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聖經中的婦女(十七)百基拉Priscilla


講道內容
 
聖經中的婦女(十七) 百基拉Priscilla
時間:二0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經文:羅馬書16:3-4使徒行傳18:1-3
主講:李晶晶牧師


 講道影片 :


一、前言:大齋節期(Lent)

    「大齋節期」在教會年曆中是相當重要的節期,也就是預備進入受難週、復活節的節期,英文「Lent」,是春天的意思、充滿新生與盼望之意;此節期一共有四十天,拉丁教會稱Quadragesima,意即四十天(四旬),天主教會也稱「四旬期」,改革宗信義宗則稱「預苦期」

    大齋節期的時間是以復活節往前推四十天,中間會經過六個主日。第一天的開始不是主日,而是禮拜三,通常稱為聖灰禮拜三 (Ash Wednesday)或撒灰節(撒灰日),從初代教會開始在傳統上一直都有紀念大齋節期的活動。

    有些教會會在「聖灰禮拜三」當晚舉行特別的禮拜,有的會在禮拜堂門口預備一盆灰,讓與會者塗在臉上,或是由牧師或長老塗灰在與會者的額頭上畫十字架,表示懺悔的意思、代表內心的悔改,以此預備心進入這個節期,迎接耶穌基督的救恩與復活的盼望。從這一天開始,一直到復活節前一日這段期間都稱為「大齋節期」,扣掉中間六個主日,加起來一共四十天。第六個主日稱為「棕樹主日」 (Palm Sunday),這一天是紀念耶穌騎著驢子進入耶路撒冷,看似榮光,但事實上祂是預備要走上受難的苦路,為了擔負人的罪在十字架上受死,因此「棕樹主日」一直到復活節前一日的這一週稱為受難週 (Holy Week),而禮拜五那天稱為受難日 (Good Friday),紀念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救贖之愛與恩典。

    為什麼要用四十天預備心來迎接復活節呢?是起源於耶穌在接受約翰洗禮之後,到曠野禁食禱告受試探之後出來傳道侍奉,完成所差的使命。以此期望我們通過為期四十日之久的屬靈操練,一方面體驗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四十日的歷程,一方面激勵幫助信徒在復活節來臨前,省查、警醒、更新自己的信仰生活,並重新立志建立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在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紀念日,從偉人的紀念日到個人性的受洗、生日、結婚、安息等紀念日,幫助我們回憶與紀念重要與美好的人事物。整個大齋節期,甚至是整個教會年曆中的節期,都是再一次給我們機會數算上帝的恩典,幫助我們一次次回想耶穌基督的救恩與祂在我們生命中所行的奇異救恩。

    初代教會在節期中透過默想、讀經、禱告或禁食,在過程中思想耶穌基督的救恩,直到現在,羅馬教廷、天主教或聖公會都保持紀念這樣的節期,基督教則比較少紀念活動,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教會開始恢復舉辦相關教會活動。早期紀念的方式有許多方式:第一種是禁食,禁食的方式可能是以每個主日禁食、每天的某一餐禁食,表示願意對付自己軟弱的地方;第二種是施捨,看見缺乏的人,施恩典與憐憫,來表達耶穌基督的愛;第三種是禱告,利用禱告來守望自己。以上三種方式都是為了預備心。

    現代的教會也提供了不同的方法來紀念,分別是暫停娛樂、暫戒愛食、改變陋習及避靜禁語,這些都是象徵、代表,表示我們願意為了上帝做一點點的捨,表達對上帝的感恩,目的是為了再一次體驗耶穌曠野經歷,並默想主愛悔改迎新。

今年2012 年的大齋節期是從2224748是復活節):222是聖灰禮拜三,復活節是在4841為棕樹主日,而受難日在46。從今天開始到距離復活節還有三週,邀請大家可以和家人或朋友相約以另一種信仰模式來紀念大齋節期,讓我們預備心來迎接耶穌基督為我們受難,並帶給我們盼望。除了慶祝復活節與紀念受難日之外,不妨也試試預備心,進入這個節期裡面。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更多親近神、靈修禱告讀聖經,體驗耶穌在曠野四十天的操練。除了一些傳統功克己身的方式:禁食禱告、避靜禁語...等之外,也可以選擇放棄一項自己所愛的美食或喜好:咖啡、甜點、酒、整天上網、連續劇等,或是立志改變一項不良習慣:遲到、負面口頭禪、罵髒話、抽菸等,或是暫停參與一些育樂活動,以此來體會主耶穌受苦的歷程、調整自己生命的老我、迎接復活節的更新。

這是個恩典的節期,是紀念上帝為我們在十字架上完成救恩,不只是在口頭上或每個主日而已,而是實際在我們的生活裡。如果你有一個很想改掉的習慣,不妨在這期間試著改掉;如果有種食物會影響你的健康,不妨在這期間試著戒掉;有種活動跟娛樂會佔用你的時間、影響你的作息與健康,不妨將時間用在禱告上;或是在這期間遇到困難,不妨向神禱告,願祂的恩典夠我們用,在十字架上的救恩,能讓我們脫離罪惡,可以讓我們脫下一切重擔,來到寶座前。

我們用一分鐘的時間禱告:「親愛的主,我們在這樣的節期裡再一次向你獻上感恩。謝謝你用十字架顯明你對我們的愛,懇求你幫助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願你將禱告的靈充滿在我們心中,讓我們活在一個禱告的生活。我們將陋習、困境、難處、願景及期待都交給你。謝謝主幫助我們的弟兄姊妹,讓我們在未來的這段時間直到復活節,我們與你同在十字架上、同復活。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二、百基拉(Priscilla)是誰?

    聖經中有六個地方說到一位叫百基拉的姊妹,我們無法透過她自己來認識她,因為她總是跟她丈夫的名字連在一起,如果要認識百基拉這位婦人,就必須談到她的丈夫、婚姻、家庭與事奉。今天我們一起透過百基拉來學習屬靈、人際關係及家庭的功課。

    百基拉(原名Prisca,昵稱Priscilla),這個字出現在羅馬的家族姓氏中,羅馬字義是:微小的,謙卑之意,或做有價值、古老的、歷史悠久的、可敬的她的丈夫叫亞居拉,在聖經中他們的名字總是連在一起。

1.身家背景(18:2)

    關於百基拉的身家背景資料並不多,只有短短兩節交待,在使徒行傳18:2-3說「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意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做工。」。只知道百基拉的丈夫亞居拉生在小亞細亞東北部,黑海沿岸的本都省的猶太人。但我們不知道百基拉是否與丈夫一樣都是本都出生的猶太人,在本都相識結婚後到羅馬生活,或是百基拉是羅馬人,當亞居拉經商到羅馬時認識了百基拉,婚後兩人就在羅馬定居工作。無論如何,從他們的名字知道兩人都有羅馬公民身分,原住在羅馬,因遭革老丟驅逐出境搬遷到哥林多,在那裡遇見保羅、接待保羅在家中,之後夫妻倆隨保羅去以弗所,後回歸羅馬城,最後與提摩太在以弗所同工。可惜當時羅馬皇帝要驅逐猶太人,所以離開了羅馬。他們夫婦兩人都是製造帳棚為業。

2.時代背景(18:2)

    百基拉、亞居拉夫婦所處的時代是保羅的那個時代,是第一世紀的初代教會時期。當時「革老丟」是羅馬皇帝(在主後41~54),他在主後4950年間,因在羅馬的猶太人中發生了所謂的「基烈斯督(Chrestus)騷亂」(大概是指當時在羅馬的猶太教徒中有個人叫基列思督,這個名字與耶穌基督的名字相似,而猶太教信徒並不信耶穌為基督,所以猶太教徒認為這人有問題,可能是基督徒派來的,於是猶太教徒起來逼迫基督徒,因而引起極大的騷亂),革老丟不問情由,下旨將所有的猶太人驅逐出羅馬城。於是他們夫婦被迫離開羅馬,到了哥林多,這時保羅就來投奔他們,這是保羅四次旅行佈道中的第二次旅行佈道時遇到了亞居拉與百基拉。

3.生活事奉(18:3/18、羅16:3、林前16:19)

    百基拉跟亞居拉可以說是在平信徒中,參與宣道事奉非常有貢獻的人。他們接待了保羅,並與他一起同工,同時參與宣教,並造就年輕的傳道人亞波羅。「有一個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生在亞歷山大,是有學問的,最能講解聖經。這人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裏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他在會堂裏放膽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18:26-26)亞波羅是個年輕猶太人,瞭解舊約並傳道。百基拉、亞居拉聽了他的道覺得不夠詳細,便將亞波羅接到自家,向他講解神的道,補充說耶穌就是基督、是救恩。這對亞波羅來說很重要,因為經文後面提到他去到了亞該亞建造基督徒,同時也傳講耶穌是基督、是救恩的真理。一個平信徒透過耐心的講解,造就了一位傳道人。

三、百基拉(Priscilla)的見證

    接下來我們從百基拉的見證一起學習。

1.生命上的見證(18:2/26、彼前3:3-5)

(1)謙卑信徒

 百基拉人如其名,她的名字「Priscilla」意思是微小,即謙卑,顯示出百基拉是一個謙卑的信徒。是一個、謙卑順服的婦人。在接待保羅一年半中(18:11),不只是供給保羅食宿,她和丈夫與保羅一起住,一起做工,一同敬拜上帝,也謙卑聽保羅講解聖經的的真理,使他們在真理上打下了非常好的根基,以至於當他們在以弗所會堂中聽見亞波羅的講道,發現其中的問題而主動幫助亞波羅。百基拉的女性特質「阿婆心」多一點雞婆和看見,發現亞波羅的教導中有所欠缺,於是和丈夫一起邀請他到家中一敘在其中分享他們所領受的真理,不是學問,而是真理與生命;不是在人前大拉拉的指導糾正,而是謙卑地邀請亞波羅到家中、私下的分享真理與歸正。

(2)與夫同行

    新約聖經共有六處提到百基拉和亞居拉這對夫妻的名字,其中有四處經文都是將「百基拉」的名字擺放在亞居拉的前面,只有兩次是丈夫亞居拉的名字在前,這在當時男尊女卑的猶太文化與時代是不尋常的,是否有特別的用意呢?

研究聖經的學者認為這當中有很重要的屬靈功課要學。

    我們會發現當經文故事是關乎家庭、是發生在他們「家裡」時,都是先提及丈夫亞居拉:使徒行傳徒18:2「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意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做工。」當家庭有變動時,是丈夫帶領妻子搬家和決定接待保羅宣道師,在這裡就先提到了丈夫,因為丈夫是頭,帶著妻子離開移民。另外一處是在哥林多前書16:19,保羅問安時:「亞細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裏的教會,因主多多地問你們安。」他們的家庭開放成為聚會敬拜的地方,以致當保羅問候家中的情形時,先將丈夫的名字也放在前頭。所以提到家庭生活的時候,會將丈夫亞居拉擺在前面。

    如果提到屬靈事奉的時候,百基拉的名字就被擺在前面。「問百基拉和亞居拉。他們在基督耶穌裏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16:3-4)談到同工與屬靈關係的時候,百基拉被放在前面。當保羅要離開哥林多到其他地方宣教的時候,「保羅又住了多日,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往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18:18)第三個地方就是之前提過的:「亞波羅在會堂裏放膽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18:26)最後一處在提摩太後書:「問百基拉、亞居拉,和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安。」(提後4:19)

    聖經學者認為這上有重要的意義,就是在在靈命的追求與會事奉上,子百基丈夫拉更為活先,扮演了更、重要的色;但回到家庭裡,在夫妻關係與角色次序上是由丈夫做頭,這似乎也透露百基拉無論在教會侍奉有多少恩賜與投入,回到家中她仍順服她的丈夫。「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弗5:21-23

    我們可以看到這對夫妻是互相補足的:在家庭裡面,亞居拉是頭;而在事奉上,百基拉的恩賜比較多,但他們還是在一起事奉。在六處經文中,他們事奉在一起、生活在一起、逃難的時候在一起,和保羅逃難的時候也在一起,這是一個很好、很親密的婚姻關係。他們的名字總是被相提並論,在屬靈方面沒有高低,在家庭中是次序,不是優劣,可是在耶穌基督裡面,是彼此相愛。無論到哪裡去,百基拉都跟丈夫在一起。他們一路從羅馬到哥林多並接待了保羅,接著又到以弗所事奉,最後有機會再度回到羅馬。這一路上他們彼此相依,而且所到之處都成為重要的宣教城市。

(3)與人同工

夫妻不僅同心,也與人同工,他們在哥林多的時候,接待保羅一年半的時間;到了以弗所,他們又和亞波羅及提摩太一起同工;在羅馬教會的時候,又和羅馬教會的人一起同工。

2.家庭上的見證(18:26、林前16:19

(1)接待主僕

對他們來說,我們的家就是上帝的家,所以當保羅來投靠他們的時候,二話不說便接待了保羅,為期一年半:「保羅在那裡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將神的道教訓給他們。」(18:11)。約翰三書也說:「親愛的兄弟啊,凡你向作客旅之弟兄所行的都是忠心的。他們在教會面前證明了你的愛;你若配得過神,幫助他們往前行,這就好了。因他們是為主的名出外,對於外邦人一無所取。所以我們應該接待這樣的人,叫我們與他們一同為真理做工。」(約三1:5-8)換句話說,他們為了真理、為了上帝的愛而接待上帝的僕人,幫助保羅能夠繼續往前行。

(2)家庭教會

    在羅馬書 16 章中,保羅向 28 個人問安,其中包含五個家庭,百基拉跟亞居拉是第一個問安的家庭。「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裏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又問在他們家中的教會安。...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和你們同在!」(16:3-20)由此可知,他們開放的家,成為百姓聚集的家庭教會。

(3)福音移民

亞居拉跟百基拉原本住在羅馬,後來被驅趕到哥林多,不過這時不是福音移民,而是連夜搬遷。他們在羅馬過得安逸,而哥林多雖然是商業大城,但同時也是敗壞之城,許多人到那裡便墮落了。但當他們在哥林多接待了保羅之後,便真正做到福音的移民,這時的福音移民是遭逼迫的,但接下來的第二次福音移民則是心甘情願的。他們在哥林多與保羅相處一年半,感受到真理,看到福音的美好,所以甘心跟保羅前往以弗所。到了以弗所後,保羅很快就離開了,而夫妻倆則繼續留在那裡和以弗所教會的人一起服事、建造教會。

當遭遇到風浪時不要氣餒,因為上帝會為你預留另一個更美好的計畫。他們從羅馬被驅逐出來,卻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初代教會的福音移民,並成為保羅的宣道同工。他們在羅馬可能只是做帳棚的基督徒商人,但在離開舒適的環境後,上帝給了他們另一個可能。所以,當我們遇到困境時,不要灰心喪志,因為在那背後,有上帝的同行同在。

最後他們回到了羅馬,這時不再是兩個人的家庭,而是可以容納很多人的家庭教會,讓人得到真理的造就。

3.工作上的見證(18:3)

    百基拉跟亞居拉兩人為同業同工,兩人也是帶職事奉,雖然兩人一起工作、一起宣道感覺很甜蜜,但假設場景設定在今日,先生的上司就是他的太太,不知道這感覺會如何?能在工作時成為很好的夥伴,又要在事奉上相輔相成,只有一種方法:在耶穌基督裡,遵守屬靈的次序。他們多年都在一起,是因為兩人成為了屬靈的伴侶。

