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4日 星期六

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在開始前,再一次邀請各位兄姊,參加教會在周四晚上七點半的線上禱告會,讓我們成為一個以禱告連結彼此建造彼此的教會。教會的成人主日學也陸續開課中,請大家踴躍報名參加,如果有期待開設的課程,也請反應給我或裝備部的同工,讓我們一起在上帝的帶領中,一起學習成長。

 

前言

上週兒童主日學升級活動,升級的孩子就有六位,聽說應該是八位,不過兩個沒有到,而全部活動的學生也有三十三位。感謝主,在大家一直在談少子化的今天,教會的孩子們,如果再加上幼幼與幼主的孩子,也將近五十位。這當中十分感謝我們眾多兒主老師們的付出,一年有五十幾周,老師們幾乎大部分的主日時間,都拿來盡心陪伴我們的孩子們。而教會的第一、三堂禮拜,許多老師們,也都會盡量參加,縱使時間真的不方便,也幾乎都願意透過線上的錄影來參加禮拜。

   長時間陪伴孩子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其中又有許多的孩子遲到早退,甚至因為平常上學,實在太累了,到了兒主,不願意開口唱歌,也不想配合遊戲活動,甚至課程間的問答,也回答的意態闌珊,而老師們總能想盡辦法,引導孩子們,一點一點提起興趣,願意在這些活動與課程中,對信仰慢慢地多一些瞭解。當中有老師就分享,為了引導孩子們開口,常常想盡辦法,孩子也才好不容易地說幾個字的回答。而有時候其他人突然而來的提醒或指導,不像幫助與建議,反而更像是指責,這點讓人很灰心。有些老師帶領幾年,實在承受不住,也只能退下休息。

   譬如幾年前,教會界推廣遊戲敬拜的概念,兒主透過許多遊戲活動,來引導孩子們不要死氣沉沉的學習。其中球類遊戲,又是當時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不過投來砸去的球,也引來了許多教會兄姊的關心,他們總會提醒「教會又不是玩的地方,這樣玩球太危險了吧?」而教會在B2的燈具,目前尚有許多是建堂初期的玻璃燈具,有時候小朋友玩太瘋,也真的有些危險。前幾年,有一次弄壞了一盞燈,之後就幾乎再也不安排球類運動了。畢竟許多兄姊說「早就反應過,很危險了。」

   其實動態的活動,的確有其限制,有一陣子,縱使有老師帶活動,但是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孩子,寧可坐在椅子上看別人玩,或是發呆,就是不願意投入遊戲。我們通常也不會強迫孩子參加,這個狀況,常常讓準備活動的老師覺得十分挫折。幾次下來,有時候也很難再邀請來兒主協助。事實上要依照時代環境不同的刺激,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帶領孩子,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你要乖乖的配合主日學的課程喔!」這句話,基本上在現代,並不是一個有效用的話,其中挑戰著老師的創意,觀察學生變化的能力,真的十分不容易。不過這幾年,看到孩子們,不論是參與活動,或是課程,大部分都願意投入,學生出席的穩定度,也好很多,除了感謝上帝,也真的十分感謝這群用心付出的老師們。

   有人覺得,其實兒主就是大人們做禮拜時的育兒中心,為什麼老師要這麼辛苦?讓孩子聽聽聖經故事,確保不會亂跑,沒有安全疑慮,不就好了嗎?許多教會沒有那麼多的老師,孩子不也是好好地長大?我相信大部分的弟兄姊妹,一定都不認同這樣的想法,不過參加主日學,對我們或我們的下一代,到底有甚麼好處呢?

 

錯的觀念錯的循環

   大家一定有看過一些場景,那就是錯誤的行為模式,帶來一代又一代錯誤的行動,並成為傷害的情境吧!

