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7.03.25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8~13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以“愛與永恆”來思考“愛是永不止息”這句經文的意義。當我們說到愛與永恆的關係,中文和合本聖經說「愛永不止息」,那是什麼意思?是說:「不管海枯石爛、地老天荒,我對你的愛永遠存在」,是戀愛結婚時互相給予對方的一種承諾,是這樣子嗎?或是有別的意思呢?今天我很高興聽到堅仁兄做見證談到恩慈姐,他們兩個人加起來就叫作「堅仁的恩慈」,還有「恩慈的堅仁」,這個「仁」如果唸成是「忍」會更好,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那樣的愛、是恩慈的愛、是堅忍的愛,是不被任何環境打擊、打垮的愛,這是我的了解,他們剛才分享的見證也是這樣,結婚不久就遇到總總的困難,他們還是是堅持,看見他們對孩子的愛,夫妻間彼此的愛,還有從上帝領受醫治的愛,真的是很寶貴。今天經文的重點是:「愛是永不止息」這一句,現代中文修訂本翻譯為「愛是永恆」。「永不止息」和「永恆」差不多。英文就有兩個翻譯,一個是Love never fails,NKJ (New King James Version新欽定本)、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現代國際版聖經)、NAS(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現代美國標準版)都是翻譯成Love never fails.,只有NRS(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現代修訂標準版)是翻譯成Love never ends.,很明白的,中文的翻譯是依從NRS:「Love never ends.(永遠不止息)」,但是沒有翻譯出永遠不失敗,或是永遠不倒塌,或是永遠不認輸這樣的意思。
Ⅰ、引言:陳成貴與呂院雅的故事
一講到愛是永不止息,我就想到一對新婚夫婦,新郎叫陳成貴,新娘叫呂院雅,一個是新加坡人,另一個是加拿大人;一個是羅維導演想要栽培繼李小龍之後的第三條龍,他是武打演員,身材很漂亮,身體很壯碩,身手很矯捷,滿有大好的前途,另一個學的是廣播導播,後來作香港衛視的導播,神把他們兩個人從新加坡、加拿大帶到香港,他們在香港認識、戀愛、結婚,1993年8月28日他們的婚禮羨煞了很多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他們要一起編織一個美好的夢。那裡知道,這個夢才兩個禮拜,就變成惡夢一場,新婚才兩個禮拜,新郎就被診斷有NPC(鼻咽癌Nasopharungeal Carcinoma),而且是第二期,醫生說活不過六個月,如果你是新娘,才結婚兩個禮拜,就發生這樣的事,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觸?當然很難過,可是呂院雅無怨無悔的照顧陳成貴,前前後後照顧了一年又九個月,他的樣子因為腦部腫瘤不斷的腫脹,面容扭曲,變得越來越不成人形,眼睛都被推擠到旁邊去了,之後腫瘤吞噬掉鼻子和腦子,鼻孔不時流出很多腥臭黏稠的黑黃色液體。在照顧陳成貴的時候,呂院雅自己也得了類風濕關節炎,痛到不能走路,她就坐著輪椅照顧她的先生,一直到他離開世界。1995年5月14日,成貴安息主懷,這個感人的故事就被傳神(浸傳中心)拍成電影,現在在基督教書房還可以買到這張VCD的影片,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這種不管怎麼樣的情況,不管怎麼樣的打擊,還是守著婚姻的承諾,這就是愛永不止息。
Ⅱ、愛永不止息
1、 希臘文:倒塌πίπτω(pipto))
我們看一下聖經這個重點的字,永不止息或是永不失敗,它的希臘文叫作πίπτω(pipto)。
2、 英 文:never fails
(NKJ)(NIV)(NAS) never ends (NRS)
πίπτω(pipto)的意思,在英文有Love never fails和Love never ends兩種不同的翻譯。
3、 中 文:愛是永不止息(和合本)
愛是永恆的(現中修)
中文是把Love never ends翻譯出來,英文翻譯的fails和ends這兩個字有關係卻不完全一樣,never ends就是無窮無盡,它表示的是時間的長度,英文叫作never ends permanence,愛是根據時間一直往前走的,是不會停止的;可是never fails它強調的是不屈不撓,所強調的不是時間的長度,而是韌性,怎麼拉扯都拉不斷,就是不屈服、不放棄,它是love fails perseverance,與這個相關的不是時間的問題,是外面的打擊、裡面的創傷、裡面的痛苦,不會讓愛很快的被放棄,就是堅持。詩篇一百零二篇27節說:「惟有祢永不改變;祢的年數沒有窮盡。」這個就是never ends所要表達的。這個字πίπτω(pipto),耶穌基督在講比喻的時候曾用到這個字,祂說:「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太7:25)這個「倒塌」就是πίπτω(pipto),它的重點不在時間,重點在外面有雨、有水、有風、有衝擊要把它打倒,可是因為它建造在磐石上,所以它就是不倒塌,就是可以經的起考驗,熬的起痛苦那樣的愛。我覺得,如果愛永不止息,不屈不撓(perseverance)應該是原因,無窮盡(permanence)則是後果,這兩者是有關係的,就因為我們從上帝領受這種不屈不撓的愛,我們才可以永不止息,permanence (無窮盡)是指享受愛的結果、是快樂的,可是中間是有一個很痛苦的功課要學習,就是perseverance (不屈不撓),在困難打擊下,你怎麼堅忍,咬著牙齒忍耐,然後勝過那些艱難,我覺得這方面我們可以學習很多的功課,也是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重點。
Ⅲ、四種愛情 (C.S.Lewis)
1、 親情Storge:血緣 Kinship
我們的青年團契將舉行福音茶會,聚會中要一 起觀賞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它是英國的魯益師 (C.S.Lewis)所寫的一本書,魯益師他除了寫Narnia之外,他還寫一本書,那本書我在開始講愛的系列時,曾經跟大家介紹過,書名叫作The four loves(四種愛)。有沒有人還記得這四種愛,是哪四種?我是用「情」來表示,有親情(Storge)、友情(Philia)、愛情(Eros)、恩情(Agape)。當保羅說「愛永不止息」時,他是在講親情嗎?他是在講友情嗎?他是在講愛情嗎?還是他講的是恩情?因為他在聖經裡面用的字是Agape,Agape其實是第四種愛,我們可以來回想一下這四種愛:我們說親情叫作Storge,Storge就是彼此有骨肉的關係,有DNA的關係、血緣的關係,就像父母對孩子,天生就是會愛他們,這個是上帝給我們的本能,尤其是母親愛小孩。像這種血濃於水的母愛,有時候到了生死關頭的時候也會垮掉無法去愛孩子,在飢荒沒飯吃的時候,到最後沒辦法,就易子而食,連孩子都吃掉了,到這樣悲慘的地步,耶利米哀歌這樣說:「慈悲的婦人,當我眾民被毀滅的時候,親手煮自己的兒女作為食物。」(哀4:10)這是很悽慘的情況,父母的愛在平常來講不容易垮掉,可是被逼到絕境的情的時候也會出狀況。
2、 友情Philia:興趣 Interest
友情有時是建立在共同喜歡的興趣上,我喜歡下棋,你也喜歡下棋,我們就變成好朋友,不只下棋還會聊天,彼此變得很要好。這樣情投意合的好朋友,有一天如果遇到利害衝突的情況,有時候也會翻臉成仇,詩篇四十一篇9節說:「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在我家吃過飯的還用腳踢我,遇過這樣的情形嗎?被出賣的感覺很不舒服,但是有時候會遇到,所以友情也不是永恆的。
3、 愛情Eros:吸引 Attraction
那麼愛情總可以持久些吧?畢竟愛情被吸引的不是興趣,而是這個人本身,對方的一些優點吸引著你,不管是她的美麗或是溫柔都好,這是由於互相吸引而結合的愛情。可是甜情蜜意,結婚以後卻變成水火不容,這是怎麼回事?本來彼此喜歡,怎麼會變成個性不合呢?原來結婚以前沒有發現他有這些個性。舊約裡的暗嫩很喜歡他瑪,可是暗嫩一旦得到她的人以後,聖經說:「隨後,暗嫩極其恨她,那恨她的心比先前愛她的心更甚…」(撒下13:15),所以愛情也會這樣變卦,愛情也無法持久到永恆。
4、 恩情Agape:慈憐 Compassion
只有第四種愛,是保羅在哥林多講的「永不止息的愛」,這個叫作恩情,是很特別的一種愛,叫作Agape,這種愛是慈憐(Compassion)的愛或是恩慈的愛,這種愛是會堅忍的,是會慈悲憐恤的關懷,是會原諒對方、扶持對方,甚至有敵意也可以把敵意化為善意這樣的愛,這種愛是可以永不止息的。耶和華上帝就有這樣的愛,「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赦免罪孽和過犯。」(民14:18)祂有赦免的愛,這種愛是會永不止息,是會超過上帝給教會的許多恩賜,現在我們就要一起來看這一段聖經。
Ⅳ、最大的是愛
1、 話語恩賜的有限與暫時
先跟大家解釋一下今天這段經文。這一大段其實有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談到有三種話語的恩賜是有限的、是暫時的,經文裡提到講道的恩賜、方言的恩賜、知識的恩賜(林前13:8),這三種我都把它歸類為話語的恩賜,那麼它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它是有限的,就是不能夠完全知道;第二個,它是暫時的,因為會「終必歸於無有」,還會「終必停止」,當哥林多教會為恩賜的重要性起爭執時,保羅告訴他們這些恩賜都會歸於無有,其實用英文來講,歸於無有不是消失,歸於無有是漸漸淡去,英文叫作fade away,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Old soldiers never die,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他們不會死掉,但是他們會漸漸從歷史的舞台上淡出,所以它的停止不是突然的停止,是漸漸的消退,等一下我會解釋,這三個恩賜「終必歸於無有」,「終必」就是慢慢的淡出。
2、 完全的來到有限歸無有
什麼時候話語的恩賜會完全停止、會淡出到沒有呢?聖經說:「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林前13:10)這裡有三個字「完全的」,「完全的」是什麼意思?是指什麼?這就很有意思囉,因為「完全的」一來,這三種恩賜都要說bye bye,「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這個「完全的」是指誰?是指什麼?很多學者一直要解釋這個問題。經上提到如今常存的有「信、望、愛」,看來不會歸於無有的有這三樣東西,可是在這三樣中,保羅還分大小,最大的是「愛」,這句話在講什麼?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這三個字「完全的」。什麼叫作「完全的」呢?歷史上有三個種解釋,也許有更多,第一個解釋就是反靈恩派的解釋,反靈恩派的解釋就叫作「靈恩停止說」,因為聖經說方言要停止,他們說先知預言(我們翻譯成先知講道)要停止,方言也要停止,知識也要歸於無有,這個「完全的」指是什麼?就是新約全書。當新約全書完成以後,就不需要教會牧師再講這個、講那個了,以前沒有聖經就要靠這些傳道人講道,後來神帶領我們把聖經完成,把上帝的旨意都講完以後,這些話語的恩賜就不需要了,所以「方言停止論」是聖經派的人,他們用聖經來代表「完全的」,因為聖經一完成,那些都不必了,不必再講方言、說預言。問題是講這樣的人,他們的教會到現在牧師還是在講道,照理說應該是聖經一完成教會就解散,牧師可以改行做其他工作,因為牧師不必也不需要再講道了,但是歷史事實卻不是如此,到今天我們還是每個禮拜天在教會聚會(至少你們今天還在此聽講道),反靈恩派的這個解釋看來有一點勉強,因為在教會歷史沒有辦法得到支持。
第二種認為「完全的」,不是指聖經,而是指耶穌。耶穌再臨的時候,當然牧師就沒有工作,因為耶穌來了,不必講道,「完全的」來了以後,就是經文裡的「…到那時…」,所以這是「再臨論」。當基督再臨的時候,話語的恩賜都不需要了。這種解釋大部分都覺得正確,唯一的問題是基督來是突然的,基督來不是fade away,祂不是慢慢的來,然後讓講道慢慢消失,經文裡是說講道(預言)、方言、知識的恩賜的需要是慢慢變少,但是基督是突然來的事件,「完全的」是突然的來到,這就和話語的恩賜是慢慢地消失,在時間上又有一點搭不攏。我比較接受的解釋是用整段來解釋,整段經文有一個重點就是「愛」,對不對?「愛」是那「完全的」,如果是這樣的的話,我有一些根據,第一個根據是聖經裡提到的「完全」,例如馬太福音第五章48節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像天父一樣完全是怎麼樣的完全呢?路加在詮釋這同樣一件事情時,他不是寫「完全」,而是說:「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6:36)所以就某種角度來講,聖經所說的「完全」,是指在愛裡面的完全,是慈悲慈憐的愛,就是Agape的愛,我們如果能夠像上帝一樣的去愛時,我們就完全了。並且這個愛裡面的完全,不是就沒有缺點,而是可以漸漸的長大,保羅也這樣講:「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所以在這裡給我們一個觀念,這是一個漸漸長大的過程,我們的愛心是漸漸長大的。
再進一步講,為什麼在教會裡面要有牧師講道?為什麼要說方言?為什麼要有知識的言語?其實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弟兄姊妹對神的愛能夠認識,而且能夠體會,而且能夠進到愛裡面成長。基督教所說的,不管講的再怎麼樣多,重點就是「神是愛,我們也要彼此相愛」,這是唯一的重心。當牧師或主日學老師教大家什麼是愛的時候,就像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在講什麼是愛的時候,如果弟兄姊妹聽道,回去以後在生活上、在婚姻裡面活出這個愛的時候,慢慢牧師就不需要再一直講了,因為大家已經學會了,大家已經體會到什麼是愛,已經進到愛的裡面了,牧師講道的需要性就慢慢的越來越少,用這樣的角度來解釋的話,就說的通了。我們可以畫一個簡圖來說明(如下),就是當弟兄姊妹從屬靈嬰孩漸漸的長大成人,對人對神的愛心慢慢增長的時候,牧師繼續講道的需要就越來越少,話語恩賜有逐漸漸少的走向。我們期待牧師越講道,弟兄姊妹會越愛人愛神,這是最主要的目的,當大家的愛越多的時候,使用話語的需要就越來越少,可是有一個決定性的事件,就是到耶穌還沒有來以前,可能我們的愛心還不夠完全,我們還需要牧師講道,只是到後來這個工作越來越少,因為大家會越來越相愛,就不需要牧師一天到晚再講了。
3、 信望愛當中最大的是愛
耶穌再臨以前叫作「如今…」,在「如今」當中,我们希望愛心能夠漸漸的成長,像孩子長大成人般,希望在教會中話語的恩賜需要可以慢慢地減少,可是有三樣東西是不能夠減少的,就是「如今長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東西,在耶穌還沒有來以前我們需要「信」、我們需要「望」、我們需要「愛」,需要這三樣東西支持著我們繼續走到耶穌再來的時候,到那個時候信望愛都要起變化。我們「信」,是因為我们看不到耶穌,「…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1:8)耶穌來的時候是「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們能夠看到耶穌了,根本就不需要信,現在我們沒有看到耶穌,所以我們需要用信心來接受耶穌、到那一天因為看到了,信就不需要了。「盼望」是因為事情還沒有來臨,我們今天的社會有很多的問題,我們希望耶穌再來的時候,這個世界是公義的、是和平的、是充滿愛的,「但我們照他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3:13)盼望是對將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的期待,可是到耶穌再來的時候,新天新地已經來了,我們已經進入永恆裡面去了,所以盼望也不需要了。只有一個東西會從現在一直帶到永遠,那個東西就是「愛」,所以保羅大膽的說:「…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為什麼「愛」是最大的呢?因為它超過時間的限制,它是可以進到永恆的,愛和永恆有無法分割的關係,因為上帝是愛。
Ⅴ、愛與永恆
1、 主耶穌接納的愛讓撒該進入愛的國度
愛和永恆的關係是很特別的,永恆是一種愛的關係的狀態,之前曾牧師所講的撒該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路19:1~10),撒該為什麼被改變,因為耶穌跟他說:「今天要住到你家」,為什麼?因為大家都不喜歡撒該並且排斥他,他最需要的是被接納、被當做朋友,所以耶穌先對撒該表現出接納的愛(Accepting love),第二天撒該對耶穌說:「我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你看到撒該的改變嗎?撒該因為耶穌的愛,他自己體會到,也受感動,他自己就活出對別人的愛,撒該已經進入愛的國度,也就是進入永恆,所以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撒該已經被愛轉變。我們問問自己,如果你家裡本來就不是信基督教,你是長大以後才信耶穌,有多少人是因為看到基督徒所表現出來的愛受感動,才願意說:「如果是這樣的生命,我也喜歡作基督徒,如果當基督徒能夠被耶穌的愛充滿,能夠越來越知道怎麼愛妻子,怎麼愛家人的話,為什麼我不要?」所以愛是讓人願意進入永恆的力量。
2、 主耶穌對弱勢者的愛讓我們進入神的國
反過頭來講,我已經受洗、我已經信了耶穌,如果在生活當中,我的愛沒有像小孩一樣慢慢長大的話,到將來耶穌再臨的時候,恐怕我的受洗、我的信、我的望,都救不了我,我也進不了永恆。這是耶穌說的,到那一天有兩種羊―山羊和綿羊,耶穌會把山羊和綿羊分別出來,怎麼分呢?就是看他們對那些弱勢者的愛,來分出山羊和綿羊的不同,不是因有沒有受洗、作禮拜來區分,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25:35~36)如果「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40節)是用這樣來分別,綿羊到神國,山羊到永火,哇!這個差別就很大了,你知道如何進入永恆嗎?未信主的人,是因為愛的感動來進入永恆,信主的人進入永恆,也是因為他的愛在今生能夠成長、落實,有愛的人就可以進到永恆。
Ⅵ、堅忍的愛
在我們還沒有到「完全」以前,在今生今世我們的愛是會受到考驗的,堅忍的愛不是無窮的愛,而是不屈不撓,因為有不屈不撓,才可以享受無窮無盡。這個不屈不撓把它解釋的最好的是一個基督教的作家,他是十九世紀丹麥的哲學家,他叫作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1813-1855),他的書有點艱深難讀,思緒複雜,他是存在主義的鼻祖,他一直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掙扎,他對當時的教會不滿,在掙扎之後,他寫下心得,留下很多很好的書,其中有一本小書專研哥林多前書十三章,裡面有一章(Chapter),就寫這一句「愛永不止息」,他用的抬頭叫作Love abides,他的書名叫作Works of Love(1847)。他說愛不是感覺,愛不是羅曼蒂克,愛是辛苦的工作,愛要做很多工作才是真愛,這個愛才會持續下去,所以我把它稱作「愛之工」;在「愛之工」裡面有一章,他專門寫這兩個字Love abides(愛永遠續存),我把它叫作「愛長存」。齊克果很厲害,他用了很多圖像,來表達Love abides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什麼叫作堅忍的愛?什麼叫作永遠的愛?愛是要做多少工?那是他強調的,要做多少工才能夠達到那種永遠的愛、那樣的理想狀況?
