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於2005.10.30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羅馬書十二章1~2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天堂的畫像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們今天啟應的時候,所讀的最後一段經文是:「我們手所做的工求主堅立」,摩西的這句禱告很有意思,他在意他所做的工。我不知道你現在的工作怎麼樣?你曾經為你的工作做這樣的禱告嗎?「我手所做的工,求上帝堅立」,意思就是說,讓工作的果效,可以存到永遠,而不是工作而已。你怎麼看待你的工作呢?工作是上帝給我們的極大恩典,這是我們今天一起要來思想的。到底將來這個世界結束以後,我們在天堂要不要工作? 這是很多人所思想的問題,我們在世上工作很辛苦,是不是到天堂就不必工作了?所以有的人認為天堂裡,詩班可能還有工作,因為天堂要繼續唱詩歌,司琴大概不能彈鋼琴,因為鋼琴太重了,怕會掉下來,大概只能彈小豎琴,如果彈唱累了怎麼辦?上帝會請你坐下來,給你一杯咖啡喝,這樣好不好?在天堂就是唱歌彈琴喝咖啡,其他的事情都不必做了,這樣是不是很棒?這是不是你想像中的天堂?還是在天堂比現在更忙呢?
Ⅱ、上帝的工作
1、創造Creation
上帝是一位工作的上帝,上帝從聖經第一章1節就開始工作,而且祂做了六天才休息一天,請想想看,祂第七天休息以後有沒有繼續工作?六天創造完工後,從第七天就一直休息,直到末世再來嗎?沒有。祂第八天又開始工作,做什麼事情?Maintenance(維持),以免所創造的宇宙出了狀況。這個觀念,有一些基督徒認為不是:「上帝做的已經太完美了,所以不需要Maintain(維修),宇宙已經造得很好,所以上帝可以去休假,一直到末日再來的時候。」 這種神觀,我們稱作「遠神論」Deism。認為上帝已經把宇宙交給亞當了,所以亞當要負責,上帝可以去休假。可是我接受的神學不是這樣,上帝其實一直在做事,耶穌曾經講過:「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5:17)到底上帝做什麼事情?首先我們說上帝在創造天地的時候,祂創造宇宙萬物,這是我們知道的,祂這六天很忙,每一天都做很多事情,創世記第一章1節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2、維護Providence
世界是以上帝的創造開始,上帝是一個工作的上帝,而且是每天都在工作,完工之後,上帝繼續用祂的雙手托住宇宙,在神學上我們說是Providence,中文翻譯作「維護」,就是保持祂所造的宇宙的完整,這是根據聖經希伯來書第一章3節說:「他(耶穌)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就是上帝托著宇宙,不是放任它隨意運行。
3、救贖Redemption
雖然上帝拖住萬有,但亞當夏娃還是把事情搞砸了,所以上帝除了維護這個宇宙之外,還要處理搞壞的人類的問題,所以祂需要做救贖的工作,這當然包括耶穌基督降生、受死、復活,升天,差遣聖靈,在每一個基督徒心裡面做工,所以神一直都在工作。關於救贖的工作,有一些基督徒認為:「上帝只救人類」,到底上帝救不救宇宙?還是祂只救人類?這個宇宙反正壞了,不能修復了,就丟掉換新的。」這也是神學家們思考的問題,神救不救人類以外的世界?其實在約翰福音第三章16節:「神愛世人…」,英文是For God so love the world,英文不是說For God so love human being,而是For God so love the world。神把祂的獨生愛子賜給我們,讓我們信祂的人得著永生。the world是指世人還是比世人更多?我們來看一節聖經,這節聖經很有趣,這節聖經說:「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享:原文是入)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8:21)受造之物包括人類和這整個宇宙,上帝都要救贖,這很特別。這句話是講,創世記第三章當亞當夏娃做錯事情的時候,地遭魚池之殃。地長蒺藜,受咒詛,所以地也是服在那虛空之下,等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整個地要再一次更新。
4、再造Recreation
上帝的救贖除了救世人外,祂也要救回整個宇宙到底,祂怎麼救呢?最後祂會從天上預備了一座城“新耶路撒冷”。當新耶路撒冷降下來的時候,原來的這個地,上帝會怎麼處理?是回收呢?再造再利用?還是整個丟掉,完全做一個新的?這在神學上有不同的講法,我接受的神學是「再造論」Recreation,可是有一些人認為不是,神是「新造論」,我們這個地球將整個丟掉,完全造一個新的,啟示錄第二十一章5節說:「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不是將一切都毀滅,然後另做一套,而是「祂將一切都更新」。這和我們今天要講的工作就有關係,如果神把這個世界都毀滅掉,那我們也不必在意污染之類的問題,反正到時候神會把它清理乾淨,給我們一套全新的。可是如果不是,那我們就要在意它,因為將來還是住在這裡,只是神會把它更新。在神學上有兩種理論,一個叫作Annihilatiomundi「世界毀滅論」,耶穌再來的時候會把整個世界都wipe out毀掉,然後完全造新的。另一個理論叫作Transformatio mundi「世界更新論」,所根據的就是這一節經文:「我將一切都更新了…」,我個人接受的是「世界更新論」的說法。其實創新比較容易,把舊的更新比較難,你有沒有把舊房子改成新房子的經驗?要處理那些舊的容易,還是把整個舊的丟掉,換一個新的比較容易?你隨便找一家建設公司跟他說:「請你把這棟舊大樓改成新的」,他應該會說:「寧可你給我一塊地,整個重蓋會容易些。」但是神已經創造了,祂不把它毀滅,這點倒是很奇怪的,不止人不毀滅,宇宙也不毀滅,祂要把它更新,所以神的工作是很忙的。
Ⅲ、人類的工作
1、上帝的形像
人類在神的創造下,也就有了工作,所以我剛才說:「為什麼人要工作?到底工作的理由在哪裡?」這個叫作「工作神學」。第一點,我們說上帝所造的萬物當中只有人有上帝的形象,關於上帝的形像有很多解釋,我接受的是關係神學的解釋,也有人從“工作”來解釋上帝的形像,因為上帝也工作。上帝創造,人會不會創造?人會創造。以前上帝有沒有造電腦?沒有。人把上帝造的沙,其中的Silicon(矽),造成電腦,電腦就是用Silicon chip (矽晶片),上帝造一大堆沙在海邊,但是上帝賜給人一種很棒的能力,就是上帝那種「無中生有」的創造力,把上帝造的東西,再造出一個上帝本來沒有造的東西,這就是文明或文化。這是人類的工作,創世紀第一章26~28節:「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所以大部份的神學家講到工作的來源,是以這段經文來解釋,有的人把它稱作文化使命。目的是要管理全地,治理全地,這個管理、治理都是工作,因此人類必須要工作,工作可以表現出“神的形像”的一部分,其中創意的工作,就是用神所給我們的智慧,創造出新的東西。
2、墮落的處罰
第二點,人類的工作在墮落以後,工作本身就產生另外一個問題。在亞當犯罪以後,工作變質了。有一些人說:「我們今天所要工作,就是因為亞當吃了禁果,他不吃我們根本就不必工作,像在伊甸園裡不必工作。」這是錯誤的,你注意看,犯罪以前亞當工作,他修理看守伊甸園(創2:15)。所以不是犯罪以後才開始工作的,但犯罪之後,工作改變了,「…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創3:17~19)變成什麼了?變成「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到底是“汗流滿面”比較苦?還是“才得餬口”比較苦?你們覺得工作的變質是哪一種比較可怕?我以前都以為是〝汗流滿面〞比較可怕,這次準備講道的時候才發現,〝才得餬口〞才是可怕的,如果你工作到最後,只剩下一個目的就是〝才得餬口〞,工作的其他意義和目的都不見了,工作會變得很無奈,只為了三餐,有時候你會不會有這種感覺?你會不會自嘆:「為什麼要工作?為什麼要上班?難道只為了三餐」
3、恩賜的管家
當耶穌基督到世上來為我們解決罪的問題賜下聖靈以後,工作的本質上被改變了,我們把它叫作「恩賜」。我講過才幹、恩賜、靈恩,神給我們做事情的能力,變成是恩賜。工作變成是發揮上帝給我們恩賜的好管道,人類的工作在耶穌基督來以後,本質上就不再是〝才得餬口〞,而是神給我恩賜,我把它發揮出來,服事上帝,服事別人,意義大不相同了,工作不再只是為了三餐,我可以用來服事上帝,服事別人。有人會問:「牧師,你上一次不是說,才幹用在教會才叫作恩賜嗎?現在我用在上班,這樣算不算恩賜?」請問大家,禮拜一到禮拜六教會在哪裡?在每一個人工作的地方對不對?那裡有沒有教會?有啊。凡是基督徒所在的地方,就是教會,到了禮拜天,上帝把這些人集合起來,聚集在和平教會,而禮拜一不是教會就不見了,教會只是散開來了。耶穌不是說:「你們是世上的鹽嗎?」(太5:13)鹽必須要擴散開來才能發揮功效,鹽如果都擠在一起就沒有用,上帝怕我們散開太久會失了味,所以要我們一個禮拜聚集一次,再散開幾天再聚集一次,現在看起來是這個樣子對不對?這是教會。常常我們以為只有禮拜天是教會,覺得禮拜一不是教會,這神學上有人認為,教會有兩種,一個叫作Church gathered(聚集的教會),一個叫作Church scattered(分散的教會),禮拜天是聚集的教會,禮拜一到禮拜六叫作分散的教會,都是教會。可以把上帝給我們的能力,在你的工作崗位上來服事,這一切都是在服事我們的主,這點非常重要,「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彼前4:11)如果你不這樣想的話,恩賜就只有在教會才算,那禮拜一到禮拜六在外面做的都不算恩賜,跟神沒有關係,只是我謀生的能力,慢慢的就把禮拜天才當成是事奉,禮拜一到禮拜六就不是,「禮拜天叫作聖潔,禮拜一到禮拜六就叫作世俗。」你有沒有這樣聖俗二分法的想法?還有「禮拜天工作的,像是牧師,比較聖潔,我們在外面禮拜一到禮拜六工作,比較世俗。」「我們只是平信徒」,你有沒有講過這樣的話?「他們是長老、是牧師,他們比較聖一點,我們的工作不算什麼。」你們有沒有這樣妄自菲薄過?你願意用上帝給你的能力,在禮拜天以外的教會,也就是在職份上服事神嗎?
4、永恆的服侍
而且這樣的服事,還關係到永恆有沒有事情可做,我曾講過說,如果在世上沒有好好做,上帝會把他的才幹拿走;在世上好好做的,上帝就把更多才幹給他,「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25:29)所以將來你在天堂會很無聊或是忙得很有意思,就看你現在有沒有認真做,這影響就很大。主人不是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並不是只有工作,也有休息的時候,可以和主人一起享受快樂,也有許多事派你管理。我們再來思想一下天堂的圖畫,天堂裡當然可以喝咖啡休息,但是不能一直喝咖啡休息,這樣會腐壞,那怎麼辦呢?會彈琴的當然要彈琴,如果你不會彈琴,只會敲鐵鎚怎麼辦?在天堂就繼續敲鐵鎚。看你在世上做什麼,你在天上就做什麼,「我在世上做什麼?」這是我們要好好思考的課題。
Ⅳ、三種工作觀
1、生存餬口:職業Occupation
工作觀有三種,有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師,他是以前陽明醫學院的韓偉院長,他是影響我到恆春的人,如果沒有他,我今天大概不是牧師,可能是台大醫院精神科的教授或副教授之類的,他曾講過一句話:「恆春沒有醫生,你們在台北禱告,一直禱告求上帝派別人下去,這樣不對,要嘛你就不要禱告,要禱告你要向上帝說:『如果你要我,我就下去。』」你敢不敢作這樣的禱告?有沒有為了台灣只有百分之二的基督徒說:「太少了!應該更多人去當牧師…」你有沒有這樣禱告過?還是從來都沒有?「管它的!反正我得救就好了,感謝主,我剛好在這百分之二裡面,將來耶穌再來的時候,我上天堂,那你們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就抱歉了,誰叫你們不趕快信。」可是誰去跟他們傳?你自己的親人有沒有信主?希不希望更多人奉獻,傳福音,如果神說;「我不要別人,我要你!」你去不去?因為韓偉院長這一句話,我就下到恆春當醫師。韓偉院長不僅讓我學到這樣的功課,他還講過一個故事,來說明工作的三種態度:有三個工人在炙熱的太陽下砌磚蓋房子,有人問第一位工人說:「你在蓋什麼?」他回答:「沒什麼啦!只是在蓋一間房子。」「太陽那麼大,你為什麼不去休息?」「為什麼?因為我要餬口,我要養家,所以不得已,誰叫我要娶老婆生小孩,現在要養他們。」所以工作的目的為了活下去,所以是Work to eat,工作是為了要謀生,工作變得很無奈,只是為了三餐而工作,這種我們把它稱作「職業」。我們常常問人家說:「你有沒有職業?」職業的英文叫作Occupation,就是佔到一個位置,不要給人家佔走,那你就有飯吃,它的重點是為了佔得一席之地。有沒有看過幼稚園裡,六個小朋友搶五張椅子的遊戲,先是老師彈琴讓大家手牽手繞圈圈,突然音樂停止,大家要搶著找椅子坐,總有一個被擠出去。在公司不景氣的時候,上班的氣氛都很緊張,大家都怕自己是那個被擠出去的,「沒有工作就慘了,沒飯吃啊!」所以工作就是為了吃飯,就是為了佔得一席之地,這個就是創世紀第三章19節講的:「汗流滿面才得餬口…」我覺得工作最可怕的就是最後只剩餬口,別的什麼目的都沒有,就好像一首台灣民謠:「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無人問,行到田中央。行到田中央,為了顧三餐,顧三餐,不驚田水冷霜霜…」而且還唱兩遍“顧三餐”,歌詞講得很清楚,「為什麼那麼冷你要出門,早上多睡一會不好嗎?」「沒辦法!要吃飯啦,為了顧三餐,所以非得做不可。」這樣的工作是很無奈,沒有什麼意義,只是為了謀生。
2、 創意巧工:專業Profession
再問第二位砌磚的,他的心情比較好一點,不像第一位那麼苦哈哈的,「你在蓋什麼?」他回答:「我正在砌磚啊,你有沒有看到,我們的建築設計師好厲害,我們將蓋的雪梨歌劇院,這棟歌劇院是全世界音響效果最好的,而我是我們公司招考進來的工人,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進來工作,是要與建築師配合的,我正在蓋全世界最棒的雪梨歌劇院!」這個人也是一位砌磚的工人,可是相對於第一個人來講,他就多一點東西,多一點光榮和驕傲,覺得自己所做的很重要。一般人如果是這樣的工作觀就好很多,他是把他的創意巧工放進去,這種就不叫作職業,而是叫作「專業」Profession。專業的人常常對他的工作有一份自尊心和驕傲,「因為我對人類有貢獻」,常常專業的人都有執照(License),大部分被稱作「師」的,不管是老師、律師、醫師等,師字輩的人大部分屬於專業人員,就像歷代志下第二章14節講的人,「…他善用金、銀、銅、鐵、石、木,和紫色、藍色、朱紅色線與細麻製造各物,並精於雕刻,又能想出各樣的巧工…」他會想盡辦法用他的巧心雕刻,他會把他的事情做的很好,不是朝九晚五得過且過,做工作就是拿薪水,他下班之後還會想辦法去研究,還會去想要怎麼樣把事情做的更好,因為他對他的工作有一份認同,Profession就是專業,相信他的工作是有價值的,這樣的工作觀就比第一種職業觀更上一層。
3、呼召事奉:志業Vocation
第三位工人也是很高興的在砌磚,「太陽那麼大,你在蓋什麼?」他說:「我在砌這個磚,蓋好了要作禮拜堂,將來如果有一個牧師在這裡開佈道會,有人來這邊信了耶穌,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面牆是我蓋的,如果我沒有蓋這面牆,牧師就不能在這裡講道了,所以我做這個很有意義,有永恆的價值。」這種我們把它稱作「志業」,英文叫作Vocation(天職使命),Vocal就是有人出聲音叫你,他做的工作是聽到上帝叫他做的事情。很可惜的,後來我們慢慢把這個字,用在神學生讀神學院時考試用的,「你有沒有蒙召?」可是任何其他的人,當他大學入學要選填志願的時候,我們比較少人問他說:「你有沒有蒙召?」有蒙召的到神學院去,沒有蒙召的,到普通科系去,是這樣子嗎?你要填科系時,有沒有聽到神對你的呼召?還是沒有?你是憑什麼挑你要想做的專業?覺得神要你嗎?你有沒有想到這一點?現在我們在座的,可能有孩子有孫子,不久他們要讀大學了,你要叫他們禱告嗎?禱告看神要不要帶領我,決定我這一生最多的時間所做的事情是神要我做的嗎?將來的工作是志業,還是專業,或者只是職業,就看你是否清楚是神的呼召。阿摩司說:「耶和華選召我,使我不跟從羊群,對我說: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說預言。」(摩7:15)就是叫他離開他的工作,做另外一個工作,我常問:「耶和華上帝會不會說:『你不要講道了,你回去跟從羊群?』」有沒有可能?有可能啊。有宣教士來台灣是當牧師,後來發現很需要醫生,後來又跑回去讀醫學院,後來又來這裡當醫生的,有沒有?有啊。他當醫生就是因為看見有需要,他就不當牧師了,開始當醫生幫人拔牙,你知道我在講誰吧?他是馬偕醫師,他本來要傳道的,可是看到大家的牙齒都掉光了,不能吃飯,那還傳什麼道?所以只要你清楚神要你做的是什麼,那你這一生所做的工作都是神聖有意義的。不是只有當傳道人才是蒙召,才是神聖有意義的,這是最高的工作觀。舊約中的以斯帖,上帝給他很好的機會,「…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斯4:14)豈不知你得了今天的地位,是為了今天的工作嗎?因為神的國度有一個大的危機要她去做事,雖然她害怕,因為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末底改就警告她:「…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我們在工作上面,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在你的工作上面,有沒有機會為神的國度做事情?你有沒有去尋找?「豈不知上帝今天讓你在這間公司的職位,或是在政府機構做事情,是給你一個服事上帝,服事別人,或是傳福音的機會?」你曾經這樣想過嗎?
