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5.07.31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路加福音十二章13~34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2005年7月31日 星期日
2005年7月24日 星期日
撒網下魚 -- 張立夫 牧師
寫作於2005.07.24
作 者: 張立夫 牧師
聖 經: 【約翰福音廿一章4~14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很高興我們一起敬拜上帝,在神的家裡面,大家都是兄弟姊妹,我們也領受上帝給我們的特別祝福。我們在七日的第一天,一起來紀念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在講說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向門徒的顯現,而且不只是一次,是好幾次,約翰福音二十一章說,這一次耶穌為他的門徒顯現是第三次,耶穌復活在他的門徒當中,產生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衝擊,本來跟隨耶穌的人,好像把耶穌當作一位老師,就好像很多門徒跟隨孔夫子,很多很多的門徒跟隨柏拉圖,耶穌的門徒可能只是把耶穌當成一位老師而已。 但是一直到耶穌復活之後,耶穌的門徒和耶穌之間的關係,產生了絕對的改變。本來他們的老師教導他們是生活所需的知識,謀生的能力,大部分的老師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是這個樣子,但是當耶穌從死裡復活,對他學生的改變,卻不只是知識的增加,謀生能力的建立而已,耶穌的復活在他的學生身上產生的衝擊,是讓他們得到生命,讓他們成為一個能夠跟別人分享生命的人。基督教用很多的精神和時間在慶祝聖誕節,我們用比較少的時間,在紀念耶穌的復活,其實耶穌復活的事件,卻是基督教最根本最根本改變的開始。在耶穌復活之後,面對門徒,跟門徒的接觸,讓門徒從一個無力的,變成一個有能力的,從一個本來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四處逃命的一群人,後來又聚集在耶路撒冷,成為宣揚福音的一群人,甚至耶穌的復活,在他的門徒後來為福音受苦難的時候,也讓他們的心裡面充滿了喜樂和能力,耶穌的復活整個把他的門徒的生命改變,我特別要從這段經文來跟大家分享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復活後的耶穌向門徒的顯現;其實也只有門徒才能夠看見復活的耶穌,可能耶穌復活之後,很多人見過耶穌,但是沒有產生任何的影響,甚至那個時候還流傳說,耶穌根本沒有復活,只是他的屍體被他的門徒偷走了,這種事情都還記載在聖經裡面,不相信耶穌的人,看不見耶穌的復活,只有相信的人,才能夠看見復活的耶穌。 聖經裡面看到的那些門徒,本來在他們的老師被釘在十字架之後,他們就像一群需要去逃難的人,因為怕受牽連,當中有兩個門徒,聖經上沒有講他們叫什麼名字,這個記載在路加福音二十四章,他們從耶路撒冷就往西邊跑,跑去一個地方叫作以馬忤斯的小鎮,其實以馬忤斯不是他們的目的地,他們還要往前行,可是那一天走在以馬忤斯的路程當中,有一個人和他們一起走,一面講話一面談論,後來他們就覺得那個悲傷的心復原了,一直到了以馬忤斯這個小鎮的時候,他們就邀請那個人一起住、一起吃飯,就看見跟他們同行的人,拿餅擘開、祝謝,分給他們,他們才認出來與他們同行的是耶穌。可是他們前幾天也親眼看見被釘在十字架上死掉的耶穌,復活的耶穌在門徒身上就產生了非常大的改變,這兩個門徒就往回走,回到他們逃離出來的耶路撒冷,回去宣揚說,我們遇見復活的主,回去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其實整個基督教的歷史,就是在作相同的這件事情,為復活的耶穌作見證。我們知道我們的聖經許多人喜歡讀,因為我們有從聖經裡面讀出那一位復活的主的見證,可能最近也有很多人喜歡讀另一本書叫作「達文西密碼」,這是一本小說,虛構一些從聖經、從教會歷史材料當中的一個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們也看到,向達文西密碼這樣的書,說不定是不相信耶穌復活的人,在處理這些材料,不相信耶穌復活的人在處理各種材料之下,他可以寫出一本非常吸引人、非常有情節又非常暢銷的一本書,但是裡面沒有復活的耶穌。耶穌的復活對於相信他的人可以成為力量,也因為這樣,復活的耶穌向門徒顯現,也只有門徒能夠得見復活的耶穌,我們都在為了這個復活的事件作見證,同時我們也發現,為耶穌復活作見證的這群人,充滿著豐富從神而來的能力。
第二點也記載在這段經文當中,耶穌的門徒中有很多人是漁夫,他們去捕魚卻捕不到魚,但是當耶穌復活之後,到他們當中就指導他們,耶穌本來是木匠,但這位原本是木匠的人,卻指導漁夫捕魚,跟他們講說:「往右邊撒網」,他們就真的往船的右邊撒網,結果網了一網的魚,拉都拉不上來。從這一點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可能我們靠自己的能力,好像漁夫靠著他的專業,都有限制之處,但是上帝的能力如果加添在我們身上,我們就會看見那個能力的發揮要成為有果效的,因為上帝的能力幫助我們。我們當中可能有很多人去過澳門,去澳門一定要去看一個「大三巴碑坊」,是一個非常大的教堂的正門,但是教堂已經燒掉了,後面都不見了,這間原本是天主教的教堂。澳門以前是葡萄牙在東方一的非常重要的據地,也是天主教來東方宣教的一個最主要的堂址,就是現在大三巴坊的遺址,這間天主教的主教教堂,有著非常豐富的故事背景。大約四百五十年前,天主教耶穌會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是亞洲地區的總指揮,這個人叫做Francis Xavier,他在澳門的地方擔任主教,負責的地區就是對整個亞洲的宣教,在他宣教的過程中,有一個地方他就是打不進去,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把門關起來,所有的外國人都不能進入中國,所有的中國漁民也不能出來,這個Francis Xavier在澳門那個地方,每天期盼著等中國開門,他想辦法一定要把福音傳進去,一直等到他離世。在澳門的那間主教教堂,有記載說,他去世的時候,還在惦念著說,福音什麼時候才能傳進去,他講了一句話:「石頭啊!石頭,什麼時候你為我主開門?」因為他每天都在外面敲那個石頭,期待有一天那個堅硬的石頭軟化,為了上主開門。其實我們知道大家都在為了神的工作在努力,但是也只有在神動工的時候才有辦法動工。這位主教死的時候,那個宣教的門還沒有開。後來經過了兩百多年,直到馬禮遜傳教士再回到廣東澳門的地方重新宣教,還是要把基督教的福音傳到人口眾多的中國去,其實我們看見上帝的工作,有時候不是按照人的時間來走,上帝的工作有時候是按照神為我們預備好的道路來走。
最近我們在慶祝台灣的宣教一百四十週年紀念,一百四十年前宣教士來台灣傳道,在1865年開始作醫療傳道,設立醫院、神學院,作很多很多的工作,在慶祝宣教一百四十週年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宣教士留給我們非常豐富的遺產,不只是醫院,像我們在做文字工作的人,就會談到一開始我們是怎麼做的,剛才在這裡報告巴克禮牧師設立的「聚珍堂」(新樓書房)的故事,巴克禮牧師在1875年來台灣,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訓練本地的傳道人,所以他設立了台南神學院,他在台灣工作了十年之後發現說,訓練本地的傳道人很重要,但是訓練本地人的信徒更為重要,本地的傳道人靠著神學院訓練,但是本地的信徒要靠什麼來訓練呢?他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教導信徒能夠看書、能夠讀聖經、能夠自己靈修,這是一個對本地信徒非常重要的訓練,所以他為了達到訓練本地信徒的想法,就創立了教會公報社。教會公報社在1884年創立,1885年巴克禮牧師就出版了台灣第一份刊物,也是台灣第一份報紙,叫作「台灣府城教會報」。在這個「台灣府城教會報」的第一張裡面,巴克禮牧師說明了他創立這個報紙的目的和期待,他這樣說:「我請大家一起來學讀書,因為你學讀書就可以讀聖經,可以更豐富的認識上帝的真理,就算你的教會裡面沒有牧師,但是你會讀聖經,你也可以繼續追尋真理。」為什麼他這樣講?一百多年前,教會剛開始在擴展的時候,牧師很少,只有從英國來一兩個牧師而已,一兩個牧師要訓練本地人當牧師,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教會已經設立了,很多教會是沒有牧師的教會,假如教會沒有牧師,教會可能過一陣子就會衰微了,所以巴克禮牧師期待說,有牧師來這邊做工的時候很好,但是如果沒有牧師的時候,你們大家都要自己讀聖經,自己研究上帝的話,他就在一百二十年前推廣了白話字運動。那個時候,全台灣大部分是農民,很多人都不認識字,只有很少數的人去學中文,大部分的人都是文盲,可是巴克禮牧師就在教會裡面推行白話字運動,很多人就可以在教會裡面,一兩個禮拜就可以讀書寫字,當然不是寫中文,而是寫白話字,用ABC就可以讀聖經唱聖詩。結果一百年前,在教會裡面認識字會讀聖經會看聖詩的人,超過百分之八十,在教會外面,不認識字的人,超過百分之九十五,是這麼大的差別,教會是一個認識字的團體,也讓教會的進展和知識的累積,很快就成為社會領導的一個方向。台灣的初代教會很多人是我們阿公阿祖那一輩,他們很快就認識字,當時第二代的基督徒,很快就成為社會的棟樑,很多是當醫生的,也有很多是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因為他們的父親已經認識字,已經在一個學術涵養的家庭裡面生長。文字工作就是這樣,巴克禮牧師訓練信徒,用文字的力量,帶進教會裡面去,結果整個教會成為帶動社會進步的一個力量。巴克禮牧師的工作,我用一句話來形容,文字可以成為普遍性傳福音的工具,也可以把聖經的真理傳播出去。我們也很重視個人談道,一對一的傳福音,但是一對一傳福音比較類似釣魚,文字工作卻是很廣闊的在社會當中,發出去讓人家看見。在每週週報裡面夾有一個刊物叫做「耕心」,「耕心」是教會公報社出刊的文字福音事工,「耕心」週刊的設計,不是為了在教會週報裡面而已,「耕心」週刊的設計其實是讓每一個基督徒作禮拜的時候,拿到這個福音傳單,你自己看完以後還可以分給別人,所以每個禮拜天你就拿到一份新的福音傳單,在一個禮拜當中為了別人的需要,分享福音傳單給別人,或許是你的同學、你的同事、你的鄰居的信箱,都可以用這個福音單張,藉著你的手帶到他們的手上,福音工作有可能就這樣傳播出去。
最近接觸到一個真實的見證。在一年前(耕心週刊已經發行八、九年)我接到一封信,是監獄裡面寄出來的,他寫了一封教會公報社的地址,寫給耕心雜誌的發行人(寫我的名字),我打開信看裡面寫什麼,他說:「謝謝你們每個禮拜送我耕心週刊,我讀了很感動,也承認了他犯罪,受到刑罰被判了十二年,關在監獄裡,但是他已經悔改信耶穌,他謝謝外頭的人關心他,每個禮拜送耕心給他讀。」這封信的下半部是要求我們,也寄給他的同學朋友,他寫了五個人的名字,個別的地址都寫得很清楚,他說:「拜託你們,每個禮拜寄耕心給我這五個朋友。」這一個受刑人自己在監獄裡面不自由,但是他因信耶穌心靈得自由,他為了關心他以前那些太保太妹的朋友,他們現在在外面還自由的,但是他們還沒有悔改,這個在監獄裡面的基督徒,關心他在外面的朋友,他期待說,藉著你們每個禮拜寄耕心給他們,看看能不能帶領他們有機會接觸福音。其實福音的工作,在上帝的計畫當中,我們都不知道它會發生什麼樣讓我們驚喜的作為。福音的工作也正是這樣,巴克禮牧師用文字工作,把福音在我們的社會中散播開來,那種散播的力量,好像撒網一般,網撒出去,或許有時候不知道會捕到什麼東西,但是撒網總是一個大眾媒體的動作,這媒體的動作希望得到很多很多的收穫,捕到很多很多的魚。在我們的教會裡面,我們很認真的期待作傳福音的工作,但是我們也看見一些事實,來到教會的人,在我們整個社會裡面是很少數的,大部分的人都在外面,假如要傳福音,應該不是在裡面傳,要傳福音在外面,而裡面就是訓練造就我們每一個人,然後有機會的話,我們還是要把福音向外面操作、向外面擴張。