 

A.一個傳統母親,拒絕女兒照顧,一心照顧兒子卻怨嘆兒子不孝

有一個家庭,父親已經過世,家裡還有一個老母親,幾個弟兄輪流照顧著。這個家庭有四個男生,兩個女生,其中兩個男生住在老家分配的透天厝,另外兩個男生則住在外地。他們商量好,老母親每一個禮拜換一個家庭照顧。他們覺得這樣比較公平,大家沒有爭議,而女生因為是嫁出去的孩子,沒有分配到家產,因此不需要輪流照顧。

   老母親還能行動的時候,大家覺得這樣子並沒有甚麼不好。畢竟要換到下一個地方,也會有孩子來接送。還在老家的時候,老母親覺得生活沒甚麼變化,就是依然下田幫幫忙,到處走走串門子。但是換到住外地孩子家的時候,老母親就覺得十分難受,因為人生地不熟,只期待趕快回家。之後老母親中風,大家也都忙著自己的事情,只能讓老母親就是躺在床上,用餐時間過來協助用餐和清潔。沒有人協助復健,也沒有人陪老母親聊天,老母親中風以後老得很快,身體也萎縮的很厲害。家裡的女生回家探望,心裡不捨,卻也不敢提議接老母親回家照顧。不是因為家裡會反對,而是怕哥哥們覺得他們照顧的好好的,如果給轉到女兒家,會被別人說自己不孝順,而拒絕。老母親中風後身體狀況很差,很快的就過世了。

   不過女兒秉持著同樣的觀念,對著自己的下一代,在家裡買房子貸款需要找人負擔的時候,詢問家裡發展比較好的女兒,不過卻對房子的所有權,清楚明白的指出,那是要給兒子的。慢慢的這個女兒年紀也大了,身體開始有許多警訊發生,但是家裡的兒子忙碌,他都不敢跟兒子們說,而女兒的關心,他也只是表示,沒問題,不要擔心。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這一套錯誤的價值觀,繼續在這個家庭,這個家族流傳,那是多麼悲慘的處境。

 

B.教養(哥哥姊姊讓弟弟妹妹)

   有一個家庭,有兩個孩子,一開始哥哥出生的時候,全家族用了全部的關注照顧這個孩子。直到弟弟出生的時候,大家便慢慢地將焦點轉向了弟弟。孩子小需要更多的照顧,這個本來應該沒有甚麼問題的想法,在面對家裡有兩個或以上的孩子來說,這反而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當弟弟還小的時候,哥哥想要找尋爸爸媽媽的安慰,總會得到一句「爸爸媽媽照顧弟弟,你先自己玩,可以嗎?」的回答。哥哥強烈地感受到本來全家的注意力從他身上,轉到了弟弟的身上,他開始學起弟弟的樣子,想要吃奶奶,不想自己走路,但是這些努力,卻總是換來「哥哥,你都長大了,不要跟弟弟一樣,這樣爸爸媽媽會很累」的回答。就算弟弟慢慢長大了,兩兄弟在打鬧玩耍的時候,弟弟只要發動「媽媽哥哥欺負我」的攻勢,馬上就會換來一句「你當哥哥,就不可以讓弟弟一點嗎?」的斥責。

   從小哥哥就在哥哥要照顧弟弟的要求中長大。慢慢的哥哥已經習慣甚麼都讓弟弟,甚麼都幫弟弟,因為他知道,只有這樣,他才能得到父母讚賞的眼神。直到有一天,弟弟欠下一筆債務,父母親卻要哥哥出錢解決的時候,哥哥意識到,這樣下去真的會沒完沒了。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這一套錯誤的價值觀,繼續在這個家庭,這個家族流傳,那是多麼悲慘的處境。

 

C.愛情觀

   兩個年輕的孩子,在學生時期就開始談戀愛。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彼此之前甜蜜蜜的無所不談。當然,相比於逛大街,出去玩,小倆口更喜歡兩個人獨處的時間。有時候在學校晚自習的走廊,有時候在樓梯間,甚至有時候會在夜晚的海邊聊天聊好久好久。當然,只是聊天聊久了,就想做更深入的事情。兩個人在一起關係越來越緊密,但是衝突也就開始越來越多。

男生的家裡,父親常常家暴母親,對於男孩子來說,當女生不聽話的時候,用力氣是最快解決問題的方式。而女生家裡的母親也常常逆來順受,對女生來說,好像愛就是得忍受這些痛苦,這是一種愛情的代價。有一天在教室裡面,男孩子有跟女孩起了衝突,一個忍不住一巴掌就往女生的臉打了過去。平常在私底下沒有人知道,女生忍著事情也就過去了,不過這是在學校,這一巴掌打來了學校師長的關心,進入了輔導的程序。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這一套錯誤的價值觀,繼續在這對孩子身上流傳,那是多麼悲慘的處境。

