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全能的主耶穌基督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0.29
作  者:王榮義 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一章16~18、21~26、29~31、40~45節】

某村莊有一位大師,因其思想相當有深度而出名。另一位土匪因其殺人無數、作惡多端而惡名昭彰。一日,該土匪不甘大師常受讚揚而心生殺意。當他闖入大師住處時,大師並未逃跑或害怕。土匪告訴大師在殺他之前,他可以有最後的願望。大師的第一個願望是將後院的樹幹砍下,土匪二話不說,大刀一閃,樹幹應聲倒下。大師第二願是要土匪將斷掉的樹幹接回去。土匪大呼不可能的事。大師說,你能砍斷樹幹只是小孩子的把戲罷了,世上真正厲害的是將斷落的再接回去、醫治受傷、補修失合。 

有人說基督教是弱者的宗教。世上有許多不同的權柄:君王用權勢來統治他的子民;角頭大哥用它來控制他的地盤;主人用此來控制奴隸的自由;有許多父母用權柄操縱自己的子女照自己的理想生活。耶穌的權柄不是為了證明、控制、操作或是統治我們人類,而是為了向人們顯明衪對世人那種犧牲無私的愛。在無條件接納與扶持中,耶穌基督的愛修補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上帝之間的隔閡,衪也勇於挑戰宗教威權,突破世上各種權勢的壓迫,使接近衪的人得到自由。耶穌接近小孩、婦女與各式各樣的罪人,足以証明他的權柄不是令人害怕而是讓人嚮往的。 

(一)對人的權柄:(1:16-22) 

耶穌的傳道一開始所表現出來的是對人的權柄,他呼召西門彼得與安得烈,雅各和約翰。他們的反應皆是馬上放下漁網與父親並跟隨耶穌,他們的順服,完全改變他們日後的生命景況。他們從捕漁的漁夫一下轉變成為得人的漁夫(耶穌的呼召並沒改變他們的本性)。「來跟從我」是耶穌對他們所講的話,馬可在此的記載完全不提到其它的對話,強調耶穌話語的權柄。耶穌基督的權柄將人的可能性大大的開啟,耶穌若沒呼召他們,他們可能一生就是過著捕漁的生活。如此說並不是否定捕漁的生活,只是耶穌讓他們看到更廣大的世界,他們的存在可以成為更多人的幫助與祝福。耶穌的權柄不是使人累積自己的資源,而是使人開放自己為了別人。他不像君王的權柄使順服的人有很大的物質或權位的報償;不像角頭老大分紅給聽話的兄弟;不像主人好款待順服的奴隸;或是父母偏愛照伊的計劃在走的子女。耶穌的權柄對人的要求不是為了更多的為了自我,而是更多的為了別人。史懷哲受主的感召,放下一切用其一生到非洲服事當地的人;修女Terisa因為接受主的權柄,一生立志服侍貧窮人。如果我們真正接受耶基督的權柄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應該要求主的權柄成就我們的理想,而是求主開闊我們的眼光及心胸,使我們的人生活得真的是得人如漁的漁夫。  

(二)對邪惡勢力的權柄:(1:23-28)  

耶穌不只對人有權柄,他對邪惡的勢力也有權柄。這位被邪靈附身的人親身經歷耶穌的權柄。我們知道,耶穌有神聖的能力能解放我們脫離那控制我們個人生活邪惡的勢力。在現代的社會,邪惡的勢力用不同的形式出現。種族、性別歧視、階級優越心態。我們可能會遇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無法逃閃,也沒有能力對抗。時常聽基督徒講:「我祈禱,求主耶穌會介入這個不公平的關係中,但是一點也沒效果,情形一樣,到底耶穌的權能在那裡?」。為何壞人做惡多端,日子過得好好的,好人卻在受苦?我們清楚知道耶穌基督的權柄勝過邪惡的勢力,但是為何邪惡一直存在?信主後也沒有改善。邪惡的存在一直是奧秘,耶穌的權柄並不是消除邪惡,但是他使人能夠超越邪惡的挾制。當一個人不再害怕死與受苦,那死就不再控制人。 

(三)對病痛的權柄:(1:29-31)  

病痛一直是長久以來困擾人類的事。古時候的人不了解,認為這全是邪神所造成的。到如今科學發達,我們知道很多病是細菌、病毒造成的,但是這些病毒是如何產生的,尚是一個謎。耶穌伸手醫治彼得的岳母,她隨時好起來。有些信仰相當敬虔的人生病並沒有好起來,有人質疑信心的不足,也有人質疑耶穌的權柄。耶穌雖然對病痛有權柄,但其意是生命的品質不受病痛的影響。試看黃美廉,她堅定的信心不因病痛的存在而稍減,反而更加以美術創作讚美上帝。 

(四)對不清潔的權柄:(1:40-42)  

痲瘋在以色列人中的情形可能是最可憐的。因為他們的不清潔,受社會的隔離,每一個人都避開他們,尤其是宗教領袖更加是用宗教理由避免與他們見面。有的拉比甚至帶頭對痲瘋病人丟石頭,要趕他們較遠。耶穌與其他的人完全不同,他因為這個有信心且謙卑的痲瘋病人而動了慈心。耶穌伸手摸他,他就清潔。

罪犯、貧窮、AIDS在這個世代使人當成痲瘋病一樣,人人閃避。把罪犯通通關起來,最好多一點死刑,我們就看不到罪惡;貧窮的人把他們集中放一堆在貧民窟,高級住宅區的人生活就不會受影響;替AIDS找到一個理由-- 「上帝的刑罰」,他們是自找死路,活該,然後我們可以繼續安心的過我們的生活。耶穌的慈心與權柄何在?

我們基督徒應該跟隨耶穌基督的腳步,不只宣揚他的權柄,而且要帶著耶穌的權柄走入到人群中間。有人告訴我,他沒有那一方面比人較好較強,要如何說服別人,顯出耶穌基督的權柄呢?其實我們不是像一般人用打敗別人來證明自己的權柄,反而我們是用服務人、愛人來活出耶穌的權柄。當我們的犧牲幫助別人的心胸開闊,願意歸向主,那你已經活出對人的權柄;當你不懼怕惡勢力,勇敢講出心中的真話,甚至為義而受苦,那你已經活出對邪惡的權柄;當你在病痛中依然安穩自在,保持對人對上帝的愛,那你已經活出對病痛的權柄;當你充滿愛心,接近擁抱那些受排斥的人,及那些世人看為污穢的人,那你已經活出對不清潔的權柄。讓我們此時就體會耶穌基督的權柄,並將這權柄帶到生活中,使人得自由,不再活得自私自利,沒有方向;不再受到各種邪惡勢力的控制;不再害怕病痛;不再彼此疏離。

真實的平安 -- 王榮義 牧師

寫作於2000.10.29
作  者: 王榮義 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十四章27~28節;十六章33節】

以巴戰爭持續,中共對台灣的威脅不斷,打開社會新聞其中打打殺殺,其至連自己的親人及自己都不放過。自古以來,人類彼此間的紛爭、傷害未曾止息過,輕則吵吵鬧鬧、打打架,重則引發戰爭,殺害、消滅對方。人間的苦難受天災的影響有限,但人為因素造成的苦難不但沒有因為人類進步而減少。十字軍東征、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世界大戰、二二八事件等大型的傷害或許已不多見,但日常生活中的傷害卻與日俱增,根本的原因乃是因為在人的內心深處沒有真實的平安。平安的相反詞是恐懼、害怕。到底人在害怕甚麼?  

(一) 有人怕死--  

人們發現自己是相當有限的存有,每一個人在有限生命中想要完成內心的金字塔(巴別塔),若不能完成,則會遺憾終身。但時光飛逝睡月不饒人,且人們深怕在快完成終生理想前時間會結束,在這種情境下,時間就成為人的敵人。 

(二) 有人怕在愛與被愛的關係中受傷--  

在付出關心與愛的行動中,人渴望被愛,人想要留住與他人美好的關係。但在實際生活中所經驗到的卻常是背叛、傷害與疏離。 

(三) 有人害怕因為苦難會失去所擁有的;  

所愛的人可能因為不同的因素(生病、車禍…)而被奪走;錢財可能在一夕間因經濟問題而不見;地震可以瘋走房子甚至親人…。當一個人內心的焦慮害怕沒辦法解決時,莫名不安的感覺陣陣襲來,人當然無法得到平安。在焦躁不安的情況中,四周的環境(人事物)就不定時的威脅其有形與無形的生命。這種內心深處無形恐懼感的陰影非但查覺不易,且揮之不去,故人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其所有的反擊周遭可能的敵人。若要人世間有真正的和平臨到,必先讓人內心得到真正的平安。現今台灣社會無論是香火鼎盛的大寺廟或鄉間的小土地公廟,我們皆可看見許許多多的善男信女進出其間,擲杯抽籤、求神問卜,終極目的無非是想解決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求得心靈上的平安。從紫微斗數及算命占星的盛行,可看出人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不安,想一窺自己的命運,好及早做改變與預備。無論是求平安符、改運或風水調整都再再透露出人內心渴望平安卻又極度的不平安。在今天的經文中,耶穌安慰他的門徒,衪所賜的平安不像世人所給的一樣。到底耶穌所賜的平安有何特別?世上的平安又有何限制呢?

