是體會得到的。以前我當兵的時候有一個外號叫作橫山飛毛腿,我們以前的營區在橫山,我很會跑五千公尺,我以前當兵是當傳令,連上規定五千公尺跑第一的人就是當傳令,因為戰爭的時候要跑得比子彈還要快,我那時候五千公尺跑十七分鐘多,二十二鐘分是滿分,我比較瘦,跑起步來卡路里消耗的比人家少,很會跑,但是你叫我現在去跑五千公尺我會很喘,我們發現我們的肉體不像年輕時代那麼強壯了。當身體漸漸老化時,加爾文說更新是看不見的,可是更新卻在那個看不見的過程中,藉由上帝的創造來完成,當我們的身體在死亡的權勢底下,漸漸的衰老、漸漸的趨近於死亡的時候,有人說新年不要說死這個字,可是我們有信仰的人不怕,在面對死亡漸漸來臨的時候,保羅說有一個盼望,是一天比一天還要強。看見自己身體越來越衰弱,但盼望越來越強,就越來越更新,為什麼?因為我知道有一個永遠的盼望、永遠的榮耀為我存留,所以保羅在這當中不害怕,他面對身體的衰弱卻很高興,他可以得到上帝為他預備真正的更新,是不會損壞的、是永久的,因此保羅說他的內心不至於喪膽。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有沒有信耶穌信到這樣的信心?其實我覺得很多人有,很多人在年紀越來越大時會說:「感謝上帝,看何時上帝要來接我回去」,雖然他的身體很痛苦,唉唉叫,「上帝啊,你趕快幫我脫離這地上的苦楚吧」,每當去探望一些在病痛中越來越痛苦的兄姐時,當然我不敢在他家屬面前禱告說:「上帝啊,請祢解除他在世上的痛苦」,但是有時候我們真的會這樣想:「上帝啊,讓他能夠經驗到在祢裡面最後的更新」,就是脫離地上的痛苦,可以得著上帝要賜給我們肉眼所看不見的榮耀。弟兄姐妹,在世上我們有一個盼望,很重要的是看見上帝在天上為我們預備的更新,當我們把焦點放在那個更新時,就是那復活榮耀的基督身上,我想我們在面對世上很多艱苦時,就能夠用一個更積極、更勇敢的態度去面對,不是消極的說:「沒關係,任人宰割,痛苦沒關係」,而是用一個更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面對這些艱難和苦難,因為這是「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所以我們是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不是消極的去逃避它,或是讓它就這樣吧,這是我們可以在信仰中學習的。
回應:從新得力、展翅上騰
親愛的弟兄姐妹,今天我們一起在這裡慶祝新年,我們一起來思想這段話,其實我們要這樣說,這是一個新年假期,也是一個不一樣的機會,特別是我們台灣人或是華人的文化中,過年都是很高興的在休息。但是我們如果來看猶太人他們過新年,是有很大的不同。猶太人的新年和贖罪日是一起的節期,所以猶太人在新年時是透過這段期間來反省自己的罪行,他們在這段時間求上帝赦免。我想我們雖然不是猶太人,但對我們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當我們為了外在這些物質在除舊佈新、在迎接新事物時,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利用新年這段時間,在高興慶祝以外,不妨找一個時間,一個人好好的安靜禱告。你可以來到上帝的面前親近祂,你可以等候聖靈來光照感動我們,讓我們看見我們的生命有哪些是停滯不前的,或者我們有哪些地方是得罪上帝的。但是不要只是看到不好的,也求上帝讓你看到好的,有什麼是蒙神喜悅的,是神的手所堅定的。求神來幫助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一直的被祂改變。當我們親近上帝的時候,也求上帝的能力臨到我們身上,像以賽亞書第四十章31節所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有時候我們在生活中會覺得疲乏、困倦、沒有能力,可是「那等候耶和華的,要從新得力」。我們的上帝是創造地極的主,祂必不困倦也不打盹。我弟弟雖然比我年紀小,但是他比我努力,比我早生孩子,所以孩子比我的還大,今年回家過年時,我們就在和小孩玩,我就單手讓我兒子坐摩天輪,他兒子看到了吵著說:「我也要玩,爸爸我也要玩」「好啦,爸爸單手讓你坐摩天輪」,玩兩下手就酸了,我們就算再厲害也會疲乏,也會軟弱,但是我們的上帝是不會疲乏的,祂的能力沒有止限。在新的一年我們一起來到上帝面前,來經驗到祂的能力,來經驗到祂更新的力量在我們裡面,好讓我們可以開始新的一年,求神幫助我們,在祂的裡面經驗到心意更新,讓我們能夠學習察驗上帝的旨意,並且讓我們更深的認識神、更加的像主,脫去行為上的舊人、穿上新人,面對我們每一天所生存的環境,我們沒有被擊倒,並且在將來領受從天上來的更新,就是我們的榮耀。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慈悲愛我們的天父上帝,我們來到祢的面前感謝祢,因為在祢的話語中我們看見一個跟隨祢、認識祢的人的生命是不斷改變的,是越來越能夠認識主祢的旨意、越來越像主的,在這個過程中,會對上帝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我們所作所為,會越來越像主。上帝,我們也知道,當我們來跟隨祢的時候,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舉止、我們的生命要改變,像是脫去舊衣、穿上新衣,雖然知道我們在世上會遇到很多的艱難,但是我們依靠祢。在這當中我們沒有跌倒和失敗,在這當中我們也等候從祢而來的力量,將我們一切舊的更新,在祢的面前得到主祢的恩典。主耶穌,幫助我們弟兄姊妹,在新的一年裡來經驗祢,在新的一年裡有更多的期盼,在新的這一年裡有屬上帝祢的祝福和帶領,幫助我們越來越像祢、越來越跟隨祢的腳步,在祢的面前獻上感恩禱告,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四):大誡命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2.03
經文 馬可福音十二章28~34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下週就是春節,今天則是農曆年前的最後一次主日禮拜。最近我們的講壇信息是福音,福音是什麼?福音是上帝的大能,它要彰顯上帝的公義;人藉著信,接受福音,成為主耶穌的門徒,而後願意去帶人作門徒。然而,帶門徒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要去、要洗、要教。要教什麼?要教「我所命令你們的」。今天我們就要講,什麼是主給我們的命令呢?耶穌最後要被出賣的那晚,除了設立聖餐以外,就是為門徒洗腳。洗完腳以後祂就說:「我給你們一個新的命令」,這是耶穌給門徒最後的命令,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大誡命(Great Commandment)。
Ⅰ、引言:希勒教律法 (Rabbi Hillel 70BC-10AD)