這段經文還有第三個重點,當耶穌指導他的學生捕魚,後來他們在岸上吃飯的時候,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他所做的。當一個人他所做的已經能夠表達他的本質,他不需要向別人說明介紹,發名片跟你說「我是誰」,因為他所做的已經表達他的本質,沒有人去問他是誰。曾經有人問耶穌說你是誰,有一個人叫作施洗約翰,他被下在監獄裡面,就聽到很多有關耶穌的事情,他甚至還派他的學生,在他們探監的時候,叫他的學生去問耶穌說:「你是不是將要來的那一位彌賽亞?」耶穌回答說:「你們回去跟你們的老師說,把你所看見聽見的跟他說就好了。」其實從我們所作所為,我們已經能夠表達我們是一個耶穌的門徒,也期待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不需要跟人家介紹我是基督徒,人家都看得見我們是基督徒,因為耶穌本身所做的,已經是不需要解釋,沒有人敢問他說「你是誰」。主耶穌說:「你們出去撒網,去好好把福音的工作作各種的努力。」我們領受這樣的命令,也期待這樣的努力,能夠在我們的社會裡將福音的種子傳播出去,這樣的福音工作,其實在我們周遭手邊都能夠進行,你手上就有不少的材料,你的耕心週刊、你的聖經、你所學會的一首歌,都可以成為我們與別人分享福音事工的材料,但是也需要鼓勵我們大家,願意成為耶穌基督所使用福音的工具,盼望神感動我們,也盼望我們願意配合許許多多的福音運動,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樂意參與投入,也幫助這些事情加分,願耶穌的靈感動我們,也感動我們為祂參與這些工作。
同心來禱告:「天父上帝我們感謝你,因為你幫助我們,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學習成長,也讓我們認識耶穌基督福音的重要性,求主賜福給我們,讓我們願意參與福音工作,使我們更能夠見證成為一個基督徒的身份,因為福音就是在眾人當中讓人得生命的力量,求主賜福給我們,保守我們,這樣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作 者: 張立夫 牧師
聖 經: 【約翰福音廿一章4~14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很高興我們一起敬拜上帝,在神的家裡面,大家都是兄弟姊妹,我們也領受上帝給我們的特別祝福。我們在七日的第一天,一起來紀念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今天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在講說耶穌從死裡復活以後向門徒的顯現,而且不只是一次,是好幾次,約翰福音二十一章說,這一次耶穌為他的門徒顯現是第三次,耶穌復活在他的門徒當中,產生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衝擊,本來跟隨耶穌的人,好像把耶穌當作一位老師,就好像很多門徒跟隨孔夫子,很多很多的門徒跟隨柏拉圖,耶穌的門徒可能只是把耶穌當成一位老師而已。 但是一直到耶穌復活之後,耶穌的門徒和耶穌之間的關係,產生了絕對的改變。本來他們的老師教導他們是生活所需的知識,謀生的能力,大部分的老師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是這個樣子,但是當耶穌從死裡復活,對他學生的改變,卻不只是知識的增加,謀生能力的建立而已,耶穌的復活在他的學生身上產生的衝擊,是讓他們得到生命,讓他們成為一個能夠跟別人分享生命的人。基督教用很多的精神和時間在慶祝聖誕節,我們用比較少的時間,在紀念耶穌的復活,其實耶穌復活的事件,卻是基督教最根本最根本改變的開始。在耶穌復活之後,面對門徒,跟門徒的接觸,讓門徒從一個無力的,變成一個有能力的,從一個本來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四處逃命的一群人,後來又聚集在耶路撒冷,成為宣揚福音的一群人,甚至耶穌的復活,在他的門徒後來為福音受苦難的時候,也讓他們的心裡面充滿了喜樂和能力,耶穌的復活整個把他的門徒的生命改變,我特別要從這段經文來跟大家分享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復活後的耶穌向門徒的顯現;其實也只有門徒才能夠看見復活的耶穌,可能耶穌復活之後,很多人見過耶穌,但是沒有產生任何的影響,甚至那個時候還流傳說,耶穌根本沒有復活,只是他的屍體被他的門徒偷走了,這種事情都還記載在聖經裡面,不相信耶穌的人,看不見耶穌的復活,只有相信的人,才能夠看見復活的耶穌。 聖經裡面看到的那些門徒,本來在他們的老師被釘在十字架之後,他們就像一群需要去逃難的人,因為怕受牽連,當中有兩個門徒,聖經上沒有講他們叫什麼名字,這個記載在路加福音二十四章,他們從耶路撒冷就往西邊跑,跑去一個地方叫作以馬忤斯的小鎮,其實以馬忤斯不是他們的目的地,他們還要往前行,可是那一天走在以馬忤斯的路程當中,有一個人和他們一起走,一面講話一面談論,後來他們就覺得那個悲傷的心復原了,一直到了以馬忤斯這個小鎮的時候,他們就邀請那個人一起住、一起吃飯,就看見跟他們同行的人,拿餅擘開、祝謝,分給他們,他們才認出來與他們同行的是耶穌。可是他們前幾天也親眼看見被釘在十字架上死掉的耶穌,復活的耶穌在門徒身上就產生了非常大的改變,這兩個門徒就往回走,回到他們逃離出來的耶路撒冷,回去宣揚說,我們遇見復活的主,回去作耶穌復活的見證。 其實整個基督教的歷史,就是在作相同的這件事情,為復活的耶穌作見證。我們知道我們的聖經許多人喜歡讀,因為我們有從聖經裡面讀出那一位復活的主的見證,可能最近也有很多人喜歡讀另一本書叫作「達文西密碼」,這是一本小說,虛構一些從聖經、從教會歷史材料當中的一個杜撰的故事。但是我們也看到,向達文西密碼這樣的書,說不定是不相信耶穌復活的人,在處理這些材料,不相信耶穌復活的人在處理各種材料之下,他可以寫出一本非常吸引人、非常有情節又非常暢銷的一本書,但是裡面沒有復活的耶穌。耶穌的復活對於相信他的人可以成為力量,也因為這樣,復活的耶穌向門徒顯現,也只有門徒能夠得見復活的耶穌,我們都在為了這個復活的事件作見證,同時我們也發現,為耶穌復活作見證的這群人,充滿著豐富從神而來的能力。
第二點也記載在這段經文當中,耶穌的門徒中有很多人是漁夫,他們去捕魚卻捕不到魚,但是當耶穌復活之後,到他們當中就指導他們,耶穌本來是木匠,但這位原本是木匠的人,卻指導漁夫捕魚,跟他們講說:「往右邊撒網」,他們就真的往船的右邊撒網,結果網了一網的魚,拉都拉不上來。從這一點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可能我們靠自己的能力,好像漁夫靠著他的專業,都有限制之處,但是上帝的能力如果加添在我們身上,我們就會看見那個能力的發揮要成為有果效的,因為上帝的能力幫助我們。我們當中可能有很多人去過澳門,去澳門一定要去看一個「大三巴碑坊」,是一個非常大的教堂的正門,但是教堂已經燒掉了,後面都不見了,這間原本是天主教的教堂。澳門以前是葡萄牙在東方一的非常重要的據地,也是天主教來東方宣教的一個最主要的堂址,就是現在大三巴坊的遺址,這間天主教的主教教堂,有著非常豐富的故事背景。大約四百五十年前,天主教耶穌會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是亞洲地區的總指揮,這個人叫做Francis Xavier,他在澳門的地方擔任主教,負責的地區就是對整個亞洲的宣教,在他宣教的過程中,有一個地方他就是打不進去,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把門關起來,所有的外國人都不能進入中國,所有的中國漁民也不能出來,這個Francis Xavier在澳門那個地方,每天期盼著等中國開門,他想辦法一定要把福音傳進去,一直等到他離世。在澳門的那間主教教堂,有記載說,他去世的時候,還在惦念著說,福音什麼時候才能傳進去,他講了一句話:「石頭啊!石頭,什麼時候你為我主開門?」因為他每天都在外面敲那個石頭,期待有一天那個堅硬的石頭軟化,為了上主開門。其實我們知道大家都在為了神的工作在努力,但是也只有在神動工的時候才有辦法動工。這位主教死的時候,那個宣教的門還沒有開。後來經過了兩百多年,直到馬禮遜傳教士再回到廣東澳門的地方重新宣教,還是要把基督教的福音傳到人口眾多的中國去,其實我們看見上帝的工作,有時候不是按照人的時間來走,上帝的工作有時候是按照神為我們預備好的道路來走。
最近我們在慶祝台灣的宣教一百四十週年紀念,一百四十年前宣教士來台灣傳道,在1865年開始作醫療傳道,設立醫院、神學院,作很多很多的工作,在慶祝宣教一百四十週年的同時,我們也發現宣教士留給我們非常豐富的遺產,不只是醫院,像我們在做文字工作的人,就會談到一開始我們是怎麼做的,剛才在這裡報告巴克禮牧師設立的「聚珍堂」(新樓書房)的故事,巴克禮牧師在1875年來台灣,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訓練本地的傳道人,所以他設立了台南神學院,他在台灣工作了十年之後發現說,訓練本地的傳道人很重要,但是訓練本地人的信徒更為重要,本地的傳道人靠著神學院訓練,但是本地的信徒要靠什麼來訓練呢?他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教導信徒能夠看書、能夠讀聖經、能夠自己靈修,這是一個對本地信徒非常重要的訓練,所以他為了達到訓練本地信徒的想法,就創立了教會公報社。教會公報社在1884年創立,1885年巴克禮牧師就出版了台灣第一份刊物,也是台灣第一份報紙,叫作「台灣府城教會報」。在這個「台灣府城教會報」的第一張裡面,巴克禮牧師說明了他創立這個報紙的目的和期待,他這樣說:「我請大家一起來學讀書,因為你學讀書就可以讀聖經,可以更豐富的認識上帝的真理,就算你的教會裡面沒有牧師,但是你會讀聖經,你也可以繼續追尋真理。」為什麼他這樣講?一百多年前,教會剛開始在擴展的時候,牧師很少,只有從英國來一兩個牧師而已,一兩個牧師要訓練本地人當牧師,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教會已經設立了,很多教會是沒有牧師的教會,假如教會沒有牧師,教會可能過一陣子就會衰微了,所以巴克禮牧師期待說,有牧師來這邊做工的時候很好,但是如果沒有牧師的時候,你們大家都要自己讀聖經,自己研究上帝的話,他就在一百二十年前推廣了白話字運動。那個時候,全台灣大部分是農民,很多人都不認識字,只有很少數的人去學中文,大部分的人都是文盲,可是巴克禮牧師就在教會裡面推行白話字運動,很多人就可以在教會裡面,一兩個禮拜就可以讀書寫字,當然不是寫中文,而是寫白話字,用ABC就可以讀聖經唱聖詩。結果一百年前,在教會裡面認識字會讀聖經會看聖詩的人,超過百分之八十,在教會外面,不認識字的人,超過百分之九十五,是這麼大的差別,教會是一個認識字的團體,也讓教會的進展和知識的累積,很快就成為社會領導的一個方向。台灣的初代教會很多人是我們阿公阿祖那一輩,他們很快就認識字,當時第二代的基督徒,很快就成為社會的棟樑,很多是當醫生的,也有很多是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因為他們的父親已經認識字,已經在一個學術涵養的家庭裡面生長。文字工作就是這樣,巴克禮牧師訓練信徒,用文字的力量,帶進教會裡面去,結果整個教會成為帶動社會進步的一個力量。巴克禮牧師的工作,我用一句話來形容,文字可以成為普遍性傳福音的工具,也可以把聖經的真理傳播出去。我們也很重視個人談道,一對一的傳福音,但是一對一傳福音比較類似釣魚,文字工作卻是很廣闊的在社會當中,發出去讓人家看見。在每週週報裡面夾有一個刊物叫做「耕心」,「耕心」是教會公報社出刊的文字福音事工,「耕心」週刊的設計,不是為了在教會週報裡面而已,「耕心」週刊的設計其實是讓每一個基督徒作禮拜的時候,拿到這個福音傳單,你自己看完以後還可以分給別人,所以每個禮拜天你就拿到一份新的福音傳單,在一個禮拜當中為了別人的需要,分享福音傳單給別人,或許是你的同學、你的同事、你的鄰居的信箱,都可以用這個福音單張,藉著你的手帶到他們的手上,福音工作有可能就這樣傳播出去。
最近接觸到一個真實的見證。在一年前(耕心週刊已經發行八、九年)我接到一封信,是監獄裡面寄出來的,他寫了一封教會公報社的地址,寫給耕心雜誌的發行人(寫我的名字),我打開信看裡面寫什麼,他說:「謝謝你們每個禮拜送我耕心週刊,我讀了很感動,也承認了他犯罪,受到刑罰被判了十二年,關在監獄裡,但是他已經悔改信耶穌,他謝謝外頭的人關心他,每個禮拜送耕心給他讀。」這封信的下半部是要求我們,也寄給他的同學朋友,他寫了五個人的名字,個別的地址都寫得很清楚,他說:「拜託你們,每個禮拜寄耕心給我這五個朋友。」這一個受刑人自己在監獄裡面不自由,但是他因信耶穌心靈得自由,他為了關心他以前那些太保太妹的朋友,他們現在在外面還自由的,但是他們還沒有悔改,這個在監獄裡面的基督徒,關心他在外面的朋友,他期待說,藉著你們每個禮拜寄耕心給他們,看看能不能帶領他們有機會接觸福音。其實福音的工作,在上帝的計畫當中,我們都不知道它會發生什麼樣讓我們驚喜的作為。福音的工作也正是這樣,巴克禮牧師用文字工作,把福音在我們的社會中散播開來,那種散播的力量,好像撒網一般,網撒出去,或許有時候不知道會捕到什麼東西,但是撒網總是一個大眾媒體的動作,這媒體的動作希望得到很多很多的收穫,捕到很多很多的魚。在我們的教會裡面,我們很認真的期待作傳福音的工作,但是我們也看見一些事實,來到教會的人,在我們整個社會裡面是很少數的,大部分的人都在外面,假如要傳福音,應該不是在裡面傳,要傳福音在外面,而裡面就是訓練造就我們每一個人,然後有機會的話,我們還是要把福音向外面操作、向外面擴張。