Ⅴ、扭曲工作觀
1、 君子遠庖廚Denigration
有一些扭曲的工作觀,我簡單講幾種,第一種扭曲的觀念,不是從教會來的,是從希臘的哲學家來的。希臘有兩個偉大的哲學家,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一個叫作柏拉圖Plato,他的學生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這兩個人的哲學觀很不一樣。這裡有一張圖片是柏拉圖一根手指指向天,他認為:「(指向)天上的『那個』才是永遠存在的,那個叫作Idea,Idea只有一個,真理只有一個,世界上的都不是永恆的,永恆的只有在上面。」但是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說:「不是,上面的我們看不到,我們看得到的是下面的,而且下面不是只有一個,是很多個,就像五根手指頭是指向下面。」亞里斯多德又說:「其實從Real我們看不到Idea,我們只有從Real來推敲Idea。」這兩種觀念,就成為我們現在作學問的兩種方法,一個叫作演繹法,另一個叫作歸納法。這很有趣,不要以為他們只是隨便講講,他們背後想的很深,比如「人類怎麼瞭解知識?」這兩個人都有相反的看法。可是他們有一點看法是一樣的,就是認為,真正高尚的人,是不做事的,只有奴隸才做工,這是他們兩個人一致的看法,所以君子遠庖廚,只有奴隸才工作。高貴的人做什麼?高貴的人都在思想:「到底是Idea對?還是Real對?這是要坐下來好好思想的。」所以奴隸要工作,而聰明的、高尚的人,就一天到晚坐在板凳上想:「到底是Idea對?還是Real對?」希臘人把工作看成不屑一顧是低等的人才做的。真正高等的人是用思想的。我們所謂的藍領白領,是希臘人留下來的東西,我們現在還是依然認為。做工的沒什麼,用腦的才是高尚的。
2、工作是世俗Dichotomy
後來教會也受到影響,教會認為工作是世俗。主後三百年有一位教會的領袖,名叫Eusebius,他曾說到:「基督徒所做的事情裡面,有一些是神特別喜歡的,就是全時間傳道人,或是當神父,因為他們捨棄世界上的工作、捨棄家人,全心事奉主,這是高等工作,這叫作事奉,如果上班工作,那是次等的,好一點的會把賺來的錢拿一些奉獻給教會,就是這樣子。」你現在還有這樣的觀念嗎?有沒有受到這種想法的影響,這種想法我們就叫作「聖俗二分法」,Dichotomy就是把它切兩個,認為任職於教會是聖職,一般工作是世俗。「教會當然只有一個神聖的,大部分的人都是世俗的,因為只有一位牧師嘛,其他的人都是世俗,禮拜天就是來聽牧師訓話,然後禮拜一到禮拜六再到外面去工作賺錢,然後奉獻一點錢到教會。」你是不是這樣的看待你的工作?不是聖潔的,不是事奉上帝的,認為只有禮拜天來教會教主日學,那做些事工才是事奉,禮拜一到禮拜六工作不是事奉?事奉上帝就是神聖的。你有沒有想過,你禮拜一到禮拜六是事奉上帝嗎?還是不是?加爾文在宗教改革的時候就覺得這樣不對,他強調說:「工作是神聖的,工作應該是回應神的呼召。」加爾文想要糾正中古世紀的聖俗錯誤觀,他說:「其實每一天上班工作都是神聖的,都是事奉神。」
3、上班有價值Idolization
可是後來矯枉過正,工作是神聖的,不管你做什麼,只要你認真的做,上帝就會祝福,祝福什麼?就是賺錢(這回錢跑進來了)。從農業時代進到工業時代的時候,這是資本主義開始的想法,你怎麼知道神是祝福你呢?只要你認真工作,就能夠賺錢。這就是加爾文的「工作倫理學」,Protestant working ethics(新教徒工作倫理學)。就是不能浪費,要認真工作,賺的錢要存起來,再把資本擴大,這樣就可以用那些錢,為神做更多的事情,這樣的想法慢慢演變成資本主義。後來認為工作神聖的馬克斯,認為資本主義有問題,會造成貧富不均,可是他們基本上都是崇拜工作,認為工作是神聖的,這個工作本身被Idea起來。但那是什麼樣的工作呢?就是能賺錢的工作。問題在這裡,我們所講的工作已經被商業化,賺錢的才是工作,沒有賺錢的不是工作,你們是不是還有這樣的想法?不信你想想看,如果夫妻兩個吵架,太太沒有上班,先生上班,你看他們會講些什麼話:「你說家裡是誰在工作?」「是你在工作?還是我在工作?」「你煮飯帶孩子,沒有上班,要記得是我工作賺錢耶!」在家裡做的就不叫工作?所以很多女性就不願呆在家裡,都去上班了,因為上班才有水準地位,我們把工作偶像化,認為有報酬的工作才叫工作。近幾年已經好很多了,有很多人去作志工,不在乎報酬。以前反正不是有薪水的工作,大家不認為你在工作,所以志願的、做沒錢的,都沒有價值可言,很多男人很可憐,一旦退休就活不下去了,因為不曉得做什麼?他一生的價值就在工作,所謂的工作就是被社會認定的有薪水和地位,現在沒有薪水和地位,就活的不曉得做什麼,整個人的尊嚴和價值都被工作套住,這叫作〝工作的偶像化〞,這也是扭曲的工作觀。
4、福音的工場Evangelism
有些福音派的人就說:「不是啊,工作不是只有拼命的工作賺錢,應該在工作裡面傳福音啦,在工作的時候應該把我們的信仰傳給同事啊!」這種說法所代表的人物應該是Billy Graham(葛理翰),他把職場當作福音的工場,這種想法其實也有問題,有人說:「這樣已經不錯了吧,我上班不是只為了工作賺錢,我還傳福音啦。」上班只剩傳福音嗎?這個我們把它稱作「釣魚神學」。你知道「釣魚神學」怎麼想的嗎?釣魚的人怎麼想的?就是他只負責把魚釣上來,如果說鉛桶裡的水是天堂的話,那潭湖水就是地獄,就是這個世界,傳福音的人就是「…釣到一條!感謝主!救了一條。」這是污染的湖水,釣一條救一條,釣兩條救兩條,他從來不曾想到,那潭湖水需要處理嗎?所以福音派的問題不在於職場傳福音,而是只在職場傳福音,他從沒有想到,神要藉著你基督徒的角色,在職場上改變職場的文化,那個是高難度的挑戰,你不只是要傳福音,如果在你工作崗位上,遇見有不公義,有偷機摸魚的事情,你覺不覺得那是神給你的託付?你在那裡要怎麼樣能夠轉化,使它成為比較有公義,比較有慈愛的一間機構?這算不算是神給你的託付?還是你只負責把人帶來聽牧師講道,然後讓他受洗?這叫「釣魚神學」――將你從神領受工作上的責任,把它縮小到只剩下帶人信主而已。
Ⅵ、結論:工作乃是敬拜與事奉
最後我講一個故事,這是一部電影,1981年它得到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得了四項,電影的名字叫作「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這是一部很有名的商業電影,整部影片是描述一位英國蘇格蘭的百米運動員的故事:1924年巴黎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個國家都派出最優秀的代表選手來參加,這位蘇格蘭人沒什麼名氣,可是他在比賽前做了一件事情,引起全世界嘩然,因而記者都跑去訪問他,因為他是百米短跑的選手,但是被安排到禮拜天要初賽,他說:「對不起,禮拜天我要作禮拜,不跑!」英國當然很生氣啦,「你是國家代表隊,好不容易四年才一次這麼重要的比賽,你怎麼可以就這樣取消比賽呢!」他是跑百米賽的,奧林匹克大會當然不可能因為他一個人,就把禮拜天的比賽作變動。英國隊教練就決定,「好,既然你放棄不跑一百米,那就要跑四百米!」但是跑四百米與跑一百米是不一樣的,四百米要耐力比較夠,他以前都是練習百米短衝,他說「好!我跑四百米,一百米我不跑。」因為四百米是禮拜五要跑。到了禮拜五要比賽時,美國的一位選手就寫了一張小紙條交在他的手裡,紙條裡的內容翻譯成中文,就是撒母耳記上第三章20節:「…因為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結果起跑槍一響,這個人原不被大家所看好,可是你知道嗎?到最後――他拿到金牌,而且破世界紀錄,四百米跑47.6秒,這個人為英國拿下了一面金牌,真是跌破大家的眼鏡,沒有人想到他會贏,這個人的名字叫作Eric Liddel。他不只會賽跑,其實他是一位中國宣教士的孩子,他也立志要當宣教士。所以1924年他拿到金牌以後,1925年他就到中國去當宣教士了,中日戰爭的時候,就被日本人抓去集中營關起來,關了兩年,後來腦部得了癌症,將死之前,他向照顧他的護士講了一句話:「我完全順服」。這是一個把賽跑當作是服事神的人,一生不管做什麼事情,他就是忠心,這就是事奉。羅馬書第十二章1~2節(現代中文譯本):「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你可以把這節聖經運用在你的工作上。在醫院當醫生的,每間醫院有它的一套作法,有一些作法你也許覺得不太好,你要有勇氣。你敢不敢跟神禱告說:「我就是敢跟人家不一樣」,為了這個禱告,你可能要付上代價,聖經說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是敬拜,所以敬拜就不是禮拜天來教堂才叫作敬拜,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敬拜、都是事奉。而且你做事情,不像是給人做的,好像是給主做的(西3:23),每件事情都是盡忠去做,神一定會祝福你,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主耶穌,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工作,不管是在職場上班的,或是在家裡煮飯帶小孩,主,我們很多時候,真的是輕看我們的工作,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在餬口,或是說我只是帶小孩,覺得沒有什麼意義或價值。主,幫助我們,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其實不管你要我們在哪個地方工作,我們都可以使它成為一個敬拜,成為一個見證,求主幫助我們,真的在工作上,成為一個你的好管家,讓我們做任何事情,就是盡力去做,而且我們會尋求神你的心意,讓我們在職場上,在家裡的工作上,成為你的見證,幫助我們,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5年10月30日 星期日
2005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堅定不變的信心 -- 盧俊義 牧師
寫作於2005.10.23
作 者: 盧俊義 牧師
聖 經: 【哈巴谷書三章1~19節】線上收聽
很高興!今天因為信徒大會可以跟大家在這裡分享聖經的話語,我們一同來看先知哈巴谷的書信。首先先看舊約的目錄,目錄中最後一本是瑪拉基書,從這往前推算十一個時,第十二本是何西阿書。所以,從何西阿到瑪拉基這十二個人,我們通常稱他們為十二先知。為什麼稱為十二先知﹖是因為他們寫的文獻都很少。 其實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十二個小先知,稱為小是因為他們寫的文獻比較薄。那有小就有大,所謂大先知就是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這些。因此,大小指的不是大尾小尾,而是他所寫的作品豐富與否。像以賽亞書有六十六章、耶利米書有五十二章、以西結書有四十八章,任何這三人其中一人的作品,就足夠達到十二先知所寫的總份量。因此,當你到教會書局去買書時,常會看到一種參考書寫著「十二先知」,而這十二先知就是指從何西阿到瑪拉基。
在這十二個先知裡面,有些先知有介紹他的生平背景,像哈巴谷書第一章第一節中,根本都沒有介紹他的生世背景,只寫了一句簡單的話—以下是上主向先知哈巴谷所啟示的信息。但是,我們看哈巴谷再下去的這一位西番雅,就寫的很詳細。從西番雅書第一章第一節中,介紹西番雅的生世背景,如此我們就容易了解這位先知出現在哪個世代,且他的背景是什麼。可是在哈巴谷書中,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他的生世背景資料,但卻可以從他所寫的文獻內容中,猜測得出這是在什麼時代所寫的。 根據哈巴谷第一章到第三章,我們已經可以了解他可能活在在主前第七世紀的末葉。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他出現的時代,就是猶大王約雅敬的時代,那約是主前第六百一十年到六百零五年間。而約雅敬王的時代,是非常不好的一個時代,列王記作者就用一句話來蓋論約雅敬這個王—「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所謂「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意思就是拜偶像及社會紛亂,且社會紛亂的特性,就是有權勢的人欺壓平苦軟弱的族群、有錢人欺負窮人、位高者欺壓位低者,整個社會的景象就是墮落、貪婪、貪心,這些在哈巴谷書都可以看到。
哈巴谷這個文獻中,還有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他跟一般先知不一樣,一般先知都是上帝叫他們去跟以色列百姓講話。可是,哈巴谷書中是哈巴谷從頭到尾直接在跟上帝對話。從第一章開始,他就這樣說「上帝啊!你怎麼這麼沒有意思,祢看我們的社會,壞人那麼多,祢怎麼都不理會呢﹖」所以,他覺得上帝好像都沒有在聽他禱告。這是哈巴哈巴谷開始的一個背景,一開始就懷疑上帝—認為上帝明明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壞人,他們這麼猖獗,做很多壞事,但祂還繼續允許他們這樣做。然後上帝開始回答哈巴谷的話,上帝回答的很奇妙,祂說:「我要派遣更強壯的軍隊,來修理你們的國家」。結果,哈巴谷覺得更糟,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做壞事,而且他又不是告訴上帝說—我們的國家很爛,而是有一群人很爛。如果我們用這景象來看台灣,我們就會覺得立法院很爛,那些人都該死,但我們都很好,但是上帝卻說:「我要把台灣消滅」,然後我們就覺得滿肚子委屈。哇!上帝那ㄟ哀捏,連好壞都不分了,這就像哈巴谷跟上帝間的對話。一個社會的混亂,我們常常會覺得需要司法來仲裁,所以我們通常都有種觀念,司法就是社會最後的一個平穩線,所以當社會混亂、動盪不安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說—「司法死了!司法死了!」。可是我們也聽過一句話說,宗教信仰是一個社會最後的良心。如果連宗教信仰都混淆了,那這個社會大概也差不多了,反觀今天台灣社會的宗教信仰就很糟糕。因為全世界看來看去(雖然我看的世界不多,大概就幾個國家),唯獨台灣人賭博都會請神明一起來作伴,這就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我們連賭博,都請神提供賭博的明牌,賭不上了還會修理神明。所以,我們都要有心理準備,應該差不多了。我們想想社會現象中,最糟糕是什麼﹖其實在主前第八世紀,先知阿摩司的時代,他的文獻中就寫得非常明確。他說當時的法官會收受紅包,可以接受賄賂。所以,在法庭上沒有公平的審判,因此上帝非常生氣,之後上帝審判這些國家,結果在主前七百二十一年,北國的以色列亡國了。先知阿摩司呼籲當時的人,一定要秉公行義,才會使上帝的救恩重現在他們眼前。可是,當時的人不聽這樣的勸導。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社會腐敗的基本原因或是現象,都從哪裡開始﹖就是人民貪愛錢財,這狀況不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才有,而是耶穌的時代就有。所以在耶穌的教訓裡面,有很多時候都在警告,不要把上帝跟錢財弄亂。所以,他說:「在錢財跟上帝之間,你要做一個明確的抉擇」。使徒保羅寫信給他的弟子—提摩太的時候,甚至於勸勉「不要貪婪」,因貪婪是所有罪惡的源頭。如果我們看提摩太前書第六章第十節,就可以看出錢財在保羅的看法裡,是「貪婪錢財」等於「拜偶像」。所以哥羅西書第三章第五節中,保羅提到貪婪跟拜偶像是一樣的。為何如此說,因為貪愛錢財,常會讓我們忘記,到底誰是我們生命的 主。且我們常會以為有錢萬事通,所以有句俗語說「有錢可使鬼推磨」,因為鬼常常讓我們覺得非常害怕,而錢可以使我們最害怕的都順服。所以,我們可以從這樣的俗語了解到哈巴谷中,他回答上帝的話及他與上帝對話的感受。
第一章、第二章回去自己讀。今天從第三章開始,第三章第一節開始就說,這是先知哈巴谷的禱告。禱告是什麼﹖禱告是向上帝講話。可是我們從第一節讀到第十九節的時候,發現只有第二節才是他向上帝的禱告,其他從第三節到十九節都是他的論述。我們說禱告是向上帝講話,那跟上帝講話最基本的條件或要件是什麼呢﹖就是誠實,因為我們相信上帝是鑒察人的內心。所以耶穌說,不要用那種長篇大論,因為你還沒有講,上帝就知道。所以有的人就說—「那我就不要講好了,因為上帝已經知道了」,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要講。常常有人會問牧師說:「牧師我要怎樣禱告,上帝才會聽﹖」。有時候你都不禱告,上帝也在聽,因為上帝看人的心思意念,所以不用去想要寫什麼樣的禱告文〜當你用非常美麗的言詞來禱告時,那都是要得到人的稱讚。你心裡想什麼,就講什麼,這是最重要的—要誠實。第一節中說,這是哈巴谷的禱告,其實就是在表明,哈巴谷內心的意念。第二節是個基礎,而從第三節往後,就是在述說第二節所要表達的內涵。
第二節我們看到,他說「上主啊!我聽見祢的作為,心中就充滿敬畏!」。各位兄弟姊妹我們來想一想,以色列人聽到上帝的作為,會讓他們心中感到最敬畏的上帝偉大作為是什麼事件—就是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所以,從第三節往後就可以看到他的述說,其實都跟出埃及、入曠野有關係。下半段說,求祢在我們的世代重新做祢做過的大事,意思就是說把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入曠野這種偉大神蹟,再次顯現在他們面前。因那時候上帝有顯現憤怒及憐憫,上帝的憤怒顯現在哪裡呢﹖就是對那些違背他教訓的人—上帝有憤怒。而對那些祈求上帝扶持與幫助的人—上帝有憐憫。在第三節到第七節,都是講出埃及的整個過程跟背景,將第三節與申命記第三十三章的第二節相比,可以發覺兩處經節幾乎完全一樣。申命記三十三章第二節從西奈出來,與哈巴谷書的第三章第三節上帝要再從以東來,像太陽從以東上升。在申命記背景提到西奈山跟巴蘭山,這裡寫的是以東跟巴蘭。其實,這些都是在寫曠野的時代,我們看到他說榮耀蓋過諸天,什麼是上帝的榮耀﹖就是光輝,像燦爛的陽光或是非常閃亮的火柱。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的時候,上帝曾在夜間用火柱來帶領以色列人,這個火柱就成為述說上帝榮耀的一種方式。接下來第四節中,帶著閃亮的光芒,光芒從他隱藏大能的手所射出,這些都是在描述上帝奇妙的作為。其中提到有火柱還有雲柱,就是用來表明出埃及的過程。
第六節提到上帝一停,大地就震撼,這我們在出埃及記中常常會看到,那些住在以色列人所經過土地附近的民族,只要聽到上帝所帶領的以色列人民要經過,都會感到震撼與害怕。好像遇到地震一樣,會讓他們存著敬畏的心。再回想當初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時,上帝要摩西上山去領取誡命,出現閃電及雷轟的聲音,而以色列百姓在山腳下,卻嚇得要命,這就是第六節在描述的背景。第七節提到的古珊人與米甸人,這兩個族群常在曠野突擊以色列人,所以造成以色列人對他們相當害怕與恐懼。但上帝一出現,就使這些想欺負以色列百姓的族群感到害怕。從第八節至十五節開始,就不同於前面是在講述上帝奇妙的作為,這邊哈巴谷是直接對上帝說「上主啊!是不是河流使祢發怒或是海洋使祢生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描述,是因為哈巴谷發現,上帝確實生氣了!他用海洋、河流及上帝駕雲而來作為描述,從這邊可以回想到出埃及記中,也曾提到上帝使尼羅河都變成血,並且駕雲而來。為何用上帝駕雲而來敘述,是因為上帝的光太亮,所以人們沒有辦法看見上帝的臉,且看見上帝臉的人會死去。因此,上帝用層層的烏雲來擋住亮光,使人可以親近上帝。所以,在出埃及記中我們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濃雲出現,之後上帝的聲音就接著出現。因此這邊提到「祢駕雲而來,烏雲作為祢的戰車」,這種以烏雲作為上帝的戰車之敘述,曾出現在以色列人過紅海時,當時埃及軍隊被烏雲所包圍,因此當他們跟著下到紅海河床時,因分不清方向,結果導致整個軍隊自亂陣腳,後來就全部被海水所淹沒,這些都是在描述出埃及的故事。接下來第十節也同第九節,其中提到使河流裂開大地,前面的舊約中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在紅海,另一次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前,經過分開的約旦河。這些都是在描述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經過。
第十一節非常有趣,當中提到上帝的劍一掃、矛一放,日月都停住。為什麼日月會停住﹖因為萬物是上帝所造,所以上帝可命令萬物或走、或停、或後退,如果我們看列王記跟以賽亞書,就可以看到一則有趣的故事—上帝帶領先知以賽亞去跟非常敬拜上帝的猶太王希西家說一件事情。這是發生在希西家王生重病時,希西家王很鬱卒地在埋怨上帝說:「我這麼虔誠地敬奉上帝,結果上帝竟讓我生病,且病到快要死了」。但先知以賽亞卻跟他說:「你不會死,上帝還要讓你再活十五年,所以你不要那麼鬱卒」。希西家王回答說:「我怎麼知道上帝真的要讓我在活十五年呢﹖」,之後以賽亞就問希西家王說:「你希望太陽往前走十歩,還是後退十歩呢﹖」,希西家王就說:「往前走比較容易,要太陽往後退比較困難,所以我選擇後退」,以賽亞就說:「好,你瞧」。之後,希西家王在靠近台階處,看見太陽真的向後退十歩,他大大震驚,因此他相信上帝要給他多活十五年的時間。而什麼時候太陽月亮會停住,從約書亞記第十章十二到十四節讚美詩中,就有描述到當他們在跟亞摩利人戰爭時,太陽就停在天上不下山,這就代表天都不會黑,這情況一直持續到亞摩利人被以色列人打到跑光後,太陽才下山,以色列人才回營休息。約書亞就透過這事件來讚美上帝的奇妙作為,而哈巴谷也是用一樣的方式來讚美上帝奇妙作為。
最後一段第十六至十九節中,在表達先知哈巴谷最後的心聲。他說到「我聽見耶和華的聲音,身體戰競,嘴唇發顫」,因為他原本以為上帝看到那麼多社會邪惡的亂象,竟然靜默不語。但他後來才發現,不是上帝沒有表達,而是他沒有注意到。因此當他注意到時,他就說—聽見上帝奇妙作為的聲音後,他開始非常害怕,而且害怕到走路都走不動了,因為實在是太奇妙了。在第十七至十九節,可以說是哈巴谷書最精華的一段經文—「即使無花果樹不結果子,葡萄樹也沒有葡萄;即使橄欖樹不結橄欖,田地不產五榖;即使羊群死光,牛棚裏沒有牛」,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完全都沒有了,誰的境遇會跟這一樣呢﹖約伯。他的孩子全死光,所有產業都沒了,而且還全身生瘡,很難過。但是約伯還是說了句很偉大的話—「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我空空的來,也空空的回去。」這是約伯的告白。第一及第二章是在講約伯的告白,從第三章起,約伯就開始問上帝—祢到底要做什麼﹖祢不要躲起來,我們倆來好好談一談。但是他等了很久,上帝都沒回應。到最後約伯記三十八到四十一章,上帝回應說:那講話很大聲的人,不曉得是誰﹖到最後,約伯說:上帝,拜託祢不要再講了!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我嚇得連吭都不敢吭一聲。我們有很多人常常都像約伯一樣,常常覺得上帝好像都不理會我們,所以就會有很多埋怨,等到有一天我們恍然大悟,才會覺得上帝的旨意真是有夠奇妙!我們可以看到哈巴谷就是在描述這種心境,他最後的告白就是在十七到十九節,他說即使我的產業全部都沒了。但在第十八節說「我仍然要因上主歡喜,因上帝─我的救主快樂。」他在表達的是什麼呢﹖只要有上帝跟我同在,其他的就都不重要了。因為有上帝與我同在,我的生命就可以有力量。他用什麼來形容力量呢﹖從十九節提到「他使我像母鹿在跳躍;他使我在高山上安穩行走。」這邊他以「母鹿在高山上跳躍」來形容,因為當母鹿懷胎時跳躍,若一失足就會導致母鹿跟胎兒會一併死亡。而母鹿能高山上跳耀,表示腳步非常安穩。但為何會安穩﹖因為有上帝在保守他。這說明了,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他都不用擔憂。今天我們所讀的哈巴谷書,從第一至三章都是以詩歌的題材來描寫,他透過這首詩歌傳達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我們的信仰應該逐漸昇華與進步,進步到如十七節所述,即使我們喪失全部的產業,也不會改變我們對上帝的依賴跟信靠,因為我知道上帝不會離棄我。這是一種信仰的昇華與進步,我在教會帶查經班時,就跟兄弟姊妹分享過,約伯記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就是—無利可圖。常常遇到一些要受洗的朋友,問他們說:「你們為何要來受洗﹖」,他們回答說:「因為女朋友說要先受洗,才會嫁給我,所以才要受洗」。那我就會說:「那你最好不要受洗,因為哪天你受洗後,發現她不同你所想像的,就會覺得自己被騙」,他們就回答:「不會啦!」。我們回顧教會歷史,也會發現常有這樣的例子,「有利可圖」人們就來接受這信仰,當「無利可圖」時,他們又會換一種信仰,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樣就什麼好處都可以獲得,這是很多人的做法。但我們可以約伯卻不是這樣,那這世界上有沒有人跟約伯一樣呢﹖他什麼都沒有,而且還不斷地經歷沉重的災難降臨在他身上,但是他依然存著無比的信心依靠上帝。從約伯記最後的答案,告訴我們還是有人會跟約伯一樣。這是一種生命的昇華,而這種信仰的昇華,就是我們成為信徒所應該學習的。希伯來書第六章第一至三節提到,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段經文,這段經文勸勉受迫害的基督徒說:「那麼,我們應該把關於基督的初步信息拋在背後,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我們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步階段下功夫,如懊悔腐朽的習俗、信上帝、不同的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永遠的審判等道理。讓我們朝著成熟的信仰前進!上帝若准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我們應該信仰有進步,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哈巴谷書帶給我們的勸勉。在今天開信徒大會前,我也跟小會所有的長老們說到,我們應該要進步,我們在過去用一張張方式唱票,這是像外面的選舉方式。我們應該要進歩超越現今社會的選舉文化,就是不要在這邊說你幾票、他幾票。然後結束後,又說:「恭喜喔!高票當選〜」或「恭喜喔!低空飛過」,這些都是很不好的示範。特別是台北有幾間教會是非常具有指標性的教會,就像我們和平教會,大家都在看和平教會怎麼做。所以今天就跟小會討論,是否今天可以不要公佈票數,我們只告知大家哪些人當選,哪些人是準備第二次候選,如果我們可以做到這樣,就進步很多。我們的長老們都說,應該有這樣的信心,我們的紀錄一定會紀錄非常清楚,不論廢票、收回票數及每位候選人的得票數…等,但是我們不在這邊公佈票數。因為讓當選人被大家稱讚說「恭喜喔!你高票當選〜」,這是最不好的選舉文化,應該從我們當中被排除。我們可以從哈巴谷學習到—進步到什麼都「沒有」,因為即使落選,我也感謝上帝,因為祂知道我勞苦,已經背不起十字架了。那當選的也不要驕傲,因為要開始扛十字架。這是我們教會生活的一個好見證,我們教會應該從這方面來學習成長的信仰。再來我們應該相信像哈巴谷中所說的,上帝一定會嚴厲的逞罰這些為非作歹,藐視上帝公義的人。這社會所以紛亂,是因為邪惡的人心中沒有上帝。而教會之所以會紛亂,是因為有人,沒有把教會 主耶穌看成為教會的最中心,沒有將上帝看為我們的主宰。我們常常覺得我們自己最重要,而沒有學習謙卑,與其他人一同來學習走天國的路程。從哈巴谷可看到,上帝決不會使這些邪惡的人繼續囂張,祂會審判。我們就應該記住這樣的事情,上帝會逞罰會審判,這些違背祂旨意的人。我相信,我們和平教會是一個值得全台灣教會來學習的一個信仰團契。讓我們和平教會因著上帝的愛,有更成熟的信仰與堅定的信心,在這台灣紛亂的時代,能成為亮光。