   這些例子,都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容易看見的一部分。事實上只有「學習新的行為模式」,我們談的這些例子,才有機會在新的一代出現新的可能性。兒童主日學不是一個托育孩子的地方,乃是透過老師藉由聖經的教導,與對話的啟蒙,幫助我們的孩子,建立不同於世界價值觀的地方。如果我們家裡都有穩定的家庭禮拜,甚至聖經引導,或許兒童主日學的幫助有限。不過如果我們在家裡,幾乎忙到沒有時間談信仰,那麼塑造我們孩子生命的兒童主日學信仰宗教教育,我們怎能輕忽呢?

 

喜歡不喜歡成為要不要來教會的原因?

   有人說我的孩子不喜歡來教會。我不確定當我們孩子還小,需要使用安全座椅的時候,我們是否因為孩子的哭鬧而不使用安全座椅?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使用安全座椅,孩子的安全在行駛中的車子上,是絕對堪慮的。如果教會無法提供孩子合宜的教導,我們可以一起來努力,一起面對一起想辦法,但是當我們的孩子,不願意來教會,或者我們因為平常太累,導致禮拜天爬不起來,沒有力氣讓我們的孩子受到完整的宗教教育,那麼這也是不合宜的。

   在兒主老師討論教學教案的時候,常常會有老師問,有些孩子出席率很不穩定,導致許多課程,都聽得斷斷續續的,不知道可以怎麼解決。我其實聽到這樣的問題,常常不知道怎麼面對。如果我們到補習班學任何課程,需要請假補課,才有機會一如預期的做好整套的學習,那麼我們卻認為,孩子有來教會就好,就算遲到,缺課也無礙於在宗教信仰上的學習,我們真的覺得是正常的嗎?

事實上這個世界的選擇很多,挑戰也很大。去年暑假兒童主日學好不容易辦理了暑期的聖經營,可以也是很久以來的第一次辦理,所以參與的孩子還不少。不過今年的暑期兒童聖經營,到營會要開始之前,報名的人還沒幾個人,最後只好取消。事實上,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各樣的挑戰,我們不期待孩子在教會學習上帝的話,透過建造、思辨與操作,讓自己有機會建構一個不同於世界的價值觀,或許我們得承擔超出我們想像的代價。每每有孩子在幼兒洗禮的時候,我們總是提醒兄姊,讓我們一起來陪這個孩子長大吧。這裡的一起,指的不只是當下的拍拍手,更是我們願意讓我們的孩子,持續穩定的在教會的主日學與團契中接受培訓造就,期待他們一生走在上帝的道路中,不是嗎?

 

阻止孩子到上帝面前

   馬太、馬可、路加福音紀錄了一個很特別的事件,那就是當有人帶著孩子前來耶穌面前的時候,門徒責備他們。為什麼門徒要責備這些人?是因為帶孩子來佈道會的現場,造成混亂?還是因為門徒們認為耶穌正在做更大的事情,所以沒空接待這些帶著孩子前來的父母親?其實三本福音書在這個事件上的紀錄是有差別的,也邀請兄姊下週成人主日學新約導論的課程,可以一起加入來討論。就今天馬太福音的經文,作者沒有明確的提出原因,但是耶穌的回覆明白地提出一個挑戰,那就是「不要禁止」孩子接近耶穌。

   我們有禁止孩子接近耶穌嗎?

   過去台灣初代教會,許多家庭都需要爬山涉水,一大早全家族準備好煮食工具,並且帶上愛餐的食物,才出門的,到了教會全家大小,不論大人小孩一起做禮拜,禮拜後一起用餐,並分享上帝在生活中的恩典,直到交誼完畢,才又舉家大小回家。一整天,整個家族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一起來到上帝的教會做禮拜。其中孩子們,除了可能與大人一起做禮拜,與教會的同儕互動,成了生命很重要的一段時間。今天我們當中除了少數真的住很遠的兄姊,來回交通約三個小時,大部分的兄姊交通加上禮拜的時間,約莫不到半天,甚至只有兩個小時。而這當中,孩子能與人相處,甚至接觸到宗教教育的時間,大概也就是這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

不過我們有許多的孩子,週日需要補習、補課、才藝活動,甚至家庭出遊。這些活動並沒有不好,不過一年五十幾週的時間裡,許多的孩子穩定參與的時間,卻不到三十週,有些甚至更少。這樣我們真的沒有阻止我們的孩子來接近耶穌嗎?

