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前,再一次邀請各位兄姊,參加教會在周四晚上七點半的線上禱告會,讓我們成為一個以禱告連結彼此建造彼此的教會。教會的成人主日學也陸續開課中,請大家踴躍報名參加,如果有期待開設的課程,也請反應給我或裝備部的同工,讓我們一起在上帝的帶領中,一起學習成長。
前言
上週兒童主日學升級活動,升級的孩子就有六位,聽說應該是八位,不過兩個沒有到,而全部活動的學生也有三十三位。感謝主,在大家一直在談少子化的今天,教會的孩子們,如果再加上幼幼與幼主的孩子,也將近五十位。這當中十分感謝我們眾多兒主老師們的付出,一年有五十幾周,老師們幾乎大部分的主日時間,都拿來盡心陪伴我們的孩子們。而教會的第一、三堂禮拜,許多老師們,也都會盡量參加,縱使時間真的不方便,也幾乎都願意透過線上的錄影來參加禮拜。
長時間陪伴孩子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其中又有許多的孩子遲到早退,甚至因為平常上學,實在太累了,到了兒主,不願意開口唱歌,也不想配合遊戲活動,甚至課程間的問答,也回答的意態闌珊,而老師們總能想盡辦法,引導孩子們,一點一點提起興趣,願意在這些活動與課程中,對信仰慢慢地多一些瞭解。當中有老師就分享,為了引導孩子們開口,常常想盡辦法,孩子也才好不容易地說幾個字的回答。而有時候其他人突然而來的提醒或指導,不像幫助與建議,反而更像是指責,這點讓人很灰心。有些老師帶領幾年,實在承受不住,也只能退下休息。
譬如幾年前,教會界推廣遊戲敬拜的概念,兒主透過許多遊戲活動,來引導孩子們不要死氣沉沉的學習。其中球類遊戲,又是當時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不過投來砸去的球,也引來了許多教會兄姊的關心,他們總會提醒「教會又不是玩的地方,這樣玩球太危險了吧?」而教會在B2的燈具,目前尚有許多是建堂初期的玻璃燈具,有時候小朋友玩太瘋,也真的有些危險。前幾年,有一次弄壞了一盞燈,之後就幾乎再也不安排球類運動了。畢竟許多兄姊說「早就反應過,很危險了。」
其實動態的活動,的確有其限制,有一陣子,縱使有老師帶活動,但是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孩子,寧可坐在椅子上看別人玩,或是發呆,就是不願意投入遊戲。我們通常也不會強迫孩子參加,這個狀況,常常讓準備活動的老師覺得十分挫折。幾次下來,有時候也很難再邀請來兒主協助。事實上要依照時代環境不同的刺激,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帶領孩子,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你要乖乖的配合主日學的課程喔!」這句話,基本上在現代,並不是一個有效用的話,其中挑戰著老師的創意,觀察學生變化的能力,真的十分不容易。不過這幾年,看到孩子們,不論是參與活動,或是課程,大部分都願意投入,學生出席的穩定度,也好很多,除了感謝上帝,也真的十分感謝這群用心付出的老師們。
有人覺得,其實兒主就是大人們做禮拜時的育兒中心,為什麼老師要這麼辛苦?讓孩子聽聽聖經故事,確保不會亂跑,沒有安全疑慮,不就好了嗎?許多教會沒有那麼多的老師,孩子不也是好好地長大?我相信大部分的弟兄姊妹,一定都不認同這樣的想法,不過參加主日學,對我們或我們的下一代,到底有甚麼好處呢?
錯的觀念錯的循環
大家一定有看過一些場景,那就是錯誤的行為模式,帶來一代又一代錯誤的行動,並成為傷害的情境吧!
