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5.01.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
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4節~二章12節】
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2005年1月30日 星期日
2005年1月23日 星期日
2005年1月16日 星期日
作主見證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01.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大家平安,謝謝你們為我禱告。今年剛開始幾個禮拜,我要用使徒行傳跟大家一起思想,主耶穌基督設立教會的目的在哪裡?教會主要功能、目的是什麼?想來想去想到最好的是這兩個字,叫作「見證」。教會是要作見證,為主作見證的。
耶穌被釘十字架、受死、埋葬,第三天從死裏復活,之後向他的門徒顯現,記載在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8~20節,耶穌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而其中的經文「要去」、「施洗」、「教訓他們遵守」,用三個分詞來修飾叫人作門徒,這些動作的意思就是說:「去他們當中,讓他們可以受洗,還有教他們遵守。」最主要的是我們要成為一個見證,為主作見證,然後才能達成這個目的。
首先第一個動作就是主耶穌要他們「等」,「在耶路撒冷等候…」(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於是很多人就會問:「怎麼等?為主作見證也要等?」什麼叫作「等」?就是坐在沙發上沒事做?這是「等」嗎?在使徒行傳第一章他們開始要作見證之前的「等」待中,他們只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情,耶穌對他們說:「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加第24章49節)所以「等」的目的是要領受能力,他們在等待的當中,他們有做一些事,並不是沒有事情做,第一件事情是「同心合意恆切禱告」。記載在使徒行傳第一章14節「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所以我有一個期待,我不曉得弟兄姊妹在教會的禱告會上的負擔有多少?還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為傳福音的事工上花多少時間禱告?我們知道要在吃飯睡前禱告,問題不是你禱不禱告,而是你在禱告的內容跟傳福音有多少關係。
這個禮拜我參加教會禱告會,大概有十位弟兄姊妹參加,我們主日聚會的人數比芝加哥台福教會的人數多兩倍左右,但教會禱告會參加的人數差不多是他們的三分之一,我是替和平教會感到難過,不是比較,是要鼓勵大家。大家會覺得說為什麼要參加禱告會?禮拜天來作禮拜就好了,為什麼還要來禱告會?有一位傳道人曾講過這樣的一句話,他說:「教會禱告會參加的人數,是反應我們愛主的程度;主日崇拜參加的人數,是反應我們愛牧師的程度。」因為在禱告會時,牧師沒有講道,我們是來向神講話的,禮拜天崇拜是聽牧師講話,一個教會多愛主不是看主日崇拜的人數,是看禱告會的人數。在教會歷史上有幾個教會就是因為禱告會有很多人參加,教會被興旺起來,韓國的教會,紐約的教會,馬鞍峰的教會…都是這樣興旺起來的,因為是大家願意花時間在禱告上面。我想鼓勵大家,如果你在禮拜五的時間不方便,你就打電話給我說:「牧師,如果禱告會能改在哪一天,我就來參加。」我要知道多少人是因為時間上的不方便而不能來,多少人是因為有何困難,倒是鼓勵大家考慮說:「你要為主作見證,你說你要等聖靈的能力,會說我們在教會沒有能力,會說我們在跟別人作見證的時候,講不出話來沒有能力…」其中一個就是我們沒有好好的「等」,「等」的時候第一個動作就是「同心合意恆切禱告」,這是給大家一個鼓勵,希望見到更多的人有負擔,為了福音的緣故,我們花一點時間一起來禱告,這是我一個很大的期待-「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除了禱告之外,他們還做一件事情,就是讀聖經,他們拼命的去查考神的話語,研讀聖經明白預言,(使徒行傳第一章16節)「弟兄們!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預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所以他們去查考聖經。基督徒健康的靈命生活有兩個要素,一個是禱告、一個是讀經,如果你沒有辦法參加禱告會,那麼你可以在家禱告,教會週報上面都有提到一些代禱事項,至少你可以跟牧師約定,每個禮拜固定為教會及傳福音的事情禱告,不來禱告會沒關係,但是你要禱告,每天花5分鐘讀神的話,現在長老會不是有新眼光讀經嗎?如果你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你可以考慮現成的,別人已花很多心思整理好的一些讀經教導,照那個方法把神的話按時間來領受,這是他們第二件在「等」的時候所做的事情。
第三件是他們做一些我們稱作「行政上的事情」,因為有一個人自殺了,所以教會十二個使徒就少一個,他們要處理行政上的需要,「於是就選舉兩個人,就是那叫作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眾人就禱告說:『主啊!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份。這位份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使徒行傳第一章23~25節)這是代表教會在聖靈降臨之前,教會內部和同工要預備好,等候聖靈的降臨,教會有時候也要作這樣的事情,就是選長老、執事把同工預備好,然後禱告、讀聖經,期待聖靈的降臨,領受聖靈的能力,這是主耶穌基督要他們「等」的一個目的。領受聖靈的能力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要講的是潔淨的能力。聖靈降臨的時候會讓我們的生活比以前更聖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會認罪、會悔改、會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翰福音第十六章8節)自責,這是聖靈第一個能力,也是潔淨的能力。一個基督徒等候在神的面前,當聖靈降臨的時候,祂會做一個工作,就是讓你發現自己哪裡做的不對,今天跟太太講話太兇了,對小孩子態度不對,上班的時候跟上司同事關係不對,聖靈會提醒你,你會有這種自省的能力,這是聖靈第一種(我把他稱作是)潔淨的能力。
第二種是當你在讀聖經的時候,神會讓你看出聖經中的奧妙,這個叫作光照的能力。會想起會明白神的話,(約翰福音第十六章13節)「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翰福音第十四章26節)「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其中「明白」「想起」這兩個動作很重要,「想起」就是你遇見一件事情,不知道怎麼辦,突然有一句神的話在你心裡浮現上來,你就想起來,在這個時候應該照這句話去做,這是一件很重要聖靈的工作,讓你「想起」。我要鼓勵大家要「想起」就要先有「記入」,你沒有「記入」就沒有辦法「想起」。你要去銀行領錢,必須要先存錢,沒有存錢是領不出錢的,很多時候你遇到事情不知如何處理,到底我作一個基督徒應該怎樣做,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為什麼?因為你以前沒有存款。教會週報上每一週固定都有一句聖經金句,如果你沒有辦法每天背一節經文,那你可以跟神說今年開始我每週背一節經文,如果你不喜歡週報上的金句沒關係,你每天晨更的時候挑一節經文把它背起來,當你把它背起來,在需要的時候,聖靈就會讓你想起你先前所背的經文,基督徒在生活上就管用了。否則的話,你碰到事情時,聖經又不帶在身邊,你要做決定就沒有辦法從神得到帶領。另外你在靈修的時候,求聖靈來引導你,打開心裡的眼光,可以清楚聖經裏面的真理,這是「明白」。所以「明白」「想起」這是一個很重要聖靈賜給我們的能力,(我把它稱作)光照的能力。
最後一種就是為主作見證。當你有潔淨的能力,你的生命被改變,愈來愈聖潔。當你有光照的能力,讀神的話能讀的明白,遇見事情你會想起神的話,你就開始有見證的能力,為主作見證。為主作見證需要兩種能力,「口才」和「勇氣」。你要有口才,你知道很多但講不清楚,別人也就聽不懂你所說的,所以神會給你口才。還有要有勇氣,有時候整個環境不是那麼支持你的時候,你要為主作見證就不是很容易,有時候甚至會有壓力,保羅是被抓去坐牢,在坐牢的時候還是為主作見證,那個時候你也不必擔心,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是聖靈。(馬可福音第十三章10節)「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什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什麼話,你們就說什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聖靈會給我們智慧,有時你跟別人傳福音,對方口才比你好,講得你不知道怎麼辦,聖靈就給你智慧講當講的話,這是一個作見證的能力。
為基督作見證其實不是我們,還有一位,我們說聖靈也要作見證,「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祂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約翰福音第十五章26節)所以這裡有兩個見證,一個是聖靈的見證,一個是我們的見證,換句話來講,我們在為主作見證的時候不是只有我們自己,是有聖靈跟我們在一起作見證,這樣你就不必擔心「我那麼差,口才又不好,怎麼為主作見證。」有聖靈跟我們一起作見證,你能夠作的幾種見證:
第一個是基本的見證是生命蛻變的見證,就是你的生命改變本身。這次回來有機會和一位別的教會的弟兄見面,他打網球的時候被打到眼睛,結果一個眼睛的視網膜剝離,所以他決定把許多事業收起來,他以前是基督徒,也在教會作禮拜,可是他沒有經歷到神的恩典,我們稱作禮拜徒,禮拜天作禮拜,禮拜一到禮拜五做生意,賺很多錢,可是這次受傷之後,他整個生命改變了,他發現他的眼睛看不清楚,開車有問題,打球不能打,他經歷生命很重要的一個蛻變,本來打網球的排名成績很高,結果他去網球場教年輕人打球,但他自己不打,或是坐在那邊,人家看到他個性改變了,對事情的看法改變了,很多人跟他到教會去,他說「我沒有講什麼,聖經也不熟,但一隻眼睛受傷,讓我對很多生命的看法,對事情的處理態度改變了,我坐在那邊就成為一個見證。」那個見證的力量很大,叫作生命蛻變的見證,好像毛毛蟲變成繭,繭裏面看起來不怎好看,但慢慢會改變,最後脫繭而出,成為一隻漂亮的蝴蝶,這個叫作生命蛻變的見證。「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容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哥林多後書第三章18節)這個是生命蛻變的見證,英文是(Walk),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你用你的腳走出來的見證。
第二個見證叫作服事善工的見證。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就是一個活出的見證。在南亞海嘯所發生的事情,我們願意將銀行裡的存款拿出來幫助他們,幫助需要的人,這個是一種見證,叫作服事善工的見證。「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理,你們來看我。」這些都歸類在服事善工。當基督徒對有困難的人顯出愛心的時候,他們的心會被這樣的愛摸著,會受感動。當基督徒本來兇巴巴,現在變得很可愛的時候,人家看到會羨慕,別人會希望如何能跟你一樣,有生命的改變,這個叫作生命蛻變的見證。別人有困難我願意幫助他,這個見證英文叫作(Work)。
最後一個見證叫作講見證(傳福音)。和平教會的福音隊到台東或到哪裡,把我們的信仰講給人家聽,這個叫作傳揚福音的見證。(羅馬書第十章14~15節)「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加美。」所以你生命的蛻變再好,做出來的善事再好,到最後人家問你的時候,你總要講清楚「我的信仰是怎麼樣,主耶穌是怎樣改變我的。」能夠這樣講的,他就有傳揚福音的見證,這個叫作(Word)。