首先我要介紹一位拉比。在耶穌的時代,有兩位很有名的拉比,一位叫作Rabbi Shammai (50BC-30AD),一位叫作Rabbi Hillel(70BC-10AD)。Hillel比Shammai年長二十歲,這兩位拉比都很熟悉律法,可是他們對律法的態度不一樣,Shammai比較嚴肅,Hillel比較寬容。有一個外邦人(非猶太人)想要嘲笑猶太人的律法多如牛毛一樣,於是就跑去找Rabbi Shammai,跟他說:「Shammai先生,我現在只用一隻腳站著,看你能否在我單腳站立的時間內,把你們全部的律法教給我,若能,我就皈依作猶太教徒」,Shammai先生一看就知道這個人是來找碴的,「有那麼多律法,我怎麼能在你單腳站的時間內跟你說清楚」,Shammai原來是個工程師,他有畫工程圖的尺,就拿尺來打那個人,意思是說,「你要學就好好的學,跑來這邊找碴做什麼」,那個人就跑開,去找Rabbi Hillel先生,同樣再說:「Hillel先生,如果你能在我一隻腳站立的時間內,教導我全部的律法,我就信猶太教」,Hillel先生沒有罵他也沒有打他,就說:「哇,我們的律法那麼多,你真的急著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學好嗎?好吧,如果你一定要這樣學的話,我就教你,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餘的都是這句話的註解。去吧,好好的學。」這個人就很感動,剛才被另一位律法師打罵一番,結果現在這個人居然很和氣的告訴他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What you hate, don’t do to other)」。這和孔子講的差不多,我們稱之為黃金律。人與人的關係之間,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你對自己如何,那你就對人如何,耶穌也講同樣的一句話,但祂是說「己所欲,施於人」─「愛你的鄰舍好像愛你自己」,把「欲」的部分改講成「愛」。這個故事的來源是這本書「While standing on one foot」,是說,當我用一隻腳站時,你有沒有辦法教導我學會。這是Hillel將律法的總結教導給這外邦人。很多拉比一直在想,如果要簡單的跟人家講猶太教,能否在很短的一句話裡面把這信仰講清楚?而那就是律法的總結。
我們今天要講的,也是有一個文士來問耶穌「你能否告訴我第一要緊的律法是哪一條,你給我一個總結」,耶穌也回答了,但他只問一條,耶穌卻回答兩條。耶穌發現一條不夠,而耶穌講的話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什麼叫作第一要緊?經文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那文士對耶穌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祂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祂,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你離神的國不遠了」這句話是好話還是不好,我們可以一起來思想。耶穌引用的不是十誡中的第一條,而是猶太人每天早晚都要唱的一首禱告,這首禱告很有名,叫作Shema!(聽啊),在申命記第六章4節:「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我在網路上找到希伯來文唱的Shema,我們現在一起來聽:
אחד ה-ו-ה-י אלהינו ה-ו-ה-י ישראל שמע
Shema Yisrael Adonai Eloheinu Adonai Echad
Hear, O Israel! The LORD our God! The LORD is One.
聽啊,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神是一。
這是以色列人每天早上起來要唱一次的禱告,是對他人的宣告,也是提醒自己「你要記得,我們的主…」,因為他們不敢用「耶和華」三個字,而用主ארון(Adonai)來稱呼。以色列人除了每天早晚要吟唱頌讀一次以外,還有一些動作要做:他們會把它掛在門框(mezuzah)─以色列許多人家的門上都會挖一個洞,把裝有Shema經節羊皮卷的盒子塞在裡面;同樣的,也把經節羊皮卷裝在綁於手臂的小經盒(tefillin)裡,這是根據申命記第六章:「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6:4-9)虔誠的以色列人真的是照這樣去做。「我們的主是一」這句話是十誡中的第一誡,接下去就說,如果我們的主是獨一的、是至高的主,我們就要盡心、盡性、盡力愛祂,耶穌就強調後面這一句,而不是強調十誡中的第一誡。
Ⅱ、誡命中第一要緊 (Great Commandment)
再來我們開始講誡命。在律法裡面的誡命到底有多少條呢?全部有六百一十三條。猶太的拉比就一直在找,那麼多誡命當中,那一條最重要,於是就從摩西五經開始慢慢找起,「你要、你不要…」總共加起來有六百一十三條。拉比又辛辛苦苦的從其中整理,有兩百四十八條是命令,有三百六十五條是禁忌,拉比說,這個兩百四十八是人類身上所有的骨頭加上重要的器官剛好是兩百四十八(是拉比的解剖學計算方法),代表我們的整個人都要遵守神的命令─兩百四十八是代表我們的全人;三百六十五則很明顯的是代表我們的一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都不要犯罪,不要做神所說不能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全人、每一天,都要遵守神的誡命,不管是正面的命令或負面的禁忌,我們都要遵守。這是拉比研究出來並如此教導猶太人。但六百一十三條這麼多,到底哪一條最重要?
1、 摩西西乃十誡
哪一條可以把整個律法的精神表達出來?想從六百一十三條中整理出來的第一人,是在神的家盡忠的摩西,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十條,不是一條,而且是在西乃山上上帝親自頒給他的十誡:「除我以外,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要守安息日。要孝敬父母。不要殺人。不要姦淫。不要偷竊。不要作假見證。不要貪心」(出20:3-17),當中「不」的有八條,「要」的有兩條;與上帝的關係有四條,與人的關係有六條。「要孝敬父母」是與人的關係中第一條,所以我們基督教對父母的孝敬是非常看重。十誡中第一誡是「除我以外不可有別的神」,這也是Shema裡面所講的,但奇怪的是,耶穌提到的第二條卻沒有講「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而是跳到利未記十九章18節的「要愛人如己」―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2、 大衛十一美德
大衛王,一個合神心意的人,但他當然有軟弱、有犯錯;他曾思想著到底一個人要遵守什麼才是神所喜悅的?他整理出來的有十一條,放在詩篇,他說:「耶和華啊,誰能寄居祢的帳幕?誰能住在祢的聖山?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裡說實話的人。他不以舌頭讒謗人,不惡待朋友,也不隨夥毀謗鄰里。他眼中藐視匪類,卻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他不放債取利,不受賄賂以害無辜。行這些事的人必永不動搖。」(詩15:1-5)這些共有十一條,當中有六個「要」、五個「不要」,這是大衛在詩篇十五篇所整理出他認為最重要的誡命:他認為這樣的人就可以住在神的帳幕、就可以住在神的聖山。
3、 以賽亞六要件
在聖殿願意被主差遣的以賽亞,他也努力著整理那些誡命最重要。他整理出來的是六條:「行事公義、說話正直、憎惡欺壓的財利、擺手不受賄賂、塞耳不聽流血的話,閉眼不看邪惡事的,他必居高處;他的保障是磐石的堅壘」(賽33:15-16),這六個是三正三負(三個「要」、三個「不要」)。
4、 彌迦三個要求
一直等著彌賽亞在伯利恆出生、充滿著盼望的這位先知叫作彌迦,彌迦整理出來有三條,所以我們從十、十一、六、到三條,各整理的有所不同。彌迦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這是彌迦整理出來的三條,行公義,好憐憫,謙卑地與主同行,是耶和華對世人所要求的。
