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建造系列(一):福音伙(夥)伴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4.2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哥林多前書九章923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是成人團契主日,今天早上是由成契獻詩,謝謝他們以好聽的歌聲來帶領大家敬拜。另外感謝你們的代禱,這趟我去美國最高興的是可以看到莊丁昌牧師娘,莊丁昌牧師是我們教會的第一任牧師,莊牧師娘高齡92歲,但身體仍然健康,頭腦還很清楚,有機會聽她述說教會開創時期的故事,如何從日本人換成我們河洛人,還有大陸來的弟兄姊妹们的加入,教會取名和平,她說真的是和平,雖然語言不同、文化不同,但是同樣在這間教會受造就,大家同心建造和平教會,終於蓋好這間會堂,到現在我們還在享受他們的付出,感謝主,以後有機會再向大家分享。  我今天要講的經節是到23節,可是我們的司會多唸了幾節,不過很好,有一節可能會提到:「…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保羅在怕什麼?那是什麼意思?也許我們可以一起來思想。 

Ⅰ、引言:福音變色龍 (Gospel Chameleon) 

我已講完愛的系列了,神給我的感動接下來要講的是關於建造的系列,第一講是關於福音上的建造。有張圖片,圖中是一隻變色龍,牠會因著周圍的環境而改變牠身上的顏色,在今天的經文裡面保羅這樣講:「…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這樣不就是變色龍嗎?  一個人可以這樣嗎?這樣的人有原則嗎?可以做到這個程度嗎?我把他稱作福音變色龍(Gospel Chameleon),這種人有沒有原則?是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還是不是呢?這個變色龍的顏色雖然一直變,可是不管牠變到那裡,牠還是變色龍,對不對?這個變色龍有一個原則,就是他的本質不會變,牠只是外面皮膚的顏色隨著環境改變,牠對環境的溫度和光線很敏感,牠一感受到就馬上隨著環境作改變,這是變色龍的特點。福音變色龍也有一個不變的原則就是「…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22節)這個是他的本性,他一直變的目的是背後有一個不變的中心,那個中心就是「我要傳福音、我要多救一些人」,這是保羅他一直不變的本質。保羅說:「當我接受到耶穌基督的福音以後,我成為一個沒有人可以管轄我的自由人」,他又說:「我是自由的,可是我選擇放棄自由」「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19節) ,這看來有點矛盾,他選擇甘心作眾人的奴僕(中文翻譯成僕人),奴僕是沒有自由的人,一個已經被耶穌基督釋放得自由的人,他為什麼要選擇放棄他的自由?保羅講述了他的理由,他的理由是:「…為要多得人」,為要多救一些人,不管是猶太人,不管是律法以下的人;或是沒有律法的人,或是軟弱的人;不管他是哪一個種族,不管他有什麼問題、有什麼困難的,我都想盡辦法要救人,怎麼救人?就是看對方是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這個就是所謂的福音變色龍;他一直變來變去,看對方是怎麼樣,他就怎麼樣去救對方,他不變的是,不管做什麼事,都是為了福音的緣故,他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23節)這是我今天講道的重點,我們要一起思考同得福音的好處是什麼意思?

Ⅱ、基督釋放得自由

耶穌基督的福音是把我們從綑綁當中釋放出來,保羅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加5:1)。保羅第一點講的是說,他在基督裡面得到自由,他得到什麼自由呢?

1、免去上帝的忿怒 Justification

第一,是從將來上帝的憤怒審判當中被釋放出來,我们可以不必害怕將來要面臨上帝的審判,羅馬書第五章9節說:「現在我們既靠著祂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祂免去神的忿怒。」這是第一個自由,我們叫作因信稱義的自由(Justification)。

2、除掉情慾的敗壞 Sanctification

第二,不只將來可以免除審判,今天我們的生命就要受到改變,這個我們叫作成聖(Sanctification),除掉情慾的敗壞,因著自己的私慾所帶來的綑綁,可以得到釋放,聖經這樣說:「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彼後1:4)我想這是成聖所得到的自由,讓我們不致於被自己裡面的情慾(佛洛伊德講的ID)所掌管,可以得到釋放。

3、不作醉酒的奴僕 De-Addiction

第三,可以從「癮」裡面得到釋放,「…不給酒作奴僕」(多2:3),這裡提到的是酒,這個酒其實代表很多東西,有些人是工作,有些人是藥物、賭博或是別的東西,就是掌管你、讓你沒有辦法逃脫的癮,在基督裡我们可以從這些當中得到釋放。

4、脫離律法的捆綁 De-Legalism

甚至可以從律法主義當中得到釋放、得到自由,而不是做事情就是一定要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而是從心裡面很高興去做,聖經說:「但我們既然在捆我們的律法上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叫我們服事主,要按著心靈(心靈:或作聖靈)的新樣,不按著儀文的舊樣。」(羅7:6)這是一種自由,是心裡面高興去做,而不是不得不做,做得很辛苦,這是另外一個自由。

5、不再效法這世界 Nonconformity

我們可以不被環境掌控你的決定。不是人家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而是敢跟環境說不,這是從我們周圍的環境得到自由,英文叫作Nonconformity,不被這個世界來制約你的行為,而是可以察驗神的旨意來心意更新而變化,「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這也是一個自由。

所以保羅說,我在基督裡面已經得到這些自由,可是他又馬上說:「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我樂意把這個自由放下,我甘心作眾人的奴僕,甘心為了別人在把這個自由放下,那是什麼意思呢?

Ⅲ、甘心作眾人奴僕

耶穌基督是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腓2:7)保羅也做這樣的事情,這就讓我想起大陸有一個傳道人,他寫了一篇短短的詩,我記得在大學的時候就有機會讀到,現在還可以在校園書房看到這本很小的長詩,書名是「獻給無名的傳道者」,作者是邊雲波,詩裡面有一段話可以讓我們了解這樣的意思,他說:「是自己的手甘心放下世上的享受,是自己的腳甘心到苦難的道路上來奔走,選中這條不自由的道路,並非出於無奈,相反的,是更大膽的使用自己的自由,寧肯叫淚水一行行向內心湧流,遙望各各他的山頂,就是至死也絕不退後。」這是他寫的長詩裡面反覆出現的一段話,我们可以仔細的想一想,他說:「選擇這條不自由的道路,是大膽的使用自己的自由」,自己用自己的自由來選擇不自由,那是什麼意思呢?在傳福音上面需要這樣嗎?

1、 離開本族的倒空 Kenosis

第一個,我們講到耶穌基督倒空自己,「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腓2:6),在神學上我們叫作Kenosis,為了要把福音傳給別人,你要願意把自己擺下來,然後考慮對方,而不是堅持一定照自己的方式,講自己的話,照自己的喜歡,而是要看對方的喜歡是什麼,願意這樣把自己擺下來的態度,叫作虛己的倒空。亞伯拉罕蒙神呼召的時候,神叫他做一件事情,就是「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12:1)亞伯拉罕第一個必須,是要把本地、本族、父家,他所有的文化背景願意先擺下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去學習那邊的文化,聖經說:「這樣,我就要叫萬民因你得祝福。」所以要讓人家得到祝福,第一個必須要先學習的不自由,就是我已經很習慣的東西,我願意擺下來,這是第一個不自由。

2、 道成肉身的認同 Incarnation

第二個,就是完完全全融入到對方的世界裡面,這是耶穌基督降生的時候所做的一件事情。祂本來是上帝,卻變成完完全全的一個人,我們叫作道成肉身的認同(Incarnation),「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1:14) 而且住在我們中間,跟我們混在一起,而不是住在我們外面。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祂是上帝,祂很自由,但是成為一個嬰孩,祂就很不自由,成為馬利亞的娃娃,祂的尿布都要靠馬利亞幫祂換,祂為什麼需要這樣?因為祂要跟我們完全的認同,體諒做人的辛苦。希伯來書第二章14節說:「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祂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所以,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17節),這樣的完全認同才可以影響我們,才可以把福音帶給我們,這是祂第二步驟,祂把自己倒空之後,完全認同我們,不只完全認同我們,祂還接受我們的文化。

3、 本土傳統的尊重 Contextualization

耶穌基督不只這樣,當祂派祂的學生到不同的地方去傳福音的時候,祂講了一句短短的話,耶穌告訴他的學生說:「無論進那一城,人若接待你們,給你們擺上什麼,你們就吃什麼。」(路10:8)不管你們到誰家裡,人家拿什麼東西給你吃你就吃,這句話看起來沒什麼,可是對猶太人來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猶太人很多東西都不吃的,因為那是不潔淨,初代教會為了這個可以吃、不可以吃,大家還吵得很厲害。耶穌派祂的學生到各處去,不是只在猶太全境,祂派他們可能到推羅、西頓,到很多別的種族裡去,祂說人家給你擺什麼你就吃,這個就是要把你飲食的習慣願意擺下來,尊重對方飲食的習慣,去接受他們所給你的。我就想到戴德生到中國傳福音的時候,他沒有使用刀叉,他是練習使用筷子。那時是清朝,男子的頭髮後面要綁辮子,他就跟他們一樣,吃飯是像羅漢腳蹲在門口吃,他也沒有坐在桌旁吃,而是蹲在門口跟大家一樣端碗吃飯,他的作法就跟耶穌對學生說的一樣,就是你們到那裡傳福音,就要尊重那裡的生活習慣,融入那裡的生活,這樣在他們當中,你才有辦法跟他們親近,你才有機會把福音傳給他們。保羅也是這樣,保羅到雅典的時候,他要傳福音,他到哪裡傳福音呢?那裡沒有禮拜堂,那裡只有廟,他就到他們的廟裡面去,叫作亞略巴古,他講的第一句話是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徒17:22)你們拜神拜得很虔誠,我看你們凡事敬畏鬼神,這跟我們在傳福音的態度常常是相反的,我們常常先跟人家說:「你拜的都不對,我們拜的才對,所以你要跟我來拜。」保羅不是這樣,保羅先稱讚他們、先肯定他們,「你們的宗教真的值得我尊敬」,然後接著他才說:「我的宗教你有沒有興趣聽一聽?」所以這種一開始就尊重對方的態度是比較有智慧的,這樣你就要約束自己,不是把自己的絕對化,倒是願意先去欣賞對方、去讚美對方,這樣來開始。所以今天的福音非常強調叫作Contextualization,就是本土的文化,本地的傳統,我們怎麼樣用尊重的態度來與人接觸。

4、 適應處境的變通 Accommodation

耶穌基督遇到一個女人,她中午來打水,耶穌就跟她說:「妳可不可以給我水喝?」「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她說:請妳給我水喝。」(約4:7)從那裡再開始談到生命水,所以耶穌基督是會按照當時的處境來引起傳福音的話題,這個我們在宣教學上叫作Contact point,就是福音的接觸點,不是我準備了一套,比如說福音的屬靈四律、三元福音法,或是福音橋,然後找到一個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好,你給我五分鐘」,然後就照著操作,「第一點你有罪、第二點耶穌替你死,第三點你要是信耶穌將來就不用受審判…你要不要決志禱告?」感謝主,對方決志了,根本從頭到尾都不了解對方現在的處境怎麼樣,對方現在的需要,對方的問題,問也不問,我就是有一套要給你,耶穌不是這樣子做,祂是先去了解對方目前的處境是什麼,她是來井邊打水,所以耶穌就從對方的水(或情況、需要、問題)開始引起討論,這是耶穌的作法,所以祂是Accommodate,祂是去適應對方的處境來開始跟對方建立關係。保羅也是一樣,保羅在路司得城醫好了一個生來瘸腿的人,他們就以為保羅是神明,哇,大家都跑來拜他,保羅說:「不是、不是,我只是人」,他開始跟他們講福音的時候,沒有講任何基督教的東西,他沒有講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他講的是對方宗教信仰的東西,他說:「你們知道嗎?上帝就是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上帝。」「…自己未嘗不顯出證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徒14:17)這正是他們信仰的上帝,所以保羅找到可以和他們的信仰接觸的地方,從那裡開始講起。要這樣做就會限制了我們能講什麼,因為我們要去了解對方他們的信仰是怎麼樣。想一想我們在台灣,我們有沒有刻意的去了解佛教徒的信仰?那些信道教的人,他們的信仰有哪些是可以跟我們類似,可以從那裡當作起點的?我們在意去做這樣的學習嗎?還是我們只學我們的聖經,學好了就告訴對方,「你那些都不對,所以你不用講,聽我跟你說就好了。」保羅不是這樣,先就他們能夠接受的當作起點,然後再向他們傳講福音。

5、 順服聖靈的感動 Submission

彼得,他本來有一些很傳統、很敬虔的習慣,可是聖靈要他突破的時候,他就願意擺下來,這個也是不容易的。聖靈讓他做白日夢,在白天他看到有一塊布,布裡面有一些不潔淨的動物,「看見天開了,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縋在地上,裡面有地上各樣四足的走獸和昆蟲,並天上的飛鳥」(徒10:11~12),然後有聲音跟他說:「拿去吃」,他說:「不行啊,這些我從小都沒有吃」,然後聖靈講了三次:「…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俗物。」(15節)當他搞不懂這個異象的時候,結果聖靈跟他說:「有人來了,你要跟他們去」(徒10:19~20),那些正是外邦人,就是他們認為污穢不可以接觸的人,可是神已經跟彼得講得很清楚,他就說:「好,如果神祢這樣說,我就突破我傳統上跟人家格格不入的、那樣的堅持。」這是彼得願意順服聖靈的感動,突破他原本的堅持。保羅正在尋求要去蘇俄或是要到亞洲傳福音的時候,聖靈都不許可,聖靈告訴他說:「那些都不對」,結果是先到歐洲去,因為有一個馬其頓人夜間跟他說:「請來幫助我們」「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徒16:9)所以保羅在這裡也是一樣,他本來計畫往別條路去,可是他願意按照聖靈給他的啟示往馬其頓去。這兩個人都是在夢裡面看見異象,就順服聖靈的帶領。願意順服帶領就沒有自由,不是說「我要去哪裡就去哪裡」,他會看「神,祢要我去哪裡?」願意聽神的帶領。

6、 軟弱肢體的包容 Forbearance

再來我覺得這個不自由是最不自由的,教會裡面有一些軟弱的兄姊,可是有時候,這軟弱的兄姊聲音又很大,他對聖經的解釋並不是很成熟的解釋,可是他認為這是對的解釋,那你要怎麼樣?你要跟他拼?還是你要容忍他?若這個不是對不對的問題,只是他堅持這樣解釋,那你要不要先考慮他的處境?保羅認為「要」,為了比較軟弱的肢體,你是不是可以不辯論就先接納他。「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羅14:1)雖然他的解釋明明不是最好的解釋,但若這個不是有關是非善惡的事情,這只是解釋的不同,你可不可以先寬容他?不要用你的自由來讓他跌倒?這個很難,這個不是很容易,就是因為你為了愛對方,為了不要讓他跌倒,你明明可以這樣做,你就是不做,「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林前8:9)是因為愛的原因,讓這個人有機會在信仰裡面不絆跌,繼續的成長,也許到有一天他會明白不是自己所以為的,那時他自然就會放棄他的堅持,但是在這段時間你會受苦。舉例來說,基督徒可不可以喝酒?有一些基督徒到今天還是認為基督徒不能喝酒,清教徒他們不喝酒,有一些教會他們也是堅持這樣,可是我們知道在聖經裡面耶穌是造酒的,祂可能沒有執照,祂釀私酒(迦南宴席水變酒),保羅也勸提摩太喝酒,這個聖經記載的很清楚,所以基督徒沒有說不能喝酒,聖經是說不要醉酒,可是對某一些人來講,他覺得喝酒就不是基督徒,如果你知道他是這樣的想法,如果對你來講喝不喝都可以的,為了他你可以不喝嗎?不要讓他內心難過,因為這個跟真理無關,這是他對某些事情的解釋。在我們的生活細節上就可以舉出很多像這樣的例子,你肯為了那些比較軟弱的弟兄,為了不要讓他跌倒,來約束自己嗎?