所以我們說我們作見證有三個W,第一個(Walk)日常生活活出來的見證,讓別人感受到你的不同,被神的愛摸到,活出一個不一樣的生命。第二個(Work)就是人家有困難,你的手伸的出來,你的手打得開,不是抓的很緊。最後當人家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你的嘴巴打的開,可以講的清楚,這個是(Word)的見證。如果你這三個見證都有的話,你可以帶領人歸主,你可以叫人家作主的門徒,這是很重要的三種見證。
見證也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耶路撒冷,最後一個層次叫作地極。「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從耶路撒冷到地極,有人認為是地理上的距離,有人認為是指文化上的地極,所以以台灣台北來講,你請的外籍勞工可能就是你的地極,神已經把他們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語言,帶到這裡來,甚至帶到你的家裡來,你有沒有負擔學他們的話,而不是要他學台語,我們會想說「我是老闆,你來幫我工作,你還要學我的語言…」但如果你有負擔要帶他信主,願不願意就學他們的語言,把福音傳給在你家裡工作的外勞。台灣有一些機構,已經開始為外勞做工作,嘉義基督教醫院把他們醫院的土地,撥一塊出來成立一個「暹邏(泰國古名稱)園」,專門為泰勞預備一個地方,他們請一位會講泰國話的牧師,幫他們傳福音,這就是地極的見證。所以現在地極不一定要坐飛機到很遠,神給我們台灣有這個特別的環境,神已經把很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帶到台灣來,那我們的教會在這個上面有沒有負擔,我們願意不願意為這些外勞有一些福音的事工呢?願意不願意參與這樣的事工?我覺得這是我們的地極。
在耶路撒冷的見證,聖經中有一個叫作司提反的弟兄,神給他有很大的恩賜,他可以行奇事神蹟,而且有智慧,講話辯論別人都抵擋不住,這麼有恩賜的人,最後他的結局卻是被石頭打死。但我們說司提反所做的見證是最寶貴的,不是前面的奇事神蹟,不是口才能力,而是他把命都擺上,因為這樣的擺上,影響一個人,這個人名叫掃羅(保羅),這個掃羅受司提反影響,新約聖經沒有他的話,就只剩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新約聖經是掃羅這個人寫的,掃羅的信主,有兩個人影響他,一個是司提反,另一個是亞拿尼亞,亞拿尼亞是一個有愛心,冒險幫保羅解決困難的一個弟兄,司提反是神給他很大的恩賜,可是神卻讓他用生命來作他最後的見證,所以他的過世也成為見證。
第二個人我們說在撒瑪利亞,聖經留下一個例子,在撒瑪利亞為主作見證的,這個人叫作腓力,有人把他稱做傳福音的腓力。這個腓力他有四個女兒,也都是傳福音的人,這個腓力被神差派到撒瑪利亞去,他很有恩賜,雖然司提反和腓力都不是長老而是執事,選來管廚房的,雖然是執事,他還是去傳福音作見證,結果很多人就信主了,照這樣下去不錯,應該在撒瑪利亞繼續做下去,可是沒有,在他做得很好的時候,神卻派聖靈跟他說,你不要在這裡,你要到哪裡去?你要到曠野。「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力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使徒行傳第八章26節)我不知道如果你是腓力你有什麼感覺,你在一個地方傳福音,做得很好很多人信主,然後聖靈告訴你說,你要離開這裡,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曠野看起來好像沒有人沒有工作好做的地方,你去不去?結果腓力去了,他為主作見證,順服就去,結果沒有想到有一個重要的人,是一個非洲的太監,卻在那裡因為腓力傳福音而信主,我們的福音就這樣帶到非洲去了,一個為主作見證的人,神有時候把他調來調去,有時候我們不明白,把他放在撒瑪利亞不是很好嗎?福音效果那麼好,可是神要他往前走到曠野去。
最後一個到地極的見證,這個是保羅。當時他們以為到羅馬就是到了地極,保羅一直希望能夠到羅馬,後來他也去了。他在逼迫基督徒的時候,在大馬色的路上耶穌基督光照他,讓他悔改,然後他被差派成為外邦的使徒直到地極,作外邦人的光,他願意跨文化,就到雅典、到羅馬,到各種不同文化的地方,在亞略巴古當中為主作見證,所以保羅是很特別的,他願意做這種跨文化的宣教士。
先前我講過,我們作見證的有兩位,一個是我們,一個是聖靈,結論就是:聖靈降臨我們就得著能力,作主的見證一直到地極。我講一個故事作結束,在波蘭的一位行政院長,他的名字叫作Edginess Piteously,他不只是行政院長,也是一個音樂家,他的鋼琴彈得很好,常常有獨奏的表演,很多人很喜歡聽他彈鋼琴。有一次在一場很大的音樂會裡,大家都坐在那裡等,要聽Edginess 彈琴,沒有想到舞台布幕一打開,不是他出現,居然是一個聽眾的小孩在鋼琴邊,不知怎麼的自己溜到台上去,大家都說「唉呀!怎麼辦?」波蘭的行政院長還沒有上台,這個小孩卻自己開始彈了,他彈很簡單的單音旋律(小星星)「Do Do Sol Sol La La Sol…」,大家都說「要把他拉下來,我們不要聽這個,我們要聽的是行政長彈得很漂亮的音樂…」想不到這個行政院長說「不,讓他彈。」之後他慢慢走到這個小孩子旁邊,坐在他的後面,把他抱起來,讓這個小孩繼續彈,而這個Edginess 他就在小孩的兩側開始彈起伴奏,彈出很漂亮的音樂,雖然那個小孩還是彈著單音「Do Do Sol Sol …」,「哇!」全場的人聽到好高興,一首最美的樂曲,是由一個不太會彈琴的小孩,坐在一個很會彈琴的音樂家的腿上,完成這首樂曲,大家拍手,很高興聆聽到這場特別的演奏會。我們就是這個小孩,我們彈的琴不太好聽,也許只是單音單指神功,聖靈就是這個行政院長,他陪在我們旁邊,用他很大的能力跟我們一起作見證,這個能力有三種,一種是讓我們的生命愈來愈聖潔,有一個Walk的見證。當我們在讀神的話時,能夠明白聖經是在說什麼,可以講的清楚的Word,然後在看到人家軟弱需要的時候,我們的手放的開,可以有服事善工的見證Work。相信如果我們每一位在今年開始,跟神禱告,等候在神面前,就必得著能力,可以為主作見證。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大家平安,謝謝你們為我禱告。今年剛開始幾個禮拜,我要用使徒行傳跟大家一起思想,主耶穌基督設立教會的目的在哪裡?教會主要功能、目的是什麼?想來想去想到最好的是這兩個字,叫作「見證」。教會是要作見證,為主作見證的。
耶穌被釘十字架、受死、埋葬,第三天從死裏復活,之後向他的門徒顯現,記載在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8~20節,耶穌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而其中的經文「要去」、「施洗」、「教訓他們遵守」,用三個分詞來修飾叫人作門徒,這些動作的意思就是說:「去他們當中,讓他們可以受洗,還有教他們遵守。」最主要的是我們要成為一個見證,為主作見證,然後才能達成這個目的。
首先第一個動作就是主耶穌要他們「等」,「在耶路撒冷等候…」(使徒行傳第一章8節),於是很多人就會問:「怎麼等?為主作見證也要等?」什麼叫作「等」?就是坐在沙發上沒事做?這是「等」嗎?在使徒行傳第一章他們開始要作見證之前的「等」待中,他們只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情,耶穌對他們說:「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裡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加第24章49節)所以「等」的目的是要領受能力,他們在等待的當中,他們有做一些事,並不是沒有事情做,第一件事情是「同心合意恆切禱告」。記載在使徒行傳第一章14節「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所以我有一個期待,我不曉得弟兄姊妹在教會的禱告會上的負擔有多少?還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為傳福音的事工上花多少時間禱告?我們知道要在吃飯睡前禱告,問題不是你禱不禱告,而是你在禱告的內容跟傳福音有多少關係。
這個禮拜我參加教會禱告會,大概有十位弟兄姊妹參加,我們主日聚會的人數比芝加哥台福教會的人數多兩倍左右,但教會禱告會參加的人數差不多是他們的三分之一,我是替和平教會感到難過,不是比較,是要鼓勵大家。大家會覺得說為什麼要參加禱告會?禮拜天來作禮拜就好了,為什麼還要來禱告會?有一位傳道人曾講過這樣的一句話,他說:「教會禱告會參加的人數,是反應我們愛主的程度;主日崇拜參加的人數,是反應我們愛牧師的程度。」因為在禱告會時,牧師沒有講道,我們是來向神講話的,禮拜天崇拜是聽牧師講話,一個教會多愛主不是看主日崇拜的人數,是看禱告會的人數。在教會歷史上有幾個教會就是因為禱告會有很多人參加,教會被興旺起來,韓國的教會,紐約的教會,馬鞍峰的教會…都是這樣興旺起來的,因為是大家願意花時間在禱告上面。我想鼓勵大家,如果你在禮拜五的時間不方便,你就打電話給我說:「牧師,如果禱告會能改在哪一天,我就來參加。」我要知道多少人是因為時間上的不方便而不能來,多少人是因為有何困難,倒是鼓勵大家考慮說:「你要為主作見證,你說你要等聖靈的能力,會說我們在教會沒有能力,會說我們在跟別人作見證的時候,講不出話來沒有能力…」其中一個就是我們沒有好好的「等」,「等」的時候第一個動作就是「同心合意恆切禱告」,這是給大家一個鼓勵,希望見到更多的人有負擔,為了福音的緣故,我們花一點時間一起來禱告,這是我一個很大的期待-「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除了禱告之外,他們還做一件事情,就是讀聖經,他們拼命的去查考神的話語,研讀聖經明白預言,(使徒行傳第一章16節)「弟兄們!聖靈藉大衛的口,在聖經上預言領人捉拿耶穌的猶大,這話是必須應驗的…」。所以他們去查考聖經。基督徒健康的靈命生活有兩個要素,一個是禱告、一個是讀經,如果你沒有辦法參加禱告會,那麼你可以在家禱告,教會週報上面都有提到一些代禱事項,至少你可以跟牧師約定,每個禮拜固定為教會及傳福音的事情禱告,不來禱告會沒關係,但是你要禱告,每天花5分鐘讀神的話,現在長老會不是有新眼光讀經嗎?如果你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你可以考慮現成的,別人已花很多心思整理好的一些讀經教導,照那個方法把神的話按時間來領受,這是他們第二件在「等」的時候所做的事情。
第三件是他們做一些我們稱作「行政上的事情」,因為有一個人自殺了,所以教會十二個使徒就少一個,他們要處理行政上的需要,「於是就選舉兩個人,就是那叫作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約瑟和馬提亞。眾人就禱告說:『主啊!你知道萬人的心,求你從這兩個人中,指明你所揀選的是誰,叫他得這使徒的位份。這位份猶大已經丟棄,往自己的地方去了。』於是眾人為他們搖籤,搖出馬提亞來,他就和十一個使徒同列。」(使徒行傳第一章23~25節)這是代表教會在聖靈降臨之前,教會內部和同工要預備好,等候聖靈的降臨,教會有時候也要作這樣的事情,就是選長老、執事把同工預備好,然後禱告、讀聖經,期待聖靈的降臨,領受聖靈的能力,這是主耶穌基督要他們「等」的一個目的。領受聖靈的能力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要講的是潔淨的能力。聖靈降臨的時候會讓我們的生活比以前更聖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會認罪、會悔改、會知道自己哪裡做錯,「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翰福音第十六章8節)自責,這是聖靈第一個能力,也是潔淨的能力。一個基督徒等候在神的面前,當聖靈降臨的時候,祂會做一個工作,就是讓你發現自己哪裡做的不對,今天跟太太講話太兇了,對小孩子態度不對,上班的時候跟上司同事關係不對,聖靈會提醒你,你會有這種自省的能力,這是聖靈第一種(我把他稱作是)潔淨的能力。
第二種是當你在讀聖經的時候,神會讓你看出聖經中的奧妙,這個叫作光照的能力。會想起會明白神的話,(約翰福音第十六章13節)「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翰福音第十四章26節)「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祂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其中「明白」「想起」這兩個動作很重要,「想起」就是你遇見一件事情,不知道怎麼辦,突然有一句神的話在你心裡浮現上來,你就想起來,在這個時候應該照這句話去做,這是一件很重要聖靈的工作,讓你「想起」。我要鼓勵大家要「想起」就要先有「記入」,你沒有「記入」就沒有辦法「想起」。你要去銀行領錢,必須要先存錢,沒有存錢是領不出錢的,很多時候你遇到事情不知如何處理,到底我作一個基督徒應該怎樣做,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為什麼?因為你以前沒有存款。教會週報上每一週固定都有一句聖經金句,如果你沒有辦法每天背一節經文,那你可以跟神說今年開始我每週背一節經文,如果你不喜歡週報上的金句沒關係,你每天晨更的時候挑一節經文把它背起來,當你把它背起來,在需要的時候,聖靈就會讓你想起你先前所背的經文,基督徒在生活上就管用了。否則的話,你碰到事情時,聖經又不帶在身邊,你要做決定就沒有辦法從神得到帶領。另外你在靈修的時候,求聖靈來引導你,打開心裡的眼光,可以清楚聖經裏面的真理,這是「明白」。所以「明白」「想起」這是一個很重要聖靈賜給我們的能力,(我把它稱作)光照的能力。
