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7日 星期日

講說上帝的大作為 -- 林鴻信 牧師

寫作於2005.11.27
作  者: 林鴻信 牧師
   經: 【使徒行傳二章1~11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一、 五旬節到了

主內弟兄姊妹平安。五旬節是一個歡喜的節慶,也是慶祝收穫的節日,它叫作五旬節,是因為從逾越節算起總共五十天,我們可以想像在五旬節之前,大約五十天,也就是逾越節的筵席,同時是耶穌基督的最後晚餐,他在逾越節前後,經歷了受苦、受死,第三天從死裡復活,然後向他的學生(也就是眾門徒)顯現,有四十天之久,那麼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應當就是從死裡復活過了五十天。聖經說:門徒聚集在一起,有經歷到奇妙的事情,有響聲有大風,有舌頭如火焰,這些響聲大風火焰,都是聖靈的記號,他們領受了舌頭如火焰,就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  這段經文我們讀了以後,真的覺得非常驚訝,我們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困難的就是語言的障礙,我們都有不同的背景,我們習慣不同的語言,但是那一天在聖靈的感動之下,語言的障礙被跨越了。但是我們可能比較少注意到的是,他們不只說起別國的話,在第11節有特別的記載,他們所說的只有一個內容,就是他們一起講說「神的大作為」。這個是個令人更驚訝的奇蹟,因為人與人不僅語言不同,還有價值觀的不同,你喜歡這個,我喜歡那個;你喜歡往東,我喜歡往西,我看許多教會總是吵吵鬧鬧,長老教會特別喜歡開會,要整合意見非常的困難,但是在那一天他們竟然同講一種話,就是「上帝國的話」。那一天聖靈降臨,我們可以說是教會的生日,有三千人信主,應驗了福音書的起頭,施洗約翰是用水施洗,耶穌基督要用聖靈來施洗,更應驗了從舊約轉成新約,一個改變世紀的大事。在舊約的時代,領受聖靈感動的不過是少數人(主要是先知),到了新約五旬節的這一天,是收穫的節日,是歡喜的節日,從這一天開始,凡一切相信的人,都可能領受聖靈,大大的感動,大大的作工,我們要稍微仔細來查考,這是怎麼發生的。 

二、揮別過去

在使徒行傳第一章我們看到門徒還不是很成熟,他們雖然經歷了復活的基督,他們雖然經歷了耶穌基督四十天對他們的教導,而後升天,但是在使徒行傳第一章10~11節記載,當耶穌基督升天的時候,他們還定睛望天,暗示著他們的留戀,暗示著他們對過去的不能忘懷,以致於有兩位穿白衣的使者提醒他們說:「加利利人啊,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這兩位使者提醒他們必須往前看,不是留戀過去。於是他們開始禱告,他們開始積極的尋找那個失落的使徒,也就是他們當中有一位出賣了耶穌,後來自殺了,他們在禱告當中,推選了另外一位,他們等待、他們聚會、他們禱告,於是在五尋節,大約十天之後,他們有許多的改變。最大的改變在我看來,不只是聖靈感動他們講出別國的話,而是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為了過節回到耶路撒冷,他們聽到門徒們所講說的內容都是「上帝的大作為」。我發現這裡是一個宣教的重要契機,也是被改變的信徒非常重要的轉捩點,當這些門徒開口說起別國的話來,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竟然願意改變自己,去講自己陌生的話語。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與講同樣話語的人在一起,我們總是喜歡跟我們文化相同、背景相同、習慣相同、興趣相同的人在一起,但是那一天他們被改變了,他們要調整自己,他們要適應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不同的人,為了福音他們願意改變,他們願意被改變,他們踏出去,開始講起他們不習慣的話,陌生的話,因為他們同樣要傳講一件事情,就是「上帝的大作為」。

三、馬偕的見證

我想到我們在台灣的教會,我們在台灣的基督徒,我們所領受的福音,也是這樣來的。一百多年前有許多的宣教師,他們同樣領受聖靈的感動,他們願意講他們不熟悉的話,他們學台語,他們學國語,他們願意到陌生的台灣,他們從加拿大、從蘇格蘭、從英格蘭來到台灣,這個豈是小事。1872年3月9日,加拿大宣教師馬偕進入淡水,他從北部進來,右手邊看到的應當是觀音山,左手邊就是今日的淡水鎮,他在船上,在他的日記上這麼說,他聽到上帝用比任何更清晰的聲音對他說:「這裡就是了。」(This is the land)我為此感動,他28歲而已,總共在台灣服事29年,他人生有過半,而且是人生最黃金的時段,奉獻給台灣。他彷彿初代的信徒一樣,經歷了聖靈的感動,聖靈的帶領,他開始講台灣話,他開始在台灣用台灣話來講說上帝的大作為,這在宣教的歷史裡是很少見的,他是一個人到淡水傳福音,他並沒有團隊。

在1872年的那一年,他開始學台語,他開始傳福音,他同時還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開始收學生。很奇妙的,第一年他的台語還講的不太好的時候,已經有一些人願意信主,更奇妙的是在那些信主的人當中,竟然就有人跟著他作學生,因為他一定要收學生,將來才會有同工。他在台灣的前十年,有一群學生老是跟著他,他們形成了一個學校,我們後來把這段時期稱作「逍遙學院」。因為這個學校沒有住址,馬偕走到哪裡,或在大樹下,那裡就是逍遙學院;或在廟口那裡,也是逍遙學院;或在海邊,那裡就是逍遙學院,一直持續到十年之後,才有第一座建築物,也就是今天的「牛津學堂」。我們可以在真理大學仍然看到這座十年後的建築,但是馬偕在他的自傳中表達了,他心目中的學校是最早的那一所,是沒有住址的,是沒有屋頂的,是1872年就開始的。我們也發現馬偕不只很早就開始辦神學教育,而且他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從他的自傳中我們看到,他第一個學生叫作嚴清華。他為了幫助他的學生嚴清華,能夠在靈性上有所突破,他帶他從淡水過河到對岸的觀音山,爬上觀音山,為了讓他能從觀音山頂,俯看大自然的美景,使靈性上有所突破。那個時候爬觀音山非常的困難,並不像今天車子可以開到半山腰再往上走,他們是從山下一早起來往上走,很多地方是沒有路的,必須將這些草木斬開,他們的身上充滿了汗水,甚至被草割傷流血。他說嚴清華一時不能夠明白,為什麼老師這麼早帶他到山上,於是他就在山頂,與嚴清華同唱詩篇一百篇,還有我們待會兒要唱的「我認救主,不怕羞恥。」在山上,詩篇聖詩的啟蒙,瞬間感動了嚴清華,他彷彿看到聖靈開啟他的心,讓他那一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偉大的上帝,上帝的奇妙,他開始能看能聽,在上帝所創造當中的信息。

當我每次看到這個故事我心中就在想,我作為一位神學院的老師,我會願意為學生付出那麼多嗎?你想我做的到嗎?我覺得我實在是離這樣的愛心很遠,何況馬偕對嚴清華來講,是完全的異族人、是異邦人、是異鄉人。如果更正確的比擬,我們當中有誰願意到非洲,去對非洲的年輕人傳福音,帶他們信主之後,再帶他們當神學生,而且在他們作神學生的時候,還帶非洲青年去爬山,只是為了開啟他的靈性,哇!這真的是成本特別高的神學教育。我真的感受到這裡面如果沒有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講的聖靈的感動和催逼,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哪裡來這麼大的愛心?

馬偕在台灣服事了幾十年後,他的身體開始不好,於是他決定回加拿大兩年,作一個調養。1893年他回去,1895年按照他原訂計畫,他要再一次的來台灣,但是那一年,是台灣歷史上的大事發生了。那一年清朝和日本戰爭失敗,簽署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6月2日,日本軍隊開始從北部接收台灣,從北到南,台灣到處有戰爭,這場戰爭延續大約十年左右。我們很難理解,很難想像的,就在戰亂的那一年,馬偕全家10月16日從溫哥華出發,全家上船準備來到動盪不安的台灣。我深深的感覺到那是死亡之旅。弟兄姊妹,從一個平安沒有戰事的加拿大故鄉,到遙遠卻充滿戰爭陰影的異鄉台灣。一直到今天,我們也是看到台灣人,只有從台灣走向溫哥華,哪有從溫哥華走向台灣的,何況是眼睛看得到的戰爭已經在發生。就算馬偕他們再勇敢,頂多以我們所能夠推想的人的極限,或許他們夫婦願意,他們很可能把小孩留在加拿大,要是你,你會不會這樣做?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竟然看到全家大大小小沒有一個留在加拿大,全部都來台灣,馬偕說:「我們不害怕,我們的信心在於永遠的上帝。」其實我相信,其實他心中已經有預感,這是他最後一次離開加拿大,因為他的身體已經非常不好,過了六年,他就去世了。

在馬偕去世的前一年,有一段重要的史料,台灣中部有兩位很有名的宣教師,梅堅霧牧師,還有蘭大衛醫師。他們兩位到淡水去拜訪馬偕,梅堅霧牧師留下了一段記事,他說:「我們來到淡水以後,天天講話講不停,通常在這個情況之下,令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來到台灣的日常生活資訊的飢渴。」弟兄姊妹,在這句話的背後,我感受到一種很深的孤單。梅堅霧和蘭大衛兩人都是高級知識份子,梅堅霧有得到蘇格蘭所授予的榮譽神學博士學位,他是一位大學問家;蘭大衛是一位醫師,而且他在醫學理論上,也很有貢獻;馬偕則是一位好學不倦的宣教師。他們來到遙遠的台灣,離開自己的家鄉,特別是離開西方他們所熟悉的知識圈子,那是何等的孤單啊!所以他們相遇以後,天天話都講不完,因為在台灣太孤單了。梅堅霧又說:「我們已經見過馬偕,今天晚上還要安排與他喝茶,他讓我們聯想到,漂流荒島的魯賓遜。」為什麼他們看到逝世一年前的馬偕,會想到魯賓遜呢?他說:「應該是他長久的居住在海外,他是如此徹底的沈浸在福爾摩莎,以致於他那個蘇格蘭的樣子,已經模糊掉了,看不出他的蘇格蘭背景。」不只這樣,他說:「馬偕講話的腔調,聽不出是蘇格蘭音,或者加拿大音,很可能他在台灣台語講太多,連他的英語都開始不標準,開始模糊了,不知道他是蘇格蘭背景的加拿大人。他的臉呈現的是黃胴色,可能是日曬的關係,也可能是與台灣人長期的參與投入,以致於他不再像白人,他像黃種人。」整體而言,梅牧師說:「他看起來就像是孩童心目中宣教師的模樣。」這句話暗示著就像卡通人物一樣,看起來很誇大的陌生,很誇大的變形,看不出是一個西方人,因為他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到台灣已經徹徹底底的融入,最後他說:「蘭大衛和我,都被馬偕對台灣人的專注和奉獻深深的震撼。」我們真的看到,我們今天能夠作為一個基督徒,在北部有這樣多的基督徒,是因為當年曾經有這樣的宣教師,他們愛台灣是用基督的愛,他們願意講陌生的話,來到陌生的環境,用生命來講說「上帝的大作為」。

