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團契-屬天的禮物


講道內容
講題:團契-屬天的禮物
經文:使徒行傳2:42-47、約翰一書1:3
主講:周元元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一月二十九日

引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新年快樂!今天是大年初二,過年期間是我們跟家人、朋友團聚的時光,特別透過圍爐、年夜飯、彼此拜訪、一同出遊等,我們享受與親人、朋友同在,彼此分享溫暖與快樂。
[攪亂平衡 Oops]
好美的團契生活,美得有點不真實?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也是一群人聚集的畫面,是聖經中記載教會最起初的樣貌。故事是這樣開始的:耶穌在復活升天前曾向門徒顯現,吩咐他們說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要等候天父的應許,就是要等候聖靈的降臨。於是,門徒們和幾個婦人、包括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耶穌的兄弟都同心合意地聚集在耶路撒冷城裡。有一天,正值五旬節時,就是猶太人收割大麥時的節日,許多猶太人紛紛從各地回耶路撒冷過節。門徒們聚集在一棟房子裡,聖靈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在他們身上。他們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各國的語言,因著這奇特的現象,吸引非常多的猶太人來聚集。於是,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來,開始說明這是怎麼回事,以此見證主的名。群眾聽完使徒的教訓,覺得扎心,便問使徒說:「我們該怎樣做呢?」彼得回答:「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使你們的罪得赦免,就會領受所賜的聖靈。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給所有主-我們的上帝所召來的人。」(v.2, 38~39)結果當天就有三千人悔改、受洗。
不只聽見使徒們的教導、在聖靈感動下認罪悔改、受洗歸主。這些人還有了不同的生活樣貌。他們持續不斷地專注於使徒的教導、彼此相交(團契)、照主耶穌的教導守擘餅的禮(聖餐),一起祈禱。不僅如此,他們還聚在一起,凡物公用。賣了田產和家業,照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分給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聖殿敬拜,在各人的家裡也在吃飯擘餅中紀念耶穌,讚美上帝。於是,他們的生活得全體百姓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這幅弟兄姊妹和睦同居的畫面,何等美麗,讓人好生嚮往。只是,這就是使徒行傳的全貌了嗎?這些信主的弟兄姊妹,從此就過著這樣完美的團契生活了嗎?
[分析那個衝突 Ugh]
內憂外患的信仰團體
當我們繼續往下讀使徒行傳,我們會發現更多的故事,這些因相信耶穌基督,而蒙赦罪之恩的人,他們不僅共同聆聽使徒的教導、彼此團契、擘餅和祈禱,他們還經歷許多困難、許多的內憂外患。
外患是當使徒在對百姓見證耶穌時,祭司們、聖殿的警衛官、和撒督該人都來了。他們對於使徒們所傳揚的內容,傳揚一位從死裡復活的耶穌,非常不以為然。於是他們逮捕使徒,把他們關在拘留所。並在地方自治的領袖面前,包含猶太人的領袖、長老、經學教師、大祭司面前審問他們。審問之後,用口頭威嚇禁止他們繼續傳講,也用鞭打刑罰嚴厲警告他們不准再說。最慘的還不只如此,保羅為了躲避人的攻擊,常常從一個地方連夜逃往另一個地方;司提反被眾人用石頭活活打死;約翰的哥哥雅各被希律王處死…。所以這些因相信耶穌,而聚集在一起過團契生活、並在各處見證主名的信徒,他們的生命不是只有團聚分享的一面,也有更多為著見證主名而受迫害,忍受被囚禁、被審問、被殺害的艱難考驗。
不僅有外患,內憂也不少。說到「凡物公用」這件事,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為了回應耶穌的教導,耶穌曾說:「你們要變賣財產賙濟窮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和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路12:33)因此,領受了救恩後,在聖靈的感動下,信徒裡有家業田產的,像是一個利未人,名叫巴拿巴就賣了自己的田地,把錢拿來讓使徒分配,分給生活比較困頓的兄姊。雖然有像巴拿巴這樣甘心樂意奉獻的人,但在這信仰群體中也有不誠實奉獻,只是要做給人看的,像是亞拿尼亞、撒非喇夫妻。他們賣了田產,把錢私下留下一部分,然後欺騙說他們獻出了買賣的所有。然後,說到分配資源這件事,對於在當時社會無依無靠的寡婦來說,照顧他們生活所需是教會群體樂意作的服事,但卻在分配食物上出現了疏忽,讓希臘背景的猶太人抱怨連連。而當巴拿巴和掃羅奉差遣出去各地傳福音後,在安提阿教會裡,也因為外邦人信耶穌到底需不需要遵守猶太人的割禮而起了激烈的爭辯。另外,在一同服事主的面向上,他們也不總是和諧的。像是保羅和巴拿巴曾為了要不要帶馬可一起同工而爭吵,最後沒有共識,決定拆夥、各走各的路。
讓我們說得更明白一點,第一世紀的教會、信仰基督的群體,對外,有各種困難攔阻著他們傳揚耶穌的名;對內,有道德瑕疵、事工疏漏、神學爭論、同工不合等問題。是否發現這些狀況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陌生。
於是我想問:如果真實的教會生活,在主裡的團體生活就是會面對許多的內憂與外患,那使徒行傳2:41~47這幅美得無比圖畫,到底想告訴我們甚麼?難道只是一個曾經有過、但後來失落的烏托邦嗎?
