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7.01.28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7a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2007年1月21日 星期日
扎根於主 -- 曾昭瑞 牧師
寫作於2007.01.21
作 者:曾昭瑞 牧師
聖 經: 【耶利米書十七章5~8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許多人都有種盆栽,在種盆栽的時候,有一些人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因為事情太多太忙了,而忘記澆水。過了一陣子之後才發現,盆栽裡的葉子有不少變得枯乾,甚至開始在掉落。當發現的時候,就一直開始拼命的澆水。雖然很認真澆水,卻沒有用。為什麼?因為盆栽裡的葉子雖然看起來還是像活著的,但是根已經枯乾了,根枯乾了,澆再多的水也沒有用。盆栽與種在土裡的植物不一樣,它的根受到限制,不能自由的伸展,一但沒有澆水,很容易就枯乾、死亡。
前言:先知與我們的經驗
弟兄姊妹們,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當你遇見困難、傷痛的時候,你很認真的禱告上帝,但是上帝好像沒有垂聽,也沒有醫治。所以在那個時刻,我們不明白上帝在那裡?祂是否看顧著我們?所以在面對困難的當下,我們有時候會問上帝,你是否是真實的?為什麼你讓我遇到這樣的事?你是否聽見我們的呼求?許多人有這種經驗,先知耶利米也有。
先知的經驗:(耶利米面對自己所遇到的遭遇,被人攻擊、棄絕,面對生命的痛苦、傷痛,卻沒有的到上帝的拯救醫治,所以他在那裡質問上帝,「我的痛苦為何長久不止呢?我的傷痕為何無法醫治、不能痊癒呢?難道你待我有詭詐,像流乾的河道嗎?」 耶利米問上帝是否欺騙他,讓他好似活在乾的河道旁,沒有得著上帝的供應。但是上帝針對耶利米這些質問上帝的發言,上帝卻要他「歸回」,當耶利米悔改、歸回的時,上帝就讓他站在神的面前來使用他,成為傳講上帝話語的出口。上帝要先知先轉向祂、才蒙光明他才知道怎麼勸導以色列人歸向神,先知若悔改,不再懷疑與困惑,神就使他站在神的面前。)「耶和華如此說:你若歸回,我就將你再帶來,使你站在我面前;你若將寶貴的和下賤的分別出來,你就可以當我的口,他們必歸向你,你卻不可歸向他們。」(耶十五18-19)
先知耶利米,曾經感覺,自己在乾旱的經驗中,得不到上帝的供應,但是上帝要他歸向他。面對國家所遭遇到的困境與罪惡時,上帝對他說話,上帝告訴他,有兩種人,有兩種不同的結局。
一、兩種人:
1、有禍的人:(受詛咒的cursed) (耶十一3-5)
第一種人是有禍的人,他們其實是受詛咒的人,為什麼他們是受詛咒的人呢?「以色列人受到上帝的責罰,因為當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時候,上帝就與他們立約,告訴他們,不聽從上帝立約話語的人,就必受咒詛。」(耶十一3-5) 「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不聽從這約之話的人必受咒詛。這約是我將你們列祖從埃及地領出來、脫離鐵爐的那日所吩咐他們的,說:『你們要聽從我的話,照我一切所吩咐的去行。』這樣,你們就作我的子民,我也作你們的神;我好堅定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給他們流奶與蜜之地,正如今日一樣。」我就回答說:「耶和華啊,阿們!」
雖然上帝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但是以色列人卻沒有從這當中學會信靠上帝的功課,當耶利米所處的時代,猶太人是變來變去的,他們曾經依附在亞述帝國底下以求得生存,又曾經看著巴比倫日漸強盛,而臣服在巴比倫腳下。後來心中有所不甘願,猶太人又設法與埃及人立約,去投靠埃及。所以在那個時代的猶大人他們投靠的對像很多,看到那個勢力強大,他們不論是被迫的或是自願地,就與對方結盟。以色列人所依靠的很多,但卻不是上帝,他們相信政治上的聯盟,與埃及人立約結盟,希望能夠靠著埃及人的幫助,好讓他們能夠免於巴比倫人的攻擊。先知以賽亞也曾經這樣警告以色列人說:「埃及人不過是人,並不是上帝。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並不是靈。」(賽三十一3)想要依靠埃及人來抵擋巴比倫,不但沒有辦法解決困境,反而引來上帝的憤怒與咒詛。依靠人帶來咒詛,但是依靠上帝的就不是這樣「出6:6『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地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但是可惜的是以色列人在這裡卻選擇不倚靠耶和華,依靠埃及,離棄上帝。
當以色列人選擇與別人建立軍事同盟的時候,不單單在軍事上選擇依靠對方,也在他們的信仰上,選擇了依靠外邦人的偶像,敬拜他們的神明。上帝對他們發出警告,這就是他們的罪,因著敬拜偶像,因著依靠大國,「並且你因自己的罪必失去我所賜給你的產業」(耶十七4)
上帝這樣宣告說:「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他是有禍的(該受詛咒condemn受責難)
2、有福的人:(被祝福)(耶十七7)
另外有一種人,是被祝福的人。什麼是是被祝福的人呢?就是那些依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的人。他們不論世代的變遷、或者外界環境如何的起伏變化,這些人就是單單專心的依靠上帝,拒絕跟從其他人去敬拜偶像、在艱難困苦的時候,仍然仰望神,而非依靠其他的力量,耶利米說這樣的人是有福的人。「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這樣的人是有福的。」
二、三種對比
1、扎根的不同(詩一2-3)(trusts in man or trusts in the Lord)(依靠人或信靠主)
被咒宜的人與被祝福的人這兩種人有尖銳的對比。這樣的差別來自於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依靠」就如同一個植物的根,是扎根在那裡,受咒誼的的依靠的是人血肉的膀臂,他們像是根淺扎根在無水之處,蒙祝福的人是依靠耶和華,他們是扎根在溪水之濱。
那些離棄上帝的人,就像沙漠裡的杜松(灌木),它們的根很淺,在雨季的時候,發芽很快,長得很茂盛,但是因為根淺,容易枯乾。當乾旱臨到的時候,因為沒有辦法抵擋炎熱,等候不到雨水的到來,就枯乾了。耶利米形容他們的的處境,就好像在炙熱太陽中被爆曬,並且生長無法生長植物的鹽地之中,其結果就是枯乾、死亡。那些不依靠上帝的人,就是這樣,他們把依靠建立在不可靠的事物上,當困難發生,災害臨到,他們還等候不到上帝的拯救、恩典來臨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先滅亡了,而得不著上帝的拯救。
什麼是有福的人,他們就像是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樹與杜松有很大的不同,杜松的根散開而淺的,但是樹的根卻是蔓延深長,當乾旱來臨的時候,他們不受影響,即使炎熱來到的時候,也不用懼怕。更重要的是信靠耶和華的人如同樹栽在水旁,在河邊扎根,即使乾旱嚴重,他們仍然可以安然渡過,照常結果,直等到春雨、秋雨再次降下。
那些依靠上帝的人,就是承認上帝是他們的拯救,完全相信順服,以耶和華為可信靠的對像。
那什麼樣的人是栽在溪水旁的人呢?就如同詩篇第一篇2-3所說的「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要扎根在溪水旁,就是指一個人愛神的話、思想神的話,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泉水,使我們在乾旱中能夠得著供應,讓我們的生命能夠活出豐盛,這樣的人是有福的人。
2、供應的不同(詩三十七19)
在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我們要一同來思考,許多人誤以為這段經文是指信靠上帝的人不會遇見困難,挫折。其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不論我們是不是信靠上帝,我們所會遇見的困難都是相同,如同不論是不是栽在溪水旁的樹木或杜松,他們都一樣會有遇到下雨的時候,也會有遇到乾旱的時候。上帝對每一個人是公平的,祂降雨給那些信靠祂的人,也降雨給那些不信靠祂的人。同樣的,生命中的困難,並不是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我們就可以不用面對。是的,我們都會遇見困境,我們在生命中都會遇到沒有想像到的打擊,親人的死亡、身體的疾病、經濟的不景氣、災害的臨到,意外的發生,這一切我們都會遇到,不論我們是不是信靠上帝的人。但是我們在這一切的困難、挫折中,卻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我們沒有在困境中被擊倒,我們也沒有在乾旱中死亡,相反的,當乾旱臨到,我們仍然有供應,我們仍然沒有枯乾,因為我們是被種在溪邊的樹,上帝的話語,如同源源不斷的溪水成為我們生命中及時的幫助。這就是我們的保證,我們不該天真的以為信靠上帝就沒有災難,信靠耶穌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知道在我們遇見困難的時候,我們不枯乾,因為有上帝供應我們,幫助我們。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的力量,成為我們的幫助,在上帝裡面我們有平安,「他們在急難的時候不致羞愧,在饑荒的日子必得飽足」詩三十七19依靠神,就是讓我們在困難的日子,仍然可以靠著上帝語語的供應,過信心、得勝的生活。
3、結果的不同(詩一3)
因著上帝的供應,讓我們看到了兩個不同的畫面,一個是在乾旱中枯乾死亡的景像,他們不能面對生命中的難關,因為沒有連接在供應生命的源頭,所以在困境當下其結果就是死亡。但是另一個畫面是那些依靠耶和華的人,成了一副美麗圖畫,那是一個真實信靠上帝之人的寫真。就是在乾旱的時候,雖然萬物蕭條,但是我們有上帝的供應,所以枝葉沒有枯萎,依然青翠,甚至在這個時刻依然能夠結果子不止。親愛的兄姊,這就是我們的生命,雖然我們的生命遇到了打擊、挫折,失敗困難,但是我們沒有枯乾,反而成為見證。依靠上帝的人,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結果子累累,活出豐盛的生命,見證上帝滿滿的恩典。
生活回應
一、 你的根扎得夠深嗎?太十三5-6
當耶穌講到撒種的故事時,他說:「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想要耐住乾旱、烈日,就先要扎根,沒有根,就無法抵擋乾旱。耶利米書十七7-8「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要結果子,就必須我們的根扎得深、扎在溪水旁,如果我們的根扎得不夠深,就結不出果子。
為什麼要有根?這段聖經給我們一個好理由,我們需要根,好應付艱難的時刻----炎熱與乾旱的時刻。根是整棵植物或樹養分供應的來源,當我們經歷生命中的炎熱,重擔壓在心頭的時刻,那正是你需要根的時刻。
箴言十二3「義人的根必不動搖。」義人受得了高溫炎熱,他也耐得住久旱不雨,在乾旱不雨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枯乾了,沒有任何資源了,義人卻仍不動搖,因為他的根穩固。也許你正處於乾旱之中,或是缺乏情感上的支持。或是失去朋友、健康、工作或財務。或是只有有限的時間、精力或金錢。你正處在乾旱中,你如何面對生命的這場乾旱苦難呢?你會枯萎嗎?還是被風吹散呢?
「扎根」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耐得住一天的乾旱,但能否長期忍受壓力就另當別論了。一次的失敗、挫折不一定打擊的了一個人,但若是連不斷的失敗挫折你是否能夠經歷住住呢?詩篇一2-3給我們很好的提醒,作者在這裡教導我們要靠研讀、思想上帝的話語。若我們每天花時時間研讀、默想、背誦與順服上帝的話語,這是我們可以在上帝話語土壤上扎下穩固屬靈根基的方法。
二、 什麼是我們的依靠?賽三十三2
許多人在他順利成功的時候活得很快樂,很滿足,看起來非常的風光,結果子累累。是的,當人們成順境的時候,許多人從表面上看來沒有問題,因為雨水供應充足,不用擔心害怕。但是在成功當中生活的很好的人,不一定能面對困難,當雨水停止乾旱臨到時,人們要去面對自己的困境。這個世上許多人在教導我們追求成功,追求成功是好的,但是我們不可能時時成功,每件事情都順利。事實上,我們都會遇見困難、挫折,上帝要幫助我們的乃是,當挫折、困難來到,我們還能枝葉青翠、結果不止,這真的是學校沒有教,老師沒有講的事。而這就是信仰要我們經歷的事,在困境當中,活出結果子的生命,使我們在順境能感謝,困境能讚美。賽三十三2「耶和華啊,求你施恩於我們,我們等候你,求你每早晨作我們的膀臂,遭難的時候為我們的拯救。」
我們的當中,不論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或是三四代的基督徒,這表示,我們都是從民間信仰中的許多習俗中被釋放出來,讓我們單單依靠上帝,不再依靠世上的小學,遵守許多的禁忌、迷信。只是我們雖然身為基督徒,但是有時候,有一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不免受試探,特別是在台灣這個特有的民間習俗當中,有一些基督徒,也會和別人一樣去算命、也會有人試著去看風水,擇日,雖然信了主,但是卻仍然回過頭去依靠這些民間的風俗。這樣真的很可惜,上帝是後我們的依靠,是我們的幫助。當我們這樣相信,也要這樣作,我們深信上帝勝過這一切,在祂裡面,我們不用擔心、也不用害怕,因為祂才是我們真正的倚靠。
三、 我們能抵擋住乾旱嗎?珥二23 全球化的時代,台灣正面對環境更嚴苛的考驗,不單是我們內部自己的問題,也不單單是中國快速堀起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都在快速改變之中,不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全球化的浪潮正一波一波地向台灣襲來,當這個社會開始變的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產業不斷的外移、失業率居高不下,實質收入的減少,日漸老化的社會,加上政治的對立,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乾旱的時刻,而且越來越乾旱,弟兄姊妹,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的根扎在那裡呢?什麼是我們的依靠?在乾旱的時代裡,我們是否葉子依然青翠,甚至仍然結果子累累?