最後一種就是為主作見證。當你有潔淨的能力,你的生命被改變,愈來愈聖潔。當你有光照的能力,讀神的話能讀的明白,遇見事情你會想起神的話,你就開始有見證的能力,為主作見證。為主作見證需要兩種能力,「口才」和「勇氣」。你要有口才,你知道很多但講不清楚,別人也就聽不懂你所說的,所以神會給你口才。還有要有勇氣,有時候整個環境不是那麼支持你的時候,你要為主作見證就不是很容易,有時候甚至會有壓力,保羅是被抓去坐牢,在坐牢的時候還是為主作見證,那個時候你也不必擔心,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是聖靈。(馬可福音第十三章10節)「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人把你們拉去交官的時候,不要預先思慮說什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什麼話,你們就說什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乃是聖靈。」聖靈會給我們智慧,有時你跟別人傳福音,對方口才比你好,講得你不知道怎麼辦,聖靈就給你智慧講當講的話,這是一個作見證的能力。
為基督作見證其實不是我們,還有一位,我們說聖靈也要作見證,「但我要從父那裡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祂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你們也要作見證,因為你們從起頭就與我同在。」(約翰福音第十五章26節)所以這裡有兩個見證,一個是聖靈的見證,一個是我們的見證,換句話來講,我們在為主作見證的時候不是只有我們自己,是有聖靈跟我們在一起作見證,這樣你就不必擔心「我那麼差,口才又不好,怎麼為主作見證。」有聖靈跟我們一起作見證,你能夠作的幾種見證:
第一個是基本的見證是生命蛻變的見證,就是你的生命改變本身。這次回來有機會和一位別的教會的弟兄見面,他打網球的時候被打到眼睛,結果一個眼睛的視網膜剝離,所以他決定把許多事業收起來,他以前是基督徒,也在教會作禮拜,可是他沒有經歷到神的恩典,我們稱作禮拜徒,禮拜天作禮拜,禮拜一到禮拜五做生意,賺很多錢,可是這次受傷之後,他整個生命改變了,他發現他的眼睛看不清楚,開車有問題,打球不能打,他經歷生命很重要的一個蛻變,本來打網球的排名成績很高,結果他去網球場教年輕人打球,但他自己不打,或是坐在那邊,人家看到他個性改變了,對事情的看法改變了,很多人跟他到教會去,他說「我沒有講什麼,聖經也不熟,但一隻眼睛受傷,讓我對很多生命的看法,對事情的處理態度改變了,我坐在那邊就成為一個見證。」那個見證的力量很大,叫作生命蛻變的見證,好像毛毛蟲變成繭,繭裏面看起來不怎好看,但慢慢會改變,最後脫繭而出,成為一隻漂亮的蝴蝶,這個叫作生命蛻變的見證。「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容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哥林多後書第三章18節)這個是生命蛻變的見證,英文是(Walk),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你用你的腳走出來的見證。
第二個見證叫作服事善工的見證。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就是一個活出的見證。在南亞海嘯所發生的事情,我們願意將銀行裡的存款拿出來幫助他們,幫助需要的人,這個是一種見證,叫作服事善工的見證。「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我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理,你們來看我。」這些都歸類在服事善工。當基督徒對有困難的人顯出愛心的時候,他們的心會被這樣的愛摸著,會受感動。當基督徒本來兇巴巴,現在變得很可愛的時候,人家看到會羨慕,別人會希望如何能跟你一樣,有生命的改變,這個叫作生命蛻變的見證。別人有困難我願意幫助他,這個見證英文叫作(Work)。
最後一個見證叫作講見證(傳福音)。和平教會的福音隊到台東或到哪裡,把我們的信仰講給人家聽,這個叫作傳揚福音的見證。(羅馬書第十章14~15節)「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加美。」所以你生命的蛻變再好,做出來的善事再好,到最後人家問你的時候,你總要講清楚「我的信仰是怎麼樣,主耶穌是怎樣改變我的。」能夠這樣講的,他就有傳揚福音的見證,這個叫作(Word)。
所以我們說我們作見證有三個W,第一個(Walk)日常生活活出來的見證,讓別人感受到你的不同,被神的愛摸到,活出一個不一樣的生命。第二個(Work)就是人家有困難,你的手伸的出來,你的手打得開,不是抓的很緊。最後當人家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你的嘴巴打的開,可以講的清楚,這個是(Word)的見證。如果你這三個見證都有的話,你可以帶領人歸主,你可以叫人家作主的門徒,這是很重要的三種見證。
見證也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耶路撒冷,最後一個層次叫作地極。「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從耶路撒冷到地極,有人認為是地理上的距離,有人認為是指文化上的地極,所以以台灣台北來講,你請的外籍勞工可能就是你的地極,神已經把他們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語言,帶到這裡來,甚至帶到你的家裡來,你有沒有負擔學他們的話,而不是要他學台語,我們會想說「我是老闆,你來幫我工作,你還要學我的語言…」但如果你有負擔要帶他信主,願不願意就學他們的語言,把福音傳給在你家裡工作的外勞。台灣有一些機構,已經開始為外勞做工作,嘉義基督教醫院把他們醫院的土地,撥一塊出來成立一個「暹邏(泰國古名稱)園」,專門為泰勞預備一個地方,他們請一位會講泰國話的牧師,幫他們傳福音,這就是地極的見證。所以現在地極不一定要坐飛機到很遠,神給我們台灣有這個特別的環境,神已經把很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帶到台灣來,那我們的教會在這個上面有沒有負擔,我們願意不願意為這些外勞有一些福音的事工呢?願意不願意參與這樣的事工?我覺得這是我們的地極。
在耶路撒冷的見證,聖經中有一個叫作司提反的弟兄,神給他有很大的恩賜,他可以行奇事神蹟,而且有智慧,講話辯論別人都抵擋不住,這麼有恩賜的人,最後他的結局卻是被石頭打死。但我們說司提反所做的見證是最寶貴的,不是前面的奇事神蹟,不是口才能力,而是他把命都擺上,因為這樣的擺上,影響一個人,這個人名叫掃羅(保羅),這個掃羅受司提反影響,新約聖經沒有他的話,就只剩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新約聖經是掃羅這個人寫的,掃羅的信主,有兩個人影響他,一個是司提反,另一個是亞拿尼亞,亞拿尼亞是一個有愛心,冒險幫保羅解決困難的一個弟兄,司提反是神給他很大的恩賜,可是神卻讓他用生命來作他最後的見證,所以他的過世也成為見證。
第二個人我們說在撒瑪利亞,聖經留下一個例子,在撒瑪利亞為主作見證的,這個人叫作腓力,有人把他稱做傳福音的腓力。這個腓力他有四個女兒,也都是傳福音的人,這個腓力被神差派到撒瑪利亞去,他很有恩賜,雖然司提反和腓力都不是長老而是執事,選來管廚房的,雖然是執事,他還是去傳福音作見證,結果很多人就信主了,照這樣下去不錯,應該在撒瑪利亞繼續做下去,可是沒有,在他做得很好的時候,神卻派聖靈跟他說,你不要在這裡,你要到哪裡去?你要到曠野。「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力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使徒行傳第八章26節)我不知道如果你是腓力你有什麼感覺,你在一個地方傳福音,做得很好很多人信主,然後聖靈告訴你說,你要離開這裡,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曠野看起來好像沒有人沒有工作好做的地方,你去不去?結果腓力去了,他為主作見證,順服就去,結果沒有想到有一個重要的人,是一個非洲的太監,卻在那裡因為腓力傳福音而信主,我們的福音就這樣帶到非洲去了,一個為主作見證的人,神有時候把他調來調去,有時候我們不明白,把他放在撒瑪利亞不是很好嗎?福音效果那麼好,可是神要他往前走到曠野去。
最後一個到地極的見證,這個是保羅。當時他們以為到羅馬就是到了地極,保羅一直希望能夠到羅馬,後來他也去了。他在逼迫基督徒的時候,在大馬色的路上耶穌基督光照他,讓他悔改,然後他被差派成為外邦的使徒直到地極,作外邦人的光,他願意跨文化,就到雅典、到羅馬,到各種不同文化的地方,在亞略巴古當中為主作見證,所以保羅是很特別的,他願意做這種跨文化的宣教士。
先前我講過,我們作見證的有兩位,一個是我們,一個是聖靈,結論就是:聖靈降臨我們就得著能力,作主的見證一直到地極。我講一個故事作結束,在波蘭的一位行政院長,他的名字叫作Edginess Piteously,他不只是行政院長,也是一個音樂家,他的鋼琴彈得很好,常常有獨奏的表演,很多人很喜歡聽他彈鋼琴。有一次在一場很大的音樂會裡,大家都坐在那裡等,要聽Edginess 彈琴,沒有想到舞台布幕一打開,不是他出現,居然是一個聽眾的小孩在鋼琴邊,不知怎麼的自己溜到台上去,大家都說「唉呀!怎麼辦?」波蘭的行政院長還沒有上台,這個小孩卻自己開始彈了,他彈很簡單的單音旋律(小星星)「Do Do Sol Sol La La Sol…」,大家都說「要把他拉下來,我們不要聽這個,我們要聽的是行政長彈得很漂亮的音樂…」想不到這個行政院長說「不,讓他彈。」之後他慢慢走到這個小孩子旁邊,坐在他的後面,把他抱起來,讓這個小孩繼續彈,而這個Edginess 他就在小孩的兩側開始彈起伴奏,彈出很漂亮的音樂,雖然那個小孩還是彈著單音「Do Do Sol Sol …」,「哇!」全場的人聽到好高興,一首最美的樂曲,是由一個不太會彈琴的小孩,坐在一個很會彈琴的音樂家的腿上,完成這首樂曲,大家拍手,很高興聆聽到這場特別的演奏會。我們就是這個小孩,我們彈的琴不太好聽,也許只是單音單指神功,聖靈就是這個行政院長,他陪在我們旁邊,用他很大的能力跟我們一起作見證,這個能力有三種,一種是讓我們的生命愈來愈聖潔,有一個Walk的見證。當我們在讀神的話時,能夠明白聖經是在說什麼,可以講的清楚的Word,然後在看到人家軟弱需要的時候,我們的手放的開,可以有服事善工的見證Work。相信如果我們每一位在今年開始,跟神禱告,等候在神面前,就必得著能力,可以為主作見證。
2005年1月9日 星期日
生命中的先後次序 -- 陳尚仁 傳道
寫作於2005.01.09
作 者: 陳尚仁 傳道
經文:【 箴言九章10節、路加福音十四章15~24節】 線上收聽
李伯大夢(Rip Von Winkle)
在美國紐約州有一條河名叫哈德遜河(Hudson River) ,上游的西岸有一座山叫卡茲吉爾山(Mt. Catskill),風景優美,從十七世紀起就有荷蘭人漸漸移入,在山腳建立村落。許多年後,這片土地成為英國的屬地,村莊裏住著一個人名叫李伯(Rip Von Winkle),他是個溫和老實的人,卻有一個出名兇悍的老婆,所以他就一天到晚帶著他的狗往外跑,放著家裏該幹的活不管,成天打獵,釣魚,或者就乾脆待在村中的小酒館和朋友們喝酒談天也不願回家。
有一天李伯又在小酒館中和朋友們快樂地談天說地,遠遠瞧見他老婆朝這兒走來要罵人,李伯趕緊從後門開溜往山上走去,走著走著,遇見一個穿得很像古代荷蘭人的老先生,扛著一個大木桶,李伯上前去幫忙,結果去到一個山洞,裏面有很多人都穿得像那個老先生一樣,他們打開那個大木桶,香氣四溢,原來是一大桶上好的酒,他們請李伯喝,李伯原本就愛喝酒,遇上了好酒,更是一口接一口,最後,就沉沉睡了過去。
不知道過了多久,李伯醒了過來,發現自己躺在山上的草地上,狗不見了,隨身帶著的獵槍竟然生鏽了,心想他的好槍一定是被昨晚在山洞中的那些人換掉了,站起身來,覺得腰酸背痛,好像得了風溼一樣,他巡著原路下山,發現許多景色都不太一樣,心中正在納悶,走到村口,發覺村子也有些異樣,一些房子沒看過,村子似乎也變大了,一夜之間竟有如此的變化?