[大逆轉 Aha] 團契—屬天的禮物
馬太福音28:19~20,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導他們遵守。看哪,我天天與你們同在,直到世代的終結。」使徒行傳1:8,耶穌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今天的經文段落中,當彼得講道後,有三千人悔改受洗,這不是因為彼得本身有甚麼過人之處,這是因為聖靈照耶穌所應許的降臨了,使得這萬民作耶穌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受洗的應許開始實現了。而這悔改、洗禮,進入恩典的新生命,更真實的意義就是進入與上帝和好的團契關係,與人和好的團契關係。如同以弗所書2:13,保羅說:「從前你們是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着他的血,已經得以親近了。」哥林多前書1:9,保羅說:「上帝是信實的,他呼召你們好與他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共享團契。」約壹1:3,約翰說:「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傳揚給你們,為要使你們也與我們有團契,而我們的團契是與父和他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
所以人能領受真理、悔改受洗,真實體會這與神和好、與人和好的團契生活,這一切顯明了主耶穌所應許的上帝國開始實現在這世界中;這一切,全然是上帝的恩典、上帝的禮物。這些禮物就在最初始的團契生活中彰顯出來,像是:1.專注使徒的教導:使徒們照耶穌所應許的,在聖靈的同在下,成為見證主名的人。而聆聽的人也在聖靈動工中,專注於其中,這是何等奇妙的事!所以可以聆聽主耶穌的教導透過人的口傳揚出來,以及可以為主作見證都是一份來自於神的禮物。2.彼此的團契:團契是信徒彼此之間的分享和互動。當一個人不再把財富名聲地位當成自己的安全感來源,而是無論處境如何,愈來愈覺得自己是一個富足的人,有好多可以與別人分享。這難道不是聖靈的工作嗎?就像初代教會有人賣田賣地,只因為捨不得有弟兄姊妹挨餓受凍啊。3.擘餅愛筵:在當時,在羅馬人所統治的社會文化中,用餐時的階級是非常明顯的。從座位的安排,就可以看出所有用餐的人的身分地位。所以當這些人奉主的名相聚在一起,不再依社會地位、收入多少來區別座位,而是平等地圍聚一起、存著感恩、坦誠的心用飯,這是一種打破階級,充滿合一的上帝國實現在當中。也是主耶穌在受難之前,與門徒一起用餐,擘餅時所說的:「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當這樣行,為的是紀念我…」開始具體地實現的記號。4.祈禱:一同祈禱是一份禮物,幫助基督徒無論在遇到困難時、或是承接陌生的任務時,可以一起倚靠上帝。像是當希律王把彼得關在監獄時,教會為他切切禱告上帝。(徒12:1~19)。像是使徒行傳13:1~3記載在安提阿的教會,當聖靈要派巴拿巴和掃羅一同出去見證主名時,眾人一起禁食禱告,然後才按手差遣他們出去。5.服事:一同領受教導是禮物、彼此團契是禮物、擘餅共餐是禮物、一同祈禱也是從神而來的禮物。在這麼多的一同當中,使徒行傳還讓我們看見另一個很重要的一同,那是「同受差遣」出去見證主名。像彼得、約翰一起在美門的門口醫治瘸腿的人;像掃羅和巴拿巴一起出去宣道旅行;像巴拿巴帶著馬可、保羅帶著西拉一起去服事等等。
所以說信徒能與其他弟兄姊妹一同專注教導、一同團契、一同擘餅、一同禱告、一同服事,這些都不是靠自己努力達成的,這些乃是上帝賜予的禮物—與主團契、與人團契的寶貴禮物。就如德國牧師潘霍華在《團契生活》一書中所說的:「因此我們和別的信徒過共同生活,不是想要求甚麼,乃是在感恩和領受之中。我們感謝上帝對我們所作的一切,我們感謝上帝賜給我們弟兄,使我們可以同蒙一個呼召,在祂的赦免和應許中一同生活。對上帝的不給與,我們不埋怨;我們卻感謝上帝每日的賜與。我們獲賜弟兄,以致無論是在罪惡或患難中,我們都得以在上帝恩典的賜福下共同度過,這難道還不夠嗎?…即使罪惡和誤會困擾著共同的生活…但這事徹底教導我,使我們知道,我們從來都不能夠靠自己的言行過活,只有仰賴耶穌基督那獨一的言行,即罪得赦免,才能使我們倆在真理裡面真正連結起來。」
[經驗福音 Whee]
領受這份珍貴的禮物
真的,這份因為主耶穌打破了自己,使我們與上帝和好、與人和好的團契生活,從來不是我們配得的,而是一份額外獲得的恩典,我們今日領受時仍然不住要感謝讚美神。
學習的夥伴 看看我們身旁的兄姊!這些弟兄姊妹是因為我們的能力所以可以信耶穌得救嗎?不是。就算是我們的親人,我們一定都體會過要傳福音給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父母有多麼不容易。所以,這每一位與我們在生活中,在這個時期中,一起在和平教會,在這裡成為主內手足的弟兄姊妹,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份活潑的見證。見證我們何等蒙恩、得以領受主的話、認罪悔改、得以稱為神的兒女。所以,每當我們一起領受主的話,我們在生命裡彼此造就,讓我們深深感謝上帝!
相交的夥伴 我們除了是學習的夥伴,我們也是相交的夥伴。就是彼此相顧,透過分享體會聖徒相通的美好。今天上帝賞賜我們和平教會有南園教會為子會、有深坑教會為夥伴教會,這是很大的福氣。因為雖然我們身在大安區,但因為透過上帝讓我們有份於關心南園和深坑教會,所以當南港地區、深坑地區的福音工作有進展時,我們也分享了他們的喜悅、同得激勵!
擘餅的夥伴 當我們按主模範學習主耶穌破碎自己、成為和好的使者時,我們的弟兄姊妹就是我們最好的練習對象。其實教會的兄姊也像我們的家人一樣,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一旦我們委身於一個教會、委身於團契生活中,我們一定會遇到自己不喜歡的人,或是跟自己和不來的人。於是,每一次的擘餅、守聖餐時,不也是向主承認我們仍硬著心、有好多無法放下的、無法赦免的、無法愛人的,求主幫助我們的恩典時刻嗎?
禱告的夥伴 當我們身體軟弱、傷心失意時,有兄姊為我們禱告、來探望我們。這些非親非故的兄姊用行動在見證一個愛我們的主,不在別的地方,就在我們中間。
服事的夥伴 那些熱情有勁的兄姊,讓我們服事更加得力;那些溫柔謙卑的兄姊,以身教教導我們更加謙卑;那些意見不同的兄姊,磨練我們的溝通能力與胸襟度量有多少;那些讓我們感到受傷的兄姊,讓我們更深發現自己內心的缺乏,幫助我們更多投向上帝的懷抱。
[朝向明朗化 Yeah]
頌讚感謝上帝的賞賜
於是,這幅專注於使徒的教導和彼此的團契,擘餅和祈禱、並一同蒙差遣去服事的美麗圖畫,不是烏托邦,而是不管有多、有少,都是一份禮物,一份來自於上帝的禮物。一份讓我們連結於神,領受祝福的禮物,也讓我們能連結於人,成為祝福的禮物。就像潘霍華所說:「也許,任何信徒在一生當中,都會嘗到上帝賜下信徒團契那種真正蒙福的經驗。然而在這個世界上,這類經驗無非是信徒團契生活日常糧食之外的額外恩典罷了。…把我們團結在一起的,不是信徒弟兄的生活經驗,乃是對弟兄關係那種牢固的、確實的信仰。」感謝上帝於此時此刻,賞賜我們的團契生活、以及帶進我們生命的屬靈夥伴。願我們打從心底更多發現:弟兄姊妹,有你真好!感謝上帝!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路加眼中的門徒們



講道內容
講題:路加眼中的門徒們
經文:路加福音14:25-35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一月二十二日

一、前言
對於我們活在網路科技爆炸的時代中,你有沒有感覺買東西比以前方便,卻也比以往複雜。你是一個精打細算的人嗎?現在的年輕人在買東西前,會問你有沒有做功課,就是事先上網查看;舉凡物品、餐廳、旅館、機票等等最低價格是多少。我自己這幾年的經驗,是有幾次曾自己一個人在看電視,轉到電視購物頻道,看見好會推銷的主持人們,一搭一唱地說著這產品多好,又有多優惠的價格,還多贈送哪些贈品,真的現在不買,就虧大了;當下,還真有那種感動(或說是購物的衝動),想要去撥打電話。但後來我也學會做功課,邊看電視再邊上網做點功課,原來都沒有所說的那麼優惠,不管是看飯店比價、餐廳餐卷優惠,還是中意的商品,如果錢花得比別人少,又能買到同樣的東西,感覺實在特別好。不是嗎?