1、 信實的愛
齊克果以跳舞的圖像來表達愛,愛讓兩個人互相靠近,當有一個愛人的人(Lover),發現一個他所愛的對象(Loved),所以有愛人者和被愛者,這個愛人者欣賞這個被愛者,也喜歡他,就對對方伸出友誼的手,說:「讓我愛你好嗎?」這是一個邀請,被邀請的人要決定是否要接受他的愛,這個被愛的人被對方感動以後,發現對方是誠懇的,他講的話是真的,所以被愛者也伸出手說:「好,我接受你的愛。」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獨特(Unique)的愛的關係,兩個人所伸出的手(給予對方的)就是他們之間的愛。兩個人一旦把手牽起來以後不是就沒事了,兩個人會開始跳雙人探戈舞(Tango),要舞到哪裡?要舞到共同的明天。愛帶來盼望,期待將來我們要怎麼樣,將來我們要在哪裡買房子,將來我們要有幾個小孩,將來我們要地老天荒海枯石爛…,齊克果說這就是開始跳雙人舞。可是中間會有困難、會有打擊、會有創傷,這個時候你要做什麼工作?讓那個愛能夠勝過那些問題?讓愛永存呢?當這兩個人要開始跳雙人舞時,第一步要手牽手。當結婚典禮時,新娘把手伸出來,新郎把她的手牽起來,然後用戒子套在對方手指上,這是兩人要開始手牽手的一個表示,戒子是代表對對方的一個承諾,這叫作盟誓,「我這輩子不管遇到逆境順境、生病健康…我都要愛你。」這是愛的第一個工作,我今天跟你講的話是一個開放的承諾,一直到我離開世界,我就是要這樣愛你,這是把兩個人牽起來的――信實的愛,承諾盟誓。這樣的愛必須是持續的,不是今天愛你明天就不愛你,那樣的愛就沒有價值,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我離開世界,這樣的一個承諾叫作信實的愛(Faithful love),兩個人中間這條線(彼此伸出的手)就是一個承諾的開始。就像上帝對我們應許的愛,「因為耶和華本為善。他的慈愛存到永遠;他的信實直到萬代。」(詩100:5)
2、 捨己的愛
可是如果夫妻兩個人只有這樣子的愛其實不夠,我永遠跟你在一起,可是我也不幫你、不理你,不顧你,只是永遠跟你在一起,那就有問題,愛還需要加上某些東西,這個永遠才可以變成是個喜樂。我们需要用一個厚厚的保護膜把它包起來,讓它更牢固,這個保護膜叫作捨己的愛。以前我最大,我一個人吃飽全家吃飽,現在結婚了,為了你,我願意自己擺下身段,我不會堅持自己的看法,我會照顧你的需要,我會體貼你的心情。有些地方的人在結婚典禮的時候會要求新郎幫新娘洗腳,學習耶穌蹲下來,服侍對方,是這樣的愛,讓這個承諾變成真實是有實質的,在實際生活上讓相愛的人體會到什麼叫作被愛的甜蜜。耶穌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這代表謙卑、不堅持自己的意見,願意照顧對方,願意服侍對方的心志,這樣的愛就很牢固了。這樣除了有盟誓,又加上互相的款待、服恃,兩個人可以持續的跳著雙人舞。
3、 等待的愛
可是環境和現實不是只有這樣,有時候兩個人在跳舞的時候,會發現有更漂亮的舞伴走進來,有時候不小心踩到對方的腳,有時候不小心扭到手,舞步不對,互相有傷害,外面有壓力有困難,有工作和小孩子出生等等這些問題,慢慢會把這個很甜美的愛侵蝕掉。一直到有一天,也就是齊克果所說的Breaking point(破損點),兩人中有一個人認為:「我已經受不了這個婚姻,沒有辦法再忍受下去了,我決定要終止這個愛,我要離開。」到那一天,這個被愛者決定把手收回、離開了,他沒有辦法再愛下去,也許是離婚,也許是住在一起,可是不再跟對方講話,他的這個愛停止了,可是還有一個人在愛著對方,齊克果說這個叫作Love abides,愛本來是一個愛人者,加上一個被愛者,還有兩個人之間的愛,可是這個被愛者因為受不了痛苦,他決定離開以後,現在剩下一個愛人的,還有他的愛,這個被愛者可以不愛對方,可是他沒有辦法規定愛人者不可以繼續愛他,愛人者的愛沒有辦法被他帶走,齊克果說剩下的一人,還有他的愛,他說這個叫作Love abides。你想一想,他用的比喻很好,他說如果兩個跳舞的人跳到一半,被愛的舞伴跑走了,愛人的如果站在那邊兩分鐘、兩個小時、兩天、兩個月,觀眾會不會覺得怪怪的,愛人的一直站在那邊等待那個跑掉的人可以回來,代表這支舞還沒有結束,這支舞還要繼續下去,齊克果說這種愛是一種很可貴的愛,並不因為一個人放棄,另一個人也跟著放棄而讓愛止息,因為兩個人都停止了,兩個人只要還有一個還願意再多等一下下,這個愛就有機會繼續下去,有沒有可能?有可能。因為有一方還不放棄,有一方還要等待,這個叫作等待的愛(Waiting love),愛人者決定這隻手繼續伸出來,他決定繼續保持這個愛的姿勢,給對方有一點時間,決定要不要再回來,不管那個傷痛是怎麼樣,是我不對、是你不對,我們能不能繼續下去,齊克果說這個叫作等待的愛,雖然現在已經是很慘了,可是對將來還有一種開放的期待。神在挪亞的時代等了一百二十年,「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彼前3:20)這個愛很痛,因為對方已經不愛你了,可是你繼續的愛下去,你繼續的保持那個姿勢,那個姿勢保持久了是會疲累的,可是你繼續,這樣的愛不保證有一天會回復,如果這個被愛者有一天看見,被你感動回來,他也有可能像浪子的爸爸,在孩子還沒有回來的時候,仍舊引頸而盼,就是在那邊等待,期待孩子哪一天會回來。(路15:20)
4、 饒恕的愛
這個被愛者受到感動又回來了,當他回來的時候,愛人者就用更大的愛把對方包起來、把他擁抱起來,「不管過去發生過什麼,我們重新再來,我們要用更大的愛來勝過,這當中的傷害我們都用饒恕來化解」,這也是一個很重的工作。饒恕的愛,原諒對方,把對方用愛擁抱起來,這個就是Agape的愛,就把那些曾經被傷害、曾經幾乎要結束的愛再把它重建起來,聖經說:「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4:32)
5、 親暱的愛
這樣的愛,經歷過痛苦、經歷過考驗,勝過以後,它不會只停在那邊,它會繼續往前走,結果是這兩個人的距離會越縮短,擁抱以後,他們彼此就越相愛,兩人距離就越來越近,表示兩個人的親密程度會增加,兩個人彼此認識的程度會加深,保羅講愛的時候提到一句話,他說:「…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13:12)有沒有注意到這句話?知道和愛有關係嗎?是有關係的。主完全的愛我們,主也完全的認識我們,我對主還沒有完全的愛,所以我對主的認識是有限的、是部分的,到那一天,我希望我對主的愛是完全的,我可以完全的認識主。當夫妻兩個人是完全互相認識,那個愛是最親的愛,更深認識的愛,我現在對主的愛有限,所以我對祂的知道也有限,祂是完全的愛我,主也完全的知道我,我今天是這樣子沒關係,我希望藉著神話語的鼓勵,我會慢慢的成長,到那一天我對主的愛是完全的愛、對主是完全的認識。
6、 合一的愛
最妙的是,在那樣的理想情況下,到那個「完全」的時候,彼此的距離消失了,最後分不清楚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合一的愛是個奧秘,那就是我們上帝的奧秘,上帝是愛,聖父、聖子、聖靈彼此愛到完全分不出來,完全是一體,這合一的愛,是最終的理想,這是一個最大的奧秘,保羅說:「(基督用這樣的愛來愛我們),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5:32)
VII、結論
上帝對以色列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31:3)耶穌對祂的學生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上帝既然用永遠的愛愛我們,我們也要這樣來相愛。讓我們不管在婚姻、親子、朋友或是教會的關係裡,學習以上帝的愛來彼此相愛。讓我們一起禱告。
「愛我們的主,謝謝祢,讓我們這一生經驗很多的愛,我們接受、我們給予、我們享受許多各式各樣的愛,我們有親情,從我們出生就領受父母保抱的愛,我們也慢慢長大,現在有自己的孩子學習親子關係,也享受天倫之樂。 長大後祢也給我們友情讓我們在朋友間得到友誼,使我們的生命得到滋潤和快樂。主,祢也讓我們能擁有愛情,祢讓我們遇到所喜歡的對象,能夠戀愛、結婚,承諾一輩子要一起相愛,主,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我們在愛裡面或許也受到傷害,或許也遇到挫折,主,我們多麼渴望,祢那Agape恩情的愛,使我們得到力量,可以來轉化我們這些受到挫折的友情、親情或是愛情,讓我們可以勝過傷害,讓我們可以勝過困難,讓我們可以享受那永不止息的愛,讓我們可以學習愛的功課。幫助我們能夠堅持對對方的承諾;能夠用謙卑的心互相服侍;能夠在對方已經放棄的時候,我們還能夠等待;能夠讓彼此的愛多一點點的機會和盼望,當對方回頭時,讓我們能夠學習饒恕,互相接納。幫助我們透過愛人,讓我們更認識彼此,越瞭解對方,甚至我們可以經歷到那個最大的奧秘、那個合一、那個榮耀的愛,求主聽我們的禱告,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2007年3月25日 星期日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做撒該的好朋友 -- 曾昭瑞 牧師
寫作於2007.03.18
作 者: 曾昭瑞 牧師
聖 經: 【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請我們一起來禱告:「主耶穌,我們來到祢的面前,再一次要來查看祢的話語,主,求祢用祢的話語來教導我們,好叫我們學習所當學的功課,求祢預備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若我們當中有勞苦重擔的,也求祢親自安慰引領,更保守我們今天的時間,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引言:引起關節炎的原因
有一個神父有一次他上了公車,要去一個地方主持彌撒,結果隔了一站,突然上來了一個全身髒兮兮的酒鬼,身上的臭氣和酒味非常的難聞,這個人的臉上還有一個女人的唇印,口袋裡還放著一罐空的酒瓶,這個酒鬼就大刺刺的坐在神父的身旁。神父心裡覺得很不舒服,越看他就越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墮落敗壞,越想越生氣,心裡就想說:「等一下我一定要好好的教訓他一頓」,結果過了一陣子這個酒鬼忽然轉過頭來對神父說:「神父啊,你知道人為什麼會得關節炎嗎?」 這個神父一聽,心裡就很高興,想說:「機會來了,看我怎麼修理你。」「關節炎!你知道嗎?人之所以會得關節炎,就是因為吃喝嫖賭、壞事做盡,要是不悔改,別說關節炎,將來還會下地獄!」 講完之後,這個神父就很生氣的把頭轉過去,可是這個神父說完之後,就覺得心中很不平安,他說:「我怎麼可以對一個人這麼兇呢?」所以他就禱告說:「上帝啊,我錯了,求祢赦免我的罪,我不應該對他的口氣這麼不好。」禱告完之後就轉身對那個酒鬼說:「抱歉,我剛才對你說話的口氣不太好,你得了關節炎多久了?」 那個酒鬼看了看神父然後笑著說:「沒有啦,不是我得關節炎啦,我是看報紙上說教皇得了關節炎。」雖然這只是一個笑話,可是卻反映出有時候我們叫人家來信耶穌,比較多的時候是用指責的,用罵的,罵到讓那個人知錯、讓那個人悔改。但有時候我們往往越罵效果越差,那些真的需要耶穌的人,越聽就越害怕,因為聖經跟我們說,當亞當犯了罪的時候,他就去跑去躲藏起來,因他害怕他的罪被指責出來,同樣今天也有許多人他們常常不敢來教會,因為他們害怕他們的罪惡被指出來。今天的這段經文,是我們從小在主日學就很熟悉「矮子撒該」的故事,撒該是個稅吏,也是一個有錢的財主。他的身材很矮、替羅馬政府工作、抽猶太人的稅,常常為了多賺一點錢,就欺壓那些繳不起稅金的窮人和寡婦,所以他雖然很有錢、很有權勢,但卻沒有朋友,大家都討厭他、瞧不起他,認為他是一個壞蛋。
一、 撒該―滿心好奇的期待(路19:1~4)
可是我們今天在這段聖經中看到,他除了是一個壞蛋以外,也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當耶穌進入耶利哥城的時候,他的事蹟已經傳遍了那個地方,那時候的耶穌是一位超級巨星。當你越來越出名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對你好奇、好感。耶穌也是這樣,那時有許多人跟隨著祂,為著只是要多看耶穌一眼,看看這位偉大的人物長得是什麼樣子。撒該也聽到了耶穌要來的消息,因為對他而言,耶穌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祂不單單只是醫病趕鬼、傳天國的道理而已。對撒該而言,耶穌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因為祂同情罪人和稅吏作朋友,所以對撒該而言,他想看看這位耶穌,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不過可能撒該工作太忙,收太多錢,當他想出門來看耶穌的時候,發現不得了,整個街上已經是人山人海、站滿了人,好的位置都被佔走了,偏偏撒該又不是長得人高馬大,也沒有人願意讓他站到前面去,撒該沒有辦法,為了要看耶穌,他只好往前冒險的爬上一棵樹。但是他為什麼願意冒這樣的險呢?當時在國稅局當官不是一件好的差事,有一種人,是愛國主義的激進份子叫作奮銳黨,也有人叫他們小刀黨,身上都帶著扁鑽或小刀,他們看到這種稅吏就會偷偷的往前送上一刀,專門暗殺那種幫羅馬政府欺壓百姓的稅吏。這個矮子撒該他到爬到樹上去,豈不成了一個明顯的目標,但他內心有的一種渴望,他想要見到耶穌,不單單只是偶像的崇拜心理,更是因為心裡對耶穌有好感,因為這個人會接待他。
二、 耶穌―因接納被人議論(路19:5~7)
當耶穌經過的時候,就看見了撒該,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這段經文解經家有很多種解釋,為什麼耶穌一看就知道這個人叫作撒該,但不論如何,耶穌跟他互動中最重要的關係是,耶穌沒有指責他,也沒有教訓他要悔改。耶穌向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耶穌說:「我『必』住在你家」,這個「必」,在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是「必須」,耶穌對他說:「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裡」,這句話很有學問。耶利哥城是座大城,那裡的稅收非常的多,是進入耶路撒冷必經的通道,有很多的旅館,可以在那裡過夜。而以耶穌的聲望、名氣,受歡迎的程度,不愁沒有地方住,有許多人願意招待耶穌為榮,邀請耶穌到他家裡來住,是件很光榮的事情。可是耶穌居然對撒該說:「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裡。」耶穌的主動,且用一種肯定的態度來對撒該說話,對撒該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榮幸,因為一個受到眾人歡迎、尊敬、又有名望的人,要去住一個被人厭惡、排斥、否定的人的家裡,這種互動的對比是很鮮明的。當耶穌在眾人面前大聲宣佈說:「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我們可以想像撒該有得意外又受寵若驚,「這怎麼可能?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竟然願意主動的到我家來,這是何等大的榮耀!」這種被看見、被認同、被接納的感覺進入了撒該的心裡,聖經說:「撒該就急急忙忙的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當撒該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的時候,聖經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人都覺得很高興,相反的,這個舉動太震撼了,許多人都受不了,很多人看見就私下議論,或者是怨埋,在那裡唧唧咕咕,「這個人竟然到罪人家裡去」,很顯然的,在場的群眾聽見了耶穌的宣佈,他們心裡面就不舒服、不開心、不滿意,「耶穌怎麼可以去罪人的家裡面呢?祂怎麼可以去讓撒該招待呢?耶穌難道不知道他是一個罪人嗎?他怎麼可以去他家和他一起吃飯,甚至住在他家裡面,這樣做,算什麼?」很多人的心裡就不高興,因為這樣做違背了聖俗分離的律法,會沾染不潔淨,如果當時候有民意調查的話,耶穌做這件事情會讓他的民意支持度掉好幾個百分點。可是耶穌卻這樣做,他接納撒該,不是因為撒該是一個罪人,而是因為耶穌看見撒該需要一個關係、需要被接納,為了讓撒該能夠有上帝的救恩臨到,所以耶穌不顧眾人的反對,到他的家裡去住。
三、 關係讓改變臨到(路19:8~10)
我們看到,當耶穌這樣與撒該建立關係的時候,改變的臨到,耶穌祂怎麼做?首先欣賞他的優點,撒該這個人有什麼優點?他最大的優點是什麼?就是很有錢,沒有朋友、沒有關係,招待耶穌是他做得到的;第二個,耶穌故意接近他。耶穌告訴撒該說:「我必到你家裡去住」,透過這樣,耶穌來接近他;第三個,耶穌讓撒該有機會來幫助祂解決住宿的問題,這是很特別的。上一次我們聽到蔡牧師講到撒馬利亞的婦人時,說耶穌傳福音的時候,常常是讓接受福音的人來幫助祂,我們看見耶穌也是把這樣的一個機會給了撒該,讓他能夠來幫助耶穌。當時的人認為,一個人如果到別人的家裡去住、去吃東西,就是對這個人的接納,把他當成自己人,看重吃飯的社交意義,遠遠大過生理的需求。所以當耶穌來到撒該的家裡的時候,我們看見耶穌願意跟這個人作朋友,祂願意接納這樣的人,當耶穌有這樣的舉動在先的時候,我們看到撒該對主說:「主啊,我願意把我所有的一半分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弟兄姊妹,這對撒該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因為撒該要拿到這個稅吏長的工作是要跟大家去搶標決標,搞不好還要賄賂才能得到這份工作。雖是當時的一個罪人,是羅馬政府的走狗,是死要錢,是沒血沒眼淚的壞蛋,但他居然會改變,他很認真、很嚴肅的站在耶穌和眾人的面前宣告說:「我願意把我自己的財產拿出一半來分給窮人,我願意面對我自己以前的不公義,承認自己的錯誤,我願意超過律法的要求賠償別人到四倍。」以前是竭力的想盡辦法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現在卻成了別人的祝福。弟兄姊妹,為什麼撒該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因為耶穌的接納。在撒該還沒有改變之前,耶穌先接納了他,撒該內心改變了,救恩就臨到他的家裡,雖然以前是人人眼中看為不完美、被討厭、被棄絕的人,但他仍然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我們要說,耶穌這樣做是故意的,是要讓我們更深地感受到祂來到世上的目的,人子來不是為了民意支持度的高低,也不是為了受人的歡迎擁戴,更不是要得到更多的粉絲,「人子來,是為了尋找拯救失喪的人」,這就是我們所相信的耶穌,祂看見那些需要的人,祂在他們改變之前就先接納他們,因著耶穌的接納,因著與他們建立關係,人的生命就在這裡被摸著、被改變。弟兄姊妹,透過耶穌這樣所做的,對我們有什麼提醒呢?