一、世上的平安

1‧以暴易暴(恐嚇):

許多人天真的以為恐嚇別人可以先發制人,讓他們放棄傷害自己的念頭,「你凶,我比你更凶」;「你大聲,我比你更大聲」。殊不知結果不但不會有真正的平安,反而會產生更大的反彈,以暴易暴,比來比去,互相傷害,永無安寧的一日。想必在各位的工作單位都有這種人存在。

(二)妥協(條件交換、人與人、人與神明)的平安: 

這種人天真的以為拿些好處給別人就可以享有平安的日子。以色列與巴基斯坦阿拉法特之間的交換條件,或許可以得到短暫的和平,但兩國之間的紛爭還是持續不斷。有人與神明交換條件,「如果給我平安,我就獻給你…」。這種人終究心中的恐懼感會依然存在,其原因,是因為凡事總有萬一,萬一對方不守約定、不肯認帳,萬一這個神明突然不靈驗怎麼辦,而這正是現實社會中的實況。

(三)逃避(欺騙自己與別人,不實在的安慰): 

這種人內心明明實在害怕得要死,嘴巴卻一直說:「我不怕,我不怕」,那是在自欺欺人。坊間有許多自我成長的課程正是如此,在不斷的自我暗示、甚至自我催眠中,期盼自己不用真正去面對問題的根源就能順利的成長。內心自卑的原因有很長遠的歷史,沒有真正的面對錯誤的價值觀,而想要靠不實在的方法解,實在是緣木求魚。許多人以為逃開一些令人害怕的人事物就會有平安,但其實內心的恐懼不會因為你逃開就不見,它會如影隨形一直隨著你四處去。

(四)錯將安全感等同平安: 

每一個人皆需要安全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世界中是相當可怕的,但若有人以為求得安全感就平安那就大錯特錯了。買堅固一點的車輛;專業守衛的豪宅;老實一點的丈夫;安定一點的工作…或許可以增加安全感,殊不知,在這有限及變動的世界中,沒有一個人可以保證這些維持安全感的人事物可以持續多久,他們在一夕之間可能會完全消失不見。

二、耶穌基督的同在,是人們無法奪取的平安: 

人所給的平安是變動的,是暫時的,甚至是不實在的,但耶穌基督給的平安是永遠的。祂不是用一大堆不實在的話安慰人們,而是以實際的行動帶平安給人,那種平安及是與人「同在」所產生的平安。因為耶穌基督的同在,人們產生了平安,因為耶穌的同在,人們能真正安心的對抗上面所提及一般人的三種恐懼與焦慮。

1‧勇敢的活在時間中: 

有耶穌基督與他同在的人,知道我們的生命有一定的方向-- 從生命的源頭被創造,被給予時間,在某一天,我們也被給予死亡。但我們深知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回到我們生命的源頭。正如耶穌明白的告訴祂的門徒,祂是要回到父上帝那裡去。在如此坦然面對生命的態度中,沒有自己非得完成的內心的金字塔,每一刻所求所想只為多為主而活,故時間不再是我們的敵人,它乃是我們的朋友。

2‧放心的活在主愛中: 

耶穌基督的愛不必用手段、求好的表現、打敗別人才能得到,而是無條件的,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祂已經先愛我們了。再者祂的愛也不會因為時空的改變而改變,或者因為苦難的來臨而失去。祂已經勝過了世上的苦難與死亡,沒有任何的人事物可以將我們與祂的愛隔絕,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放心的來到主前並活在主耶穌的愛中。  

3‧耶穌已勝過一切的苦難: 

耶穌並沒有除去世上的苦難,但是祂勝過世上一切的苦難。病痛或許能奪去你身體的健康,但它卻不能奪去你心靈的健康;苦難或許能奪走你的錢財,但是它卻無法奪走你真正的倚靠--上帝。

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不同領域中,我們要認真的反省自己是否有活出真實的平安?我們所依靠的平安是世人給的平安麼?我們的內心是否仍然在為許多事情害怕、焦慮?盼望各位弟兄姐妹在誠實的反省中,能夠漸漸體會到耶穌就在此時此地要賜給你真正的平安,並將這樣的平安帶到工作場所中、家庭、朋友中間,吸引眾人與我們一同追求耶穌基督同在的平安。

2000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豐盛入門 -- 吳仲徹 牧師

寫作於2000.10.22
作  者: 吳仲徹 牧師
 經文: 使徒行傳十章1~2、2433節】

今天的講題是要從詩篇一0三全篇和約翰十章九│十節,耶穌對眾人所說的話:他是門從門進去的必得豐盛生命。這與詩篇一0三:五節的「足願」和「一生幸福滿足」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敬拜上帝順從耶穌基督的人所追求的目的,其實那是主的應許。那麼為什麼有人不得其門呢?我不想知道理由,但要由這兩段上帝的話語得到聖靈的引導而知其「入門」。  

下列以三個引導來和大家分享,也盼望大家能得著豐盛生命。入門是每種學習中開始的階段,但若入門與目標不一樣時,就會完全牛頭不對馬嘴的錯和結果。比如如何種蘭花的技巧入門,絕對不可能變成會打或使用電腦的,或是你去學佛學入門,絕對不可能成為基督教牧師,或經驗基督的救贖。  

第一,必用心: 

「我的心哪;凡在我裡面的,要稱頌上主和祂的聖名。」用「心」是成就一切的開始和結束,故詩人在詩篇的首和尾都包起來講。用「心」在希伯來文是指「生命力」,是專心,不心懷二意,心神不定,想左右逢源,而是全心全意地,這樣的人信徒一定會記得神的恩惠。用心去「稱頌讚美上帝」而人是得豐盛生命,得飽足生命的一個入門。詩篇廿二:卅一節讚美是神的寶座」,故會用心稱頌讚美的人誠如上帝的臨在,有如來到寶座前。想想看有多豐盛在神的寶座前,基督徒要從上主得到什麼? 

有位行乞的十歲小男孩,每次向人行乞十元。有一天一位無後裔的富翁從那裡經過,那小孩向他行乞要十元,而那位富翁心想這位小孩可憐,我應該幫助他,於是向他說:「請你跟我來。」那小孩仍口口聲聲要十元,轉個彎,小男孩不見了,其實這富翁盤算的是帶這小孩回家,給他洗澡,吃飽,送他去上學,過著和一般小孩一般,收養這位流浪的小孩。

或許大家覺得太可惜了。同樣,我們若只在向上帝祈求十元而已,而沒有用心聽那句跟我來就會失去更豐盛的東西。心只專注在十元而沒去或阻礙了去專注到那「將來性」「長遠性」「更價值性」的東西。十元能解決當天的短暫痛苦,滿足短暫性的需要,但卻失去了更豐盛的機會。現代年輕人出去打工,普遍有些人的心態是為了「賺錢」,可以彌補一些需要。因此,一副不在乎的樣子。不會去想學一點什麼,或培養什麼耐心,毅力,忠誠的內在修養。當「義工」也只在想累積一點「功德」的分數,或在教會當什麼會員幹部,常有一種我能Show一下,牧師長執就已經很感謝了。還叫我不遲到,負責任嗎? 