Ⅳ、都是為福音緣故

1、 基督愛我為我捨己

保羅說:「我這樣做都是為了福音的緣故」,為了福音的緣故我才這樣做的。什麼是福音呢?講開了就是耶穌基督為我們釘十字架,完成對我們的救贖,「…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祂愛我,為我捨己,這是福音的本質,可是福音不只這樣,當我們真的被耶穌的愛感動的時候,我們會有下一步的反應。

2、 主愛激勵為主而活

因為主為我死,所以我願意為祂而活,這是保羅所說的:「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為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5:14~15)傳說中,巴拉巴本來被判死刑,可是耶穌基督替他被判了死刑,他被釋放得自由後,據說巴拉巴在耶穌的十字架下思考,他一直不了解,他說:「我是個大罪犯,我是應該被判死刑的,祂什麼壞事都沒有做,祂今天被釘死,我卻得到自由。」後來巴拉巴就開始傳福音,他只講一句話就是:「祂為我死,我為祂活。」他的福音很簡單,就是這樣子,我願意為祂做任何事情,因為祂替我死。不曉得弟兄姊妹你裡面有這樣的一個激勵嗎?就是不管什麼犧牲,都不會是太大,如果是為主的緣故,我願意。你因著主愛的激勵,願意為主而活嗎?

3、 奉主差遣廣傳福音

主耶穌離開世界前講的最後一句話就是:「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是凡受造的)聽。」(可16:15) 這是耶穌的一個邀請或是要求,把這個好消息傳給所有的人聽,你願意嗎?

4、 領受聖靈作主見證

有兩種見證,有一種是我們如果等待聖靈降臨給我們力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為主作的見證,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這是所有的弟兄姊妹,今天在座每一位,包括你我都可以做的事情,我們要禱告,我們要等待,等聖靈降臨的時候,我們做的事情就是為主作見證,就是分享你信主之後,你生命得自由的經驗。剛才我說,我們可以從我們的罪被釋放得到自由,我們可以從我們過去的壞習慣被釋放得到自由,我們可以從我們的律法主義被釋放得到自由,我們有很多改變,你講的就是你的經驗,你不必講很多神學,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事情。

5、 教會差派專職宣道

另一種見證是有一些人,神特別要他們到完全沒有聽過福音的地方去做見證傳福音、開拓教會,這個比較困難,這需要有一些裝備,這些人我們稱作宣道士,在初代教會的時候,神特別在這群同工當中呼召兩位,一位是保羅,一位是巴拿巴,要教會把這兩位最傑出的傳道人送出去,然後教會支持他們,教會差派他們。他們在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作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徒13:2~3)這是另外一種傳福音,這種傳福音是因為他們把全部都擺下來,而且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他們需要我們的不只是禱告,還需要我們各方面的支持,他們才可以做的下去。所以在這裡有兩種:一種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的,一種是神特別在我們當中呼召一些人去做的。我們必須要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為主作見證,然後我們盡我們所能的來支持這些全部擺下來、為了福音到不同地方去傳福音的人,作他們的後盾。我們教會現在就支持幾位,一位就是最近我們的王偉華長老去探望,在印尼服事的謝大立牧師全家,他們是做這樣的事奉,我們教會則是參與作他们的後盾,我們為他们禱告,在經濟上支持他们,教會就是做支持差派專職宣道這樣的一個工作。

Ⅴ、同得福音的好處 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

最後這是我的重點,我們的中文翻譯是「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可是我覺得這樣的翻譯並沒有傳達出原文所有的意思,它的意思其實是「成為福音的伙(夥)伴」,這樣的意思比「同得福音的好處」更廣,請容許我跟大家稍微解釋一下,這個重點的字,希臘文叫作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συγ(sug)是一起,κοινωνό ς (koinonos)就是koinonia,就是團契,就是大家是一起的。英文有幾種翻譯,NIV和NRS是I do all this for the sake of the gospel, that I may share in its blessings.,這是中文版本翻譯的根據,這裡有福音的好處,我可以分享福音帶來的祝福,可是另外一個翻譯我覺得比較接近希臘原文,它直接把它的希臘文翻譯出來,I do all things for the sake of the gospel, so that I may become a fellow partaker of it.(NAS),這個fellow partaker就是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是它的參與者,中文和合本這樣翻譯:「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現代中文修訂本這樣翻譯:「我為了福音的緣故做這些事,目的是在跟別人分享福音的好處。」都是講到好處,沒有講到壞處,其實參與者領受好處也要領受挑戰,所以我說:「成為福音的伙(夥)伴或是參與者」會比「同得福音的好處」這樣的翻譯更完全,因為不是只有好處,福音還會帶來代價,還會帶來挑戰,像是所謂為了福音放棄自由,這個不應該算是好處,這個算是代價吧,所以我試著把它翻譯為「我可以成為福音的伙伴(夥伴,參與者)」,那這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作福音的伙(夥)伴?在整個新約聖經裡面,講這個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 /fellow partaker有四、五處,都跟福音有關係:

1、 領受基督生命供應

第一個講到跟這個有關係的是「接枝」。羅馬書第十一章17節說:「你這野橄欖得接在其中,『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一同」就是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一同得著橄欖根的肥汁,這個應該算是好處。就是我們本來不是以色列人,神的恩典呼召亞伯拉罕、呼召以色列,可是最後藉著耶穌基督,現在臨到我們身上,我們可以接到耶穌的身上,得到耶穌基督生命的供應,這個應該算是好處,這是第一個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我們「一同得著成為福音好處的伙(夥)伴」,我們領受這樣的恩典。

2、 傳揚基督救贖福音

領受了以後接下來就是要去分享。我講過,保羅說,我從基督得到自由,接下來我就願意放棄自由,為了是把這個自由可以給別人,為了可以成為福音的分享者、成為一個傳福音的人,所以他願意作眾人的奴隸。這是我們今天的經節:「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了要成為福音的伙(夥)伴。」(如果按照我的翻譯),我這樣做就是為了把福音傳開,我不應該只是接受基督給我的新生命,不應該只是被動的享受好處,我還應該積極的參與,所以福音的伙(夥)伴還包括積極的參與在傳福音的工作上。萬一你不能去那樣的地方,萬一你不能當宣道士,你可以作他們的支持者。「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9:23)「與人同得」這個也是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

3、 分享上帝豐盛恩典

保羅在傳福音的時候,很少教會支持他,只有一間叫作腓立比的教會,保羅在那裡寫信給他們的時候講這麼一句話,我看了很感動,他說:「因你們常在我心裡,無論我是在捆鎖之中,是辯明證實福音的時候,你們都與我『一同得恩』。」(腓1:7)無論我是被關,還是我在傳福音的時候,你們跟我「一同得恩」,這是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因為上帝給腓立比教會弟兄姊妹的恩典足夠用,超過他們需要的,所以他們看見保羅在外面有這個需要,就派人把這些錢送去支持保羅的工作,這個「一同得恩』,就是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在福音上成為伙(夥)伴。像我們每一年暑假都有三隊的福音隊,他們到客家庄,他們到東部瑞穗(水尾)、竹田去傳福音,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整個禮拜就待在那邊,可是他們去那裡的車票錢,他們在那邊的生活費用,由誰供給?就是由我們這些弟兄姊妹,因著上班不能去的,我們願意在這裡跟他們一起得到這個恩典,我們參與在他們傳福音的工作上面,這是另外一個我們可以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的,就是作福音的伙(夥)伴。

4、 為主見證忍受患難

再來一個就是你不能傳了,為了信福音要受苦,這個也是一個作福音的伙(夥)伴要付的代價。約翰在拔摩島寫信,在啟示錄裡他寫信的時候,他這樣講:「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裡『一同有分』,為神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啟1:9)「一同有分」就是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就是我一同成為福音的伙(夥)伴,什麼樣的伙(夥)伴?是受苦的伙(夥)伴。這就不是享受耶穌給我的自由,不是為了傳福音放棄自由,或是出一點錢幫助去傳福音,都不是,而是為了信仰甚至還被逼迫、甚至還被關、被送到孤島好像監禁一般,約翰說,我成為福音的伙(夥)伴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一同受患難、一同忍耐。

5、 暫受苦難永享榮耀

如果我們這樣子的話,基督告訴我們,將來我們可以一同享受天上的榮耀,彼得前書第五章10節說:「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彼前5:1),「同享」就是συγκοινωνό ς (sugkoinonos),一同享受將來的榮耀。記得我在復活節跟大家講的一句話嗎?就是No Cross No Crown.(經過十字架的苦難,才有將來的冠冕)。所以我們成為福音的伙(夥)伴,其實有好幾個層次的意義,那我們願意成為福音的伙(夥)伴嗎?我們願意在一生當中來投入在福音的工作嗎?

Ⅵ、結論:勿徒受恩典 勿白佔地土

耶穌講過一個比喻,祂說有一棵很大很茂密的無花果樹樹,它的主人種了它好幾年,應該可以摘果子了,可是怎麼找都找不到,這個主人很失望,主人說:「既然一棵果子都找不到,就乾脆就把它砍掉,讓這個地方種其它會長水果的好了。」管園的就說:「好不好再等一下,我挖挖土,再加上肥料,要是它結果子就好,不然才把它砍了。」「一個人有一棵無花果樹栽在葡萄園裡。他來到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就對管園的說:看哪,我這三年來到這無花果樹前找果子,竟找不著。把他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管園的說:主啊,今年且留著,等我周圍掘開土,加上糞;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他砍了。」(路13:6~9)這個就有一點威脅性在那邊,這棵樹得到地方、得到養分、得到一切,可是它不結果子,主人說:「砍掉好了」,可是這個管園的說:「要不要再給他一個機會?」剛才我們的司會不是多唸了幾節聖經嗎?有一句話不是說:「…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9:27)為了福音的緣故,願意犧牲自己的自由、願意去傳福音,看起來好像不是基督徒的選擇,而是基督徒的必須,因為保羅說我做一切的事情都是為了福音的緣故,所以我才可以成為福音的伙(夥)伴,我要享受福音的好處,就必須接受福音的挑戰,這是不可以分割的。其實我去新加坡學習,感觸最深的就是,他們的教會每一個弟兄姊妹都為了福音願意擺上這樣的心態,我想不在於小組的組織,只在乎你有這樣愛上帝、愛靈魂的心,你願意成為福音的伙(夥)伴嗎?你願意為了福音的緣故把自己的一些自由、一些權利擺下嗎?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信了主,享受了福音的好處到今天,我有結果子嗎?我是分享福音的人嗎?我是否曾為了福音犧牲自己的一些自由嗎?」還是沒有?我相信神還是要給我們機會的,祂還沒有將我們砍下來,是希望我們可以結出果子出來,不要徒受恩典,不要白佔地土。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神,祢為了拯救世界上的人,不惜犧牲祢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主,祢為我們犧牲,祢釋放我們得自由,祢不希望這樣的一個恩典只有我們幾個人享受,把它佔為己有,祢更渴望藉著我們能夠讓更多的人也得到同樣的自由,你要藉著我們把這樣的福音傳給所有的人,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的認識就像這個中文的翻譯一樣,我們是得到福音的好處,可是我們沒有成為福音的伙(夥)伴,我們不願意為了傳福音讓自己有一點點不方便或是犧牲,我們沒有為了傳福音的緣故,把自己的一些習慣、把自己的一些嗜好擺下,付代價傳福音給那些還沒有聽過福音的人、去接觸他們的文化、他們的信仰,甚至我們也沒有支持那些蒙祢呼召,在世界各地為你拼命傳福音的人,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知道,這不是我們的選項,我們要接受福音的好處,同時也要接受福音的挑戰,這是不可分割的,讓我們大家願意跟祢說:『主,幫助我們成為福音的伙(夥)伴,成為Partaker of the Gospel。』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

在復活節之後 -- 李晶晶 牧師

寫作於2007.04.22
作  者: 李晶晶 牧師
  經: 【路加福音二十四章1336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一、 前言:在復活節之後

尼采—一個攻擊基督教最猛烈的哲學家,在他的書上曾寫到:「有一群宣稱自己未來會經歷復活的人,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像是有救贖的。」言辭中諷刺著基督徒雖口裡宣稱所信仰的是復活主、是大有盼望的,但在整個生活樣式卻是一種毫無動力、帶著絕望的態度,一種沒有盼望、沒有救贖的的生命。他嘲唪這樣的信仰只是一個「口號」。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運動者馬丁路德,曾經因為改教而來的壓力太大,以致幾乎至全然灰心失望之境,很想放棄改教,他坐在家中不吃不睡,不與家人談話,他的太太凱撒琳見他如此沮喪、情緒低落,於是穿了一身黑色的喪服在馬丁路德的面前走來走去,馬丁路德見狀震驚地問太太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凱撒琳回答說「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天父上帝已經死了。」   馬丁路德立即躍起身來駁斥,然凱撒琳說:「倘若天父仍然活著,你為何要這漾呢?」馬丁路德聽出太太的語意而會心微笑、重展歡顏不再繼續灰心失望下去,繼續改教運動,因為所信的主活著。 

的確!「復活」不是一個信念,復活帶來的是一種新的態度、新的價值與新生命動力;是耶穌帶領我們衝破死亡,一起經歷祂的死與復活。是生命實在地經歷救贖。哥林多前書15:1-15 我們稱為「復活大憲章」,保羅先生說「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又靠站立得住,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 

保羅進一步地解釋這福音就是:「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末了也顯給我看」主顯現給人看的意義乃是主耶穌要與人相遇,咱攏要遇見主、經驗復活的主,信仰不僅僅是知道,信仰是可以親身體驗與經歷的。祂顯現給彼得看,使這個跟隨主的門徒從軟弱、跌倒中重新爬起為主傳揚,祂顯現在十一個使徒的小組裡、也顯現在大的聚會中,顯現給逼迫祂的保羅,光照呼召他,使他成為大有能力的宣教師。對保羅而言,世界上最寶貴的事物,就是復活主向祂顯現,成為人一生的轉淚點,生命的動力源頭。 

這樣「復活主」的福音氣力是不是在你每一日的生活中呢?是否時時記得有一位復活主在身邊呢?兩禮拜前我們在龍安國小舉辦復活節聯合禮拜,事實上我們很習慣性地在每年四月這個時候慶祝復活節,也很自然地在復活節前三天舉行受難日聖餐禮拜,和主相同坐桌,然後呢?明天這個時候,週而復始地慶祝著……然而在復活節之後,對我們的生命有何意義?有什麼改變?有什麼刺激?有什麼挑戰和使命? 