作 者: 盧俊義 牧師
聖 經: 【哈巴谷書三章1~19節】線上收聽
很高興!今天因為信徒大會可以跟大家在這裡分享聖經的話語,我們一同來看先知哈巴谷的書信。首先先看舊約的目錄,目錄中最後一本是瑪拉基書,從這往前推算十一個時,第十二本是何西阿書。所以,從何西阿到瑪拉基這十二個人,我們通常稱他們為十二先知。為什麼稱為十二先知﹖是因為他們寫的文獻都很少。 其實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十二個小先知,稱為小是因為他們寫的文獻比較薄。那有小就有大,所謂大先知就是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這些。因此,大小指的不是大尾小尾,而是他所寫的作品豐富與否。像以賽亞書有六十六章、耶利米書有五十二章、以西結書有四十八章,任何這三人其中一人的作品,就足夠達到十二先知所寫的總份量。因此,當你到教會書局去買書時,常會看到一種參考書寫著「十二先知」,而這十二先知就是指從何西阿到瑪拉基。
在這十二個先知裡面,有些先知有介紹他的生平背景,像哈巴谷書第一章第一節中,根本都沒有介紹他的生世背景,只寫了一句簡單的話—以下是上主向先知哈巴谷所啟示的信息。但是,我們看哈巴谷再下去的這一位西番雅,就寫的很詳細。從西番雅書第一章第一節中,介紹西番雅的生世背景,如此我們就容易了解這位先知出現在哪個世代,且他的背景是什麼。可是在哈巴谷書中,我們幾乎找不到任何他的生世背景資料,但卻可以從他所寫的文獻內容中,猜測得出這是在什麼時代所寫的。 根據哈巴谷第一章到第三章,我們已經可以了解他可能活在在主前第七世紀的末葉。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他出現的時代,就是猶大王約雅敬的時代,那約是主前第六百一十年到六百零五年間。而約雅敬王的時代,是非常不好的一個時代,列王記作者就用一句話來蓋論約雅敬這個王—「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所謂「做上帝看為邪惡的事」意思就是拜偶像及社會紛亂,且社會紛亂的特性,就是有權勢的人欺壓平苦軟弱的族群、有錢人欺負窮人、位高者欺壓位低者,整個社會的景象就是墮落、貪婪、貪心,這些在哈巴谷書都可以看到。
哈巴谷這個文獻中,還有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他跟一般先知不一樣,一般先知都是上帝叫他們去跟以色列百姓講話。可是,哈巴谷書中是哈巴谷從頭到尾直接在跟上帝對話。從第一章開始,他就這樣說「上帝啊!你怎麼這麼沒有意思,祢看我們的社會,壞人那麼多,祢怎麼都不理會呢﹖」所以,他覺得上帝好像都沒有在聽他禱告。這是哈巴哈巴谷開始的一個背景,一開始就懷疑上帝—認為上帝明明看到社會上有很多壞人,他們這麼猖獗,做很多壞事,但祂還繼續允許他們這樣做。然後上帝開始回答哈巴谷的話,上帝回答的很奇妙,祂說:「我要派遣更強壯的軍隊,來修理你們的國家」。結果,哈巴谷覺得更糟,因為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做壞事,而且他又不是告訴上帝說—我們的國家很爛,而是有一群人很爛。如果我們用這景象來看台灣,我們就會覺得立法院很爛,那些人都該死,但我們都很好,但是上帝卻說:「我要把台灣消滅」,然後我們就覺得滿肚子委屈。哇!上帝那ㄟ哀捏,連好壞都不分了,這就像哈巴谷跟上帝間的對話。一個社會的混亂,我們常常會覺得需要司法來仲裁,所以我們通常都有種觀念,司法就是社會最後的一個平穩線,所以當社會混亂、動盪不安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說—「司法死了!司法死了!」。可是我們也聽過一句話說,宗教信仰是一個社會最後的良心。如果連宗教信仰都混淆了,那這個社會大概也差不多了,反觀今天台灣社會的宗教信仰就很糟糕。因為全世界看來看去(雖然我看的世界不多,大概就幾個國家),唯獨台灣人賭博都會請神明一起來作伴,這就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我們連賭博,都請神提供賭博的明牌,賭不上了還會修理神明。所以,我們都要有心理準備,應該差不多了。我們想想社會現象中,最糟糕是什麼﹖其實在主前第八世紀,先知阿摩司的時代,他的文獻中就寫得非常明確。他說當時的法官會收受紅包,可以接受賄賂。所以,在法庭上沒有公平的審判,因此上帝非常生氣,之後上帝審判這些國家,結果在主前七百二十一年,北國的以色列亡國了。先知阿摩司呼籲當時的人,一定要秉公行義,才會使上帝的救恩重現在他們眼前。可是,當時的人不聽這樣的勸導。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社會腐敗的基本原因或是現象,都從哪裡開始﹖就是人民貪愛錢財,這狀況不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才有,而是耶穌的時代就有。所以在耶穌的教訓裡面,有很多時候都在警告,不要把上帝跟錢財弄亂。所以,他說:「在錢財跟上帝之間,你要做一個明確的抉擇」。使徒保羅寫信給他的弟子—提摩太的時候,甚至於勸勉「不要貪婪」,因貪婪是所有罪惡的源頭。如果我們看提摩太前書第六章第十節,就可以看出錢財在保羅的看法裡,是「貪婪錢財」等於「拜偶像」。所以哥羅西書第三章第五節中,保羅提到貪婪跟拜偶像是一樣的。為何如此說,因為貪愛錢財,常會讓我們忘記,到底誰是我們生命的 主。且我們常會以為有錢萬事通,所以有句俗語說「有錢可使鬼推磨」,因為鬼常常讓我們覺得非常害怕,而錢可以使我們最害怕的都順服。所以,我們可以從這樣的俗語了解到哈巴谷中,他回答上帝的話及他與上帝對話的感受。
第一章、第二章回去自己讀。今天從第三章開始,第三章第一節開始就說,這是先知哈巴谷的禱告。禱告是什麼﹖禱告是向上帝講話。可是我們從第一節讀到第十九節的時候,發現只有第二節才是他向上帝的禱告,其他從第三節到十九節都是他的論述。我們說禱告是向上帝講話,那跟上帝講話最基本的條件或要件是什麼呢﹖就是誠實,因為我們相信上帝是鑒察人的內心。所以耶穌說,不要用那種長篇大論,因為你還沒有講,上帝就知道。所以有的人就說—「那我就不要講好了,因為上帝已經知道了」,但是我們還是應該要講。常常有人會問牧師說:「牧師我要怎樣禱告,上帝才會聽﹖」。有時候你都不禱告,上帝也在聽,因為上帝看人的心思意念,所以不用去想要寫什麼樣的禱告文〜當你用非常美麗的言詞來禱告時,那都是要得到人的稱讚。你心裡想什麼,就講什麼,這是最重要的—要誠實。第一節中說,這是哈巴谷的禱告,其實就是在表明,哈巴谷內心的意念。第二節是個基礎,而從第三節往後,就是在述說第二節所要表達的內涵。
第二節我們看到,他說「上主啊!我聽見祢的作為,心中就充滿敬畏!」。各位兄弟姊妹我們來想一想,以色列人聽到上帝的作為,會讓他們心中感到最敬畏的上帝偉大作為是什麼事件—就是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所以,從第三節往後就可以看到他的述說,其實都跟出埃及、入曠野有關係。下半段說,求祢在我們的世代重新做祢做過的大事,意思就是說把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入曠野這種偉大神蹟,再次顯現在他們面前。因那時候上帝有顯現憤怒及憐憫,上帝的憤怒顯現在哪裡呢﹖就是對那些違背他教訓的人—上帝有憤怒。而對那些祈求上帝扶持與幫助的人—上帝有憐憫。在第三節到第七節,都是講出埃及的整個過程跟背景,將第三節與申命記第三十三章的第二節相比,可以發覺兩處經節幾乎完全一樣。申命記三十三章第二節從西奈出來,與哈巴谷書的第三章第三節上帝要再從以東來,像太陽從以東上升。在申命記背景提到西奈山跟巴蘭山,這裡寫的是以東跟巴蘭。其實,這些都是在寫曠野的時代,我們看到他說榮耀蓋過諸天,什麼是上帝的榮耀﹖就是光輝,像燦爛的陽光或是非常閃亮的火柱。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的時候,上帝曾在夜間用火柱來帶領以色列人,這個火柱就成為述說上帝榮耀的一種方式。接下來第四節中,帶著閃亮的光芒,光芒從他隱藏大能的手所射出,這些都是在描述上帝奇妙的作為。其中提到有火柱還有雲柱,就是用來表明出埃及的過程。
第六節提到上帝一停,大地就震撼,這我們在出埃及記中常常會看到,那些住在以色列人所經過土地附近的民族,只要聽到上帝所帶領的以色列人民要經過,都會感到震撼與害怕。好像遇到地震一樣,會讓他們存著敬畏的心。再回想當初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下時,上帝要摩西上山去領取誡命,出現閃電及雷轟的聲音,而以色列百姓在山腳下,卻嚇得要命,這就是第六節在描述的背景。第七節提到的古珊人與米甸人,這兩個族群常在曠野突擊以色列人,所以造成以色列人對他們相當害怕與恐懼。但上帝一出現,就使這些想欺負以色列百姓的族群感到害怕。從第八節至十五節開始,就不同於前面是在講述上帝奇妙的作為,這邊哈巴谷是直接對上帝說「上主啊!是不是河流使祢發怒或是海洋使祢生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描述,是因為哈巴谷發現,上帝確實生氣了!他用海洋、河流及上帝駕雲而來作為描述,從這邊可以回想到出埃及記中,也曾提到上帝使尼羅河都變成血,並且駕雲而來。為何用上帝駕雲而來敘述,是因為上帝的光太亮,所以人們沒有辦法看見上帝的臉,且看見上帝臉的人會死去。因此,上帝用層層的烏雲來擋住亮光,使人可以親近上帝。所以,在出埃及記中我們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濃雲出現,之後上帝的聲音就接著出現。因此這邊提到「祢駕雲而來,烏雲作為祢的戰車」,這種以烏雲作為上帝的戰車之敘述,曾出現在以色列人過紅海時,當時埃及軍隊被烏雲所包圍,因此當他們跟著下到紅海河床時,因分不清方向,結果導致整個軍隊自亂陣腳,後來就全部被海水所淹沒,這些都是在描述出埃及的故事。接下來第十節也同第九節,其中提到使河流裂開大地,前面的舊約中發生過兩次,一次是在紅海,另一次是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前,經過分開的約旦河。這些都是在描述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經過。
第十一節非常有趣,當中提到上帝的劍一掃、矛一放,日月都停住。為什麼日月會停住﹖因為萬物是上帝所造,所以上帝可命令萬物或走、或停、或後退,如果我們看列王記跟以賽亞書,就可以看到一則有趣的故事—上帝帶領先知以賽亞去跟非常敬拜上帝的猶太王希西家說一件事情。這是發生在希西家王生重病時,希西家王很鬱卒地在埋怨上帝說:「我這麼虔誠地敬奉上帝,結果上帝竟讓我生病,且病到快要死了」。但先知以賽亞卻跟他說:「你不會死,上帝還要讓你再活十五年,所以你不要那麼鬱卒」。希西家王回答說:「我怎麼知道上帝真的要讓我在活十五年呢﹖」,之後以賽亞就問希西家王說:「你希望太陽往前走十歩,還是後退十歩呢﹖」,希西家王就說:「往前走比較容易,要太陽往後退比較困難,所以我選擇後退」,以賽亞就說:「好,你瞧」。之後,希西家王在靠近台階處,看見太陽真的向後退十歩,他大大震驚,因此他相信上帝要給他多活十五年的時間。而什麼時候太陽月亮會停住,從約書亞記第十章十二到十四節讚美詩中,就有描述到當他們在跟亞摩利人戰爭時,太陽就停在天上不下山,這就代表天都不會黑,這情況一直持續到亞摩利人被以色列人打到跑光後,太陽才下山,以色列人才回營休息。約書亞就透過這事件來讚美上帝的奇妙作為,而哈巴谷也是用一樣的方式來讚美上帝奇妙作為。
最後一段第十六至十九節中,在表達先知哈巴谷最後的心聲。他說到「我聽見耶和華的聲音,身體戰競,嘴唇發顫」,因為他原本以為上帝看到那麼多社會邪惡的亂象,竟然靜默不語。但他後來才發現,不是上帝沒有表達,而是他沒有注意到。因此當他注意到時,他就說—聽見上帝奇妙作為的聲音後,他開始非常害怕,而且害怕到走路都走不動了,因為實在是太奇妙了。在第十七至十九節,可以說是哈巴谷書最精華的一段經文—「即使無花果樹不結果子,葡萄樹也沒有葡萄;即使橄欖樹不結橄欖,田地不產五榖;即使羊群死光,牛棚裏沒有牛」,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完全都沒有了,誰的境遇會跟這一樣呢﹖約伯。他的孩子全死光,所有產業都沒了,而且還全身生瘡,很難過。但是約伯還是說了句很偉大的話—「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我空空的來,也空空的回去。」這是約伯的告白。第一及第二章是在講約伯的告白,從第三章起,約伯就開始問上帝—祢到底要做什麼﹖祢不要躲起來,我們倆來好好談一談。但是他等了很久,上帝都沒回應。到最後約伯記三十八到四十一章,上帝回應說:那講話很大聲的人,不曉得是誰﹖到最後,約伯說:上帝,拜託祢不要再講了!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我嚇得連吭都不敢吭一聲。我們有很多人常常都像約伯一樣,常常覺得上帝好像都不理會我們,所以就會有很多埋怨,等到有一天我們恍然大悟,才會覺得上帝的旨意真是有夠奇妙!我們可以看到哈巴谷就是在描述這種心境,他最後的告白就是在十七到十九節,他說即使我的產業全部都沒了。但在第十八節說「我仍然要因上主歡喜,因上帝─我的救主快樂。」他在表達的是什麼呢﹖只要有上帝跟我同在,其他的就都不重要了。因為有上帝與我同在,我的生命就可以有力量。他用什麼來形容力量呢﹖從十九節提到「他使我像母鹿在跳躍;他使我在高山上安穩行走。」這邊他以「母鹿在高山上跳躍」來形容,因為當母鹿懷胎時跳躍,若一失足就會導致母鹿跟胎兒會一併死亡。而母鹿能高山上跳耀,表示腳步非常安穩。但為何會安穩﹖因為有上帝在保守他。這說明了,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他都不用擔憂。今天我們所讀的哈巴谷書,從第一至三章都是以詩歌的題材來描寫,他透過這首詩歌傳達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我們的信仰應該逐漸昇華與進步,進步到如十七節所述,即使我們喪失全部的產業,也不會改變我們對上帝的依賴跟信靠,因為我知道上帝不會離棄我。這是一種信仰的昇華與進步,我在教會帶查經班時,就跟兄弟姊妹分享過,約伯記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就是—無利可圖。常常遇到一些要受洗的朋友,問他們說:「你們為何要來受洗﹖」,他們回答說:「因為女朋友說要先受洗,才會嫁給我,所以才要受洗」。那我就會說:「那你最好不要受洗,因為哪天你受洗後,發現她不同你所想像的,就會覺得自己被騙」,他們就回答:「不會啦!」。我們回顧教會歷史,也會發現常有這樣的例子,「有利可圖」人們就來接受這信仰,當「無利可圖」時,他們又會換一種信仰,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樣就什麼好處都可以獲得,這是很多人的做法。但我們可以約伯卻不是這樣,那這世界上有沒有人跟約伯一樣呢﹖他什麼都沒有,而且還不斷地經歷沉重的災難降臨在他身上,但是他依然存著無比的信心依靠上帝。從約伯記最後的答案,告訴我們還是有人會跟約伯一樣。這是一種生命的昇華,而這種信仰的昇華,就是我們成為信徒所應該學習的。希伯來書第六章第一至三節提到,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段經文,這段經文勸勉受迫害的基督徒說:「那麼,我們應該把關於基督的初步信息拋在背後,朝著更成熟的信仰前進。我們不要老是在信仰的初步階段下功夫,如懊悔腐朽的習俗、信上帝、不同的洗禮、按手禮、死人復活、永遠的審判等道理。讓我們朝著成熟的信仰前進!上帝若准許,這就是我們所要做的。」我們應該信仰有進步,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哈巴谷書帶給我們的勸勉。在今天開信徒大會前,我也跟小會所有的長老們說到,我們應該要進步,我們在過去用一張張方式唱票,這是像外面的選舉方式。我們應該要進歩超越現今社會的選舉文化,就是不要在這邊說你幾票、他幾票。然後結束後,又說:「恭喜喔!高票當選〜」或「恭喜喔!低空飛過」,這些都是很不好的示範。特別是台北有幾間教會是非常具有指標性的教會,就像我們和平教會,大家都在看和平教會怎麼做。所以今天就跟小會討論,是否今天可以不要公佈票數,我們只告知大家哪些人當選,哪些人是準備第二次候選,如果我們可以做到這樣,就進步很多。我們的長老們都說,應該有這樣的信心,我們的紀錄一定會紀錄非常清楚,不論廢票、收回票數及每位候選人的得票數…等,但是我們不在這邊公佈票數。因為讓當選人被大家稱讚說「恭喜喔!你高票當選〜」,這是最不好的選舉文化,應該從我們當中被排除。我們可以從哈巴谷學習到—進步到什麼都「沒有」,因為即使落選,我也感謝上帝,因為祂知道我勞苦,已經背不起十字架了。那當選的也不要驕傲,因為要開始扛十字架。這是我們教會生活的一個好見證,我們教會應該從這方面來學習成長的信仰。再來我們應該相信像哈巴谷中所說的,上帝一定會嚴厲的逞罰這些為非作歹,藐視上帝公義的人。這社會所以紛亂,是因為邪惡的人心中沒有上帝。而教會之所以會紛亂,是因為有人,沒有把教會 主耶穌看成為教會的最中心,沒有將上帝看為我們的主宰。我們常常覺得我們自己最重要,而沒有學習謙卑,與其他人一同來學習走天國的路程。從哈巴谷可看到,上帝決不會使這些邪惡的人繼續囂張,祂會審判。我們就應該記住這樣的事情,上帝會逞罰會審判,這些違背祂旨意的人。我相信,我們和平教會是一個值得全台灣教會來學習的一個信仰團契。讓我們和平教會因著上帝的愛,有更成熟的信仰與堅定的信心,在這台灣紛亂的時代,能成為亮光。
我知我所信的是誰 -- 陳尚仁 牧師
寫作於2005.10.23
作 者: 陳尚仁 牧師
聖 經: 【提摩太後書一章1~14節】線上收聽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今天所讀的這段經文,其實是一封父親寫給兒子的信,我不曉得大家常不常收到父親寫給你們的信,也許我們現在不太寫信,我們現在都是用E-mail,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常常收到父親寫給你的E-mail?或是用電話手機Call你?我為什麼說這是父親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呢?因為這是使徒保羅寫給一位年輕的傳道提摩太的一封信,我們知道在這封信的一開始,保羅在第2節的地方說:「寫信給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其實提摩太並不是保羅真正的兒子,因為提摩太從前就跟著保羅傳道,在保羅的身邊作他傳道的助手,當他的學生,所以保羅和他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比尋常,我們常常會看到,在保羅的書信裡面,他每一次提到提摩太的時候他都說:「我在福音裡面所生的兒子…」,當然從今天所讀的經文裡面我們也看到,提摩太他的母親是猶太人,他的外祖母也是猶太人,而提摩太他之所以認識耶穌基督,可能就是透過他的外祖母和他的母親來認識耶穌,保羅每一次在書信中提到提摩太的時候,他說提摩太是他的助手,在今天我們所讀的這封信裡面,如果我們把這一整封信一直看下去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保羅寫這封信給他的兒子提摩太,其實他非常關心一件事情。
講到這裡我想到,剛才問大家是不是常常收到父母親寫信給你們,有一次我和我的太太,談到父母親寫給我們的信時,我們兩個雖然在不一樣的家庭中長大,但是我們都有一種共同的經驗,父親寫信給我的時候,都是有很嚴重的事情,因為平常用嘴巴講就好,如果父親很生氣的時候,或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跟我講的時候,他就會寫一封信,然後當我講這個經驗的時候,我太太她也是說:「對,我們家也一樣。」她每次看到父親或母親寫來的信,要拆信封的時候,她都會非常害怕。 我們今天所讀的這封信,當然不是保羅要罵提摩太,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說,這封信是一封很沈重的信,在這封信裡面,保羅他其實非常關心一件事情,因為當保羅在寫這封信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如果你一直讀下去,讀到第四章的時候,保羅有一段話我想我們都蠻熟悉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此後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7~8節)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保羅他自己知道在地面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簡單來講,就是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當保羅在這種時候寫一封信,給他在耶穌基督裡所生的兒子提摩太,其實他對提摩太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期許,保羅被關在監獄裡面,他也知道自己離開地上的日子不多,他知道他可能要被處死,他可能知道再也沒有機會從監獄裡面被放出來,再也沒有機會跟教會的信徒,好好的跟教會的弟兄姊妹講道,他關心的不是自己將來的命運,他關心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過去他在教會裡面的教導,這些教導能不能在教會裡面,繼續很正確的一代又一代的傳揚下去,所以他寫了這封信給提摩太。
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裡面,從保羅簡單的請安之後,他開始表達出對提摩太的思念,第3節他這樣說:「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祈禱的時候,不住的想念你! 記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的想要見你…」我想我們當中大概沒有人曾經作過監牢,也許有也許沒有,倒是在當兵的時候,有一點像是在作監牢,不曉得在座的弟兄們,你們在當兵的時候,會不會特別想念你們的家人?或是特別想念你們的女朋友?當我們在想念我們的親人和朋友時,我們會做些什麼事?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替他們祈禱,保羅在監獄裡面,我們可以說,反正他在監獄裡面也沒有別的事情好做,所以每一次當他想起提摩太的時候,他替他祈禱,而且在這裡他說:「每一次他為他祈禱的時候,他想到提摩太的眼淚…」我不曉得大家懂不懂這個的意思,為什麼保羅在替提摩太禱告的時候,會想起提摩太所流的眼淚?我想這必須要對保羅和提摩太他們兩個人傳福音的腳蹤有一點瞭解,才能夠懂得這一件事情。在他們傳福音的生涯裡面,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在他們傳福音的生涯裡面,他們遇到了很多的苦楚,這苦楚不只是肉身上的苦楚,這些苦楚也包括他們心裡面的苦楚。我們當中不曉得有多少人曾經為了傳福音流眼淚,如果沒有的話,希望我們今天透過讀保羅的這段書信,我們能夠更多的來認識保羅,但我想我們的目的不只是要認識保羅和提摩太,我們的目的是要更多的認識我們所信那位的是誰,就是我們所信的――耶穌基督。保羅每次提到他為提摩太禱告的時候,就想到提摩太的眼淚,這眼淚是他們在傳福音的時候一起流的眼淚,保羅在第6節的地方告訴提摩太:「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保羅跟提摩太一起在傳福音的時候,遭遇到許多的困難,保羅現在雖然在監獄裡面,可是他要提摩太記住一件事,雖然我們曾經遇過很多的患難,而我現在自己也在監獄裡面,但我們要知道聖靈在我們裡面,給我們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所謂謹守就是有紀律(Self-discipline)。
接下來保羅談到他的神學裡面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受苦。這個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第8節說:「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保羅現在被關在監獄裡面,保羅在受苦,我們不曉得提摩太在外面的處境到底是如何,但是保羅他寫這封信給他親愛的兒子提摩太,他要他的兒子跟他一起受苦,當然不是說「你要趕快到這裡來與我一同關監牢」,我想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讀這封書信,從第一章1節到第二章剛開始的時候,在短短的十幾節當中,連續出現三次受苦的字眼,在第8節我們已經讀過了,另外兩處經文是在第11~12節的地方,「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後我們到了第2章剛開始的的地方:「我兒阿,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保羅在短短十幾節的經文裡面,他提到了三次受苦。剛才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曾經為作為一位基督徒而流眼淚,我們是不是曾經為福音流過眼淚,在這裡我還要問另外一個問題,其實和剛才的問題是一樣的,作為一位基督徒,我們是不是曾經因為作為一位基督徒而受苦,當每次我們談到受苦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一個問題,就是信耶穌不應該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嗎?我們來信耶穌,耶穌不是說福音是好消息嗎,為什麼接受了好消息之後我們還會受苦?我們所理解的福音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所理解的福音,像是耶穌在登山寶訓所說的:「清心的人也是有福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受苦呢?我們相信的福音,如果是耶穌帶著三位門徒在山上,當他們在山上看見天開了,看見有摩西和以利亞向他們顯現,然後他們說:我們在這裡真好,我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住下來不是很好嗎?如果我們所理解的福音是像這樣的福音,恐怕我們也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為福音而受苦。如果我們所理解的福音只是醫病趕鬼,像那時候耶穌所傳的福音,我們看到耶穌每一次為人家禱告的時候,病人就好起來,耶穌為人家趕鬼的時候,那鬼和苦難就離開那個人的身上,我們所認識的耶穌如果只是這樣的耶穌,那我要說,我們恐怕也不太清楚,我們為什麼要為福音而受苦。