   有人說,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可是不讓我們的孩子花時間認識上帝,認識耶穌的救恩,不讓我們的孩子在信仰群體裡面接受信仰的薰陶,建構不同世界的價值觀,我們的孩子就不會輸給這個世界的其他孩子嗎?還是基督徒與這個世界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有上帝,我們認識耶穌,因此,我們的孩子其實與其他的孩子,不在同一個跑道上呢?

過去我遇過好幾個孩子,小時候很喜歡發問,甚至提出許多非常好的問題。其中挑戰信仰的部分,更是讓我覺得論述十分的清晰,令人印象深刻。只是因為家人有更多的期待,孩子一年來教會的時間因著年齡越大,次數就越少,到了青少年時期,當我問孩子,你還看聖經還問問題嗎?你以前問的問題都好棒喔!他只能淡淡地回答我「很久沒有看聖經了」。

 

經歷咀嚼的經文

   其實如果真的有各種原因,譬如另一半不是基督徒,或者許多難以面對的挑戰,使得孩子無法前來教會,也不是問題。重點是如果自己願意與孩子在上帝的話語中對話,建造,那也是可以的。畢竟最好的宗教教育場域是家庭。有孩子說,他們家如果周日有活動,無法來教會,他們都會找時間,全家一起讀上帝的話語,我覺得這真的很棒。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常常與孩子談論上帝的話,上帝的話將成為我們孩子成長最重要的養分與智慧。

有一天我兒子跟我討論到羅波安接續所羅門的王位,與耶羅波安對話的這段經文。故事是這樣的,當羅波安繼任當王的時候,耶羅波安代表以色列人與羅波安談判,希望羅波安能降低他父親對人民的所負的重擔。羅波安意識到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所以要耶羅波安三天後再來找他,他需要一段時間考慮。一開始他詢問跟隨他父親的老臣,老臣們給的建議是「現在王若服事這民如僕人,用好話回答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僕人。」而接著羅波安回頭問與他一起長大的年輕人,他們的回答是「我的小拇指頭比我父親的腰還粗。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經過羅波安一陣思考好,他採納了年輕人的建議,用嚴厲的話回覆耶羅波安,這也造就了猶大與以色列分裂成兩國的緣由。

   本來這段經文,過去在讀的時候,都會以列王紀上「12:15 王不肯依從百姓,這事乃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他藉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認為如果羅波安願意聽從老臣的建議,事情應該就不會有這麼糟的結果。不過我兒子問我,這兩個建議,在當下,誰能確定哪一個是好的呢?

   對啊!當時這個問題,對我如同當頭棒喝,是啊,誰說羅波安聽了老臣的建議,真的就一定有好的下場呢?如果老臣以此反而掌控了羅波安王位的權力,或者羅波安看著自己父親過去使用的治國方式,當人民反彈的時候,只有更嚴格的要求,才能讓人民順從這樣的概念。那麼羅波安在當下不管接受了誰的建議,誰又能確定他是對的呢?或者說,兩條路,其實各有優缺點,只是聖經紀錄了羅波安選擇年輕人的建議所帶來的後果。如果當時羅波安聽了老臣的話,真的會比較好嗎?如果是,那麼所羅門晚期的時候,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忽然大衛與所羅門繼任的畫面在我的腦中跑了出來。大衛當王的時候,不論發生甚麼事情,他一定求問耶和華;而所羅門剛繼任的時候,夢見上帝答應他的任何祈求,卻是跟上帝祈求智慧好管裡上帝的子民。對於羅波安,我發現他的問題了,羅波安的問題在於,他忘記了上帝在他王位的角色,以為自己是王,自己可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結果,他問了人,不論是老人或年輕人,他沒有問上帝,而他的問題正是這個,他以為可以靠著自己解決問題,最終他成了被問題解決的人。這不就是我們生命的常態嗎?我們藉由經驗和許多可靠的人,但是最終我們常常忘記,先把我們的問題帶到上帝面前。生活往往就是那麼的實際,真正的問題發生,往往挑戰我們信仰真實的面貌,依靠上帝或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羅波安的錯誤,正也是今天我們常常面對的問題。這段經文,在這幾個月,我有了新的瞭解,這是發生在我與孩子對聖經的討論中所發生的。