這段經文還有第三個重點,當耶穌指導他的學生捕魚,後來他們在岸上吃飯的時候,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他所做的。當一個人他所做的已經能夠表達他的本質,他不需要向別人說明介紹,發名片跟你說「我是誰」,因為他所做的已經表達他的本質,沒有人去問他是誰。曾經有人問耶穌說你是誰,有一個人叫作施洗約翰,他被下在監獄裡面,就聽到很多有關耶穌的事情,他甚至還派他的學生,在他們探監的時候,叫他的學生去問耶穌說:「你是不是將要來的那一位彌賽亞?」耶穌回答說:「你們回去跟你們的老師說,把你所看見聽見的跟他說就好了。」其實從我們所作所為,我們已經能夠表達我們是一個耶穌的門徒,也期待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不需要跟人家介紹我是基督徒,人家都看得見我們是基督徒,因為耶穌本身所做的,已經是不需要解釋,沒有人敢問他說「你是誰」。主耶穌說:「你們出去撒網,去好好把福音的工作作各種的努力。」我們領受這樣的命令,也期待這樣的努力,能夠在我們的社會裡將福音的種子傳播出去,這樣的福音工作,其實在我們周遭手邊都能夠進行,你手上就有不少的材料,你的耕心週刊、你的聖經、你所學會的一首歌,都可以成為我們與別人分享福音事工的材料,但是也需要鼓勵我們大家,願意成為耶穌基督所使用福音的工具,盼望神感動我們,也盼望我們願意配合許許多多的福音運動,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樂意參與投入,也幫助這些事情加分,願耶穌的靈感動我們,也感動我們為祂參與這些工作。
同心來禱告:「天父上帝我們感謝你,因為你幫助我們,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學習成長,也讓我們認識耶穌基督福音的重要性,求主賜福給我們,讓我們願意參與福音工作,使我們更能夠見證成為一個基督徒的身份,因為福音就是在眾人當中讓人得生命的力量,求主賜福給我們,保守我們,這樣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2005年7月17日 星期日
2005年7月10日 星期日
天父的心 --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於2005.07.10
作 者: 莊信德 傳道
聖 經: 【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這是一段我們很熟習的聖經故事,在這麼熟悉的聖經故事裡面,不知道弟兄姊妹有沒有讀到什麼東西。這一個多月以來,這段故事是我靈修的焦點,我的靈修沒有什麼進度,在這六個多禮拜,因為一直在默想這段經文。過去我們碰觸到這段經文,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主日學的學生上台演戲的時候,然後每一年大家都在比賽,看哪一個版本的小兒子的故事,詮釋的最淋漓盡致。但是越是在這個故事裡面,越是在這個故事的默想當中,我忽然間發現,原來我作為一個老基督徒(雖然年紀不老),可是在教會成長的過程當中,我離這個故事真正要表達的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這個故事講到一個小兒子離開爸爸,這個故事給我們看見很多很多,上帝藉耶穌基督在這個世界上要做的非常重要的服事,但是我們如果因為熟悉這段故事,而把它僅僅當成一個故事來看的話,我們很可能會錯失了耶穌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有很多很豐富很重要的真理。接下來我們要來思想這個故事,我要藉著一幅圖畫,這幅圖畫是林布蘭在十七世紀很重要的一幅圖畫,這幅圖畫我想有一些人看過,在你的藝術課或一些家裡所買仿製品的畫,在這幅圖畫裡面,浪子回頭的故事,是浪子和爸爸之間有一個很深刻的關係,我想我們可以明白。其實林布蘭這位畫家,在畫這幅畫的時候,是他六十五歲的年紀,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他也畫了一幅一樣的畫,不過當他畫第一幅「浪子回頭」的故事時,那時的圖畫裡,爸爸好像兒子,兒子好像爸爸,可是當他的人生到了六十五歲,已經靠近他生命終結的時候(享年六十七歲),他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爸爸跟兒子之間那個很深刻的關係。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辦法很好的來解構這幅圖畫,從光線到視覺的每一個切線,但是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幅圖畫,這個爸爸和兒子之間的擁抱,爸爸的兩隻手左手和右手,其實是一個代表象徵著爸爸男性的手,另一個象徵女性的手,右手你會感覺到它比較纖細,左手比較粗壯,這是一個很深刻的擁抱、很深刻的接納。當我在靈修默想這段經文的時候,給我一個很深刻的提醒,我覺得我好像成為一個基督徒,我沒有什麼經驗,好像在上帝的懷中被上帝這樣擁抱過。
上禮拜參加了一個辦給青少年的營會,但是營會的最後一天晚上,我參與了其中一個小組的分享。那天晚上的主題是饒恕,培靈的講員就講很多我們要怎樣饒恕…,講完之後,我們就分小組彼此分享,在那個小組裡面,上帝親自做了很美好的工作。你知道要分享有關個人生命很深刻的故事,開始的時候會不知到要怎麼起頭,於是就從輔導開始,輔導就分享他成長的歷程,在他讀高中以前,「父親」這兩個字從來不敢從他口中講出來,因為他在幼稚園大班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媽媽帶了一個男人,對他說:「這是你爸爸」,從小沒有經驗到有爸爸,因為從小他爸爸作奸犯科、販賣毒品、混黑幫常常進出監牢,一直到他高中,他開始可以講爸爸這個名字的時候,開始可以講他的故事的時候,其中他還有很多的辛酸。 當這個輔導開始分享他與爸爸的關係之後,每一個孩子也開始慢慢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其中一個孩子讓我很深刻的震撼,是一個高二的學生,他國中的時候也都是混不良幫派,在他國中畢業典禮時,他的爸爸問他說:「兒子啊,我去參加你的畢業典禮好嗎?」你知道混幫派逞兇鬥狠的男生都不希望爸爸出現,那會覺得很丟臉,他就死也不讓他的爸爸去參加他的畢業典禮,結果就在那個國中畢業的暑假,他爸爸意外過世。當他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他說他沒有辦法原諒他自己,他說:「我怎麼能夠、怎麼可以拒絕一個爸爸,想要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的心情。」一邊講一邊哭,當我抱著這個孩子聽他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心裡面浮現很多我自己成長的歷程,感受很深刻的是,每一個不同的孩子裡面,或是我自己的故事裡面,你會發現地上的爸爸沒有一個是完全的。這個高二的學生,他很難過的是他沒有辦法原諒他自己,他再也不能夠給他爸爸有機會參加他高中的畢業典禮,可是當一個基督徒,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有那種很深刻的感覺是:如果我錯過了天上爸爸的擁抱,或者是我錯過了這個爸爸在我生命當中參與的機會,我會好痛苦,或者我會好珍惜好懊悔,好像那個孩子一樣。
當我在回頭默想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想可能我們很多的老基督徒,過多的把這個浪子當成是沒有信耶穌的人,過多的把這個浪子當成是辦佈道會的時候那些失落的人,有一天上帝要他們回來。但是這個故事裡面有一個很深刻的部分,是這個跪在爸爸面前的兒子,如果我們讀這個故事,越讀越進去,你會發現,我們可能比任何一個讀這個故事的人都還需要爸爸的擁抱。但是當我們繼續的來思想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的焦點不只是停留在小兒子的身上,事實上小兒子是一個很重要的焦點,但是我們要慢慢的把這個焦點移到另外一個角色,就是抱著小兒子的那雙手的那個爸爸的身上。我們看到我們聖經的經文,到底這個爸爸擁抱這個小兒子,為什麼這個小兒子有這樣的確信,說他回到家裡的時候,他可以重新被接納?事實上如果我們重新回到聖經故事的脈絡裡面,你會發現這個小兒子是非常大膽的,因為在第12節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小兒子跟他的爸爸有一個很重要的請求――希望爸爸把家業分給他。在整個中東巴勒斯坦的區域,是一個充滿濃厚家族背景的文化,在這個民族文化裡,兒子跟父親之間除了父親主動之外,兒子不能主動要求分家產,此外只有一個場合適合分家產,就是父親臨終之前,作祝福禱告的時候。如果我們還記得舊約的故事裡面,當雅各的爸爸以撒覺得自己要死之前,他就叫他的大兒子去打獵,然後要給他的大兒子祝福;當雅各去到了埃及,他覺得他命不久的時候,他把所有的兒子叫到他的床前,為他們一一祝福禱告。只有臨終的時候才是分家業的時候,然而他這個小兒子卻大逆不道(我想我們很明白),這個大逆不道按照當時中東猶太人的法則,只有一個結局,就是他的爸爸可以把他拖出去,昭告親屬,所有人用石頭打死他,是他唯一可以得到的結局,可是當這個爸爸聽見小兒子對他說這番話,要分家業的時候,爸爸的反應卻是:「好,給你。」小兒子在爸爸生命的態度裡面,他遇到爸爸一個寬容的心。
這個寬容的爸爸按照故事的繼續發展我們會看見,第20節:「小兒子往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聖經告訴我們那個距離是「相離還遠」,你想這個爸爸在做什麼?當小兒子遠遠要回家的時候,這個爸爸就站在最容易看見來路的地方,天天盼望他的兒子,天天盼望他的兒子…,如果沒有這個等候的爸爸,就沒有後面故事的發展,如果這個爸爸沒有站在那裡等候,為什麼沒有這個故事的發展呢?因為這個故事如果再接下去,你會看見一個很重要的動作,當這個爸爸遠遠看見這個兒子的時候,聖經告訴我們他做了什麼動作?「跑去抱著他的頸項」。你說這有什麼?這是爸爸心中很激動。弟兄姊妹,如果爸爸沒有跑去抱他的頸項,還記得我們在談12節的時候,這個小兒子只有一個結局對不對?是被石頭打死。小兒子離家的故事,帶著大批的銀兩離家的故事,傳遍了他整個的家族,傳遍了所有周遭的人,當小兒子遠遠來的時候,所有人的反應是什麼?拿石頭砸死他,馬上就蹲下拿石頭丟了,遠遠的就可以拿石頭丟,讓他沒有機會走到他爸爸面前,沒有機會講他所有預備要講的台詞:「我得罪了天,又得罪…」,如果這個爸爸沒有先出去,甚至有可能當大家拿石頭丟的時候,聖經說這個爸爸抱著這個小兒子,當他抱著小兒子的時候,如果石頭不小心還會砸到爸爸,看到不孝子是人人得而弒之,但是這個爸爸捨不得這個兒子被這樣對待,所以爸爸主動跑向前擁抱著他,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圖畫,當這個爸爸抱著這個兒子的時候,我想我們看見了遠遠比我們過去體會和以為的還要來的多。而故事繼續告訴,這個爸爸不是只停留在對這個兒子的擁抱而已,故事告訴我們說,這個爸爸一系列做了很重要的動作,其中第22節,爸爸告訴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可以見得,在他這個小兒子的身上衣不蔽體,可能沒有很適合的衣服來遮蓋他,用最好的衣服,是爸爸最重要的外袍。外袍在他們的年代代表一個非常重要身份的、象徵的地位,不像我們今天每個人有很多件西裝外套。一件外套就代表了「這是誰的出現」,當這個爸爸把這件外袍披在他身上的時候,這是一個深刻的接納,而這個接納的第三個動作(我們先跳過第二個動作)是把鞋子穿在他的腳上。那個年代只有一種人是沒有鞋子可以穿的,而如果你沒有鞋子可穿就暴露了你的身份,那麼沒有鞋子可穿的人只有兩種結局,一種就是被石頭打死,因為你是到處逃跑的人,第二種,就是被抓去關,因為只有奴僕奴隸才沒有鞋子穿。換句話說,這個小兒子在他流浪的過程,他已經把自己賣成是別人的奴隸了,他也沒有資格沒有能力去穿鞋,當這個爸爸把這個鞋子給他穿上的時候,是從他奴隸的身份贖回來,他不再是個奴隸了,我接納你成為一個自由身,所以這個父親與小兒子的接觸,帶出一個非常深刻的真理,在我們生命當中作提醒的是,這個小兒子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他甚至失落了他作為一個天父的兒子,或是父親兒子的身份,然而這個父親無條件的接納他。
