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內容 : 啟示錄系列(二十) 四號角(Four Trumpets)
經文:啟示錄八章7-13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一月十三日
講道影片 : 啟示錄系列(二十) 四號角 (華)
Ⅰ、引言:四號角
今天講道的主題是啟示錄第八章中七個號角的前「四個號角」,如同前段經文的七個印也會先討論前面四個印,這似乎是以「四」與「三」分成兩組。在第八章七至十三節的這段經文,最多出現的詞是「三分之一」,與前段的四個印不同,在灰色的馬出來的時候,地上的人要死去四分之一,因而我們可以比較前四印與前四號的異同處。
我們一起來觀賞一段相關的影片:
拿著七枝號的七位天使,就預備要吹。第一位天使吹號,就有雹子與火攙著血丟在地上,樹的三分之一被燒了,一切的青草也被燒了。第二位天使吹號,就有彷彿火燒著的大山,扔在海中,海的三分之一變成血,三分之一的受造物,就是在海中的活物死了,船隻也壞了三分之一。第三位天使吹號,大星從天上落下,燃燒著好像火把,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眾水的泉源上,這星名叫「茵蔯」,眾水的三分之一變為茵蔯,許多人因水而死,茵水變苦。第四位天使吹號,日頭的三分之一被擊打,月亮的三分之一還有星辰的三分之一也都被擊打,以致日月星的三分之一黑暗了,白晝的三分之一沒有光,黑夜也是這樣。我又看見聽見一個天使飛在空中,大聲說:「禍哉!禍哉!你們住在地上的民」。因為三位天使就要吹那其餘的號的聲音。
Ⅱ、由七印到七號
1.前四印與前四號緊密相連
前四印與前四號的描述,兩者相同之處,都是很緊密的,且僅以一至兩節的經文說明。開第一個印時出現的白馬,代表著政治的問題;第二個印是紅馬,是戰爭的問題;第三印是黑馬,是飢荒;第四印是灰馬,是在說死亡,「 我看見羔羊揭開七印中第一印的時候,就聽見四活物中的一個活物,聲音如雷,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拿著弓,並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 揭開第二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二個活物說:『你來!』就另有一匹馬出來,是紅的,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又有一把大刀賜給他。揭開第三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三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手裏拿著天平。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或譯:死亡)、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啟6:1-8)前四印的揭開,僅用了八節經文描述。而前四個號則為,吹第一號時有「火雹燒地」;第二號則有「火山墜海」;第三號有「火星苦水」(火星掉到水源成為苦水);第四號是「日月星黑」(日月星都黑掉三分之一)。
2.前四印地禍而前四號天災
前四印講的是政治、戰爭、飢荒、死亡,這是地上的災禍。前四個號是從天上來的,火雹、火山、火星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災禍從地上衍伸到從天上而來,這樣的描述越來越不像是世間的災禍,而是從「上帝來的審判」。
3.五六印與五六號詳細描述
第五、六印和五、六號則用比前四印、四號較長的經文,約為一章的篇幅作敘述說明,著,,,內容也不盡相同。第五印是說祭壇下有殉道者在向上帝禱告;第六印則為那些不信的人,因天翻地覆躲在山洞裡向山禱告,期望山能遮蔽他們,以免被上帝審判。這是兩個不同的禱告,五、六印發生的事,描寫的比前面四個印還要詳細些。
第五號是「蠍尾蝗蟲」,有著蠍子尾巴的蝗蟲跑出來;第六號是「蛇尾獅馬」,有著蛇尾巴的獅馬。在第五、第六號中詳細描述著這些蝗蟲、獅子的模樣與特徵。
4.六七印與六七號中間暫停
第六印跟第七印之間,及第六號跟第七號之間都有一個「暫停」。在第六與第七的中間隔了一至兩章的經文,並且用這段暫停的時間描述將會發生的事情。
第七印是把十四萬四千人蓋印,要保護他們,所以第六印和第七印中間是有很多人拿著棕樹枝穿著白衣。第六、七號中間則是約翰吃小書卷的過程,和有兩個見證人殉道。
5.七印引七號而七號引七碗
第六印之後,第七印引出來的是七支號角,當第七號角吹響時出現七個碗,「羔羊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約有二刻。我看見那站在上帝面前的七位天使,有七枝號賜給他們。」(啟8:1-2)啟示錄第十五章記載著:「那掌管七災的七位天使從殿中出來,穿著潔白光明的細麻衣(細麻衣:有古卷是寶石),胸間束著金帶。四活物中有一個把盛滿了活到永永遠遠之上帝大怒的七個金碗給了那七位天使。」(啟15:6-7)
6.七印毀四分一七號三分一
印與號不同處為七個印是毀掉四分之一,「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或譯:死亡)、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啟6:8)。七個號是毀掉三分之一,「第一位天使吹號,就有雹子與火攙著血丟在地上;地的三分之一和樹的三分之一被燒了,一切的青草也被燒了。」(啟8:7)
在七個號中所描述的都是用三分之一,不若七印當中僅有第四印以四分之一作表徵。所以,天使吹的七個號當中,「三分之一」似乎為普遍性的。
III、四號角之天災
1.火雹攙血燒毀地樹草
四號角帶來的天災也各自不同,第一個號角帶來的是「火雹」,火燒的雹和冰雹不同;第二個號的「火山」比火雹大;第三個號則是整個「火星」掉下來,在程度上越顯越大,災害是越來越可怕。
火雹在聖經中第一次出現是在「出埃及記」。法老王因不允許摩西與亞倫向他請求讓以色列民離開為奴的埃及地,在上帝給予法老王十次機會時降下的「十災」中,「火雹」是第七災。「摩西向天伸杖,耶和華就打雷下雹,有火閃到地上;耶和華下雹在埃及地上。那時,雹與火攙雜,甚是厲害,自從埃及成國以來,遍地沒有這樣的。在埃及遍地,雹擊打了田間所有的人和牲畜,並一切的菜蔬,又打壞田間一切的樹木。」(出9:23-25)那時「火」跟「雹」混雜在一起,以致田間所有的人與牲畜、蔬菜都被打壞了。因此,啟示錄將發生的災禍在出埃及時就已經出現過了。「第一次出埃及」是上帝要把他的百姓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就用審判來壓制法老王;而啟示錄是「第二次出埃及」,要把我們從世界救出來,再一次的降災,這裡有類比的意思。在約珥記記載著:「在天上地下,我要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珥2:30)有一解說,這裡的雹跟火之外,所出現的血是「殉道者的血」。
2.火山墜海燒毀海魚船
第二個號吹起時,火山墜海燒毀著海、魚與船,海變成血,活物死了,船也壞了。「第二位天使吹號,就有彷彿火燒著的大山扔在海中;海的三分之一變成血,海中的活物死了三分之一,船隻也壞了三分之一。」(啟8:8-9)出埃及記的第一災就是「水變成血」,「摩西、亞倫就照耶和華所吩咐的行。亞倫在法老和臣僕眼前舉杖擊打河裏的水,河裏的水都變作血了。河裏的魚死了,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吃這河裏的水;埃及遍地都有了血。」(出7:20-21)在耶利米書也提及耶和華要毀滅、審判一個國家,就是把他變成燒毀的山一樣、把他滾下去,「耶和華說:你這行毀滅的山哪,就是毀滅天下的山,我與你反對。我必向你伸手,將你從山巖滾下去,使你成為燒毀的山。」(耶51:25)
3.茵蔯星墜江河水變苦
天使吹第三個喇叭時,發生的事更為嚴重,不只是山而是整個火燒的星球掉到河裡。因為人是喝江河的水,所以影響十分之大,經文中提到的「茵蔯」是一種很苦的植物,有著銀灰色的葉子,放到水裡、整個水都會變得很苦,而人若不喝水、會渴死,但喝了又會被苦死。「第三位天使吹號,就有燒著的大星,好像火把從天上落下來,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眾水的泉源上。 (這星名叫「茵蔯」。)眾水的三分之一變為茵蔯,因水變苦,就死了許多人。」(啟8:10-11)
出埃及的時候有一個逆向操作,摩西他們來到很苦的水源處,耶和華跟摩西說:你把一棵樹丟到水裡面,水就會變甜。「到了瑪拉,不能喝那裏的水;因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瑪拉。 百姓就向摩西發怨言,說:『我們喝甚麼呢?」摩西呼求耶和華,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裏,水就變甜了。』(出15:23-25)啟示錄與出埃及記呈現相反法則,啟示錄是水變成苦,而出埃及記則是苦變成甜。變苦的原因,在耶利米書中記載著:耶和華說,因為百姓不聽我的話,我必將茵蔯給這百姓吃,又將苦膽水給他們喝,因為他們不照我的話做,將來必要自食苦果。「耶和華說:『因為這百姓離棄我,在他們面前所設立的律法沒有遵行,也沒有聽從我的話;只隨從自己頑梗的心行事,照他們列祖所教訓的隨從眾巴力。』所以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說:『看哪,我必將茵蔯給這百姓吃,又將苦膽水給他們喝。』(耶:9:13-15)
4.日月星三分之一無光
第四號吹的時候,太陽、月亮、星星黑掉三分之一,日頭、月亮、星辰都被擊打三分之一,白晝跟晚上都是這樣。「第四位天使吹號,日頭的三分之一、月亮的三分之一、星辰的三分之一都被擊打,以致日月星的三分之一黑暗了,白晝的三分之一沒有光,黑夜也是這樣。」(啟8:12)
出埃及的第九災,就是要殺頭生前的最後一災,整個天都烏黑了,「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向天伸杖,使埃及地黑暗;這黑暗似乎摸得著。』摩西向天伸杖,埃及遍地就烏黑了三天。三天之久,人不能相見,誰也不敢起來離開本處;惟有以色列人家中都有亮光。」(出10:21-23)上帝對法老王一直很忍耐,他用很簡單的災害讓法老王知道耶和華是有能力處理他的,可是法老王心剛硬,直到最後耶和華才會殺長子。
將來耶和華再來的時候也是這樣,星日月都不放光明。以賽亞書記載:「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必有殘忍、忿恨、烈怒,使這地荒涼,從其中除滅罪人。天上的眾星群宿都不發光;日頭一出就變黑暗;月亮也不放光。我必因邪惡刑罰世界,因罪孽刑罰惡人,使驕傲人的狂妄止息,制伏強暴人的狂傲。」(賽13:9-11)
5.空中鷹警地上民禍哉