A.一個傳統母親,拒絕女兒照顧,一心照顧兒子卻怨嘆兒子不孝
有一個家庭,父親已經過世,家裡還有一個老母親,幾個弟兄輪流照顧著。這個家庭有四個男生,兩個女生,其中兩個男生住在老家分配的透天厝,另外兩個男生則住在外地。他們商量好,老母親每一個禮拜換一個家庭照顧。他們覺得這樣比較公平,大家沒有爭議,而女生因為是嫁出去的孩子,沒有分配到家產,因此不需要輪流照顧。
老母親還能行動的時候,大家覺得這樣子並沒有甚麼不好。畢竟要換到下一個地方,也會有孩子來接送。還在老家的時候,老母親覺得生活沒甚麼變化,就是依然下田幫幫忙,到處走走串門子。但是換到住外地孩子家的時候,老母親就覺得十分難受,因為人生地不熟,只期待趕快回家。之後老母親中風,大家也都忙著自己的事情,只能讓老母親就是躺在床上,用餐時間過來協助用餐和清潔。沒有人協助復健,也沒有人陪老母親聊天,老母親中風以後老得很快,身體也萎縮的很厲害。家裡的女生回家探望,心裡不捨,卻也不敢提議接老母親回家照顧。不是因為家裡會反對,而是怕哥哥們覺得他們照顧的好好的,如果給轉到女兒家,會被別人說自己不孝順,而拒絕。老母親中風後身體狀況很差,很快的就過世了。
不過女兒秉持著同樣的觀念,對著自己的下一代,在家裡買房子貸款需要找人負擔的時候,詢問家裡發展比較好的女兒,不過卻對房子的所有權,清楚明白的指出,那是要給兒子的。慢慢的這個女兒年紀也大了,身體開始有許多警訊發生,但是家裡的兒子忙碌,他都不敢跟兒子們說,而女兒的關心,他也只是表示,沒問題,不要擔心。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這一套錯誤的價值觀,繼續在這個家庭,這個家族流傳,那是多麼悲慘的處境。
B.教養(哥哥姊姊讓弟弟妹妹)
有一個家庭,有兩個孩子,一開始哥哥出生的時候,全家族用了全部的關注照顧這個孩子。直到弟弟出生的時候,大家便慢慢地將焦點轉向了弟弟。孩子小需要更多的照顧,這個本來應該沒有甚麼問題的想法,在面對家裡有兩個或以上的孩子來說,這反而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當弟弟還小的時候,哥哥想要找尋爸爸媽媽的安慰,總會得到一句「爸爸媽媽照顧弟弟,你先自己玩,可以嗎?」的回答。哥哥強烈地感受到本來全家的注意力從他身上,轉到了弟弟的身上,他開始學起弟弟的樣子,想要吃奶奶,不想自己走路,但是這些努力,卻總是換來「哥哥,你都長大了,不要跟弟弟一樣,這樣爸爸媽媽會很累」的回答。就算弟弟慢慢長大了,兩兄弟在打鬧玩耍的時候,弟弟只要發動「媽媽哥哥欺負我」的攻勢,馬上就會換來一句「你當哥哥,就不可以讓弟弟一點嗎?」的斥責。
從小哥哥就在哥哥要照顧弟弟的要求中長大。慢慢的哥哥已經習慣甚麼都讓弟弟,甚麼都幫弟弟,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他才能得到父母讚賞的眼神。直到有一天,弟弟欠下一筆債務,父母親卻要哥哥出錢解決的時候,哥哥意識到,這樣下去真的會沒完沒了。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這一套錯誤的價值觀,繼續在這個家庭,這個家族流傳,那是多麼悲慘的處境。
C.愛情觀
兩個年輕的孩子,在學生時期就開始談戀愛。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彼此之前甜蜜蜜的無所不談。當然,相比於逛大街,出去玩,小倆口更喜歡兩個人獨處的時間。有時候在學校晚自習的走廊,有時候在樓梯間,甚至有時候會在夜晚的海邊聊天聊好久好久。當然,只是聊天聊久了,就想做更深入的事情。兩個人在一起關係越來越緊密,但是衝突也就開始越來越多。
男生的家裡,父親常常家暴母親,對於男孩子來說,當女生不聽話的時候,用力氣是最快解決問題的方式。而女生家裡的母親也常常逆來順受,對女生來說,好像愛就是得忍受這些痛苦,這是一種愛情的代價。有一天在教室裡面,男孩子有跟女孩起了衝突,一個忍不住一巴掌就往女生的臉打了過去。平常在私底下沒有人知道,女生忍著事情也就過去了,不過這是在學校,這一巴掌打來了學校師長的關心,進入了輔導的程序。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這一套錯誤的價值觀,繼續在這對孩子身上流傳,那是多麼悲慘的處境。
這些例子,都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容易看見的一部分。事實上只有「學習新的行為模式」,我們談的這些例子,才有機會在新的一代出現新的可能性。兒童主日學不是一個托育孩子的地方,乃是透過老師藉由聖經的教導,與對話的啟蒙,幫助我們的孩子,建立不同於世界價值觀的地方。如果我們家裡都有穩定的家庭禮拜,甚至聖經引導,或許兒童主日學的幫助有限。不過如果我們在家裡,幾乎忙到沒有時間談信仰,那麼塑造我們孩子生命的兒童主日學信仰宗教教育,我們怎能輕忽呢?
喜歡不喜歡成為要不要來教會的原因?