配合復活節期台灣神學院與南與北文化聯合出版「活像耶穌」、「天天經歷復活喜悅」二書,是由德國天主教古倫神父所寫的。在其鼓勵信徒購買文宣中如此說:從復活節到聖靈降臨節50個信仰實踐、使你的人生改變,幫助你天天活像耶穌。試問我們現在活在的光景如何呢?求復活主幫助我們天天能經歷復活的喜悅。 

本文:在以馬忤斯的路上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在路加24:13-36「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廿五里。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

「以馬忤斯」是離耶路撒冷城西邊郊外25里(約15公里,至少需要3小時的路程)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地名原文的意思是『溫泉』與『熱心渴想』之意,原是一個不令人注意的小地方,但因裡面有溫泉之處,藉著人心熱切渴想而得之名。

談到洗溫泉總是令人感到舒服的事,好像所有的憂愁都不見了,但這段經文中的這兩個人要到「以馬忤斯」(溫泉)去,卻是很憂愁,因為他們所盼望可以救他們的耶穌,死了,又聽說好像是復活了,可就是找不到身體,到底是真的還是神話?整個處境對他們二人來說,根本是無從解釋。他們的盼望和夢想經已破滅。他們說「我們素來所盼望」,用的是過去式!字裏行間,充滿失望,憂傷和昏亂,過去的盼望現在沒了(死了)。他們如此疑惑、過度的憂愁致使他們的眼睛迷糊,連耶穌在他們身邊他們都認不出來祂來,因為他們失去了盼望—這就是他們的態度,顯示了十字架事件對耶穌的門徒所產生的影響,雖然十字架事件沒有摧毀他們對耶穌的愛,卻是使他們的希望落空了。

你的盼望是什麼,是事業、成就、學業、感情、婚姻、還是孩子?但若這個盼望不見了,你會怎麼辦?是否想要用外在的一些方法來解除心裡的壓力與痛苦,這樣的景況往往使我們感覺不到上帝的同在,但這不是事實,事實是上帝一直與我們同在,並且主動親近我們。

基督教的信仰不是無災無難的宗教教義,聖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 16:33)),生命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生活本來就有許多的問題與難關,但神應許「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必如何」(申 33:25)、「靠那加給我們力量的,我們凡事都能作」(腓 4:13 ),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應許。

以馬忤斯的路上正如我們人生的道路,這是一條充滿奇遇、生命轉彎改變的路,在耶穌復活後與門徒同行的這段路有些「信仰原則」我們一起來學習。

1. 愁苦路上你我他:要了解你的問題

在17節,當耶穌靠近這兩個門徒時,他問他們「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什麼事?」,到了19節,耶穌又再問一次「什麼事呢?」難道耶穌真的不知道嗎?絕對不是的!耶穌要來幫助他們搞清楚,究竟是什麼、是什麼人事物使你如此沮喪憂愁;親愛的兄姐,耶穌也要問我們在你現況裡,究竟是怎麼了,說出來!說話是幫助你整理、幫助你發現問題在,但關鍵是,要說給「耶穌聽」,這兩個愁苦的人在往以馬忤斯的路上,一路談論的是絕望,他們唯一的盼望死了,好像有一點希望,但無法證實,所以他們談話顯得很消極、沒有出路,但是當他們說給耶穌聽時,一切就開始改變!

每一個人都有困難、都有生命難題,再有信心的人、再功成名就的人都有身陷窘態時;事實上,聖經裡面也有人如此,像以利亞(王上17—18章),前一天大有能力、大有信心大戰巴力先知才得勝,隔天就因皇后耶洗別的詭計,非常憂愁、軟弱的想要尋死,這就是一個憂鬱症的現象。但上帝的話臨到他「以利亞啊!你在這裡作什麼」(王上19:9)。耶穌要我們先了解問題到底是什麼,來吧!將你的難題說給耶穌聽!這就是禱告,無論你的景況如何,來禱告吧!「心事誰人知,講給耶穌知」

2. 人生道上祂你我:在真理中找答案(路加24:25-27、32)

「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我們來看耶穌如何為他們解決問題?耶穌不是對他們說人生大道裡、也不是用理性分析…,更不是立即顯神蹟讓他們認出他們來。

試想他們為什麼與主同行並談論卻認不出他來?恐怕是因為他們以眼見為依據,單單看見十架上已死的耶穌、被埋葬的耶穌,忘記要以主耶穌曾親口說的預言和眾先知的教訓作為信仰的基礎;再加上外面諸多傳言,以為耶穌的身體被偷、又不見耶穌身體在哪裡的現實的環境所影響。使他們產生憂傷、心中煩惱和矛盾,對自己信仰的指望也產生了懷疑說: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已被釘死三天了。(路24:19—21),這證明他們對基督的認識建立在眼目上之淺薄。

這種的信仰是不牢靠的,唯有憑著聖經的見證才是穩固。所以25-27節清楚地告訴我們耶穌用聖經的話語來向他們解說「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這是耶穌要我們學會的方法—在真理中找答案。耶穌基督沒有行神蹟來使他們信服,乃要他們的信仰建立在神的話語中;這也是耶穌自己面對試探困難時的必勝秘訣「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8:3)。偉大的神學家奧古斯丁在放蕩形骸痛苦生活中,在讀了羅馬書13:12-14「總要披帶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之後,真理激勵他、使他悔改、脫離醉酒淫亂浪蕩的生活,走在有盼望的人生路上。今天在以馬忤斯的這兩個門徒在真理中生命也被改變了,他們說「在路上,他和我們說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豈不是火熱嗎?」(路24:32)是的,他們從愁容失望轉為火熱了。

主耶穌清楚告訴我們,一切的答案都在真理中—聖經:約 5:39「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詩119:105節說「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神的道(聖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隨,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希4:2)

一個小學生在寫數學習作參考書時,遇到難解的問題時,都能懂得翻到後面的解答來找難題的答案,親愛的兄姐,你呢?生命與生活種種難題的解答就在聖經中,你還在等什麼?翻開聖經來尋得上帝給你的啟示與答案,持續讀經生活與禱告,能使你的眼光不是看問題,注目看耶穌,活在盼望、有信心中。生命的建造是在上帝的話語中,領受真理、心裡火熱,重燃希望。主耶穌不是用什麼神蹟來建立門徒的信仰基礎,乃是在神口裡的一切話,求神幫助我們在真理中找答案。

3. 在轉角裡遇到愛:力邀耶穌介入你的生命與問題中(路加24:28-31)

當這兩人一路與主耶穌同行在以馬忤斯這路上、被真理話語不斷挑旺他們的心時,他們已經捨不得耶穌離開,雖然不知道他是誰,但他們渴慕真理,他們邀請耶穌與他們同住,耶穌即刻與他們同住、同坐席、吃喝…為他們祝禱,瞬間他們的眼睛明亮了,認出祂來,原文的意思是,他們的眼睛就被打開,知道祂是復活的主,頃刻間他們得到答案—耶穌真的復活,他們所等候的是真有盼望的!

耶穌為何在他們強留坐席時,才使他們認出祂來?換句話說,如果這兩人沒有堅持邀請這位客人留下,就不知道一路相伴的就是復活的主。

是的!因為耶穌基督的愛與恩典從來不勉強人,他關心那些有需要的人、他樂意與罪人共進晚餐、到最簡陋的家裡,鼓舞最卑微的人,所有的事情耶穌願意、也已經為我們做了,在十架上完成了救恩與應許,但唯一一件事情他不能幫你做,是你自己要做的決定「是否要接受祂的愛」、是否要他與你作伴。耶穌說「看那!我在門外叩門,聽見我聲音的就開門,我就進到他那裡,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你這得勝的人」(啟3:20)他尊重我們的決定。這兩個人強留耶穌一同坐席時經歷了這一位從死裡復活的主耶穌。許多人很可惜如此錯失了恩典。(請看蔡育芬的見證)

第三要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中、進入你的家庭成為你時刻的幫助。親愛的兄姐,我們不能只是有火熱的心,我們要有耶穌,要邀請耶穌進入你的生命、你的問題之中,成為你的幫助、成為你一生的良友。

4. 從盼望中勇敢行:起身去面對問題
(路加24:33-36)

最後,你要起身去面對問題,耶穌要給你力量去面對問題、去解決問題。當這兩個憂愁的門徒知道耶穌已經復活了、得著答案,他們一刻也不停留在錯誤的地方、逃避的地方,而是立刻起來回到耶路撒冷,那才是耶穌要他們所在的地方,因著耶穌復活,那不再是傷心地,不再是挫敗所處,乃是神同在的地方,並且是神僕人聚集的地方;親愛的兄姐,無論你的景況如何,不要離開教會、不要離開信仰團體,如果你現在發現你的位置錯了、決定錯了、作錯了、想錯了、感覺錯了……,現在就起來,回到上帝要你在的地方,回到上帝的愛中。

當這兩人一回到門徒們聚集處,他們彼此說起遇見復活主的見證,我們看見耶穌就再一次親自就近他們說:「願你們平安」這就是上帝的心意!

但是,我們的生命僅僅是來得著力量與盼望去解決問題嗎?不是的,上帝對我們的生命有一個更高的計畫與價值,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更豐盛的生命」約 20:21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這是一個受差遣、領受使命與呼召的生命,是一個與神同工的生命,成為一個祝福的管道、有影響力的生命。

這兩個門徒遇見復活主,解決了他們心中愁苦疑惑的問題,更甚地是他們回到信仰團體成為復活主的見證,領受使命成為傳揚福音建造初代教會的參予者。

三、結論:活出復活的見證

1. 沙灘上的腳印:

不要讓問題與困難壓傷你的心、矇蔽你的眼,以致忘卻有主同行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沙灘上的腳印」:

「有一天晚上,我作了一個夢。在夢中,我和主正在沙灘上同行。這時天空浮現了我一生所渡過的光景,當每一幕景出現時,我都看到沙灘上有兩行腳印,一行是我的,一行是主的。當人生的最後一幕出現在我眼前時,我回顧沙灘上的腳印,我赫然發現在我人生中有許多時刻,沙灘上竟只有一行腳印,而那正是我最低潮﹑最哀傷的時刻。我問主說:「主啊!當我決定跟隨你的時候,你不是應許我,你要一路與我同行嗎?可是我發現,在我人生最難過的時刻,沙灘上竟然只有一行腳印。我不明白,為何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竟會離我遠去?」主回答我說:「我親愛的孩子,在你受試煉的時刻,我從未離開過你,你是所看見的那一行腳印,正是我抱著你走過。」

親愛的兄姊,不要讓你的問題、困難過度壓傷你的心、遮蔽你的眼,以致你感覺不到上帝,祂一直就在你身邊,並且應許會親自來就近你。讓神幫助你發現你的問題所在,向神禱告、持續讀經、在真理中遇見主、得著啟示,並且讓耶穌每時刻與你同住,你便要得著答案、釋放、醫治與平安,這是上帝的心意,這是屬靈的原則!要記得神一直與你同在,正如以馬忤斯的路上。

2. 慕迪的回答

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活著不再是我,乃是耶穌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耶穌已經復活,在復活節之後,你的生命要有所不同!有人問大佈道家慕迪:「基督徒可以抽煙嗎」慕迪說:「可以,不過他是一個被煙污染的基督徒」,事實上,上帝不會因為某人吸煙就不承認他是祂的兒女,就好像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孩子 ,他的父母不會從此就不承認他是自己的孩子,但是這總不如一個整潔乾乾淨淨的孩子那樣可樣。作一個馬馬虎虎的基督徒,也是基督徒,認認真真作一個基督徒,也是基督徒,但是,一個讓人失望、讓上帝憂心的基督徒,和一個讓人敬佩尊敬、讓上帝喜悅使用的基督徒,你要選擇作什麼樣的基督徒呢?

你是一個怎樣的基督徒?你選擇作怎樣的基督徒?這是你要每天思考的問題,因為耶穌基督為你的罪死,並且復活的生命要在你的身上工作,耶穌說:太 5:13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恁是地上的鹽,鹽若失味,欲用什麼乎伊鹹,後來無路用,不過hiat佇外面,互人屯踏若定」(太 5:13)

3. 醫學之父梅森

從愁苦到火熱,領受使命去事奉,成為復活主的見證
在復活節之後,這位復活主是否影響了你的生命,上帝對你的生命有更高的計畫與價值。約 20:21 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耶穌復活顯現後,使門徒從愁苦到火熱、領受使命、成為見證。

一個對中國最重要的醫生,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給了中國人、改變中國人仇視西醫的態度、培養了中國第一批西醫優秀的人才,他是近代醫學史上稱為「熱帶醫學之父—培特瑞克 梅森」(Patrick Manson1844-1922)他也是一位宣教士。

這是。從小他就自認「火熱 的心靈像是一匹難以駕馭的野馬,渴慕尋找天地間的一點共鳴。」從愛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醫學系畢業後,他接受一位老太太的資助,在二十二歲時來到台灣,他愛台灣的靈魂。當時台灣正流行著瘟疫─瘧疾、鼠疫、血吸蟲等病,他常看到綁著紅色頭巾的乩童或道士,胡亂開藥方給病人;因為迷信,他決定要在這片無知的曠野中,踩出一條別人所沒有走過的路。後來在1871年,台灣南部一些暴民攻擊醫院,梅森便轉移陣地到廈門,繼續他對中國靈魂的熱愛。

梅森對中國的使命與熱心的表現,甚至遠勝於他的婚姻大事,他寫給女友的信說:「親愛的依莎貝爾小姐,這也許是我給妳的最後一封信了。當倫敦午夜的霧笛響起,就是我要離開的時間,再度回到中國,我日夜夢迴的所在。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染著可怕致死的嗜血絲蟲、血吸蟲、瘧疾,在還沒有認識耶穌基督的救恩前,病魔就先奪去了他們的性命。中國需要我!親愛的伊莎貝爾,熱情如火的我,在短短與妳相聚的十個月裡,不是在圖書館裡苦讀,就是沉緬在顯微鏡前,很少對妳細語呢喃,情話深訴,真是滿心的歉疚。對中國人苦難的負擔,使我無法扮演一個好情人。但是,如果回到福音的戰場,妳將發現,我是全力以赴的一流戰士。親愛的,妳願意來中國嗎?」1875年12月21日,伊莎貝爾小姐搭船到中國的廈門與梅森先生結婚。因著這一對夫妻的努力,使得當時許多可怕的傳染病在太平洋沿海島嶼成為稀有疾病。
  