在這裡,我想我們今天應該要有一個機會,來明白我們為何要為福音而受苦?我們剛才提到登山寶訓,我們提到山上變貌,我們提到耶穌他在趕鬼醫病的時候,但是我們所認識的耶穌如果只停留在那裡,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作一個基督徒,我們對耶穌的認識如果只停留在那裡的話,我們對耶穌的認識是不夠的。因為耶穌最偉大的地方,不是在這裡,耶穌最偉大的地方,是因為他為我們走在各各他山上的苦路,他為我們在客西馬尼園受苦,最後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認識這樣的耶穌嗎?如果你不曾為耶穌受苦,如果你不曾為當一個基督徒而受苦,如果你不曾為福音流過眼淚,那我要問,到底我們所認識的福音是怎麼樣的福音?當我今天來到各位當中的時候,想到要談受苦的這個主題,我其實覺得並不是很容易,因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我們的確是有一些苦難,但是這些苦難有很多是我們自己的苦難,這些苦難有可能是我們身體上的病痛,有一些人生下來是很健康,有一些人生下來就帶有一些身體上的軟弱,而我們要談的受苦還不只是這些。我們當中也有一些人覺得自己在苦難當中,而這些苦難有可能是我們學校的課業,有可能是我們的感情生活,有可能是我們的家庭,或是在工作上遇到種種的困難,但今天保羅所談的受苦也不只是這些,當然我們要談受苦以前,也許作為一個基督徒,必須先從自己身上的苦難談起。在這裡我要提醒大家,基督徒不應該把苦難當作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我們作一個基督徒不應該每一次想到苦難的時候,就想著要去逃避它,而且我們都知道,有很多時候我們試著要逃避這些苦難,苦難反而會追著我們。我想我們作為基督徒必須學會一件功課,我們先把苦難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我們個人的苦難,當我們個人遇到苦難的時候,應該學著把這些苦難帶到耶穌基督面前,就像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一章28~29節所說的:「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的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的心裡就必得享安息。」我們作為一個基督徒,在開始認識耶穌基督的時候,我們願意把生命中許多的苦難,交在耶穌的手中,相信耶穌他聽我們的禱告,相信耶穌會賜給我們力量,讓我們來面對這些苦難,來渡過這些苦難。可是各位弟兄姊妹,作為一個基督徒,要學的不只是這些事情,當作為一個基督徒越久的時間,我們慢慢開始發現,如果每一次我們心中的焦點只是放在個人的身上時,我們只想到自己的苦難,而忽略身旁人的苦難時,我想我們作一個基督徒,是沒有辦法作一個很認識耶穌基督的基督徒,所以我必須要講,我們必須要進入第二個層次來談苦難的意義,也就是我們應該要和耶穌基督一同來受苦,耶穌說我們應該要背起他的軛,我們應該要和他一起背負十字架,因為這樣子,我們在能夠真正的在耶穌基督裡得到安息。
我們在認識耶穌的時候,常常是比較自我中心的,但是當我們認識耶穌基督之後,如果沒有慢慢的把我們心裡面那個很大的我,放在耶穌基督的手中,更多的來交託給他時,我們恐怕就沒有辦法來更多的認識耶穌。在今天的週報裡面有一個見證,是一位南師大的老師,他帶著同學到苗栗的山上去參與福音隊,在今天週報的報告中,也有一個福音隊的訓練,在這裡我也來提一下,在高中的時候我所參加的福音隊。我想我們住在台北市,沒有遇到很多苦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多一點去了解,在台灣還有很多地方的人在苦難當中,也許因為這樣子,我們能夠更懂得苦難。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我們教會有一個福音隊,那次的福音隊是到台東的台板去,我們去到台板的時候,還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它位在很遠的山上,當我去到山上的時候,我第一件理解到的事情是,「為什麼他們這裡的山這麼陡?」你知道我高中的時候長得比較胖,比現在還要胖一點,你知道胖的人不喜歡走路,更不喜歡爬樓梯,更不喜歡爬山,當我們福音隊去到山上的時候,第一個念頭是「這裡的山為什麼這麼陡?」從我們住的地方要走到禮拜堂,我都要每走十分鐘就停下來喘氣休息。第二件事情也跟第一件事情很像,當我們去到山上的時候,我們發現這裡「為什麼這裡這麼熱,而且沒有冷氣?」這兩件事情加在一起,我第一天下午就想要回家了,但是我想不行,我們是來福音隊,是來告訴這裡的小朋友,我們為什麼要信耶穌,其實我們去的時候才知道,這裡的小朋友本來就信耶穌,那我們去做什麼呢?我們還是要教他們更多主日學的故事。每一次我們教他們唱歌的時候,他們總是又唱又跳非常的高興,所以每一次我總是滿身大汗,每次教完主日學詩歌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快要虛脫了,等到晚上要睡覺時,另外一個困難來了,你知道房子很熱,因為住的房子很小,又要擠很多人,每一個人躺下來的時候,只有一點點地方,所以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又想要回家,不過還好,因為我們只有兩台車子上去,對外沒有任何交通工具,你也不可能自己跑回家,就那樣,我們在山上有十天的時間,十天下來,印象中我好像瘦了好幾公斤,因為又熱又爬山,每天又唱又跳。親愛的弟兄姊妹,我談的苦難不是這一層的苦難,這不算苦難對不對?這是減肥營啊!什麼是苦難?當我每一天早上看到主日學小朋友來到教堂時,我看他們每一個又瘦又小,其實我的心裡面有一件關心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情是我之前所關心的,我就問他們:「你們吃早餐了沒?」從小我的父母親給我很好的觀念,每一次要吃完早餐才能去上學,當我問:「吃早餐了沒?」我後來也都不敢再問了。你知道嗎?在山上有很多原住民小朋友,他們的父母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到山上去工作了,父母親沒有為他們準備任何食物當早餐,因為家裡面也沒有什麼東西好準備,那我就問:「你們中午吃什麼呢?」中午就是來到教會裡面吃,我不知道,我也不敢問:「我們沒有去福音營的時候,你們中午吃什麼?」但是一直到晚上,他們的父母親從山上下來的時候,他們在一天當中才有比較像話的一餐可以吃。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去到那個地方的時候,我們才比較知道什麼叫作苦難。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是在富裕的家庭,或是小康的家庭裡長大的,我們也許從小就在教會裡面,我們可能沒有真的遇過苦難,但是當我們去接觸到那些有需要的人的時候,我們會為他們覺得難過,當我們為這些孩子禱告,為這些孩子的將來禱告的時候,我們慢慢的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苦難。而第二年我們還是去同一個地方,第二年當我們再去的時候,沒有人再嫌這邊太熱,沒有人再嫌這邊沒有冷氣,也沒有人再問說你們這邊的山為何那麼陡。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作一個基督徒,盼望我們能夠學到保羅這裡要提摩太學到的精神。我們所相信的耶穌基督,沒錯,祂是賜給我們平安,祂是賜給我們喜樂,但是我們的焦點,我們的目光,如果一直停留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我們如果只注意到我們的生活好不好,我們的精神上有沒有受到什麼壓力,我們只感受到這些事情,我們完全沒有注意到我們身旁的人的時候,我們所懂得的耶穌基督是那麼的小,是那麼的有限。保羅在這裡三次提醒提摩太要和他一同受苦,我們如果讀保羅的傳記,如果我們讀使徒行傳,我們確實知道保羅和提摩太他們確實受很多的苦,我們不禁要問,到底他們承受苦難的力量是從哪裡來?弟兄姊妹,你們遇到痛苦的時候,你們承受痛苦的力量是從哪裡來?保羅在他今天父親寫給兒子的信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我想今天在場的年輕人,我的年紀還不足以當你們的爸爸,但是我希望你們因為從讀提摩太後書中,你們能夠記得,當有一天在你們的生活中遇到更大苦難的時候,你知道你承受苦難的力量是從哪裡來,我們一起來讀第11~12節:「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而我不以為恥;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或作:他所交託我的),直到那日。」在這短短的兩句話裡面,保羅指出來他為什麼有能力承受這些苦難,因為他知道他所相信的是誰。有很多時候,在我們基督徒自己受苦的時候,我們會想到耶穌基督,我們總是來到耶穌基督面前,懇求他安慰我們,懇求他給我們恩典,懇求他給我們力量帶我們走出這個苦難。可是如果我們只有認識到這一層,我想是不夠的,保羅因為他傳福音的緣故,他為了其他的人,而這些人是耶穌所愛的人,他為了要把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們認識,他也為了這些人受很多的苦,但是在這裡他很清楚的講到,為什麼他有這個承受的力量?因為他知道他所認識的是誰。也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知道,我們作基督徒,在這兩件事情上應該要把它連在一起,因為我們認識我們所相信的是誰,所以我們能夠受苦,也因為我們受苦,所以我們能更認識,我們所相信的是誰。
親愛的弟兄姊妹,作一個基督徒,我們應該要比一般的人能夠受苦,這個受苦應該不只是說,我的同學禮拜六日可以在戶外打籃球玩樂,而我必須要在教堂中敬拜上帝,這個算不得受苦。這個受苦也不是我們撥更多的時間,我們一起在這裡一起敬拜上帝,或是我們撥出更多的時間去拜訪我們的親朋好友邀請他們來教堂作禮拜,這個也不算是受苦。當保羅在談受苦的時候,他是親自走到那些需要耶穌基督的人當中,在他們當中作見證傳揚耶穌,這是保羅在這裡所說的受苦。弟兄姊妹,如果我們希望能夠更認識耶穌,我想我們可能不是只是坐在教堂裡面,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得到承受苦難的力量,我想我們不只是坐在這裡唱詩歌敬拜上帝。保羅當他被關在監獄的時候,他的心裡面掛念的是一件事情,到底純正的福音能不能更多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可是純正的福音怎麼來呢?純正的福音必須要經過那些真正認識過耶穌基督的人,才能夠把這個福音教導下去。今天早上教會有長執的選舉,我們知道在保羅他們那個時代,保羅他像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或是應該說第一代的使徒,而當這位第一代的使徒在監獄裡,走到人生末了的時候,他必須要把這個棒子交在第二代使徒手中,就是我們今天所讀到的提摩太,如果把這樣的情境放在今天教會的時候,雖然我們今天坐在這裡一起來敬拜的大概都是新一代的年輕人,但是我們必須要想到,有一天,其實很快的,這福音的使命會交在我們手中,而我們要怎麼樣把這個純正的福音守住,並且把它傳下去呢?盼望我們所有的人能夠共同來努力,當一個基督徒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想到的是更多耶穌基督的苦難,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苦難,我們想到更多耶穌基督的苦難時,我們同時也能夠走向那些受苦的人群,去向他們傳揚福音,帶他們認識主,透過我們這樣的練習,在我們生命當中不斷的練習,我們能夠更認識十字架上的耶穌,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
「主啊,我們謝謝你讓我們有機會能夠認識你,主啊,但是我們常常覺得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缺乏力量,特別是在我們承受苦難的時候,有許多時候我們覺得我們快要跌倒,主啊,我們懇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在平常就學會緊緊的依靠你,不但如此,也讓我們在平常依靠你的當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你在十字架上的愛,當你十字架上的愛更多充滿我們的時候,我們知道耶穌基督你的生命也在充滿我們。主啊,我們懇求你向我們更多的顯現,讓我們更多的看到,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你,在各各他路上的你,以及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你,主啊,因為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我們就願意跟耶穌基督你同死同復活,讓我們能從你那裡得著從死裡復活的力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也懇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在這裡,我們作為一個教會,作為一個團契,我們能夠常常紀念那些在苦難中的人,透過我們在他們當中的服侍,我們能夠更多的認識你,我們也能夠更多的懂得十字架的意義,我們這樣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作 者: 陳尚仁 牧師
聖 經: 【提摩太後書一章1~14節】線上收聽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今天所讀的這段經文,其實是一封父親寫給兒子的信,我不曉得大家常不常收到父親寫給你們的信,也許我們現在不太寫信,我們現在都是用E-mail,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常常收到父親寫給你的E-mail?或是用電話手機Call你?我為什麼說這是父親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呢?因為這是使徒保羅寫給一位年輕的傳道提摩太的一封信,我們知道在這封信的一開始,保羅在第2節的地方說:「寫信給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其實提摩太並不是保羅真正的兒子,因為提摩太從前就跟著保羅傳道,在保羅的身邊作他傳道的助手,當他的學生,所以保羅和他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比尋常,我們常常會看到,在保羅的書信裡面,他每一次提到提摩太的時候他都說:「我在福音裡面所生的兒子…」,當然從今天所讀的經文裡面我們也看到,提摩太他的母親是猶太人,他的外祖母也是猶太人,而提摩太他之所以認識耶穌基督,可能就是透過他的外祖母和他的母親來認識耶穌,保羅每一次在書信中提到提摩太的時候,他說提摩太是他的助手,在今天我們所讀的這封信裡面,如果我們把這一整封信一直看下去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保羅寫這封信給他的兒子提摩太,其實他非常關心一件事情。
講到這裡我想到,剛才問大家是不是常常收到父母親寫信給你們,有一次我和我的太太,談到父母親寫給我們的信時,我們兩個雖然在不一樣的家庭中長大,但是我們都有一種共同的經驗,父親寫信給我的時候,都是有很嚴重的事情,因為平常用嘴巴講就好,如果父親很生氣的時候,或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跟我講的時候,他就會寫一封信,然後當我講這個經驗的時候,我太太她也是說:「對,我們家也一樣。」她每次看到父親或母親寫來的信,要拆信封的時候,她都會非常害怕。 我們今天所讀的這封信,當然不是保羅要罵提摩太,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說,這封信是一封很沈重的信,在這封信裡面,保羅他其實非常關心一件事情,因為當保羅在寫這封信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如果你一直讀下去,讀到第四章的時候,保羅有一段話我想我們都蠻熟悉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此後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7~8節)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保羅他自己知道在地面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簡單來講,就是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當保羅在這種時候寫一封信,給他在耶穌基督裡所生的兒子提摩太,其實他對提摩太有一個非常深刻的期許,保羅被關在監獄裡面,他也知道自己離開地上的日子不多,他知道他可能要被處死,他可能知道再也沒有機會從監獄裡面被放出來,再也沒有機會跟教會的信徒,好好的跟教會的弟兄姊妹講道,他關心的不是自己將來的命運,他關心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過去他在教會裡面的教導,這些教導能不能在教會裡面,繼續很正確的一代又一代的傳揚下去,所以他寫了這封信給提摩太。
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裡面,從保羅簡單的請安之後,他開始表達出對提摩太的思念,第3節他這樣說:「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祈禱的時候,不住的想念你! 記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的想要見你…」我想我們當中大概沒有人曾經作過監牢,也許有也許沒有,倒是在當兵的時候,有一點像是在作監牢,不曉得在座的弟兄們,你們在當兵的時候,會不會特別想念你們的家人?或是特別想念你們的女朋友?當我們在想念我們的親人和朋友時,我們會做些什麼事?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替他們祈禱,保羅在監獄裡面,我們可以說,反正他在監獄裡面也沒有別的事情好做,所以每一次當他想起提摩太的時候,他替他祈禱,而且在這裡他說:「每一次他為他祈禱的時候,他想到提摩太的眼淚…」我不曉得大家懂不懂這個的意思,為什麼保羅在替提摩太禱告的時候,會想起提摩太所流的眼淚?我想這必須要對保羅和提摩太他們兩個人傳福音的腳蹤有一點瞭解,才能夠懂得這一件事情。在他們傳福音的生涯裡面,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在他們傳福音的生涯裡面,他們遇到了很多的苦楚,這苦楚不只是肉身上的苦楚,這些苦楚也包括他們心裡面的苦楚。我們當中不曉得有多少人曾經為了傳福音流眼淚,如果沒有的話,希望我們今天透過讀保羅的這段書信,我們能夠更多的來認識保羅,但我想我們的目的不只是要認識保羅和提摩太,我們的目的是要更多的認識我們所信那位的是誰,就是我們所信的――耶穌基督。保羅每次提到他為提摩太禱告的時候,就想到提摩太的眼淚,這眼淚是他們在傳福音的時候一起流的眼淚,保羅在第6節的地方告訴提摩太:「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保羅跟提摩太一起在傳福音的時候,遭遇到許多的困難,保羅現在雖然在監獄裡面,可是他要提摩太記住一件事,雖然我們曾經遇過很多的患難,而我現在自己也在監獄裡面,但我們要知道聖靈在我們裡面,給我們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所謂謹守就是有紀律(Self-discipline)。
接下來保羅談到他的神學裡面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受苦。這個也是我們今天的主題,第8節說:「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保羅現在被關在監獄裡面,保羅在受苦,我們不曉得提摩太在外面的處境到底是如何,但是保羅他寫這封信給他親愛的兒子提摩太,他要他的兒子跟他一起受苦,當然不是說「你要趕快到這裡來與我一同關監牢」,我想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讀這封書信,從第一章1節到第二章剛開始的時候,在短短的十幾節當中,連續出現三次受苦的字眼,在第8節我們已經讀過了,另外兩處經文是在第11~12節的地方,「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後我們到了第2章剛開始的的地方:「我兒阿,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保羅在短短十幾節的經文裡面,他提到了三次受苦。剛才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不是曾經為作為一位基督徒而流眼淚,我們是不是曾經為福音流過眼淚,在這裡我還要問另外一個問題,其實和剛才的問題是一樣的,作為一位基督徒,我們是不是曾經因為作為一位基督徒而受苦,當每次我們談到受苦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有一個問題,就是信耶穌不應該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嗎?我們來信耶穌,耶穌不是說福音是好消息嗎,為什麼接受了好消息之後我們還會受苦?我們所理解的福音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所理解的福音,像是耶穌在登山寶訓所說的:「清心的人也是有福了」,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受苦呢?我們相信的福音,如果是耶穌帶著三位門徒在山上,當他們在山上看見天開了,看見有摩西和以利亞向他們顯現,然後他們說:我們在這裡真好,我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住下來不是很好嗎?如果我們所理解的福音是像這樣的福音,恐怕我們也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為福音而受苦。如果我們所理解的福音只是醫病趕鬼,像那時候耶穌所傳的福音,我們看到耶穌每一次為人家禱告的時候,病人就好起來,耶穌為人家趕鬼的時候,那鬼和苦難就離開那個人的身上,我們所認識的耶穌如果只是這樣的耶穌,那我要說,我們恐怕也不太清楚,我們為什麼要為福音而受苦。
在這裡,我想我們今天應該要有一個機會,來明白我們為何要為福音而受苦?我們剛才提到登山寶訓,我們提到山上變貌,我們提到耶穌他在趕鬼醫病的時候,但是我們所認識的耶穌如果只停留在那裡,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作一個基督徒,我們對耶穌的認識如果只停留在那裡的話,我們對耶穌的認識是不夠的。因為耶穌最偉大的地方,不是在這裡,耶穌最偉大的地方,是因為他為我們走在各各他山上的苦路,他為我們在客西馬尼園受苦,最後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認識這樣的耶穌嗎?如果你不曾為耶穌受苦,如果你不曾為當一個基督徒而受苦,如果你不曾為福音流過眼淚,那我要問,到底我們所認識的福音是怎麼樣的福音?當我今天來到各位當中的時候,想到要談受苦的這個主題,我其實覺得並不是很容易,因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我們的確是有一些苦難,但是這些苦難有很多是我們自己的苦難,這些苦難有可能是我們身體上的病痛,有一些人生下來是很健康,有一些人生下來就帶有一些身體上的軟弱,而我們要談的受苦還不只是這些。我們當中也有一些人覺得自己在苦難當中,而這些苦難有可能是我們學校的課業,有可能是我們的感情生活,有可能是我們的家庭,或是在工作上遇到種種的困難,但今天保羅所談的受苦也不只是這些,當然我們要談受苦以前,也許作為一個基督徒,必須先從自己身上的苦難談起。在這裡我要提醒大家,基督徒不應該把苦難當作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我們作一個基督徒不應該每一次想到苦難的時候,就想著要去逃避它,而且我們都知道,有很多時候我們試著要逃避這些苦難,苦難反而會追著我們。我想我們作為基督徒必須學會一件功課,我們先把苦難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我們個人的苦難,當我們個人遇到苦難的時候,應該學著把這些苦難帶到耶穌基督面前,就像耶穌在馬太福音第十一章28~29節所說的:「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的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的心裡就必得享安息。」我們作為一個基督徒,在開始認識耶穌基督的時候,我們願意把生命中許多的苦難,交在耶穌的手中,相信耶穌他聽我們的禱告,相信耶穌會賜給我們力量,讓我們來面對這些苦難,來渡過這些苦難。可是各位弟兄姊妹,作為一個基督徒,要學的不只是這些事情,當作為一個基督徒越久的時間,我們慢慢開始發現,如果每一次我們心中的焦點只是放在個人的身上時,我們只想到自己的苦難,而忽略身旁人的苦難時,我想我們作一個基督徒,是沒有辦法作一個很認識耶穌基督的基督徒,所以我必須要講,我們必須要進入第二個層次來談苦難的意義,也就是我們應該要和耶穌基督一同來受苦,耶穌說我們應該要背起他的軛,我們應該要和他一起背負十字架,因為這樣子,我們在能夠真正的在耶穌基督裡得到安息。