4.事奉上的見證(羅16:3-4

(1)支持宣道

    不僅如此,他們也與保羅同業同工,讓保羅投靠了一年半,這樣的關係是緊密的,之後便一起參與事奉,這一年半的時間,必然建造了不同的關係。當保羅決定離開哥林多,去以弗所時,兩人決定跟他一起去:「保羅又住了多日,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往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他因為許過願,就在堅革哩剪了頭髮。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裏,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18:18-19)一定是三人的事奉關係很好,才會願意離鄉背井,跟隨傳教者福音移民。



(2)成全聖徒

    保羅也這麼說:「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12:5)他們跟保羅成為了屬靈夥伴,這樣的關係讓夫妻倆的屬靈得到栽培,讓他們聽到亞波羅講道不夠精確時,可以分辨得出來,並且可以用真理教導這位年輕傳道人。對保羅而言,這種屬靈夥伴關係也讓他得到很好的同工。保羅雖然是說話很有力的人,但在哥林多不是這樣:「保羅描寫自己:我在你們那裏,又懼怕,又戰競。」(林前2:3)他在這敗壞之城傳福音,與外邦人分享時很害怕,可是透過亞居拉與百基拉的接待與支持,安然度過這一年半,讓他能繼續往前行。不僅如此,保羅也這樣說:「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裏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16:3-4)宣道的過程是有危險與挑戰的,可是保羅有很好的同工支持,讓保羅能四次巡迴傳道。

(3)完全奉獻

此外,這對夫妻也造就了傳道同工─亞波羅。「亞波羅在會堂裏放膽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18:26)亞波羅後來到了亞該亞,幫助了許多信主的人:「亞波羅想要往亞該亞去,弟兄們就勉勵他,並寫信請門徒接待他。他到了那裏,多幫助那蒙恩信主的人,在眾人面前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18:27-28)

今天如果幫助了一個人,那人再起來幫助別人,這是上帝期待我們看見的「生命影響生命」。

四、結語:屬靈的功課

1.愛相隨:建造屬靈家庭(24:15)

在亞居拉、百基拉的身上,我們看見愛相隨,並建造屬靈的家庭。不是只有在歡樂的時候,而是他們一律從苦難中、搬遷中、事奉中彼此相隨,互相幫補,沒有誰在前或誰在後。他們同工同業,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事奉,這是因為他們有很好的家庭祭壇。

什麼是家庭祭壇?家庭祭壇就是在家裡跟家裡的人一起敬拜上帝,有一個家庭的禮拜,簡單的讀經、禱告、敬拜。「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2:13)如果我們真的有心想要試試看,如同亞居拉、百基拉所建造的屬靈的家庭,或是我們當中有年輕朋友還單身的,你期待將來你有也一個屬靈的家庭,你要起來立志讓神在你心裏運行,建立你個人的祭壇,也在家裡建立你家裡的祭壇。「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4:13)在你的禱告裡面,不單單是靠自己,讓神幫助你,你就可以做得到,就從你的禱告開始。

    我們看到這對夫妻可以如此經歷患難,同心、同工、同服事、福音移民、開放家庭,並不是一蹴可及,而是一天一天、一點一滴在他們的家庭祭壇裡面。人生不是沒有風浪,而是可以在耶穌基督裡,在禱告當中,在彼此愛的關係裡面一起面對。

2.信之友:成為屬靈同伴(12:5、提後2:22、傳4:9-10、太18:19)

你有屬靈的同伴嗎?

保羅有亞居拉、百基拉這麼好的屬靈同伴,一路的陪伴他。傳道書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4:9-10)。「兩人總比一人好」,這是需要有一個屬靈的同伴,但你不一定都是跌倒的人,或永遠都是扶起別人的人。有的時候我很堅強,但是下一刻可能需要你幫我扶起,「若孤身跌倒就危險了」。

我們需要屬靈的同伴,彼此的扶持、互相的拉拔。保羅鼓勵我們說:「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提後2:22)。我們需要有好的屬靈同伴,能夠一起禱告,而且神應許說:「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18:19)

我們需要有屬靈的同伴,彼此建造。然而,我們不能只期待有好的屬靈同伴,我們也要去做別人的屬靈同伴。當我們看到別人因為軟弱而跌倒了,我們去把他們扶起;一個人你不怎麼認識的人,你可以為他禱告,你就成為他的屬靈同伴,是在耶穌基督的裡面。就像在我們的信仰、人生當中,你並不孤單,你有屬靈的同伴,並且你對你的生命也有一個更大的期待,你也可以成為別人的屬靈同伴。

3.望永恆:參與屬天事業(12:1-3、太25:34)

我們有個盼望,期待我們可以參與在永恆的國度,屬天的世界。在地上我們有自己的產業和事業,可是有一天也終究會過去。有沒有什麼是永恆不朽的?那就是在上帝國。百基拉和她的丈夫為我們做了美好的見證,在那個世代,他們盡心盡力,以致於我們今天與他們同得福音的好處。「至於我和我的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24:15)

對於自己的家的期待是什麼,每逢我們為自己的家禱告,或是想像要建造什麼樣的家的時候,你所想的那幅藍圖是什麼?是金碧輝煌,住在東區某個地方?還是像約書亞說的,這是你可以選擇的,讓我的家,成為事奉耶和華的家。

亞居拉、百基拉給我們的見證是:他們開放家庭、接待上帝的僕人、在職場上帶職事奉。你不一定要做傳道人,但是你可以在你的職場上面,跟人分享耶穌基督的愛。在各種節慶的當中,你可以邀請人來接近神,就像今天有新朋友,是你的同學、你的朋友邀請你來的。在學校、職場上,你可以成為與神同工,與你的好朋友一起來經歷上帝。

福音移民對我們來說好像有一點遙遠,可是在你思考人生的下半場的時候、思考人生的轉化,或是思考人生有沒有不一樣的價值與意義的時候,福音有沒有可能在你的腦海裡面?我們既然要成為萬民的祝福,那腳步需要跨出去,像亞伯拉罕一樣。

教會最近寄了一封公文到七星中會,要申請一個畢業的神學生來做傳道人,目的是要開拓教會跟子堂,可是過去許多挫敗的經驗就是把年輕剛畢業的傳道人丟在一個偏荒若遠的地方,孤軍奮鬥,最後失敗,事工不利,也很挫敗。如果有人願意像百基拉、亞居拉一起去,陪伴傳道人到那個地方,或許就會比較順利。

保羅這麼有能力恩賜的人,他在哥林多都說他極度害怕,可是因為百基拉、亞居拉,他做成了何等美好的事工。福音的移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有可能不在你的規劃裡面,像百基拉、亞居拉一樣,他們因為遭逼迫,神讓他們成為福音的移民。在你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跟經歷裡,不妨問問上帝,有沒有什麼我可以參與的,開放家庭嗎?接待傳道人嗎?或者是我可以在我的職場上做一個帶職的事奉。

我們教會有很多年輕人是從中、南部上來的,青年團契聚會完以後,學生分別回到宿舍,有些學生的宿舍距離教會或華神很近,可是如果是輔大或是更遠的學校的學生,在交通和安全上就很不方便,所以有很多學生會借住在曾牧師家。可是當我們回到新堂後,曾牧師家恐怕住不了那麼多人。試問,有沒有家庭願意接待這些從中、南部上來的孩子們呢?

我們的教會在二、三十年前,有一個活動叫「抽媽媽」。大學生藉由抽籤,讓許多願意接待年輕人的屬靈家庭,成為他們屬靈的媽媽,歡迎他們,邀請他們到家庭裡面。

再過兩週就進入受難週。求神幫助我們,花一點點時間讓我們一起來默想這些屬靈的功課。在建造家庭祭壇上,或是在你的婚姻關係,或是男女朋友的關係上,有沒有什麼是可以從百基拉、亞居拉身上學習的?你有屬靈的同伴,或是你願意成為別人的屬靈同伴,在你的事奉上,在你的人生意義和職場上,有沒有想做一些調整或突破的?我們一起來禱告,求神幫助,在每個不同的處境底下,上帝親自帶領,對我們說話。

禱告




   羅ㄨㄛ成為ㄟ的兩處經文晶ㄨㄣ:語ㄝ是ㄛ徒派來的ㄜ名字相似ㄤ我們一起來禱告:「親愛的主,求你建造我們每一個人的家庭,好讓我們成為屬靈的家,並使我們每一個人有個人祭壇,也有家庭的祭壇可以一起敬拜你。求神賜給我們每個人都有屬靈的同伴,同時我們願意成為別人的屬靈同伴,一起經歷神相互的扶持。主擴張我們生命的境界,與我們在事奉上有不一樣;在我們的職場上有屬神的關係;在我們的家庭裡面,有可以成為神你自己的家,接待、歡迎人到你的家中來。在新的一個禮拜,求神祝福我們每一位弟兄姐妹,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啟示錄系列(一)啟示錄引言(Revelation Introduction)


講道內容

啟示錄系列(一) 啟示錄引言(Revelation Introduction)
時間:二0一二年三月十一日
經文:啟示錄一章1-6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Ⅰ.引言:Revelation Song

 (Phillips, raig, & Dean)
           啟示錄是由耶穌的門徒約翰在拔摩海島上,將上帝給他的啟示所記載下的書卷。Jennie Lee Riddl曾將這段情節,寫成一首「啟示錄詩歌」(Revelation Song),之後被三位牧師(Randy Phillips, Shawn Craig, & Dan Dean)所組成的「當代基督教音樂三重唱」(Contemporary Christian Music Trio)給唱紅,在2009年成為電台強力播放的歌曲。其歌詞如下:
Worthy is the, 他是配得
Lamb who was slain被殺羔羊
Holy, Holy, is He 聖哉,聖哉,是他
Sing a new song, to Him who sits on 唱首新歌,他是坐在
Heaven's Mercy Seat天上施恩座
Holy, Holy, Holy 聖哉,聖哉,聖哉
Is the Lord God Almighty  榮耀歸給全能上帝
Who was, and is, and is to come昔在,今在,以後永在
With all creation I sing: 我與被造同歡唱:
Praise to the King of Kings! 讚美萬王之王
You are my everything, 你是我的一切
And I will adore You 我要來尊崇你
Yeah!I will adore You. 呀!我要尊崇你
Clothed in rainbows, of living color 穿上彩虹,五彩繽紛
Flashes of lightning, rolls of thunder 電光閃閃,雷聲轟轟
Blessing and honor, strength and 頌讚與尊貴,力量與
Glory and power be 榮耀權柄都屬
To You the Only Wise King, Yeah!你唯一全智君王 呀!
Holy, Holy, Holy 聖哉,聖哉,聖哉
Is the Lord God Almighty歸全能的主上帝
Who was, and is, and is to come,(Yeah!)昔在,今在 以後永在 (呀!)
With all creation I sing: 我與被造同歡唱:
Praise to the King of Kings! 讚美萬王之王
You are my everything, 你是我的一切
And I will adore You 我要來尊崇你
Holy, Holy, You are Holy 聖哉,聖哉,你是聖哉
Filled with wonder, 充滿驚奇!
Awestruck wonder  敬畏驚奇!
At the mention of Your Name  每次聽見你聖名
Jesus, Your Name is Power  耶穌 你名有權能
Breath, and Living Water 氣息以及活水,
Such a marvelous mystery,Yeah! 如此奇妙奧秘 呀!
Holy, Holy, Holy 聖哉,聖哉,聖哉
Is the Lord God Almighty 歸全能的主上帝
Who was, and is, and is to come, (Yeah!) 昔在,今在,以後永在(呀!)
With all creation I sing: 我與被造同歡唱:
Praise to the King of Kings! 讚美萬王之王
You are my everything, 你是我的一切
And I will adore YOU 我要來尊崇你
Holy, Holy, Holy 聖哉,聖哉,聖哉
Is the Lord God Almighty 歸全能的主   
Who was, and is, and is to come, (We sing Holy)昔在,今在 以後永在 (齊唱聖哉)
With all creation I sing: 我與被造同歡唱:
Praise to the King of Kings! 讚美萬王之王
You are my everything, 你是我的一切
And I will adore YOU (adore YOU) 我要來尊崇你 (尊崇你)
adore Holy Lord! Holy Lord! 尊崇 聖哉主 聖哉主
all cration sing Holy (Holy Holy) 所有被造唱 聖哉 (聖哉 聖哉)
Oh You are Holy (You are Holy) 喔 你是至聖 (你是至聖)
因此,整個啟示錄是對被殺羔羊的頌讚,而他仍然活著,他會再來。

Ⅱ.啟示錄四種詮釋(Revelation Four Hermeneutics)
      由於啟示錄的內容,多為圖像化與象徵的比喻,因此解釋時產生分歧的看法,我將之整理、簡化,歸類為四個學派:

1.屬靈論(Spiritualist):上帝與撒旦爭戰(Origen,Augustine)
          此論乃由最早的教父─奧瑞剛(Origen)提出,經奧古斯丁(Augustine)將之發揚光大。兩者皆認為啟示錄象徵的比喻,是屬靈的教導、善與惡的爭戰、上帝與撒旦之間的戰爭。這種解釋被稱為「靈意解經」或「隱喻解經」(Allegorism),歸為「屬靈論」。「在天上就有了爭戰。米迦勒同他的使者與龍爭戰,龍也同牠的使者去爭戰」(啟12:7)。這樣的解釋,獨立於歷史之外,強調並著重於上帝與撒旦之間的鬥爭、善惡之爭。

2.歷史論(Historicist):教會歷史中應驗(Luther, Calvin)
          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Luther)認為「啟示錄」是描寫耶穌升天到再降臨之間,教會歷史所發生之事。尤其他對於「敵基督」,究竟為何者,特感興趣。某日,他在靈修時,猛然發現教皇就是敵基督,因而將「敵基督的九十五條罪狀」釘在德國教堂的外面,因而開啟宗教改革之門。故,宗教改革與啟示錄亦有關聯,這種論點稱為「歷史論」。人們即以此論檢視歷史人物與啟示錄中的啟示,譬如歐巴馬或哈珊等影響世界者,即會被套上敵基督作聯想。「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上帝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裏,自稱是上帝」(帖後2:3-4)。支持這種理論的還有加爾文(Calvin),這種解釋影響教會數百年之久,因此研讀這時期的聖經注釋時,會發現其受到歷史主義思想的影響。
          然而此詮釋竟演變為:啟示錄的某一章,講的即為某一人。這樣的配對,等於預告了「耶穌就要來了」;且這樣篤定的聯想呈現出一些問題,例如在啟示錄當中,沒有中國人或非洲人的故事。難道上帝只關心文藝復興時候的歐洲教會?而這些人沒有活到現代,又如何知道啟示錄與現代人類有何關聯呢?所以,歷史論受到最大的挑戰,就是那些解釋受其時空與背景的限制。

