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聖餐

講道內容
講題:聖餐
經文: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26-29節
主講:李晶晶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十月六日



講道影片
MP3: [][]


一、前言:The First Communion on the moon

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矚目觀看,這一天是人類第一次成功登上月球。當時登上月球的三位太空人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柯林斯(Machael Collins) 、艾德林(Buzz Aldrin)。

阿姆斯壯,大家對他非常熟悉,是第一位踏上月球的太空人,他說:「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但是,我們要知道還有另外一位太空人艾德林(Buzz Aldrin),他是美國長老教會的會友。在他要登上月球前,他告訴他的牧師:「我想要在月球上守聖餐」。但在他的心中有一些壓力,因為在前一年(1968年),阿波羅8號環繞月球時,有三位太空人在太空船座艙裡讀創世紀第一章,而且讀到全球的人都聽見,這件事情讓無神論者拿來控告。不過這個控告後來被法院駁回,因為美國最高法院表示,外太空沒有司法的權利,所以駁回這個案子。但是對艾德林(Buzz Aldrin)來說,「想要在月球上守聖餐」這件事,心中仍有很大的壓力,所以他禱告,並請他的牧師為他的小小聖餐杯和小小聖餐餅祝謝,之後他就帶著聖餐杯及聖餐餅,隨著太空船登上月球。

有一段影片,是在1998年HBO美國電視台,以真人真事編寫一部12集的影集,當中的第6集就是在講這一段的故事。

Aldrin 很有智慧的,透過廣播,透過塔台,邀請每一個人,安靜片刻,思想剛剛眼前所看到的一切,用自己的方法獻上感恩。對全球人來說,這是人類的智慧,但是對一個認識上帝的人來說,他真是知道這是從上帝而來的恩典。其實在他返回大氣層的時候,他讀了詩篇8:3-4「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這是我們人類第一次在月球守聖餐。

在地球上第一次的聖餐,是耶穌基督施給他的門徒。在逾越節的晚上,上帝將逾越節的晚餐轉化設立成為聖餐。猶太人逾越節的晚餐是在紀念上帝救贖以色列的百姓,從為奴的埃及進入上帝所應許的迦南美地。而現在,我們所守的聖餐,是要紀念耶穌基督的恩典,因著他在十字架上的救恩,使我們可以有新的生命和新的盼望。

二、他們:誰與主宴席

那究竟誰能夠與主同坐席呢? 誰能夠守主的宴席呢?在馬太福音26:20,經文清楚的告訴我們,「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是他們,是這一群人,是門徒,門徒的意思就是跟隨者、學習者。

1.是門徒

這些門徒是誰呢?

「傍晚,耶穌與十二使徒坐席。」(太26:20)「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3:14-15)是耶穌特別揀選的十二位門徒,他們與耶穌一起設立這個晚餐。他設立十二個人要常與他同在,要差他們去傳道。換句話說,主耶穌在設立聖餐的時候,與主同坐席是這些跟隨者、學習者,且是蒙他差遣的人。

2.是十二門徒

那這些人是誰呢?

在馬可福音3:15-19,「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又給這兩個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並奮銳黨的西門,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可3:16-19)

記載了這十二位門徒的名字,分別為彼得,雅各,約翰,安得烈,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雅各,達太,猶大,和奮銳黨的西門。這十二位門徒,都是市井小民,沒有太多的學問。

3.有三十塊賣耶穌的猶太

這十二位門徒當中,有一位門徒出賣耶穌,是名為猶大的門徒,用三十塊錢把耶穌給賣了。

4.有三次不認耶穌的彼得

這十二位門徒當中,名為彼得的門徒,當耶穌被抓的時候,三次不認主耶穌。

「彼得這才想起耶穌的話:「雞叫以前,你會三次不認我。」他就走出去,痛哭起來。」(太26:75)

5.有逃跑離棄耶穌的門徒

另外的十位門徒呢?在耶穌被抓的那一晚,這十位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

「這時候,所有的門徒都離棄他,逃跑了。」(太26:56)

三、你們:主與誰宴席

1.集體的行動

誰與主宴席?是這些會賣他的、背叛他的、離棄他逃跑的人。即便如此,耶穌深深地知道這些跟隨他的人、跟隨他的門徒是有狀況的,是會犯錯的。但是,耶穌仍與他們一同吃喝,並且和他們一起設立了這個聖餐。

誰可以守聖餐呢?「他們吃飯的時候,耶穌拿起餅,先獻上感謝的禱告,然後擘開,分給門徒,說:『你們拿來吃;這是我的身體。』接著,他拿起杯,向上帝感謝後,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吧;這是我的血,是印證上帝與人立約的血,為了使眾人的罪得到赦免而流的。我告訴你們,我絕不再喝這酒,直到我與你們在我父親的國度裏喝新酒的那一天。』」(太26:26-29)

聖經記載,耶穌反覆地說,可以守聖餐的是你們。耶穌不是說你,這個不會犯錯的人;耶穌不是說你,這個遵行律法的人;耶穌不是說你,已經完成所有事情的門徒。耶穌是說你們,換句話說,這是個集體的行動,而不是個人的行動,是所有的基督徒在信仰裡,全體行動中完成的。

2.家庭的活動

耶穌說:『你們進城去,到某人那裏,對他說:『夫子說:我的時候快到了,我與門徒要在你家裏守逾越節。』」(太26:18)這是家庭的活動,我們在聖餐裡面就是在家庭裡,跟主是一家人,在聖餐當中,我們是跟主在一起,我們吃喝主的餅和主的杯。

3.合一的舉動

在聖餐當中,代表我們跟主是合一的,在整個聖餐裡,這是個合一的舉動。不是個人的行為,是集體的,是在家中的,在聖餐當中,我們與主耶穌基督合一,我們就被聯結在主的裡面,在主裡成為一家人,我們在主的身體和血中同為一個肢體與主聯合。

天主教的聖餐,為了強調這種集體的、合一的舉動,他們在守聖餐的時候,是一一地來到台前,而且共飲一個杯。共飲一個杯時,前一個人的口水可能會留在那個杯裡面,下一個人可能會吃到上一個人的口水,這是只有家人才會願意做的事情,特別強調出聖餐合一的意義。聖餐提醒我們,在主裡我們是一起共同守這個聖餐,我們是一家人。

如果守聖餐是家庭的活動,每一個家人都要做,我們在教堂裡,在這個上帝的家裡,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來坐主的宴席。但是,門外還有些上帝的家人,正在走離,走出去了,我們必須等候。這個「你們」,是坐在家裡面的人,這個「你們」,也是從家裡面離開,或是尚未進家門的迷失者。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這樣說:「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嗎?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林前10:16-17)

保羅一再地表示,這是一體的,我們與主在聖餐的裡面,同領耶穌基督的血,同領耶穌基督的身體。在耶穌基督裡,我們成為一家人。

IV、屬靈功課

有兩個屬靈功課,要跟大家一同來學習。

1.赦罪恩典、彼此接納

赦罪的恩典與彼此的接納。到底誰可以領聖餐?或是誰有資格與主同坐席?誰有資格得這樣的恩典?誰有資格與主同工?

其實我們知道,沒有人有資格,即使是那十二位門徒,因為我們都是罪人。在聖餐的時候耶穌「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26:27-28)

聖餐是為追隨耶穌的人,因為我們仍是罪人,我們需要恩典,我們仍然會犯錯,但是我們願意承認過犯。

羅馬書5:6-8「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羅5:6)「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耶穌設立聖餐,是要使我們罪得赦免。我們清楚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罪人。聖餐是為罪人所設立的,或許我們也可以換句話說,有罪的人才有需要領受聖餐,沒有罪的人不需要。因為領受聖餐的人,表明願意和耶穌基督的生命結合在一起,我們願意在耶穌基督的恩典和救贖裡,有一個新的生命。我們願意揭露我們的困難,願意坦露我們的汙穢,願意承認我們就是一個罪人,我們需要耶穌基督的恩典。

而我們在上帝的家中,需要學習的第一件事,是承認我們是一個有罪的人。每逢我們在守聖餐時,就是再一次提醒我們、幫助我們,上帝是因著我們的罪,深知我們的軟弱,但他仍然願意與我們同坐席,就像第一次聖餐的時候,他深知那會賣他的猶大,會三次不認他的彼得,還有會通通跑光的門徒,他依然與他們同坐席,並且與他們一起設立了聖餐。這聖餐是為罪人所設的,是為罪人所立的,是為了見證恩典的時刻。

每逢我們參加聖餐的時候,再次承認我們是需要上帝的,再次承認我們是有罪的人。不僅如此,耶穌也提醒我們,「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13:34)

耶穌愛我們的方法,就是在十字架上擔負我們的重擔。這是他在聖餐裡面所說的,是他的身體為我們捨了。上帝是如此的愛我們,所以上帝要給我們激勵、給我們幫助,讓我們需要彼此相愛、彼此接納,正如耶穌接納我們是罪人,我們也需要接納在我們家中並不是這麼完全的人。