我們在認識耶穌的時候,常常是比較自我中心的,但是當我們認識耶穌基督之後,如果沒有慢慢的把我們心裡面那個很大的我,放在耶穌基督的手中,更多的來交託給他時,我們恐怕就沒有辦法來更多的認識耶穌。在今天的週報裡面有一個見證,是一位南師大的老師,他帶著同學到苗栗的山上去參與福音隊,在今天週報的報告中,也有一個福音隊的訓練,在這裡我也來提一下,在高中的時候我所參加的福音隊。我想我們住在台北市,沒有遇到很多苦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多一點去了解,在台灣還有很多地方的人在苦難當中,也許因為這樣子,我們能夠更懂得苦難。記得我在高中的時候,我們教會有一個福音隊,那次的福音隊是到台東的台板去,我們去到台板的時候,還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它位在很遠的山上,當我去到山上的時候,我第一件理解到的事情是,「為什麼他們這裡的山這麼陡?」你知道我高中的時候長得比較胖,比現在還要胖一點,你知道胖的人不喜歡走路,更不喜歡爬樓梯,更不喜歡爬山,當我們福音隊去到山上的時候,第一個念頭是「這裡的山為什麼這麼陡?」從我們住的地方要走到禮拜堂,我都要每走十分鐘就停下來喘氣休息。第二件事情也跟第一件事情很像,當我們去到山上的時候,我們發現這裡「為什麼這裡這麼熱,而且沒有冷氣?」這兩件事情加在一起,我第一天下午就想要回家了,但是我想不行,我們是來福音隊,是來告訴這裡的小朋友,我們為什麼要信耶穌,其實我們去的時候才知道,這裡的小朋友本來就信耶穌,那我們去做什麼呢?我們還是要教他們更多主日學的故事。每一次我們教他們唱歌的時候,他們總是又唱又跳非常的高興,所以每一次我總是滿身大汗,每次教完主日學詩歌的時候,總感覺自己快要虛脫了,等到晚上要睡覺時,另外一個困難來了,你知道房子很熱,因為住的房子很小,又要擠很多人,每一個人躺下來的時候,只有一點點地方,所以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又想要回家,不過還好,因為我們只有兩台車子上去,對外沒有任何交通工具,你也不可能自己跑回家,就那樣,我們在山上有十天的時間,十天下來,印象中我好像瘦了好幾公斤,因為又熱又爬山,每天又唱又跳。親愛的弟兄姊妹,我談的苦難不是這一層的苦難,這不算苦難對不對?這是減肥營啊!什麼是苦難?當我每一天早上看到主日學小朋友來到教堂時,我看他們每一個又瘦又小,其實我的心裡面有一件關心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情是我之前所關心的,我就問他們:「你們吃早餐了沒?」從小我的父母親給我很好的觀念,每一次要吃完早餐才能去上學,當我問:「吃早餐了沒?」我後來也都不敢再問了。你知道嗎?在山上有很多原住民小朋友,他們的父母天還沒亮的時候,就到山上去工作了,父母親沒有為他們準備任何食物當早餐,因為家裡面也沒有什麼東西好準備,那我就問:「你們中午吃什麼呢?」中午就是來到教會裡面吃,我不知道,我也不敢問:「我們沒有去福音營的時候,你們中午吃什麼?」但是一直到晚上,他們的父母親從山上下來的時候,他們在一天當中才有比較像話的一餐可以吃。親愛的弟兄姊妹,當我們去到那個地方的時候,我們才比較知道什麼叫作苦難。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是在富裕的家庭,或是小康的家庭裡長大的,我們也許從小就在教會裡面,我們可能沒有真的遇過苦難,但是當我們去接觸到那些有需要的人的時候,我們會為他們覺得難過,當我們為這些孩子禱告,為這些孩子的將來禱告的時候,我們慢慢的可以感受到他們的苦難。而第二年我們還是去同一個地方,第二年當我們再去的時候,沒有人再嫌這邊太熱,沒有人再嫌這邊沒有冷氣,也沒有人再問說你們這邊的山為何那麼陡。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作一個基督徒,盼望我們能夠學到保羅這裡要提摩太學到的精神。我們所相信的耶穌基督,沒錯,祂是賜給我們平安,祂是賜給我們喜樂,但是我們的焦點,我們的目光,如果一直停留在我們自己的身上,我們如果只注意到我們的生活好不好,我們的精神上有沒有受到什麼壓力,我們只感受到這些事情,我們完全沒有注意到我們身旁的人的時候,我們所懂得的耶穌基督是那麼的小,是那麼的有限。保羅在這裡三次提醒提摩太要和他一同受苦,我們如果讀保羅的傳記,如果我們讀使徒行傳,我們確實知道保羅和提摩太他們確實受很多的苦,我們不禁要問,到底他們承受苦難的力量是從哪裡來?弟兄姊妹,你們遇到痛苦的時候,你們承受痛苦的力量是從哪裡來?保羅在他今天父親寫給兒子的信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我想今天在場的年輕人,我的年紀還不足以當你們的爸爸,但是我希望你們因為從讀提摩太後書中,你們能夠記得,當有一天在你們的生活中遇到更大苦難的時候,你知道你承受苦難的力量是從哪裡來,我們一起來讀第11~12節:「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而我不以為恥;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或作:他所交託我的),直到那日。」在這短短的兩句話裡面,保羅指出來他為什麼有能力承受這些苦難,因為他知道他所相信的是誰。有很多時候,在我們基督徒自己受苦的時候,我們會想到耶穌基督,我們總是來到耶穌基督面前,懇求他安慰我們,懇求他給我們恩典,懇求他給我們力量帶我們走出這個苦難。可是如果我們只有認識到這一層,我想是不夠的,保羅因為他傳福音的緣故,他為了其他的人,而這些人是耶穌所愛的人,他為了要把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們認識,他也為了這些人受很多的苦,但是在這裡他很清楚的講到,為什麼他有這個承受的力量?因為他知道他所認識的是誰。也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知道,我們作基督徒,在這兩件事情上應該要把它連在一起,因為我們認識我們所相信的是誰,所以我們能夠受苦,也因為我們受苦,所以我們能更認識,我們所相信的是誰。
親愛的弟兄姊妹,作一個基督徒,我們應該要比一般的人能夠受苦,這個受苦應該不只是說,我的同學禮拜六日可以在戶外打籃球玩樂,而我必須要在教堂中敬拜上帝,這個算不得受苦。這個受苦也不是我們撥更多的時間,我們一起在這裡一起敬拜上帝,或是我們撥出更多的時間去拜訪我們的親朋好友邀請他們來教堂作禮拜,這個也不算是受苦。當保羅在談受苦的時候,他是親自走到那些需要耶穌基督的人當中,在他們當中作見證傳揚耶穌,這是保羅在這裡所說的受苦。弟兄姊妹,如果我們希望能夠更認識耶穌,我想我們可能不是只是坐在教堂裡面,如果我們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得到承受苦難的力量,我想我們不只是坐在這裡唱詩歌敬拜上帝。保羅當他被關在監獄的時候,他的心裡面掛念的是一件事情,到底純正的福音能不能更多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可是純正的福音怎麼來呢?純正的福音必須要經過那些真正認識過耶穌基督的人,才能夠把這個福音教導下去。今天早上教會有長執的選舉,我們知道在保羅他們那個時代,保羅他像是第一代的基督徒,或是應該說第一代的使徒,而當這位第一代的使徒在監獄裡,走到人生末了的時候,他必須要把這個棒子交在第二代使徒手中,就是我們今天所讀到的提摩太,如果把這樣的情境放在今天教會的時候,雖然我們今天坐在這裡一起來敬拜的大概都是新一代的年輕人,但是我們必須要想到,有一天,其實很快的,這福音的使命會交在我們手中,而我們要怎麼樣把這個純正的福音守住,並且把它傳下去呢?盼望我們所有的人能夠共同來努力,當一個基督徒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想到的是更多耶穌基督的苦難,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苦難,我們想到更多耶穌基督的苦難時,我們同時也能夠走向那些受苦的人群,去向他們傳揚福音,帶他們認識主,透過我們這樣的練習,在我們生命當中不斷的練習,我們能夠更認識十字架上的耶穌,我們一起低頭來禱告。
「主啊,我們謝謝你讓我們有機會能夠認識你,主啊,但是我們常常覺得在我們的生命當中缺乏力量,特別是在我們承受苦難的時候,有許多時候我們覺得我們快要跌倒,主啊,我們懇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在平常就學會緊緊的依靠你,不但如此,也讓我們在平常依靠你的當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你在十字架上的愛,當你十字架上的愛更多充滿我們的時候,我們知道耶穌基督你的生命也在充滿我們。主啊,我們懇求你向我們更多的顯現,讓我們更多的看到,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的你,在各各他路上的你,以及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你,主啊,因為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我們就願意跟耶穌基督你同死同復活,讓我們能從你那裡得著從死裡復活的力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當中。也懇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在這裡,我們作為一個教會,作為一個團契,我們能夠常常紀念那些在苦難中的人,透過我們在他們當中的服侍,我們能夠更多的認識你,我們也能夠更多的懂得十字架的意義,我們這樣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門!」
2005年10月16日 星期日
管家系列(七):靈恩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16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彼得前書四章10~11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足球場或螞蟻窩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們講到神給我們很多的恩典恩賜,他賜給我們生命、時間及才幹。才幹如果用在教會我們稱作恩賜,在恩賜當中引起教會很大爭議的,是所謂靈恩的問題。一講到靈恩,我們會想到我們教會是不是靈恩派?靈恩與恩賜的關係是什麼?現今用管家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靈恩的問題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
如果你注意到教會靈恩運動的話,有一位很有名的電視佈道家,叫作Benny Hinn(班尼辛),他是用禱告醫病傳福音,坐輪椅的人經過他禱告後,就可以馬上站起來走路,他在全世界佈道,有好多人被他醫治,可是他也是引起最大爭議的。他去澳洲佈道的時候,澳洲就有幾位神學家和科學家聯合起來調查訪問他,然後就作很嚴格的追蹤,追蹤那些宣稱被醫好的人,後來就有人說他是一個騙子,是事先套好的,這樣的控告就很帶來很嚴重的影響,這是Benny Hinn引起來的。 如果你有興趣,到網路上打他的名字,就會發現網路上,說他是神的僕人的也有,說他只是騙錢的也有,這是靈恩在教會界所引起兩極化的反應。我們要一起思想的是,到底靈恩是什麼?在講靈恩以前,我們來想一想,到底教會像什麼?我們怎麼看教會呢?有人說教會像足球場,有成千上萬的人在裡面,但是你注意看,裡面跑來跑去跑得要死的只有二十二個人,他們是在裡面跑的,他們用力的跑,用台語說:「努力跑的衝到流汗,一旁看的喊到流沫」,一個足球場上有上萬的觀眾在喊叫加油批評指責,但是只有二十二個人拼命的在跑,從頭到尾全場跑的要死要活,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教會就是這樣的一幅圖像。 換句話講,就是長老執事牧師做的要死要活,弟兄姊妹就像足球場上的觀眾,坐著觀看,「這個人做得很好,拍拍手,那個人做得不好,就批評論斷。」這是教會嗎?有一位神學家說,教會不應該是足球場,他說應該是螞蟻窩,你看過螞蟻窩有一堆螞蟻坐在那邊拍手加油,或是批評要求嗎?沒有。你注意去看螞蟻窩,每一隻都很忙,沒有觀眾,螞蟻窩內的螞蟻是這樣子,比較大的扛大一點的食物,比較小一點的扛小一點的食物,大家都有工作,大家都很忙,沒有觀眾,而是大家都參與,保羅希望我們的教會像是螞蟻窩,他是用身體的肢體部位來講,大家都有一份工作要做,大家都投入,我一直很希望這一次我們選長執的時候,所有的弟兄姊妹是用這樣的態度來選舉,選出讓他們去做事?不是。選他們出來讓他們有地位?也不是。選出來當然是要事奉服事,可是來投票的每一位會友,也是要事奉服事,而非觀眾只是在一旁加油、要求與批評。
Ⅱ、靈恩運動
一、五旬派Pentecostal:會說方言
稍微介紹一下靈恩運動,在1900年近代的靈恩運動一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傳道人在參加禱告會的時候,突然說起方言,他就很害怕,發現使徒時代有的事情又發生了,因為教會很早就宣告靈恩已經停止了,靈恩是還沒有聖經以前上帝所特別賜下的禮物,這叫作Cessesionism(靈恩停止論),過去教會一向都接受這樣的說法,只有很少數的人相信,現今仍有靈恩這位傳道人覺得我們應該回到使徒的教會,使徒的教會就是在五旬節建立,他們在聖經中最主要的根據,就是在五旬節的時候,聖靈降臨,大家講方言,說起別國的話,「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4)到後來天使的話語也跑出來,聽不懂的話語,也叫作方言,他們強調會說方言的才是真的基督徒,那是第一波的靈恩運動,就叫作五旬派,英文叫作Pentecostal。他們的重點是要滿口方言,所以每一個人都會問:「你有沒有說方言,如果沒有的話很可惜,你雖然受洗,但你還不是基督徒,說方言的才是基督徒。」這是五旬節派所強調的。 第一位提出來說方言的牧師,她是女牧師,在1901年Kansas的Topeka那個地方,她的名字叫作Agnes Ozman(歐士曼),他自己也很驚訝,她不是主動去尋求說方言,她是根本沒有想到,突然就說起方言的,她想:「既然有了方言,我就必須講。」後來有一些人開始對方言有興趣,在神學院教導時,有一位黑人牧師名叫William Seymour的神學生想學,但因那時候還是黑白分明(種族歧視)的時代,所以不許他進教室聽課,他只好坐在教室外面,偷偷的學習,想不到歪打正著,人家不讓他學,但是他偷偷學,將所聽到的操練一番,結果居然可以說方言,William Seymour會說方言以後,被教會趕出去了,他就自己在Azusa Street建立了一間小小的教會,教導說方言,之後造成教會大復興,那就是在1906年代的阿蘇撒街復興運動(Azusa Street movement),也就是第一波的靈恩運動,也就是他們強調要說方言,稱作五旬節派。
二、靈恩派 Charismatic:神蹟醫病
可是到了1950年代又不一樣了,聖公會有一位傳道人Dennis Bennett也說起方言了,他一樣被教會趕出去,但是他還是留在聖公會裡面,他開始到處講這個道理,他強調靈恩應該不是只有說方言,還以幫別人醫病等很多恩賜,他們所根據的聖經是在使徒行傳第四章29節:「…現在求主鑒察,一面叫你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來醫治疾病,並且使神蹟奇事因著你聖僕(僕:或作子)耶穌的名行出來。」使徒教會向上帝要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講道,一個就是神蹟醫病,Dennis Bennett說我們現在的教會只剩下講道,醫病沒有了,我們應該恢復神完全的恩典,應該兩樣都有,強調這樣的教會,就是靈恩派,這是第二波靈恩運動。 Dennis Bennett趕出教會後,所以他就到美國中西部,但仍留在聖公會,他還是繼續講,於是很多人受他影響,聖公會就興起一個「屬靈生命的復興運動」,連最保守的天主教,也受到影響,在Indiana的Notre Dame大學裡面有一個教授叫Kevin Ranaghan,他也發現「神確實是有給這樣的恩典。」所以在天主教裡面也開始有這樣的靈恩運動,天主教發現這個現象以後,並沒有把他趕出去,而是讓他們在天主教裡面,另外形成一個小團體(order)。這點是我佩服天主教的地方,他們讓相信這樣的人可以在天主教裡面繼續的發展,後來有些長老會的教會也強調醫病和聖靈充滿,這個就是所謂第二波的「靈恩派」。
三、第三波 Third Wave:權能爭戰
後來慢慢的在洛杉磯的Pasadena,有一位傳道人名叫John Winber,他強調這是一個屬靈的爭戰,在傳福音時要用權能,所以它叫作權能宣教( Power Evangelism ),他後來離開原來的Calvary Church另外成立Vine Yard(葡萄園),這個牧師很有名,我有機會受他的教導,我出國到洛杉磯讀書的時候,就是他剛開始在洛杉磯引起大的迴響效應,形成Vine Yard Movemend因為被他禱告病得醫治的人很多,包括我所讀的福樂(Fuller)神學院的Peter Wagner教授,也受到影響,就大力的鼓吹這樣的想法,認為我們要靠聖靈的權能來傳福音,他們強調的是Power Evangelism,這是一個屬靈的爭戰,「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原文作摔跤;下同),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他們認為在一個地區要開佈道會,你先要在那地區禱告宣告繞行幾圈,特別注意有沒有邪靈在該地區,要禱告與宣告趕鬼,與靈界爭戰,這就是第三波靈恩運動他們所強調的。由於受這樣的影響,教會認為靈恩就是說方言、就是神蹟醫病、就是趕鬼,其實你注意看聖經,靈恩不只是這樣,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Ⅲ、聖靈恩賜
一、三一真神的主權
現在我們回到聖經來看,到底聖靈給的恩賜有哪些?在聖經裡面有幾段聖經,如果你有興趣了解,在羅馬書十二章,以弗所書第四章,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彼得前書第四章,這幾處聖經都講到聖靈裡的恩賜,而我把這幾章所提到的恩賜,稍微整理一下,概括而言可以說,靈恩(聖靈所賜的恩賜)可以分成三類,這三類恩賜有一個特點,就是上帝決定要給誰什麼恩賜,就給誰什麼恩賜,強調的是上帝的主權,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4~6節提到說:「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在這裡保羅有意提到三一真神,聖靈、主(聖子耶穌)、上帝(聖父),他提到有關恩賜的目的是為了職事,為的是事奉,能夠表現出不同的功能,所以恩賜、職事、功用都不一樣,但是神是同一位,而且是神自己決定的,他說「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11節)聖靈恩賜的主權是在三一真神。由神決定給你個恩賜或是不給你這個恩賜,並且靈恩是與救恩無關。
二、肢體彼此的相顧
神賜靈恩的目的是要我們怎麼樣呢?要我們互相照顧。這是恩賜最主要的目的,因為沒有一個人什麼都有,也沒有一個人什麼都沒有,大家都有一點,我有的,我幫你的忙,你有的你幫我的忙。沒有一個人能夠驕傲的說,我不需要你的幫忙。恩賜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互相幫忙,肢體彼此照顧,不是彼此欺負,分門別類。在這裡我再強調一次,如果上帝沒有賜給我們教會說方言的恩賜,我們教會就有可能把說方言的恩賜,看為不重要或不好的;我們教會如果有這方面的恩賜,我們就可能有另一個傾向,就是把這個恩賜高舉,說這個是最重要的恩賜。這是教會到目前為止一直發生的問題。也就是把自己有的恩賜高舉,把自己沒有的恩賜貶低。其實聖經講得很清楚,不要這樣子,因為都是神給人的,可能不同的教會不一樣,那並沒有關係,因為恩賜是聯合基督徒的,不是分別基督徒的,是要讓大家彼此幫助的,所以「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12:25)這是恩賜最主要的目的,為什麼要這樣呢?當一間教會的弟兄姊妹,可以把上帝給他的屬靈恩賜,都用出來互相幫助,教會就會在各方面成長,會成為一間健康的教會。教會是一群人,不是教堂,所以沒有教堂還是可以有教會,有教堂沒有教會的也有,好多教堂是留著讓人家舉行結婚典禮或追思禮拜用的,平常沒有人,所以教會最重要的是人,肢體要彼此相顧。
三、愛中建立的教會
神賜恩賜的目的是要建立教會,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很重要的是這句話:「…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所有的恩賜當中,最大的恩賜是愛,所以若不是以愛為出發點的,所用的恩賜都會出問題,以弗所書第四章16節提到:「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平常要有聯絡,發揮自己的功能,互相幫助,教會就會長大增長。我多麼盼望和平教會再來是走這樣的路,大家回去禱告說:「神啊,你給我的恩賜是什麼?在教會裡我可以做什麼?」我再強調一次,下個禮拜當長執選出來後,至少你要知道哪一位執事負責那方面事情,哪一位長老負責哪方面的事情,至少你要知道這個,然後你要問自己說,明年我可以幫助哪一位執事,或是哪一位長老,你主動跑去跟他說:「某某執事,神給我這方面的恩賜,如果有需要,你算我一份,幫你忙也是我應當做的,我選你出來,就應當跟你配搭。」這樣教會一定會成長,在愛中建立起來。
四、聖靈果子的重要
再來是恩賜的果子的問題,聖靈給我們的不是只有靈恩,還有一個聖靈的果子,我特別引用這段經文來跟大家說明:「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7:22~23)這些人是很有恩賜的,但是很可惜的,耶穌卻對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在講聖靈的果子,耶穌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20節)從果子就可認出好樹壞樹來,所以請我們記得一點,恩賜讓你為神做工,可是果子是我們讓神做工,我們這個人因為讓神對付,在我們身上動工,最後就會結出聖靈的果子來。如果說,上帝問你:「果子或恩賜,你只能挑選一樣,你要挑什麼?」當然要挑果子。果子就是讓我們的生命被神改變,我寧可不要有恩賜,但我要有果子,因為沒有果子代表你根本沒有成聖,沒有被聖靈做工,沒有果子只有恩賜就會落到這樣的處境,這是不好的。「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路5:22~23) 大家可以回去想一想「再來我可以結哪一顆果子?哪一顆不好吃?我哪一顆還沒有長出來?哪一顆我已經長出來了?」我們這一生要一直問自己這個問題,「神你給我什麼恩賜?我可以在教會可以做什麼事?」靈恩是做事,結果子是做人,我要怎麼做人?我這個基督徒的生命裡,哪裡比較沒有長進?如果我們常常用這兩個問題來問自己,我們就會長大。
五、榮耀歸真神上帝
恩賜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會,也不是弟兄姊妹,也不是我們的成熟,而是上帝可以得榮耀,這是神給恩賜的主要目的,「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原來榮耀、權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彼前4:11) 在這裡彼得把恩賜分成兩類,一類是講的恩賜(講道傳福音),一類是做的恩賜(服務做事),這是我要提到恩賜的兩大類,不管是講的也好,不管是做的也好,都要叫神在凡事上得榮耀,神的榮耀是最重要的。
Ⅳ、靈恩分類
恩賜的分類我剛才已經講過了兩類,還有一類沒有講,就是神蹟式的恩賜,這是靈恩派一直強調的,很遺憾的一點,他們強調神蹟,卻忽略了話語的恩賜和事奉的恩賜。
一、言語Speech :使徒、先知、傳道、教牧
言語的靈恩(Speech),以弗所書第四章11節說:「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說方言的。」(林前12:28)這些大部分都是靠嘴巴來服事,這叫作言語的恩賜。
二、服務Service:施捨、治理、憐憫、幫助
行動的恩賜是靠手的,這個最典型的情況的就是當言語的恩賜發現有所不足時就需要了,當使徒開始建立教會的時候不是一直講道嗎?結果好多人都來了,使徒說你們要奉獻給大家公用,然後大家都把錢奉獻到教會給需要的人,可是使徒們聽不懂希臘話,所以有講希臘話的姊妹在供給上被忽略少給了,她們就抱怨說:「你們歧視我們…」使徒就說:「這樣不好,該怎麼處理比較好?」於是他們決議要挑一些人出來幫忙,使徒是祈禱傳道,但是飯食也很重要,要找一些人專門辦理這些事情,司提反是被挑出來的人,我們稱作執事。長老執事是以恩賜的功能來分的,執事就是服事的人(Diakonia )強調用手做事情。準備飯食給大家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恩賜,就是服務。第二類的靈恩,叫作服務的恩賜Service,聖經的根據是「…幫助人的,治理事的…」(林前12:28)「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羅12:8) 有幫助人的、有施捨的、有治理的、有憐憫的,這一類都是屬於服務,是用手去做事情的。所以我們有用教導鼓勵大家,也有做事情的,如此互相配搭。
三、神蹟Sign:醫病、異能、辨靈、方言
如果講也講不來,做也做不到怎麼辦?就靠神從天上特別給的恩典,那個就是第三類「…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林前12:28),這一類的靈恩英文叫作signs and wonders,我把它稱作神蹟,神蹟的服事,這是靈恩派引起爭議的事情,「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又叫一人能行異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別諸靈,又叫一人能說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林前12:9~10)這一些也是聖靈的恩賜,所以聖靈的恩賜有三類。在過去的長老會,第三類比較沒有,可是最近長老會也有這樣的恩賜,和平教會好像還沒有,有的弟兄姊妹有這樣的恩賜,可能過去教會不太鼓勵這樣的恩賜,所以他們只好自己獨自享受這個恩賜,沒有辦法在教會裡面事奉,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是我們分門別類造成的結果,教會反而受到虧損,因為教會大多數人沒有,有的人就會怕,有的人就不敢講,還想在和平教會聚會,只好不講不吭聲。我倒是認為我們可以開放一點,和平教會開了三堂禮拜我很高興,講華語的第一堂,要聽台語的第二堂,打鼓的第三堂,大家音樂的恩賜不一樣,有的人聽到鼓聲就心臟受不了,那就不要聽打鼓的,可以參加傳統第二堂禮拜也好,有的沒有鼓聲就敬拜不起來,那就讓他打鼓吧,我想以後我們也許可以考慮有一堂是方言敬拜,你有這樣恩賜的人,就參加第四堂、第五堂,大家可以用方言敬拜,表示我們教會可以接受只要是從神來的恩賜,上帝的恩典,不是表示每一個人都要說方言,或是每一個人都不可以說方言,看神給大家什麼樣的恩賜一起來事奉,我們能做到的我們去做,我們做不到的就要靠靈恩了。譬如說生病的到馬偕醫院看不好,就請有醫病恩賜的幫我們禱告,大家一起配搭。
Ⅴ、靈恩搭配
最後講到配搭的問題,靈恩的配搭就是運用剛才那段經文,羅馬書第十二章6~8節:「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我們一個身子有好多不同的肢體,在基督裡成為一個身體,互相聯絡。談到恩賜:說預言,是指先知,他為神說話,不是未卜先知,他是做神的出口,可以把神的話講的清楚,執事的恩賜剛才已經解釋過了,就是做事情的。預言和教導的恩賜是屬於言語部分,勸化的應該也是言語的,施捨的,治理的,憐憫人的是屬於服務部分。我要用一個例子讓大家來體會,為什麼上帝要給教會這麼多不同的靈恩,這麼多不同的恩賜呢?到底祂的目的是什麼?
一、預言prophesize
假設我們有一個家庭聚會,每個家庭準備一道菜,這個主人就好高興,大家吃飽了以後,主人的太太端出一盤很漂亮的甜點要請大家吃,結果不小心跌跤了,灑了一地的水果和摔碎的盤子,該怎麼辦?我們看來這七個恩賜。第一個恩賜是說預言的,「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原文作:是說預言;下同)」(林前14:1),說預言的在什麼事情上都會看到屬靈的教導,他馬上說:「詩篇一百一十六篇8節:主啊,你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流淚,救我的腳免了跌倒。」我們要小心,如果不小心,不只拿東西會跌倒,屬靈的道路上也會跌倒,所以我們要互相代禱,我們要求神保護,這是我們應該學到的,從不小心跌跤中想到走天路,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屬靈的教導」這是有預言恩賜的反應。
二、執事serve
「…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徒6:3)管理事情的恩賜就是執事。如果你是有執事恩賜的,那你就會二話不說的去拿抹布掃把把它清理乾淨,他不會去想到屬靈上的教導,「弄髒了清理乾淨就好」,這是執事恩賜者的反應。
三、教導teach
「…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這是教導的恩賜。如果有教導恩賜的,就會說這個地板打蠟打的太滑了,怪不得會跌跤,以後不要打蠟打的那麼滑,或是改正地板的問題,每件事情不是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嗎?