二、經文前後脈絡
大家可能會想說,牧師,你今天跟我們說這些,是鼓勵大家上網做功課嗎?或改變我們購物的方法嗎?都不是。今天的經文中,可有注意到,耶穌說了相似的話,他連續說了兩個比喻,一個是蓋樓,你們當中想蓋樓房的,是不是要先坐下來精打細算一下,看有沒有足夠的費用能完成,否則蓋到一半蓋不下去,只會給人看笑話。另外一個是戰爭,如同一個國王要去打仗,要是坐下來估算自己只有一萬人,對方有兩萬人,那就該先趁著對方還遠的時候,先派人去談條件,以免打仗失敗後損失更大。耶穌所說要先作的功課,無關乎買東西,而是計算代價;什麼代價,關於當耶穌門徒的代價。牧師邀請大家,一起來思想,我們基督徒生命的真實處境,在上帝恩典和人對恩典的回應中,究竟成為一個門徒是什麼意思。
這段記載在路加福音14:25-35的經文,前面經文是耶穌講到一個大筵席的比喻,有人辦了一個大筵席,當時猶太傳統辦筵席的準備比較費時,因此通常會有兩次的邀請,第一次先去邀請列名之賓客,等到筵席快要開始前,會第二次邀請通知大家來參加。但比喻中原本答應要來的人,在主人派人第二次邀約通知時,卻臨時都說有其他事情,有的要去看新買的田、有的要去試試新買的牛,還有的說我剛娶了老婆而推辭,主人就去邀請大街小巷中,那些討飯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全都進來。當這些都來了以後,還有空位,主人就說,那就到大馬路和籬笆邊,強拉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這個大筵席的比喻,說到上帝的恩典,那些原先受邀的人推辭拒絕,恩典的門卻開得更大,給那些原先沒被邀請的,通通都能進來,大家都來赴這個救恩的大筵席,每個人都可享受到這樣極大的滿足。
接續14:25寫到「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身來對他們說」,當眾人聽了耶穌所說恩典的大筵席之後,有許多的人跟著耶穌一起走,他們感覺受到激勵,他們滿心喜悅,或許還會邊走邊點著頭、微笑著,心中回想著耶穌剛說大筵席的恩典,隊伍中或許還有人會補充,說起他曾吃過耶穌辦的大宴席,就是怎樣使五千人吃飽的神蹟,或許隊伍中另外還也有人期盼著,有了耶穌這款的神蹟奇事,就可以跟著耶穌推翻羅馬,重新恢復以色列王國的榮耀也說不定,而這些許多人,都想要跟著耶穌一起走,越來越多人來跟著耶穌。
但就在這時候,就在大家跟著走著好好的時候,耶穌轉身來對大家說,他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門徒。」我們彷彿可以看見那些,原本很高興,很期待的跟隨者,聽見耶穌轉過來所說的這段話,其中有些人是跟先生太太、還是兄弟姊妹一起來的,彼此你看我我看你,心中懷疑納悶,耶穌這個教導是什麼意思。或許當中有些父母會想到自己還在家裡的兒女,他們真的能放下兒女,才能來跟隨耶穌嗎?我們可想像那場景,突然間大家都安靜下來,老實說,那是一種不安的安靜。這時,耶穌繼續說「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做我的門徒。」這不是耶穌第一次談論起這樣的主題,但是這一次,就在這最不經意的時候,在這許多人跟隨耶穌的時刻,耶穌轉身對跟隨祂的人這樣說,或許祂是真的有感而發,耶穌定義跟隨祂的人,稱呼這些人為門徒,是要付上極大的代價。
三、怎樣才是跟隨耶穌的人
在路加福音書中的門徒,除了記載著耶穌揀選12位門徒,還有曾差遣設立的72位,兩兩一組去各鄉各城傳講福音,依靠信心服侍,甚至也能行神蹟奇事,收割福音的莊稼。聖經學者考察這四本福音書,發覺路加福音中的門徒角色,相較其他福音書中的描述,有較多的正面形象,減少其他福音書中描寫門徒的負面軟弱和失敗,為什麼?學者認為因為這些門徒,正是在路加第二部著作,使徒行傳中要建立教會的基石,所以路加使門徒的形象較正面,有興趣的可以進一步去做比較。
但請我們注意,在福音書中,耶穌稱呼跟隨祂的人唯一的角色,就是「門徒」。不是教徒,教徒是那些不甚認識信仰的人,會用這個名稱來稱呼我們。甚至也不是「基督徒」,那也是後來在使徒行傳,安提阿教會復興時,教會外的人對他們的稱呼。我們的身分,對天父來說,我們是屬「神的兒女」,而對耶穌來說,我們是祂的「門徒」,門徒--是跟隨耶穌的人的唯一身分。從這個身分,也讓我們更深的進入信仰。
四、真實信仰的內涵
信仰是什麼?信仰開始於神的主動給予,信仰是恩典,信仰是福音的好消息,信仰是救贖,只要憑信心接受就可以得到,信仰是滿足,是極大的心靈滿足,有如吃到飽的大筵席,以及在好牧人的帶領下,走到溪水邊綠草地上安歇,信仰是有如浪子回到慈愛父親的懷抱中。弟兄姊妹,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也是我們信仰中最寶貴的地方,就是上帝主動的愛,不因我們是怎樣的人,就先藉由耶穌基督來拯救,使我們生命得到極大的豐富和滿足。從路加福音第14章的大筵席,到後續第15章耶穌連續講起三個關於尋找的比喻,失錢、失羊、失去浪子的比喻,都在說起上帝那主動的尋找,要帶我們回到那個滿足之中。
但就在這一大段上帝主動施恩的經文中,耶穌同時說了這段,說起跟隨祂的人,要像蓋樓房、帶兵仗戰的國王一樣,先坐下來算算跟隨耶穌要付的代價,才不會到最後無辦法完成。跟隨耶穌到底要付上什麼代價呢?這個代價要怎麼算才準確呢?不知現代專業的精算師可否算得比較準?
