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8.07.27
作 者: 曾昭瑞 牧師
經文 撒上25
當大衛的屬靈導師撒母耳死了,以色列人正聚集為撒母耳哀哭時,大衛一個人躲在曠野裡面,他沒有辦法去參加撒母耳的喪禮,這對大衛來講是一種說不出來的損失和悲傷,他的內心是很孤單的。躲在曠野裡面的大衛要做什麼?做什麼事情或職業來維持他的生計,我們知道大衛的逃亡是將近十年的時間在逃亡,從經文來看,大衛是待在一個沒有王法的地方,他專門在那裡收取保護費。其實我們看到的大衛收保護費跟今天我們所理解的收保護費是不太一樣,因為在曠野裡面是環境非常險惡、治安非常不好,也是常常有盜賊出沒的地方;一些有錢的人、或者一些商旅帶著貴重物品經過時,就被這些強盜動手打劫。大衛就是在曠野裡做一些維持治安的工作,他把這事當成是他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由於這個工作讓他有機會認識了拿八。拿八是個非常有錢的人,他有許多的牲畜。時候到了,大衛就差遣人去跟拿八說:「你是不是可以分給我一些東西?」那個季節是在剪羊毛的季節;那是一個人向一群人舉行的收成慶祝,在剪羊毛時,主人常常會請鄰居朋友來參加,大家一同歡喜快樂,是以色列人的傳統習慣。
一、 在曠野裡的美
大衛跟拿八說:「願你平安,願你家平安,願你一切所有的都平安…」(撒上25:6)「…所以願我的僕人在你眼前蒙恩,因為是在好日子來的。求你隨手取點賜與僕人和你兒子大衛。」(撒上25: 8),大衛對拿八說「我是你的兒子」,口氣和態度是非常的謙卑、非常的客氣,所以大衛不是去恐嚇取財。聖經告訴我們跟隨大衛的人是一些「凡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裡苦惱的都聚集到大衛那裡…」(撒上22:2a),「…大衛就作他們的頭目,跟隨他的約有四百人」(撒上22:2b),大衛是作這一群人的頭目,這是一群流亡的武力集團,這一群人在社會上是無法立足的邊緣人,他們去跟隨大衛,不是因為他們有目標、有理想、有抱負,很簡單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活不下去,所以大衛跟這群人聚集在一起,他也不是什麼正式的領袖,不過是一個頭目。在那個地方面對這種逃亡的團體,我們不能期待他能穩定社會、安定人心或是宣揚禮教。可是跟隨大衛的這群人很特別,他們在那裡認真的保護弱小、伸張正義,而他本身卻是那個王法―所謂正義―的受害者。大衛在那裡保障了當地居民的安全,甚至拿八的僕人這樣說:「我們在他們那裡牧羊的時候,他們晝夜作我們的保障」(撒上25:16),他們日夜成為我們的城牆,讓我們在那裡牧羊,覺得很安全、很有保障,不用擔心害怕。我們要說,這就是大衛的一種美,他在曠野裡面活出一種生命,這種生命和他的信仰是結合的,是一種美、一種善,在他人生的低潮當中,仍然活出對生命的一種價值,他保有了上帝的形象、活出上帝的美善。
二、 醜陋引發醜陋
當大衛保護了拿八的僕人一年之後,在剪羊毛的日子,大衛差遣他的僕人客客氣氣的去問安、去請候,希望拿八能夠照著當時候人的慣例,給一點他的收成,跟這些人一起來分享,在當時的傳統習俗,拿八應該好好的回應才是,可是拿八卻沒有善意的回答他們,拿八這種醜陋的行動,引發了大衛的醜陋。當拿八聽見大衛的請求時,就說:「大衛是誰?耶西的兒子是誰?」然後他講一句話,證明他真的知道大衛是誰,他說:「近來悖逆主人奔逃的僕人甚多,我豈可將飲食和為我剪羊毛人所宰的肉給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人呢?」(撒上25:10-11)」,這個「僕人」是指奴才,這個奴才是背逆他的主人逃跑的,拿八在這裡用他的惡言來諷刺,用惡毒的話語向大衛說話,「這個背逆逃跑主人的人是誰呢?」而大衛期待當他一年很辛苦的保護拿八的牲畜,能夠得到善意的回應,可是拿八沒有善意的回應就算了,還污辱大衛,那個落差很大,讓他很生氣,拿八觸動了大衛心裡最敏感的一條神經,那是他的痛,那個「悖逆主人奔逃的僕人」,大衛是個人,他嚥不下這口氣,馬上吩咐他的麾下,拿上刀、帶上槍,要去殺人。這次他去殺人,是為了他自己的面子。拿八他的野蠻、醜陋、粗魯,引發了大衛心中的那種野蠻、醜陋和粗魯。大衛說:「我在曠野為那人看守所有的,以致他一樣不失落,實在是徒然了!他向我以惡報善」(撒上25:21),他還說:「凡屬拿八的男丁,我若留一個到明日早晨,願上帝重重降罰與我!」(撒上25:22)大衛在這個過程當中,失去了耶和華上帝膏他為王的身份,也失去了在曠野裡的那種美善與聖潔,今天拿八的出現,在大衛的眼中,他的身上沒有上帝的形象,是不應該出現的,所以大衛決定要以惡報惡。結果大衛他成為另外一個掃羅,只想除掉他心中那些看不順眼的人。不管是大衛、是掃羅、是拿八,當我們生氣的時候,我們看起來都是一個樣子,在那個生氣者的身上,我們看不見上帝的美善和誠實,只有野蠻和醜陋。
三、 在怒氣中看見上帝的美
當亞比該聽到拿八污辱大衛的風聲,她猜到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於是他馬上準備好禮物,迅速的去攔截大衛,阻止他憤怒的行動,當我們看見亞比該俯伏在大衛腳前時,她說:「耶和華必為我主建立堅固的家,因我主為耶和華爭戰…」(撒上25:28),她提醒了大衛一件事情,你的生命是在做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她繼續說:「…你的性命卻在耶和華―你的神那裡蒙保護,如包裹寶器一樣;你仇敵的性命,耶和華必拋去,如用機弦甩石一樣」(撒上25:29),她提醒大衛說,真正為你伸冤、真正為你報仇的不是你自己,是上帝,最後亞比該說:「我主現在若不親手報仇流無辜人的血,到了耶和華照所應許你的話賜福與你,立你作以色列的王,那時我主必不至心裡不安,覺得良心有虧」(撒上25:30),她提醒大衛,你今天很生氣去殺了拿八,但是有一天你會為這件事情覺得後悔。從亞比該的話語當中見證了上帝在大衛身上的作為,上帝怎麼樣用祂的呼召、怎麼樣立下祂的誓言,要大衛成為以色列的王。亞比該還對大衛說,那些干擾你的人會如何呢?他們會如同機弦甩石一樣的被甩出去。當亞比該跟大衛說這句說話時,觸動了大衛的回憶,因為大衛是一個很會用機弦甩石的牧羊人,他過去曾用機弦甩石在曠野裡打擊那些想要擄掠他羊群的野獸,更重要的是,大衛曾用機弦甩石的一顆小石頭打倒了巨人歌利亞,這句話提醒了大衛,把大衛從他的憤怒仇恨當中解放出來,重新帶回到上帝的恩典裡面。亞比該告訴大衛一件事情,「先生,你的任務不是報仇雪恨,報仇雪恨是上帝的工作,你不是上帝,你的工作是讓上帝在你的生命裡面,顯出祂的作為,你不是不知道你的一生是上帝的一個計畫嗎?在這個計畫當中,不是該表現出你應有的堅強、不是要讓你體驗到神如何在你的生命成為你的力量嗎?拿八是一個愚蠢的人,愚蠢的人一個就夠了,你不要也變成是一個愚蠢的人。」拿八和歌利亞是不一樣的,當我們看到大衛拿起刀殺死歌利亞時,我們會為他喝采,覺得他是個英雄,可是大衛如何回應拿八,卻是上帝指明一個靈性形成的一項重要的學習功課。我們如何回應那個讓我們生氣的拿八,可能比戰勝歌利亞更為重要,我們不能夠學習用生氣或暴怒的態度來回應拿八,因為拿八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可能是你的孩子,可能是你的先生、妻子、親人,可是他卻不是我們的仇敵,是要我們如何學習與他們一起相處的人。
生活回應
一、 為了公義,或只是個憤青
那個晚上,大衛與跟隨他的其中四百個人拿刀帶槍,心中怒火焚燒,雙眼發紅,連衝帶跑的殺向拿八的路上,卻被一個女孩子攔下來,好像一台冒著蒸汽的火車頭,去撞到一堵牆,那堵牆使火車頭冷靜下來。在一個以男人武力決定的世界當中,一個出言不遜的拿八,和一個殺氣騰騰的大衛,其實亞比該只是一個邊緣的角色,她不過是一個女人,在那個時代,以男人的武力為中心,女人是不重要的,雖然亞比該長得很美麗,可是她沒有力量去抗衡,但是我們看見一件事情,就是她明白上帝在我們人類當中生命的計畫,知道上帝要怎樣來使用一個人,和對一個人的保守和祝福,她看見上帝在我們身上的工作,她看見一個屬神的人不應該因為自己的怒氣,而來背離上帝的旨意,這就是她的美,也是她對我們的提醒。因著亞比該,大衛冷靜下來,重新回到上帝的面前,聽見上帝的話語。
「憤青」其實就是憤怒青年的縮寫,是大陸的專有名詞,通常是指強烈的愛國主義,不過它原本的意思是憤怒青年。大衛他是為了公義還是憤青?其實我們可以說,大衛他原諒掃羅這件事情很了不起,可是大衛卻很容易原諒掃羅,為什麼?因為掃羅是上帝的受膏者,是以色列的君王,是大衛的老闆,又是他的岳父,而且對他有提拔之恩,雖然掃羅一錯再錯,一路的追殺大衛;大衛卻可以善待他,不加害於上帝所膏立的王,大衛這樣做是被很多人稱讚。可是大衛卻不能原諒拿八,因為拿八和掃羅不一樣,他只是在他生命中一個不該出現不起眼的角色。通常我們作部屬的,不管老闆怎麼對你辱罵、欺負、壓榨,都能夠忍下來,因為他是老闆、老大,雖然日子很難熬,可是我會咬牙苦撐,可是那些我的同事、我的下屬,那些比我還要低下的人,如果敢頂撞我,這口氣我一定要討回來!但當我們在討這口氣,討這個公道時,很可能它是關乎公義,很可能是關乎對錯,但更大的可能是關乎我們的面子、情緒。聖經上說:「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1:20),雖然這件事情也許我們生氣是對的,可能跟義有關,可是我們往往是以自己的公義代替上帝的公義,所以我們要常常問自己,在這樣的生氣、發怒、氣憤以致於我們想要去報復時,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上帝?當我們在氣憤時,出現在我們心中的,是神的話?還是拿八的話?常常我們不是聽見上帝的話,我們是聽見拿八的話;拿八的話在我們的氣憤中出現,上帝的話在我們怒火中看不見。求神保守我們,當我們聽見拿八的話時,我們能夠更冷靜、更有智慧的來面對。
二、 美是見證上帝
美麗是一種對上帝的見證。我們的信仰認為美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而是對上帝的一種見證,所以詩班要獻很好聽的歌聲給上帝,因為是對上帝的一種回應,畫家米開朗基羅要畫很漂亮的壁畫,因為那是對上帝的一種見證,甚至我們相信,美是一種對禱告的回應。在我們的信仰裡,美是超越我們內在的深度,是我們的經驗所感受到從我們內心去解釋出來的一種超越的感覺。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去經驗到上帝;透過美提醒我們對上帝去敏感起來。美不是膚淺,而是真與善的反應,當有時候我們的生命被罪惡所污染,以致於我們對上帝的慈愛、上帝的恩典遲鈍時,可以透過一種簡單的美,一種從神那裡而來的美,重新光照我們,使我們警覺到上帝就在我們當中。亞比該的美,讓大衛重新感受到上帝的美是什麼,亞比該使大衛想起他自己是誰,他看見自己正在做什麼,也再次的重新體會到,他這個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大衛可以從掃羅的身上看到上帝的美,因為他知道掃羅是上帝所膏立的;大衛可以從亞比該身上看見上帝的美,因為她讓大衛看到上帝對人的旨意是什麼;但是大衛在拿八的身上卻沒有看見上帝的美,在拿八的身上他看見仇恨、看見自己的自尊、看見自己只想出這口怨氣,這不該是大衛應有的樣子。有一首歌是「我用主的愛真誠來愛你,我用主的愛真誠來愛你,因我見你裡面有王的榮美,我用主的愛真誠來愛你」,那首歌提醒我們:因我見你裡面有王的榮美,有上帝的榮美,有從神那裡來的形象。德蕾莎修女,當她在印度看見那些貧窮的人,他們躺臥在馬路旁、水溝旁的時候,她將他們帶到安養所裡照顧他們,當她在做這件事情時,是因為看見他們的身上有耶穌的形象。弟兄姊妹,我們能不能夠從別人的身上看見對方有王的榮美?看見他們有耶穌的形象?不管是在掃羅的身上,或者是亞比該的身上,甚至是在拿八的身上?同樣的我們也不要忘記,在我們的身上也有王的榮美,如果我們有王的榮美時,是不是在提醒我們,我們不要像大衛一樣,那麼衝動就跑出去想要殺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林前6:20)。
三、 不要為惡所勝
詩篇第十四篇1到7節,這首詩前面講的是拿八怎麼的壞,如何的不好,「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他們都是邪惡,行了可憎惡的事;沒有一個人行善」(詩14:1),但是到了詩的最後,他的焦點是轉向神,「…然而耶和華是他的避難所。但願以色列的救恩從錫安而出。耶和華救回祂被擄的子民那時,雅各要快樂,以色列要歡喜」(詩14: 6-7),大衛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一個功課,把他的焦點從作惡人的身上轉移到上帝的身上。這個世界裡面充滿了很多無知的人,我們常常想要去糾正這些人,然後我們用那些無知的方法,以致於我們變得跟他一樣的愚妄。與拿八相鬥是不屬靈的,與無知的人相鬥也是不屬靈的,大衛說,我以善對他,結果他卻以惡報善,我就以惡報惡,結果我們就為惡所勝。面對拿八,我們花太多時間生氣在他的身上,而忘記去思索上帝要我們去做什麼,忘記去執行上帝在我們身上的旨意。大衛本來是活在上帝的旨意裡,他本來在曠野裡活的很好,他去保護很多弱小的人,可是因著拿八,他的心就被那個報復的小心眼所佔據,大衛就失去了上帝的愛、救贖、聖潔和禱告。大衛的故事提醒我們,當我們把眼光聚集在惡人的惡行當中,我們會生氣,當我們把我們的眼目聚集在上帝的作為當中,我們會重新得著釋放。
四、 引發人心中的善
如何從我們的善去引發出別人的善。如同亞比該對大衛所說的:「…你的性命卻在耶和華─你的神那裡蒙保護,如包裹寶器一樣;你仇敵的性命,耶和華必拋去,如用機弦甩石一樣」(撒上25:29),如同一個人加入教會,一開始很熱心,對這個信仰充滿了熱誠和希望,他很希望能夠好好地來回應這個信仰,可是過了一陣子之後,他就開始怠惰、開始腐敗,發現起初的熱心越來越衰微了,如同我們的屬靈生命發生撞船事件。而這些沈船的殘骸就會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面,可能是在我們的禮拜堂、在我們的車上、在辦公室、在廚房,甚至在我們的臥房裡面,它再再提醒我們,這是一個失敗和不完全的記號。然而我們仍然要繼續的生活下去。我們要說的是,不是只有大衛會失敗,而是每一個基督徒都無法倖免,大衛的例子提醒我們,當別人得罪了我們、當我們的子女達不到我們心中的期望、當我們的另外一半、我們的家人不能夠達到我們所想要的,我們那以自我為中心的心就開始燃燒了,我們常常舉著什麼是對、什麼是好、什麼是正義的旗子,想要去解決我們心中的憤怒,因為我們心裡的地位被侵佔了,我們的尊嚴被踐踏,我們覺得要糾正那個錯誤,我們覺得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在那個時刻,我們發覺自己怎麼是這樣醜陋的人,我們不再是上帝所造我們的樣式,我們的心中不再有上帝的美善。如果我們選擇用怒氣來回應在生活中的這些撞船事件,那樣,信仰的生活就變成沒有恩典和救贖,而是常常處在爭吵和怒氣當中。可是感謝神,當我們常常落在生氣、憤怒、沒有恩典、沒有救贖的生活裡,那個亞比該就出現了,這個亞比該可能是我們的親人、孩子、同工,也可能是天上的一朵雲彩或是一段經文;可能是一首詩歌,他們像亞比該,如同一面鏡子一樣,這面鏡子不是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醜陋,乃是讓我們看見上帝的形象、上帝的美,提醒我們,原來我們忘記了生命當中那個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原來我們忘記自己原來擁有的身份,原來我們忘記上帝要我們做的是什麼。在亞比該的這面鏡子裡,我們會發現拿八的這種事情不過是我們生命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插曲。