坐在我們身旁的人、跟我們一起同工的人、或是跟我們一起敬拜的人,我們都是有罪的人,我們需要上帝的恩典,但我們更需要彼此接納。讓我們在信仰的共同體,可以彼此相愛,一同領受見證上帝的恩典,使我們罪得赦免,使我們可以重新得力,使我們可以成為新造的人。

求上帝幫助我們,當我們領受罪得赦免的恩典時,讓我們用這樣的恩典學習彼此相愛,因為我們都不配,但是主依然與我們同坐席。

2.與主聯結、與人合一

在聖餐裡面我們與主聯結、我們與人合一「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太26:26)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又說你們拿去吃。

保羅告訴我們,我們是同領耶穌的身體。當我們吃喝主的身體、主的血的時候,我們是與主聯結,主在我們的裡面,我們也在主的裡面。當我們領受聖餐的時候,並不是握在手裡的餅或是杯,具有魔術性或神聖性,而是用餅和杯來紀念,再一次提醒我們主與我們同在。

我們每一次領受聖餐的時候,是主耶穌基督的身體與我們結合在一起,使我們活著不再是我們,而是耶穌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每一次我們守聖餐的時,透過可以看得見的道,可以看得見的恩典,提醒我們,讓我們再一次憑信心,相信接受上帝確實赦免了我們的罪。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同工(coworker)

講題:同工(coworker)
經文:哥林前書第三章9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影片:

MP3:
[][]




I.引言:陪伴分享與培育造就

聖經中所指的「同工」,乃是「與神同工」之意。這可以是擔任教會的長老、牧師、執事之職,也可以是什麼職分都沒有,仍願意與神同工。同工要做什麼呢?使徒保羅用比喻讓我們知道同工有兩件事情要做,  第一個比喻:「種田要從耕地開始,需要澆水、撒種、除草…」,除了要做很多的事情,也要學習「等待」,等待種植的植物長大、開花結果。保羅說:「你們就是上帝所做的田地。」  因此,同工要努力地讓教會裡的弟兄姊妹開出美麗的花朵,他們的生命結出榮耀神的果子、福音的果子。第二個比喻,保羅又說:「我們是蓋房屋的」,就像蓋這間禮拜堂,需要很多同工,有綁模的、綁鋼筋的、灌水泥的、裝潢的、設置電器…等等很多同工,大家只有一個目的,把教會蓋好,將來可以在這裡敬拜上帝,使神願意在我們當中彰顯他的榮耀。所以,我們當同工的,除了耕耘、建造個人可結出好果子的環境,還要建造一個神願意同在的教會,這就是選長執的目的。 

今年二月獻堂禮拜後,我向小會提出退休申請。長老教會有一個規定,主任牧師辭職時,全體牧師都需一起總辭,因此,兩年內四個牧師會同時離開和平教會。為此,小會員開始向主禱告,尋求在牧者交替的情況下,如何使會友仍能同心合意地聚集、推展教會事工。於是,小會員發現,首要之事,即是讓大家有歸屬感,覺得自己是屬於這個教會的,生活上所遭遇的事情有人瞭解與陪伴。之後,長老、執事們一起觀賞一部影片「幸福的麵包」。其內容要表達的即為   生活中有人分享、有人陪伴就是幸福。這也是牧師團隊離開和平教會前的重點事工,但是要讓和平五百多個人都幸福,是個挑戰。

近期,教會辦公室人員調查來參加主日崇拜者人數,計有八百七十二人;參與團契小組的人數,約為四百八十三人。所以,相對尚未加入團契者,應為三百三十九人;這個比例是百分之五十五,比2005年百分之三十的比例、成長了將近一倍;但仍然有百分之四十五的人僅參加禮拜。如果只是來主日禮拜,比較難有幸福的感覺,因為家裡發生的事情,並無人知曉,就無從關心與陪伴。我自己參加三個小組,組員們知道我們家所發生的事情。通常我們不可能向所有人分享自己家裡的事情,在小組裡才有時間、機會讓其他弟兄姊妹更認識自己,為自己的難處代禱,這就是有人陪伴、分享的幸福。所以,我非常希望每個和平人都有自己的小組,但是我們的困難是找不到小組長,沒有人願意當小組長,所以培育、造就小組長也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2010年的我們教會組織圖(下圖),有四個牧師,一個牧師負責牧養三個部,每一部有一個長老,所以總共有十二個長老負責治理教會,每一個長老還需牧養一些執事、作為該部門的同工,執事之外也有另外邀請一些核心同工一起來參與。但是,我們發現每個部門工作輕重不一,彼此的協調與合作有些困難。

因此,我們在2012年稍作調整,耶穌基督仍然是我們的根基,「禮拜部」跟「聖樂部」成「崇拜委員會」,由蔡牧師負責;「關懷」跟「小組」合成「關顧委員會」,由何牧師負責;「教育」跟「青年」合成「培育委員會」,由曾牧師牧養;「宣道」跟「社區」合成「外展委員會」,由李牧師負責牧養;「行政、總務、財務、資訊」則合成「會務委員會」由蔡牧師負責。

但是,即使經過這樣的調整,我們還是發現各部門之間要合作有些難度,加上我們想要強調幸福感,所以還是需要改變。這次把重點放在「陪伴」與「培育」上,我們將五個委員會重新整合成四個體系,將行政跟財務合併成行政部,總務跟資訊合併成一部,這樣是會務體系;崇拜、聖樂、社區、宣道則是保存在事工;牧養則分成陪伴、關顧,以四十歲以上和四十歲以下做區分,另外還有小組跟裝備上的區分,耶穌仍然是我們的主宰與根基,牧師就集中在陪伴跟培育的事工,也因為多了一個開拓體系,所以從十二個長老變成十三個長老,除了長老與執事之外,也一樣會另外再邀請核心同工一起配搭服事。

II.耶穌造就彼得

1.呼召三次

今天就是要選舉執事候選人,總共要四十八位,選出來之後也要栽培這些同工,讓他們有信心參與上帝國的服事。聖經上有兩個範例,一個是上帝怎樣栽培彼得、一個是巴拿巴如何培育掃羅。耶穌基督呼召彼得三次,最後一次才成功。第一次是彼得在抓魚的時候,耶穌邀請他捨網來跟隨他得人,彼得當下就捨了網跟隨耶穌,這就是暫時先捨下自己原本的工作,來跟隨主。只是不久之後又回去打魚了。「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太4:18-20)

第二次耶穌再碰到他時,那天彼得一直打不到魚,於是耶穌幫助他,彼得因而發現耶穌不是普通的人,也發現自己是罪人,以致不敢與耶穌同工,所以對耶穌說:「你離開我吧!」但是,耶穌原諒他,並再一次的邀請他一起得人,這一次彼得不只把網子放下來,還捨棄了一切所有的。「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 『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他和一切同在的人都驚訝這一網所打的魚。他的夥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也是這樣。耶穌對西門說:『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他們把兩隻船攏了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路5:8-11)

第三次是在耶穌復活以後。彼得在耶穌被抓時三次否認耶穌,現在耶穌復活了,沒有因為彼得過去的失敗就放棄他,反而再一次邀請他,問彼得是否願意愛他,彼得回答耶穌,他信心不夠,耶穌說:「只要你願意愛我就夠了。」於是耶穌將小羊交給彼得牧養,並告訴彼得年老時,將會如何死,且榮耀神。「『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上帝。)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彼得轉過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跟著,(就是在晚飯的時候,靠著耶穌胸膛說:『主啊,賣你的是誰?』的那門徒。)彼得看見他,就問耶穌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約21:18-22) 所以被神呼召來當同工,不只是要捨網、捨物,甚至要捨命。將來我們所選出來的執事,一定需要將他生命中的一些時間空出來,也可能是需要捨棄一些事務,才能服事上帝。

2.轉化恩賜

再者,耶穌告訴彼得可以運用抓魚的能力拿來得人。像我,原本是精神科醫師,耶穌叫我用照顧病人的方法轉化用在陪伴會友的事上。以前看診時,專心聽病人說話,找到問題,為他治療。現在則注意聽會友說話,找到問題,想辦法幫助他們。同樣,如果你是老師,以前是把知識教導學生,現在一樣教導慕道友認識上帝;如果是商人,以前是用各種行銷手法把賣東西,現在就是用各種行銷手法傳福音。如此,我們便可以把上帝本來賜給我們的恩賜發揮出來。

3.肯定責斥

第一次耶穌遇見「西門」,將他改名為「彼得」。第二次耶穌遇見彼得,要他將捕魚的本事轉化來傳福音。但是,接下來就不容易了,一個人不論是否跟隨耶穌,都有某些優點與缺點。所以,事情有時候會做對,但也會做錯的時候。做得好時,大家非常樂意拍手鼓勵,但是做不對時,誰願意當那個壞人,去指正他?在教會這件事更加困難。耶穌是我們很好的榜樣,他對彼得既願意肯定他、鼓勵他,也願意指正他。