四、勸化exhort
如果是勸化的,他就會說「沒有關係啦,以前我也跌跤過,以後小心一點就好了。」讓人聽了也很受安慰啊,就像巴拿巴一樣。(徒4:36)
五、施捨give
如果是施捨恩賜呢,她馬上把皮包拿出來說:「趕快再去買甜點,雖然打翻了,今天還是要吃甜點,甜點的錢就交給我吧。」這也是解決問題啊,不然大家都沒有甜點可吃。如林後9:9所說「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這是施捨的恩賜。
六、治理lead
有治理恩賜的馬上就討論,分配誰要拿抹布掃把,誰要把碎片撿乾淨,誰要把地拖乾淨,誰要去安慰跌跤的女主人,誰要去買東西,馬上就叫大家分配工作把事情解決掉,這是治理的恩賜。他不是自己做,他是安排指揮別人做,他能夠把事情安排的好好的。「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提前5:17)這是治理的恩賜。
七、憐憫mercy
憐憫恩賜的呢,她就把女主人扶起來,「有沒有受傷,痛不痛,敷一敷…」有憐憫恩賜的「是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弗4:32)
Ⅵ、結論:其中最大的是愛
這樣例中七個恩賜者的反應都講完了,你們聽的時候,有沒有對具有某些恩賜的人的反應,心裡面不以為然呢?還是覺得七個都很好?我要知道你們的感覺,剛才我一個接一個講的時候,有沒有人在心裡偷笑,「人家都跌跤了,你還在講聖經的話…」(你有沒有發現分門別類的心態跑出來了),能體會那種感覺嗎?其實當發生一件事情時,我們需要從很多角度來看一件事情,需要有很多Approach(方法門徑),來把這件事情處理到最好,內心的難過需要有人去關心,而實際上的問題也需要有人去處理不是嗎,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功課,讓我們以後不會再跌跤,這個也應該有人去注意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憐憫人的不要去輕看那個說預言的,說預言的不要責備說「你們太不屬靈,怎麼只有想到甜點,應該大家開始跪下來禱告,看神要藉這個事情來教導我們什麼功課。」不要互相批評,不要分門別類。我們要問的是說,今天教會有這個需要,我的恩賜在哪一方面?這裡有七個方面,你可以問神,我在哪方面比較有恩賜可以發揮出來?我相信教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如果這七個方面的弟兄姊妹,可以把上帝給你的靈恩發揮出來,這是很棒的事奉,並且沒有分門別類,沒有互相批評,要能在不同的靈恩中配搭,不分門別類又可以互相肯定與接納,我們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賜(林前12:31)就是〝愛〞,因為「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謝謝上帝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和各式各樣的靈恩,很可惜的,因教會歷史的影響過程,造成我們對靈恩方面的不瞭解與害怕,或是互相的批評,求上帝幫助我們,幫助我們教會,讓我們在選長執的時候,我們可以再一次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神你賜給和平教會,有哪些屬靈的恩賜?給我的又是什麼?我最強的是哪方面?我最弱的是什麼?當我碰到我最弱的時候,我願意不願意接受教會弟兄姊妹的幫忙,當我遇到弟兄姊妹有困難,是我的恩賜能幫助他的時候,我願意不願意幫忙他們,主,讓我們整個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為首,互相幫助,彼此扶持,把神給我們所有屬靈的恩賜,都能夠發揮出來的教會,好讓教會得以成長,好讓弟兄姊妹可以得蒙造就,好讓神的國度拓展,好讓我們主的名得榮耀,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彼得前書四章10~11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足球場或螞蟻窩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我們講到神給我們很多的恩典恩賜,他賜給我們生命、時間及才幹。才幹如果用在教會我們稱作恩賜,在恩賜當中引起教會很大爭議的,是所謂靈恩的問題。一講到靈恩,我們會想到我們教會是不是靈恩派?靈恩與恩賜的關係是什麼?現今用管家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靈恩的問題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
如果你注意到教會靈恩運動的話,有一位很有名的電視佈道家,叫作Benny Hinn(班尼辛),他是用禱告醫病傳福音,坐輪椅的人經過他禱告後,就可以馬上站起來走路,他在全世界佈道,有好多人被他醫治,可是他也是引起最大爭議的。他去澳洲佈道的時候,澳洲就有幾位神學家和科學家聯合起來調查訪問他,然後就作很嚴格的追蹤,追蹤那些宣稱被醫好的人,後來就有人說他是一個騙子,是事先套好的,這樣的控告就很帶來很嚴重的影響,這是Benny Hinn引起來的。 如果你有興趣,到網路上打他的名字,就會發現網路上,說他是神的僕人的也有,說他只是騙錢的也有,這是靈恩在教會界所引起兩極化的反應。我們要一起思想的是,到底靈恩是什麼?在講靈恩以前,我們來想一想,到底教會像什麼?我們怎麼看教會呢?有人說教會像足球場,有成千上萬的人在裡面,但是你注意看,裡面跑來跑去跑得要死的只有二十二個人,他們是在裡面跑的,他們用力的跑,用台語說:「努力跑的衝到流汗,一旁看的喊到流沫」,一個足球場上有上萬的觀眾在喊叫加油批評指責,但是只有二十二個人拼命的在跑,從頭到尾全場跑的要死要活,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教會就是這樣的一幅圖像。 換句話講,就是長老執事牧師做的要死要活,弟兄姊妹就像足球場上的觀眾,坐著觀看,「這個人做得很好,拍拍手,那個人做得不好,就批評論斷。」這是教會嗎?有一位神學家說,教會不應該是足球場,他說應該是螞蟻窩,你看過螞蟻窩有一堆螞蟻坐在那邊拍手加油,或是批評要求嗎?沒有。你注意去看螞蟻窩,每一隻都很忙,沒有觀眾,螞蟻窩內的螞蟻是這樣子,比較大的扛大一點的食物,比較小一點的扛小一點的食物,大家都有工作,大家都很忙,沒有觀眾,而是大家都參與,保羅希望我們的教會像是螞蟻窩,他是用身體的肢體部位來講,大家都有一份工作要做,大家都投入,我一直很希望這一次我們選長執的時候,所有的弟兄姊妹是用這樣的態度來選舉,選出讓他們去做事?不是。選他們出來讓他們有地位?也不是。選出來當然是要事奉服事,可是來投票的每一位會友,也是要事奉服事,而非觀眾只是在一旁加油、要求與批評。
Ⅱ、靈恩運動
一、五旬派Pentecostal:會說方言
稍微介紹一下靈恩運動,在1900年近代的靈恩運動一開始的時候,有一個傳道人在參加禱告會的時候,突然說起方言,他就很害怕,發現使徒時代有的事情又發生了,因為教會很早就宣告靈恩已經停止了,靈恩是還沒有聖經以前上帝所特別賜下的禮物,這叫作Cessesionism(靈恩停止論),過去教會一向都接受這樣的說法,只有很少數的人相信,現今仍有靈恩這位傳道人覺得我們應該回到使徒的教會,使徒的教會就是在五旬節建立,他們在聖經中最主要的根據,就是在五旬節的時候,聖靈降臨,大家講方言,說起別國的話,「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4)到後來天使的話語也跑出來,聽不懂的話語,也叫作方言,他們強調會說方言的才是真的基督徒,那是第一波的靈恩運動,就叫作五旬派,英文叫作Pentecostal。他們的重點是要滿口方言,所以每一個人都會問:「你有沒有說方言,如果沒有的話很可惜,你雖然受洗,但你還不是基督徒,說方言的才是基督徒。」這是五旬節派所強調的。 第一位提出來說方言的牧師,她是女牧師,在1901年Kansas的Topeka那個地方,她的名字叫作Agnes Ozman(歐士曼),他自己也很驚訝,她不是主動去尋求說方言,她是根本沒有想到,突然就說起方言的,她想:「既然有了方言,我就必須講。」後來有一些人開始對方言有興趣,在神學院教導時,有一位黑人牧師名叫William Seymour的神學生想學,但因那時候還是黑白分明(種族歧視)的時代,所以不許他進教室聽課,他只好坐在教室外面,偷偷的學習,想不到歪打正著,人家不讓他學,但是他偷偷學,將所聽到的操練一番,結果居然可以說方言,William Seymour會說方言以後,被教會趕出去了,他就自己在Azusa Street建立了一間小小的教會,教導說方言,之後造成教會大復興,那就是在1906年代的阿蘇撒街復興運動(Azusa Street movement),也就是第一波的靈恩運動,也就是他們強調要說方言,稱作五旬節派。
二、靈恩派 Charismatic:神蹟醫病
可是到了1950年代又不一樣了,聖公會有一位傳道人Dennis Bennett也說起方言了,他一樣被教會趕出去,但是他還是留在聖公會裡面,他開始到處講這個道理,他強調靈恩應該不是只有說方言,還以幫別人醫病等很多恩賜,他們所根據的聖經是在使徒行傳第四章29節:「…現在求主鑒察,一面叫你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來醫治疾病,並且使神蹟奇事因著你聖僕(僕:或作子)耶穌的名行出來。」使徒教會向上帝要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講道,一個就是神蹟醫病,Dennis Bennett說我們現在的教會只剩下講道,醫病沒有了,我們應該恢復神完全的恩典,應該兩樣都有,強調這樣的教會,就是靈恩派,這是第二波靈恩運動。 Dennis Bennett趕出教會後,所以他就到美國中西部,但仍留在聖公會,他還是繼續講,於是很多人受他影響,聖公會就興起一個「屬靈生命的復興運動」,連最保守的天主教,也受到影響,在Indiana的Notre Dame大學裡面有一個教授叫Kevin Ranaghan,他也發現「神確實是有給這樣的恩典。」所以在天主教裡面也開始有這樣的靈恩運動,天主教發現這個現象以後,並沒有把他趕出去,而是讓他們在天主教裡面,另外形成一個小團體(order)。這點是我佩服天主教的地方,他們讓相信這樣的人可以在天主教裡面繼續的發展,後來有些長老會的教會也強調醫病和聖靈充滿,這個就是所謂第二波的「靈恩派」。
三、第三波 Third Wave:權能爭戰
後來慢慢的在洛杉磯的Pasadena,有一位傳道人名叫John Winber,他強調這是一個屬靈的爭戰,在傳福音時要用權能,所以它叫作權能宣教( Power Evangelism ),他後來離開原來的Calvary Church另外成立Vine Yard(葡萄園),這個牧師很有名,我有機會受他的教導,我出國到洛杉磯讀書的時候,就是他剛開始在洛杉磯引起大的迴響效應,形成Vine Yard Movemend因為被他禱告病得醫治的人很多,包括我所讀的福樂(Fuller)神學院的Peter Wagner教授,也受到影響,就大力的鼓吹這樣的想法,認為我們要靠聖靈的權能來傳福音,他們強調的是Power Evangelism,這是一個屬靈的爭戰,「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原文作摔跤;下同),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他們認為在一個地區要開佈道會,你先要在那地區禱告宣告繞行幾圈,特別注意有沒有邪靈在該地區,要禱告與宣告趕鬼,與靈界爭戰,這就是第三波靈恩運動他們所強調的。由於受這樣的影響,教會認為靈恩就是說方言、就是神蹟醫病、就是趕鬼,其實你注意看聖經,靈恩不只是這樣,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Ⅲ、聖靈恩賜
一、三一真神的主權
現在我們回到聖經來看,到底聖靈給的恩賜有哪些?在聖經裡面有幾段聖經,如果你有興趣了解,在羅馬書十二章,以弗所書第四章,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彼得前書第四章,這幾處聖經都講到聖靈裡的恩賜,而我把這幾章所提到的恩賜,稍微整理一下,概括而言可以說,靈恩(聖靈所賜的恩賜)可以分成三類,這三類恩賜有一個特點,就是上帝決定要給誰什麼恩賜,就給誰什麼恩賜,強調的是上帝的主權,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4~6節提到說:「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在這裡保羅有意提到三一真神,聖靈、主(聖子耶穌)、上帝(聖父),他提到有關恩賜的目的是為了職事,為的是事奉,能夠表現出不同的功能,所以恩賜、職事、功用都不一樣,但是神是同一位,而且是神自己決定的,他說「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11節)聖靈恩賜的主權是在三一真神。由神決定給你個恩賜或是不給你這個恩賜,並且靈恩是與救恩無關。
二、肢體彼此的相顧
神賜靈恩的目的是要我們怎麼樣呢?要我們互相照顧。這是恩賜最主要的目的,因為沒有一個人什麼都有,也沒有一個人什麼都沒有,大家都有一點,我有的,我幫你的忙,你有的你幫我的忙。沒有一個人能夠驕傲的說,我不需要你的幫忙。恩賜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互相幫忙,肢體彼此照顧,不是彼此欺負,分門別類。在這裡我再強調一次,如果上帝沒有賜給我們教會說方言的恩賜,我們教會就有可能把說方言的恩賜,看為不重要或不好的;我們教會如果有這方面的恩賜,我們就可能有另一個傾向,就是把這個恩賜高舉,說這個是最重要的恩賜。這是教會到目前為止一直發生的問題。也就是把自己有的恩賜高舉,把自己沒有的恩賜貶低。其實聖經講得很清楚,不要這樣子,因為都是神給人的,可能不同的教會不一樣,那並沒有關係,因為恩賜是聯合基督徒的,不是分別基督徒的,是要讓大家彼此幫助的,所以「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12:25)這是恩賜最主要的目的,為什麼要這樣呢?當一間教會的弟兄姊妹,可以把上帝給他的屬靈恩賜,都用出來互相幫助,教會就會在各方面成長,會成為一間健康的教會。教會是一群人,不是教堂,所以沒有教堂還是可以有教會,有教堂沒有教會的也有,好多教堂是留著讓人家舉行結婚典禮或追思禮拜用的,平常沒有人,所以教會最重要的是人,肢體要彼此相顧。
三、愛中建立的教會
神賜恩賜的目的是要建立教會,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很重要的是這句話:「…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6)所有的恩賜當中,最大的恩賜是愛,所以若不是以愛為出發點的,所用的恩賜都會出問題,以弗所書第四章16節提到:「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平常要有聯絡,發揮自己的功能,互相幫助,教會就會長大增長。我多麼盼望和平教會再來是走這樣的路,大家回去禱告說:「神啊,你給我的恩賜是什麼?在教會裡我可以做什麼?」我再強調一次,下個禮拜當長執選出來後,至少你要知道哪一位執事負責那方面事情,哪一位長老負責哪方面的事情,至少你要知道這個,然後你要問自己說,明年我可以幫助哪一位執事,或是哪一位長老,你主動跑去跟他說:「某某執事,神給我這方面的恩賜,如果有需要,你算我一份,幫你忙也是我應當做的,我選你出來,就應當跟你配搭。」這樣教會一定會成長,在愛中建立起來。
四、聖靈果子的重要
再來是恩賜的果子的問題,聖靈給我們的不是只有靈恩,還有一個聖靈的果子,我特別引用這段經文來跟大家說明:「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7:22~23)這些人是很有恩賜的,但是很可惜的,耶穌卻對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這段經文的背景是在講聖靈的果子,耶穌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20節)從果子就可認出好樹壞樹來,所以請我們記得一點,恩賜讓你為神做工,可是果子是我們讓神做工,我們這個人因為讓神對付,在我們身上動工,最後就會結出聖靈的果子來。如果說,上帝問你:「果子或恩賜,你只能挑選一樣,你要挑什麼?」當然要挑果子。果子就是讓我們的生命被神改變,我寧可不要有恩賜,但我要有果子,因為沒有果子代表你根本沒有成聖,沒有被聖靈做工,沒有果子只有恩賜就會落到這樣的處境,這是不好的。「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路5:22~23) 大家可以回去想一想「再來我可以結哪一顆果子?哪一顆不好吃?我哪一顆還沒有長出來?哪一顆我已經長出來了?」我們這一生要一直問自己這個問題,「神你給我什麼恩賜?我可以在教會可以做什麼事?」靈恩是做事,結果子是做人,我要怎麼做人?我這個基督徒的生命裡,哪裡比較沒有長進?如果我們常常用這兩個問題來問自己,我們就會長大。
五、榮耀歸真神上帝
恩賜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會,也不是弟兄姊妹,也不是我們的成熟,而是上帝可以得榮耀,這是神給恩賜的主要目的,「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原來榮耀、權能都是他的,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彼前4:11) 在這裡彼得把恩賜分成兩類,一類是講的恩賜(講道傳福音),一類是做的恩賜(服務做事),這是我要提到恩賜的兩大類,不管是講的也好,不管是做的也好,都要叫神在凡事上得榮耀,神的榮耀是最重要的。
Ⅳ、靈恩分類
恩賜的分類我剛才已經講過了兩類,還有一類沒有講,就是神蹟式的恩賜,這是靈恩派一直強調的,很遺憾的一點,他們強調神蹟,卻忽略了話語的恩賜和事奉的恩賜。
一、言語Speech :使徒、先知、傳道、教牧
言語的靈恩(Speech),以弗所書第四章11節說:「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說方言的。」(林前12:28)這些大部分都是靠嘴巴來服事,這叫作言語的恩賜。
二、服務Service:施捨、治理、憐憫、幫助
行動的恩賜是靠手的,這個最典型的情況的就是當言語的恩賜發現有所不足時就需要了,當使徒開始建立教會的時候不是一直講道嗎?結果好多人都來了,使徒說你們要奉獻給大家公用,然後大家都把錢奉獻到教會給需要的人,可是使徒們聽不懂希臘話,所以有講希臘話的姊妹在供給上被忽略少給了,她們就抱怨說:「你們歧視我們…」使徒就說:「這樣不好,該怎麼處理比較好?」於是他們決議要挑一些人出來幫忙,使徒是祈禱傳道,但是飯食也很重要,要找一些人專門辦理這些事情,司提反是被挑出來的人,我們稱作執事。長老執事是以恩賜的功能來分的,執事就是服事的人(Diakonia )強調用手做事情。準備飯食給大家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恩賜,就是服務。第二類的靈恩,叫作服務的恩賜Service,聖經的根據是「…幫助人的,治理事的…」(林前12:28)「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羅12:8) 有幫助人的、有施捨的、有治理的、有憐憫的,這一類都是屬於服務,是用手去做事情的。所以我們有用教導鼓勵大家,也有做事情的,如此互相配搭。
三、神蹟Sign:醫病、異能、辨靈、方言
如果講也講不來,做也做不到怎麼辦?就靠神從天上特別給的恩典,那個就是第三類「…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林前12:28),這一類的靈恩英文叫作signs and wonders,我把它稱作神蹟,神蹟的服事,這是靈恩派引起爭議的事情,「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又叫一人能行異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別諸靈,又叫一人能說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林前12:9~10)這一些也是聖靈的恩賜,所以聖靈的恩賜有三類。在過去的長老會,第三類比較沒有,可是最近長老會也有這樣的恩賜,和平教會好像還沒有,有的弟兄姊妹有這樣的恩賜,可能過去教會不太鼓勵這樣的恩賜,所以他們只好自己獨自享受這個恩賜,沒有辦法在教會裡面事奉,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是我們分門別類造成的結果,教會反而受到虧損,因為教會大多數人沒有,有的人就會怕,有的人就不敢講,還想在和平教會聚會,只好不講不吭聲。我倒是認為我們可以開放一點,和平教會開了三堂禮拜我很高興,講華語的第一堂,要聽台語的第二堂,打鼓的第三堂,大家音樂的恩賜不一樣,有的人聽到鼓聲就心臟受不了,那就不要聽打鼓的,可以參加傳統第二堂禮拜也好,有的沒有鼓聲就敬拜不起來,那就讓他打鼓吧,我想以後我們也許可以考慮有一堂是方言敬拜,你有這樣恩賜的人,就參加第四堂、第五堂,大家可以用方言敬拜,表示我們教會可以接受只要是從神來的恩賜,上帝的恩典,不是表示每一個人都要說方言,或是每一個人都不可以說方言,看神給大家什麼樣的恩賜一起來事奉,我們能做到的我們去做,我們做不到的就要靠靈恩了。譬如說生病的到馬偕醫院看不好,就請有醫病恩賜的幫我們禱告,大家一起配搭。
Ⅴ、靈恩搭配
最後講到配搭的問題,靈恩的配搭就是運用剛才那段經文,羅馬書第十二章6~8節:「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我們一個身子有好多不同的肢體,在基督裡成為一個身體,互相聯絡。談到恩賜:說預言,是指先知,他為神說話,不是未卜先知,他是做神的出口,可以把神的話講的清楚,執事的恩賜剛才已經解釋過了,就是做事情的。預言和教導的恩賜是屬於言語部分,勸化的應該也是言語的,施捨的,治理的,憐憫人的是屬於服務部分。我要用一個例子讓大家來體會,為什麼上帝要給教會這麼多不同的靈恩,這麼多不同的恩賜呢?到底祂的目的是什麼?
一、預言prophesize
假設我們有一個家庭聚會,每個家庭準備一道菜,這個主人就好高興,大家吃飽了以後,主人的太太端出一盤很漂亮的甜點要請大家吃,結果不小心跌跤了,灑了一地的水果和摔碎的盤子,該怎麼辦?我們看來這七個恩賜。第一個恩賜是說預言的,「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原文作:是說預言;下同)」(林前14:1),說預言的在什麼事情上都會看到屬靈的教導,他馬上說:「詩篇一百一十六篇8節:主啊,你救我的命免了死亡,救我的眼免了流淚,救我的腳免了跌倒。」我們要小心,如果不小心,不只拿東西會跌倒,屬靈的道路上也會跌倒,所以我們要互相代禱,我們要求神保護,這是我們應該學到的,從不小心跌跤中想到走天路,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屬靈的教導」這是有預言恩賜的反應。
二、執事serve
「…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徒6:3)管理事情的恩賜就是執事。如果你是有執事恩賜的,那你就會二話不說的去拿抹布掃把把它清理乾淨,他不會去想到屬靈上的教導,「弄髒了清理乾淨就好」,這是執事恩賜者的反應。
三、教導teach
「…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2:2)這是教導的恩賜。如果有教導恩賜的,就會說這個地板打蠟打的太滑了,怪不得會跌跤,以後不要打蠟打的那麼滑,或是改正地板的問題,每件事情不是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嗎?