我想在教會的生活裡面,我們有許多的時候被一種很特別的謊言給欺騙,這個謊言或者這個壓力是什麼?就是我們彷彿要不斷的服事,用我們的忠心來證明一些什麼,或者我們要很認真的服事來證明一些什麼,那你可能會說:「唉呀,傳道,難道服事可以不忠心隨便嗎?難道我的服事可以不要盡責嗎?」不是。但這樣的服事和認真不是要證明什麼。這個小兒子來到爸爸的面前,他沒有能力證明什麼,這個小兒子來到爸爸的面前,他只有一個能力,就是接納爸爸對他的接納,這個小兒子沒有辦法做,他只有把自己暴露在有可能被石頭打死的環境裡,但是爸爸告訴他、用行動告訴他,他被接納了。
這個爸爸的心,在故事的發展繼續下去,爸爸給他一只戒子。這個戒子如果我們聽過這個故事都不陌生,戒子在那個年代的意思是很重要的打印,好像印章一樣,這個印章代表你自己。舊約聖經創世紀的猶大,就是用他的杖,賣了他的身份,那個杖的杖頭可以當印章,也是他戒子的一個象徵。當爸爸把他的戒子戴上的時候,其實就有點像爸爸把信用卡放在他兒子的身上,他可以用這個戒子去蓋印借五百兩,見到這個戒子如見到這個戒子的主人,你想這個爸爸怎麼還可能如此――當這個欺騙你的兒子,來到你面前的時候,全家一半的錢都被他拐走拿走的時候,還再把戒子、信用卡給他――我想這是爸爸對孩子很深刻無條件的信任、無條件的信任。沒有一個罪,沒有一個困難,沒有一個羞愧,會攔阻我們來到上帝的面前,被上帝接納,當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越久,其實耶穌基督越深刻邀請我們回到這個故事的深度,去體會爸爸對我們的擁抱。而這個爸爸對我們的擁抱,故事的發展最後第24節你會看見,爸爸歡樂起來。這個歡樂的爸爸大設宴席,如果你曾經好好的體會過路加福音,你會發現,咦,奇怪?路加福音的作者似乎特別會提到――上帝的歡樂。路加福音十五章講到這個爸爸的歡樂,路加福音第十章講到耶穌差遣門徒去傳福音,然後回來的時候報告大好的信息,耶穌被聖靈充滿他就大大的歡樂起來,什麼事情能夠使我們的天父歡樂?什麼事情能夠使耶穌基督歡樂?路加福音唯一記載的就是,那「失落的靈魂歸向上帝」。這是一個很重要聖經的真理,也是耶穌基督來到我們當中,一個重要的教訓,那麼這個失落的靈魂,當我們把他放在教會生活裡面很深刻的體會到就是,在圍牆的外面還有很多不屬於這圈裡的羊,約翰福音第十章耶穌基督提醒我們,還有很多不在這圈裡面的羊等候著我們,還有很多的服事超過我們生命的經驗。
「親愛的天父我們向你獻上感謝,因為我們在你的家中,天父我們也要向你重新省察我們自己,或許我們在你的家中,但我們的心離你很遠,我們未必體貼你的心意,我們過著自己的生活,但,主我們與你的心意可能相去甚遠,天父懇求你光照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弟兄姊妹雖然常常在教會出入,但是我們的心卻遠離你,主,那我們可能是那需要擁抱的小兒子,願親愛的天父你光照我們的心,使我們願意來到你的面前,接受天父你的擁抱,接受天父你無條件的接納,巴不得天父你的愛激動我們,使我們真正摸著你的心,同心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作 者: 莊信德 傳道
聖 經: 【路加福音十五章11~32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這是一段我們很熟習的聖經故事,在這麼熟悉的聖經故事裡面,不知道弟兄姊妹有沒有讀到什麼東西。這一個多月以來,這段故事是我靈修的焦點,我的靈修沒有什麼進度,在這六個多禮拜,因為一直在默想這段經文。過去我們碰觸到這段經文,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主日學的學生上台演戲的時候,然後每一年大家都在比賽,看哪一個版本的小兒子的故事,詮釋的最淋漓盡致。但是越是在這個故事裡面,越是在這個故事的默想當中,我忽然間發現,原來我作為一個老基督徒(雖然年紀不老),可是在教會成長的過程當中,我離這個故事真正要表達的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這個故事講到一個小兒子離開爸爸,這個故事給我們看見很多很多,上帝藉耶穌基督在這個世界上要做的非常重要的服事,但是我們如果因為熟悉這段故事,而把它僅僅當成一個故事來看的話,我們很可能會錯失了耶穌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有很多很豐富很重要的真理。接下來我們要來思想這個故事,我要藉著一幅圖畫,這幅圖畫是林布蘭在十七世紀很重要的一幅圖畫,這幅圖畫我想有一些人看過,在你的藝術課或一些家裡所買仿製品的畫,在這幅圖畫裡面,浪子回頭的故事,是浪子和爸爸之間有一個很深刻的關係,我想我們可以明白。其實林布蘭這位畫家,在畫這幅畫的時候,是他六十五歲的年紀,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他也畫了一幅一樣的畫,不過當他畫第一幅「浪子回頭」的故事時,那時的圖畫裡,爸爸好像兒子,兒子好像爸爸,可是當他的人生到了六十五歲,已經靠近他生命終結的時候(享年六十七歲),他從另一個角度來詮釋爸爸跟兒子之間那個很深刻的關係。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沒有辦法很好的來解構這幅圖畫,從光線到視覺的每一個切線,但是如果我們仔細閱讀這幅圖畫,這個爸爸和兒子之間的擁抱,爸爸的兩隻手左手和右手,其實是一個代表象徵著爸爸男性的手,另一個象徵女性的手,右手你會感覺到它比較纖細,左手比較粗壯,這是一個很深刻的擁抱、很深刻的接納。當我在靈修默想這段經文的時候,給我一個很深刻的提醒,我覺得我好像成為一個基督徒,我沒有什麼經驗,好像在上帝的懷中被上帝這樣擁抱過。
上禮拜參加了一個辦給青少年的營會,但是營會的最後一天晚上,我參與了其中一個小組的分享。那天晚上的主題是饒恕,培靈的講員就講很多我們要怎樣饒恕…,講完之後,我們就分小組彼此分享,在那個小組裡面,上帝親自做了很美好的工作。你知道要分享有關個人生命很深刻的故事,開始的時候會不知到要怎麼起頭,於是就從輔導開始,輔導就分享他成長的歷程,在他讀高中以前,「父親」這兩個字從來不敢從他口中講出來,因為他在幼稚園大班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媽媽帶了一個男人,對他說:「這是你爸爸」,從小沒有經驗到有爸爸,因為從小他爸爸作奸犯科、販賣毒品、混黑幫常常進出監牢,一直到他高中,他開始可以講爸爸這個名字的時候,開始可以講他的故事的時候,其中他還有很多的辛酸。 當這個輔導開始分享他與爸爸的關係之後,每一個孩子也開始慢慢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其中一個孩子讓我很深刻的震撼,是一個高二的學生,他國中的時候也都是混不良幫派,在他國中畢業典禮時,他的爸爸問他說:「兒子啊,我去參加你的畢業典禮好嗎?」你知道混幫派逞兇鬥狠的男生都不希望爸爸出現,那會覺得很丟臉,他就死也不讓他的爸爸去參加他的畢業典禮,結果就在那個國中畢業的暑假,他爸爸意外過世。當他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他說他沒有辦法原諒他自己,他說:「我怎麼能夠、怎麼可以拒絕一個爸爸,想要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的心情。」一邊講一邊哭,當我抱著這個孩子聽他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心裡面浮現很多我自己成長的歷程,感受很深刻的是,每一個不同的孩子裡面,或是我自己的故事裡面,你會發現地上的爸爸沒有一個是完全的。這個高二的學生,他很難過的是他沒有辦法原諒他自己,他再也不能夠給他爸爸有機會參加他高中的畢業典禮,可是當一個基督徒,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有那種很深刻的感覺是:如果我錯過了天上爸爸的擁抱,或者是我錯過了這個爸爸在我生命當中參與的機會,我會好痛苦,或者我會好珍惜好懊悔,好像那個孩子一樣。
當我在回頭默想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想可能我們很多的老基督徒,過多的把這個浪子當成是沒有信耶穌的人,過多的把這個浪子當成是辦佈道會的時候那些失落的人,有一天上帝要他們回來。但是這個故事裡面有一個很深刻的部分,是這個跪在爸爸面前的兒子,如果我們讀這個故事,越讀越進去,你會發現,我們可能比任何一個讀這個故事的人都還需要爸爸的擁抱。但是當我們繼續的來思想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們的焦點不只是停留在小兒子的身上,事實上小兒子是一個很重要的焦點,但是我們要慢慢的把這個焦點移到另外一個角色,就是抱著小兒子的那雙手的那個爸爸的身上。我們看到我們聖經的經文,到底這個爸爸擁抱這個小兒子,為什麼這個小兒子有這樣的確信,說他回到家裡的時候,他可以重新被接納?事實上如果我們重新回到聖經故事的脈絡裡面,你會發現這個小兒子是非常大膽的,因為在第12節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小兒子跟他的爸爸有一個很重要的請求――希望爸爸把家業分給他。在整個中東巴勒斯坦的區域,是一個充滿濃厚家族背景的文化,在這個民族文化裡,兒子跟父親之間除了父親主動之外,兒子不能主動要求分家產,此外只有一個場合適合分家產,就是父親臨終之前,作祝福禱告的時候。如果我們還記得舊約的故事裡面,當雅各的爸爸以撒覺得自己要死之前,他就叫他的大兒子去打獵,然後要給他的大兒子祝福;當雅各去到了埃及,他覺得他命不久的時候,他把所有的兒子叫到他的床前,為他們一一祝福禱告。只有臨終的時候才是分家業的時候,然而他這個小兒子卻大逆不道(我想我們很明白),這個大逆不道按照當時中東猶太人的法則,只有一個結局,就是他的爸爸可以把他拖出去,昭告親屬,所有人用石頭打死他,是他唯一可以得到的結局,可是當這個爸爸聽見小兒子對他說這番話,要分家業的時候,爸爸的反應卻是:「好,給你。」小兒子在爸爸生命的態度裡面,他遇到爸爸一個寬容的心。
這個寬容的爸爸按照故事的繼續發展我們會看見,第20節:「小兒子往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聖經告訴我們那個距離是「相離還遠」,你想這個爸爸在做什麼?當小兒子遠遠要回家的時候,這個爸爸就站在最容易看見來路的地方,天天盼望他的兒子,天天盼望他的兒子…,如果沒有這個等候的爸爸,就沒有後面故事的發展,如果這個爸爸沒有站在那裡等候,為什麼沒有這個故事的發展呢?因為這個故事如果再接下去,你會看見一個很重要的動作,當這個爸爸遠遠看見這個兒子的時候,聖經告訴我們他做了什麼動作?「跑去抱著他的頸項」。你說這有什麼?這是爸爸心中很激動。弟兄姊妹,如果爸爸沒有跑去抱他的頸項,還記得我們在談12節的時候,這個小兒子只有一個結局對不對?是被石頭打死。小兒子離家的故事,帶著大批的銀兩離家的故事,傳遍了他整個的家族,傳遍了所有周遭的人,當小兒子遠遠來的時候,所有人的反應是什麼?拿石頭砸死他,馬上就蹲下拿石頭丟了,遠遠的就可以拿石頭丟,讓他沒有機會走到他爸爸面前,沒有機會講他所有預備要講的台詞:「我得罪了天,又得罪…」,如果這個爸爸沒有先出去,甚至有可能當大家拿石頭丟的時候,聖經說這個爸爸抱著這個小兒子,當他抱著小兒子的時候,如果石頭不小心還會砸到爸爸,看到不孝子是人人得而弒之,但是這個爸爸捨不得這個兒子被這樣對待,所以爸爸主動跑向前擁抱著他,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圖畫,當這個爸爸抱著這個兒子的時候,我想我們看見了遠遠比我們過去體會和以為的還要來的多。而故事繼續告訴,這個爸爸不是只停留在對這個兒子的擁抱而已,故事告訴我們說,這個爸爸一系列做了很重要的動作,其中第22節,爸爸告訴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可以見得,在他這個小兒子的身上衣不蔽體,可能沒有很適合的衣服來遮蓋他,用最好的衣服,是爸爸最重要的外袍。外袍在他們的年代代表一個非常重要身份的、象徵的地位,不像我們今天每個人有很多件西裝外套。一件外套就代表了「這是誰的出現」,當這個爸爸把這件外袍披在他身上的時候,這是一個深刻的接納,而這個接納的第三個動作(我們先跳過第二個動作)是把鞋子穿在他的腳上。那個年代只有一種人是沒有鞋子可以穿的,而如果你沒有鞋子可穿就暴露了你的身份,那麼沒有鞋子可穿的人只有兩種結局,一種就是被石頭打死,因為你是到處逃跑的人,第二種,就是被抓去關,因為只有奴僕奴隸才沒有鞋子穿。換句話說,這個小兒子在他流浪的過程,他已經把自己賣成是別人的奴隸了,他也沒有資格沒有能力去穿鞋,當這個爸爸把這個鞋子給他穿上的時候,是從他奴隸的身份贖回來,他不再是個奴隸了,我接納你成為一個自由身,所以這個父親與小兒子的接觸,帶出一個非常深刻的真理,在我們生命當中作提醒的是,這個小兒子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他甚至失落了他作為一個天父的兒子,或是父親兒子的身份,然而這個父親無條件的接納他。