各位什麼是「稱頌,讚美」?只用口,唱一唱,心中漏一漏嗎?不是的,應以信仰的行動。千萬不要想說,保羅勉勵腓立比教會信徒要靠主常常喜樂,是在夜總會舞會中寫的信,反而他是在為主的福音被監禁的監獄中。他用心的稱頌讚美神,是因為他趕去迎接接受許多的福音苦難,他不是躲在冷氣間裡自己或支持那些會Y錢A錢,開口閉口讚美主,哈利路亞的基督徒,漠視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改造更新社會,最後休想得豐盛的生命,也不可能來到神的寶座。詩篇一00:四「當稱謝進入祂的門」。

第二,敢接受「冠冕」(一0三:四): 

上主對那些會稱頌祂的人他會用仁愛和慈悲為他們的冠冕,而得慣面是生命有關,是與死亡遠離有關生命。如詩八:四十五「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什麼,你竟眷顧他?你叫他比天使(神)微小一點,並賜他榮耀為冠冕。」 

有些基督徒活得很痛苦,限制太多,就把自己隱藏起來,這樣才可以隨便發脾氣,做不負責任的事。其實,這樣的基督徒是把上帝賜的冠冕視為像孫悟空頭上帶著的念咒環。那是因為沒有用心的正視那頂冠冕是什麼,也就不敢去接受了。結果當然失去接受豐盛生命的機會。因為「沒進到『敢』的入門」。人不算什麼如花草,泥土而已,但他卻那麼看重,給人的生命。(十四│十六)冠冕在世上是國王戴的份,平民不可能戴的,那是封建及集權國家象徵權威,權柄和權力。其實上帝給每一個人都有一頂。那麼人若繼續再有那種「奴隸的心態」是無法當基督徒的。上帝要往上提升人,但有些人卻自願下沈。上帝所賜的是以「仁愛,慈悲,尊貴,榮耀」四個珍珠為冠冕的。今天祂要賜給台灣的人民,但我們「敢去接受」嗎? 

用什麼心態去接受?再像當時出埃及的以色列民的抱怨,寧可回去埃及為奴,而不要自由為主人死在曠野。上帝在挑戰我們,不是嗎? 

一位友人到中國去玩,並照了一張自己穿著清朝皇帝的皇服的相片,很神氣的對我說:看我像不像清朝皇帝。實在很像。但向又有什麼用?那只是幾秒,幾分鐘的快樂而已。 

基督徒要真正得到那冠冕的,但怎麼去得到?就是「敢」,因為他已賜給我們了,而我們就是要把它活出來在生活中,成為一位仁愛,慈悲,尊貴,榮耀的人。 

今天有些基督徒和牧長,只強調教會增長,靈命成長,而避開正視和對抗黑金黃牛的政治勢力,其實,那些漠視會阻礙我們「擁有那冠冕」,也不可能讓我們得著豐盛的生命。 

第三,願意被「更新」的願(詩一0三:三│五,六,十│十二節) 

詩人說:「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醫治你的一切疾病,救贖你的生命脫離死亡,他用美物,使你的願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鷹反老還童。」人會生病,死亡,腐敗的,但上帝應許人可以得生命。今天台灣的社會病態累積已久,每天都有兇殺,放火,偷搶,強姦,污錢正正當當,從個人到社會受到傷害的到處多的是。特別「心靈的受傷」,「心靈累積太多的垃圾」導致無法通順。「那種受傷和沒有清除的心靈垃圾」是因為只追求眼前的利益,私人的利益,而對公義,慈愛,信實缺乏興趣。對「罪」,不敏感,對疾病的原因不求正確診斷,對台灣生命力的殺傷不去重視,那是得不到赦免,醫治和生存的。 

貝多芬小時候常被兇惡酗酒的父親亂打,半夜清晨,不定時的被叫醒要練琴,母親也因為丈夫的暴力和缺錢而常餓肚子,生活淒涼,早逝。貝多芬也因為如此,身體不好,他雖然最終聾的聽不見的,還能寫作出第九號D小調的交響曲「快樂頌」一位能被上帝醫治,赦免,拯救的人,絕對勝過惡劣環境,而仍然能對人類的真善美做出貢獻的人。那種醫治赦免救贖是能帶給別人的生命向上提升,不是往下沈淪的。各位,台灣人要被醫治,赦免和救贖,由我們先願意做起,祂答應我們一定能像鷹一樣能返老還童更新生命。

結論:各位,我們用心當基督徒嗎?我們敢接受那冠冕嗎?我們願意被更新嗎?因為每一項都是帶我們到上帝面前,面對面的。真正的靈性生活,豐盛的生活,屬靈的生活是無時無刻的把自己帶到上帝面前,讓上帝的靈隨時願意同在向你我當把出信仰的挑戰,生命的醫治和更新而終能持守那冠冕。

得勝有餘 -- 呂又慧 姊妹

寫作於2000.10.22
作  者: 呂又慧 姊妹
 經文: 羅馬書八章31~37節】

「有餘」,台語,說是「有餘」(春),就是說多出來的意思。如同每年過年時,我們都會說「年年有餘」。這個「有餘」,不只是有「魚」,它其實是一種象徵,也希望我們在各樣事物上都會「有餘」,都能剩下、多出來,因為這樣就代表了一種富裕和豐盛。常聽人家說,所謂「吃穿無虞」,也就是吃穿都沒有缺乏,換句話說,所需用的東西,如果多到「有餘」,好像就是我們幸福和安全的保證。 

這種「有餘」的觀念,在剛才我們所讀的經文當中,保羅也提到了。但保羅說的是要:「得勝有餘」。同時這個「有餘」,是要靠著愛我們的主,來得到的。換句話說,要在一切的事上「得勝有餘」,是要倚靠那位愛我們,且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那麼保羅說這話,又是什麼意思呢?在進入今天的經文討論前,我要以一個電視節目開始,來和大家分享這個觀念。    

現在電視上有一個節目,叫作「電視冠軍:TV Champion」,這是一個日本台,國興衛視的節目。在這個節目當中,它常常徵求很多種的冠軍。這種比賽中,有一類是叫作:什麼什麼「通」的冠軍,例如,泡麵通、漫畫通、郵購通等。參加這種比賽的人,通常都累積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經驗。譬如,漫畫通,他們不是看了很多種漫畫,就是家裏收集了一堆漫畫,通常市幾千冊,堆滿了整個房間(甚至要闢室另外收藏漫畫,好像家裏開了一間漫畫圖書館);而泡麵通的競賽者呢,則通常是吃了很多種泡麵,而且家裏還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泡麵,從普通包、隨身包到碗裝的都有。為什麼他們有這種熱情和行動呢?原來這些人,本來就對泡麵、漫畫或比賽的東西,有一種喜歡和投入,而且這種喜歡和投入,通常比別人多很多;而自從有了電視冠軍的節目後,自稱是什麼「通」的能手,如果想拿到什麼「通」的冠軍,能夠的話,就要儘量的多收集那種東西或累積相關的知識,並且要「多到有餘」,才有可能贏過別人,也才可能拿到冠軍,再以那些獎金來累積自己所喜歡的漫畫或泡麵等東西。因此對那些參加者來說,對泡麵或漫畫的喜歡,已經不只是「有」就好,而是要能「擁有到有餘」,這樣,人生才能得到滿足甚至幸福感。

這樣的事情,或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甚至覺得很無聊!?認為竟然有人會把時間、把興趣、把金錢投資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上?但值得我們玩味的是,在台灣前幾期的商業週刊專題中,也提到現在一些名人也開始在流行收集一些「東西」。只是這些「東西」不是小小的泡麵或漫畫,而是一間又一間的豪宅!!。這些富有的名人,對房子的需求,不是只要有一間可以住得不錯就好的房子;這些富有的名人收集豪宅如同收集藝術品,他們真的想要的,同樣是希望擁有房子多到有餘,以滿足自己的品味和地位,這樣,人生才值得。

說到這裏,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或者你也會覺得這種觀念似曾相識喔,因為你可能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希望某種東西能「多到有餘」,以滿足自己的需要感,甚至得到安全感。只是那種東西可能不是泡麵、漫畫或豪宅,而是存款、不動產、有價證券或是書啦,CD,或是衣服、手錶、電動玩具之類的。我必須這麼說,這種希望東西「有餘」的想法,可能是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的欲望或興趣。

但是,讓我們一起來想想,作為一個基督徒,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贏過別人的成就,我們所需要的安全與滿足感,究竟是什麼?是多出來的金錢、才能?還是多出來的分數、衣服、鞋子?還是,是多了一份想要的感情、婚姻,甚至多了一家子聚集在一起,我們才能得到幸福感?