例如,有次耶穌在海面上行走,彼得看見了,也想跟耶穌一起走在海面上,耶穌肯定他的渴慕,所以讓他一起走,但是彼得卻在海面上時,轉眼看風浪,以致信心不夠,掉進海中,於是,耶穌責備他的信心不足。在這件事上,彼得得到耶穌的肯定,但也得到耶穌的斥責。 「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裏去。』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裏去;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啊,救我!』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太14:28-31)

又一次,耶穌問門徒他是誰?只有彼得勇敢地回答他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就囑託了他天國的鑰匙。「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6-17)接著,又告訴門徒上帝的兒子來到世界上的原因,他說:「上帝的兒子需要被吐口水、背鞭打、被虐待、被掛在木頭上三天然後復活。」彼得聽了很害怕,不希望這樣的事臨到耶穌,耶穌卻對他說:「你這個擋路的,退到一旁去吧!」所以,在同一時間,彼得得到肯定也被斥責。「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太16:22-23)

其實我們也需要有人這樣鼓勵、指正我們,在服侍中我們也會做錯。但是奇怪的是,在工作上,我們比較能夠接受別人的指正,而在教會面對指責,就會覺得自己既是花錢、又花時間,還要被指責,而感到心裡不暢快。其實連牧師也需要被指正,而且被指出錯誤時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對方是因為愛自己,才會指出自己的錯誤。我們在教會總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希望我們也願意彼此來指正、鼓勵。

4.使命託付

當耶穌肯定彼得時,把天國鑰匙交給他,「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權柄:原文是門),不能勝過他。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26:18-19)這不是要用來展示的,而是用來綑綁撒旦的作為,及釋放被撒旦綑綁的人,這是一個「託付的使命」。

III.巴拿巴造就保羅

1.冒險支持

保羅原名掃羅,本是一個以捉拿基督徒出名的人,不只在耶路撒冷,甚至請當局授權,到各地搜查基督徒,因此大家非常懼怕掃羅。當掃羅追殺基督徒到大馬色時,因耶穌光照他後,變成基督徒。當他回到耶路撒冷,表明自己成為基督徒了,大家擔心他是來當間諜,好把大家抓起來,所以,並沒有人願意理他或相信他,但聖經說僅巴拿巴相信保羅是真的悔改,並且願意為他講話、為他冒險。「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把看怎麼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6-27)

當教會選執事時,如果是一個離過婚的人,且他有能力,我們是否願意選他?還是認為一個連家庭都處理不好的人,不應該被選?曾經逼迫基督徒的保羅,因為巴拿巴願意給他第二次機會,所以,才會留下新約聖經中許多的書信。巴拿巴知道保羅曾經做得不好,但是他是真心地悔改,就該給機會、接納他,不要曾經的失敗,就對他蓋上一個永不錄用的印章。
2.發揮恩賜

保羅因著巴拿巴的保證,可以得到耶路撒冷教會的接受,但卻一直沒有服侍的機會,於是回到故鄉大數,重新做原本織帳棚的工作。爾後,耶路撒冷教會知道有基督徒傳教到安提阿,便派巴拿巴去安提阿教會,查驗他們所得的教導是否正確。到了安提阿,巴拿巴發現需要同工協助,一起牧養教會,便從巴勒斯坦走路前往大數,想找保羅來協助他。這路程大約是現在以色列到土耳其的距離,非常遙遠,只因巴拿巴看準保羅是個很有潛力的人,並將他帶到安提阿。「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徒11:25-26)

爾後,因為安提阿教會成長很快,上帝要他們往外去傳福音,聖靈就差遣巴拿巴和掃羅出去做福音開拓的工作。在過程中,巴拿巴發現保羅的能力比自己好,不但沒有嫉妒、不滿,反而將領導的權力交給保羅。「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羅同在。士求•保羅是個通達人,他請了巴拿巴和掃羅來,要聽上帝的道。…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徒13:7, 13)

3.配搭服侍

當保羅與巴拿巴一起融洽地在安提阿服事,使得教會越來越興旺,以致外人以基督徒來稱呼安提阿教會的人。「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 26)後來牧養的安提阿教會,發展得越來越大,當中有多位的先知、教師。當上帝感動他們進行開拓事工時,聖靈說:「要派巴拿巴及掃羅出去。」所以,不論是牧會還是宣道,巴拿巴都願意與保羅一起服侍。「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1-2)

4.處理衝突

在教會,牧師之間或是牧師、長老、執事之間,發生衝突是必然的事,不過,重要的是如何將衝突處理得合適。在聖經中也提到巴拿巴和保羅發生衝突,甚至因而拆夥、分道揚鑣。起因是巴拿巴跟保羅開始宣道時,帶著小同工馬可一起去。但是他卻在中途離開,使得保羅之後就不願意再給他一起服事的機會。為此,保羅與巴拿巴意見相左、爭執不下,巴拿巴只好帶著馬可,獨自往居比路去傳福音,這位馬可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而保羅則帶著西拉同去宣道。「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羅揀選了西拉。」(徒15:37-40)從後來的記載中,可證明巴拿巴的決定是對的,而馬可因巴拿巴的接納、帶領,而有很大的成長,之後保羅甚至需要馬可的同工。

另一次衝突與吃飯有關係。猶太人跟回教徒一樣不吃豬肉,他們非常遵守飲食上的律法,因此吃飯時,猶太人與外邦人總是各坐一桌。但是彼得曾經從上帝得到啟示,知道耶和華所潔淨的不可視為不潔,所以當他到安提阿時,也與外邦人同桌吃飯。只是他一聽說雅各也來一起吃飯時,他竟遵循猶太傳統,與巴拿巴另開一席,因此保羅就批評他們,這種行徑對外邦人是很大的污辱。「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1-13)這次巴拿巴自知有錯,所以沒有任何辯解。這一點令人非常欽佩,面對正確、該做的事上,巴拿巴據理力爭;而在自己做錯的事情,他願意認錯、虛心受教,即使責備自己的是自己的學生。這樣的胸襟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榜樣。

IV.屬靈的功課

1.禱告與揀選

當耶穌基督要挑選門徒時,他整晚禱告,天亮後挑了十二個人做為門徒。「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12-13)當我們要選長老、執事時,是不是也該好好地禱告?我們不是「民主」的教會,是「神主」的教會,我們不是選自己喜歡的、名氣大的,而是要選上帝所呼召的。所以,我們需要禱告,透過聖靈的感動來圈選,神呼召的那個人,也因我們的揀選,而肯定上帝的呼召。

2.同在與差遣

耶穌選十二個門徒後,做了兩件事,第一是要門徒常跟自己同在。「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裏。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3-14)「同在」就是住在一起。在過去的時代,學功夫、當學徒就要住到師傅家,從砍柴、挑水、煮飯開始,不只學專業,還學師傅的生活方式和待人處事,這是一種完整的學習。但是現在有學校,使我們專業的學習與生活的學習分開了,只能學到專業。為了再有這樣完整的學習,有些神學院要求學生住校,老師和學生生活在一起,這樣除了神學知識之外,也才可以學到屬上帝的生活方式。

當門徒與耶穌在一起,就有陪伴的幸福感,可以彼此分享、關懷。但這樣也會有問題,因為關係太好而不想分開,甚至容納不了新人,牧師稱之為「團契炎」、「小組炎」。所以,耶穌不只請他們來與自己同在,還分開他們,差他們去傳道。所以教會的同工應該要有這個意願,願意彼此分享,當小組越來越大之後,願意分開變成兩個小組,讓新朋友進到小組裡面。所以需要同在,也需要分開,這兩個需要同時進行,同在可以「享受幸福」,分開則是「分享幸福」。

3.公義與恩典

保羅最後還是承認巴拿巴的作法是對的,「恩典」還是比「公義」重要,當保羅被關到牢裡,將要死之前,他寫一封信給歌羅西教會,「 與我一同坐監的亞里達古問你們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說到這馬可,你們已經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們那裏,你們就接待他。)」(西4:10)保羅變成一個推薦馬可的人,甚至到後來還希望有人將馬可帶來他身邊,「獨有路加在我這裏。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或譯: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提後4:11)可見得應該給失敗的人第二次的機會,因為他可能重新被造就成為上帝很好的僕人。

V.結論:陪伴分享得幸福培育造就可託付

我們希望教會的每一個弟兄姊妹都有人陪伴與分享,更希望我們可以成為栽培、造就更多同工的教會。

禱告:

    主!我們感謝你,你到世上來,不只要呼召人成為你的信徒,你還希望呼召人成為你的同工,主!請幫助我們願意成為你的同工,讓我們也願意來栽培更多的同工,讓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更多的來陪伴、分享,可以造就別人,也願意接受別人的造就,這樣禱告,是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你的話,祢的話

講道內容
講題:你的話,祢的話
經文:馬太福音第十二章33-37節
主講:李晶晶 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講道影片

一、前言:關於「回家」的主題

今年教會聖誕節晚會的主題是「回家」、下個月10/19-20宣道年會的主題也是「回家」,就建築體而言,我們在今年二月二日新堂落成感恩禮拜中已經正式回到舊址重建的「新家」禮拜和聚會,就生命體而言,我們期待人人都成為「上帝家裡的一份子」,回到天父的家享受恩典、應許和祝福。「回家」的主題,在聖誕節晚會成為一個福音佈道的機會,讓我們的福音朋友和社區鄰舍有機會透過節期活動進入教會、聽到福音。在「宣道年會」的活動中,我們期待透過M1M2活動,讓我們這家裡的一份子,認識青田、認識南港,使我們可以打開雙手歡迎青田和南港社區的福音朋友鄰舍可以「回家」回到天父的家。

我們充滿期待也緊鑼密鼓地準備著,但是,我們是否問過我們自己,要讓「外面」的人看到一個什麼樣的「家」和「家人」呢?