走進村中,碰到的人都不認識,從別人驚異的眼光中才發現自己的鬍子足有一尺多長,回到自己的家中,房子竟然破破舊舊的似乎已往經很久沒人住了,他趕緊到常去的那家小酒館去找老朋友,卻沒有一個認識的人,更令他驚訝的是,原本掛在酒館上方的招牌,上面畫的肖像是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並註明一七六九年,現在卻變成了華盛頓將軍(General Washington),年份寫的是一七八九年,一下子多了二十年!
他問周圍的人認不認識一個叫李伯的人,大家哈哈大笑,指著躺在樹下睡懶覺的年輕人,說他就是李伯,李伯仔細一瞧,這不就是他的兒子,已經長大了,而且跟他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一夜之間,兒子長大成人,而自己一下子變成了老頭子。 大家原本不肯相信他的遭遇,後來村中一位研究歷史的老先生,肯定李伯的故事,說他遇到的正是一百年前帶著一群水手發現這條哈德遜河的探險家「哈德遜船長」(Captain Hudson),傳說每隔二十年,船長就會再回來這裏巡視,李伯喝的,就是船長珍藏的百年好酒。 老先生的話,證明了李伯沒有撒謊,有人說他很好運,可以喝到好酒,可是也有人替他感到惋惜,廿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什麼都沒做,兒子也變得和他當年一樣成天無所事事的混日子。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中國也有類似的故事。為什麼許多人會覺得這樣的故事很有趣呢?因為這個故事講到了兩個很重要的事:
Sense of Time (人對間時的感覺)
人對時間有感覺,可是我們對時間的感覺都不是很準確,特別是我們睡覺以後,再醒過來,我們不知道時間過了多久了。是一小時、一夜、七年、十年還是廿年,我們不知道。當我們出外旅行住在旅館,或是剛搬新家,如果半夜醒來,有時會搞不清楚,我現在在哪裡?我為什麼會在裡?我睡了多久了?
Meaning of Life(人生命的意義)
另外一件事跟「人對時間的感覺」很有關係,就是「生命的意義」。剛過這禮拜,許多人放假、放假的時候多花個幾小時睡覺大概沒什麼關係,可是如果我們一睡、或一醉倒是廿年,當我們再醒過來時,人事全非,那麼我們就會覺得非常的悲哀,可惜。「時間都浪費」掉了,如果失去「生命的意義」,就等於連生命都浪費掉了。
我們現代人特別都有The anxiety of losing time, 我們也都有the anxiety of losing meaning of life. 年是一個吃人的怪獸,小時候台灣在過年時,電視台的節目都會請一位有學問的老先生來講古,講「年」是一種會吃人的怪獸,所以過年的時間,大家都很怕怪獸出來吃人,所以要用鞭炮把怪獸趕跑。我小時候只覺得這說法是古時候的人的迷信,一直到最近,特別是我在寫論文這幾年,我才突然發現這個說法是真實的。「年」是一種會吃人的怪獸,所以大家都很怕「年」會吃人。小孩子想要長大,不會怕,可是大人一年一年在老,我們的肩膀、眼睛、膝蓋以及頭髮都在一年一年被「年」吃掉,不是嗎?古時候的傳說,唯一不對的地方是:我們都相要試著用「熱鬧」把「年」這個怪獸趕跑,可是沒用,唯一暫時趕跑的是「我們對失去時間」的焦慮,而我們卻沒有真得解決這個從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問題。
生命的意義
一個很重要卻難解的問題
我們認真想一下都知道,這些問題的根源是因為人類自己沒有辦法回題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卻很難回答的問題。
你平常不會問你的朋友、同事,甚至學校的老師這個問題。問人生命的意義,通常會讓人生氣,因為1.很重要 2. 大部人不是能夠很有把握的回答。(中國廿世紀初的偉大教育家、哲學家胡適,也曾是北京大學的校長,學生問他生命的意義,他的回答是:你認為它有意義、它就有意義,你認為它沒有、它就沒有意義。)
靠人自己,沒法回答生命是什麼, 你要從造物主的角度來看生命
(The Center of Value, Richard Niebuhr. simply see ch4-vocation-chart.doc )
為什麼人沒有辦法法答這樣一個問題?
上一個世紀的哲學主流是(無神的)存在主義,什麼是存在主義:
第一,強調個人的存在。
第二,人有絕對的自由去選擇。
第三,但是靠人的理性,我們沒有辦法提出什麼是選擇的標準,每個哲學家都無法互相同意。
第四,而哲學家們共同同意的卻是,這世界是荒謬的。
以自我為中心的哲學思考,沒法建構一個完全的思想體系去解釋人生的生命意義。(聖經告訴我們:)因為人是被造的,受造的人是有限的,有限的受造物靠自己有限的觀點、立足點,沒有辦法跳脫出自己的限制,對於這個根本而重要的問答給予正面的回答。
今天的經文:有一個人擺設筵席,要請人吃飯
我買了一塊地(中國人,有土斯有財),我買了五對牛(畜牧業),我剛娶妻(家庭生活)經濟條件很重要,物質享受也很好,家庭生活也很重要(古時,猶太人若是剛娶妻,可以兩年暫時不用受徵兵去打戰),但是這些東西的好都有它的極限。平常我們不覺得生命價值的平衡有什麼問題, 直到有一天我們生命中的某些地方出現問題。有人兒子服兵役死了,有人生病了,有人車禍,有人遇到社會制度性的不公義,或只是因為年老面臨死亡。我們才開始問:生命的義意在哪裡?
Pro 16:9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台語:人的心計劃伊的路,獨獨耶和華定著伊的腳步)
Pro 9: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台語: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根本,識彼位聖者就是聰明。)
我們剛才講到一般人都是靠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學識在找人生的意義,(包括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如此),但是信仰可貴的地方是創物的主宰,祂直接告訴你生命的目標在哪裡?人類應該怎樣生活?通過聖經、耶穌基督自己的啟示、和教會生活,我們一點一滴在學生命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一個上帝擺好的筵席,祂在邀請我們,邀請你、我進入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生命的道路。但是上帝不是一個獨裁的人,你不參加這個筵席,他不會在抓你,但是「年」會去抓你,或者你一睡醒來時,你會發現你好像睡了不少時間去了。
我今天一開始用李伯的故事,事實上是我自己內心的一個反省。我從1996年離開台灣出國去唸書,到上個禮拜回來,一共是八年的時間。我覺得自己有點像李伯,街道都改得我幾乎不認得回家的路,甚至我自己從小住到結婚的房子也不見了,然後我問自己,八年過去了,到底我學到什麼?我生命中有什麼進步?或者我八年的時光白白浪費了呢?
我感謝主,我知道八年的時間沒有白過。倒不是因為我得了一個神學學位回來,而是因為在這八年中間,我比以前更認識了這位生命的主──耶穌基督。如果這個學位有什麼價值,就是教我更認真、更小心的讀聖經,並且照上帝的旨意去行。也因為這個學位,我能有機會在神學院訓練神學生,讓這些神學生將來能成為一個盡職的牧者。
親愛的兄姊,我今天也要用同一個問題問大家,八年、十年或廿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們個人的生命是否過得有意義?我們的教會是否也存在得有意義?我們個人、家庭的意義不在於賺了多少錢、存了多少錢,教會存在的意義也不是在辦了多少活動,生命的意義在於我們是否赴主的筵席,與主同坐桌,享受耶穌所賜我們豐盛的生命。
親愛的兄姊,不要以為接受洗禮成為一個基督徒,每個禮拜都到教堂作禮拜,就是赴「主的筵席」,甚至不要以為我在教會中參與很多活動,就是赴「主的筵席」了,我們每個人都要問自己:我是否順服神,每一件事願意照神的旨意去行?
這兩年我在美國一邊寫論文,同時也牧養一間教會,就在我們要回來之前,有一位執事問我一個問題,他曾經是電腦工程師,之後轉業做房屋仲介,也當過漢堡店的老闆,人很聰明也很沉穩,不論他做什麼都蠻成功的,但是他問我:到底我該走那一條路?我的回答是:尋求上帝的帶領,問上帝的意思,這當中有一個前提,當我們在尋求的過程中,要願意照祂的旨意行。他想了一下說:是啊!我的信心不夠,常常是照自己的判斷去行。
是的,照自己的判斷也許會找到工作、賺錢、存錢、孩子受好的教育,但是到頭來,你不知道、或是不確定這到底是不是上帝要帶你走的路。如果我們不到神面前親近神並尋求祂的旨意,完全照祂的旨意來行人生的路,到頭來,你會發現,你所走的路你沒有把握,你好像失落了什麼? 不要等到十年、廿年過去了才發現我們應該要問:生命中的先後次序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今天坐在這裡,有人是坐主的筵席,領受上帝的話,承受主所賜豐盛的生命;同樣坐在這裡也許還有另外一些人,卻是喝了哈德遜船長的好酒,一醉廿年,廿年過後,他還是不知道信仰是什麼?上帝在他身上的旨意是什麼?我盼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更誠實地問自己:我是那一種人?我明白上帝在我身上的旨意,並且順服祂的帶領嗎?箴言九章10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根本,認識至聖者彼位,就是聰明。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在新的一年,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有新的目標、盼望。在經營公司的人,也已經估計2005年大概會有多少營業額,有多少利潤;股票市場的投資人也很盼望新的一年股票的加權強指數能往上攀升;在新的一年可能有人計劃要到日本、韓國、美、歐去旅遊。但是我們是否也計劃了新的一年,我個人、家庭在信仰上要有什麼進步?團契、乃至整個教會要有什麼樣新的事工?我盼望和平教會能秉持過去的優良傳統,積極造就信徒、努力傳播福音,也持續關心神學教育,使教會新的一年能夠不白費時間,帶領更多人到上帝的面前,享受生命的宴席。
作 者: 陳尚仁 傳道
經文:【 箴言九章10節、路加福音十四章15~24節】 線上收聽
李伯大夢(Rip Von Winkle)
在美國紐約州有一條河名叫哈德遜河(Hudson River) ,上游的西岸有一座山叫卡茲吉爾山(Mt. Catskill),風景優美,從十七世紀起就有荷蘭人漸漸移入,在山腳建立村落。許多年後,這片土地成為英國的屬地,村莊裏住著一個人名叫李伯(Rip Von Winkle),他是個溫和老實的人,卻有一個出名兇悍的老婆,所以他就一天到晚帶著他的狗往外跑,放著家裏該幹的活不管,成天打獵,釣魚,或者就乾脆待在村中的小酒館和朋友們喝酒談天也不願回家。
有一天李伯又在小酒館中和朋友們快樂地談天說地,遠遠瞧見他老婆朝這兒走來要罵人,李伯趕緊從後門開溜往山上走去,走著走著,遇見一個穿得很像古代荷蘭人的老先生,扛著一個大木桶,李伯上前去幫忙,結果去到一個山洞,裏面有很多人都穿得像那個老先生一樣,他們打開那個大木桶,香氣四溢,原來是一大桶上好的酒,他們請李伯喝,李伯原本就愛喝酒,遇上了好酒,更是一口接一口,最後,就沉沉睡了過去。
不知道過了多久,李伯醒了過來,發現自己躺在山上的草地上,狗不見了,隨身帶著的獵槍竟然生鏽了,心想他的好槍一定是被昨晚在山洞中的那些人換掉了,站起身來,覺得腰酸背痛,好像得了風溼一樣,他巡著原路下山,發現許多景色都不太一樣,心中正在納悶,走到村口,發覺村子也有些異樣,一些房子沒看過,村子似乎也變大了,一夜之間竟有如此的變化?
走進村中,碰到的人都不認識,從別人驚異的眼光中才發現自己的鬍子足有一尺多長,回到自己的家中,房子竟然破破舊舊的似乎已往經很久沒人住了,他趕緊到常去的那家小酒館去找老朋友,卻沒有一個認識的人,更令他驚訝的是,原本掛在酒館上方的招牌,上面畫的肖像是英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並註明一七六九年,現在卻變成了華盛頓將軍(General Washington),年份寫的是一七八九年,一下子多了二十年!