在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中,保羅再一次提醒我們:在一切的事上要「得勝有餘」,而這是靠著愛我們的主耶穌來得到的。

接下來,我們將更進一步從保羅寫作羅馬書的背景,和他生命旅程的部份,來理解今天早上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

事實上,當初保羅會寫這封信給羅馬教會,是因為當時他剛結束了他在東方宣教的工作,並打算往西班牙去進行西方的宣教工作,希望順道去拜訪羅馬教會的信徒。但因為有一些阻礙,未能照計劃過去,所以,他先寫了這封信過去問安。而或許由於羅馬是個大城市,更是異教世界的中心,教會中想必有許多外邦的信徒,所以保羅在這封信中,就十分詳盡地,將他對基督教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我們若仔細看羅馬書的結構;大家手上有聖經,可以翻翻看;會發現這卷書基本上分成兩個部份:第一章至第八章是講個人得到救恩的基本真理,指出全人類都陷在罪中,需要上帝所預備的救贖,也就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得救方法;至於第十章至第十五章,是談到在基督裏有了新生命的信徒,在生活上的實踐原則;而中間的第九章,則是插進去提到猶太民族在上帝救贖計劃中的定位。因此大家可以瞭解關於今天的經文:八章三十一至三十七節,就包含在第一部份救恩的基本真理中;而這幾節,等於就是第一部份救恩的總結。那時寫這封信的保羅,並不知道幾年後,他將會在羅馬遭遇困境,甚至就在羅馬遇害。但我們能夠知道的是,當時的保羅已經歷過三次旅行佈道的磨鍊,雖然他飽受風霜,可是卻已經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基督福音的大能在他生命中的影響。 

當保羅一直提到人要在基督裏,藉著因信稱義,而得到新的生命,這樣的應許時,保羅,同時也一樣深深地體會到,現實中人活在罪的權勢,以及良心與情欲的交戰中的無奈:人如果真的想順服良心或律法的善而行事時;常常又會因為肉體的律,因自己肉身的罪性,受到罪的控制,成為罪的奴隸,而同時與上帝為敵。這種交戰的情況,就好比毒癮或酒癮的患者,他們明明知道自己不能再吸毒、不能再喝酒了;但是沒辦法,就是被癮的症狀給控制住了!--因為自己沒辦法控制癮的發作,所以時常處在極端痛苦的狀況!(這樣的情況,如果你們曾經聽過晨曦會的劉民和牧師分享,就能夠稍微有點理解了)而人就像這樣,常在「這兩個律的交戰」中間而痛苦。但是這個痛苦,保羅認為是有解決方法的,就是:人必須順服於上帝的聖靈在我們生活中的提醒與帶領,這樣與基督聯合,從而在基督裏,因著基督的愛,從交戰中得到釋放,來更新生命。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在這樣的觀念中,保羅並非認為我們可以以信仰來痲痺現實的痛苦,一切都丟給上帝就結束了。因為,雖然保羅的確是指出我們藉著基督,已經脫離了死亡的權勢,而進入新生命;然而他也深深知道基督徒只要活在這世上,就確實會經歷到,我們依然會受到罪與死亡的權勢的影響,我們仍然會經歷到許多的苦楚:那不只是兩個律(良心與情欲)的交戰與掙扎;甚至在肉體上或是心靈上,我們都會因此經歷到許多的痛苦。事實上,對於這種實際上的狀況,保羅的體會是比別人更深刻的。因為從一個熱心迫害基督徒的人,轉變成一個為主大發熱心,且甘願作外邦人的使徒的保羅,他是猶太人的眼中釘(哥後11:23--30):猶太人鞭打他、拿石頭打他、設計謀害他。他:「比別人多受勞苦、多下監牢、被鞭打與冒死,是屢次有的;常常赤身露體、飢寒交迫……」甚至他同時代的人,已開始有人遭逼迫而殉道。我們看到,保羅為這個信仰,為他的主,受了很多的苦。但他卻告訴我們:「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因為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的榮耀。」換句話說,將來的榮耀所帶來的快樂,將要超過今天我們為這個信仰所受的這個痛苦;所以今天這個真實的痛苦,就是將來得榮耀的記號。

然而保羅要說的還不只如此,對受苦的人來說,保羅在八章二十六節還告訴我們: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聖靈會用說不出的嘆息,替我們禱告成就。因此即使人因受苦而軟弱,上帝也會藉著聖靈,來幫助我們面對痛苦而能忍耐等候。因為上帝使「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祂的人得著益處」。這樣以後,接著,保羅在接下來的經文:八章三十一至三十七節,就用很高興、很確信的語氣,作了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結論,也就是我們所讀的這一段經文。有人說,這段經文就如同交響樂曲的最後一章,如得勝的凱歌一般,充滿了歡樂與喜悅。這真是令人感到驚訝!你不覺得奇怪嗎?為什麼受了這麼多苦的保羅,竟然這麼歡喜呢? 

當我越讀保羅的書信,我便深深覺得保羅之所以能夠坦然無懼地面對他的人生、他的苦楚,是因為他的人生充滿著,也累積了許多與主同行、與主同受苦難的經驗,所以他能夠相信和倚靠上帝,同時也能夠深深地體會到上帝對他的愛,是捨己和付出代價的。保羅經歷了那麼多的患難與痛苦之後,他知道,他並不孤單,也沒有失去什麼,因為他真的明白上帝:「祂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他真的明白:那位在大馬色的路上呼召他的基督,是愛他的主!所以即使猶太人用盡手段逼迫與控告保羅,他也不懼怕,因為他能瞭解上帝的愛是充滿著能力,可以保護他、給他安全感的,所以:「誰能控告上帝所揀的人呢?有上帝稱他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裏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在這種安穩的愛裏面,對於一切的患難、困苦,保羅才有這樣的信心,能夠宣告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饑餓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後面這裏,台語說得更好:它說「反轉佇諸個攏總的事,咱對疼咱的者,已經得勝到有餘」。這才真正是一個得勝者、一個勝利的冠軍所說的話!

從剛才的分享中,我們看到,保羅因為常常經驗到主的愛,所以能夠在他所承受的患難中,超越掙扎和痛苦,甚至在患難中仍有安全感。那種平安和信心,好像使我們看到:主的愛在包圍、支撐著保羅,使他能承擔那些,因為患難所加添的痛苦與打擊。如同保羅後來在監牢中,寫腓立比書時,所說的:「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在保羅的身上,我們真的看到,患難與痛苦的攻擊,雖然真實地會讓人灰心、軟弱和沮喪;但靠著主的愛與聖靈的幫助,保羅不僅得到勝利的冠冕,並且還能充滿勇氣與希望地繼續為主作見證。這真的是「得勝有餘了」!!

保羅生命的見證,會使我想起一些我的朋友,他們生命的故事。

在我進神學院之前,是在勵馨基金會工作。我們中間,可能有人知道這是一個幫助雛妓,與遭受性侵害的少女的社會福利機構。七年前,當我還是個社工員時,有一個被父親賣了的女孩,在她被救出來安置在勵馨的中途之家時,那時的她,是個個性很強、不容易相處的人。但經過一年多在這個中途之家,同工帶她認識了主耶穌。雖然親身的父親深深地傷害了她,使她很恨他;但她在基督裏,卻擁有了一個永遠愛她到底的天父。但這個過程仍然是辛苦的。她要經歷過去習慣和價值觀的攪擾,有許多新的生活理念要學習。可以說,從創傷走向復原的這條路,她一直在學習順服上帝接納自己;從苦難的折磨要走向一個新的人生,她仍然有許多次掙扎與跌倒的經驗,她仍然必須常常去作選擇。這真的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但主耶穌藉著同工們的愛,真的改變了她。她開始洗去五顏六色的頭髮,梳起清湯掛麵的直髮,穿起一般少女清純的服裝,而且認真的讀書、工作,甚至到教會。她的智慧和行為,漸漸的成為其它女孩的榜樣。今天這個小女孩已經二十幾歲了,她不僅長大了;同時在幾年前已就讀大學的助人科系。她告訴我們,她最希望的是,雖然她很不幸,但通過她受苦的經驗,她反而可以幫助更多和她一樣受過創傷的人,同時榮耀愛她的天父。這是一個很讓我們佩服的孩子。 

妓女與遭受性侵害的人,即使是在現在的社會,仍是不太被接受的。但如同保羅所說的:誰能控告上帝所揀選的百姓呢?我們的上帝已經稱這個女孩為義人了!這個女孩的生命,真的因為上帝的愛,她在基督裏被改變了。她真的是勝過她的苦難,並且得勝有餘到,可以去幫助更多和她一樣曾經受苦的人。 