5、 主耶穌兩誡命
耶穌基督為祂的學生洗腳時,祂對於最重要誡命的回答是兩條,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士問祂一條,可是祂說其實有兩條:「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12:30-31),所以我們可以說,愛神愛人是耶穌整理出來的答案。
Ⅲ、耶穌與文士對話
1、文士請問的動機
這個背景是耶穌快要被出賣之時。祂與猶太宗教、政治領袖的關係變得很緊張,很多人也一直跑來和祂講話、問祂問題。耶穌和文士的這段對話,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大誡命。在這先前已有兩個人和耶穌對話過。首先我們要問的是,文士為什麼請問耶穌這個問題?到底他的動機是什麼?我是根據馬可福音來說的:「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辯論,曉得耶穌回答的好,就問祂說:誡命中那是第一要緊的呢?」(可12:28)文士聽見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與耶穌的辯論,曉得耶穌回答的好,就問祂。我最近在準備講章的時候發現,學者認為如果根據馬可福音,這個文士問耶穌的動機不是不良,因為他看到耶穌是一位很會回答問題的人,所以他就把放在心中已久的問題提出來請教耶穌,他是請教的態度。可是根據馬太或路加福音,則好像是試探的態度。先前有法利賽人來問耶穌「繳稅可不可以」,耶穌不是稅捐處的官員,而是一位拉比,但法利賽人問祂這種問題,我們就知道他背後是要設計、誣陷耶穌(猶太人被羅馬帝國統治,他們心中獨立意識很強烈,但老百姓當然要繳稅,所以問耶穌這個問題就是要使祂兩面不討好),如果耶穌說:「對,我們是猶太人、神的選民,為什麼要繳稅給外邦人」,祂就馬上會被抓(這是鼓動不要繳稅、鼓動叛變);如果耶穌是說「要繳稅」,馬上就失掉民心,因為大家都厭惡繳稅。但耶穌的回答很妙,祂對法利賽人說:「拿一個我們現在用的錢幣給我看」,法利賽人拿給耶穌,接著耶穌說:「這是誰的頭像?」「是凱撒」,耶穌就說:「那麼凱撒的歸給凱撒,上帝的歸給上帝。」因為他們本來就有兩種錢,奉獻給上帝的是聖殿的錢,上稅給凱撒的是羅馬鑄的硬幣(這段對話的當時,他們是在聖殿,聖殿只能用聖錢,法利賽人自己卻先犯了罪,把不該拿到聖殿的羅馬錢幣放在口袋拿進聖殿裡)。所以耶穌的回答沒有落入法利賽人的把柄,法利賽人愣住、啞口無言。如果耶穌再繼續回問說:「你怎麼把這種錢帶進聖殿?」反而就輪到他們站不住腳,所以法利賽人不敢再開口。這樣的提問是動機不良、想陷害別人。法利賽人旁邊有一個撒都該人,他看到這個情況,想著耶穌過去所講都不太對,怎有天使、怎有復活,所以接著問耶穌說:「你說有復活,那麼若一個女人因所嫁的丈夫過世,先後共嫁了七位丈夫,在復活以後,這女人是誰的妻子?」耶穌在那裡就跟他們說:「復活以後沒有婚姻關係。」撒都該人無話可再反駁,因為他們也不曉得復活後是如何。撒都該人請教耶穌是想給祂難堪並證明自己無誤,是心中已有答案,故意提問,目的並非要學習。
很多時候我們作父母的是否也這樣對孩子,我們可以好好討論過年去哪裡玩,但心中已有結論,只是做個樣子:「我們很民主,可以聽聽你們的意見」,但「這個不行、那個不對、這個太貴…」,最後你的答案就出現了,我想孩子一定覺得說:「不要講話比較好,講了也無意義」,我想撒都該人也類似這樣,他本就不相信復活,但還問復活之後如何,這是已有定論的提問、是不真誠的。然而,我認為這個文士是真誠的。他對誡命的認識很深,可是他實在頭痛,有六百一十三條,「如果別人以單腳站立這樣短的時間內問我哪一條最重要,我該如何回答才夠完整」,所以他是來請教耶穌。我把他的提問定義為移樽就教,而耶穌也是實在的回答他,並與他有一段不錯的對話,之後還稱讚他。對於這個文士,我認為他的動機不是太壞,是一種比較開放、謙卑、願意受教的態度。
2、耶穌回答的智慧
耶穌怎樣回答這三個不同的人?祂的回答很有智慧,法利賽人想陷害祂,祂就以政教分離來回答:「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到今天為止我想我們也一定要這麼做,很多時候,牧師把他的政治理念帶到禮拜堂的講道中,造成教會的弟兄姊妹的受傷,這是把政治和宗教混在一起。至於在應對撒都該人的復活觀時,耶穌就教導著,其實某一些關係是今生才有、並非永恆。夫妻關係不是永遠,而是只在今生,來世都是弟兄姊妹,所以對於這有限的,你要會珍惜。
文士問的是何為最大的誡命,耶穌的答案有兩條,因為一條不夠含括。大誡命就是必須要愛神,也必須愛人,這是我們今天所談的主要內容。耶穌這樣回答的智慧何在?「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12:29-31)關於「第一要緊」本身有兩種意思,一是順序上(或時間上)的第一(Chronological first):首先發生、上帝首次講的。但其實在創世紀第一章,上帝第一次所講的誡命是要生孩子:「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這是時間上的第一,但不是重要性的第一(Logical first)。耶穌認為文士問祂的是:「我必須要從六百一十三條誡命當中找出那一條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耶穌回答的第一條正是十誡中的第一誡,但祂不是照念「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這是祂的智慧,祂用每個猶太人每天背兩次、非常熟稔的禱告詞來回答:「聽啊,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神是一。」這其實就是十誡第一誡。可是耶穌還繼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這是我們對第一條誡命應該有的態度和回應―耶穌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祂引用申命記第六章4到5節作回答,而非出埃及記十誡中的第一誡。耶穌的智慧就在於,你對於第一誡的內容只是知道與熟悉,但該如何回應才是耶穌要教導我們的:「聽啊,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神是一」,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當盡你的心、性、意、力愛主你的上帝。
「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文士只問何為最重要,但祂隨即再提「其次就是(還有一個也相當重要)」。這在馬太福音是說「相仿」,也就是類似的。但這個「類似」,耶穌提的並非十誡,而是跳到利未記。今天不少人會略過利未記的「過聖潔律,什麼東西可吃、不可吃…」,但在這繁多律法中間,有一句「你要愛人如己」,耶穌把它挑出來,意指這個「愛人如己」雖不在十誡之內,但這是十誡中後六誡的精神;若要完成第一誡,那你就是要愛人。「愛人如己」在現代中文修訂本中已改成「愛鄰如己」─愛你的鄰舍好像愛自己,「沒有比這條更大的了」,這是耶穌的回答。為什麼這叫作耶穌的智慧呢?我的看法是,第一點,耶穌從一個很冷門的條例(Legislation),講到一個很溫暖的關係(Relation),所以重要的不是你背誦誡律背的有多熟、不是你知曉哪一條最重要與否,那只是冷冰冰的條例,重要的是在這些條例下,你與神之間有沒有這樣愛的關係,這個關係比條例重要;第二點,從遠遠的上帝(God),到很近的鄰居(Man),如果說,最重要的就是愛上帝,那你如何愛上帝?耶穌說:「如果你真的愛上帝,你就會愛有上帝形像的鄰居」,你對你的鄰居表現出來的是善意,還是不理、惡意,別人很容易就看出來。所以耶穌隨即再提愛人如己,用很近的鄰居來查驗你是不是愛上帝,我想這是耶穌很有智慧的地方。