當社會面對巨大變遷的時刻,往往正是人心不安的時刻,甚至是痛苦的時刻,而教會在這個不安的時刻,正是幫助人們能夠來認識上帝,使他們可以御下重擔,得著安息。我們不單是自己得著溪水的供應,自己得到祝福。我們更期望,更多的人在這變遷的世代中,面對乾旱、無水的時刻,更多人扎根於溪水旁,更多人得著上帝的祝福,這就是教會對這個世代人的使命,也是上帝讓我們在這裡聚集的意義。願意我們每一個人都領受到從上帝那裡而來的祝福,也讓更多的人,得以得著這樣的祝福。
珥2:23 錫安的民哪,你們要快樂,為耶和華你們的神歡喜;因他賜給你們合宜的秋雨,為你們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樣。
作 者:曾昭瑞 牧師
聖 經: 【耶利米書十七章5~8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許多人都有種盆栽,在種盆栽的時候,有一些人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因為事情太多太忙了,而忘記澆水。過了一陣子之後才發現,盆栽裡的葉子有不少變得枯乾,甚至開始在掉落。當發現的時候,就一直開始拼命的澆水。雖然很認真澆水,卻沒有用。為什麼?因為盆栽裡的葉子雖然看起來還是像活著的,但是根已經枯乾了,根枯乾了,澆再多的水也沒有用。盆栽與種在土裡的植物不一樣,它的根受到限制,不能自由的伸展,一但沒有澆水,很容易就枯乾、死亡。
前言:先知與我們的經驗
弟兄姊妹們,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當你遇見困難、傷痛的時候,你很認真的禱告上帝,但是上帝好像沒有垂聽,也沒有醫治。所以在那個時刻,我們不明白上帝在那裡?祂是否看顧著我們?所以在面對困難的當下,我們有時候會問上帝,你是否是真實的?為什麼你讓我遇到這樣的事?你是否聽見我們的呼求?許多人有這種經驗,先知耶利米也有。
先知的經驗:(耶利米面對自己所遇到的遭遇,被人攻擊、棄絕,面對生命的痛苦、傷痛,卻沒有的到上帝的拯救醫治,所以他在那裡質問上帝,「我的痛苦為何長久不止呢?我的傷痕為何無法醫治、不能痊癒呢?難道你待我有詭詐,像流乾的河道嗎?」 耶利米問上帝是否欺騙他,讓他好似活在乾的河道旁,沒有得著上帝的供應。但是上帝針對耶利米這些質問上帝的發言,上帝卻要他「歸回」,當耶利米悔改、歸回的時,上帝就讓他站在神的面前來使用他,成為傳講上帝話語的出口。上帝要先知先轉向祂、才蒙光明他才知道怎麼勸導以色列人歸向神,先知若悔改,不再懷疑與困惑,神就使他站在神的面前。)「耶和華如此說:你若歸回,我就將你再帶來,使你站在我面前;你若將寶貴的和下賤的分別出來,你就可以當我的口,他們必歸向你,你卻不可歸向他們。」(耶十五18-19)
先知耶利米,曾經感覺,自己在乾旱的經驗中,得不到上帝的供應,但是上帝要他歸向他。面對國家所遭遇到的困境與罪惡時,上帝對他說話,上帝告訴他,有兩種人,有兩種不同的結局。
一、兩種人:
1、有禍的人:(受詛咒的cursed) (耶十一3-5)
第一種人是有禍的人,他們其實是受詛咒的人,為什麼他們是受詛咒的人呢?「以色列人受到上帝的責罰,因為當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時候,上帝就與他們立約,告訴他們,不聽從上帝立約話語的人,就必受咒詛。」(耶十一3-5) 「對他們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不聽從這約之話的人必受咒詛。這約是我將你們列祖從埃及地領出來、脫離鐵爐的那日所吩咐他們的,說:『你們要聽從我的話,照我一切所吩咐的去行。』這樣,你們就作我的子民,我也作你們的神;我好堅定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給他們流奶與蜜之地,正如今日一樣。」我就回答說:「耶和華啊,阿們!」
雖然上帝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但是以色列人卻沒有從這當中學會信靠上帝的功課,當耶利米所處的時代,猶太人是變來變去的,他們曾經依附在亞述帝國底下以求得生存,又曾經看著巴比倫日漸強盛,而臣服在巴比倫腳下。後來心中有所不甘願,猶太人又設法與埃及人立約,去投靠埃及。所以在那個時代的猶大人他們投靠的對像很多,看到那個勢力強大,他們不論是被迫的或是自願地,就與對方結盟。以色列人所依靠的很多,但卻不是上帝,他們相信政治上的聯盟,與埃及人立約結盟,希望能夠靠著埃及人的幫助,好讓他們能夠免於巴比倫人的攻擊。先知以賽亞也曾經這樣警告以色列人說:「埃及人不過是人,並不是上帝。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並不是靈。」(賽三十一3)想要依靠埃及人來抵擋巴比倫,不但沒有辦法解決困境,反而引來上帝的憤怒與咒詛。依靠人帶來咒詛,但是依靠上帝的就不是這樣「出6:6『我是耶和華;我要用伸出來的膀臂重重地刑罰埃及人,救贖你們脫離他們的重擔,不做他們的苦工。』」但是可惜的是以色列人在這裡卻選擇不倚靠耶和華,依靠埃及,離棄上帝。
當以色列人選擇與別人建立軍事同盟的時候,不單單在軍事上選擇依靠對方,也在他們的信仰上,選擇了依靠外邦人的偶像,敬拜他們的神明。上帝對他們發出警告,這就是他們的罪,因著敬拜偶像,因著依靠大國,「並且你因自己的罪必失去我所賜給你的產業」(耶十七4)
上帝這樣宣告說:「倚靠人血肉的膀臂,心中離棄耶和華的,他是有禍的(該受詛咒condemn受責難)
2、有福的人:(被祝福)(耶十七7)
另外有一種人,是被祝福的人。什麼是是被祝福的人呢?就是那些依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的人。他們不論世代的變遷、或者外界環境如何的起伏變化,這些人就是單單專心的依靠上帝,拒絕跟從其他人去敬拜偶像、在艱難困苦的時候,仍然仰望神,而非依靠其他的力量,耶利米說這樣的人是有福的人。「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這樣的人是有福的。」
二、三種對比
1、扎根的不同(詩一2-3)(trusts in man or trusts in the Lord)(依靠人或信靠主)
被咒宜的人與被祝福的人這兩種人有尖銳的對比。這樣的差別來自於一個重要的不同,就是「依靠」就如同一個植物的根,是扎根在那裡,受咒誼的的依靠的是人血肉的膀臂,他們像是根淺扎根在無水之處,蒙祝福的人是依靠耶和華,他們是扎根在溪水之濱。
那些離棄上帝的人,就像沙漠裡的杜松(灌木),它們的根很淺,在雨季的時候,發芽很快,長得很茂盛,但是因為根淺,容易枯乾。當乾旱臨到的時候,因為沒有辦法抵擋炎熱,等候不到雨水的到來,就枯乾了。耶利米形容他們的的處境,就好像在炙熱太陽中被爆曬,並且生長無法生長植物的鹽地之中,其結果就是枯乾、死亡。那些不依靠上帝的人,就是這樣,他們把依靠建立在不可靠的事物上,當困難發生,災害臨到,他們還等候不到上帝的拯救、恩典來臨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先滅亡了,而得不著上帝的拯救。
什麼是有福的人,他們就像是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樹與杜松有很大的不同,杜松的根散開而淺的,但是樹的根卻是蔓延深長,當乾旱來臨的時候,他們不受影響,即使炎熱來到的時候,也不用懼怕。更重要的是信靠耶和華的人如同樹栽在水旁,在河邊扎根,即使乾旱嚴重,他們仍然可以安然渡過,照常結果,直等到春雨、秋雨再次降下。
那些依靠上帝的人,就是承認上帝是他們的拯救,完全相信順服,以耶和華為可信靠的對像。
那什麼樣的人是栽在溪水旁的人呢?就如同詩篇第一篇2-3所說的「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要扎根在溪水旁,就是指一個人愛神的話、思想神的話,讓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泉水,使我們在乾旱中能夠得著供應,讓我們的生命能夠活出豐盛,這樣的人是有福的人。
2、供應的不同(詩三十七19)
在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地方我們要一同來思考,許多人誤以為這段經文是指信靠上帝的人不會遇見困難,挫折。其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不論我們是不是信靠上帝,我們所會遇見的困難都是相同,如同不論是不是栽在溪水旁的樹木或杜松,他們都一樣會有遇到下雨的時候,也會有遇到乾旱的時候。上帝對每一個人是公平的,祂降雨給那些信靠祂的人,也降雨給那些不信靠祂的人。同樣的,生命中的困難,並不是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我們就可以不用面對。是的,我們都會遇見困境,我們在生命中都會遇到沒有想像到的打擊,親人的死亡、身體的疾病、經濟的不景氣、災害的臨到,意外的發生,這一切我們都會遇到,不論我們是不是信靠上帝的人。但是我們在這一切的困難、挫折中,卻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我們沒有在困境中被擊倒,我們也沒有在乾旱中死亡,相反的,當乾旱臨到,我們仍然有供應,我們仍然沒有枯乾,因為我們是被種在溪邊的樹,上帝的話語,如同源源不斷的溪水成為我們生命中及時的幫助。這就是我們的保證,我們不該天真的以為信靠上帝就沒有災難,信靠耶穌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知道在我們遇見困難的時候,我們不枯乾,因為有上帝供應我們,幫助我們。上帝的話語,成為我們的力量,成為我們的幫助,在上帝裡面我們有平安,「他們在急難的時候不致羞愧,在饑荒的日子必得飽足」詩三十七19依靠神,就是讓我們在困難的日子,仍然可以靠著上帝語語的供應,過信心、得勝的生活。
3、結果的不同(詩一3)
因著上帝的供應,讓我們看到了兩個不同的畫面,一個是在乾旱中枯乾死亡的景像,他們不能面對生命中的難關,因為沒有連接在供應生命的源頭,所以在困境當下其結果就是死亡。但是另一個畫面是那些依靠耶和華的人,成了一副美麗圖畫,那是一個真實信靠上帝之人的寫真。就是在乾旱的時候,雖然萬物蕭條,但是我們有上帝的供應,所以枝葉沒有枯萎,依然青翠,甚至在這個時刻依然能夠結果子不止。親愛的兄姊,這就是我們的生命,雖然我們的生命遇到了打擊、挫折,失敗困難,但是我們沒有枯乾,反而成為見證。依靠上帝的人,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結果子累累,活出豐盛的生命,見證上帝滿滿的恩典。
生活回應
一、 你的根扎得夠深嗎?太十三5-6
當耶穌講到撒種的故事時,他說:「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想要耐住乾旱、烈日,就先要扎根,沒有根,就無法抵擋乾旱。耶利米書十七7-8「倚靠耶和華,以耶和華為可靠的,那人有福了!他必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要結果子,就必須我們的根扎得深、扎在溪水旁,如果我們的根扎得不夠深,就結不出果子。
為什麼要有根?這段聖經給我們一個好理由,我們需要根,好應付艱難的時刻----炎熱與乾旱的時刻。根是整棵植物或樹養分供應的來源,當我們經歷生命中的炎熱,重擔壓在心頭的時刻,那正是你需要根的時刻。
箴言十二3「義人的根必不動搖。」義人受得了高溫炎熱,他也耐得住久旱不雨,在乾旱不雨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枯乾了,沒有任何資源了,義人卻仍不動搖,因為他的根穩固。也許你正處於乾旱之中,或是缺乏情感上的支持。或是失去朋友、健康、工作或財務。或是只有有限的時間、精力或金錢。你正處在乾旱中,你如何面對生命的這場乾旱苦難呢?你會枯萎嗎?還是被風吹散呢?
「扎根」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耐得住一天的乾旱,但能否長期忍受壓力就另當別論了。一次的失敗、挫折不一定打擊的了一個人,但若是連不斷的失敗挫折你是否能夠經歷住住呢?詩篇一2-3給我們很好的提醒,作者在這裡教導我們要靠研讀、思想上帝的話語。若我們每天花時時間研讀、默想、背誦與順服上帝的話語,這是我們可以在上帝話語土壤上扎下穩固屬靈根基的方法。
二、 什麼是我們的依靠?賽三十三2
許多人在他順利成功的時候活得很快樂,很滿足,看起來非常的風光,結果子累累。是的,當人們成順境的時候,許多人從表面上看來沒有問題,因為雨水供應充足,不用擔心害怕。但是在成功當中生活的很好的人,不一定能面對困難,當雨水停止乾旱臨到時,人們要去面對自己的困境。這個世上許多人在教導我們追求成功,追求成功是好的,但是我們不可能時時成功,每件事情都順利。事實上,我們都會遇見困難、挫折,上帝要幫助我們的乃是,當挫折、困難來到,我們還能枝葉青翠、結果不止,這真的是學校沒有教,老師沒有講的事。而這就是信仰要我們經歷的事,在困境當中,活出結果子的生命,使我們在順境能感謝,困境能讚美。賽三十三2「耶和華啊,求你施恩於我們,我們等候你,求你每早晨作我們的膀臂,遭難的時候為我們的拯救。」
我們的當中,不論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或是三四代的基督徒,這表示,我們都是從民間信仰中的許多習俗中被釋放出來,讓我們單單依靠上帝,不再依靠世上的小學,遵守許多的禁忌、迷信。只是我們雖然身為基督徒,但是有時候,有一些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不免受試探,特別是在台灣這個特有的民間習俗當中,有一些基督徒,也會和別人一樣去算命、也會有人試著去看風水,擇日,雖然信了主,但是卻仍然回過頭去依靠這些民間的風俗。這樣真的很可惜,上帝是後我們的依靠,是我們的幫助。當我們這樣相信,也要這樣作,我們深信上帝勝過這一切,在祂裡面,我們不用擔心、也不用害怕,因為祂才是我們真正的倚靠。
三、 我們能抵擋住乾旱嗎?珥二23 全球化的時代,台灣正面對環境更嚴苛的考驗,不單是我們內部自己的問題,也不單單是中國快速堀起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都在快速改變之中,不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全球化的浪潮正一波一波地向台灣襲來,當這個社會開始變的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產業不斷的外移、失業率居高不下,實質收入的減少,日漸老化的社會,加上政治的對立,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乾旱的時刻,而且越來越乾旱,弟兄姊妹,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的根扎在那裡呢?什麼是我們的依靠?在乾旱的時代裡,我們是否葉子依然青翠,甚至仍然結果子累累?