3.既往論 (Preterist):主後一世紀應驗(Alcazar, Grotius)
         之後,有人質疑”啟示錄怎可能是約翰為馬丁路德所寫的,此書應是約翰為了鼓勵當時被羅馬帝國迫害的教會而寫。因此,認為啟示錄是在描寫第一世紀的景況,所有的事情皆在主後一世紀應驗,這稱為「既往論」。特別是主後七十年,提多將軍(General Titus)攻進耶路撒冷時,將聖殿焚毀;此派學者認為,這即為啟示錄所述的世界末日景象──耶路撒冷整個被毀掉,猶太被亡國。因為耶穌說,在你們當中,還有人活著,就能看到這一天來到:「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人子降臨在他的國裏」(太16:28)。而這樣的解釋也有其限制,例如許多啟示錄中所言之事,在第一世紀並未發生。而既往論的支持者為Alcazar(天主教神父)和Grotus(基督教神學家);至今尚且有少部分人仍認為啟示錄重點是在第一世紀,主要是講給當時的教會聽的。

4.將來論 (Futurist):基督再臨時應驗(Ribera, LaHaye)
         有群人認為,啟示錄乃是指將來耶穌要再來之事,未來人類歷史結束後,耶穌會率領天使從天上降臨,此稱為「將來論」。支持者將啟示錄當成將來耶穌要再來的細節,因此,又被稱為「字句主義」(Literalism)。此論由天主教神父Ribera提出:耶穌要來之時,若人表現良好,在睡覺時會被提到天上,之後地上即發生大災難。因此,對沒有被提者,是件可怕之事:「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上帝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4:16-17)。而這說法近期很流行,一位基督教牧者-LaHaye將此寫成一本非小說的書《Left Behind》榮登第一名的暢銷書,不論是否有宗教信仰者,掀起一陣購買熱潮。因為無人喜愛苦難,皆想要知道該如何逃過此劫,且因相信這種論調,人們便想盡辦法向善、行善,以免將來被留在地上。因此「歷史論」、「既往論」與「將來論」剛好把人類歷史分為三段,而在歷史以上的,就是屬靈論。這四種學派可以用一條時間線(如右圖)呈現:耶穌基督 在主後三十三年,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十字架上,埋葬,第三天復活升天。並在歷史結束時,基督會再臨,將人類帶到新天新地去;而此解說,所有基督教派皆同意。在這兩點之間所發生之事,就是啟示錄所描述的,約翰用很多象徵與圖像來描繪,因而後世有分歧的聯想與解說。
          以「敵基督」的解釋為例,啟示錄第十三章寫到「敵基督」,說這怪獸如豹一般,擁有七頭十角,角上各戴著皇冠。而此怪獸所指為何?奧古斯丁認為敵基督乃指撒旦,牠與耶穌角力爭戰,此為「屬靈論」。此論超乎歷史,不需進行事件與聖經的核對,因為全世界的歷史皆在講述善惡之爭。西元1517年宗教改革,馬丁路德不斷思索著天主教的問題,在靈修時,突然靈光乍現,發現敵基督就是教皇。因其有權,且為神職人員,並做許多違反基督教原則的行為,故教皇即是敵基督。啟示錄所講的,就是在歷史中發生的事情,從西元538年教皇掌權開始,直至1798年的法國大革命,教皇失去政治力量,而在這段悠久的歷史裡,教皇所掌握的權勢,恰如同啟示錄所述的。因此,馬丁路德越發相信,教皇就是敵基督,且啟示錄就是在描述歷史中,會發生的事情。
          教皇既被馬丁路德論為敵基督,便心有不甘,即命旗下的神父們研究出啟示錄其它的論說。於是就有「既往論」與「將來論」替教皇解套:一個是將時間點往前提至476年,西羅馬帝國沒落之前,強調敵基督者是尼祿皇帝。另一解說為基督復臨前,歷史結束後,其為但以理書中所指,末世有七年的最後三年半;這段時間中發生很多事情,是可以跟啟示錄對應的,故敵基督是指該段時間,會有撒旦出現並與基督對抗,此為將來論。
          綜合以上論說,我個人認為屬靈論有其價值性,因為啟示錄若沒有屬靈的教導,則與現代人無關。既往論,對於第一世紀的基督徒而言,約翰所講論的與他們確實有關,例如約翰寫給當時七個教會的信。至於將來論,將來耶穌會再來是眾人所同意的,啟示錄也有一部分是關乎未來的。然而,歷史論企圖將現代生活中的某事件與人物與啟示錄相呼應;截至目前為止,此觀點令人存疑,因這種推論常被往後所呈現的事實給推翻。因為事件已過,耶穌並未再來。使用歷史論的人,往往努力地推算日子。譬如,有人會算出2012年耶穌要再來,而且幾乎每一年都會有類似的事情出現,這皆是以歷史論的概念去思考、套用,我個人不太能認同歷史論。
           約翰著書時,內容應與當時的教會有關,否則對當代教會而言意義蕩然,這是既往論可接受的部份;而我們也確信耶穌會再來,因此將來論也有部分是對的;並且,相信人活在世上,應可學到屬靈的教導。因此,之後講解啟示錄時,將會透過這三種學派的角度來探討,但歷史論則不作考量。

III.啟示錄引言(Revelation Introduction)
啟示錄一章第一節到第六節,是約翰對啟示錄的介紹:

1.將隱藏封閉開啟
          使徒約翰在拔摩海島上看見基督再臨的異象,主耶穌要把隱藏的事開啟,所以約翰開宗明義表示:「耶穌基督的啟示」(啟1:1a)。中文翻成「啟示」,希臘文αποκάλυψη,英語發音為「apokalupsis」,原意為「把蓋起來的東西打開,讓人看見裡面寫什麼」。因此,啟示錄不是要讓人們看不懂,而是要將過去密封的給揭祕、開啟,讓人可了解明白。
          主耶穌一開始即對約翰說:要把過去封起來的,打開給人們看。舊約的但以理也與末世預言有關,當時耶和華對先知說:「但以理啊,你只管去;因為這話已經隱藏封閉,直到末時」(但12:9)。所以,在但以理時期,這些是被封起來的,到了約翰的時代,上帝說要打開,因為時間近了。啟示錄第二十二章說:「他又對我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因此,啟示錄是解密,正好與但以理書的密封相反。

2.耶穌基督的啟示
          這是由耶穌基督親自啟示的,因此開頭才說「耶穌基督的」啟示(啟1:1a);而這個「的」(of)代表的是來自(from)還是關於(about)?想必兩層意義兼具。這啟示,一是「來自耶穌」(From Jesus),他是啟示的來源,「我─耶穌差遣我的使者為眾教會將這些事向你們證明」(啟22:16);二是「關於耶穌」(About Jesus)的事情,啟示錄第一章第七節說:「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連刺他的人也要看見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這話是真實的。阿們」(啟1:7)。

3.天父賞賜給耶穌
          上帝賞賜給耶穌的,是再臨的細節與再臨的尊榮。耶穌基督在世時曾說過:「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13:32)。待耶穌升天後,上帝即將一切細節告訴他,「就是上帝賜給他」(啟1:1b);而耶穌曾用比喻的方式說出,人們卻難以明白。腓利比書記載:「所以,上帝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上帝」(腓2:9-11)。因此上帝賞賜給耶穌的,不只是他何時會再回來,更是包括他回來時,要得到極大的尊榮。

4.指示他的眾僕人
          耶穌領受細節與尊榮後,便「指示他的眾僕人」(啟1:1c),這裡的「眾僕人」希臘文是「dou/loj」(英:doulos),doulos不是普通的僕人,而是「愛的奴僕」(bondslave)。在以色列歷史中,當一個奴僕工作到一定的時間,就有機會可以獲得自由。屆時,奴僕也可以對主人說:「我為你做工這幾年,您對我很好,故我寧可放棄自由,留下為僕永不離開,且我也愛我的妻子與孩子」(當時為奴僕者一旦獲得自由,其家室皆需被留下)。這種因愛而寧願留下為僕者,主人就會將他帶到法官面前,並在門邊將奴僕釘上耳洞,他人只要看到這個記號,就知道此人是因為愛主人的緣故,自願永遠作為僕人。「倘或奴僕明說:『我愛我的主人和我的妻子兒女,不願意自由出去。』他的主人就要帶他到審判官(或譯:上帝;下同)那裏,又要帶他到門前,靠近門框,用錐子穿他的耳朵,他就永遠服事主人」(出21:5-6)。若doulos為此意,那麼啟示錄就不是給所有的人看的,而是給因為愛主,願意一生服侍主的人看的,這也是為何有多人看不懂啟示錄之故,因為他不是愛主、願意一生服侍主的人。因而啟示錄雖人人可讀,但並非人人皆可明白。故耶穌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太13:14-16)。

5.必要快成就的事
          上帝曉諭耶穌,耶穌指示約翰:「叫他將必要快來成的事…」(啟1:1c),所以啟示錄是一個關於將來的預言。然而,不只是預言,在啟示錄第一章說:「所以你要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啟1:19)。因此,啟示錄講三件事:約翰要將看見的事寫下來(第一章)、第二件就是現在的事(第二與第三章),另為將來必成的事(第四章之後),而將來必成的事就是「耶穌一定會回來」,「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那裏」(約14:3)。

6.差遣天使來曉諭
          上帝慎重其事地將一切告訴耶穌,耶穌再啟示給約翰,中間還有一個信差,就是天使。耶穌是透過天使,慎重地啟示給約翰,而天使在整個過程中,幫助約翰明白所見,「他就差遣使者曉諭他的僕人約翰」(啟1:1d)。因啟示錄很重要,上帝特派位天使來幫助約翰理解所被啟示的:「我─耶穌差遣我的使者為眾教會將這些事向你們證明」(啟22:16)。
          整本聖經,上帝向人說話,都是直接向人啟示,唯獨啟示錄是透過天使。然另有一處提及,在使徒行傳中,司提反被石頭打死前說的一句話:「你們受了天使所傳的律法,竟不遵守」(徒7:53),此為在西乃山上的啟示,也提及天使傳遞訊息,但在舊約中並無記載。由此可見,當上帝動用到天使時,代表這件事情非同小可;如同掛號信一般,保證信件一定會送達,故派一個特別的使者當信差。而重要的訊息:一個是律法,要確定知道上帝要人如何行;另為啟示錄,確定耶穌會再來。所以,在上帝的心中這兩件事情非常的重要,故特別差遣天使來傳達訊息。

7.耶穌的使徒約翰
          以前英國政府曾將國內的一些犯人流放到澳洲,而拔摩海島也就是羅馬政府,將其所認定的擾亂國內安定份子流放之處。因此,約翰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被羅馬政府放逐到孤島上;可是在那兒,上帝卻讓他看到異象。耶穌差派天使傳達訊息給當時被關在拔摩海島上的約翰:「曉諭他的僕人約翰」(啟1:1d)除讓他看見啟示,且要將所見的記錄下來。
          聖經中使徒約翰僅兩度以”我約翰”書寫,其皆出現於啟示錄中:「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裏一同有分,為上帝的道,並為給耶穌作的見證,曾在那名叫拔摩的海島上」(啟1:9)。在啟示錄第二十二章,約翰再度寫下:「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所看見的;我既聽見、看見了,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腳前俯伏要拜他」(啟22:8)。
          約翰除了寫啟示錄之外,並寫下約翰福音、約翰壹書、約翰貳書與約翰參書。這四本書中,無一使用「我約翰」之名稱,他避免將自己的名字寫在聖經當中。然,唯獨啟示錄,因他覺得甚為重要,並為證明「是我負責,因為是天使跟我說,我真實看到了」,故兩次提及自己的名字。

8.約翰見證上帝的道
          約翰雖為啟示錄的作者,但他明白自己僅是位見證的記錄者,如同法官的書記官,需忠實地將法官所說的話記錄下來。約翰並非以想像力來創作,而是忠實記錄耶穌透過天使所傳達給他的消息:「約翰便將上帝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啟1:2)。他在約翰壹書所言:「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與我們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約壹1:1-2)。約翰所見證的是耶穌的見證,而耶穌所講的,也不是自己發明的,乃是從上帝而來的。因此,耶穌自己也是一位見證者:「他將所見所聞的見證出來,只是沒有人領受他的見證」(約3:32)。因此,這裡是「雙重見證」:基督見證上帝所說關於末世再降臨之事,耶穌透過天使將這消息告訴約翰,約翰再用他的話見證給小亞細亞的七個教會的牧者,要他們注意聽,因為耶穌快要來了。

9.念聽遵守者有福
          這些訊息很重要,因為上帝的目的是要祝福他們。約翰寫信寄到教會,並要教會牧者唸給會友聽,大家聽了之後要好好地去做,這樣即可得到上帝的祝福。因此,啟示錄第一章:「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啟1:3ab);第二十二章:「看哪,我必快來!凡遵守這書上預言的有福了」(啟22:7);耶穌自己也說:「凡到我這裏來,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我要告訴你們他像甚麼人:他像一個人蓋房子,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發大水的時候,水沖那房子,房子總不能搖動,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有古卷:因為蓋造得好)」(路6:47-48)。這裡說明了「蒙福三部曲」:要有人願意去「傳揚」,並要有人願意「聽信」,聽完之後且願意去「遵行」,這三個加在一起就能蒙上帝的祝福,這即為啟示錄最大的目的。

10.主再來日子近了
         耶穌說日子近了!「我必快來」的「快」,並非強調時間上的急迫,而是他來的「速度」很快。「因為日期近了」(啟1:3c)如看到樹長出綠葉時,就知道夏天快來。同樣地,耶穌已經在門口了,一旦他決定要進門,速度是很快的:「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太24:32-33)。這種時間上的「近」(near),並非「過兩秒就要發生」,而是事情已經「箭在弦上」,只要手一放,箭即會射出。然而,耶穌何時會開門進入,人們並不曉得,所以人要忍耐、等候他開門的時候:「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裏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你們也當忍耐,堅固你們的心,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雅5:7-8)。關於時間希臘文有兩個字「kairo,,j」(英:kairos)與「cro,noj」(英:chronos)。「kairo,,j」(英:kairos),意即「重要事件的時機」;而「cro,noj」(英:chronos)則指何時或時間的長短。經文「日子近了」中的「近」,不是指『多少時間』(chronos),而是指重要事件(kairos)。因為耶穌講這件事情至今已有兩千年。換句話說就是:這件事情非同小可,與終身幸福有關,此事隨時會發生,且一旦發生,就會影響深遠。
          另舉例,若一位待嫁新娘將於四月一日結婚(今日為三月十一日),則這日子在其他人的生命中,只具有時間(chronos)的意義。然而,對這位待嫁新娘而言,卻是她人生中意義非凡的日子,因其身份…等的改變。故對她而言,日子近了,不是還有「幾天」,而是這件事情將會影響她終身的幸福,是這種「近」了(kairos重要事件)的意思。因此,既然是重大的事情,人們就不該隨便,要認真看待。主再來的日子近了,重點不在時間,而是在於事件的重要性。

11.亞細亞七個教會
          約翰寫信是給「教會」,而非牧者,因此收信的終極目的是「教會」。當時的教會在土耳其西岸,「約翰寫信給亞細亞的七個教會」(啟1:4a),這七個教會的名字是:「你所看見的當寫在書上,達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那七個教會」(啟1:11)。約翰曾在以弗所當牧者,周圍是他分設的小教會,之後才被抓去拔摩海島。約翰寫給這七個教會的內容,是已經發生的內容(既往論),目的是要他們注意。
          約翰被關在拔摩海島,距離他最近的陸地是米利都(約37英哩),而最近的教會就是以弗所(約62英哩)。因此,約翰寫信先給以弗所,然後請該教會往北依序傳給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以弗所是保羅設立的教會,後來約翰在那裡牧會,之後植堂分設許多小教會。而約翰很關心這些教會,因為他們當時遭受羅馬政府嚴重的迫害,因此約翰寫信鼓勵他們,這是啟示錄對當代教會的目的。
          然而,啟示錄第二章的結尾卻說:「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上帝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啟2:7)。看來這封信,不僅是給以弗所教會,也是給現代人,因為裡面有屬靈的教導,是人們可以學習的。因此,同時用「既往論」及「屬靈論」來看待啟示錄,才能對當代及現代教會都具有意義。