如果我們常常被生活周圍的人引起生氣,覺得沒有辦法再忍受下去?來看這幅很有屬靈味道的圖像:在一個夜晚,當亞比該跪在大衛的面前,攔阻了一群人的去路,那時大衛的臉上充滿了憤怒、充滿了殺氣,他誓言要殺讓他受辱的拿八,不但要殺死他,還包括他的全家,但是亞比該跪在那怒氣沖沖的軍隊前面,攔阻了大衛,讓那個完全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上帝在他心中的大衛,他的心境能夠發生轉變。亞比該的美麗讓大衛恢復原來上帝的美麗,使他能夠找到他自己的身份。弟兄姊妹,不曉得在那樣的夜晚當中,你看見了什麼?我們是不是願意在亞比該的面前停下來呢?我們是不是願意重新跪在上帝的面前?再次的審視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上帝的計畫是什麼呢?我們是否也願意成為一個亞比該,去幫助那些生命中失序、失去上帝對他們計畫的人,讓他們可以冷靜下來,讓我們可以成為他們的幫助。弟兄姊妹,讓上帝的美善、讓上帝的旨意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一直不斷的持續下去。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十八):巴拿巴Barnabas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7.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使徒行傳4:36-37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們要介紹四個小組中的最後一個。我們有四個小組:第一個小組是安得烈小組,主要是帶領朋友認識耶穌;第二個小組是比撒列小組,是願意參與服侍的小組;第三個小組是腓立比小組,是願意學習在生活中彼此相愛的小組。我鼓勵大家考慮參加這三個小組。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巴拿巴小組,主要是讓各小組領袖參加,使其仍然可得造就與牧養。所有小組都需要有人帶領,這些帶領的人就是巴拿巴,因此若你參加任一小組並成為小組長時,我們就邀請你來參加巴拿巴小組。
巴拿巴是很特別的一個人,在今天的經文中,提到他很慷慨,賣田來供給教會中有需要的人。但同時有另一人做了同樣的事,結果卻不同,那人是亞拿尼亞,他奉獻時自己留了一部份,使徒問道:「你賣田產房屋所得是這些錢嗎?」他說:「是的,我全部拿來奉獻了」,使徒說:「你何必如此,你賣了而自己留一部份,這是你自己的決定,但為何卻說你是全部拿來呢?」他就當場仆倒斷氣;這對照著巴拿巴的全然奉獻。他是猶太人,從小移民至塞浦路斯(即居比路),在那裡長大成人,而後回到故鄉耶路撒冷。他屬於利未支派,本名是約瑟,但因為他時常安慰鼓勵人,有著良善的愛心,使徒尊稱他為巴拿巴(Barnabas),意思是「勸慰子、鼓勵之子(Son of Encouragement)」(Bar-是「的兒子」,nabas是能夠安慰人的)。我們今天就要從巴拿巴這個人來一起學習。
Ⅰ、引言:情境領導模式 (Hersey and Blanchard)
在聖經中關於巴拿巴的記載並不多,但他對初代教會的影響很大,因為他帶領了許多後進。關於領導,我在美國曾讀到一本書,它從1960年至今已出版到第九版,是Paul Hersey(領袖學教授)和Ken Blanchard(管理學教授)合寫的,叫「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組織行為管理學),他們在書中共同提出一個管理模式,叫作「The Hursey & Blanchard Model」,並提出一個理論叫「情境領導(Situational Leadership)」,簡言之就是「領導者的領導法,必須要跟著跟隨者的成熟度來作改變」,這才是最好的領導。一般而言,領導者對跟隨者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件是X軸的「指導行為」,是工作取向(task oriented),第二件是Y軸的「支持行為」,是人的取向(people oriented)。從圖例右側入門開始、依曲線往左推進共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屬於指導(Directing)階段,由於被領導者尚未具備足夠的知識與能力,領導者就帶著他做(「指導行為」高,「支持行為」低);第二階段是教練(Coaching)階段,由於被領導者開始在成長,領導者鼓勵他的動作會慢慢取代指導他的動作;第三階段是支持(Supporting)階段,被領導者較能自行上手,領導者就需放手讓他去做,他不知道怎做時,才提點他;第四階段是授權(Delegating)階段,當被領導者幾乎已能獨自運作時,領導者就將工作交給他,自己便退下了。因此,領導的目的就是使其不再需要領導,這可以運用在公司、學校、和家庭。這就如同施洗約翰帶耶穌出來後所說的話:「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讓跟隨者越來越成熟,並且領導者在他的生命中,重要性也慢慢地減少。
Ⅱ、巴拿巴帶領安提阿教會
1. 樂意順服接受教會的差遣
巴拿巴就是這樣的一位領導者,我們今天要從兩點來向他學習:第一,他帶領一個教會──安提阿;第二,他帶領一個人,就是保羅。巴拿巴是一個願意接受差派的人,他之所以去安提阿,就是因為在耶路撒冷的教會聽見那裡已有多人信主的消息,「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為止」(徒11:22),他將安提阿教會牧養的很好,到後來當他們要派人出去宣道時,又是巴拿巴被派了出去:「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徒13:2-3),他是領導者,但他願意順從教會的差派。
2. 在不成熟教會看見神恩典
安提阿教會一開始並沒有牧者,並且有許多外邦人,一定存在不少問題,但巴拿巴「他到了那裡,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徒11:23)。巴拿巴看到的不是問題,而是神的恩典。當炭開始起火時,只有幾塊炭是微紅的,其它多數則尚未燃起,這時我們看到的是燒不起來的炭,還是已經點燃的炭?如果看到的是燃起微紅的炭,我們就會一直煽火,火就燃燒起來了;也或者,若看到大部分的炭是還沒有燃燒,我們就潑冷水,而讓本來好不容易燒起來的炭就整個熄掉了。有的人看到不成熟的地方,就批評指責,該處就成幾縷白煙熄滅了;有的人是看到已經微紅的炭,看見上帝的恩典,就一直給予鼓勵,結果火就燒起來了。這是巴拿巴讓我們可以學習的原則,他會欣賞剛起步學習的人,並給予鼓勵,結果這個教會就被建立起來了。
3. 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好人
再來,「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徒11:24),這是他在安提阿教會時,聖經描述他的為人,不過我想順序應該是反過來的:「因為巴拿巴大有信心,他被聖靈充滿,他是個好人,所以影響很多人信主」,我們對上帝大有信心,就會體會到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的帶領,而這在別人看來,我們就是一個良善的人、會鼓勵幫助別人,別人也就會此願意來到教會。
4. 找同工組成團隊建造教會
安提阿教會在人數上越加增長,巴拿巴就想到需要找同工,他想到的是掃羅。掃羅在大馬色信主後,猶太人要殺他,他若避到耶路撒冷則門徒也怕他,他只好回到大數,巴拿巴就「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徒11:25-26),掃羅過去的表現實在讓人憂心,但巴拿巴看出他的潛力與恩賜,就願意接納掃羅並與之同工,所以巴拿巴是一個會帶領同工、能團隊侍奉的人。這裡我介紹一下安提阿教會的背景,這個教會叫作「苦難教會」,耶穌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大部分的基督徒卻都留在耶路撒冷,後來司提反被殺,所有的基督徒都被迫害,才到處逃難、也同時將福音傳開,只是逃難的人都只對猶太人傳福音,只有兩人對外國人傳福音,一個是居比路人(塞浦路斯人),一個是非洲的古利奈人(利比亞人),至終,有些希臘人信主後,成立了這個教會,所以這個教會的背景很複雜,是多文化、多種族、多語言的教會。這個教會由巴拿巴帶領,他又到大數將掃羅找來一起領導,直到後來,他們的領袖不只有巴拿巴和掃羅,「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徒13:1),有各式各樣的人都成為教會的領袖。在這個教會中,巴拿巴不只栽培掃羅,還栽培了西面、路求、馬念,但不久後他就被派出去宣道,沒有留在安提阿教會。
5. 造就門徒使其成為基督徒
教會是從耶路撒冷開始的,但被人稱作基督徒卻是從安提阿教會開始,可見巴拿巴牧養帶領門徒很成功,讓大家一看就認為那些是最像基督的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26)。
6. 增進教會愛心捐款救災民
為什麼安提阿教會的人會被稱作基督徒呢?聖經之後記載兩件事,第一,當他們一聽見耶路撒冷有飢荒時,他們馬上捐錢送過去,「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徒11:29),安提阿教會的愛心反應及時,他們派代表將奉獻直接送過去幫助對方。這是一個很有愛心的教會。
7. 禁食禱告差派同工去宣道
第二,這個教會由聖靈啟示要派人出去,且派的是最主要的兩位同工:「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2),而他們就願意被派出去。從使徒行傳十一章到十三章,我們看見安提阿教會的人們願意參與宣道、且存有愛心願意付出,眾人因此稱他們做基督徒。希望我們的教會也能願意對苦難、對有需要的人們付出愛心,對沒有福音的地方能願意去參與在宣道的工作上,希望我們的教會也會被稱做是一個基督徒的教會。
Ⅲ、巴拿巴帶領使徒保羅
1. 冒險支持推薦聲名狼籍的初信者
巴拿巴不只在安提阿教會栽培很多領袖、建立團隊服侍,有愛心和宣道熱誠,使教會被稱為基督徒的教會,他還帶領一個人,就是保羅,將他從掃羅帶到變成保羅。起初掃羅以為基督教是異端,就到處將他們下監、殺掉,當他到大馬色時,耶穌在半路上光照他,他才了解到耶穌是真的為世人死在十字架上;所以掃羅就改變了,他開始傳揚基督教,而猶太人就憤怒的想殺他,他就逃離大馬色到耶路撒冷,但沒有教會敢接受他、敢相信他,「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色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6-27),巴拿巴很勇敢,他冒險、他相信保羅的話,不僅如此,他還以他的名譽來做保證,也由於他的保證,保羅才有機會進到耶路撒冷的教會傳道。
2. 發掘後起之秀栽培帶領團隊服侍
前面提到,巴拿巴到大數將掃羅找出來一起帶領安提阿教會,他曉得掃羅很有潛力,但他也知道栽培掃羅會要費一番苦心,他花一年的時間帶領他,讓掃羅成長起來,「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徒11:25-26)。
3. 願意奉差遣成為第一個宣道團隊
被栽培起來後不是就要被差派嗎?一個最有經驗的牧師,和一個剛剛被訓練出來的傳道,願意被差派,「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徒13:2-3)。李秀全牧師曾在美國波斯頓華人聖經教會牧會,教會成長的很好,而後他對教會說:「教會已有足夠的牧師了,希望教會差派我作宣道士」,所以他就離開教會作宣道的工作;我的同學翁瑞亨醫師,他也讀了神學院,在嘉義基督教醫院做的很好,最近聽說他請嘉基差派他到泰北山區去做宣道士。巴拿巴帶著掃羅一同被差派,到了最後,保羅一生都在宣道;巴拿巴自己原可以是個安逸的牧師,但他願意帶掃羅去做宣道的工作。
4. 甘心退隱支持後起之秀展現領導
巴拿巴與掃羅首先到了居比路,該首都叫作帕弗,而那裡有一名政治領袖叫士求保羅,他邀請他們去講道,有一行法術的以呂馬卻一直來騷擾,不讓士求保羅可以聽道,掃羅就斥責:「你怎可以這樣作亂,我奉主的名叫你暫時眼瞎」,這人就立時瞎眼了,士求保羅看的希奇,就信了耶穌。這本來叫掃羅的人,在這事件以後,名字改成保羅,而這團隊的領袖也改成保羅,巴拿巴則成了跟隨的人:「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徒13:13),十三章13節以前,是巴拿巴帶掃羅,之後變成是保羅帶巴拿巴。這就是我在引言所說的「情境領導」。所以我敬佩巴拿巴,他願意讓他所帶領的人成為帶領他的人,他甘心退隱來支持保羅。
5. 接納鼓勵失敗者給予第二次機會
後來他們第二趟出去宣教時,巴拿巴想再帶第二個人,就是馬可。馬可曾在第一趟宣道從帕弗往旁非利亞時,就半途放棄而回到耶路撒冷,保羅就反對巴拿巴在第二趟時還要帶著馬可,「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9),巴拿巴尊重保羅是領袖,但他想再鼓勵、栽培馬可,就願意分開成兩路。後來馬可寫下了馬可福音。巴拿巴真的是一個鼓勵者、安慰者,特別對曾經失敗的人;他沒有寫任何一本聖經書卷,但我們的新約聖經二十七卷中,有一半是他所帶的學生寫下的:保羅寫了十三本,馬可寫了一本。
6. 軟弱跌倒時接受後起之秀的指責
更讓我留意的是,巴拿巴也有他自己的軟弱。有一次彼得到安提阿教會探訪,他與巴拿巴就同外邦人一起吃飯,這時雅各從耶路撒冷派代表來問安,耶路撒冷教會對外邦人未受割禮之事仍存有意見(即使已通過了不必受割禮的決議),所以彼得就避開,巴拿巴也跟著離席,但保羅看見,就指出他們的不對,「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保羅)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1-13),保羅用這樣的字眼,這是巴拿巴曾帶領的人,現在反過來批評他,但巴拿巴卻能夠接受、並未抗議,他也承認這次他做錯了。所以我真的很佩服巴拿巴,他不只會鼓勵人,他也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特別是他所帶領的人指責他不對的時候,他可以接受,這真是一個不簡單的領袖。
7. 為了廣傳福音放棄權利帶職侍奉
最後巴拿巴還有帶出一個很好的榜樣,這我們若不注意就看不出來。這是保羅在寫信指責時提到的,他舉巴拿巴作例子:「難道我們沒有權柄娶信主的姊妹為妻,帶著一同往來,彷彿其餘的使徒和主的弟兄並磯法一樣嗎?獨有我與巴拿巴沒有權柄不做工嗎?」(林前9:5-6)保羅為了福音的緣故,放棄婚姻;他與巴拿巴為了福音的緣故,繼續工作來供應自己在宣道上的一路所需。他們為了將福音傳到最需要的地方,願意自己時時工作,不需全靠教會支持,也不用造成宣道地區在接待、供應他們時有壓力。巴拿巴原是全職牧師,但後來為了福音的緣故,願意自己工作來自我供應。