四、包珮玉牧師的見證

在今年的畢業典禮,台灣神學院有授予榮譽神學博士給另外一位宣教師,包佩玉牧師(Miss Elizabeth J. Brown.)。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可能對她完全不認識,也因此我們特別覺得很可惜和遺憾,因為她像馬偕一樣的愛台灣。馬偕28歲來台灣,總共在台灣服事29年;她27歲來台灣,總共在台灣服事28年。她來的時候還是一個27歲的小姑娘,離開的時候已經是一位55歲的中年婦女,她來台灣或許我們不大熟悉,是因為她站的角落都是比較偏遠的角落,她有16年在南部作學生工作。從1977到1984年,在我們長老教會總會跟當時的國民政府當局有很多的緊張衝突和壓力之下,她擔任總會的助理總幹事,在最困難的時候,沒有人敢去的地方,她為我們教會挑起了重任。她還有一段跟台灣神學院很特殊的關係,因為她只受過短暫的宣教師訓練,她是一面在台灣當宣教師,一面念神學,她所念的學校就是台灣神學院。她在台灣神學院前後總共13年,從學生一直到畢業,一直到擔任院牧,擔任老師,一直到1989年,為了一些無奈,一些教會的軟弱,她含淚離開台神。她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把它翻譯出來才發現,從這篇文章裡面,我經歷了許多以前我所不知道的,原來她對台灣神學院的瞭解,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本地人。她也體驗到神學課業的繁重,她常常在午餐的時間,在辦公室拼命的打研究報告;她在搭公車的時候,心裡在想的是希臘文的單字;她在為總會出差的時候,在機場寫教會歷史的報告。因此當她成為我們的院牧的時候,她融入的很深,她不只牧養學生也,牧養我們的教職員,她跟沒有信主的工友在一起,當沒有信主的工友母親去世的時候,他們不是基督徒,全家圍在那裡守夜,她一位英國人,也去探訪這個家庭,坐在棺材邊,整個晚上落淚。除了她的工作時間之外,她把晚上也開放給學生,她在晚上的辦公室等著學生來找她談話,但是在神學院很狹窄的環境中,一開始學生不敢進去,因為進去以後就會變成全校耳語的材料,所以她就貼出一個公告說:「歡迎大家進來一起研究英文。」讓學生有一個藉口,可以帶著英文書或英文資料,進到她的辦公室,但是她說:「許多學生帶著書進來,但是從來沒有翻過。」進去以後就開始談他們的信仰問題、生活問題、靈性問題;她說還有一個年輕人進到她的辦公室,一坐下來就開始嚎啕大哭說:「這是我在神學院裡面所能找到唯一能夠哭的地方。」

她離開台灣神學院有很多的不得已,我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就是因為我們教會的軟弱,神學院的軟弱,我們對待外國的宣教師,遠遠不及我們對自己,因著我們的軟弱,一再地縱容許多的不義。一直到她離開以後,她的心還是只有台灣神學院。55歲那一年,她離開台灣,她加入了英國李資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在那邊擔任院牧。每年李資大學的畢業典禮,她說約克大主教,就是聖公會最崇高的大主教,會穿上莊嚴隆重的主教禮服,也因此她作為李資大學的院牧,她必須在畢業典禮帶領大家禱告講道,也因此她必須在眾人的面前出現,那個大學的畢業典禮非常的隆重,因為約克大主教都來了。所有的人都穿上學術禮服,有的牛津的,有的劍橋的,有世界各地名校的,在花花綠綠許多漂亮的禮服當中,而她所穿的是令人側目,令人看不懂的禮服,就是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禮服,她覺得每次她穿起了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禮服,在這些許許多多名校的禮服當中,她感覺到非常的榮耀,非常的歡喜,每年她都穿台灣神學院的禮服,參加李資大學的畢業典禮。當我在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記得我把它放在電腦裡的一個檔案,過了好多年我想去找,一下子找不出來,因為我把那個檔案的檔名記成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後來找了很久終於找到,原來她的文章的名字只不過是平鋪直述說「生命中在台神的日子」,我才發現我讀了她的文章以後,我被她感動,我發現她不只是「生命中在台神的日子」,而且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也因此我在週報的牧函上有簡單的這樣寫著,有人問說:「哪一間神學院最好?」你說呢?我是台灣神學院的院長,我到底要怎麼回答?如果我輕易的回答:「台灣神學院」,我的份量夠不夠?我發現這個簡單的問題,不是容易能夠回答的。包佩玉牧師給我們一個非常美好的見證,「哪一間神學院最好?」就是當你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投入的神學院,就是最好的神學院。也因此對包佩玉牧師來講,台灣神學院當然是最好的神學院;對馬偕,最好的神學院,自然也是台灣神學院。也許我們稍微擴大應用一下,我請問一下,哪一間教會是最好的教會?你說呢?是哪一間?你能不能說和平教會?因為我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投入在這間教會,因為我在這間教會裡面經歷到上帝的愛,讓我能夠願意改變自己,一起講說「上帝的大作為」。

五、教會的未來

在1895年,馬偕留下了他的自傳,也挑戰我們(算起來已經是一百一十年前),他挑戰我們台灣的教會,是不是應當也要從事海外宣教?一百一十年前,親愛的弟兄姊妹,我請問這一百一十年來我們的教會有沒有從事海外宣教?我覺得我們在這方面好像還沒有開發,一百一十年前馬偕從加拿大來到台灣,今天我們可以見證願意從台灣去哪裡?我們台灣神學院是在一個宣教的背景來設立的,也願意在宣教的處境,來從事神學教育,我期待我們的神學院繼續的向前走,也能夠呼應海外宣教的需要,我們也能夠有宣教師,從台灣教會到海外,所以我邀請我們和平教會一起來參與海外宣教的事奉,也看到,如果我們一百一十年還不懂得回饋的時候,這個福音就可能會在我們當中逐漸的萎縮,「白白得來,也要白白捨去。」這一百一十年來,我們還經歷的另外一件事情,從1872年的逍遙學院一直轉成今天的台灣神學院,這期間總共有三個階段,也可以說第一個階段就是在淡水,前十年沒有住址,第十年開始有一間建築物。第二階段大約在1907(1908)年,也差不多在一百年前,我們從淡水遷到台北,因為那個時候已經看到北部的發展重心是台北市,而不是淡水。結果在1955年, 我們又從台北轉向今天的嶺頭,因為50年前,台北市已經發展得很快,所以當我們轉到台北市的中心地帶,也就是今天的台泥大樓,雙連教會附近的台北神學校那一塊,已經不太能夠適應這個都市的環境,所以我們50年前又轉到今天的嶺頭山上,仰德大道二段二巷20號。但是我們今天也同樣感受到很大的催逼,我們能夠在優美的環境中不斷的享受,而忘掉台北市多少人沒有信主嗎?你知道今天整個台北市,以長老教會在台北市的處境,你知道我們在傳福音是增長還是退後的嗎?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有一位研究生作了一個非常紮實的統計,他說在整個台灣所有的基督徒當中,每三個基督徒當中有三個長老教會的信徒,但是到了台北縣市的時候掉下一級,台北縣市的平均是每六個基督徒裡面有一個長老教會的信徒,當不把台北縣算進去,只算台北市,你知道多少基督徒當中有一個長老教會的信徒嗎?九分之一。換句話說,我們在台灣已經看到,在都市,長老教會的發展逐漸的在退後,你可以說一百多年前,整個台北市根本所有的基督徒都是長老教會的信徒,百分之一百,怎麼會一百年後,掉到將近十分之一呢?我們也發現今天在台北的許多長老教會,一百年來根本沒有什麼發展,沒有什麼開拓,在台北市最熱鬧的地方――東區,沒有長老教會。在台北市人口密度最高的永和市,教會大約有六十間,長老教會只不過三間,而且都是老長老教會,你看到那個教會還走在當年的那個河邊,因為是馬偕走淡水河進來,都在河邊啊!對不起,我不要點教會的名字了,這些在河邊的老教會,有繼續的拓展嗎?我們都市宣教好像也交白卷呀!弟兄姊妹,來到和平教會,我心中很迫切,因為我期待我們的教會會成為一個宣教的教會,我們不只看到海外宣教,也要看到都市的宣教,我們和平教會這些年來,我們的增長有多少?我們開拓了多少教會?我們帶領多少人信主?我知道我們正在成長當中,我們也在向前發展,但是我們要回到聖經當中去尋找聖靈的感動,求那曾經感動初代使徒的聖靈,也同樣感動我們。

以下容許我用短片對台灣神學院作一個簡單的報告:

「蔚藍的天空,青翠的樹木,古典的建築,優美的環境,在這裡孕育了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台灣神學院。1872年,加拿大籍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博士來到台灣,在觀音山上他舉目觀看淡水周遭的青翠山巒時,上帝用清晰的聲音對他說:This is the land(此地就是了)。就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馬偕奉獻了他的一生,也成為他最後的住家。他為人拔牙、徒步傳教、建立教會,更為了台灣這片福音沙漠地的需要,他招收門徒,迎接宣教使命。初期在大榕樹下,以藍天為屋頂的逍遙學院開始;到1882年,興建了牛津學堂教授神學醫學;1914年,為向都市宣教,從淡水搬遷至雙連,取名「台北神學校」;直到1955年,再將學校遷到幽靜的學習環境,陽明山嶺頭,也就是現在的「台灣神學院」。這一百多年來,台灣神學院為福音禾場培養一代又一代的上帝工人,它的存在就是為了宣教,在培養多元宣教人才的使命中,學院設有神學研究所、教會與社會系、教會音樂系、以及裝備地方教會信徒的神學系;在對上帝有信,對人有愛,對土地友情的教育理念上,學院中每一位委身的神學生,不僅在神學,專業領域上學習與研究,並且透過禮拜、靈性小組,團契生活、宿舍生活、營會活動、宣教操練與教會實習,來裝被自己成為身心靈健全的服事者。近年來,學院努力培養更多優秀師資,邁向宣教與國際化。從去年到今年,學校硬體設備有許多改善的工程;有老師與學生的宿舍更新;聯合辦公室與老師研究室的整建,這都是來自眾教會弟兄姊妹的奉獻與代禱。特別在今年,學院即將進行圖書館擴建工程,預算總數需要650萬,更加需要你的支持關心,有了完善的硬體設備與師資,我們更需要優秀的學生,台灣需要福音的使者,你聽到了嗎?This is the land(就是這裡)。有人問哪一間神學院最好?我們要說,當你用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投入的神學院,就是最好的神學院。每一個台神人,願意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給台神,獻身與主,也體驗到在台神的日子,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邀請你一同來建造最美好的神學院。」