上帝的話,往往不是誰能解釋,誰又能完全明白代表上帝。「詩 1:2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的作者指出這樣的真義,如果我們願意時常泡在上帝的話語裡面,我們將得到智慧,也得到真實的祝福。

許多兄姊問我「牧師我怎麼明白上帝的心意呢?」請容許我借用詩篇作者的話來回答你「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能明白!」

 

課程的延續性與整全的建造

   兒童主日學的課程,是建構在認識上帝的行動,並不斷的思辨來慢慢形塑孩子的生命的。其中幼幼、幼主,甚至到了小學一、二年級,我們不斷的重複的告訴他們上帝從起初創造天地,到以色列人的敗亡,上帝如何的救贖,到耶穌恩典的來臨。到了三、四年級,我們希望孩子們可以自己學著說說這些故事,甚至能不拿聖經,就有辦法把聖經中上帝的行動,如數家珍的說出來。直到五、六年級,我們開始學習如何思辨討論聖經中,許多難以明白的問題。到了少主,我們藉由更多的生活議題,初代教會歷史,看見信仰與生活真實摔跤的樣貌。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能穩定長期的接受培育和造就,我們真的無法期待,我們的孩子不離開耶穌,甚至我們就是禁止他們靠近耶穌的人不是嗎?

 

結語

家庭是信仰教育最重要的場域,主日學則是信仰群體共同守望孩子養成,最重要的地方。我們得救是因著恩典,這件事情不會改變,但是我們得到思想的轉變,行動的調整在於真實認識上帝的話,並願意身體力行,這卻是實實在在的事實。約14:23耶穌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願我們不只是在頭腦當個基督徒,更是在行動上成為愛主跟隨主的人。

最後請容許我邀請各位兄姊,如果您家裡有兒童、青少年好一陣子沒有穩定來教會,是否讓我們再花一點時間,最少為他們禱告,讓他們願意回到我們中間。而另外也邀請有感動的兄姊,如果你願意成為陪伴我們教會兒童青少年的同工,請你來找我,讓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中,有您的陪伴,這條路可以走得更踏實。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饒恕的加減乘除

 

一、前言

關於饒恕,一個重要又不容易講的主題,因為每個人對於饒恕的議題,都是親身經歷,卻又不好說出來,關於那些傷害、傷痛、傷感的事和情緒,在每人內心播放著不同的劇情。有些關於饒恕的書,又談的太細,像是會介紹「饒恕的12個步驟」,或像是會解答「饒恕後跟對方需恢復關係嗎﹖」等這類的問題。這些並不是不好,也不是不重要。但我總覺得重點不在那裏,還有更根本的事,是這句話「你給我記住,我絕不能原諒」。請問,你有多常會在心中說出這句話﹖在這舉行聖餐和洗禮的主日,值得我們一起來聆聽主的教導,關於饒恕。

 

二、進入經文

今天這段經文,是彼得提出問耶穌的話,我們不知道之前他發生了什麼事,彼得為何要問這問題,我們不清楚。他問「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夠嗎?」當時拉比的教導,要原諒別人三次,彼得想說那他假如可以饒恕人七次,就是拉比教導的兩倍再加一次,同時七又是一個完美的數字。當我們讀這段經文時,會感覺到彼得在提出這詢問時,有一種高的自我期許,也有一種期待得到老師的稱讚「耶穌,我的老師,這樣夠吧?」。

 