我想在教會的生活裡面,我們有許多的時候被一種很特別的謊言給欺騙,這個謊言或者這個壓力是什麼?就是我們彷彿要不斷的服事,用我們的忠心來證明一些什麼,或者我們要很認真的服事來證明一些什麼,那你可能會說:「唉呀,傳道,難道服事可以不忠心隨便嗎?難道我的服事可以不要盡責嗎?」不是。但這樣的服事和認真不是要證明什麼。這個小兒子來到爸爸的面前,他沒有能力證明什麼,這個小兒子來到爸爸的面前,他只有一個能力,就是接納爸爸對他的接納,這個小兒子沒有辦法做,他只有把自己暴露在有可能被石頭打死的環境裡,但是爸爸告訴他、用行動告訴他,他被接納了。
這個爸爸的心,在故事的發展繼續下去,爸爸給他一只戒子。這個戒子如果我們聽過這個故事都不陌生,戒子在那個年代的意思是很重要的打印,好像印章一樣,這個印章代表你自己。舊約聖經創世紀的猶大,就是用他的杖,賣了他的身份,那個杖的杖頭可以當印章,也是他戒子的一個象徵。當爸爸把他的戒子戴上的時候,其實就有點像爸爸把信用卡放在他兒子的身上,他可以用這個戒子去蓋印借五百兩,見到這個戒子如見到這個戒子的主人,你想這個爸爸怎麼還可能如此――當這個欺騙你的兒子,來到你面前的時候,全家一半的錢都被他拐走拿走的時候,還再把戒子、信用卡給他――我想這是爸爸對孩子很深刻無條件的信任、無條件的信任。沒有一個罪,沒有一個困難,沒有一個羞愧,會攔阻我們來到上帝的面前,被上帝接納,當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越久,其實耶穌基督越深刻邀請我們回到這個故事的深度,去體會爸爸對我們的擁抱。而這個爸爸對我們的擁抱,故事的發展最後第24節你會看見,爸爸歡樂起來。這個歡樂的爸爸大設宴席,如果你曾經好好的體會過路加福音,你會發現,咦,奇怪?路加福音的作者似乎特別會提到――上帝的歡樂。路加福音十五章講到這個爸爸的歡樂,路加福音第十章講到耶穌差遣門徒去傳福音,然後回來的時候報告大好的信息,耶穌被聖靈充滿他就大大的歡樂起來,什麼事情能夠使我們的天父歡樂?什麼事情能夠使耶穌基督歡樂?路加福音唯一記載的就是,那「失落的靈魂歸向上帝」。這是一個很重要聖經的真理,也是耶穌基督來到我們當中,一個重要的教訓,那麼這個失落的靈魂,當我們把他放在教會生活裡面很深刻的體會到就是,在圍牆的外面還有很多不屬於這圈裡的羊,約翰福音第十章耶穌基督提醒我們,還有很多不在這圈裡面的羊等候著我們,還有很多的服事超過我們生命的經驗。
「親愛的天父我們向你獻上感謝,因為我們在你的家中,天父我們也要向你重新省察我們自己,或許我們在你的家中,但我們的心離你很遠,我們未必體貼你的心意,我們過著自己的生活,但,主我們與你的心意可能相去甚遠,天父懇求你光照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弟兄姊妹雖然常常在教會出入,但是我們的心卻遠離你,主,那我們可能是那需要擁抱的小兒子,願親愛的天父你光照我們的心,使我們願意來到你的面前,接受天父你的擁抱,接受天父你無條件的接納,巴不得天父你的愛激動我們,使我們真正摸著你的心,同心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求,阿門!」
2005年7月3日 星期日
操練敬虔(九):認罪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7.0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雅各書五章16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們講到操練敬虔,包括個人敬虔的操練和團體敬虔的操練,今天我們要講就是認罪,團體敬虔操練部分的最後一個操練。耶穌基督到世上來是找尋罪人,要人悔改接受基督的救恩,成為基督徒,換句話講,我們都承認我們是罪人,可是我們信主以後我們還是罪人嗎?我們還需要認罪嗎?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到底教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是不是像一間博物館,你知道博物館是什麼地方嗎?就是收集最好的作品的地方。 很多的藝術家畫的圖、雕刻的作品不會被收藏在博物館,因為它不是最棒的,所以我們說博物館是展示最完美的地方,教會是不是博物館?不是?還是教會是急診處?是醫院?它是專門收那些受傷生病的地方。在你的觀念裡面,到底我們和平教會是屬於哪一種?是博物館還是醫院?如果你認為是博物館,在教會裡面表現出來的就是最好的一面,如果是像醫院,所表現就不是那麼的好,弟兄姊妹會吵架、會彼此傷害,都會有一些問題,這樣的圖像就是醫院的圖像。以我從小在教會看到及經歷過的情形來看,教會應該不是博物館,如果最完美的成品才擺在教會,那麼我們教會應該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因為我們都還沒有完全、尚未完工、還在進行當中,所以教會比較像醫院,如果像醫院的話,那彼此認罪就是必要的,因為有時候這個人受傷是因為被另外一個人傷害到,有時則反過來。
我們回想一下,敬虔的操練有個人的操練,第一個是讀經(每天花一點時間讀神的話),第二個是禱告(我們與神有親密的交通),第三個默想(每天花一點時間默想神的話),第四個禁食(有時候不吃東西)來操練自己,這是四個個人敬虔的操練。團體的操練部分,禮拜天早上參加主日崇拜,在神面前大家彼此口唱心和讚美耶和華,「敬拜」是第一個操練,「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拉3:11) 第二個是希望大家在生活上有彼此真實的關係,我把它稱作「小組」的操練,就是彼此相愛的操練。很高興昨天有差不多五十幾位的弟兄姊妹來教會,在關懷的事工上有一些落實的訓練,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當我們教會弟兄姊妹或是我們的鄰居有緊急需要的時候,我們有人能夠去幫忙「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第三個操練是上個禮拜講的,就是「門徒」的操練,換句話講,就是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上面可以越來越像主耶穌基督的樣子,每天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得前書二章21節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所以這個操練是學基督的榜樣。我們今天講的就是第四個操練――認罪。也就是當我們發現得罪弟兄姊妹的時候,我們願意到主的面前,願意到弟兄姊妹的面前來,向他們認罪。
耶穌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法利賽人,他禱告主要目的是向神報告他做的行為有多好,另外一個是稅吏,他的禱告是向神說:「對不起我這個禮拜做了什麼壞事…」我相信兩個人都做了一些好的事,也有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是法例賽人他就只講好的,而稅吏是發現自己不好的地方,在主的面前願意認罪,耶穌說:「這稅吏比法利賽人還算為義」,因為他還有成長的空間,他發現自己還有不夠,還需要繼續的成長。而向誰認罪長久以來一直是個問題,改革宗和天主教其中一個很大的爭議就是天主教教皇賣贖罪券,為什麼教皇可以賣贖罪券呢?是因為認罪的對象漸漸的集中到神父身上。你知道天主教有一個小小的悔改室嗎?有兩個房間中間隔起來,要認罪的人就進到其中一個房間,神父就坐在另一個房間,聽你認罪,認罪完了之後,就為悔改的人赦罪:「上帝赦免你的罪了」。 馬丁路德就覺得這樣不合真理,人認罪是向神認罪,怎麼能夠向人認罪,唯一的中保不是神父、不是教皇,是主耶穌基督,這是要糾正天主教,可是我覺得有一點矯枉過正,所以以後我們改革宗的弟兄姊妹認罪就是向神認罪而已,天主教徒是向神父認罪,馬丁路德認為不對,怎麼可以把這個權柄給神父,若是如此,神父要向誰認罪呢?神父是不是也需要認罪?之前看到有一張卡通圖片,一個小孩坐在神父的一旁,小孩說:「請神父先認罪,然後我再認罪。」這就講到我們彼此認罪的問題,認罪是向神認罪,往往變成一個人在家裡獨自向神認罪。德國的潘霍華牧師說:「這樣不是認罪,而是叫作自言自語。」你怎麼知道這樣不是認罪呢?因為認罪完了之後,他依然故我,這種認罪很便宜很方便,沒有付什麼代價、沒有什麼面子的問題,我不管做什麼錯事,只要私底下向上帝認罪就好,以後的生活看不出有改變的樣子,因此潘霍華牧師認為這不是向神認罪,而是向自己認罪,自言自語。
【認罪的種類】
(1)個人向上帝認自己的罪
在聖經裡面,認罪的對象是誰?有幾種認罪呢?以賽亞在聖殿看到神高高的坐在寶座上,他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6:5)天使就飛到他面前,拿著火炭沾他的口,把他潔淨了。這是以賽亞的認罪,是自己向神認罪,這個例子,是個人向上帝承認他自己的罪。
(2)個人向神僕認自己的罪
這是天主教的聖經根據,舊約先知拿單跟大衛王說:「就是你,你就是那個壞人(殺害烏利亞為娶其妻)。」大衛王就向拿單認罪:「我得罪耶和華了!」之後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撒下12:13)拿單是神的僕人,天主教認為大衛王向拿單認罪,是個人向神僕認自己的罪的聖經根據。
(3)個人向對方認自己的罪
接下來是我們所希望的認罪,因為我們常常得罪的不只是神,還得罪了人,對於你得罪的人要不要認罪呢?耶穌講過浪子回頭的故事是最好的例子,浪子回到父親的面前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常常很多人所犯的罪是這樣子,我們稱做雙重犯罪,我們得罪了人,也得罪了神,我們得罪了神,向神認罪,得罪人的部分,也不該向人認罪?這個浪子向神也向他的父親認罪。
(4)個人向群體認自己的罪
這是最嚴重的,這樣的罪最好少一點,因為很難堪,要站在教會弟兄姊妹面前向大家說:「對不起,我得罪了大家,我犯錯了,請你們原諒。」你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嗎?這個人記載在舊約,他向整個會眾群體認罪,這個人叫作亞干。如果對聖經有一點熟悉的人就知道,亞干是在打仗的時候,拿了不該拿的東西,耶和華神曾交代什麼都不可以拿,不然會打敗仗,結果敗的很慘,很多人死掉,約書亞就到神面前哭訴,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事,為什麼你叫我們去打仗,卻輸的一敗塗地,上帝說你們當中有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這是個大罪。亞干自己拿了一些東西,結果造成很多人死掉,後來約書亞就去問會眾誰犯了罪,大家都沒有人承認,於是就抽籤,從十二個支派一直抽到家族的個人,後來亞干就出來認罪,他回答約書亞說:「我實在得罪了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約7:20)這是在群眾的面前認罪,結局很慘,以色列人就把他們整個家族用石頭打死,耶和華才赦免他們。這是大罪,是得罪整個會眾的,需要向整個會眾認罪。
(5)領袖向上帝認群體的罪
還有一個是很難得的,是領袖向上帝為群體認罪,全部的人犯罪,摩西是領袖,他到神的面前去領受十誡的兩塊石版,哪裡知道去了四十天,一下山,發現不得了,山下整個都變了,他們用金子造了一隻牛犢,就在那裡拜它,百姓犯了大罪,摩西就很生氣,把兩塊石版摔碎,然後到神面前向神說:「神,對不起,你交給我帶的這百姓,被我帶成這個樣子,請你原諒他們,如果一定要處罰,你就處罰我好了。」這是所有禱告中最不容易的,這是作屬靈的帶領者願意為你所帶領的群體所犯的罪,到神的面前來替他們悔改認罪,而且願意承擔這個責任,這是摩西讓我們最佩服的地方。出埃及記三十二章31節:「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我想這是當教會的牧師、當教會的長老執事應該有這樣的擔當,常常替弟兄姊妹禱告,萬一整個會眾都犯罪的時候,我們願意到神的面前來,替會眾向神認罪,願意承擔責任,這是不容易的認罪禱告。
(6)群體向上帝認群體的罪
最後一個是所有弟兄姊妹一起向神認罪,這個叫作公眾的認罪。群體向上帝認群體的罪,把這個認罪做好的領袖叫作尼希米,尼希米帶領一部份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後,發現他們犯了一個大錯,因為他們開始和異族通婚,然後宗教信仰混亂,所以他就很痛苦,然後就教導他們,不只是尼希米向神禱告,所有以色列會眾都向神認罪,這是一個大型的認罪大會,「以色列人(人:原文是種類)就與一切外邦人離絕,站著承認自己的罪惡和列祖的罪孽。」(尼9:2)這是尼希米所帶出來的一個公眾的認罪。