12.三一真神的祝福
          約翰以祝禱作結束:「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上帝,和他寶座前的七靈,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裏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啟1:4b-5ab)。新約中每一卷書信都以祝禱作為結束,但同時用聖父、聖子與聖靈祝禱的,僅有兩卷書,一為是哥林多後書,另一卷則是啟示錄。牧師們最後祝禱時,常使用哥林多後書的:「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林後13:14)。  一般的書卷較少提及聖靈,而彼得前書:「就是照父上帝的先見被揀選,藉著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人。願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給你們」(彼前1:2)。這是新約聖經中,用三一真神的書卷。
           將原本隱藏封閉的開啟,是為「解密」,這是啟示錄的目的。書中的「主角」是耶穌基督,是關乎耶穌基督再來的消息;「源頭」是上帝,上帝賞賜給耶穌的;「對象」是給愛上帝願意終身服侍他的僕人。內容主要是「預言」將來要成就的事情;由於事情重大,因此差派「天使」來曉諭;「作者」是約翰,他記錄著自己衷心的「見證」。約翰寫給牧者,牧者就唸給教會聽,「聽」且「行」的人便可得到祝福。由於事關重大,主的日子近了,因此很「迫切」;目的是我們可以得到神的「祝福」。
          換言之,天父賞賜耶穌,耶穌差派天使,天使曉諭約翰,約翰見證啟示,因為時機重大迫切,因此約翰寫信給上帝的愛僕,愛僕就趕快唸給教會聽,教會聽了就相信並且去做,最後就得到上帝的祝福。因此,啟示錄是祝福的信,是要讓人明白、可以讀得懂的書信。內容很簡單,主要提醒我們主耶穌要再來,我們要如何才能得到上帝的祝福?
Ⅳ、結論:基督三重角色、賞賜三重恩典
          啟示錄第一章:「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裏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有古卷:洗去)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上帝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啟1:5-6)。基督有三重身分:第一,他是誠實作見證的、是傳達真相的;第二,他是死裡復活的,其後在天上不斷地替我們禱告;第三,將來他會回來,統治這個世界。誠實見證代表他是作為先知來教導人;他從死裡復活作為祭司替我們代禱;他是世上元首-作為君王領導人們。因此,耶穌對我們而言有「先知」、「祭司」及「君王」三重身份。如此,他給予我們三大恩典:第一個恩典就是脫離罪惡,雖然有些聖經翻為洗淨罪惡,但兩者不盡相同。洗淨罪惡是稱義,脫離罪惡是成聖,人不會再被罪惡綑綁,得以自由。脫離罪惡後,人得以進入上帝的國度中,成為國民,有所歸屬。因此,人們不會流離失所,而是有一個團契、神的家與神的國可以歸屬。最後,成為國民後,就作上帝的祭司,這本是耶穌的服侍,但我們成為國民後,就參與在這服侍當中,活得有意義。
          因此,上帝給予我們極大的恩典,他讓我們脫離罪惡,綑綁獲釋,成為國民、團契歸屬,作神祭司、參與服侍,這是三大恩典。當耶穌給我們這三大恩典,便得以享受恩惠與平安;當我們更能感謝敬拜時,便能將榮耀全能歸給上帝。因此,這兩節聖經剛好完整地解釋”我們與耶穌的關係”。耶穌基督教導我們,替我們禱告,領導我們;他給我們三個恩典,使我們得到釋放,有所歸屬,參與服侍。

禱告
    主,我們開始進入啟示錄,這是一卷不容易讀,也不容易解釋的一卷書,我們願意小心地在聖靈的帶領下,一點一點地來學習,求上帝的聖靈來帶領我們。親愛的主,請讓我們不只是享受上帝的恩典,也讓我們願意傳揚上帝的恩典,可以替周圍還不認識你的朋友,在你面前禱告。我們不只自己得到救贖、脫離罪惡,不只有歸屬在教會成為一份子,讓我們也可以參與服侍,可以把上帝的愛,傳揚給周圍的人,替他們禱告,讓他們也可以享受同樣的恩典。我們這樣向你祈求,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禱告系列(六十)新約系列(二十)阿們( Amen)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六十)  新約系列(二十) (NT Prayer.20) -- 阿們(Amen)

時間:二0一二年三月四日
經文:啟示錄廿二章20-21節

講道影片 :

主講:蔡茂堂牧師

I.引言:Amen (Larnelle Harris)   

使徒約翰被放逐到拔摩海島,上帝讓他看見世界末日的異象,他聽到有聲音說:「我必快來。」(Surely I come quickly.)。他回應上帝:「阿們。主我願你來。」(Amen Maranatha.)。這段記載了上帝在聖經所說的最後一句話,以及人回應的禱告。之後,聖經就結束了。所以聖經裡最後的禱告就是這兩個字「Amen」、「Maranatha」!   

美國有位黑人福音歌手 Larnelle Harris (1947~),他得過五次葛萊美獎,他曾將主耶穌的一生,用”阿們”(Amen)寫成詩歌。歌詞如下:   
  
Amen, amen阿們 阿們  
Amen, amen, amen阿們 阿們 阿們   

Sing it over one time children (Amen)   

孩子們再唱一次(阿們)   

Listen to my story (Amen)   

請聽我的故事(阿們)   

It's a story about my Jesus (Amen)

關於我的救主耶穌(阿們)

Amen(Amen) 阿們(阿們)

See the little baby (Amen)

請看這小嬰孩(阿們)

You know He's wrapped in a manger (Amen)

你知他被放在馬槽裡(阿們)

Born Christmas morning (Amen)

聖誕晨出世(阿們)

Amen Amen (Amen)阿們 阿們(阿們)

See Him at the seashore (Amen)

看他走在海邊(阿們)

Talking to the fishermen (Amen)

與漁夫彼此交談(阿們)

And He's making them disciples (Amen)

他呼召他們作門徒(阿們)

Amen, amen(Amen)阿們 阿們(阿們)

He’s riding through Jerusalem (Amen)

他騎驢進耶路撒冷(阿們)

Waving palm branches (Amen)

搖著棕櫚樹枝(阿們)

In pomp and splendor (Amen)

華麗又壯觀(阿們)

Amen, amen(Amen)阿們 阿們(阿們)

See Him in the garden (Amen)

看他在花園中(阿們)

He’s Praying to His Father (Amen)

向天父迫切禱告(阿們)

In deepest sorrow, sorrow (Amen)

內心極憂傷, 憂傷(阿們)

Led before Pilate (Amen)

彼拉多面前(阿們)

 Then they crucified Him (Amen)

他們釘他十架(阿們)

But He rose on Easter (Amen)

三天後他復活(阿們)

Amen, Hallelujah, Yeh (Amen)

阿們,哈利路亞,是(阿們)

Glory, Hallelujah! Yes, He died, (Amen)

榮耀,哈利路亞!是,他死(阿們)

Yes, He died to save you and me (Amen)

是,他死為救你和我(阿們)

And He lives forever (Amen)

他是永遠活著(阿們)

Amen,amen,amen阿們 阿們 阿們

Amen. Yes, He lives (Amen)

阿們 是,他活(阿們)

Oh, Glory, Hallelujah! (Amen)

喔 榮耀 哈利路亞(阿們)

Yes, He died to save you and me (Amen)

是,他死為救你和我(阿們)

And He lives forever他是永遠活著

Amen, Amen, Amen阿們 阿們 阿們

II.末了的話 (Last Word)

聖經裡舊約與新約,各自結尾的一句話,他們的差異與關聯性為何呢?

1.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4:5-6)

瑪拉基書是舊約的最後一卷書,該書的最後一句話:「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4:5-6) 這是上帝的警告,提醒在末日來臨前,人心必須要轉變,父母和兒女的心要相互回轉,彼此相愛。然而,現實中彼此相愛的心,常是慢慢就變質了。上帝提醒:到了末日,這種情形尚未改變,就要施行公義的審判。耶穌說:施洗約翰就是以利亞,他傳悔改的道,要人們生命改變,免得遭遇上帝的毀滅。因上帝不想咒詛,故說了這個警告,以告誡人們要有所改變。

2.主的恩惠聖徒同在(啟22:20-21)

新約啟示錄的結尾,「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啟22:20-21)這是約翰的禱告。此處,沒有警告或咒詛,而是”願主的恩惠可以同在”。故從舊約到新約,就是從咒詛到恩惠的過程,也就是耶穌救贖的十字架,使舊約時代人類對上帝公義審判的畏懼,轉變成新約人類對主耶穌再來,帶來恩惠的期待。

III.聖經中的阿們 (Amen in Bible)

1.描述上帝的真實(賽65:16; 啟3:14)

很多人以為「阿們」僅用在禱告結束時,其實「阿們」在聖經中有許多意思。「阿們」的第一個意思是描述「上帝」。以賽亞書說:「這樣,在地上為自己求福的,必憑真實的上帝求福;在地上起誓的,必指真實的上帝起誓。」(賽65:16) 中文聖經翻譯其意,而原文(希伯來文)的「真實」是使用「阿們」這字,因此這句的原文是「阿們的上帝」。故人要求福、起誓時,必需指著真實的上帝祈禱。

在啟示錄中亦有相同的用法:「你要寫信給老底嘉教會的使者,說:那為阿們的,為誠信真實見證的,在上帝創造萬物之上為元首的。」(啟3:14)這裡所指的是上帝和耶穌,在描述時皆以「真實」這個字描繪。今天第一堂台語崇拜,詩班獻的詩歌「你的信實廣大」,與今天的主題「真實」是一樣的。真實,就是講話算話,沒有虛假,是可以相信的上帝。

2.神前誓言的嚴肅(民5:22; 尼5:13)

人到這位真實神的面前,是不能說假話,因謊言是他所不喜悅的。因此當我們來到神面前禱告時,要謹慎小心,莫妄想欺騙他,因耶和華是阿們的神。民數記第五章,上帝告訴摩西,若有人懷疑妻子不忠該如何處理呢?就是讓其妻至祭司處,他會讓這位婦人喝下咒詛的苦水,並且讓她發誓說,若自己是清白的,就不必承受咒詛;倘若有不貞,則會「肚腹發脹、大腿消瘦」。這個婦人要回答說:「阿們、阿們。」(民5:22)如果她真的行為不檢點,就會生病、遭到咒詛,因為她已經在神面前發了誓。因此我們在神面前說「阿們」的時候,特別在發誓時,不能說謊,因為「阿們」是很嚴肅的事情,耶和華是厭惡虛假的。民間信仰裡,有時為了讓他人相信自己所言,會到廟裡對著神明發誓、斬雞頭,也是相同之意,請神為自己作證。聖經裡面說,若有人要這麼做,以神作他的見證,那就不是件可開玩笑之事,因”耶和華是真實、厭惡虛假的神”。

另一個故事,記載在尼希米記。在以色列亡國數百年後,波斯國王好心釋放他們歸回故土;當時的城牆都被燒毀了,尼希米就帶著眾人要重建。可想而知,他們當時的生活狀況必不充裕,而這些以色列人中還是有貧富階級之分。眾所皆知猶太人很聰明、很會賺錢,其較富裕者就會放高利貸給貧困者。當借款的窮人還不出利息時,就會抵押田產房屋,甚至連女兒都賣去當婢女,更無法參與蓋城牆。無力償債時,他們就到尼希米前求情。尼希米得知這情形非常的生氣,斥責那些有錢有勢卻沒有愛心的以色列人,怎能於此刻趁火打劫呢?吩咐他們要歸還這些不義之財,他們都答應了!尼希米就找來祭司,叫眾人都發誓遵守承諾。然後他自己也抖著胸前的衣襟,說:「凡不成就這應許的,願上帝照樣抖他離開家產和他勞碌得來的,直到抖空了。」會眾都說:「阿們!」(尼5:13)

這兩個故事裡的「阿們」,是在”上帝面前的誓言”,上帝會見證這個誓言的真實或是虛偽,這句是一個嚴肅、需要謹慎的詞語。

3.誠心歌頌讚美主(尼8:6; 詩41:13)

當然,並非說「阿們」時都是這般嚴肅,也有在輕鬆的場合,就是誠心歌頌讚美主的時候。「以斯拉稱頌耶和華至大的上帝;眾民都舉手應聲說:『阿們!阿們!』就低頭,面伏於地,敬拜耶和華。」(尼8:6) 我們的聖詩也是一樣,會在結尾時唱「阿們」,但〈新聖詩〉有些曲子就沒有,有些人甚至會感到不習慣,覺得少了「阿們」就沒有唱聖詩的感覺。阿們,在這裡的意思是說,我剛才所唱的都是出自內心,不是隨便應付了事。詩篇41篇13節:「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阿們!阿們!」我所發出的讚美是真真實實的。

4.對人言語之支持(王上1:36; 耶28:6)

「阿們」不只用在對神說話,也可以對人說「阿們」表示同意。大衛年老時想要傳位給小兒子所羅門,但是依照一般的觀念應該是由長子押沙龍繼承王位。且因押沙龍高大俊美,才華洋溢,受人喜愛,比起私生子的所羅門更符資格。但是大衛知道押沙龍個性裡的缺陷,立意傳位給所羅門,就找了文武百官來支持此事;當中即有位先知對大衛的決定以「阿們」作為認同之意。「耶何耶大的兒子比拿雅對王說:阿們!願耶和華─我主我王的上帝也這樣命定。」(王上1:36)

另有一個以「阿們」作為表示贊同的故事,但其實是反諷之意。在西底家作猶大王之時,巴比倫王曾屢次侵略,並擄去許多人丁和財產。當時有位假先知哈拿尼雅跳出來說:上帝告訴他兩年之內,巴比倫要歸還所搶去的器皿,被擄走的猶太人也會被釋放;但這並非事實。耶利米知道他在說謊,卻沒點破,只是表面迎合他說的話;耶利米說:「阿們!願耶和華如此行,願耶和華成就你所預言的話,將耶和華殿中的器皿和一切被擄去的人從巴比倫帶回此地。」(耶28:6)耶利米這句「阿們」只是口頭上的贊同,實際上是在譏諷哈拿尼雅的假預言。因此「阿們」可以用於表達言語的支持,不過說這句「阿們」的人究竟是誠心的,或者只是敷衍、負面之意:「好啦,算你對啦」,就要留心注意。

5.主耶穌教導確實(太18:3; 約3:5)