容許我口頭再補充幾件事情。第一點,非常感謝我們和平教會的弟兄姊妹,因為去年貴教會的奉獻,就我所知道應該是全台灣最高的。我很感謝主,我們並不是最大的教會,但是在支持神學教育上給我們這麼大的幫助,我們也希望在未來的一年,弟兄姊妹能夠繼續關心神學教育。我從去年開始接任台灣神學院的院長,最沈重的負荷可以說就是財務,因為我一上任開始接受院務,就發現我們歷年來所結欠的赤字是2300萬,在這一年我們勉強的走過來,感謝主的是我們還可以收支平衡,但是財務的壓力,實在一點辦法都沒有,再加上我們未來的一年,有一個龐大的開支,就是我們要將圖書館擴建,因此再一次的請求弟兄姊妹,在禱告當中紀念我們。
第二點,就是剛剛我有提到,我們期待的是都市宣教也能夠有所參與。但是我們的位置,在那漂亮的嶺頭,大概是離都市太遠了些,因此我們也在禱告中尋求,一直到最近,我們積極的申請,希望能夠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我們要開分院。我希望50年前我們知道,這個都市發展不利於學校的發展,所以我們遷到比較安靜的嶺頭,但是50年後,願 主給我們跟教會一起看到這樣的異象,我們需要再一次的進入都市,因為台北市還有那麼多的人還不認識耶穌基督,在你今天所拿到的資料(院訊、奉獻袋、收支出表等),你一看就曉得,除了歷年來的結欠之外,許多的事工需要推動,希望我們弟兄姊妹在禱告當中互相紀念。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謝謝你在過去一年來,讓我們經歷到教會與神學院都是奉你的名所設立,也在你的愛裡面成長。主,我們更加感謝的是,你曾經在一百多年前差遣了那麼多的宣教師,見證了聖靈的大能,跨越了種種的界線,來到我們台灣,把福音與基督的愛傳給我們。主,我們所懇求的是,今天這位在當年做工的聖靈,仍然做工在我們弟兄姊妹心中,讓我們也能夠願意改變自己,願意經歷到主你的帶領之下,我們一起傳講上帝的大作為。主,在這個世代,願你祝福帶領教會神學院,繼續的走這條路,『白白的得來,白白的捨去。』禱告感恩奉靠耶穌基督聖名,阿門!」

2005年11月20日 星期日

管家系列(十):自己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1.2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羅馬書七章15~25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最大的誡命有幾條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在管家系列我們曾講過工作、休閒、恩賜…….等等。其實神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就是我們這個人,我這個人要怎麼管理?怎麼作好管家?我跟自己的關係怎麼樣才是最好?這也是神學上一個很大的議題。在一大群黑白的企鵝當中,只有一隻有顏色,牠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是誰?到底什麼叫作自己?我跟自己的關係怎麼樣才對?怎麼樣才好?」有一個律法師請教耶穌,說:「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才是最大的?哪一條最重要?」(太22:36)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37~39節)  這樣的回答引起了一些討論,到底耶穌的回答裡面講到幾條誡命?一條?兩條?還是三條?既然祂說最大的誡命,有的人說是一條,這一條就是愛神(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可是耶穌馬上講到其次,其次是什麼?其次是愛人。好,那我們就說是這兩條吧(愛神愛人)。可是有一條藏在裡面,是耶穌沒有明講的,就是愛自己。所以這裡有神、人、己,因為愛人如己,那麼很明顯的,一個人不會愛己,他就不知道怎麼愛人,因為愛人要如愛己一樣,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一部份――愛自己。  

Ⅱ、認識自己 (Socrates)

我們真的不會愛自己嗎?還是每一個人都懂得愛自己呢?問題在這裡,什麼叫作自己?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一直持續有人在思考,第一個提出這個問題的是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為了問這個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甚至選擇死亡,因為他一直在尋求自己,要活出自己,結果讓雅典的市議會很頭痛,因為他每次提出來一個新的想法,都會造成大家的混亂,所以市議會開會要他決定:「是選擇被驅逐出境呢?還是選擇飲毒酒自殺?」結果他選擇飲毒酒尊嚴而死。  這張圖描述的就是他最後選擇喝那杯毒酒,為了要維護自己。所以「己」很重要,不能夠被政治或大家的決定所左右,所以他拒絕選擇自我放逐以求生,他寧可選擇飲毒死亡。蘇格拉底為什麼會變成哲學家?聽說是因為他有一個很凶悍的老婆,當他決定選擇死的時候,他的老婆就決定離開他了,他的學生都哭的很傷心,只有兩個人還沈得住氣,一位是柏拉圖,另一位是Crito克里托。蘇格拉底強調〝人要活出自己〞,他講了一句話:「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人們一直在尋找,〝到底自己是什麼〞?〝Self〞是什麼的答案。 

1、原我、自我、超我 (Sigmund Freud)

第一位提出來還被人家記得的就是精神科的老鼻祖Sigmund Freud(佛洛伊德),他說:其實要認識自己不是那麼簡單的,自己是很複雜的,他就引用冰山做比喻,海面上看的到是一小塊,但海面下有十分之九是看不到的,然而自己是包括這上面和下面兩部分,海就把冰山切成三部分,一部份是一直看得到的,叫作「意識」。一部份是永遠看不到的,一直在海面下的,這個叫作「潛意識」。可是還有一部份是介於海面上下浮動之間,有時候看得到,有時候看不到,他把它稱作「前意識」。他認為我們的自己是住在這三層(樓)裡面,怎麼住法呢?他就把自己分成三個區域來講,有一個完全住在地下室,他把它稱作「原我」(Id)。這個「原我」只有一個原則,就是要爽快就好。一歲的時候當我們開始對外界環境有認知感覺的時候,自我(Ego)就產生了。「自我」所要考慮的是自己與現實的世界的關係。差不多到五歲的時候,小孩子又由於父母的教導產生是非善惡的分辦能力,那就是〝超我〞(Super ego)。這是佛洛伊德的理論。「超我」所考慮的是完美原則,百分之一百,絕對的對,所以「超我」是道德,「原我」是慾望,「自我」是理性,這是一般人瞭解的佛洛依德理論。佛洛依德發覺〝自己〞不是那麼單純,自己裡面是很複雜的,它們會吵架,怎麼吵架?在中間的地方,「超我」會跟「原我」吵架,「自我」也會被拉進來,「自我」還要考慮外面的世界是怎麼回事,所以「自我」最麻煩,最後「自我」要作決定,到底要怎麼辦?這就是佛洛依德所認為的〝自己〞。

2、頑童、耆老、陰影 (Carl Jung)

他的學生Carl Jung(容格)認為不只是這樣,他到印度去研究宗教,想要把宗教的經驗和自己連起來,Carl Jung認為其實我們的自己,它有看得到的部分,但也有看不到的部分,看得到的部分我們可以說是一個調皮的小孩,他每天很快樂的嘻嘻哈哈,可是裡面好像還有一個有智慧但是行動緩慢的老人,這個老人代表智慧,這個小孩代表的是活力快樂幽默,但是不要忘記還有一大塊,就是你也不喜歡,不要知道的部分,就把它放在「陰影」(Shadow)裡面,這是Carl Jung所說的自己。他說人還不只這樣,上帝造人還造男造女,所以就更複雜了,裡面的男性面叫作Animus,女性面叫作Anima,也就是說男性有女性面,女性也有男性面。但不管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有自己的陰影,,有一些人慢慢的可以接受自己的陰影,彼此可以活在一起,有一些人則一生都和自己的陰影在打架,一直拒絕承認自己有陰影,可是更複雜的是,每一個男人裡面有一點女人,每一個女人裡面有一點男人,這是Carl Jung提出的,所以人性就變得非常的複雜。

3、好我、惡我、非我 (Harry Sullivan)

接下來是佛洛伊德的學生,他叫作Harry Sullivan(蘇利文),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面,一個是小天使,一個是小魔鬼,小天使就叫作「好我」。小魔鬼就叫作「歹我」。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就是以彼得為代表),就是「不是我」(非我),「非我」就是比「歹我」更歹,歹到不敢承認那是我。所以每個人裡面都有三個我,一個是「好我」,一個是「歹我」,另一個是「非我」,「非我」是比「歹我」更糟糕,我們連承認都不敢承認,看它都不敢看它,也就是Carl Jung講的「陰影」(Shadow),它根本是被我們放到佛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裡面那個部分。

4、公開、隱私、盲點 (Johari Window)

後來有兩位加州大學的心理學家,一位叫作Joseph Luft(約瑟魯夫特),另一位叫作Harry Ingham(哈利英翰),他們兩位一起發展出一套理論(用名字的前幾個字母Jo與Harry拼在一起),叫作「Johari Window周哈利窗」他們是根據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來瞭解〝自己〞。這個「周哈利窗」在心理學及社會學上相當被廣泛的使用,簡單來講就是,人與人之間有四個房間,開了三扇窗戶。有的窗戶是開兩邊(公開),所以可以從個這房間,我看得到你,你看得到我,這個是「公開」(Public)的部分。比如說你今天戴耳環來作禮拜,耳環就是你公開的部分,你自己也知道是自己戴上去的,你也希望別人看到你的耳環,不然你戴耳環作什麼,所以這個耳環是公開的部分。但是如果你今天不小心穿了一雙破鞋子,你不會秀給別人看,只有你自己知道,這叫作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的,這部分我們稱作「面具」。我們會把它藏得很好,這是我們的缺點,不喜歡被別人知道,就像穿了一雙破鞋子一樣,這是屬於第二個「面具」的部分。第三個是你自己不知道,但是大家都知道的「盲點」。比如說結婚典禮時,新娘的結婚禮服背後的拉鍊沒有拉好,新娘自己走得很高興,但是大家都知道新娘的背後出了一點狀況,這是每個人都有的「盲點」,別人看得很清楚,只有你自己不知道。還有第四個房間是根本沒有開窗戶的,你我他都不知道,這個叫「無知」。好像你的第一個細胞開始變成癌的時候,你也不知道,醫生也不知道,你的親友也不知道,你仍然過得很好,這個叫作「無知」。常常把我們殺掉的就是這個「無知」,所以Johari Window就勸我們說,我們經過怎樣的關係,可以把「無知」拉到「盲點」或是「面具」來,當然這有很多方法,但是我今天不是講心理學,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看「牧函」上有Johari Window更詳細的介紹,其中有很多的應用,你可以從網路上查到Johari Window(周哈利窗)方面的資料。我要講的是,〝自己〞是很複雜,有藏起來的,有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有都不知道的,有大家都知道的,所以從佛洛伊德到Johari Window,大家都曉得自己沒有那麼簡單,我的裡面會吵架,有不一樣的聲音在那裡,有許多不考慮在其中。

我知道 我不知

你知道
公開
盲點

你不知
面具
無知


Johari Window(周哈利窗)

Ⅲ、保羅的掙扎

保羅在今天我們讀的經文裡面所反應出來的,也正是一樣,「因為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羅7:15節)保羅說的這個「我」是同一個我嗎?還是「我」裡面不同的部分?既然你願意,你為什麼不做呢?「願意的我」和「去做的我」是一樣的嗎?

「…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若我所作的,是我所不願意的,我就應承律法是善的。既是這樣,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15~17節)這個我裡頭的罪「是我」還是「不是我」?這是不同的我嗎?

「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18~19節)這個「願意的我」和「不作的我」是同一個嗎?

「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20節)這又是什麼?

「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21節)這個惡是我嗎?

「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原文是人),我是喜歡神的律…」(22節)這是哪一個我?