生活的回應
一、 教訓責備與關係接納
第一個,我們可以來思想,當我們要跟別人傳福音的時候,教訓與責備、教導與接納的關係,馬太福音第十八章15節這樣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很多時候我們會指出一個人的錯誤,是因為這個人的錯誤讓我們不滿、讓我們生氣,而不是因為我們愛這個人,所以指出他的錯來。教訓別人是比較容易的,接納別人相反的比較困難。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犯了錯,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像那個在公車上的神父,從心裡就很想開口教訓對方一頓,這是我們本能的反應。如果你有養育過小孩就知道,看到他做不好,心裡會很惱怒,一股氣就冒上來。教訓人很容易,可是照著他現在的本相來接納他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接納的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意思,就是我願意花上更多的時間、精神、耐心,去接納這個達不到我標準的人,他的樣子可能讓我不習慣、不喜歡,可是我卻願意照他的實況來接受這個人,如同耶穌接納撒該一樣,並不是表示說這個人是OK的,這個人是不用改變的,相反的,撒該是必須悔改的,撒該必須用他行動來證明他跟隨了耶穌之後生命的改變,我們看見耶穌把接納與建立關係放在讓人悔改以前,不是你悔改之後我才要接納你,當耶穌這樣做,撒該就歡歡喜喜的被改變。
二、 接納會帶來改變的力量
第二個我們看見,接納帶給人改變的力量。哥林多後書第五章14~15節說:「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是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上帝就是用這樣的愛來接納我們、為我們死,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基督就為我們死,讓我們的生命可以得到改變。弟兄姊妹,不曉得你有沒有被人家接納改變的經驗?記得我在讀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小學老師有一個規定,就是男生和女生要坐在一起,所以很多人的桌上會劃一條線;還有另外一個規定,成績好的要跟成績不好的坐在一起,因為這樣的一個規定,我被安排坐在一個女同學的旁邊,坐在她的旁邊我很有壓力,為什麼很有壓力呢?因為她是全班第一名,坐在她旁邊提醒了我一件事情――我的成績很差。小學畢業之後,我們班的同學大部分都去讀同一所國中,國三畢業的那一年,我拿著我的畢業紀念冊,去找這位小學坐在我旁邊的女生,請她幫我在畢業冊簽名留念,我們三年都沒有講過一句話,只有講這樣一次話,她告訴我說:「曾同學,你知道嗎?你的模擬考成績在以前我們小學同班同學的男生當中是第一名耶!」後面加一個「耶」,我聽了之後,嚇了一跳,我說:「我沒有注意到」,我想,為什麼我小學成績這麼爛,在國中三年會突然變好?原來是我在國中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師,這個老師她很關心我,她常常叫我到辦公室,問我說:「你書讀得好不好?你和同學的相處有沒有什麼問題?家裡有沒有什麼狀況?」說實在的,像我這種書讀的很爛、字又寫得很醜、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又不是特別認真聽話、長得也不是很聰明、英俊瀟灑,老師怎麼會注意到我呢?但她就注意到我,她讓我覺得被關心、很溫暖,因為從來沒有一個老師對我這麼好;那個老師是教國文的。我發現從國一開始,我的國文常常是拿全班第一的。從她的身上我看見,接納別人、關懷別人的力量功效是非常大的。弟兄姊妹,我們是被耶穌基督的愛摸著的人,是在耶穌基督裡面享受祂恩典的人,我們更相信耶穌的愛能幫助我們,去接納別人、去關心別人、去帶給別人生命的改變。
三、 做撒該的好朋友
第三個,你是否願意接納撒該作你的好朋友?約翰壹書第一章3節這樣說:「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相交是互動、交通、建立關係,通常我們也認為與別人建立關係是一個傳福音的好管道、好方法。如果我們仔細去聽第一代基督徒他們的得救見證你就會發現,在他們追尋信仰的生命歷程中,他們往往不是自己突然跑進教會,常常是在他的生命裡面出現了一個基督徒,可能是他的同學、同事、朋友、親戚等等。這些人跟他有一個很好的互動,讓他在他們的身上看見了一個基督徒信仰美好的榜樣,我們常常稱這些人是這個人的「天使」。他們是基督徒,因著他們的愛與關心,讓這個人漸漸地對信仰產生興趣。從耶穌認出撒該,我們看見耶穌跟撒該有一個好的互動,耶穌到他家裡作客,住在他的家裡,這樣的互動不是單單的說「撒該,快下來」而已,跟他一起吃飯、跟他一起說話,有了深入的互動,這樣的互動改變了他的生命,生命會影響了生命。當我們看到撒該的生命被改變之後,他就成為別人的祝福。耶利哥城的窮人,也因著撒該捐出一半的財產而得到了祝福。撒該就像是一個不完美的人,他有許多的缺點,他的生命面對著許多的困難,他需要被接納認可,他需要有人願意和他作朋友。弟兄姊妹,在你身旁有沒有這樣的人?還是我們看到這種人就覺得很討厭?那些需要被接納、生命當中有不完全、有需要的人,我們可以學習接納他們、愛他們嗎?耶穌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去接納那些不完全的人、有需要的人。同樣的,我們也可以來學習接納那些需要關係、需要被愛的人。耶穌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耶穌在尋找那些失喪的人,祂看見他們心裡的需要,祂看見他們需要一段關係,而不是看見這個人有多壞,他知道人心裡面的徬徨、驚慌與恐懼,耶穌觸摸這些人,改變他們的生命。弟兄姊妹,誰是我們生命當中的撒該?誰是在我們周圍那些看起來好像生活過得很好,可是卻沒有愛的關係的人?求上帝幫助我們看見這些人的需要,讓我們用耶穌基督的愛來跟他們作朋友。在未來的幾年當中,我們教會開始有計畫要更進一步的來推動小組的事工,因為我們看見,在小組裡面有更多機會讓我們去跟別人作朋友,而不是單單只是一個很膚淺的交誼而已。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在小組裡面去經驗到一個人生命的歷程,看見他們的問題,看見他們的需要,讓我們一起接納他們、了解他們,建立更深的、更親密的關係。期待更多的兄姊一起來為這件事情禱告,如果你可以參與在小組裡面的人,我們一起來參與這個事工;如果時間上有困難,也請弟兄姊妹一同來為這樣的事工禱告,求神幫助我們的教會,幫助我們弟兄姊妹,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和撒該一起來作朋友,讓撒該來到我們的教會、來到我們的小組,他的心就被摸著,他領受到他的生命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改變。我們一起來禱告。
「是的,耶穌,當祢從我們的生命當中經過的時候,主,我們是何等的歡喜、我們是何等的興奮,主,我們看見,如同剛才這首詩歌所說的:『瞎眼的被醫治得看見,瘸腿的得行走,耳聾的得聽見。』父神,當我們的生命被改變的時候,主,我求祢幫助我們,當我們將這樣的一個福音的信息帶給我們的弟兄姊妹,主,因為我們看見他們的需要,因為我們看見他們是祢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父神,求祢讓我們有這樣的看見,願意去接納我們的弟兄姊妹,雖然他們還沒有悔改、還沒有認識祢,求祢在我們的生命中來動工,不論我們是在小組、在教會、在團契,求祢幫助我們弟兄姊妹,願意去成為別人生命當中的天使,願意在別人生命的路程當中,陪伴他們來走前面的這段路,求父神祢幫助我們、帶領我們,讓我們有更多的人,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在我們教會當中,被耶穌觸摸著,讓他們能夠得著改變,求祢聽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曾昭瑞 牧師
聖 經: 【路加福音十九章1~10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請我們一起來禱告:「主耶穌,我們來到祢的面前,再一次要來查看祢的話語,主,求祢用祢的話語來教導我們,好叫我們學習所當學的功課,求祢預備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若我們當中有勞苦重擔的,也求祢親自安慰引領,更保守我們今天的時間,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引言:引起關節炎的原因
有一個神父有一次他上了公車,要去一個地方主持彌撒,結果隔了一站,突然上來了一個全身髒兮兮的酒鬼,身上的臭氣和酒味非常的難聞,這個人的臉上還有一個女人的唇印,口袋裡還放著一罐空的酒瓶,這個酒鬼就大刺刺的坐在神父的身旁。神父心裡覺得很不舒服,越看他就越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墮落敗壞,越想越生氣,心裡就想說:「等一下我一定要好好的教訓他一頓」,結果過了一陣子這個酒鬼忽然轉過頭來對神父說:「神父啊,你知道人為什麼會得關節炎嗎?」 這個神父一聽,心裡就很高興,想說:「機會來了,看我怎麼修理你。」「關節炎!你知道嗎?人之所以會得關節炎,就是因為吃喝嫖賭、壞事做盡,要是不悔改,別說關節炎,將來還會下地獄!」 講完之後,這個神父就很生氣的把頭轉過去,可是這個神父說完之後,就覺得心中很不平安,他說:「我怎麼可以對一個人這麼兇呢?」所以他就禱告說:「上帝啊,我錯了,求祢赦免我的罪,我不應該對他的口氣這麼不好。」禱告完之後就轉身對那個酒鬼說:「抱歉,我剛才對你說話的口氣不太好,你得了關節炎多久了?」 那個酒鬼看了看神父然後笑著說:「沒有啦,不是我得關節炎啦,我是看報紙上說教皇得了關節炎。」雖然這只是一個笑話,可是卻反映出有時候我們叫人家來信耶穌,比較多的時候是用指責的,用罵的,罵到讓那個人知錯、讓那個人悔改。但有時候我們往往越罵效果越差,那些真的需要耶穌的人,越聽就越害怕,因為聖經跟我們說,當亞當犯了罪的時候,他就去跑去躲藏起來,因他害怕他的罪被指責出來,同樣今天也有許多人他們常常不敢來教會,因為他們害怕他們的罪惡被指出來。今天的這段經文,是我們從小在主日學就很熟悉「矮子撒該」的故事,撒該是個稅吏,也是一個有錢的財主。他的身材很矮、替羅馬政府工作、抽猶太人的稅,常常為了多賺一點錢,就欺壓那些繳不起稅金的窮人和寡婦,所以他雖然很有錢、很有權勢,但卻沒有朋友,大家都討厭他、瞧不起他,認為他是一個壞蛋。
一、 撒該―滿心好奇的期待(路19:1~4)
可是我們今天在這段聖經中看到,他除了是一個壞蛋以外,也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當耶穌進入耶利哥城的時候,他的事蹟已經傳遍了那個地方,那時候的耶穌是一位超級巨星。當你越來越出名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對你好奇、好感。耶穌也是這樣,那時有許多人跟隨著祂,為著只是要多看耶穌一眼,看看這位偉大的人物長得是什麼樣子。撒該也聽到了耶穌要來的消息,因為對他而言,耶穌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祂不單單只是醫病趕鬼、傳天國的道理而已。對撒該而言,耶穌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因為祂同情罪人和稅吏作朋友,所以對撒該而言,他想看看這位耶穌,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不過可能撒該工作太忙,收太多錢,當他想出門來看耶穌的時候,發現不得了,整個街上已經是人山人海、站滿了人,好的位置都被佔走了,偏偏撒該又不是長得人高馬大,也沒有人願意讓他站到前面去,撒該沒有辦法,為了要看耶穌,他只好往前冒險的爬上一棵樹。但是他為什麼願意冒這樣的險呢?當時在國稅局當官不是一件好的差事,有一種人,是愛國主義的激進份子叫作奮銳黨,也有人叫他們小刀黨,身上都帶著扁鑽或小刀,他們看到這種稅吏就會偷偷的往前送上一刀,專門暗殺那種幫羅馬政府欺壓百姓的稅吏。這個矮子撒該他到爬到樹上去,豈不成了一個明顯的目標,但他內心有的一種渴望,他想要見到耶穌,不單單只是偶像的崇拜心理,更是因為心裡對耶穌有好感,因為這個人會接待他。
二、 耶穌―因接納被人議論(路19:5~7)
當耶穌經過的時候,就看見了撒該,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這段經文解經家有很多種解釋,為什麼耶穌一看就知道這個人叫作撒該,但不論如何,耶穌跟他互動中最重要的關係是,耶穌沒有指責他,也沒有教訓他要悔改。耶穌向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耶穌說:「我『必』住在你家」,這個「必」,在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是「必須」,耶穌對他說:「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裡」,這句話很有學問。耶利哥城是座大城,那裡的稅收非常的多,是進入耶路撒冷必經的通道,有很多的旅館,可以在那裡過夜。而以耶穌的聲望、名氣,受歡迎的程度,不愁沒有地方住,有許多人願意招待耶穌為榮,邀請耶穌到他家裡來住,是件很光榮的事情。可是耶穌居然對撒該說:「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裡。」耶穌的主動,且用一種肯定的態度來對撒該說話,對撒該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榮幸,因為一個受到眾人歡迎、尊敬、又有名望的人,要去住一個被人厭惡、排斥、否定的人的家裡,這種互動的對比是很鮮明的。當耶穌在眾人面前大聲宣佈說:「今天我必須住在你家」,我們可以想像撒該有得意外又受寵若驚,「這怎麼可能?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竟然願意主動的到我家來,這是何等大的榮耀!」這種被看見、被認同、被接納的感覺進入了撒該的心裡,聖經說:「撒該就急急忙忙的下來,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當撒該歡歡喜喜地接待耶穌的時候,聖經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人都覺得很高興,相反的,這個舉動太震撼了,許多人都受不了,很多人看見就私下議論,或者是怨埋,在那裡唧唧咕咕,「這個人竟然到罪人家裡去」,很顯然的,在場的群眾聽見了耶穌的宣佈,他們心裡面就不舒服、不開心、不滿意,「耶穌怎麼可以去罪人的家裡面呢?祂怎麼可以去讓撒該招待呢?耶穌難道不知道他是一個罪人嗎?他怎麼可以去他家和他一起吃飯,甚至住在他家裡面,這樣做,算什麼?」很多人的心裡就不高興,因為這樣做違背了聖俗分離的律法,會沾染不潔淨,如果當時候有民意調查的話,耶穌做這件事情會讓他的民意支持度掉好幾個百分點。可是耶穌卻這樣做,他接納撒該,不是因為撒該是一個罪人,而是因為耶穌看見撒該需要一個關係、需要被接納,為了讓撒該能夠有上帝的救恩臨到,所以耶穌不顧眾人的反對,到他的家裡去住。
三、 關係讓改變臨到(路19:8~10)
我們看到,當耶穌這樣與撒該建立關係的時候,改變的臨到,耶穌祂怎麼做?首先欣賞他的優點,撒該這個人有什麼優點?他最大的優點是什麼?就是很有錢,沒有朋友、沒有關係,招待耶穌是他做得到的;第二個,耶穌故意接近他。耶穌告訴撒該說:「我必到你家裡去住」,透過這樣,耶穌來接近他;第三個,耶穌讓撒該有機會來幫助祂解決住宿的問題,這是很特別的。上一次我們聽到蔡牧師講到撒馬利亞的婦人時,說耶穌傳福音的時候,常常是讓接受福音的人來幫助祂,我們看見耶穌也是把這樣的一個機會給了撒該,讓他能夠來幫助耶穌。當時的人認為,一個人如果到別人的家裡去住、去吃東西,就是對這個人的接納,把他當成自己人,看重吃飯的社交意義,遠遠大過生理的需求。所以當耶穌來到撒該的家裡的時候,我們看見耶穌願意跟這個人作朋友,祂願意接納這樣的人,當耶穌有這樣的舉動在先的時候,我們看到撒該對主說:「主啊,我願意把我所有的一半分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弟兄姊妹,這對撒該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因為撒該要拿到這個稅吏長的工作是要跟大家去搶標決標,搞不好還要賄賂才能得到這份工作。雖是當時的一個罪人,是羅馬政府的走狗,是死要錢,是沒血沒眼淚的壞蛋,但他居然會改變,他很認真、很嚴肅的站在耶穌和眾人的面前宣告說:「我願意把我自己的財產拿出一半來分給窮人,我願意面對我自己以前的不公義,承認自己的錯誤,我願意超過律法的要求賠償別人到四倍。」以前是竭力的想盡辦法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現在卻成了別人的祝福。弟兄姊妹,為什麼撒該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因為耶穌的接納。在撒該還沒有改變之前,耶穌先接納了他,撒該內心改變了,救恩就臨到他的家裡,雖然以前是人人眼中看為不完美、被討厭、被棄絕的人,但他仍然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我們要說,耶穌這樣做是故意的,是要讓我們更深地感受到祂來到世上的目的,人子來不是為了民意支持度的高低,也不是為了受人的歡迎擁戴,更不是要得到更多的粉絲,「人子來,是為了尋找拯救失喪的人」,這就是我們所相信的耶穌,祂看見那些需要的人,祂在他們改變之前就先接納他們,因著耶穌的接納,因著與他們建立關係,人的生命就在這裡被摸著、被改變。弟兄姊妹,透過耶穌這樣所做的,對我們有什麼提醒呢?