四個喇叭之後,在經文的最後一節有一隻「老鷹」出來,依據中文聖經,空中有一隻鷹出來,在天空盤旋,這鷹講了三遍同一個字:慘!慘!慘!(英譯中)因為神已經用大自然的災害警告到一個程度後,現在要直接擊打人了,要趕快悔改,不要硬著頸項;神已經警告我們四次了,若是不悔改的話就要直接擊打,就像出埃及記的最後一災,直接降臨到人的生命。和合本的翻譯是:「我又看見一個鷹飛在空中,並聽見牠大聲說:『三位天使要吹那其餘的號。你們住在地上的民,禍哉!禍哉!禍哉!』」(啟8:13)所以後三個號就不再只是針對大自然,而是直接針對人了。
有翻譯為「天使」而非老鷹,這是聖經版本的差別。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欽定本聖經(KJV),上面的希臘文翻譯出來是「鷹」;但是依據之後被挖掘出來的「死海古卷」,原文的翻譯應該是「天使」,所以現在才有兩種不同的翻譯。中文的和合本使用的是欽定本的聖經,英文aetos是鷹的意思,但是新的國際版聖經(NIV),翻譯成angellos,就是「天使」的意思,如同洛杉磯(Los Angeles)即為「天使之城」。但其實鷹跟天使的差別應該不大,啟示錄第四章提到四活物,第一個像獅子,第二個像牛犢,第三個像人,最後一個像鷹,這四個「磯路伯」是所有天使當中最靠近上帝寶座的天使。,,所以用鷹或天使應該都無妨。
有禍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警告,「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有禍了!你們為何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沒有光明。」(摩5:18) 「禍哉!那些稱惡為善,稱善為惡,以暗為光,以光為暗,以苦為甜,以甜為苦的人。」(賽5:20)上帝要人們趕快悔改,可是聖經上說很多人還是不悔改,所以要接受上帝的審判。
IV.屬靈的功課
1.上帝審判世界
前四印提到政治、戰爭、饑荒、死亡,與人有關。但這七個號,卻跟上帝有關係,因為這七號是從天上來的,有一位上帝掌管著這個宇宙,這叫做來自上帝的被動(Divine Passive),從上帝那裡來,意思就是、從神領受(given),「我看見那站在上帝面前的七位天使,有七枝號賜給他們。」(啟8:2)是上帝要審判世界的一個記號,「惟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他已經為審判設擺他的寶座。」(詩9:7)「因為他來要審判遍地。他要按公義審判世界,按公正審判萬民。」(詩98:9)
2.漸進式的審判
上帝的審判不是一下子就全擊倒,好像父母親對孩子的管教一樣,會先說”不可以”,之後越來越嚴厲,到最後才會打下去或是關禁閉。上帝對人也是這樣,漸進式的,會先給一點點警告,後來發現人都不聽話,才會越來越嚴厲。
第一個號是先從樹下手,接下來是魚死掉,最後還是不聽話就從人下手,第五號開始就直接對人,這是上帝給我們恩典,慢慢的加強他的審判。如同出埃及的時候,第一個神蹟根本沒有造成傷害,就好像表演一般,耶和華要摩西將手杖丟到地上,杖就變成蛇,埃及人也會把杖變成了蛇,上帝為了讓埃及人口服心服,要摩西將變的蛇吃掉埃及人的蛇,所以埃及的那些棍子(手杖)就不見了,通通被摩西的蛇吃掉了,這是要顯出耶和華比他們大。可是因為這沒有傷害性,影響太小了、所以無關緊要,埃及人就不理會。後來耶和華就叫青蛙跳出來,但是這也無何傷害,是一個不太強烈的考驗,並只要不要讓青蛙影響生活就好。耶和華使得埃及人生活的不便利,但法老王還是不予理會,最後耶和華只好殺埃及的長子,法老王才讓他們走。
3.預警性的審判
所以這是一個漸進式、警告式的審判,是比例式的並非全部性,從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人可能覺得只是從三棵樹少了一棵樹,應該還好,就覺得不在意,上帝要從大自然的審判到人的時候,還特別派一個天使來說「禍哉」的呼籲。
這個在以前也有發生過,耶和華讓西羅亞的樓倒的時候,很多人說,只是那些人比較壞,所以房屋倒掉,人才被壓死,「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十八個人;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嗎?」(路13:4)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13:5)
使徒行傳第五章中亞拿尼亞藏了錢,就被上帝擊殺了,因此那次教會是大家都悔改了!可能那時偷偷藏錢的不只亞拿尼亞,也許其他人也留了錢,但是因為看到亞拿尼亞竟然因此死了,所有人就不敢、就都敬畏。所以,上帝常有這種警告性的審判,不讓人亂來,給人機會;可是在啟示錄中,人似乎並沒有這樣的悔改,還是有人硬著頸項。
4.神超越地海天
上帝施行四個號的審判是從「地」開始,這是第一號;第二號是「海」,第三號是「河」,第四號個是「天」,這四個地方剛好是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的四個代表,天地河海,甚至是天上的日月星辰。很多人至今仍拜著地、海、河、天、太陽、星星、月亮,他們將上帝所造的當作神來拜。耶何華要讓大家知道,應該要拜造萬物的我,而不是這些我所造的世界。「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詩146:6)所以天地海是神所造的,神也可以再把他們收回去。「天地都要滅沒,你卻要長存。天地都要像衣服漸漸舊了;你要將天地捲起來,像一件外衣,天地就都改變了。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歲數沒有窮盡。」(來11:11-12)我們真的要敬拜的不是上帝所造的宏偉宇宙,而是創造宇宙的那位偉大上帝。
5.審判帶來救贖
最後是救贖的問題,審判帶來救贖,這是整個信息的重點。出埃及記中耶和華用了十個災害,最後一災,他卻叫摩西要以色列人做一件事情,就是殺一隻羊,並且把羊的血塗在門楣上,臨到要殺長子的時刻,凡是門上有塗血的房屋、長子就不會死亡,否則都要受到神的審判。這是第一個審判,可以稱做「贖罪性的審判」,用羊來取代長子「免於死亡」。事情發生之後,第二個審判,就是把房子沒有塗羊血的長子都直接殺了,這個叫做「定罪性的審判」,這也讓以色列人可以真正的「獲得釋放」。
所以以色列人要從埃及得拯救要有兩個動作,第一個是要犧牲一隻羊,要把羊的血塗在門楣上,天使來的時候才免於死亡。第二個是壓迫他們的埃及人,必須要被耶和華審判,死了長子後他們才肯放手讓以色列人出埃及。所以耶和華要拯救他們,必須要有兩個死亡,第一個是代贖性的死亡,就是羔羊,另為審判性的死亡,就是埃及人的長子。
V. 結論 上帝的公義與慈悲
當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犯罪,摩西就氣急敗壞的拿著十誡下山來,因很傷心就摔碎刻著十誡的石版。耶和華也很生氣以色列人,為何至今還要把金牛犢當作上帝來拜呢?就要把他們都殺掉!摩西跟耶和華求說:請不要這樣,你原諒他們吧!耶和華說:摩西,你自己再去挖石版來,讓你再寫一次十誡。這一次,耶和華對摩西啟示他自己的旨意,「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這句經文裡有兩個重點,前段講到赦免罪孽,可是後段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上帝在這裡彰顯兩個特點,一個是「慈悲」,因為他是滿有恩典慈愛的神,一個是「公義的審判」。這兩個必須同時存在我們才能得拯救,如果上帝不給我們慈悲的機會,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審判、接受死亡,可是上帝給機會、有的人還是不接受他。上帝為了讓宇宙恢復到完全沒有罪,就要用公義的審判來對付那些不悔改的人,這樣罪才會從地面滅絕。
認罪、悔改接受羔羊的救贖,就進入慈悲、憐憫的領域,若堅持要犯罪,上帝最後就必須將之滅絕,不然罪就無法從世界上除去。啟示錄後者,我們看到上帝似乎很殘酷,其實他一點也不,甚至審判的時候耶和華還是一直給人機會說:你們要悔改,要悔改。所以耶穌第一次降臨時是來做「贖罪的羔羊」,把上帝的慈悲完全彰顯出來。耶穌第二次再臨時,是要來當「定罪的獅王」,是猶大支派的王,他來是要彰顯上帝的公義。所以有人說,當上帝施行審判的時候,人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逃離上帝(flee from God),就是一直逃,你要審判我,我就逃避、躲得遠遠的,就像在第六印的時候就有人躲到山裡面。另外一個選擇,是逃向上帝(flee to God),跑到上帝面前承認我是個罪人,請上帝給我慈悲。
上帝是願意給慈悲的,希望我們都能夠做正確的選擇。
禱告
慈悲愛我們的上帝,在啟示錄中,你讓我們看到,即便是七個吹號的天使已經開始吹號的時候,你仍是一個滿有慈悲,一直給人機會,捨不得任何一個人面對滅亡的主。就算在審判當中,你還是放慢你的腳步,你還是減輕你那審判的幅度,希望給人機會悔改,主啊!你一直如此對待人,希望我們每一個人會抓住這樣的機會悔改歸向你,請垂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應許美地 (Land of Promise)
講道內容 : 應許美地 (Land of Promise)
經文:申命記六章18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三年一月六日
講道影片 : 應許美地 (華)
Ⅰ、引言:眼前是迦南美地
要進入新的年度了,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應許美地」。你是否認為,以色列民經過四十年的曠野漂流,進入迦南地後,問題就沒有了?若細看「士師記」便會發現,其實還是有許多問題的。因為進入應許之地,不等於從此便過著童話故事般的生活。人期待困難過去,進入美地;但事實上還是有許多的問題需要去面對、解決。
今天一起來思考:應許美地。想到應許美地,通常我們會想到迦南地。成立於1975年的樂團Heaven Bound,團員有Lawrence Taylor、Allen Hum、Ken Eubanks和Jeff Gibson,他們以三重唱的方式演唱詩歌。他們的Canaanland Is Just In Sight,在1982年美南福音詩歌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中文我把它譯為「眼前是迦南美地」,一起來聽這首詩歌。
Moses led God’s children,
摩西帶神百姓,
Forty years he led them,
經過四十年日,
Through the cold, and through the night;
經風寒,也度漆黑;
Tho they said, “Let’s turn back”,
他們說,轉回頭,
Moses said, “Keep going,
摩西說,向前去,
Canaanland is just in sight.