今天我們當學像這兩個門徒從愁容到火熱,或學像梅森一樣火熱的去事奉主,成為復活主的見證。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一件美事 -- 黃予庭 神學生

寫作於2007.04.15
作  者: 黃予庭 神學生
   經: 【馬可福音十四章39節】

中心思想:馬利亞體會耶穌為世人捨己心打破真哪噠香膏全然為主擺上是一件值得的、極盡所能的、即時而行的美事。 

目 標:幫助弟兄姊妹願意效法馬利亞回應主的愛而傾倒生命將全人委身給主。 

本 文:耶穌稱讚馬利亞所做的是一件美事  

引言:

什麼是你生命中「最好的」?對我而言,能認識上帝並信靠上帝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福份,所以我認為有「主」在生命中是最好的,因為有了祂,祂讓我的生命更有價值,即便在別人眼中,我是那麼的平凡、卑微,但主卻看重我的生命,為了我,祂願意犧牲自己受死在十字架上。如果說要回應主的愛,我要給出最好的,就是將一生的生命當作活祭獻給祂。親愛的弟兄姐妹,你要給出什麼最好的來回應主,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回朔兩千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有一個女人也為主獻上了「最好的」祭。 

本論: 

剛才所讀的經文,沒有記載這女人是誰,但在約翰福音十二3節中清楚指出馬利亞。的確,她就是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在這段經文當中,我們看到她對主耶穌做了一件美事,馬利亞打破玉瓶將香膏傾倒在耶穌的身上。馬太、馬可只說了香膏澆在耶穌的頭上,但約翰福音更補充說了一句,又抹在耶穌的腳上(新譯本用「倒在」),並且用頭髮擦拭。不管福音書如何記載,其實記載的都是同一件事,只是馬可及馬太將故事縮短,所以沒有記載到此部份,幸好約翰福音在十二章1-8節當中有詳細記載。今天我要談的不是要分析福音書記載的內容,而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一件事,就是馬利亞基於什麼樣的心態為主獻上了她的最愛--「真哪噠香膏」。如果從她的背景來看,其實她和我們一樣,是一個平凡又普通的老百姓,再說,這瓶香膏原本是她為自己將來的結婚時所預備的,怎麼可能隨意浪費,何況這瓶香膏又如此的昂貴。但是為什麼,她毫不保留的獻出去,到底馬利亞所獻上的行動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首先,我們看到耶穌正在宴席的當中,馬利亞將香膏倒在耶穌的頭上,也在約翰福音看到她抹在耶穌的腳上,她這樣的舉動完全表達出對主的愛。特別在約翰福音中,將香膏抹在耶穌的腳上,這個舉動是一個謙卑的姿勢;她不只彎下腰來,還跪在耶穌的腳前,低下頭來好用自己的頭髮擦拭。  很有意思的是,福音書中有三次提到馬利亞,而三次都與耶穌的腳有關係。她「坐在主的腳前」(路十39),聆聽他的教導;她「一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表達出她對主耶穌完全的依靠;現在她用純哪噠香膏澆在耶穌的身上,完全表達了她全心全意的委身。而由於馬利亞懂得謙卑在主前聆聽他的教導,便能明白耶穌的心意,察覺應當在何時何地,如何來服事祂。在此,我們發現馬利亞並沒有被繁瑣的服事所綑綁,也不是只一味地享受與主同在的欣喜,就在宴席的當中即時的獻上珍寶。她這項即時的行動,只有在此時此刻才能彰顯出它的功效。馬利亞將這瓶價值非凡的純哪噠香膏全數傾倒,屋子裡充滿了香氣;當門徒責備她的浪費時,主耶穌卻讚賞她。她沒有為自己留下這香油,卻願意全部為主傾倒。 

從馬利亞的行動中,我們看到她背後的動機在於對主的愛。因為愛,她願意毫不保留的獻上她最好的、也是她僅有的東西;因為愛,她毫不保留的獻上她全部的生命並委身在主的腳前;因為愛,她毫不保留的獻上她的心;因為愛,她不在乎別人的異論紛紛。耶穌深深知道馬利亞這樣的舉動,全然是為了祂,也為安葬所預備的。但在別人眼中她作的是一件傻事,竟然為了主打破了「玉瓶」,並責罵她是一種浪費的舉動。在他們眼中認為這樣的浪費,不如拿去變賣,然後再賙濟窮人更有意義。的確從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浪費的行為,人喜歡用自己來衡量物品的價值,但自己總不都是合神心意的。然而在馬利亞的眼中,她看重的是耶穌的生命勝過香膏的價值。人責備馬利亞,認為她浪費、愚笨。但在耶穌的眼中,馬利亞卻作了一件極有意義的事,而這件事是跟隨耶穌已久的門徒都不會想到,也不會作的事,然而只有與耶穌接觸幾次面的馬利亞,卻做了比門徒更有意義的事,她比門徒們更體貼耶穌,所以耶穌在此如此稱讚馬利亞所做的是一件美事。馬利亞所做的事,究竟美在什麼地方呢? 

1.美在值得,而非枉費

「玉瓶」它是盛香膏的器皿,為一種半透明之玉石所製成的,用的時候須將瓶口打破才可使香膏流出,又必需同時用完。「真哪噠」:”真”原文(πιστικη) Pistike,這個的字是由希臘文「物質」(πιστοs)pistos而來,有「純正之意」,而非參雜其他物質之香膏,真哪噠香膏是從一種東印度稀有植物的根莖提煉出來的芬芳油膏,非常昂貴。聖經說這一玉瓶真哪噠香膏值『30兩銀子』,在英文NIV版本翻譯是more than a year’s wages超出於當時一年的工資。換成今天的錢計算,如果以一個月薪水30,000元來換算、一年的薪資就是36萬。馬利亞把這一瓶「真哪噠」香膏澆在耶穌的頭上,門徒們認為這是枉費,你們認為呢?我相信我們和門徒一樣,都認為這是一種枉費的舉動。『枉費』是什麼,就是全部變成損失、成了毀壞的意思。所以對馬利亞不滿的那些人,起先他們不過是批評,後來v5說「他們就向那女人生氣」。 親愛的弟兄姐妹,「值得」或「枉費」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那裡,在於有沒有『愛』的這件事上,有『愛』就值得,沒有『愛』就枉費。因為『愛』,你做什麼都會有動力;因為『愛』,你就會願意不計代價、甚至還巴不得還要付出的更多。馬利亞因為愛耶穌的緣故,她就甘心情願的都獻給耶穌;因為愛耶穌的緣故,凡是作在耶穌身上的她都認為是值得的。史懷哲博士,他也是因為愛主的緣故,將一切都獻給了主,他是德裔法國人,是一個敬虔的基督徒,他擁有哲學、神學、醫學、音樂等四個博士學位,25歲已是斯特拉斯堡尼古拉教堂的牧師,在29歲那年的聖靈降臨節的早上,他看到了一本巴黎宣教師協會的刊物,書中全是寫有關非洲叢林需要醫療服務的呼籲,其中有一篇題為「剛果區宣教工作的需要」,因著這篇文章,史懷哲回應上帝的呼召,口裡跟著文章唸道:「當主耶穌點頭示意的時候,懂得說:『主啊!我要跟隨您』的人,就是我們需要的人。……」,並於三十八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以牧師與醫生的身分進入非洲。當他做出這樣的決定時,許多人覺得可惜!這樣具有四個學位的人,竟然要去服務這些非洲的原住民。

然而,來自內心的呼召,促使史懷哲打算為主傾倒所有,並決定前往非洲喀麥隆的蘭巴倫納醫院裡服務。雖然他身上聚集多樣的天份,但真正讓他成功的還是來自信仰的動力。史懷哲博士,原本可以過一個多采多姿、享受榮華的生活,他卻把五十多年漫長的歲月,奉獻給非洲原住民。背後的動機在於愛主的緣故。他說:「基督徒的敬虔,只有在捨棄自己的意志,而順從耶穌的旨意,這個意義上才有價值」。所以他的一生,效法耶穌的腳蹤而行,並活出基督的愛。

對於史懷哲的犧牲奉獻,許多人都認為,實在枉費了過去一切的努力,他和馬利亞一樣,其背後的動機,在於對主的愛,在他的價值觀上,認為服事主比學識、比權力更有價值。林前十三1-3節中提到「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拔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而且有全備的信,教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即便我們有再高的學識、有再大的權力、有多麼的富裕,如果沒有愛,這一切都是無益的。

馬利亞因為心中充滿對主的愛,所擺上的就顯的更加有意義,所以耶穌在v6就說了:「由他吧!為甚麼難為他呢?他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主耶穌說:「這是一件美事」,不是枉費。

2.美在極盡所能而非吝嗇保留

耶穌誇獎馬利亞在v6:「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盡她所能的」就是為主給出最好的、願意將自己生命中最好的獻給主。每個人的「最好」不一樣。也許你認為學識高是最好的、成為百萬富翁是最好的、拿到諾貝爾獎是最好的、成為國際巨星是最好的。對馬利亞而言,她的最好是預備當嫁妝的這個至貴的真哪噠香膏。她花了多少年,才擁有這個玉瓶,然而她打破玉瓶,毫不保留的將它獻給主耶穌,她沒有念及日後結婚所需,只是全心全意把自己最好的獻給主。

親愛的弟兄姐妹,馬可福音書中也曾記載,有一位寡婦也將她僅有的兩個小錢,一個不留的全部奉獻出去,這兩個小錢對這個寡婦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這是關乎他在生活上的日用所需,這是她僅有的,也是她的全部,一旦獻出去,她什麼都沒有了。但基於愛,她也極盡所能的給出去,在馬可福音十二43-44節耶穌這樣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所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入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不管是馬利亞還是這位窮寡婦,她們同樣都得到耶穌的稱讚,因為她們都是極盡所能的獻出,沒有絲毫為自己保留什麼。親愛的弟兄姐妹,如果是我們,該如何擺上,相信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耶穌知道馬利亞的奉獻是「盡所能的做了」,毫無保留的。所以耶穌在此特別肯定、稱讚馬利亞所作的,因為馬利亞是盡她所能,獻上最好的。當年耶穌所欣賞的,是馬利亞的心,不論擺上的數字多寡;今日耶穌也是如此,耶穌注重的是你我的心,不在乎所獻上的多寡、不在乎數量的大小。耶穌看重的是質勝於量—是態度、是動機、是人的心。

3.美在即時而非延遲

耶穌說:「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可十四8)。耶穌早已預言自己要受害、受死、復活 (可8:31, 9:30),但門徒卻不明白。只有俯府在主前的馬利亞,卻把主的話僅記在心。正因為她隱隱約約的知道,耶穌即將離開她們的事實,於是她趁著耶穌還在的時候,抓住機會要來服事祂。約翰福音九4「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這是耶穌當年在傳道的時刻。祂趁著「白日」必須迅速完成父上帝差祂來做的工,就像黑夜來臨之前,人們必須做完他們的工作。所以,在耶穌傳道這個特定的時刻結束之前,一旦有需要幫助的人出現,就必須立刻有所行動。耶穌說趁著白日來工作、馬利亞趁著耶穌還在的時候來服事祂,兩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就是「即時的」抓住機會。

馬利亞在宴席上打破了玉瓶,將香膏即時的傾倒在耶穌的身上。字面上雖然看不到「即時」兩字,但馬利亞的行動卻說明一切,毫不猶豫的獻上。這是多麼寶貴的服事,馬利亞的決心和勇氣使她能抓住機會,如果再延遲,恐怕就再也沒有機會了。在我一生中有一個很大的遺憾,就是媽媽生前因為糖尿病,她右手因為從樓梯摔傷,兩年來傷口一直沒有癒合,在醫院反反覆覆的住院開刀,每一次住院我都會去探望並在醫院裡照顧她,可是就在最後一次住院時,因為教會事奉忙,沒有時間去探望她,就在她缺氧休克,緊急送進加護病房時,急刻接到家人緊急電話,告之媽媽病危,於是趕往醫院探望,結果她已失去意識,之後我只能每天在加護病房外守候,並等待開放時間去探望她,每一次探望,總期待媽媽能夠清醒,最後她還是離開了我們。我媽媽於兩年前的母親節前夕蒙主恩召。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沒有趁著媽媽還清醒時,即時去看她,我很遺憾,趁著媽媽還在的時候,沒有抓住機會去照顧她。親愛的弟兄姐妹,機會一去不回,馬利亞因為清楚知道,如果現在不服事主,以後就沒有機會了,所以她懂得抓住機會來事奉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馬利亞強烈的委身,這是馬利亞把自己委身在十字架的福音當中,這是馬利亞以實際的行動,來表達她懂得耶穌捨己的愛,這是馬利亞的生命與主耶穌生命的共鳴。所以耶穌說;「無論到那裡去傳福音,都要紀念馬利亞所作的」。

我們看到了馬利亞為主作了一件極美的事,她全然的為主擺上的,是一件值得的、極盡所能的、即時而行的美事。正是這樣全心全意的服事態度,她蒙主所喜悅。因此耶穌說「普天之下,福音無論傳到什麼地方,人人都要述說她所做的事,來記念她。」(馬可14:9)所以,只要是為主而做的事,無論是多麼的卑微,都會成為永恆的一部份。親愛的弟兄姐妹,馬利亞獻上了極貴重的香膏,你要獻給主耶穌的香膏是什麼?是時間、金錢、禱告、才幹、前途、或是生命…,不管我們獻上的是什麼?不管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對主的愛?我相信每個人的感動的都不一樣?無論你所獻上的是什麼,記得以「愛」的行動獻上,是最好的祭。這樣的擺上,就是一種傾倒的生命、委身的生命。也許我們沒有辦法像馬利亞一樣擁有真哪噠香膏澆在耶穌的身上,也沒有辦法學像史懷哲一樣到非洲的喀麥隆的蘭巴倫納醫院去行醫,但是我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回應神。馬利亞用了價值三十多兩的香膏即時獻出,史懷哲用了很多年的時間預備自己,接受各樣的造就與裝備,並且即時獻上自己。親愛的弟兄姐妹,你要如何好好規劃自己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好讓自己成為蒙上帝喜悅的人?然而,生命何其有限,就在現在,就在今年,抓住任何服事的機會,與教牧團及同工共同來努力,你的禱告、你的奉獻、你的參與、你的委身,都成為教會推展事工上的一個動力,讓我們立志將自己完全獻上,以實際行動在小事上,學習一點一滴地捨己與奉獻,好讓我們所作的在耶穌眼中是一件美事。

結論:

在耶穌受難的前夕,馬利亞獻上了「最好的」祭,在耶穌復活後的今天,我們要為主獻上什麼樣的祭,讓我們一起效法馬利亞獻上「真哪噠」香膏,因為神配得我們給出最好的,因為衪也把自己最好的獨生愛子賜給我們。有一項指標可以操練我們抓住機會來委身愛主:就是在教會服事中有份:將來我們會有新的教堂,服事的量上相對的也會增加、教會也需要更多的同工,人不論老少、事無論大小、資源無論多寡,我們需要全然的擺上、全人的委身。為愛委身、盡所能的委身、把握機會的委身,這就是我們為主所獻上的「真哪噠香膏」,當我們願意這樣委身,它就會在教會中散發愛主、服事主的馨香之氣。讓我們在耶穌復活之後,一起努力為主作一件美事,相信因著你的擺上,成為教會的祝福。

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

十字架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4.0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路加福音九章1826節】線上收聽

Ⅰ、引言:十字架的重量(The weight of the cross)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再一次來思想十字架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意義,十字架多重?很重嗎?還是不太重?到底重的十字架是好還是不好?  在Mil Gibson導演的The Passion of Christ電影裡,耶穌的十字架重到讓祂扛不住、祂跌倒,所以羅馬兵丁就強迫一個在旁邊看熱鬧的人幫祂扛十字架,那個人叫作什麼名字?西門。  西門是哪裡的人?古利奈人。古利奈是位於哪裡?在北非的利比亞(Libya)。他是利比亞的非洲人來耶路撒冷看熱鬧,結果被羅馬兵丁抓去當公差,幫耶穌背那個很重的十字架,古利奈人可以說是全世界唯一真的是背起主的十字架的人。對於所背的十字架,有的人覺得太重了,因此向神討價還價說:「耶穌啊,這個十字架可不可以弄輕一點?」有一個人很聰明,他會跟耶穌討價還價,他想:「我的十字架有一點重耶,想點辦法吧?」於是他把十字架鋸短一點,「這樣好一點了」,大家都背得很辛苦,他看起輕鬆多了,過了一會,他還是覺得有點重,「看來可以再鋸短一點」,於是他又鋸掉一些。並且心中暗暗的高興著:「感謝主,耶穌並沒有說不可以呢」,他真是越走越輕鬆,終於走到路的盡頭了,喔喔,盡頭的前面有斷崖需要靠十字架才能橫跨過去,眼看到別人紛紛用自己所背的十字架走過去了,而他的十字架因為太短跨不過去,他覺得非常的懊悔和難過。  十字架的英文是Cross,Cross太短的時候就無法cross(跨過)。耶穌說:「好吧,我再給你一個比較長和重的十字架,讓你可以跨過去。」十字架太重好嗎?還是輕一點比較好?太輕如果到時候過不去,那就很冤枉了,背了半天的十字架,結果卻過不去,不是白背了嗎。這是今天的經節:「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9:23)有一個地方,他們每年都表演復活節的戲碼,飾演耶穌的那個人,就扛著十字架演出,每一年都是如此,演完後十字架就被放在後台,有一天一對夫婦到後台參觀,丈夫以為那個十字架必定是看起來很重、裡面是空心的,所以他請妻子幫忙照一張他扛著十字架的照片」,當他走到十字架旁邊一扛,發現連扛都扛不起來,他訝異的說:「這個十字架怎麼那麼重!」他的朋友是飾演耶穌的,他跑去跟那個朋友說:「你要演耶穌何必把十字架弄的那麼重呢?」那個朋友講一了句話:「If I didn’t feel the weight, I couldn’t play the role.(我如果沒有感受到十字架的重量,我就演不好耶穌的角色。)」 

Ⅱ、基督為咱捨命

1、 ύπέ ρ(huper)為benefit

2、 ά ντί(anti)替 substitute

耶穌基督為我們捨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復活節最重要的一句話,聖經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這個「為」是什麼意思?英文叫作for,事實上有兩個意思,在聖經希臘文有兩個「為」字,第一個字叫作ύπέ ρ(huper),第二個字叫作ά ντί(anti),這兩個字的英文都翻譯成for;ύπέ ρ(huper)在聖經裡用的比較多,差不多有兩百遍,ά ντί(anti)差不多有二十遍,當說到耶穌基督為我們死的時候,有時候用ύπέ ρ(huper),有時候用ά ντί(anti)。到底這兩者的差異在哪裡呢?ύπέ ρ(huper)翻譯成英文是on behalf of,ά ντί(anti) 翻譯成英文是instead of。on behalf of是我為了你的好處替你做,instead of是我代替、取代你做,你不必做,on behalf of沒有取代的意思,而是為了你的好處我替你做。用中文來講,ύπέ ρ(huper)是「為」,ά ντί(anti)是「替」,「為」和「替」是不一樣的,「為」是圖謀你的好處,與你做、不做沒有關係,「替」是我做,你不必做,就是取代,所以取代和為你的利益二者是不同的。現今很多人把耶穌的十字架解釋成取代,主為我受苦,所以我就不必受苦;主替我死,所以我就不必死;主替我做,所以我什麼都不用做,只要領受福氣就好,然而聖經有時不是用ά ντί(anti),而是用ύπέ ρ(huper)。今天的經文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在這裡應我们看到主“為”ύπέ ρ(huper)我们背十架,而不是“替”ά ντί(anti) 我们背十架,祂也邀請我们來為祂背十架。在聖經提摩太前書第二章6節:「祂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到了時候,這事必證明出來。」這裡是用ύπέ ρ(huper),同樣的一句話,在馬太福音第二十章28節:「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是用ά ντί(anti),所以換句話說,耶穌替我們受死,所以在來世我們不用死;耶穌替我們受死,所以我們今生就要為主來死,聖經在這兩處是相同的意思,可是一個是用“為”ύπέ ρ(huper),一個用“替”ά ντί(anti)。哥林多後書第五章15節說:「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這裡的「替」應該是「為」,本來應該是「…乃為為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所以主為我們死,我們也為主活,這兩個都是ύπέ ρ(huper)的意思。路加福音第十一章11節說:「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snake for fish,你要是給他蛇就不會給他魚,你要是給他魚就不會給他蛇,這就是取代ά ντί(anti)的意思,你不會兩樣都給他,你也不會拿蛇換成魚給孩子,因為神也不會拿蛇當作魚給我們。

Ⅲ、十字架的對比

1、公義與恩典 (Justice vs. Grace)

在十字架我們看到很多神學上很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我們看到神對罪公義的審判,另一方面是主耶穌為我們死,這對罪人來講,成為我們最大的恩典。公義和恩典是一個很大的對比,一般說來若是公義就沒有恩典,才叫作公義,若是恩典就沒有公義,才叫作恩典,可是在十字架上因為耶穌基督為我們死,上帝同時完成了公義和恩典,聖經這樣說:「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3:24~25)所以十字架對罪人來講是恩典,對罪來說是公義,要是上帝只赦免罪人,這樣叫作不公義,因為罪的問題並沒有處理,上帝要是只處理罪的問題,這樣就沒恩典。因為耶穌基督替我們接受上帝的審判,這樣罪被處理彰顯出公義,罪人被拯救蒙受恩典,所以十字架是把公義和恩典同時呈現。

2、愚拙與智慧 (Folly vs. Wisdom)

然而這種要拯救人,結果卻被人釘死的情形,在一般人的認知上是無法了解的,認為那樣做是愚拙的,因為連自己都死了,但是他們不知道耶穌基督的能力是勝過死亡可以復活的,若沒有看見復活的話,只會看到愚拙而已。可是對於相信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人來講,認為這不是愚拙,而是上帝極大的智慧,因為耶穌若沒有死,我們就沒有恩典,因為耶穌死了,公義完成了,我們才能夠得到永生的恩典,這是上帝極大的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得救相信的人),無論是猶太人、希利尼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林前1:23~24)

3、軟弱與大能 (Weak vs. Power)

對耶穌基督來講,當要被釘十字架時,祂實在是可以顯出祂的權能,可是祂選擇被人抓、被人打、被人釘死,看起來好像很軟弱無能的樣子,但是在祂復活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事實上祂並不是軟弱無能的,祂是有極大權能的,聖經這樣說:「祂因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卻因神的大能仍然活著。我們也是這樣同祂軟弱,但因神向你們所顯的大能,也必與祂同活。」(林後13:4)

3、 卑微與尊榮 (Humility vs. Majesty)

釘在十字架上是最羞恥的事情、是最卑微的事情,因為是全身赤裸被脫光,吊在十字架上,當眾讓人譏笑和侮辱,並且不會馬上死去,是慢慢折騰至死,是死的非常難看,這對一般人來講,是極卑微的事。可是上帝讓耶穌基督死而復活,變成至高的尊榮,從humility變作majesty,聖經這樣說:「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2:8~9)從卑微到至高,這是十架受死,然後死裡復活,在十架的意義當中另一個強烈的對比。

5、羞辱與喜樂 (Shame vs. Joy)

釘十字架是極羞辱的事,但是擺在前面的是極大的喜悅,聖經這樣說:「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或作:仰望那將真道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12:2)羞辱之後有喜樂,所以祂願意忍受這樣的羞辱。我們是否能夠看見,當我們背十字架的時候,我們同樣也有這樣的掙扎,我们要是沒有信心的眼睛看見未來的榮耀和喜樂時,我們只能看到愚拙軟弱卑微羞辱的一面,那樣我们可能不會想要背十字架,「我為何要背十字架?」英文這樣說:「No Cross No Crown(沒有十架沒有冠冕)」。很多人信了耶穌之後,他希望馬上享受冠冕,但是他不知道,沒有經過十字架的痛苦,就沒有辦法得到冠冕的快樂,這是必經的過程。

Ⅳ、十字架的意義

到底十字架對每個不同的人有什麼不同的意義呢?有一位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畫了一幅很有名的作品,這幅作品是銅版畫,是畫了以後可以再一直印刷的銅版畫作,畫家想要把當時與耶穌被釘十架有關的人都予以入畫,我們來看這幅畫作中的幾種人物,十字架對他們的意義。這位畫家叫作Rembrandt林布蘭(1606-1669),就是畫浪子回頭故事的那位,他大概算是與米開朗基羅和達文奇並列三大出名的藝術家,他們的畫各有其獨特處,通常他們在畫作上只簽名字,不必簽姓,因為大家一看到他們的畫,就認得出來,這是很特別的。他也畫了很多彩色的名畫,只是這張畫是黑白的銅版作品。我們一起來仔細看這幅作品,畫中左側的人群裡好像有一個人就是Rembrandt本人,因為他畫過很多自畫像,只是都是不同年紀時畫的,而畫中的這個人就長的很像Rembrandt本人。大家覺得奇怪,「為什麼他要把自己畫在畫裡,他不是十七世紀的人嗎?」有人說:「因為他是基督徒,他知道因著自己的罪,讓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他也在其中。」如果你參加了這禮拜五的受難聯合禱告會,你會記得我們唱了一首詩歌,歌名是「你是否也在那裡?」(Were you there?) Rembrandt的回答是:「我在場,我在那裡領受主的恩典。」在這幅銅版畫裡面我們看到主要的角色,就是耶穌。這幅畫的周圍都是灰暗的,只有中間被天上光照到的地方才是明亮的,除了耶穌以外,這當中有一些人是在光明中,也有一些人是在黑暗裡,一左一右的兩個強盜,一個在光中,另一個在暗裡。Rembrandt用這樣來表示,雖然黑暗看似掌權,但是上帝還是在那裡,上帝還是關心祂的兒子為世人贖罪。右邊的強盜在死前最後一分鐘悔改,他向耶穌認錯,左邊的強盜還是不悔改,所以最後的命運就在這裡決定,一個在光明中,另一個在黑暗裡,這是Rembrandt用他的畫來表示當時不同的人,對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不同的反應和不同的關係。對耶穌基督來講,祂是為了世人捨棄自己,完全順服上帝,聖經這樣說:「基督照我們父神的旨意,為我們的罪捨己,要救我們脫離這罪惡的世代。」(加1:4)這是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最大的意義。

1、 羅馬兵丁:執勤照例

對那些釘死耶穌的羅馬兵丁來說,他們不過是上班值勤。他們把耶穌釘十字架,和把這兩個強盜釘十字架,就如同過去他們把其他許多壞人釘十字架一樣,「那是我的工作」,所以他們只是照著命令去做,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其他的意義。他們做些什麼事?就是當十字架上的人口渴的時候,他們就用苦膽調和的酒給他們解渴,當釘十字架的人的衣服被剝下來,這些兵丁就抽籤分他的衣服,並且在那裡看守著,「兵丁拿苦膽調和的酒給耶穌喝。他嘗了,就不肯喝。他們既將他釘在十字架上,就拈鬮分他的衣服,又坐在那裡看守他。」(太27:34~36)所以他們就只是照他們工作上的本分去做而已,沒有其他的意義,這是羅馬兵丁。我很怕我們每年過復活節時,會不會我們也變成像那些羅馬兵丁一樣,就是「復活節又到了」,詩班要唱有關慶祝復活節的詩歌,牧師要準備一篇復活節的講道,久而久之,每年時間到了我們就這樣做,根本不再去思想十字架是什麼意義,我們就像羅馬兵丁一樣,十字架對我們而言慢慢失去了感動,反正就是辦個慶祝復活節的活動,變成是例行公事,羅馬兵丁就是這樣,對他們來說只是照例值勤而已。

2、 宗教領袖:去除異己

對那些祭司長和宗教領袖來說,十字架是利用它來把他們不喜歡的人解決掉最好的手段,因為耶穌基督的出現,讓他們的地位受到威脅,耶穌說了一些與他們不太相同的道理,而且耶穌吸引的人比他們還要多,跟隨他們的人一直在減少,於是他們就開始找耶穌的麻煩和漏洞,並不直接殺耶穌,而是利用羅馬的政權和眾人的聲勢來剷除耶穌,到時候如果有人問他們為何處死耶穌,他們可以回答:「我們又沒有殺害耶穌」,對這些宗教領袖而言,這是他們最聰明的計謀,可以把他們的眼中釘去除。祭司長本來就知道,這些人把耶穌送到他那裡是因為嫉妒、因為不喜歡祂,所以十字架對這些宗教領袖來講,是讓他們能夠達到目的的工具,「他原曉得,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只是祭司長挑唆眾人,寧可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可15:10)要耶穌一定要死在十字架上。

3、 旁觀路人:搖頭誚譏

對那些看熱鬧的人來說,他們是來看「叫他不要隨便說話他就是不聽,今天才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有夠愚蠢。」聖經這樣說:「從那裡經過的人譏誚祂,搖著頭,說:祢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祢如果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太27:39~40),他們不了解十字架的意義,對他們而言,這又是一個講話不小心、被抓釘在上面的人。耶穌是被羅馬政府當作內亂罪逮捕,因為祂說祂是猶太人的王,這可不得了,所以耶穌被掛在那邊。對那些不了解整個事情旁觀的人來講,只是這樣的意義。