「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23節)「另有個律」和「心中的律」和被擄去的「我」,這三者有什麼關係呢?後來他說:「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25節)所以保羅在這邊有很掙扎的描述,他的內心有好多個「我」在那邊爭戰,好像每一次他都失敗,這在神學上就產生一個問題,這是「拉比保羅」內心的掙扎?還是「基督徒保羅」內心的掙扎?是一個「不成熟的基督徒」內心的掙扎?還是一個「成熟的基督徒」內心的掙扎?這樣的矛盾,這樣的失敗,到底描述的是哪一種狀況?以前傳統的答案是說:這是還沒有信耶穌的人才會這樣,信耶穌的人都已經聖潔了,不會這樣的。可是慢慢的我看到的有些釋經學接受說這兒指的是基督徒內心的掙扎。其實一個信主的人,而且是越聖潔人,越成熟的基督徒,這樣的掙扎是越厲害的。

1、良善律法副作用

這話怎麼說呢?在這裡我們看到保羅遇到一些困難,第一個困難就是律法的問題。律法是好的,律法是告訴我們何謂善,何謂惡,但是問題是,知道律法以後往往做不到,而且知道以後,本來不會去做的就開始會去做了,這是沒有想到的副作用,本來我不知道什麼叫作貪心,我也不會貪心,但是當律法說不可貪心的時候,我卻開始貪心起來了,這是很奇怪的,是沒有想到的副作用。「這樣,我們可說什麼呢﹖律法是罪嗎﹖斷乎不是!只是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為罪。非律法說不可起貪心,我就不知何為貪心。然而罪趁著機會,就藉著誡命叫諸般的貪心在我裡頭發動;因為沒有律法,罪是死的。」(羅7:7~8) 從國小開始,我們一直要把我們的小孩教好,包括父母親,希望他好好的做人,可是很奇怪,怎麼教不來?那個困難在哪裡?當我們長大以後,我們會不會也有這種問題?就是我已經立定決心要這樣做,可是實際上事情來的時候,為什麼做出來都不是我想做的,你有這樣的矛盾嗎?這正顯出了道德教育的無奈。

2、心靈願意卻軟弱

保羅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是心靈願意卻軟弱,就像當年主耶穌要上十字架前一晚,在客西馬尼園懇切禱告時,囑咐門徒等候和祂一同儆醒,主三次回到門徒那兒,卻發現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眼睛困倦。所以耶穌對他的學生說:「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太26:41)你有這樣的困擾嗎?

3、屬靈爭戰在人心

最後的一個困難就是屬靈的爭戰。如果只有我,那還簡單些,可是還有一個小魔鬼,和一個小天使在你的耳朵旁邊嘰嘰喳喳不停的吵,屬靈的爭戰不是在外面,而是在我們的心裡面,以弗所書第六章12節說:「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原文作摔跤;),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所以我們的「我」變的很複雜,這個所謂的魔鬼或是罪惡對我們的影響,在信了耶穌以後還有嗎?還是信耶穌以後罪都沒有了?這是一個問題。

Ⅳ、稱義到成聖 (Justification to Sanctification)

如果你上過我的洗禮班,我曾稍微作過這樣的分析,今天我們再次思想一下為什麼,一個已經信了耶穌的人,他還有罪的掙扎?這裡有兩個英文字,一個叫作Justification,另一個叫作Sanctification,從「稱義」到「成聖」(Justification to Sanctification),這兩個字很不同。「稱義」是一個法官的判決詞,叫作「不起訴處分」,所以這是一個地位的問題,「成聖」是實際生活上經歷到神的性情,直到我們的心裡面和生活上的改變,所以這是兩件事情,可是這兩件事情是有關連性的,我們一起來看看。「稱義」是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成聖」是聖靈在每一個基督徒心裡面想要做的更新的工作;「稱義」是指在你一生當中只要你信了耶穌,你就稱義了,一生只要一次就可以,「成聖」卻不是,是一生不斷在磨練的一個過程,並不是一次就解決了;「稱義」是悔改相信,「成聖」是要傾聽聖靈的聲音,順從聖靈的話,你才有辦法成聖;「稱義」是把你罪的刑罰免除,「成聖」是讓你每一天犯罪的行為減少,所以這個罪刑和這個罪行是不一樣的;「稱義」是讓你得到永生的地位,「成聖」是讓你過得勝的生活。所以你看的出來,信耶穌以後,由於有聖靈的介入,但是我們的罪性還在,所以罪刑雖然去掉了,還是有可能有罪行,加上聖靈在我們裡面提醒,所以我們基督徒是越來越掙扎,裡面的交戰不是減少,而是增加,越聖潔的人,越愛主的人,內心的交戰是越厲害,自我的矛盾越厲害。

(稱義) → (成聖)

救恩 基督救贖 聖靈更新

時間 一次事件 一生過程

回應 悔改相信 傾聽順從

罪惡 免除罪刑 減少罪行

聖徒 永生地位 得勝生活

Ⅴ、真正的自愛

1、接納自己的軟弱

從這個角度來看,什麼是真正的自愛?你說要愛人如己,你怎麼樣愛自己呢?首先第一個要承認你有陰影,你有「歹我」,你有「非我」,很多人不願承認,所以他就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缺點,接納自己的軟弱。這個保羅做的最好,他承認自己的不行,不只這樣,他還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愛自己,第一件要做的是承認自己有軟弱。「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羅14:1)

2、避免自己偶像化

第二個,當你得勝,做的好的時候,不要就以為自己是了不得了,你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好像小孩坐在地球上面當國王,而把自己絕對化,偶像化。我們這個人不是有兩面嗎?一個「好我」,一個「歹我」嗎?這個「好我」有時候人家會稱讚你,被稱讚久了,就忘了自己還有「歹我」,以為自己都是「好我」,於是把自己高舉膨脹到絕對化,把自己偶像化,這有很大的危險。保羅和巴拿巴曾經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於是有人說:「有神藉著人形降臨在我們中間了。」(徒14:11)他們把保羅當成神看,把他絕對化了,結果保羅和巴拿巴趕快把衣服撕破,跳到他們中間說:「各位,你們為什麼作這事呢﹖我們也只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請你們不要搞錯了)」(15節)所以當你表現不好的時候,小心不要把它否認掉,說:「那不是我,那是別人。」表現得很好的時候,要小心,會有另一個問題,心想:「嘿嘿…那個是我!」覺得自己很偉大,其實這兩個都不是真正愛自己的人所應該有的態度。

3、逃離自戀的牢籠

不要被自己的善所迷戀,這是水仙花的故事(Narcissus),所要表達的,人若「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提後3:2)那就會變成水仙花,自己無法逃離自戀的牢籠。

4、脫去老我穿新我

我們既然有「歹我」「非我」,對基督徒來講,聖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你這個「歹我」「非我」拿掉,要給你換一個「新的我」,你願意嗎?聖經說到「脫去」和「穿上」,要把這個老我不好的,慢慢一點一點的脫掉,把新的好的我慢慢的穿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3:9~10)越來越有主的樣子,這是我們一生在掙扎當中,所要成長的方向。

5、分享自己的所有

當你真的有成長之後,還有兩件事情要做,你的「我」才會繼續長大,首先是要向外分享。所擁有的不是只拿在自己手裡,而是願意給願意付出,我很喜歡這四個字,叫作「連搖帶按」。「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們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6:38)你有沒有看過米店的人在裝米?把米箱搖一搖會放的更多,手再壓一壓,壓到滿出來。神要讓我們這個「我」長大,是當我們願意給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領受,這個我們叫作Outward,自我有一個向外的成長。愛人如己的「愛人」成為「愛己」,這是一種成長。

6、獻上自己作活祭

另外一個是向上的成長,就是把自己獻給神,當作活祭。「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當我們願意把自己當作一個祭,願意獻給神,願意把自己跟別人分享,這個向外與向上的擴展,能夠使你的自己越來越長大,越來越成熟,這是真正的愛自己。

Ⅵ、結論: 捨去與得著的逆理

當你把你現在的「我」,抓的很緊的時候,這個「我」就死在你的手裡,那是自戀或是自大的結果,當你願意不斷的更新,而且不斷的向外分享,獻給神的時候,你這個「我」就會不斷的長大,不會死掉,「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作靈魂)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16:25)這是耶穌講的一個很大的逆理(Paradox)――「喪失以便得著」。這是自我最難的一個功課,若你一定要抓住自己,那一定會抓死掉,當你自己願意「放」,這個「放」有三種:一種是把舊的不好的「放」,讓聖靈來改變,一種是把好的「放」,願意跟別人分享,還有一種是願意把自己「放」在神的手裡,奉獻給神,當這些「放」你放的開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自己不但沒有失去,反而得著,而且越來越豐盛,我們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上帝,你用塵土造人,並且吹了一口氣的時候,在我們的人裡面,既有塵土的部分,也有上帝的靈的部分。我們也發現,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跟保羅一樣,好多個「我」在裡面掙扎,求 主幫助我們,在我們學習怎麼與周圍的人與神相處的時候,我們也先學會與自己相處,幫助我們知道怎麼樣接納自己的軟弱,能夠接受聖靈的更新,我們也願意把你所給我們的,已經很好的部分,願意跟弟兄姊妹分享,也願意把自己獻在你的面前,藉著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不斷的長大,不斷的成熟,聽我們的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阿們!」

2005年11月13日 星期日

管家系列(九):休閒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1.13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經: 【創世記二章2~3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上次講到〝工作〞,我想這次應該講休閒,否則大家會變成工作狂,工作很重要,休閒重要嗎?休閒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還是偷懶?因為受到清教徒的影響,一般基督徒似乎只敢偷偷的休閒,所以我們今天要一起來思想這樣的問題。其實這篇道,是我所準備的講道中,覺得特別是對自己講的,這個叫作Convection,覺得我也需要認罪,越準備越感動,今天早上起來以後,又再加上一點內容,所以與週報上所要講的有點出入,作了一些修改,如果你們需要這些內容,希望你們自己加上去。  

在講道以前,要先與大家講幾句話,第一件事情就是教會又開始有禱告會了,不曉得你知道嗎?到和平之後我先停掉了禱告會,因為我發現來的人越來越少,邀請人來參加覺得有些,於是就把它停掉了。本以為三個月來一次禱告會或許會好一點,結果三個月一次的禱告會,參加的人看起來也像是勞苦背重擔,所以我很失望,和平教會是一個不禱告的教會,對不起,這是我的感覺,希望這不是真相,或許大家不喜歡一起禱告,可能在家裡和團契裡都有禱告,就是不習慣大家一起來禱告。有人說一間教會愛不愛主,就看禱告會參加的人數,而不是看主日崇拜的人數,主日崇拜是喜不喜歡聽牧師講道,愛不愛上帝不在主日崇拜,而是在禱告會。  感謝主,上個禮拜是第一次,有九位弟兄姊妹來參加禱告會,我在這裡沒有指責的意思,只是要鼓勵大家,如果你覺得生活上有需要,或是你禮拜五晚上排的出時間,願意來禱告會看別人有什麼需要,願意替對方禱告,這是一個機會。其實我在美國很喜歡在主日崇拜完後有一段禱告的時間,禮拜完有需要的人來到前面,大家一起為他禱告,可是我們的教會不許可我這樣做,因為我們有三堂主日崇拜,三堂緊緊的接續著,時間要控制得很好,明明知道有這樣的需要,我也想做,但是實際上不許可,現在有一些弟兄姊妹願意重新再來,不管幾個人,我們要開始。因為禮拜五我常常有很多事情要做,有時候沒辦法每個禮拜都參加,像這次禮拜五就沒有辦法參加,路加傳道會有一些事要處理,所以我需要參加他們的開會等等。現在我提出來是給大家一個鼓勵,如果你禮拜五晚上剛好沒有事情,你又很想替別人禱告的話,請你來教會,我們大家一起來參與這樣的事奉,相信這是值得的。