眼前是迦南美地。
There will be no sorrow there in that tomorrow,
再也沒有憂傷,在那明天曙光,
We will be there by and by;
逐步接近那地方;
Milk and honey flowing,
那裡流奶與蜜,
There is where I am going,
那裡我要前去,
Canaanland is just in sight
眼前是迦南美地。
Though we walk thru valleys,
我們雖經幽谷,
Tho we climb high mountains,
我們雖攀高山,
We can not give up the fight;
我們不放棄爭戰;
We must be like Moses,
我們效法摩西,
We must keep on going,
我們繼續前去,
Canaanland is just in sight
眼前是迦南美地。
There will be no sorrow there in that tomorrow,
再也沒有憂傷,在那明天曙光,
We will be there by and by;
逐步接近那地方;
Milk and honey flowing,
那裡流奶與蜜,
There is where I am going,
那裡我要前去,
Canaanland is just in sight
眼前是迦南美地。
There will be no sorrow there in that tomorrow,
再也沒有憂傷,在那明天曙光,
We will be there by and by;
逐步接近那地方;
Milk and honey flowing,
那裡流奶與蜜,
There is where I am going,
那裡我要前去,
Canaanland is just in sight
眼前是迦南美地。
Canaanland is just in sight
眼前是迦南美地。
Ⅱ、和平教會的目標
1.2008起來建造
我們一起來回溯建堂的起初。在2007年10月21日,和平會員和會通過教堂重建一案。那一年,我們訂定下一年目標,希望會友能夠起來建造。選的經文是尼希米記二章18節:「我告訴他們我上帝施恩的手怎樣幫助我,並王對我所說的話。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於是他們奮勇做這善工。」這裡有三個主要名詞,第一是「我們」(We),希望會友能同心(unification)並全員參與(participation);第二是「起來」(rise),希望會友能全數動員(mobilization)起來,並相互鼓勵(encouragement);第三是「建造」(build),希望會友能先被組織(Organization),然後大家建立好的關係(relation)。和平教會希望以此目標作為建堂的開始。
2.2009擴張帳幕
就在2008年決定開始重建教堂時,當年的九月十五日便發生了「全球性金融海嘯」。教牧團隊很擔心兄姊是否還有能力奉獻?於是向上帝祈求,讓我們不因金融風暴而氣餒,反而能更加地擴張帳幕,「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賽54:2),這個經文即是我們2009年的目標。
「擴張帳幕」是這句經文的主題,其中有張大幔子、放長繩子和堅固橛子。「帳幕」是人敬拜上帝的地方,等於古時的「會幕」。而如何擴張帳幕呢?第一,要把布幔子放大,於是我們開始在教會內部「推展小組事工」(彼此相愛),例如:安得烈小組、腓立比小組、比撒列小組、巴拿巴小組。第二,布放大了,繩子也要拉長,因此我們也往外「延伸宣道外展事工」(愛鄰如己),到偏遠地區幫助當地的教會,例如:深坑教會課輔事工、橋頭教會兒童事工、竹田教會培訓事工。最後是釘緊橛子,因為放大布幕、放長繩子,風一吹危險更大,所以需要深深地、好好地將橛子釘入土裡:當時由教牧團隊三位牧師各自編寫三種適用於兒童、青年和成人的靈修材料,鼓勵大家無論在家裡、教會和個人密室中,都有個人「靈修禱告的生活」,此外也鼓勵家庭禱告、教會禱告,期待會友藉此與上帝建立關係。
3.2010同被建造
如此,教會度過了一年,其間也移了大樹、拆了禮拜堂,完成許多事;2009年底的12月26日,教堂重建工程終於正式破土開工,開始興建。正當大家以為要來為上帝蓋一間禮拜堂時,上帝卻說:「不,要先讓我建造你們,你們才能幫我蓋教堂;被建造的不是教堂,而應該是人」。於是教會將重點放在「願意讓上帝來建造」,主題是「同被建造」,經文出自以弗所書的第二章「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上帝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2:20-22)耶穌基督作「房角石」,各房聯絡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上帝藉著聖靈居住其中。換句話說,教會盼望在建造硬體的同時,兄姊們也被建立起來;將來禮拜堂漂亮,會友們也美麗,上帝因此得榮耀。
但願我們被建立成為一座聖靈願意內住的靈宮,「你們來到主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前2:5a)每個人都以聖經為根基,讓聖靈帶領到目的地,會友間的愛心關係被建造,並經歷成長。
4.2011成全建立
2011年開工了,開始挖地建築。工程進行時,教會期待兄姊們能同時被成全、被建立。以弗所書四章12節:「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所以,一要「裝備」,二要「動員」,三要「成長」。裝備是連於元首基督,全身聯絡合式,百節各按其職;動員是功用彼此相輔;然後身體漸長,滿有基督的身量,這是成長。這是那年我們的三個目標。
5.2012舉目望田
2012年,新堂漸次完工。我們知道不能只看自己,反而要開始往外觀注:建造好後,上帝要我們往前看的是什麼呢?是「舉目望田」。這是去年的目標,約翰福音四章35及37節:「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熟了。那人撒種,這人收割。」教會希望能舉目看田、瞭解工場,知道所在的青田社區,和上帝給我們的其它的禾場,明瞭哪裡已經「莊稼成熟」依據實況的緩急輕重動工。我們希望能撒種,也就是栽培許多同工,然後開始以團隊形式來侍奉。
6.2013應許美地
走過2012年,進入2013年,在新年度的第一場禮拜我們要看「應許美地」。申命記六章17至18節:「要留意遵守耶和華─你們上帝所吩咐的誡命、法度、律例。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看為善的,你都要遵行,使你可以享福,並可以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列祖起誓應許的那美地。」這裡提到:耶和華向你列祖起誓應許的那美地。
III、應許美地
1.信心抓住上帝的應許
所以,耶和華應許賜予美地,人要憑信心來抓住。從亞伯拉罕的時代開始,到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中間經過四百四十年。「我起誓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那地,我要把你們領進去,將那地賜給你們為業。我是耶和華。」(出6:8)教會其實早在幾十年前便想要重建教堂,只因尚有土地的問題需解決。但那時起,和平教會的兄姊便存著信心,開始為建堂存款、奉獻,於設立教會六十六年後完成教堂重建的心願。兄姐們按著信心,抓住上帝的應許,「上帝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叫上帝因我們得榮耀。」(林後1:20)
2.順服冒險走約旦乾地
當以色列人預備進入迦南美地,首先便遇到「如何渡過約旦河」的難題。約旦河中有水,若不「渡」過就無法進入應許之地!上帝吩咐,祭司只要跨出腳,就讓以色列人用「走」的過約旦河。換言之,要進入應許美地,需願意順服上帝、願意冒險的心。祭司們真的如此行了,「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在約旦河中的乾地上站定,以色列眾人都從乾地上過去,直到國民盡都過了約旦河」(書3:17),解決了在收割的日子約旦河水漲過兩岸的渡河問題。
教會搬進了新堂,發現有很大、很多的困難要面對與解決。硬體問題容易,可以找廠商處理;但硬體設備的數量相較之前多了大約六倍,教會也預期聚會的人數至少會增長三倍,然而我們有相對充足的同工來服侍新的格局嗎?許多人想借用教會的場地,誰能提供服侍呢?直至昨天開會,影音設備的問題尚不知如何處理?若週間教會場地被使用,沒有復原妥當,有誰願意主日前來整理桌椅呢?目前大部分是一位幹事和一位長老,兩個人週六來定位的,令人很不忍心!教會有這麼大的場地,但有多少預備好的人,說,好,我願意侍奉?「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上帝恩惠的福音。」(徒20:24)保羅願意,上帝就重用他。
3.一步一足印腳踏實地
應許美地並非是在天上的虛無飄渺地,它需要人一步一步地去實現。耶和華說,「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書1:3)換言之,應許是給了,但人要一步步用自己的腳去實踐,才能成真。耶穌說,聽道後還要行道,否則無法擁有應許:「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太7:24)
4.靠主爭戰而得勝強敵
過完約旦河,以色列人面對了耶利哥這看來不可能攻克的城市。但他們信靠上帝,順服上帝吩咐,結果克服困難,「他們吹的角聲拖長,你們聽見角聲,眾百姓要大聲呼喊,城牆就必塌陷,各人都要往前直上。」(書6:5)期待我們也是如此,靠著我們的主可以得勝,「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8:37)
5.認罪悔改從失敗站起
得勝後卻出現了大問題,以色列人開始自以為是:我們已經走完曠野,渡過約旦,到了迦南,並且偌大的耶利哥都打下來了;下一個艾城是小城,派三千人去即可。結果吃了大敗仗,裡面也有人犯罪,得罪了耶和華。換言之,人可以看見,即便進入了應許之地,還是有可能面臨失敗,遭遇問題。若不謹慎,自以為一切都很好,上帝就讓人體驗到失敗的痛苦。(書7:1-5)不過,失敗後若願意回到上帝面前悔改,還是能再站起來。「你起來,叫百姓自潔,對他們說:『你們要自潔,預備明天,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這樣說:以色列啊,你們中間有當滅的物,你們若不除掉,在仇敵面前必站立不住!』」(書7:13)這是亞干事件給人的功課。失敗後如果願意向上帝悔改,還是能再被建立起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 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
6.規劃事工分配責任區
進入迦南地後,約書亞發現幅員遼闊,需要分工,便為十二支派做分配。「這樣,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書11:23)教會現在也同樣,事工該如何適當分配給五個委員會呢?舉例,「婚喪」的影音,應屬於會務委員會、或關顧委員會來負責?新堂尚未正式開始聚會,便有許多兄姊期待借用場地,新堂至今已舉行過兩場婚禮了。所以,請大家為小會禱告,能妥善規劃、分配事工,否則進入新堂後,有可能是大家爭吵、分裂的開始,而不是祝福。五個委員會如何在主裡好好討論教會整體的事工,做好規劃分配,這很重要。「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5-16)
IV、屬靈的功課
1.密室之地親近主
上帝給我們「應許美地」,但就個人而言,是指什麼呢?。我覺得上帝要賜給我們每個人,與他有親密關係的「密室之地」,你願意進入嗎?記得一首校園詩歌的歌詞:「有一甜美安靜之處,靠近上帝的懷裡」。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應許美地,不是禮拜堂,而是人「心靈的殿堂」。為了鼓勵會友禱告,新堂特地規劃禱告室,那裡不作別的用途,專為兄姊們禱告而設。或許有人說,教會太遠了,不能常來。但你在家中有禱告的時間嗎?耶穌說,「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6)過去我以為,所謂報答是指禱告「有糖吃」——有困難來此禱告,便蒙上帝解決。後來我發現不是這樣,最大的報答是與上帝的親密關係。關係比賞賜重要,人太注重賞賜,禱告是為了要東西;但上帝說,報答是我成為你的上帝,與你建立親密的關係,有上帝的恩惠、上帝的憐恤。「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
2.成聖之地更像主
第二,在內室與上帝親密互動完,你的為人處世越來越有耶穌的樣子,出去到外面,別人看得出你與周遭旁人不一樣,這是另一個迦南地,我稱作「成聖之地」。耶穌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若兄姊們常進入內室,真實與上帝親近,期待我們的生命被改變,「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反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8)以致於在外與人往來時,旁人看得出你和從前不一樣了,和周遭的人也不同。
3.宣道之地見證主
當兄姊有好的靈修生活,也讓人真實羨慕,說:「這人很有愛心,溫柔、謙卑」;接下來,你願意把這好處,就是上帝的愛,與他人分享嗎?我們聘請了李傳道來教會,便是希望新堂蓋好後,大家不僅只是享受;希望有人看到還有很多的地方沒有教會或禮拜堂,是傳福音之地。當前述幾項條件預備好後,我們願意離開原本舒適的環境,為了福音的緣故,到一個不太便利之處,讓那裡的人也有機會進入密室,成聖像主嗎?這是第三,我稱之為「宣道之地」。天國的福音要傳到天下、傳到地極。「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我們不必到天下,只要到隔壁的縣市,就很好了。教會目前正尋找車程距離我們大約一個半小時的地方。我們能否去那裡建立一間小教會,讓當地人也能禮拜上帝呢?有人考慮跟傳道一同去嗎?這是另一個應許之地,若聖靈降臨,希望我們當中有人願意去。或許有些人的呼召是留在和平,服事青田社區;或許有些人的呼召,是和傳道去開拓;也或許有些人的呼召,是到更遠的南部、東部或海外去。聖靈曾說,有耶路撒冷,有猶太,有撒瑪利亞,有地極。「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上帝給每個人的呼召不一樣;但一樣的是,為了福音的緣故,離開原本舒適的環境,到一個感覺也許不是很舒適的地方,這是另一個應許美地。
4.安息之地歸回主
當我們的一生,與上帝建立了好的關係,有好的禱告生活,日常生活中也與周遭人建立好的關係,對沒有信主的人很有愛心,我覺得,這一生也已經足夠了。再好的生命,總有一天會說再見的,對嗎?說再見時,你會害怕嗎?或者你覺得那是另一個應許之地呢?