耶穌基督講過兩個有關認罪的故事,他說:如果「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與人之間,如果你得罪別人,你如果沒有向他認罪,你就不要到上帝面前來禱告認罪。換句話講,如果說人與人之間有傷害的事情,那是你要先處理的問題,等處理完了之後,才到上帝面前來認罪,所以說認罪不是不用向上帝認罪,而是如果有得罪人的部分,你需要操練的是怎麼向這個人認罪說對不起,這是我們要練習的功課。
【認罪的過程】
(1)知罪:良心
認罪的過程,當你要向人家說對不起之前,你要知道你做錯什麼事情,你要知罪,發現你自己做錯了事情,才會考慮要不要認罪。神給每個人心裡都放了一顆良心,這良心裡面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天使,一個是魔鬼,一個會向你講話:「沒關係啦,大家都這樣做。」另一個會說:「不行啊,你這樣做有問題。」你要聽誰的話呢?我們的良心會向我們說話,所以當夜深人靜,捫心自問的時候,如果發現你有得罪人的地方,你就要作一個決定,找個機會向對方道歉。神會給你機會,會讓你發現不對,這是講到良心的問題,「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2:15)。有時候不是良心告誡你,是別人告訴你說你做錯了,這個別人可能就是你所得罪的人,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這是耶穌講的另外一個故事,他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所以有時候神讓對方來向你說話,你就向他道歉,有時候是他糊里糊塗沒有發現,傷了你還不曉得,但是你受到傷害,那你要不要、敢不敢跟對方說:「你這樣做不對,這樣傷害到我。」這是另外一個層面,或是第三者發現你這樣做不好,你敢去指出來,讓對方有認錯的機會嗎?還是你認為那是他家的事,「…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這是考慮到面子問題,既然他得罪你沒有得罪別人,就不需要登廣告讓大家都知道,只要他向你認罪,在你們當中處理完就好,不需要張揚。
有時候別人也不講,自己良心也不知道,然而基督徒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聖靈會說話,聖靈會指責你,這就是說,你在個人敬虔操練的時候,才有這個機會,你在讀聖經的時候,你在禱告的時候,你在默想的時候,你在禁食的時候,你安靜在神面前的時候,聖靈就有機會向你說話,有時你讀到一節聖經,聖靈對你說:「你是不是在多久以前做過這樣的事?」這是很重要的,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不同的是在這裡,非基督徒有良心,他也會認錯認罪,如果你交到好朋友,他會指出你的錯,這是我們說的良友諫友,他會規勸你悔改,基督徒多了一個恩典,就是聖靈。聖靈會在我們心裡面說話,耶穌說:「他(聖靈)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 自己責備自己,就是會覺得不好,應該要處理。
(2)哀罪:憂傷
當你知道犯罪錯以後,內心會很難過,為什麼我做這樣的事情來傷害別人,我把它稱作「哀罪」,為了這個罪會悲哀掉眼淚,覺得很不好意思,會為罪憂傷,詩篇三十八篇18節:「我要承認我的罪孽;我要因我的罪憂愁。」當你發現不對,反應應該是憂傷,今天的啟應經文說:「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做錯了心裡會難過,會自責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傷害上帝傷害別人呢?
(3)悔罪:懊悔
憂傷以後,會對自己的不該不好而懊悔,自己知道是不對的,「因此我厭惡自己(或譯:我的言語),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42:6)這叫作悔罪。
(4)改罪:結果
當你知罪,為罪哀傷,你也懊悔了,最後是要「改」。很多人是悔而不改,既然你跟對方說對不起,那下一次就不要再做了,不是說了對不起,明天還是繼續做同樣的事情,那怎麼叫作認罪呢?認罪不是嘴巴講講就算了,最重要的是改變,你認罪你改罪,那麼你做錯事情的機會就越來越少,這個就叫作「成聖」,是經過這樣的過程。聖經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8)所以如果沒有結出「改」的果子,那樣的認罪還沒有完成,所以每一次的認罪是帶來生命的轉變,帶來生命的成聖。
【認罪的果效】
(1)不再粉飾
認罪有什麼好處,認罪以後就不需要「假仙」(台語),當我們做了一件錯事我們知道,我們如果不認罪,在真實的情況下我們就會想辦法掩飾,因為不想承認,怕被人家發現或知道,這樣就很累人,這是耶穌罵那些法利賽人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23:27)我們心裡面有不對的事情,不願意公開的結果,就是要掩飾把外面弄得很好看,所以你一旦認罪,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做這種粉飾的工作。
(2)不再綑綁
罪另外有一個問題,就是罪會把你綁起來,做什麼事情都礙手礙腳,罪會綑綁人,箴言五章22節:「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你很多事情就不方便做,很多話不方便講,因為你跟他之間有過節,那你就被綁住了,你就從罪的綑綁當中得不到釋放。
(3)不再隔絕
當你得罪一個人,你不跟他認錯,你跟他之間就沒話講,因為你得罪了他,中間就築起了一道不能溝通的牆,你一旦跟對方認錯,這道牆就消除,因為已經認錯了,「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59:2)這是得罪上帝,不只這樣,你們的罪也使得你和被得罪的人隔絕,所以我們常常禱告神不聽,有可能是因為不認罪,你不認罪,那就與神之間也築起了一道牆,認罪,牆就拆了。
(4)不再驕傲
一個會認罪的人就不會一天到晚看別人的不對,因為自己也會犯錯,所以不會驕傲,就會謙卑,法利賽人覺得自己什麼都好,不認罪,甚至心裡還指著別人說:「我不像稅吏那樣不好」,可是認罪的稅吏是一直看自己不對的地方,謙卑不會驕傲,「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一個會認罪的人就不會掉到驕傲的陷阱裡面。
(5)赦免洗淨
認罪了以後,上帝就赦免你,把你洗乾淨,像衣服被洗淨潔白一般,不會再帶著污點,完全的洗乾淨,約翰壹書一章9節:「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罪可以被赦免被洗淨的。
(6)擁抱和好
與你認罪的對象不只沒有了牆,還可以重新和好。聖經中的浪子做錯了很多事情,然後他想回家又不好意思,我想這也是我們認罪的一個困難——面子問題,不好意思不知道怎麼辦。所以他就在養豬的地方思索,英文稱作Rehersal(預習),我回去要怎麼向父親開口,應該講這個講那個,想好要怎樣開口就回家去,聖經的描述很美,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20)這個浪子還沒有開口,這位父親就把他抱起來,等到抱完哭完以後,浪子才把他先前背好的台詞說出:「對不起,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父親沒有等他認罪後才給予饒恕,你有沒注意到這個次序,父親沒有這樣說:「你回來了,你做錯什麼?」而是先把他抱起來,先接納他,這是很美的一幅圖畫,我想我們的天父也是一樣,如果你有誠意要認罪,我們的天父會非常的高興,祂會是先把我們抱起來。
(7)彼此洗腳
耶穌基督要離開他的學生的時候,他拿一臉盆的水幫他的學生一個一個的洗腳,我個人覺得洗腳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很謙卑的服務別人的需要。他們沒有皮鞋穿,他們都穿草鞋,腳很容易沾上塵土,所以在吃飯以前都要洗腳,通常這是由僕人幫客人把他們骯髒的腳洗乾淨,讓客人能夠舒服的用餐,洗腳是僕人做的工作,這是謙卑的意義。另外一個意義,耶穌也說:「你們當中不都是乾淨的」,所以洗腳除了舒服以外,還有一個是「乾淨」的問題,就是骯髒要讓它乾淨,這是比較難的部分,你怎麼溫柔的使對方可以向你認罪,然後可以把這個罪弄乾淨,這是「彼此洗腳」。如果一個人的腳有沾上塵土泥巴,已經黏住乾掉了,你要為對方洗腳的時候,你不會抬起腳來,一下子就把那泥巴拔起來,因為恐怕連腳的皮都拔起來了,你也不會馬上給它用力的搓,而是讓腳泡溫水一會兒,讓乾的泥巴變軟自己溶掉,然後慢慢的擦,把它弄乾淨才擦乾,這很重要。弟兄姊妹在教會當中或在家裡,做錯事情得罪對方,有時候我們不敢認罪不願意認罪,其中一個值得學習的是,被得罪的人是不是願意用溫柔的態度使對方比較容易認罪?比如說作父親的,如果像閻羅王一樣,做錯事時就打得很凶,那我想大部分的孩子是選擇閃躲逃避,躲到被抓了再說,沒有營造一個讓小孩能夠悔改的空間氛圍或機會,願意到父親面前來認錯。耶穌說:「我是你們的先生,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
(8)鐵磨出刃
我想認罪的操練,不只是得罪人的要操練,被得罪的人也有可以操練的地方,倘若大家營造這樣的一個氛圍,那就不會有心結在彼此之間困擾著,箴言二十七章17節:「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原文是磨朋友的臉)也是如此。」當認錯的人可以把面子擺下來向對方認錯,被得罪的人也願意用溫柔的心,來接納鼓勵彼此互相認錯的時候,大家在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與神的關係,就能越來越進步成長。像一把刀子一樣,越來越光亮銳利,越能夠被神使用,刀子鈍了就不好使用,需要用另一把刀子或鐵器來幫他磨利,所以是經過一個磨來磨去的過程,我想認罪是在我們彼此相磨當中的一個過程。
當一個小孩學走路跌倒了,或是走錯方向的時候,大部分的父母是蹲下來稍微扶持一下,好好的鼓勵他站起來再繼續走,還是會嚴厲的對待:「誰教你這樣走路,走路不長眼睛…」不會這樣吧?他還小還在學走路,所以神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但是也要小心,因為罪是會傳染的,免得自己也掉下去了(受影響)。罪很可怕,有時候對方得罪了你,你就有一種奇怪的公義想法,認為我也可以得罪他,你有沒有這樣想過:「是他先怎麼樣的…」那你就掉到陷阱裡了。比如先生開始大聲罵你,你下一個反應是不是大聲的罵回去,「你為什麼跟著罵?有什麼事可以好好講。」「因為他先罵我!」那你是不是和他做一樣的事情?為什麼你會這樣做?因為你有一種奇怪的公義,認為對方既然可以大聲,那我也可以大聲,你認為你不對是因為對方“不對”在先,結果你的“不對”就變成“對”的,那你也就掉下去了,要小心,因為罪是很容易傳染的,我們對犯罪的人溫柔的挽回,但是自己也應當小心,因為我們也有可能和對方一樣犯同樣的罪。
最後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我們感謝你,你要離開學生的時候,用洗腳來留下最寶貴的功課,是的,我們都不是已經完工的完美成品,我們每個人雖然已經認罪,已經悔改受洗歸向基督,但是我們的個性,我們的為人,還有很多需要弟兄姊妹彼此相磨來互相造就的地方,主,一旦我們不小心彼此得罪的時候,求你幫助我們,這正是讓我們有機會來學習,怎麼樣在敬虔上操練自己。得罪人的或是被得罪的,主,你都教導我們,要我們不要讓這樣的情形繼續下去,我們互相給對方一個機會可以來認錯,我們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學習,幫助我們,讓我們不是把那些罪就留在那裡,以致於我們築起隔斷的牆,我們跟神的關係也隔絕了,我們自己生活上還被這個罪綑綁、不得自由,求你釋放我們,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敬虔的操練上,和彼此認罪上,有所學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雅各書五章16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們講到操練敬虔,包括個人敬虔的操練和團體敬虔的操練,今天我們要講就是認罪,團體敬虔操練部分的最後一個操練。耶穌基督到世上來是找尋罪人,要人悔改接受基督的救恩,成為基督徒,換句話講,我們都承認我們是罪人,可是我們信主以後我們還是罪人嗎?我們還需要認罪嗎?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到底教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是不是像一間博物館,你知道博物館是什麼地方嗎?就是收集最好的作品的地方。 很多的藝術家畫的圖、雕刻的作品不會被收藏在博物館,因為它不是最棒的,所以我們說博物館是展示最完美的地方,教會是不是博物館?不是?還是教會是急診處?是醫院?它是專門收那些受傷生病的地方。在你的觀念裡面,到底我們和平教會是屬於哪一種?是博物館還是醫院?如果你認為是博物館,在教會裡面表現出來的就是最好的一面,如果是像醫院,所表現就不是那麼的好,弟兄姊妹會吵架、會彼此傷害,都會有一些問題,這樣的圖像就是醫院的圖像。以我從小在教會看到及經歷過的情形來看,教會應該不是博物館,如果最完美的成品才擺在教會,那麼我們教會應該空空的什麼都沒有,因為我們都還沒有完全、尚未完工、還在進行當中,所以教會比較像醫院,如果像醫院的話,那彼此認罪就是必要的,因為有時候這個人受傷是因為被另外一個人傷害到,有時則反過來。