Ⅳ、我們的屬靈功課
1. 信心堅定聖靈充滿
我們學到什麼屬靈功課?第一,盼望我們每人都是信心堅定、聖靈充滿、是個好人,就是在別人的心目中是一個良善的人,會鼓勵支持別人。耶穌曾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祂之人要受聖靈說的…」(約7: 38-39),受聖靈的目的是要對別人良善,能幫助別人。
2. 軟弱跌倒溫柔挽回
第二,當你看見有人做的不好,或是軟弱跌倒時,記得巴拿巴的榜樣,他溫柔地給對方第二次機會,將其挽回,「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
3. 效法基督照顧貧窮
第三,我們希望學習耶穌的樣式。耶穌在第一次講道時,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4:18),我認為這貧窮有兩種:第一種是物質的貧窮,這需要用愛心幫助他;第二種是心靈的貧窮,這需要將福音帶給他。這就是前面提過的,一個人成為基督徒,在愛心、傳福音這兩點,都應該實際地去做。
4. 順服差派謙卑受教
最後,一個領袖者必須先成為一個跟隨者。跟隨者就是願意受教、願意謙卑、願意受差派,持有這樣的態度就能成為一個好領袖,巴拿巴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以賽亞書說:「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賽50:4),一般我們想的是,講話是要教導別人,但以賽亞的祈求,卻是求上帝幫助他不只有個受教者的耳朵能聽進特別是不好聽的話,同時,在教導別人時,更有個受教者的舌頭,就是留心觀察所帶領的人情形如何,根據對方的狀況,去說、去教,這樣才是真正的幫助跟隨者,才是最好的領導。所以教導者也是學習者。
Ⅴ、結論:好牧人使羊豐盛為羊捨命
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0-11),一個領導者是願意讓跟隨者越來越成熟,同時也願意將自己帶領的角色慢慢地放下,這是一個最好的領導。盼望我們都成為一個有愛心、會鼓勵人的巴拿巴。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祢。在聖經中關於巴拿巴的記載其實並不多,但我們看見他如何將掃羅帶成保羅,我們看見他是一個如何栽培人、鼓勵人的人,主,幫助我們,讓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學習巴拿巴,我們也能栽培一個人、帶領一個人,讓他成為教會的領袖。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使徒行傳4:36-37
短片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我們要介紹四個小組中的最後一個。我們有四個小組:第一個小組是安得烈小組,主要是帶領朋友認識耶穌;第二個小組是比撒列小組,是願意參與服侍的小組;第三個小組是腓立比小組,是願意學習在生活中彼此相愛的小組。我鼓勵大家考慮參加這三個小組。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巴拿巴小組,主要是讓各小組領袖參加,使其仍然可得造就與牧養。所有小組都需要有人帶領,這些帶領的人就是巴拿巴,因此若你參加任一小組並成為小組長時,我們就邀請你來參加巴拿巴小組。
巴拿巴是很特別的一個人,在今天的經文中,提到他很慷慨,賣田來供給教會中有需要的人。但同時有另一人做了同樣的事,結果卻不同,那人是亞拿尼亞,他奉獻時自己留了一部份,使徒問道:「你賣田產房屋所得是這些錢嗎?」他說:「是的,我全部拿來奉獻了」,使徒說:「你何必如此,你賣了而自己留一部份,這是你自己的決定,但為何卻說你是全部拿來呢?」他就當場仆倒斷氣;這對照著巴拿巴的全然奉獻。他是猶太人,從小移民至塞浦路斯(即居比路),在那裡長大成人,而後回到故鄉耶路撒冷。他屬於利未支派,本名是約瑟,但因為他時常安慰鼓勵人,有著良善的愛心,使徒尊稱他為巴拿巴(Barnabas),意思是「勸慰子、鼓勵之子(Son of Encouragement)」(Bar-是「的兒子」,nabas是能夠安慰人的)。我們今天就要從巴拿巴這個人來一起學習。
Ⅰ、引言:情境領導模式 (Hersey and Blanchard)
在聖經中關於巴拿巴的記載並不多,但他對初代教會的影響很大,因為他帶領了許多後進。關於領導,我在美國曾讀到一本書,它從1960年至今已出版到第九版,是Paul Hersey(領袖學教授)和Ken Blanchard(管理學教授)合寫的,叫「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組織行為管理學),他們在書中共同提出一個管理模式,叫作「The Hursey & Blanchard Model」,並提出一個理論叫「情境領導(Situational Leadership)」,簡言之就是「領導者的領導法,必須要跟著跟隨者的成熟度來作改變」,這才是最好的領導。一般而言,領導者對跟隨者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件是X軸的「指導行為」,是工作取向(task oriented),第二件是Y軸的「支持行為」,是人的取向(people oriented)。從圖例右側入門開始、依曲線往左推進共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屬於指導(Directing)階段,由於被領導者尚未具備足夠的知識與能力,領導者就帶著他做(「指導行為」高,「支持行為」低);第二階段是教練(Coaching)階段,由於被領導者開始在成長,領導者鼓勵他的動作會慢慢取代指導他的動作;第三階段是支持(Supporting)階段,被領導者較能自行上手,領導者就需放手讓他去做,他不知道怎做時,才提點他;第四階段是授權(Delegating)階段,當被領導者幾乎已能獨自運作時,領導者就將工作交給他,自己便退下了。因此,領導的目的就是使其不再需要領導,這可以運用在公司、學校、和家庭。這就如同施洗約翰帶耶穌出來後所說的話:「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讓跟隨者越來越成熟,並且領導者在他的生命中,重要性也慢慢地減少。
Ⅱ、巴拿巴帶領安提阿教會
1. 樂意順服接受教會的差遣
巴拿巴就是這樣的一位領導者,我們今天要從兩點來向他學習:第一,他帶領一個教會──安提阿;第二,他帶領一個人,就是保羅。巴拿巴是一個願意接受差派的人,他之所以去安提阿,就是因為在耶路撒冷的教會聽見那裡已有多人信主的消息,「這風聲傳到耶路撒冷教會人的耳中,他們就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為止」(徒11:22),他將安提阿教會牧養的很好,到後來當他們要派人出去宣道時,又是巴拿巴被派了出去:「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徒13:2-3),他是領導者,但他願意順從教會的差派。
2. 在不成熟教會看見神恩典
安提阿教會一開始並沒有牧者,並且有許多外邦人,一定存在不少問題,但巴拿巴「他到了那裡,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徒11:23)。巴拿巴看到的不是問題,而是神的恩典。當炭開始起火時,只有幾塊炭是微紅的,其它多數則尚未燃起,這時我們看到的是燒不起來的炭,還是已經點燃的炭?如果看到的是燃起微紅的炭,我們就會一直煽火,火就燃燒起來了;也或者,若看到大部分的炭是還沒有燃燒,我們就潑冷水,而讓本來好不容易燒起來的炭就整個熄掉了。有的人看到不成熟的地方,就批評指責,該處就成幾縷白煙熄滅了;有的人是看到已經微紅的炭,看見上帝的恩典,就一直給予鼓勵,結果火就燒起來了。這是巴拿巴讓我們可以學習的原則,他會欣賞剛起步學習的人,並給予鼓勵,結果這個教會就被建立起來了。
3. 大有信心聖靈充滿的好人
再來,「這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徒11:24),這是他在安提阿教會時,聖經描述他的為人,不過我想順序應該是反過來的:「因為巴拿巴大有信心,他被聖靈充滿,他是個好人,所以影響很多人信主」,我們對上帝大有信心,就會體會到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的帶領,而這在別人看來,我們就是一個良善的人、會鼓勵幫助別人,別人也就會此願意來到教會。
4. 找同工組成團隊建造教會
安提阿教會在人數上越加增長,巴拿巴就想到需要找同工,他想到的是掃羅。掃羅在大馬色信主後,猶太人要殺他,他若避到耶路撒冷則門徒也怕他,他只好回到大數,巴拿巴就「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徒11:25-26),掃羅過去的表現實在讓人憂心,但巴拿巴看出他的潛力與恩賜,就願意接納掃羅並與之同工,所以巴拿巴是一個會帶領同工、能團隊侍奉的人。這裡我介紹一下安提阿教會的背景,這個教會叫作「苦難教會」,耶穌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大部分的基督徒卻都留在耶路撒冷,後來司提反被殺,所有的基督徒都被迫害,才到處逃難、也同時將福音傳開,只是逃難的人都只對猶太人傳福音,只有兩人對外國人傳福音,一個是居比路人(塞浦路斯人),一個是非洲的古利奈人(利比亞人),至終,有些希臘人信主後,成立了這個教會,所以這個教會的背景很複雜,是多文化、多種族、多語言的教會。這個教會由巴拿巴帶領,他又到大數將掃羅找來一起領導,直到後來,他們的領袖不只有巴拿巴和掃羅,「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徒13:1),有各式各樣的人都成為教會的領袖。在這個教會中,巴拿巴不只栽培掃羅,還栽培了西面、路求、馬念,但不久後他就被派出去宣道,沒有留在安提阿教會。
5. 造就門徒使其成為基督徒
教會是從耶路撒冷開始的,但被人稱作基督徒卻是從安提阿教會開始,可見巴拿巴牧養帶領門徒很成功,讓大家一看就認為那些是最像基督的人,「…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26)。
6. 增進教會愛心捐款救災民
為什麼安提阿教會的人會被稱作基督徒呢?聖經之後記載兩件事,第一,當他們一聽見耶路撒冷有飢荒時,他們馬上捐錢送過去,「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徒11:29),安提阿教會的愛心反應及時,他們派代表將奉獻直接送過去幫助對方。這是一個很有愛心的教會。
7. 禁食禱告差派同工去宣道
第二,這個教會由聖靈啟示要派人出去,且派的是最主要的兩位同工:「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作我召他們所做的工」(徒13:2),而他們就願意被派出去。從使徒行傳十一章到十三章,我們看見安提阿教會的人們願意參與宣道、且存有愛心願意付出,眾人因此稱他們做基督徒。希望我們的教會也能願意對苦難、對有需要的人們付出愛心,對沒有福音的地方能願意去參與在宣道的工作上,希望我們的教會也會被稱做是一個基督徒的教會。
Ⅲ、巴拿巴帶領使徒保羅
1. 冒險支持推薦聲名狼籍的初信者
巴拿巴不只在安提阿教會栽培很多領袖、建立團隊服侍,有愛心和宣道熱誠,使教會被稱為基督徒的教會,他還帶領一個人,就是保羅,將他從掃羅帶到變成保羅。起初掃羅以為基督教是異端,就到處將他們下監、殺掉,當他到大馬色時,耶穌在半路上光照他,他才了解到耶穌是真的為世人死在十字架上;所以掃羅就改變了,他開始傳揚基督教,而猶太人就憤怒的想殺他,他就逃離大馬色到耶路撒冷,但沒有教會敢接受他、敢相信他,「掃羅到了耶路撒冷,想與門徒結交,他們卻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領去見使徒,把他在路上怎麼看見主,主怎麼向他說話,他在大馬色怎麼奉耶穌的名放膽傳道,都述說出來」(徒9:26-27),巴拿巴很勇敢,他冒險、他相信保羅的話,不僅如此,他還以他的名譽來做保證,也由於他的保證,保羅才有機會進到耶路撒冷的教會傳道。
2. 發掘後起之秀栽培帶領團隊服侍
前面提到,巴拿巴到大數將掃羅找出來一起帶領安提阿教會,他曉得掃羅很有潛力,但他也知道栽培掃羅會要費一番苦心,他花一年的時間帶領他,讓掃羅成長起來,「他又往大數去找掃羅,找著了,就帶他到安提阿去。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徒11:25-26)。
3. 願意奉差遣成為第一個宣道團隊
被栽培起來後不是就要被差派嗎?一個最有經驗的牧師,和一個剛剛被訓練出來的傳道,願意被差派,「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徒13:2-3)。李秀全牧師曾在美國波斯頓華人聖經教會牧會,教會成長的很好,而後他對教會說:「教會已有足夠的牧師了,希望教會差派我作宣道士」,所以他就離開教會作宣道的工作;我的同學翁瑞亨醫師,他也讀了神學院,在嘉義基督教醫院做的很好,最近聽說他請嘉基差派他到泰北山區去做宣道士。巴拿巴帶著掃羅一同被差派,到了最後,保羅一生都在宣道;巴拿巴自己原可以是個安逸的牧師,但他願意帶掃羅去做宣道的工作。
4. 甘心退隱支持後起之秀展現領導
巴拿巴與掃羅首先到了居比路,該首都叫作帕弗,而那裡有一名政治領袖叫士求保羅,他邀請他們去講道,有一行法術的以呂馬卻一直來騷擾,不讓士求保羅可以聽道,掃羅就斥責:「你怎可以這樣作亂,我奉主的名叫你暫時眼瞎」,這人就立時瞎眼了,士求保羅看的希奇,就信了耶穌。這本來叫掃羅的人,在這事件以後,名字改成保羅,而這團隊的領袖也改成保羅,巴拿巴則成了跟隨的人:「保羅和他的同人從帕弗開船,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徒13:13),十三章13節以前,是巴拿巴帶掃羅,之後變成是保羅帶巴拿巴。這就是我在引言所說的「情境領導」。所以我敬佩巴拿巴,他願意讓他所帶領的人成為帶領他的人,他甘心退隱來支持保羅。
5. 接納鼓勵失敗者給予第二次機會
後來他們第二趟出去宣教時,巴拿巴想再帶第二個人,就是馬可。馬可曾在第一趟宣道從帕弗往旁非利亞時,就半途放棄而回到耶路撒冷,保羅就反對巴拿巴在第二趟時還要帶著馬可,「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徒15:39),巴拿巴尊重保羅是領袖,但他想再鼓勵、栽培馬可,就願意分開成兩路。後來馬可寫下了馬可福音。巴拿巴真的是一個鼓勵者、安慰者,特別對曾經失敗的人;他沒有寫任何一本聖經書卷,但我們的新約聖經二十七卷中,有一半是他所帶的學生寫下的:保羅寫了十三本,馬可寫了一本。
6. 軟弱跌倒時接受後起之秀的指責
更讓我留意的是,巴拿巴也有他自己的軟弱。有一次彼得到安提阿教會探訪,他與巴拿巴就同外邦人一起吃飯,這時雅各從耶路撒冷派代表來問安,耶路撒冷教會對外邦人未受割禮之事仍存有意見(即使已通過了不必受割禮的決議),所以彼得就避開,巴拿巴也跟著離席,但保羅看見,就指出他們的不對,「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保羅)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加2:11-13),保羅用這樣的字眼,這是巴拿巴曾帶領的人,現在反過來批評他,但巴拿巴卻能夠接受、並未抗議,他也承認這次他做錯了。所以我真的很佩服巴拿巴,他不只會鼓勵人,他也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特別是他所帶領的人指責他不對的時候,他可以接受,這真是一個不簡單的領袖。