到了新約,「阿們」的用法稍有不同。一般人說「阿們」時,都是接在句子後面做為回應與贊同,但是耶穌卻是要講重要的事情之前先說「阿們」,是”注意聽、重要”之意,有時候甚至會連說兩次。中文聖經是直接翻譯其意,就是耶穌常說的:「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原文就是「我阿們阿們告訴你」。有一次門徒問耶穌說,天國裡面誰最大;耶穌就叫了一個小孩過來,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18:3) 另有一次,尼哥底母半夜來找耶穌,問到底要怎樣才能進天國。「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3:5) 兩次都是關於天國的事情,意義重大,所以耶穌在說的時候用「阿們」,強調所說的是真的,大家要注意聽。以前我在醫學院上課時,老師會不厭其煩、重複地講,好像他記憶力不好,但是我一定特別把老師重複之處抄到筆記上,因為這是考試會考的。重要的事情會一再重複地說,不斷地耳提面命,因此耶穌在連續說兩個「阿們」的時候,我們就要特別注意接續所說的話語。耶穌將「阿們」做為集中聽眾注意力和強調內容重要性的功用。

6.祈求上帝的祝福(羅15:33; 啟22:21)

保羅寫信到結尾一定會祝福,然後用「阿們」作結。「願賜平安的上帝常和你們眾人同在。阿們!」(羅15:33) 啟示錄最後一節,約翰說:「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啟22:21) 因此,「阿們」也可以用在祝福上。

7.虔誠禱告的結束(太6:13; 林前14:16)

用「阿們」做為禱告的結束,這個大家所熟悉的用法,意思是我認同這個禱告。耶穌在教導門徒「主導文」,最後就是以「阿們」作結尾。「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太6:13)「阿們」於此代表著對前面禱告內容作結束以及肯定。保羅說,如果有人用方言禱告,別人聽不懂就沒辦法說阿們。「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林前14:16) 在禱告之後,會眾說:「阿們」,做為禱告的結束,並表示同意。

「阿們」原為希伯來文,翻譯為希臘文時以「音譯」,故也是「阿們」;翻譯為英文時還是Amen,目前全世界此句皆被翻譯為「阿們」(Amen),想必在天堂也是一樣的。

IV.願主來的禱告 (Maranatha)

在啟示錄裡面寫的這句”願主來的禱告”(Maranatha),原文是亞蘭文音譯到希臘文的。耶穌的母語是亞蘭文,希臘文是官方語言,如同我們的國語和台語般。例如從小講台語的人,雖然講國語,但是緊張或是情緒激動時候會冒出台語,耶穌也是這樣。在聖經中有紀錄幾句耶穌說的亞蘭文,耶穌在十字架上,極其痛苦快要死時,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可15:34)這句就是如實以亞蘭文記錄下來。

保羅也在聖經中留下幾句亞蘭文。在歌林多前書的最後,保羅說:「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林前16:22) 聖經中的這個詞μαραναθαmaranatha,是用希臘文拼音、拼出亞蘭文的兩個詞,整部聖經裡面只有在歌林多前書這裡寫出原文,在啟示錄這句話,是用希臘文寫的。而在亞蘭文中,這兩個字分別是「主」、「來」。希臘文將此二個字結合成一個字,所以在研究如何將這個詞還原成兩個字的時候,切割的方式就影響到了整個詞的意思。

μαραναθαMaranatha這個字有兩種組合方式,第一是(μαραν)(αθα)maran atha,翻譯成英文有兩個類似的意思,第一個是“The Lord is coming.”,是猶太人在羅馬統治之下,互相問候請安、相互鼓勵用的言語:「主正來臨」。另外在聖餐的時候,也說maran atha,“The Lord has come.”意思是主已降臨在我們當中,讓我們來守聖餐。

另外一種組合方式是(μαρανα)(θα)marana tha,α接續在μαραν後面,就將這個字加入了「我的/我們的」的擁有格,而這個θα只剩下「來」的意思;將句子轉換成起始句,意思是“Our Lord, come.”,主阿,(請)來。這樣,這句就是主還沒有來,請求主來的禱告。這種組合之意較符合啟示錄裡的用法,啟示錄最後說:「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22:20)多數學者都支持後面這種說法,因為在哥林多前書,保羅說的話對應舊約的結尾,呼應人要彼此相愛,否則上帝就要施行審判。從這個角度分析,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的這句就是一個禱告,意思是說:如果時候到了,還是有人沒有愛心,那麼主阿你來咒詛他們。

聖經裡面,請求主再來的禱告共有三處:

1.使徒保羅的禱告 (林前16:22)

「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林前16:22) 呼應舊約最後一節經文,「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4:6b),這是求主來主持公義,審判那些沒有愛心的人。

2.聖經最後的禱告 (啟22:20)

使徒約翰的禱告,不同於保羅,他說:「主耶穌啊,我願你來!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啟22:20-21)雖然同樣是求主再來的禱告,約翰祈禱、盼望的是主帶來恩惠,是正面的禱告,不同於保羅的負面咒詛禱告。而兩位使徒剛好呼應了上帝的公義和恩典。如果是因信仰而改變生命,有愛心的人就會期望耶穌快來,帶來恩惠;若是不信、沒有愛心的人,就要面對審判,付上應付的代價。

3.雅歌新娘的禱告 (歌8:14)

第三個求主來的禱告則和兩位使徒的禱告有些不同,是雅歌裡新娘盼望新郎快來的禱告。新娘期盼的,不是新郎來替她主持公道、或是帶給她什麼禮物,她渴望的是新郎本身,是新娘對新郎完全的愛。這是雅歌的最後一節:「我的良人哪,求你快來!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雅8:14) 這如同說: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你。而且不只如此,還要快快的來,像是羚羊或是小鹿在山上快跑那樣,還要帶著香草山上的香味。

保羅的禱告,求的是公義的審判;約翰的禱告,求的是恩典的救贖;而新娘的禱告,求的是愛裡的合一。我們求主來(Maranatha)同時有這三個意思:因為世界太多不公義,求主來降下審判帶來公義;我們信主作上帝兒女,得到上帝的恩典和救贖;更重要的是能夠永遠跟上帝在一起。

V. 主必再臨 (I Will Return)

約翰最後寫下願主快來,是因為聽到天上的聲音說:「我必快來」(Surely I come quickly)。但是兩千年過去了,主快來,好像不是很快,要怎麼解釋這個「我必快來」呢?有一段很有名的歷史,發生於1941年末,日軍攻擊美軍駐守的菲律賓。1942年,戰況對美軍不利,麥克阿瑟將軍於3月21日從菲律賓撤退,臨走前留下著名的一句話:「我必回來。」(I shall return)。兩年後,麥克阿瑟將軍涉水走上萊特灣的海岸,實踐了他的諾言。數小時後他向全菲律賓人發表這篇演說,此為歷史上有名的一段紀錄片:

當我踏上你們的國土,我對菲律賓人說:

我從哪裡離開,我必定回來。

今夜我重述這句話,我必定回來。

1944年十月20日,

的確沒錯,正是麥克阿瑟將軍,

照他所承諾的回到萊特

麥克阿瑟將軍登陸數小時之後,

他向菲律賓人廣播:

菲律賓的同胞們!我已經回來了。

依靠全能上帝的恩典,

我們的軍隊又踏上菲律賓的土地。

你們得救的時刻已經降臨。

和我團結在一起,

讓不屈不撓的精神,

讓巴丹和克里基多的精神帶領我們前行。

當戰線往前延伸,起來進攻!

為你們心愛的家園而進攻!

為了代代子孫的將來而進攻!

為了陣亡的英靈而進攻!

不要懦弱膽怯,每隻手臂如鋼鐵般堅強。

上帝正帶領我們的方向,

奉主聖名 高舉公義勝利聖杯!

這是一篇很有名的演講,雖然不長,但是充滿著力量。他承諾,並且履行了這個諾言。耶穌說他要再來,他是信實的上帝,他也將會履行他的承諾。

1.主耶穌離世前之應許 (太24:30)

耶穌離世前,最後一次帶著門徒到橄欖山,親口對他們說:我會回來。「那時,人子的兆頭要顯在天上,地上的萬族都要哀哭。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24:30) 但是過了兩千年,耶穌還沒有再來。

2.使徒彼得對「快」的詮釋 (彼後3:8-10)

對於這個「我必快來」的「快」,到底要怎麼解釋?彼得有幾個解釋。第一,是看我們從什麼觀點來比較時間的長短。兩千年在我們人的眼裡看來,已經是很難想像的長久歲月,但是在永恆的上帝眼前也只是轉瞬間的事情。所以彼得這樣說:「親愛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3:8) 有限的時間和無限的永恆之間,有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這是彼得的第一個解釋,永恆與有限時間是無從比較的。

第二,上帝還在等待,因他不忍心自己再來的時候,尚有人沒有機會聽到福音,就要面對審判、咒詛。他想要在父母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母的時候來,以免他來就要施行公義的審判。「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他要所有人都有機會決定,要不要讓耶穌來改變自己。這是彼得的第二個解釋,耽延是為了寬容和恩典。

第三個解釋,耶穌再來的時候會像小偷行竊般,趁人不備之時發生;當他再來的時候到了,就像是大火蔓延的速度,轉瞬間吞噬一切,沒有人來得及。「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彼後3:10) 彼得在這裡所說的快,不是耶穌離開到復臨之間時間的長短,而是再來這個事件發生的速度,如同意外般,瞬間就發生。

這三個解釋,第一,上帝何時再來我們無從得知,因為人類無法理解永恆的時間觀,何為快、何為慢,這是一個不解的謎。第二,從恩典的角度衡量,則不會太快,因為上帝不希望有人還沒有機會悔改,就要面臨審判。他並非要等到所有人都信才要來,而是期盼所有人都有機會,但相信與否是操之於個人。第三,若認為上帝再降臨時,才來悔改、相信就都來不及了,因為一切將發生在一瞬之間,故要在上帝等待的時候,把握機會,不要有僥倖的心態。想必大家聽過此論:等聽到耶穌再來的時候才趕快悔改,不然太早信主,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豈不是虧大了。但是彼得說,不要想的太美,耶穌復臨時要像小偷一樣悄悄、無預警的讓人措手不及。主再臨之前的慢,是給人機會,之後的快是告訴人不要存著僥倖的心態。

3.我們對主再臨的態度 (太24:14; 彼後3:11-12)

因此我們基督徒對於耶穌再來的態度,第一就是要努力傳福音,使全天下的人都聽到福音。耶穌說:「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太24:14) 他沒有說所有人都要信,但是要天下人都聽過。如果你認識的親朋好友,還有人尚未聽到福音,你要趕快替他們禱告,求上帝給你合適的機會介紹福音,讓他們知道耶穌可以讓人生命改變。若他們有機會聽到福音,當主耶穌再來的時候,他們就不會抱怨說:「你們這些沒良心的人,信教這麼久,都不分享一下。」因此主說,我必快來,這個「快」的意思是說要趁主尚未來時,求主賜給我們智慧聰明,活出有愛心的榜樣,讓我們有機會介紹福音,讓其他人至少有考慮要不要信的機會。

而我們自己對主快來的態度又當如何呢?彼得說:「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上帝的日子來到。」(彼後3:11-12) 要聖潔,要不斷的成長,好像是爬天梯一樣,每天讓靈命不斷的成長,過聖潔的生活。不要耶穌再來的時候,還是跟沒信的人差不多,生活邋遢、隨隨便便。因為舊約最後說的是,以利亞來的時候是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心的轉變是一生的過程,不是說決志或是受洗就可以馬上讓人充滿愛心。在上帝面前過聖潔生活,是一生不斷磨練成長的經歷,我將這個稱為「終生成聖過程」(Lifelong Sanctification Process)。我們一方面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聖潔,另一方面跟我們的朋友分享福音,用這樣的態度等待主再來的那天。

VI.結論:雙重的邀請 (啟22:17, 20)

啟示錄最後這個「請來」,除了對上帝說請主快來之外,還要對周圍還沒有信主的人說:「請你來信耶穌。」我把這稱為雙重邀請:我們要熱誠宣道、分享福音。「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22:17) 聖靈和新婦也就是教會,要盡力邀請未信的人來聽福音;聽見福音的人也不要獨自一個人,要帶著周遭的人一起來聽。好像聽到百貨公司跳樓大拍賣,本來你不知道,但是有朋友告訴你,你不會就這樣自己跑去買,而是會再通知你其他的親朋好友們知道。

啟示錄中說「來!」要做什麼?就是這裡有生命的水可以白白取來喝,因為耶穌已經為我們付了代價。這個生命的水,就是能讓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的水,上帝再來的時候就不會被審判,這個愛會改變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這麼好的禮物當然要盡力邀請別人來領受。另一方面,我們自己要迫切禱告、求主再來。所以我說這是雙重邀請,一方面是請朋友來接受主的愛;另一方面是請主來,賜下救贖恩典,同時對堅持不彼此相愛的人降下審判和公義。世界上太多不公義的事情,是我們無能為力、甚至是無法得知的秘密,都只能等上帝再來的時候除去,為弱者主持公道。他來不只帶來愛心,同時也有公義的審判。除了審判,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是不完全的,所以他也會帶來恩典,並與我們在一起。所以約翰對耶穌說:「我願意你來、請你快來。」

聖經記載上帝對人說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呢?是在亞當夏娃犯罪之後,他對亞當說:「你在哪裡?」亞當回答說:「我聽見你聲音,我就害怕。」這是聖經從開始的創世紀,上帝要幫人解決問題的一個邀請,但是人害怕上帝的懲罰,拒絕了。到聖經最後的啟示錄,上帝說:「我要來、我一定會來。」約翰說:「請你快來,因為你會帶來恩惠。」從開始的害怕,到後面歡迎主的降臨,貫穿全書的就是耶穌的十字架。因為耶穌,這個害怕、恐懼審判和咒詛的心情,轉變成歡迎和期待。當我們說:「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啟22:20) 耶穌就要降臨在我們之中。

禱告

主啊,我們謝謝你,我們過去六十次的禮拜,讓我們從聖經中學習許多有關禱告的功課。我們沒想到,聖經最後的禱告竟是這麼簡單的兩個字「Amen」、「Maranatha」!。使徒約翰以「阿們、願你快來」作結束,主阿,但願我們也願意用生命說出”主阿我願你來”!求你幫助我們過聖潔的生活。求你幫助我們有愛心,讓我們可以把耶穌基督的愛,跟周圍的親朋好友分享。這樣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禱告系列(五十九)新約系列(十九)香( Incense)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五十九) 新約系列(十九) (NT Prayer.19) -- 香(Incense)
時間:二0一二年二月廿六日
經文:啟示錄八章3-5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講道影片 :


Ⅰ.引言:金香壇與金香爐(Golden Altar and Censer of Incense)   

聖經以「香」來描寫禱告,而啟示錄裡面說的禱告,即是用「香」作為代表,今天我們來學習「香」與「禱告」之間的關係。  

以色列的會幕,以幔子將空間隔成「聖所」與「至聖所」;幔子的前方是聖所,後面則是至聖所,至聖所內放置著約櫃、「施恩座」及「金香爐」。而「金香爐」是唯一可以被拿到至聖所內屬於人類的物品;這香爐所燃燒出的冉冉白煙,表徵人們的禱告。祭司將乳香,放到金香爐裡面,東正教或是天主教,會提著、搖晃著香爐,而猶太教則不一樣,猶太教祭司會到會幕外取祭壇上的炭火,將之放到金香爐內;一年僅一次,大祭司可以將這個香爐帶入至聖所中,放在施恩座前。也就是拿到上帝的面前。因此,人類能夠帶入至聖所之物,僅有一樣就是「禱告」,禱告對上帝而言是非常的重要。   