我們回想一下,敬虔的操練有個人的操練,第一個是讀經(每天花一點時間讀神的話),第二個是禱告(我們與神有親密的交通),第三個默想(每天花一點時間默想神的話),第四個禁食(有時候不吃東西)來操練自己,這是四個個人敬虔的操練。團體的操練部分,禮拜天早上參加主日崇拜,在神面前大家彼此口唱心和讚美耶和華,「敬拜」是第一個操練,「他們彼此唱和,讚美稱謝耶和華說:他本為善,他向以色列人永發慈愛。他們讚美耶和華的時候,眾民大聲呼喊,因耶和華殿的根基已經立定。」(拉3:11) 第二個是希望大家在生活上有彼此真實的關係,我把它稱作「小組」的操練,就是彼此相愛的操練。很高興昨天有差不多五十幾位的弟兄姊妹來教會,在關懷的事工上有一些落實的訓練,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當我們教會弟兄姊妹或是我們的鄰居有緊急需要的時候,我們有人能夠去幫忙「親愛的弟兄啊,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第三個操練是上個禮拜講的,就是「門徒」的操練,換句話講,就是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上面可以越來越像主耶穌基督的樣子,每天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得前書二章21節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所以這個操練是學基督的榜樣。我們今天講的就是第四個操練――認罪。也就是當我們發現得罪弟兄姊妹的時候,我們願意到主的面前,願意到弟兄姊妹的面前來,向他們認罪。
耶穌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法利賽人,他禱告主要目的是向神報告他做的行為有多好,另外一個是稅吏,他的禱告是向神說:「對不起我這個禮拜做了什麼壞事…」我相信兩個人都做了一些好的事,也有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是法例賽人他就只講好的,而稅吏是發現自己不好的地方,在主的面前願意認罪,耶穌說:「這稅吏比法利賽人還算為義」,因為他還有成長的空間,他發現自己還有不夠,還需要繼續的成長。而向誰認罪長久以來一直是個問題,改革宗和天主教其中一個很大的爭議就是天主教教皇賣贖罪券,為什麼教皇可以賣贖罪券呢?是因為認罪的對象漸漸的集中到神父身上。你知道天主教有一個小小的悔改室嗎?有兩個房間中間隔起來,要認罪的人就進到其中一個房間,神父就坐在另一個房間,聽你認罪,認罪完了之後,就為悔改的人赦罪:「上帝赦免你的罪了」。 馬丁路德就覺得這樣不合真理,人認罪是向神認罪,怎麼能夠向人認罪,唯一的中保不是神父、不是教皇,是主耶穌基督,這是要糾正天主教,可是我覺得有一點矯枉過正,所以以後我們改革宗的弟兄姊妹認罪就是向神認罪而已,天主教徒是向神父認罪,馬丁路德認為不對,怎麼可以把這個權柄給神父,若是如此,神父要向誰認罪呢?神父是不是也需要認罪?之前看到有一張卡通圖片,一個小孩坐在神父的一旁,小孩說:「請神父先認罪,然後我再認罪。」這就講到我們彼此認罪的問題,認罪是向神認罪,往往變成一個人在家裡獨自向神認罪。德國的潘霍華牧師說:「這樣不是認罪,而是叫作自言自語。」你怎麼知道這樣不是認罪呢?因為認罪完了之後,他依然故我,這種認罪很便宜很方便,沒有付什麼代價、沒有什麼面子的問題,我不管做什麼錯事,只要私底下向上帝認罪就好,以後的生活看不出有改變的樣子,因此潘霍華牧師認為這不是向神認罪,而是向自己認罪,自言自語。
【認罪的種類】
(1)個人向上帝認自己的罪
在聖經裡面,認罪的對象是誰?有幾種認罪呢?以賽亞在聖殿看到神高高的坐在寶座上,他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賽6:5)天使就飛到他面前,拿著火炭沾他的口,把他潔淨了。這是以賽亞的認罪,是自己向神認罪,這個例子,是個人向上帝承認他自己的罪。
(2)個人向神僕認自己的罪
這是天主教的聖經根據,舊約先知拿單跟大衛王說:「就是你,你就是那個壞人(殺害烏利亞為娶其妻)。」大衛王就向拿單認罪:「我得罪耶和華了!」之後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撒下12:13)拿單是神的僕人,天主教認為大衛王向拿單認罪,是個人向神僕認自己的罪的聖經根據。
(3)個人向對方認自己的罪
接下來是我們所希望的認罪,因為我們常常得罪的不只是神,還得罪了人,對於你得罪的人要不要認罪呢?耶穌講過浪子回頭的故事是最好的例子,浪子回到父親的面前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15:21)常常很多人所犯的罪是這樣子,我們稱做雙重犯罪,我們得罪了人,也得罪了神,我們得罪了神,向神認罪,得罪人的部分,也不該向人認罪?這個浪子向神也向他的父親認罪。
(4)個人向群體認自己的罪
這是最嚴重的,這樣的罪最好少一點,因為很難堪,要站在教會弟兄姊妹面前向大家說:「對不起,我得罪了大家,我犯錯了,請你們原諒。」你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嗎?這個人記載在舊約,他向整個會眾群體認罪,這個人叫作亞干。如果對聖經有一點熟悉的人就知道,亞干是在打仗的時候,拿了不該拿的東西,耶和華神曾交代什麼都不可以拿,不然會打敗仗,結果敗的很慘,很多人死掉,約書亞就到神面前哭訴,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事,為什麼你叫我們去打仗,卻輸的一敗塗地,上帝說你們當中有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這是個大罪。亞干自己拿了一些東西,結果造成很多人死掉,後來約書亞就去問會眾誰犯了罪,大家都沒有人承認,於是就抽籤,從十二個支派一直抽到家族的個人,後來亞干就出來認罪,他回答約書亞說:「我實在得罪了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約7:20)這是在群眾的面前認罪,結局很慘,以色列人就把他們整個家族用石頭打死,耶和華才赦免他們。這是大罪,是得罪整個會眾的,需要向整個會眾認罪。
(5)領袖向上帝認群體的罪
還有一個是很難得的,是領袖向上帝為群體認罪,全部的人犯罪,摩西是領袖,他到神的面前去領受十誡的兩塊石版,哪裡知道去了四十天,一下山,發現不得了,山下整個都變了,他們用金子造了一隻牛犢,就在那裡拜它,百姓犯了大罪,摩西就很生氣,把兩塊石版摔碎,然後到神面前向神說:「神,對不起,你交給我帶的這百姓,被我帶成這個樣子,請你原諒他們,如果一定要處罰,你就處罰我好了。」這是所有禱告中最不容易的,這是作屬靈的帶領者願意為你所帶領的群體所犯的罪,到神的面前來替他們悔改認罪,而且願意承擔這個責任,這是摩西讓我們最佩服的地方。出埃及記三十二章31節:「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作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我想這是當教會的牧師、當教會的長老執事應該有這樣的擔當,常常替弟兄姊妹禱告,萬一整個會眾都犯罪的時候,我們願意到神的面前來,替會眾向神認罪,願意承擔責任,這是不容易的認罪禱告。
(6)群體向上帝認群體的罪
最後一個是所有弟兄姊妹一起向神認罪,這個叫作公眾的認罪。群體向上帝認群體的罪,把這個認罪做好的領袖叫作尼希米,尼希米帶領一部份以色列人從被擄之地歸回後,發現他們犯了一個大錯,因為他們開始和異族通婚,然後宗教信仰混亂,所以他就很痛苦,然後就教導他們,不只是尼希米向神禱告,所有以色列會眾都向神認罪,這是一個大型的認罪大會,「以色列人(人:原文是種類)就與一切外邦人離絕,站著承認自己的罪惡和列祖的罪孽。」(尼9:2)這是尼希米所帶出來的一個公眾的認罪。
耶穌基督講過兩個有關認罪的故事,他說:如果「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與人之間,如果你得罪別人,你如果沒有向他認罪,你就不要到上帝面前來禱告認罪。換句話講,如果說人與人之間有傷害的事情,那是你要先處理的問題,等處理完了之後,才到上帝面前來認罪,所以說認罪不是不用向上帝認罪,而是如果有得罪人的部分,你需要操練的是怎麼向這個人認罪說對不起,這是我們要練習的功課。
【認罪的過程】
(1)知罪:良心
認罪的過程,當你要向人家說對不起之前,你要知道你做錯什麼事情,你要知罪,發現你自己做錯了事情,才會考慮要不要認罪。神給每個人心裡都放了一顆良心,這良心裡面有兩個東西,一個是天使,一個是魔鬼,一個會向你講話:「沒關係啦,大家都這樣做。」另一個會說:「不行啊,你這樣做有問題。」你要聽誰的話呢?我們的良心會向我們說話,所以當夜深人靜,捫心自問的時候,如果發現你有得罪人的地方,你就要作一個決定,找個機會向對方道歉。神會給你機會,會讓你發現不對,這是講到良心的問題,「這是顯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們心裡,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2:15)。有時候不是良心告誡你,是別人告訴你說你做錯了,這個別人可能就是你所得罪的人,馬太福音十八章15節,這是耶穌講的另外一個故事,他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所以有時候神讓對方來向你說話,你就向他道歉,有時候是他糊里糊塗沒有發現,傷了你還不曉得,但是你受到傷害,那你要不要、敢不敢跟對方說:「你這樣做不對,這樣傷害到我。」這是另外一個層面,或是第三者發現你這樣做不好,你敢去指出來,讓對方有認錯的機會嗎?還是你認為那是他家的事,「…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這是考慮到面子問題,既然他得罪你沒有得罪別人,就不需要登廣告讓大家都知道,只要他向你認罪,在你們當中處理完就好,不需要張揚。
有時候別人也不講,自己良心也不知道,然而基督徒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聖靈會說話,聖靈會指責你,這就是說,你在個人敬虔操練的時候,才有這個機會,你在讀聖經的時候,你在禱告的時候,你在默想的時候,你在禁食的時候,你安靜在神面前的時候,聖靈就有機會向你說話,有時你讀到一節聖經,聖靈對你說:「你是不是在多久以前做過這樣的事?」這是很重要的,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不同的是在這裡,非基督徒有良心,他也會認錯認罪,如果你交到好朋友,他會指出你的錯,這是我們說的良友諫友,他會規勸你悔改,基督徒多了一個恩典,就是聖靈。聖靈會在我們心裡面說話,耶穌說:「他(聖靈)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 自己責備自己,就是會覺得不好,應該要處理。
(2)哀罪:憂傷
當你知道犯罪錯以後,內心會很難過,為什麼我做這樣的事情來傷害別人,我把它稱作「哀罪」,為了這個罪會悲哀掉眼淚,覺得很不好意思,會為罪憂傷,詩篇三十八篇18節:「我要承認我的罪孽;我要因我的罪憂愁。」當你發現不對,反應應該是憂傷,今天的啟應經文說:「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做錯了心裡會難過,會自責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傷害上帝傷害別人呢?