3、文士的舉一反三
這個文士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很聰明,他在耶穌一講完之後,馬上就對應了一句話,這是舉一反三。耶穌說「神是一」,文士馬上有一個神學上的註釋,「除我以外沒有別神」,這個是對「神是一」予以解釋。然後耶穌說:「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文士的回答不是這樣,他說:「盡心、盡性、盡智…」,盡意改成盡智,這是一個聰明。聰明在哪裡?在申命記中,是說「盡心、盡性、盡力」,耶穌在引用的時候,並非逐字引用。我們今天作學術論文,如果要引用,所用的內容必須一字不改,但在耶穌的時代沒有這麼嚴格。耶穌引用時多加了一個字「盡意」(mind),這個文士一聽,馬上反應說:「先生,你講的是你的理性嗎?」所以他把盡意(mind)改成盡智(intelligent),我認為這是很聰明的。我們常常在教學時,喜歡學生不用原來我們所講的每一個字,而是用自己的話把我們所講的意思說出來,表示真懂得;若只是照本宣科,就如同鸚鵡,實際上並沒有聽懂,又還給了老師。這個文士便是真學到了,他並沒有完全照耶穌所說,因為耶穌在引用舊約之後,自己也加上一個mind,所以文士說「你講的mind應該是intelligent(才智),你的盡意應該是盡智的意思吧」,耶穌沒有說不對,代表著:「不錯,你有聽懂我在講什麼」。最後文士又加了一句,是耶穌沒有講的,他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祂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祂,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可12:32-33),如果我們愛神愛人,這樣比每主日來作禮拜還好。文士馬上聯想到生活上遵守神的誡命是比敬拜神的儀式還重要,我自己也認為如此。昨天我在教創世紀查經班的時候講到該隱,該隱和他弟弟亞伯都會去敬拜上帝,可是神不要該隱的敬拜,為什麼?神說該隱做的不好,所以未蒙悅納。很清楚地,神在意的是你週一到週六的生活有否照祂的誡命去做;主日來作禮拜不是不對、不是不好,可是如果其餘六天沒有去做主日所聽到、學到的道理,那這主日敬拜是沒有用的。文士有這樣的聰明,所以耶穌聽得高興,祂發現這個文士真的了解祂想要教的。這是一個好學生,學得很快。
4、耶穌最後的警惕
耶穌最後還鼓勵他,也是警惕他,「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可12:34)這句話講完,以後就沒有人敢再問問題了。但我想,「離神的國不遠」第一個意思代表他已經很靠近神的國,第二個意思是說他還沒有進去神的國。因此如果用「不遠」來講,這是鼓勵,如果是說「還沒有進去」,則是一個警惕,意思是說,就算你那麼聰明,把誡命學到精通全懂,註釋的那麼棒,整理的那麼好,也不等於你已經進入神的國。我自己的解讀是,有分別善惡的智慧,但若沒有行善拒惡的生命,也就不能進神的國,這是我從創世紀第二章得到的一個看法。上帝造了許多種樹,都沒有講各是什麼名字,而讓亞當去命名,但有兩棵樹是上帝命名的,一棵叫作生命樹,一棵叫作分別善惡的智慧樹。神跟亞當說:「不要吃那棵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但沒有講「你要吃生命樹的果子」,吃了善惡樹的果子就會分別善惡,但不會行善拒惡,這結果便是死。你有智慧,但沒有這個生命,這就存在問題。另外,律法也存有危險,就是律法叫人知道什麼是罪,而後人反而就會想要犯罪。上帝造很多樹,如果上帝不說,亞當要吃很久才會不小心吃到不可吃的果子,可是上帝就跟他交代不要去吃,結果反倒那棵樹被突顯。律法有著這奇怪的副作用。我想律法並非要我們去做,可是一旦訂了律法以後,人就會想去試試看。你在高速公路開車會不會用一百一十公里或是一百公里作你開車速限的參考,或是你想多超出一點點?沒有訂交通規則的時候,你不見得會開這麼快,但訂了之後,你就要開得快一些,看警察抓不抓,律法就有這樣奇怪的功效,就是會吸引你去試試碰觸那個邊緣。這是律法給我們的苦惱。
Ⅳ、我們的屬靈功課
1、謙卑開放的學習 (probing)
在這個故事裡面我們學到哪些功課?第一個,我們學到文士的態度。在我的解讀,他是一個願意學習的態度,他已經很聰明了、對神的律法誡命都很熟悉,可是仍會向耶穌請教,我把這稱作謙卑開放的學習態度。耶穌基督鼓勵我們說:「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8),這是謙卑學習的三部曲,第一個是祈求,第二個是尋找,第三個是叩門;祈求代表你心中渴慕,尋找代表你就開始去嘗試,叩門就代表你願意進入。所以心裡面有渴慕的人就開始會去找,當找到以後會有勇氣想進入真理裡面去體會,這是一個謙卑開放的學習態度,我稱作probing或是quest(探索),你這一生都應抱持這個態度,包括對於神的整本聖經,「雖然我已經讀了很多、已經很懂,但我認為我應該還有學習的空間、還有成長的空間」,抱持這樣的態度,你就可以不斷的學習。這是第一點。
2、盡己愛神的挑戰 (priority)
第二點,耶穌給文士的一個回答,最重要的就是要盡己來愛神,我想,這是一個邀請,也是一個挑戰,因為耶穌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耶穌依序從父母、妻子、兒女到你自己,說如果不這樣到恨的程度,就不能作祂的門徒,這表示我們的神是一,盡心愛祂為首要。容許我講一句話:「上帝在你的心裡面夠上嗎?」還是只是嘴巴稱祂作上帝?真的以祂為最高優先嗎?還是祂是消防隊員,平常不理祂,發生火災就打電話給祂?你的上帝是銀行的ATM提款機,沒有錢時你就拿出塑膠晶片卡,讓祂吐一些錢給你,上帝是供應者和你的急救者而已嗎?還是祂真的是你的上帝?你一切所作所為都考慮到說:「耶穌會喜歡嗎?上帝會喜歡嗎?」這是第二點。
3、愛鄰如己的實踐 (practice)
第三點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中,耶穌講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就把這句「愛人如己」作了很好的詮釋。因為猶太人的鄰舍指的是同你住在附近的人,耶穌講的故事卻不是如此,祂說的鄰舍是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但只要他人發生急切需要時,他們就變成你的鄰舍。所以「需要(need)」變成鄰舍的要件,而非種族、語言或居住的環境。耶穌在這故事中的結論是:「誰是這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所以那個需要的、欠缺的,就是你的鄰舍,「當然是那個憐憫他的人」,這就是愛鄰舍。耶穌就說「你去照樣行吧」(路10:37),Hillel是跟那個外邦人說「去吧,好好的學」,在耶穌所說,不是學而已,是去照樣做。所以實踐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信仰實踐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4、人人努力進神國 (prudence)