嗯~容許我這樣問,我們自己是否是上帝家裡的一份子呢?我們如何對待家人呢?如何對待屬靈第二個家的家人呢?

「教會」是天父在地上所設立的家,是我們的second family,屬靈的家、第二個家庭,有許多我們無法在「第一家庭中」學習的、感受的,上帝讓我們在這個家學習和成長,「教會」這也成為一個實習或是預嚐將來「更美家鄉」的實習家庭。上帝讓我們在這家裡練習未來「更美好家鄉」的生活,不知道你練習得如何呢?當我們積極地相要邀請朋友鄰舍未信親友來教會(或說來我們和平大家庭),我們期待讓他們看到或是感受到我們家是如何呢?

二、耶穌的一番話(太12:33-37)

在馬太福音12:33-37記載耶穌的一段話:他先說:「你們知道樹好,果子也好;又知道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太12:33),這是一般常識,好樹好果、壞樹壞果,耶穌用這個一般常識來類比,聽一個人口中發出的言語(說的話)就可以知道他是怎樣的人「毒蛇的孽種啊!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善人從他所存的善發出善來;惡人從他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12:34-35),存善溢善、存惡溢惡。人心裏的狀況支配他的生活;外在言行上的好壞取決於人內在的情況;由心中所存的善表現出善行來。

接著耶穌發出一個嚴重的提醒和宣告:「我告訴你們,凡是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太12:36-37和合本修訂版)毒蛇閒話、句句供出、因話稱義、憑話定罪。

這兩節經文,耶穌特別強調謹慎說話的重要性,尤其提醒人關於「說閒話」。馬太在此報導耶穌採用了猶太人一般的觀念來說,指明人所說的話將在審判的時候決定他們的終極命運。因話稱義、憑話定罪。

當你讀到耶穌說的這段話,有何想法與感受?耶穌說:你永恆的命定是藉著你所說的話來決定,意思是:你所說的字字句句將終極性成為上帝審判你的標準。你所說的話決定你的永恆的結果。這段話是否有震撼你?影響你?你曾否想過你每天所說的話有如此大且具終極性的影響?

為什麼耶穌說這些話? 讓我們一起來看經文,這段半比喻式的話與前段息息相關。

三、法利賽人的一番話(太12:22-32)

1.耶穌醫治又瞎又啞者

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看,要指出舊約時期的盼望,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得以成全,耶穌就是以色列人所期望的「彌賽亞」。

馬太福音前九章,介紹耶穌的生平、事奉、言談與教導,第十章就說到耶穌呼召門徒跟隨他與事奉,到了第11-12章就不一樣了,開始有一些的質疑、衝突、反對,當耶穌基督在安息日於會堂裡醫治那位手枯乾的病人之後,又發生另一件趕鬼醫治的神蹟事件。有人將一位被鬼附身的人帶來給耶穌基督醫治,因為醫好了,

2.法利賽人話語和意念

並且是群眾因為那人被醫治好感到驚奇而讚美說耶穌基督是「大衛的子孫」時,法利賽人聽了趕快說耶穌基督會趕鬼乃是因為他「倚仗鬼王別西卜罷了」。

法利賽人這樣說是因為要讓群眾不要相信耶穌基督就是大家所期待許久的彌賽亞。而要讓猶太人相信耶穌基督就是彌賽亞乃是馬太福音書作者的主要目的。

他們出去的時候,有人將鬼所附的一個啞巴帶到耶穌跟前來。鬼被趕出去,啞巴就說出話來。眾人都希奇,說:「在以色列中,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法利賽人卻說:「他是靠著鬼王趕鬼。」(太9:32-34)

3.可得赦免與不得赦免

耶穌指出法利賽人褻瀆聖靈並非屬於偶發的行為表現;他們所說的是出自心裏,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說出來。雖然人口裏所說的是出自心裏,但人必因所說的話受審判。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趕鬼是好事,則趕鬼者必是好人;否則兩者都是壞。只有好人才有好行為表現;惡人只能說壞話、作壞事。法利賽人是惡人,豈能說好話?

褻瀆聖靈一詞在希臘文舊約七十士譯本中經常用在上帝身上,指人出口不虔誠、誹謗上帝的話。耶穌說,人對不起上帝的一切罪和誹謗的話都可得赦免,但褻瀆聖靈的總不得赦免。褻瀆聖靈也就是誹謗聖靈在耶穌身上所行的趕鬼異能;耶穌的作為的確是聖靈大能的明證,但這些人黑白顛倒,說他是被污鬼附、靠邪靈趕鬼,這就是誹謗聖靈,這樣的罪總不得赦免。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耶穌在此顯然以人子自居。凡說話得罪人子本人的還可以得到赦免,這可能是起自對他本人的誤解(太11:6),但說話得罪給予他能力行趕鬼異能的聖靈則永不得赦免。今世來世在猶太默示文學是指永遠之意。因為你已經聽過真理、見過神蹟、看過耶穌的為人、教導和態度,還做了這樣的結語:耶穌是靠鬼王趕鬼,言即耶穌是來自撒但、來自地獄。無法得著救贖,是因為他們所說的話成為永遠的審判。法利賽人說出反對耶穌的話,卻成為了詛咒自己的話,他們說耶穌的力量來自撒但,未料卻使他們自己所說的話反倒像是從地獄發出的言語。要小心我們口裡所說的話,因為這樣的話將會使人的心腐敗墮落,以至於落入審判中,這是耶穌所要說的!

4.到底誰才又瞎又啞者

到底誰才是又瞎又啞的人?(12:22-24)又不得醫治呢?今天這件神蹟,我們看到一個又瞎又啞的人,這個人的轉變和法利賽人現況成了一個強烈對比。這個又瞎又啞的人被主醫治之後,能說話又能看見。相反地,這些法利賽人表面上看來是能說又能看,但是他們所說的話,卻顯露出他們像是又瞎又啞的人,因為他們是睜眼說瞎話,使得將來的審判臨到他們。耶穌說:所以我告訴你們:「人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太 12:31-32和合本)台語:所以我給恁講:見若罪惡罪惡謗瀆(pong-tok毀謗)攏欲赦免伊,獨獨謗瀆聖神的,無欲赦免伊。見若講話攻擊人子的,欲赦免伊,獨獨見若講話攻擊聖神的,無論今世來世,無欲赦免伊。(太 12:31-32台語)

耶穌的話使我們看到這些法利賽人,不但拒絕接受耶穌基督所做成的工作,並且加以毀謗褻瀆,這不是脫口而出的問題,而是顯露內心的傲慢與敗壞,他們的話成為他們無法得赦免的記號。

四、你的話

在這裡,看到主耶穌要告訴我們「說話很重要」!在馬太福音第九章時,耶穌對法利賽人批評並沒有做太多的回應,然而在第十二章25-37節這裡耶穌用了很長的篇幅來回應法利賽人的「評論批評」。並做了後面兩節的結論,從耶穌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主耶穌想要傳達「說話很重要」的意念。因此,耶穌接著在33-37節說關於我們「舌頭上的話」的問題。其實這番話,是耶穌用不同的比喻來向法利賽人說明同一個問題「說話」。「說話」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在現今這樣的世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那麼頻繁,關係那麼緊密。說話所產生的影響與後果有時超過人所能知道。「說話很重要」,不是指說話的技巧,主要是指說話的內容,也就是「話」。我說過那樣的「話」嗎? 我們說過那樣的「閒話」嗎? 其實,說話和心思是相連,甚麼人就說甚麼話,我們都在說些什麼話呢?

1.好果?壞果?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箴25:11-12)
「一句汙穢的言語,就如爛蘋果丟在廚餘裡。」

2.是善?是惡?

惡人(歹): πονηρός: 原文的意思有(1).指道德或社會上沒有價值的: 邪惡的, 低賤的, 墮落的,(2)指品質有缺陷的:沒有價值,(3)指使身體不健康的:生病、痛苦, 嚴重, 惡毒的。善人(好) ἀγαθός的原文意思有:優質的、有用的,有益的、好東西,財物極有價值,優點的、有好處的,有幫助的、好行為。我們口裡所說的話是哪一種呢?