第二件事情要講的就是聘請黃春生牧師的事情,上主日我們請他來講道,我們將聘請他作我們的主任牧師,似乎沒有聽到會友有強烈或負面反對的聲音,只聽到一個小小的反應,不敢直接跟我說,而去問我們的幹事:「蔡牧師是不是以後就不講道了?」我說:「請放心,如果你們選黃牧師,我就答應你們繼續講道,如果你們沒有讓他選上,我可能會離開。」希望這樣不是威脅,因為從回來到現在,主日崇拜聚會的出席人數已經到達四百人以上,接近四百三十到五十之間,如果再加上沒有來大堂禮拜的小孩,人數應該接近五百個人,我們的教會應該是有五個牧師,一個牧師如果照顧一百個人左右的話,會友可以得到充分著照顧,牧師也不會Burn-out (耗盡),不會做得很辛苦,我準備講道的時間很長,為了要準備一篇好道理,週間要照顧弟兄姊妹的時間就很有限。這樣的情況小會也知道,但是找不到一個人願意來跟我配搭,一直到最近,黃春生牧師是第一個,明明知道我已經在這裡當牧師,還願意來這裡和我配搭,由於我的牧師資格在長老會還是一個未定數,最快最快也是要等到明年六月,才知道到底會不會接受我的牧師資格。我們需要一位主任牧師。我會繼續在這邊,與黃春生牧師配搭服事,這樣就不需要其他牧長來當我們的代議長,代議長辛苦我們也辛苦,小會每次開會都很不容易,所以請大家瞭解這一點。黃春生牧師來是要作我們的主任牧師,神賜給他組織行政的恩賜比我強很多,他到和平之後,我們兩個要練習一項高難度的工作,像今天兩位姊妹的鋼琴獻詩是「四手聯彈」,在「四手聯彈」中,你聽的出來誰是負責主要的旋律,誰是負責伴奏的旋律嗎?聽不出來。他們配合得這麼好,讓我們享受一曲很美的音樂饗宴,希望黃牧師與我也能夠配合得很好,我們各發揮所長,互相補彼此的不足,能夠一起帶出和平教會的事奉團隊。我預測,黃牧師來之後,和平教會會增長的更快,可能不久也就要面臨改建教堂的問題,而且我覺得在一兩年內,我們還需要聘請第三位傳道人來與我們配搭,請為我們禱告,這是我們的一個努力和嘗試。

Ⅰ、引言:創造的循環

第一堂所獻的那首詩歌也給我一些想法,歌名是「我願意」,請問這個「願意(Will)」,是Willing(自願的)還是Willful(故意的)?我們的決定有兩種決定,英文一個是Willing,一個是Willful,都是決定,可是感覺不一樣,Willful感覺比較強勢,比較聲張(這是我的想法),Willing比較柔軟,比較我願意,我願意把我的自由擺在神的手裡,讓神來帶領。工作和休閒的不同就在這裡,都是自由意志的使用,一個是強調我要做,一個是強調我要放;當你決定我要做事的時候,那是工作;當你決定我要放下,讓神來做事的時候,就叫做休閒。這是蠻有意思的題目,我們可以一起來思想,這是張悠閒在草地上作日光浴的圖片,你有沒有機會,一個禮拜或幾天的時間,什麼事情都不做,只是躺下來,沈浸在鳥語花香的大自然中曬曬太陽,神在和平教會有一個很大的恩典,就是我們有台北最好的大安公園在附近,我還沒有去散步過一次你相信嗎?你就知道我是多麼暴殄天物,神給我的我不會去享用。休閒是人的責任嗎?沒有休閒算是犯罪嗎?十誡的第四條是什麼?要安息。休息是享受,休閒是神給我們的恩典,神從開始創造宇宙的時候,祂不只是創造,祂還休息,而且每天都休息,你知道創世記第一天開始的時候就講了一件事情,叫做「創造的循環」(Rhythm of Creation)。祂把Rhythm(律動模式)放到創造裡面,祂怎麼Rhythm呢?聖經說:「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創1:5)「有晚上,有早晨…」這個是Rhythm,有沒有注意到聖經反過來,是先說晚上,才說早晨,不知道這樣的排列次序中,對我們來講有沒有什麼指示?晚上比較重要還是白天比較重要?晚上優先還是白天優先的問題。聖經先提到「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天,你注意看,六天的創造裡面,每一天創造完工後,聖經一定講這句話,表示神很在意這樣的一個Rhythm,這樣的一個循環,神把宇宙造成這樣的一個循環,祂把人類的生命也造成需樣這樣的一個循環,祂造這樣的循環不是因為自己需要,而是因為人需要,我們需要白天,我們也需要晚上;我們需要工作,我們也需要休息,這是我們的需要,神早就把它放在宇宙萬物裡面,成為一個很明白的循環。

華人也很聰明的運用這個循環,華人的宗教不是佛教,是道教。道教最高的觀念就是宇宙有陰有陽,陰陽的意思可以是指男女,另外一個意思是指白天晚上,或是有工作有休息,我們不是說「陽陰」,而是說「陰陽」,和聖經一樣,「有晚上,有早晨…」陰先講,陽後講,如果陰是休息,陽就是工作;陰是晚上,陽就是白天,這兩個有什麼不同呢?它們的差別在哪裡?陰或是晚上或是休閒,陽或是白天或是工作;休閒是我們的權利,工作是我們的責任;休閒強調的是我們的感受,工作強調的是它的功能;休閒是對自己好,工作是對別人好;休閒是可以自由沒人管的,工作常常是有強制性的,你一旦決定去讀醫學,到台大醫院上班,以後就不能隨意的說我今天要當畫家,工作是有賣身契的,你一旦決定作什麼工作,你就是不得不去做,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休閒呢?你今天喜歡聽音樂,明天不喜歡聽,沒有人管你,是絕對的自由,永遠的自由,工作沒有這樣的性質,工作是有強制性的,不管你選擇哪一行。休閒完全是一個享受,工作是一個付出;休閒是很愉快舒服的事情,工作有時候蠻辛苦的,有沒有人休閒得很辛苦?有一些人把工作休閒化,他找他喜歡的事做,所以工作可以休閒化,但是把休閒工作化就很辛苦了,有一些人把你的休閒當作他的工作,就像旅遊業。兩者雖然有時候會被置換,但是基本上來講,休閒是享受舒服的,工作是付出辛苦的;休閒就是休息,工作就是勞力;休閒是黑夜,工作是白晝。這兩者都沒有提到賺錢不賺錢,我以前講過,有的人把工作和賺錢攪在一起,我不喜歡,錢是後來被加進來的,上帝也做事,上帝也休息,但是上帝完全沒有提到錢,亞當也做事,亞當也休息,亞當也沒有提到錢,錢是後來被加進來的,因為我們慢慢的把工作金錢化,這是人類的不幸。

休閒:權利、感受、利己、自由、享受、舒服、休息、黑夜

工作:責任、功能、利他、強制、付出、辛苦、勞力、白晝

Ⅱ、上帝的歇息

1、欣賞讚美

上帝什麼時候休息呢?上帝做完一件事就休息,上帝每次創造完就會做一件事,就是把手放在背後,欣賞著自己的傑作說:「嗯,好漂亮!」祂會停下來瞧一瞧,自己讚美自己:「我做的好棒喔!」這是第一個休閒。休閒就是把做的事情暫停,「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1:31)這是休閒――享受及欣賞你工作所做的成果。

2、睡覺休息

第二個休閒是晚上睡覺。上帝不需要睡覺,我們需要睡覺,提到晚上就聯想到睡覺,我們第二天才有力量工作,所以第二個休閒就是上帝創造晚上是要我們休息,馬可福音第四章27節說:「黑夜睡覺,白日起來…」耶穌也說:「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約9:4)有電力之後,有時我們晚上也要工作,這是進步也是退步,我們把這樣的循環搞壞了,有網路有手機更糟糕,那是退步不是進步。

3、週末歇工

上帝會休息,祂不只每一天晚上不工作,祂還在第七日整天休息,連白天也不做事了,這是聖經所記載第一個真正的休息,神在六日創造萬物,「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4、祝福聖日

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聖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2:2~3)而且神把那天當作聖日,代表神重視休閒,那是一個〝聖日〞,讓我們來想一想,我們是禮拜一到禮拜六作禮拜?還是禮拜天作禮拜?當然是禮拜天。所以聖日和休閒是合在一起的,沒有休閒就沒有聖日,在你休閒的時候有沒有時間靈修親近神?你的休閒有沒有分別為聖?這是我們今天要思想的,「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祂把工歇了,目的是為什麼?要把那天變成安息日,而且稱為聖日,祂不只歇工,祂還祝福,因為那一天是神的日子,那一天是人與神親近的一天,後來在出埃及記,神就交代以色列人,第七日絕對不能工作,而且要聚會,要跟神親近,所以安息休閒是我們親近神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Ⅲ、人類的休閒

由此看來,上帝創造天地萬物與人類的時候,給人怎麼樣的休閒活動呢?Jacob de Backer他畫了一張圖,這張創世紀的圖與休閒這個主題有關。是將創世紀故事中,神創造亞當夏娃,以及與他們談話,並將分別善惡樹同時畫在一張圖上,圖的一邊是神讓亞當沈睡,用他的肋骨造了夏娃,另一邊是神與亞當夏娃聊天,並交代他們不可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但感覺上夏娃似乎沒有在聽上帝說話,而是在看樹上的果子。夏娃看樹上的果子是犯罪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所有的休閒都從夏娃的眼睛看出來,「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創3:6)所以我們的休閒活動就有了這幾項:悅人眼目,享受食物,歡暢快樂,尋求智慧。後來夏娃犯了罪,我們可以說休閒容易犯罪,但是休閒不是罪。

1、享受食物

「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休閒的第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美食,而且這是華人最喜歡做的,好好吃一頓,不是吃的很浪費,是與好朋友一起吃得很快樂,很舒服,還配上音樂,或是唱卡拉OK,享受食物是休閒很重要的一部分。

2、 悅人眼目

「悅人的眼目…」指的是可以欣賞。這當然包括音樂美術等所有美的東西,都是在休閒裡面。

3、歡暢快樂

「且是可喜愛的…」所說的是心裡面喜歡的,讓心裡舒服的。

4、尋求智慧

「能使人有智慧…」還可以使你有聰明。常常我們是在休息的時候才得到智慧,在工作的時候收集資料得到資訊,在工作的時候拼命的做事情,沒有時間好好思想,只有在工作放下來的時候,可以默想,可以沈思,也可以反省,那是在休息的時候做的,休閒不全是遊玩,休息有很多很重要的功能。(以上是我從這段經文裡面,作一點引申解經,它裡面提到很多有關人類休閒重要的角色和功能,包括食物、眼目、喜愛、智慧。)