耶穌被釘在十架上時,身旁還釘了兩個無惡不作的囚犯。其中一人對耶穌說,你我都要死了,我死時,你可以陪我嗎?「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23:42)耶穌說,可以。人離開這個世界後要去哪?耶穌說,到樂園去,你和我要一同到樂園裡去,「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23:43)每個人有一天都要離開這個世界,你知道上帝為你預備了另一個應許之地嗎?當我們放下在這個世界的勞苦,安息主懷時,你真有這份確信嗎?保羅說,「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1:23)。耶穌對那強盜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這是人離開這個世界後的應許之地。
5.新天新地全屬主
最後,這個世界結束時,耶穌基督會再來,將那些信他的人擁入懷中,這是啟示錄所描寫的新天新地。「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那裏。」(約14:3)。上帝要作我們的上帝,我們要作他的子民,「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啟21:3)這是最後的應許之地。
V、結論:讓我們進入應許美地
期待新年的開始,每一位兄姊能向上帝說:「我要進入應許之地,我希望與你建立親密的關係,希望自己越來越有基督的樣式,希望自己願意犧牲一些代價,為你做見證,也希望離開世界時,心裡是平安、不害怕的,更希望將來耶穌基督再臨時,能永遠與你同在」。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禱告
主你當時帶以色列人出埃及、走曠野,帶他們進入應許之地。我們相信今天你要帶領我們每一個人進入應許之地。讓我們知道應許之地在哪裡,讓我們願意抱著喜樂的心走入這些應許之地。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拓植系列(二):住在咱中間
講道內容
拓植系列(二):住在咱中間
經文:馬可福音一章1節
約翰福音一章1-14節
主講:李俊佑傳道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一. 序言:回家!回家?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我們終於回到和平教會、青田社區,不知道你感覺如何?是高興嗎?是感動嗎?我還記得以前來到和平教會舊址,要經過外面的圍牆,進門的左邊有個小公佈欄,進來之後左邊是禮拜堂,右邊是以前的牧師館,後來成為辦公室和教室,最右邊則是教育館,是開會、主日學、少契使用的場地。我現在站的這個位置以前是教會的鐘樓。在和平一段時間的人可能都記得禮拜堂側邊有蓮霧樹,夏天雖然會結很多果子,但並不可口。靠近約翰館的裡面是親子室,另外一角則有一顆大菩提樹。如今舊的和平教會成為往日回憶,現在有全新面貌出現在青田社區。 我們的教會在成長,如同孩子身體漸長,得換上新衣,以符合實際需要。上禮拜我們開始使用這全新的場地,發現三樓、四樓和五樓都坐滿了,甚至要使用到地下一樓。也許,和平教會新堂很快又坐滿了,恐怕拓植教會實在是勢在必行的下一步。我們都以歡喜的心回到新堂,回到期待已久的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不知我們的回家會不會有人開始感到煩惱和不幸:「喔,糟糕!他們回來聚會了!」「他們以前這麼小間就如此地吵,現在會不會更吵?」也許我們的鄰居正因為我們要回來而感到困擾。和平教會的硬體更新了,人數增長了,我認為我們有更多的責任要善待我們的鄰舍。尤其,耶穌基督不是帶來對立,而是為了見證上帝的愛與和平。今天所讀的經文說耶穌道成肉身,進到我們中間,充滿了恩典與真理。怎麼樣成為這個社區的一份子,住在青田社區當中,是我們需要共同好好思考、謙卑學習的。道成肉身也與拓植教會有著直接關係,盼望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回到新堂之時,以上帝的愛面對我們所住的社區、所關愛的這塊土地。
二. 道成肉身
1.聖經的道成肉身
約翰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 (約1:1-2)這一段說像是繞口令,並且有玄妙和神秘感。一方面因為使徒約翰的寫作特色,另一方面則是與希臘思想有關。約翰認為,早在創造以先就有「道」,「道」和上帝同在一起,而且「道」就是上帝。採用「道」(logos)這個字眼是為了與希臘人溝通,因希臘哲學思想裡表達宇宙運作的最高原則,都是源自「道」。道是宇宙普遍永恆的基本存在,是一個沒有形體、沒有意志的抽象概念,就如同現在我們所認識的抽象概念「民主」一樣。但和希臘觀點不同的地方在於,約翰所論述的「道」就是上帝,並且這「道」是有意志、情感的主體。接著約翰說,這位「道」創造了宇宙的一切,創造了之後,又賜下生命,同時是人內在的真光。因為「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簡單地歸納一下約翰的論述:「道」就是上帝,不是抽象思維或原理,而是有主體和位格的;「道」創造宇宙的一切;「道」不僅創造,而且是生命之源;「道」不僅創造,賜下生命,並且光照一切生命,給予清楚、正確的方向。
在了解約翰福音所說的「道」,約翰進一步指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a)這裡提出一個特殊的狀況,道雖然是創造的源頭、生命的源頭、正確方向的源頭,但現在不再位於遙不可及的高天,而是化為肉身住在我們被造物的中間。對希臘人而言「道成肉身」並不容易理解,因為道既然是道,就應該是神聖的,最高等的、無限的,但肉身卻是次等的、有限的。道如果成了肉身,就會失去它原有本質,不能再稱做是「道」。對希臘人而言,約翰所說的道很可能是假的。為了解決疑惑,約翰福音內文一次又一次地強調並舉各樣例子,證明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例如耶穌說:「我與父原為一」(約10:30),又說:「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約14:11)
我們對這段聖經的歸納是:約翰所說「道成肉身」的上帝,是擁有全知、全能、全愛的上帝,祂不是抽象的空想,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形而上的理念、理解。道是真實的存在的,而我們怎麼知道他是真實的存在?因他道成肉身的讓人類都能夠看見他,聽見他,觸摸他,感受他。這個人就是耶穌。
2.神學的道成肉身
在神學上,我認為「道成肉身」是形塑基督教神學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因為如果沒有「道成肉身」,三一論、基督論和救恩論當中所形成的矛盾就不會這麼的困難。稍微說明基督論討論的神人二性:耶穌如果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就不該有什麼是他不知道或是他不能。然而很明顯聖經記載耶穌的智慧是漸漸成長的,而且會餓、會累、會痛、會死。上帝與人的特質怎麼能夠同時出現在一個主體的身上呢?這問題在初代教會討論了很久,太強調神性的結果就是耶穌來到世上不過是幻影,若是這樣,耶穌釘在十字架就是虛假疼痛,不過是演戲。相反地,若太強調人性,就只能將耶穌當成聖人,表示他不過是性格、道德、能力高超的人類。這兩個極端都會造成我們對耶穌的錯誤認識。最後基督論的神人二性在主後451年的迦克敦會議得到一個較平衡的解決,也就是說,耶穌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
3.耶穌的道成肉身
耶穌道成肉身是為了什麼呢?又是如何實踐道成肉身呢?有一位長著大痲瘋的病人到耶穌面前,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太8:2b)要知道沒人願意靠近長大麻瘋的患者,他們刻意被隔離起來,被排拒在人群之外。若有人被大痲瘋傳染,皮膚、黏膜、淋巴組織和末梢神經都會受到入侵。這病會叫人在慢慢侵蝕中死亡。大痲瘋在以前是慢性絕症,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有抗生素後,痲瘋病才有治療的曙光。這位長著大痲瘋的人來到耶穌面前,想必是鼓起十足的勇氣,因為耶穌可以合理地按當時的文化與律法,像一般人拒絕他,趕走他,或叫他遠遠的站著。然而耶穌沒有這麼做,反而伸手去摸他,對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太8:3)耶穌站在需要醫治的人身邊,用手摸這人人都避而遠之的人,先以上帝的愛摸他,關懷心靈上的需要,接著,醫治他的疾病。
有一次,耶穌和門徒走在撒馬利亞地區,在中午的時候天氣很熱,耶穌走累了,就坐在井旁休息。有一位婦人到井旁打水,她一個人特地在大熱天的中午打水,必定有特殊的原因。耶穌向這位婦女要水喝,有趣的是她不直接給耶穌水喝,也不掉頭走開,反而開始和耶穌講話。若想像耶穌以君王的身份來這裡,若帶著盛大的隊伍,擁有貼身隨扈,或是穿戴非常的高貴,我猜想這撒馬利亞婦人看見,應該立刻閃得遠遠,因她正是有見不得人的過去才在一個人中午打水。耶穌卻是以一般猶太人的身份,一般的穿著,一般的行路者對她講話。耶穌以平凡的樣貌向她傳講福音,讓她生命重新有機會改變。
耶穌和人在一起,總是主動打破原來的既有的藩籬與隔閡。他離開原有的榮耀和權柄,進入他們當中與各式各樣的人一起吃飯,一起談話,一起生活,一起面對各式各樣的內在的問題。耶穌接納稅吏、罪人、文化下弱勢的婦女、小孩子、外邦人和病患。耶穌的榜樣如腓立比書所說:「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這位真理存在的本身,以屈膝委身的行動,顯示出上帝滿有恩典、慈愛,所以道成肉身是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三. 住在我們中間
1.住在和平教會中間
親愛的弟兄姊妹,若耶穌住在我們和平教會中間,你認為他會如何實踐道成肉身?幾天前傳道師訓練中有一位傳道提出一個社會問題:我們該怎麼關心現在新住民在台灣的生活?台灣現在有許多的移工,離鄉背景到台灣工作,為的是能多賺一點錢,讓故鄉的家人過好一點的日子。他的問題令我反省,如果教會聚會時有人推著一位行動不便的阿公或阿嬤,你會和哪一個人打招呼?回想過去的經驗,我大多會先和輪椅上的人打招呼,卻忘了還有一位推輪椅的人。這是兩位進入教會的人,但是我卻只看到其中的一位。怎麼會這樣呢?耶穌會忽略嗎?我們似乎有種習慣,會自然地把心牆建立起來,自動劃分「非我族類」的人。當我們來禮拜的時候,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一樓的保全人員?他們坐在那裡為工作努力,是否有時我們自動地忽略他,在享受新堂和禮拜與上帝親近的美好時,忘記給予一點親切的關懷?
今年十月教會的宣道年會請了兩位牧師在晚上座談分享,其中一位牧師是真道教會廖文華牧師。還記得他說:當我們看到獨居老人的時候,覺得他們很可憐,所以關心老年事工;當我們看到小朋友的時候,覺得他們很可愛,所以關心兒童事工;當我們看到家庭健全的青少年時,覺得他們很可惡,身在福中不知福還那麼叛逆,一點都不想關心。你覺得道成肉身的耶穌會怎麼做呢?我想廖牧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在這一群青少年當中,他不是先批判或責備,而是先走進他們當中,住在他們當中,然後關心青少年真正的需要。我在帶青少年的時候,常常會有弟兄姊妹給我意見說:你們青少年應該把場地收拾好,應該褲子穿長一點,不要打牌穿拖鞋。其實這些意見都很好,我也知道兄姊的好意和關心,感謝大家先和我或輔導們講,而不是直接指責青少年。這些孩子需要有人道成肉身地住在他們當中,關心他們,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委屈和困難。大部分的時候不是故意的,而是疏忽或忘了。
2.住在青田社區中間
我們回到了青田社區,希望能做M1的社區工作,向我們的鄰居見證上帝的愛。在規劃上,我們希望教會的一樓能夠成為社區的廟口,是一個公開歡迎任何人進來的地方。外展委員會很用心地思考,一樓可以有小型的音樂會,或是有藝文展覽活動,或是社區講座等等,內容很棒又有質感。今年的11/9我去參加在金華公園的一場記錄片放映會,導演游雲霞分享了她對青田社區的觀察,以及在觀察後開始追溯青田社區歷史記憶的故事。我其實很驚訝游老師透過記錄片的拍攝來表達她對青田社區的關懷和認同。青田社區是她住的地方,她想要認識這片土地過去所發生的事,同時關懷這片土地將來的面貌。她所做的事帶給我思考,我問自己:我有像她一樣關心青田社區將來面貌嗎?我有在乎青田社區所發生的事件嗎?我也想要問問教會的兄姊,我們關心這個社區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嗎?如果耶穌是道成肉身住在青田社區當中,他會怎麼做呢?這似乎是我們要深思的問題。