3.實話?閒話?

閒話,原文ἀργός作「無用的話」或「無根據的話」。供出來ἀποδίδωμι,原文有:給、付某些責任、償還, 恢復、補償。意思是我們所說的話是需要負責任的、是需要償還和補償與恢復原貌的。我們想過這樣的事嗎? 瑪垃基書3:16說:「敬畏上主的人彼此談論;上主留意聽他們的話。」當我們在與人對話時,上帝也在我們當中,聽我們究竟在說什麼話?

五、屬靈功課

1.語顯出內在

毒蛇的種類!你們既是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呢?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12:34-35和合本)
實驗:這個水杯裡裝什麼? 我想沒有人知道,因為看不到,但是一經碰撞打翻了,就會知道裡面裝什麼。

耶穌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12:34b-35)

主耶穌告訴我們一個檢驗人內在生命的方法,不是只用來檢驗別人,更是要來檢驗自己。如果我們的口吐出來的是惡多於善,那就表示我們的內心也是惡多於善。如果我們說話時,只在乎我們不吐不快,而不在乎對方的感受,那就表示我們是自私的人。如果我們為了自己的益處,而說出似是而非、不負責任的話,那我們就跟這些法利賽人沒有什麼兩樣了。因為我們口中的話語顯出我們內在景況。

2.你的話語帶出影響

我告訴你們,凡是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太12:36-37)

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各書3:2)

廣告商在找產品「代言人」時,一定要找他的可信度高,在教會界,孫叔叔儼然已經成為教會內外各領域有信譽的「代言人」。信主前,孫叔叔所代表的是小丑是壞蛋的記號,演久了就好像那麼一回事,但是,當孫越叔叔信主後,他不僅是最佳公益的代言人,也成福音的出口,他說的話帶出好的影響力!因為在他生命不一樣!

當我們說「話語是有影響力」時,表示有好的影響力和不好的影響力。但這不表示我們不會說錯話、或是我們從未說過謊、說不好聽的話、甚至批評論斷的話,多多少少我們都在言語上都有過失、都有後悔的時候。雅各書3:2「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很清楚地聖經告訴我們,我們都會有過失,但是,當我們認識神之後,我們就要被「上帝的話語影響」,不再是任憑自己口無遮攔、肆無忌憚地無的放矢。而是我們要漸漸地被上帝的話語充滿、影響,使我們的過失漸漸減少、學像耶穌。我們是上帝家裡的人、是上帝的兒女、是基督徒,我們一開口就表明我們是基督徒、是認識神、屬乎神的人。我們成了上帝話語的「代言人」,端賴我們是否先受上帝話語的影響與充滿,使我們可以溢出上帝的話語來帶出好的影響力與見證。特別要留意「閒話」的破壞力,感覺不一定是事實,就算是事實,事實不一定是真理!弗4:29 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

3.你的話語決定結果

話語真正影響深遠的是他所造成的「結果」。法利賽人是我們的借鏡和提醒,話語所造成的結果是終極性的。31-32節耶穌說:人一切的罪和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惟獨褻瀆聖靈,總不得赦免。凡說話干犯人子的,還可得赦免;惟獨說話干犯聖靈的,今世來世總不得赦免。如果我們常常將神的話放在心裡,我們的口就會常常說出合神心意的好話。當審判的日子,我們就可以看到話語所決定的結果也是合神心意的。

六、結語:畢老師的蘋果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繪本故事:畢老師的蘋果

普村是個小村莊,畢老師正向棒球隊的小選手們說恭喜,恭喜他們打了一場漂亮的棒球賽。 他們輸了,但是沒有人在意,因為他們真的玩得很高興。

畢伯帝老師是赫普村小學的歷史老師。每年夏天的每個星期六,他都會安排球賽,讓他的學生和其他學校的學生比賽。

比利立頓是畢老師的學生,他最喜歡打棒球,而且他覺得畢老師是全天下最棒的老。每次球賽結束,比利都會留下來幫忙整理球和球棒。等到整理完,畢老師總會笑著跟他說:「謝謝嘍,辛苦你了。我們下星期六見。」

赫普村的市中心有條小小的街道,畢老師在球賽後總會沿著市中心的街道走回家,一路上跟他認識的人揮手打招呼,而那些人也會揮手向他問好。經過傅卡迪的水果店時,他會停下來讚美傅先生店裡的水果有多新鮮,然後挑一顆最紅最亮的蘋果放進袋子,再繼續路程。
這天,湯米提巴頓站在對街,用好奇的目光看著畢老師離開水果店。他自言自語的說道:「好奇怪喔,畢老師沒付錢就走了。」

湯米踏上滑板,趕緊去跟朋友們說他的大發現。

星期六又到了,畢老師的學生又打了一場球賽。他們和平常一樣又輸了,但是沒有人在意,因為他們玩得很高興。

比利留下來幫忙整理球具。整理好以後,畢老師和往常一樣走路回家。他沿路和他認識的人打招呼,那些人也向他問好。經過傅先生的水果店時,畢老師停了下來,挑了一顆最紅最亮的蘋果,放進袋子,然後繼續上路。

湯米和他的朋友們在對街看,他們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事---畢老師沒付錢就走了!他們迫不及待的跟其他朋友說,朋友又告訴他們的爸媽,爸媽又跟鄰居講,鄰居再跟朋友說......事情就在小小的赫普村裡傳開來了。

星期六又到了。棒球場上只有畢老師一個人。正當他覺得奇怪時,他看見比利哭喪著臉向他走來。

畢老師說:「比利,你來啦!其他人都上哪兒去了?」比利沒有回答。畢老師又問:「怎麼了?」比利低著頭,盯著地上說:「大家都說你是小偷。」畢老師一臉困惑,脫下帽子抓了抓頭。他問比利:「是誰說我偷東西?我又偷了什麼呢?」比利回答:「是湯米和他的朋友說的。他們說你在傅先生的水果店,沒付錢就拿了蘋果。他們還說看過兩次呢。」「啊,原來如此。」畢老師一面說,一面戴上帽子。他對比利說:「我們去跟傅先生談談這件事吧。」

他們沿著市街中心的街道走。畢老師一路向他認識的人打招呼,但是那些人都不理他,有的還假裝沒看到。最後畢老師和比利來到傅先生的水果店。

傅先生探出頭來打招呼:「你們怎麼會在這裡?不是應該在打棒球嗎?」

畢老師說:「今天沒有球賽。我早一點過來拿蘋果,可以嗎?」

傅先生回答:「當然可以啊。你星期六早上來買牛奶的時候,都會先付蘋果的錢。你想要什麼時候來拿蘋果都可以啊。要不要那顆最大最亮的紅蘋果?」

畢老師拿了蘋果,微笑著把蘋果遞給比利。

比利說:「謝謝,但是我要先去找湯米,跟他說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畢老師回答:「順便叫他來我家,我想跟他談談。」

沒多久,比利就找到了湯米,跟他說畢老師和蘋果的事,也告訴他畢老師想跟他談談。於是湯米飛奔到畢老師家,他按了畢老師家的門鈴,畢老師出來幫他開門。他們站在門邊,看著對方好一會兒。湯米先開口:「天啊,畢老師,我不知道事情是那樣的。我不應該亂說話,但是你看起來真的像是沒付錢就拿了蘋果。」畢老師抬了抬眉毛,感覺有一股暖風拂過臉龐。

「看起來像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事實是什麼。」

湯米低頭看著鞋尖說:「真的很對不起。我該怎麼補救呢?」

畢老師深深吸了一口氣,抬頭看著天上一朵小小的雲。他說:「我跟你說怎麼補救。去找個塞滿羽毛的枕頭,一個小時後拿到棒球場的內野區給我。」湯米點點頭,然後跑回家拿枕頭。

一個小時後,湯米帶著枕頭,在投手板那兒和畢老師碰面。畢老師說:「跟我來。」
湯米不知道畢老師的葫蘆裡在賣什麼要,但還是跟著畢老師,往看台走去。等他們走到看台的最高處,畢老師說:「今天的風真大啊。」湯米點點頭表示同意。

「用這把剪刀把枕頭剪開,然後把裡面的羽毛抖出來。」

湯米一臉疑惑,但還是照著做,心裡慶幸畢老師這麼簡單就原諒了他。

千百根羽毛被風吹起,飛得又高又遠。

湯米鬆了一口氣。他問畢老師:「這樣就算補救了嗎?還要我做什麼事嗎?」畢老師說:「你還要做一件事,現在去把羽毛統統撿回來。」湯米回答:「全部撿回來?不可能吧。」畢老師說:「你散佈的謠言也是一樣。我受的傷害是不可能彌補回來的。看,每一根羽毛所代表的,就是一位赫普村的居民。」湯米想了好一會兒,才明白畢老師的意思。最後,湯米說:「我猜,我該做的事還多著呢。」