既然香代表著禱告,又受上帝重視,所以從製作金香壇、金香爐到點香規定,上帝皆清楚、明確的交代摩西。   

有一段影片,介紹金香壇與金香爐,內容如下:  

你要做一座燒香的壇。用皂莢木做,長一肘,寬一肘,這壇要四方的。高二肘。壇的四角要與壇接連一塊。要用精金把壇包裹,壇的上面與壇的四圍,並壇的四角,又要在壇的四圍鑲上金牙邊,要做兩個金環安在牙子邊以下,安在金牙邊以下,兩根橫撐上,做在壇的兩旁,作為穿槓的用處,以便抬壇。要用皂莢木做槓,用金包裹,要把壇放在幔子外,就在法櫃前,對著法櫃上的施恩座,就是我要與你相會的地方。亞倫在壇上要燒馨香料做的香;每早晨他收拾的時候,要燒這香。黃昏點燈的時候,他要燒這香,作為常燒的香。在主面前,直到世世代代。在這壇上不可奉上異樣的香,不可獻燔祭、素祭,也不可澆上奠祭。亞倫要在壇的角上行贖罪之禮。一年一次,他要用贖罪祭牲的血。一年一次在壇上行贖罪之禮,作為世世代代的定例。這壇在耶和華面前為至聖(出31:1-10)。  

影片中詳細說明:一年要一次將祭牲的血抹在角上面,因為金香壇是至聖的,是耶和華看為慎重的;禱告是神所看重的一件事情,所以人不能隨便。   

Ⅱ.會幕內的金香壇與金香爐   (Golden Altar and Censer in the Tabernacle) 

會幕當中的金香壇與金香爐,有些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

1.摩西會幕是按照天上樣式(出25:40; 來8:5)  

畫家描繪摩西會幕的圖,是以透視的方式,讓我們能清楚看到裡面的物件。上帝吩咐「要謹慎做這些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出25:40),因為這些代表天上的樣子,所以要按照耶和華的指示去做。  

白色布幕所圍的,即為「院子」,進入院子,首先見到的是「燔祭壇」,代表著「犧牲」之意;在親近上帝前,獻祭為首要之事,人要先將祭牲獻上,才能夠到他面前。接下來是「洗濯盆」,用來洗淨手腳;接著往裡面走,會看到一個用藍色布蓋成的帳篷,這就是「會幕」。會幕第一個房間,稱為「聖所」,裡面共有三樣物件:右邊是「陳設餅桌」,左邊是七根蠟燭的「金燈台」,正前方則為「金香壇」。從金香壇再往裡面,是一個幔子,裡面擺有放置十誡的約櫃,櫃之上面有蓋子,有兩位天使在其上,此為施恩座-上帝的座椅(坐其上、施恩典),天使的兩個翅膀作為上帝的靠背,另一對翅膀則作為上帝的扶手。在金香壇上方有一個「金香爐」,大祭司一年一次拿著它,打開幔子進到至聖所,放在上帝面前,這就是唯一可以進到上帝面前的人類之物,也就是禱告。金香爐的香,代表我們的禱告,「他們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狀和影像,正如摩西將要造帳幕的時候,蒙上帝警戒他,說:『你要謹慎,作各樣的物件都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來8:5),所以透過這些物件樣式及祭祀的意涵,我們可以一窺將來在天上與上帝的關係。

2.金香壇的香要晨昏常燃燒

(出30:7-8; 帖前5:17)

金香壇的香何時燒?上帝要祭司在早上收拾燈或晚上點燈時,都要燒這香,而且要讓香持續燃燒著,不能中斷。「要把壇放在法櫃前的幔子外,對著法櫃上的施恩座,就是我要與你相會的地方。亞倫在壇上要燒馨香料做的香;每早晨他收拾燈的時候,要燒這香。黃昏點燈的時候,他要在耶和華面前燒這香,作為世世代代常燒的香」(出30:6-8)。常燒的香(perpetual incense)這意謂著我們的禱告不能停止,要持續不斷,也就是說「不住的禱告」(帖前5:17)。

3.金香壇用贖罪祭牲血成聖

(出30:10; 來9:14)

禱告在神前要被接受,必須有祭牲替我們贖罪,所以大祭司一年一次,在贖罪日要將祭牲的血、拿來抹在金香壇的四個角落:「亞倫一年一次要在壇的角上行贖罪之禮。他一年一次要用贖罪祭牲的血在壇上行贖罪之禮,作為世世代代的定例。這壇在耶和華面前為至聖」(出30:10)。一年一次的這個日子,指的就是「贖罪日」(Yom Kippur)。   耶穌基督來世上為我們死於十字架上完成救贖計畫,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是因著耶穌基督的寶血,已把我們洗淨。金香壇用贖罪祭牲血就是主救贖的表徵。因此,「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上帝,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原文是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上帝嗎?」(來9:14)。

4.金香爐從燔祭壇盛滿炭火

(利16:12; 利9:24)

金香壇上的火,是祭司提著金香爐至外面燔祭壇上所取來的;該火之源非凡人或祭司所起,乃是上帝從天上一把點燃祭壇的,他吩咐摩西:「火不能熄掉,你要一直保持,其後的火都要來此取」。而金香爐上的火,是從燔祭壇所取的-「拿香爐,從耶和華面前的壇上盛滿火炭,又拿一捧搗細的香料,都帶入幔子內」(利16:12)。「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在壇上燒盡燔祭和脂油;眾民一見,就都歡呼,俯伏在地」(利9:24)。因此,這個火是聖潔的,不可隨便點燃的,亞倫的兩個孩子就是隨便地自己點火,因而被上帝的火燒死。上帝表明:我喜悅人到我面前禱告,但不能隨便,我如何吩咐,人就當照著行。

5.金香爐位置最接近施恩座

(利16:13; 來9:4)

進入聖所,於幔子的正前方、最裡面之處,是金香壇,右手邊是陳設餅桌,左手邊則是金燈台。若將金香壇移開,再拉開幔子,即可看到一個金香爐,那就是最接近上帝的地方。故人類所有的活動當中,唯有代表禱告的金香爐,是最貼近上帝施恩座之物,「在耶和華面前,把香放在火上,使香的煙雲遮掩法櫃上的施恩座,免得他死亡」(利16:13)。「有金香爐(爐:或譯壇),有包金的約櫃,櫃裡有盛嗎哪的金罐和亞倫發過芽的杖,並兩塊約版」(來9:4),金香爐即在幔子的後面,因此至聖所裡面有三個東西:約櫃、施恩座與金香爐。

III.金香爐的歷史故事

(The History of the Golden Censer)

1.拿答亞比戶獻凡火被燒死

(利10:1-2; 撒上15:22)

金香爐既為寶貴,就有很多人想要玩它,如同約櫃非常寶貴,引起不少人的覬覦偷竊。聖經記載,有些人想要越權使用金香爐,為此他們皆受到上帝的審判。第一個案例,就是亞倫的兩個孩子拿答與亞比戶,他們隨便點一把凡火,忘記上帝的吩咐,上帝就降下火將他們燒死,「亞倫的兒子拿答、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華面前獻上凡火,是耶和華沒有吩咐他們的,就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把他們燒滅,他們就死在耶和華面前」(利10:1-2),他們被審判,皆因行為隨便、自行玩火、獻凡火之故。所以人若要獻祭,萬不可流於隨便,「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15:22)。

2.可拉黨擅自專權被火燒死

(民16:6-7,; 猶1:11)

上述例子發生在祭司有權點火,卻因隨便取火而死,而第二個例子,則是發生在非祭司者,更為嚴重。上帝呼召亞倫做祭司,其他利未人負責幫忙祭司抬東西,久了,開始為所負之責感到不滿,於是可拉帶領了兩百五十個人起來抗議。摩西說明一切職責之分派,都是按照上帝所吩咐;若不服氣,請他們每人拿著香爐,由上帝親自仲裁,看由誰來點香、較為適宜。「摩西對可拉說:『明天,你和你一黨的人,並亞倫,都要站在耶和華面前;各人要拿一個香爐,共二百五十個,把香放在上面,到耶和華面前。你和亞倫也各拿自己的香爐』」(民16:6-7)。所以,那兩百五十人就拿著香爐,但卻全數被上帝燒死,只有亞倫活著,猶大書說:「他們有禍了!因為走了該隱的道路,又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裡直奔,並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猶1:11)。

3.亞倫拿金香爐使瘟疫停止

(民16:46; 詩106:23)

這些人敢如此造次,皆因背後有百姓的支持。當時,他們認為職責分派不公,為何只有亞倫可以點香。這樣的不順服、反抗,使得上帝極為不悅,而降下瘟疫(黑死病),死了許多人。

此時,摩西告訴亞倫,百姓正在受苦,要他趕快去拿金香爐,為他們贖罪。亞倫就跑去拿金香爐的炭,然後再拿香,跑到活人和死人當中,瘟疫才停止。「摩西對亞倫說:『拿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帶到會眾那裡,為他們贖罪;因為有忿怒從耶和華那裡出來,瘟疫已經發作了。』」(民16:46)因此,金香爐在此事件當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上帝審判」,那兩百五十人因背逆被上帝燒死;另則為「上帝的恩典」,金香爐也帶來醫治、救贖,又可稱為「站在破口」。「所以,他說要滅絕他們;若非有他所揀選的摩西站在當中(原文是破口),使他的忿怒轉消,恐怕他就滅絕他們」(詩106:23)。如果金香爐的煙代表禱告,那麼我們要自我反省,是否會為那些得罪上帝的人禱告。雖然亞倫原是受欺負的,但他拿著金香爐到民眾當中,為他們禱告,求上帝赦免他們。你有沒有為欺負你的人禱告,求上帝赦免他們呢?金香爐其中的一個意義是替得罪自己的人禱告,當我們肯站在破口禱告時,必能夠帶來上帝的恩典。

4.烏西雅王擅自燒香長痲瘋

(代下26:19; 王上13:1, 4-5)

烏西雅王覺得無聊,去做不該由他負責之事、擅自點香(應為祭司之責),結果香一點燃,他臉就長痲瘋病了。而國王一旦得了此病,就不能繼續當王,且要獨居、落得啥皆沒有。「烏西雅就發怒,手拿香爐要燒香。他向祭司發怒的時候,在耶和華殿中香壇旁眾祭司面前,額上忽然發出大痲瘋」(代下26:19)。他原本可以好好地當王,卻因這事件,終生成為大痲瘋病患,這皆因不守本分、自以為是之故。另有位王耶羅波安,也被懲罰「那時,有一個神人奉耶和華的命從猶大來到伯特利。耶羅波安正站在壇旁要燒香……耶羅波安王聽見神人向伯特利的壇所呼叫的話,就從壇上伸手,說:『拿住他吧!』王向神人所伸的手就枯乾了,不能彎回;壇也破裂了,壇上的灰傾撒了,正如神人奉耶和華的命所設的預兆」(王上13:1,4-5)。兩位王,皆因濫權,擅自行祭司之職務而受罰;後來耶羅波安就求先知替他禱告,他的手才變回原樣。

5.以賽亞被金香壇炭火潔淨

(賽6:6-7; 路3:16)

以賽亞因烏西雅王去世,面臨國家喪君、政治不穩之故,特到聖殿為此哀哭;他禱告時,上帝透過天使與他說話,要差遣他去做先知。以賽亞卻認為自己口不潔淨,不配當先知。天使就從金香爐中取一個炭火,放在他嘴唇上,以潔淨他的口,「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裡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賽6:6-7)。所以金香爐的炭是有潔淨的功能,故被潔淨、赦免的以賽亞、可做為神的出口,轉述神的話語給百姓或君王。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路3:16)。由此可見,這火與香爐上的炭火意義是一樣的,皆可帶來赦免。

6.撒加利亞燒香禱告蒙應允

(路1:9-10, 13; 徒12:5,)

施洗約翰的父親-祭司撒加利亞,因其妻不孕,為此他迫切的禱告,最後上帝應允他,在輪值進至聖所燒香時,天使向他說:「上帝已經聽到你的禱告,要給你一個孩子」。結果撒加利亞回話:「不要開玩笑了!我與妻的年紀,皆已過生育年齡」。天使又說:「你禱告那麼久,上帝派我來跟你說,結果你還不相信,既然如此,你就當啞巴,直到你孩子出生,才能恢復開口說話」。「照祭司的規矩掣籤,得進主殿燒香。燒香的時候,眾百姓在外面禱告……天使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伊利莎白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路1:9-10,13)。可見撒加利亞的心即使不相信,卻仍舊禱告著,人們常常會有這樣的行為。因若真心相信會發生,代表其實現可能性的機率很高,而大部分的人,就會自己先去完成。因此,人禱告的內容,往往是低可能性、做不來的……。雖然禱告著,心中卻覺得不太可能,故一邊禱告,另一面卻不信著,可是我們的上帝,還是垂聽這種禱告。

彼得被抓去坐牢時,教會替他開禱告會,「於是彼得被囚在監裡;教會卻為他切切地禱告上帝」(徒12:5),結果上帝真的把彼得救出來,彼得回到門徒那裡敲著門,回應的女僕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但卻無人相信。

不信的禱告,上帝也聽,這給我們很大的鼓勵,即使我們帶著疑惑的禱告,上帝也會垂聽,所以要持續的禱告。

撒加利亞到至聖所侍奉時,百姓在外面為他禱告,何以如此?因為大祭司到至聖所時,萬一不小心死於內,無人能進去處理屍體,因為能入內的身分、只有大祭司。所以,他們會在大祭司的腳上綁著一條長繩,萬一太久沒出來,就拉拉看;若被上帝擊殺,可以趕快拖出來埋葬。因此,大祭司在裡面侍奉上帝的時候,百姓會在外面持續為他禱告、以免他出錯。

有多少人會常常為牧者禱告?禱告除了要替欺負我們的人禱告,也要替教會侍奉的人員禱告,牧師、長老和執事,他們需要上帝特別的恩典。目前教會改成五個委員會,這五個委員會的長老責任重、壓力大,他們像大家一樣,要上班、照顧家庭,除此之外他們還要負擔教會的服侍,我們怎能忍心不為之禱告呢?別忘了!撒加利亞在至聖所裡服侍時,百姓是在外面替他禱告。

7.我們禱告如馨香進入天庭

(詩141:2; 啟5:8)

上帝讓約翰看見天上的樣子,其在敬拜的時候,有二十四個長老在敬拜上帝。長老帶著「豎琴」與「香爐」這兩樣東西到天上;豎琴代表著讚美(praise),香爐則代表禱告(prayer),這兩樣東西,讓人類所做的,可以達到上帝面前。因此,大衛王禱告說:「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詩141:2)。羔羊拿了書卷「他既拿了書卷,四活物和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羔羊面前,各拿著琴和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啟5:8)。

Ⅳ.蒙神悅納的禱告

(The Prayer Pleasing God)

那麼人到底該如何禱告呢?