當社會面對巨大變遷的時刻,往往正是人心不安的時刻,甚至是痛苦的時刻,而教會在這個不安的時刻,正是幫助人們能夠來認識上帝,使他們可以御下重擔,得著安息。我們不單是自己得著溪水的供應,自己得到祝福。我們更期望,更多的人在這變遷的世代中,面對乾旱、無水的時刻,更多人扎根於溪水旁,更多人得著上帝的祝福,這就是教會對這個世代人的使命,也是上帝讓我們在這裡聚集的意義。願意我們每一個人都領受到從上帝那裡而來的祝福,也讓更多的人,得以得著這樣的祝福。
珥2:23 錫安的民哪,你們要快樂,為耶和華你們的神歡喜;因他賜給你們合宜的秋雨,為你們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樣。
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愛的系列(十九):愛與真理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1.14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6b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講到愛與公義,這週我們要講愛與真理,在中文合和本,這句經文是愛「只喜歡真理」。不知道我们中間有沒有人看過圖片中的這塊石頭呢?如果你曾經到羅馬旅遊,通常導遊會帶你去觀賞,這塊石頭以前是做什麼用的沒有人知道,後來被人家拿去放在一間房子前面,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作La Bocca della Verita,Bocca是嘴,Verita是真,就是「真理的嘴(The Mouth of truth)」,很多人很喜歡去那裡,因為傳說,如果你是說真話,當你把手從牠的口中伸進去、再伸出來以後,你的那隻手還會在;如果你說的話是假的,那你把手放進牠的嘴裡再伸出來,你的手就會被它咬掉,那就知道你講的是假話,所以戀愛中的情侶,很喜歡帶情人到那兒,要確定對方說:「我愛你」的真假,當要確認對方是不是真的說我愛你的時候,「好,沒關係,把你的手伸進去證明一下。」有的人就開始冒冷汗,那就知道對方說的話有問題,這個傳說很有趣,以後你有機會到羅馬可以去那邊看看。到底愛和真理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的聖經節很短,就是「只喜歡真理」,中文修訂版翻譯為「只喜愛真理」,「喜歡」改成「喜愛」,我想沒有太大的差別,可是英文就有顯著的不同, 不是字的不同,而是介系詞的不同,欽訂本(NKJ)和英文的修訂版(NRS)是「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可是新美國標準版(NAS)就翻譯成「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這次為了講這篇道,我再去查了一下希臘文,那個字是άλήθεια(aletheia),也就是rejoices with,有時候台語比國語傳神,在這裡台語翻譯的比較好,台語是怎麼翻譯的?「是及真理相及歡喜」,有兩個「及(與)」。華語的翻譯和NKJ、NRS是一樣的,都是「只喜歡真理」。而「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和「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的不同在哪邊呢?「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中rejoices是主體,truth是客體(被喜歡的對象),可是在「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裡就沒有哪個是主體、哪個是客體的分別,就是「愛喜歡真理、真理喜歡愛」,它們是互為主體、是互動的。我個人覺得「愛和真理一同快樂」,這個翻譯比較接近原意。
Ⅰ、引言:彼拉多曠世巨問
問「真理是什麼?」這個問題,最有名的人是彼拉多,彼拉多問了一句令全世界印象深刻的話,當耶穌被抓到最高法庭要被審判死刑的時候,猶太人控告祂的是犯內亂罪,所以彼拉多就把耶穌拉到會堂內(因為外面亂糟糟的),私下問他,說:「祢是王嗎?」結果耶穌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約18:37)咦?耶穌把真理提了出來,「…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就問祂一句話:「真理是什麼呢」,然後問完就到屋外說:「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38節),這句話成了很有名的一句話,「真理是什麼呢」,到底彼拉多是在請問耶穌?還是在嘲笑耶穌?我們不知道。他說這句話的後面,會是個問號嗎?若是個問號,就是一個虔誠的態度,想要請問耶穌:「祢剛才講什麼真理的…真理到底是什麼呢?」這樣的話他是個慕道者,若句子是後面是感嘆號,那他就不是慕道者,這是個輕蔑的應答,英文叫作Rhetoric sarcasm (嘲諷的修詞),他根本不是想知道答案,只是要嘲笑耶穌:「祢都快要被判死刑了,現在還在講真理,真理是什麼!真理值幾毛錢!」所以他是嘲諷者,聖經並沒有確定的說明,但如果根據聖經的描述,彼拉多問完後馬上就到外面跟猶太人講話,我會傾向說這是個感嘆號,一個真正發問的人,會等一下聽聽耶穌的回答,耶穌都還來不及回答、都還沒有講話,彼拉多就跑出去跟猶太人說:「我查不出祂有什麼罪來」。很可惜的,彼拉多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真理是什麼?」,而全宇宙的真理就站在他面前,可是他沒有等耶穌回答。我們是不是彼拉多?我們每個禮拜來作禮拜,希望對神的話、對神的真理有所了解,我們會不會也是一樣,問題是問了,可是我們沒有時間聆聽上帝要給我们的答案。聖經的翻譯,台語是「是及真理相及歡喜」,是英文rejoices with這兩個字。
Ⅱ、只喜歡真理
希臘文:真理άλήθεια(aletheia)
希臘文是άλήθεια(aletheia),άλήθεια(aletheia)其實就是「真」,但是我們加上「理」的時候,我們就會被理性主義誤導,以為真理是真的道理,其實它的意思 就是「真」而已。
英 文: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NKJ)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NRS)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NAS)
英文翻譯,新欽訂版(NKJ)及新修訂標準版(NRS)是用介係詞in,新美國標準版(NAS)是用with,剛才我們已經稍微解釋過了。
中 文:只喜歡真理 (和合本)
只喜愛真理 (現中修)
中文和合本的「喜歡真理」和現代中文修訂本的「喜愛真理」,沒有太大的差別。
台 語:是及真理相及歡喜
(台語漢字本)
台語的翻譯就很棒,「是及真理相及歡喜」,愛會與真理一起歡喜,所以「真理和愛」它們兩個是同樣重要,是兩者一起高興、一起歡喜這樣的一個狀況。
Ⅲ、三種真理
那麼真理是什麼呢?這個「真」,我用一句聖經的話讓你們了解 (其實不該加上「理」),它有兩個意思:耶穌在最後被抓到法院以前,在聖殿裡面,法利賽人就跟希律黨的人一起來假裝巴結祂,希望從祂的話抓到把柄可以來控告祂,就問祂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神的道,什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太22:16~17)當他們要抓耶穌的把柄以前,他們用「真」這個字來混淆耶穌,就是來套祂的話,讓祂不敢隨便講一個Politically correct answer(政客式安全答案),就是講一個不會給他們自己找麻煩的回答,就是要祂講真話,逼祂要回答這個問題,這一句聖經裡面共出現兩次άλήθεια(aletheia) 這個字,「我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神的道。(You are man of truth、Preach God’s word in truth,)所以如果我們直接把它翻譯就是:「我們知道你是真人,真人不說假話。」這是第一個意思,你是真人(Personal truth);第二個意思,你講的道是真道(Propositional truth),什麼是真道?就是你講的內容是對的。所以一個是指「真道」,另一個是指「這個人是真的」,這兩個有點不一樣,可是這兩個都是真。
真相:觀察性真理 Correspondence
(客觀觀察、科學實證)
在哲學家談論真理的時候,他們提到了很多種真理,我就提其中的三個。第一個,科學家講「真」,這個「真」,也許我們把它稱作「觀察性的真理(Observation truth)」,這個觀察性的真理如果我們把它翻譯出來叫作「真相」,你看到的是真相,還是看錯、看走了眼,他們強調的方法就是要用客觀的觀察,然後再加上科學的驗證(Empiricism),然後確定你看到的是真的,所以這是很科學的方法。這樣的真,是強調你所看到的,或是你所描述的和那個東西本身要對應很好,他們叫作Correspondence theory(對應理論),這是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Plato and Aristotle)的時候就強調的,所謂真理就是你所講的話,跟你所要講的對象要對應(The correspondence),不對應的話就不真,我想這是「觀察性的真理」。聖經在詩篇裡也提到:「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並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詩8:3)這個「觀看」,我們希望不是看到假象,我們希望是看到真相,就是求真,我們說科學求真,大概講的是這樣的真,就是真相。
真確:邏輯性真理 Coherence
(嚴密演繹、理性分析)
第二個真呢?就跟觀察沒有關係,是指當你看到一個現象以後,你有一些想法,這些想法本身不應該自我矛盾,就是真本身不可以發生矛盾,就像骨牌排好的時候,你推倒第一片,後頭的骨牌就應該會一個接著一個全部的倒下來,這個叫作邏輯,就是If A, then B, if B, then C…,就是前後連貫的很一致的連帶關係,這樣的真叫作「邏輯性的真理」,也許我們可以把它叫作真確,不能自我矛盾,要嚴密的演譯、要理性的分析,這是理性主義(Rationalism)強調的真。所以它的重點不在Correspondence(對應符合),它的重點在Coherence(統一連貫),就是整個串連起來是一致的,你不能前面講A,到最後是講B,這是第二種真理。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我指著信實的神說,我們向你們所傳的道,並沒有是而又非的。」(林後1:18)不能「是而又非」不能說這時候講這樣對,到那時候又講說這樣不對,那就是自己相矛盾,總有一個不對吧?不會兩個都對吧?這是第二個真,我把它叫作真確,應該是前後一致,是不能自己拆自己的台,自相矛盾的。
真誠:倫理性真理 Candidness
(坦誠表達、同理瞭解)
第三種真,就像是兩個小孩子彼此之間的真,沒有虛偽,「唉唷,你好醜唷。」「唉呀,你好漂亮。」就直接講出來,這個我們叫作「倫理性的真理」,或是「關係性的真理(Relational truth)」。我覺得這是耶穌所講的最重要的真,應該把它叫作真誠。坦誠的表達、同理的瞭解,人與人要進入愛的關係裡面,一定要用真,一旦是用假的,那你所愛到的不是我,而是我裝出來的一個假象,所以真誠和愛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這種真叫作Candidness(真誠)。我不戴面具,我在所愛的人面前,不給對方一個假象,我讓你他看到真正的我,就是我裡面的真我,而不是另一個理想的我。耶穌在這裡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或作:就是從惡裡出來的)。」(太5:37)表裡一致是真我,這種真的表現,就是真誠。
Ⅳ、兩種認識
對於這三個真(真相、真確、真誠),我們怎麼去知道呢?如果沒有人能夠知道的話,那這些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上帝給我們一個很寶貴的禮物,叫作大腦,我們是藉著大腦去觀察、去了解、去認識剛才所講的那三個真,這個我們叫作「知識論(Epistemology)」。認識的對象分為兩類,我用一張圖片來表示、來讓大家了解,這張圖片是德國浪漫派的畫家Friedrich畫的,他的畫作叫作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在霧海上的流浪者),畫一個人站在高山上,看到前面有霧有山。這張圖片很有趣,它有許多抽象的意義,我只講其中的一個意義,圖畫裡面有被看的山,有看山的人,可是畫裡的這個人又是被我們看的對象,畫裡的人有雙重的角色,他既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者,畫家有點要表示這樣的意思。我今天將以這個人為觀察者、山石雲霧為被觀察者來看:被觀察的山石雲霧都是物,我們稱之為客體(Object),看著這些東西的這個人,我們叫作主體(Subject),那我們人呢,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我們會想要認識別人或物這個客體(Object),又想要認識自己這個主體(Subject),在中文我們把客體稱作「物」,主體稱作「心」,你如何分辨「心」與「物」呢?