有人說我的孩子不喜歡來教會。我不確定當我們孩子還小,需要使用安全座椅的時候,我們是否因為孩子的哭鬧而不使用安全座椅?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使用安全座椅,孩子的安全在行駛中的車子上,是絕對堪慮的。如果教會無法提供孩子合宜的教導,我們可以一起來努力,一起面對一起想辦法,但是當我們的孩子,不願意來教會,或者我們因為平常太累,導致禮拜天爬不起來,沒有力氣讓我們的孩子受到完整的宗教教育,那麼這也是不合宜的。
在兒主老師討論教學教案的時候,常常會有老師問,有些孩子出席率很不穩定,導致許多課程,都聽得斷斷續續的,不知道可以怎麼解決。我其實聽到這樣的問題,常常不知道怎麼面對。如果我們到補習班學任何課程,需要請假補課,才有機會一如預期的做好整套的學習,那麼我們卻認為,孩子有來教會就好,就算遲到,缺課也無礙於在宗教信仰上的學習,我們真的覺得是正常的嗎?
事實上這個世界的選擇很多,挑戰也很大。去年暑假兒童主日學好不容易辦理了暑期的聖經營,可以也是很久以來的第一次辦理,所以參與的孩子還不少。不過今年的暑期兒童聖經營,到營會要開始之前,報名的人還沒幾個人,最後只好取消。事實上,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各樣的挑戰,我們不期待孩子在教會學習上帝的話,透過建造、思辨與操作,讓自己有機會建構一個不同於世界的價值觀,或許我們得承擔超出我們想像的代價。每每有孩子在幼兒洗禮的時候,我們總是提醒兄姊,讓我們一起來陪這個孩子長大吧。這裡的一起,指的不只是當下的拍拍手,更是我們願意讓我們的孩子,持續穩定的在教會的主日學與團契中接受培訓造就,期待他們一生走在上帝的道路中,不是嗎?
阻止孩子到上帝面前
馬太、馬可、路加福音紀錄了一個很特別的事件,那就是當有人帶著孩子前來耶穌面前的時候,門徒責備他們。為什麼門徒要責備這些人?是因為帶孩子來佈道會的現場,造成混亂?還是因為門徒們認為耶穌正在做更大的事情,所以沒空接待這些帶著孩子前來的父母親?其實三本福音書在這個事件上的紀錄是有差別的,也邀請兄姊下週成人主日學新約導論的課程,可以一起加入來討論。就今天馬太福音的經文,作者沒有明確的提出原因,但是耶穌的回覆明白地提出一個挑戰,那就是「不要禁止」孩子接近耶穌。
我們有禁止孩子接近耶穌嗎?
過去台灣初代教會,許多家庭都需要爬山涉水,一大早全家族準備好煮食工具,並且帶上愛餐的食物,才出門的,到了教會全家大小,不論大人小孩一起做禮拜,禮拜後一起用餐,並分享上帝在生活中的恩典,直到交誼完畢,才又舉家大小回家。一整天,整個家族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一起來到上帝的教會做禮拜。其中孩子們,除了可能與大人一起做禮拜,與教會的同儕互動,成了生命很重要的一段時間。今天我們當中除了少數真的住很遠的兄姊,來回交通約三個小時,大部分的兄姊交通加上禮拜的時間,約莫不到半天,甚至只有兩個小時。而這當中,孩子能與人相處,甚至接觸到宗教教育的時間,大概也就是這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
不過我們有許多的孩子,週日需要補習、補課、才藝活動,甚至家庭出遊。這些活動並沒有不好,不過一年五十幾週的時間裡,許多的孩子穩定參與的時間,卻不到三十週,有些甚至更少。這樣我們真的沒有阻止我們的孩子來接近耶穌嗎?
有人說,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可是不讓我們的孩子花時間認識上帝,認識耶穌的救恩,不讓我們的孩子在信仰群體裡面接受信仰的薰陶,建構不同世界的價值觀,我們的孩子就不會輸給這個世界的其他孩子嗎?還是基督徒與這個世界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有上帝,我們認識耶穌,因此,我們的孩子其實與其他的孩子,不在同一個跑道上呢?
過去我遇過好幾個孩子,小時候很喜歡發問,甚至提出許多非常好的問題。其中挑戰信仰的部分,更是讓我覺得論述十分的清晰,令人印象深刻。只是因為家人有更多的期待,孩子一年來教會的時間因著年齡越大,次數就越少,到了青少年時期,當我問孩子,你還看聖經還問問題嗎?你以前問的問題都好棒喔!他只能淡淡地回答我「很久沒有看聖經了」。
經歷咀嚼的經文
其實如果真的有各種原因,譬如另一半不是基督徒,或者許多難以面對的挑戰,使得孩子無法前來教會,也不是問題。重點是如果自己願意與孩子在上帝的話語中對話,建造,那也是可以的。畢竟最好的宗教教育場域是家庭。有孩子說,他們家如果周日有活動,無法來教會,他們都會找時間,全家一起讀上帝的話語,我覺得這真的很棒。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常常與孩子談論上帝的話,上帝的話將成為我們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養分與智慧。
有一天我兒子跟我討論到羅波安接續所羅門的王位,與耶羅波安對話的這段經文。故事是這樣的,當羅波安繼任當王的時候,耶羅波安代表以色列人與羅波安談判,希望羅波安能降低他父親對人民的所負的重擔。羅波安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所以要耶羅波安三天後再來找他,他需要一段時間考慮。一開始他詢問跟隨他父親的老臣,老臣們給的建議是「現在王若服事這民如僕人,用好話回答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僕人。」而接著羅波安回頭問與他一起長大的年輕人,他們的回答是「我的小拇指頭比我父親的腰還粗。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經過羅波安一陣思考好,他採納了年輕人的建議,用嚴厲的話回覆耶羅波安,這也造就了猶大與以色列分裂成兩國的緣由。
本來這段經文,過去在讀的時候,都會以列王紀上「12:15 王不肯依從百姓,這事乃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他藉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認為如果羅波安願意聽從老臣的建議,事情應該就不會有這麼糟的結果。不過我兒子問我,這兩個建議,在當下,誰能確定哪一個是好的呢?