4、 十位門徒:失望恐懼

對耶穌的學生來說,可能會認為自己跟錯人了,跟了耶穌三年半,落得這個下場,「本來以為耶穌要是作總統,我也可以作官員,或是什麼委員的,地位可以越來越高,結果耶穌被人家抓去判了死刑,搞不好連我們也會被連累,還是先溜為妙吧。」有十個學生對耶穌很失望,而且也怕自己會被牽連,所以「當下,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太26:56)「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20:19)所以十個門徒的反應是失望和害怕。

5、 母親約翰:跟隨到底

但是有一個學生不怕死,他是約翰,是唯一的門徒,跟隨到十字架下。他是怎麼樣?他是要照顧馬利亞。馬利亞是耶穌的媽媽,不忍心最後不在耶穌身邊,所以馬利亞和一些陪伴她的婦人們,她們一直跟,跟到十字架的下面。馬利亞的年紀應該也大了,約翰扶著馬利亞,。耶穌看見祂的母親和祂所愛的門徒約翰站在十字架旁,就跟她說:「母親(原文作婦人),看,你的兒子!」(約19:26)在這裡,耶穌把祂的媽媽交代給約翰,約翰可以說是盡忠到底跟隨耶穌的人。

6、 悔改強盜:認罪皈依

對那個掛在十字架上的強盜,他在最後一分鐘向耶穌說:「耶穌啊,對不起,我實在是有罪了。」對他來講,他是悔改的強盜,在最後的時刻把握機會向主認罪,他得了救,另一個十字架上的強盜的反應卻是:「祢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啊,祢得國降臨的時候,求祢記念我!」(路23:39~42)所以這個悔改的強盜是把握這個最後的機會,領受十字架恩典的第一個人。

7、 尼哥底慕:公開勇氣

尼哥底慕是要來跟隨耶穌,但是礙於自己的身份地位比較高,白天怕不方便,所以他就夜裡來找耶穌。但是到了耶穌死的時候,他勇敢的站出來,實際上是有兩個人,一個是亞利馬太人約瑟,另一個則是尼哥底慕,耶穌被釘十字架,他們就這樣現身,「這些事以後,有亞利馬太人約瑟,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就暗暗的作門徒。他來求彼拉多,要把耶穌的身體領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穌的身體領去了。又有尼哥底慕,就是先前夜裡去見耶穌的,帶著沒藥和沉香約有一百斤前來。」(約19:38~39)所以他就把自己曝光了,他勇敢出來承認自己是跟耶穌的人,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底慕都是議員,是當時有頭有臉、有地位有身份的人,耶穌釘上十字架,他們終於得到勇氣,「耶穌都敢這樣,為什麼我還不敢承認?」所以他們就勇敢的站出來,公開承認與主的關係。

8、 鄉下西門: 生命轉機

對看熱鬧的古利奈人西門來說,他是看熱鬧時,被羅馬兵丁抓去背耶穌的十字架,但是他跟著耶穌走上那條受難的路(Via Dolorosa維亞多勒羅沙),整條受苦的路他都跟在耶穌旁邊,一直到耶穌被釘死,他整個生命被改變,他後來不只成為基督徒,連他的兩個兒子也變成基督徒,這個人叫作鄉下的西門,十字架對他來說是一個大轉變,因為他親身背了耶穌的十字架。「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可15:21)你可以在羅馬書看到,亞力山大和魯孚就是羅馬教會重要的領袖,他們的爸爸就是非洲的鄉下人西門,他們從鄉下來經過那個地方,被羅馬兵丁勉強背耶穌的十字架,這是個特別的經歷,這個人開始是被逼的,但是沒有想到,這一趟路讓他看見耶穌,受到感動,整個人被改變。耶穌曾跟祂的學生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西門可以說是實踐耶穌所說這句話的第一個人,也是實在背耶穌十字架唯一的人。

Ⅴ、天天背十字架 (不是項上裝飾或年度演出)

對我們來說,雖然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去背耶穌的十字架,可是我們還是可以背十字架,在我們的生活中「背十字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要背十字架嗎?西門是背一次就解決了,耶穌在這裡卻是說天天背,所以這不是一次就好了,而是一輩子,到底對我們來講有什麼意義呢?什麼叫作天天背十字架?有的姊妹就是這樣天天背十字架(掛十架項鍊),不要笑,至少她還敢把十字架掛在脖子上,這樣的背十字架還算輕鬆,就是幾兩重的項鍊裝飾,英文這樣講:「It’s easy to hang a cross on your neck, but tough to hang your neck on a cross.(十架掛頸項容易,頸項掛十架艱難。)」要把你的身體掛在十字架上不容易,那個十字架不是小小的,是大大的,你先要扛那個十字架,到最後你自己要掛在十字架上,那就不是那麼容易。其實除了西門以外,在菲律賓有一個人,每年都背十字架,甚至讓人家釘上十字架,現在變成菲律賓的觀光賣點,從1961年開始,這個人是一個靠信心祈禱、為人醫病的人(a faith-healer),他為了要得到更強的能力,所以他們每年復活節都會演這齣戲碼,之後,他說這些只是演戲不算真的,要真正的把我釘十字架,真的用釘子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並且公開演出,這變成全世界都知道的表演,每年到了復活節的時候(到今年還是照常這樣做)他们必定演出,那個地方是San Pedro Cutud,是在菲律賓的Pampanga省裡面一個鄉下的地方,每年都有這樣背十字架、釘十字架的演出。第一個人叫作Arsenio Añoza,從1961年開始被釘,這個人到1993年才過世,很奇怪,他每年都被人家釘十字架,但是後來都沒有事。他們說釘子要先用酒精浸泡才不會感染,真的把釘子釘穿過手骨,當然還要用繩子綁,腳下有一塊支撐踏板,他真的每年都背/釘十字架。總之這是一個演出,對我們基督徒來講,既不是帶個項鍊掛在脖子上,也不是像這個菲律賓人每年表演一次,是要天天背十字架,到底天天背十字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要從聖經找出一些跟這個有關的經文。背十字架有兩個意義,一個意義是,一定要釘上去的人才要背十字架,所以釘十字架和背十字架是相同的意思,背是過程,釘是結局,背十字架的目的是要讓人釘十字架。在聖經裡有時會說釘十字架,有時候會說背十字架,這兩個意思不太一樣,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1、 拒作罪的奴僕

第一就是我們信耶穌的時候,就要把我們過去犯罪的老我釘在十字架上,換句話來講就是不再犯罪的意思,這是一個決心,願意跟老我作一個斷絕的決定,聖經這樣講:「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祂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6:6)你要和祂同釘十字架,就需要先背十字架,背完才釘,這是羅馬帝國的規定,所以這個舊人要釘十字架,讓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所以背十字架第一個意義就是說,我們從今天開始,不要再作罪的奴僕。

2、 脫離邪情私慾

第二就是脫離我們的自私,也就是那些邪情私慾,只顧自己快樂就好的態度,聖經這樣說:「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5:24)以上兩項就是要釘在十字架上,就是讓我們的罪和我們的自私(自己快樂就好,不管別人)的這種態度,要釘在十字架上,這是自我的一個改變。

3、 棄絕世界模式

對外在的世界來講,也有一個改變。聖經這樣講:「…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6:14)所以一方面我被釘十字架,另一方面,則是世界被釘十字架,英文叫作dare to be different,就是說,從現在開始,我不會因為別人怎樣做我也照著做,我會分辨什麼是上帝要我做的樣子,敢跟別人不同。所以對我而言,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對世界來講,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我要先對世界死心,經過一段時間世界才會對我死心,因為世界會一直邀請我們參與我們本來參與的活動,就是本來我們還沒信耶穌以前的各種活動,但是當你跟隨耶穌之後,因為你要脫離原有的舊人,所以你開始改變,對你來講,這個世界所做的事情你已經不再做了,世界已經死了,但是世界對你還不死心,還會向你招手邀約,還得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世界才會對你死心,到他們開始連找你都不找的時候,那才是「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我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已前是打麻將的,現在你信了耶穌,你感受到這樣賭博不好,所以對你來講,你把麻將釘十字架,跟它說:「從今天開始我不賭博,我不打麻將。」但是那些牌友,他們還不知道你已經不打了,所以又打電話來約你:「三缺一耶,來參一腳吧。」他們還會再找你,找到每次你都不去,人家才會覺得「那個人找他沒有用啦,他不打麻將了。」到那個時候,就麻將來講,你已經死了,所以「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會比較慢出來,「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會先出來,你對某一個不好的習慣先死了心,然後慢慢那些習慣的人,才會對你死了這條心,而且是死透了,連找你都不找了,那麼世界對你的影響就棄絕了,所以這是有一個過程的。「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這是開始;「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這是末了,到那個時候,那個引誘的力量就消失了,因為已經對你不感興趣了,放你去了。

4、 察驗善良神旨

那之後我們要做什麼呢?你要是能把你過去的種種壞習慣拋棄,並且不讓世界再次的引誘你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這就叫作「活祭」,因為你的老我已經當作祭獻給神,新的我開始照耶穌的榜樣來活,這就是活在上帝聖潔的、所喜悅的旨意裡面,「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1~2)「察驗善良神旨」也是釘十字架,不過是離開世界的影響,「棄絕世界模式」是離開原先你那些不好的本質。

5、 不以福音為恥

然而背十字架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對我們所得到的這個福音,我們不會只讓自己好就好,我們會想和別人分享,但是在你的家族裡面可能會引起一些艱難。今天我們有一些人要受洗,是他們家族中第一個受洗的,可能他會遇到家裡面人的關心或是某些負面的反應,或是阻擋,或是「你為什麼要信耶穌?你這樣做,那以後我們的祖先公媽誰來拜他們?」等等很多的影響,為了要接受這個福音,會遇到一些家裡面人的關心或是艱難,你可有這樣的勇氣?這個是另一個背十字架的意思,「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1:16)

6、 為主見證受苦

不只這樣,你不只敢接受福音,你也喜悅向你的家人分享福音,你要分享給他們的時候,他們不見得會高興的接受,有可能他們會問你很多問題,有可能他們會譏笑你,這時候你還敢繼續分享嗎?保羅為了傳福音受了許多的苦,他說:「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提後11:8)我們禮拜五受難聯合禱告會時,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我們禱告中所紀念的伯理和心瑜嗎?這對夫婦,先生是美國人,太太是台灣人,他們可以在美國過很優渥的生活,但是他們選擇去立陶宛,既然在立陶宛也就好,已經三年適應了,為何還要再去非洲,去沒水沒電的地區傳福音呢?要去Tanzania(坦尚尼亞),要去Ethiopia(伊索比亞),他們夫婦為何要作基督徒做到這個程度呢?作個普通的基督徒就好,為何還要到那裡去呢?心瑜是我們和平的姊妹,和她比起來,今天我們在龍安國小聚會,搬椅子整理場地只是一次辛苦一點算不得什麼。他們到那樣的地方,就是這句經文的意思,「不以給主作見證為恥,高興來為主受苦。」有一些人真的是這樣,所以福音才有辦法傳到那些比較不容易進去的地方,這些人真的是為了福音背起福音的十字架。

7、 謙卑落地服侍

背十字架最後一個意思不是傳福音,而是服事,「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我喜歡這四個字「落在地裡」,就是去到最基層的地方,不是把麥子高高的放在博物館的展覽箱內,那樣仍舊是一粒麥子,他是高興落入土裡,我們台灣人說:「不怕蕃薯落土」,就是願意到最鄉下的地方、最基層的地方去服事,這是我對這四個字的了解,這也是一種十字架。我想德蕾莎修女是我們看得見的一個好例子,她落在土裡的目的是要擔當別人的痛苦。今天週報的牧函裡,我提到一位作家C.M. Clowe,他思考十字架的意義,他說人生裡有三樣東西,一個叫作荊棘(Thorn),一個叫作重擔(Burden),一個叫作十字架(Cross),有很多人把自己的重擔當作十字架,有很多人把自己的荊棘當作十字架,他說都不是,他說重擔是人從出生到成人一輩子會經過的苦難和痛苦,比如說我們的小孩到十幾歲的時候,會經過成為大人的痛苦,我們作父母的,在小孩子要轉變成大人的階段,也一同經歷這個痛苦,男人要退休時會經過退休的痛苦,這是每一個人在生命中都會經歷過的苦楚(Suffering),這是重擔。可是有些人一出生就是蒙古症,有些人出生就是殘障,有的人不巧被車撞斷腳,需要截肢,這是少數人會遇到的,對他們來講,這些是他們的荊棘,好像保羅身上的一根刺,有的人真的很痛苦。C.M. Clowe說十字架就是為了愛的緣故,把別人的重擔和荊棘拿來自己擔,那叫作十字架,我覺得這個解釋很好,十字架是自己去拿的、自找的,本來是別人的,可是因為耶穌基督的愛,你願意服侍人,所以去分擔別人的重擔和荊棘,你和他一起受苦,或是替他受苦,讓他可以減輕,不管是for,或是instead of,還是on behalf of,你高興這樣做,他說那才叫作十字架,就是自找的苦,是因為愛的緣故,我覺得這個解釋很好。

8、 背負別人痛苦

盧雲(Henri J.M. Nouwen) 他本來是哈佛教授,大家很喜歡上他的課,他的心理學很厲害,但是後來他決定把哈佛教授的工作辭掉,到加拿大的一個收容心智障礙的黎明之家,去服侍那些根本就不能進大學讀書、一輩子都在殘障收容所的孩子,他到那裡跟那些孩子们一起生活、照顧他們,我想那是盧雲他背的十字架,那是他本來不用去受的,但是因為愛的緣故,他去體會那些殘障的孩子所受的是什麼樣的痛苦,他去幫忙,去減輕他們的痛苦,這就是背負別人痛苦的十字架。「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祂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賽53:4)
前面提到「拒作罪的奴僕、脫離邪情私慾」就是指老我,特別是老脾氣、老習慣。特別今天要受洗的人,我鼓勵你們,至少我們背這樣的十字架,我們向主說:「主啊,我今天要受洗,請祢改變我,不管老我有什麼不好的個性或習慣,主,祢幫我拿走,我今天要把這個壞習慣釘在十字架上。」我想這是第一個背十字架的意思。心理學家Carl Jung(楊格)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黑暗的一面,這個黑暗面我們願意拿到主的面前讓主來對付、來改變,我想這是第一個十字架。第二個是「棄絕世界模式、察驗善良神旨」,這是指世界對我們的影響,我們能夠分辨世界上的人所做的,有那些是上帝不喜悅的,你願意活出一個不一樣的生活嗎?第三個是「不以福音為恥、為主見證受苦」,就是作見證,我相信今天要受洗的弟兄姊妹、初信受洗的人會很樂意去跟別人作見證,我要鼓勵我們當中受洗許久的兄姐,不管是五年或十年的人,久了我們就變成習以為常 (Routine),好像羅馬兵丁一般,耶穌的愛對我們來說越來越沒有感動,變成是應該做的事情就去做就是了,失去那份傳福音的熱情。伯理和心瑜他們是為了福音的緣故,甘心受苦,我們沒有辦法像他們一樣,但至少我們要為他們禱告,至少在禱告的時候紀念他們,至少我們在經濟上跟他們一起分擔,這是我們可以做的,我們也可以參加背負福音的十字架上。最後一個是「謙卑落地服侍、背負別人痛苦」,我想這是不論你到哪裡都能夠做的,你看社會哪裡有需要,願意去服侍嗎?有時只是掃我們社區的環境,那也是一種服事,這也是背十字架,把謙卑服事活出來。耶穌基督最後拿水幫學生洗腳,這是謙卑服侍最大的表現。