最後耶穌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那要如何進去呢?我想到駱駝。聖經說:「律法和先知到約翰為止,從此神國的福音傳開了,人人努力要進去。」(路16:16)我要解釋這個努力是如何努力。耶穌講過一句話:「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可10:25),針眼有兩種解釋,一個解釋是,城裡的大門關了,尚留一扇小門,但駱駝的駝峰太高,還是擠不進那「針眼門」。另外有人說針眼就是針的孔,那駱駝要怎麼過針眼呢?很簡單,需要大衛魔術把駱駝變得很小,這樣就可以穿過針孔。如果用「針眼門」這個解釋,就是說,你有很多包袱都要放下─駱駝是因為駝峰太高而過不了針眼門,但駝峰裡是牠的安全存糧、是牠走沙漠時賴以維生的需要─這個你要放得下,才可以進入神的國。我們常常是靠著守誡命─我們的駝峰,但我們不知道神要的其實是完全以神為第一優先。神要我們愛別人像愛我們自己,其實我們做不到,坦白講,我們還是愛自己多一點,對不對?吃剩下的才給別人,「如果我還夠當然可以給你啊」,我們要了解,我們是做不到愛人如己的。「律法到約翰的時候為止」,可是現在有了福音,所以其實耶穌是跟文士說,「就算你對誡命律法再熟,還是不能進神的國,頂多是很靠近而已」,因為神的要求是我們做不到的。當然你就會承認,其實我們沒有辦法靠著守誡命律法來進神的國,我們要靠的是恩典。所以我們要很努力的放棄我們的努力,來依靠神的恩典,才能進神國。
Ⅴ、結論:主你知道我愛你
最後我用彼得和耶穌的對話來作結論,耶穌「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21:17),這個「愛」我講過,第一次耶穌用άγαπάω(agape),彼得用Φιλέω(phileo)回答,到最後一次耶穌就說:「彼得,你有Φιλέω(phileo)我嗎?」耶穌就用彼得的標準來問他,彼得就哭了、就憂愁,「主,你知道,我真的是Φιλέω(phileo) 祢,但是有時我有軟弱」,耶穌說:「好,沒有關係」,祂就接受彼得不完全的愛,耶穌跟他說:「你就愛我愛的人」,所以一個是愛神,一個是愛人。我們愛神不完全,可是神接納我們說:「沒有關係,你就用你不完全的愛,去愛你周圍的人,供應他們的需要。」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感謝祢當時對文士的那番話,讓我們可以反省自己,祢告訴文士說,所有誡命最大的是愛神愛人,但是我們做不到,就算全部都知道,但是我們還只是離神的國很近而已。幫助我們像彼得一樣,承認自己是願意愛,但是愛不來,主,祢知道我們愛祢不夠,我們甚願愛祢更深,我們還是有我們肉體的軟弱,就像當年祢接納彼得那樣不完全的愛,我們相信祢也接納我們,鼓勵我們,也讓我們願意接受祢的愛在我們生命裡面,好讓我們真的可以彼此相愛,我們真的可以愛鄰舍如同自己,幫助我們,用這樣的愛來練習愛我們周圍的人,讓我們看見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的愛心能夠展開來,真的能夠實踐在我們的生活裡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經文 馬可福音十二章28~34節
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下週就是春節,今天則是農曆年前的最後一次主日禮拜。最近我們的講壇信息是福音,福音是什麼?福音是上帝的大能,它要彰顯上帝的公義;人藉著信,接受福音,成為主耶穌的門徒,而後願意去帶人作門徒。然而,帶門徒有一點很重要的是,要去、要洗、要教。要教什麼?要教「我所命令你們的」。今天我們就要講,什麼是主給我們的命令呢?耶穌最後要被出賣的那晚,除了設立聖餐以外,就是為門徒洗腳。洗完腳以後祂就說:「我給你們一個新的命令」,這是耶穌給門徒最後的命令,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大誡命(Great Commandment)。
Ⅰ、引言:希勒教律法 (Rabbi Hillel 70BC-10AD)
首先我要介紹一位拉比。在耶穌的時代,有兩位很有名的拉比,一位叫作Rabbi Shammai (50BC-30AD),一位叫作Rabbi Hillel(70BC-10AD)。Hillel比Shammai年長二十歲,這兩位拉比都很熟悉律法,可是他們對律法的態度不一樣,Shammai比較嚴肅,Hillel比較寬容。有一個外邦人(非猶太人)想要嘲笑猶太人的律法多如牛毛一樣,於是就跑去找Rabbi Shammai,跟他說:「Shammai先生,我現在只用一隻腳站著,看你能否在我單腳站立的時間內,把你們全部的律法教給我,若能,我就皈依作猶太教徒」,Shammai先生一看就知道這個人是來找碴的,「有那麼多律法,我怎麼能在你單腳站的時間內跟你說清楚」,Shammai原來是個工程師,他有畫工程圖的尺,就拿尺來打那個人,意思是說,「你要學就好好的學,跑來這邊找碴做什麼」,那個人就跑開,去找Rabbi Hillel先生,同樣再說:「Hillel先生,如果你能在我一隻腳站立的時間內,教導我全部的律法,我就信猶太教」,Hillel先生沒有罵他也沒有打他,就說:「哇,我們的律法那麼多,你真的急著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學好嗎?好吧,如果你一定要這樣學的話,我就教你,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餘的都是這句話的註解。去吧,好好的學。」這個人就很感動,剛才被另一位律法師打罵一番,結果現在這個人居然很和氣的告訴他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What you hate, don’t do to other)」。這和孔子講的差不多,我們稱之為黃金律。人與人的關係之間,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你對自己如何,那你就對人如何,耶穌也講同樣的一句話,但祂是說「己所欲,施於人」─「愛你的鄰舍好像愛你自己」,把「欲」的部分改講成「愛」。這個故事的來源是這本書「While standing on one foot」,是說,當我用一隻腳站時,你有沒有辦法教導我學會。這是Hillel將律法的總結教導給這外邦人。很多拉比一直在想,如果要簡單的跟人家講猶太教,能否在很短的一句話裡面把這信仰講清楚?而那就是律法的總結。
我們今天要講的,也是有一個文士來問耶穌「你能否告訴我第一要緊的律法是哪一條,你給我一個總結」,耶穌也回答了,但他只問一條,耶穌卻回答兩條。耶穌發現一條不夠,而耶穌講的話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什麼叫作第一要緊?經文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那文士對耶穌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祂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祂,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你離神的國不遠了」這句話是好話還是不好,我們可以一起來思想。耶穌引用的不是十誡中的第一條,而是猶太人每天早晚都要唱的一首禱告,這首禱告很有名,叫作Shema!(聽啊),在申命記第六章4節:「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我在網路上找到希伯來文唱的Shema,我們現在一起來聽:
אחד ה-ו-ה-י אלהינו ה-ו-ה-י ישראל שמע
Shema Yisrael Adonai Eloheinu Adonai Echad
Hear, O Israel! The LORD our God! The LORD is One.