他問周圍的人認不認識一個叫李伯的人,大家哈哈大笑,指著躺在樹下睡懶覺的年輕人,說他就是李伯,李伯仔細一瞧,這不就是他的兒子,已經長大了,而且跟他年輕的時候一模一樣,一夜之間,兒子長大成人,而自己一下子變成了老頭子。 大家原本不肯相信他的遭遇,後來村中一位研究歷史的老先生,肯定李伯的故事,說他遇到的正是一百年前帶著一群水手發現這條哈德遜河的探險家「哈德遜船長」(Captain Hudson),傳說每隔二十年,船長就會再回來這裏巡視,李伯喝的,就是船長珍藏的百年好酒。 老先生的話,證明了李伯沒有撒謊,有人說他很好運,可以喝到好酒,可是也有人替他感到惋惜,廿年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什麼都沒做,兒子也變得和他當年一樣成天無所事事的混日子。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中國也有類似的故事。為什麼許多人會覺得這樣的故事很有趣呢?因為這個故事講到了兩個很重要的事:
Sense of Time (人對間時的感覺)
人對時間有感覺,可是我們對時間的感覺都不是很準確,特別是我們睡覺以後,再醒過來,我們不知道時間過了多久了。是一小時、一夜、七年、十年還是廿年,我們不知道。當我們出外旅行住在旅館,或是剛搬新家,如果半夜醒來,有時會搞不清楚,我現在在哪裡?我為什麼會在裡?我睡了多久了?
Meaning of Life(人生命的意義)
另外一件事跟「人對時間的感覺」很有關係,就是「生命的意義」。剛過這禮拜,許多人放假、放假的時候多花個幾小時睡覺大概沒什麼關係,可是如果我們一睡、或一醉倒是廿年,當我們再醒過來時,人事全非,那麼我們就會覺得非常的悲哀,可惜。「時間都浪費」掉了,如果失去「生命的意義」,就等於連生命都浪費掉了。
我們現代人特別都有The anxiety of losing time, 我們也都有the anxiety of losing meaning of life. 年是一個吃人的怪獸,小時候台灣在過年時,電視台的節目都會請一位有學問的老先生來講古,講「年」是一種會吃人的怪獸,所以過年的時間,大家都很怕怪獸出來吃人,所以要用鞭炮把怪獸趕跑。我小時候只覺得這說法是古時候的人的迷信,一直到最近,特別是我在寫論文這幾年,我才突然發現這個說法是真實的。「年」是一種會吃人的怪獸,所以大家都很怕「年」會吃人。小孩子想要長大,不會怕,可是大人一年一年在老,我們的肩膀、眼睛、膝蓋以及頭髮都在一年一年被「年」吃掉,不是嗎?古時候的傳說,唯一不對的地方是:我們都相要試著用「熱鬧」把「年」這個怪獸趕跑,可是沒用,唯一暫時趕跑的是「我們對失去時間」的焦慮,而我們卻沒有真得解決這個從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問題。
生命的意義
一個很重要卻難解的問題
我們認真想一下都知道,這些問題的根源是因為人類自己沒有辦法回題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重要卻很難回答的問題。
你平常不會問你的朋友、同事,甚至學校的老師這個問題。問人生命的意義,通常會讓人生氣,因為1.很重要 2. 大部人不是能夠很有把握的回答。(中國廿世紀初的偉大教育家、哲學家胡適,也曾是北京大學的校長,學生問他生命的意義,他的回答是:你認為它有意義、它就有意義,你認為它沒有、它就沒有意義。)
靠人自己,沒法回答生命是什麼, 你要從造物主的角度來看生命
(The Center of Value, Richard Niebuhr. simply see ch4-vocation-chart.doc )
為什麼人沒有辦法法答這樣一個問題?
上一個世紀的哲學主流是(無神的)存在主義,什麼是存在主義:
第一,強調個人的存在。
第二,人有絕對的自由去選擇。
第三,但是靠人的理性,我們沒有辦法提出什麼是選擇的標準,每個哲學家都無法互相同意。
第四,而哲學家們共同同意的卻是,這世界是荒謬的。
以自我為中心的哲學思考,沒法建構一個完全的思想體系去解釋人生的生命意義。(聖經告訴我們:)因為人是被造的,受造的人是有限的,有限的受造物靠自己有限的觀點、立足點,沒有辦法跳脫出自己的限制,對於這個根本而重要的問答給予正面的回答。
今天的經文:有一個人擺設筵席,要請人吃飯
我買了一塊地(中國人,有土斯有財),我買了五對牛(畜牧業),我剛娶妻(家庭生活)經濟條件很重要,物質享受也很好,家庭生活也很重要(古時,猶太人若是剛娶妻,可以兩年暫時不用受徵兵去打戰),但是這些東西的好都有它的極限。平常我們不覺得生命價值的平衡有什麼問題, 直到有一天我們生命中的某些地方出現問題。有人兒子服兵役死了,有人生病了,有人車禍,有人遇到社會制度性的不公義,或只是因為年老面臨死亡。我們才開始問:生命的義意在哪裡?
Pro 16:9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台語:人的心計劃伊的路,獨獨耶和華定著伊的腳步)
Pro 9: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台語: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根本,識彼位聖者就是聰明。)
我們剛才講到一般人都是靠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學識在找人生的意義,(包括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如此),但是信仰可貴的地方是創物的主宰,祂直接告訴你生命的目標在哪裡?人類應該怎樣生活?通過聖經、耶穌基督自己的啟示、和教會生活,我們一點一滴在學生命是什麼?
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一個上帝擺好的筵席,祂在邀請我們,邀請你、我進入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生命的道路。但是上帝不是一個獨裁的人,你不參加這個筵席,他不會在抓你,但是「年」會去抓你,或者你一睡醒來時,你會發現你好像睡了不少時間去了。
我今天一開始用李伯的故事,事實上是我自己內心的一個反省。我從1996年離開台灣出國去唸書,到上個禮拜回來,一共是八年的時間。我覺得自己有點像李伯,街道都改得我幾乎不認得回家的路,甚至我自己從小住到結婚的房子也不見了,然後我問自己,八年過去了,到底我學到什麼?我生命中有什麼進步?或者我八年的時光白白浪費了呢?
我感謝主,我知道八年的時間沒有白過。倒不是因為我得了一個神學學位回來,而是因為在這八年中間,我比以前更認識了這位生命的主──耶穌基督。如果這個學位有什麼價值,就是教我更認真、更小心的讀聖經,並且照上帝的旨意去行。也因為這個學位,我能有機會在神學院訓練神學生,讓這些神學生將來能成為一個盡職的牧者。
親愛的兄姊,我今天也要用同一個問題問大家,八年、十年或廿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們個人的生命是否過得有意義?我們的教會是否也存在得有意義?我們個人、家庭的意義不在於賺了多少錢、存了多少錢,教會存在的意義也不是在辦了多少活動,生命的意義在於我們是否赴主的筵席,與主同坐桌,享受耶穌所賜我們豐盛的生命。
親愛的兄姊,不要以為接受洗禮成為一個基督徒,每個禮拜都到教堂作禮拜,就是赴「主的筵席」,甚至不要以為我在教會中參與很多活動,就是赴「主的筵席」了,我們每個人都要問自己:我是否順服神,每一件事願意照神的旨意去行?
這兩年我在美國一邊寫論文,同時也牧養一間教會,就在我們要回來之前,有一位執事問我一個問題,他曾經是電腦工程師,之後轉業做房屋仲介,也當過漢堡店的老闆,人很聰明也很沉穩,不論他做什麼都蠻成功的,但是他問我:到底我該走那一條路?我的回答是:尋求上帝的帶領,問上帝的意思,這當中有一個前提,當我們在尋求的過程中,要願意照祂的旨意行。他想了一下說:是啊!我的信心不夠,常常是照自己的判斷去行。
是的,照自己的判斷也許會找到工作、賺錢、存錢、孩子受好的教育,但是到頭來,你不知道、或是不確定這到底是不是上帝要帶你走的路。如果我們不到神面前親近神並尋求祂的旨意,完全照祂的旨意來行人生的路,到頭來,你會發現,你所走的路你沒有把握,你好像失落了什麼? 不要等到十年、廿年過去了才發現我們應該要問:生命中的先後次序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今天坐在這裡,有人是坐主的筵席,領受上帝的話,承受主所賜豐盛的生命;同樣坐在這裡也許還有另外一些人,卻是喝了哈德遜船長的好酒,一醉廿年,廿年過後,他還是不知道信仰是什麼?上帝在他身上的旨意是什麼?我盼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更誠實地問自己:我是那一種人?我明白上帝在我身上的旨意,並且順服祂的帶領嗎?箴言九章10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根本,認識至聖者彼位,就是聰明。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在新的一年,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有新的目標、盼望。在經營公司的人,也已經估計2005年大概會有多少營業額,有多少利潤;股票市場的投資人也很盼望新的一年股票的加權強指數能往上攀升;在新的一年可能有人計劃要到日本、韓國、美、歐去旅遊。但是我們是否也計劃了新的一年,我個人、家庭在信仰上要有什麼進步?團契、乃至整個教會要有什麼樣新的事工?我盼望和平教會能秉持過去的優良傳統,積極造就信徒、努力傳播福音,也持續關心神學教育,使教會新的一年能夠不白費時間,帶領更多人到上帝的面前,享受生命的宴席。
2005年1月2日 星期日
見證合一神蹟的教會生活 -- 莊信德 傳道
寫作於2005.01.02
作 者: 莊信德 傳道
經文:【 使徒行傳三章1~10節】 線上收聽
弟兄姊妹新年快樂,華人一年有兩個新年可過,一個新曆年,一個舊曆年,新的一年,我不知道你對教會的生活,或者是你對自己的信仰有沒有新的期待,這種「新」對年輕人來說還有一點新鮮感,但這種「新」過久了就會覺得日子都差不多,都是這樣過,有什麼新的期待呢?其實不要說每一天耶穌基督在我們裡面可以成為新造的人,就算是一年一度的「新」,我們未必會有那麼強烈戲劇性的期待,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去看上帝的更新呢?上帝的更新又長的什麼樣的?有沒有可能更新?或者這更新放在我們三百六十五天那麼平凡的日子裡面,「新」有什麼意義嗎?
過去我們連續在講使徒行傳,今天我們談到第三章,使徒行傳第一章我不知道弟兄姊妹還記不記得,我們說:「耶穌基督升天之前…」,那也是一個新的局面,因為耶穌升天之後聖靈要來,可是第一章聖靈還沒有來,祂就跟門徒說:「你們要等候聖靈…」,所以門徒在第一章14節他們就禱告,他們就一起禱告,他們在那裡用一個禱告的態度來面對新的局面,因為老師不見了,他們跟隨了三年半的耶穌升天了,那怎麼辦呢?群龍無首,面對新的局面他們禱告。到了第二章談論到五旬節,它對以色列人來說,一點都不是新的節日,五旬節像什麼?五旬節就像每一年時間到了就必然會出現的歡呼節慶,他們固定去那裡守節,也沒什麼特別,幾千年來都守五旬節那又怎麼樣?在一個看起來一點都不新的節期裡面,咦?新的事情發生了─聖靈充滿在人的心裡。 然後當聖靈充滿之後教會就一間間建立起來,使徒行傳第二章(那天彼得講完道)41節說:「有三千人信主…」,記不記得我們還大概算了一下,台北如果照這樣下去的話,兩年半全台北市的人,全部坐捷運的人你都可以互相打招呼說:「平安!」連捷運司機也會用「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來播報,因為全台北市的人都信耶穌了。「有三千人信主…」從零到三千,真是太神奇了,這種神奇的日子第43~47節說:「他們天天在殿裡擘餅交接…」然後,再怎麼新鮮的事天天做就不新鮮了,再怎麼好吃的菜叫你天天吃,你就沒感覺了。聖經緊接著:「天天、天天…」來到了第三章,在一個天天都做同一種宗教活動的氣氛裡面展開,第三章1節:「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唉呀!這是怎樣的一個活動呢?去聖殿。第二章說他們天天去聖殿,弟兄姊妹,你來到教會你有什麼樣的心情?用什麼樣的心態?