5、情話綿綿

在休閒的時候還可以做一件事情,就是老公老婆談情說愛,亞當對夏娃唱世界第一首情歌:「我的佳偶,你全然美麗,毫無瑕疵!」(歌4:7)台語應該說是「叮叮噹噹」(親親我我),你們上班會不會和對方「叮叮噹噹」?不會。那是下班的時候做的事情,可是請問各位弟兄姊妹,你多久沒有做這種事情了?多久沒有享受神要給你的天倫之樂,當然還不只包括夫婦,還有父母與孩子一起玩,一起享受,這是休閒裡面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功能。

6、與神相交

還有就是與神相交的快樂,黃牧師上個禮拜講的是說:「耶和華行走,走動是要來救人」,今天我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其實神原先不是要救人,而是想和亞當聊天,「天起了涼風…」(就是黃昏快要晚上),上帝下班了,說:「亞當你在哪裡?」「我們來下棋,喝杯茶好不好?聊聊天好不好?」可是亞當發現自己沒有赤身露體就跑去躲起來了,上帝呼喚說:「你在哪裡啊?」之前這樣講代表神與亞當有很親密的關係,這是下班以後,天起涼風以後。所以休閒是和神有關係,跟人有關係,是在一起甜蜜關係的時刻,休閒不是那麼沒有用,休閒在我們的生活上佔很重要的地位。

從這個角度我們來詳細看,人類的休閒包括哪些事情:

1、讚賞美作(悅人眼目)

第一點,包括所有的美,所有的欣賞,是在休閒裡面。「耶和華─我們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將你的榮耀彰顯於天……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詩8:1,8:3)「我觀看」就是休閒的動作,你在生活當中有沒有一點時間,什麼事情都不做,就只是接受神所造的美,不管是什麼美都好,去欣賞去享受,或是音樂美術這一類的東西,這是第一點。詩篇第八篇6節提到:「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萬物,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獸、空中的鳥、海裡的魚,凡經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腳下。」但是亞當不該對伊甸園只有管理(工作),除了管理,他還要會觀看(休閒),上帝除了會創造,祂還會欣賞,所以這是休閒與工作平衡的一幅很美的圖畫,會欣賞會讚美。

2、歡喜享用(享受食物)

傳道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點華人一定會舉雙手贊成,「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神已經悅納你的作為。」(傳9:7)這個好不好?弟兄姊妹,只要不醉酒,歡歡喜喜喝酒,快快樂樂吃飯,這是傳道書給我們的一個建議。有人覺得說:「與牧師一起吃飯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快樂。」我說:「誰說不可以喝酒?不可以快樂?」或是問我:「牧師可以喝酒嗎?」我的回答:「我可以喝酒,你可不可喝,你自己決定?」耶穌不只喝酒,祂還造最好的酒給人家喝呢(耶穌開無牌酒廠咧),其實酒代表的是快樂,不是嗎?當然酒也可能變成不好,如果你的酒品不好,自己要節制,酒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很多時候我們把酒當作不好的,是因為受到清教徒的影響,基督徒不抽煙不跳舞不喝酒,很多休閒的東西是被清教徒隔絕掉了,我們也不自覺的跟著認為。

3、無罪快樂(歡暢快樂)

開Party好不好?青少契的人數為什麼越來越少?因為沒有舉辦宴會這一類的活動,如果每個禮拜六的少年團契都像辦Party一樣,那一定會來一堆人,「去團契都是查經討論,還有挨罵說教…」那誰會想去?當然沒什麼人,一點快樂都沒有,辦Party也沒有什麼不對,少年團契應該適用這節經文:「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傳11:9)但是是在不傷害別人和自己的情況下,你可以快樂,卻不要犯罪,由於很多罪惡是在快樂中發生,所以我們就認為不要快樂,這個我們叫作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ing water(要倒洗澡水,結果連嬰孩也倒掉。)快樂休閒沒有罪,但是在快樂休閒當中容易犯罪,所以怎麼教你的小孩知道快樂卻不犯罪,這是我們作管家的責任。

4、沈思默想(尋求智慧)

休閒還有一點,就是沈思默想,思想人生的道理,這是休閒時做的事情,「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箴2:2)你沒有這樣沈思默想的時間,來尋求智慧。

5、情話綿綿

我前面提到,休閒中可以建立夫妻感情,在休閒中可以情話綿綿,有伴侶的可以思想,我有多久沒有向我的另一半講一些好聽的話,這是休閒要做的事情,我們常常因為忙碌而忽略,一躺到床上就呼嚕嚕的睡著了,沒有情話綿綿,我們需要多讀幾遍雅歌,然後用唱的:「我的佳偶,你真是漂亮,你的眼睛像日月潭,你的脖子像比薩斜塔…」當然你要講的讓對方高興才算。這也包括我們與子女建立親情享受天倫之樂。

6、喜樂敬拜(與神相交)

最後要高高興興的來敬拜上帝,希望我們每個主日來教會都是很享受,回去很快樂,下個禮拜還想再來,那就是好的休閒,我們有好的音樂,好的敬拜,一起好好的禱告,弟兄姊妹在一起美好的交通,這是休閒很重要的一部份。「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神的聖所讚美他!在他顯能力的穹蒼讚美他!」(詩150:1)敬拜享受讚美,這是休閒。「又對他們說:你們去吃肥美的,喝甘甜的,有不能預備的就分給他,因為今日是我們主的聖日。」(尼8:10)

Ⅳ、休閒的失落

1、資本主義興起

休閒為什麼會失落呢?為什麼休閒不見了?Adam Smith(亞當史密斯)是罪魁禍首,是資本主義的始作俑者,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富國論」,他強調錢很重要,若沒有錢國家不會富強,結果影響全世界,於是大家都「向錢看齊」,錢是首要,休閒是花錢,休閒不會賺錢,當然就會被擺到一邊,因為賺錢重要,就不要休閒了,聖經警告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6:10)你一直要錢的結果,就會被許多的愁苦刺透,錢不是不重要,但是錢不能重要到把休閒取代,我們要會賺錢也要會花錢才是聰明人,有很多人很會賺錢,但不會花錢,死後政府就很高興,因為他的財產沒有用完。

2、共產主義提倡

資本主義演變成會賺錢的越來越有錢,為了賺錢的越來越辛苦。馬克斯(Karl Marx)為了要糾正資本主義的錯誤,他提倡「共產主義」,共產主義是馬克斯的一本書Le Manifeste Communiste(共產宣言)中所提倡的,他認為這樣幸福才會降臨,他高舉的不是休閒,他高舉的是工作,所以在這一點上,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一樣,是要拼命的工作,他們說〝勞動神聖〞,結果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雙頭攻擊下,不論是共產主義社會或是資本主義社會,大家的休閒都被犧牲掉了,工作第一,拼命工作卻不會休息,可是上帝說:人活著不是單靠行為,我們也需要恩典,我們需要工作,我們也需要休息,休息是恩典。(羅馬十一:6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

3、物質主義的流行

然後是物質主義的鼻祖Lucretius,他是古代希臘人,他認為:世界真正存在的,就是物質,其它都不存在,在「自然論」的書中強調,摸的到看的到的才是真的存在,摸不到看不到的都不存在,結果我們就強調物質,大家拼命的買東西,買漂亮的房子,高貴的車子,買兩隻看門狗,再請保全人員看守,所買的房子,這些都被物質化了,所謂的五子登科,囤積擁有變成大家追逐的。當然為了要買那些東西,擁有那些東西,工作就要更加拼命,不然怎麼有錢買這些東西,這是物質主義。聖經記載有一個人為了要家產,跟弟弟吵架,就跑去找耶穌評理,耶穌說我的工作不是做這個,接著他馬上講一句話:「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12:15)人的幸福不在於你擁有多少東西,而在於你會使用這些東西,擁有不一定是幸福,東西太多反而麻煩,還要繳錢給保全公司,物質主義吞噬掉我們的休閒。

4、消費主義氾濫

再來是最近最厲害的消費主義。現在不是鼓勵擁有,而是拼命的消費,Thorstein Veblen對消費主義提出批評,他寫一本書叫作「休閒族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我想這是用錯了休閒的意思,休閒不是消費,現代人把消費當作休閒,所以上班拼命上班,下班拼命Shopping(血拼),為什麼要血拼呢?因為不想落伍。別人有我也要有,所以百貨公司越開越大,越開越多,我們的休閒被血拼淹沒扭曲了,沒有消費的樂趣。現在連休閒都出問題,因為禮拜六開車都開不動了,大家都要開車才算玩,難道不能走路嗎?難道不能在家附近走一走?那不是休閒嗎?休閒也被商業化,休閒也被消費化,這是很可惜的,結果真正的休閒不見了,跟小孩在家裡玩枕頭戰不算休閒嗎?休閒一定要住民宿或到知名的觀光地點才是休閒嗎?禮拜天到教堂作禮拜完後,和弟兄姊妹吃一頓簡單的午餐,講幾句話,這是休閒嗎?還是不是?是。你的休閒包括什麼?聖經的建議:「不要浪費資財」(路15:13),不要一直買東西,現在很多人強調簡單生活才是幸福,這是你可以想一想的。

5、清教徒的敬虔

再來是清教徒的敬虔。我已經講過,認為敬虔就是要工作,這是五月花號(May Flower)帶來的,辛勤是美德,懶散是首惡,休閒被講成是懶散,所以基督徒就不好意思休閒,但是上帝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46:10)我是上帝,你不是上帝,所以你不要那麼辛苦,你休息的時候我會管家,不要怕你去休息的時候,世界就因此會垮下來。

6、科技突飛猛進

最後是科技突飛猛進把我們的休閒侵佔了,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Juliet Schor她寫了一本書,書名翻譯成中文是「過勞美國佬」(The Overworked American),科技越來越進步,休閒越來越少,為什麼?因為科技把工作帶到你休閒的範圍,本來上班只是工作的地方,回家就不必工作,但是因為現在有傳真機、電腦網路、手機,所以連休閒也逃不了工作,工作吞吃休閒,休閒不會吞吃工作,所以科技越進步,大家越忙,工作成為一種癮Workaholic,耶穌也差一點這樣,「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可6:31)他們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耶穌跟他的學生說:夠了夠了,收工下班,我們到旁邊去歇一歇。特別在科技時代很忙的情況下,休閒變成一個很難得的東西,你要刻意的去保護你的休閒,否則不知不覺中,休閒被工作侵佔了。

Ⅴ、上帝的邀請

1、歸回安息平靜安穩

上帝給我們一個邀請:「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上帝很忍耐,在第18節說:「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等候就是一個休閒的狀況,耶和華上帝在等我們願意,祂就要在休閒當中施恩典給我們。

2、學主樣式柔和謙卑

耶穌也有一個邀請,當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自己什麼都要負責的時候,你就休閒不了,若你覺得自己可以不是那麼重要,就可以學習主的樣子。當有一點柔和謙卑的時候,你就進到休閒的心態,這是耶穌的一個邀請:「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3、老人散步孩童玩耍

將來天堂會有一幅圖畫,老人散步,小孩玩耍,「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為年紀老邁就手拿柺杖。城中街上必滿有男孩女孩玩耍。」(亞8:4~5)所以休閒也是在永恆裡面一幅重要的圖畫。