生活的回應
一、 教訓責備與關係接納
第一個,我們可以來思想,當我們要跟別人傳福音的時候,教訓與責備、教導與接納的關係,馬太福音第十八章15節這樣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很多時候我們會指出一個人的錯誤,是因為這個人的錯誤讓我們不滿、讓我們生氣,而不是因為我們愛這個人,所以指出他的錯來。教訓別人是比較容易的,接納別人相反的比較困難。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犯了錯,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像那個在公車上的神父,從心裡就很想開口教訓對方一頓,這是我們本能的反應。如果你有養育過小孩就知道,看到他做不好,心裡會很惱怒,一股氣就冒上來。教訓人很容易,可是照著他現在的本相來接納他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接納的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意思,就是我願意花上更多的時間、精神、耐心,去接納這個達不到我標準的人,他的樣子可能讓我不習慣、不喜歡,可是我卻願意照他的實況來接受這個人,如同耶穌接納撒該一樣,並不是表示說這個人是OK的,這個人是不用改變的,相反的,撒該是必須悔改的,撒該必須用他行動來證明他跟隨了耶穌之後生命的改變,我們看見耶穌把接納與建立關係放在讓人悔改以前,不是你悔改之後我才要接納你,當耶穌這樣做,撒該就歡歡喜喜的被改變。
二、 接納會帶來改變的力量
第二個我們看見,接納帶給人改變的力量。哥林多後書第五章14~15節說:「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是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上帝就是用這樣的愛來接納我們、為我們死,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基督就為我們死,讓我們的生命可以得到改變。弟兄姊妹,不曉得你有沒有被人家接納改變的經驗?記得我在讀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小學老師有一個規定,就是男生和女生要坐在一起,所以很多人的桌上會劃一條線;還有另外一個規定,成績好的要跟成績不好的坐在一起,因為這樣的一個規定,我被安排坐在一個女同學的旁邊,坐在她的旁邊我很有壓力,為什麼很有壓力呢?因為她是全班第一名,坐在她旁邊提醒了我一件事情――我的成績很差。小學畢業之後,我們班的同學大部分都去讀同一所國中,國三畢業的那一年,我拿著我的畢業紀念冊,去找這位小學坐在我旁邊的女生,請她幫我在畢業冊簽名留念,我們三年都沒有講過一句話,只有講這樣一次話,她告訴我說:「曾同學,你知道嗎?你的模擬考成績在以前我們小學同班同學的男生當中是第一名耶!」後面加一個「耶」,我聽了之後,嚇了一跳,我說:「我沒有注意到」,我想,為什麼我小學成績這麼爛,在國中三年會突然變好?原來是我在國中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師,這個老師她很關心我,她常常叫我到辦公室,問我說:「你書讀得好不好?你和同學的相處有沒有什麼問題?家裡有沒有什麼狀況?」說實在的,像我這種書讀的很爛、字又寫得很醜、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又不是特別認真聽話、長得也不是很聰明、英俊瀟灑,老師怎麼會注意到我呢?但她就注意到我,她讓我覺得被關心、很溫暖,因為從來沒有一個老師對我這麼好;那個老師是教國文的。我發現從國一開始,我的國文常常是拿全班第一的。從她的身上我看見,接納別人、關懷別人的力量功效是非常大的。弟兄姊妹,我們是被耶穌基督的愛摸著的人,是在耶穌基督裡面享受祂恩典的人,我們更相信耶穌的愛能幫助我們,去接納別人、去關心別人、去帶給別人生命的改變。
三、 做撒該的好朋友
第三個,你是否願意接納撒該作你的好朋友?約翰壹書第一章3節這樣說:「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祂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相交是互動、交通、建立關係,通常我們也認為與別人建立關係是一個傳福音的好管道、好方法。如果我們仔細去聽第一代基督徒他們的得救見證你就會發現,在他們追尋信仰的生命歷程中,他們往往不是自己突然跑進教會,常常是在他的生命裡面出現了一個基督徒,可能是他的同學、同事、朋友、親戚等等。這些人跟他有一個很好的互動,讓他在他們的身上看見了一個基督徒信仰美好的榜樣,我們常常稱這些人是這個人的「天使」。他們是基督徒,因著他們的愛與關心,讓這個人漸漸地對信仰產生興趣。從耶穌認出撒該,我們看見耶穌跟撒該有一個好的互動,耶穌到他家裡作客,住在他的家裡,這樣的互動不是單單的說「撒該,快下來」而已,跟他一起吃飯、跟他一起說話,有了深入的互動,這樣的互動改變了他的生命,生命會影響了生命。當我們看到撒該的生命被改變之後,他就成為別人的祝福。耶利哥城的窮人,也因著撒該捐出一半的財產而得到了祝福。撒該就像是一個不完美的人,他有許多的缺點,他的生命面對著許多的困難,他需要被接納認可,他需要有人願意和他作朋友。弟兄姊妹,在你身旁有沒有這樣的人?還是我們看到這種人就覺得很討厭?那些需要被接納、生命當中有不完全、有需要的人,我們可以學習接納他們、愛他們嗎?耶穌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去接納那些不完全的人、有需要的人。同樣的,我們也可以來學習接納那些需要關係、需要被愛的人。耶穌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耶穌在尋找那些失喪的人,祂看見他們心裡的需要,祂看見他們需要一段關係,而不是看見這個人有多壞,他知道人心裡面的徬徨、驚慌與恐懼,耶穌觸摸這些人,改變他們的生命。弟兄姊妹,誰是我們生命當中的撒該?誰是在我們周圍那些看起來好像生活過得很好,可是卻沒有愛的關係的人?求上帝幫助我們看見這些人的需要,讓我們用耶穌基督的愛來跟他們作朋友。在未來的幾年當中,我們教會開始有計畫要更進一步的來推動小組的事工,因為我們看見,在小組裡面有更多機會讓我們去跟別人作朋友,而不是單單只是一個很膚淺的交誼而已。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在小組裡面去經驗到一個人生命的歷程,看見他們的問題,看見他們的需要,讓我們一起接納他們、了解他們,建立更深的、更親密的關係。期待更多的兄姊一起來為這件事情禱告,如果你可以參與在小組裡面的人,我們一起來參與這個事工;如果時間上有困難,也請弟兄姊妹一同來為這樣的事工禱告,求神幫助我們的教會,幫助我們弟兄姊妹,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和撒該一起來作朋友,讓撒該來到我們的教會、來到我們的小組,他的心就被摸著,他領受到他的生命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改變。我們一起來禱告。
「是的,耶穌,當祢從我們的生命當中經過的時候,主,我們是何等的歡喜、我們是何等的興奮,主,我們看見,如同剛才這首詩歌所說的:『瞎眼的被醫治得看見,瘸腿的得行走,耳聾的得聽見。』父神,當我們的生命被改變的時候,主,我求祢幫助我們,當我們將這樣的一個福音的信息帶給我們的弟兄姊妹,主,因為我們看見他們的需要,因為我們看見他們是祢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父神,求祢讓我們有這樣的看見,願意去接納我們的弟兄姊妹,雖然他們還沒有悔改、還沒有認識祢,求祢在我們的生命中來動工,不論我們是在小組、在教會、在團契,求祢幫助我們弟兄姊妹,願意去成為別人生命當中的天使,願意在別人生命的路程當中,陪伴他們來走前面的這段路,求父神祢幫助我們、帶領我們,讓我們有更多的人,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在我們教會當中,被耶穌觸摸著,讓他們能夠得著改變,求祢聽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愛的系列(二十二):愛與盼望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3.1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7c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謝謝大家的代禱,我們五個人去新加坡學習,出發前,李牧師和我生病了,病好了也回來了。感謝主,這期間看到那間教會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屬於神召會(三一基督徒中心),在靈恩的解釋上與我們教會有所不同,可是他們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以後有機會我會陸陸續續的跟大家分享。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愛與盼望”,到底盼望是什麼?為什麼在愛裡面就有盼望?如果你曾經看過一對熱戀中的情人,你就可以體會。他們兩人一起編織著未來的美夢,他們對前景充滿盼望,所以愛會帶來盼望。我們今天的經文,所有版本的翻譯都很相似,和合本翻譯為「凡是盼望」,現代中文修訂版則翻譯為「對一切有盼望」。大部分的英文版,不管是NKJ(New King James Version新欽定本)、NRS(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現代修訂標準版)、NAS(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現代美國標準版),都是翻譯為Love hopes all things.,我想這和愛是「凡是盼望」對應的很好,可是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現代國際版聖經)的翻譯是Love always hopes.,它就不是強調盼望的東西,而是說盼望是一種一直存在的狀態,我想翻譯為「對一切有盼望」是對應NIV的翻譯Love always hope。
Ⅰ、引言:從絕望之山鑿出盼望之石(Martin Luther King Jr. 1963. 08. 28.)
講到盼望,我們會想到一個人,他就是美國馬丁路德金恩牧師 (Rev. Martin Luther King Jr.),他發表了一篇影響美國相當大的演講,到現在大家還認為是全世界很偉大的演說,就是「I have a Dream.」。在1963年8月28日當天,有二十五萬個美國人,大部分是黑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在林肯紀念館的台階上,金恩牧師分享了這篇信息,他的題目是「我有一個夢」,其中有一段說到:「This is our hope, and this is the faith that I go back to the South with.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在這裡面他說:「這是我們的盼望,這是我將帶回南方去的信心,根據這樣的信心,我們就能從絕望的山開鑿出一個盼望的石頭。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他依據的是美國立國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所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他期待美國立國的精神可以落實,全世界的人類應該是平等的、應該是自由的、應該是相愛的、應該是和平的、應該是有同樣的機會,「我堅持相信這句話是對的,我們應該往那裡走」,只是這張支票跳票了,雖然經過林肯總統為了解放黑奴不惜發動南北戰爭,一直到金恩牧師的時候,黑人還是沒有得到他們該有的平等與自由,其實他要講的就是:「我相信這些還是對的,我還是存著盼望,有一天黑人的孩子和白人的孩子可以一起遊玩、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嬉戲、一起歡笑。」去年十一月,美國政府終於破土開工,在華盛頓特區的公共公園裡,開始建設馬丁路德金恩的紀念館(MLK Memorial),很有意思,這個紀念館就位在傑佛遜紀念碑(Jefferson Monument)和林肯紀念館(Lincoln Memorial)當中的地帶,他們做了刻意的安排,它是位在一條河流旁邊的一個半圓形結構,後面是一座山,這座山被挖了一個洞,這個洞成為入口,挖出來的石塊被移出來,矗立在廣場上,這樣的場景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句話:「我們要從絕望的山當中開鑿出一塊盼望的石頭」,這成為它的主題Stone of Hope,當中還有一座Martin Luther King的雕像,他面向Jefferson Monument。已在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募款、破土、動工,預計在2008年完成整個紀念館,它的前面是傑佛遜紀念碑(Jefferson Monument),後面則是林肯紀念館(Lincoln Memorial), 馬丁路德金恩的紀念館MLK (Martin Luther King ) Memoria則位於中間。 Jefferson是宣告(Declare)一個盼望,宣告美國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可是Lincoln為了這個目標,不惜發動內戰,要捍衛(Defend)這個宣告,可是一直到Martin Luther King的時候,他希望把這個夢想Redeem(贖回)落實,雖然林肯打仗了,雖然黑人解放了,可是實際上黑人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機會,所以Martin Luther King繼續堅持American dream and hope(美國夢想與希望 )。在絕望之山鑿出盼望之石,是金恩牧師留給我們珍貴而重要的遺產。
Ⅱ、凡事盼望
1、 希臘文:盼望έ λπίζώ (elpizo)
我們今天的重點就是這個「盼望」,這個字在希臘文叫作έ λπίζώ (elpizo)。
2、 英 文:
hopes all things (NKJ) (NRS) (NAS)
always hopes (NIV)
英文有hopes all things和always hopes兩種不同的翻譯。
3、 中 文:
凡事盼望(和合本)
對一切有盼望(現中修)
中文有「凡是盼望」和「對一切有盼望」兩種不同的翻譯。
Ⅲ、兩種盼望
1、 目標:渴望與期待 hope for
當我们仔細查看聖經裡面έ λπίζώ (elpizo)這個字時,我們會發現裡面隱含兩個相關卻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如果我們用英文來表達就可以很容易的了解。第一個叫作hope for,這是對於所渴望和期待的「目標」,你盼望將來怎麼樣,做什麼事,得到什麼東西,變成什麼樣的狀況,這是盼望的目標。
2、 對象:確信與倚靠 hope in
在聖經裡面強調的比較不是hope for,而是hope in確信和倚靠的對象,你的盼望是建築在哪一個對象上面?這盼望與信心有關,你所確信和倚靠的對象,讓你對將來有一個期待。hope for和hope in在聖經裡面都有呈現出來,hope for是一個期待,hope in是一個確信,比如說,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我『指望』快到你那裡去,所以先將這些事寫給你。」(提前3:14)這是保羅的一個hope for,他希望很快的可以到提摩太那兒,可是在提摩太前書第四章10節說:「我們勞苦努力,正是為此,因我們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這裡的指望就不是指將來的事情,而是指望的「根據」是永生神,我們用信心抓住這個應許,在前方就有盼望,因為我們知道神是信實的、神是愛我們的,祂既然應許我們,祂一定會實現,所以盼望是因著確信與倚靠的對象。我們再來找一處經文,這是保羅寫給腓利門的信,裡面他說到:「此外你還要給我預備住處;因為我『盼望』藉著你們的禱告,必蒙恩到你們那裡去。」(門:22)保羅在牢裡面,可是他有一個盼望,有一天會從牢裡被放出來,去拜訪他们,希望幫忙預備房間,使保羅去時可以有地方住,這是對將來的一個期待(hope for)。在提摩太前書第六章17節,同樣的字έ λπίζώ (elpizo),中文翻譯成依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你把將來的盼望建築在什麼上面?不要把你的盼望建築在錢財上面,要把你的盼望建築在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身上,這是hope in。我們可以想一想,今天我的盼望是放在哪裡?子女身上?財富上?目前的工作上?或是台灣的政治前途?基督徒的盼望是在於神及祂的應許。強調這個、把這個講的最好的是神學家Jürgen Moltmann(莫特曼),他提到「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我在牧函裡稍微的介紹了他的盼望神學。他曾經在二次大戰被英國抓去當戰俘,看著很多同樣是戰俘的人,由於絕望在集中營裡就死掉了,他本來是一個不怎麼樣的基督徒,是只有聖誕節才去教會的基督徒,在集中營裡快要失去盼望的時候,一位美國軍中牧師給了他一本聖經,他讀了又讀,才知道上帝一直與他同在,上帝在聖經裡面應許他,上帝會帶領他,不管他遭遇什麼樣的處境,這個盼望讓他渡過了集中營的日子,後來他放棄原來學習的物理學,進到神學院去,之後成為一位很有名的神學家,他的神學叫作「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我想重點不是hope for,重點是hope in。他所建構的盼望,就是那位上帝,是怎麼樣的上帝呢?祂是曾經在歷史中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上帝,(當時以色列人在埃及作奴隸沒有盼望,不知何時才能夠出頭天,上帝差遣摩西把他們從為奴之地拯救出來,讓他們得到自由,不再被欺壓),是讓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上帝(耶穌基督雖然被人不公義的判了死刑,死在十字架上,上帝卻讓祂從死裡復活),也是給我們新天新地應許的上帝,這樣的事實讓我們確信所信的神是可靠的,不論我們遇到的處境是多麼艱難和黑暗,還是有路可走,這成為盼望神學的重點,他的盼望觀點很特別,他說:「如果你盼望這些,它就會成為你現在努力活出的方式、活出的方向、活出的目標。」所講的新天新地就是「但我們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3:13)在新天新地裡是充滿了像Martin Luther King所期待的,就是「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5:24)人與人之間是公平的,人與人之間是慈愛的,他認為如果你有這樣的盼望,你今天就要過這種行公義好憐憫的生活,而不是今天不管周圍社會是怎麼樣混亂黑暗,我們什麼也不做,只等著將來上帝把新天新地帶來,他認為不是這樣,盼望應該影響今天,今天的生活態度應該是將來的樣子,這是莫特曼所提的「盼望神學」。