我在思想自己跟隨耶穌付上什麼代價不是那麼容易回答,但我從教會歷史上看見一些的例子,是那些為著跟隨主耶穌的門徒要付上的真實代價。耶穌那時代有些公開承認跟隨祂的人,將受到其他猶太人的迫害,會將他趕出從小熟悉的會堂,甚至父母親也不敢承認和他的關係,那是跟隨耶穌付上的真實代價。還有在初代教會希臘羅馬文化中,那些外邦基督徒為要跟隨耶穌,被迫離開原本的公會和職業團體,因為他們不再參與在異教的崇拜和吃喝中,那是跟隨耶穌付上的真實代價。還有台灣早期鄉村的信徒,在全庄每戶都要交香油錢給王爺廟作醮的時,信耶穌的家庭,會被切斷在那樣的社群關係中,還要忍受全村村民的閒言閒語。還是我前一陣子聽到,一位長老父親是全村第一個信主的人,當年他婚禮在教會舉行,結果全家族沒有一個人去參加,只有看到阿姐偷偷在教堂門口探頭看,還不能進去。或是在我們當中第一代信主的人,當剛剛信主洗禮後,在過年、清明掃墓時,因著信耶穌造成的張力,都是跟隨耶穌,成為門徒而付上的真實代價。弟兄姊妹們,那你呢?曾因為跟隨耶穌,而付上什麼真實的代價?
五、成為門徒
這些都是跟隨耶穌門徒,真實的生命處境。信仰有兩方面,一方面我們滿足於神主動的恩典中,但信仰的另一方面,人對神恩典的回應,要成為跟隨耶穌的人,是需要付上代價的,這是耶穌在這裡所說的,祂啟動了我們內在的不滿足,這種不滿足跟其他的不滿足不同,不是不滿足於薪水、生活條件、或是工作升遷機會等。這種的不滿足可以稱為「神聖的不滿足」,當我們的心被攪動,因著神主動恩典和福音,我們的心產生一種神聖的不滿足,不滿足於只當個教徒,不滿足於只跟耶穌有這樣表面的關係,不滿足於那外表的宗教生活,就是合於當別人看我們,認為一切都很好,該參加的都參加,該獻的都獻了的宗教敬虔,在這有一種危機,就是以為可以和上帝有關係,卻不需要在現實中為這關係冒險,好像自己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再改變」了,因著這樣,也不再需要有任何「新的行動」。
但耶穌所講,跟隨祂的真實門徒卻不是這樣。門徒,是有著一種神聖的不滿足,渴望能再做些什麼,好回應神的恩典。這款門徒,深知自己內在沒有外在那麼好,不論別人看得清楚或不清楚。他知道當聽見耶穌說,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我時,就是代表的是把過去的老我背在身上,朝著要釘死的路上走去,而且這個背十字是現在進行式,就是天天要做的功課,從來沒有能間斷。作門徒,是知道在每一天我所面對的人事物當中,時常都在挑戰著,那跟隨主的優先順序。在每一次的選擇中,有時做對了,有時卻做了不好的決定,但在這歷程中更深知,需要更依靠主恩典。
對耶穌提出來和祂相比,這些我們生命中所看重的關係--父母、兒女、夫妻、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生命來說,祂並非要我們不去愛這些重要的人;不是的,因為他們也是主所賜下的。但重要的是去檢視,我們是否因著這些,有時將這些成為藉口、成為阻擋,甚至逐漸失落那種願意更愛神、跟隨耶穌的熱情,最終只讓自己為一個別人眼中的「教徒」,甚至自己也漸漸甘願接受,自己也看自己是一個「教徒」。各位弟兄姊妹,你我曾否陷落在這樣的困境中?耶穌知道,祂知道我們的軟弱,特別是當一大群人一起跟著祂走的時候,在群眾中往往會讓人迷失。如果耶穌今天在我們當中,祂也在我們聚集擁護祂的時候,當祂轉過身來看著我們,是否祂也要對你我說同樣的話「你可願意成為我的『門徒』,真實的跟隨我?」放下一切來跟隨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或許這樣的話同樣讓我們驚訝,讓我們不安,但這樣的話也要讓我們在安靜中仔細思想。也別忘耶穌曾說過恩典和提醒的話,記載在路加福音9:23-25耶穌說: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賺得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
換句話說,一個門徒的生命,就在神主動賜下恩典的滿足,和我們用神聖的不滿足回應,這兩者之間將讓我們與神的關係更加深化。平時我們說到門徒訓練,雖然最先想到的,是用一套的教材或課程,帶領人受到裝備,教會也真需要建立這樣的裝備系統。但門徒卻不僅僅用是一兩套的教材或課程就可以培養的。更根本的,是要讓我們內心神聖的不滿足繼續被發動,繼續有火熱的心去回應神的恩典,願意走在一條未知的路上,順從並願意付上跟隨的代價。
主耶穌說出了作門徒的真相,原來追隨主是要計算代價,而那代價就是全然的擺上自己!照著上帝賜給我們的才幹發揮作門徒的果效,在世上作鹽作光。十四世紀修士多馬士(Thomas A Kempis, 1380-1471)深深明白耶穌基督的教導,他曾寫下以下一段話:
很多人喜愛得耶穌的天國,
但很少人願意背祂的十字架;
很多人渴望得著祂的安慰,
但很少人願意與祂一同受苦;
很多人願意分享祂的筵席,
但很少人願意分擔祂的禁食;
得多人渴求與祂一同喜樂,
但很少人願意為了耶穌受苦;
很多人因祂所顯的神蹟而驚訝,
但很少人明白祂在十架上的謙卑。
他的這段話值得我們再三反省。容讓我們再聽聽主耶穌對門徒語重心長的結語:「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六、結論
在我們教會異象「成為萬民的祝福」中,我們先「連結於神,領受祝福」,再「連結於人,成為祝福」。讓我們和平教會每一位兄姊,在今年我們心中那份神聖的不滿足,都被主耶穌所挑動,也被聖靈提醒,你我可願走在這條,依靠並相信上帝恩典,走向這條順服、甚至降服的路,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這條路也是向聖靈敞開我們的內心,容讓聖靈細微的聲音,在我們敞開的心中動工。深切期待,讓我們更深連結於神,因著我們的順服而蒙福,讓神的祝福藉由我們臨到別人身上,蒙福而領受祝福,你願意嗎?讓我們同心來禱告。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禮拜與靈命塑造


講道內容
講題:禮拜與靈命塑造
經文:約翰福音4:23-24, 腓立比書2:9-11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七年一月十五日

一、前言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大家有沒有發現,進入2017年教會有一些的變化,首先是我們手邊的週報,在第一頁做了些調整,左上角和平教會的LOGO加上70,因為今年進入設教70週年的日子,第一頁還有哪裡不同?有人有發現我們教會的異象「成為萬民的祝福」暫時沒有放在原本的位置。改放上今年的年度目標「感謝主恩七十冬,注神整隊主同工」,一方面回顧並感謝上帝過去的帶領,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每一位和平人,都安靜注神在神面前,同心整隊預備好能和主一起同工。因此除了七十週年的活動之外,今年沒有特別增加新的活動,讓各部門有停下來檢討調整的時間,也讓會友們有機會親近神,預備整備往前走。
或許有些在第一頁看見「成為萬民的祝福」的兄姊會不習慣,這異象不是不見了,而是從一月到三月間,為配合第一季的講道系列,在第二頁講道大綱上方,當教牧團隊在討論如何將異象往下落實,分為前後兩個面向,分別是先「連結於神,領受祝福」,再來是「連結於人,成為祝福」,其下各有三項要達成的具體作法。在今年一到三月底,將由教牧團隊依序講述,配合七十週年的慶祝,讓大家更對焦於此。
在連結於神,領受祝福,作為我們要實踐教會異象的起點,在第一週由光勝傳道來開講,從領受上帝的話語,看重上帝的話語為寶貴。第二週由叡儀傳道接續,講到關於靜默(恬靜)的力量,每天有一段安靜的時間親近神,也介紹樂活讀經資料,鼓勵我們在新的一年,跟著教會的進度讀經。而今天,我們要接續講到連結於神的另一個重要項目,就是穩定禮拜。在進入主題之前,邀請我們大家,再次安靜心,同心來禱告。
二、為什麼我們需要穩定禮拜?