結果,他被潑了一大桶冷水。耶穌說不是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意思不是490次,假如可以一次次的計算,那就是永遠的原諒了。接著耶穌說了這個比喻,在比喻中那個王已經先憐憫給那個欠他一萬他連得的僕人,將他所欠的一筆勾銷,全部不用還。但這個僕人在得到主人的饒恕之後,走出來遇見另一個欠他一百個銀幣的同伴,就揪著他,扼住他的喉嚨,說「把你所欠的還我!」他同伴說「寬容我吧,我會還你」。這是他剛才對主人說同樣的話。但他卻不肯,把他同伴下在監裡。這讓其他的同伴實在看不下去,跑去跟主人說。主人就叫他來,說「你這惡奴才,你做了什麼? 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像我憐憫你嗎?」耶穌說,你看那主人會怎樣處置這個惡僕人。比喻最後加了這句「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

 

 

三、關於饒恕的加減乘除

請注意,這是我們主耶穌對饒恕的加減乘除。關於耶穌時代的幣制,我查了一下,當時一個他連得等於6,000個銀幣,耶穌在比喻中一萬的他連得和一百個銀幣的換算,等於欠六千萬和欠一百,兩者之間差別這麼大。但即使是這樣,對我們當中好些人,想要認真照聖經的教導來行,還真很想跳過這一段,忽略這一段,因為我們感覺,饒恕,真的很難,不是嗎﹖

 

在我一個多月前的出國期間,沒有看台灣的新聞。回來聽到這段時間有過「白米之亂」,學生和熱炒店老闆、跟媒體以及廣大的網民,讓整件事情沸沸嚷嚷。還有出國前到現在,在台灣社會連續爆出的性騷擾Me too,還繼續在爆發中。我不是說消費者不能有客訴,也不是說性別和權力的關係不該被檢視,過去被隱瞞中沒有公義,真需要有人願意勇敢說出來,加害者需要受到處罰,才能期盼更好的社會環境。但是,從另一個觀察的角度,一再被撻伐之下,加上媒體和網民的留言,談他們該為所做的付上代價時,我們要思想的,在透過罪與罰的眼光檢視下,是否有容許信仰中談到的恩典和赦免呢﹖

 

從外在事件再回到你我個人,各位,你生命中曾經有過被傷害或傷害人的場景嗎﹖你曾選擇饒恕別人,或是你體會到被饒恕嗎﹖在那場景中,除了你以外,還有誰﹖回想在那場景中,一次又一次播放著那些對話、傷害的言詞,甚至是行為造成你的不舒服和傷痛,我們怎麼看待這些經歷呢﹖

四、耶穌對饒恕的相關教導和實踐

雖然這段耶穌和彼得的對話和比喻,只有出現在馬太福音中。但在耶穌的教導中,饒恕是他時常提到的主題。主耶穌在他的教導中講述上帝的公義,但他更多談到關於上帝的慈愛和饒恕。

 

5:7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5:7,9)

 

6:14-15「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請注意,這是接續在耶穌教導的主禱文之後,馬上再補充和強調的一段。

 

11:25-26 「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6:37b 「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們要饒恕人,就必蒙饒恕。」

 

5:23-24 耶穌說過這樣一段話「因此,你在祭壇前要獻供物給上帝的時候,要是想起有弟兄對你不滿,你就該把供物留在祭壇前,立刻去跟他和解,然後再回來把供物獻給上帝。」(現代中文譯本)

 

獻祭,是要恢復跟神的關係,這事很重要。但耶穌提醒,當你想敬虔地與神和好時,別忘了「與人和好」這件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同時也請注意,耶穌說的是立刻,而不是待會或是等一下。先去,然後再回來敬虔的獻上禮物給上帝。

 

 

關於饒恕,耶穌除了教導,也在他的實際行為中表現出來。面對行淫被抓來的婦人被帶到耶穌面前,要聽耶穌會怎麼做時。我們主耶穌說出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你們中間誰沒有罪,誰就先拿石頭打她。」(8:7b) 耶穌用饒恕、不定罪來給她重新的機會。還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受苦,面對釘他十字架的人,那些羞辱他、忌妒他、打他、嘲笑他、看熱鬧的這些人,他卻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23:34)

 