Ⅳ、盼望的果效
1、 苦難裡的喜樂
如果我們這樣相信的話,盼望會對於今天的生活帶來一些影響、帶來一些改變。但以理的三個朋友,他們對於上帝給他們的承諾,有堅定的信心和盼望,所以當統治他們的國王強迫他們要放棄信仰時,他們堅持,結果被丟到火爐裡面,被丟進去之前他們對國王講一句話:「我們堅持相信上帝承諾我們的,祂會保護我們,祂會帶領我們,所以我們不放棄我們的信仰。」結果國王就說:「好,那就把你們丟進去。」想不到丟進去的是三個,結果跑出來第四個,「咦?那第四個人看起來好像人子。」他們在爐火裡面居然沒有被烤焦,國王就請他們出來。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故事,那是對神承諾應許的信心,帶來堅持的盼望,這個盼望使他們在苦難裡面有喜樂,「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窰中救出來。王啊,祂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但3:17)他們的盼望、他們的確信,所以他們在如火窯般的苦難當中,他們還是有喜樂,這三個人是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他們活出來的見證,第四個人聖經說「看起來好像人子」,在苦難中基督一直陪著他們,我想這也是莫特曼在集中營裡所體會到的,我們的神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祂是跟我们一起在患難中的神,基督在苦難中陪伴著我们,所以我们有盼望。因著基督與我们同在,我们在患難中仍有喜樂,這就是聖經羅馬書中保羅所提到的:「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2~5)因為對神的愛有深切的把握、相信和體認時,就會產生盼望,使我們在苦難中、在患難裡也會有喜樂。因著神的愛,我們能夠經歷及勝過所有一切的苦難,「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8:35)。保羅說:「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38~39節)所以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彰顯出來的愛,讓我們有盼望,這個盼望使我們在困境苦難中仍有喜樂,這是盼望的第一個果效。
2、 傳福音的愛心
談到第二個果效“傳福音的愛心”,我要分享我們在新加坡教會看到的情形,福音不只是給我們,還要給所有願意相信的人,如果你對福音有盼望,就會帶來傳福音的熱情,你會對還沒有聽到福音的靈魂有愛心,這個叫作傳福音的愛心。因著福音應許的相信,帶來了盼望,保羅說:「…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這是對傳福音對象的愛心,對基督的信心就會產生向眾聖徒的愛心,「因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並向眾聖徒的愛心,是為那給你們存在天上的盼望;這盼望就是你們從前在福音真理的道上所聽見的。」(西1:4~5)有這個盼望會產生愛心,這個盼望是什麼盼望?就是福音真理上的盼望,就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的愛,要拯救、要改變所有願意相信的人,如果你相信這樣的一個福音的應許,你在傳福音上面就會很熱心。新加坡教會他們的小組做得很成功,在幾年內,教會從幾百人變成現在的五千人,很有活力。他們對傳福音很有熱情,每一個人到教會信主以後,差不多九個月以內,就可以開始去帶另外一個人來信主,他們用小組的方式,平均起來大約九個月到一年半就能夠帶人信主,這是他們的經驗,他們叫作屬靈的父母,就像經文所說的「再受生產之苦」,他們從這句話得到一個Image,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屬靈爸爸或媽媽,要把福音的種子撒在一個人的心裡面,慢慢的帶他一直到「基督成形」,這是對福音的盼望所帶來的愛心。他們不是把一個人帶到決志信主就算了,他們是持續的帶領他,直到他也可以再生下一個屬靈的孩子。基督成形,就把福音的盼望又傳承下去,所以他們教會成長的很快,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傳福音上面堅持這樣的盼望、這樣的努力,在歌羅西書說:「神願意叫他們知道,這奧祕在外邦人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就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西1:27)外邦人就是還沒有信主的人,「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28~29節)為這樣願意勞苦、為這樣願意盡心竭力,這是因為對福音的應許有一個確信,因此會在傳福音上表現出對那些未信主的人有很大的愛心。
3、 成長中的忍耐
當你傳福音給一個人,讓基督的愛改變他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人其實並不是沒有問題,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這時盼望就可以等他把那個問題解決,這個等待需要忍耐,福音要改變一個人是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並不是那麼的順利,是有一些困難,當你確信福音可以改變這個人時,你除了在傳福音給對方上有愛心之外,你在等待他成長的時候,你會表現出無比的耐心,就好像「…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5:7)出產是需要時間的,你種一棵植物等到它長大是需要時間,確信盼望這棵植物將來會長大,使得這個農夫可以等待,不管是稻子、麥子、果樹等等,由於有盼望,他可以等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保羅說:「…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所以盼望讓我們在艱難中會帶來喜樂;盼望讓我們對未信主的人有愛心,希望把福音傳給對方;盼望讓我們在看到對方成長過程中,遇到各樣的情況時,可以等待,你會給對方時間和空間長大,在等待的同時,你會看他的問題是什麼,需要什麼,就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幫助他長大,「…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帖前5:14),就是等待對方長大到像福音應許所應該有的「基督成形」的過程中的忍耐。所以一個在上帝的福音裡面有盼望的人,會表現出來苦難中的喜樂,傳福音中的愛心,和等待對方成長時的耐心。
Ⅴ、愛與盼望
1、 羅曼蒂克充滿盼望 (Romantic love fills with hope)
我們再回頭講到愛與盼望的關係,當我們進入愛裡面的時候,剛才我一開始就講,在愛裡面是充滿了憧憬、充滿了美夢,這個我們叫作羅曼蒂克,這樣的愛情是充滿了盼望。
2、 冷酷現實挑戰盼望 (Realistic love challenges hope)
可是愛情不會都是這樣,一旦遇到現實生活時,這個盼望就受到挑戰,愛情變得很辛苦,像一輛摩托車上擠了一家大小五六個人,這是現實的挑戰,我們的夢想一定會帶來挑戰,冷酷的現實會對我们那羅曼蒂克愛情的盼望帶來挑戰,這時候就看這兩個人有沒有辦法一起來面對,在現實生活下所帶來的傷害和挑戰,如果有辦法好好處理的話,新的盼望會再產生,就可以克服那些困難;如果沒有辦法處理的話,這個盼望就會被現實扼殺掉,一旦扼殺掉我們叫作絕望。大部分的人要結束婚姻的時候都是說:「我對這個婚姻沒有盼望,我的愛已經沒有辦法勝過這個殘酷的現實,我已經放棄了,我覺得我們兩個人不可能有明天,未來不會再改善了。」當這個盼望被現實殘害以後,這個婚姻、這個愛的關係就會枯萎、以致於終止。
3、 救贖更新重燃盼望 (Redemptive love rekindles hope)
可是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靠著神的恩典,在還有一點盼望的時候,你要是不放棄,願意再努力看看,就有可能克服困難,走出一條新的路,突破這個困境,就會進到下一個階段――獲取生機,也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裡面應許給我們死而復活的盼望,會讓你熬過現實的考驗,重新再燃起一個新的盼望。一起經歷過,這樣的愛會比起初的愛更落實,經過考驗的盼望則是更踏實,這是愛與盼望的關係。
Ⅵ、盼望與愛
1、 盼望讓愛學習等待
盼望與愛有關係嗎?第一,在盼望裡面愛就可以等待,等待對方。在盼望當中,愛就不會勉強,聖經提到「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羅8:25)常言道:「真愛需要等待」,在盼望裡面你可以等,等到對方願意,等到對方預備好 (Ready),然後再一起享受那份愛的甜美。
2、 盼望促愛努力耕耘
另外在盼望裡面,你會耕耘,因為你帶著一個盼望,你會努力去耕耘,在愛的當中,由於對前面有一個愛的憧憬,你就不會呆坐在那邊,相愛的人會一起商量、一起努力,把夢想和盼望變成實際,烏托邦(utopia)和盼望的不同在於,烏托邦就是說我們有一個美夢,然後就什麼都不做,可是莫特曼說,這樣不是盼望,那只是幻想,真正的盼望會帶來行動,你願意為此盡心勞苦,會努力耕耘,聖經說:「因為耕種的當存著指望去耕種;打場的也當存得糧的指望去打場。」(林前9:10)所以盼望會讓你現在願意去努力、願意去耕耘,期待盼望能更快臨到。
3、 盼望使愛堅信到底
盼望使愛堅信到底,在彼此的愛受到強烈衝擊時,盼望讓愛不被放棄,亞伯拉罕讓我們看到一個很特別的經驗,「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這個英文叫作Hope against hope,照常理是不可能的,因為亞伯拉罕已經一百歲了,他老婆撒拉也已經九十歲了,上帝應許他的後代要像海邊的沙那樣多,這怎麼可能呢,可是在這樣的時候,因為亞伯拉罕對上帝應許的信心,讓他堅持這個盼望,讓他不放棄,後來他真的得到了他所相信的,也成為我們的信心之父,「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正如先前所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並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羅4:18~21)
Ⅶ、結論:慈父的愛 容許嘗試 等待醒悟 慈父的愛 遠遠看見 出來相勸
最後我要以路加福音(路15:11~32)浪子的父親做為結論,浪子的父親,是一個因為愛而對兩個孩子充滿著盼望的榜樣,他因為愛他的孩子,他對這個孩子的盼望,到一個程度,他可以容許他的孩子去做各種、包括錯誤的嘗試,To love enough to let go.,愛使他可以放手,讓所愛的孩子去嘗試,可以等孩子自己去學到功課、自己去醒悟,當這個孩子醒悟的時候,聖經形容這位父親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遠遠看見,讓我想到一個畫面,這個爸爸愛他的孩子,讓他去嘗試,讓他自己知道錯了,醒悟過來,可是這個爸爸不是就沒做事,他是每天早上起來,踮著腳尖、手放額頭上、引頸而盼,看孩子回來了沒有,所以這個爸爸做很多事,他有一個很積極的盼望,他讓這個孩子自己決定回來,雖然孩子在外面很頹廢,但是上帝還不放棄他,期待有一天他會回頭。同樣的,當這個老二回來的時候,這個父親還要處理老大的心結,因為老大一比較之下,很不高興、很不以為然,這個爸爸把老二盼回家,迎接他回家的時候,他還要出來勸老大,跟老大說:「唉呀,不要這樣啦,你弟弟回來就好,不要那麼生氣和計較嘛。」可是很特別的,聖經就停在那邊,所以我覺得這個爸爸對老大還是帶有盼望,他也是給老大同樣的機會說:「你自己決定要不要進來,跟家裡面的人一起快樂。」這整個故事,從盼望和愛的角度來講,在愛裡面是可以給對方機會;在愛裡面是可以給對方時間;在愛裡面是可以等對方改變;在愛裡面可以給對方一個勸告。總而言之,不管是慈父的等待浪子省悟或是對老大的相勸,都代表著愛裡面的盼望,因為愛而盼望。我想這也是上帝對我們的愛和盼望,祂是不放棄的上帝、是盼望的上帝,祂不管我們有多放蕩、多計較,上帝總在那裡等待著我們。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上帝,我們感謝祢,因為浪子回頭故事中的父親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神祢對我們是充滿盼望的等待、充滿盼望的愛,主,祢給我們自由,祢等我們悔改,主,祢像那個爸爸站在門口踮著腳尖、舉起手、遠遠的望,當我們內心不滿,充滿抱怨的時候,祢就像那個有盼望的爸爸,願意來勸我們,要我們改變,但是祢沒有勉強,祢仍舊帶著盼望愛我們。求祢幫助我們,從祢有所學習,也幫助我們,珍惜這樣的愛,不讓祢的盼望落空,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有一首詩歌叫作「眼光」,這首詩歌我很喜歡,它講到盼望其實是一種眼光、一種有希望的眼光,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災害,當你有盼望的眼光,你就可以熬過艱難,進到一個全新的境界。不管天有多黑,不管路有多長,我們憑信心抓住神的應許,我們就有盼望,我們就可以夜盡天明,我們可以走到雲端,不曉得弟兄姊妹,你現在是處在什麼樣的困境,不管我們的婚姻,我們跟孩子的關係,不管現在遇到什麼樣的黑暗,我們要抓住盼望,我們抓住神的應許,可以幫我們渡過艱難,幫我們走過黑暗,幫我們進入光明。
「親愛的主,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像亞伯拉罕一樣,似乎走到了沒有盼望的情況,也像保羅一樣,遭遇到很大的艱難,但是不管是亞伯拉罕或是保羅,他們用信心的手緊緊的抓住神的應許,他們得到盼望,這個盼望幫他們從黑暗走向光明、幫他們渡過艱難。主耶穌,在我們傳福音的時候,有時候因為看不見果效,我們慢慢就失去傳福音的熱情。求主使我們對神福音的應許有盼望,我們可以用信心抓住,讓我們願意等待一個人在信心上面的成長,不管遇到的是怎麼樣的艱難。主在我們的婚姻、在我們的家庭當中,讓我們不輕易的放棄,讓我們不輕易的絕望,讓我們用信心抓住神祢的應許,因為神的愛可以改變一切。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7c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謝謝大家的代禱,我們五個人去新加坡學習,出發前,李牧師和我生病了,病好了也回來了。感謝主,這期間看到那間教會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屬於神召會(三一基督徒中心),在靈恩的解釋上與我們教會有所不同,可是他們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以後有機會我會陸陸續續的跟大家分享。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愛與盼望”,到底盼望是什麼?為什麼在愛裡面就有盼望?如果你曾經看過一對熱戀中的情人,你就可以體會。他們兩人一起編織著未來的美夢,他們對前景充滿盼望,所以愛會帶來盼望。我們今天的經文,所有版本的翻譯都很相似,和合本翻譯為「凡是盼望」,現代中文修訂版則翻譯為「對一切有盼望」。大部分的英文版,不管是NKJ(New King James Version新欽定本)、NRS(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現代修訂標準版)、NAS(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現代美國標準版),都是翻譯為Love hopes all things.,我想這和愛是「凡是盼望」對應的很好,可是NIV(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現代國際版聖經)的翻譯是Love always hopes.,它就不是強調盼望的東西,而是說盼望是一種一直存在的狀態,我想翻譯為「對一切有盼望」是對應NIV的翻譯Love always hope。
Ⅰ、引言:從絕望之山鑿出盼望之石(Martin Luther King Jr. 1963. 08. 28.)