客體 (物):客觀觀察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自然律
主體 (心):主觀溝通 (卡揚格集體潛意識) 道德律
如果你要了解「物」,就要用客觀的觀察,才能夠看到客體的真相,透過眼睛的觀察,你能夠看到自然律,看到物與物之間有著很巧妙的關係。你會發現如果這個宇宙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真的很有秩序,祂把東西造的很巧妙,聖經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所以神讓我們用眼睛去觀察宇宙的真相,可以去揣摩上帝,所以客體是藉由眼睛客觀的觀察而了解。另外對人呢、對這個心呢,我們還是可以去了解它,可是因為心是看不到的,我们只能等對方願意表達,就是要主觀的溝通,所以對主體客觀的觀察是不可能的,而主觀的溝通必須要對方願意表明他的心聲,他的嘴巴要打開,你的耳朵也要打開,一個願講、一個願聽,「心」彼此是互動的,「物」就不需要互動;「物」根本就不需要互動,只要你仔細的看,你就會看到一些東西,而「心」沒有辦法看到,一直要等對方(我們叫作啟示),等他願意自己把心裡面的事掏出來,而且你也願意聽,你才可以進入對方的世界去了解他,這種互相了解的關係,我們叫作「道德律」,人與人之間有很多我們覺得應該這樣、那樣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神是一位有規律的神,聖經說:「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羅1:19)所以神有兩個顯明,一個是在「物」,一個是在「心」,我們對神所造世界的認識,包括了客體和主體這兩方面。但是一些學者告訴我們說,我們雖然了解,但我們沒有辦法全部了解,這是物理學家海森堡(Heisenberg)告訴我們的,他發表了「測不準原理(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我們對物的了解,到最後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沒有辦法絕對的了解,因為那裡有一個跨不過去的鴻溝。那麼對人呢,就更不容易了,心理學家Karl Jung(卡揚格)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面都有一個集體潛意識,裡面有一個東西叫作Shadow,就是陰影或是黑暗的地方,連自己都不知道,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可能讓別人知道呢?那一部份就是我們不容易了解的部分。所以不管是對客體的了解,或是對主體的了解,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是有限的,而且會扭曲,特別是在主體「心」的了解上。
保羅的知識論:所知有限、模糊不清。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說到認識的問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林前13:9)包括我今天所講的也有限(Limit),我們不可能講明全部,因著我們的有限,認知受到限制。第二個,不止有限,還不清楚,就是會扭曲、失焦,我們沒有辦法講的那麼清楚,「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林前13:12)所以我們在認知上面對兩個困境,一個是有限,一個是模糊不清楚。
Ⅴ、耶穌是真理
聖靈參透萬事(林前2:10 )
耶穌來了,祂說:「我就是真理」,祂大膽的向世人宣告,祂不只說「我是真理」,祂還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這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如果我們要了解世界的真相,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上帝的靈看透萬事,祂可以參透所有的事情,可以幫助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真相,不會被欺騙,「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原文作進入)一切的真理…。」(約16:13)特別對基督徒來講,就是要讀聖經。但你如何明白聖經的教訓?這個真的意思你看的出來嗎?還是你把自己的意思讀進去?就是要藉由聖靈的幫助。「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林前2:10)耶穌是差派聖靈到我們當中的,聖靈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進入真理。
耶穌深知人心
第二個是人心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比較嚴重,我們自己內心的黑暗面,我們偽裝起來不要讓人家知道,或是你自己也不知道,假裝的太好了,自欺欺人,這個偽裝的部分聖經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耶穌可以識透、耶穌可以知道你裡面有什麼東西,耶穌的愛也可以幫助我們願意去面對這些,我們才能夠活出一個真誠的真我,「也用不著誰來證明人是怎麼樣的,因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2:25)。耶穌是恩典和真理的來源,祂把神表明出來,「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聖經說:「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約1:17)恩典我認為就是愛,真理當然就是真,剛才哥林多前書不是說:「愛和真理一起歡喜」嗎?這裡是「恩典和真理一起歡喜」,恩典和真理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在愛的裡面,我們才敢把自己的真顯露出來,在真的關係中,我們的愛才可以越來越真、越來越親,所以愛與真理是要一起互動才可以實現的。
Ⅵ、我們的回應
追求真理的謙卑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回應呢?第一個,我們在「真」的面前,我們必須要降服、我們必須要謙卑,我們承認自己所知道的有限,也可能模糊,包括我們對聖經的了解,常常我們在講耶穌是真理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所了解的耶穌就是耶穌,這是問題的所在,我們也常以為基督教有真理,所有其它宗教都沒有真理,我不覺得是這樣,我相信其他宗教也有神所賜的真理在其中。追求真理的基督徒,只能說我「所了解」的耶穌,一旦加上「所了解」這三個字,就會加上我們的有限和模糊不明,這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2),所以我们在追求真理上要謙卑。
敬拜上帝的誠實
第二個,到上帝面前敬拜祂的人是裝不了的,因為上帝什麼都知道,所以到上帝面前來敬拜,最好是坦誠的到上帝面前來,「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4:24)所以重點不在唱什麼歌、聚會的地方在哪裡、用什麼樣的儀式,重點是你在神的面前還有掩蓋嗎?你還有假裝嗎?還是你說:「神,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麼窩囊,我這個禮拜就是活的很差勁,但是我到祢的面前來。」耶穌告訴井邊撒馬利亞的婦人說:「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23節)我们敬拜神,要用「真」,以誠實來到神的面前,才能夠真的敬拜。
彼此相愛的落實
第三個,我們在與人的關係裡面,神要我们愛人如己,不要掛在嘴巴上面,所謂真,就是做出來,「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所以這個誠實和真就是行為,就是去做,不是只說,我們叫作言行一致,這是另外一個真,在生活上的真。
愛心裡說誠實話
最後一個,當你要跟對方講真話的時候,要記得,要把愛放在裡面,有一些話是真的,可是若沒有愛,那會很傷人的,若所講的話只是讓對方受傷,那根本就不是幫助他,所以聖經上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弗4:15),恩典和真理、愛心和真話一定要配合,這樣大家才會長進,才可能進步。有人說:「用愛所講的真話不會被拒絕」,講真話有時候會被拒絕,是因為對方覺得受到傷害,他不感覺到你是在愛他,他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所以哥林多前書說:「愛和真是一起歡喜」,愛與真無法區分哪一個是主體,哪一個是客體的,二者是密切不可分的。
Ⅶ、結論:坦然無懼到施恩座前
主耶穌基督把愛帶到我們當中,讓我們敢面對自己的真,讓我們自己不需要再虛偽、再偽裝,我們在耶穌基督的愛裡面,才敢用我們的真來到上帝的面前尋求幫助,也可以坦誠的到我們所愛的人面前來,「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我們常常活在虛假裡面,或者我們沒有小心的觀察,或者我們頭腦不清楚、糊里糊塗,以致於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假象,我們的思想常常自我矛盾,可是我們覺得最可怕的是,我們連自己都欺騙自己,我們不願意面對自己心中的黑暗面,我們在別人面前,甚至到上帝祢的面前,我們也用各種偽裝把自己包裹起來。主,當祢到世上來的時候,祢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主,我們多麼渴望祢那樣的愛來釋放我們,讓我們不需要活在虛偽的綑綁裡面,讓我們可以到祢的面前來,甚至到我們所愛的人面前,能夠敢於面對自己的真,在我們顯示自己的真的時候,我們用愛來包容,我們用愛來接納,自由的來表現自己,自由的來表達我們彼此的關係,自由說出我們對彼此的失望和鼓勵,讓我們在愛和真的當中一起成長,讓我們真的體驗到「愛與真一起歡喜」的喜樂,求祢的聖靈來釋放我們,讓我們得以自由,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6b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上一次我們講到愛與公義,這週我們要講愛與真理,在中文合和本,這句經文是愛「只喜歡真理」。不知道我们中間有沒有人看過圖片中的這塊石頭呢?如果你曾經到羅馬旅遊,通常導遊會帶你去觀賞,這塊石頭以前是做什麼用的沒有人知道,後來被人家拿去放在一間房子前面,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作La Bocca della Verita,Bocca是嘴,Verita是真,就是「真理的嘴(The Mouth of truth)」,很多人很喜歡去那裡,因為傳說,如果你是說真話,當你把手從牠的口中伸進去、再伸出來以後,你的那隻手還會在;如果你說的話是假的,那你把手放進牠的嘴裡再伸出來,你的手就會被它咬掉,那就知道你講的是假話,所以戀愛中的情侶,很喜歡帶情人到那兒,要確定對方說:「我愛你」的真假,當要確認對方是不是真的說我愛你的時候,「好,沒關係,把你的手伸進去證明一下。」有的人就開始冒冷汗,那就知道對方說的話有問題,這個傳說很有趣,以後你有機會到羅馬可以去那邊看看。到底愛和真理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的聖經節很短,就是「只喜歡真理」,中文修訂版翻譯為「只喜愛真理」,「喜歡」改成「喜愛」,我想沒有太大的差別,可是英文就有顯著的不同, 不是字的不同,而是介系詞的不同,欽訂本(NKJ)和英文的修訂版(NRS)是「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可是新美國標準版(NAS)就翻譯成「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這次為了講這篇道,我再去查了一下希臘文,那個字是άλήθεια(aletheia),也就是rejoices with,有時候台語比國語傳神,在這裡台語翻譯的比較好,台語是怎麼翻譯的?「是及真理相及歡喜」,有兩個「及(與)」。華語的翻譯和NKJ、NRS是一樣的,都是「只喜歡真理」。而「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和「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的不同在哪邊呢?「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中rejoices是主體,truth是客體(被喜歡的對象),可是在「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裡就沒有哪個是主體、哪個是客體的分別,就是「愛喜歡真理、真理喜歡愛」,它們是互為主體、是互動的。我個人覺得「愛和真理一同快樂」,這個翻譯比較接近原意。
Ⅰ、引言:彼拉多曠世巨問
問「真理是什麼?」這個問題,最有名的人是彼拉多,彼拉多問了一句令全世界印象深刻的話,當耶穌被抓到最高法庭要被審判死刑的時候,猶太人控告祂的是犯內亂罪,所以彼拉多就把耶穌拉到會堂內(因為外面亂糟糟的),私下問他,說:「祢是王嗎?」結果耶穌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約18:37)咦?耶穌把真理提了出來,「…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就問祂一句話:「真理是什麼呢」,然後問完就到屋外說:「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38節),這句話成了很有名的一句話,「真理是什麼呢」,到底彼拉多是在請問耶穌?還是在嘲笑耶穌?我們不知道。他說這句話的後面,會是個問號嗎?若是個問號,就是一個虔誠的態度,想要請問耶穌:「祢剛才講什麼真理的…真理到底是什麼呢?」這樣的話他是個慕道者,若句子是後面是感嘆號,那他就不是慕道者,這是個輕蔑的應答,英文叫作Rhetoric sarcasm (嘲諷的修詞),他根本不是想知道答案,只是要嘲笑耶穌:「祢都快要被判死刑了,現在還在講真理,真理是什麼!真理值幾毛錢!」所以他是嘲諷者,聖經並沒有確定的說明,但如果根據聖經的描述,彼拉多問完後馬上就到外面跟猶太人講話,我會傾向說這是個感嘆號,一個真正發問的人,會等一下聽聽耶穌的回答,耶穌都還來不及回答、都還沒有講話,彼拉多就跑出去跟猶太人說:「我查不出祂有什麼罪來」。很可惜的,彼拉多問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真理是什麼?」,而全宇宙的真理就站在他面前,可是他沒有等耶穌回答。我們是不是彼拉多?我們每個禮拜來作禮拜,希望對神的話、對神的真理有所了解,我們會不會也是一樣,問題是問了,可是我們沒有時間聆聽上帝要給我们的答案。聖經的翻譯,台語是「是及真理相及歡喜」,是英文rejoices with這兩個字。
Ⅱ、只喜歡真理
希臘文:真理άλήθεια(aletheia)
希臘文是άλήθεια(aletheia),άλήθεια(aletheia)其實就是「真」,但是我們加上「理」的時候,我們就會被理性主義誤導,以為真理是真的道理,其實它的意思 就是「真」而已。
英 文: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NKJ)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NRS)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NAS)
英文翻譯,新欽訂版(NKJ)及新修訂標準版(NRS)是用介係詞in,新美國標準版(NAS)是用with,剛才我們已經稍微解釋過了。
中 文:只喜歡真理 (和合本)
只喜愛真理 (現中修)
中文和合本的「喜歡真理」和現代中文修訂本的「喜愛真理」,沒有太大的差別。
台 語:是及真理相及歡喜
(台語漢字本)
台語的翻譯就很棒,「是及真理相及歡喜」,愛會與真理一起歡喜,所以「真理和愛」它們兩個是同樣重要,是兩者一起高興、一起歡喜這樣的一個狀況。
Ⅲ、三種真理
那麼真理是什麼呢?這個「真」,我用一句聖經的話讓你們了解 (其實不該加上「理」),它有兩個意思:耶穌在最後被抓到法院以前,在聖殿裡面,法利賽人就跟希律黨的人一起來假裝巴結祂,希望從祂的話抓到把柄可以來控告祂,就問祂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神的道,什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太22:16~17)當他們要抓耶穌的把柄以前,他們用「真」這個字來混淆耶穌,就是來套祂的話,讓祂不敢隨便講一個Politically correct answer(政客式安全答案),就是講一個不會給他們自己找麻煩的回答,就是要祂講真話,逼祂要回答這個問題,這一句聖經裡面共出現兩次άλήθεια(aletheia) 這個字,「我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神的道。(You are man of truth、Preach God’s word in truth,)所以如果我們直接把它翻譯就是:「我們知道你是真人,真人不說假話。」這是第一個意思,你是真人(Personal truth);第二個意思,你講的道是真道(Propositional truth),什麼是真道?就是你講的內容是對的。所以一個是指「真道」,另一個是指「這個人是真的」,這兩個有點不一樣,可是這兩個都是真。
真相:觀察性真理 Correspondence
(客觀觀察、科學實證)
在哲學家談論真理的時候,他們提到了很多種真理,我就提其中的三個。第一個,科學家講「真」,這個「真」,也許我們把它稱作「觀察性的真理(Observation truth)」,這個觀察性的真理如果我們把它翻譯出來叫作「真相」,你看到的是真相,還是看錯、看走了眼,他們強調的方法就是要用客觀的觀察,然後再加上科學的驗證(Empiricism),然後確定你看到的是真的,所以這是很科學的方法。這樣的真,是強調你所看到的,或是你所描述的和那個東西本身要對應很好,他們叫作Correspondence theory(對應理論),這是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 (Plato and Aristotle)的時候就強調的,所謂真理就是你所講的話,跟你所要講的對象要對應(The correspondence),不對應的話就不真,我想這是「觀察性的真理」。聖經在詩篇裡也提到:「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並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詩8:3)這個「觀看」,我們希望不是看到假象,我們希望是看到真相,就是求真,我們說科學求真,大概講的是這樣的真,就是真相。
真確:邏輯性真理 Coherence
(嚴密演繹、理性分析)
第二個真呢?就跟觀察沒有關係,是指當你看到一個現象以後,你有一些想法,這些想法本身不應該自我矛盾,就是真本身不可以發生矛盾,就像骨牌排好的時候,你推倒第一片,後頭的骨牌就應該會一個接著一個全部的倒下來,這個叫作邏輯,就是If A, then B, if B, then C…,就是前後連貫的很一致的連帶關係,這樣的真叫作「邏輯性的真理」,也許我們可以把它叫作真確,不能自我矛盾,要嚴密的演譯、要理性的分析,這是理性主義(Rationalism)強調的真。所以它的重點不在Correspondence(對應符合),它的重點在Coherence(統一連貫),就是整個串連起來是一致的,你不能前面講A,到最後是講B,這是第二種真理。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我指著信實的神說,我們向你們所傳的道,並沒有是而又非的。」(林後1:18)不能「是而又非」不能說這時候講這樣對,到那時候又講說這樣不對,那就是自己相矛盾,總有一個不對吧?不會兩個都對吧?這是第二個真,我把它叫作真確,應該是前後一致,是不能自己拆自己的台,自相矛盾的。
真誠:倫理性真理 Candidness
(坦誠表達、同理瞭解)
第三種真,就像是兩個小孩子彼此之間的真,沒有虛偽,「唉唷,你好醜唷。」「唉呀,你好漂亮。」就直接講出來,這個我們叫作「倫理性的真理」,或是「關係性的真理(Relational truth)」。我覺得這是耶穌所講的最重要的真,應該把它叫作真誠。坦誠的表達、同理的瞭解,人與人要進入愛的關係裡面,一定要用真,一旦是用假的,那你所愛到的不是我,而是我裝出來的一個假象,所以真誠和愛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這種真叫作Candidness(真誠)。我不戴面具,我在所愛的人面前,不給對方一個假象,我讓你他看到真正的我,就是我裡面的真我,而不是另一個理想的我。耶穌在這裡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或作:就是從惡裡出來的)。」(太5:37)表裡一致是真我,這種真的表現,就是真誠。
Ⅳ、兩種認識
對於這三個真(真相、真確、真誠),我們怎麼去知道呢?如果沒有人能夠知道的話,那這些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上帝給我們一個很寶貴的禮物,叫作大腦,我們是藉著大腦去觀察、去了解、去認識剛才所講的那三個真,這個我們叫作「知識論(Epistemology)」。認識的對象分為兩類,我用一張圖片來表示、來讓大家了解,這張圖片是德國浪漫派的畫家Friedrich畫的,他的畫作叫作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在霧海上的流浪者),畫一個人站在高山上,看到前面有霧有山。這張圖片很有趣,它有許多抽象的意義,我只講其中的一個意義,圖畫裡面有被看的山,有看山的人,可是畫裡的這個人又是被我們看的對象,畫裡的人有雙重的角色,他既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者,畫家有點要表示這樣的意思。我今天將以這個人為觀察者、山石雲霧為被觀察者來看:被觀察的山石雲霧都是物,我們稱之為客體(Object),看著這些東西的這個人,我們叫作主體(Subject),那我們人呢,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我們會想要認識別人或物這個客體(Object),又想要認識自己這個主體(Subject),在中文我們把客體稱作「物」,主體稱作「心」,你如何分辨「心」與「物」呢?