Ⅵ、結論:學主樣式,負主的軛。

耶穌基督邀請我們,就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我現在把這句經文解釋成,我們每天學主的樣式,我們每天背主的十字架,因為主的愛激勵我們,我們願意棄絕的不好老我,我們願意在世界裡活出不一樣的生命,我們願意分享福音給人,我們也願意謙卑服侍有需要的人。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祢在兩前年前為我們背十字架、為我們釘十字架、為我們捨己。主,我們這些人有時候基督徒做久了,我們慢慢的忘了十字架的意義,我們把十字架當作ά ντί(anti),認為主祢替我們背,所以我們今生就可以享福,我們忘記了十字架其實也是ύπέ ρ(huper),祂是為我們受死,祂也邀請我們能夠為祂而活,能夠在祢的愛裡面,生活有根本的改變,能夠跟附近的人分享福音的好處,能夠謙卑服侍周圍需要的人。幫助我們對世界的影響有抵抗力,幫助我們在福音的分享上有愛心和勇氣,幫助我們在痛苦的世界當中,願意謙卑的分擔和扶助。主,如果這是十字架,幫助我們,給我們力量,好讓我們可以天天背十字架來跟隨祢。主,謝謝祢,因為你不是讓我們自己一個人來背十字架,祢為我們背了,祢也要陪我們背十字架,就好像祢邀請祢的學生說:『來負我的軛』,其實我們是跟主一同負軛,謝謝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外展宣道組 台灣神學院簡介

台灣神學院位址於陽明山區仰德大道的路段上,走進校園內,瞬間感受到彷彿來到世外桃源,五官六感隨即接收大自然的薰陶。雙腳一落地,在高低起伏的地形上可感受到被濕氣滋潤的大地,她是辛苦孕育台神之美的母體。當站在台神籃球場的正前方眺望整個大台北地區時,目光的極處所見是觀音山與淡水河,讓人不禁聯想到1872年馬偕博士在船上舉目觀看淡水週遭的清翠山巒時,上帝用比任何聲音都更加清晰地聲音,對他的靈魂深處輕聲地說:「此地就是了!」這是上帝對馬偕博士的呼召,祂也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呼召每一位台神學子,來到神學院接受裝備,成為上帝國宣揚福音的基督精兵。

一、為宣教而設立的神學院

1872年加拿大人馬偕,爲了基督福音的緣故,他跨越邊界成為台灣人,一一克服國家、種族、語言、文化等障礙,在北台灣順利的讓福音進入百姓的生活當中。三十年來,他設立了六十餘所教會,為三千多名信徒施洗,並致力於教育事工,興建了牛津學堂教授神學、醫學,創辦醫院,編印「中西字典」等,如此努力,為的就是能夠培育更多當地的宣教人才投入宣教事工,使福音的薪火能代代相傳。
牛津學堂於1882年7月落成於現今真理大學校園內,後為順應1911年北部教士會決議將傳教中心由淡水遷移到當時的首邑台北,隨即在台北牛埔庄(現在的雙連)購買一宏大地皮,擬建設醫院、神學校、及宣教師住宅。所以,1914年在淡水的神學校,由牛津學堂移轉來台北的雙連,暫時在馬偕醫院對面的臨時校舍上課,先後有三、四年之久。1917年夏天在台北雙連舉行神學校新校舍奠基典禮,任命吳威廉牧師設計,經十個月之久的工程,於1918年春季完成堂皇的紅磚造「台北神學校」。主後一九四五年戰後福音事工方興未艾,教會快速成長,急需宣教人才,坐落於雙連的舊校舍及設備已漸不敷使用。加之都市繁榮發展,吵雜喧嘩影響靜修研讀。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一日吳威廉紀念館及男生宿舍竣工落成,神學院遂從雙連遷移到陽明山嶺頭現址開始上課。

二、為宣教而存在的神學院

台灣神學院的存在就是為了宣教,在培養多元宣教人才的使命中,學院設有「神學研究所」、「教會與社會系」、「教會音樂系」,以及裝備地方教會信徒的「神學系」。在「對上帝有信、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的教育理念基礎上,台灣神學院努力將西方的基督教傳統,加入亞洲的文化反省、多元開放的普世觀點,並致力於本土與海外宣教。

在學院裡,所有接受上帝呼召的神學生,不僅在知識上學習,也透過禮拜、靈性小組、團契生活、營會活動、教會實習與寒暑假國內外短宣隊宣教操練,將自己裝備好,成為身、心、靈健全的服事者。

三、邀請您加入上帝國宣教的行列

近幾年,台灣神學院努力培養更多師資、邁向宣教與國際化,也於今年有許多改善學校軟、硬體設備的計畫,目前已經完成的有行政中心、圖書館擴建工程,以及學生餐廳的整修,正在進行的有神研中心的整修工程,未來將繼續有學院立案,以及史料中心與校史、二二八展示館的興建工程需要繼續努力。過程中,我們對上帝的帶領與長期為神學院代禱與奉獻的弟兄姊妹充滿許多的感謝,沒有你們也就沒有今日的神學院,未來的神學院也將因為有你們的持續代禱與奉獻,使神學院創造更多更美好的宣教故事。

在馬偕的傳記中《台灣遙寄》結束之前,馬偕形容這是一本未完成的書:「真正的故事尚未結束,才正要開始。」這句話代表著馬偕知道上帝國宣教需要不斷的興起宣教工人,才能不斷的創造新的宣教故事。我們非常高興神學院在得到宣教伙伴教會的支持下,得以在去年差派一位宣教師前往蘇門達臘宣教,在海外宣教的行列中,我們開始學習馬偕跨越邊界的宣教事工,我們誠摯邀請您繼續關心與代禱,與全體師生共同編織感動人心的宣教故事,我們深信故事中有您,一定會更美好!

2007年4月1日 星期日

愛的系列(二十四):愛與上帝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4.0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約翰壹書四章713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感謝主,今天第一堂有三位小朋友的獻詩,他們所獻的詩是「野地的花」,我講道時也會用到這首歌,這首歌表達了上帝的愛,今天我要用「愛與上帝」來作為愛的系列講道之結束,這也是神的恩典。當我們開始講愛的系列時,大概是在去年母親節前夕,我們從母親的愛體會到上帝的愛。這週是受難週,今天我們要從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為我們受難,來體會上帝的愛,其實上帝的愛是很豐富寬廣的,到底什麼叫作上帝的愛?有時候福音派的牧師太過於強調耶穌為我們受難,就是上帝的愛,似乎上帝的愛只局限於救贖之愛,其實神的愛不只這樣,所以我們今天要從「愛與上帝」一起來學習。 

Ⅰ、引言:天犬The Hound of Heaven (Francis Thompson 1859-1907) 

這是詩人Francis Thompson寫的一首長詩(Biographical ode),他一直在逃避上帝的愛,但是上帝不放棄他,一直追著他,最後他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首詩。他用天上來的獵犬做為象徵,以天犬來表達上帝對他的愛,我在本週牧函裡詳細介紹他坎坷的生平,以及這首長詩的意思。  由於這首長詩是以古英文寫成的,我在福樂神學院讀書的時候,我的老師就要我們讀這首詩,很艱澀難讀,所以我請台大的英文教授邱錦榮姊妹幫忙翻譯這首長詩的第一段(總共有五大段),我試著把第一段唸出來讓大家體會一下,Thompson他所領受上帝的愛是怎樣的愛,我把它翻譯成「天犬」,英文是The Hound of Heaven,它是由Francis Thompson (1859-1907)這位英國詩人所寫的一百八十二行的長詩: 

I fled Him, down the nights and down the days;
I fled Him, down the arches of the years;
I fled Him, down the labyrinthine ways Of my own mind;
and in the mist of tears I hid from Him, and under running laughter.
Up vistaed hopes I sped; And shot, precipitated,
Adown Titanic glooms of chasmed fears,
From those strong Feet that followed, followed after.
But with unhurrying chase, And unperturbèd pace,
Deliberate speed, majestic instancy,
They beat―and a Voice beat More instant than the Feet―
"All things betray thee, who betrayest Me."

我逃避祂,歷經白晝和黑夜;我逃避祂,歷經長遠的歲月;我逃避祂,歷經錯綜複雜的心思,以及朦朧如霧的淚珠;我躲藏祂,埋在洋溢的笑聲,我急忙攀登希望的遠景,又快速墜落巨大的恐懼陰影,來自那跟在我身後的強勁腳步,從容不迫的向我追逐,那不慌不亂的腳步,以鎮定執意的速度與充滿莊嚴的緊促,在腳步節奏聲中,一個聲音傳出,比那腳步聲更加緊促,『你若對我背離,將被一切唾棄。』」  這是詩歌的第一段,描述他自己如何地想要逃避上帝的愛,但是上帝的愛卻慌不忙的緊緊的跟著他,之後的整段嘗試性描述他到各處去找尋愛,希望可以不需要上帝的愛,在人世間找愛就夠了。可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他失望了。發現自己所追尋的愛,都沒有辦法滿足他,直到最後他來到上帝的面前說:「神啊,我還是接受祢的愛。」  這是整首長詩的一個表達,上帝的愛是很特別的愛,是追逐人、不放棄的愛,直到你願意接納為止,這是Thompson對神的愛的一個經驗。一般的人認為什麼叫作宗教?宗教就是人來尋找神的努力過程(或是它的結果),可是從Thompson的這首詩就讓我們發現另一種的看見,基督教不是人找神的宗教,而是神找人的宗教,充滿愛的神一直在找人,祂持續的問著:「你在哪裡?」記得創世紀第三章嗎?當亞當夏娃做錯事情時,他們沒有找神,他們是躲避神,他們想要逃,後來是上帝來找人,在伊甸園中,上帝尋找亞當,跟亞當說:「你在哪裡?」(創3:9)這個問題是從創世紀直到今天、一直到末世,神一直問著我們的問題:「你在哪裡?」甚至找到你的心門外。到啟示錄時,祂還是一直在找人,耶穌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  若有願意開門的,祂就要進到他裡面去,去做什麼?不是要處罰,不是要教訓,祂說:「我要跟你一起吃飯,我要跟你一起講話、一起聊天。」神尋找人為的是祂要跟我們分享、跟我們同在。耶穌所講的比喻當中,提到有一個婦人,她掉了十塊錢,她點燈打掃,為了要找回那失落的十塊錢,「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的找,直到找著嗎?」(路15:8)這也是神找人的一個比喻;還有一個牧羊人走失了一隻羊,他把其餘的九十九隻羊放在一旁,一直要把那頭迷失的羊找回來,「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路15:4)這也是上帝找人的比喻,看起來聖經是充滿了上帝找人的例子。 

Ⅱ、上帝是愛

1、 希臘文:ά γάπη(agape)

如果只能用一個字來描述上帝,這個字應該就是「ά γάπη(agape)」,這個字在新約希臘文是ά γάπη(agape),現在我們對這個字有點熟悉了,因為我反覆的提及。在當時這個字不是什麼特別的字,是很少人用的冷門字,關於希臘文「愛」的字有很多,保羅為了要防止我們混在一起,所以他特別挑了一個不常用的字,然後加上詮釋,這個字就用來代表上帝的愛,這個字是基督教特有的用法,把ά γάπη(agape)強調是上帝的愛。「我已將你的名指示他們,還要指示他們,使你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裡面,我也在他們裡面。」(約17:26)這裡的「愛」就是希臘文ά γάπη(agape)。

2、 英 文:God is Love (NKJ) (NIV) (NAS) (NRS)

英文翻譯很一致,都是翻譯為God is Love,到目前還沒有看到任版本用其它的字。

3、 中 文:神就是愛 (和合本) (現中修)

中文各版本也很一致的翻譯為「神就是愛」。

Ⅲ、上帝的愛 (Don Carson)

1、 三一之愛(Perfect Love):奧祕(Mystery)

ά γάπη(agape)這個字看來很簡單,大家的翻譯也都一致,但是問題是ά γάπη (agape)是什麼意思?特別是上帝的愛,是什麼意思?看來就不簡單了,在約翰福音第十七章26節說:「使祢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裡面,我也在他們裡面。」這句中的愛都是用ά γάπη(agape)。有一位叫作Donald Arthur(D.A.)Carson的神學家,他是我就讀三一國際神學院時的新約老師,他在2000年出版了一本薄薄的、不易讀的神學書。書中他闡釋「上帝的愛」是:「The Difficult Doctrine of the love of God.(上帝的愛是一個艱深的教義)」,不是很容易完全了解,我們常常是只抓到上帝愛的一部份,然後把它絕對化,我們忘了上帝的愛其實不是只有這樣。

首先,我們講到上帝的愛就要記得,上帝是三位一體的神,如果上帝只有一位,上帝沒有對象,祂怎麼愛?又怎能說上帝是愛。既然上帝是愛,這樣看起來祂似乎一定要造人,或是造天使…來愛,結果創造變成是上帝的必須?其實不是。我們信的上帝是三位一體的神,在永恆當中,一切還沒有受造以前,父愛子、子愛父、父愛聖靈、聖靈愛父,祂們三位彼此相愛,所以這個愛不需要用創造來滿足,有些人說:「既然上帝是愛,祂就非造我們不可」,祂沒有非造我們不可,祂造我們純粹是祂的自由,因為上帝本來就是一個團契,就是一個三位一體的團契,可是這個愛我們講不清楚,這是一個奧秘(This is Mystery),祂們愛到完全合一那樣的愛,所以我說這是奧秘,耶穌說:「…因為創立世界以前,祢已經愛我了。」(約17:24)在宇宙還沒有存在以前,這個愛就已經存在,這是第一個愛,是上帝最根本的愛,其它的愛都是從這個愛衍生出來的。

2、 供應之愛(Providential Love):創造(Creation)

當三位一體的神,祂們決定說:「我們要造一些東西來愛他們」,這個就是創造的開始,創世紀第一章1節就是說神創造宇宙,創造宇宙萬物要做什麼?要愛他們。要記得神的創造,不只是創造人,還創造花、鳥、大地、海洋----祂創造了一切,上帝不只是愛人類,祂還愛所造的這一切,這個愛我們叫作供應的愛,英文叫作Providential Love,就是上帝對祂所創造萬物的愛,這一點我們要記得。所以當我們在使用上帝給我們的萬物時,要好好的愛惜,因為這是神所愛的,這跟環保有關係。神的愛不是給人類,祂也愛萬物,這是創造的愛,「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太6:26)上帝愛飛鳥、上帝愛花,世上的人上帝也愛,不只愛,還為人類預備永生的路,還記得有一首詩歌「野地的花」嗎?在這首詩歌中表達了神創造、供應的愛。