Ⅵ、結論:進來享受主人快樂

耶穌基督最後講了一個比喻,祂說:「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僕人在工作做得很好之外,雖然還是有工作要做,但是他也可以享受主人的快樂,這是休閒,所以休閒和工作一樣重要。

最後讓我們以禱告來回應神的邀請,在歸回安息平靜安穩中等候神,成為〝休閒〞的好管家。

「主,孩子要認罪,因為覺得自己很重要,就拼命的工作,而忽略了休閒,你在創世紀一開始就說:有晚上,有早晨,你在六天工作以後,刻意的規劃出一天歇工, 主,我們忽略這樣的一個恩典,我們拼命的工作,我們蠟燭兩頭燒,以至於我們的家庭受損,我們跟你的關係也受損,我們自己的健康也受損,求你原諒我們,幫助我們,在休閒上面也能夠成為好的管家,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5年11月6日 星期日

亞當你在哪裡? -- 黃春生 牧師

寫作於2005.11.06
作  者: 黃春生 牧師
   經: 【創世記三章8~13節、啟示錄三章20~21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平安,願上帝的恩典與各位弟兄姊妹同在。大概在十幾年前,神學院牧育處主任把我找過去,說:「有一間教會從來沒有申請過神學生,這對學校意義非凡,因為你是學生會的會長,所以實踐工作委員會決定要派你去。」我的母會是在台北的大安教會,我在當青年團契會長的時候,已經與東門教會、和平教會或是其他北二區的教會的青年們,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認識,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學校跟我講說:「你要去」,我就來到和平教會。   

剛開始來的時候,我找商牧師說:「牧師,我來教會,你幫我安排什麼樣的工作和服事,來讓我學習。」商牧師就跟我講說:(因為他剛剛才開完刀,所以他的肺活量還不足)「開始時,先一個月排你一次講道。」我那時候心裡想說:「很少有那麼大的教會會把講台交給神學生去講道」,我是用一個戰戰兢兢的態度,回去準備下一個禮拜的一篇講道,在講道中與大家分享神的信息,那個禮拜結束以後,我本來想說:「不知道自己講的怎麼樣?」因為我很緊張,後來商牧師跟我講說:(他點點頭)「因為我現在肺活量還是不行,以後每個月排你兩次講道。」所以我很感謝商牧師讓我有很多練習講道的機會,這是許多同學在當神學生的時候,所沒有的經驗。今天很高興又來到我們當中,與大家一起來認識神的信息。 

一、人為何逃避上帝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裡面,這兩段經文其實我們都很熟悉,特別在創世記這段的經文中,我時常在跟孩子分享。有一天我的孩子回到家以後(他讀的是教會的幼稚園),他問我說:「爸爸,我能不能問你一下,亞當有沒有肚臍?」起初我聽的時候還會意不過來,他說:「如果亞當有媽媽的話,他就應該要有肚臍啊,那上帝創造亞當,他是第一個人,那他應該沒有肚臍吧?」  

我的孩子問了這樣一個尖銳的問題,後來我就跟他分享說:「其實我覺得亞當應該會有肚臍」,他說:「為什麼?亞當不是沒有媽媽嗎?」我回答:「如果亞當的兒子問亞當說:爸爸你為什麼沒有肚臍?亞當也不知道怎麼解釋,所以我覺得上帝很公平,也會給他一個肚臍。」我的孩子又問我一個問題:「爸爸,我問你喔,亞當夏娃只偷吃了蘋果,為什麼上帝那麼生氣?還把他們趕出家?」每次讀到這段經文的時候,都會想到過去和孩子之間的一些對話。

有一次我在主日學裡面講到創世記中伊甸園的故事,講完之後就問學生說:「有哪位同學知道,為什麼上帝說吃了那棵分別善惡的果子之後,人就會死掉?」主日學的小朋友很熱情,幾乎人人都舉手,後來我點了一位最迅速最積極舉手的小朋友,他說:「我知道,因為那棵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上面有農藥!」我聽了差一點暈倒,但是我覺得這個答案非常好,為什麼非常好?因為他的回答反映了我們社會上很實際的問題,樹上的果子是因為我們知識的開發,使我們的空氣不再新鮮,不再甜美,使我們的環境污染不潔淨,而導致很多的蔬菜水果需要灑很多的農藥,才能防止那些病蟲害的侵害,這個答案我覺得可以接受,而且是非常好。

1、約的記號

但是我們用大人的眼光來看,聖經裡面到底在講什麼?過去在帶大專青年的時候,也有人問過我同樣的問題:「黃哥,為什麼上帝禁止人吃分別善惡的果子?」我說:「你認為怎麼樣?」他回答說:「分別善惡很好啊,沒有分別善惡,我今天就沒有善惡標準,我就可以隨便去犯罪,因為沒有標準。」這個答案很好,有思考過,我就跟他分享,我也認為是這樣。如果今天當一位父母親不再教導他的兒女,如何去分別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那我們的社會會更亂,分別善惡是非常好,非常重要的,上帝也要我們分別善惡。」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不能吃那個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當然在這裡不是因為有農藥,是因為什麼?因為「分別」原來是在說「判斷、審判」。誰可以分別?誰可以判斷一個人有永生?不是人在審判人,而是審判的權柄在於神。當人想要僭越神的能力時,僭越神的那種權能時,人就開始犯罪。所以我就和那位大專青年分享,我說:「上帝跟亞當立約,立約的記號就是那棵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當人毀約之後,那個果子就被吃了,是因為人毀約,就好像在聖經裡面時常用約來描述人與神的關係。」亞伯拉罕有沒有與神立約?有啊。摩西有沒有與神立約?有啊。挪亞有沒有與神立約?有啊。耶穌有沒有與我們立約?有啊。當我們在受洗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在神面前承認耶穌基督是我們的救主?是的。

2、違背上帝的約

但是有沒有人信了主之後,會和他的同事說:「跟你講喔,我身上帶了一個平安符,還不錯。」「什麼平安符?」「永保安康,我最近就很平安。」有沒有基督徒會這樣受到影響?有的。這對我來看的話,他和亞當夏娃一樣,毀了他與神之間所立的約,所以我認為那個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就是一個立約的記號。就好像夫妻之間,他們在神和眾人面前結婚的時候,或許他們也有結婚立約的記號,或許是一枚戒指,或許是結婚證書。那我就要問問,結婚證書把它印了上百張貼在家裡的牆上,能夠保證他的婚姻一定幸福美滿嗎?不能。十根手指頭都戴上結婚戒指,能不能保證他一定遵守婚姻的約定?很清楚的,不一定。所以當神在跟人立約,特別是與亞當立約的時候,那個分別善惡的果子成為一個立約的記號。但是聖經裡面讓我們看到,人與神立約,只要人遵守,不要去吃那個分別善惡個果子,上帝就將一切的祝福,祝福在他們當中,但是偏偏人毀掉這個約,偏偏人順服撒旦的欺騙,而為我們的生活、生命帶來許許多多的困苦。

3、畏罪逃避的本性

我覺得人的本性就是一種逃避神的審判,人的本性做錯事情,就很容易逃避。有一天我在家裡看新聞,我的小孩在旁邊玩,因為有人送他一台小飛機,我剛好在喝一杯水,喝完後把杯子放在桌上,他玩著飛機,一不小心撞到我的杯子,杯子掉到地上摔破了,我假裝繼續看著電視,沒有理會杯子被打破的事情,結果我的孩子拿了一張不要的報紙蓋在上面,蓋住之後很乖的坐到我的旁邊,跟我一起看電視,還跟我說:「爸爸,那個人被警察抓起來,是因為他做了什麼事情對不對?」後來我看一看他就說:「對啊」。「咦?剛剛我聽到一個聲音,不知道什麼東西破了,你有沒有聽到?」他馬上說:「我不知道,我沒有,不是我弄破的。」這是我的孩子在六歲時的事。小孩子其實很聰明,他有人的本性,做錯事情第一個反應就是開始掩蓋隱藏,就好像亞當夏娃犯罪之後,他們也是一樣用這樣的態度。我跟我的孩子說:「咦?那我的杯子怎麼不見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隱瞞了,我說:「是不是你打破的?」他就點點頭,因為我曾經跟他講過:「只要你做錯事情時承認,我一定會原諒你。」他跟我承認,我就說:「很好,我也知道是你打破的,現在我們一起把它收拾乾淨好不好?」他就掉下眼淚,一直幫助我收拾。

二、上帝的尋找

拯救:上帝找人

神也要我們這樣,神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悔改,來到神的面前,其實我們從神的眼光來看,神是一個尋找人的神。在好幾天前,我在教會裡遇到一位很著急的媽媽,她跑到教會說:「請問你有沒有看到我的小孩?」我說:「他多大年紀?」她說孩子走丟了約半個鐘頭,在這附近買菜,結果一直找不到人,那位媽媽非常的著急,眼淚都快要掉下來了,這讓我想到,當上帝在找亞當的時候,我想祂的心情也是這樣。
好幾年前,許多便利商店都會貼小朋友的協尋照片,為什麼要貼小朋友的照片?因為他們都是失蹤兒童。有的兒童的雖然失蹤了十幾二十幾年,他們的父母親還是不放棄尋找孩子的希望,期待有一天找到他們的孩子。

如果年長的人大概就會知道,大約六十年前,當國民黨在中國大陸被打敗,逃到台灣的時候,當時台灣也有報紙,當時報紙的廣告不是現在求職的廣告,當時報紙的廣告是什麼廣告最多?尋人的廣告最多。因為有的親人早他們的親人兩三天過來台灣,有的親人已經在台灣一陣子,他們來到台灣之後,開始要找他們的親人,所以當時報紙的廣告,幾乎都是尋人的廣告。

聖經裡面也讓我們看到,上帝也在尋找人,而且亞當是上帝第一個尋找的人。各位弟兄姊妹,當時的報紙在刊登廣告尋找人,但是在上帝創造的時代,沒有報紙,沒有電視,是上帝親自在尋找失落的人(亞當夏娃)。所以聖經一開始的時候就跟我們講,當人違背上帝命令的時候,當人毀壞與神之間的所立的約,人開始掩飾自己,開始畏罪潛逃,這是人的本性,從小孩子的身上我們知道,他不用學也會這樣的本性,亞當夏娃仍然是這樣。我時常在想,其實人玩不出什麼新把戲,因為人對罪的問題還是一樣,犯罪以後很習慣的開始掩飾,開始隱瞞。

聖經告訴我們說:「天起了涼風,耶和華上帝在(伊甸)園中行走。」(創3:8)上帝在發出祂他的聲音,有時候在一些事情上神可以忍耐,但是有些事情神是沒有辦法忍耐的,什麼是神沒有辦法忍耐的?當人犯罪的時候,祂沒有辦法忍耐,祂馬上採取必要的行動。而神什麼時候會忍耐?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神沒有因為人的軟弱而馬上生氣。

我們看到社會上很多的家庭問題,當孩子們做錯事情,父母親第一個反應就是先罵一頓再說,不然就是拿棍子出來打小孩,我們從聖經裡面可以學習到,上帝不是馬上生氣的上帝,上帝可以忍耐祂的生氣,但是在上帝要去拯救的時候,尋找人的時候,上帝是立刻採取祂的行動,聖經裡面這樣的教導是非常要緊的。