7. 為了廣傳福音放棄權利帶職侍奉
最後巴拿巴還有帶出一個很好的榜樣,這我們若不注意就看不出來。這是保羅在寫信指責時提到的,他舉巴拿巴作例子:「難道我們沒有權柄娶信主的姊妹為妻,帶著一同往來,彷彿其餘的使徒和主的弟兄並磯法一樣嗎?獨有我與巴拿巴沒有權柄不做工嗎?」(林前9:5-6)保羅為了福音的緣故,放棄婚姻;他與巴拿巴為了福音的緣故,繼續工作來供應自己在宣道上的一路所需。他們為了將福音傳到最需要的地方,願意自己時時工作,不需全靠教會支持,也不用造成宣道地區在接待、供應他們時有壓力。巴拿巴原是全職牧師,但後來為了福音的緣故,願意自己工作來自我供應。
Ⅳ、我們的屬靈功課
1. 信心堅定聖靈充滿
我們學到什麼屬靈功課?第一,盼望我們每人都是信心堅定、聖靈充滿、是個好人,就是在別人的心目中是一個良善的人,會鼓勵支持別人。耶穌曾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祂之人要受聖靈說的…」(約7: 38-39),受聖靈的目的是要對別人良善,能幫助別人。
2. 軟弱跌倒溫柔挽回
第二,當你看見有人做的不好,或是軟弱跌倒時,記得巴拿巴的榜樣,他溫柔地給對方第二次機會,將其挽回,「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6:1)。
3. 效法基督照顧貧窮
第三,我們希望學習耶穌的樣式。耶穌在第一次講道時,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4:18),我認為這貧窮有兩種:第一種是物質的貧窮,這需要用愛心幫助他;第二種是心靈的貧窮,這需要將福音帶給他。這就是前面提過的,一個人成為基督徒,在愛心、傳福音這兩點,都應該實際地去做。
4. 順服差派謙卑受教
最後,一個領袖者必須先成為一個跟隨者。跟隨者就是願意受教、願意謙卑、願意受差派,持有這樣的態度就能成為一個好領袖,巴拿巴正是這樣的一個人。以賽亞書說:「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賽50:4),一般我們想的是,講話是要教導別人,但以賽亞的祈求,卻是求上帝幫助他不只有個受教者的耳朵能聽進特別是不好聽的話,同時,在教導別人時,更有個受教者的舌頭,就是留心觀察所帶領的人情形如何,根據對方的狀況,去說、去教,這樣才是真正的幫助跟隨者,才是最好的領導。所以教導者也是學習者。
Ⅴ、結論:好牧人使羊豐盛為羊捨命
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0-11),一個領導者是願意讓跟隨者越來越成熟,同時也願意將自己帶領的角色慢慢地放下,這是一個最好的領導。盼望我們都成為一個有愛心、會鼓勵人的巴拿巴。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我們感謝祢。在聖經中關於巴拿巴的記載其實並不多,但我們看見他如何將掃羅帶成保羅,我們看見他是一個如何栽培人、鼓勵人的人,主,幫助我們,讓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學習巴拿巴,我們也能栽培一個人、帶領一個人,讓他成為教會的領袖。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十七):腓立比Philippi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7.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腓立比書1:9-11(現代中文修訂版本)
短片
弟兄姐妹平安。關於我們要推動的小組,之前已講過安得烈小組、比撒列小組,今天要講的是第三種,叫作腓立比小組。一提到腓立比,我們想到的是一個城市、一個教會,而不是一個人名(安得烈、比撒列都是人名)。要了解腓立比教會,我們需要知道一些背景:保羅開始第二次宣道旅程(如圖),是受安提阿教會差派,在他們第一次出外旅遊佈道回來後,保羅對巴拿巴說:「應該去訪問一下我們上一次所建立的那些教會」,巴拿巴回答:「那我們應該帶著馬可去」,保羅說:「不行,因為上次他半路就放棄而離開,這次不應帶他去」,兩人意見不同,於是巴拿巴就帶著馬可走海路往南,到居比路去;保羅就帶著西拉走陸路往北,走到特庇,之後到路司得,並在那裡又栽培另外一個門徒,就是提摩太,隨後拜訪加拉太省弗呂家地區的教會,完後,保羅就想到亞西亞去開設新的教會,但聖靈不許,保羅就到了每西亞,但似乎仍未蒙神開路,就往北到庇推尼,聖靈還是不許,他就往西走離亞洲,進到特羅亞(歐洲)。至此,使徒行傳的人稱代名詞從「他們」變成「我們」,也就是寫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在此加入,成為四人團隊(保羅、西拉、提摩太、路加)。有一天,保羅睡中夢見一個穿馬其頓衣服的人對他說「請過來幫助我們」,保羅一行人商量後,就坐船從特羅亞經過撒摩特拉,到了尼亞波利,上岸後往西走就走到腓立比城,隨後建立腓立比教會。腓立比城是羅馬的殖民地,猶太人因受到歧視而很少在當地活動,保羅想傳福音時也因此找不到會堂,就到城外的港蓋河(River Gangites),那裡有一些敬畏神的非猶太人在禱告,其中有一位做布料生意的女性-呂底亞,保羅在河邊帶她信主,而她決志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待保羅一行人到家中,這就是腓立比教會的開始。我們可以看見該教會的特點有二:第一,首先信主、成為帶領人的領袖,是女性;第二,他們很有愛心,時時接待人。
Ⅰ、引言:阿拉伯勞倫斯與水龍頭的故事
有一部電影叫「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這位英國人到阿拉伯帶領一群沙漠的土著-貝都因人(Bedouin)打仗。貝都因人一生都在沙漠裡生活,驍勇善戰,他們在打了勝仗以後,勞倫斯就帶他們到倫敦旅遊來慰勞犒賞他們,並在高級旅館住宿,而貝都因人沒有見過旅館,凡事都很好奇,尤其對於浴室裡的水龍頭感到興趣,因為在沙漠中很難尋得水,水龍頭卻能自己出水,就在回沙漠前,他們都將水龍頭拆下帶走,想說以後在沙漠裡,只要轉這東西就有水了。我們有時候是否也如此?基督徒在神的裡面,可以存有愛心、彼此相愛,但若將水龍頭拔離水管,與基督的連結斷開後,基督徒無論到哪都無水可出。盼望我們不會成為一個貝都因人的水龍頭。
Ⅱ、腓立比教會
1. 歐洲第一間教會 First European Church
前面我提到,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從亞洲到歐洲後建立的第一個教會,「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徒16:10),在腓立比,第一個信主的是女性,但第二個信主的是一位男性,他是城內的獄卒,在監獄中由保羅帶信主,隨後他也是接待保羅。所以我們在教會推動小組,用了腓立比這個名字,重點就是要學習彼此相愛、學習接待別人。
2. 興旺福音的教會 Spreading Gospel
腓立比教會的眾人,熱心於傳福音:「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1:5)。
3. 模範榜樣的教會 Good Model
在保羅認為,他們是少數可以當作其它教會的榜樣和模範,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人說:「他們(腓立比教會)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林後8:2),腓立比教會在自身極窮的情形下,仍樂意捐錢幫助別人,這是他們給大家留下的模範。
4. 支持宣道的教會 Support Mission
還有,他們大力支持宣道的工作。保羅出去傳道時,除了腓立比教會以外,沒有別的教會幫助他,「腓立比人哪,你們也知道我初傳福音離了馬其頓的時候,論到授受的事,除了你們以外,並沒有別的教會供給我」(腓4:15),從聖經中,我們可以得知他們幫助保羅至少四次(帖撒羅尼迦兩次、腓立比一次、被關在羅馬監獄時一次)。
5. 同工紛爭的教會 Squabbling
然而,腓立比教會也存有問題,他們的領袖之間意見不同:「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幫助這兩個女人,因為他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腓4:2-3),腓立比教會早期的領袖是姊妹,她們有一些意見不同,保羅在腓立比書中特別提到她們兩人的名字,勸她們要和好、在主裡同心。所以腓立比也不是完美的教會,但它是個很有愛心的教會。
Ⅲ、保羅的禱告 Paul’s Prayer
1. 真認識與敏辨力引導下不斷成長的愛心
保羅特別為這個教會作一個禱告。今天我特別請司會讀現代中文修訂版,因為它的翻譯已經比和合本改善許多,但今天我要解釋這三節經文,勢必要再稍微深入分析一下。這是保羅禱告的內容:「我為你們禱告的是:你們的愛心會不斷地跟真知識和判斷力一齊增進,使你們能夠選擇那最好的。這樣,在基督再來的日子,你們會純潔無可指責。你們的生活會充滿著憑藉耶穌基督才能有的仁義果子,來榮耀讚美上帝」,就是希望腓立比教會的愛心能夠增長,他們的愛心已經很多,但保羅希望更增進,且與真知識、判斷力一同增進;增進的目的是讓他們能選擇最好的,變成純潔無可指責,藉著耶穌基督結滿仁義的果子,歸榮耀與上帝。容許我深入一些來分析這三節經文(釋經講道),來了解何謂有愛心的教會。第九節說:「你們的愛心會不斷地跟真知識和判斷力一齊增進」,所以這裡保羅的禱告中,盼有三樣東西要增長:愛心、真知識、判斷力。
「你們的愛心會不斷地跟真知識和判斷力一齊增進」(現代中文修訂版)
「Your love may abound still more and more in real knowledge and all discernment.」
「你們的愛心會在真認識和敏辨力裡面越發滿溢」(改譯)
但若仔細讀英文譯本或希臘文譯本,英文是用in,「在...之中」,而非跟著增長;並且,中文說「增長」,但英文abound的希臘文原意是「滿出來」,不是只有「增大」,是還有「往外」的意思;knowledge是人與人之間的認識,不是對一個理論的知識;discernment我翻譯成「敏辨力」。保羅禱告的重點是愛心要滿溢,這個love希臘原文用的是άγά πη (agape),是像上帝犧牲的愛;abound的希臘原文是περισσεύ ω (perisseuo),是源源不絕的滿溢,愛是要分享給別人、是要滿出去的,所以我翻成「滿溢」;real knowledge在希臘文是一個字έ πίγνωσις (epignosis),前面έ πί (epi)是「真的」,γνωσις (gnosis)是知識,一般我們所說的「知識」是指學問,但這個字的意思是在愛中人與人之間的認識,所以我翻成「真認識」,是親暱關係、主觀經歷下對人的認識(intimacy),不是對事情的了解;discernment的希臘原文是αϊσθησις (aisthesis),是「敏辨力」,敏銳而能知道在某種情況下如何做才對,會抓住恰當時機做恰當的事,這是更細微的感受與體貼,是「敏感辨別的能力」(sensitivity)。這樣的愛心就像河流一樣,不斷的湧流出來。
2. 無瑕疵與不絆跌為原則一直追求的至善
接下來我們看第十節:「使你們能夠選擇那最好的。這樣,在基督再來的日子,你們會純潔無可指責。」若保羅為他們禱告祈求的是願他們的愛心能在真認識和敏辨力中不斷湧流出來,那麼敏辨力是什麼?在第十節中有解釋。我們有敏辨力而能做對的、最好的選擇,在基督來的日子就會純潔無可指責。
「使你們能夠選擇那最好的。這樣,在基督再來的日子,你們會純潔無可指責。」(現中修)
「you may approve things that are excellent, in order to be sincere and offenceless till the day of Christ.」
「使你們能察守至善,以致無掩飾不絆跌直到基督日」(改譯)
「選擇」的英文是用approve,是經過謹慎比較、研究後所作的決定,是「察驗持守」,而希臘原文是δοκιμά ζω (dokimazo),就是好好地評估、審察、評價後的抉擇(evaluate),有這樣的過程;「最好」的英文excellent希臘原文是διαφέ ρω (diaphero),是超越所有的至善,「...approve things that are excellent」就是敏辨力帶來的好處,可以察驗何為最好的。「純潔」的英文sincere是對自己不必掩飾、坦然且光明正大的,「無可指責」offenceless是對別人不會引起傷害、造成他人跌倒,這兩者分別是兩個意思,所以「最好的」有兩個東西:sincere(無掩飾),offenceless(不絆跌);sincere希臘原文是εί λικρινή ς (heilekrines),εί λι (heile)是太陽,κρινή ς (krines)是審判,就是用太陽光檢查(sun tested),不用遮掩,經得起太陽光檢驗的無瑕疵,沒有掩飾的坦承,且sincere是從拉丁文sine cera演變而來,sine是「沒有」,cera是「蠟」,就是「無蠟」,意指瓷器若有裂縫,賣瓷器的人會用白蠟將其填補,使人看不出來,但在太陽的照射下仍可顯露出裂縫,因為蠟的透光度和瓷器的透光度是不同的,所以sincere並非有缺點瑕疵還將其遮掩來假裝完美,而是不需掩飾自己瑕疵的狀況;offenceless的希臘原文是άπρό σκοπος (aproskopos),是不絆跌人的良善(nontripping),不讓人因你跌倒而受傷。「在基督再來的日子」(in),英文是till「直到...為止」的意思,所以不是「在基督再來的日子才會如此」,而是「一直是如此,直到基督再來的日子」。Sincere和 offenceless能讓我們朝至善方向一路走去,直到基督再來的日子,是經由這樣無掩飾不絆跌、慢慢地到達的過程。
3. 憑基督且榮耀讚美上帝結滿仁義的果子
最後第十一節比較沒有問題:「你們的生活會充滿著憑藉耶穌基督才能有的仁義果子,來榮耀讚美上帝。」(Bing filled with the fruits of righteousness through Jesus Christ, to the glory and praise of God.) 若我們的愛心不斷在真認識和敏辨力下增長,我們看事情時對自己不會掩飾,對別人不會絆倒,這樣我們就會一直在耶穌基督裡結出許多仁義的果子,而可以榮耀上帝。這個「義」的果子,是在耶穌基督將我們稱義以後,因我們一直信靠祂,在實際生活上產生別人可以看見的轉化與影響,這就是結出果子,而最後將榮耀讚美歸給上帝。
Ⅳ、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 神人之愛的長闊高深不斷成長