我的另一位朋友就是,張德謙牧師娘:廖雪貞女士。他們的小兒子寧祈,在十二歲罹患癌症,但小小年紀的他,卻靠著那愛我們的主基督,忍受了許多身心的苦楚。在他患病的那幾年,他一樣有受不了疼痛而流淚痛苦,甚至無法面對生命的時候。但漸漸的,在大家的關愛和詩歌帶給他的鼓勵之後,這個小小的孩子,開始除了學習忍耐痛苦,面對死亡,甚至後來常常在大家都灰心失志、流淚痛哭的時候,堅強地安慰人,給大家打氣。最後在父母與弟姐妹的愛中,天父還是把他接回天家,讓他安息了。這是一個使我很感動的見證。而就我知道的,因為他受苦的過程,有許多的人得到很大的激勵。後來有人為他出了一本紀念專輯,並成立一個基金會。我看到這個小孩雖然死了,卻使很多的人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氣。包括他的父母。像張牧師娘,在經歷過親人去世的悲慟之後,現在就在勵馨的艋岬婦女中心當主任,幫助並安慰許多妓女,和低收入戶,以及遭受婚姻暴力的婦女,來面對她們人生許多的掙扎和痛苦。

自私的父親製造了小女孩童年的不幸,死奪去了張寧祈的生命,但是痛苦和死亡,卻反而使更多人的生命,在絕望和痛苦中被贏回來。這就是「得勝有餘」。

現在,我要邀請大家,再一次來思想:當我們在收集與累積我們所心愛的手錶、服飾,心愛的香水,甚至是股票時,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在基督的愛裏,所累積的「有餘」的經驗,是否遠遠比不上那些看得見的財富?我們對於那為我們付出生命的主,所投入的愛和時間,實在是不夠吧!! 

各位弟兄姐妹,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我們都要面對生命的苦痛--不論是什麼事。我們這所有信基督的人啊,你知道當你受苦時,主也都知道嗎?主都知道。甚至他自己也受過人世間的苦痛和折磨,這位因苦難而學習順從的大祭司,他能完全體會我們的軟弱。今天早上藉著聖靈的感動,上帝也與我們同在。祂聽我們互相的分享與代禱。上帝深深知道我們的痛苦,特別是我們無法對別人說出口的苦楚。所以現在我要邀請所有的弟兄姐妹,共同來禱告。你可以為左右手邊的人,或你想紀念的人,或是你自己來禱告。只要有一些需要主來引導和帶領的事,都可以放在禱告中。要記得,我們不是祈求「許多的苦難」,而是祈求基督的愛,幫助我們在人生中,能超越苦難,使我們能夠繼續去分享基督的愛,讓更多的人能在人生的苦難中得勝有餘!

2000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選擇 -- 陳景松 牧師

寫作於2000.10.15
作  者: 陳景松 牧師
 經文: 路加福音十章38~42節】

耶穌和門徒來到伯大尼,馬大接待他們到家裡。馬大和馬利亞姊妹兩人分別做不同的事,一個坐在耶穌腳前聽耶穌講話;就像在客廳陪著客人。一個則為了一群客人的相關事情,吃飯、休息等等而忙碌著。看起來似乎分工合作得不錯,一直到馬大忙得心都亂了。她心一亂,就失去了分寸,直接到耶穌面前來告訴耶穌三件事:首先是「我妹妹讓我一人做這許多事。」其次是「你不介意嗎?」最後是「請叫她來幫我吧!」耶穌面對這個左右為難的困境毫不躊躇地以同理的口氣叫著馬大、馬大,然後說明了馬利亞的想法;及時化解了一場可能相當難堪的誤會。 

  以上是事情表面上的現象,其實背後的情境才能幫助我們有具體的了解。那個時候,耶穌的傳道已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一方面他差派門徒積極到各地傳道(第十章);另一方面他也已經發現了猶太教的領袖們容不下他,必定會設計除去他,所以他預言自己將要受害(第九章)。耶穌在這兩件事交錯的心境下來到伯大尼。其次,耶穌和門徒一群人到馬大家來,對馬大來說一方面是光榮,但另一方面又必須傾力招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她在如此的情境中也是很為難的。最後,馬大到耶穌面前來的投訴,一定令在場的人全都錯愕不已;耶穌是被要求「作主的」,馬利亞被投訴,並且一句話也沒有回,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甚至在一旁的一群門徒也一定被這突然的情境嚇到了!   

一、忙與亂 

  馬大要做的事情多,也因此真的很忙,她自己知道,耶穌知道;其實當時在場的人也應該全都看得出也都知道。甚至是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臨時要接待一大群如此重要的客人,忙碌的情況會是如何!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也都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事情多就會忙得自己都覺得承受不了。所以,每一個人都會有機會忙,這樣的經驗可以說得上是人之常情。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很容易自我中心,將自己無法應付的壓力轉而往別人身上找出口。其實,這樣做法的真正需求是要別人體諒及給予幫助。然而,往往因為壓力下的情緒而將人際關係弄糟,甚至使自己的問題更大。

二、動機、方法、結果 

  馬大的動機如何?當然不會是存心製造麻煩,反而應該是好意的;是為了使接待人的事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她所期待的結果當然也是好的,希望馬利亞可以明白她的辛苦和心意,並且來幫忙她。這樣的情況下,動機是善良的,期待的結果也是好的,事情真的會那麼順利完成嗎?不一定!動機好,還得方法對,才能有好的結果出現。事實上,要把人際間的事情處理好,處理的過程,也就是在方法上的正確性,往往會決定這件事的成功或是失敗。 

  1.Right Thing

  2.Thing Right

  3.Right Ways

三、選擇

  馬利亞選擇和耶穌講話,為什麼耶穌說這是最好的?因為耶穌是客人,是當事人,客人的需要是什麼?是為了吃飯,為了休息,或是別的?我們來想想,耶穌在那時候,在他的情境之中,什麼是他最在意的? 

  從前言所提耶穌的情境,他需要的是有人可以體貼他的心情,而不是吃飯或休息。馬利亞看得出耶穌這等的心境,選擇細心地聽耶穌說話。並且,耶穌的需要正是如此。所以,耶穌說那是最好的選擇。其實,馬大的選擇也不錯啊!吃飯、休息也是耶穌和門徒們需要的。只是,馬大在心情忙亂之下,下一個選擇沒有做好而已。或許,換成是我們的話,大概也會這樣吧! 

  耶穌在面對馬大的投訴之時,他也做了選擇,並且,他兼顧了馬大和馬利亞的不同用心來回答和處理。首先,他認同了馬大的辛苦,並且以「馬大、馬大」這樣的口氣來體諒她。接著他也從另一面使馬大以及大家看出馬大為了許多事而忙,甚至亂了!再來,他表明了馬利亞所做的正是他在當時情境下最需要的,讓大家可以明白。 

  事實上,我們每一天都在做許多選擇,並且其中有一些是和人有關係的。怎樣的觀察、了解、考慮之後,能夠做比較好的選擇,正是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2000年10月8日 星期日

請親屬密友 -- 鄭信真 牧師

寫作於2000.10.08
作  者: 鄭信真 牧師
 經文: 使徒行傳十章1~2、24~33節】

使徒行傳第十章雖然記載一位羅馬軍人,如何透過彼得、邀請彼得,成為基督徒的經過,但是從整個教會歷史的眼光來看,我們發現使徒行傳的第十章是教會史上很重要的突破。因為當耶穌基督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受差派去傳福音,傳耶穌基督復活的大好消息。他們傳的對象都是猶太人,所以福音仍然在猶太人的圈子裡,後來福音透過保羅傳到外邦的地方。保羅到外邦,就是猶太地以外去傳福音,把福音帶開來,到羅馬也帶到全世界。但是第十章會發現在整個這樣的發展當中,有個小小的記載,就是哥尼流跟彼得之間的發展。  我們會發現最先把福音帶給外邦人的,不是保羅,而是彼得,最先成為基督徒的外邦人是哥尼流。聖經的註釋家解釋聖經的時候,不忘提醒一句話,他們說:『保羅是外邦的使徒。』他確實將福音帶給外邦及整個世界,馬太福音敘述耶穌曾將天國的鑰匙,交託給彼得。這是很重要關鍵的時候,彼得確實扮演開鎖的人。使徒行傳第三章談到傳道給猶太人,讓很多人感動,聖靈降臨把天國開了,把天國的福音傳給外邦人,是彼得。他在這裡做了很重要的工作,雖然他做的時候,心裡還很猶豫,能不能跟外邦人在一起、把福音傳給外邦人?猶太人本來不應該跟外邦人往來,但是因為上帝的指示。其實他也知道真的要做的是甚麼?他到哥尼流的地方說,你們請我來要我做甚麼,你們說看看? 