四、勸化exhort
如果是勸化的,他就會說「沒有關係啦,以前我也跌跤過,以後小心一點就好了。」讓人聽了也很受安慰啊,就像巴拿巴一樣。(徒4:36)
五、施捨give
如果是施捨恩賜呢,她馬上把皮包拿出來說:「趕快再去買甜點,雖然打翻了,今天還是要吃甜點,甜點的錢就交給我吧。」這也是解決問題啊,不然大家都沒有甜點可吃。如林後9:9所說「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這是施捨的恩賜。
六、治理lead
有治理恩賜的馬上就討論,分配誰要拿抹布掃把,誰要把碎片撿乾淨,誰要把地拖乾淨,誰要去安慰跌跤的女主人,誰要去買東西,馬上就叫大家分配工作把事情解決掉,這是治理的恩賜。他不是自己做,他是安排指揮別人做,他能夠把事情安排的好好的。「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提前5:17)這是治理的恩賜。
七、憐憫mercy
憐憫恩賜的呢,她就把女主人扶起來,「有沒有受傷,痛不痛,敷一敷…」有憐憫恩賜的「是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弗4:32)
Ⅵ、結論:其中最大的是愛
這樣例中七個恩賜者的反應都講完了,你們聽的時候,有沒有對具有某些恩賜的人的反應,心裡面不以為然呢?還是覺得七個都很好?我要知道你們的感覺,剛才我一個接一個講的時候,有沒有人在心裡偷笑,「人家都跌跤了,你還在講聖經的話…」(你有沒有發現分門別類的心態跑出來了),能體會那種感覺嗎?其實當發生一件事情時,我們需要從很多角度來看一件事情,需要有很多Approach(方法門徑),來把這件事情處理到最好,內心的難過需要有人去關心,而實際上的問題也需要有人去處理不是嗎,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學到什麼功課,讓我們以後不會再跌跤,這個也應該有人去注意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憐憫人的不要去輕看那個說預言的,說預言的不要責備說「你們太不屬靈,怎麼只有想到甜點,應該大家開始跪下來禱告,看神要藉這個事情來教導我們什麼功課。」不要互相批評,不要分門別類。我們要問的是說,今天教會有這個需要,我的恩賜在哪一方面?這裡有七個方面,你可以問神,我在哪方面比較有恩賜可以發揮出來?我相信教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如果這七個方面的弟兄姊妹,可以把上帝給你的靈恩發揮出來,這是很棒的事奉,並且沒有分門別類,沒有互相批評,要能在不同的靈恩中配搭,不分門別類又可以互相肯定與接納,我們要切切的求那更大的恩賜(林前12:31)就是〝愛〞,因為「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讓我們一起低頭禱告。
「謝謝上帝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和各式各樣的靈恩,很可惜的,因教會歷史的影響過程,造成我們對靈恩方面的不瞭解與害怕,或是互相的批評,求上帝幫助我們,幫助我們教會,讓我們在選長執的時候,我們可以再一次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神你賜給和平教會,有哪些屬靈的恩賜?給我的又是什麼?我最強的是哪方面?我最弱的是什麼?當我碰到我最弱的時候,我願意不願意接受教會弟兄姊妹的幫忙,當我遇到弟兄姊妹有困難,是我的恩賜能幫助他的時候,我願意不願意幫忙他們,主,讓我們整個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為首,互相幫助,彼此扶持,把神給我們所有屬靈的恩賜,都能夠發揮出來的教會,好讓教會得以成長,好讓弟兄姊妹可以得蒙造就,好讓神的國度拓展,好讓我們主的名得榮耀,禱告是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5年10月9日 星期日
管家系列(六):恩賜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09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以弗所書四章7~16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伊甸園動物學校 (Bruce Bugbee)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上帝要我們做一個好的管家,我們已講過上帝賜給我們的生命、時間及才幹。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恩賜,英文叫作Gift。關於恩賜,神學家們有不同的解釋,最保守最傳統的解釋就是本來不會的,受洗之後就會的,那就是恩賜,這是我看到最保守的解釋。你生下來會的或是學會的,都不算恩賜,但我自己接受的不是這樣的解釋,你生下來會的也好,後來學會的也好,或是聖靈在受洗後給你的也好,這些能力只要你願意用在教會,用來建立教會的身體,這就是恩賜,這是我對恩賜的了解。我是以使用的地方來決定是不是恩賜,如果你用在別的地方就叫作才幹,即使是神給你的也好,你受洗了突然神給你一種能力,你不用在教會,你拿去外面,那樣的話還是叫作才幹,這是我個人的了解。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如何來看待恩賜呢?
首先來介紹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叫作What you do best in the body of Christ,這是我了解的恩賜最好的定義,就是說在基督的身體裡面(就是教會),你什麼事情做的最好,那就是你最大的恩賜。不管它的來源是怎麼樣,作者是Bruce Bugbee,在書裡他以幾張不同的椅子作為例子,很明顯的他要讓我們知道,恩賜各有不同,有的是這個樣子,有的是那個樣子,當你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就會挑不同的椅子來坐,他要解釋這樣的情況,就講了一個比喻,他說上帝在創造宇宙萬物的時候不是造了伊甸園嗎?伊甸園裡面有很多動物,可是動物們不是什麼都會,於是亞當決定開辦一個動物訓練學校,要所有的動物學會跑,學會游泳,學會飛,學會爬,這樣最好。 一開學就發現有的動物會這個,但不會那個,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開辦這間學校,他希望把動物們的各樣能力都訓練好。第一個我們來看看鴨子,在游泳課中,他一到水裡,游泳游的很好,可是到賽跑課的時候,他就趕不上,怎麼跑就是跑不快,他拼命的想學,結果跑到後來,連游泳都游不了,因為他的兩隻腳都腫起來了,在賽跑方面,兔子一溜煙跑得最快,可是他一下水就糟糕了,他怕水怕到腳抽筋,到最後跑也跑不了了,所以兔子會跑但是不會游泳,松鼠爬樹爬的最快,一下子就爬到了最高的地方,可是要他飛,他一跳就摔到地上,摔的遍體鱗傷,想飛也飛不了,老鷹是飛行高手,他飛的最高,可是要他爬呢,他爬不上去,怎麼爬都掉下來,對他來說實在是很困難,我們就看出來鴨子很會游泳,兔子很會跑,松鼠很會爬,老鷹很會飛,他用這樣的故事告訴我們,神給每個人的都不相同,What you do best in the body of Christ。我們最近不是要選長老執事嗎?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們是如何選長執呢?是考慮這個人當選最多次或是奉獻最多的、最熱心的,就選他出來。 大家有沒有考慮到,他們被選出來要做什麼?結果選出來之後,分配工作時就麻煩了,這個工作誰要做?結果有些工作沒有人會。一間教會需要很多恩賜你知道嗎?如果說房子漏水了,需要懂建築的才好,你叫一個學會計的去負責維修教會,即時他想做他會像鴨子學跑步一樣,很辛苦。我一直在想,我們有什麼方法是按照個人的恩賜或才幹來選長執,但到現在為止,在制度上我還沒有想出一個很好的方式。假設我們選出了一群弟兄姊妹們來帶領我們教會,但選出沒有一個會修屋頂的怎麼辦?如果我們教會中有會修屋頂的,但他並沒被選上當執事,他可以向負責維修的執事說:「我可以幫你的忙,有需要時你可以找我。」這個就是恩賜,有能力的人看見教會有需要,願意出來事奉,這樣做的話,教會就會被建立並且有所發展,每個弟兄姊妹都是以他最好的拿來教會事奉,我想這就是Bugbee所要提出來恩賜的觀念。
Ⅱ、基督的恩典 (Grace of Christ) (saved to serve)
基督為我們死,為我們復活,給我們很多的恩,我們稱作恩典(Grace),Grace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恩,第二種是主耶穌升天以後,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剛才司會在讀以弗所書的時候,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祂升上高天的時候……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8節)這兩種的恩是不同的。
一、救贖的恩典:救恩 (grace of salvation)
二、服事的恩典:恩賜 (grace of service)
第一種的恩我們稱作「救贖的恩典」,第二種的恩叫作「服事的恩典」。這兩種都是恩,但是不一樣,第一種恩是救恩,第二種恩叫作恩賜,我們今天講的是基督給我們的恩賜,救恩(salvation)是每一個人都一樣,你相信你就得到救恩,而恩賜(gifts)呢?是大家都不一樣,有的人有兩三樣,但是至少每個人都有一樣是自己做的最好的,一定有一樣,不可能什麼都不會做,上帝沒有造這種人,有的人什麼都不會,他會早一點來排椅子,你會不會?你不會嗎?我們有華語和台語的禮拜,華語禮拜的聖詩就和台語禮拜不一樣。每主日一大早就有弟兄姊妹來,把聖詩整理預備好,把椅子排好,讓大家一來到教會可以很舒服的禮拜,當教會有這樣的需要,我會做也願意去做,這就是恩賜。所以恩賜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教會哪裡有需要,我可以做,我會做我也願意去做。如果我那個不會,至少這個我會,所以每個人都有恩賜。我用gifts代表很多不一樣,救恩(salvation)是一個,沒有很多的救恩,救恩只有一個,大家都一樣,而服事(Service)大家都不一樣,而且有大有小。現在我要把這兩個恩典,救贖與服事,串連起來(Saved to serve),為什麼主耶穌要救你?主耶穌不但要救贖你,在十字架上為你死,祂還升天把各種恩賜賞賜給每一個人,這句話我很喜歡Saved to serve,救贖是為了讓你能夠服事,這樣救贖才有意義。如果救贖只是為你死後上天堂,那樣的救贖實在是對我們今生沒有太大的意義。重大的意義是,不只是你將來上天堂,你還願意用這一生,把神給你的才幹用在教會,建立教會,這樣你到天堂就有很多事情好做(上一次我有講到才幹),如果你這一生就把才幹埋起來,將來到天堂沒有事情做,因為你沒有好好的學怎麼做事(做事就是靠神給你的恩賜)。以弗所書第一章7節說:「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這是第一種恩典,罪得赦免的恩典,這個叫作救恩,彼得前書第四章10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百般表示很多)所以這是有兩個恩,一種是恩賜,一種是救恩,而救恩是為了服事。
Ⅲ、恩賜的螺旋
恩賜是什麼?台語說:「不是給你展示用的」,有一些人的恩賜是拿來印在名片上,或是到處炫耀讓人知道我會做這個,不是的。恩賜不是展示的珠寶,Jewelry for you to show off,恩賜也不是給你享受的,Billy Graham(葛培理)講的,Gift is not jewelry for you to show, not candy for you to eat,不是讓你個人享受的,這個不是恩賜的目的。恩賜也不是讓你一個人玩的,not toy for you to play,你拿了玩具玩得很好玩?都不是為了個人,不是讓你用來表示你比人家厲害,或是自己在家裡偷偷的喜歡可以享受自己的恩賜,或是拿來玩。恩賜是什麼?恩賜是工具,No toy but tool,工具是做什麼?是讓你做工的。(tool to serve)你有多少恩賜,就看你能做多少工。所以恩賜的目的,是為了讓你能夠服事,我想這是恩賜的主要目的。
一、充滿萬有 (Fullness of Christ)
今天的經文很有趣,你仔細去看,到底這與恩賜有什麼關係?我把它稱作恩賜的螺旋,我本來把它稱作恩賜的循環,後來想一想,應該是螺旋。聖經一開始的時候是說基督升天以後,聖經說:「充滿萬有」,這很奇怪,這是什麼意思?這個與恩賜有什麼關係?因為基督是為我們死以後,神讓祂升天,然後充滿萬有,Fullness of Christ,這位充滿萬有的基督,要達到充滿萬有的目的,祂必須先充滿教會,祂怎麼充滿教會?是藉著恩賜。保羅就詳細說明這是怎麼來的,他說這位充滿萬有的基督:「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1:23)所以經文有兩個充滿,祂要藉著充滿教會,來達到充滿萬有的目標。
二、賞賜教會 (Gifts to Church)
那祂怎麼來達成呢?第一個,祂恩賜給教會「…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弗4:8),你再注意看下面的經文:「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11節),你有沒有注意到,恩賜變成了人,使徒是人,是建立教會的人,耶穌基督賜給教會的恩賜是〝人〞(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牧師和教師有人說是一個(教牧師),有人說是兩個,我們目前教會一般都是請一位牧師兼教師,所以教會就不成長,因為只有四分之一的恩賜。使徒是最辛苦的,當然這在解釋上也有不同,最保守最傳統的解釋是,使徒就是指耶穌挑選的那十二個門徒,後來一個自殺了,他們再抽籤選出一位,就是這十二位,其他的都不是,這是最保守的解釋。如果這樣以弗所書所講的〝使徒〞對我們來說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所有教會都沒有使徒,只有剛開始的那十一(十二)位,那為何使徒被放在這段經文裡?所以有人說,使徒就是像耶穌所說的那十二位一樣,在沒有教會的地方開拓教會的人,那是最難的。從沒有聽過主耶穌福音的地方,就是第一個去,要從零開始,那樣就叫作使徒,是建立教會者。先知就是把神的話講的清楚,他可以向未信的人,可以向信的人,他最主要的是從神領受特別的話語。傳福音的就是你願意把你信仰的經歷,向人家作見證。再來就是這些人信主之後,神就呼召一些人來牧養教導。所以一間教會如果只有牧師,沒有使徒,沒有人敢到一個新的地方拓荒,那就不會設立新的教會;如果沒有先知,有時候有一些弟兄姊妹做錯事情,或是執政黨做錯事情,會沒有人敢講話,先知講話常常是講人所不喜歡聽的,因為神告訴他要講他就講;如果沒有傳福音的,只有牧師,那樣的教會也增長不快,教會要有很多傳福音的,他不會講道,可是他會講他的故事,「我以前怎麼樣,後來我信了耶穌,神改變我,現在我怎麼樣…」會講這樣故事的人就是傳福音的,他可以跟人家分享。然後這些未信的人來到教會以後需要成長,神就賜下教牧師(牧師教師),來栽培這些人。
三、成全聖徒 (Perfecting the Saints)
神賜給教會這些人,是有其目的,為什麼祂把這些恩賜賜給教會,目的就是要成全聖徒。所以很明白的,恩賜的首要目的是服侍人,就是服侍教會的弟兄姊妹,服侍他們什麼?就是讓他們能夠成長。所以經文提到說:「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1:6)這個成全的目的就是使這些聖徒也可以參加服侍,所以教會有一些領導者,神給他特別恩賜的目的是造就聖徒,讓這些聖徒能夠在各方面成長。
四、各盡其職 (For Works of Ministry)
成長以後,各盡其職,所以這裡有兩個恩賜你知道嗎?一個是服侍聖徒的恩賜,當聖徒被服侍之後,他就可以把神給他的恩賜,發揮出來建造人(成全聖徒),被建造的人就開始事奉(各盡其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牧師在教會最主要的是栽培弟兄姊妹們,然後弟兄姊妹們才去服事,這是神在這裡告訴我們的各盡其職。很多時候教會不是這樣想的,我們很忙,我們認真賺錢,我們請牧師來,牧師要教育基督徒,牧師要主領佈道會,牧師要講道,牧師要作這個那個…,教會的事情當然是牧師要負責的,因為我們是請牧師來做。我們兄姊要負責什麼?我們當然就是…奉獻一些錢給牧師生活,看牧師有沒有好好做,然後看教會有沒有成長。牧師做得好辛苦,大家負責評估牧師的業績,看他做的好不好。我的觀念卻不是這樣。和平教會在1999年開始跟我接觸的時候,那時候我就向長老們說,你們敢找我,就要想好喔!我來和平不會讓你們更輕鬆,而會讓你們更忙,我這樣做才對,長老們應該還記得,我說:「你們要講道」,有些長老看著我就不講話了,我說:「不會的沒關係,我會訓練你。」這是我主要的目的,如果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可以作見證,每一位弟兄姊妹都願意服事,都被栽培起來,這個教會才會在各方面健康的成長。不是牧師有沒有做,是大家有沒有做。所以神賜給教會那些屬靈的領袖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能夠被裝備,以致於成長成熟,然後可以各盡其職。所羅門就是這樣,「所羅門照著他父大衛所定的例,派定祭司的班次,使他們各供己事,又使利未人各盡其職,讚美耶和華,在祭司面前作每日所當作的;又派守門的按著班次看守各門,因為神人大衛是這樣吩咐的。」(代下8:14)我們看到這裡是每一個人都在服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長老有長老的事情,執事有執事的事情,弟兄姊妹有弟兄姊妹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在和平教會我要做什麼。我很希望這次選舉完,如果我問任何一個人說:「你在和平教會能做什麼」,你可以馬上講出來說:「我可以做這個,我可以做那個。」如果你有這樣清楚的認知,也願意做,你就是已經被成全了,你至少可以各盡其職了。如果一間教會是這樣子的話,那樣的教會就會被建立Building up,這樣的建立不只是人多,而且包括質好。我喜歡的是每一個基督徒不斷被造就,然後有探訪恩賜的就去探訪,有安慰恩賜的就去安慰,有教導恩賜的就去教主日學,你可以想看看,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問上帝說:「到底我的恩賜到底在哪裡?我在教會可以做什麼?」如果都這樣做的話,教會就一定會被建立起來。
五、建立身體 (Building Up the Body)
建立教會的不是我們,是基督,基督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16:18)這個磐石就是耶穌基督,祂是充滿萬有的,他藉著賜給教會的一些屬靈領袖,來栽培弟兄姊妹,讓大家發現自己能做什麼,而且有意願在教會來服事,那就各盡其職,教會就開始在各方面增長,大家越來越有信心,大家越來越有愛心,彼此之間的關懷越來越好。
六、合一成熟 (Unity and Maturity)
目標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大家越來越合一。如果大家的重點在於長老在做什麼?執事在做什麼?牧師在做什麼?這樣子的教會就容易一天到晚吵架,一天到晚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如果大家想的是:「我在做什麼?我在和平教會能夠做什麼?」每個人常這樣問自己的話,教會就會越來越合一,不會吵架,當大家在檢討事情時會說,這裡有一個需要,誰可以來做?誰做的最好?是用這個角度來看。而且越服事的人,越各盡其職的人,他在信仰上面會成熟,所以服事是有報答的,那個報答不在外面的報答,是你自己的,就像我上個禮拜講的才幹,你越做就越會做,在各方面會長大成熟。這樣的成熟帶來一個榮耀,「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約17:22)
七、滿有基督 (Fullness of Christ)
所以一間教會成熟的特點,是弟兄姊妹都知道自己在教會能夠做什麼,而且都願意做,而且教會不斷的增長,大家在合一與靈性的成熟上面,很明顯的看到有長進,這樣子的話,我們整個教會就被基督所充滿,被基督的恩賜所充滿,大家就滿有基督,一旦滿有基督,基督就藉著這樣子慢慢的充滿萬有。所以當一間教會是滿有基督的時候,基督就在藉著教會影響社區,影響那個地方,所以充滿萬有就更上一層,所以這樣不是循環而是螺旋,是會往上再往上的。如果越來越多教會是這樣子來使用神給我們每一個人的恩賜,那每一間教會越來越成長,你就看到整個社會被基督充滿,所以基督是這樣子充滿萬有,這是基督給我們的恩典,所以原來這句話可以這樣看,「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要首先充滿的。」(弗1:23)祂透過充滿教會,來慢慢充滿社會,充滿世界。
Ⅳ、恩賜的目的
一、認識神的兒子
恩賜的目的是什麼?在這段經文裡面,除了講到這個螺旋以外,它還有講到很多目的,我們來仔細想一想,到底恩賜的目的是什麼?第一認識神的兒子。神賜給教會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教師,這些大部分是教導或傳福音的工作,這個是要讓大家在信心方面,能夠對我們的主越來越認識,這是第一重要的,沒有這個,後面的就不會有了,你就只有才幹。你要知道你在教會服事,不是服事誰,是服事我們的主,你認識我們的主嗎?這是神賜給教會那些領袖們的責任,他們怎麼讓弟兄姊妹們越來越認識神的兒子?約翰福音第十七章3節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我們要得到永生,要有這個認識,可是對神的認識,對基督的認識,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就是把祂當作救主的認識,就是知道耶穌為我定十字架,為我死,將來我可以在神面前被饒恕,這叫救恩,耶穌是我的救主。可惜的有很多人,來教會十幾二十年,他對神兒子的認識,就只是〝我的救主〞,救贖我的主,給我救恩的主,卻忘掉還有另一半。第二種,祂除了給你救恩,祂還給你恩賜,祂讓你可以成長,讓你可以事奉,所以怪不得生命上面看不到成長,信主很久了,都沒有什麼長進,越來越覺得到教會沒有什麼好玩,因為你沒有投入,你沒有事奉。所以你有沒有看到耶穌不只是在你死亡的時候,在罪裡面把你救出來,救出來是為什麼?是為了讓你服事,剛才我不是講一句話Saved to serve,讓你可以服事啊,當你服事的時候,耶穌在那裡嗎?對一位開刀病房中的醫生來說,耶穌在那裡嗎?耶穌有在你的服事裡面嗎?耶穌是不是你生命的主宰?每一天生活上的服事,在教會裡面服事,主耶穌是主嗎?所以恩賜的目的是要認識神的兒子。認識祂,包括認識祂是我的救主(Savior)並且祂也是我生命的主宰(Lord)。
二、辨明詭計騙術
第二個目的是辨明詭計騙術。聖經提到說,不被人的詭計欺騙,所以要作基督徒不簡單啊,第一個我們到教會來的目的,我們希望對主耶穌越來越認識,第二個目的,我們要對那些想裝作使徒、教會牧師的人,辨明他們的詭計,其實他們不是基督徒,他們是要來圖利自己,要破壞教會的,這些你也要認識,這個認識是更難了。我們怎麼培養一個人,當然藉著這些神的僕人,來認識基督,但是不要不管他是誰,只要他聲稱是神學院畢業的,他是牧師,他講什麼你都聽他的,你還要學會怎麼去分辨,這是保羅很清楚的提醒。往往要高度成熟的基督徒才有這個分辨的能力。耶穌不是提到有一些狼是披著羊皮嗎?外面看起來像羊,其實裡面是一頭狼,你要有這個智慧和分辨的能力去看,這個神的僕人,他到底是狼還是羊?沒有這個分辨能力的,當然只要有一個神的僕人變質,整個教會就垮掉了,受很大的傷害,保羅說,這也是我們在教會,神給我們恩賜的主要目的之一,要栽培弟兄姊妹有這樣分辨的能力,「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以弗所四章14節)耶穌說你們要防備假先知,神賜給教會有先知,可是有些先知叫作假先知,「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太7:15)如果有這樣的恩賜,就可以分辨先知所講內容的真偽。所以恩賜的第二個目的是要我們辨明詭計騙術。
三、愛心說誠實話
再來的目的是要在真理和愛心上平衡,有一些人在發現真相上面很有恩典,可是在恩慈上面就不夠,「惟用愛心說誠實話…」(15節)這個誠實話其實是真話Truth(真理),有一句話我很喜歡,約翰福音第一章17節說:「…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你怎麼在恩典和真理上取得一個好的平衡。有一些人很會講真理,但是沒有愛心,當他講真理就是只講真理,沒有考慮到他講真理時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傷害;有一些人很有愛心,所以把很多真相隱藏起來,以愛心為藉口,把已經是問題的,隱藏起來說:「我們要用愛心…用愛心…」,這都是問題。以弗所書說,神賜給教會有領導恩賜的人,要教導弟兄姊妹對主更認識,也要能分辨這個教導的人,他有問題的時候你看的出來。當教會有人有問題,你要處理的時候,你除了把真話講清楚,你也考慮到避免可能不必要的傷害,這是不容易的成熟度。恩典和真理都滿滿的,這是不簡單的,這也是恩賜的另一個目的。
四、連於元首基督
神給我們有教導的恩賜,有教會領袖的恩賜,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教會就漸漸成長,有很多各式各樣的肢體都已經成長之後,要記得我們的頭不是牧師,很多時候教會出問題就是牧師變成頭,教會的頭永遠是基督。大家是連結到元首基督,「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教會不管有什麼問題,我們要問的是:「如果基督今天在這裡,祂會怎麼做?」而不是我要怎麼做?有沒有以基督為首位?如果以基督為首位,很多問題就可以處理。以個人為首位、以傳統為首位、以經驗、以學術為首位,常常就會大家爭執不休。
五、全身聯絡合式
與基督相連結以後呢,彼此也緊緊的連在一起。「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16節)所以不只是每一個人與基督相連,彼此還連結的很好,這是恩賜的使用上很重要的,這個叫作「相交」。「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1:3)我們與基督連結的很好,以基督為首帶來的就是我們願意把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所得與人分享,而且跟大家有團契的關係。我回到台灣第一年努力的就是想要建立這樣的關係在我們教會裡面,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會友,你在和平教會,你可不可以講出兩三個家庭是你很熟習的,常常打電話,當家裡突然發生困難,你馬上知道可以找誰,沒有的話,你就是沒有相交,你是一個獨行俠,禮拜天到教會作禮拜,禮拜完了就回去了,你真的發生困難,你也不知道找誰,雖然教會有四五百個人在這裡,因為你沒有進到那個全身聯絡得合式的關係。我開始是請長老執事們到我們家裡來,希望長老執事從明年開始,他們會去邀請你說:「我們來一個非正式的小組好嗎?」在家裡面分享,講一講孩子的事情,講一講我們的事情,然後互相禱告,我一直希望建立這樣子的關係,在那裡面恩賜就可以發揮,比如說,我想買房子,如果我們教會有做房地產的,他可以給你建議不是嗎?這是他的專業,他可以幫你的忙,或是說我們教會有很多醫生,小孩子有發燒生病,大家很熟嘛,可以詢問幫忙一下,這是神給你的才幹,你願意用在教會裡面,願意互相幫忙,這樣就產生一個很大的力量,弟兄姊妹在這裡就覺得有溫暖,互相有支持,而且你的專業,除了可以賺錢之外,還可以用來幫忙及服事弟兄姊妹,兄姊間的聯絡及相交很重要的。
六、百節各按各職
恩賜需要在這樣的層次上來使用,然後每一個人就可以在他的恩賜上發揮得很好,好像船上兩排划船的人,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把槳,如果這邊比較慢的話就多划一下,比較快的就檔一下,這樣的船就會行駛的很好。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我們和平教會每一個弟兄姊妹,你若問他說:「你在教會做什麼事?」大家都講的出來,我在教會參加什麼的服事,這個就是「百節各按各職」。羅馬書第十二章6~8節就提到:「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至少有七種處理的方法,因為每一個人神給他的恩賜都不一樣,有的是說預言的,有的是作執事的,有的是作教導的,有的是勸化的,有的是施捨的,有的是治理的,有的是憐憫人的(這部分可能要另外一次的講道才能講的清楚)這是羅馬書提到的,神給教會的恩賜,各盡其職至少有七類,雖然發生的是一件事情,但當發生一個問題或一個需要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要怎麼處理比較好,這叫作「百節各按各職」。如果說我有蓋屋頂的恩賜,教會只有我有這樣的恩賜,別人沒有,可是我需要有人幫忙拿瓦,拿東西給我。也許有人會說:「對不起我沒有蓋屋頂的恩賜,那是你的恩賜,所以你自己去做吧。」這就變成是各盡其職但不互相幫助。
七、功用彼此相助
經文接下來說:「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常常一間機構出問題就在於「分工不合作」。大家搞清楚我是負責什麼,我只是把我份內的事情做完就好,你做不完,對不起,你自己好好做,因為那是你份內的工作。我做完了,但是你有困難,我還有能力,我可以幫你的忙,這些幫忙的,就造成一個可以互相幫助的情形。也許油漆是爸爸的事,可是媽媽孩子都來了,大家一起來那樣的感覺就很溫暖,這個是彼此互相幫助,「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六章5節)每個人在擔自己的擔子外,也能互相擔當別人的重擔。
八、身體漸漸增長
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我們就會長大,而且會〝長老〞,長大是身體長大,〝長老〞是頭腦長大,這個不是衰老,這個叫作Maturity,叫作長大成熟,我們要長大成熟,我們整個教會會不斷的在長,每一個弟兄姊妹也在成長。一間健康的教會,一間大家願意使用恩賜的教會,你怎麼看它?就看它有沒有成長。這當然需要時間,所以是漸漸的增長,「…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西3:10)
九、愛中建立教會
最重要的是在愛裡面增長,所有的的恩賜裡面,最大的恩賜就是愛心,這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講到很多聖靈的恩賜以後,最後他說:「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31節)接下來就用整個十三章來講這個最大的恩賜,「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所以在所有的恩賜的使用上,我們要向神要祈求,給我愛的恩賜,我以〝愛〞的態度,以〝愛〞為出發點,用神給我的才幹在教會來服事,這樣子教會一定會被建立。
Ⅴ、結論:從擁有恩賜到成為恩賜 (Make Me a Blessing)
當神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向他說:「我必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在這裡有兩個恩福,一個是亞伯拉罕得到的恩福,一個是亞伯拉罕成為別人的恩福,記得我前面講的恩賜的螺旋嗎?神賜給教會的不是東西,而是人,祂先把一些有恩賜的人賜給教會,這些人成為別人的恩賜,讓別人藉著他們蒙神祝福,希望我們向神禱告說:「不只叫我得福,要叫我成福。」英文有一首詩歌叫作「Make Me a Blessing」使我成為恩福。期待我們讓每個人從擁有恩賜,到成為恩福,成為別人領受神恩賜的人。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主耶穌基督,你升天以後就把各樣的恩賜賜給我們,很可惜,我們雖然已經受洗,已經進入你的身體,進入你的教會,但我們沒有好好的使用你給我們的恩賜,以致於我們的教會見不到增長,我們自己也見不到長大成熟,我們教會也沒有合一的見證,求神你來幫助我們,讓我們在開始選舉明年度的長老執事的時候,我們不只是挑選我們認為最合適事奉的人,我們也同時看我們自己,神你給我的恩賜在哪裡,在教會,我怎樣幫助我所選出來的長老執事,在哪方面我可以投入,可以服事,讓我可以在事奉當中越來越有愛心,也越來越有分辨的能力,求神把這樣的恩典給我們,讓我們不只是領受你的恩賜,我們也成為你的恩賜,可以幫助別人的人,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以弗所書四章7~16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伊甸園動物學校 (Bruce Bugbee)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上帝要我們做一個好的管家,我們已講過上帝賜給我們的生命、時間及才幹。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恩賜,英文叫作Gift。關於恩賜,神學家們有不同的解釋,最保守最傳統的解釋就是本來不會的,受洗之後就會的,那就是恩賜,這是我看到最保守的解釋。你生下來會的或是學會的,都不算恩賜,但我自己接受的不是這樣的解釋,你生下來會的也好,後來學會的也好,或是聖靈在受洗後給你的也好,這些能力只要你願意用在教會,用來建立教會的身體,這就是恩賜,這是我對恩賜的了解。我是以使用的地方來決定是不是恩賜,如果你用在別的地方就叫作才幹,即使是神給你的也好,你受洗了突然神給你一種能力,你不用在教會,你拿去外面,那樣的話還是叫作才幹,這是我個人的了解。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如何來看待恩賜呢?