今天這一段短短的經文,對我們教會、對我們自己而言,有什麼可以學習的功課?第一,是愛要不斷的增長滿溢。根據耶穌所說,這個愛的對象有兩個,就是上帝和鄰人,「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10:27)。不斷增長的愛有四個面向,就是長闊高深,以弗所書第三章18節說:「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長,指愛的堅忍;闊,指愛的寬容;高,指愛的期盼;深,指愛的委身。在這四方面,我們對神對人的愛都應不斷的成長且滿溢出來。
2. 滿溢之愛的認識敏辨不會氾濫
這樣滿溢的愛,是有一個源頭的,「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我們才能源源不絕的讓愛長出來。這個不斷滿溢的愛,因為有真認識和敏辨力作其兩岸來引導,所以不會氾濫:因著愛心,我們會對自己、對人、對神越加認識,「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約壹4:7),對處境也越來越有敏感的辨別能力。在耶穌上十字架前的一個晚上,有一個女人拿著最好的香膏抹在耶穌身上,耶穌的學生質疑其浪費,耶穌說:「為什麼難為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她將這香膏澆在我身上是為我安葬做的」(太26:10-12),耶穌死後,女子們因為時間緊迫而沒有辦法好好地為耶穌抹香膏,這個女人就先這樣做了,因為她對耶穌的愛,她能敏感察覺到耶穌就要走了。這就是我所謂的敏辨力,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慢慢就會敏銳感受到對方現在所需要的是什麼,現在你說的這句話對他是有傷害或有好處,且這個敏辨力會越來越多,你對他的認識也越來越多,這兩樣就幫助我們在愛的時候不會氾濫、不會變成問題:愛是Overflowing without flooding(滿溢卻不氾濫),有真認識和敏辨力來引導愛的表達。
3. 成全之愛的坦誠無礙止於至善
這個敏辨力是會止於至善(出自曾參寫的大學),讓我們越來越成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成全之愛可以對應,這當中有兩個影響,一個對自己而言是明明德,一個對別人來說是親民,目標是止於至善。約翰壹書第四章12節說:「...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祂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愛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幫助,因為這個愛會讓你成長,你對自己不掩飾瑕疵而可以明明德(讓美德越來越明亮),對別人不會絆跌傷害而可以親(新)民(讓別人也跟著更新),這種情況下,你的人格會越來越完全,對自己、對別人都會有造就。所以在愛的學習中,自己和別人都會往至善的方向來走。對我們而言,至善是基督,「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
4. 結果之愛的憑藉基督榮耀上帝
十一節提到結許多的果子。這個真認識和敏辨力讓你不掩飾自己的瑕疵、不絆跌別人,且當愛經過這兩岸的引導一直滿溢出來時,你就開始在生活上會結出果子來,而結果子是需要憑藉基督的,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約15:5)一直要靠著基督才能結出果子,結出果子的目的是要榮耀上帝,耶穌說:「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15:8)。那麼,結什麼果子呢?聖靈住在我們裡面,將上帝的愛充滿我們,讓我們結兩種果子:第一種是聖靈的果子,「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首先的果子就是愛,它後面還會結出許多別的果子,並且由於這樣的結果,你對別人也會帶來影響,會結出福音的果子,「...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羅1:13)。這兩種果子都會讓上帝得榮耀。若你不參加安得烈或比撒列小組,而參加腓立比小組,腓立比小組的重點就是學習如何彼此相愛,而彼此相愛的結果,就是你自己的人格會被愛轉化,周圍的人也因為這樣受感動,就願意來跟隨耶穌。多麼盼望弟兄姊妹可以在愛的裡面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Ⅴ、結論:活水江河
當我們信耶穌基督的時候,上帝就將聖靈澆灌在我們裡面,聖靈就將神的愛放在我們的心裡,耶穌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7:38),愛就會慢慢滿溢出來,且不會氾濫,會成熟、會幫助別人。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祢跟祢的門徒說:『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就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多麼渴望我們每一個人能在愛的學校裡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我們渴望這樣的愛在我們個人的生活、在我們的人格上,能起轉化的作用。幫助我們,用祢對我們的愛,來學習如何彼此相愛;幫助我們在愛的學校裡能更認識彼此,也能更有敏察力,讓我們能不掩飾自己的缺點,能注意不絆跌我們的弟兄姊妹;幫助我們,這個愛能不斷增長滿溢,但不會氾濫。讓我們手牽手可以往至善前進,好讓我們在生活上結滿了果子,來榮耀上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腓立比書1:9-11(現代中文修訂版本)
短片
弟兄姐妹平安。關於我們要推動的小組,之前已講過安得烈小組、比撒列小組,今天要講的是第三種,叫作腓立比小組。一提到腓立比,我們想到的是一個城市、一個教會,而不是一個人名(安得烈、比撒列都是人名)。要了解腓立比教會,我們需要知道一些背景:保羅開始第二次宣道旅程(如圖),是受安提阿教會差派,在他們第一次出外旅遊佈道回來後,保羅對巴拿巴說:「應該去訪問一下我們上一次所建立的那些教會」,巴拿巴回答:「那我們應該帶著馬可去」,保羅說:「不行,因為上次他半路就放棄而離開,這次不應帶他去」,兩人意見不同,於是巴拿巴就帶著馬可走海路往南,到居比路去;保羅就帶著西拉走陸路往北,走到特庇,之後到路司得,並在那裡又栽培另外一個門徒,就是提摩太,隨後拜訪加拉太省弗呂家地區的教會,完後,保羅就想到亞西亞去開設新的教會,但聖靈不許,保羅就到了每西亞,但似乎仍未蒙神開路,就往北到庇推尼,聖靈還是不許,他就往西走離亞洲,進到特羅亞(歐洲)。至此,使徒行傳的人稱代名詞從「他們」變成「我們」,也就是寫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在此加入,成為四人團隊(保羅、西拉、提摩太、路加)。有一天,保羅睡中夢見一個穿馬其頓衣服的人對他說「請過來幫助我們」,保羅一行人商量後,就坐船從特羅亞經過撒摩特拉,到了尼亞波利,上岸後往西走就走到腓立比城,隨後建立腓立比教會。腓立比城是羅馬的殖民地,猶太人因受到歧視而很少在當地活動,保羅想傳福音時也因此找不到會堂,就到城外的港蓋河(River Gangites),那裡有一些敬畏神的非猶太人在禱告,其中有一位做布料生意的女性-呂底亞,保羅在河邊帶她信主,而她決志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待保羅一行人到家中,這就是腓立比教會的開始。我們可以看見該教會的特點有二:第一,首先信主、成為帶領人的領袖,是女性;第二,他們很有愛心,時時接待人。
Ⅰ、引言:阿拉伯勞倫斯與水龍頭的故事
有一部電影叫「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這位英國人到阿拉伯帶領一群沙漠的土著-貝都因人(Bedouin)打仗。貝都因人一生都在沙漠裡生活,驍勇善戰,他們在打了勝仗以後,勞倫斯就帶他們到倫敦旅遊來慰勞犒賞他們,並在高級旅館住宿,而貝都因人沒有見過旅館,凡事都很好奇,尤其對於浴室裡的水龍頭感到興趣,因為在沙漠中很難尋得水,水龍頭卻能自己出水,就在回沙漠前,他們都將水龍頭拆下帶走,想說以後在沙漠裡,只要轉這東西就有水了。我們有時候是否也如此?基督徒在神的裡面,可以存有愛心、彼此相愛,但若將水龍頭拔離水管,與基督的連結斷開後,基督徒無論到哪都無水可出。盼望我們不會成為一個貝都因人的水龍頭。
Ⅱ、腓立比教會
1. 歐洲第一間教會 First European Church
前面我提到,腓立比教會是保羅從亞洲到歐洲後建立的第一個教會,「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徒16:10),在腓立比,第一個信主的是女性,但第二個信主的是一位男性,他是城內的獄卒,在監獄中由保羅帶信主,隨後他也是接待保羅。所以我們在教會推動小組,用了腓立比這個名字,重點就是要學習彼此相愛、學習接待別人。
2. 興旺福音的教會 Spreading Gospel
腓立比教會的眾人,熱心於傳福音:「因為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腓1:5)。
3. 模範榜樣的教會 Good Model
在保羅認為,他們是少數可以當作其它教會的榜樣和模範,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人說:「他們(腓立比教會)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林後8:2),腓立比教會在自身極窮的情形下,仍樂意捐錢幫助別人,這是他們給大家留下的模範。
4. 支持宣道的教會 Support Mission
還有,他們大力支持宣道的工作。保羅出去傳道時,除了腓立比教會以外,沒有別的教會幫助他,「腓立比人哪,你們也知道我初傳福音離了馬其頓的時候,論到授受的事,除了你們以外,並沒有別的教會供給我」(腓4:15),從聖經中,我們可以得知他們幫助保羅至少四次(帖撒羅尼迦兩次、腓立比一次、被關在羅馬監獄時一次)。
5. 同工紛爭的教會 Squabbling
然而,腓立比教會也存有問題,他們的領袖之間意見不同:「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幫助這兩個女人,因為他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腓4:2-3),腓立比教會早期的領袖是姊妹,她們有一些意見不同,保羅在腓立比書中特別提到她們兩人的名字,勸她們要和好、在主裡同心。所以腓立比也不是完美的教會,但它是個很有愛心的教會。
Ⅲ、保羅的禱告 Paul’s Prayer
1. 真認識與敏辨力引導下不斷成長的愛心
保羅特別為這個教會作一個禱告。今天我特別請司會讀現代中文修訂版,因為它的翻譯已經比和合本改善許多,但今天我要解釋這三節經文,勢必要再稍微深入分析一下。這是保羅禱告的內容:「我為你們禱告的是:你們的愛心會不斷地跟真知識和判斷力一齊增進,使你們能夠選擇那最好的。這樣,在基督再來的日子,你們會純潔無可指責。你們的生活會充滿著憑藉耶穌基督才能有的仁義果子,來榮耀讚美上帝」,就是希望腓立比教會的愛心能夠增長,他們的愛心已經很多,但保羅希望更增進,且與真知識、判斷力一同增進;增進的目的是讓他們能選擇最好的,變成純潔無可指責,藉著耶穌基督結滿仁義的果子,歸榮耀與上帝。容許我深入一些來分析這三節經文(釋經講道),來了解何謂有愛心的教會。第九節說:「你們的愛心會不斷地跟真知識和判斷力一齊增進」,所以這裡保羅的禱告中,盼有三樣東西要增長:愛心、真知識、判斷力。
「你們的愛心會不斷地跟真知識和判斷力一齊增進」(現代中文修訂版)
「Your love may abound still more and more in real knowledge and all discernment.」
「你們的愛心會在真認識和敏辨力裡面越發滿溢」(改譯)
但若仔細讀英文譯本或希臘文譯本,英文是用in,「在...之中」,而非跟著增長;並且,中文說「增長」,但英文abound的希臘文原意是「滿出來」,不是只有「增大」,是還有「往外」的意思;knowledge是人與人之間的認識,不是對一個理論的知識;discernment我翻譯成「敏辨力」。保羅禱告的重點是愛心要滿溢,這個love希臘原文用的是άγά πη (agape),是像上帝犧牲的愛;abound的希臘原文是περισσεύ ω (perisseuo),是源源不絕的滿溢,愛是要分享給別人、是要滿出去的,所以我翻成「滿溢」;real knowledge在希臘文是一個字έ πίγνωσις (epignosis),前面έ πί (epi)是「真的」,γνωσις (gnosis)是知識,一般我們所說的「知識」是指學問,但這個字的意思是在愛中人與人之間的認識,所以我翻成「真認識」,是親暱關係、主觀經歷下對人的認識(intimacy),不是對事情的了解;discernment的希臘原文是αϊσθησις (aisthesis),是「敏辨力」,敏銳而能知道在某種情況下如何做才對,會抓住恰當時機做恰當的事,這是更細微的感受與體貼,是「敏感辨別的能力」(sensitivity)。這樣的愛心就像河流一樣,不斷的湧流出來。
2. 無瑕疵與不絆跌為原則一直追求的至善
接下來我們看第十節:「使你們能夠選擇那最好的。這樣,在基督再來的日子,你們會純潔無可指責。」若保羅為他們禱告祈求的是願他們的愛心能在真認識和敏辨力中不斷湧流出來,那麼敏辨力是什麼?在第十節中有解釋。我們有敏辨力而能做對的、最好的選擇,在基督來的日子就會純潔無可指責。
「使你們能夠選擇那最好的。這樣,在基督再來的日子,你們會純潔無可指責。」(現中修)
「you may approve things that are excellent, in order to be sincere and offenceless till the day of Christ.」
「使你們能察守至善,以致無掩飾不絆跌直到基督日」(改譯)
「選擇」的英文是用approve,是經過謹慎比較、研究後所作的決定,是「察驗持守」,而希臘原文是δοκιμά ζω (dokimazo),就是好好地評估、審察、評價後的抉擇(evaluate),有這樣的過程;「最好」的英文excellent希臘原文是διαφέ ρω (diaphero),是超越所有的至善,「...approve things that are excellent」就是敏辨力帶來的好處,可以察驗何為最好的。「純潔」的英文sincere是對自己不必掩飾、坦然且光明正大的,「無可指責」offenceless是對別人不會引起傷害、造成他人跌倒,這兩者分別是兩個意思,所以「最好的」有兩個東西:sincere(無掩飾),offenceless(不絆跌);sincere希臘原文是εί λικρινή ς (heilekrines),εί λι (heile)是太陽,κρινή ς (krines)是審判,就是用太陽光檢查(sun tested),不用遮掩,經得起太陽光檢驗的無瑕疵,沒有掩飾的坦承,且sincere是從拉丁文sine cera演變而來,sine是「沒有」,cera是「蠟」,就是「無蠟」,意指瓷器若有裂縫,賣瓷器的人會用白蠟將其填補,使人看不出來,但在太陽的照射下仍可顯露出裂縫,因為蠟的透光度和瓷器的透光度是不同的,所以sincere並非有缺點瑕疵還將其遮掩來假裝完美,而是不需掩飾自己瑕疵的狀況;offenceless的希臘原文是άπρό σκοπος (aproskopos),是不絆跌人的良善(nontripping),不讓人因你跌倒而受傷。「在基督再來的日子」(in),英文是till「直到...為止」的意思,所以不是「在基督再來的日子才會如此」,而是「一直是如此,直到基督再來的日子」。Sincere和 offenceless能讓我們朝至善方向一路走去,直到基督再來的日子,是經由這樣無掩飾不絆跌、慢慢地到達的過程。