聽啊,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神是一。
這是以色列人每天早上起來要唱一次的禱告,是對他人的宣告,也是提醒自己「你要記得,我們的主…」,因為他們不敢用「耶和華」三個字,而用主ארון(Adonai)來稱呼。以色列人除了每天早晚要吟唱頌讀一次以外,還有一些動作要做:他們會把它掛在門框(mezuzah)─以色列許多人家的門上都會挖一個洞,把裝有Shema經節羊皮卷的盒子塞在裡面;同樣的,也把經節羊皮卷裝在綁於手臂的小經盒(tefillin)裡,這是根據申命記第六章:「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6:4-9)虔誠的以色列人真的是照這樣去做。「我們的主是一」這句話是十誡中的第一誡,接下去就說,如果我們的主是獨一的、是至高的主,我們就要盡心、盡性、盡力愛祂,耶穌就強調後面這一句,而不是強調十誡中的第一誡。
Ⅱ、誡命中第一要緊 (Great Commandment)
再來我們開始講誡命。在律法裡面的誡命到底有多少條呢?全部有六百一十三條。猶太的拉比就一直在找,那麼多誡命當中,那一條最重要,於是就從摩西五經開始慢慢找起,「你要、你不要…」總共加起來有六百一十三條。拉比又辛辛苦苦的從其中整理,有兩百四十八條是命令,有三百六十五條是禁忌,拉比說,這個兩百四十八是人類身上所有的骨頭加上重要的器官剛好是兩百四十八(是拉比的解剖學計算方法),代表我們的整個人都要遵守神的命令─兩百四十八是代表我們的全人;三百六十五則很明顯的是代表我們的一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天都不要犯罪,不要做神所說不能做的事情。所以我們全人、每一天,都要遵守神的誡命,不管是正面的命令或負面的禁忌,我們都要遵守。這是拉比研究出來並如此教導猶太人。但六百一十三條這麼多,到底哪一條最重要?
1、 摩西西乃十誡
哪一條可以把整個律法的精神表達出來?想從六百一十三條中整理出來的第一人,是在神的家盡忠的摩西,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十條,不是一條,而且是在西乃山上上帝親自頒給他的十誡:「除我以外,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要守安息日。要孝敬父母。不要殺人。不要姦淫。不要偷竊。不要作假見證。不要貪心」(出20:3-17),當中「不」的有八條,「要」的有兩條;與上帝的關係有四條,與人的關係有六條。「要孝敬父母」是與人的關係中第一條,所以我們基督教對父母的孝敬是非常看重。十誡中第一誡是「除我以外不可有別的神」,這也是Shema裡面所講的,但奇怪的是,耶穌提到的第二條卻沒有講「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而是跳到利未記十九章18節的「要愛人如己」―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2、 大衛十一美德
大衛王,一個合神心意的人,但他當然有軟弱、有犯錯;他曾思想著到底一個人要遵守什麼才是神所喜悅的?他整理出來的有十一條,放在詩篇,他說:「耶和華啊,誰能寄居祢的帳幕?誰能住在祢的聖山?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裡說實話的人。他不以舌頭讒謗人,不惡待朋友,也不隨夥毀謗鄰里。他眼中藐視匪類,卻尊重那敬畏耶和華的人。他發了誓,雖然自己吃虧也不更改。他不放債取利,不受賄賂以害無辜。行這些事的人必永不動搖。」(詩15:1-5)這些共有十一條,當中有六個「要」、五個「不要」,這是大衛在詩篇十五篇所整理出他認為最重要的誡命:他認為這樣的人就可以住在神的帳幕、就可以住在神的聖山。
3、 以賽亞六要件
在聖殿願意被主差遣的以賽亞,他也努力著整理那些誡命最重要。他整理出來的是六條:「行事公義、說話正直、憎惡欺壓的財利、擺手不受賄賂、塞耳不聽流血的話,閉眼不看邪惡事的,他必居高處;他的保障是磐石的堅壘」(賽33:15-16),這六個是三正三負(三個「要」、三個「不要」)。
4、 彌迦三個要求
一直等著彌賽亞在伯利恆出生、充滿著盼望的這位先知叫作彌迦,彌迦整理出來有三條,所以我們從十、十一、六、到三條,各整理的有所不同。彌迦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這是彌迦整理出來的三條,行公義,好憐憫,謙卑地與主同行,是耶和華對世人所要求的。
5、 主耶穌兩誡命
耶穌基督為祂的學生洗腳時,祂對於最重要誡命的回答是兩條,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士問祂一條,可是祂說其實有兩條:「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12:30-31),所以我們可以說,愛神愛人是耶穌整理出來的答案。
Ⅲ、耶穌與文士對話
1、文士請問的動機
這個背景是耶穌快要被出賣之時。祂與猶太宗教、政治領袖的關係變得很緊張,很多人也一直跑來和祂講話、問祂問題。耶穌和文士的這段對話,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大誡命。在這先前已有兩個人和耶穌對話過。首先我們要問的是,文士為什麼請問耶穌這個問題?到底他的動機是什麼?我是根據馬可福音來說的:「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辯論,曉得耶穌回答的好,就問祂說:誡命中那是第一要緊的呢?」(可12:28)文士聽見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與耶穌的辯論,曉得耶穌回答的好,就問祂。我最近在準備講章的時候發現,學者認為如果根據馬可福音,這個文士問耶穌的動機不是不良,因為他看到耶穌是一位很會回答問題的人,所以他就把放在心中已久的問題提出來請教耶穌,他是請教的態度。可是根據馬太或路加福音,則好像是試探的態度。先前有法利賽人來問耶穌「繳稅可不可以」,耶穌不是稅捐處的官員,而是一位拉比,但法利賽人問祂這種問題,我們就知道他背後是要設計、誣陷耶穌(猶太人被羅馬帝國統治,他們心中獨立意識很強烈,但老百姓當然要繳稅,所以問耶穌這個問題就是要使祂兩面不討好),如果耶穌說:「對,我們是猶太人、神的選民,為什麼要繳稅給外邦人」,祂就馬上會被抓(這是鼓動不要繳稅、鼓動叛變);如果耶穌是說「要繳稅」,馬上就失掉民心,因為大家都厭惡繳稅。但耶穌的回答很妙,祂對法利賽人說:「拿一個我們現在用的錢幣給我看」,法利賽人拿給耶穌,接著耶穌說:「這是誰的頭像?」「是凱撒」,耶穌就說:「那麼凱撒的歸給凱撒,上帝的歸給上帝。」因為他們本來就有兩種錢,奉獻給上帝的是聖殿的錢,上稅給凱撒的是羅馬鑄的硬幣(這段對話的當時,他們是在聖殿,聖殿只能用聖錢,法利賽人自己卻先犯了罪,把不該拿到聖殿的羅馬錢幣放在口袋拿進聖殿裡)。所以耶穌的回答沒有落入法利賽人的把柄,法利賽人愣住、啞口無言。如果耶穌再繼續回問說:「你怎麼把這種錢帶進聖殿?」反而就輪到他們站不住腳,所以法利賽人不敢再開口。這樣的提問是動機不良、想陷害別人。法利賽人旁邊有一個撒都該人,他看到這個情況,想著耶穌過去所講都不太對,怎有天使、怎有復活,所以接著問耶穌說:「你說有復活,那麼若一個女人因所嫁的丈夫過世,先後共嫁了七位丈夫,在復活以後,這女人是誰的妻子?」耶穌在那裡就跟他們說:「復活以後沒有婚姻關係。」撒都該人無話可再反駁,因為他們也不曉得復活後是如何。撒都該人請教耶穌是想給祂難堪並證明自己無誤,是心中已有答案,故意提問,目的並非要學習。