講到盼望,我們會想到一個人,他就是美國馬丁路德金恩牧師 (Rev. Martin Luther King Jr.),他發表了一篇影響美國相當大的演講,到現在大家還認為是全世界很偉大的演說,就是「I have a Dream.」。在1963年8月28日當天,有二十五萬個美國人,大部分是黑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在林肯紀念館的台階上,金恩牧師分享了這篇信息,他的題目是「我有一個夢」,其中有一段說到:「This is our hope, and this is the faith that I go back to the South with.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在這裡面他說:「這是我們的盼望,這是我將帶回南方去的信心,根據這樣的信心,我們就能從絕望的山開鑿出一個盼望的石頭。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他依據的是美國立國總統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所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他期待美國立國的精神可以落實,全世界的人類應該是平等的、應該是自由的、應該是相愛的、應該是和平的、應該是有同樣的機會,「我堅持相信這句話是對的,我們應該往那裡走」,只是這張支票跳票了,雖然經過林肯總統為了解放黑奴不惜發動南北戰爭,一直到金恩牧師的時候,黑人還是沒有得到他們該有的平等與自由,其實他要講的就是:「我相信這些還是對的,我還是存著盼望,有一天黑人的孩子和白人的孩子可以一起遊玩、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嬉戲、一起歡笑。」去年十一月,美國政府終於破土開工,在華盛頓特區的公共公園裡,開始建設馬丁路德金恩的紀念館(MLK Memorial),很有意思,這個紀念館就位在傑佛遜紀念碑(Jefferson Monument)和林肯紀念館(Lincoln Memorial)當中的地帶,他們做了刻意的安排,它是位在一條河流旁邊的一個半圓形結構,後面是一座山,這座山被挖了一個洞,這個洞成為入口,挖出來的石塊被移出來,矗立在廣場上,這樣的場景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句話:「我們要從絕望的山當中開鑿出一塊盼望的石頭」,這成為它的主題Stone of Hope,當中還有一座Martin Luther King的雕像,他面向Jefferson Monument。已在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募款、破土、動工,預計在2008年完成整個紀念館,它的前面是傑佛遜紀念碑(Jefferson Monument),後面則是林肯紀念館(Lincoln Memorial), 馬丁路德金恩的紀念館MLK (Martin Luther King ) Memoria則位於中間。 Jefferson是宣告(Declare)一個盼望,宣告美國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可是Lincoln為了這個目標,不惜發動內戰,要捍衛(Defend)這個宣告,可是一直到Martin Luther King的時候,他希望把這個夢想Redeem(贖回)落實,雖然林肯打仗了,雖然黑人解放了,可是實際上黑人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機會,所以Martin Luther King繼續堅持American dream and hope(美國夢想與希望 )。在絕望之山鑿出盼望之石,是金恩牧師留給我們珍貴而重要的遺產。
Ⅱ、凡事盼望
1、 希臘文:盼望έ λπίζώ (elpizo)
我們今天的重點就是這個「盼望」,這個字在希臘文叫作έ λπίζώ (elpizo)。
2、 英 文:
hopes all things (NKJ) (NRS) (NAS)
always hopes (NIV)
英文有hopes all things和always hopes兩種不同的翻譯。
3、 中 文:
凡事盼望(和合本)
對一切有盼望(現中修)
中文有「凡是盼望」和「對一切有盼望」兩種不同的翻譯。
Ⅲ、兩種盼望
1、 目標:渴望與期待 hope for
當我们仔細查看聖經裡面έ λπίζώ (elpizo)這個字時,我們會發現裡面隱含兩個相關卻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如果我們用英文來表達就可以很容易的了解。第一個叫作hope for,這是對於所渴望和期待的「目標」,你盼望將來怎麼樣,做什麼事,得到什麼東西,變成什麼樣的狀況,這是盼望的目標。
2、 對象:確信與倚靠 hope in
在聖經裡面強調的比較不是hope for,而是hope in確信和倚靠的對象,你的盼望是建築在哪一個對象上面?這盼望與信心有關,你所確信和倚靠的對象,讓你對將來有一個期待。hope for和hope in在聖經裡面都有呈現出來,hope for是一個期待,hope in是一個確信,比如說,保羅寫信給提摩太說:「我『指望』快到你那裡去,所以先將這些事寫給你。」(提前3:14)這是保羅的一個hope for,他希望很快的可以到提摩太那兒,可是在提摩太前書第四章10節說:「我們勞苦努力,正是為此,因我們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這裡的指望就不是指將來的事情,而是指望的「根據」是永生神,我們用信心抓住這個應許,在前方就有盼望,因為我們知道神是信實的、神是愛我們的,祂既然應許我們,祂一定會實現,所以盼望是因著確信與倚靠的對象。我們再來找一處經文,這是保羅寫給腓利門的信,裡面他說到:「此外你還要給我預備住處;因為我『盼望』藉著你們的禱告,必蒙恩到你們那裡去。」(門:22)保羅在牢裡面,可是他有一個盼望,有一天會從牢裡被放出來,去拜訪他们,希望幫忙預備房間,使保羅去時可以有地方住,這是對將來的一個期待(hope for)。在提摩太前書第六章17節,同樣的字έ λπίζώ (elpizo),中文翻譯成依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你把將來的盼望建築在什麼上面?不要把你的盼望建築在錢財上面,要把你的盼望建築在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身上,這是hope in。我們可以想一想,今天我的盼望是放在哪裡?子女身上?財富上?目前的工作上?或是台灣的政治前途?基督徒的盼望是在於神及祂的應許。強調這個、把這個講的最好的是神學家Jürgen Moltmann(莫特曼),他提到「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我在牧函裡稍微的介紹了他的盼望神學。他曾經在二次大戰被英國抓去當戰俘,看著很多同樣是戰俘的人,由於絕望在集中營裡就死掉了,他本來是一個不怎麼樣的基督徒,是只有聖誕節才去教會的基督徒,在集中營裡快要失去盼望的時候,一位美國軍中牧師給了他一本聖經,他讀了又讀,才知道上帝一直與他同在,上帝在聖經裡面應許他,上帝會帶領他,不管他遭遇什麼樣的處境,這個盼望讓他渡過了集中營的日子,後來他放棄原來學習的物理學,進到神學院去,之後成為一位很有名的神學家,他的神學叫作「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我想重點不是hope for,重點是hope in。他所建構的盼望,就是那位上帝,是怎麼樣的上帝呢?祂是曾經在歷史中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上帝,(當時以色列人在埃及作奴隸沒有盼望,不知何時才能夠出頭天,上帝差遣摩西把他們從為奴之地拯救出來,讓他們得到自由,不再被欺壓),是讓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上帝(耶穌基督雖然被人不公義的判了死刑,死在十字架上,上帝卻讓祂從死裡復活),也是給我們新天新地應許的上帝,這樣的事實讓我們確信所信的神是可靠的,不論我們遇到的處境是多麼艱難和黑暗,還是有路可走,這成為盼望神學的重點,他的盼望觀點很特別,他說:「如果你盼望這些,它就會成為你現在努力活出的方式、活出的方向、活出的目標。」所講的新天新地就是「但我們照祂的應許,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3:13)在新天新地裡是充滿了像Martin Luther King所期待的,就是「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5:24)人與人之間是公平的,人與人之間是慈愛的,他認為如果你有這樣的盼望,你今天就要過這種行公義好憐憫的生活,而不是今天不管周圍社會是怎麼樣混亂黑暗,我們什麼也不做,只等著將來上帝把新天新地帶來,他認為不是這樣,盼望應該影響今天,今天的生活態度應該是將來的樣子,這是莫特曼所提的「盼望神學」。
Ⅳ、盼望的果效
1、 苦難裡的喜樂
如果我們這樣相信的話,盼望會對於今天的生活帶來一些影響、帶來一些改變。但以理的三個朋友,他們對於上帝給他們的承諾,有堅定的信心和盼望,所以當統治他們的國王強迫他們要放棄信仰時,他們堅持,結果被丟到火爐裡面,被丟進去之前他們對國王講一句話:「我們堅持相信上帝承諾我們的,祂會保護我們,祂會帶領我們,所以我們不放棄我們的信仰。」結果國王就說:「好,那就把你們丟進去。」想不到丟進去的是三個,結果跑出來第四個,「咦?那第四個人看起來好像人子。」他們在爐火裡面居然沒有被烤焦,國王就請他們出來。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故事,那是對神承諾應許的信心,帶來堅持的盼望,這個盼望使他們在苦難裡面有喜樂,「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窰中救出來。王啊,祂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但3:17)他們的盼望、他們的確信,所以他們在如火窯般的苦難當中,他們還是有喜樂,這三個人是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他們活出來的見證,第四個人聖經說「看起來好像人子」,在苦難中基督一直陪著他們,我想這也是莫特曼在集中營裡所體會到的,我們的神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祂是跟我们一起在患難中的神,基督在苦難中陪伴著我们,所以我们有盼望。因著基督與我们同在,我们在患難中仍有喜樂,這就是聖經羅馬書中保羅所提到的:「我們又藉著祂,因信得進入現在所站的這恩典中,並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2~5)因為對神的愛有深切的把握、相信和體認時,就會產生盼望,使我們在苦難中、在患難裡也會有喜樂。因著神的愛,我們能夠經歷及勝過所有一切的苦難,「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8:35)。保羅說:「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38~39節)所以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彰顯出來的愛,讓我們有盼望,這個盼望使我們在困境苦難中仍有喜樂,這是盼望的第一個果效。
2、 傳福音的愛心
談到第二個果效“傳福音的愛心”,我要分享我們在新加坡教會看到的情形,福音不只是給我們,還要給所有願意相信的人,如果你對福音有盼望,就會帶來傳福音的熱情,你會對還沒有聽到福音的靈魂有愛心,這個叫作傳福音的愛心。因著福音應許的相信,帶來了盼望,保羅說:「…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4:19)這是對傳福音對象的愛心,對基督的信心就會產生向眾聖徒的愛心,「因聽見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並向眾聖徒的愛心,是為那給你們存在天上的盼望;這盼望就是你們從前在福音真理的道上所聽見的。」(西1:4~5)有這個盼望會產生愛心,這個盼望是什麼盼望?就是福音真理上的盼望,就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的愛,要拯救、要改變所有願意相信的人,如果你相信這樣的一個福音的應許,你在傳福音上面就會很熱心。新加坡教會他們的小組做得很成功,在幾年內,教會從幾百人變成現在的五千人,很有活力。他們對傳福音很有熱情,每一個人到教會信主以後,差不多九個月以內,就可以開始去帶另外一個人來信主,他們用小組的方式,平均起來大約九個月到一年半就能夠帶人信主,這是他們的經驗,他們叫作屬靈的父母,就像經文所說的「再受生產之苦」,他們從這句話得到一個Image,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屬靈爸爸或媽媽,要把福音的種子撒在一個人的心裡面,慢慢的帶他一直到「基督成形」,這是對福音的盼望所帶來的愛心。他們不是把一個人帶到決志信主就算了,他們是持續的帶領他,直到他也可以再生下一個屬靈的孩子。基督成形,就把福音的盼望又傳承下去,所以他們教會成長的很快,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傳福音上面堅持這樣的盼望、這樣的努力,在歌羅西書說:「神願意叫他們知道,這奧祕在外邦人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就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西1:27)外邦人就是還沒有信主的人,「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祂在我裡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28~29節)為這樣願意勞苦、為這樣願意盡心竭力,這是因為對福音的應許有一個確信,因此會在傳福音上表現出對那些未信主的人有很大的愛心。
3、 成長中的忍耐
當你傳福音給一個人,讓基督的愛改變他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人其實並不是沒有問題,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這時盼望就可以等他把那個問題解決,這個等待需要忍耐,福音要改變一個人是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並不是那麼的順利,是有一些困難,當你確信福音可以改變這個人時,你除了在傳福音給對方上有愛心之外,你在等待他成長的時候,你會表現出無比的耐心,就好像「…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5:7)出產是需要時間的,你種一棵植物等到它長大是需要時間,確信盼望這棵植物將來會長大,使得這個農夫可以等待,不管是稻子、麥子、果樹等等,由於有盼望,他可以等待,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保羅說:「…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所以盼望讓我們在艱難中會帶來喜樂;盼望讓我們對未信主的人有愛心,希望把福音傳給對方;盼望讓我們在看到對方成長過程中,遇到各樣的情況時,可以等待,你會給對方時間和空間長大,在等待的同時,你會看他的問題是什麼,需要什麼,就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幫助他長大,「…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帖前5:14),就是等待對方長大到像福音應許所應該有的「基督成形」的過程中的忍耐。所以一個在上帝的福音裡面有盼望的人,會表現出來苦難中的喜樂,傳福音中的愛心,和等待對方成長時的耐心。
Ⅴ、愛與盼望
1、 羅曼蒂克充滿盼望 (Romantic love fills with hope)
我們再回頭講到愛與盼望的關係,當我們進入愛裡面的時候,剛才我一開始就講,在愛裡面是充滿了憧憬、充滿了美夢,這個我們叫作羅曼蒂克,這樣的愛情是充滿了盼望。
2、 冷酷現實挑戰盼望 (Realistic love challenges hope)
可是愛情不會都是這樣,一旦遇到現實生活時,這個盼望就受到挑戰,愛情變得很辛苦,像一輛摩托車上擠了一家大小五六個人,這是現實的挑戰,我們的夢想一定會帶來挑戰,冷酷的現實會對我们那羅曼蒂克愛情的盼望帶來挑戰,這時候就看這兩個人有沒有辦法一起來面對,在現實生活下所帶來的傷害和挑戰,如果有辦法好好處理的話,新的盼望會再產生,就可以克服那些困難;如果沒有辦法處理的話,這個盼望就會被現實扼殺掉,一旦扼殺掉我們叫作絕望。大部分的人要結束婚姻的時候都是說:「我對這個婚姻沒有盼望,我的愛已經沒有辦法勝過這個殘酷的現實,我已經放棄了,我覺得我們兩個人不可能有明天,未來不會再改善了。」當這個盼望被現實殘害以後,這個婚姻、這個愛的關係就會枯萎、以致於終止。
3、 救贖更新重燃盼望 (Redemptive love rekindles hope)
可是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靠著神的恩典,在還有一點盼望的時候,你要是不放棄,願意再努力看看,就有可能克服困難,走出一條新的路,突破這個困境,就會進到下一個階段――獲取生機,也就是神在耶穌基督裡面應許給我們死而復活的盼望,會讓你熬過現實的考驗,重新再燃起一個新的盼望。一起經歷過,這樣的愛會比起初的愛更落實,經過考驗的盼望則是更踏實,這是愛與盼望的關係。
Ⅵ、盼望與愛
1、 盼望讓愛學習等待
盼望與愛有關係嗎?第一,在盼望裡面愛就可以等待,等待對方。在盼望當中,愛就不會勉強,聖經提到「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羅8:25)常言道:「真愛需要等待」,在盼望裡面你可以等,等到對方願意,等到對方預備好 (Ready),然後再一起享受那份愛的甜美。
2、 盼望促愛努力耕耘
另外在盼望裡面,你會耕耘,因為你帶著一個盼望,你會努力去耕耘,在愛的當中,由於對前面有一個愛的憧憬,你就不會呆坐在那邊,相愛的人會一起商量、一起努力,把夢想和盼望變成實際,烏托邦(utopia)和盼望的不同在於,烏托邦就是說我們有一個美夢,然後就什麼都不做,可是莫特曼說,這樣不是盼望,那只是幻想,真正的盼望會帶來行動,你願意為此盡心勞苦,會努力耕耘,聖經說:「因為耕種的當存著指望去耕種;打場的也當存得糧的指望去打場。」(林前9:10)所以盼望會讓你現在願意去努力、願意去耕耘,期待盼望能更快臨到。
3、 盼望使愛堅信到底
盼望使愛堅信到底,在彼此的愛受到強烈衝擊時,盼望讓愛不被放棄,亞伯拉罕讓我們看到一個很特別的經驗,「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這個英文叫作Hope against hope,照常理是不可能的,因為亞伯拉罕已經一百歲了,他老婆撒拉也已經九十歲了,上帝應許他的後代要像海邊的沙那樣多,這怎麼可能呢,可是在這樣的時候,因為亞伯拉罕對上帝應許的信心,讓他堅持這個盼望,讓他不放棄,後來他真的得到了他所相信的,也成為我們的信心之父,「他在無可指望的時候,因信仍有指望,就得以作多國的父,正如先前所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他將近百歲的時候,雖然想到自己的身體如同已死,撒拉的生育已經斷絕,他的信心還是不軟弱;並且仰望神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裡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裡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且滿心相信神所應許的必能作成。」(羅4:18~21)
Ⅶ、結論:慈父的愛 容許嘗試 等待醒悟 慈父的愛 遠遠看見 出來相勸
最後我要以路加福音(路15:11~32)浪子的父親做為結論,浪子的父親,是一個因為愛而對兩個孩子充滿著盼望的榜樣,他因為愛他的孩子,他對這個孩子的盼望,到一個程度,他可以容許他的孩子去做各種、包括錯誤的嘗試,To love enough to let go.,愛使他可以放手,讓所愛的孩子去嘗試,可以等孩子自己去學到功課、自己去醒悟,當這個孩子醒悟的時候,聖經形容這位父親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遠遠看見,讓我想到一個畫面,這個爸爸愛他的孩子,讓他去嘗試,讓他自己知道錯了,醒悟過來,可是這個爸爸不是就沒做事,他是每天早上起來,踮著腳尖、手放額頭上、引頸而盼,看孩子回來了沒有,所以這個爸爸做很多事,他有一個很積極的盼望,他讓這個孩子自己決定回來,雖然孩子在外面很頹廢,但是上帝還不放棄他,期待有一天他會回頭。同樣的,當這個老二回來的時候,這個父親還要處理老大的心結,因為老大一比較之下,很不高興、很不以為然,這個爸爸把老二盼回家,迎接他回家的時候,他還要出來勸老大,跟老大說:「唉呀,不要這樣啦,你弟弟回來就好,不要那麼生氣和計較嘛。」可是很特別的,聖經就停在那邊,所以我覺得這個爸爸對老大還是帶有盼望,他也是給老大同樣的機會說:「你自己決定要不要進來,跟家裡面的人一起快樂。」這整個故事,從盼望和愛的角度來講,在愛裡面是可以給對方機會;在愛裡面是可以給對方時間;在愛裡面是可以等對方改變;在愛裡面可以給對方一個勸告。總而言之,不管是慈父的等待浪子省悟或是對老大的相勸,都代表著愛裡面的盼望,因為愛而盼望。我想這也是上帝對我們的愛和盼望,祂是不放棄的上帝、是盼望的上帝,祂不管我們有多放蕩、多計較,上帝總在那裡等待著我們。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上帝,我們感謝祢,因為浪子回頭故事中的父親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神祢對我們是充滿盼望的等待、充滿盼望的愛,主,祢給我們自由,祢等我們悔改,主,祢像那個爸爸站在門口踮著腳尖、舉起手、遠遠的望,當我們內心不滿,充滿抱怨的時候,祢就像那個有盼望的爸爸,願意來勸我們,要我們改變,但是祢沒有勉強,祢仍舊帶著盼望愛我們。求祢幫助我們,從祢有所學習,也幫助我們,珍惜這樣的愛,不讓祢的盼望落空,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有一首詩歌叫作「眼光」,這首詩歌我很喜歡,它講到盼望其實是一種眼光、一種有希望的眼光,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災害,當你有盼望的眼光,你就可以熬過艱難,進到一個全新的境界。不管天有多黑,不管路有多長,我們憑信心抓住神的應許,我們就有盼望,我們就可以夜盡天明,我們可以走到雲端,不曉得弟兄姊妹,你現在是處在什麼樣的困境,不管我們的婚姻,我們跟孩子的關係,不管現在遇到什麼樣的黑暗,我們要抓住盼望,我們抓住神的應許,可以幫我們渡過艱難,幫我們走過黑暗,幫我們進入光明。
「親愛的主,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像亞伯拉罕一樣,似乎走到了沒有盼望的情況,也像保羅一樣,遭遇到很大的艱難,但是不管是亞伯拉罕或是保羅,他們用信心的手緊緊的抓住神的應許,他們得到盼望,這個盼望幫他們從黑暗走向光明、幫他們渡過艱難。主耶穌,在我們傳福音的時候,有時候因為看不見果效,我們慢慢就失去傳福音的熱情。求主使我們對神福音的應許有盼望,我們可以用信心抓住,讓我們願意等待一個人在信心上面的成長,不管遇到的是怎麼樣的艱難。主在我們的婚姻、在我們的家庭當中,讓我們不輕易的放棄,讓我們不輕易的絕望,讓我們用信心抓住神祢的應許,因為神的愛可以改變一切。感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我信上帝 -- 商正宗 牧師
寫作於2007.03.04
作 者: 商正宗 牧師
聖 經: 【希伯來書十一章1~7節】 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剛才我們用使徒信經告白我們信仰的時候,頭一句是什麼?「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們每一個禮拜來作禮拜的時候,好像例行公事一樣,也是同樣如此唸著使徒信經,但是很少去思想,到底我說「我信上帝」真正的信仰內涵是什麼?在希臘文裡這個字「信Pisteuo(πιστεύω)」,它有豐富的內容,不像我們的台灣話、或者是國語、或是英文。在希臘文裡面一個字是包含了好幾種內涵,我們在讀新約聖經的時候,同樣是一個Pisteuo,但是在翻譯的時候也是不一樣,特別是在前後文不相同的時候,所代表的涵意也不大一樣。今天我們要從聖經裡面一起來思想,當我們說「我信上帝」,這個真正信仰的內涵是什麼?