牧師問大家,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基督徒需要穩定的禮拜?是上帝的命令,守安息日?七天中有一天不工作,分別出來親近神(今天不特別談安息日和主日的問題)。還有呢?或許有人說,這是從小的習慣,沒來做禮拜的禮拜天早上,心虛虛的,不知上帝會不會不高興(換句話說,是因為擔心害怕被懲罰,只好來教會報到,打個卡,至少比較心安),還有其他想法嗎?還是來這裡可以見到許多朋友,享受見面分享的喜悅,這些也真的不錯,在二樓交誼廳、一樓泡茶、B1愛餐的時候,實在十分美好。相對現在大家坐在禮拜堂中一個半小時時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坐在這裡,靜靜坐著,不像等下的交誼那麼有趣。
三、從初代教會的開始來認識禮拜(敬拜)
禮拜(敬拜),是基督徒信仰和生活的核心,上帝選召我們每一個人,最想要我們做的事,就是「敬拜」祂。而且,初代教會的開始,不是從開會討論事工,而是聚集在一起敬拜來開始。我們來看兩段記載在使徒行傳的經文:
使徒行傳1:12-14
12 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裏回耶路撒冷去, 13 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裏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猶大。 14 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當一群見過復活的耶穌之後,他們聚集在一起,同心敬拜上帝,禱告,初代教會就從這裡來開始。
使徒行傳2:42,46-47
42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47 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從這段經文中可看到,初代教會中的信徒,當他們聚集的時候都做些什麼?當時耶路撒冷的聖殿還在,所以最初猶太基督徒們繼續在聖殿敬拜上帝,但除此之外,他們同時也在一些人的家裡開始聚會,在聚會中,他們一同遵守使徒的教訓、擘餅、祈禱、讚美,而這些都和敬拜相關。當時還沒有新約聖經,使徒的教訓就是將他們從耶穌所領受的教導傳下去,擘餅是遵照耶穌的命令,領受聖餐和同享愛餐,因為耶穌在最後晚餐曾說「你們當如此行,為得是紀念我」,期待和復活的耶穌再次相遇。聖經上說「他們得眾民的喜愛」,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喜愛他們,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當一群真實活出敬拜的基督徒,從敬拜中領受主的愛、喜樂和平安,這就成為教會復興的原動力。弟兄姊妹,你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嗎?當一群人真實敬拜的時候,從敬拜中領受主的愛、喜樂和平安時,這就成為教會復興的動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而這樣的敬拜,或說禮拜,將會怎樣幫助我們怎樣調整我們的教會生活?
四、禮拜在教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禮拜,或者說主日禮拜,在教會中的扮演的角色,禮拜(worship)字根的原意是尊崇(worth),代表上帝是敬拜的主體,也是敬拜的對象,敬拜永遠都是從上帝開始,不是從人開始。隨著時間的進展,教會組織和制度的發展,教會生活除了禮拜之外,還有各樣的團契小組、成人主日學課程、查經班、禱告會,以及預備服侍(例如像詩班練習等等) 和教會行政管理上的小會長執會部門會議等等,但唯獨每個禮拜天早上這段主日禮拜時間,是所有的人全都聚集在一起,全部都放下其他的事,單單聚焦在以敬拜上帝為主要的目的。大家是否同意,主日禮拜可以說是禮拜天基督徒們聚集在教會,最最重要的目的,在這段時間,就是單單來敬拜上帝。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要用怎樣的心態參與在禮拜當中呢?
五、如何能從禮拜中收穫滿滿
耶穌曾經在一口井邊,和一位撒馬利撒婦女談話,其中有一段關於敬拜的教導,我們剛剛也已經讀過了,再來讀這兩段經文,用填空題來請大家填看看。
上帝要我們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這位(榮耀)的神。
禮拜對基督徒靈命的培育是如此的重要,因為那是單單以神為中心的時間,雖然我們時常會偏離焦點,因此牧師要藉由這機會跟大家一起做檢視。
1. 首先問大家自問,你在要來禮拜的時候,帶著什麼來禮拜?
我們出門前,總會習慣在關門前再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帶齊了,要檢查帶了什麼?鑰匙、手機、捷運卡,還有呢?奉獻?牧師出門前,還會多檢查一項,檢查有沒有帶講道稿和PPT,不然會很焦慮。還有呢?在心中帶著你的代禱事項?這也很重要,我們帶著我們所掛慮的事情,要來到上帝的面前。但如果禮拜的主體是上帝,那我們每一次參加教會的禮拜,就不是因為今天「我」有時間,或是今天「我」有需要,雖然這真的很真實很重要。同時,來參加禮拜也不是因為「我」很喜歡今天的講員、或是喜歡這裡的音樂或詩班,都不是,因為這些都不是整場禮拜中的主角。馬丁路德曾說過:「在敬拜中要做的不過是,我們親愛的主親自透過祂的聖經對我們說話,而我們用禱告及讚美來回應祂。」還有呢?還要帶什麼來?我們有沒有帶上一顆省察悔改的心,同時也帶讚美和感恩的心,預備來和這位禮拜的主角上帝會面。下次禮拜出門前檢查的時候,請檢查一下,是否預備好帶著真誠悔改的心,感恩和讚美的心來參與禮拜,把這用左右手幫忙記起來,出門前可以先預備好。
2. 除了習慣作禮拜之外,你是否懷抱著期待,期待上帝在禮拜中做新事?