客體 (物):客觀觀察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自然律
主體 (心):主觀溝通 (卡揚格集體潛意識) 道德律
如果你要了解「物」,就要用客觀的觀察,才能夠看到客體的真相,透過眼睛的觀察,你能夠看到自然律,看到物與物之間有著很巧妙的關係。你會發現如果這個宇宙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真的很有秩序,祂把東西造的很巧妙,聖經說:「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所以神讓我們用眼睛去觀察宇宙的真相,可以去揣摩上帝,所以客體是藉由眼睛客觀的觀察而了解。另外對人呢、對這個心呢,我們還是可以去了解它,可是因為心是看不到的,我们只能等對方願意表達,就是要主觀的溝通,所以對主體客觀的觀察是不可能的,而主觀的溝通必須要對方願意表明他的心聲,他的嘴巴要打開,你的耳朵也要打開,一個願講、一個願聽,「心」彼此是互動的,「物」就不需要互動;「物」根本就不需要互動,只要你仔細的看,你就會看到一些東西,而「心」沒有辦法看到,一直要等對方(我們叫作啟示),等他願意自己把心裡面的事掏出來,而且你也願意聽,你才可以進入對方的世界去了解他,這種互相了解的關係,我們叫作「道德律」,人與人之間有很多我們覺得應該這樣、那樣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神是一位有規律的神,聖經說:「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羅1:19)所以神有兩個顯明,一個是在「物」,一個是在「心」,我們對神所造世界的認識,包括了客體和主體這兩方面。但是一些學者告訴我們說,我們雖然了解,但我們沒有辦法全部了解,這是物理學家海森堡(Heisenberg)告訴我們的,他發表了「測不準原理(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我們對物的了解,到最後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沒有辦法絕對的了解,因為那裡有一個跨不過去的鴻溝。那麼對人呢,就更不容易了,心理學家Karl Jung(卡揚格)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面都有一個集體潛意識,裡面有一個東西叫作Shadow,就是陰影或是黑暗的地方,連自己都不知道,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可能讓別人知道呢?那一部份就是我們不容易了解的部分。所以不管是對客體的了解,或是對主體的了解,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是有限的,而且會扭曲,特別是在主體「心」的了解上。
保羅的知識論:所知有限、模糊不清。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說到認識的問題,「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林前13:9)包括我今天所講的也有限(Limit),我們不可能講明全部,因著我們的有限,認知受到限制。第二個,不止有限,還不清楚,就是會扭曲、失焦,我們沒有辦法講的那麼清楚,「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林前13:12)所以我們在認知上面對兩個困境,一個是有限,一個是模糊不清楚。
Ⅴ、耶穌是真理
聖靈參透萬事(林前2:10 )
耶穌來了,祂說:「我就是真理」,祂大膽的向世人宣告,祂不只說「我是真理」,祂還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這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如果我們要了解世界的真相,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上帝的靈看透萬事,祂可以參透所有的事情,可以幫助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真相,不會被欺騙,「真理的聖靈來了,祂要引導你們明白(原文作進入)一切的真理…。」(約16:13)特別對基督徒來講,就是要讀聖經。但你如何明白聖經的教訓?這個真的意思你看的出來嗎?還是你把自己的意思讀進去?就是要藉由聖靈的幫助。「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林前2:10)耶穌是差派聖靈到我們當中的,聖靈可以幫助我們明白進入真理。
耶穌深知人心
第二個是人心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比較嚴重,我們自己內心的黑暗面,我們偽裝起來不要讓人家知道,或是你自己也不知道,假裝的太好了,自欺欺人,這個偽裝的部分聖經說:「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17:9)耶穌可以識透、耶穌可以知道你裡面有什麼東西,耶穌的愛也可以幫助我們願意去面對這些,我們才能夠活出一個真誠的真我,「也用不著誰來證明人是怎麼樣的,因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2:25)。耶穌是恩典和真理的來源,祂把神表明出來,「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聖經說:「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約1:17)恩典我認為就是愛,真理當然就是真,剛才哥林多前書不是說:「愛和真理一起歡喜」嗎?這裡是「恩典和真理一起歡喜」,恩典和真理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在愛的裡面,我們才敢把自己的真顯露出來,在真的關係中,我們的愛才可以越來越真、越來越親,所以愛與真理是要一起互動才可以實現的。
Ⅵ、我們的回應
追求真理的謙卑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回應呢?第一個,我們在「真」的面前,我們必須要降服、我們必須要謙卑,我們承認自己所知道的有限,也可能模糊,包括我們對聖經的了解,常常我們在講耶穌是真理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所了解的耶穌就是耶穌,這是問題的所在,我們也常以為基督教有真理,所有其它宗教都沒有真理,我不覺得是這樣,我相信其他宗教也有神所賜的真理在其中。追求真理的基督徒,只能說我「所了解」的耶穌,一旦加上「所了解」這三個字,就會加上我們的有限和模糊不明,這是我們必須要承認的「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8:2),所以我们在追求真理上要謙卑。
敬拜上帝的誠實
第二個,到上帝面前敬拜祂的人是裝不了的,因為上帝什麼都知道,所以到上帝面前來敬拜,最好是坦誠的到上帝面前來,「神是個靈(或無個字),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4:24)所以重點不在唱什麼歌、聚會的地方在哪裡、用什麼樣的儀式,重點是你在神的面前還有掩蓋嗎?你還有假裝嗎?還是你說:「神,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麼窩囊,我這個禮拜就是活的很差勁,但是我到祢的面前來。」耶穌告訴井邊撒馬利亞的婦人說:「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23節)我们敬拜神,要用「真」,以誠實來到神的面前,才能夠真的敬拜。
彼此相愛的落實
第三個,我們在與人的關係裡面,神要我们愛人如己,不要掛在嘴巴上面,所謂真,就是做出來,「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所以這個誠實和真就是行為,就是去做,不是只說,我們叫作言行一致,這是另外一個真,在生活上的真。
愛心裡說誠實話
最後一個,當你要跟對方講真話的時候,要記得,要把愛放在裡面,有一些話是真的,可是若沒有愛,那會很傷人的,若所講的話只是讓對方受傷,那根本就不是幫助他,所以聖經上說:「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弗4:15),恩典和真理、愛心和真話一定要配合,這樣大家才會長進,才可能進步。有人說:「用愛所講的真話不會被拒絕」,講真話有時候會被拒絕,是因為對方覺得受到傷害,他不感覺到你是在愛他,他覺得你是在傷害他,所以哥林多前書說:「愛和真是一起歡喜」,愛與真無法區分哪一個是主體,哪一個是客體的,二者是密切不可分的。
Ⅶ、結論:坦然無懼到施恩座前
主耶穌基督把愛帶到我們當中,讓我們敢面對自己的真,讓我們自己不需要再虛偽、再偽裝,我們在耶穌基督的愛裡面,才敢用我們的真來到上帝的面前尋求幫助,也可以坦誠的到我們所愛的人面前來,「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6)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親愛的主耶穌,我們常常活在虛假裡面,或者我們沒有小心的觀察,或者我們頭腦不清楚、糊里糊塗,以致於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假象,我們的思想常常自我矛盾,可是我們覺得最可怕的是,我們連自己都欺騙自己,我們不願意面對自己心中的黑暗面,我們在別人面前,甚至到上帝祢的面前,我們也用各種偽裝把自己包裹起來。主,當祢到世上來的時候,祢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主,我們多麼渴望祢那樣的愛來釋放我們,讓我們不需要活在虛偽的綑綁裡面,讓我們可以到祢的面前來,甚至到我們所愛的人面前,能夠敢於面對自己的真,在我們顯示自己的真的時候,我們用愛來包容,我們用愛來接納,自由的來表現自己,自由的來表達我們彼此的關係,自由說出我們對彼此的失望和鼓勵,讓我們在愛和真的當中一起成長,讓我們真的體驗到「愛與真一起歡喜」的喜樂,求祢的聖靈來釋放我們,讓我們得以自由,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愛的系列(十八):愛與公義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7.01.07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6a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新年恭喜。看到我們教會有什麼新的現象嗎?週報的尺寸變大了,色彩不見了,這是一個新的改變。今天我們還是要延續去年我們愛的系列講道,在我們信仰當中一個最重要的認識,就是愛與公義的關係,愛與公義有什麼關係呢? 一般來講,當我們講到公義的時候,我們常會想到司法,也常會用一個蒙住眼睛的女人手拿著天平圖片來說明,也是公義的一個代表,為什麼用天平來表示呢?因為公義與公平是有關係的。剛剛司會幫我們讀了今天的聖經,和合本跟現代中文修訂本完全一樣,就是愛是「不喜歡不義」, 這個翻譯大概是我所看到的翻譯裡頭意思最廣的,我覺得翻譯的不錯,英文我就有一些掙扎,至於不義這兩個字要怎麼把它翻譯會比較好呢?新欽定本聖經(NKJ)是Love does not rejoice in iniquity.,新修訂標準版(NRSV)是Love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新美國標準版(NAS)是 Love does not rejoice in unrighteousness.,我想中文本的翻譯和新美國標準版的翻譯最接近,這是涵括最廣的一個解釋。
Ⅰ、引言:物不得其平則鳴 (韓愈「送孟東野序」)
如果春天到了,你到山上去,會不會看到一幅流水潺潺的景象呢?山上溪流的水有聲音,為什麼我們茶杯裡面的水沒有聲音呢?有一句話說:「物不得其平則鳴」,因為山上不平,而我們的茶杯是平的,平面的水就沒有聲音,一旦有高有低有不平的時候,就會有聲音。「物不得其平則鳴」是誰說的?它是唐朝文臣韓愈寫的一篇文章叫作「送孟東野序」,孟東野是他的好朋友,被貶到一個小城,心中悶悶不樂,為了鼓勵他的朋友孟東野所寫的文章,第一句話就是「物不得其平則鳴」,,我們現在把它簡化為「不平則鳴」,意思就是人會不高興、會發怒、會發出聲音,就是因為不公平,這是上帝給每個人天生的一種感覺本能。當家裡面有一片餅乾,父母要把餅乾擘成兩半分給兩個幼兒的時候,其中一個會看對方的餅乾,說:「不對,他的為什麼比較大片?」但是你又不能用刀切的剛剛好大小,用手一擘,總是會差一點,我們會要求公平,這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要求,今天講道的重點就在這個不義不平,“不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Ⅱ、不喜不義
1、 希臘文:不義άδικίά (adikia)
希臘文叫作άδικίά(adikia),就是不公道、不公平,這個άδικίά英文打出來是adikia。
2、 英 文:
not rejoice in iniquity (NKJ)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NRS)
not rejoice in unrighteousness (NAS)
剛才我說過,英文的三個版本有不相同的意思,這個iniquity就是公平,wrongdoing就是有人做錯事情產生的不公平,代表一個動作,因為做了一件不對的事情,使得原本公平的變成不公平了,可是我覺得unrighteousness的意思最廣,不管有沒有動作,有時候什麼動作都沒有也是會有不公平、也是會有不對的,所以這裡有道德的意思(不對、不正確、不道德、不公義)。
3、 中 文:不喜歡不義 (和合本、現中修)
中文把希臘文的意思翻譯出來了,我想翻譯的不錯,不義代表的比較廣,不公平的狀況,不一定有不公平的動作。
Ⅲ、不義的種類
什麼叫作不義呢?羅馬書告訴我們很多不義的內容,羅馬書第一章29~31節說:「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或作:陰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或作:被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咦?不憐憫人也是不義啊,等一下我會更詳細的講。所以包括很多很多我們所做的事情,總括來講就是會讓別人受到傷害的事。為什麼愛就不喜歡不義呢?因為聖經說:「愛是不會讓人家受傷害,愛是不加害於人的。」所以在愛的狀況下就不會“喜歡不義”,因為不義會讓別人受到傷害,「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10)到底有哪些不義會讓人家受到傷害呢?