Ⅰ、序論:基督信仰與拜偶像
1、 以相對者(事、物、人―被造者)為絕對者(上帝)來信―拜偶像
我們的信仰有幾種型態:第一種是一般的民間宗教,他們是把被造物(人或物)當作絕對者、當作上帝來敬拜,今天很多的民間宗教是用人手所造的、人的思想所創造出來的或是歷史故事所產生的,就是用上帝所創造的來代替上帝,很多的宗教都是這樣,那就是拜偶像的信仰,因為他所相信的對象是一個被造之物。
2、 以絕對者(上帝)為相對者來信-拜偶像
另外一種信仰是在基督徒裡面的現象,就是把那位絕對者的上帝看作是相對者來敬拜,把絕對者跟一般的民間宗教相對的神明一樣的看待,他敬拜的態度、他的思想觀念、他在服事的時候,跟一般的民間宗教一樣。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從民間宗教改信基督教的時候就有這種現象,把桌上的符卦神像之類東西都清除掉,改成掛一個十字架或是十誡、主禱文等,這樣子來敬拜,然而他敬拜的態度和以前拜拜的態度是一樣的,他所祈禱的內容和以前拜神明所祈求的內容是一樣的,他還是沒有辦法脫離這種信仰觀。當你把這位絕對的上帝看作是被造相對的上帝、相對的神明來敬拜時,這個也是拜偶像;當我們把一個人、或者一個思想、或者一個主義、或者一個潮流當作絕對的來敬奉、來尊崇,甚至於包括金錢、權力、思想、學問來代替上帝,它們就成為人的偶像,就把那個相對的當作絕對的。反而有時候我們是把那位絕對的上帝看作如同一般的神明一樣,平常我們聽到人家禱告的時候,跟在廟裡拜拜的人差不了多少,你祈求的時候是求神的旨意行在地上?還是求神的旨意行在我身上?有很多時候我們是求我的旨意行在我身上,不是求神的旨意行在我身上,那也是拜偶像的心態。
3、 以絕對者(上帝)為絕對者來信―真信仰(基督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把那位絕對的上帝、創造天地的主,當作絕對的信仰對象來敬拜、來降服,這才是真正的信仰,因為你會用你的絕對作為你的標準來行事為人。
Ⅱ、本論「我信上帝」
1、信有上帝(來11:6)
客觀的絕對存在者,信仰的對象全能的
(啟 4:8)
父神(羅8:15)
創造主(來11:3、約1:2、徒17:20~31、羅1:20)
從今天的經文我們一起來思考,我們要怎麼樣表達?怎麼樣有絕對者的信仰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上?首先,當我們說「我信這位上帝是存在的」,是接受這個客觀的存在,不是說「我有承認這個上帝、我有承認這個神」才存在,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位上帝是一位客觀的存在者、是一個創造者。剛才使徒信經裡面告訴我們說,祂是一位全能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上帝,而這位上帝也是創造人類、創造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而不是被造者,所以當我們信上帝的時候,這位上帝不是你想出來的上帝,這位上帝不是人造出來的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上帝、是創造萬物的上帝、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者,不是你主觀的認定才有的上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若是由我們主觀所認出來的上帝時,這個上帝會變成我們的偶像。剛才讀的聖經在希伯來書裡面說:「祂是創造宇宙的」,當我說「我信上帝」的時候,是信這位客觀的存在者、創造宇宙全能的父神,不是我想出來的、不是人想出來的,是祂自有永有的一位存在者。我看了一本禱告的書,它裡面提到一件事情很有趣,有一位牧師去看顧他在醫院的媽媽,他媽媽隔壁床有一位老太太也在生病,那位老太太非常的虔誠,但是她不是基督徒,她每天早上、中午、下午都是向著東北方在祈求、在拜拜,這位牧師很好奇就問她說:「你是在拜什麼?在祈求什麼?」她說:「我信的神明是住在日本的一間廟裡面,所以我就向東北方拜拜、祈求那個神明能夠趕快醫治我的病,讓我趕快好起來。」她後來又講了一句話說:「很可惜的,他在日本我在台灣,所以禱告的效果不太好,因為距離太遠了,我應該跑到日本的那間神明的廟裡去拜拜,才比較有效果。」在很多人的信仰生活裡面,認為上帝是在教會裡面,或者是在很遠的耶路撒冷,或者是在聖地,然而祂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全能的上帝,所以當我們說相信上帝的時候,相信這位上帝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不是我們人類主觀造出來的或想出來的一位上帝。聖經說:「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來11:3)羅馬書第一章20節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當我們說「我信上帝」的時候,你要信祂是存在的,你才會得到祂的喜悅。「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這是我們基本的信仰,也是信仰的內涵。
2、 信受上帝(約1:12)
接納這位客觀的存在者(上帝)成為我們主觀信仰的上帝―信仰的唯一對象(生命與人格的關係)成為父神與兒女的關係(羅8:15)藉著信耶穌基督而成(約14:6~7)得著上帝(主)(腓3:12)
當我們說「我信上帝」的時候,不只是信那個客觀的存在者,你還必須要與那個客觀存在的上帝有關係、和創造你的主宰有關係,在約翰福音一章12節說:「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在這裡,那個「信Pisteuo」是跟接納連在一起的,換句話說,當你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你就是接受了你所信的,就是接受了這位客觀的存在者,變成我們主觀信仰的對象,那個才是真正的信仰,不是讓這位存在的上帝永遠客觀的在外面,那樣的話就跟我們的生活、跟我們的生命、跟我們的信仰沒有直接關係了。好像你相信有一位總統、你相信有一位很知名的文學家,但是你跟他有什麼關係沒有?你沒有讀過他的文章,你沒有讀過他寫的書,你沒有見過他,沒有跟他講過話,沒有跟他來往,這個人跟你就沒有關係。很多基督徒的信仰也是這樣,你相信有上帝,對,魔鬼也相信,甚至於魔鬼比我們還相信,因為牠會畏懼,知道這位上帝是有權能的上帝,但是牠不會接受,有時我們基督徒信上帝卻不怕上帝,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怕得罪這位上帝,我們反倒只怕得罪人而已。所以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就是你在接受這位客觀的存在者,讓這位上帝變成你主觀的信仰對象,那個時候你才是真正的相信上帝,這是聖經告訴我們很重要的一點。因為這樣,我們才跟這位上帝有人格生命的一種接觸,一個真正的關係就產生出來,祂成為我們的上帝、成為我們的父神,我們成為祂的兒女,好像主耶穌祂說:「祂就賜給我們權柄,作神的兒女。」作兒女的跟父母親一定有密切的關係,不能說我承認有一個父親,但是我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作兒女的是跟他的父母有生命的關係、有人格的關係、有密切的關係。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人格、我們的生活就跟這位創造宇宙真理的神結合在一起,已經接受這位上帝成為你的神。
當我們相信上帝的時候,就是你無條件願意接受這位客觀的存在者、這位創造宇宙的真神成為你的上帝來信靠,好像浪子回頭的故事。當這個浪子已經離開他的父親的時候,他就跟他的父親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他的父親還是存在,他也知道有一位父親,但是他的生活、他的一切都跟父親隔離,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聖經說,當他悔改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18節)那時父子的關係就產生了,因為他願意再次承認他這位父親是他的父親、這位上帝是他的上帝,他才有機會回到他父親的懷抱,回到上帝的家,成為他父親的兒子,被接納成為父親的兒女。我們從保羅他自己的信仰經歷裡面知道,雖然他以前也相信有一位上帝,並且很熱心事奉,他還為了他所以為的上帝逼迫基督徒,但是當他在大馬色的路上悔改的時候,他真正能夠認清楚這位上帝不是傳統的上帝、猶太人的上帝,而是他親身體驗到、親身遇到主耶穌的時候,他才認識這位上帝,所以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三章13~14節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為了要得著耶穌基督,和被耶穌基督得著,當我們要相信耶穌的時候、相信上帝的時候,就是我們接受這位上帝,同樣也被上帝所接納,成為祂的兒女、成為祂所喜愛的上帝的子民,得著上帝也被上帝得著。以色列百姓離開了埃及,進到神應許的迦南地,約書亞他在年老的時候召集了所有支派,對他們說:「你們今天可以選擇,你們要繼續相信這位帶你們出埃及的上帝,如果你們不相信、不接納這位上帝作你們的神,你們就會去接受在埃及、阿摩黎,那些外邦人的神明。」(書24:15)在這裡約書亞不是把上帝和那些外邦的神明擺在一起讓以色列百姓選,他講的很清楚說:「你今天如果不選這位帶你們出埃及的上帝,你們就會在埃及人、阿摩黎人、那些外邦人的神明當中選一個當作神。」我們也是一樣,當你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如果不接受這位上帝,你就會在其他的神明當中、其他的東西當中、其他的被造物當中,來選一項當你的神明,也許是金錢、地位、知識或世間很多的被造物,所以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就是你要真正接受上帝作你的上帝,我們也被接受成為神的兒女,跟神有父母兒女的關係。
3、信服上帝(腓1:29)
神對信祂的人的要求(可11:22)
絕對的順從(順服)(撒上15:22、彼前1:2)
絕對的信靠(羅9:33、可11:22)
主耶穌的聖範(腓2:6~11)
最後一點,在聖經裡面教導我們,羅馬書九章33節說:「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同樣一個Pisteuo,它翻譯成「信靠」,或者在其他的地方,像是腓立比書第一章29節:「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順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翻譯成「順服」,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是不是相信有一位客觀的上帝?不止說你接受這位客觀的上帝成為我們主觀信仰的唯一對象來敬拜、來跟神發生父子的關係、父女的關係,或者親密的生命和人格的關係。更重要的,聖經說,當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就是你願意完全把你自己交託在這位你所信的對象、這位上帝手中,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一生、把我們的家庭、把我們的事業、把我們的一切,都交託在這位上帝的手中,也就是順服在這位上帝的面前,那才是真正的「我信上帝」。因為這位上帝是全能的上帝、是創造我們的上帝、是我們的主,在使徒信經說祂是「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既然祂是我們的主人,我們就是祂的奴僕,祂不是我們的奴僕,而是我們的主宰,是在管理、支配、掌權我們所有一切的。在當時社會的奴隸制度,奴隸是沒有自己的,完全是屬於他的主人,包括他的生命、包括他的財產、包括他的兒女、包括所有他的一切,都是屬於這個主人,他要做什麼就要聽主人的,完全順服在主人的命令之下,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也是這樣。保羅常常提自己說:「我是上帝是主耶穌的僕人」,那個僕人的意思不是一般的用人,而是一個奴隸,是一個完全屬於主人的奴僕,我們基督徒是完全屬於上帝的一個人,所以我們是順服在上帝裡面,我們才說我是真正相信了上帝。但是有時候在我們的生活信仰裡面,是有選擇性的順服,合我心意的我順服,不合我心意的「那…上帝對不起,這個我不要。」常常我們會打折扣,這個不是我們而已,在創世紀的時候,亞當夏娃就是這樣,他們的順服是打折扣的,他們是選擇性的順服,當上帝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6~17)這是一個絕對的命令,它不是選擇性的,後來夏娃被蛇引誘,摘了那個果子給亞當,亞當看了覺得那個果子很好吃,吃完了還推卸責任說:「上帝啊,這個是祢賜給我的女人害我的」,夏娃又說:「上帝啊,不是我,別冤枉我,是祢創造的蛇引誘我的。」有時候在我們的信仰生活裡面,也會有這種選擇性的順服,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說,當我們說「我信上帝」的時候,就是我們完全順服在神的旨意下面。
這次過年我跟牧師娘回到台南老家掃墓,我們特別去看祖先的墳墓、看我媽媽的墳墓,因為去年的今天是她舉行追思感恩禮拜的日子,每一次我到我媽媽的墳墓那裡去的時候,就會看到她的八位鄰居、八位宣教士的墳墓在她的旁邊,就是台灣初代教會的那些宣教士,他們把他們一生的生命奉獻給台灣,死在台灣,遺骸埋在台灣。在基督教的墓園裡,我媽媽的前方是巴克禮博士,還有其他宣教士的墳墓在周圍。我就在看巴克禮博士的墓碑,上面有刻著他個人生平,從幾歲活到幾歲的刻文,巴克禮博士活了八十六年,他奉獻六十多年,最後死在台灣。他在十五六幾歲的時候被上帝揀選,他就跟上帝簽約,每一年他生日的時候都重新再簽約,說:「我願意完全奉獻給主」,他後來成為當時的英國的皇家院士,那是極高的地位,比今天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地位還高,他有很好的前途,但是上帝告訴他說:「你到東方的台灣去宣教」,他就放棄他的一切,沒有說我下留一半,他完全是順服上帝,把那些放下,來到台灣傳福音,台語白話字聖經就是他翻譯的。他來到台灣不是享受,初代教會那時候的宣教士是被人家打、被人家趕、被人家罵,受了很多的苦,特別他有一次到二崙(今屏東縣竹田鄉)客家莊去宣教的時候,被那些暴民用糞便從他的頭上倒下去,全身都是糞便,這一位英國的皇家院士,是那麼有學問、有地位的一個人,但是他為了神,完完全全的順服神,當他被人家潑灑糞便的時候,他還笑著對那些暴民用台語說:「真可惜,你們把這些肥料倒在我這個尖鼻子的外國人身上,沒有用的,我長不高的啦,你們應該把這些肥料倒在那些蔬菜上面,它們會長的很好。」真是有氣度,若不是為了上帝,他沒有辦法放棄那些原有的,他完全依靠神、完全順服神在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人生中。他跟他的太太結婚以後,每一年他跟神立約時,他也請太太一起簽名,願意完全交託順服神,來依靠上帝,這就是聖經告訴我們的,當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的時候、相信上帝的時候,應該有的真正信仰的內涵。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是你跟神說:「我願意把自己完完全全的交託給祢,我完完全全從心裡順服於祢在我的生命,不論好壞的境遇,我都是完全交託給主。」剛才所讀的聖經裡面特別有提到挪亞,挪亞的那個時候,上帝要毀滅地上的人類,但是上帝為了要救挪亞一家人,就叫他造一艘方舟,這艘方舟很巨大,裡面可以放很多東西、有很多的動物,如牛、羊等一對一對的。他不是造了一天兩天而已,他是造了好幾十年,並且是造在山上,如果今天上帝跟你講說:「某某人,你去造一艘方舟在阿里山上。」你會說:「上帝,你是不是在跟我開玩笑,船是在海邊,哪裡是造在山上?」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說,挪亞沒有第二句話,他就按照神給他的尺寸、材料,在山上造了方舟,當時的人嘲笑他:「那個人大概頭腦壞掉了」,他不管,他只照著去做,果然時候到了,這艘方舟就救了他們一家人。在我們的信仰裡面也常常是這樣,信心也是如此,很多事情你看不見,很多事情你看不清楚,但是當我們有信心的時候,你就有把握了,你就知道上帝的旨意行在我的身上是美好的,雖然你現在不清楚,好像挪亞一樣,但是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你就是完全把你的生命、你的一切交託在這位上帝的手中,順服於祂,既然你相信這位上帝是愛你的、是創造宇宙的神、是全能的上帝,那你就會把一切交託給祂,好像當時亞伯拉罕、挪亞、摩西,和許多的先人一樣,留下美好的信仰見證,如同雲彩圍繞在我們的周圍。耶穌基督留下了最好的模範給我們,祂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26:39、可14:36、路22:42)在我們基督徒的信仰裡面,我們要常常要學習這樣,在我們的人生裡,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信仰生命,我們就不害怕環境的變化,因為知道我們所信的是誰,所以當我們今天說:「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的時候,我們就要思想,到底我是不是真正的相信上帝。
Ⅲ、結論:
1、 Webstar―信心是不問有否直接的知識而來信賴
在Webstar的字典裡面解釋「信心」是什麼?信心是不論有否知覺對上帝的知識而去信賴祂,這是信心,雖然你對上帝的知識不完全,對上帝的旨意不了解,但是你還是可以去信賴、去接納,雖然你不清楚,但是你知道上帝的旨意是好的,上帝的帶領是對的,上帝的愛永遠不離開我,這是信心。
2、 我知我所信的是誰(提後1:12)
保羅在提摩太後書第一章12節說:「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或作:祂所交託我的),直到那日。」
3、 信心使我們勝過世界(約翰壹書5:4~5)
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信心,聖經告訴我們說,這樣的信心是讓我們能夠勝過世界的,勝過世界的引誘、勝過世界的患難、勝過世人的批評和攻擊、勝過世界上許多的情慾,因為這個信心是連結在那位愛我們的上帝、全能的父神、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面。請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慈愛的天父,我們常常信仰告白說『我信上帝』,願祢幫助我們,讓我們真正從上帝裡面領受到這個無偽的信心,相信上帝祢的存在,接受上帝祢作我們的上帝,主耶穌作我們的主,也能夠完完全全交託順服在祢的旨意裡面,雖然我們看不清楚,雖然我們不知道將來的事,但是靠著祢賜給我們的聖靈和應許,我們就有把握,我們就能夠因著信心,來肯定神祢在我們身上的旨意,願祢賜福我們今天所領受的,我們這樣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作 者: 商正宗 牧師
聖 經: 【希伯來書十一章1~7節】 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剛才我們用使徒信經告白我們信仰的時候,頭一句是什麼?「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們每一個禮拜來作禮拜的時候,好像例行公事一樣,也是同樣如此唸著使徒信經,但是很少去思想,到底我說「我信上帝」真正的信仰內涵是什麼?在希臘文裡這個字「信Pisteuo(πιστεύω)」,它有豐富的內容,不像我們的台灣話、或者是國語、或是英文。在希臘文裡面一個字是包含了好幾種內涵,我們在讀新約聖經的時候,同樣是一個Pisteuo,但是在翻譯的時候也是不一樣,特別是在前後文不相同的時候,所代表的涵意也不大一樣。今天我們要從聖經裡面一起來思想,當我們說「我信上帝」,這個真正信仰的內涵是什麼?