1.對神全然的信靠

(雅1:6-7; 來11:5,6)

第一,人到上帝的面前禱告,必須對上帝存有一定的信心、全然的信靠。以諾在被上帝接去以前,得到上帝的喜悅,是因著他的信心。因此,信心是使我們被上帝悅納的一個重要因素。「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著他,因為上帝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上帝喜悅他的明證」(來11:5)。希伯來書說:「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來11:6),因此,這信有兩個成分:其一為「信有上帝」,可是這樣人與上帝並沒有「發生關係」;另一為「與上帝有互動關係」是發生在當人「相信上帝賞賜尋求他的人」,人相信尋求上帝,上帝會回應我們,這就是賞賜。簡單來說,若倆人在戀愛時,彼此願意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喜好,然後對方就會投其所好,你就更喜歡他,同理可以應用在與上帝的相處上,這樣雙方的關係會越來越親密,這就是不能只有「信有上帝」,更要信上帝會賞賜尋求他的人。

2.渴望與神更親近

(詩27:27; 賽58:2)

依據著這樣的信靠,互動、就會越來越靠近,跟上帝的關係也就會越發親近。所以詩篇說:「你說:你們當尋求我的面。那時我心向你說:耶和華啊,你的面我正要尋求」(詩27:8)。「他們天天尋求我,樂意明白我的道,好像行義的國民,不離棄他們上帝的典章,向我求問公義的判語,喜悅親近上帝」(賽58:2),所以跟上帝關係越親近的人,他的禱告,上帝也就越悅納。

3.敬畏神誠心求告

(詩145:18-19; 詩147:11)

第三,在上帝面前不隨便,不要像亞倫的孩子一樣,我行我素。上帝是充滿恩典的,但也是有原則的。因此我們要存敬畏的心來禱告:「凡求告耶和華的,就是誠心求告他的,耶和華便與他們相近。敬畏他的,他必成就他們的心願,也必聽他們的呼求,拯救他們」(詩145:18-19)。「耶和華喜愛敬畏他和盼望他慈愛的人」(詩147:11)。對上帝,信靠且願意親近他,但是又存著敬畏,這樣的禱告,上帝會聽。

4.對上帝感謝讚美

(詩69:30-31; 詩119:108)

當上帝垂聽、答應我們的祈求,我們會感謝;當上帝讓我們看見他的華美時,我們會讚美。試問你有為上帝瘋狂,因喜愛上帝、而不住地禱告嗎?一如你為籃球明星或是音樂家的表演瘋狂一樣嗎?我們會欣賞、讚美籃球明星林書豪的球賽,看見他,我們就很高興,這個就是讚美;或是對音樂家馬友友的琴藝讚嘆、喜愛,忍不住站起來拍手叫好,這也是讚美!我們對上帝也有這樣的感覺嗎?上帝賜福於我們時,我們會感謝、頌讚,這兩種回饋,上帝都喜悅。「稱謝」是對上帝的作為,「頌讚」是對上帝本身的華美,所以詩篇說:「我要以詩歌讚美上帝的名,以感謝稱他為大!這便叫耶和華喜悅,勝似獻牛,或是獻有角有蹄的公牛」(詩69:30-31),「耶和華啊,求你悅納我口中的讚美為供物,又將你的典章教訓我」(詩119:108)。

5.獻上自己當活祭

(約8:29; 羅12:1)

當我們稱謝讚美上帝後,我們會願意把自己擺上,討上帝歡喜,這叫做「奉獻」。一個孩子若時常感激母親的愛與付出,就應會有相稱的行為,做出讓母親安心喜愛的表現。因此,上帝所悅納的禱告,不是只有口說,而是我們行為也能相稱的表現出來,讓上帝覺得很高興,這個就是奉獻。如果我們常常做他喜悅的事情,上帝也會喜悅我們:「那差我來的是與我同在;他沒有撇下我獨自在這裡,因為我常做他所喜悅的事」(約8:29);羅馬書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6.真心悔改歸向神

(詩51:16-17; 路15:7)

若我們犯錯時,趕緊回到上帝面前認錯、悔改,這也是上帝所喜悅的。所以儘管有時我們犯錯了,但是請勿裝糊塗,或是裝作不知道,而是要真心回到上帝面前悔改。「你本不喜愛祭物,若喜愛,我就獻上;燔祭,你也不喜悅。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6-17)。耶穌說:「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路15:7)。

如果,你的禱告對上帝是有足夠的信靠,願意與神親近、有敬畏耶和華的態度、對上帝的恩典會稱謝、對他的華美會頌讚、願意自己的行為是榮耀上帝的、並且做錯願意悔改,有了這六個,我們的禱告也就會被上帝所悅納。

V.結論:

耶穌聖靈禱告伴隨我們禱告到神前

(啟8:3-4; 羅8:26-27; 羅8:34)

我們的禱告加上神的大能帶來改變

(啟8:5; 出19:16; 腓3:21)

在我們今天所讀的三節聖經中,另有一點我要提醒大家:金香爐的香所代表的禱告,除了我們的禱告之外,還有其他的禱告。經上說:「另有一位天使,拿著金香爐來,站在祭壇旁邊。有許多香賜給他,要和眾聖徒的祈禱一同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那香的煙和眾聖徒的祈禱從天使的手中一同升到上帝面前」(啟8:3-4)。請注意到這裡有:「眾聖徒的祈禱」以及「那香的煙」,而這兩樣皆會一起到上帝的面前。我們的禱告是眾聖徒的禱告,而那香的煙,代表著耶穌的禱告,「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有基督....或譯:是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的基督耶穌嗎)」(羅8:34)。此外還有聖靈的禱告,「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上帝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6-27)。耶穌不停地為我們禱告,他的禱告、聖靈的禱告與我們的禱告聚在一起,一同升到上帝的面前。若只有人的禱告,到上帝面前,那味道並不馨香,因人的禱告大都是自私的。請試著錄下自己一週的禱告,就可明白其中為自己或為別人的部分、各佔多少?可知,別的教派會為長老會禱告,而長老會的禱告卻沒替其他教派禱告;我們的禱告常常是很狹窄的,缺乏「國度」的禱告,這種為整個國度禱告,就是耶穌基督的禱告,這才是上帝所喜悅的。若我們的禱告,融合著耶穌與聖靈的禱告,才會有馨香之氣。所以,啟示錄才會說「許多香」和「眾聖徒的禱告」將一起升到上帝面前。

第二,「天使拿著香爐,盛滿了壇上的火,倒在地上;隨有雷轟、大聲、閃電、地震」(啟8:5),所以香爐的香加上炭火(代表上帝的聖潔),整個倒下。換言之,我們的禱告不只會到上帝面前,也會反射到地上來,而且會引起大的震撼。這種震撼何時發生過呢?摩西帶著百姓上西乃山,上帝下來,要彰顯大能時,就曾發生過這些大震撼現象。所以,上帝的大能一彰顯的時候、就會有這些現象,「到了第三天早晨,在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營中的百姓盡都發顫」(出19:16)。因此,我們的禱告加上上帝的能力,就會帶來大的改變。有人說:「我禱告,求上帝的能力讓我的配偶改變」。然而並不是這樣,而是誰禱告,誰改變。當我們認真地禱告,加上上帝的能力,我們自己就被改變,因為我們都還是個不完全的人。

因此,禱告最大的功效,不是禱告達到上帝面前,得上帝喜悅而已。相反地,上帝會加上他的能力,讓所禱告的再回應到我們身上,引起生命改變的大震撼,如經上所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4:7,16)。這裡提到「莫大的能力」並非我們的能力,這個寶貝放在我們裡面,是出於上帝。而這能力帶來的改變是什麼?是我們的內心,一天新似一天,所以禱告是很有功效的,當我們的禱告加上神的大能,會為自己帶來生命的改變,且這個改變是有震撼力、會影響周圍的。

禱告

上帝我們謝謝你,施洗約翰在啟示錄,看見在天上二十四個長老,能夠帶到寶座前的,是豎琴與金香爐,就是我們的讚美與祈求,可以直接地到上帝你的面前。主!我們得承認對你的讚美太少,對你真心的禱告也不多,常常只是為了個人小小的需要,在你的面前來祈求。求上帝開我們的心眼,拉高我們的眼界,讓我們可以為你的國度來禱告。讓我們更願意親近你,願意活出一個討你喜悅的生活;讓我們做錯事情的時候,願意到你面前來悔改;也讓我們的禱告,就像金香爐、馨香的香,達到你的面前,蒙你的悅納。垂聽我們的祈求,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禱告系列(五十八)新約系列(十八)雅各(James)


講道內容

禱告系列(五十八) 新約系列(十八) (NT Prayer.18) 雅各(James)

時間:二0一二年二月十九日
經文:雅各書五章13-18節
主講:蔡茂堂牧師


影片:禱告系列(58):新約禱告(18)雅各
MP3:禱告系列(五十八) 雅各 James:[雙語]

 
在新約聖經的人名中,有許多位雅各,而耶穌的弟弟、同為馬利亞所生的、也叫雅各。他非常注重律法、強調公義,故被稱為「公義的雅各」;所寫的雅各書在整本聖經中雖簡短,但百分之十五的篇幅在教導禱告,也是聖經裡教導禱告最多的一本書。今天就要來看他怎麼教我們。  

I. 引言: Elijah’s  Prayer

雅各所舉的例子是呼風喚雨的先知以利亞。「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雅5:17-18)他是怎麼禱告的?我們來看舊約列王紀的記載。  

他的禱告有兩種:「公開的禱告」(在大家面前)與「私底下的禱告」。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擅於禱告的人、不會只有行在別人看到的時候。而以利亞不管公開或私下的禱告皆重視,且都在迦密山上發生。

我們先講公開的禱告。這是個困難的禱告,因為當時有事奉巴力神明的四百五十個先知,與耶洗別供養事奉亞舍拉四百個先知跟他競爭。他們比賽,看誰能把獻祭的東西在不點火的情況下用火燒掉。假先知們從早到晚、禱告了一整天,祭品皆無起火。晚上輪到以利亞時,他請人將水澆在祭壇上,然後才開始禱告。這時天上降下火來,把祭品燒光了!就這樣戰勝了這場以一比眾的競賽、證明以利亞所敬拜的是真神。

之後,大家皆回家去了,但以利亞卻留下,只因全國性的旱災、已達三年六個月之久。這情形足以向以色列人證明、拜巴力是不好的,要敬拜耶和華。以利亞就跪下禱告,這就是他私下的禱告,祈求天下雨,讓大家不因旱災、農作物欠收而發生飢荒。這時以利亞身邊只有他的僕人,禱告完之後,他叫僕人去山頂上、往海邊看有沒有什麼記號。僕人來回共跑了六次,皆沒看到,所以以利亞就繼續禱告。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再叫僕人去看,回報終於看見天上出現巴掌大的雲。這時以利亞知道上帝已經答應他的禱告,所以命僕人去恭請國王回家,以免被雨淋濕了。

他的僕人一共來回跑了七次,在第七趟才看見如手掌般大的雲。此時以利亞已經很確信,可以宣告了!而之後果真就下起大雨了,這就是以利亞的禱告。我們要跟以利亞學什麼呢?聖經上只說他懇切、迫切地禱告,可是有一點很重要:他只有在聽到上帝清楚告訴他說「我要做事情」時,他才講話,否則他就一直禱告下去。我們有時會處於不清楚的狀況,然而信心有兩種,一種是人向上帝祈求的信心,另一種是上帝主動給予人的信心。後者的信心,是特別不一樣、可以宣告的。雅各舉以利亞的例子作為我們的榜樣,他這樣的禱告態度,如果以利亞能做到,我們也可以做到,這不需要特別的訓練或恩賜。

這是一座位於多倫多的博物館,叫做Royal Ontario Museum(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該館在2002年11月15日曾舉辦一個展覽,當中展示一個石頭盒子,是個從以色列運來的石灰岩盒、看起來並無特別之處。根據考古學家鑑定,這個盒子具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較特別的是、石頭上面雕刻了一些字,那些字引起了廣大的討論與辯論。而這盒子是當時置放死人遺骨的盒子,叫「遺骨盒」(Ossuary)。以色列人的風俗,會在過逝者被埋葬一段時間後,再將骨頭挖出放入盒子裡;但這個風俗只盛行一小段時期,而恰好正是耶穌基督在世的那段。所以考古學家在以色列挖到不少這種遺骨盒,就加以研究之。展示的石頭盒子上面寫了一行亞蘭文,當時就請學者來解讀。亞蘭文的書寫是由右往左,翻譯出來就是James, son, Joseph, brother, Jesus。所以這個盒子上寫了三個人的名字,一個是雅各,第二個是約瑟,第三個是耶穌。所以連在一起就是「約瑟的兒子,耶穌的兄弟,雅各」。這時大家思想到,如果此「耶穌」就是基督教的耶穌,此意義重大、這將是世上第一件能證明耶穌確實存在過的證物,耶穌的存在不單只是靠歷史記載而已。

可想而知,馬上就有人認為這盒子是假的,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在研究這件古物的真偽。探索頻道對此事極為有興趣,便針對這個古物,請了擅長拍攝紀錄片的人,開始探討、追查這件古物的真偽。這個節目名稱為「耶穌兄弟雅各」,於2007年3月4日在加拿大播出。以下為節目片段的中文字幕:

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主耶穌確實存在的首件實體證物,這個刻有古亞蘭文的普通石灰岩盒子,據稱是有兩千年歷史的耶穌兄弟遺骨盒。刻文寫著:雅各,兒子,約瑟,兄弟,耶穌。意思是:雅各,約瑟的兒子,耶穌的兄弟。這句刻文吸引全世界的注意,當這雅各遺骨盒出土的消息在2002年傳開後,這件考古物很快成為國際間的興趣與辯論焦點,這東西哪裡來的?這雅各真的是耶穌的兄弟?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問題:這個遺骨盒是真品還是贗品?