3. 憑基督且榮耀讚美上帝結滿仁義的果子
最後第十一節比較沒有問題:「你們的生活會充滿著憑藉耶穌基督才能有的仁義果子,來榮耀讚美上帝。」(Bing filled with the fruits of righteousness through Jesus Christ, to the glory and praise of God.) 若我們的愛心不斷在真認識和敏辨力下增長,我們看事情時對自己不會掩飾,對別人不會絆倒,這樣我們就會一直在耶穌基督裡結出許多仁義的果子,而可以榮耀上帝。這個「義」的果子,是在耶穌基督將我們稱義以後,因我們一直信靠祂,在實際生活上產生別人可以看見的轉化與影響,這就是結出果子,而最後將榮耀讚美歸給上帝。
Ⅳ、屬靈的功課 Spiritual Lessons
1. 神人之愛的長闊高深不斷成長
今天這一段短短的經文,對我們教會、對我們自己而言,有什麼可以學習的功課?第一,是愛要不斷的增長滿溢。根據耶穌所說,這個愛的對象有兩個,就是上帝和鄰人,「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10:27)。不斷增長的愛有四個面向,就是長闊高深,以弗所書第三章18節說:「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長,指愛的堅忍;闊,指愛的寬容;高,指愛的期盼;深,指愛的委身。在這四方面,我們對神對人的愛都應不斷的成長且滿溢出來。
2. 滿溢之愛的認識敏辨不會氾濫
這樣滿溢的愛,是有一個源頭的,「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我們才能源源不絕的讓愛長出來。這個不斷滿溢的愛,因為有真認識和敏辨力作其兩岸來引導,所以不會氾濫:因著愛心,我們會對自己、對人、對神越加認識,「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約壹4:7),對處境也越來越有敏感的辨別能力。在耶穌上十字架前的一個晚上,有一個女人拿著最好的香膏抹在耶穌身上,耶穌的學生質疑其浪費,耶穌說:「為什麼難為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她將這香膏澆在我身上是為我安葬做的」(太26:10-12),耶穌死後,女子們因為時間緊迫而沒有辦法好好地為耶穌抹香膏,這個女人就先這樣做了,因為她對耶穌的愛,她能敏感察覺到耶穌就要走了。這就是我所謂的敏辨力,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慢慢就會敏銳感受到對方現在所需要的是什麼,現在你說的這句話對他是有傷害或有好處,且這個敏辨力會越來越多,你對他的認識也越來越多,這兩樣就幫助我們在愛的時候不會氾濫、不會變成問題:愛是Overflowing without flooding(滿溢卻不氾濫),有真認識和敏辨力來引導愛的表達。
3. 成全之愛的坦誠無礙止於至善
這個敏辨力是會止於至善(出自曾參寫的大學),讓我們越來越成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成全之愛可以對應,這當中有兩個影響,一個對自己而言是明明德,一個對別人來說是親民,目標是止於至善。約翰壹書第四章12節說:「...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祂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愛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幫助,因為這個愛會讓你成長,你對自己不掩飾瑕疵而可以明明德(讓美德越來越明亮),對別人不會絆跌傷害而可以親(新)民(讓別人也跟著更新),這種情況下,你的人格會越來越完全,對自己、對別人都會有造就。所以在愛的學習中,自己和別人都會往至善的方向來走。對我們而言,至善是基督,「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4:13)。
4. 結果之愛的憑藉基督榮耀上帝
十一節提到結許多的果子。這個真認識和敏辨力讓你不掩飾自己的瑕疵、不絆跌別人,且當愛經過這兩岸的引導一直滿溢出來時,你就開始在生活上會結出果子來,而結果子是需要憑藉基督的,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約15:5)一直要靠著基督才能結出果子,結出果子的目的是要榮耀上帝,耶穌說:「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15:8)。那麼,結什麼果子呢?聖靈住在我們裡面,將上帝的愛充滿我們,讓我們結兩種果子:第一種是聖靈的果子,「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22),首先的果子就是愛,它後面還會結出許多別的果子,並且由於這樣的結果,你對別人也會帶來影響,會結出福音的果子,「...我屢次定意往你們那裡去,要在你們中間得些果子...」(羅1:13)。這兩種果子都會讓上帝得榮耀。若你不參加安得烈或比撒列小組,而參加腓立比小組,腓立比小組的重點就是學習如何彼此相愛,而彼此相愛的結果,就是你自己的人格會被愛轉化,周圍的人也因為這樣受感動,就願意來跟隨耶穌。多麼盼望弟兄姊妹可以在愛的裡面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Ⅴ、結論:活水江河
當我們信耶穌基督的時候,上帝就將聖靈澆灌在我們裡面,聖靈就將神的愛放在我們的心裡,耶穌說:「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7:38),愛就會慢慢滿溢出來,且不會氾濫,會成熟、會幫助別人。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祢跟祢的門徒說:『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就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多麼渴望我們每一個人能在愛的學校裡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我們渴望這樣的愛在我們個人的生活、在我們的人格上,能起轉化的作用。幫助我們,用祢對我們的愛,來學習如何彼此相愛;幫助我們在愛的學校裡能更認識彼此,也能更有敏察力,讓我們能不掩飾自己的缺點,能注意不絆跌我們的弟兄姊妹;幫助我們,這個愛能不斷增長滿溢,但不會氾濫。讓我們手牽手可以往至善前進,好讓我們在生活上結滿了果子,來榮耀上帝。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小組系列(十六):比撒列 Bezalel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8.07.0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出埃及記35:30-36:7
短片
弟兄姊妹平安。上一次的證道主題是安得烈,是目前教會在推動的小組名稱之一,而第二個小組名稱叫作比撒列小組,為何以這個人的名字來命名,而這沒有名氣的比撒列究竟是誰,這是我們今天可以一起來學習的。今天的經文,是在聖經當中我們唯一能找到有關他的事蹟的記載,他是建造會幕的總工程師,而經文中也有介紹副總工程師是亞何利亞伯(Oholiab)。總工程師比撒列是猶大族人,而神特別祝福將來君王要從猶大族裡產生;副總工程師亞何利亞伯卻是但族人,一個沒沒無名的支派,因為但的母親是雅各之妻的婢女,但族並非嫡子。然而這兩人同時被上帝呼召,參與建造會幕的工程。
Ⅰ、引言:動物四項全能運動會
我們先講一個故事。有一天森林裡舉行四項全能運動會,也就是飛、跑、游、爬這四項。比賽飛行時,老鷹很有自信,但若是跑步就不行,因為牠的翅膀很大,彎爪很尖銳,怎麼跑都跑不好;兔子就跑很快,但牠不會游泳,而鴨子反倒是游泳最在行,但牠不會爬樹,所以是松鼠來爬。可是運動會是要比賽四項全能,老鷹只好拼命學跑步,跑到最後爪也受傷了,腳也扭到了,連飛也飛不好了; 兔子拼命學游泳,結果溺水送醫,也沒有力氣跑了;鴨子練習爬樹,拼命爬的結果,鴨蹼受傷了,泳也游不好了;松鼠要學飛,但怎麼飛都是往下掉,摔的鼻青臉腫,後來爬樹也爬不好了。到最後牠們才明白,其實沒有全能,上帝給每個人都是一項獨能。上週李晶晶牧師說到,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性,我們都該自問,「上帝給我獨特的恩賜是什麼」,然後就將它做到最好,不一定要勉強去做一些原本就不太會做的事,而那樣反而使我們連本來會做的事情也做不好了。
Ⅱ、比撒列領受恩典
1. 信仰的傳承
從這個角度來看,比撒列他從上帝領受的獨特恩賜是什麼?其實他不只領受一項,是好幾項,可是他的獨特恩賜和摩西的不同,不是傳道,而是做各樣的巧工,手腳靈巧,會雕刻、編織,具備各種藝術的才華。同時,我們可以從聖經中得知,他有一位很好的祖父,「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出35:30a),這裡特別提及祖父,而父親反倒在聖經別處就沒有記載了。關於戶珥,當以色列人和亞瑪力人打仗時,約書亞帶著軍隊在山下征戰,摩西在山上為他舉手禱告,而那時搬石頭讓摩西坐下、隨後還分別撐著他左右手一整天的,就是亞倫和戶珥,「摩西的手發沉,他們就搬石頭來,放在他以下,他就坐在上面。亞倫與戶珥扶著他的手,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他的手就穩住,直到日落的時候」(出17:12),最後約書亞才打勝仗。這是戶珥第一次在聖經裡出現,是摩西的好幫手,而其實看起來他做的也沒有很特別,只是搬石頭、撐摩西的手,但他所做的卻是如此重要。後來當上帝叫摩西到山頂上,要將兩塊十誡石版交給摩西時,摩西上山前將整個以色列人的管理事務交代給亞倫和戶珥,所以事實上戶珥是很重要的人,「摩西對長老說你們在這裡等著,等到我們再回來,有亞倫、戶珥與你們同在。凡有爭訟的,都可以就近他們去」(出24:14),過不久以色列民中真的起了大騷動,他們等不及摩西下山,以為摩西不見了,就跑來向亞倫和戶珥要求造神,而聖經中記載著亞倫的確就為他們造了一隻金牛犢,但卻再也沒有提到戶珥了,根據猶大拉比的解釋,戶珥在這事件中就被以色列民殺害了。根據拉比的說法,戶珥是米利暗的先生,所以是摩西的姊夫,也或許因為如此,亞倫才會為了保命而為以色列民造金牛犢。如果這個說法是對的,戶珥就是一個為了信仰而願意擺上生命的人,他不只是忠心做幫助者的角色,還勇敢到必要時可以將生命擺上,這樣的人,他的信仰傳給兒子烏利、烏利傳給兒子比撒列,或者比撒列因此從小就有著深刻印象,就是祖父是怎樣忠心於上帝。這樣兩代的傳承,在新約也有一個例子,是從外祖母到母親到兒子,外祖母是羅以(Lois),母親是友尼基(Eunice),兒子是提摩太,「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1:5),聖經只有提到這二個例子,而比撒列被上帝呼召起來建造會幕,提摩太被保羅召來建造教會,這其中或許有很深的意涵。我有一個感觸,我們是否為我們的孫子禱告?我們是否希望我們的信仰可以經過兒子傳到子孫?這信仰是不是我們能給子孫的最好的遺產?聖經提到上帝給比撒列的第一個恩典,就是給他一個有著堅定信仰、成熟生命的祖父。
2. 上帝的選召
第二句經文說:「...耶和華已經提他的名召他」(出35:30b),上帝指明要他出來做工。一般而言,對於耶和華呼召人,我們連想到的不會是做工,而是先知,例如耶利米,「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耶1:5),或是使徒,例如保羅,「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加1:15),所以傳道、牧師一定是有上帝的呼召,可是神只會呼召人做先知傳道嗎?比撒列並不是被上帝指明要講道,或是要帶領以色列人,神也沒有給他這些恩賜,上帝指明召他做工,將會幕蓋好,讓以後的祭司能好好在那裡敬拜上帝、並教導百姓如何敬拜上帝。你是否想過,你目前的工作也是上帝給你的呼召?神不是只召人做傳道而已,祂對每個人都有個別的選召,而當我們清楚這點,我們在做事的態度上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3. 聖靈的充滿
上帝不只是呼召他,並且賜下聖靈充滿他。關於聖靈充滿,聖經中最被人記住的例子,就是五旬節時十一個使徒被聖靈充滿,講出各國的語言,「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4),然後就將福音傳開了,有三千個人決志。然而,聖經所記載的第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不是傳道者,而是做工的,就是比撒列,「又以神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作各樣的工」(出35:31),上帝將靈充滿他是為了讓他可以做工,所以我們盡心工作,是聖靈充滿的一個恩賜,這你有想過嗎?我們工作,不只是上帝呼召,祂更用祂的聖靈來充滿我們,讓我們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可以做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4. 創意的巧思
不只上帝呼召他,以聖靈充滿他,上帝還給他一種很特別的恩賜,就是會無中生有,我們稱作巧思,「能想出巧工...」(出35:32a),這是上帝創造萬物時聖經敘述的話:「起初,神創造天地」(創1:1),這在神學上我們稱作Creatio Ex Nihilo(無中生有),上帝將這個恩典給予人類,我們叫作Creativity(創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創意,可以創新。
5. 工作的託付
上帝給他的最後一個恩典,就是讓他有工作做。亞當在伊甸園時,上帝就給予他工作,「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創2:15),所以工作並非是讓我們勞苦的一種懲罰,而是上帝的恩典與託付。比撒列從上帝領受恩賜而可以做各種工,「又能刻寶石,可以鑲嵌,能雕刻木頭,能作各樣的巧工」(出35:33)。工作就是將上帝所創造的自然轉成人類所創造的文明(From Nature to Culture),例如我們現在許多人所使用的電腦和網路,上帝並沒有造這些,只造「矽、電」等,但人類願意將上帝所造的東西做成我們現在所用的電腦和網路。將來新天新地時的耶路撒冷城,我認為那是代表文明(Culture),是人類盡忠以上帝給我們的恩典、恩賜所做的東西,上帝將其帶到永恆,而我們是否珍惜上帝給我們這樣的恩典?