以我在教會幾十年的觀察,我把它分成兩大類,第一大類叫作長老執事類,第二大類叫作一般平信徒會友類。長老執事類來教會作禮拜一般而言,有三種類型,第一種叫作值日生型,值日生型的長執就是來教會按表抄課,排到我服事所以我來,這就是值日生型的長老和執事。第二種叫作監察員型,他來這邊看看:「不錯喔!這個傳道講道還不錯,上個禮拜80分,這個禮拜稍微進步,口齒清晰給82分…。」第三種叫作管理員型,就是他常常忙進忙出,做完禮拜看看椅子有沒有排整齊,動線時間哪裡有問題看頭看尾。會友也有不同型,會友的第一種叫作發條(鬧鐘)型,時間到了你不用擔心,禮拜天時間到會友就會穿戴整齊往教會移動。第二種叫作嗎啡型,嗎啡型比鬧鐘型還有多一點的感覺,打嗎啡的人若是時間到沒有打就會渾身不對勁,覺得怪怪的,而鬧鐘型的人不會覺得怪怪的,嗎啡型的就不一樣:「咦?這個禮拜沒有作禮拜好像不太順利怪怪的。」所以時間到就自己來教會作禮拜,這是嗎啡型。第三種叫作逼迫型,逼迫型比較特別,他從小在教會裡長大才有機會變成逼迫型,就是從小不去做禮拜就會被罵,逼迫久了就快變成是發條(鬧鐘)型的,好像從小就被人電擊、逼迫,慢慢久了就會習慣,內化你的行為模式。弟兄姊妹,我不知道你是什麼型的?你來做禮拜有沒有什麼期待?回到經文裏面,你想彼得和約翰可以有什麼期待嗎?
「申初」,在現代中文譯本中告訴我們「申初」是下午三點,對猶太人來說,一天有三段禱告的時間,早上一段(9點),下午一段,傍晚一段。如果我們都有學過一些簡單的高中自然地理說,請問是正午比較熱還是下午比較熱?是下午比較熱。上面太陽照,下面地表也散熱。你現在想像一個畫面,那一天,而且是一天去第二次的禱告會,你還有什麼好期待的,然後頭上頂著大太陽,下面有地熱,兩個大男人,渾身是臭味,沒有痱子粉可以灑,沒有香水可以噴,這兩個人剛開始認識嗎?不是。他們兩個人是老朋友了(至少認識三年半),同一天跟隨耶穌(同班同學),這兩個人一起去禱告會,熟悉的關係,熟悉的朋友,熟悉的禮拜堂,熟悉的聚會內容,叫作禱告會,哎呀!這一節經文一出現,很多人就想睡覺,「這節經文出現跟我有什麼關係?」有啦!我也是每個禮拜去教會做禮拜,他們是每一天,跟我們一樣,一樣的平凡。弟兄姊妹,這個平凡的關係,平凡的開場白,它醞釀在一個非常不平凡的氣氛裏面,為什麼不平凡?如果你是一個細心的讀者,彼得和約翰他們是怎麼樣的人?他們是表面上手搭著對方肩膀,私底下腳一直在踢踢踢,把你踢出去我才可以當耶穌門徒的老大,他們兩個人其實是有心結的,他們一直以來常常在互相角力,約翰福音第21章,耶穌死而復活,跟彼得講他人生的方向,彼得仍舊要問:「嗯,那約翰他呢?」「那個你所愛的門徒呢?」這兩個人之間有瑜亮情節。這兩個人去聖殿,你可以想像那個畫面嗎?兩個人原來是不合的,原來是有張力的,你想這兩個人的組合,會一起出現就是神蹟。他們不是要去做什麼事工,不是一起去辦什麼講道!這兩個人一起出現只為一件事情,他們去禱告。禱告都是找跟你感情最要好的人,你怎麼會找那個跟你有瑜亮情節的人呢?聖經告訴我們,這兩個人一出現在同一節的經文,做一件那麼平凡的事,就是一個讓我們跌破眼鏡的事。我們在今天的經文裏面會看見兩個神蹟,往往第一個神蹟是眾人所忽略的,叫作關係改變的神蹟。當彼得和約翰他們的關係有一個新的突破,他們可以一起同心禱告的時候,你知道這個是為第二個神蹟作了奇妙的鋪路。
或許很多人期望在教會裡看見瘸腿者行走,瞎眼的得看見,你知道為什麼沒有辦法看到嗎?當然原因有很多,大體來說神學的解釋是:一種是上帝藉著發達的醫療已經作為禮物送給發展中(或已經開發)的國家,反而許多未開發的國家他們有很多的神蹟奇事,因為醫療還沒有那麼的發達。但是除了這個因素之外呢?在彼得和約翰他們共同新的關係裏面,我們看見一個很重要反省的線索,對我們太多人來說,弟兄姊妹彼此作禮拜,我們很少特別去注意那些跟我立場不一樣的人,我要怎麼樣跟他一起禱告,「哎呀!這太難了,可以一起發發週報,可以一起收奉獻,可是一起禱告這種事情要不是關係很好,很難這樣做。」可是呢?這兩個人他們一起禱告,是一個很棒的祝福。鏡頭一跳,跳到第2節,請你想像一下畫面,第2節說:「有一個人生來是瘸腿的…」,弟兄姊妹,生來是瘸腿的人,你想他的腿是粗的還是細的?細的。不會走路,因為沒有走路的機會,就像身體沒有練習就會萎縮。「天天被抬來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這裡給你很多的線索,他多久去一次聖殿?每一天。他是自己爬去的嗎?很明顯的有集團對不對,在台灣叫作集團,在他則是有愛護他的親朋好友,每天固定在上班前把他抬到聖殿乞討。這個瘸腿的就被抬到聖殿的門口,每一天、每一天…。請問那個門叫作什麼名字?美門!美門…下面坐著一個瘸腿的。你不要想像美門,現在想像一下中正紀念堂,或是國父紀念館,很漂亮的建築物,門口有乞丐在那裡施捨,誰第一個去把他趕走?警衛。「太難看了,有礙市容,外國觀光客會在這裡拍照留念,不要在這裡乞討。」聖殿的門口美門(Beautiful gate),這是一個很棒的名稱名號,因為重修聖殿之後,這個門被裝潢的非常的華麗,在這個美門的下面竟然坐著一個乞討的,他是天生就不會走路(缺陷的),這對猶太人來說都是非常非常大的諷刺,因為有缺陷,按著舊約聖經來說是不潔淨的,你連動物獻祭給神的都不能獻有殘疾,要完全的,可是這時候卻有一個缺陷的人坐在那裡。
我們看見兩件非常平凡的事情,禱告會(1節)很平凡。彼得和約翰認識了三年半,很平凡。(2節)天天在聖殿,很平凡。從小就不會走路,很平凡。你想兩個平凡的事放在一起會怎麼樣?不過就是給你錢的一些動作而已,可是這麼平凡竟然來到了第3節,不平凡的事即將發生,「他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賙濟…」,誰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當然是這個乞丐呀,他期待彼得和約翰給他錢,這個時候彼得和約翰有什麼樣的反應?(4節)「彼得和約翰定睛看他…」對不對?你稍微想一下,這個乞丐天天在聖殿的門口乞討,他是算什麼人員你知道嗎?是專業人員。就是天天做一件事情做了幾十年,在那件事情上是專業的,你一看就知道可以向誰乞討(從進聖殿的人臉色好壞與否判斷,得知向誰乞討較有機會)。當一個乞丐天天看來來往往的人,聖經給你一個很特別的線索,他會去跟彼得和約翰說:「施捨一下…」,彼得和約翰那天一定非常的不一樣,是一個值得他乞討的對象,因為乞丐通常會被驅趕踢開的,可是他會主動跟你要施捨,是因為那人的面容上有和善的氣息,彼得和約翰怎麼樣對待他?聖經說:「定睛看他…」。站在他的面前「定睛看他」,你會這樣做嗎?那可能會被打、是不禮貌的。如果還原到聖經的故事上,聖經說他們在哪裡?美門口。
彼得和約翰站在那邊看他,對大家來說是令人不悅的事(擋路),「你們在做什麼?大家要進聖殿禱告咧!」彼得和約翰不只是站在那裡看他,更妙的是,還發生另外一件事情。彼得和約翰對他說什麼?「你看我們…」。「看你們做什麼?你們有黃金、鑽石嗎?」當彼得和約翰說「你看我們…」的時候,弟兄姊妹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那個乞丐,在心裡面想:「這次我要發了!是誰會跟我說『你看我們』,這兩個人好像很有愛心,看我的眼神不一樣,我滿心期待要看到…。」滿心期待,結果他聽到什麼?(5節)「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彼得約翰說:「金和銀我都沒有…」。(聽到第一句話心就涼了一半)「金和銀你都沒有,你還要我看著你做什麼!你在耍我?」彼得和約翰繼續說:「只把我所有的給你…。」這個人想:「金和銀我都沒有,那有房地契吧?反正什麼都好…」這個人耳朵又豎起來聽。然後彼得和約翰說:「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啊,糟了!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他心想。「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你有沒有聽過這句話?耶穌有一個門徒名字叫作拿但業,一天有人跟拿但業說:「有一位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回答說:「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拿撒勒是個小城市,又不是台北101。彼得和約翰說:「我奉拿撒勒人…」拿撒勒是什麼東西。他當然聽過,耶穌就是被釘十字架的那個,那天大家要把祂推出去,用石頭丟死祂,都是在聖殿裡發生的事情。這個乞丐天天在那裡,他早就聽過耶穌,過去的三年半,不要說三年半,耶穌還沒有出來傳道,他就在聖殿的門口了。他聽見耶穌的名,又聽見門徒跟他說:「什麼都沒有」,你想他還能怎麼期待嗎?然而聖經告訴我們,最特別的事就是發生在這裡。聖經說:「彼得和約翰叫他起來行走」,叫他起來行走。
你曾經有過這種勇氣,向著軟弱的人做出這個邀請嗎?「你這麼痛苦,你要勇敢而且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你要喜樂起來…」好像太唐突了是不是,有點不近人情,每個人有不同的故事,不是叫我們經文的應用,每次在看見乞討的人,就要說:「奉拿撒勒人的名叫你…」。為什麼彼得和約翰有這樣的一個動機或感動要做這樣的事?弟兄姊妹,他們要去哪裡?聖殿。他們要做什麼?禱告。這兩個人是禱告的人,在上帝的時間裏面,他們被聖靈感動,有上帝聖靈的權柄可以做特別的事,(7節)「於是他們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這是很特別的。你要邀請一個人生命改變很簡單,「你要靠主喜樂,你要靠主剛強,你要勇敢起來呀…」用嘴巴講比較快,但是彼得和約翰不只是說:「你要起來行走」,「還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恐怕那個動作是一隻手拉著他,左手又扶著他的腰,把他扶起來,這個要付上很多的代價和冒險,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旁邊的人會怎樣想?「你們兩個人在做什麼啊?稍微尊重人家一下嘛,人家本來就不會走路呀,你們在做什麼!」大家覺得這不過就是一個乞討的人,「你們這樣做目的是什麼?」旁邊的人一定給你反對,「不需要這樣呀!」「當個基督徒作禮拜而已,你幹麼那麼激動,信仰不過就是一個宗教的寄託嘛,有什麼好激動的,不過如此爾爾。」太多的時候我們把基督教的信仰,就當作是行禮如儀一番,禮拜天去,禮拜天回,一個禮拜就結束了。
弟兄姊妹,那天發生了神蹟你知道嗎?這個神蹟就在一個最平凡的人,最平凡的場景,最平凡的地方,最平凡的時間裏面,發生了這樣的神蹟。當彼得和約翰要使這個神蹟見證出來的時候,他們付上相當多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眾人的眼光,這個代價就是連那個當事者,他也都不期待他能夠走路,很可能這個乞丐他看過很多的神蹟。記不記得約翰福音告訴過我們,曾經有一個神蹟在畢士大池旁邊,很多人在那裡等,等天使攪動池水,誰先下去誰就得醫治,天天在聖殿裏面的人,這些神蹟奇事聽多了,可能開始他年輕的時候會期待,乞討到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人生不過如此,還能怎麼期待呢?一點就不期待,我要的就是錢,我要的不多,連當事者都不期待,你想一個服事的人你能期待什麼?會友都不期待,沒有人期待會有改變。彼得和約翰看得不是人期不期待,這個世代的人不期待耶穌,耶穌還是來;不領情,耶穌還是死。然而彼得和約翰看見了,連當事人都沒有看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於是彼得和約翰就扶他起來,使他行走,弟兄姊妹這是一個很棒的故事,這也是一個很真實在初代教會裏面,向我們訴說的一個神蹟,今天我們在教會裏面,我們的服事,我們的信仰,依靠什麼?我們可能倚靠我們的經驗,可能倚靠我們的才能,可能倚靠我們的恩賜,看起來很有能力,如果我們倚靠這些,我們就受這些綑綁。當你看到一個更有能力的人起來,你就說:「唉呀,他比我更有能力,好啦、好啦給他交主日學吧,給他做吧。」看到一個更好更行的一比較我們就不做了,彼得和約翰他們不倚靠這些,他們倚靠最單純的,他們倚靠的不是會議的決議,他們倚靠的也不是執行會議決議的專業,彼得和約翰他們倚靠的只是耶穌基督。如果我們倚靠經驗,我們失去的是基督。如果我們倚靠才能,我們失去的也是基督。如果我們倚靠了一切,我們用那一切來代替我們的耶穌基督,那麼我們將會失去一切。這樣講的意思不是說我們服事主隨隨便便,只要看著主,恩賜才能都不重要,不是。更多的時候我在教會裏面看見的弟兄姊妹同工、長老執事、團契的同工們熱心服事,可是我們很多時候把焦點看到說:「喔,這個我不會做,那個我沒有能力經驗…。」我們都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上,彼得和約翰很清楚的知道他們沒有什麼,「沒有這些也沒有關係,我有耶穌!」弟兄姊妹,在我們的生命裏面,你覺得耶穌派不派的上場?叫人家走路的事情,耶穌派不上場,他又不是台大的專科醫生,在我們專業的事情上,耶穌派不派的上場?