儀式製造出人們可以遵循的管道,而不必一再地重新決定行為的方式。但習慣也容易因為太習慣了,而變成沒有期待。就像結婚久久的夫妻,習慣彼此的生活作息,很多都照習慣而行。但要是結婚生活只剩下習慣,而沒有期待,這樣的婚姻也一定少了許多成長和樂趣。同樣的,我們的上帝,是那位要做新事的上帝,是那位曾應許,要在曠野裡開道路,在沙漠中開江河的上帝。不要只懷念從前上帝如何引領,也要相信上帝「在今天」要透過禮拜更新我們。每一次來作禮拜的時候,你是否懷抱著期待,期待上帝在這禮拜中對你說話,在你生命中發動新的事情?
3. 觀察自己在禮拜中的位置,從旁觀者(觀眾、影評人)到參與者(演員、團員)。
在這張圖畫中,你看到什麼?在崇拜中的儀式,使我們預嚐上帝國,在此時此地,參與在未來,我們不只聽聞有它,也真正經歷到它。雖然我們在禮拜中,很多時間看似是靜靜的旁觀者,但我們可以從觀眾期許做更多的投入。在禮拜前提早到,雖然我們很想和人打招呼,但我們可以互相提醒,好讓自己和別人有段安靜的時間,預備心準備朝見神。最晚最晚在宣召前的奏樂中,讓自已全人全心預備好親近神。
大家可能也會問,那牧師你寫到,除了觀眾和演員團員之外,還有影評人,那又是什麼樣的呢?某個程度是有需要投入在禮拜中,才能留意到有哪些不足,抱持著一種檢視評論的眼光來看,目的也是為了讓教會的禮拜更好。我記得自己在當傳道師的時候,每次講道後會有一位長輩,在我和會友握完手之後,會再站回到我身邊,打開一本小記事本,要我寫下幾個詞是我剛剛講道時沒有講對台語發音。老實說,當時我是有點怕又感謝的。感謝,是因為我感謝他願意花時間,聽我講道時特別記下來,留下來花時間幫助我講得更正確。但怕的,是有好一陣子,我突然想,他會不會在我講道的時候,都只專心聽我那些字的發音不夠標準,除了這些以外,沒有聽見整篇的信息。換句話說,就是幫我聽講道,幫別人聽講道,而沒有幫自己聽講道。
正當我有這疑問的時候,那一次這位姊妹跟我說該注意的台語時,他有先說今天我講了什麼內容,在那一刻,我就放下心來,心裡突然有「阿們」,因為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上帝的話語也藉由我對他說話,他不只幫牧師聽講道,也幫自己聽講道。弟兄姊妹,你有幫牧師聽講道嗎?還是有幫老公聽講道,幫媳婦聽講道,還是你有為自己來聽講道呢?那要聽到什麼呢?你是旁觀者還是參與者?什麼才是重點,最後牧師要講這一點,要注意聽。
4. 最重要的,每次先聽見福音在哪裡,再看你我怎樣回應這好消息。
每一堂禮拜的程序和元素都有一種前進感,整個禮拜可以分為三個大段落。第一是從開始安靜默禱、序樂、宣召,讚美詩,信仰告白、詩班獻詩等,屬於「恭候上帝的話」。第二段落從讀經到講道,則是屬於「領受上帝的話」,可以看出這是整個禮拜中的重點,但如果沒有其他前後各項程序和同工的協助,也無法做出最好整體的呈現和領受。第三段落是講道後牧師帶領大家的禱告、或有一段安靜時間自己禱告,唱奉獻詩歌、奉獻金錢等,都是屬於「回應上帝的話」,除此之外,報告也是屬於回應上帝的話,因為在報告中,邀請我們多了解教會各項正在進行的事情,並參與在教會團契和小組中,與人連結。也有各樣的代禱事項,是我們可以有分為他們禱告的,最後則是祝福差遣和領受祝福,再次確信是蒙恩的上帝兒女,然後受差遣從教會走出去,進到這個世界社會各地角落,在哪裡成為光,成為鹽。
當我們了解整個禮拜的前進感之後,就在這樣的一個禮拜程序中跟上腳步,並從這當中,我們最重要的,要先聽見領受福音的好消息,然後我們才因著回應這樣的福音,每個人去作出回應的行動。這樣的順序是如此的重要,因為我們的信仰,正是先經歷神的救贖和同在,我們才能去成為別人的祝福,或者說,讓我們成為上帝祝福別人的管道,上帝透過我們的同工,將上帝的祝福傳遞到別人身上。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沒有先聽見,並經歷神的救贖和同在,整個禮拜只剩下許多道德的要求和任務,會讓我們接受到,單依靠我們自己去回應許多「應該作的重要事情」,那久而久之,我們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只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作覺得「應該要做的重要事情」,內在的信仰卻越來越枯乾,無法享受和神同工的喜樂。最重要的,每次禮拜後都要問自己,我今天聽到什麼福音的好消息,然後我又要怎樣回應這好消息。
親愛的弟兄姊妹,在這新的一年的開始,你我是否願意預備好自己,依靠上帝的恩典,願意在今年更穩定的參加聚會,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祂,來禮拜前預備好自己,帶好該帶的兩心,並期待上帝透過禮拜對你說話。在禮拜中從旁觀者和評論者,轉為主動的參與者。而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不只你我收穫滿滿,教會的基礎更加穩固,靈命得到成長,而主也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我們。你願意一起有份嗎?讓我們同心說「阿們」,一起來禱告。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靜默的力量


講道內容
講題:靜默的力量
經文:詩篇62:5-8
主講:潘叡儀傳道師
時間:二0一七年一月八日

一、引言
弟兄姐妹平安,不知道你今天從早上起床到現在,有沒有一段自己安靜的時間?我們現在也來閉上眼睛回想一下:在這一整個禮拜當中,你有多少自己安靜的時間?