很多時候我們作父母的是否也這樣對孩子,我們可以好好討論過年去哪裡玩,但心中已有結論,只是做個樣子:「我們很民主,可以聽聽你們的意見」,但「這個不行、那個不對、這個太貴…」,最後你的答案就出現了,我想孩子一定覺得說:「不要講話比較好,講了也無意義」,我想撒都該人也類似這樣,他本就不相信復活,但還問復活之後如何,這是已有定論的提問、是不真誠的。然而,我認為這個文士是真誠的。他對誡命的認識很深,可是他實在頭痛,有六百一十三條,「如果別人以單腳站立這樣短的時間內問我哪一條最重要,我該如何回答才夠完整」,所以他是來請教耶穌。我把他的提問定義為移樽就教,而耶穌也是實在的回答他,並與他有一段不錯的對話,之後還稱讚他。對於這個文士,我認為他的動機不是太壞,是一種比較開放、謙卑、願意受教的態度。
2、耶穌回答的智慧
耶穌怎樣回答這三個不同的人?祂的回答很有智慧,法利賽人想陷害祂,祂就以政教分離來回答:「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到今天為止我想我們也一定要這麼做,很多時候,牧師把他的政治理念帶到禮拜堂的講道中,造成教會的弟兄姊妹的受傷,這是把政治和宗教混在一起。至於在應對撒都該人的復活觀時,耶穌就教導著,其實某一些關係是今生才有、並非永恆。夫妻關係不是永遠,而是只在今生,來世都是弟兄姊妹,所以對於這有限的,你要會珍惜。
文士問的是何為最大的誡命,耶穌的答案有兩條,因為一條不夠含括。大誡命就是必須要愛神,也必須愛人,這是我們今天所談的主要內容。耶穌這樣回答的智慧何在?「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12:29-31)關於「第一要緊」本身有兩種意思,一是順序上(或時間上)的第一(Chronological first):首先發生、上帝首次講的。但其實在創世紀第一章,上帝第一次所講的誡命是要生孩子:「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這是時間上的第一,但不是重要性的第一(Logical first)。耶穌認為文士問祂的是:「我必須要從六百一十三條誡命當中找出那一條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而耶穌回答的第一條正是十誡中的第一誡,但祂不是照念「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這是祂的智慧,祂用每個猶太人每天背兩次、非常熟稔的禱告詞來回答:「聽啊,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神是一。」這其實就是十誡第一誡。可是耶穌還繼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這是我們對第一條誡命應該有的態度和回應―耶穌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祂引用申命記第六章4到5節作回答,而非出埃及記十誡中的第一誡。耶穌的智慧就在於,你對於第一誡的內容只是知道與熟悉,但該如何回應才是耶穌要教導我們的:「聽啊,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神是一」,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當盡你的心、性、意、力愛主你的上帝。
「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文士只問何為最重要,但祂隨即再提「其次就是(還有一個也相當重要)」。這在馬太福音是說「相仿」,也就是類似的。但這個「類似」,耶穌提的並非十誡,而是跳到利未記。今天不少人會略過利未記的「過聖潔律,什麼東西可吃、不可吃…」,但在這繁多律法中間,有一句「你要愛人如己」,耶穌把它挑出來,意指這個「愛人如己」雖不在十誡之內,但這是十誡中後六誡的精神;若要完成第一誡,那你就是要愛人。「愛人如己」在現代中文修訂本中已改成「愛鄰如己」─愛你的鄰舍好像愛自己,「沒有比這條更大的了」,這是耶穌的回答。為什麼這叫作耶穌的智慧呢?我的看法是,第一點,耶穌從一個很冷門的條例(Legislation),講到一個很溫暖的關係(Relation),所以重要的不是你背誦誡律背的有多熟、不是你知曉哪一條最重要與否,那只是冷冰冰的條例,重要的是在這些條例下,你與神之間有沒有這樣愛的關係,這個關係比條例重要;第二點,從遠遠的上帝(God),到很近的鄰居(Man),如果說,最重要的就是愛上帝,那你如何愛上帝?耶穌說:「如果你真的愛上帝,你就會愛有上帝形像的鄰居」,你對你的鄰居表現出來的是善意,還是不理、惡意,別人很容易就看出來。所以耶穌隨即再提愛人如己,用很近的鄰居來查驗你是不是愛上帝,我想這是耶穌很有智慧的地方。
3、文士的舉一反三
這個文士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很聰明,他在耶穌一講完之後,馬上就對應了一句話,這是舉一反三。耶穌說「神是一」,文士馬上有一個神學上的註釋,「除我以外沒有別神」,這個是對「神是一」予以解釋。然後耶穌說:「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文士的回答不是這樣,他說:「盡心、盡性、盡智…」,盡意改成盡智,這是一個聰明。聰明在哪裡?在申命記中,是說「盡心、盡性、盡力」,耶穌在引用的時候,並非逐字引用。我們今天作學術論文,如果要引用,所用的內容必須一字不改,但在耶穌的時代沒有這麼嚴格。耶穌引用時多加了一個字「盡意」(mind),這個文士一聽,馬上反應說:「先生,你講的是你的理性嗎?」所以他把盡意(mind)改成盡智(intelligent),我認為這是很聰明的。我們常常在教學時,喜歡學生不用原來我們所講的每一個字,而是用自己的話把我們所講的意思說出來,表示真懂得;若只是照本宣科,就如同鸚鵡,實際上並沒有聽懂,又還給了老師。這個文士便是真學到了,他並沒有完全照耶穌所說,因為耶穌在引用舊約之後,自己也加上一個mind,所以文士說「你講的mind應該是intelligent(才智),你的盡意應該是盡智的意思吧」,耶穌沒有說不對,代表著:「不錯,你有聽懂我在講什麼」。最後文士又加了一句,是耶穌沒有講的,他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祂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祂,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可12:32-33),如果我們愛神愛人,這樣比每主日來作禮拜還好。文士馬上聯想到生活上遵守神的誡命是比敬拜神的儀式還重要,我自己也認為如此。昨天我在教創世紀查經班的時候講到該隱,該隱和他弟弟亞伯都會去敬拜上帝,可是神不要該隱的敬拜,為什麼?神說該隱做的不好,所以未蒙悅納。很清楚地,神在意的是你週一到週六的生活有否照祂的誡命去做;主日來作禮拜不是不對、不是不好,可是如果其餘六天沒有去做主日所聽到、學到的道理,那這主日敬拜是沒有用的。文士有這樣的聰明,所以耶穌聽得高興,祂發現這個文士真的了解祂想要教的。這是一個好學生,學得很快。
4、耶穌最後的警惕