今天早上我們用這一段聖經,思想一些神要我們特別清楚的一些信息。廿四節敘述彼得被邀請來該撒利亞,來到哥尼流的地方,哥尼流早已邀請了他的親朋好友。哥尼流是個羅馬軍人,百夫長好像連長一樣,是羅馬的軍官派住在該撒利亞,是很重要的城市,駐守在那個地方。哥尼流有個很特別之處,第十章一、二節敘述是羅馬軍官,但是他已經敬拜上帝,雖然他還不認識耶穌,但已經接受猶太的信仰敬拜上帝,是個虔誠的人,全家敬畏上帝。是很奇妙的人,羅馬軍官照理說要拜他們的皇帝,用羅馬他們的宗教信仰,但是他來到猶太的地方,接受猶太人的信仰,所以神給他異象,引導他去邀請彼得來。他在禱告的時候有異象,神要他邀請彼得到他們當中,他就照這樣做,找他的部下、親屬,去邀請彼得來。 

當哥尼流準備邀請彼得來的時候,他很用心做了安排,就是請他的親朋好友一起來接待彼得。哥尼流是個軍人,有人認為軍人是雄赳赳、粗線條的,一個命令用動作就可以。他粗中有細,細心的安排,當彼得要來了,就將他的親朋好友召集在一起,請彼得來對他們講話。卅三節最後面,彼得說:『你來了很好,現今我們都在上帝面前,要聽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話。』他把他的親朋好友邀請來,是傳福音的一個方法,邀請傳道人到他的地方來,找他的親朋好友一起來聽傳道人講話。 

教會一直在努力傳福音,過去傳福音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辦大型的佈道會。記得年青的時候,有非常多的佈道會在台灣舉行,甚至葛理翰牧師都來到台灣。近來這種佈道會比較少,因為辦佈道會是邀請還沒有信主的人來參加,常常邀請不到。所以佈道會的聽眾常常已經是弟兄姊妹,最後佈道會就變成培靈會。有時教會在辦佈道會信心不夠,就稱之為培靈佈道會,兩個性質是不一樣的。一是以信主的弟兄姊妹為主,一是對還沒有信主的弟兄姊妹來舉辦的,但卻把兩個混在一起,因為沒有把握聽眾是誰。我最近看到辦佈道會很吸引人,前面有很多的歌星、影星表演,後面才請牧師來佈道,這表示邀請人很困難。大型的佈道會現在比較少看到,所以傳福音的方法又有變化,用邀請的,就是我們去邀請人來聽福音,一個人去邀請一個人或兩個人,本來佈道會是面的,現在變成點的。我們發現邀請人到教會來也滿困擾的,因為教會牧師在講道的時候,一般不是以佈道為主,而是以帶領已經信主的弟兄姊妹明白神的話語,傳遞更多的信息,是一種較培靈性質的,所以效果也不是很好。 

回顧二000年前,哥尼流這位羅馬的軍官,他做了很奇妙的方式,邀請彼得到他的地方,讓他的親朋好友一起來聽彼得說話。我最近有個很特殊的機會,受邀參加一個餐會,這位主人我跟他不是很熟。那是去年九二一之後,我參加了霧社、瑞連地區部落的兩間教會│長老教會和天主教會,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找我一起來關心,他再介紹我認識這位朋友,一年之後我們有機會到災區去,也一起為他們歸劃使用水的系統。在兩個禮拜前,打電話來邀請我和那位神父去參加他的餐會。他想邀請很熟的朋友,希望我一定要來一起聚餐。我說:『是甚麼特別的會?』他不告訴我,我猜不是他的結婚就是他的生日,大概是這樣吧!因他的盛請,我就答應了。那天晚上,我參加他的餐會,總共邀請了廿個人,經過介紹我發現,除了我跟那位神父之外,全是他扶輪社的朋友。他在扶輪社非常的積極,他的家都在新加坡,只有一個人在台灣,那天是他六十歲生日。他決定在生日的時候,一起與台灣的好朋友分享,所以他請大家來吃飯,事先不告訴別人是怕大家送禮,所以那天幾乎沒有人送禮。我參加過狠多的餐會,但是這個餐會滿特別的,因為那些人他大部份都認識,只有我跟這位神父與他不熟。在吃飯告一段落之後,主人說生日感言,就談到他去年做了很有意義的工作,與大家分享,也請大家來幫助。談到他去災區服務的工作,當他講完之後,就介紹神父與我跟大家認識。一年下來他跟我們一起工作,尤其是在關心原住民的時候,他在思考為甚麼在這麼偏遠的地方連廟都沒有的山區,一百多戶的地方,天主教、長老教會在那裡與原住民的朋友生活在一起。他很好奇、也想去瞭解,是甚麼力量讓牧師和神父在那個地方留下來?所以他說:『他今天邀請一位牧師和神父來,是表示他對基督教信仰的開始。』我嚇了一跳,因為他過去從來沒有告訴我這件事情,在他的生日餐會做這樣的宣佈。更奇妙的,他說:『各位都是好朋友,我今天特別邀請他們來,你們可能會感覺很奇怪。我想開始多多瞭解基督教的信仰,也應該有機會讓你們知道,請牧師和神父講五到十分鐘,看看這樣的信仰好不好?』他也沒有告訴我事先要做短講,即席介紹信仰,感謝神,透過這樣很奇妙的聚會,尤其主人巧妙的安排,一個生日的餐會也可以變成佈道會。

復活的代價 -- 謝大立 傳道

寫作於2000.10.08
作  者: 謝大立 傳道
 經文: 約翰福音十二章20~28節】 馬太福音十章38~39節】

復活是一件令人興奮與歡喜的事情,因為復活帶給人超越的生命、信實的盼望以及嶄新的未來。然而,當我們在復活節歡欣鼓舞之際,亦當深刻思索「復活」從何而來?豈不是因為生命有「死亡」的實存嗎?設若沒有死,復活即無任何意義;但是,受造界的生命現實卻是一步步地邁向死亡之路。因此,我們可以如此說:「復活的代價就是死亡」。耶穌基督藉著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拯救了世人,使他們「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三16)當拿破崙戰敗被關在地中海的一座孤島上時,感嘆地說:「拿撒勒人耶穌啊,你才是真正的勝利者!」拿破崙作為一國之君,卻自身難保,怎能保護他的國家呢?但耶穌打敗了人類最兇惡可怕的敵人---死亡,祂才是真正的君王。  

一、十字架的逆理  

在埃及的傳說中鳳凰每五000年會自己進入聖火中被焚燒,然後會從火中生出新的鳳凰,因此通過死這種鳥得以有永生的生命。然而,照耶穌的觀點(24.25節),一粒麥子落在地裡了,通過死不但得到永生,並且可以結出許多子粒。在25節的地方有一個矛盾(paradox):愛惜自己生命的將失去生命……。雖然兩者都經過死,但耶穌的觀點是高過埃及人的,因為那不只得永遠的生命,並且要結出許多子粒來。  

耶穌的這個觀點是通過祂自己獨特的經驗。在第20節,有幾個希臘人來到他們當中,他們來找腓力(21)或許腓力認識他們。他們聽了耶穌的講道,要求祂到希臘去教導他們。腓利和安德烈前來告訴耶穌(22)。耶穌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是去希臘當一個哲學家,那麼祂將不但能聞名於世且可以救自己的生命。另一條路是必須受死被釘十字架。到底要選擇那一條路?「我現在心裡憂愁,我說什麼才好呢?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27)。耶穌在這兩條路前心中十分困擾,然而,最後祂決定選擇十字架的道路,祂願意順服上帝,他必須像一粒麥子死了,為要結出許多子粒。

耶穌被釘十字架死了,並且通過祂的死,產生了基督教會,祂的門徒也選擇了相同的道路,他們死了且結出許多子粒。通過死,他們不僅得到永生,並且結出許多果子,許多的迫害並沒有消滅這個團體,且正如耶穌所說,通過死結出許多子粒來。 