Ⅲ、比撒列擺上奉獻
1. 願意侍奉的心志
比撒列領受這樣的恩典,就將這樣的恩典擺上。出埃及記第三十六章2節說:「凡耶和華賜他心裡有智慧、而且受感前來做這工的,摩西把他們和比撒列並亞何利亞伯一同召來」,這裡中文翻譯成「...受感前來...」,其實原文的意思是「願意的人前來」,出於自願,沒有勉強。我想到上週李晶晶牧師提到的馬利亞,也是受神的呼召將耶穌生下來,那時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1:38),所有的服侍是出於情願,而將上帝所給的恩賜擺上。
2. 謙卑順服的態度
對於一個有許多恩賜的人,例如藝術家,最難的就是聽從別人的話,「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可是上帝要比撒列聽摩西告訴他該怎麼製作,這點並不容易,經文說:「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都是猶大支派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做的」(出38:22),一個擁有從上帝而來許多創意和恩賜的人,卻得聽從一個沒有這方面恩賜的人來指導他,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所以比撒列除了有情願的心,還有願意聽別人意見的心,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態度,尤其若是我們擁有許多的恩賜與專業能力,我們是否仍願意謙卑順服。
3. 同工配搭的合適
並且,他不是自己單獨一人工作,「與他同工的有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他是雕刻匠,又是巧匠,又能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和細麻繡花。」(出38:23)前面提到過,但族是拉結的第一名使女辟拉所生的兒子,但族在聖經裡面幾乎沒有什麼人被記載,但比撒列並沒有質疑神的安排,也沒有看輕亞何利亞伯,而是與其同心同工。在這裡,我們看到神要呼召人並不在乎他的背景身世,神可以從任何背景環境呼召人來做祂的工作,所以大家都可以參與、一同結合起來服侍,讓教會得到建造,「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4. 薪火使命的傳授
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不只會做工,並且會教導,且願意教人,「耶和華又使他,和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心裡靈明,能教導人」(出35:34),藝術家最大的遺憾就是會表演但不會教,以致於當他離開世界時,神給他的這一切就過去了,而比撒列除了擅長創作以外,他還會傳授教導,如此一來,神給的這一部份就可以永續經營、可以代代流傳。所以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還蒙了神給予這一項恩典,就是帶出一批工人,他們一起來建造這諾大的會幕。「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
5. 忠心知足的服侍
最後一點,是百姓看到他們開始做工,就一早起來將家中的東西拿出來奉獻,奉獻到一個程度,讓他們說都用不完。百姓拿來的有金子、有銀子,每天早晨一直拿來,這些做工的人有否暗中侵占挪用?沒有,「凡做聖所一切工的智慧人各都離開他所做的工,來對摩西說:百姓為耶和華吩咐使用之工所拿來的,富富有餘」(出36: 4-5),亞何利亞伯和比撒列以及一切做此工的人,他們是知足的,他們知道夠用就好。許多時候並不是多多益善,上帝所給的就是到這個程度,我們是否知曉神給的是如此,我們在這夠用當中去善用並發揮,且以此感謝主?保羅說:「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
Ⅳ、我們的屬靈功課
1. 恩賜三部曲,發掘發展發揮
從比撒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屬靈的功課?第一,這是上帝給他的恩賜(Gift),或是才幹,並且這個恩賜需要有三個過程(三部曲):發覺、發展、發揮。首先將恩賜(Talent)發掘(Discover)出來,不然就是埋在地裡而無法使用;發掘出來後,要加上操練(Train),才能慢慢的發展(Develop),不然就只是潛能,無法成為可用的;在好好操練以後,恩賜就變成一個技術(Technique),這個技術就必須要有地方讓其發揮(Deploy),如此就是恩賜的好管家。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第四章10節說:「各「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2. 無論做何事,都像服侍上帝
比撒列的手很巧,他用它來建造會幕,而會幕是為誰做的?為耶和華上帝做的。出埃及記第二十五章8節上帝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如果你是比撒列,當你知道你做這件事是為上帝所做的,你的感受與態度是否會不同?只有在教會做的事情才是為上帝做的?或者你每日所做的都是為著上帝?你的工作、或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你有體認到是上帝呼召、以聖靈充滿你、並讓你有這樣的恩賜嗎?這是聖經給我們的建議:「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3:23)。我們做事情有三種態度,(引用韓緯所講的),他說第一個就是將它當成朝九晚五的職業(occupation),在意的是待遇和福利,工作是做完就好;有的人將工作視為專業(Professional),不只在意工作報酬,並且日以繼夜、精益求精,想做得更好,這是專業的態度,所以這兩者很不相同,前者為了做工養家,後者對其工作品質和內容還想要改善;有的人不只這樣,將它看成一個志業(Vocation),他有領受一個呼召、一個使命,認為做工是服侍上帝、幫助別人,我認為Mother Teresa(德蕾莎修女)就是這樣。多麼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看待我們工作的態度,不是只停留在Occupation,也不只在Profession,而是更能進到Vocation這樣的程度。
3. 專心侍奉主,不求人前榮耀
比撒列建造的會幕有外院、聖所和至聖所,至聖所裡有一個最漂亮的聖物,是用一塊金子打造出來的施恩座,是最棒的、純金的、花了最多心血製作完成的,但幾乎從未有人看過這個施恩座,為什麼?因為只有大祭司在每年一次的贖罪日(Yom Kippur)可以拿著祭牲的血進到裡面去,而且,耶和華上帝交代,進去時要帶著香,讓香充滿至聖所,「拿香爐,從耶和華面前的壇上盛滿火炭,又拿一捧搗細的香料,都帶入幔子內,在耶和華面前,把香放在火上,使香的煙雲遮掩法櫃上的施恩座,免得他死亡」(利16:12-13),裡面煙霧瀰漫,視野不清,大祭司也不敢注目施恩座和約櫃。比撒列花最多時間所製作出最美好的,卻不是給人看見的,而他不在意有沒有人看得到,因為他知道是為神做的,他服侍主,不求在人面前的榮耀。我們若是有藝術等專業的恩賜,我們在意的是人們的眼光與稱讚羨慕,還是我們很清楚服侍的對象是上帝以及祂所託付的人?耶穌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太6:1),所以我們服侍並不在乎沽名釣譽,不在乎是否被大家看見或稱讚,而專心注目在神的身上,甘心樂意且謙卑順服。
4. 盡心又盡力,最佳二提琴手
比撒列所做的工作很重要,否則祭司根本沒有辦法供職,但大家來敬拜上帝時所看到的是祭司,聖經記載比撒列做完工作後就沒有再提到他了。比撒列就是這樣稱職的第二提琴手──一個很棒的樂團,第一提琴手總是大家注目的焦點,但若沒有第二提琴手,第一提琴手的優秀就無法被襯托出來。比撒列的祖父正是這樣,他願意做那個搬石頭、抬手的人,願意做一個稱職但或許不被注意到的助手。一個教會也需要許多這樣的人,例如當我們在主日敬拜神的時候,祭司侍奉的背後、台面下有多少兄姐在侍奉,這些都是沒有人看見的,但是神都知道。比撒列做的東西很多,「就是會幕和法櫃,並其上的施恩座,與會幕中一切的器具,桌子和桌子的器具,精金的燈臺和燈臺的一切器具並香壇,燔祭壇和壇的一切器具,並洗濯盆與盆座,精工作的禮服,和祭司亞倫並他兒子用以供祭司職分的聖衣,膏油和為聖所用馨香的香料」(出31:7-11),沒有這些,是不可能進行敬拜的,但他做完以後並沒有人知道他,他是這樣的一個二提琴手。保羅說:「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林前12:21),頭和眼在台面上,但若沒有手腳,頭就沒有地方擺;手腳在台面下,特別腳是被踩在地上的,但他們支持著頭和眼,使其可以發揮功能。所以我們不需在意是頭眼還是手腳,每一個其實都很重要。
5. 照自己恩賜,建立基督身體
「凡耶和華賜他心裡有智慧、而且受感前來做這工的,摩西把他們和比撒列並亞何利亞伯一同召來」(出36:2),除了比撒列、亞何利亞伯,還有他們所教的人,大家都一起來建造,才能將會幕蓋起來。我們教會也是一樣,要建造教會,比建造教堂還重要。建造教會需要每一個人都參與,我來讓大家概略看一下,就現在我所知道的事工而言(只是我知道的部份,且還先不提以後要推動的新事工),和平需要多少比撒列?「教育裝備、關懷探訪、聖樂詩班、敬拜讚美、團契輔導、小組事工、守望禱告、宣道外展、社區服務、生命教育、電話聯絡、口述歷史、招待司獻、文字出版、網路資訊、錄影攝影、影音控制、總務維修、週報印刷、場地佈置、愛餐服侍、檔案管理、財務規劃、建築設計、行政支援、推廣文宣」,我沒有時間一個個解釋,這裡有二十六種工作,但可能還有更多,將來我們新的禮拜堂蓋好,會有更多的工作,在這當中神有給你什麼樣的恩賜,讓你可以參加哪一個侍奉嗎?「財務規劃、建築設計、行政支援、推廣文宣」這四項是我們為了蓋禮拜堂所增加的,禮拜堂蓋好就可以做別的事,其它卻是讓我們教會每天能正常運作、讓弟兄姐妹可以在主日敬拜上帝所不可或缺的,是需要這麼多的弟兄姊妹投入的。「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
Ⅴ、結論:百節各按各職 功用彼此相助
身體漸漸增長,愛中建立教會
多麼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發現自己的恩賜是什麼,並且能將自己的恩賜發展出來,在教會也能找到可以侍奉的地方,這就是為何我們在教會除了推廣安得烈小組,還希望推廣比撒列小組的原因。我們教會現在已經有一個電話志工小組,他們有定期的聚會,第三堂帶領敬拜的小組也是,我們來教會不只是做工,也更應有團契的生活,一同禱告、彼此扶持。希望我們教會以後有更多這樣的小組,在教會願意做工,且彼此互相幫助代禱。「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祢在舊約擺放了比撒列這個人,我們看見他的祖父給他留下很好的信仰榜樣,我們多麼渴望我們也能為子女留下很好的信仰榜樣。親愛的主,有時候我們太重視嘴巴的服侍,我們忽略了手的服侍,今天讓我們看見,祢除了呼召安得烈,讓他可以帶人到耶穌的面前傳福音以外,祢也呼召了比撒列,讓他願意將他手上能做的事情,都奉獻在祢的面前,讓祭司可以在他完成的會幕當中將福音傳開、帶領別人敬拜上帝。主啊,祢所給我們的一切才幹和恩賜,是祢賜給我們的,讓我們可以好好的在這個社會上、在教會當中,能夠服侍主,讓我們不要埋沒祢給我們的才幹,讓我們成為一個很好的比撒列。求主幫助我們,我們需要安得烈,更需要比撒列在我們當中。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文:出埃及記35:30-36:7
短片
弟兄姊妹平安。上一次的證道主題是安得烈,是目前教會在推動的小組名稱之一,而第二個小組名稱叫作比撒列小組,為何以這個人的名字來命名,而這沒有名氣的比撒列究竟是誰,這是我們今天可以一起來學習的。今天的經文,是在聖經當中我們唯一能找到有關他的事蹟的記載,他是建造會幕的總工程師,而經文中也有介紹副總工程師是亞何利亞伯(Oholiab)。總工程師比撒列是猶大族人,而神特別祝福將來君王要從猶大族裡產生;副總工程師亞何利亞伯卻是但族人,一個沒沒無名的支派,因為但的母親是雅各之妻的婢女,但族並非嫡子。然而這兩人同時被上帝呼召,參與建造會幕的工程。
Ⅰ、引言:動物四項全能運動會
我們先講一個故事。有一天森林裡舉行四項全能運動會,也就是飛、跑、游、爬這四項。比賽飛行時,老鷹很有自信,但若是跑步就不行,因為牠的翅膀很大,彎爪很尖銳,怎麼跑都跑不好;兔子就跑很快,但牠不會游泳,而鴨子反倒是游泳最在行,但牠不會爬樹,所以是松鼠來爬。可是運動會是要比賽四項全能,老鷹只好拼命學跑步,跑到最後爪也受傷了,腳也扭到了,連飛也飛不好了; 兔子拼命學游泳,結果溺水送醫,也沒有力氣跑了;鴨子練習爬樹,拼命爬的結果,鴨蹼受傷了,泳也游不好了;松鼠要學飛,但怎麼飛都是往下掉,摔的鼻青臉腫,後來爬樹也爬不好了。到最後牠們才明白,其實沒有全能,上帝給每個人都是一項獨能。上週李晶晶牧師說到,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性,我們都該自問,「上帝給我獨特的恩賜是什麼」,然後就將它做到最好,不一定要勉強去做一些原本就不太會做的事,而那樣反而使我們連本來會做的事情也做不好了。
Ⅱ、比撒列領受恩典
1. 信仰的傳承
從這個角度來看,比撒列他從上帝領受的獨特恩賜是什麼?其實他不只領受一項,是好幾項,可是他的獨特恩賜和摩西的不同,不是傳道,而是做各樣的巧工,手腳靈巧,會雕刻、編織,具備各種藝術的才華。同時,我們可以從聖經中得知,他有一位很好的祖父,「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出35:30a),這裡特別提及祖父,而父親反倒在聖經別處就沒有記載了。關於戶珥,當以色列人和亞瑪力人打仗時,約書亞帶著軍隊在山下征戰,摩西在山上為他舉手禱告,而那時搬石頭讓摩西坐下、隨後還分別撐著他左右手一整天的,就是亞倫和戶珥,「摩西的手發沉,他們就搬石頭來,放在他以下,他就坐在上面。亞倫與戶珥扶著他的手,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他的手就穩住,直到日落的時候」(出17:12),最後約書亞才打勝仗。這是戶珥第一次在聖經裡出現,是摩西的好幫手,而其實看起來他做的也沒有很特別,只是搬石頭、撐摩西的手,但他所做的卻是如此重要。後來當上帝叫摩西到山頂上,要將兩塊十誡石版交給摩西時,摩西上山前將整個以色列人的管理事務交代給亞倫和戶珥,所以事實上戶珥是很重要的人,「摩西對長老說你們在這裡等著,等到我們再回來,有亞倫、戶珥與你們同在。凡有爭訟的,都可以就近他們去」(出24:14),過不久以色列民中真的起了大騷動,他們等不及摩西下山,以為摩西不見了,就跑來向亞倫和戶珥要求造神,而聖經中記載著亞倫的確就為他們造了一隻金牛犢,但卻再也沒有提到戶珥了,根據猶大拉比的解釋,戶珥在這事件中就被以色列民殺害了。根據拉比的說法,戶珥是米利暗的先生,所以是摩西的姊夫,也或許因為如此,亞倫才會為了保命而為以色列民造金牛犢。如果這個說法是對的,戶珥就是一個為了信仰而願意擺上生命的人,他不只是忠心做幫助者的角色,還勇敢到必要時可以將生命擺上,這樣的人,他的信仰傳給兒子烏利、烏利傳給兒子比撒列,或者比撒列因此從小就有著深刻印象,就是祖父是怎樣忠心於上帝。這樣兩代的傳承,在新約也有一個例子,是從外祖母到母親到兒子,外祖母是羅以(Lois),母親是友尼基(Eunice),兒子是提摩太,「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後1:5),聖經只有提到這二個例子,而比撒列被上帝呼召起來建造會幕,提摩太被保羅召來建造教會,這其中或許有很深的意涵。我有一個感觸,我們是否為我們的孫子禱告?我們是否希望我們的信仰可以經過兒子傳到子孫?這信仰是不是我們能給子孫的最好的遺產?聖經提到上帝給比撒列的第一個恩典,就是給他一個有著堅定信仰、成熟生命的祖父。
2. 上帝的選召
第二句經文說:「...耶和華已經提他的名召他」(出35:30b),上帝指明要他出來做工。一般而言,對於耶和華呼召人,我們連想到的不會是做工,而是先知,例如耶利米,「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耶1:5),或是使徒,例如保羅,「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加1:15),所以傳道、牧師一定是有上帝的呼召,可是神只會呼召人做先知傳道嗎?比撒列並不是被上帝指明要講道,或是要帶領以色列人,神也沒有給他這些恩賜,上帝指明召他做工,將會幕蓋好,讓以後的祭司能好好在那裡敬拜上帝、並教導百姓如何敬拜上帝。你是否想過,你目前的工作也是上帝給你的呼召?神不是只召人做傳道而已,祂對每個人都有個別的選召,而當我們清楚這點,我們在做事的態度上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3. 聖靈的充滿
上帝不只是呼召他,並且賜下聖靈充滿他。關於聖靈充滿,聖經中最被人記住的例子,就是五旬節時十一個使徒被聖靈充滿,講出各國的語言,「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4),然後就將福音傳開了,有三千個人決志。然而,聖經所記載的第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不是傳道者,而是做工的,就是比撒列,「又以神的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聰明、知識,能作各樣的工」(出35:31),上帝將靈充滿他是為了讓他可以做工,所以我們盡心工作,是聖靈充滿的一個恩賜,這你有想過嗎?我們工作,不只是上帝呼召,祂更用祂的聖靈來充滿我們,讓我們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可以做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4. 創意的巧思
不只上帝呼召他,以聖靈充滿他,上帝還給他一種很特別的恩賜,就是會無中生有,我們稱作巧思,「能想出巧工...」(出35:32a),這是上帝創造萬物時聖經敘述的話:「起初,神創造天地」(創1:1),這在神學上我們稱作Creatio Ex Nihilo(無中生有),上帝將這個恩典給予人類,我們叫作Creativity(創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創意,可以創新。
5. 工作的託付
上帝給他的最後一個恩典,就是讓他有工作做。亞當在伊甸園時,上帝就給予他工作,「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創2:15),所以工作並非是讓我們勞苦的一種懲罰,而是上帝的恩典與託付。比撒列從上帝領受恩賜而可以做各種工,「又能刻寶石,可以鑲嵌,能雕刻木頭,能作各樣的巧工」(出35:33)。工作就是將上帝所創造的自然轉成人類所創造的文明(From Nature to Culture),例如我們現在許多人所使用的電腦和網路,上帝並沒有造這些,只造「矽、電」等,但人類願意將上帝所造的東西做成我們現在所用的電腦和網路。將來新天新地時的耶路撒冷城,我認為那是代表文明(Culture),是人類盡忠以上帝給我們的恩典、恩賜所做的東西,上帝將其帶到永恆,而我們是否珍惜上帝給我們這樣的恩典?