弟兄姊妹,中世紀的時候教皇依諾森三世,曾經對天主教非常出名的神學家,名叫湯馬士阿奎那(Thomas Aquinas)說了一句話:「多馬,(阿奎那的姓)你看!我們有這麼多的錢,教會從今以後不用在說我們沒有錢了。」這位神學家阿奎那聽見了這句話,他就回應這個主教:「是啊!今後教會再也不能說『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了。」我們在教會有很多的恩典,有很多的才能,有很多蠻有上帝祝福的人,我們聚集在這裡,可是我們倚靠什麼?弟兄姊妹,我們能不能夠願意單純的像彼得和約翰,就是倚靠耶穌基督的名呢?如果我們願意倚靠耶穌基督的名,我們的教會才能夠重新恢復。那一天乞丐坐在什麼門下?美門下。當我們走進教會這個古色古香的門,這是一個美門,或許你來教會作禮拜的時候,門口沒有乞丐,沒有乞討施捨的人,可是你知道嗎?有更多弟兄姊妹在我們的生命裏面,我們失去了某一部份行為的能力,我們失去了喜樂的能力,我們失去了靠主行動的能力,我們的生命一部份殘缺了,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還是常常被人抬來,可能是自己走來教會作禮拜,我們的心中需要,可是我們理性上不知道,就像是那個瘸腿的人一樣。你心想:「我需要的不就是一堂禮拜而已。」但是弟兄姊妹,上帝要給我們的超過一堂禮拜,上帝要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做的更新,超過你這個時候以為的,你想宗教不過如此,耶穌基督重新給你對宗教的新定義,這是我們的信仰,這是一個天天在平凡當中仍然能夠見證神蹟和奇事的信仰,可能你說:「我真的有耶穌,我真的喜樂。」好!感謝主你真的喜樂,可是你知道嗎?你的弟兄你的姊妹也有人真的如此需要主呢?
我們在教會的裏面不是癱瘓,就是彼得和約翰;不是那需要主的人,就是那使人得著主的人,我們在教會裡只有兩種人,很可能這兩種的身份都在我們的生命裏面,主也樂意成就奇妙的事。藉著今天我們看見彼得和約翰他們所做的,我很希望弟兄姊妹重新的思想我們在上帝的眼中,我們的教會會被上帝更新,不管你期不期待,但是我們的上帝是奇妙的,祂要超過你所期待的。請各位弟兄姊妹翻開以弗所書第三章20~21節,這段經文是我很喜歡的經文,我跟教會弟兄姊妹一起勉勵這段經文,這段經文說:「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
作 者: 莊信德 傳道
經文:【 使徒行傳三章1~10節】 線上收聽
弟兄姊妹新年快樂,華人一年有兩個新年可過,一個新曆年,一個舊曆年,新的一年,我不知道你對教會的生活,或者是你對自己的信仰有沒有新的期待,這種「新」對年輕人來說還有一點新鮮感,但這種「新」過久了就會覺得日子都差不多,都是這樣過,有什麼新的期待呢?其實不要說每一天耶穌基督在我們裡面可以成為新造的人,就算是一年一度的「新」,我們未必會有那麼強烈戲劇性的期待,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怎麼去看上帝的更新呢?上帝的更新又長的什麼樣的?有沒有可能更新?或者這更新放在我們三百六十五天那麼平凡的日子裡面,「新」有什麼意義嗎?
過去我們連續在講使徒行傳,今天我們談到第三章,使徒行傳第一章我不知道弟兄姊妹還記不記得,我們說:「耶穌基督升天之前…」,那也是一個新的局面,因為耶穌升天之後聖靈要來,可是第一章聖靈還沒有來,祂就跟門徒說:「你們要等候聖靈…」,所以門徒在第一章14節他們就禱告,他們就一起禱告,他們在那裡用一個禱告的態度來面對新的局面,因為老師不見了,他們跟隨了三年半的耶穌升天了,那怎麼辦呢?群龍無首,面對新的局面他們禱告。到了第二章談論到五旬節,它對以色列人來說,一點都不是新的節日,五旬節像什麼?五旬節就像每一年時間到了就必然會出現的歡呼節慶,他們固定去那裡守節,也沒什麼特別,幾千年來都守五旬節那又怎麼樣?在一個看起來一點都不新的節期裡面,咦?新的事情發生了─聖靈充滿在人的心裡。 然後當聖靈充滿之後教會就一間間建立起來,使徒行傳第二章(那天彼得講完道)41節說:「有三千人信主…」,記不記得我們還大概算了一下,台北如果照這樣下去的話,兩年半全台北市的人,全部坐捷運的人你都可以互相打招呼說:「平安!」連捷運司機也會用「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來播報,因為全台北市的人都信耶穌了。「有三千人信主…」從零到三千,真是太神奇了,這種神奇的日子第43~47節說:「他們天天在殿裡擘餅交接…」然後,再怎麼新鮮的事天天做就不新鮮了,再怎麼好吃的菜叫你天天吃,你就沒感覺了。聖經緊接著:「天天、天天…」來到了第三章,在一個天天都做同一種宗教活動的氣氛裡面展開,第三章1節:「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唉呀!這是怎樣的一個活動呢?去聖殿。第二章說他們天天去聖殿,弟兄姊妹,你來到教會你有什麼樣的心情?用什麼樣的心態?
以我在教會幾十年的觀察,我把它分成兩大類,第一大類叫作長老執事類,第二大類叫作一般平信徒會友類。長老執事類來教會作禮拜一般而言,有三種類型,第一種叫作值日生型,值日生型的長執就是來教會按表抄課,排到我服事所以我來,這就是值日生型的長老和執事。第二種叫作監察員型,他來這邊看看:「不錯喔!這個傳道講道還不錯,上個禮拜80分,這個禮拜稍微進步,口齒清晰給82分…。」第三種叫作管理員型,就是他常常忙進忙出,做完禮拜看看椅子有沒有排整齊,動線時間哪裡有問題看頭看尾。會友也有不同型,會友的第一種叫作發條(鬧鐘)型,時間到了你不用擔心,禮拜天時間到會友就會穿戴整齊往教會移動。第二種叫作嗎啡型,嗎啡型比鬧鐘型還有多一點的感覺,打嗎啡的人若是時間到沒有打就會渾身不對勁,覺得怪怪的,而鬧鐘型的人不會覺得怪怪的,嗎啡型的就不一樣:「咦?這個禮拜沒有作禮拜好像不太順利怪怪的。」所以時間到就自己來教會作禮拜,這是嗎啡型。第三種叫作逼迫型,逼迫型比較特別,他從小在教會裡長大才有機會變成逼迫型,就是從小不去做禮拜就會被罵,逼迫久了就快變成是發條(鬧鐘)型的,好像從小就被人電擊、逼迫,慢慢久了就會習慣,內化你的行為模式。弟兄姊妹,我不知道你是什麼型的?你來做禮拜有沒有什麼期待?回到經文裏面,你想彼得和約翰可以有什麼期待嗎?