二、跟隨基督的生活態度 

耶穌曾明確的指出,跟隨祂的人要過一種「犧牲自我」的奉獻生活(太十38)。英國有一位伯威克夫人曾在利物浦救世軍裡十分活躍地工作。退休後她移居倫敦。後來戰爭爆發,時常有空襲警報。別人忙著躲警報,伯威克夫人卻不理這一套,因此別人好生奇怪,覺得她所住的破房子大概是特別安全吧?她在利物浦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多年,現在已經老了,不過她覺得還能夠為別人盡一點力。因此她設置了一個簡易的急救箱,然後在窗口貼一張告示:「需要急求者,請敲這裡。」這實在是基督徒跟隨基督所應該有的生活態度。

三、回應十字架的救贖 

當林肯總統解放黑奴的政策成功之後,他曾以金錢買了一位黑人的少女,那位少女以為這是另一次的人身買賣,她將再一次被賣到另一個主人的地方了。當買賣契約辦妥後,林肯總統對那位少女說:「現在你得到自由了」,她很驚地回答說:「總統,你的意思是,我可以去我自己願意去的地方?」「正是如此」,林肯肯定了她的解釋。那位少女再說:「若是這樣,我願意留在你身邊,一輩子事奉你。」這種心甘情願的順從的心聲,正是我們得到救主耶穌基督救贖後獲釋放的人對祂的回應。願我們都能在主面前立志一生甘心事奉。

問題思考:

1‧基督死而復活的事件對我的生命有何意義?

2‧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回應十字架救贖的恩典?

2000年10月5日 星期四

明光照耀 -- 張德謙 牧師

寫作於2000.10.15
作  者: 張德謙 牧師
 經文: 腓立比書二章12~18節】

很多人都喜歡讀保羅所寫的腓立比書,因為他是保羅所有的書信中很令人喜愛的一份,這封信有兩個別名,有人稱它為美好的信,有人稱之為喜樂的書信,因為喜樂這兩字不斷在這本書裡出現,我們知道腓利比書是保羅因福音的緣故被關在監獄裡,面臨死刑的審判所寫出來的,但他在那種困境之中卻能寫出喜樂的信息,他喜樂的根源是從信仰所產生的,他說靠主基督常常喜樂,所以我們讀腓利比書可以看到喜樂的思想一直在引導保羅傳福音的熱誠,雖然他遇到了很多困境、逼迫,面對坎坷的路程他從來沒有灰心喪志,因為他仰望基督,他的喜樂是從耶穌基督所得著,所以他期待每位跟隨基督的人是喜樂能成為他信仰的禮物。特別在這個世代,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是自殺,因為這人對人生沒有盼望,雖然保羅在肉體上也有困境,有許多次他求主耶穌把這根刺拿掉,但他還是順服了上帝的旨意。 

保羅和腓利比教會的關係是建立在信仰的根基上,他從腓利比信徒寫給腓利比信徒的書信裡可以使我們看到,他和他們的關係是有扎根的信仰,那種信仰是可以表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上,所以他稱腓利比教會的信徒「你們是我所親賴的弟兄,我多麼想念你」又說「你們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可見保羅和腓利比教會的關係是與其他教會所不能相比的。保羅勸勉腓利比教會能在福音的事工上同心合一,他說:「我們更要以耶穌基督捨己謙卑的行動作為榜樣,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存謙卑,個人看別人比自己聰明,並且不要因為信仰的緣故而遭遇困難或迫害就喪失信仰」、「靠主站立得穩」、「靠主常常喜樂」。    

我覺得我們與肯亞教會基督徒所建立的信仰根基差距很大,我們沒有從敬拜得到真正的喜樂,我們台灣的教會常常把崇拜、信仰當成裝飾品,信仰本身如果沒有生命,那麼信仰就是一種裝飾品,我發現台灣的教會不能復興不能增長是因為很多信徒把信仰當成裝飾品。信仰和生活若沒有結合,信仰對我們的生命就沒有幫助。 

保羅舉出三點教我們學習如何做成得救的功夫: 

一、我們要更加的順服,耶穌基督是我們基督徒學習順服的榜樣,因為祂時時刻刻學習順服上帝的旨意,保羅時常在鼓勵跟隨基督的人能彼此鼓勵,成為一個團契、家庭來學習順服,保羅強調順服包括對基督、基督的使徒及最重要的是上帝交託給我們的事工(旨意),保羅在這裡鼓勵我們要仰望基督學習順服和信靠。 

二、要恐懼戰兢,這裡所指的是對基督、上帝的一種敬畏之心,順服祂的旨意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嚴肅的責任感,就是心裡有敬畏的心,如果對真神沒有敬畏的心我們會對祂所交扥的聖工用一種隨便的心來參與,敬拜上帝的心如果沒有從心底產生敬畏,對上帝的話也不會順服。 

三、要立志行事,保羅強調從服事當中體驗上帝的同在、所賜給我們的力量,神的靈在我們心中運行感動使我們能順服祂的真理,然後照著祂的旨意立志行事完成神的美意,因著有上帝的同工所以我們的得著很多力量,上帝的工作加上基督徒的順服使我們有更堅定的信心,能夠盡心盡力遵循祂的旨意。我們會發現信徒和上帝的關係是祂時時刻刻與我們同在、幫助我們透過聖靈給我們的力量使我們能夠做成得救的功夫。 

我們常說這世代有多麼的黑暗,但是耶穌基督是世上的光,祂要求跟隨祂的人能夠成為明光照耀這個世代,要如何成為一個明光,保羅提醒我們幾件很重要的事: 

一、不發怨言;不起爭辯,保羅強調,信徒之間如果起了怨言、爭論,這個教會就不能復興,整個事工就無法推動,所以保羅強調甘心樂意的服事。 

二、無可指摘;誠實無偽,所以完全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向不信主的人做出美好的見證。 

保羅以前認為他已找到真神,已經在實踐上帝的旨意,但是在他沒有找到真正的真理、遇到主耶穌基督之前,他所行的都是遵照自己所認為的生活方式,但在遇到基督後,他說進到基督裡在基督裡他得著新的生命、生命的見證,所以他希望腓利比信徒能有好的見證如同明光照耀在這個世代當中。但願每位基督徒都能將耶穌基督美好的榜樣應用在自己的身上。保羅希望我們能將信仰應用在自己身上,存順服的心恐懼戰兢做成得救的功夫,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有美好的見證如同明光照耀,我們更要學習保羅即使面對困境死亡仍有一顆感恩喜樂的心。

2000年10月1日 星期日

參透苦難的意義 -- 羅榮光 牧師

寫作於2000.10.01
作  者: 羅榮光 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 羅馬書五章1~5節】

在清晨的時候,我們領受他的話語,在人生的旅途當中,常常可以看見有些人好像非常的平順、幸福,他沒有遇見怎樣的病痛、荊棘的挫敗、生活的很好、家庭很幸福、事業很成功;但是有些人他一生非常的坎坷、 遇見病痛、破產、天災、人禍、戰爭。有時候我們會質問上帝:『為甚麼苦難會臨到。』有些人一生就是沒有苦難,很幸福;有些人他必須經歷一次又一次,甚至是一次比一次更大的苦難,那個時候不禁會懷疑,上帝是不是愛的上帝?通常我們看見苦難的時候,大概有兩種很普遍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就是遇見苦難的人一定是他的前世、本身犯了甚麼罪?這是上帝的刑罰,耶穌跟門徒在一次走路的時候,看見一位生來就瞎眼的人,門徒就問耶穌說:『這位生來瞎眼的人是不是父母犯罪、還是他自己犯罪,所以才會瞎眼?』主耶穌還說到西羅亞的樓房倒塌下來的時候,壓死了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這十八個八比住在耶路撒冷的居民還有罪嗎?』耶穌講這話是表示,當時的人以為遇見苦難、意外的時候,一定是他的父母、本身犯罪。我們基督徒也常常有去論斷別人這種傾向,這個人今天碰到苦難的時候,一定是上帝刑罰他,因他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隱藏的罪,上帝刑罰他,我們知道這種論斷,使基督徒成為非常冷酷的人,失去了愛心,對人間的苦難非常的冷漠,這是很可怕的。  