對啊!當時這個問題,對我如同當頭棒喝,是啊,誰說羅波安聽了老臣的建議,真的就一定有好的下場呢?如果老臣以此反而掌控了羅波安王位的權力,或者羅波安看著自己父親過去使用的治國方式,當人民反彈的時候,只有更嚴格的要求,才能讓人民順從這樣的概念。那麼羅波安在當下不管接受了誰的建議,誰又能確定他是對的呢?或者說,兩條路,其實各有優缺點,只是聖經紀錄了羅波安選擇年輕人的建議所帶來的後果。如果當時羅波安聽了老臣的話,真的會比較好嗎?如果是,那麼所羅門晚期的時候,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忽然大衛與所羅門繼任的畫面在我的腦中跑了出來。大衛當王的時候,不論發生甚麼事情,他一定求問耶和華;而所羅門剛繼任的時候,夢見上帝答應他的任何祈求,卻是跟上帝祈求智慧好管裡上帝的子民。對於羅波安,我發現他的問題了,羅波安的問題在於,他忘記了上帝在他王位的角色,以為自己是王,自己可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結果,他問了人,不論是老人或年輕人,他沒有問上帝,而他的問題正是這個,他以為可以靠著自己解決問題,最終他成了被問題解決的人。這不就是我們生命的常態嗎?我們藉由經驗和許多可靠的人,但是最終我們常常忘記,先把我們的問題帶到上帝面前。生活往往就是那麼的實際,真正的問題發生,往往挑戰我們信仰真實的面貌,依靠上帝或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羅波安的錯誤,正也是今天我們常常面對的問題。這段經文,在這幾個月,我有了新的瞭解,這是發生在我與孩子對聖經的討論中所發生的。
上帝的話,往往不是誰能解釋,誰又能完全明白代表上帝。「詩 1:2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的作者指出這樣的真義,如果我們願意時常泡在上帝的話語裡面,我們將得到智慧,也得到真實的祝福。
許多兄姊問我「牧師我怎麼明白上帝的心意呢?」請容許我借用詩篇作者的話來回答你「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能明白!」
課程的延續性與整全的建造
兒童主日學的課程,是建構在認識上帝的行動,並不斷的思辨來慢慢形塑孩子的生命的。其中幼幼、幼主,甚至到了小學一、二年級,我們不斷的重複的告訴他們上帝從起初創造天地,到以色列人的敗亡,上帝如何的救贖,到耶穌恩典的來臨。到了三、四年級,我們希望孩子們可以自己學著說說這些故事,甚至能不拿聖經,就有辦法把聖經中上帝的行動,如數家珍的說出來。直到五、六年級,我們開始學習如何思辨討論聖經中,許多難以明白的問題。到了少主,我們藉由更多的生活議題,初代教會歷史,看見信仰與生活真實摔跤的樣貌。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能穩定長期的接受培育和造就,我們真的無法期待,我們的孩子不離開耶穌,甚至我們就是禁止他們靠近耶穌的人不是嗎?
結語
家庭是信仰教育最重要的場域,主日學則是信仰群體共同守望孩子養成,最重要的地方。我們得救是因著恩典,這件事情不會改變,但是我們得到思想的轉變,行動的調整在於真實認識上帝的話,並願意身體力行,這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約14:23耶穌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願我們不只是在頭腦當個基督徒,更是在行動上成為愛主跟隨主的人。
最後請容許我邀請各位兄姊,如果您家裡有兒童、青少年好一陣子沒有穩定來教會,是否讓我們再花一點時間,最少為他們禱告,讓他們願意回到我們中間。而另外也邀請有感動的兄姊,如果你願意成為陪伴我們教會兒童青少年的同工,請你來找我,讓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中,有您的陪伴,這條路可以走得更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