3.住在拓植教會中間
同樣的想法帶到拓植事工裡挑戰也許更大。今天週報刊登的牧函中,有一篇《道成肉身與拓植教會》的文章,我在裡面有整理道成肉身對拓植教會的神學意義。拓植教會對我們教會最直接的挑戰是:和平教會是都市型教會,我們教會運作和經營思維皆是都市型態;換句話說,教會盡可能在軟硬設施採用最最好的品質,例如聘請最好的牧師,聚會最有效率和高素質呈現。都市教會普遍採取上述經營策略。但是,若預備去較為偏遠的都邊地區拓植,相同思維恐怕不適合在地人。例如效率和準時在當地可能被認為無情,相反地,漫無目地的聊天分享或享受互動的情感也許更加重要。如果要拓植教會,就應要配合在地人的習慣、喜好和需求,才有機會住在他們當中。一如耶穌以謙卑委身地配合在猶太人的習慣裡。在地人愛吃什麼,我們就跟著吃什麼;在地人穿什麼樣的衣著,我們就怎麼穿;在地人住什麼樣的房屋,我們就跟著住什麼樣的房屋,一切都以能融入在地為中心。
當我思考在地化的委身時,就會想:如果我已經知道在地的水源可能被污染,那我該怎麼辦?我自己是癌症患者,對健康要求較高,這將是實際的問題。我要住在當地,然後喝別地方的水?還是就喝當地人所喝的水?另外,我願意帶我的妻子和孩子在當地生活嗎?或者是我自己去,而她們留在較安全的環境呢?這些是在地化道成肉身要好好考慮的問題,而我自己也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可是有無數的宣教師,例如例如馬偕、戴德生等人,他們跟隨著耶穌的腳步,像耶穌一樣道成肉身,食、衣、住、行,都是使用該處產物,和在地的住民一樣。
四. 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現代有位我們熟知的人物,我認為以她為例頗能說明道成肉身的意涵。她正是德蕾莎修女。她接受服侍窮人的呼召,進入印度的加爾各答時,年紀才二十歲。在加爾各答教書十七年,但一直在安全、舒適的修院圍牆裡面,雖然偶有時候會出去關懷窮人,但總感到不夠。她一直問自己:「我知道教書的工作非常重要,但是我究竟做了什麼來幫助那些牆外的人?上帝不是呼召我服侍窮人嗎?但是我卻一直為富人服務,這是上帝要我做的嗎?」上帝也一定關心牆外的窮人。有次她從外面帶了二十四位窮苦的小女孩回修道院,打算教她們讀書寫字,沒想到這些女孩集體逃跑,因為她們根本不習慣圍牆內的生活。德蕾莎修女忽然意識到:如果要為窮人服務,就必須走出圍牆,成為窮人,進入他們的生活,才能服侍窮人。三十七歲,她才開始真正的服侍窮人。曾有商人看見她的服侍,知道她所屬的修會連衣服都自己洗,就送了一台洗衣機給她們,希望可以幫忙省一些力氣,同時換得多一點時間。然而修會的修女們討論後,決定將洗衣機退還。理由很簡單,因為窮人不會有洗衣機,而且洗衣機是富裕的象徵。
德蕾莎修女學像耶穌一樣,以道成肉身的生命,離開安全舒適的圍牆,進到貧窮者的生活中。因為耶穌道成肉身的榜樣,實際進入我們生活周遭,他放棄天上無比的榮耀,為了愛的緣故卑微自己降生在馬糟中,並在世上渡過和一般人類一樣的生活,進入我們中間,彰顯了他的愛和真理。耶穌是付上代價實踐道成肉身的行動。親愛的弟兄姊妹,跟隨耶穌的人也會願意付上代價,因為這些人明白若不是耶穌付上代價,若不是耶穌的門徒付上代價,若不是歷世歷代以來的聖徒們前仆後繼地付上代價,我們無法認識充滿恩典與真理的上帝,也無法享受從上帝而來滿滿的恩典。
五. 結論:新堂、新年、新心
當我們回到青田社區,進入新堂的時候;當我們即將離開舊的2012年,進入新的2013年的時候,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在道成肉身的信仰生命,是不是也能從聖靈領受新的心志?也許我們開始會習慣享受新禮拜堂好的環境與設施,也許因為教會因愈來愈興盛而我們享受成長和彼此相愛的關係,但有沒有可能在進出教會時,我們可以學一點點像耶穌一樣,放棄一些些的享受和幸福,向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投注一些些關懷?有沒有可能我們從以教會為主體的社區宣道,轉化一些些以青田社區在地人的眼光,體會在地人對社區過去的留念與將來面貌的期待?有沒有可能我們願意多一點像耶穌一樣,放下自己原有的習慣和舒適,為了讓人聽見福音的好處,我們可以走出心中的圍牆,到需要福音的地方去,一起和我去拓植教會?願上帝賜給我們全新的心,讓上帝的愛,藉著我們學習道成肉身的耶穌,在我們所居住的土地上,充充滿滿地有上帝的真理和恩典。
拓植系列(二):住在咱中間
經文:馬可福音一章1節
約翰福音一章1-14節
主講:李俊佑傳道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一. 序言:回家!回家?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我們終於回到和平教會、青田社區,不知道你感覺如何?是高興嗎?是感動嗎?我還記得以前來到和平教會舊址,要經過外面的圍牆,進門的左邊有個小公佈欄,進來之後左邊是禮拜堂,右邊是以前的牧師館,後來成為辦公室和教室,最右邊則是教育館,是開會、主日學、少契使用的場地。我現在站的這個位置以前是教會的鐘樓。在和平一段時間的人可能都記得禮拜堂側邊有蓮霧樹,夏天雖然會結很多果子,但並不可口。靠近約翰館的裡面是親子室,另外一角則有一顆大菩提樹。如今舊的和平教會成為往日回憶,現在有全新面貌出現在青田社區。 我們的教會在成長,如同孩子身體漸長,得換上新衣,以符合實際需要。上禮拜我們開始使用這全新的場地,發現三樓、四樓和五樓都坐滿了,甚至要使用到地下一樓。也許,和平教會新堂很快又坐滿了,恐怕拓植教會實在是勢在必行的下一步。我們都以歡喜的心回到新堂,回到期待已久的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不知我們的回家會不會有人開始感到煩惱和不幸:「喔,糟糕!他們回來聚會了!」「他們以前這麼小間就如此地吵,現在會不會更吵?」也許我們的鄰居正因為我們要回來而感到困擾。和平教會的硬體更新了,人數增長了,我認為我們有更多的責任要善待我們的鄰舍。尤其,耶穌基督不是帶來對立,而是為了見證上帝的愛與和平。今天所讀的經文說耶穌道成肉身,進到我們中間,充滿了恩典與真理。怎麼樣成為這個社區的一份子,住在青田社區當中,是我們需要共同好好思考、謙卑學習的。道成肉身也與拓植教會有著直接關係,盼望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回到新堂之時,以上帝的愛面對我們所住的社區、所關愛的這塊土地。
二. 道成肉身
1.聖經的道成肉身
約翰第一章第一節寫道:「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 (約1:1-2)這一段說像是繞口令,並且有玄妙和神秘感。一方面因為使徒約翰的寫作特色,另一方面則是與希臘思想有關。約翰認為,早在創造以先就有「道」,「道」和上帝同在一起,而且「道」就是上帝。採用「道」(logos)這個字眼是為了與希臘人溝通,因希臘哲學思想裡表達宇宙運作的最高原則,都是源自「道」。道是宇宙普遍永恆的基本存在,是一個沒有形體、沒有意志的抽象概念,就如同現在我們所認識的抽象概念「民主」一樣。但和希臘觀點不同的地方在於,約翰所論述的「道」就是上帝,並且這「道」是有意志、情感的主體。接著約翰說,這位「道」創造了宇宙的一切,創造了之後,又賜下生命,同時是人內在的真光。因為「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約1:9)簡單地歸納一下約翰的論述:「道」就是上帝,不是抽象思維或原理,而是有主體和位格的;「道」創造宇宙的一切;「道」不僅創造,而且是生命之源;「道」不僅創造,賜下生命,並且光照一切生命,給予清楚、正確的方向。
在了解約翰福音所說的「道」,約翰進一步指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a)這裡提出一個特殊的狀況,道雖然是創造的源頭、生命的源頭、正確方向的源頭,但現在不再位於遙不可及的高天,而是化為肉身住在我們被造物的中間。對希臘人而言「道成肉身」並不容易理解,因為道既然是道,就應該是神聖的,最高等的、無限的,但肉身卻是次等的、有限的。道如果成了肉身,就會失去它原有本質,不能再稱做是「道」。對希臘人而言,約翰所說的道很可能是假的。為了解決疑惑,約翰福音內文一次又一次地強調並舉各樣例子,證明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例如耶穌說:「我與父原為一」(約10:30),又說:「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約14:11)
我們對這段聖經的歸納是:約翰所說「道成肉身」的上帝,是擁有全知、全能、全愛的上帝,祂不是抽象的空想,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形而上的理念、理解。道是真實的存在的,而我們怎麼知道他是真實的存在?因他道成肉身的讓人類都能夠看見他,聽見他,觸摸他,感受他。這個人就是耶穌。
2.神學的道成肉身
在神學上,我認為「道成肉身」是形塑基督教神學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因為如果沒有「道成肉身」,三一論、基督論和救恩論當中所形成的矛盾就不會這麼的困難。稍微說明基督論討論的神人二性:耶穌如果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就不該有什麼是他不知道或是他不能。然而很明顯聖經記載耶穌的智慧是漸漸成長的,而且會餓、會累、會痛、會死。上帝與人的特質怎麼能夠同時出現在一個主體的身上呢?這問題在初代教會討論了很久,太強調神性的結果就是耶穌來到世上不過是幻影,若是這樣,耶穌釘在十字架就是虛假疼痛,不過是演戲。相反地,若太強調人性,就只能將耶穌當成聖人,表示他不過是性格、道德、能力高超的人類。這兩個極端都會造成我們對耶穌的錯誤認識。最後基督論的神人二性在主後451年的迦克敦會議得到一個較平衡的解決,也就是說,耶穌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
3.耶穌的道成肉身
耶穌道成肉身是為了什麼呢?又是如何實踐道成肉身呢?有一位長著大痲瘋的病人到耶穌面前,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太8:2b)要知道沒人願意靠近長大麻瘋的患者,他們刻意被隔離起來,被排拒在人群之外。若有人被大痲瘋傳染,皮膚、黏膜、淋巴組織和末梢神經都會受到入侵。這病會叫人在慢慢侵蝕中死亡。大痲瘋在以前是慢性絕症,直到二十世紀初期有抗生素後,痲瘋病才有治療的曙光。這位長著大痲瘋的人來到耶穌面前,想必是鼓起十足的勇氣,因為耶穌可以合理地按當時的文化與律法,像一般人拒絕他,趕走他,或叫他遠遠的站著。然而耶穌沒有這麼做,反而伸手去摸他,對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太8:3)耶穌站在需要醫治的人身邊,用手摸這人人都避而遠之的人,先以上帝的愛摸他,關懷心靈上的需要,接著,醫治他的疾病。
有一次,耶穌和門徒走在撒馬利亞地區,在中午的時候天氣很熱,耶穌走累了,就坐在井旁休息。有一位婦人到井旁打水,她一個人特地在大熱天的中午打水,必定有特殊的原因。耶穌向這位婦女要水喝,有趣的是她不直接給耶穌水喝,也不掉頭走開,反而開始和耶穌講話。若想像耶穌以君王的身份來這裡,若帶著盛大的隊伍,擁有貼身隨扈,或是穿戴非常的高貴,我猜想這撒馬利亞婦人看見,應該立刻閃得遠遠,因她正是有見不得人的過去才在一個人中午打水。耶穌卻是以一般猶太人的身份,一般的穿著,一般的行路者對她講話。耶穌以平凡的樣貌向她傳講福音,讓她生命重新有機會改變。
耶穌和人在一起,總是主動打破原來的既有的藩籬與隔閡。他離開原有的榮耀和權柄,進入他們當中與各式各樣的人一起吃飯,一起談話,一起生活,一起面對各式各樣的內在的問題。耶穌接納稅吏、罪人、文化下弱勢的婦女、小孩子、外邦人和病患。耶穌的榜樣如腓立比書所說:「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這位真理存在的本身,以屈膝委身的行動,顯示出上帝滿有恩典、慈愛,所以道成肉身是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三. 住在我們中間
1.住在和平教會中間
親愛的弟兄姊妹,若耶穌住在我們和平教會中間,你認為他會如何實踐道成肉身?幾天前傳道師訓練中有一位傳道提出一個社會問題:我們該怎麼關心現在新住民在台灣的生活?台灣現在有許多的移工,離鄉背景到台灣工作,為的是能多賺一點錢,讓故鄉的家人過好一點的日子。他的問題令我反省,如果教會聚會時有人推著一位行動不便的阿公或阿嬤,你會和哪一個人打招呼?回想過去的經驗,我大多會先和輪椅上的人打招呼,卻忘了還有一位推輪椅的人。這是兩位進入教會的人,但是我卻只看到其中的一位。怎麼會這樣呢?耶穌會忽略嗎?我們似乎有種習慣,會自然地把心牆建立起來,自動劃分「非我族類」的人。當我們來禮拜的時候,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一樓的保全人員?他們坐在那裡為工作努力,是否有時我們自動地忽略他,在享受新堂和禮拜與上帝親近的美好時,忘記給予一點親切的關懷?