畢老師露出微笑,對湯米說:「沒錯。以後不要那麼快就去評斷別人,記住你說的話會造成多大的影響。」畢老師拿出一顆又紅又大的蘋果給了湯米,然後轉身回家。

神的話,在人的心裡孕育,在舌上成形,最後經由話語數訴說出來,就變成屬靈的力量,釋放在人裡面的神的大能!(查爾斯凱普斯Charles Capps/神話語的全能) 願我們的話語都能見證了上帝與我們同在!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幸福(Happiness)

講道內容
講題:幸福(Happiness)
經文:路得記第一章16-17節
主講:蔡茂堂 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九月十五日


 講道影片

Ⅰ.引言:幸福的麵包(三島有紀子)

今年中秋節在九月十九日,是個闔家團圓的日子。這一天除了吃月餅、柚子外,牧師團隊準備一份資料,提供大家在中秋節時舉行家庭禮拜之用。正所謂中秋月圓親人團圓,家庭禮拜神恩綿綿,希望大家可以藉此,漸漸地建立家庭祭壇,與上帝親近,品嚐幸福的感覺 。                                                                                    

Ⅱ.幸福的麵包

今年教會的同工們思考教會的未來方向時,一致希望能讓兄姐們更有幸福感。因此,我們一起看了「幸福的麵包」這部電影,從影片中同工們得到很大的收穫。希望大家有機會看過這部影片後,願意與教會同工們一起營造使人幸福的教會。這部電影是從作家三島有紀子二零一一年所出版的小說改編的,大致內容如下:

總是有一款麵包,可以撫慰我們的沮喪、拭去我們的淚水、加深我們的喜悅,讓即使平凡如水的日子,也都變得有滋有味。我們的店在北海道一片碧藍湖水和無際草原之間。這裡只有季節,沒有時鐘;只有手工,沒有快速。竭誠歡迎您的光臨。店主人的話:理惠。

就在我對未來失去信心的時候,因為偶然的機緣,來到這裡開了一間飄散著木頭香味的咖啡屋。我喜歡為客人烹煮手工咖啡,也喜歡用當令的新鮮食材來做菜,我更珍惜每一次人與人的相遇。在喜歡的時候,做喜歡的事,為喜歡的人。店主人的話:水縞尚。

有一次理惠煮了馬鈴薯湯,說「配麵包一定很好吃。」於是我決定開始學做麵包。在做鄉村麵包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做麵包的樂趣。看著理惠大口吃下我所做的鄉村麵包時,我不由地想,絕對不能忘記這一刻,我要為她做一輩子的麵包!可以做出各種不同形狀的麵包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今日特惠:咕咕洛夫─帶你領悟愛情的真滋味。

顧客評價─香織:我被男友拋棄,直到在「Café Mani」吃了「咕咕洛夫」麵包,才終於瞭解可以一起分享的關係才能長長久久。最佳人氣;團圓麵包─讓人與人之間更加靠近。

顧客評價─未久:我和爸爸的關係原本陷入了冰點,當「Café Mani」鬆軟的團圓麵包沾著南瓜濃湯入口,父女兩人的心結也漸漸融解。

主廚推薦:豆仁麵包─讓你重新發現生命的美好。

顧客評價─阪本:我唯一的女兒在地震中死去,老伴又重病纏身,我原本想在這趟人生的最後之旅中讓生命解脫,沒想到因為「Café Mani」熱騰騰的豆仁麵包,讓我又重新找到繼續活下去的勇氣。今天,你想吃哪一款麵包?

幸福的麵包。

小說出版後獲得極佳的反應,很多人給予很高的評價,而台灣也翻譯了中文的版本。三島有紀子於是自編自導,將小說拍攝成電影,請到原田知世飾演女主角:理惠,大泉洋飾演男主角:水縞尚。下面是預告內容:
「早安,熱騰騰的麵包出爐了。」

在北海道月浦小鎮,有一間販賣幸福麵包的咖啡店。「請享用。」「我開動了。」「夫婦兩人一起經營這家店嗎?」「是的。」「她一路跟著你到這麼遠的地方啊?真是辛苦了。」「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在喜歡的地方,跟喜歡的人一起。」人生時而艱辛,「電車可以隨時變換軌道,人生的軌道卻沒那麼容易改變。」卻也有平凡而美好的小確幸。「真好看耶」「是啊」「真不錯」「我來沖杯熱牛奶。」「簡單的麵包也不錯喔。」「有些事要兩人合力才能完成。」人生總會越來越好。「我想要的東西只有一個。」「是什麼呢?」「秘密。」北海道四季美景一覽無遺。幸福的麵包。分享,使我們彼此心意相通。
「有一個字叫做『Companio』,Companio』是我最喜歡的字。您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嗎?」「是什麼意思?」「給您一個提示。這個字的由來是,一起分享麵包的人們。是什麼呢?」「水縞先生,我知道『Companio』的意思了。一起分享麵包的人,不就是家人嗎?」「很可惜,正確答案是『同伴』。我覺得同伴就是家人的原點。」

1.理惠親身經歷孤單與憂傷

這不是一部宗教電影,但在將近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中,我卻看到許多與基督教信仰的連結。女主角理惠原本心裡有許多憂傷、幾乎要自殺,因著男主角水鎬邀請,一起離開東京到北海道經營一家咖啡麵包店,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是,每當夜裡店裡的客人都離去後,她總是會到戶外仰望月亮,心裡似乎充滿了孤單與憂傷。所以,對於店裡那些憂傷的人,總是特別能夠體會他們的痛苦。

我們的主耶穌不也是如此嗎?「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太26:38)他也曾在客西馬尼園裡經歷過孤單和憂傷,所以他能體諒我們人生所遭遇的艱難。

2.時生與香織分吃咕咕洛夫

第一段故事中,香織因為感情遭遇挫折而到北海道旅行,在那裡認識了擔任鐵軌工人的時生。麵包店為了幫香織慶生,特地烤了咕咕洛夫麵包,當他們擘開麵包分享的那一刻,才發現真正的幸福,是找到一個願意彼此陪伴過生活的人。

耶穌要離開門徒之前,與他們一起吃最後的晚餐時,耶穌也做了擘開麵包的動作。「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太26:26)因此,擘開麵包的動作在基督教信仰具有重要的意義,代表著主耶穌願意成為人們生命的伙伴。

3.未久與父親同喝南瓜濃湯

在秋天季節裡,公車站牌下的小女孩因母親離婚出走,獨自承擔心裡的孤單,面對父親,無話可說,甚至不想上學。理惠將小女孩接到店中,煮了令她懷念,媽媽的南瓜濃湯,並且邀請她的父親一起享用。雖然,湯的味道和小女孩母親所煮的不一樣;卻讓這對父女相互擁抱痛哭,不願意碰觸的家庭撕裂傷口,開始得到修復,如薄冰般的父女關係,得到溫暖。

耶穌的十字架也是如此,教導人們靠著十字架的愛,彼此和好,化解關係裡的問題:「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弗2:16)

4.時生與阿彩共享豆仁麵包

寒冷的冬天裡,一對老夫婦來到。他們原本經營的澡堂,在地震中震垮了,唯一的女兒也在地震中死去,這時妻子竟然又發現罹患癌症,萬念俱灰之下他們覺得:「不如死了算了。」他們旅行到了月浦,這是他們過去婚姻發生危機時,最後和好的地點,想在那裡結束生命。當水鎬與理惠發現他們的意圖後極力勸阻,在風雪中帶著二老回到溫暖的店裡,並且做了豆仁麵包與老夫婦分享。不料,一向不吃麵包的太太,竟然一口接著一口吃著。看到妻子在生命即將結束時,仍願意嘗試新事物的態度,讓老先生萌生了願意活下去的念頭,於是兩人放棄自殺,決定重新開始。

耶穌復活的盼望不也是如此?讓人們在絕境當中,找到新生命的盼望曙光:「你們也因著他,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又給他榮耀的上帝,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上帝。」(彼前1:21)

5.瑪尼就是陪伴身旁的水縞

電影的最後,理惠終於找到她夢想中的瑪尼。瑪尼是一本繪本故事裡的主人翁,每天騎著腳踏車運送月亮,並和月亮對話。理惠從小一直尋找著心目中的瑪尼,在繞了一大圈之後,終於發現,其實瑪尼就是一直在她身旁,不離不棄陪伴她的水縞。

耶穌離世前,在橄欖山上也對門徒說:「我會永遠陪在你們的身旁」。「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III.伯利恆麥穗

對應「北海道的麵包」,聖經裡也有「伯利恆的麥穗」。那是個婆媳之間相互陪伴的幸福故事,讓我們從中學習什麼是「幸福」!類似「幸福的麵包」的風格,它也是田園詩歌式的故事。