當亞當夏娃吃了上帝禁止他們吃的果子時,他們自己知道,他們也害怕跑去躲起來,他們躲的目的,不是不想被神看到,而是因為他們發現自己身上沒有穿衣服,赤身露體,其實赤身露體的意思是說:「狡詐、狡猾」的意思,希伯來文在講到狡猾的時候,是在說一個人失去了人與自己,人與神之間和諧的關係,如果關係不和諧,就有狡詐狡猾在這個當中,所以他們與神的關係已經不再,聖經裡面記載說,上帝一開始尋找亞當夏娃的時候說:「你在哪裡?你在哪裡?」其實今天上帝仍然在尋找說:「你在哪裡?」幾天前那位走丟孩子的媽媽,她心裡非常的著急,非常的哀淒,那種表情讓我想到,上帝在尋找人也是一樣如此的著急,如此的憂愁,但是也讓我們看到,上帝是一個在尋找人的上帝。

三、上帝尋找的方式

從上帝創造這個世界開始,上帝無時無刻都在尋找人,上帝怎麼尋找人呢?從今天的這段經文的一開始讓我們看到:神是走在園子當中,「走」是代表行動,一邊行動一邊呼喚,「呼喚」是代表心意,為什麼上帝同時要做這兩件事情呢?目的是要亞當和夏娃承認他們的罪也好,或是與神再重新恢復彼此的關係,上帝通過實際的行動告訴世人,這是聖經裡面一再在強調的一個真理。

上帝是一個行動的上帝,上帝有時是差派天使,有時是差派人,有時候是差派先知,上帝在歷世歷代裡面,差派不同的僕人傳達信息給百姓,這最重要的信息上帝並沒有通過第三者,這重要的信息就是上帝親自的拯救,上帝親自成為人,來到這個世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基督教的歷史,或是神的歷史裡面,是什麼樣的歷史?就是神在尋找人的歷史。

聖經裡面描述耶穌的行動也是這樣說:「耶穌走遍了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了各種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太9:35~36)耶穌就因此心裡充滿了憐憫,當我們看到耶穌在這個世上走遍了各城各鄉,也讓我們想到神在伊甸園的時候,一樣是這樣用走的,用呼喚的,用行動的,讓我們知道神的心思是怎樣,神要我們回應祂。
舊約以賽亞先知在聖殿裡面敬拜上帝的時候,他看到聽到上帝說:「我可以差遣誰,來傳達我們的旨意呢?」(賽6:8)那時候以賽亞先知說:「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在以賽亞回答以前,他看見天使用一個火爐夾,夾著紅炭,燙了以賽亞的嘴,天使說:「你的罪已經得到赦免了」。同樣的,今天我們的罪必須要先得到赦免,我們才有可能成為神的器皿,去傳達上帝的信息,上帝如今仍在尋找人,尋找到了以後,上帝還盼望我們能受到差遣。

在啟示錄第三章20~21節裡面,再一次的讓我們看到,無論是第一卷的聖經,或是在最後一卷的聖經,從頭到尾都連貫著這個主題――神在尋找人。啟示錄第三章20~21節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天國的宴席就是這樣,但是21節更重要,「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各位弟兄姊妹,你是否是一個得勝的人?過去犯了什麼樣的罪,已經過去了,耶穌來,祂已經赦免我們的罪,耶穌要我們過一個得勝的生活,人的回應,就是回應上帝的呼召,人的回應就是過一個得勝的生活,這是神所意愛的,今天上帝仍然在這個時代裡面尋找人。

結論:我想從今天這兩段經文中,可以帶給我們兩項美好的信息:

一、以真實的行動來回應上帝的呼召

有時候我們要回應上帝的呼召,我們會想說:「我們要如何來做?」因為在這諸多試探的社會當中,我們人沒有辦法置身於度外,也沒有辦法無動於衷,特別是一個基督徒。

在去年的時候,我受邀請到南門教會講道,遇到台大張文亮教授,他是那裡的會友,我們都知道他寫過很多的書,在跟他聊天當中他講到,他患有非常嚴重的憂鬱症,有好幾次都想去自殺,他說:「感謝上帝,讓他找到治療他憂鬱症的方法。」「是什麼方法?」他說:「就是服事」,服事來治療他的憂鬱症,我就說:「你在教會裡面參與什麼服事?」他說沒有,他說他最大的服事就是不斷的寫書,這些書寫給年輕的學子們看,我也看過他寫的書,其中有一本蠻厚的書,書名是「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這本書深深的吸引著我(當然他的其他著作也同樣的吸引我)。他說成為一個基督徒,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必定要回應上帝的呼召,用行動來回應上帝的呼召,當他在憂鬱症的時候,他也在想說:「我要怎麼來回應上帝的呼召?」他開始寫書,也治療了他自己的憂鬱症。他在「南丁格爾與近代護理」這本書裡面讓我看到,其實在很多基督徒的身上,都流露出這樣一個信仰的生命。

南丁格爾出生在英國的上流社會,她卻渴望獻身人道主義的理想中,她放棄原有的社會地位,學習護理,開創全英國健康護理的一個改革,在當時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不高的情況下,甚至在戰爭的當中,她前往前線,在那邊擔任護理的工作,每天夜裡她都習慣提著一盞燈,在病床之間巡視病患,所以人家稱她為「提燈的女士」。南丁格爾是一位提燈的女士,而張教授就像「一位提燈的教授」。各位弟兄姊妹,耶穌來到這個世間,上帝將真光也提到這個世界,我們要想想看,當我們受到神拯救的時候,我們要如何來回應神?我想,也讓我們學習成為一個提燈的人,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太5:14),不是說:你們「好像」世界的光,而是說你們「就是」世上的光,基督徒應該在這個世上成為一個提燈的人。這個世上有很多的不公義,已經不是我們能夠置身事外的,看到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苦難和黑暗面,基督徒也不能再無動於衷。各位弟兄姊妹,上帝呼召亞當,要亞當回應,你如何回應?我想讓我們成為一個提燈的人,和上帝一起同工,這是你可以做到的。

2、學習上帝的行動,發出「亞當你在哪裡」的呼召

第二項信息就是學習上帝的行動,發出「亞當你在哪裡」的呼召,牧師的責任也是這樣,每位基督徒的責任也是這樣,要向這世上的人說:「人啊,你在哪裡?」「亞當你在哪裡?」教會的工作,教會的服事也是這樣。我現在人在三重的重新教會牧會,剛去的時候,看到社區裡面有很多低收入戶的家庭,我們教會的歷史,還沒有設立教會之前,稱為「勞工中心」,也有很多中南部低收入戶的人,或是生活不好的人,他們都會往北移遷到台北,聽我的父母親說,當時如果你是比較有經濟能力的人,都會住在台北市區,比較沒有經濟能力的人,就住在三重,再沒有經濟能力住好的房子的話,就住到蘆洲,因為二三十年前,每逢下大雨,蘆洲一定淹水,所以在三重開始設立教會時,不是一下子就成為一間堂會,而是設立勞工中心。

我到了重新教會之後,發現教會附近還有很多的矮房子,還有很多低收入戶的孩童,我在我們社區走動的時候,看到很多的孩子沒有去上學在外頭玩,我們也去訪視了很多低收入戶的家庭,幫助了很多家庭。教會也設立了一個關懷基金,我們會設立這個關懷基金,是因為當時社區裡面有三個小弟兄,老大已經國中了,但是是中輟生,老二老三還在讀國小,他們的父母親離婚,拋棄他們三個小孩走了,也不知道去哪裡,家裡只剩下阿媽在照顧這三個孩子,阿媽平常去幫人家洗碗,一個月所得的薪水一萬多塊,扣掉每個月要付房租八千塊,所剩無幾。

當知道這個消息之後,我們就去關心這個家庭,為他們負擔學費,希望他們去上學,但是老大說他不要去上學,後來才知道,因為他被附近的一間廟宇吸收去跳八家將,他說他去跳八家將,每個月的生活零用開銷,這間廟都會給他,甚至說難聽一點,他的弟弟說他們出去的時候,抽煙喝酒玩女人,那間廟都給錢。

我們看到他的情況之後,心裡為他著急,上帝對每一個失落的人心非常著急,所以我們在教會裡面馬上開會並決定,每個月固定給這個家庭多少錢,幫他們申請低收入戶的補助,這是我們能做的,我們開始找了教會裡面的大專生,免費的協助這些孩子,幫他們課業輔導,而且帶他們上主日學。已經過了好幾年,那個家庭的老三上了國二,有一天我們教會的一位長老要報告,就問他說:「你在學校課業表現怎麼樣?」他就頭抬得很高說:「我是全班每次考試都是前三名」,過去國小的時候都是最後一名,現在是前三名。

各位,我們要學習上帝的行動去發出說:「亞當你在哪裡?」我想一間教會的存在就是要去尋找失落的人,就好像上帝從創世紀到啟示錄讓我們看到,上帝是一位敲門的人,上帝是一位行動的人,上帝是一位拯救的人,或許你會問說:「我能夠做什麼事情?」

有一次一位記者訪問一位非常著名的指揮家卡拉揚,記者問說:「一個樂團最難演奏的位子是哪一個位置?」這位指揮家卡拉揚二話不說馬上回答:「第二小提琴手」,這位記者又問:「為什麼是第二小提琴手?」卡拉揚回答說:「我可以輕易的找到一堆非常傑出的第一小提琴手,但是要找一位願意擔任第二小提琴手,又要充滿熱情,卻是非常困難的。」他還說:「很可惜的,如果一個樂團裡沒有第二小提琴手,根本就沒有和諧的音樂。」在這個小小的故事裡面,說出了一個很大的學問,一個團體裡面誰最重要?一般人總是想要居首作頭,當台面上的人,大家都喜歡那個位置,就好像在卡拉揚的樂團裡面,很多人想要當第一號的小提琴手,但是很少人喜歡當那個小角色,但是我們要想一想,一個團體裡面總要有人擔任小角色,這樣這個團體才能夠恰到好處,如果大家都想當第一,那個團體大概也是不用很久就會瓦解。這樣的現象在軍隊裡面最明顯,如果大家都想當將軍,那麼誰可以衝鋒陷陣?誰可以在後勤補給呢?其實往往立大功的都是那些小的人物。

同樣的,在教會這個信仰的團契裡面,如果大家都想當第一,福音的服事恐怕會停擺下來,因為在教會裡面,最重要的不是做第一的人,而是要像耶穌一樣,蹲下去為人洗腳的人。各位,上帝在呼召「亞當你在哪裡」的時候,你是否願意成為一位提燈的人?你是否願意謙卑你自己,成為一個小人物,在你能做的服事上盡力的服事,我想這是我們必須要去好好思考回應上帝的地方。我們一起同心禱告。

「恩典的父神我們感謝你,因為從創世記到啟示錄裡面,我們看到一個非常連貫且重要的主題,就是你一直在尋找我們歸向你,我們懇求你帶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弟兄姊妹,因為我們的蒙恩得救乃是上帝的恩典,我們要回應你,出去到外面,到我們這個社區,在我們生活的周遭裡面,學習像上帝一樣,走在人們當中呼喚「亞當,你在哪裡」,願你來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夠在這個黑暗的世代裡成為提燈的人,求你也幫助我們能夠謙卑自己,為主所使用。禱告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