今年十月教會的宣道年會請了兩位牧師在晚上座談分享,其中一位牧師是真道教會廖文華牧師。還記得他說:當我們看到獨居老人的時候,覺得他們很可憐,所以關心老年事工;當我們看到小朋友的時候,覺得他們很可愛,所以關心兒童事工;當我們看到家庭健全的青少年時,覺得他們很可惡,身在福中不知福還那麼叛逆,一點都不想關心。你覺得道成肉身的耶穌會怎麼做呢?我想廖牧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在這一群青少年當中,他不是先批判或責備,而是先走進他們當中,住在他們當中,然後關心青少年真正的需要。我在帶青少年的時候,常常會有弟兄姊妹給我意見說:你們青少年應該把場地收拾好,應該褲子穿長一點,不要打牌穿拖鞋。其實這些意見都很好,我也知道兄姊的好意和關心,感謝大家先和我或輔導們講,而不是直接指責青少年。這些孩子需要有人道成肉身地住在他們當中,關心他們,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委屈和困難。大部分的時候不是故意的,而是疏忽或忘了。
2.住在青田社區中間
我們回到了青田社區,希望能做M1的社區工作,向我們的鄰居見證上帝的愛。在規劃上,我們希望教會的一樓能夠成為社區的廟口,是一個公開歡迎任何人進來的地方。外展委員會很用心地思考,一樓可以有小型的音樂會,或是有藝文展覽活動,或是社區講座等等,內容很棒又有質感。今年的11/9我去參加在金華公園的一場記錄片放映會,導演游雲霞分享了她對青田社區的觀察,以及在觀察後開始追溯青田社區歷史記憶的故事。我其實很驚訝游老師透過記錄片的拍攝來表達她對青田社區的關懷和認同。青田社區是她住的地方,她想要認識這片土地過去所發生的事,同時關懷這片土地將來的面貌。她所做的事帶給我思考,我問自己:我有像她一樣關心青田社區將來面貌嗎?我有在乎青田社區所發生的事件嗎?我也想要問問教會的兄姊,我們關心這個社區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嗎?如果耶穌是道成肉身住在青田社區當中,他會怎麼做呢?這似乎是我們要深思的問題。
3.住在拓植教會中間
同樣的想法帶到拓植事工裡挑戰也許更大。今天週報刊登的牧函中,有一篇《道成肉身與拓植教會》的文章,我在裡面有整理道成肉身對拓植教會的神學意義。拓植教會對我們教會最直接的挑戰是:和平教會是都市型教會,我們教會運作和經營思維皆是都市型態;換句話說,教會盡可能在軟硬設施採用最最好的品質,例如聘請最好的牧師,聚會最有效率和高素質呈現。都市教會普遍採取上述經營策略。但是,若預備去較為偏遠的都邊地區拓植,相同思維恐怕不適合在地人。例如效率和準時在當地可能被認為無情,相反地,漫無目地的聊天分享或享受互動的情感也許更加重要。如果要拓植教會,就應要配合在地人的習慣、喜好和需求,才有機會住在他們當中。一如耶穌以謙卑委身地配合在猶太人的習慣裡。在地人愛吃什麼,我們就跟著吃什麼;在地人穿什麼樣的衣著,我們就怎麼穿;在地人住什麼樣的房屋,我們就跟著住什麼樣的房屋,一切都以能融入在地為中心。
當我思考在地化的委身時,就會想:如果我已經知道在地的水源可能被污染,那我該怎麼辦?我自己是癌症患者,對健康要求較高,這將是實際的問題。我要住在當地,然後喝別地方的水?還是就喝當地人所喝的水?另外,我願意帶我的妻子和孩子在當地生活嗎?或者是我自己去,而她們留在較安全的環境呢?這些是在地化道成肉身要好好考慮的問題,而我自己也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可是有無數的宣教師,例如例如馬偕、戴德生等人,他們跟隨著耶穌的腳步,像耶穌一樣道成肉身,食、衣、住、行,都是使用該處產物,和在地的住民一樣。
四. 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現代有位我們熟知的人物,我認為以她為例頗能說明道成肉身的意涵。她正是德蕾莎修女。她接受服侍窮人的呼召,進入印度的加爾各答時,年紀才二十歲。在加爾各答教書十七年,但一直在安全、舒適的修院圍牆裡面,雖然偶有時候會出去關懷窮人,但總感到不夠。她一直問自己:「我知道教書的工作非常重要,但是我究竟做了什麼來幫助那些牆外的人?上帝不是呼召我服侍窮人嗎?但是我卻一直為富人服務,這是上帝要我做的嗎?」上帝也一定關心牆外的窮人。有次她從外面帶了二十四位窮苦的小女孩回修道院,打算教她們讀書寫字,沒想到這些女孩集體逃跑,因為她們根本不習慣圍牆內的生活。德蕾莎修女忽然意識到:如果要為窮人服務,就必須走出圍牆,成為窮人,進入他們的生活,才能服侍窮人。三十七歲,她才開始真正的服侍窮人。曾有商人看見她的服侍,知道她所屬的修會連衣服都自己洗,就送了一台洗衣機給她們,希望可以幫忙省一些力氣,同時換得多一點時間。然而修會的修女們討論後,決定將洗衣機退還。理由很簡單,因為窮人不會有洗衣機,而且洗衣機是富裕的象徵。
德蕾莎修女學像耶穌一樣,以道成肉身的生命,離開安全舒適的圍牆,進到貧窮者的生活中。因為耶穌道成肉身的榜樣,實際進入我們生活周遭,他放棄天上無比的榮耀,為了愛的緣故卑微自己降生在馬糟中,並在世上渡過和一般人類一樣的生活,進入我們中間,彰顯了他的愛和真理。耶穌是付上代價實踐道成肉身的行動。親愛的弟兄姊妹,跟隨耶穌的人也會願意付上代價,因為這些人明白若不是耶穌付上代價,若不是耶穌的門徒付上代價,若不是歷世歷代以來的聖徒們前仆後繼地付上代價,我們無法認識充滿恩典與真理的上帝,也無法享受從上帝而來滿滿的恩典。
五. 結論:新堂、新年、新心
當我們回到青田社區,進入新堂的時候;當我們即將離開舊的2012年,進入新的2013年的時候,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在道成肉身的信仰生命,是不是也能從聖靈領受新的心志?也許我們開始會習慣享受新禮拜堂好的環境與設施,也許因為教會因愈來愈興盛而我們享受成長和彼此相愛的關係,但有沒有可能在進出教會時,我們可以學一點點像耶穌一樣,放棄一些些的享受和幸福,向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投注一些些關懷?有沒有可能我們從以教會為主體的社區宣道,轉化一些些以青田社區在地人的眼光,體會在地人對社區過去的留念與將來面貌的期待?有沒有可能我們願意多一點像耶穌一樣,放下自己原有的習慣和舒適,為了讓人聽見福音的好處,我們可以走出心中的圍牆,到需要福音的地方去,一起和我去拓植教會?願上帝賜給我們全新的心,讓上帝的愛,藉著我們學習道成肉身的耶穌,在我們所居住的土地上,充充滿滿地有上帝的真理和恩典。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希望之子
講道內容
希望之子
經文:以賽亞書九章6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二月廿三日
講道影片 : 希望之子(Child of Hope)
Ⅰ、引言:
補破網(Mending Broken Net)
今天是聖誕節。兒童主日學的小朋友,請問剛才詩班獻的詩歌叫什麼?知道的請舉手。答對了!「希望之子」。講到希望,就想起一首台灣民謠,叫做「補破網」。為1948年所寫,作詞李臨秋,作曲王雲峰。這首歌其實是李臨秋失戀後所寫,但因國民黨政府認為有政治意義,所以在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時期時被禁唱,這一禁就是三十年,直到1977年解嚴以前都不能唱。這是一首台語歌,歌詞如下:
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洞,
想欲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罔活動,找傢私補破網。
本來李臨秋只寫兩節,可是政府覺得不好,於是他再加上第三節歌詞,這首歌才解禁。有誰知道「希望」的台語怎麼說嗎?「漁網」!對了,這就是台語妙的地方,「希望」跟「漁網」,發音一樣,所以這首歌用漁網代表希望。影片最後,導演安排一位阿嬤抱著孩子,出現在女主角的前面,這代表看到小孩,就如同看到未來的希望,對嗎?對捕魚的人而言,那張漁網代表著「希望」。 可是,為什麼歌詞又說,看到漁網,眼眶就紅了呢?因為漁網破了。不只破了,還破了很大的洞,根本抓不到魚。當人用一張破的漁網來捕魚,不管再怎樣努力捕撈,魚都會從破洞中跑掉,所以面對破網讓人想哭。「那怎麼辦呢?」痛苦地說:「誰能知道我的苦痛?」為什麼會感到痛苦呢?剛剛歌詞說:「想欲補,無半項」就是因為想要補卻沒有補網的工具,所以很難過。我們也是一樣,當你有一個大洞,不是不想補,想補,可是找不到工具,就會很痛苦、很難過。
為什麼要在聖誕節時談「漁網」呢?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大洞。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羅3:23)虧缺就是破洞,虧、缺都是指少了東西。上帝造人時,要讓人們過得幸福、美滿,可是人都有一些明知故犯的缺點,這就是人生命中的大洞。為什麼說聖誕節有希望?而耶穌叫作希望之子?因為主耶穌能為人們生命中破的漁網,帶來新的希望。我們用台語來唸:「主耶穌給我們生命漁網帶來新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個網,網子上都有個很大的洞。耶穌的降生是為了幫人們把洞補起來,因為人找不到工具,無法自己補。正如聖經所說:「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2),因著仰望耶穌我們生命中的破洞得以填補。
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你為我們降生,帶給我們希望。我們人生的魚網,因著主耶穌的愛,人生的大洞可以被補起來。讓我們人生的魚網,有希望!這樣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Ⅱ、希望七大特徵(Seven Characteristics of Hope)
Josef Pieper是二十世紀一位很有名的天主教哲學家(Catholic Philosopher)。他生於1904年,死於1997年,共活了九十幾歲。關於希望,他曾有「希望哲學的論述」(A Philosophy of Hope),後人Bernard Schumacher把他的著作寫成一本書。接下來我們要談希望的七個特點,前六個是天主教哲學家Josef Pieper(1904-1997)所主張,而第七個是我加上的。
1.可能發生之估算(Assurance)
希望有七個特徵。第一個特徵,就是評估結果之後,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這才構成「希望」。聖經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這裡的「望」就是希望。希望必須是有確據;肯定有可能發生的,才叫希望。這是一個保證(assurance),一個把握(confidence)。當你用望遠鏡看遙遠的星星時,是用肉眼看;雖然遙遠,但看得到,那叫希望。若睡覺閉著眼睛夢見星星,那不叫希望,叫夢想。兩者都表示對未來的想像和期待,可是夢想是不知道會不會發生,希望卻是有可能會發生;夢想可以是任何人的想像;希望卻是有可能實現。雖然都是關於將來的可能性,但夢想和希望是不一樣。
2.喜愛擁有之美善(Goodness)
第二,希望必須是所喜歡的。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讓人喜歡;令人喜歡的才稱作「希望」。使徒保羅說:「我們的盼望和喜樂,並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帖前2:19)所以,盼望跟喜樂一起,指所愛的、所盼望的、所期待的、所要的,稱之為美善(Goodness);對個人而言是好的、渴望(desire)的。將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有些是讓人害怕的、不要的,這些不叫作希望,而叫作害怕。希望(hope)跟害怕(fear),都是對將來的感覺和期待,但一個令人喜歡,一個卻令人不喜歡。所以,對人們來說,好的、想要的,才叫作希望。
3.實際完成之困難(Difficulty)
稱為希望,是因為若實際要完成是有困難的。如果確知將來一定會發生,譬如每天早上太陽都會從東方升起,這樣的事就不用「希望」,因為已經知道、肯定會發生。雖然尚未發生,但它是預期中的、沒有困難的,這也不叫作希望。需要加上努力才能夠得到的,才叫希望。所以,「希望」含有努力的成分在裡面。換句話說,躺著就會發生的事情不稱作希望,因為那是預料中的事。
4.未必發生之或然(uncertainty)
這張圖有些樹枝不清楚,也有些樹幹很清楚。將來的事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確定、篤定的;一種是不一定、不確定(uncertainty),叫作或然,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是一個或然率的問題。聖經說:「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 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雅4:14-15)雖不曉得會如何,但期待它發生,這便叫希望。百分之百確定會發生,就不叫希望。所以,希望是屬於不清楚會怎麼發生,但可能發生;而確定(certitude)會發生的就不叫希望了。