剛剛這段經文讓大家安靜回想的時間不知道會不會讓你感到不安?我們所處的環境,每個時刻都誘惑我們要急速衝向幾十個、甚至幾百個不同的方向,這樣的拉扯正撕裂著我們的生命,然而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以致於當我們處在「沒有事情做」的狀態時,會感到不安。或許你剛剛在回想這個禮拜的安靜時刻時,想到的是在每天上下班通勤的捷運中、或是一個人在浴室洗澡的時候,也或許是當你排在一個冗長的隊伍中等待被叫號的時刻,也或許你一點安靜的時刻也沒有,因為在所謂的空白時間裡,都還有智慧型手機占據你的心靈。
我剛信主的時候,有位長輩問我:「你開始有靈修生活了嗎?」「靈修」這個詞對一個初信者來說真的有些神秘難懂,但或許對於信主多年的人來說,也不確定應該用甚麼標準來衡量自己有沒有過靈修生活。
到底什麼是「靈修」?其他宗教也有靈修的概念,意思是指人類與超越者、神聖者互動,在基督信仰中,特別是指個人或群體與上帝建立關係,並活出與上帝建立關係的生活。有一個含括三位一體上帝的解釋—「身為耶穌基督的弟兄姐妹和父神的兒女在聖靈裡的生命」。
更白話一點來說,就是透過讀經、禱告,向上帝說話、也安靜在上帝面前領受上帝話語,因著與上帝真實的互動,生命被更新變化。然而在這個高速運轉的世代,讀經、禱告很可能都是迅速交差了事,「安靜在上帝面前」很真實地挑戰著當代的基督徒!
二、聖經釋義
今天讀的詩篇62篇5-8節,首先就說到「我的心哪,你當默默無聲,專等候神」,大衛在寫這首詩時可能正遭遇兒子押沙龍的叛變,面對外在混亂的處境,大衛沒有隨著環境擺盪,而是將憂慮、傷痛、困難放在上帝面前,安息在上帝裡面,這是大衛信靠上帝的表現。「默默無聲」或是「安息」、「靜止」表達出對上帝主權的尊敬,大衛伏在上帝主權之下,他確信,唯獨把盼望放在上帝裡面,才能面對誘惑與攻擊。
大衛的靜默來自於對上帝的認識,這首詩提到上帝是主(v12),是我的磐石(v2、6、7)、我的拯救(v1、2、6、7)、我的高臺(v2、6)、我的避難所(v7、8)。「我的」顯示一種個人性、可以被經驗的親密關係,大衛經驗到的上帝是恆久可靠的!上帝好像堅硬的巨石一樣,在祂裡面就是在一個不會動搖的安全所在。縱然,大衛面對的處境是「大家攻擊一人,把他毀壞,如同毀壞歪斜的牆、將倒的壁」(v3),曾經相挺的人,也「從他的尊位上把他推下」(v4),大衛依然能說「我必不動搖」(v2、6),他明白世上的錢財與人都無法信靠,他的內心唯獨與上帝連結,所以大衛能在驚濤駭浪中有平靜穩妥的心。
大衛進一步說「我的拯救,我的榮耀,都在乎神」(v7),「榮耀」這個詞有份量、重量的意思,對猶太人來說,榮耀不只代表個人的聲望、名譽,也代表了社會地位。曾經坐在高位上,如今卻面臨困境的大衛,真實經歷到權勢、財物、或是誇讚人的話語都不是真正的榮耀,榮耀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可以提供,榮耀唯獨來自於上帝自己!在上帝裡面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榮耀—真正的安全感!
靜默不是代表對上帝無話可說,相反的,大衛不但自己向上帝傾心吐意,他也鼓勵人向上帝訴說,並在其中安心且忍耐地等候上帝回應。大衛先呼籲自己的心靈靜默,才轉而呼籲眾人,因為他要經歷到上帝是他的避難所,他才能對人說:「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神是我們的避難所。」(v8)眾民指的不是別人,指的正是以色列民,也就是認識上帝、敬拜上帝的百姓。他要百姓不論快樂或憂傷,都不要被使人分心的事物影響,要時常到上帝面前,把心中所有一切、毫不隱藏地告訴上帝,與上帝真實地相交。大衛的呼籲不但是對他的百姓、甚至對後來被擄到異鄉的以色列民,及至現在所有敬拜上帝的人都能適用。
在日光之下,沒有一件事物可以恆久信賴,不論是地位卑賤或是尊貴的人都無法倚靠,所有的人加在一起,都不如一口氣、一丁點重量也沒有(v9),就算押沙龍奪去大衛的王國,得到財富、權力與名望,在上帝面前仍是虛空、毫無意義(v10)!既然我們無法倚靠能力有限、慈愛有限、會改變的人,我們又怎麼能夠不到上帝面前呢?
大衛不只對上帝說話,他也聽到上帝說話了:「神說了一次、兩次,我都聽見,就是能力都屬乎神。」(v11)慈愛也是屬乎神(v12),神有能力施恩,因祂的慈愛,祂也願意施恩。人的思想靜止下來,上帝的思想才能進入,儘管外在波動,但內在安靜平穩的靈可以使人看清楚一切,可以從上帝的眼光看事情。靜默,讓上帝在我們的生命中作工;靜默,是信心的操練,是把對上帝的認識—不論是高臺、拯救、磐石、或避難所—實際在生活中活出來。
三、神學闡釋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說:「在每天最早的時候,我們都該靜默,因為最初的話語應該由上帝說出;在臨睡前我們該靜默,因為最後的話語也屬於上帝。」潘霍華認為,靜默代表對上帝話語的尊重,我們恭敬地等候上帝的話語,也預備被這話語祝福。在一天的開始,我們需要被這話語祝福,好使我們有力量去面對一整天的試探、誘惑與攻擊,並且走在對的方向;在一天的結束,我們需要被這話語祝福,好讓我們帶著感恩的心回顧這一天,並將這一天無法達成的事交給上帝,降伏在祂的主權之下,進入一日的安眠。潘霍華接著說:「基督徒的靜默是聆聽的靜默,是謙卑的靜默。為了謙卑的緣故,這靜默隨時都可以被打破。」當一個人謙卑下來的時候,必定會知道人的有限,會認識自己總會有有所不能的時候,只能閉上嘴巴叨念、打開耳朵聆聽,在這個什麼也無法做的時刻,只有外來的力量可以給予幫助!只有外來的力量可以給予新的開始!因為參與反對納粹而被囚在監牢的潘霍華對此有深刻的體悟,因為他無法從牢裡把門打開走出去,堅牢的門只能從外面打開,囚犯潘霍華看起來是在等待獄卒開門、等待審判的法官施恩、等待戰爭結束,但他每一日真實在等待的是上帝從外將這扇通向他靈魂深處的門打開,被困住的他沒有能力開啟,然而在他謙卑聆聽的時刻,上帝的話語祝福他能再一日面對被囚的處境。