Ⅲ、比撒列擺上奉獻
1. 願意侍奉的心志
比撒列領受這樣的恩典,就將這樣的恩典擺上。出埃及記第三十六章2節說:「凡耶和華賜他心裡有智慧、而且受感前來做這工的,摩西把他們和比撒列並亞何利亞伯一同召來」,這裡中文翻譯成「...受感前來...」,其實原文的意思是「願意的人前來」,出於自願,沒有勉強。我想到上週李晶晶牧師提到的馬利亞,也是受神的呼召將耶穌生下來,那時馬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1:38),所有的服侍是出於情願,而將上帝所給的恩賜擺上。
2. 謙卑順服的態度
對於一個有許多恩賜的人,例如藝術家,最難的就是聽從別人的話,「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可是上帝要比撒列聽摩西告訴他該怎麼製作,這點並不容易,經文說:「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都是猶大支派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做的」(出38:22),一個擁有從上帝而來許多創意和恩賜的人,卻得聽從一個沒有這方面恩賜的人來指導他,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11:29),所以比撒列除了有情願的心,還有願意聽別人意見的心,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態度,尤其若是我們擁有許多的恩賜與專業能力,我們是否仍願意謙卑順服。
3. 同工配搭的合適
並且,他不是自己單獨一人工作,「與他同工的有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他是雕刻匠,又是巧匠,又能用藍色、紫色、朱紅色線,和細麻繡花。」(出38:23)前面提到過,但族是拉結的第一名使女辟拉所生的兒子,但族在聖經裡面幾乎沒有什麼人被記載,但比撒列並沒有質疑神的安排,也沒有看輕亞何利亞伯,而是與其同心同工。在這裡,我們看到神要呼召人並不在乎他的背景身世,神可以從任何背景環境呼召人來做祂的工作,所以大家都可以參與、一同結合起來服侍,讓教會得到建造,「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
4. 薪火使命的傳授
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不只會做工,並且會教導,且願意教人,「耶和華又使他,和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心裡靈明,能教導人」(出35:34),藝術家最大的遺憾就是會表演但不會教,以致於當他離開世界時,神給他的這一切就過去了,而比撒列除了擅長創作以外,他還會傳授教導,如此一來,神給的這一部份就可以永續經營、可以代代流傳。所以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還蒙了神給予這一項恩典,就是帶出一批工人,他們一起來建造這諾大的會幕。「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
5. 忠心知足的服侍
最後一點,是百姓看到他們開始做工,就一早起來將家中的東西拿出來奉獻,奉獻到一個程度,讓他們說都用不完。百姓拿來的有金子、有銀子,每天早晨一直拿來,這些做工的人有否暗中侵占挪用?沒有,「凡做聖所一切工的智慧人各都離開他所做的工,來對摩西說:百姓為耶和華吩咐使用之工所拿來的,富富有餘」(出36: 4-5),亞何利亞伯和比撒列以及一切做此工的人,他們是知足的,他們知道夠用就好。許多時候並不是多多益善,上帝所給的就是到這個程度,我們是否知曉神給的是如此,我們在這夠用當中去善用並發揮,且以此感謝主?保羅說:「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6)。
Ⅳ、我們的屬靈功課
1. 恩賜三部曲,發掘發展發揮
從比撒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學到哪些屬靈的功課?第一,這是上帝給他的恩賜(Gift),或是才幹,並且這個恩賜需要有三個過程(三部曲):發覺、發展、發揮。首先將恩賜(Talent)發掘(Discover)出來,不然就是埋在地裡而無法使用;發掘出來後,要加上操練(Train),才能慢慢的發展(Develop),不然就只是潛能,無法成為可用的;在好好操練以後,恩賜就變成一個技術(Technique),這個技術就必須要有地方讓其發揮(Deploy),如此就是恩賜的好管家。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第四章10節說:「各「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2. 無論做何事,都像服侍上帝
比撒列的手很巧,他用它來建造會幕,而會幕是為誰做的?為耶和華上帝做的。出埃及記第二十五章8節上帝說:「又當為我造聖所,使我可以住在他們中間」,如果你是比撒列,當你知道你做這件事是為上帝所做的,你的感受與態度是否會不同?只有在教會做的事情才是為上帝做的?或者你每日所做的都是為著上帝?你的工作、或是你所做的任何事情,你有體認到是上帝呼召、以聖靈充滿你、並讓你有這樣的恩賜嗎?這是聖經給我們的建議:「無論做什麼,都要從心裡做,像是給主做的,不是給人做的」(西3:23)。我們做事情有三種態度,(引用韓緯所講的),他說第一個就是將它當成朝九晚五的職業(occupation),在意的是待遇和福利,工作是做完就好;有的人將工作視為專業(Professional),不只在意工作報酬,並且日以繼夜、精益求精,想做得更好,這是專業的態度,所以這兩者很不相同,前者為了做工養家,後者對其工作品質和內容還想要改善;有的人不只這樣,將它看成一個志業(Vocation),他有領受一個呼召、一個使命,認為做工是服侍上帝、幫助別人,我認為Mother Teresa(德蕾莎修女)就是這樣。多麼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看待我們工作的態度,不是只停留在Occupation,也不只在Profession,而是更能進到Vocation這樣的程度。
3. 專心侍奉主,不求人前榮耀
比撒列建造的會幕有外院、聖所和至聖所,至聖所裡有一個最漂亮的聖物,是用一塊金子打造出來的施恩座,是最棒的、純金的、花了最多心血製作完成的,但幾乎從未有人看過這個施恩座,為什麼?因為只有大祭司在每年一次的贖罪日(Yom Kippur)可以拿著祭牲的血進到裡面去,而且,耶和華上帝交代,進去時要帶著香,讓香充滿至聖所,「拿香爐,從耶和華面前的壇上盛滿火炭,又拿一捧搗細的香料,都帶入幔子內,在耶和華面前,把香放在火上,使香的煙雲遮掩法櫃上的施恩座,免得他死亡」(利16:12-13),裡面煙霧瀰漫,視野不清,大祭司也不敢注目施恩座和約櫃。比撒列花最多時間所製作出最美好的,卻不是給人看見的,而他不在意有沒有人看得到,因為他知道是為神做的,他服侍主,不求在人面前的榮耀。我們若是有藝術等專業的恩賜,我們在意的是人們的眼光與稱讚羨慕,還是我們很清楚服侍的對象是上帝以及祂所託付的人?耶穌說:「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太6:1),所以我們服侍並不在乎沽名釣譽,不在乎是否被大家看見或稱讚,而專心注目在神的身上,甘心樂意且謙卑順服。
4. 盡心又盡力,最佳二提琴手
比撒列所做的工作很重要,否則祭司根本沒有辦法供職,但大家來敬拜上帝時所看到的是祭司,聖經記載比撒列做完工作後就沒有再提到他了。比撒列就是這樣稱職的第二提琴手──一個很棒的樂團,第一提琴手總是大家注目的焦點,但若沒有第二提琴手,第一提琴手的優秀就無法被襯托出來。比撒列的祖父正是這樣,他願意做那個搬石頭、抬手的人,願意做一個稱職但或許不被注意到的助手。一個教會也需要許多這樣的人,例如當我們在主日敬拜神的時候,祭司侍奉的背後、台面下有多少兄姐在侍奉,這些都是沒有人看見的,但是神都知道。比撒列做的東西很多,「就是會幕和法櫃,並其上的施恩座,與會幕中一切的器具,桌子和桌子的器具,精金的燈臺和燈臺的一切器具並香壇,燔祭壇和壇的一切器具,並洗濯盆與盆座,精工作的禮服,和祭司亞倫並他兒子用以供祭司職分的聖衣,膏油和為聖所用馨香的香料」(出31:7-11),沒有這些,是不可能進行敬拜的,但他做完以後並沒有人知道他,他是這樣的一個二提琴手。保羅說:「眼不能對手說:我用不著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林前12:21),頭和眼在台面上,但若沒有手腳,頭就沒有地方擺;手腳在台面下,特別腳是被踩在地上的,但他們支持著頭和眼,使其可以發揮功能。所以我們不需在意是頭眼還是手腳,每一個其實都很重要。
5. 照自己恩賜,建立基督身體
「凡耶和華賜他心裡有智慧、而且受感前來做這工的,摩西把他們和比撒列並亞何利亞伯一同召來」(出36:2),除了比撒列、亞何利亞伯,還有他們所教的人,大家都一起來建造,才能將會幕蓋起來。我們教會也是一樣,要建造教會,比建造教堂還重要。建造教會需要每一個人都參與,我來讓大家概略看一下,就現在我所知道的事工而言(只是我知道的部份,且還先不提以後要推動的新事工),和平需要多少比撒列?「教育裝備、關懷探訪、聖樂詩班、敬拜讚美、團契輔導、小組事工、守望禱告、宣道外展、社區服務、生命教育、電話聯絡、口述歷史、招待司獻、文字出版、網路資訊、錄影攝影、影音控制、總務維修、週報印刷、場地佈置、愛餐服侍、檔案管理、財務規劃、建築設計、行政支援、推廣文宣」,我沒有時間一個個解釋,這裡有二十六種工作,但可能還有更多,將來我們新的禮拜堂蓋好,會有更多的工作,在這當中神有給你什麼樣的恩賜,讓你可以參加哪一個侍奉嗎?「財務規劃、建築設計、行政支援、推廣文宣」這四項是我們為了蓋禮拜堂所增加的,禮拜堂蓋好就可以做別的事,其它卻是讓我們教會每天能正常運作、讓弟兄姐妹可以在主日敬拜上帝所不可或缺的,是需要這麼多的弟兄姊妹投入的。「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2)。
Ⅴ、結論:百節各按各職 功用彼此相助
身體漸漸增長,愛中建立教會
多麼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發現自己的恩賜是什麼,並且能將自己的恩賜發展出來,在教會也能找到可以侍奉的地方,這就是為何我們在教會除了推廣安得烈小組,還希望推廣比撒列小組的原因。我們教會現在已經有一個電話志工小組,他們有定期的聚會,第三堂帶領敬拜的小組也是,我們來教會不只是做工,也更應有團契的生活,一同禱告、彼此扶持。希望我們教會以後有更多這樣的小組,在教會願意做工,且彼此互相幫助代禱。「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感謝主,祢在舊約擺放了比撒列這個人,我們看見他的祖父給他留下很好的信仰榜樣,我們多麼渴望我們也能為子女留下很好的信仰榜樣。親愛的主,有時候我們太重視嘴巴的服侍,我們忽略了手的服侍,今天讓我們看見,祢除了呼召安得烈,讓他可以帶人到耶穌的面前傳福音以外,祢也呼召了比撒列,讓他願意將他手上能做的事情,都奉獻在祢的面前,讓祭司可以在他完成的會幕當中將福音傳開、帶領別人敬拜上帝。主啊,祢所給我們的一切才幹和恩賜,是祢賜給我們的,讓我們可以好好的在這個社會上、在教會當中,能夠服侍主,讓我們不要埋沒祢給我們的才幹,讓我們成為一個很好的比撒列。求主幫助我們,我們需要安得烈,更需要比撒列在我們當中。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