5.無法掌控之情況(uncontrollability)
希望是將來可能發生,但沒有百分之百把握可以掌控的。如果百分之百確定可以處理,就不用希望。當船行駛在大風大浪的海中,不曉得能不能走過時,剩下的就是希望,希望可以平安渡過。在不能完全掌控的事物面前,人有某種程度的謙卑,這叫希望。在使徒行傳路加記載他們遇見船難時,說:「船被風抓住,敵不住風,我們就任風颳去。」(徒27:15)船可能會破,人可能會掉在水裡,但人們希望不會。如果一個船長像鐵達尼號的船長,覺得沒有問題,很有把握,那就不需要希望。鐵達尼號的船長說,我是我靈魂的船長(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我是我命運的掌控者!這樣的人不需要希望。但是當人沒有把握真的可以走到另一端時,擁有希望就很重要了。
6.忍耐等候之期盼(expectancy)
希望會帶來期待,因為這是現在還沒發生,但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並且人知道它是好的。想要但不確定,又沒有能力去決定時,人就只有忍耐地等候,期待(expectancy)和等候(waiting)。就像「農夫忍耐等候地裏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各書5:7)這就是希望。如果不想等了,放棄了,就叫作絕望。但是如果還沒完全放棄,還願意等下去,就還有希望。
7.承諾兌現之樂觀(optimism)
當新郎與新娘在教會互許終生的承諾時,相信他們心裡必定覺得充滿了希望。因為相信,那一天對方所說的話,是在上帝面前一個可兌現的承諾。所以,希望也包含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當信任(trust)對方在上帝面前給的承諾時,心中充滿樂觀、期待,那就叫作希望。「求你記念向你僕人所應許的話,叫我有盼望。」(詩119:49)當彼此互有承諾,且因著相信對方的承諾,而帶來的樂觀,就叫作希望。相反地,不相信的話,帶來的就是悲觀。
III、上帝應許希望(God Promises Hope)
1.女人後裔得勝撒旦
聖經顯示,上帝一直給人許多承諾和應許。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後,上帝給的第一個應許就是夏娃──女人的後裔,會得勝撒旦。那時上帝說,你的後裔會傷蛇的頭,蛇會傷他的腳跟。這是上帝藉由希望之子帶給人類的第一個希望,就是勝過撒旦。撒旦的代表──蛇,會被女人的後裔傷頭,蛇會死掉,因為當一條頭被踩扁的蛇,是活不了太久的。但是後裔也要付上很慘重的代價,因為被毒蛇咬傷腳跟的人是會死的。主耶穌要為人們付上生命代價,讓人能夠勝過撒旦,這是希望之子所帶來的第一個希望。
2.羔羊犧牲遮蔽羞憾
第二個希望跟穿衣服有關。亞當、夏娃做錯事後,覺得自己很難看,就用樹葉遮起來。聽說回教世界的樹葉大小不一樣,男生用小小片樹葉、女生要用大片的。上帝知道樹葉遮不了太久,也不能真正的遮蔽身體,所以上帝就為亞當、夏娃殺了一頭羊,用羊皮做衣服給他們穿。這是第二個希望,就是將來有羔羊為人類犧牲生命,人的羞恥可以藉著羔羊的皮來遮蓋。這是希望之子帶來的第二個希望。
3.進入方舟得救平安
第三個希望是得救,當上帝要用洪水毀滅世界時,上帝要挪亞造一艘方舟,所有進到裡面的生物都可獲救。方舟代表當人進到耶穌基督裡時,便得著救恩,不需面對上帝的審判,這是第三個希望。「挪亞因著信,得到指示,敬畏,預備方舟,全家得救。」(來11:7)
4.信而順服萬國蒙福
第四個希望是當我們信而順服,我們就蒙福。上帝賜給亞伯拉罕一個兒子,他順服上帝願意把獨子獻上為祭時,上帝說,好,我知道你對我的信心,已經到了我要你做什麼你都願意的程度。這樣的信心不只你會得到我的祝福,全世界的人都會因你而得到我的祝福。「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8)所以這裡我們看到,信心到一個程度,願意完全順服;這樣的順服會帶來上帝的祝福,也會讓別人得到上帝的祝福。
5.埃及奴僕西乃盟誓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從為奴的埃及地出來到西乃山,上帝跟他們立約。他們原本是奴隸,後來成為上帝的子民,這是很大的希望。「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這是立約的血,是立約的憑據。以色列的代表,七十個長老,跟摩西、亞倫、拿答、亞比戶,都到山上去跟上帝許這個盟誓。」(出24:8-9)這代表本來在埃及為奴隸,可是上帝把這群人救出來;而且不只救出來,還與之立約,表明這些人是他的子民,他是他們的上帝,這是很高的希望。
6.大衛後裔永遠國度
大衛王想為耶和華建聖殿,上帝藉先知拿單跟他說,你的心意我領了,可是我要給你的不是這個。我要給你的是為你的後裔立一個永遠的國度,是彌賽亞的盼望、希望之子。這是指大衛會有一位後裔接續他的國位,這人會為上帝建造殿宇,國度會堅立到永遠。這永遠的國就是基督徒現在所信的盼望。
7.希望之子永在的父
耶穌基督降生時,一切希望在基督身上完全實現,所以他叫「希望之子」,但他也是「永在的父」。「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所以這個降生的嬰孩,其實是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是我們的上帝成為人的希望。他成為馬利亞的孩子,稱作希望之子。因為他,人可以得到生命的轉變。今天詩班獻詩的主題就是「耶穌是希望之子」(Son of Hope)。
IV、耶穌希望之子(Jesus Son of Hope)
1.拯救百姓脫離罪絆
當馬利亞懷孕時,約瑟不曉得怎麼辦;就有天使來跟約瑟說,其實馬利亞要生的這個孩子名字叫耶穌,因為他要將把百姓們從罪惡中救出來。聚會一開始我們談到,每個人生命裡都有個大洞,這洞的名字就叫作「罪」。人自己想補卻補不起來,耶穌來,要把人從大洞中救出來,幫人把洞補滿。他要拯救我們脫離罪,他要帶給我們從罪的捆綁中得釋放的希望。
2.榮耀歸神世人平安
牧羊人在野地值班,半夜裡天使向他們報告希望之子已經降生的好消息。他們說道:當希望之子誕生時,榮耀會歸給上帝,平安會歸給人群。所以,當人生命中的「罪」這個大洞,因為耶穌基督而被補滿了之後,人們能夠享受到真正的平安。
3.萬民救恩猶太盼望
耶穌出生後不久,約瑟和馬利亞就抱他到聖殿要獻給上帝,年邁的傳道人──西面看見他,便說「以色列的安慰者已經來到,這是萬民的救恩。」所以從西面的話可知,耶穌基督降生,要為人們帶來安慰與拯救。
4.壓制自由被擄釋放
耶穌出來講道的第一篇是引述以賽亞書。「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我認為這裡提到兩個部分,首先是被擄的得釋放,受壓迫的得自由,這些是屬於社會的問題,惟有社會制度、社會關係改變,他們才能得釋放、得自由,問題才能解決 。因此,基督來,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改變。
5.窮人福音瞎眼見光
再者是窮人有福音,瞎眼得看見,這是個人困難、個人問題的解決。無論是經濟上的困難,或是身體上的困難,耶穌來,都會幫助人突破這些困境。所以,受壓制的得自由、被擄的得釋放,這是對整個社會層面帶來的影響。窮人有福音,瞎眼可以看見光,這是對個人所面對困境的影響。不管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或是人的個人問題,耶穌都會帶來希望。
6.死裡復活活潑盼望
最重要的,耶穌為人類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這是最大的盼望、最大的希望。他的死裡復活讓人知道,跟從他的人,將來也會跟他一樣從死裡復活。就如使徒彼得所說:「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前1:3)
7.主必快來誠心願望
最後一個希望是基督會再來,這是基督徒們目前一直相信的一個希望。主耶穌說,我一定會快來;相信的會跟他說,主啊,我願你快來。聖經的最後寫著,主說,我必快來,人們說,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22:20)希臘文只有一個字,叫作Maranatha,就是主啊,請來。
現在很多人是基督徒,社會也在進步中,可是不得不承認,人們的生命還是有缺陷、有洞。人們不得不承認,再進步的社會還是有些令人遺憾之處。但有一個盼望,就是希望之子還會再來,把人們生命的這些虧欠、遺憾完全補足,這是基督徒最大的盼望。
V、結論:以馬內利 神人同在
耶穌第一次降生時,天使來跟約瑟說,這個孩子要稱作以馬內利(Immanuel),意思是上帝與人同在。上帝要跟人同在,這是基督第一次降生時的應許;他要成為人的樣子,體諒人的軟弱。當基督要升天離世時,跟站在周圍的人這樣說,如果你們把福音去傳遍世界,我就與你們同在。耶穌降生時,天使說上帝要與人同在,意即耶穌成為人的樣子,陪伴人,體貼人的軟弱。耶穌要離開人們時,他又再說一遍,我要跟你們同在。怎麼同在呢?就是讓聖靈住在人們心中,幫人補那生命的洞。這是聖靈內住,幫助人成聖。這是耶穌要升天時,第二次講的同在。
第三次是在啟示錄裡。啟示錄21章:說道,上帝的帳棚在人間,上帝要永遠與人們同在。「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做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神。』」(啟21:3)在新天新地裡,人們要跟上帝親暱、完全地合一。所以,人類最大的希望就是以馬內利,上帝的同在。
禱告:
天父我們謝謝你,因為主耶穌基督降生,成為希望之子,讓我們在生命有一個很大的缺欠的狀況下可以帶著希望。主不只是讓我們今天有希望,將來世界結束的時候,主給我們更大的希望。幫助我們,抱著這樣的希望來仰望我們的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希望之子
經文:以賽亞書九章6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時間:二0一二年十二月廿三日
講道影片 : 希望之子(Child of Hope)
Ⅰ、引言:
補破網(Mending Broken Net)
今天是聖誕節。兒童主日學的小朋友,請問剛才詩班獻的詩歌叫什麼?知道的請舉手。答對了!「希望之子」。講到希望,就想起一首台灣民謠,叫做「補破網」。為1948年所寫,作詞李臨秋,作曲王雲峰。這首歌其實是李臨秋失戀後所寫,但因國民黨政府認為有政治意義,所以在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時期時被禁唱,這一禁就是三十年,直到1977年解嚴以前都不能唱。這是一首台語歌,歌詞如下:
見著網,目眶紅,破甲這大洞,
想欲補,無半項,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罔活動,找傢私補破網。
本來李臨秋只寫兩節,可是政府覺得不好,於是他再加上第三節歌詞,這首歌才解禁。有誰知道「希望」的台語怎麼說嗎?「漁網」!對了,這就是台語妙的地方,「希望」跟「漁網」,發音一樣,所以這首歌用漁網代表希望。影片最後,導演安排一位阿嬤抱著孩子,出現在女主角的前面,這代表看到小孩,就如同看到未來的希望,對嗎?對捕魚的人而言,那張漁網代表著「希望」。 可是,為什麼歌詞又說,看到漁網,眼眶就紅了呢?因為漁網破了。不只破了,還破了很大的洞,根本抓不到魚。當人用一張破的漁網來捕魚,不管再怎樣努力捕撈,魚都會從破洞中跑掉,所以面對破網讓人想哭。「那怎麼辦呢?」痛苦地說:「誰能知道我的苦痛?」為什麼會感到痛苦呢?剛剛歌詞說:「想欲補,無半項」就是因為想要補卻沒有補網的工具,所以很難過。我們也是一樣,當你有一個大洞,不是不想補,想補,可是找不到工具,就會很痛苦、很難過。
為什麼要在聖誕節時談「漁網」呢?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大洞。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羅3:23)虧缺就是破洞,虧、缺都是指少了東西。上帝造人時,要讓人們過得幸福、美滿,可是人都有一些明知故犯的缺點,這就是人生命中的大洞。為什麼說聖誕節有希望?而耶穌叫作希望之子?因為主耶穌能為人們生命中破的漁網,帶來新的希望。我們用台語來唸:「主耶穌給我們生命漁網帶來新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個網,網子上都有個很大的洞。耶穌的降生是為了幫人們把洞補起來,因為人找不到工具,無法自己補。正如聖經所說:「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12:2),因著仰望耶穌我們生命中的破洞得以填補。
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謝謝你為我們降生,帶給我們希望。我們人生的魚網,因著主耶穌的愛,人生的大洞可以被補起來。讓我們人生的魚網,有希望!這樣禱告,奉靠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Ⅱ、希望七大特徵(Seven Characteristics of Hope)