有一次,我在一個聚會當中,有些人遇到見了苦難,當我講完道之後,有位姊妹說:『這些人一定是他們犯了罪,所以這是罪有應得的。』我忽然感覺到,這位基督徒姊妹真的很冷酷。我們的愛心會被攔阻,這是我們常常會去論斷,苦難是審判。去年九二一震災的時候,我看見很多牧師在講台上說:『南投很多拜偶像的,所以神在刑罰、審判這些拜偶像的人。』我聽了這樣的信息,心裡很痛苦,難道拜偶像就是南投縣的人?中部的人不是比其他地方還厲害嗎?那拜偶像應發生在那裡才對?北港馬祖不是拜偶像非常興盛嗎?大甲不是拜偶像更興盛的地方、為甚麼發生在南投的山區?有時候我們基督徒也有這樣的危險,好像法利賽人很敬虔,但是很冷酷。因為我們常常看見人的苦難,反而去論斷、審判,而以上帝的審判,來審判別人。德瑞沙修女很喜歡用一句話:『愛的相反詞不是恨,是冷漠。』當我們論斷別人的時候,就變成非常冷漠的人,這是基督徒很大的試探,特別是敬虔的基督徒。   

第二個想法,就是認為『很衰』。這是宿命論的看法,是他的運氣不好才會碰到。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很無奈,就是這樣,希望運氣轉好一點。這種把苦難歸於宿命,是另外一種型態,那我們基督徒要怎樣看苦難?從聖經裡的教導,可以知道苦難是一種奧祕,馬丁路德說:『世上發生的事,都是神無可測度的旨意當中。』所有事情的發生,不管是苦難或是成功、幸福,都是上帝的旨意統治著,是上帝絕對的主權。上帝掌管世上每一件事情,這是我們每個人無法完全瞭解的奧祕。有時基督徒看見弟兄姊妹過世的時候,我們到他家中去安慰他,卻不知怎樣做比較好?也許我們愈安慰、哭得愈傷心,因為我們不知道苦難本身是個奧祕。既然是奧祕,我們必須要幫助苦難中的人,瞭解面對這個奧祕,努力去參透這個苦難的意義是甚麼?   

哲學家尼采說:『參透為何?迎接任何。』如果我們瞭解為甚麼會遇到這些事情?我們才可以迎接任何的挑戰;如果我們瞭解苦難是甚麼?才可能去迎接這些苦難的來臨。不是我們願意歡迎這些苦難,但是苦難來臨的時候,在基督的信仰裡,我們就是學習苦難使我們相愛。主耶穌說:『你在世上有苦難,但是你們可以放心,因為我已經勝了世界。』當我們讀到這節聖經的時候,會質疑耶穌為甚麼講這種話?你們在世上有苦難,是事實的陳述,每個基督徒瞭解我們在世上有苦難,不是信耶穌基督就沒有苦難。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今天就不必傳福音,很多人都會來教會,因為信耶穌以後就沒有苦難。信耶穌所受的苦難,甚至比沒有信耶穌的還要多。耶穌已經告訴我們說:『你在世上有苦難。』這是事實,面對這個事實,耶穌說:『你們可以放心,因為我已經勝了世界。』是用甚麼來勝過這個世界?主耶穌是用他在十字架上的苦難,犧牲流血勝過這個苦難。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苦難,洗清人類千千萬萬人的罪,他承受十字架上的痛苦,用苦難來勝過苦難,這是苦難的奧祕。主耶穌他體會人間的罪惡,用自己的苦難、受難,來勝過這個世界,讓我們可以得到放心、安慰。換句話說,主耶穌用他的愛,勝過這個苦難。在苦難當中我們學習別人需要我們分擔他的苦難。 

去年九二一震災的時候,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用『愛惜生命,分擔苦難,疼惜生命。』這樣的信仰主題,呼籲全台灣教會疼惜每個人生命的價值,他存活生命的內涵。我們分擔這些災民的苦難,到災區去救助、安置、幫助他們的生活。蓋了許多的組合屋,設立重建關懷站、參與政府、民間團體很多重要的工作,來分擔他們的苦難。我們和平教會關心魚池、霧社教會,分擔原住民教會的苦難,幫助他們,陪伴他們走過這個苦難、減輕他們的苦難。當有人在關心、鼓勵、分擔一些苦難的時候,他們就不必孤獨的面對這個苦難,因為苦難使我們彼此相愛,學習愛的功課;因為相愛,可以讓苦難中的人勝過苦難。

上禮拜我特別提到我的師母,上個月因為體內腫瘤手術,我必須承認在結婚卅多年當中,很少分擔家事,或多、或少有男人『沙文主義』的影響。但是我師母開刀之後,身體非常的虛弱,我已經六十歲了,開始學習怎樣幫助做家事,洗碗、整理垃圾,來分擔師母她原來做的家事。在分擔的當中,我體會到夫妻的愛其實就是分擔,用愛來分擔,分擔才是真正的相愛。這樣的功課,我們遇見的苦難,我做牧師學習比這更要緊的功課,因為我們相愛,所以背起這個十字架,一起來分擔這個苦難。

乘上聖靈的浪潮 -- 謝大立 傳道

寫作於2000.10.01
作  者: 謝大立 傳道
 經文: 以賽亞書五十一章15節】 歌羅西書二章19節】

衝浪是一門駕著神所創造的浪潮的藝術。神造浪,衝浪只是去乘上浪。沒有任何衝浪者試著要造浪。如果沒有浪,你就不要那天去衝浪,就是這樣! 另一方面,當衝浪者看到一個好浪,他們會盡量使用,即使在暴風雨當中,他們也樂此不疲。   

許多關於教會增長的書籍與研究都落在「如何造浪」的窠臼裡。他們試著製造聖靈的浪潮,使用各種花招、節目、或行銷技巧來製造增長。但是增長無法由人來製造!只有神能叫教會增長。只有神能將新生命吹進遍地枯骨的山谷。只有神能造浪---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攪動大海,使海中的波浪匉訇(以賽亞五十一章15節)---復興的浪、增長的浪、領受聖靈的浪。   

正如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指出的:「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請注意這裡的同工關係;保羅與亞波羅盡他們的本分,但是神才能叫他生長。神的主權幾乎是所有目前教會增長的書籍中,普遍被忽略的一個因素。   

很多教會的困境,在於他們以錯誤的問題來開始。他們問:「什麼能使我們的教會增長?」這是對此一議題的誤解,這就像說:「我們如何能夠造浪?」一般。我們需要問的問題是:「是什麼使我們的教會不增長?」是什麼阻止神為我們送上浪來?是什麼使教會無法增長?

只要是活的東西都會生長---你不用使它們生長。如果它們是健康的,生長對活的有機生物是自然的事。比方說,我們不用命令小孩要長大,只要我們除去生長的阻礙,例如營養不良或不安全的環境,他們成長是自然的事情。如果我們的孩子不長大,一定是有嚴重的問題。不成長通常象微不健康的情況,可能是生病了。同樣的;即然教會是個活的有機體,如果健康的話,就應該增長。教會是一個身體,不是一個企業。是一個有機體Organism),不是一個組織(Organization),教會是活的。如果教會不增長,就是逐漸死亡。

當人的身體不平衡時,便稱之為疾病,是身體不舒服的信號。相同的,當基督的身體不平衡時,疾病就發生。這些疾病很多都在啟示錄裡面的七個教會加以解釋描繪了。只有讓每一方面都恢復平衡,才可能恢復健康。

保羅這樣解釋:「只有從身體的頭,就是基督,整個身體才能夠得到滋養,藉著關節筋絡,互相連結,按照上帝的旨意逐漸生長」(西二 19)。請注意,神要祂的教會成長,如果我們的教會真的健康,我們就不用擔心增長的問題。

美國企業雜誌有一篇前美國閣員威廉ž貝浬特所寫的文章提到:「今天折磨我們社會最嚴重的問題,顯然是道德的、行為的、屬靈的問題。因此,政府的療法起不了積極的作用。」你不覺得諷刺嗎?當政治家說我們需要屬靈的答案的同時,許多基督徒卻把政治當作解決的問題的答案!毫無疑問的,社會的道德衰退已經製造出一個戰場,但是同時也給我們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福音工場!我們必須記得基督也為在文化戰場上與祂對立的人而死。

神的靈正如大浪運行在全世界各地。馬鞍峰教會主任牧師華理克(Rick Warren)在每天的開始總是這樣禱告:「父啊,我知道你今天要在你的世界做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求你讓我能有這份榮幸,在你所做的事情上有分。」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停止這樣禱告:「主啊,求你賜福我所做的。」而應該學習如此禱告:「主啊,幫助我做你所賜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