五、彼得從被饒恕中學習饒恕

當然,耶穌的饒恕也曾臨到彼得身上,我想對彼得來說,在耶穌被捉的那天夜裡,在雞啼之前,他曾經連續三次不認主。或許,之後每當他聽見雞叫,都會讓他想起自己很糟很慘的那一幕,真的是不堪回首。當他和其他門徒們回到加利利海邊重新捕魚時,主耶穌親自顯現,三次詢問他「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雖然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其實他是表達慚愧,主,我真的愛你愛得不夠。因著耶穌的提問,給他有機會表達悔恨。接著耶穌託付他去牧養祂的羊群,表示已經原諒他,依然信賴他,那是關係的重新修復。那場景對彼得來說也是熟悉的,他曾在這海邊第一次遇見耶穌,耶穌呼召他跟隨,去得人如得魚。各位,那是第二次的機會,耶穌饒恕彼得,給他第二次的機會。我想,如果沒有經歷主耶穌的饒恕,就沒有那個後來在五旬節聖靈降臨時,勇敢見證主、帶領三千人信主的彼得。

 

從聖經學者的考察,當福音書被寫下來的時間,應是更晚的時候,今天這段經文的對話被口述、被記載下來時,忠實呈現彼得生命的軌跡。彼得對饒恕的理解,不是在他談論他可以饒恕幾次的時候,卻是當他生命被減、被除去,甚至是自己看自己一無是處時,卻被主耶穌的愛所加、所乘,有如欠了六千萬卻被完全地饒恕。而他,就在滿滿的感恩中,突然了解,原來饒恕是怎麼一回事。

對彼得來說,被主耶穌饒恕的那一天,是他生命重新開始的日子。我們的生活需要重新開始。我記得曾看過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饒恕是放過別人,同時,饒恕更是放過自己」,不管是對別人或是對我們自己,都需要有重新開始的機會。

 

六、結論—我們都需要有這樣的機會?

最後,我來說一個小故事,有一個生活場景是這樣,或許你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作先生的一整天被工作追著跑,下班後搭乘擁擠的捷運,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一進門聽見太太用不友善的口氣,質詢他為什麼早上忘了去幫他把廚餘拿去倒,現在都發酸有味道的。然後,在有一搭沒有一搭的對話,加上彼此翻舊帳的「哎呀,你總是…,上次又…」,「你不知道我今天有多忙…」讓對話逐漸成為爭吵的八點檔連續劇。那時,該怎麼辦﹖先生這時說了六個字「那我出去,好嗎﹖」

 

那我出去,好嗎﹖喔,糟了!但要看這句話是怎麼說的,因為口氣真的很重要。這位先生,開門走出去,在門外調整心緒,讓自己靜下來,調整口氣。然後開門再次進來「我回來了,不好意思,早上我趕著出門,忘了倒廚餘,我現在就去倒」。太太說「先來吃飯吧。」你我都需要有這樣的機會,面對上帝,你渴望有重新開始的時候,那面對別人呢﹖雖然那真的不容易,但你願意試試看嗎﹖

在基督信仰中的重生和洗禮,所代表的重要意義,就是在耶穌裡,我們有一個新的開始。「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我們期盼有一個新的開始,是知道我們雖無法改變過去這些事,但我在主裡,有力量能往前走。「真正饒恕的心,是重生所結的果子。」耶穌代替我們的贖罪捨己,讓我們有機會重新開始--我們能恢復和上帝的關係,不僅如此,也讓我們有機會恢復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饒恕,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今天在這個禮拜堂中,我們等下要一同見證受洗,一同領受聖餐,紀念耶穌為我們擺上的極大代價,如果在這當中讓我們想起了,關於饒恕,關於饒恕的加減乘除,求主聖靈引領,讓我們從這裡出去時,會有所不同。

 

在這時,牧師要我們用一點時間,為自己禱告。在人生的酸甜苦辣中,實在也關係到饒恕的加減乘除。在今天談到關於饒恕的教導,你是否在腦中浮現什麼人﹖那些曾經傷害、嘲笑你、背叛你、苦毒你、甚至會害你做惡夢的人。在今天,將這()人事物帶到主面前,求主賜下我們可以依靠的恩典,因為我們真知道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去饒恕人。求主醫治我,改變我,讓我有能力放下,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讓聖靈的風輕輕吹入我們心中,看見恩典的窗戶,傾倒下主滿滿的恩典,在主的陪伴下,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