靜默不是永久的,因為靜默的本身不是最終的目的,靜默是為了要與上帝的話語有所聯繫,所以這樣的靜默不是一種自我滿足,不該給人有驕傲、不可侵犯的感覺,基督徒的靜默是可以被打斷的,因為在靜默中與上帝連結,以至於可以回應這個混亂的世界。靜默的基督徒不會像好撒馬利亞人比喻中的祭司和利未人—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因為過度在意與上帝聖潔的關係被破壞,而不去理會受到強盜打劫並且受了重傷的人。謙卑的靜默與上帝連結,也與人連結。
靜默是每天要做的練習,在每一天穩定且持續的讀經進度中,有上帝在永恆中賜下的應許,對我們個人一日的生命處境說話、也對我們作為信徒群體說話。就像以賽亞書50:4說:「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每早晨上帝賜下話語,讓我們先使用耳朵聆聽、成為受教者,才能使用舌頭成為鼓勵者、教導者。聆聽的靜默讓我們每一日能湧出適當的話語。
靜默也是一份愛,上帝的愛讓我們在煩亂的世代中安靜下來,如同西番雅書3:17說道:「耶和華─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他在你中間必因你歡欣喜樂,默然愛你,且因你喜樂而歡呼。」默然愛你的其中一種解釋是,上帝以祂的愛使我們安靜下來(He will quiet you with His love.),上帝的愛使我們放棄掙扎、得以安息,也只有上帝的愛能讓我們自由、自然、且自在地在靜默中回應祂,持續與祂保持關係。我們總是會越來越像我們所愛、所密切相處的人事物,我們將在靜默中與上帝越來越親密。
四、生活應用
靜默的重點不該停留在經文的詮釋及神學的討論,因為靜默必須要在生活中實踐與操練。我們在每日的靈修中靜默,由於我們確信上帝真實活著,所以上帝與我們、我們與上帝可以在當中分享生命的全部。
因為不同的教派傳統、以及個人的個性、背景,每個人受上帝啟示的經驗不會完全相同,有的人是比較理性的,我有一個朋友是透過思辨、以及閱讀神學著作來與信仰當中的偉大真理會遇,他說當他讀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時,會讀到流下眼淚;也有的人是比較感性的,很容易就可以透過詩歌、藝術作品感受到上帝的臨在;也有人是透過大自然,從創造中經驗上帝。這些不同的靈修方式都顯現了我們與上帝活潑的關係,以及上帝創造的豐富性,知道了這樣的多樣性,幫助我們不會期待別人要與我們有一模一樣的屬靈經驗,也幫助我們不會因為沒有他人的經驗而感到自責。因為最重要的是我們與上帝有所連結!
我們的靈修方式也會受個人處境的影響,人的狀況總是有好有壞,我曾經有一年非常的憂鬱,有好幾個月的時間無法系統性、邏輯性地思考,低落的情緒也讓我很難吸收文字,在那段時間,我的禱告詞常常會語無倫次,在一陣子沒有力氣讀經禱告的情況下,除了身邊朋友的代禱,上帝也給我靈感,拿起蠟筆來畫畫,我無法讀經,但我可以畫經文,我無法用話語向上帝禱告,但我可以用畫畫向上帝表達我的內心,我經歷到羅馬書所說:「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嘆息替我們禱告。」即便我只剩下一點點微小的信心,上帝依然抓住我,伴我走過那憂鬱的一年。那段憂鬱的時間也幫助我看見,在健康時的靈修生活就像是打預防針一樣,預防我們心靈生病的時候不會離棄上帝。
所以,來靈修吧!為自己找一個神聖的時間和地點,只要是你分別出來給上帝的時間、地點,就是神聖的時空,訂立靈修計劃讓我們對上帝所賜的時間負責。如果你還沒有讀經的進度,你可以開始跟著教會的樂活讀經,樂活讀經的材料可以從教會的網頁上閱讀,也可以向辦公室幹事登記,透過收取email來閱讀。每次的靈修以簡短的「禱告」開始,求上帝更深啟示祂自己,再接著「閱讀經文」,並在「默想」中與每段經文稍微共處一段時間,就算這段經文是你已經熟悉的,也讓它可以更深進入你的裡面,接著「思考題目」,讓你的心被上帝的真理攪動、觸摸,最後用「禱告」做結束,雖然樂活讀經的材料已經有禱告詞,但是也鼓勵你可以寫下你在靈修中有所感動的禱告。如果之前從來沒有安排過靈修的時間,剛開始時可能會比較困難一點,但可以從10-15分鐘這樣短暫的時間開始,讓這個計畫成為可以被具體執行的計畫。
有人會問,「靈修的時候到底需不需要有註釋書,好讓我們去瞭解經文的歷史背景以及原文的字義?」很多時候,上帝可以單單透過經文表面的意思直接對我們說話,但我們不該只滿足於吃奶,而是要漸漸長成能吃乾糧的人,透過歷世歷代聖徒對聖經的研究,幫助我們避免錯誤使用經文來為自己的思想背書。儘管每個人靈修的感動會有所不同,但在靈修中得到的啟示仍然受到上帝透過聖經所賜下的話語來規範,並由歷史中基督的身體--也就是「教會」所詮釋。所以我們在靈修中,也可以適時地參考查經材料。
靈修是我們對上帝恩典的回應,上帝也答覆我們的回應,上帝與人之間保持著一個動態的關係,靈修也將影響我們處理各種關係,除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還有我們與自己、與他人、以及與生態圈之間的關係。
五、結論
我們沒有辦法將我們所沒有的東西與人分享,我們如果沒有領受祝福,也無法祝福他人,唯有與祝福的源頭連結,我們才能將上帝豐富的恩典傳遞給人。
加爾文說,靜默這個詞具有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溫柔、順服、忍耐的意涵,因為基督與父上帝連結,以至於基督的靜默賦有極大的力量,雖然十字架上的基督看似軟弱無力,但上帝使靜默的等候者成為行動者,也成為世人的祝福。
我們透過靈修與上帝連結,在靈修中靜默本身就是一個帶有力量的信心行動,即使有這麼多的事情煩擾、等待解決、需要去回應,但卻憑信心先安靜地等候上帝,因為知道盼望及拯救都來自祂,外在雖然搖動,卻仍能依靠內在不震盪的磐石。
這時候讓我們一同來安靜一分鐘,這一分鐘的時間,問問上帝:「在今年的開始要告訴你什麼,讓我們安靜來領受……」
(安靜)
讓我們一起來禱告:天父上帝,祢說了一次、兩次,我們都聽見,就是能力、慈愛都屬於祢!在2017年的開始,這個依然忙碌的2017年,幫助我們立志進行個人靈修,幫助我們時常在祢面前靜默,好讓我們連結於祢、領受祝福,在祢面前平靜安穩,以至於能成為祝福他人的人!禱告奉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