(3)悔罪:懊悔
憂傷以後,會對自己的不該不好而懊悔,自己知道是不對的,「因此我厭惡自己(或譯:我的言語),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約42:6)這叫作悔罪。
(4)改罪:結果
當你知罪,為罪哀傷,你也懊悔了,最後是要「改」。很多人是悔而不改,既然你跟對方說對不起,那下一次就不要再做了,不是說了對不起,明天還是繼續做同樣的事情,那怎麼叫作認罪呢?認罪不是嘴巴講講就算了,最重要的是改變,你認罪你改罪,那麼你做錯事情的機會就越來越少,這個就叫作「成聖」,是經過這樣的過程。聖經說:「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8)所以如果沒有結出「改」的果子,那樣的認罪還沒有完成,所以每一次的認罪是帶來生命的轉變,帶來生命的成聖。
【認罪的果效】
(1)不再粉飾
認罪有什麼好處,認罪以後就不需要「假仙」(台語),當我們做了一件錯事我們知道,我們如果不認罪,在真實的情況下我們就會想辦法掩飾,因為不想承認,怕被人家發現或知道,這樣就很累人,這是耶穌罵那些法利賽人說:「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太23:27)我們心裡面有不對的事情,不願意公開的結果,就是要掩飾把外面弄得很好看,所以你一旦認罪,就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做這種粉飾的工作。
(2)不再綑綁
罪另外有一個問題,就是罪會把你綁起來,做什麼事情都礙手礙腳,罪會綑綁人,箴言五章22節:「惡人必被自己的罪孽捉住,他必被自己的罪惡如繩索纏繞。」你很多事情就不方便做,很多話不方便講,因為你跟他之間有過節,那你就被綁住了,你就從罪的綑綁當中得不到釋放。
(3)不再隔絕
當你得罪一個人,你不跟他認錯,你跟他之間就沒話講,因為你得罪了他,中間就築起了一道不能溝通的牆,你一旦跟對方認錯,這道牆就消除,因為已經認錯了,「但你們的罪孽使你們與神隔絕;你們的罪惡使他掩面不聽你們。」(賽59:2)這是得罪上帝,不只這樣,你們的罪也使得你和被得罪的人隔絕,所以我們常常禱告神不聽,有可能是因為不認罪,你不認罪,那就與神之間也築起了一道牆,認罪,牆就拆了。
(4)不再驕傲
一個會認罪的人就不會一天到晚看別人的不對,因為自己也會犯錯,所以不會驕傲,就會謙卑,法利賽人覺得自己什麼都好,不認罪,甚至心裡還指著別人說:「我不像稅吏那樣不好」,可是認罪的稅吏是一直看自己不對的地方,謙卑不會驕傲,「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阿,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18:13),一個會認罪的人就不會掉到驕傲的陷阱裡面。
(5)赦免洗淨
認罪了以後,上帝就赦免你,把你洗乾淨,像衣服被洗淨潔白一般,不會再帶著污點,完全的洗乾淨,約翰壹書一章9節:「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罪可以被赦免被洗淨的。
(6)擁抱和好
與你認罪的對象不只沒有了牆,還可以重新和好。聖經中的浪子做錯了很多事情,然後他想回家又不好意思,我想這也是我們認罪的一個困難——面子問題,不好意思不知道怎麼辦。所以他就在養豬的地方思索,英文稱作Rehersal(預習),我回去要怎麼向父親開口,應該講這個講那個,想好要怎樣開口就回家去,聖經的描述很美,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路15:20)這個浪子還沒有開口,這位父親就把他抱起來,等到抱完哭完以後,浪子才把他先前背好的台詞說出:「對不起,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父親沒有等他認罪後才給予饒恕,你有沒注意到這個次序,父親沒有這樣說:「你回來了,你做錯什麼?」而是先把他抱起來,先接納他,這是很美的一幅圖畫,我想我們的天父也是一樣,如果你有誠意要認罪,我們的天父會非常的高興,祂會是先把我們抱起來。
(7)彼此洗腳
耶穌基督要離開他的學生的時候,他拿一臉盆的水幫他的學生一個一個的洗腳,我個人覺得洗腳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很謙卑的服務別人的需要。他們沒有皮鞋穿,他們都穿草鞋,腳很容易沾上塵土,所以在吃飯以前都要洗腳,通常這是由僕人幫客人把他們骯髒的腳洗乾淨,讓客人能夠舒服的用餐,洗腳是僕人做的工作,這是謙卑的意義。另外一個意義,耶穌也說:「你們當中不都是乾淨的」,所以洗腳除了舒服以外,還有一個是「乾淨」的問題,就是骯髒要讓它乾淨,這是比較難的部分,你怎麼溫柔的使對方可以向你認罪,然後可以把這個罪弄乾淨,這是「彼此洗腳」。如果一個人的腳有沾上塵土泥巴,已經黏住乾掉了,你要為對方洗腳的時候,你不會抬起腳來,一下子就把那泥巴拔起來,因為恐怕連腳的皮都拔起來了,你也不會馬上給它用力的搓,而是讓腳泡溫水一會兒,讓乾的泥巴變軟自己溶掉,然後慢慢的擦,把它弄乾淨才擦乾,這很重要。弟兄姊妹在教會當中或在家裡,做錯事情得罪對方,有時候我們不敢認罪不願意認罪,其中一個值得學習的是,被得罪的人是不是願意用溫柔的態度使對方比較容易認罪?比如說作父親的,如果像閻羅王一樣,做錯事時就打得很凶,那我想大部分的孩子是選擇閃躲逃避,躲到被抓了再說,沒有營造一個讓小孩能夠悔改的空間氛圍或機會,願意到父親面前來認錯。耶穌說:「我是你們的先生,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4)
(8)鐵磨出刃
我想認罪的操練,不只是得罪人的要操練,被得罪的人也有可以操練的地方,倘若大家營造這樣的一個氛圍,那就不會有心結在彼此之間困擾著,箴言二十七章17節:「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原文是磨朋友的臉)也是如此。」當認錯的人可以把面子擺下來向對方認錯,被得罪的人也願意用溫柔的心,來接納鼓勵彼此互相認錯的時候,大家在我們的人際關係和與神的關係,就能越來越進步成長。像一把刀子一樣,越來越光亮銳利,越能夠被神使用,刀子鈍了就不好使用,需要用另一把刀子或鐵器來幫他磨利,所以是經過一個磨來磨去的過程,我想認罪是在我們彼此相磨當中的一個過程。
當一個小孩學走路跌倒了,或是走錯方向的時候,大部分的父母是蹲下來稍微扶持一下,好好的鼓勵他站起來再繼續走,還是會嚴厲的對待:「誰教你這樣走路,走路不長眼睛…」不會這樣吧?他還小還在學走路,所以神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加6:1)但是也要小心,因為罪是會傳染的,免得自己也掉下去了(受影響)。罪很可怕,有時候對方得罪了你,你就有一種奇怪的公義想法,認為我也可以得罪他,你有沒有這樣想過:「是他先怎麼樣的…」那你就掉到陷阱裡了。比如先生開始大聲罵你,你下一個反應是不是大聲的罵回去,「你為什麼跟著罵?有什麼事可以好好講。」「因為他先罵我!」那你是不是和他做一樣的事情?為什麼你會這樣做?因為你有一種奇怪的公義,認為對方既然可以大聲,那我也可以大聲,你認為你不對是因為對方“不對”在先,結果你的“不對”就變成“對”的,那你也就掉下去了,要小心,因為罪是很容易傳染的,我們對犯罪的人溫柔的挽回,但是自己也應當小心,因為我們也有可能和對方一樣犯同樣的罪。
最後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親愛的主耶穌,我們感謝你,你要離開學生的時候,用洗腳來留下最寶貴的功課,是的,我們都不是已經完工的完美成品,我們每個人雖然已經認罪,已經悔改受洗歸向基督,但是我們的個性,我們的為人,還有很多需要弟兄姊妹彼此相磨來互相造就的地方,主,一旦我們不小心彼此得罪的時候,求你幫助我們,這正是讓我們有機會來學習,怎麼樣在敬虔上操練自己。得罪人的或是被得罪的,主,你都教導我們,要我們不要讓這樣的情形繼續下去,我們互相給對方一個機會可以來認錯,我們也給自己一個機會學習,幫助我們,讓我們不是把那些罪就留在那裡,以致於我們築起隔斷的牆,我們跟神的關係也隔絕了,我們自己生活上還被這個罪綑綁、不得自由,求你釋放我們,幫助我們,讓我們在敬虔的操練上,和彼此認罪上,有所學習,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