1.路得對拿俄米不離不棄陪侍

故事的開頭,描述了一個悲慘的處境,一位老婦人,丈夫和兩個兒子都過世了,家裡只剩下媳婦們和她,婆婆因此想返回故鄉。大媳婦聽從勸告,回娘家了,但二媳婦捨不得年邁的婆婆獨自一人,決定無論如何,要陪婆婆回家鄉去。「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得1:16)。媳婦路得是摩押人,原本不認識耶和華;而婆婆拿俄米是猶太人,敬拜耶和華。婆婆的一生,讓摩押媳婦看到的,是她敬拜耶和華,卻不幸福,且晚景淒涼。但是,為什麼路得還要隨婆婆去猶太,敬拜她的上帝呢?可見得拿俄米在苦難的人生中,顯現出一個吸引路得的信仰態度,進而使路得想要跟隨。以賽亞書記載,耶和華說:「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賽54:10)當人在極度孤單、絕望和困難的時刻,對於「慈愛」和「恩典」的感受會特別的敏銳,當別人給予些許愛心時,會有著特別深刻的感受。

2.波阿斯與工人願神同在祝福

當婆媳抵達伯利恆時,正是收割大麥的季節。因為貧困,路得必須到大麥田撿拾工人收割時,遺落下來的麥子,婆媳兩人才能度日。出入大麥田的路得,聽見田主人和工人們的對話:「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對收割的人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他們回答說:『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得2:4)這裡的「同在」對應著「賜福」,亦即上帝給人最大的恩典就是同在、陪伴。無論是我們辛苦工作時,或孤單時,祂一直陪伴著我們。

雅各在逃難時,上帝在夢中向他顯現,讓他看見天梯。耶和華對他說:「我會與你同在,一路上保佑你,最後會帶領你回故鄉。」雅各求上帝,除了同在、保護、帶領返家,還要賜予每日的飲食所需,上帝也答應他。「雅各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的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創28:20-22)。所以,除了「同在」,還伴隨著其他的恩典──保護、供應和引領。

3.波阿斯對路得所表現的恩慈

當波阿斯看見路得時,他以仁慈相待。首先,「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啊,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裏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裏,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得2:8)他讓路得有人陪伴、不落單,讓她不會害怕。接著又說:「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你。」這顯示他保護路得不受人欺負。擔心路得沒水喝,所以說:「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裏喝僕人打來的水」(得2:8-9)這是表示對路得的供應。還吩咐路得:「我的僕人在那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這表示引領。從波阿斯與路得的簡單幾句對話,呼應了耶和華與雅各的對話。可以令人感到幸福的,正是這裡提到的同在、保佑、供應、跟引領。

在舊約,耶和華為了保護寄居的、孤兒、寡婦,所以訂定「拾穗的律法」(Gleaning Law)。「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給你。」(申24:19)特別吩咐以色列有田產的人,收割時不可以收得一乾二淨,要遺留些許在地上,讓那些沒有田產的窮苦人,可以得到一點維生的糧食。有盈餘的人,要幫助在人生路上正遭逢不幸、面臨掙扎的人,給他們留條活路。
4.路得遠離故鄉投靠神得賞賜

路得是摩押人,跟隨婆婆去猶太,意味著她必須離開故鄉與親族,到陌生的環境去。在那裡她們沒財產,她還需要奉養年邁的婆婆,因此,波阿斯對路得的行徑非常感動,「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得2:11-12)。這是路得讓人非常欽佩之處。信仰之父——亞伯拉罕也曾有類似的經歷:「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12:1-2)因此,當人們願意離開原本所倚靠的,去到異地,完全地信靠上帝,經驗上帝的同在、保佑、供應和引領,這時,就會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5.波阿斯請路得同分享餅與醋

當中午大家在樹下吃飯歇息,不是僱工的路得,不好意思與大家同席吃飯,只能躲在一旁,波阿斯卻主動邀請她一同用餐。「到了吃飯的時候,波阿斯對路得說:「你到這裡來吃餅,將餅蘸醋裡。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邊坐下;他們把烘了的穗子遞給她。她吃飽了,還有餘剩的。」(得2:14)一起用餐這點很重要,在這部電影裡,正是一起分享麵包,這是培養同在感和陪伴感的最佳時刻。吃完後,路得還可以打包一些食物,回去給婆婆吃。

教會初期能快速成長,除了因為主日大家聚集敬拜之外,另外就是在家中擘餅,擘餅就是進食。「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6-47)眾人坦承、高興地分享食物,我想這是重要的。如同「幸福的麵包」電影所描述,當眾人一起進食的時候,內心的情緒就會浮現,可以分享、得到釋放。

6.路得求至近親屬波阿斯照顧

接著,婆婆告訴她,上帝為了照顧落難的人,除了撿麥穗的律法之外,還訂了另一條規定:「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他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娶他為妻,與他同房。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申25:5-6)換言之,對那些男丁都過世、斷了後代的家庭,上帝訂了一條律法,要求近親必須娶死者的遺孀,並且供應、保護她;兩人所生的第一個孩子,要歸到她先夫的名下。這是「近親結婚」的定律(Levirate Law)。身為摩押人的路得,對這些當然一無所知,而且一個女人,怎麼好向人開口提出這個請求。因此婆婆教導路得,等到收割結束,四下無人時,去找喝醉了的波阿斯,向他提出請求。「到了夜半,那人忽然驚醒翻過身來,不料有女子躺在他的腳下,他就說:『你是誰?』回答說:『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你的衣襟遮蓋我,因為你是我一個至近的親屬。』(得3:8-9)可是,這個請求不像撿麥穗那麼簡單,是會影響到波阿斯的家庭、財產…。當波阿斯聽完路得的請求,他沒有隨從自己的情慾,反而對路得說:「我非常願意,但在這之前,還有一些程序要完成所以請注意,不要讓人知道妳來我這裡,不然會破壞妳的名節。。」

7.波阿斯願意為路得近親買贖

波阿斯不只願意娶路得,他還要「近親買贖」(Goel)。隔天一早,波阿斯就到城門口,找一位比自己與拿俄米家更親近的親屬,問他是否願意買下拿俄米的田產,幫助她們度過難關?這位親屬原本願意,想用低廉的價錢買到田產;但當得知,如果買了田地,還要娶寡婦路得,為她先生留後時,這位親屬就面露難色。想到買田地、娶寡婦,生了兒子,歸別人,孩子長大後,還要將原本的田產歸還,實在太不划算了。在以色列有一條「脫鞋的律法」——若有人不願意履行義務,可以當眾脫下鞋子,交給下一個順位的人選承接。於是,那人就脫下鞋子,交給了波阿斯。「波阿斯對長老和眾民說:「你們今日作見證,凡屬以利米勒和基連、瑪倫的,我都從拿俄米手中置買了;又娶了瑪倫的妻摩押女子路得為妻,好在死人的產業上存留他的名,免得他的名在本族本鄉滅沒。你們今日可以作見證。」」(得4:9-10)在此看來是一個普通人的決定,其中卻是包含極大的恩慈和愛,讓一個家庭重新被建立起來。這就是「近親買贖」(Goel),買者是「近親買贖者」(Kinsman Redeemer)。兩個字屬同一個希伯來原文,第一個字是「近親」,第二是「買贖」,人稱「近親買贖的律法」。
8.波阿斯與路得成大衛王曾祖

最後,波阿斯與路得結婚了。根據波阿斯的說法,他可能已經年紀老邁,而路得仍是位青春少婦。一般年輕女子,通常不會想嫁個「老」公,但路得為了遵行上帝的吩咐,給過世的丈夫留下後代,她選擇嫁給近親,這點令波阿斯非常感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人所生的兒子竟然就是日後大衛王的祖父──波阿斯生俄備得,俄備得生耶西,耶西生大衛。(得4:21-22)

而根據馬太福音第一章的記載會發現,原來波阿斯的母親也是外國人,是迦南地的妓女——喇合。(太1:5-6)所以,這是一個很特別的家族,而耶穌基督就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族。從他們的故事,可以看見上帝的恩典不只給猶太人,也給予外邦人、和不信的女子,讓她們有機會名留耶穌的族譜。

IV.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黑暗世代中閃耀平凡恩慈

這些故事讓人看到,即使在黑暗的世代裡,透過平凡的人們,在生活中所表現的仁慈、陪伴與分享,仍然可以發出耀眼的光芒。士師記21:25:「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而在這樣的世代又發生飢荒,一個猶太人為了生存,帶著妻兒搬到摩押地謀生,不料水土不服,自己與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拿俄米的意思是「甜的」,可是她一生的經歷卻是瑪拉「苦的」。可是聖經作者很有趣,他寫到拿俄米帶著路得返鄉時,「剛好」是收割大麥的季節,故事就在收麥穗中進行。路得看人收麥穗,便去撿拾,婆婆詢問後,得知是在波阿斯的田裡,這位波阿斯「剛好」是她們的近親。這兩個微妙的「剛好」——時間、地點的剛好,與其說是巧合,不如說是上帝在人心未察覺時,默默地帶領人,這也被稱為巧遇中神聖的供應(Divine Providence in Coinicidence)。由於這兩個「剛好」,演變出一個美麗的故事。在這故事裡沒有偉大君王的出將入相,只有平凡老百姓,家中發生的事情。卻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故事,誕生出最偉大的君王。我看到,「平凡中看見偉大」(Extraordinary in Ordinary)。