兩屆年度紀錄片獎得主Simcha Jacobovici對此展開研究,雖然他的紀錄片主要是關於正統猶太教,但他對這個遺骨盒很感興趣,在全球注目的遺骨盒背後的故事值得挖掘。他開始拍攝這個紀錄片叫「雅各,耶穌的兄弟」,期望能找出遺骨盒是否為真品的答案。我們請各方面專家研究的結果是,經過各種科學的驗證,這個遺骨盒是真品,全世界首次能親眼目睹雅各遺骨盒,就在多倫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在運送過程中,這個盒子產生裂痕,修復後公開展出,勢必吸引破紀錄人潮前來參觀。如果這是考古真品,那就會是兩千年來最重要的考古物品。這不是普通考古物品,因為這刻文證明耶穌的確生活在第一世紀。

在2003年以色列對擁有這遺骨盒的主人提告,認為遺骨盒是偽造的,將盒子主人判刑。當時全世界的基督教國家,皆認為以色列這猶太教國,是透過國家的力量打壓此事。所以,其他國家都陸續提出科學證據(例如透過顯微鏡檢測)與理論來證實此文物為真品,不論其石頭材質或是刻痕、皆與耶穌年代是吻合的。但尚有另一派學者不認同,故這件考古物的真偽,至今尚無結論。

II.雅各書背景

(Context of James)(James Ossuary)

1.司提反殉道後門徒四散奔逃(徒8:1-2)

當司提反被人用石頭打死後,此時是教會第一次受到迫害的開始,基督徒也就開始四散逃亡,這是教會早期的事情。司提反被石頭打死時,掃羅在暗中觀看。「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有虔誠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為他捶胸大哭。」(徒8:1-2)此事發生在西元34年,這是雅各書可能開始寫的時間。而掃羅在大馬色遇見主、悔改後,迫害也就漸減少了。

2.掃羅逼迫追殺腓利四處傳道(徒8:3-5)

在掃羅追殺基督徒時,腓利邊逃亡邊傳福音,所以就有了「四散的教會」。因而雅各書的對象、就是那些四散的猶太基督徒。「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腓利下撒馬利亞城去,宣講基督。」(徒8:3-5)這時是西元36年,第一次的迫害、前後共兩年。

3.四位雅各中約翰的兄弟殉道

(徒12:1-2)

耶穌的學生中,有三個雅各,而他的弟弟那時尚未信耶穌,所以還不是學生。我們來看達文西的畫-最後的晚餐、有三個雅各「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還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約翰,腓力和巴多羅買,馬太和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雅各的兒子(或譯:兄弟)猶大,和賣主的加略人猶大。」(路6:14-16)

耶穌在中間,第一組是西門彼得,以及他的弟弟安得烈。第二組是雅各和約翰。第一個雅各比較有名,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跟約翰脾氣都不太好。接下來是腓力跟巴多羅買,然後是馬太跟多馬,再來是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奮銳黨的西門,這時出現第二個雅各。最後是雅各的兒子猶大與賣主的加略人猶大。第三個雅各是耶穌學生的爸爸。

這三個雅各、有兩個背景不詳;西庇太的兒子被人稱做大雅各,亞勒腓的兒子稱做小雅各。而較具知名度的就是西庇太的兒子,也就是在西元44年時被希律王斬首的雅各,成為第一個為主犧牲的使徒。「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徒12:1-2)此時教會再度受到迫害、教徒四散;這次的迫害時間則較為長。

4.主的兄弟雅各成為教會領導

(加1:18-19; 徒15:13)

此時因其他人皆逃離了,僅耶穌的弟弟雅各留在耶路撒冷,故成為教會的領導。掃羅提到:「過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至於別的使徒,除了主的兄弟雅各,我都沒有看見。」(加1:18-19)耶穌的弟弟是在耶穌死而復生之後才信主的。西元49年開了耶路撒冷大會時,因為保羅跟巴拿巴傳福音很成功,許多外邦人都成為基督徒,這時猶太人的基督徒就感到不安。當時的大會是由雅各做結論:「他們住了聲,雅各就說:『諸位弟兄,請聽我的話。...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神的外邦人」(徒15:13,19)』之後大家就沒發言、所以雅各應該是主席。但雅各書中沒有提到這個大會,所以學者就認為該書應是在西元49年之前完成的。

雅各書應是在大雅各被斬首的西元44年,與耶路撒冷大會的49年之間完成的。保羅寫的帖撒羅尼迦前書是在西元51年完成的;故新約聖經中,雅各書應該是最早完成的一部。

5.雅各強調遵行律法非常重要

(雅2:8-11加2:11-13)

之前我們曾提及,雅各是非常重視律法的。「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因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2:8,10)所以他被大家稱為「公義的雅各」(James the Just)。因他嚴守律法,彼得有一次去安提阿與外邦人坐在一起:「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1-13)由於律法規定猶太人與外邦人必須區隔清楚,所以當彼得聽到雅各的人來了,就趕緊站起來。由此可知、雅各對初代耶路撒冷教會的影響力。

6.雅各的駱駝膝以及最後殉道

(Hegesippus)

接下來是關於雅各比較有趣的描述、沒有記載在聖經中。有位歷史學家叫Hegesippus,他形容雅各的特色是其膝蓋與駱駝一樣。因駱駝在休息、睡覺的姿勢是跪下的,久了膝蓋的皮膚就會變得比較粗糙,而雅各因常常跪在聖殿替教會祈禱,後來他的膝蓋就跟駱駝的一樣粗。所以他有個外號,叫「駱駝膝雅各」(Camel Knee James)。

雅各非常強調公道與公義,也強調祈禱的重要性,他自己禱告也教導人如何禱告,我們今天要跟他學的就是祈禱的部分。在西元62年,猶太人聚集於聖殿敬拜耶穌時,法利賽人要求雅各到聖殿對猶太人說:「耶穌是我哥哥,他已經死了,沒有復活」。法利賽人希望能擺平所謂的「耶穌運動」。結果雅各去了,跟大家說:「我相信我哥哥死而復生」。法利賽人非常生氣,將他從山崖上的聖殿推下,沒死卻再用石頭把他打死。雅各掙扎說了最後一句話:「主呀,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他就殉道了!

III.禱告的教導(Instruction on Prayer)

1.受苦祈求喜樂頌讚

(雅5:13; 詩143:11; 詩43:4)

在雅各書中有幾處提到禱告,我們來談其中的一段(雅5:13-18)。其中第一個教導是當我們受苦時要祈求,喜樂時要頌讚、吟詩。

「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雅5:13)意思就是說,無論你有沒有煩惱,都要禱告。難過的時候,求上帝拯救。「耶和華啊,求你為你的名將我救活,憑你的公義,將我從患難中領出來。」(詩143:11)開心的時候,就要讚美上帝。「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神那裏。神啊,我的神,我要彈琴稱讚你!」(詩43:4)。

2.重病垂危長老代禱

(雅5:14; 路7:3;徒6:4)

第二個教導與長老有關。若你真的病到無法禱告時,應該去找教會較屬靈的長者來為你禱告。「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5:14)學者認為需要請教會長老來,表示病人已經病到無法出門上教會了。另外「為他禱告」英文原文並非Pray “for” him,而是Pray “over” him;over是在其上、表示此人臥病在床,無法坐起來、所以在身體上方為之禱告,這是依據研究的解說。病患關懷是我們教會關顧委員會,其中一項重要的事工。

耶穌時代有一位外邦百夫長,他的奴僕快要病死了,因為自己是外邦人,不敢見耶穌,於是請猶太人的長老去求耶穌幫忙。「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路7:3)這裡清楚地寫出教會長老能為生重病的人禱告,並代求主來醫治。

當初代教會出現問題,在分送飯食的時候,有外邦人因未分到而抱怨,這時教會的使徒就說:「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4)所以禱告跟傳道一樣重要。

3.彼此認罪互相代求

(雅5:16; 太5:23-24; 羅8:34)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難過時禱告,開心時頌讚,這是自己的禱告。若自己生重病,可請長老為你禱告。第三種就是病沒那麼嚴重時,可以彼此認罪、互相代求、獲得醫治。這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不需指定長老的。

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裡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太5:23-24)換句話說,要與上帝和好之前,要先與人和好。彼此認罪不僅向上帝認罪,且互相認罪並為對方禱告,彼此心中不要有疙瘩。這樣子,比自己禱告還更有效。

而耶穌基督現在在天上,做一件事情,就是為我們禱告。「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裏復活,現今在 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8:34)

我們能為自己禱告,或是在與人和好之後,為彼此禱告求上帝施恩典。

4.以利亞的懇切禱告

(雅5:17-18; 路11:8; 羅9:1-3)

要怎麼禱告呢?就是要拼命地禱告。像以利亞差僕人前往山頂七次,看見上帝應許時,才停止。「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雅5:17-18)

耶穌曾說過一個故事,有個朋友在凌晨拜訪一位主人,主人沒什麼東西好招待客人,半夜裡就去吵隔壁鄰居,吵到鄰居起來為止。這是耶穌鼓勵我們替人禱告,就要像這樣鍥而不捨。「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路11:8)如果是我們自己遇到問題,一定會「情詞迫切地直求」,但如果是他人遇到困難,我們能否也同樣的「情詞迫切地直求」?以利亞是替整個以色列禱告。有時我們禱告沒有果效,是因為不夠迫切,或是與對方還存有未解決的問題,而無法誠心禱告。

保羅為了讓猶太人得救而迫切地說:「我在基督裏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9:1-3)

IV.屬靈的功課(Spiritual Lessons)

1.隨時多方不住禱告

(雅5:13; 弗6:18; 帖前5:17)

我要解釋之前提到的功課。第一,我們是否能變成隨時禱告的人?雅各說:「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雅5:13)保羅也說:「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弗6:18)、「不住的禱告。」(帖前5:17)

我覺得不停地禱告是一種態度。通常我們會認為“禱告”是動詞,但若在順境或受苦時都和上帝說話,禱告就會變成形容詞。不再是「他現在在禱告」,而是「他是個禱告的人」。談戀愛的時候,無論大小事,都會一直想和對方訴說。如果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沒有像談戀愛一樣那麼好時,就會覺得沒時間禱告。故,以利亞的第一個教導,就是必須養成不住禱告的習慣。

2.抹油禱告同時進行

(雅5:14; 路4:18; 路10:34 )

接下來要解釋抹油;據說有些教會的牧師真的備有橄欖油,那抹油有什麼意思呢?在天主教的七大聖禮裏,有一個抹油禮,天主教認為抹油是當一個人快死亡時,往他身上抹油,不是讓他好起來,而是讓他不要再受苦,讓他一路好走。抹油禮是人將離開世間的一種儀式。為病人抹油的習慣是由天主教的儀式演變而來。

「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5:14)那抹油到底是什麼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一種聖禮典,是剛才所提天主教的聖禮之一。我們不是天主教,我們的聖禮典只有兩個,就是聖餐和洗禮。關於“油”有兩種解說,第一,油是表示聖靈的能力。所以病要得醫治,得求聖靈降臨病人身上。「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所以是聖靈的能力,讓病人得到醫治。這是第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我以過去當過醫師的角度來理解。當時沒有盤尼西林,生病不是用酒、即用油,所以油被視為藥。至今,中醫仍在使用油,跌打損傷都用油推拿。所以有人解釋,油是當時的藥。

酒有消毒作用,像酒精一樣,而油能減輕酸痛。若是照這樣,耶穌說好的撒瑪利亞人,看到有人被打得半死,用來救人的東西就是用酒跟油,擦在他的傷口。「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裏去照應他。」(路10:34)

用油抹他,若油是當時的藥,而現在我們是用藥物、標靶治療、開刀或化療..等等。這些醫藥是上帝今日已賜給我們的恩典,當然可以使用。若用這角度來解說,即是教會相信上帝給予兩個恩典,一個是可以禱告求上帝直接醫治,另一個是用上帝所給我們的醫藥,使受苦的兄弟姐妹得到最好的醫治。倘以為雅各的教導是,你若禱告就不要吃藥,你若吃藥就不要禱告,豈不是把二者當成對立的。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生病,去找教會的長老,他會給你藥,幫你祈禱。換句話說,你不必把它解釋為,禱告或抹油只能選一個,而是邊抹油邊禱告。我們不必把醫藥和禱告當成對立;這並非說相信上帝,就不要吃藥。

3.信心禱告拯救赦免

(雅5:15;可11:23-24;林前12:9)

再來,有信心的禱告真的會應驗嗎?不是,還要持續才會應驗。「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雅5:15)這樣我們會覺得,當基督徒一定有信心,不然禱告怎麼不會好。耶穌說,只要你有信心,就能飛過這座山。「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可11:23-24)

再回想剛剛以利亞的故事,他一開始禱告時,並不是一直都有把握的,因為上帝沒有回應,故一直叫那個僕人去看、他不敢保證一定會下雨,直到僕人看見雲,代表上帝已經跟他說要下雨了。若上帝有跟你說,我要醫治這個人,在確實有這個啟示的時候,你就可以宣告說,這個人一定會好。這種信心不是一般人的信心,這是要上帝特別給你有這恩賜的時候,才有辦法做這樣的事,不然每個人都有信心,為什麼大部分的人的祈禱都不會成就呢?

「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林前12:9)我們蒙聖靈賜得救的信心,也有些人蒙聖靈賜醫病的信心,上帝若已經答應要做這讓人得醫治的事,這信心會是不容質疑的信心,因這是上帝說的不是人說的。換句話說,決定的不是我的信心,而是上帝。我的信心是因為建立在上帝的啟示,所以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說這人一定會得醫治。

4.犯罪與生病之關係

(雅5:15; 約5:14; 約9:3)

雅各也提過犯罪的問題:「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雅5:15)這裡的信心是指特別的信心,不是普通的信心。所以你替這個病人禱告、不代表他曾犯罪,縱使他曾犯罪,若他肯認罪,也一定會得到赦免。

耶穌在聖殿曾醫治好兩個人,一個是跛腳三十幾年的人,在畢士大池旁:「後來耶穌在殿裏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約5:14)代表這人的病是犯罪所引起的病。

另一位是天生就瞎掉的人,在西羅亞池洗:「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9:3)雖然都是在聖殿醫治,耶穌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換句話說,罪跟病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們不能說罪跟病沒有關係,有一些病是跟罪有關係的。現代有越來越多的這類病,不運動、吃太多,然後就會三高,這都是自己要負責的。我們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控制,疏於注意則導致生病,這部份我們要悔改,應自我作調整。

5.認罪稱義彼此代求

(雅5:16;詩66:18;約壹1:9; 加3:27)

接下來要講「義人」。「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6)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義人,因為稱義不是我們無罪,而是因為我們認罪。雅各先說,你若認罪,你就成為義人,而不是你無罪變為義人。所以我們不必去找一個無罪的人,我們肯互相認罪,互相在上帝面前認罪的人,我們就可以祈禱。「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66:18)「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所以這個義是因為認罪之後才變成義人,並非比別人好。

舉例,浪子回頭時,全身衣服破破爛爛,臭氣沖天。爸爸抱他起來,吩咐人拿最乾淨、最漂亮衣服給他換上。骯髒的衣服代表不義,他悔改認罪之後,爸爸就把不義拿掉,拿義的衣服給他穿。聖經告訴我們說:「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3:27)所以我們的義是基督給我們的,不是因為我們修行比別人好、所以禱告就比較有效,而是因為認罪後、被上帝稱為義。

V. 結論:

以利亞懇切禱告 使罪人回轉得救

(王上18:37;雅5:19-20)

以利亞懇切禱告,天就降火或傾盆大雨。但它的目的不是為彰顯他的功成名就,而是使罪人回轉得救。他在做這些事之前向上帝祈禱:「耶和華啊,求你應允我,應允我!使這民知道你─耶和華是神,又知道是你叫這民的心回轉。」(王上18:37)這句禱告的重點是回轉,雅各書的結論也是如此:「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5:19-20)

不論你是遭遇困難、或高興、還是生病請人幫你禱告,這都很好,但重點是你有沒有悔改。若沒有悔改,即使病好了,就只是多活個幾年。不管你有什麼困難,在禱告後,最後在主的面前回轉、悔改,這個效果就是永遠的,就可以進入上帝永恆的國度。

我們一起來禱告:「上帝感謝你,耶穌的弟弟雅各,留給我們這本書,教導我們如何禱告。求上帝幫助我們,讓我們可以反省自己禱告的生活,是不是痛苦的時候就會埋怨,快樂的時候就忘記你。讓我們禱告生活可以變成全面的禱告,求你幫助、讓我們知道不管身體多痛苦,都不放棄禱告。我們可以請教會的兄弟姐妹、長老來替我們祈禱,讓和平教會變成一個禱告的教會、互相認罪、互相禱告。求你將以利亞的心志賜給我們,讓我們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能有迫切的心為他們禱告。特別請幫助我們,讓我們知道稱義不是因為比別人好,而是因為我們願意反省、肯到你的面前回轉認罪,讓我們知道,不論如何禱告,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可以回轉,來到你的面前。有時候我們受很多苦、是因為我們未禱告,求上帝你把禱告的恩典賞賜給我們,在你的面前懇求,奉靠耶穌基督之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