Ⅰ、序論:基督信仰與拜偶像
1、 以相對者(事、物、人―被造者)為絕對者(上帝)來信―拜偶像
我們的信仰有幾種型態:第一種是一般的民間宗教,他們是把被造物(人或物)當作絕對者、當作上帝來敬拜,今天很多的民間宗教是用人手所造的、人的思想所創造出來的或是歷史故事所產生的,就是用上帝所創造的來代替上帝,很多的宗教都是這樣,那就是拜偶像的信仰,因為他所相信的對象是一個被造之物。
2、 以絕對者(上帝)為相對者來信-拜偶像
另外一種信仰是在基督徒裡面的現象,就是把那位絕對者的上帝看作是相對者來敬拜,把絕對者跟一般的民間宗教相對的神明一樣的看待,他敬拜的態度、他的思想觀念、他在服事的時候,跟一般的民間宗教一樣。我們常常看到很多人從民間宗教改信基督教的時候就有這種現象,把桌上的符卦神像之類東西都清除掉,改成掛一個十字架或是十誡、主禱文等,這樣子來敬拜,然而他敬拜的態度和以前拜拜的態度是一樣的,他所祈禱的內容和以前拜神明所祈求的內容是一樣的,他還是沒有辦法脫離這種信仰觀。當你把這位絕對的上帝看作是被造相對的上帝、相對的神明來敬拜時,這個也是拜偶像;當我們把一個人、或者一個思想、或者一個主義、或者一個潮流當作絕對的來敬奉、來尊崇,甚至於包括金錢、權力、思想、學問來代替上帝,它們就成為人的偶像,就把那個相對的當作絕對的。反而有時候我們是把那位絕對的上帝看作如同一般的神明一樣,平常我們聽到人家禱告的時候,跟在廟裡拜拜的人差不了多少,你祈求的時候是求神的旨意行在地上?還是求神的旨意行在我身上?有很多時候我們是求我的旨意行在我身上,不是求神的旨意行在我身上,那也是拜偶像的心態。
3、 以絕對者(上帝)為絕對者來信―真信仰(基督信仰)
真正的信仰是把那位絕對的上帝、創造天地的主,當作絕對的信仰對象來敬拜、來降服,這才是真正的信仰,因為你會用你的絕對作為你的標準來行事為人。
Ⅱ、本論「我信上帝」
1、信有上帝(來11:6)
客觀的絕對存在者,信仰的對象全能的
(啟 4:8)
父神(羅8:15)
創造主(來11:3、約1:2、徒17:20~31、羅1:20)
從今天的經文我們一起來思考,我們要怎麼樣表達?怎麼樣有絕對者的信仰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上?首先,當我們說「我信這位上帝是存在的」,是接受這個客觀的存在,不是說「我有承認這個上帝、我有承認這個神」才存在,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這位上帝是一位客觀的存在者、是一個創造者。剛才使徒信經裡面告訴我們說,祂是一位全能的、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上帝,而這位上帝也是創造人類、創造宇宙萬物的創造者,而不是被造者,所以當我們信上帝的時候,這位上帝不是你想出來的上帝,這位上帝不是人造出來的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上帝、是創造萬物的上帝、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者,不是你主觀的認定才有的上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若是由我們主觀所認出來的上帝時,這個上帝會變成我們的偶像。剛才讀的聖經在希伯來書裡面說:「祂是創造宇宙的」,當我說「我信上帝」的時候,是信這位客觀的存在者、創造宇宙全能的父神,不是我想出來的、不是人想出來的,是祂自有永有的一位存在者。我看了一本禱告的書,它裡面提到一件事情很有趣,有一位牧師去看顧他在醫院的媽媽,他媽媽隔壁床有一位老太太也在生病,那位老太太非常的虔誠,但是她不是基督徒,她每天早上、中午、下午都是向著東北方在祈求、在拜拜,這位牧師很好奇就問她說:「你是在拜什麼?在祈求什麼?」她說:「我信的神明是住在日本的一間廟裡面,所以我就向東北方拜拜、祈求那個神明能夠趕快醫治我的病,讓我趕快好起來。」她後來又講了一句話說:「很可惜的,他在日本我在台灣,所以禱告的效果不太好,因為距離太遠了,我應該跑到日本的那間神明的廟裡去拜拜,才比較有效果。」在很多人的信仰生活裡面,認為上帝是在教會裡面,或者是在很遠的耶路撒冷,或者是在聖地,然而祂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全能的上帝,所以當我們說相信上帝的時候,相信這位上帝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不是我們人類主觀造出來的或想出來的一位上帝。聖經說:「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話造成的;這樣,所看見的,並不是從顯然之物造出來的。」(來11:3)羅馬書第一章20節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當我們說「我信上帝」的時候,你要信祂是存在的,你才會得到祂的喜悅。「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這是我們基本的信仰,也是信仰的內涵。
2、 信受上帝(約1:12)
接納這位客觀的存在者(上帝)成為我們主觀信仰的上帝―信仰的唯一對象(生命與人格的關係)成為父神與兒女的關係(羅8:15)藉著信耶穌基督而成(約14:6~7)得著上帝(主)(腓3:12)
當我們說「我信上帝」的時候,不只是信那個客觀的存在者,你還必須要與那個客觀存在的上帝有關係、和創造你的主宰有關係,在約翰福音一章12節說:「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在這裡,那個「信Pisteuo」是跟接納連在一起的,換句話說,當你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你就是接受了你所信的,就是接受了這位客觀的存在者,變成我們主觀信仰的對象,那個才是真正的信仰,不是讓這位存在的上帝永遠客觀的在外面,那樣的話就跟我們的生活、跟我們的生命、跟我們的信仰沒有直接關係了。好像你相信有一位總統、你相信有一位很知名的文學家,但是你跟他有什麼關係沒有?你沒有讀過他的文章,你沒有讀過他寫的書,你沒有見過他,沒有跟他講過話,沒有跟他來往,這個人跟你就沒有關係。很多基督徒的信仰也是這樣,你相信有上帝,對,魔鬼也相信,甚至於魔鬼比我們還相信,因為牠會畏懼,知道這位上帝是有權能的上帝,但是牠不會接受,有時我們基督徒信上帝卻不怕上帝,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怕得罪這位上帝,我們反倒只怕得罪人而已。所以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就是你在接受這位客觀的存在者,讓這位上帝變成你主觀的信仰對象,那個時候你才是真正的相信上帝,這是聖經告訴我們很重要的一點。因為這樣,我們才跟這位上帝有人格生命的一種接觸,一個真正的關係就產生出來,祂成為我們的上帝、成為我們的父神,我們成為祂的兒女,好像主耶穌祂說:「祂就賜給我們權柄,作神的兒女。」作兒女的跟父母親一定有密切的關係,不能說我承認有一個父親,但是我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作兒女的是跟他的父母有生命的關係、有人格的關係、有密切的關係。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人格、我們的生活就跟這位創造宇宙真理的神結合在一起,已經接受這位上帝成為你的神。
當我們相信上帝的時候,就是你無條件願意接受這位客觀的存在者、這位創造宇宙的真神成為你的上帝來信靠,好像浪子回頭的故事。當這個浪子已經離開他的父親的時候,他就跟他的父親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他的父親還是存在,他也知道有一位父親,但是他的生活、他的一切都跟父親隔離,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聖經說,當他悔改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18節)那時父子的關係就產生了,因為他願意再次承認他這位父親是他的父親、這位上帝是他的上帝,他才有機會回到他父親的懷抱,回到上帝的家,成為他父親的兒子,被接納成為父親的兒女。我們從保羅他自己的信仰經歷裡面知道,雖然他以前也相信有一位上帝,並且很熱心事奉,他還為了他所以為的上帝逼迫基督徒,但是當他在大馬色的路上悔改的時候,他真正能夠認清楚這位上帝不是傳統的上帝、猶太人的上帝,而是他親身體驗到、親身遇到主耶穌的時候,他才認識這位上帝,所以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三章13~14節說:「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為了要得著耶穌基督,和被耶穌基督得著,當我們要相信耶穌的時候、相信上帝的時候,就是我們接受這位上帝,同樣也被上帝所接納,成為祂的兒女、成為祂所喜愛的上帝的子民,得著上帝也被上帝得著。以色列百姓離開了埃及,進到神應許的迦南地,約書亞他在年老的時候召集了所有支派,對他們說:「你們今天可以選擇,你們要繼續相信這位帶你們出埃及的上帝,如果你們不相信、不接納這位上帝作你們的神,你們就會去接受在埃及、阿摩黎,那些外邦人的神明。」(書24:15)在這裡約書亞不是把上帝和那些外邦的神明擺在一起讓以色列百姓選,他講的很清楚說:「你今天如果不選這位帶你們出埃及的上帝,你們就會在埃及人、阿摩黎人、那些外邦人的神明當中選一個當作神。」我們也是一樣,當你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如果不接受這位上帝,你就會在其他的神明當中、其他的東西當中、其他的被造物當中,來選一項當你的神明,也許是金錢、地位、知識或世間很多的被造物,所以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就是你要真正接受上帝作你的上帝,我們也被接受成為神的兒女,跟神有父母兒女的關係。
3、信服上帝(腓1:29)
神對信祂的人的要求(可11:22)
絕對的順從(順服)(撒上15:22、彼前1:2)
絕對的信靠(羅9:33、可11:22)
主耶穌的聖範(腓2:6~11)
最後一點,在聖經裡面教導我們,羅馬書九章33節說:「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同樣一個Pisteuo,它翻譯成「信靠」,或者在其他的地方,像是腓立比書第一章29節:「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順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翻譯成「順服」,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是不是相信有一位客觀的上帝?不止說你接受這位客觀的上帝成為我們主觀信仰的唯一對象來敬拜、來跟神發生父子的關係、父女的關係,或者親密的生命和人格的關係。更重要的,聖經說,當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就是你願意完全把你自己交託在這位你所信的對象、這位上帝手中,把我們的生命、把我們的一生、把我們的家庭、把我們的事業、把我們的一切,都交託在這位上帝的手中,也就是順服在這位上帝的面前,那才是真正的「我信上帝」。因為這位上帝是全能的上帝、是創造我們的上帝、是我們的主,在使徒信經說祂是「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既然祂是我們的主人,我們就是祂的奴僕,祂不是我們的奴僕,而是我們的主宰,是在管理、支配、掌權我們所有一切的。在當時社會的奴隸制度,奴隸是沒有自己的,完全是屬於他的主人,包括他的生命、包括他的財產、包括他的兒女、包括所有他的一切,都是屬於這個主人,他要做什麼就要聽主人的,完全順服在主人的命令之下,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也是這樣。保羅常常提自己說:「我是上帝是主耶穌的僕人」,那個僕人的意思不是一般的用人,而是一個奴隸,是一個完全屬於主人的奴僕,我們基督徒是完全屬於上帝的一個人,所以我們是順服在上帝裡面,我們才說我是真正相信了上帝。但是有時候在我們的生活信仰裡面,是有選擇性的順服,合我心意的我順服,不合我心意的「那…上帝對不起,這個我不要。」常常我們會打折扣,這個不是我們而已,在創世紀的時候,亞當夏娃就是這樣,他們的順服是打折扣的,他們是選擇性的順服,當上帝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2:16~17)這是一個絕對的命令,它不是選擇性的,後來夏娃被蛇引誘,摘了那個果子給亞當,亞當看了覺得那個果子很好吃,吃完了還推卸責任說:「上帝啊,這個是祢賜給我的女人害我的」,夏娃又說:「上帝啊,不是我,別冤枉我,是祢創造的蛇引誘我的。」有時候在我們的信仰生活裡面,也會有這種選擇性的順服,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說,當我們說「我信上帝」的時候,就是我們完全順服在神的旨意下面。
這次過年我跟牧師娘回到台南老家掃墓,我們特別去看祖先的墳墓、看我媽媽的墳墓,因為去年的今天是她舉行追思感恩禮拜的日子,每一次我到我媽媽的墳墓那裡去的時候,就會看到她的八位鄰居、八位宣教士的墳墓在她的旁邊,就是台灣初代教會的那些宣教士,他們把他們一生的生命奉獻給台灣,死在台灣,遺骸埋在台灣。在基督教的墓園裡,我媽媽的前方是巴克禮博士,還有其他宣教士的墳墓在周圍。我就在看巴克禮博士的墓碑,上面有刻著他個人生平,從幾歲活到幾歲的刻文,巴克禮博士活了八十六年,他奉獻六十多年,最後死在台灣。他在十五六幾歲的時候被上帝揀選,他就跟上帝簽約,每一年他生日的時候都重新再簽約,說:「我願意完全奉獻給主」,他後來成為當時的英國的皇家院士,那是極高的地位,比今天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地位還高,他有很好的前途,但是上帝告訴他說:「你到東方的台灣去宣教」,他就放棄他的一切,沒有說我下留一半,他完全是順服上帝,把那些放下,來到台灣傳福音,台語白話字聖經就是他翻譯的。他來到台灣不是享受,初代教會那時候的宣教士是被人家打、被人家趕、被人家罵,受了很多的苦,特別他有一次到二崙(今屏東縣竹田鄉)客家莊去宣教的時候,被那些暴民用糞便從他的頭上倒下去,全身都是糞便,這一位英國的皇家院士,是那麼有學問、有地位的一個人,但是他為了神,完完全全的順服神,當他被人家潑灑糞便的時候,他還笑著對那些暴民用台語說:「真可惜,你們把這些肥料倒在我這個尖鼻子的外國人身上,沒有用的,我長不高的啦,你們應該把這些肥料倒在那些蔬菜上面,它們會長的很好。」真是有氣度,若不是為了上帝,他沒有辦法放棄那些原有的,他完全依靠神、完全順服神在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人生中。他跟他的太太結婚以後,每一年他跟神立約時,他也請太太一起簽名,願意完全交託順服神,來依靠上帝,這就是聖經告訴我們的,當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的時候、相信上帝的時候,應該有的真正信仰的內涵。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是你跟神說:「我願意把自己完完全全的交託給祢,我完完全全從心裡順服於祢在我的生命,不論好壞的境遇,我都是完全交託給主。」剛才所讀的聖經裡面特別有提到挪亞,挪亞的那個時候,上帝要毀滅地上的人類,但是上帝為了要救挪亞一家人,就叫他造一艘方舟,這艘方舟很巨大,裡面可以放很多東西、有很多的動物,如牛、羊等一對一對的。他不是造了一天兩天而已,他是造了好幾十年,並且是造在山上,如果今天上帝跟你講說:「某某人,你去造一艘方舟在阿里山上。」你會說:「上帝,你是不是在跟我開玩笑,船是在海邊,哪裡是造在山上?」但是聖經告訴我們說,挪亞沒有第二句話,他就按照神給他的尺寸、材料,在山上造了方舟,當時的人嘲笑他:「那個人大概頭腦壞掉了」,他不管,他只照著去做,果然時候到了,這艘方舟就救了他們一家人。在我們的信仰裡面也常常是這樣,信心也是如此,很多事情你看不見,很多事情你看不清楚,但是當我們有信心的時候,你就有把握了,你就知道上帝的旨意行在我的身上是美好的,雖然你現在不清楚,好像挪亞一樣,但是當我們說「我相信上帝」的時候,你就是完全把你的生命、你的一切交託在這位上帝的手中,順服於祂,既然你相信這位上帝是愛你的、是創造宇宙的神、是全能的上帝,那你就會把一切交託給祂,好像當時亞伯拉罕、挪亞、摩西,和許多的先人一樣,留下美好的信仰見證,如同雲彩圍繞在我們的周圍。耶穌基督留下了最好的模範給我們,祂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時候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26:39、可14:36、路22:42)在我們基督徒的信仰裡面,我們要常常要學習這樣,在我們的人生裡,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信仰生命,我們就不害怕環境的變化,因為知道我們所信的是誰,所以當我們今天說:「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的時候,我們就要思想,到底我是不是真正的相信上帝。
Ⅲ、結論:
1、 Webstar―信心是不問有否直接的知識而來信賴
在Webstar的字典裡面解釋「信心」是什麼?信心是不論有否知覺對上帝的知識而去信賴祂,這是信心,雖然你對上帝的知識不完全,對上帝的旨意不了解,但是你還是可以去信賴、去接納,雖然你不清楚,但是你知道上帝的旨意是好的,上帝的帶領是對的,上帝的愛永遠不離開我,這是信心。
2、 我知我所信的是誰(提後1:12)
保羅在提摩太後書第一章12節說:「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或作:祂所交託我的),直到那日。」
3、 信心使我們勝過世界(約翰壹書5:4~5)
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信心,聖經告訴我們說,這樣的信心是讓我們能夠勝過世界的,勝過世界的引誘、勝過世界的患難、勝過世人的批評和攻擊、勝過世界上許多的情慾,因為這個信心是連結在那位愛我們的上帝、全能的父神、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面。請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慈愛的天父,我們常常信仰告白說『我信上帝』,願祢幫助我們,讓我們真正從上帝裡面領受到這個無偽的信心,相信上帝祢的存在,接受上帝祢作我們的上帝,主耶穌作我們的主,也能夠完完全全交託順服在祢的旨意裡面,雖然我們看不清楚,雖然我們不知道將來的事,但是靠著祢賜給我們的聖靈和應許,我們就有把握,我們就能夠因著信心,來肯定神祢在我們身上的旨意,願祢賜福我們今天所領受的,我們這樣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