2.拿俄米在苦難中信仰堅持

在苦難中,拿俄米失去一切,僅剩信仰。聽到耶和華祝福故鄉,她說「我要回去」。拿俄米這名字的意思,是「甜的」,她一生跟隨耶和華,卻一生受苦,她回到猶大時,要人不再喚她作「甜」,要叫她「苦」(瑪拉)。她說:「不要叫我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從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不要叫我拿俄米。」(得1:20-21)雖然聖經沒有明白寫出拿俄米仍堅持信仰,但從媳婦路得說:「妳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可得知拿俄米仍敬拜上帝。

作為基督徒,如果只求得到上帝的祝福,生活平安、順利、興旺,其實與拜媽祖是沒有兩樣的。但是,拿俄米遭遇苦難與不幸,仍然敬拜耶和華。在巨大的苦難底下,她仍堅持信仰。在此似乎看到約伯的影子,在約伯記裡,約伯的妻子責備他說:「信靠上帝沒有用處。」約伯回答:「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因此,在拿俄米的身上,看見一個非常美麗的,信仰的身影。

3.路得與拿俄米的互相照應

拿俄米是年邁的寡婦,要倚靠路得來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她就把所拾取的帶進城去給婆婆看,又把她吃飽了所剩的給了婆婆。」(得2:18)而拿俄米對猶太律法的知識,則是路得所沒有的。拿俄米知道律法,會幫助窮人、和斷絕後嗣的人家。拿俄米照著所知道的,幫助路得。「路得的婆婆拿俄米對她說:「女兒啊,我不當為你找個安身之處,使你享福嗎?」(得3;1)所以,她們是彼此幫助的,路得照顧拿俄米,拿俄米也教導路得。這是一幅互相照顧的美麗圖畫。

「幸福的麵包」的故事中也有類似情節。看起來是水鎬、理惠幫助光臨店裡的客人;但其實,理惠自己的問題與掙扎,也在與客人們的互動中得到醫治;並且發現,所尋找的瑪尼,一直在身邊。所以,是誰醫治誰?誰幫助誰?很難說。有時候,人以為自己是在幫助別人,但或許就在幫助對方時,沒想到同時也從對方身上,得到一些寶貴的功課,進而獲得幫助。聖經說:「你們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來10:24)。

4.波阿斯照顧路得正人君子

有時候幫助別人時,會不小心越過不能跨越的界線。關懷探訪不幸的人,很好。但要記得,有些事情不能做,因為當中有一些界線。路得半夜拜訪波阿斯,請求他依照律法幫助她們時。波阿斯知道,當晚不能作什麼,只能先保護路得的名節。等到天明,照著律法成為最近親屬後,才能履行對路得的承諾。這樣「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愛心是令人尊敬的。波阿斯說,「女兒啊,現在不要不要懼怕,凡你所說的,我必照著行;我本城的人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女子。我實在是你一個至近的親屬,只是還有一個人比我更近。你今夜在這裏住宿,明早他若肯為你盡親屬的本分,就由他吧!倘若不肯,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為你盡了本分,你只管躺到天亮。」(得3:11-13)新約也說:「你們親嘴問安要聖潔。」(林後13:12)這是教導信徒的行為要有節制、秩序。波阿斯知道進行這件事有既定的優先順序,程序要符合猶太律法的規定,而且要保護路得的名譽和安全。波阿斯真是令人越看越佩服。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晚上做了許多「沒做事的做事」,讓人看出他實在是一位充滿愛心的人。

5.上帝的恩典超越既往過失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押人拒絕幫助以色列人,因此上帝發誓,摩押人的後代直到第十代,都不准入以色列人的會。「亞捫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他們的子孫,雖過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華的會。因為你們出埃及的時候,他們沒有拿食物和水在路上迎接你們。」(申23:3-4)。但是,路得是摩押女子,她不只進猶太人的會,還嫁給猶太人、生兒子,最後,還成為大衛的曾祖母。上帝不是因以色列人落難時,摩押人拒絕接待他們食物與水,而咒詛他們嗎?但是,當以利以謝一家落難到摩押地時,摩押人接待他們,讓他們居住,還與他們通婚、建立家庭。看起來,此時的摩押人不同於過去的摩押人,因此上帝也就不再堅持誓言。

出埃及時,猶大支派的是拿順(民1:7),它的順序是:「猶大從她瑪氏生法勒斯和謝拉;法勒斯生希斯崙;希斯崙生亞蘭;亞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就是出埃及時期的猶大支派領袖,「拿順生撒門;撒門從喇合氏生波阿斯」(太1:3-5)算一算,若從拿順算起,波阿斯僅是第二代。注意,上帝說十代不能進入,但是到第二代上帝就不再記念他們的過錯。路得願意放棄原本的信仰,歸順耶和華,上帝就接受她。上帝說:「犯了罪就要受審,可是當人願意認錯、到上帝面前時,上帝接受。」上帝的慈愛往往超越祂的公義。

再者,從這個故事往前、往後展開,會發現耶穌的祖先中四位女子特別的故事。第一位是他瑪氏。他瑪也是近親結婚的受害者,她嫁給猶大的長子,丈夫不幸死亡,照規定次子要娶她,生孩子給長子留後。但是弟弟俄南只願意娶美麗的嫂嫂,卻不願讓她懷孕,因此惹動上帝的憤怒,以致上帝讓他死亡。長子與次子都死了,猶大擔心幼子也喪失性命,便要他瑪暫回娘家居住,等到三子長大成人。但是等到老三成人後,猶大仍不願意讓他瑪嫁給么兒。他瑪只好裝扮成妓女,坐在城門口設計勾引猶大與她發生性行為,好為先夫留後。並且留下猶大的印章和柺杖,作為憑據。當別人告訴猶大,他瑪不守婦道時,他瑪拿出猶大的印章與柺杖。一切都因猶大不義在先,該做的事沒做,不該做的事做了,造成今日的局面。這是個悲慘的故事,雖然在道德上他瑪的作法令人爭議,但她堅持遵從上帝的吩咐,不嫁外人,要從丈夫家中留後。所以她雖有不對之處,上帝仍然原諒她,讓她成為耶穌的先祖之一。

後來他瑪生下一對雙胞胎,哥哥名叫法勒斯、弟弟名叫謝拉。法勒斯生希斯崙、希斯崙生亞蘭、亞蘭生亞米拿達、亞米拿達生拿順、拿順生撒門。撒門時期,正是以色列人要進入迦南地時。當時,以色列人派了兩個探子前往刺探,結果被發現而遭到迦南人的追捕。他們逃跑中得到一個妓女喇合的幫助,從城牆上的窗戶墜下離開。這位妓女知道耶和華要把迦南地賜給以色列人,決定相信耶和華,所以請求探子攻城時,放過她和家人的性命。他們約好窗戶上綁一條紅布為記,攻城的以色列人不殺窗上有紅布的人家,紅布就成為喇合一家得救的記號。喇合是妓女,所作所為是叛國的行為,但她因為敬畏、順從上帝,後來也被接納到耶穌的祖先裡,成為路得記中充滿愛心的波阿斯之母。來自一個異族通婚、敵國聯姻的家庭,使得波阿斯對外族有著寬大的心,間接促成後來波阿斯也遵行上帝的律法,娶了路得,與她「近親結婚」(Levirate)。

最後一位也是不幸的故事。因為大衛王看見沐浴中的她,吩咐僕人帶她入宮同寢,導致丈夫被謀害,自己名聲掃地。但是這位女子也被列在耶穌的祖先裡,她就是「烏利亞的妻子」。
這四個女人的婚姻或遭遇都是不幸的,但上帝的恩典卻臨到她們。使人看見,上帝的恩典超越了人不幸的背景,或過去的錯誤。

6.主耶穌成為我們近親買贖

最後,我們可以發現,耶穌基督就是那位「近親買贖」(Goel),他是我們的至親,願意為我們買贖,不是用錢、而是用他的生命。路得記最重要的寓意是,波阿斯所預表的,正是耶穌基督,是我們的近親買贖者。「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出於一。所以,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 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來2:11,17)。

V.結論

願神增添我們陪伴分享憂傷分擔的幸福

經上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願上帝加添我們教會分享陪伴、分擔憂傷的幸福。

禱告:

主啊,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滿著幸福。這些幸福,有的是從上帝而來、有的是從人而來。求上帝幫助,在日常生活中,當看見周圍有不幸的人時,願意成為他們的陪伴,與他們一起分享,分擔他們的憂傷,好讓大家在這過程中,都更為幸福。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