耶穌最後還鼓勵他,也是警惕他,「耶穌見他回答的有智慧,就對他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可12:34)這句話講完,以後就沒有人敢再問問題了。但我想,「離神的國不遠」第一個意思代表他已經很靠近神的國,第二個意思是說他還沒有進去神的國。因此如果用「不遠」來講,這是鼓勵,如果是說「還沒有進去」,則是一個警惕,意思是說,就算你那麼聰明,把誡命學到精通全懂,註釋的那麼棒,整理的那麼好,也不等於你已經進入神的國。我自己的解讀是,有分別善惡的智慧,但若沒有行善拒惡的生命,也就不能進神的國,這是我從創世紀第二章得到的一個看法。上帝造了許多種樹,都沒有講各是什麼名字,而讓亞當去命名,但有兩棵樹是上帝命名的,一棵叫作生命樹,一棵叫作分別善惡的智慧樹。神跟亞當說:「不要吃那棵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但沒有講「你要吃生命樹的果子」,吃了善惡樹的果子就會分別善惡,但不會行善拒惡,這結果便是死。你有智慧,但沒有這個生命,這就存在問題。另外,律法也存有危險,就是律法叫人知道什麼是罪,而後人反而就會想要犯罪。上帝造很多樹,如果上帝不說,亞當要吃很久才會不小心吃到不可吃的果子,可是上帝就跟他交代不要去吃,結果反倒那棵樹被突顯。律法有著這奇怪的副作用。我想律法並非要我們去做,可是一旦訂了律法以後,人就會想去試試看。你在高速公路開車會不會用一百一十公里或是一百公里作你開車速限的參考,或是你想多超出一點點?沒有訂交通規則的時候,你不見得會開這麼快,但訂了之後,你就要開得快一些,看警察抓不抓,律法就有這樣奇怪的功效,就是會吸引你去試試碰觸那個邊緣。這是律法給我們的苦惱。
Ⅳ、我們的屬靈功課
1、謙卑開放的學習 (probing)
在這個故事裡面我們學到哪些功課?第一個,我們學到文士的態度。在我的解讀,他是一個願意學習的態度,他已經很聰明了、對神的律法誡命都很熟悉,可是仍會向耶穌請教,我把這稱作謙卑開放的學習態度。耶穌基督鼓勵我們說:「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太7:8),這是謙卑學習的三部曲,第一個是祈求,第二個是尋找,第三個是叩門;祈求代表你心中渴慕,尋找代表你就開始去嘗試,叩門就代表你願意進入。所以心裡面有渴慕的人就開始會去找,當找到以後會有勇氣想進入真理裡面去體會,這是一個謙卑開放的學習態度,我稱作probing或是quest(探索),你這一生都應抱持這個態度,包括對於神的整本聖經,「雖然我已經讀了很多、已經很懂,但我認為我應該還有學習的空間、還有成長的空間」,抱持這樣的態度,你就可以不斷的學習。這是第一點。
2、盡己愛神的挑戰 (priority)
第二點,耶穌給文士的一個回答,最重要的就是要盡己來愛神,我想,這是一個邀請,也是一個挑戰,因為耶穌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耶穌依序從父母、妻子、兒女到你自己,說如果不這樣到恨的程度,就不能作祂的門徒,這表示我們的神是一,盡心愛祂為首要。容許我講一句話:「上帝在你的心裡面夠上嗎?」還是只是嘴巴稱祂作上帝?真的以祂為最高優先嗎?還是祂是消防隊員,平常不理祂,發生火災就打電話給祂?你的上帝是銀行的ATM提款機,沒有錢時你就拿出塑膠晶片卡,讓祂吐一些錢給你,上帝是供應者和你的急救者而已嗎?還是祂真的是你的上帝?你一切所作所為都考慮到說:「耶穌會喜歡嗎?上帝會喜歡嗎?」這是第二點。
3、愛鄰如己的實踐 (practice)
第三點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中,耶穌講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就把這句「愛人如己」作了很好的詮釋。因為猶太人的鄰舍指的是同你住在附近的人,耶穌講的故事卻不是如此,祂說的鄰舍是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但只要他人發生急切需要時,他們就變成你的鄰舍。所以「需要(need)」變成鄰舍的要件,而非種族、語言或居住的環境。耶穌在這故事中的結論是:「誰是這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鄰舍?」所以那個需要的、欠缺的,就是你的鄰舍,「當然是那個憐憫他的人」,這就是愛鄰舍。耶穌就說「你去照樣行吧」(路10:37),Hillel是跟那個外邦人說「去吧,好好的學」,在耶穌所說,不是學而已,是去照樣做。所以實踐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信仰實踐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4、人人努力進神國 (prudence)
最後耶穌說「你離神的國不遠了」,那要如何進去呢?我想到駱駝。聖經說:「律法和先知到約翰為止,從此神國的福音傳開了,人人努力要進去。」(路16:16)我要解釋這個努力是如何努力。耶穌講過一句話:「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可10:25),針眼有兩種解釋,一個解釋是,城裡的大門關了,尚留一扇小門,但駱駝的駝峰太高,還是擠不進那「針眼門」。另外有人說針眼就是針的孔,那駱駝要怎麼過針眼呢?很簡單,需要大衛魔術把駱駝變得很小,這樣就可以穿過針孔。如果用「針眼門」這個解釋,就是說,你有很多包袱都要放下─駱駝是因為駝峰太高而過不了針眼門,但駝峰裡是牠的安全存糧、是牠走沙漠時賴以維生的需要─這個你要放得下,才可以進入神的國。我們常常是靠著守誡命─我們的駝峰,但我們不知道神要的其實是完全以神為第一優先。神要我們愛別人像愛我們自己,其實我們做不到,坦白講,我們還是愛自己多一點,對不對?吃剩下的才給別人,「如果我還夠當然可以給你啊」,我們要了解,我們是做不到愛人如己的。「律法到約翰的時候為止」,可是現在有了福音,所以其實耶穌是跟文士說,「就算你對誡命律法再熟,還是不能進神的國,頂多是很靠近而已」,因為神的要求是我們做不到的。當然你就會承認,其實我們沒有辦法靠著守誡命律法來進神的國,我們要靠的是恩典。所以我們要很努力的放棄我們的努力,來依靠神的恩典,才能進神國。
Ⅴ、結論:主你知道我愛你
最後我用彼得和耶穌的對話來作結論,耶穌「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21:17),這個「愛」我講過,第一次耶穌用άγαπάω(agape),彼得用Φιλέω(phileo)回答,到最後一次耶穌就說:「彼得,你有Φιλέω(phileo)我嗎?」耶穌就用彼得的標準來問他,彼得就哭了、就憂愁,「主,你知道,我真的是Φιλέω(phileo) 祢,但是有時我有軟弱」,耶穌說:「好,沒有關係」,祂就接受彼得不完全的愛,耶穌跟他說:「你就愛我愛的人」,所以一個是愛神,一個是愛人。我們愛神不完全,可是神接納我們說:「沒有關係,你就用你不完全的愛,去愛你周圍的人,供應他們的需要。」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感謝祢當時對文士的那番話,讓我們可以反省自己,祢告訴文士說,所有誡命最大的是愛神愛人,但是我們做不到,就算全部都知道,但是我們還只是離神的國很近而已。幫助我們像彼得一樣,承認自己是願意愛,但是愛不來,主,祢知道我們愛祢不夠,我們甚願愛祢更深,我們還是有我們肉體的軟弱,就像當年祢接納彼得那樣不完全的愛,我們相信祢也接納我們,鼓勵我們,也讓我們願意接受祢的愛在我們生命裡面,好讓我們真的可以彼此相愛,我們真的可以愛鄰舍如同自己,幫助我們,用這樣的愛來練習愛我們周圍的人,讓我們看見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的愛心能夠展開來,真的能夠實踐在我們的生活裡面。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