Josef Pieper是二十世紀一位很有名的天主教哲學家(Catholic Philosopher)。他生於1904年,死於1997年,共活了九十幾歲。關於希望,他曾有「希望哲學的論述」(A Philosophy of Hope),後人Bernard Schumacher把他的著作寫成一本書。接下來我們要談希望的七個特點,前六個是天主教哲學家Josef Pieper(1904-1997)所主張,而第七個是我加上的。
1.可能發生之估算(Assurance)
希望有七個特徵。第一個特徵,就是評估結果之後,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這才構成「希望」。聖經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這裡的「望」就是希望。希望必須是有確據;肯定有可能發生的,才叫希望。這是一個保證(assurance),一個把握(confidence)。當你用望遠鏡看遙遠的星星時,是用肉眼看;雖然遙遠,但看得到,那叫希望。若睡覺閉著眼睛夢見星星,那不叫希望,叫夢想。兩者都表示對未來的想像和期待,可是夢想是不知道會不會發生,希望卻是有可能會發生;夢想可以是任何人的想像;希望卻是有可能實現。雖然都是關於將來的可能性,但夢想和希望是不一樣。
2.喜愛擁有之美善(Goodness)
第二,希望必須是所喜歡的。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讓人喜歡;令人喜歡的才稱作「希望」。使徒保羅說:「我們的盼望和喜樂,並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帖前2:19)所以,盼望跟喜樂一起,指所愛的、所盼望的、所期待的、所要的,稱之為美善(Goodness);對個人而言是好的、渴望(desire)的。將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有些是讓人害怕的、不要的,這些不叫作希望,而叫作害怕。希望(hope)跟害怕(fear),都是對將來的感覺和期待,但一個令人喜歡,一個卻令人不喜歡。所以,對人們來說,好的、想要的,才叫作希望。
3.實際完成之困難(Difficulty)
稱為希望,是因為若實際要完成是有困難的。如果確知將來一定會發生,譬如每天早上太陽都會從東方升起,這樣的事就不用「希望」,因為已經知道、肯定會發生。雖然尚未發生,但它是預期中的、沒有困難的,這也不叫作希望。需要加上努力才能夠得到的,才叫希望。所以,「希望」含有努力的成分在裡面。換句話說,躺著就會發生的事情不稱作希望,因為那是預料中的事。
4.未必發生之或然(uncertainty)
這張圖有些樹枝不清楚,也有些樹幹很清楚。將來的事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確定、篤定的;一種是不一定、不確定(uncertainty),叫作或然,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是一個或然率的問題。聖經說:「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 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雅4:14-15)雖不曉得會如何,但期待它發生,這便叫希望。百分之百確定會發生,就不叫希望。所以,希望是屬於不清楚會怎麼發生,但可能發生;而確定(certitude)會發生的就不叫希望了。
5.無法掌控之情況(uncontrollability)
希望是將來可能發生,但沒有百分之百把握可以掌控的。如果百分之百確定可以處理,就不用希望。當船行駛在大風大浪的海中,不曉得能不能走過時,剩下的就是希望,希望可以平安渡過。在不能完全掌控的事物面前,人有某種程度的謙卑,這叫希望。在使徒行傳路加記載他們遇見船難時,說:「船被風抓住,敵不住風,我們就任風颳去。」(徒27:15)船可能會破,人可能會掉在水裡,但人們希望不會。如果一個船長像鐵達尼號的船長,覺得沒有問題,很有把握,那就不需要希望。鐵達尼號的船長說,我是我靈魂的船長(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我是我命運的掌控者!這樣的人不需要希望。但是當人沒有把握真的可以走到另一端時,擁有希望就很重要了。
6.忍耐等候之期盼(expectancy)
希望會帶來期待,因為這是現在還沒發生,但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並且人知道它是好的。想要但不確定,又沒有能力去決定時,人就只有忍耐地等候,期待(expectancy)和等候(waiting)。就像「農夫忍耐等候地裏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各書5:7)這就是希望。如果不想等了,放棄了,就叫作絕望。但是如果還沒完全放棄,還願意等下去,就還有希望。
7.承諾兌現之樂觀(optimism)
當新郎與新娘在教會互許終生的承諾時,相信他們心裡必定覺得充滿了希望。因為相信,那一天對方所說的話,是在上帝面前一個可兌現的承諾。所以,希望也包含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當信任(trust)對方在上帝面前給的承諾時,心中充滿樂觀、期待,那就叫作希望。「求你記念向你僕人所應許的話,叫我有盼望。」(詩119:49)當彼此互有承諾,且因著相信對方的承諾,而帶來的樂觀,就叫作希望。相反地,不相信的話,帶來的就是悲觀。
III、上帝應許希望(God Promises Hope)
1.女人後裔得勝撒旦
聖經顯示,上帝一直給人許多承諾和應許。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後,上帝給的第一個應許就是夏娃──女人的後裔,會得勝撒旦。那時上帝說,你的後裔會傷蛇的頭,蛇會傷他的腳跟。這是上帝藉由希望之子帶給人類的第一個希望,就是勝過撒旦。撒旦的代表──蛇,會被女人的後裔傷頭,蛇會死掉,因為當一條頭被踩扁的蛇,是活不了太久的。但是後裔也要付上很慘重的代價,因為被毒蛇咬傷腳跟的人是會死的。主耶穌要為人們付上生命代價,讓人能夠勝過撒旦,這是希望之子所帶來的第一個希望。
2.羔羊犧牲遮蔽羞憾
第二個希望跟穿衣服有關。亞當、夏娃做錯事後,覺得自己很難看,就用樹葉遮起來。聽說回教世界的樹葉大小不一樣,男生用小小片樹葉、女生要用大片的。上帝知道樹葉遮不了太久,也不能真正的遮蔽身體,所以上帝就為亞當、夏娃殺了一頭羊,用羊皮做衣服給他們穿。這是第二個希望,就是將來有羔羊為人類犧牲生命,人的羞恥可以藉著羔羊的皮來遮蓋。這是希望之子帶來的第二個希望。
3.進入方舟得救平安
第三個希望是得救,當上帝要用洪水毀滅世界時,上帝要挪亞造一艘方舟,所有進到裡面的生物都可獲救。方舟代表當人進到耶穌基督裡時,便得著救恩,不需面對上帝的審判,這是第三個希望。「挪亞因著信,得到指示,敬畏,預備方舟,全家得救。」(來11:7)
4.信而順服萬國蒙福
第四個希望是當我們信而順服,我們就蒙福。上帝賜給亞伯拉罕一個兒子,他順服上帝願意把獨子獻上為祭時,上帝說,好,我知道你對我的信心,已經到了我要你做什麼你都願意的程度。這樣的信心不只你會得到我的祝福,全世界的人都會因你而得到我的祝福。「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創22:18)所以這裡我們看到,信心到一個程度,願意完全順服;這樣的順服會帶來上帝的祝福,也會讓別人得到上帝的祝福。
5.埃及奴僕西乃盟誓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從為奴的埃及地出來到西乃山,上帝跟他們立約。他們原本是奴隸,後來成為上帝的子民,這是很大的希望。「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這是立約的血,是立約的憑據。以色列的代表,七十個長老,跟摩西、亞倫、拿答、亞比戶,都到山上去跟上帝許這個盟誓。」(出24:8-9)這代表本來在埃及為奴隸,可是上帝把這群人救出來;而且不只救出來,還與之立約,表明這些人是他的子民,他是他們的上帝,這是很高的希望。
6.大衛後裔永遠國度
大衛王想為耶和華建聖殿,上帝藉先知拿單跟他說,你的心意我領了,可是我要給你的不是這個。我要給你的是為你的後裔立一個永遠的國度,是彌賽亞的盼望、希望之子。這是指大衛會有一位後裔接續他的國位,這人會為上帝建造殿宇,國度會堅立到永遠。這永遠的國就是基督徒現在所信的盼望。
7.希望之子永在的父
耶穌基督降生時,一切希望在基督身上完全實現,所以他叫「希望之子」,但他也是「永在的父」。「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 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9:6)所以這個降生的嬰孩,其實是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是我們的上帝成為人的希望。他成為馬利亞的孩子,稱作希望之子。因為他,人可以得到生命的轉變。今天詩班獻詩的主題就是「耶穌是希望之子」(Son of Hope)。
IV、耶穌希望之子(Jesus Son of Hope)
1.拯救百姓脫離罪絆
當馬利亞懷孕時,約瑟不曉得怎麼辦;就有天使來跟約瑟說,其實馬利亞要生的這個孩子名字叫耶穌,因為他要將把百姓們從罪惡中救出來。聚會一開始我們談到,每個人生命裡都有個大洞,這洞的名字就叫作「罪」。人自己想補卻補不起來,耶穌來,要把人從大洞中救出來,幫人把洞補滿。他要拯救我們脫離罪,他要帶給我們從罪的捆綁中得釋放的希望。
2.榮耀歸神世人平安
牧羊人在野地值班,半夜裡天使向他們報告希望之子已經降生的好消息。他們說道:當希望之子誕生時,榮耀會歸給上帝,平安會歸給人群。所以,當人生命中的「罪」這個大洞,因為耶穌基督而被補滿了之後,人們能夠享受到真正的平安。
3.萬民救恩猶太盼望
耶穌出生後不久,約瑟和馬利亞就抱他到聖殿要獻給上帝,年邁的傳道人──西面看見他,便說「以色列的安慰者已經來到,這是萬民的救恩。」所以從西面的話可知,耶穌基督降生,要為人們帶來安慰與拯救。
4.壓制自由被擄釋放
耶穌出來講道的第一篇是引述以賽亞書。「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我認為這裡提到兩個部分,首先是被擄的得釋放,受壓迫的得自由,這些是屬於社會的問題,惟有社會制度、社會關係改變,他們才能得釋放、得自由,問題才能解決 。因此,基督來,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改變。
5.窮人福音瞎眼見光
再者是窮人有福音,瞎眼得看見,這是個人困難、個人問題的解決。無論是經濟上的困難,或是身體上的困難,耶穌來,都會幫助人突破這些困境。所以,受壓制的得自由、被擄的得釋放,這是對整個社會層面帶來的影響。窮人有福音,瞎眼可以看見光,這是對個人所面對困境的影響。不管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或是人的個人問題,耶穌都會帶來希望。
6.死裡復活活潑盼望
最重要的,耶穌為人類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這是最大的盼望、最大的希望。他的死裡復活讓人知道,跟從他的人,將來也會跟他一樣從死裡復活。就如使徒彼得所說:「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前1:3)
7.主必快來誠心願望
最後一個希望是基督會再來,這是基督徒們目前一直相信的一個希望。主耶穌說,我一定會快來;相信的會跟他說,主啊,我願你快來。聖經的最後寫著,主說,我必快來,人們說,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22:20)希臘文只有一個字,叫作Maranatha,就是主啊,請來。
現在很多人是基督徒,社會也在進步中,可是不得不承認,人們的生命還是有缺陷、有洞。人們不得不承認,再進步的社會還是有些令人遺憾之處。但有一個盼望,就是希望之子還會再來,把人們生命的這些虧欠、遺憾完全補足,這是基督徒最大的盼望。
V、結論:以馬內利 神人同在
耶穌第一次降生時,天使來跟約瑟說,這個孩子要稱作以馬內利(Immanuel),意思是上帝與人同在。上帝要跟人同在,這是基督第一次降生時的應許;他要成為人的樣子,體諒人的軟弱。當基督要升天離世時,跟站在周圍的人這樣說,如果你們把福音去傳遍世界,我就與你們同在。耶穌降生時,天使說上帝要與人同在,意即耶穌成為人的樣子,陪伴人,體貼人的軟弱。耶穌要離開人們時,他又再說一遍,我要跟你們同在。怎麼同在呢?就是讓聖靈住在人們心中,幫人補那生命的洞。這是聖靈內住,幫助人成聖。這是耶穌要升天時,第二次講的同在。
第三次是在啟示錄裡。啟示錄21章:說道,上帝的帳棚在人間,上帝要永遠與人們同在。「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做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做他們的神。』」(啟21:3)在新天新地裡,人們要跟上帝親暱、完全地合一。所以,人類最大的希望就是以馬內利,上帝的同在。
禱告:
天父我們謝謝你,因為主耶穌基督降生,成為希望之子,讓我們在生命有一個很大的缺欠的狀況下可以帶著希望。主不只是讓我們今天有希望,將來世界結束的時候,主給我們更大的希望。幫助我們,抱著這樣的希望來仰望我們的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