1、 行為不義:
a、 暴力攻擊 (Attack)
第一個是我們的動作、我們所做的事情,會讓人家受到傷害的就是暴力攻擊,聖經裡面暴力攻擊最有名的是掃羅王,大衛服事他,為他彈琴作音樂治療,可是掃羅王心裡面不高興,他的手裡剛好有武器,拿起手上的槍就想要把大衛釘在牆上,「掃羅把槍一掄,心裡說,我要將大衛刺透,釘在牆上。大衛躲避他兩次。」(撒上18:11)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是這樣子的,當心裡不高興,手裡握有攻擊對方的東西時,就用攻擊對方來表達自己的不高興,對方就受傷啦,當然還好大衛他年輕躲的快,躲了兩次都跑掉了,所以沒有被掃羅王釘在牆上。國與國之間也是一樣,哪一個國家軍力比較強勢,看哪個小國不順眼,就想了一個名目把軍隊派了過去,這個叫作preenptive strike,這是美國總統布希講的,意思就是「我不等你來打我,我先打你了。」為什麼?因為我看見你的臉色不對,好像要打我的樣子。所以當人手上握有攻擊對方的東西,或是拳頭、刀子、槍,任何東西,當你讓他覺得不舒服的時候,他就拿這個來攻擊無辜的對方,我想這就是不義,因為對方會受傷,這是第一個不義。我們叫作Sin of Commission(犯錯的罪),犯了一個不對的事情。
b、 見危不救 (Neglect)
第二種不義是行為上的乏善,耶穌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路10:30~33),強盜把一個路人打的很慘,經過的人共有三個,前面兩個看了一眼受傷的路人就走了,這兩個人有沒有不義?這兩個人什麼壞事都沒有做,他們只是沒有做好事而已,這個叫作「見危不救」,那個路人因為遇到強盜被打的半死,雖然你並沒有害他,但遇到這位落難急需要幫助的人,你沒有幫他,這算是不義嗎?耶穌說有一個祭司繞過去了,一個利未人也走過去了,最後我們知道故事的焦點是這位好撒馬利亞人,他去幫助這個可憐的路人,可是今天我覺得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個利未人,還有祭司,有張圖片裡的雕像很有意思,圖中的利未人看來還有一點良心,他的頭還轉過頭來,手托著下巴在思索,一副到底要不要幫助這個路人的樣子,祭司真的是掉頭就走,根本連看也不看一眼,祭司代表牧師,利未人代表長老,所以你就知道教會多糟糕,好撒馬利亞人代表未信主之人,是異教徒、是外族人,耶穌所講的比喻是很諷刺的,祂說:「祭師、利未人應該是最有愛心的人,居然表現的最沒有愛心。」那這樣算是不義嗎?是的。這個叫作Sin of Omission(乏善的罪),該幫助別人卻沒有做,聖經也看這個是不義,聖經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4:17)
2、 言語不義:
a、 陷害騙欺 Cheat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問題,是否在嘴巴上可能出問題,有沒有人因為言語讓人受傷害的?有的。這個人叫作inocchio(小木偶),他是言語的問題,言語的不義。當講不該講的話、不對的話、不誠實的話,作假見證,讓人家受害,還有誤導別人,小木偶的鼻子就會長出來,越變越長,聖經說:「不可無故作見證陷害鄰舍,也不可用嘴欺騙人。」(箴24:28)這是嘴巴犯的不義,說謊,我們常常為了很多動機,就說很多不誠實的話。
b、 咒詛惡語 Curse
有的人沒有說謊,但是說髒話,說一些你連打字都不好意思打出來的話,這個叫作咒詛惡語,就是要咒詛對方,就是要讓對方的心裡不舒服或是害怕,聖經說:「我們用舌頭頌讚那為主、為父的,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雅3:9)說咒詛或惡毒的話也是不義。
3、 經濟不義:
a、 矇混巧取 (Fraud)
另外有一個很大的不義是關於財物上的不義、經濟上的不義,我想這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不義,這是有關於錢的問題,為了要賺錢,就用一些假的東西當作真的賣給人家,不管是假鈔、假酒等等之類假的東西,來得到他要得的利益,這也是一個不公平的現象,你應該多少就用多少跟人家換,但是為了要佔便宜、為了要多賺一點,就偷金減兩,矇混取巧,「你的銀子變為渣滓;你的酒用水攙對。」(賽1:22)把不是銀子的東西摻在銀子裡面,酒裡加水,這也是一種不義,經濟上的不義。
b、 剝削榨取 Exploit
剛才所說經濟上的不義,是指拿了不應該拿的錢,而經濟上另外一種不義,就是應該給的沒有給,有一圖片,老闆坐在車裡把錢綁在釣竿上,告訴在前面努力拉車的員工說:「你再多走一點就有錢拿喔」,可是員工再怎麼往前走,錢都還是垂吊在前方拿不到,而老闆的車子卻能夠很高興的向前推進,這是剝削榨取,很多資本社會之所以能夠累積財富,就是用這個機制,讓人家替我做工作,幫我賺得越多越好,薪水卻是給付的越少越好,已經到剝削榨取的程度,應該給的沒有給,這是一個經濟上的不義,「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雅5:4)。
4、 制度不義:
更可怕的是,有一種不義,是找不到誰是不義的,這是在立法院造成的不義,就是制度上的不公義。我這次有機會帶我的孩子到牡丹鄉的排灣族原住民那裡去看了一下,聽他們說才知道,我們漢人(政府)在訂一些制度的時候,並未考慮到原住民的立場,他們說:「我們山上的土地規定是不可以買賣的,也不能夠抵押,因此銀行不願貸款給我們,什麼都不可以,我們沒有所有權,可是你們平地人都可以,我們要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只有到平地去做工。」所以他們有一陣子發起「還我土地」的運動。這些都是政府制訂的。這是我們原住民的弟兄的困境,他說:「我們根本走不出來嘛,你們在平地什麼都可以,這是你們漢人訂的法律,讓我們活不下去,我們有資源但是不能使用。」誰做錯?沒有人做錯。你要罵誰?不知道要罵誰。這是在制度上的不義,我覺得制度上的不義是今天世界上最可怕的不義,我們要求神幫助世界各國的立法機構在訂定任何制度的時候,會考慮到所有的人,避免因為這樣造成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形。
a、 受賄枉屈 Bribe
有的人得到好處,然後就把制度扭曲了,這個叫作賄賂,「…你們苦待義人,收受賄賂,在城門口屈枉窮乏人。」(摩5:12)
b、 岐視異己 Bias
有一圖片,圖片中的這些魚群什麼都對,就是顏色不對,因為別人是藍色的魚,牠是紅色的魚,所以所有的魚就把牠擠到一邊去,我們叫作bias或是Discrimination(歧視)。所有的少數民族(弱勢團體)在主要族群的面前都面臨這樣的不義,整個制度都一樣,只要你是少數,就會被邊緣化。整個社會的主要族群,應該要特別留意,在制度上,有沒有對那些比較少數的、被欺負的、被壓制的這些外國人(Foreign)、邊緣人 制定不義的規定,「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負他。」(利19:33) 岐視異己是另外一種不義。
5、 別人不義:
a、 沾沾自喜 Gloat
這個不義更特別,這個不義跟我沒有關係,這是別人的不義,也不是制度、也不是經濟、也不是行為,是別人的不義。當別人做了不義的事情時,我也會不義嗎?會的。耶穌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法利賽人和一個稅吏,他們都到聖殿去禱告,他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你禱告自己的問題就好,為什麼要把別人的不對拿來禱告呢,你們有沒有做過這種禱告,每次司會說:「我們大家有幾分鐘先為自己禱告」,你就開始為你的太太禱告:「希望她對我好一點,希望她以後更溫柔一點…」,太太就開始為先生禱告:「我的先生上個禮拜對我不好,我的孩子怎樣不好…」,我們都很會替人家禱告,禱告的都是人家的不好,都是把人家的不好拿來數落一番,「希望上帝能夠好好教導他,讓他乖一點。」這種禱告就是法利賽人的禱告,你講的不是誣告,你說的是事實,對方真的做了不對的事,可是你拿來把對方比下去,自己對自己講,或是對上帝講,別人的不義會變成你的不義,英文叫作Gloat,就是在那邊說:「哼,我比他好,他那麼糟糕,我還不錯。」這是法利賽人的不義,可是耶穌說,其實這個稅吏回家的時候,比法利賽人還要有義,因為至少他知道自己的不對而認錯,台語說:「生眼睛看別人」,他只會看別人的不對,忘了反省自己,因別人的不義沾沾自喜是一種不義。
b、 讒謗耳語 Slander
有的人不止把這樣的事情跟自己說、跟上帝說,他還去跟別人說,你們有沒有做過這種事情?跟你的好朋友說別人的是非,在背後說別人的閒話,讒謗耳語,英文叫作Slander。你不是捏造,那個人真的做了一件不對的事情,可是你很四處的去跟你的好朋友說,「那個人怎麼怎麼不對」,這也是一個不義,「在暗中讒謗他鄰居的,我必將他滅絕;眼目高傲、心裡驕縱的,我必不容他。」(詩101:5)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因著別人做錯事情沾沾自喜,甚至還傳講給別人聽,聖經說:「…愛能遮掩許多的過錯」(彼前4:8),希望我們了解這一點,別人做不對的事情,不管是誰,我們不需要去告訴無關的第三者,這個會變成你的不義,本來是那個人的不對,由於你這樣去講,就變成你的不對,因為上帝不喜歡我們說傳耳的話,在背後批評人、讒謗人。
Ⅳ、上帝的公義
1、 分配性公義 (Distributive justice)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一位公義的上帝,祂很注意公義的事情,上帝有三種公義,第一種公義我們稱作「分配性的公義(Distributive justice)」,上帝對於分配人類活下去的資源,上帝是很公平的,祂不分你是好人壞人,同樣都給,聖經說:「…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是很公平的,你沒有看過說,出太陽的時候只有基督徒的家有陽光,隔壁都沒有,或是下雨的時候,只有基督徒的農夫的田地有雨水,隔壁的田裡都乾巴巴的,如果上帝下雨,全部都下雨,這個叫作「分配性的公義」。,上帝是這樣的款待我們,可是我們人運用制度把它弄成很大的分配性不公義,成為今天世界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2、 報應性公義 (Retributive justice)
若有人做錯事情、欺負別人,上帝會把它重新公平處理,這個叫作「報應性的公義(Retributive justice)」,這是佛教很強調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就是因果律,基督教不是不講因果律,基督教不止是講因果律,上帝的公義除了把祂所創造的萬物公平的給所有的人可以享受以外,對於那些做不對事情傷害別人的人,祂要他們負責,讓他們有一天要為自己的行為付上代價,這個叫作報應性的公義,所有的法院所做的事情就是這個事情,希望這樣可以讓欺負別人的人減少,希望這樣可以讓彼此之間因傷害造成的不公平能夠減少。「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他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2:5~6)「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12:19)這叫作「報應性的公義」。
3、 挽回性公義(Transformative justice)
其實我們的福音最重要的不是這個報應性的公義,如果是報應性的公義,讓那些做壞事的人得到報應也就完了,上帝更進一步的是要把那些做不對事情、行不義的人挽回過來,這個我們稱作「挽回性的公義(Transformative justice)」,這是最特殊的,是基督教獨一無二的,既然要報應性的公義,又要把他们挽回,所以最後上帝就讓耶穌基督自己上了十字架,我們的福音的重點就在此,祂的目的既不是再分配上帝所造的資源,或是報應那些做不對的人,祂是希望那些做不對的人、那些行不義的人有機會能夠回頭,怎麼做呢?上帝讓耶穌基督幫我們付了這個代價,就是報應性的公義由耶穌基督承擔,讓我們有機會回頭,讓那些不義的人可以不再做那些不對的事情,是由於上帝替我們做了這樣的犧牲,使我們能夠改變自己,聖經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3:25)所以耶穌為我們作挽回祭,就是祂為我們承受了報應性公義的審判,如果我們願意相信祂的話,這叫作「顯明神的義」,也就是「因信稱義」的道理,這個義是很特別的,這個義裡面包含了許多的愛,如果上帝只在意公義的話,那就跟佛教一樣,誰做錯事情誰就被處罰,那就好了;如果上帝只是講慈愛的話,那麼所有做錯事情的人都不要受處罰,那樣報應性的公義就虧損了、就不存在了,人就可以隨便亂來,反正大家都不會被處罰,一方面上帝又要有報應,另外一方面上帝又要對我們這些犯罪的人表示慈愛,最後祂做所出來的就是十字架,為什麼我們把十字架放在我們信仰的中心,因為那是上帝的慈愛和上帝的公義所顯示出來一個最高的表現。
Ⅴ、我們的回應
1、 恢復資源公平分配機制
我們面對上帝這三種公義,應該怎麼回應呢?有個人叫作Bono你認識他嗎?,他是愛爾蘭人,是U2合唱團的一位主唱,他最近在全世界推行了一個運動,就是倡導經濟上分配性公義的恢復,他要求G8的成員國對那些非洲貧窮國家的債務必須給予某種程度的處理,不然世界上資源的不公道會越來越嚴重。上帝把大地的資源給所有的人類,我們把它搞成有的人很有錢,有的人很沒錢,到這樣的程度,我們怎麼樣讓它恢復呢?他講的其實就是聖經所講的話,也就是「禧年」的觀念,怎麼樣把資源公平的分配讓它恢復呢?怎麼樣把貧窮國家負債的鎖鍊打開(Breaking the chains of debt.)呢?聖經說:「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利25:10)聖年就是禧年,讓所有的人不必再背負債務,能夠得到自由,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這是最近在世界推動的一個很厲害的運動,回復上帝第一個公義――分配性的公義。其實我們是可以多少參與這樣的事情。
2、 建立司法公義審判體系
第二個就是報應性的公義,上帝再來以前,我希望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公義。我們台灣最近都在懷疑司法有沒有公正,難免大家會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司法有沒有獨立於政治?真的可以讓我們信任它是公正的審判、公正的恢復那個公義。我們希望台灣,聯合國、全世界,都有這樣的一個系統,那樣我們在受虧損時就不需要使用強力的手段來報仇、來要求回到公義,這個是我們可以努力去達到的,就是司法體系不被政治體系來控制、來影響,「你要在耶和華─你神所賜的各城裡,按著各支派設立審判官和官長。他們必按公義的審判判斷百姓。」(申16:18)在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裡,我們需要這樣的公義體系,才能維持社會的公平與和平。