「申初」,在現代中文譯本中告訴我們「申初」是下午三點,對猶太人來說,一天有三段禱告的時間,早上一段(9點),下午一段,傍晚一段。如果我們都有學過一些簡單的高中自然地理說,請問是正午比較熱還是下午比較熱?是下午比較熱。上面太陽照,下面地表也散熱。你現在想像一個畫面,那一天,而且是一天去第二次的禱告會,你還有什麼好期待的,然後頭上頂著大太陽,下面有地熱,兩個大男人,渾身是臭味,沒有痱子粉可以灑,沒有香水可以噴,這兩個人剛開始認識嗎?不是。他們兩個人是老朋友了(至少認識三年半),同一天跟隨耶穌(同班同學),這兩個人一起去禱告會,熟悉的關係,熟悉的朋友,熟悉的禮拜堂,熟悉的聚會內容,叫作禱告會,哎呀!這一節經文一出現,很多人就想睡覺,「這節經文出現跟我有什麼關係?」有啦!我也是每個禮拜去教會做禮拜,他們是每一天,跟我們一樣,一樣的平凡。弟兄姊妹,這個平凡的關係,平凡的開場白,它醞釀在一個非常不平凡的氣氛裏面,為什麼不平凡?如果你是一個細心的讀者,彼得和約翰他們是怎麼樣的人?他們是表面上手搭著對方肩膀,私底下腳一直在踢踢踢,把你踢出去我才可以當耶穌門徒的老大,他們兩個人其實是有心結的,他們一直以來常常在互相角力,約翰福音第21章,耶穌死而復活,跟彼得講他人生的方向,彼得仍舊要問:「嗯,那約翰他呢?」「那個你所愛的門徒呢?」這兩個人之間有瑜亮情節。這兩個人去聖殿,你可以想像那個畫面嗎?兩個人原來是不合的,原來是有張力的,你想這兩個人的組合,會一起出現就是神蹟。他們不是要去做什麼事工,不是一起去辦什麼講道!這兩個人一起出現只為一件事情,他們去禱告。禱告都是找跟你感情最要好的人,你怎麼會找那個跟你有瑜亮情節的人呢?聖經告訴我們,這兩個人一出現在同一節的經文,做一件那麼平凡的事,就是一個讓我們跌破眼鏡的事。我們在今天的經文裏面會看見兩個神蹟,往往第一個神蹟是眾人所忽略的,叫作關係改變的神蹟。當彼得和約翰他們的關係有一個新的突破,他們可以一起同心禱告的時候,你知道這個是為第二個神蹟作了奇妙的鋪路。
或許很多人期望在教會裡看見瘸腿者行走,瞎眼的得看見,你知道為什麼沒有辦法看到嗎?當然原因有很多,大體來說神學的解釋是:一種是上帝藉著發達的醫療已經作為禮物送給發展中(或已經開發)的國家,反而許多未開發的國家他們有很多的神蹟奇事,因為醫療還沒有那麼的發達。但是除了這個因素之外呢?在彼得和約翰他們共同新的關係裏面,我們看見一個很重要反省的線索,對我們太多人來說,弟兄姊妹彼此作禮拜,我們很少特別去注意那些跟我立場不一樣的人,我要怎麼樣跟他一起禱告,「哎呀!這太難了,可以一起發發週報,可以一起收奉獻,可是一起禱告這種事情要不是關係很好,很難這樣做。」可是呢?這兩個人他們一起禱告,是一個很棒的祝福。鏡頭一跳,跳到第2節,請你想像一下畫面,第2節說:「有一個人生來是瘸腿的…」,弟兄姊妹,生來是瘸腿的人,你想他的腿是粗的還是細的?細的。不會走路,因為沒有走路的機會,就像身體沒有練習就會萎縮。「天天被抬來放在殿的一個門口…」,這裡給你很多的線索,他多久去一次聖殿?每一天。他是自己爬去的嗎?很明顯的有集團對不對,在台灣叫作集團,在他則是有愛護他的親朋好友,每天固定在上班前把他抬到聖殿乞討。這個瘸腿的就被抬到聖殿的門口,每一天、每一天…。請問那個門叫作什麼名字?美門!美門…下面坐著一個瘸腿的。你不要想像美門,現在想像一下中正紀念堂,或是國父紀念館,很漂亮的建築物,門口有乞丐在那裡施捨,誰第一個去把他趕走?警衛。「太難看了,有礙市容,外國觀光客會在這裡拍照留念,不要在這裡乞討。」聖殿的門口美門(Beautiful gate),這是一個很棒的名稱名號,因為重修聖殿之後,這個門被裝潢的非常的華麗,在這個美門的下面竟然坐著一個乞討的,他是天生就不會走路(缺陷的),這對猶太人來說都是非常非常大的諷刺,因為有缺陷,按著舊約聖經來說是不潔淨的,你連動物獻祭給神的都不能獻有殘疾,要完全的,可是這時候卻有一個缺陷的人坐在那裡。
我們看見兩件非常平凡的事情,禱告會(1節)很平凡。彼得和約翰認識了三年半,很平凡。(2節)天天在聖殿,很平凡。從小就不會走路,很平凡。你想兩個平凡的事放在一起會怎麼樣?不過就是給你錢的一些動作而已,可是這麼平凡竟然來到了第3節,不平凡的事即將發生,「他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就求他們賙濟…」,誰看見彼得約翰將要進殿?當然是這個乞丐呀,他期待彼得和約翰給他錢,這個時候彼得和約翰有什麼樣的反應?(4節)「彼得和約翰定睛看他…」對不對?你稍微想一下,這個乞丐天天在聖殿的門口乞討,他是算什麼人員你知道嗎?是專業人員。就是天天做一件事情做了幾十年,在那件事情上是專業的,你一看就知道可以向誰乞討(從進聖殿的人臉色好壞與否判斷,得知向誰乞討較有機會)。當一個乞丐天天看來來往往的人,聖經給你一個很特別的線索,他會去跟彼得和約翰說:「施捨一下…」,彼得和約翰那天一定非常的不一樣,是一個值得他乞討的對象,因為乞丐通常會被驅趕踢開的,可是他會主動跟你要施捨,是因為那人的面容上有和善的氣息,彼得和約翰怎麼樣對待他?聖經說:「定睛看他…」。站在他的面前「定睛看他」,你會這樣做嗎?那可能會被打、是不禮貌的。如果還原到聖經的故事上,聖經說他們在哪裡?美門口。
彼得和約翰站在那邊看他,對大家來說是令人不悅的事(擋路),「你們在做什麼?大家要進聖殿禱告咧!」彼得和約翰不只是站在那裡看他,更妙的是,還發生另外一件事情。彼得和約翰對他說什麼?「你看我們…」。「看你們做什麼?你們有黃金、鑽石嗎?」當彼得和約翰說「你看我們…」的時候,弟兄姊妹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那個乞丐,在心裡面想:「這次我要發了!是誰會跟我說『你看我們』,這兩個人好像很有愛心,看我的眼神不一樣,我滿心期待要看到…。」滿心期待,結果他聽到什麼?(5節)「那人就留意看他們,指望得著什麼…。」彼得約翰說:「金和銀我都沒有…」。(聽到第一句話心就涼了一半)「金和銀你都沒有,你還要我看著你做什麼!你在耍我?」彼得和約翰繼續說:「只把我所有的給你…。」這個人想:「金和銀我都沒有,那有房地契吧?反正什麼都好…」這個人耳朵又豎起來聽。然後彼得和約翰說:「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啊,糟了!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他心想。「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你有沒有聽過這句話?耶穌有一個門徒名字叫作拿但業,一天有人跟拿但業說:「有一位拿撒勒人耶穌…」,拿但業回答說:「拿撒勒能出什麼好東西」。拿撒勒是個小城市,又不是台北101。彼得和約翰說:「我奉拿撒勒人…」拿撒勒是什麼東西。他當然聽過,耶穌就是被釘十字架的那個,那天大家要把祂推出去,用石頭丟死祂,都是在聖殿裡發生的事情。這個乞丐天天在那裡,他早就聽過耶穌,過去的三年半,不要說三年半,耶穌還沒有出來傳道,他就在聖殿的門口了。他聽見耶穌的名,又聽見門徒跟他說:「什麼都沒有」,你想他還能怎麼期待嗎?然而聖經告訴我們,最特別的事就是發生在這裡。聖經說:「彼得和約翰叫他起來行走」,叫他起來行走。
你曾經有過這種勇氣,向著軟弱的人做出這個邀請嗎?「你這麼痛苦,你要勇敢而且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你要喜樂起來…」好像太唐突了是不是,有點不近人情,每個人有不同的故事,不是叫我們經文的應用,每次在看見乞討的人,就要說:「奉拿撒勒人的名叫你…」。為什麼彼得和約翰有這樣的一個動機或感動要做這樣的事?弟兄姊妹,他們要去哪裡?聖殿。他們要做什麼?禱告。這兩個人是禱告的人,在上帝的時間裏面,他們被聖靈感動,有上帝聖靈的權柄可以做特別的事,(7節)「於是他們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這是很特別的。你要邀請一個人生命改變很簡單,「你要靠主喜樂,你要靠主剛強,你要勇敢起來呀…」用嘴巴講比較快,但是彼得和約翰不只是說:「你要起來行走」,「還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恐怕那個動作是一隻手拉著他,左手又扶著他的腰,把他扶起來,這個要付上很多的代價和冒險,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旁邊的人會怎樣想?「你們兩個人在做什麼啊?稍微尊重人家一下嘛,人家本來就不會走路呀,你們在做什麼!」大家覺得這不過就是一個乞討的人,「你們這樣做目的是什麼?」旁邊的人一定給你反對,「不需要這樣呀!」「當個基督徒作禮拜而已,你幹麼那麼激動,信仰不過就是一個宗教的寄託嘛,有什麼好激動的,不過如此爾爾。」太多的時候我們把基督教的信仰,就當作是行禮如儀一番,禮拜天去,禮拜天回,一個禮拜就結束了。
弟兄姊妹,那天發生了神蹟你知道嗎?這個神蹟就在一個最平凡的人,最平凡的場景,最平凡的地方,最平凡的時間裏面,發生了這樣的神蹟。當彼得和約翰要使這個神蹟見證出來的時候,他們付上相當多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眾人的眼光,這個代價就是連那個當事者,他也都不期待他能夠走路,很可能這個乞丐他看過很多的神蹟。記不記得約翰福音告訴過我們,曾經有一個神蹟在畢士大池旁邊,很多人在那裡等,等天使攪動池水,誰先下去誰就得醫治,天天在聖殿裏面的人,這些神蹟奇事聽多了,可能開始他年輕的時候會期待,乞討到如今幾十年過去了,人生不過如此,還能怎麼期待呢?一點就不期待,我要的就是錢,我要的不多,連當事者都不期待,你想一個服事的人你能期待什麼?會友都不期待,沒有人期待會有改變。彼得和約翰看得不是人期不期待,這個世代的人不期待耶穌,耶穌還是來;不領情,耶穌還是死。然而彼得和約翰看見了,連當事人都沒有看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於是彼得和約翰就扶他起來,使他行走,弟兄姊妹這是一個很棒的故事,這也是一個很真實在初代教會裏面,向我們訴說的一個神蹟,今天我們在教會裏面,我們的服事,我們的信仰,依靠什麼?我們可能倚靠我們的經驗,可能倚靠我們的才能,可能倚靠我們的恩賜,看起來很有能力,如果我們倚靠這些,我們就受這些綑綁。當你看到一個更有能力的人起來,你就說:「唉呀,他比我更有能力,好啦、好啦給他交主日學吧,給他做吧。」看到一個更好更行的一比較我們就不做了,彼得和約翰他們不倚靠這些,他們倚靠最單純的,他們倚靠的不是會議的決議,他們倚靠的也不是執行會議決議的專業,彼得和約翰他們倚靠的只是耶穌基督。如果我們倚靠經驗,我們失去的是基督。如果我們倚靠才能,我們失去的也是基督。如果我們倚靠了一切,我們用那一切來代替我們的耶穌基督,那麼我們將會失去一切。這樣講的意思不是說我們服事主隨隨便便,只要看著主,恩賜才能都不重要,不是。更多的時候我在教會裏面看見的弟兄姊妹同工、長老執事、團契的同工們熱心服事,可是我們很多時候把焦點看到說:「喔,這個我不會做,那個我沒有能力經驗…。」我們都把眼光放在自己的身上,彼得和約翰很清楚的知道他們沒有什麼,「沒有這些也沒有關係,我有耶穌!」弟兄姊妹,在我們的生命裏面,你覺得耶穌派不派的上場?叫人家走路的事情,耶穌派不上場,他又不是台大的專科醫生,在我們專業的事情上,耶穌派不派的上場?
弟兄姊妹,中世紀的時候教皇依諾森三世,曾經對天主教非常出名的神學家,名叫湯馬士阿奎那(Thomas Aquinas)說了一句話:「多馬,(阿奎那的姓)你看!我們有這麼多的錢,教會從今以後不用在說我們沒有錢了。」這位神學家阿奎那聽見了這句話,他就回應這個主教:「是啊!今後教會再也不能說『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叫你起來行走了。」我們在教會有很多的恩典,有很多的才能,有很多蠻有上帝祝福的人,我們聚集在這裡,可是我們倚靠什麼?弟兄姊妹,我們能不能夠願意單純的像彼得和約翰,就是倚靠耶穌基督的名呢?如果我們願意倚靠耶穌基督的名,我們的教會才能夠重新恢復。那一天乞丐坐在什麼門下?美門下。當我們走進教會這個古色古香的門,這是一個美門,或許你來教會作禮拜的時候,門口沒有乞丐,沒有乞討施捨的人,可是你知道嗎?有更多弟兄姊妹在我們的生命裏面,我們失去了某一部份行為的能力,我們失去了喜樂的能力,我們失去了靠主行動的能力,我們的生命一部份殘缺了,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還是常常被人抬來,可能是自己走來教會作禮拜,我們的心中需要,可是我們理性上不知道,就像是那個瘸腿的人一樣。你心想:「我需要的不就是一堂禮拜而已。」但是弟兄姊妹,上帝要給我們的超過一堂禮拜,上帝要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做的更新,超過你這個時候以為的,你想宗教不過如此,耶穌基督重新給你對宗教的新定義,這是我們的信仰,這是一個天天在平凡當中仍然能夠見證神蹟和奇事的信仰,可能你說:「我真的有耶穌,我真的喜樂。」好!感謝主你真的喜樂,可是你知道嗎?你的弟兄你的姊妹也有人真的如此需要主呢?
我們在教會的裏面不是癱瘓,就是彼得和約翰;不是那需要主的人,就是那使人得著主的人,我們在教會裡只有兩種人,很可能這兩種的身份都在我們的生命裏面,主也樂意成就奇妙的事。藉著今天我們看見彼得和約翰他們所做的,我很希望弟兄姊妹重新的思想我們在上帝的眼中,我們的教會會被上帝更新,不管你期不期待,但是我們的上帝是奇妙的,祂要超過你所期待的。請各位弟兄姊妹翻開以弗所書第三章20~21節,這段經文是我很喜歡的經文,我跟教會弟兄姊妹一起勉勵這段經文,這段經文說:「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但願他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