「野地的花穿著美麗的衣裳,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為生活忙,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更愛世上人,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

這首短短的詩歌,把神愛所有一切的愛表達出來,神所造的萬物,當然包括人沒有錯,可是植物、動物、人物,神都愛,這是第二個我們要了解的上帝的愛,這個叫作Providential Love。

3、 赦免之愛(Pardoning Love):救贖(Salvation)

受難週我們最會強調的就是犧牲的愛、救贖的愛,對人類來講這是最重要的。因為世人不像花鳥一般,只是領受上帝的供應和照顧,人類還會搞怪作惡,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因著犯罪把所有的關係搞砸、扭曲了,上帝說:「只有供應的愛,對人類是不夠的,好,就讓我來愛他們,讓我來把這個扭曲改變回來,把和諧的關係恢復」,這個我們叫作救贖的愛,這個叫作基督受難的愛,英文叫作Pardoning Love,「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這個愛是給所有犯錯的人,是給世人,是給一切信祂的人。不是只給基督徒,這點大家要記得,常常有基督徒把它講成上帝這個愛只給基督徒,「你們是罪人,上帝不愛你們」,這是不對的,這個愛是給世上所有的人,可惜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接受。上帝的愛是很廣闊的,可是只有相信祂的人可以領受得到,我們必須要把這兩者弄清楚。當用信心來領受這樣的恩典的人,他就進入愛的關係裡,上帝會開始引導他,教導他,使他成長。下主日我們有一些弟兄姊妹要作這個決定,願意用信心來接受上帝這個救贖的愛,我們要為他們舉行聖禮典,感謝主。

4、 管教之愛(Purrfying Love):成聖(Discipline)

那些專注神愛的人不是只享受愛就好,神的愛會帶來管教,神愛我們,祂不認為:「好,既然你相信我,你就繼續混吧,將來我會在天堂留一個位置給你」,這樣的愛不夠,這樣只是赦免的愛,其實祂還要我們進一步的有成聖的愛。當你真的是在神的愛裡面,你會發現神的管教,我把它稱作管教的愛(Purrfying Love),就是要讓我們越來越有神的樣子,「因為主所愛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來12:6)這是管教的愛。

5、 審判之愛(Punitive Love):公義(Justice)

最後這個愛是比較奇怪的,當有一些人,神一直等他(好像Thompson一樣)、一直找他、一直追他,但是他不斷的拒絕,「不要、不要、我不要祢的愛。」那些一直到他要離開世界時還是拒絕神的人,神還愛他們嗎?神怎麼愛他們?他們都不要神了,神說:「那我為你們蓋一間旅館住好嗎?那個地方是我絕對不會吵你們的。」那個地方就叫作地獄,很多牧師把地獄講成,「你們不要我,好!我就把你們送到地獄去,讓你們承受永遠的處罰。」神好像翻臉了。依我的體會好像不是這樣,因為全宇宙都是上帝的,這些永遠不要神的人,無處可去,因為全宇宙都是上帝的,那怎麼辦?神說:「好吧,既然你們一直不要我,那我就為你們特別預備一個地方,讓所有不要神的人,至少有個地方可去。」那個不要神的地方就叫作地獄,地獄為什麼會痛苦?因為在那裡的人都不要神、都不要愛,大家都只顧自己,和那樣的人處在一起不會太好過,所以我覺得,神不需要再預備一個火湖或是什麼的;沒必要,因為在那些只顧自己的人與人之間,彼此就會欺負,互相傷害。對我來說,地獄也是表達上帝的愛,神愛那些完全不要祂的人,神還為他們預備地方,讓他們永遠在那裡好自為之,上帝尊重他們、不會去打擾他們。「因為祂來要審判遍地。祂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公正審判萬民。」(詩98:9)在白色寶座審判台前神仍然愛世人,尊重世人的決定,這就是審判之愛(Punitive Love)。

Ⅳ、基督的愛

剛才所講的這些神的愛好像很廣,有些是奧秘我們也不易懂,可是神成為人的基督,在世上活出的愛,我們容易懂,因為祂跟我們一樣,也在世上活過,祂活出來的愛是我們可以學習的。當我們講神的愛時,我們一定會講到基督的愛,到底基督在世上讓我們看到祂怎麼活出一個愛的生命呢?

1、 對上帝:遵行旨意

第一,祂對神的完全順服,基督對神的愛表現出來,是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祂很掙扎,祂跟神說:「我不要」,可是最後祂說:「如果是祢的意思,我就照祢的意思。」遵行神的旨意,「但要叫世人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約14:31)基督怎樣叫世人知道祂愛父?因為「父怎樣吩咐我,我就怎樣行」,這是耶穌對神愛的表現。

2、 對世人:道成肉身

基督對人類愛的表現,就在於祂成為跟我們完全一樣的人,我覺得這是個很大的愛,是道成肉身的愛,祂跟我們完全一樣,住在我們中間,成為我們的一份子,而且還活出神的真理和恩典這樣的一個生命。我們可以想一想,一個人願意在我們中間,不管我們是什麼樣子的人,就跟我們一起生活,就跟我們一起長大,跟我們一起玩耍,這樣的人是耶穌基督,祂在我們當中,祂願意親近我們,跟我們完全的認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1:14)

3、 對罪人:保護鼓勵

可是當中真的是有人做壞事當場被逮到,人家要處分他的時候,耶穌的態度是先保護他,再鼓勵他,這樣的愛是很讓人感動的。這是約翰福音第八章所描述的一個現行犯,一個在犯姦淫的婦女被當場逮到,帶到耶穌面前,在當時的法律是唯一死刑――用石頭打死,耶穌卻想辦法讓那些人一個一個的離開,大家都走了以後,耶穌問那個女人說:「沒有人打妳嗎?」她說:「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妳的罪…」,「…但是不要再犯罪。」耶穌不是說「我保護你」然後就沒事了,不是Condone(包庇)她的罪,祂是保護,但是也鼓勵犯錯的人,願意有一個新的開始,這樣的愛是很讓人感動的愛,耶穌對那個女人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

4、 對弱勢:醫治釋放

耶穌對那些遇到困難,對那些被社會忽略的人,祂的愛是照顧他們的需要,祂醫治、釋放他們,「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耶穌所帶來的是醫治和釋放的愛。

5、 對門徒:復興交託

耶穌的學生其實表現的也不怎麼好,可是當他們失敗的時候,耶穌是再給他們一個機會。耶穌要離開世界以前,把學生都召集起來,請他們吃さしみ(生魚片)、吃烤魚,吃完之後,耶穌知道彼得,因為當場否認祂,心裡非常難過,所以耶穌特別跟他說:「你愛我嗎?如果你愛我,我要把我的羊交托給你。」不知道你能不能體會,當你考試考壞了,然後老師說:「我請你當助教」,你知道那樣的感覺嗎?「考試都當掉了,你還請我當助教?你應該去找成績最好的人才對吧!」耶穌給他一個無限的盼望,一個無限的可能,「雖然失敗沒有關係,我還是相信你,相信你有那個可能性」,我想像彼得在那邊的感覺,「你還可以把羊交給我嗎?」耶穌說:「是的,我就是要把羊交給你。」這是耶穌對彼得、對所有學生的愛。約翰福音第二十一章,你们回去後可以再詳細的看那些對話,第一次彼得以為他聽錯了,一次、兩次、三次,「我愛你,你愛我,我把我的羊交托給你。」在那裡,耶穌對彼得表現出那種鼓勵他、讓他可以重新來過、讓他可以在失敗中有勇氣在站起來、讓他知道主還是愛他、託付他,那樣的愛。「(耶穌)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21:17)

6、 對仇敵:饒恕代求

最後在十字架上,耶穌對那些討厭祂、把祂送上十字架的人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這個叫作饒恕的愛、赦免的愛,耶穌替他們禱告,耶穌也告訴我們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如果你學會這樣的禱告,哇,那就很棒了,那些對你不好的人,你就替他禱告,如果你要對他好但做不出來,那就試試看先為他禱告,求上帝祝福他,這是基督對仇敵饒恕代求的愛。

Ⅴ、愛的回應 (最大的誡命)

1、 對上帝:盡心愛神

我們怎麼回應上帝/耶穌的愛呢?其實很簡單,耶穌講了兩句話而已,一是愛上帝,用愛來回應愛;一是愛有上帝形像的人,用愛來分享愛,把這個愛分享給周圍的人,那就是我們對愛最好的回應。「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12:30)我想到一首詩歌「一生中最大的事」,歌詞把這個回應表達了出來,在我們一生中能做的「最大的事」,就是來愛祂。

「在一生中最大的事是認識(愛慕/服事) 祢,在一生中最大的事是認識(愛慕/服事) 祢,我要更認識(愛慕/服事)祢,更深地認識(愛慕/服事)祢,在一生中最大的事是認識(愛慕/服事) 祢。」

這是很簡單的一首詩歌,而且表達的很好。我把這個稱為愛的三部曲,第一是認識,喜愛一個人就越想認識他、越想親近他,你喜愛神嗎?你每天渴望花一點時間跟神親近嗎?我要提到教會那本紫色的靈糧日誌,你有使用它嗎?每一天幾分鐘就好,親近主,你越認識神,你越知道怎麼去愛祂,越愛祂,你就知道怎麼服事祂,這愛的三部曲(認識/愛慕/服事),不難,可以從小的事情做起。

2、 對鄰舍:愛人如己

第二,我們要愛按上帝形像所造的每一個人,我想最好的一個例子是聖經中好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他愛那個跟他不同種族、倒楣的、被搶被打得半死的那個路人,他怎麼照顧他?他冒自己的危險、自己的不方便,可能還要自己花錢,就是要有所犧牲,願意去愛周圍的人的心,我想這是很重要的,「… 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10:27)愛神和愛人這兩樣要同時做,因為聖經說,如果不能愛這些人,你怎麼說你愛神呢,因為人是神所愛的,俗語說愛屋及烏,愛神的,就會去愛神所造的人。我們要唱一首詩歌「讓我們彼此相愛」,這是用今天我們讀的經文所寫成的。

「親愛的讓我們彼此相愛,因愛從神來,凡有愛心的是由神而生,也認識神, 沒有愛心的不認識神,因愛從神來,親愛的讓我們彼此相愛,因愛從神來。」

Ⅵ、結論:操練上帝的同在 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God. (Brother Lawrence)
最後我想用勞倫斯這位弟兄來作結束,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弟兄,他是十五世紀一位法國的修道士,因為他沒有讀過什麼書,所以他進修道院的時候,修道院的住持不曉得怎麼讓他進去,因為進去的人是修士要當神父,是要念神學院的,住持就問他說:「你會什麼?」他說:「我什麼都不會,只會煮飯,可是我想到修道院。」住持說:「那你就來當廚子好了」,他這一生就在廚房煮食物給兩三百個修道院的修士吃。可是很奇妙的,他雖沒讀什麼書,可是他慢慢的跟神進入愛的關係裡面,到最後,包括修道院的院長有困難的時候,也會跑去請教他。他沒有寫什麼書,因為他沒讀過書,在他去世以後,那間修道院的院長,就把有關他的所有資料收集起來,包括他寫給朋友的幾封信、他與別人所談的話,出版了一本很小的書,這本書有中文版現在也買的到,叫作操練上帝的同在(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 of God)。他的本名是Nicholas Herman,他進去修道院的時候,人家給他一個聖名,叫作Lawrence(勞倫斯),大家稱他為Brother Lawrence(勞倫斯弟兄)。這本書很簡單,如果你有興趣,想要學習什麼是愛,我想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其實他本來生命的歷程也是很平凡,當兵受傷,找不到工作,然後不曉得要幹嘛,為了活命才跑到修道院裡,他並不是一個一開始就很高尚的人。有一年冬天下雪很冷的時候,他看到一棵光禿禿的、好像死掉的樹,在寒冬裡這種樹很常見,到處都是,可是很奇怪的,那一天他的眼睛好像突然被打開了,「咦?這棵樹好像死了,但是春天一到,它又長出很豐盛的生命…」,他突然在那棵樹上看到,那就是神的愛,「一棵好像死了的樹,神還愛它,像我這樣走投無路、受傷、人家不要的,神還愛我,神那麼愛我」當他有這樣的體會時,他整個人的生命都改變了。他後來寫下他對神的愛的體會,就是從一棵嚴冬的枯樹體會到神的大愛,這很奇妙。然後他回想上帝讓他在修道院當廚子,每天炒菜煮飯,可是他體會到,每一件小事上都有神的同在。做每一件事情神都是與他同在,所以很多事情他都可以做的很好,不管是挫折、失敗、成功,神都在那邊,這是他體會到的。他說我們不必為神做大事,包括洗衣服、掃地、不管做任何事情,神都是在那裡,神一直跟他在一起。另外,在所有的人身上,他都看到耶穌基督,比如說一個小廚子幫忙烤麵包,不小心把麵包烤焦了,怎麼辦,當他開始要責罵的時候,就想到那個小廚子就是基督,對基督就不敢罵的太大聲。所以他在自己的身上看到神的同在,在別人的身上也看到神的同在,他因為操練神同在,結果,哇,他整個人都改變了,影響了很多人。我想在這點上面我們要說的是,做任何事情的動機,是為了討神的歡喜,在待人的態度上是存著對人好像是對待主的態度,他是這樣的來操練與神的同在,用這樣的心來愛神愛人。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祢是愛。這個愛是豐盛的,當然我們要這個愛,我們常常只體會到其中的一部份,或是有偏差,或是太狹隘,求神幫助我們,讓我們學習怎麼樣每時每刻能夠體驗到祢的同在,祢的愛跟我們同在,就像Thompson所感受到的,那個愛是一直在他的身邊,一直在追逐著我們,讓我們也用愛來回應祢,讓我們做任何事情的動機,都是討祢的歡喜,不管大事小事。當我們跟周圍弟兄姊妹相處的時候,我們看見每一個人都是神所愛的,每一個人都是基督,好像基督對學生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主啊,幫助我們,不管是待人、不管是處事,都能夠操練神祢的同在,讓我們藉著這樣,能夠學習怎麼樣叫作盡心愛神,什麼叫作愛人如己,讓我們進到愛的裡面,讓祢的愛住在我們的裡面,讓我們這一生真的是浸泡在神的愛裡,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我們愛的系列結束了,但是我不希望這個愛就此結束,這個愛才開始。我們從哥林多前書學到很多怎麼相處的功課,我們今天也看到神的愛表現在很多方面,不管是神所造的宇宙,我們的環境,周圍的人。我們也看到勞倫斯弟兄給我們留下很寶貴的一個功課,我們可以學習操練神的同在,在任何事上,我們是討神喜悅;在每一個人身上,我們是看見基督,求主讓我們學習更深的進到神的愛裡面,幫助我們能學習盡心愛祢,也愛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