3、 宣揚基督十架救贖消息
最後我們基督徒怎麼樣讓那些真的是不義的人能夠認錯,而能夠接受耶穌愛的恩典,被耶穌的愛所改變,我覺得挽回性的公義是更重要的,就是我們怎麼讓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恩典能夠宣揚出去,彼得前書第二章9節說:「…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這個是真的能夠改變人心,只有制度沒有辦法,如果法官也是一個徇私的法官,如果那些有才幹的,或是那些有資源的,他還是只考慮自己的話,你怎麼做都沒有辦法改變,除了人的心被上帝的愛改變,才有可能改變。
Ⅵ、結論:十字架是上帝公義與慈愛所激發出來永恆的光輝
所以要達到那個目的,最重要的是讓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愛來影響我們。慈愛和公義的關係,一直是很多人的心裡面不能解開的一個問題,因為若講絕對的公義,慈愛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只講慈愛,公義可能就受虧損,我想來想去,只有主耶穌的十字架能夠幫我們解開這個問題。其實真正的公義應該包含慈愛,不是只有報應,只有報應的公義是很冷酷的,如果你讓人家受傷你也會受傷,所以有人說:「Two wrongs do not make a right.」讓人受傷是不對的事情,你使那個讓人家受傷的人受傷,兩個人都受傷,不可能變成一個沒有受傷的,所以重點是你怎麼讓那個傷害能夠復原,所以Retributive justice(報應性的公義)是不夠的,我們需要Transformative justice(恢復性的公義)。我們更需要的是讓那個開始造成傷害的人,能夠被耶穌的愛摸著,而且被改變,我想這個是最根本的,這就是慈愛,這樣的公義其實是愛最高的表現,我們的信仰所講的正是這樣的一個愛,「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6:14)
希望我們新的一年有一個新的立志,能夠跟神說:主,在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幫助我,減少讓周圍的人受到傷害,不管是Sin of Omission或是Sin of Commission,在言語、行為、經濟或是制度各方面幫助我們。也許我們沒有在朝,也許我們並沒有可以建立制度這樣的一個權力,可是現在已經是民主時代,基督徒在這方面應該多一點點的參與,我們關心、我們禱告、我們要發出聲音,希望在朝掌權的人,在制訂所有制度的時候,能夠注意到那些弱勢的團體,那些在不對的制度下面受害的人,我們為這樣的事情禱告:「上帝我們感謝你,你是公義的上帝,為我們造出所有我們生活所需要的資源,公平的分給我們每一個人,只是我們人類的貪婪,把它造成資源極度不公義的情況,就是在全世界嚴重的貧富差距,特別是已開發國家,那些G8的國家,跟那些未開發或是正在開發的國家之間的落差,求上帝幫助,讓這個落差能夠盡量的減少,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來享用上帝所造的事物。也幫助我們,當我們台灣從幾十年前,處在很貧窮的國家,現在因著祢的恩待,我們已經成為比較富足的時候,讓我們也能夠紀念那些還在貧窮國家的人,讓我們自己也能夠過比較儉樸的生活。在經濟上我們能夠在意,怎麼樣恢復神祢創造宇宙的時候,所給的分配性的公義。也幫助每一個國家,特別是執政掌權的,在司法上,真的能夠建立一個讓大家都可以信服和公正的司法體系,不論是在台灣、在中國、在全世界,不是暴力、不是武力就能夠解決問題,是真正的公義。也願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愛,能夠讓我們每一個人,因為自私會傷害周圍的人這樣的心,能夠被你的愛所改變,讓挽回性的公義,能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來起作用、來轉化我們,謝謝主,讓我們今天以這樣的一個信息,開始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在新的年度開始的時候,祢告訴我們說:『愛是不喜歡不義』,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我們的說話、我們的行為,如果有讓我們周圍的人受傷的地方,求上帝幫助我們,減少這樣的事情。特別在大的制度上面,不管是經濟或是司法的制度,幫助我們、幫助全世界的領導者,真的是有公義的心,也有慈悲的心,能夠讓公平好像大水、好像江河一樣滾滾不停的遍佈在這個地面上,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6a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新年恭喜。看到我們教會有什麼新的現象嗎?週報的尺寸變大了,色彩不見了,這是一個新的改變。今天我們還是要延續去年我們愛的系列講道,在我們信仰當中一個最重要的認識,就是愛與公義的關係,愛與公義有什麼關係呢? 一般來講,當我們講到公義的時候,我們常會想到司法,也常會用一個蒙住眼睛的女人手拿著天平圖片來說明,也是公義的一個代表,為什麼用天平來表示呢?因為公義與公平是有關係的。剛剛司會幫我們讀了今天的聖經,和合本跟現代中文修訂本完全一樣,就是愛是「不喜歡不義」, 這個翻譯大概是我所看到的翻譯裡頭意思最廣的,我覺得翻譯的不錯,英文我就有一些掙扎,至於不義這兩個字要怎麼把它翻譯會比較好呢?新欽定本聖經(NKJ)是Love does not rejoice in iniquity.,新修訂標準版(NRSV)是Love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新美國標準版(NAS)是 Love does not rejoice in unrighteousness.,我想中文本的翻譯和新美國標準版的翻譯最接近,這是涵括最廣的一個解釋。
Ⅰ、引言:物不得其平則鳴 (韓愈「送孟東野序」)
如果春天到了,你到山上去,會不會看到一幅流水潺潺的景象呢?山上溪流的水有聲音,為什麼我們茶杯裡面的水沒有聲音呢?有一句話說:「物不得其平則鳴」,因為山上不平,而我們的茶杯是平的,平面的水就沒有聲音,一旦有高有低有不平的時候,就會有聲音。「物不得其平則鳴」是誰說的?它是唐朝文臣韓愈寫的一篇文章叫作「送孟東野序」,孟東野是他的好朋友,被貶到一個小城,心中悶悶不樂,為了鼓勵他的朋友孟東野所寫的文章,第一句話就是「物不得其平則鳴」,,我們現在把它簡化為「不平則鳴」,意思就是人會不高興、會發怒、會發出聲音,就是因為不公平,這是上帝給每個人天生的一種感覺本能。當家裡面有一片餅乾,父母要把餅乾擘成兩半分給兩個幼兒的時候,其中一個會看對方的餅乾,說:「不對,他的為什麼比較大片?」但是你又不能用刀切的剛剛好大小,用手一擘,總是會差一點,我們會要求公平,這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要求,今天講道的重點就在這個不義不平,“不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Ⅱ、不喜不義
1、 希臘文:不義άδικίά (adikia)
希臘文叫作άδικίά(adikia),就是不公道、不公平,這個άδικίά英文打出來是adikia。
2、 英 文:
not rejoice in iniquity (NKJ)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NRS)
not rejoice in unrighteousness (NAS)
剛才我說過,英文的三個版本有不相同的意思,這個iniquity就是公平,wrongdoing就是有人做錯事情產生的不公平,代表一個動作,因為做了一件不對的事情,使得原本公平的變成不公平了,可是我覺得unrighteousness的意思最廣,不管有沒有動作,有時候什麼動作都沒有也是會有不公平、也是會有不對的,所以這裡有道德的意思(不對、不正確、不道德、不公義)。
3、 中 文:不喜歡不義 (和合本、現中修)
中文把希臘文的意思翻譯出來了,我想翻譯的不錯,不義代表的比較廣,不公平的狀況,不一定有不公平的動作。
Ⅲ、不義的種類
什麼叫作不義呢?羅馬書告訴我們很多不義的內容,羅馬書第一章29~31節說:「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或作:陰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或作:被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咦?不憐憫人也是不義啊,等一下我會更詳細的講。所以包括很多很多我們所做的事情,總括來講就是會讓別人受到傷害的事。為什麼愛就不喜歡不義呢?因為聖經說:「愛是不會讓人家受傷害,愛是不加害於人的。」所以在愛的狀況下就不會“喜歡不義”,因為不義會讓別人受到傷害,「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10)到底有哪些不義會讓人家受到傷害呢?
1、 行為不義:
a、 暴力攻擊 (Attack)
第一個是我們的動作、我們所做的事情,會讓人家受到傷害的就是暴力攻擊,聖經裡面暴力攻擊最有名的是掃羅王,大衛服事他,為他彈琴作音樂治療,可是掃羅王心裡面不高興,他的手裡剛好有武器,拿起手上的槍就想要把大衛釘在牆上,「掃羅把槍一掄,心裡說,我要將大衛刺透,釘在牆上。大衛躲避他兩次。」(撒上18:11)直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是這樣子的,當心裡不高興,手裡握有攻擊對方的東西時,就用攻擊對方來表達自己的不高興,對方就受傷啦,當然還好大衛他年輕躲的快,躲了兩次都跑掉了,所以沒有被掃羅王釘在牆上。國與國之間也是一樣,哪一個國家軍力比較強勢,看哪個小國不順眼,就想了一個名目把軍隊派了過去,這個叫作preenptive strike,這是美國總統布希講的,意思就是「我不等你來打我,我先打你了。」為什麼?因為我看見你的臉色不對,好像要打我的樣子。所以當人手上握有攻擊對方的東西,或是拳頭、刀子、槍,任何東西,當你讓他覺得不舒服的時候,他就拿這個來攻擊無辜的對方,我想這就是不義,因為對方會受傷,這是第一個不義。我們叫作Sin of Commission(犯錯的罪),犯了一個不對的事情。
b、 見危不救 (Neglect)
第二種不義是行為上的乏善,耶穌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路10:30~33),強盜把一個路人打的很慘,經過的人共有三個,前面兩個看了一眼受傷的路人就走了,這兩個人有沒有不義?這兩個人什麼壞事都沒有做,他們只是沒有做好事而已,這個叫作「見危不救」,那個路人因為遇到強盜被打的半死,雖然你並沒有害他,但遇到這位落難急需要幫助的人,你沒有幫他,這算是不義嗎?耶穌說有一個祭司繞過去了,一個利未人也走過去了,最後我們知道故事的焦點是這位好撒馬利亞人,他去幫助這個可憐的路人,可是今天我覺得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個利未人,還有祭司,有張圖片裡的雕像很有意思,圖中的利未人看來還有一點良心,他的頭還轉過頭來,手托著下巴在思索,一副到底要不要幫助這個路人的樣子,祭司真的是掉頭就走,根本連看也不看一眼,祭司代表牧師,利未人代表長老,所以你就知道教會多糟糕,好撒馬利亞人代表未信主之人,是異教徒、是外族人,耶穌所講的比喻是很諷刺的,祂說:「祭師、利未人應該是最有愛心的人,居然表現的最沒有愛心。」那這樣算是不義嗎?是的。這個叫作Sin of Omission(乏善的罪),該幫助別人卻沒有做,聖經也看這個是不義,聖經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4:17)
2、 言語不義:
a、 陷害騙欺 Cheat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行為沒有問題,是否在嘴巴上可能出問題,有沒有人因為言語讓人受傷害的?有的。這個人叫作inocchio(小木偶),他是言語的問題,言語的不義。當講不該講的話、不對的話、不誠實的話,作假見證,讓人家受害,還有誤導別人,小木偶的鼻子就會長出來,越變越長,聖經說:「不可無故作見證陷害鄰舍,也不可用嘴欺騙人。」(箴24:28)這是嘴巴犯的不義,說謊,我們常常為了很多動機,就說很多不誠實的話。
b、 咒詛惡語 Curse
有的人沒有說謊,但是說髒話,說一些你連打字都不好意思打出來的話,這個叫作咒詛惡語,就是要咒詛對方,就是要讓對方的心裡不舒服或是害怕,聖經說:「我們用舌頭頌讚那為主、為父的,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雅3:9)說咒詛或惡毒的話也是不義。
3、 經濟不義:
a、 矇混巧取 (Fraud)
另外有一個很大的不義是關於財物上的不義、經濟上的不義,我想這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不義,這是有關於錢的問題,為了要賺錢,就用一些假的東西當作真的賣給人家,不管是假鈔、假酒等等之類假的東西,來得到他要得的利益,這也是一個不公平的現象,你應該多少就用多少跟人家換,但是為了要佔便宜、為了要多賺一點,就偷金減兩,矇混取巧,「你的銀子變為渣滓;你的酒用水攙對。」(賽1:22)把不是銀子的東西摻在銀子裡面,酒裡加水,這也是一種不義,經濟上的不義。
b、 剝削榨取 Exploit
剛才所說經濟上的不義,是指拿了不應該拿的錢,而經濟上另外一種不義,就是應該給的沒有給,有一圖片,老闆坐在車裡把錢綁在釣竿上,告訴在前面努力拉車的員工說:「你再多走一點就有錢拿喔」,可是員工再怎麼往前走,錢都還是垂吊在前方拿不到,而老闆的車子卻能夠很高興的向前推進,這是剝削榨取,很多資本社會之所以能夠累積財富,就是用這個機制,讓人家替我做工作,幫我賺得越多越好,薪水卻是給付的越少越好,已經到剝削榨取的程度,應該給的沒有給,這是一個經濟上的不義,「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雅5:4)。
4、 制度不義:
更可怕的是,有一種不義,是找不到誰是不義的,這是在立法院造成的不義,就是制度上的不公義。我這次有機會帶我的孩子到牡丹鄉的排灣族原住民那裡去看了一下,聽他們說才知道,我們漢人(政府)在訂一些制度的時候,並未考慮到原住民的立場,他們說:「我們山上的土地規定是不可以買賣的,也不能夠抵押,因此銀行不願貸款給我們,什麼都不可以,我們沒有所有權,可是你們平地人都可以,我們要怎麼樣都沒有辦法,只有到平地去做工。」所以他們有一陣子發起「還我土地」的運動。這些都是政府制訂的。這是我們原住民的弟兄的困境,他說:「我們根本走不出來嘛,你們在平地什麼都可以,這是你們漢人訂的法律,讓我們活不下去,我們有資源但是不能使用。」誰做錯?沒有人做錯。你要罵誰?不知道要罵誰。這是在制度上的不義,我覺得制度上的不義是今天世界上最可怕的不義,我們要求神幫助世界各國的立法機構在訂定任何制度的時候,會考慮到所有的人,避免因為這樣造成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形。
a、 受賄枉屈 Bribe
有的人得到好處,然後就把制度扭曲了,這個叫作賄賂,「…你們苦待義人,收受賄賂,在城門口屈枉窮乏人。」(摩5:12)
b、 岐視異己 Bias
有一圖片,圖片中的這些魚群什麼都對,就是顏色不對,因為別人是藍色的魚,牠是紅色的魚,所以所有的魚就把牠擠到一邊去,我們叫作bias或是Discrimination(歧視)。所有的少數民族(弱勢團體)在主要族群的面前都面臨這樣的不義,整個制度都一樣,只要你是少數,就會被邊緣化。整個社會的主要族群,應該要特別留意,在制度上,有沒有對那些比較少數的、被欺負的、被壓制的這些外國人(Foreign)、邊緣人 制定不義的規定,「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負他。」(利19:33) 岐視異己是另外一種不義。
5、 別人不義:
a、 沾沾自喜 Gloat
這個不義更特別,這個不義跟我沒有關係,這是別人的不義,也不是制度、也不是經濟、也不是行為,是別人的不義。當別人做了不義的事情時,我也會不義嗎?會的。耶穌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法利賽人和一個稅吏,他們都到聖殿去禱告,他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路18:11),你禱告自己的問題就好,為什麼要把別人的不對拿來禱告呢,你們有沒有做過這種禱告,每次司會說:「我們大家有幾分鐘先為自己禱告」,你就開始為你的太太禱告:「希望她對我好一點,希望她以後更溫柔一點…」,太太就開始為先生禱告:「我的先生上個禮拜對我不好,我的孩子怎樣不好…」,我們都很會替人家禱告,禱告的都是人家的不好,都是把人家的不好拿來數落一番,「希望上帝能夠好好教導他,讓他乖一點。」這種禱告就是法利賽人的禱告,你講的不是誣告,你說的是事實,對方真的做了不對的事,可是你拿來把對方比下去,自己對自己講,或是對上帝講,別人的不義會變成你的不義,英文叫作Gloat,就是在那邊說:「哼,我比他好,他那麼糟糕,我還不錯。」這是法利賽人的不義,可是耶穌說,其實這個稅吏回家的時候,比法利賽人還要有義,因為至少他知道自己的不對而認錯,台語說:「生眼睛看別人」,他只會看別人的不對,忘了反省自己,因別人的不義沾沾自喜是一種不義。
b、 讒謗耳語 Slander
有的人不止把這樣的事情跟自己說、跟上帝說,他還去跟別人說,你們有沒有做過這種事情?跟你的好朋友說別人的是非,在背後說別人的閒話,讒謗耳語,英文叫作Slander。你不是捏造,那個人真的做了一件不對的事情,可是你很四處的去跟你的好朋友說,「那個人怎麼怎麼不對」,這也是一個不義,「在暗中讒謗他鄰居的,我必將他滅絕;眼目高傲、心裡驕縱的,我必不容他。」(詩101:5)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因著別人做錯事情沾沾自喜,甚至還傳講給別人聽,聖經說:「…愛能遮掩許多的過錯」(彼前4:8),希望我們了解這一點,別人做不對的事情,不管是誰,我們不需要去告訴無關的第三者,這個會變成你的不義,本來是那個人的不對,由於你這樣去講,就變成你的不對,因為上帝不喜歡我們說傳耳的話,在背後批評人、讒謗人。
Ⅳ、上帝的公義
1、 分配性公義 (Distributive justice)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一位公義的上帝,祂很注意公義的事情,上帝有三種公義,第一種公義我們稱作「分配性的公義(Distributive justice)」,上帝對於分配人類活下去的資源,上帝是很公平的,祂不分你是好人壞人,同樣都給,聖經說:「…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是很公平的,你沒有看過說,出太陽的時候只有基督徒的家有陽光,隔壁都沒有,或是下雨的時候,只有基督徒的農夫的田地有雨水,隔壁的田裡都乾巴巴的,如果上帝下雨,全部都下雨,這個叫作「分配性的公義」。,上帝是這樣的款待我們,可是我們人運用制度把它弄成很大的分配性不公義,成為今天世界上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2、 報應性公義 (Retributive justice)
若有人做錯事情、欺負別人,上帝會把它重新公平處理,這個叫作「報應性的公義(Retributive justice)」,這是佛教很強調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就是因果律,基督教不是不講因果律,基督教不止是講因果律,上帝的公義除了把祂所創造的萬物公平的給所有的人可以享受以外,對於那些做不對事情傷害別人的人,祂要他們負責,讓他們有一天要為自己的行為付上代價,這個叫作報應性的公義,所有的法院所做的事情就是這個事情,希望這樣可以讓欺負別人的人減少,希望這樣可以讓彼此之間因傷害造成的不公平能夠減少。「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他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他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2:5~6)「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羅12:19)這叫作「報應性的公義」。
3、 挽回性公義(Transformative justice)
其實我們的福音最重要的不是這個報應性的公義,如果是報應性的公義,讓那些做壞事的人得到報應也就完了,上帝更進一步的是要把那些做不對事情、行不義的人挽回過來,這個我們稱作「挽回性的公義(Transformative justice)」,這是最特殊的,是基督教獨一無二的,既然要報應性的公義,又要把他们挽回,所以最後上帝就讓耶穌基督自己上了十字架,我們的福音的重點就在此,祂的目的既不是再分配上帝所造的資源,或是報應那些做不對的人,祂是希望那些做不對的人、那些行不義的人有機會能夠回頭,怎麼做呢?上帝讓耶穌基督幫我們付了這個代價,就是報應性的公義由耶穌基督承擔,讓我們有機會回頭,讓那些不義的人可以不再做那些不對的事情,是由於上帝替我們做了這樣的犧牲,使我們能夠改變自己,聖經說:「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3:25)所以耶穌為我們作挽回祭,就是祂為我們承受了報應性公義的審判,如果我們願意相信祂的話,這叫作「顯明神的義」,也就是「因信稱義」的道理,這個義是很特別的,這個義裡面包含了許多的愛,如果上帝只在意公義的話,那就跟佛教一樣,誰做錯事情誰就被處罰,那就好了;如果上帝只是講慈愛的話,那麼所有做錯事情的人都不要受處罰,那樣報應性的公義就虧損了、就不存在了,人就可以隨便亂來,反正大家都不會被處罰,一方面上帝又要有報應,另外一方面上帝又要對我們這些犯罪的人表示慈愛,最後祂做所出來的就是十字架,為什麼我們把十字架放在我們信仰的中心,因為那是上帝的慈愛和上帝的公義所顯示出來一個最高的表現。
Ⅴ、我們的回應
1、 恢復資源公平分配機制
我們面對上帝這三種公義,應該怎麼回應呢?有個人叫作Bono你認識他嗎?,他是愛爾蘭人,是U2合唱團的一位主唱,他最近在全世界推行了一個運動,就是倡導經濟上分配性公義的恢復,他要求G8的成員國對那些非洲貧窮國家的債務必須給予某種程度的處理,不然世界上資源的不公道會越來越嚴重。上帝把大地的資源給所有的人類,我們把它搞成有的人很有錢,有的人很沒錢,到這樣的程度,我們怎麼樣讓它恢復呢?他講的其實就是聖經所講的話,也就是「禧年」的觀念,怎麼樣把資源公平的分配讓它恢復呢?怎麼樣把貧窮國家負債的鎖鍊打開(Breaking the chains of debt.)呢?聖經說:「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利25:10)聖年就是禧年,讓所有的人不必再背負債務,能夠得到自由,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這是最近在世界推動的一個很厲害的運動,回復上帝第一個公義――分配性的公義。其實我們是可以多少參與這樣的事情。
2、 建立司法公義審判體系
第二個就是報應性的公義,上帝再來以前,我希望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公義。我們台灣最近都在懷疑司法有沒有公正,難免大家會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司法有沒有獨立於政治?真的可以讓我們信任它是公正的審判、公正的恢復那個公義。我們希望台灣,聯合國、全世界,都有這樣的一個系統,那樣我們在受虧損時就不需要使用強力的手段來報仇、來要求回到公義,這個是我們可以努力去達到的,就是司法體系不被政治體系來控制、來影響,「你要在耶和華─你神所賜的各城裡,按著各支派設立審判官和官長。他們必按公義的審判判斷百姓。」(申16:18)在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裡,我們需要這樣的公義體系,才能維持社會的公平與和平。
3、 宣揚基督十架救贖消息
最後我們基督徒怎麼樣讓那些真的是不義的人能夠認錯,而能夠接受耶穌愛的恩典,被耶穌的愛所改變,我覺得挽回性的公義是更重要的,就是我們怎麼讓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恩典能夠宣揚出去,彼得前書第二章9節說:「…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這個是真的能夠改變人心,只有制度沒有辦法,如果法官也是一個徇私的法官,如果那些有才幹的,或是那些有資源的,他還是只考慮自己的話,你怎麼做都沒有辦法改變,除了人的心被上帝的愛改變,才有可能改變。
Ⅵ、結論:十字架是上帝公義與慈愛所激發出來永恆的光輝
所以要達到那個目的,最重要的是讓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愛來影響我們。慈愛和公義的關係,一直是很多人的心裡面不能解開的一個問題,因為若講絕對的公義,慈愛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只講慈愛,公義可能就受虧損,我想來想去,只有主耶穌的十字架能夠幫我們解開這個問題。其實真正的公義應該包含慈愛,不是只有報應,只有報應的公義是很冷酷的,如果你讓人家受傷你也會受傷,所以有人說:「Two wrongs do not make a right.」讓人受傷是不對的事情,你使那個讓人家受傷的人受傷,兩個人都受傷,不可能變成一個沒有受傷的,所以重點是你怎麼讓那個傷害能夠復原,所以Retributive justice(報應性的公義)是不夠的,我們需要Transformative justice(恢復性的公義)。我們更需要的是讓那個開始造成傷害的人,能夠被耶穌的愛摸著,而且被改變,我想這個是最根本的,這就是慈愛,這樣的公義其實是愛最高的表現,我們的信仰所講的正是這樣的一個愛,「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6:14)
希望我們新的一年有一個新的立志,能夠跟神說:主,在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幫助我,減少讓周圍的人受到傷害,不管是Sin of Omission或是Sin of Commission,在言語、行為、經濟或是制度各方面幫助我們。也許我們沒有在朝,也許我們並沒有可以建立制度這樣的一個權力,可是現在已經是民主時代,基督徒在這方面應該多一點點的參與,我們關心、我們禱告、我們要發出聲音,希望在朝掌權的人,在制訂所有制度的時候,能夠注意到那些弱勢的團體,那些在不對的制度下面受害的人,我們為這樣的事情禱告:「上帝我們感謝你,你是公義的上帝,為我們造出所有我們生活所需要的資源,公平的分給我們每一個人,只是我們人類的貪婪,把它造成資源極度不公義的情況,就是在全世界嚴重的貧富差距,特別是已開發國家,那些G8的國家,跟那些未開發或是正在開發的國家之間的落差,求上帝幫助,讓這個落差能夠盡量的減少,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來享用上帝所造的事物。也幫助我們,當我們台灣從幾十年前,處在很貧窮的國家,現在因著祢的恩待,我們已經成為比較富足的時候,讓我們也能夠紀念那些還在貧窮國家的人,讓我們自己也能夠過比較儉樸的生活。在經濟上我們能夠在意,怎麼樣恢復神祢創造宇宙的時候,所給的分配性的公義。也幫助每一個國家,特別是執政掌權的,在司法上,真的能夠建立一個讓大家都可以信服和公正的司法體系,不論是在台灣、在中國、在全世界,不是暴力、不是武力就能夠解決問題,是真正的公義。也願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愛,能夠讓我們每一個人,因為自私會傷害周圍的人這樣的心,能夠被你的愛所改變,讓挽回性的公義,能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來起作用、來轉化我們,謝謝主,讓我們今天以這樣的一個信息,開始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在新的年度開始的時候,祢告訴我們說:『愛是不喜歡不義』,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我們的說話、我們的行為,如果有讓我們周圍的人受傷的地方,求上帝幫助我們,減少這樣的事情。特別在大的制度上面,不管是經濟或是司法的制度,幫助我們、幫助全世界的領導者,真的是有公義的心,也有慈悲的心,能夠讓公平好像大水、好像江河一樣滾滾不停的遍佈在這個地面上,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