首先來介紹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叫作What you do best in the body of Christ,這是我了解的恩賜最好的定義,就是說在基督的身體裡面(就是教會),你什麼事情做的最好,那就是你最大的恩賜。不管它的來源是怎麼樣,作者是Bruce Bugbee,在書裡他以幾張不同的椅子作為例子,很明顯的他要讓我們知道,恩賜各有不同,有的是這個樣子,有的是那個樣子,當你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就會挑不同的椅子來坐,他要解釋這樣的情況,就講了一個比喻,他說上帝在創造宇宙萬物的時候不是造了伊甸園嗎?伊甸園裡面有很多動物,可是動物們不是什麼都會,於是亞當決定開辦一個動物訓練學校,要所有的動物學會跑,學會游泳,學會飛,學會爬,這樣最好。 一開學就發現有的動物會這個,但不會那個,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開辦這間學校,他希望把動物們的各樣能力都訓練好。第一個我們來看看鴨子,在游泳課中,他一到水裡,游泳游的很好,可是到賽跑課的時候,他就趕不上,怎麼跑就是跑不快,他拼命的想學,結果跑到後來,連游泳都游不了,因為他的兩隻腳都腫起來了,在賽跑方面,兔子一溜煙跑得最快,可是他一下水就糟糕了,他怕水怕到腳抽筋,到最後跑也跑不了了,所以兔子會跑但是不會游泳,松鼠爬樹爬的最快,一下子就爬到了最高的地方,可是要他飛,他一跳就摔到地上,摔的遍體鱗傷,想飛也飛不了,老鷹是飛行高手,他飛的最高,可是要他爬呢,他爬不上去,怎麼爬都掉下來,對他來說實在是很困難,我們就看出來鴨子很會游泳,兔子很會跑,松鼠很會爬,老鷹很會飛,他用這樣的故事告訴我們,神給每個人的都不相同,What you do best in the body of Christ。我們最近不是要選長老執事嗎?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我們是如何選長執呢?是考慮這個人當選最多次或是奉獻最多的、最熱心的,就選他出來。 大家有沒有考慮到,他們被選出來要做什麼?結果選出來之後,分配工作時就麻煩了,這個工作誰要做?結果有些工作沒有人會。一間教會需要很多恩賜你知道嗎?如果說房子漏水了,需要懂建築的才好,你叫一個學會計的去負責維修教會,即時他想做他會像鴨子學跑步一樣,很辛苦。我一直在想,我們有什麼方法是按照個人的恩賜或才幹來選長執,但到現在為止,在制度上我還沒有想出一個很好的方式。假設我們選出了一群弟兄姊妹們來帶領我們教會,但選出沒有一個會修屋頂的怎麼辦?如果我們教會中有會修屋頂的,但他並沒被選上當執事,他可以向負責維修的執事說:「我可以幫你的忙,有需要時你可以找我。」這個就是恩賜,有能力的人看見教會有需要,願意出來事奉,這樣做的話,教會就會被建立並且有所發展,每個弟兄姊妹都是以他最好的拿來教會事奉,我想這就是Bugbee所要提出來恩賜的觀念。
Ⅱ、基督的恩典 (Grace of Christ) (saved to serve)
基督為我們死,為我們復活,給我們很多的恩,我們稱作恩典(Grace),Grace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恩,第二種是主耶穌升天以後,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剛才司會在讀以弗所書的時候,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祂升上高天的時候……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8節)這兩種的恩是不同的。
一、救贖的恩典:救恩 (grace of salvation)
二、服事的恩典:恩賜 (grace of service)
第一種的恩我們稱作「救贖的恩典」,第二種的恩叫作「服事的恩典」。這兩種都是恩,但是不一樣,第一種恩是救恩,第二種恩叫作恩賜,我們今天講的是基督給我們的恩賜,救恩(salvation)是每一個人都一樣,你相信你就得到救恩,而恩賜(gifts)呢?是大家都不一樣,有的人有兩三樣,但是至少每個人都有一樣是自己做的最好的,一定有一樣,不可能什麼都不會做,上帝沒有造這種人,有的人什麼都不會,他會早一點來排椅子,你會不會?你不會嗎?我們有華語和台語的禮拜,華語禮拜的聖詩就和台語禮拜不一樣。每主日一大早就有弟兄姊妹來,把聖詩整理預備好,把椅子排好,讓大家一來到教會可以很舒服的禮拜,當教會有這樣的需要,我會做也願意去做,這就是恩賜。所以恩賜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教會哪裡有需要,我可以做,我會做我也願意去做。如果我那個不會,至少這個我會,所以每個人都有恩賜。我用gifts代表很多不一樣,救恩(salvation)是一個,沒有很多的救恩,救恩只有一個,大家都一樣,而服事(Service)大家都不一樣,而且有大有小。現在我要把這兩個恩典,救贖與服事,串連起來(Saved to serve),為什麼主耶穌要救你?主耶穌不但要救贖你,在十字架上為你死,祂還升天把各種恩賜賞賜給每一個人,這句話我很喜歡Saved to serve,救贖是為了讓你能夠服事,這樣救贖才有意義。如果救贖只是為你死後上天堂,那樣的救贖實在是對我們今生沒有太大的意義。重大的意義是,不只是你將來上天堂,你還願意用這一生,把神給你的才幹用在教會,建立教會,這樣你到天堂就有很多事情好做(上一次我有講到才幹),如果你這一生就把才幹埋起來,將來到天堂沒有事情做,因為你沒有好好的學怎麼做事(做事就是靠神給你的恩賜)。以弗所書第一章7節說:「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這是第一種恩典,罪得赦免的恩典,這個叫作救恩,彼得前書第四章10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百般表示很多)所以這是有兩個恩,一種是恩賜,一種是救恩,而救恩是為了服事。
Ⅲ、恩賜的螺旋
恩賜是什麼?台語說:「不是給你展示用的」,有一些人的恩賜是拿來印在名片上,或是到處炫耀讓人知道我會做這個,不是的。恩賜不是展示的珠寶,Jewelry for you to show off,恩賜也不是給你享受的,Billy Graham(葛培理)講的,Gift is not jewelry for you to show, not candy for you to eat,不是讓你個人享受的,這個不是恩賜的目的。恩賜也不是讓你一個人玩的,not toy for you to play,你拿了玩具玩得很好玩?都不是為了個人,不是讓你用來表示你比人家厲害,或是自己在家裡偷偷的喜歡可以享受自己的恩賜,或是拿來玩。恩賜是什麼?恩賜是工具,No toy but tool,工具是做什麼?是讓你做工的。(tool to serve)你有多少恩賜,就看你能做多少工。所以恩賜的目的,是為了讓你能夠服事,我想這是恩賜的主要目的。
一、充滿萬有 (Fullness of Christ)
今天的經文很有趣,你仔細去看,到底這與恩賜有什麼關係?我把它稱作恩賜的螺旋,我本來把它稱作恩賜的循環,後來想一想,應該是螺旋。聖經一開始的時候是說基督升天以後,聖經說:「充滿萬有」,這很奇怪,這是什麼意思?這個與恩賜有什麼關係?因為基督是為我們死以後,神讓祂升天,然後充滿萬有,Fullness of Christ,這位充滿萬有的基督,要達到充滿萬有的目的,祂必須先充滿教會,祂怎麼充滿教會?是藉著恩賜。保羅就詳細說明這是怎麼來的,他說這位充滿萬有的基督:「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弗1:23)所以經文有兩個充滿,祂要藉著充滿教會,來達到充滿萬有的目標。
二、賞賜教會 (Gifts to Church)
那祂怎麼來達成呢?第一個,祂恩賜給教會「…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弗4:8),你再注意看下面的經文:「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11節),你有沒有注意到,恩賜變成了人,使徒是人,是建立教會的人,耶穌基督賜給教會的恩賜是〝人〞(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牧師和教師有人說是一個(教牧師),有人說是兩個,我們目前教會一般都是請一位牧師兼教師,所以教會就不成長,因為只有四分之一的恩賜。使徒是最辛苦的,當然這在解釋上也有不同,最保守最傳統的解釋是,使徒就是指耶穌挑選的那十二個門徒,後來一個自殺了,他們再抽籤選出一位,就是這十二位,其他的都不是,這是最保守的解釋。如果這樣以弗所書所講的〝使徒〞對我們來說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所有教會都沒有使徒,只有剛開始的那十一(十二)位,那為何使徒被放在這段經文裡?所以有人說,使徒就是像耶穌所說的那十二位一樣,在沒有教會的地方開拓教會的人,那是最難的。從沒有聽過主耶穌福音的地方,就是第一個去,要從零開始,那樣就叫作使徒,是建立教會者。先知就是把神的話講的清楚,他可以向未信的人,可以向信的人,他最主要的是從神領受特別的話語。傳福音的就是你願意把你信仰的經歷,向人家作見證。再來就是這些人信主之後,神就呼召一些人來牧養教導。所以一間教會如果只有牧師,沒有使徒,沒有人敢到一個新的地方拓荒,那就不會設立新的教會;如果沒有先知,有時候有一些弟兄姊妹做錯事情,或是執政黨做錯事情,會沒有人敢講話,先知講話常常是講人所不喜歡聽的,因為神告訴他要講他就講;如果沒有傳福音的,只有牧師,那樣的教會也增長不快,教會要有很多傳福音的,他不會講道,可是他會講他的故事,「我以前怎麼樣,後來我信了耶穌,神改變我,現在我怎麼樣…」會講這樣故事的人就是傳福音的,他可以跟人家分享。然後這些未信的人來到教會以後需要成長,神就賜下教牧師(牧師教師),來栽培這些人。
三、成全聖徒 (Perfecting the Saints)
神賜給教會這些人,是有其目的,為什麼祂把這些恩賜賜給教會,目的就是要成全聖徒。所以很明白的,恩賜的首要目的是服侍人,就是服侍教會的弟兄姊妹,服侍他們什麼?就是讓他們能夠成長。所以經文提到說:「我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1:6)這個成全的目的就是使這些聖徒也可以參加服侍,所以教會有一些領導者,神給他特別恩賜的目的是造就聖徒,讓這些聖徒能夠在各方面成長。
四、各盡其職 (For Works of Ministry)
成長以後,各盡其職,所以這裡有兩個恩賜你知道嗎?一個是服侍聖徒的恩賜,當聖徒被服侍之後,他就可以把神給他的恩賜,發揮出來建造人(成全聖徒),被建造的人就開始事奉(各盡其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牧師在教會最主要的是栽培弟兄姊妹們,然後弟兄姊妹們才去服事,這是神在這裡告訴我們的各盡其職。很多時候教會不是這樣想的,我們很忙,我們認真賺錢,我們請牧師來,牧師要教育基督徒,牧師要主領佈道會,牧師要講道,牧師要作這個那個…,教會的事情當然是牧師要負責的,因為我們是請牧師來做。我們兄姊要負責什麼?我們當然就是…奉獻一些錢給牧師生活,看牧師有沒有好好做,然後看教會有沒有成長。牧師做得好辛苦,大家負責評估牧師的業績,看他做的好不好。我的觀念卻不是這樣。和平教會在1999年開始跟我接觸的時候,那時候我就向長老們說,你們敢找我,就要想好喔!我來和平不會讓你們更輕鬆,而會讓你們更忙,我這樣做才對,長老們應該還記得,我說:「你們要講道」,有些長老看著我就不講話了,我說:「不會的沒關係,我會訓練你。」這是我主要的目的,如果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可以作見證,每一位弟兄姊妹都願意服事,都被栽培起來,這個教會才會在各方面健康的成長。不是牧師有沒有做,是大家有沒有做。所以神賜給教會那些屬靈的領袖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能夠被裝備,以致於成長成熟,然後可以各盡其職。所羅門就是這樣,「所羅門照著他父大衛所定的例,派定祭司的班次,使他們各供己事,又使利未人各盡其職,讚美耶和華,在祭司面前作每日所當作的;又派守門的按著班次看守各門,因為神人大衛是這樣吩咐的。」(代下8:14)我們看到這裡是每一個人都在服事,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長老有長老的事情,執事有執事的事情,弟兄姊妹有弟兄姊妹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在和平教會我要做什麼。我很希望這次選舉完,如果我問任何一個人說:「你在和平教會能做什麼」,你可以馬上講出來說:「我可以做這個,我可以做那個。」如果你有這樣清楚的認知,也願意做,你就是已經被成全了,你至少可以各盡其職了。如果一間教會是這樣子的話,那樣的教會就會被建立Building up,這樣的建立不只是人多,而且包括質好。我喜歡的是每一個基督徒不斷被造就,然後有探訪恩賜的就去探訪,有安慰恩賜的就去安慰,有教導恩賜的就去教主日學,你可以想看看,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問上帝說:「到底我的恩賜到底在哪裡?我在教會可以做什麼?」如果都這樣做的話,教會就一定會被建立起來。
五、建立身體 (Building Up the Body)
建立教會的不是我們,是基督,基督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16:18)這個磐石就是耶穌基督,祂是充滿萬有的,他藉著賜給教會的一些屬靈領袖,來栽培弟兄姊妹,讓大家發現自己能做什麼,而且有意願在教會來服事,那就各盡其職,教會就開始在各方面增長,大家越來越有信心,大家越來越有愛心,彼此之間的關懷越來越好。
六、合一成熟 (Unity and Maturity)
目標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大家越來越合一。如果大家的重點在於長老在做什麼?執事在做什麼?牧師在做什麼?這樣子的教會就容易一天到晚吵架,一天到晚覺得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如果大家想的是:「我在做什麼?我在和平教會能夠做什麼?」每個人常這樣問自己的話,教會就會越來越合一,不會吵架,當大家在檢討事情時會說,這裡有一個需要,誰可以來做?誰做的最好?是用這個角度來看。而且越服事的人,越各盡其職的人,他在信仰上面會成熟,所以服事是有報答的,那個報答不在外面的報答,是你自己的,就像我上個禮拜講的才幹,你越做就越會做,在各方面會長大成熟。這樣的成熟帶來一個榮耀,「你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約17:22)
七、滿有基督 (Fullness of Christ)
所以一間教會成熟的特點,是弟兄姊妹都知道自己在教會能夠做什麼,而且都願意做,而且教會不斷的增長,大家在合一與靈性的成熟上面,很明顯的看到有長進,這樣子的話,我們整個教會就被基督所充滿,被基督的恩賜所充滿,大家就滿有基督,一旦滿有基督,基督就藉著這樣子慢慢的充滿萬有。所以當一間教會是滿有基督的時候,基督就在藉著教會影響社區,影響那個地方,所以充滿萬有就更上一層,所以這樣不是循環而是螺旋,是會往上再往上的。如果越來越多教會是這樣子來使用神給我們每一個人的恩賜,那每一間教會越來越成長,你就看到整個社會被基督充滿,所以基督是這樣子充滿萬有,這是基督給我們的恩典,所以原來這句話可以這樣看,「教會是祂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要首先充滿的。」(弗1:23)祂透過充滿教會,來慢慢充滿社會,充滿世界。
Ⅳ、恩賜的目的
一、認識神的兒子
恩賜的目的是什麼?在這段經文裡面,除了講到這個螺旋以外,它還有講到很多目的,我們來仔細想一想,到底恩賜的目的是什麼?第一認識神的兒子。神賜給教會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教師,這些大部分是教導或傳福音的工作,這個是要讓大家在信心方面,能夠對我們的主越來越認識,這是第一重要的,沒有這個,後面的就不會有了,你就只有才幹。你要知道你在教會服事,不是服事誰,是服事我們的主,你認識我們的主嗎?這是神賜給教會那些領袖們的責任,他們怎麼讓弟兄姊妹們越來越認識神的兒子?約翰福音第十七章3節說:「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我們要得到永生,要有這個認識,可是對神的認識,對基督的認識,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就是把祂當作救主的認識,就是知道耶穌為我定十字架,為我死,將來我可以在神面前被饒恕,這叫救恩,耶穌是我的救主。可惜的有很多人,來教會十幾二十年,他對神兒子的認識,就只是〝我的救主〞,救贖我的主,給我救恩的主,卻忘掉還有另一半。第二種,祂除了給你救恩,祂還給你恩賜,祂讓你可以成長,讓你可以事奉,所以怪不得生命上面看不到成長,信主很久了,都沒有什麼長進,越來越覺得到教會沒有什麼好玩,因為你沒有投入,你沒有事奉。所以你有沒有看到耶穌不只是在你死亡的時候,在罪裡面把你救出來,救出來是為什麼?是為了讓你服事,剛才我不是講一句話Saved to serve,讓你可以服事啊,當你服事的時候,耶穌在那裡嗎?對一位開刀病房中的醫生來說,耶穌在那裡嗎?耶穌有在你的服事裡面嗎?耶穌是不是你生命的主宰?每一天生活上的服事,在教會裡面服事,主耶穌是主嗎?所以恩賜的目的是要認識神的兒子。認識祂,包括認識祂是我的救主(Savior)並且祂也是我生命的主宰(Lord)。
二、辨明詭計騙術
第二個目的是辨明詭計騙術。聖經提到說,不被人的詭計欺騙,所以要作基督徒不簡單啊,第一個我們到教會來的目的,我們希望對主耶穌越來越認識,第二個目的,我們要對那些想裝作使徒、教會牧師的人,辨明他們的詭計,其實他們不是基督徒,他們是要來圖利自己,要破壞教會的,這些你也要認識,這個認識是更難了。我們怎麼培養一個人,當然藉著這些神的僕人,來認識基督,但是不要不管他是誰,只要他聲稱是神學院畢業的,他是牧師,他講什麼你都聽他的,你還要學會怎麼去分辨,這是保羅很清楚的提醒。往往要高度成熟的基督徒才有這個分辨的能力。耶穌不是提到有一些狼是披著羊皮嗎?外面看起來像羊,其實裡面是一頭狼,你要有這個智慧和分辨的能力去看,這個神的僕人,他到底是狼還是羊?沒有這個分辨能力的,當然只要有一個神的僕人變質,整個教會就垮掉了,受很大的傷害,保羅說,這也是我們在教會,神給我們恩賜的主要目的之一,要栽培弟兄姊妹有這樣分辨的能力,「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以弗所四章14節)耶穌說你們要防備假先知,神賜給教會有先知,可是有些先知叫作假先知,「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裡來,外面披著羊皮,裡面卻是殘暴的狼。」(太7:15)如果有這樣的恩賜,就可以分辨先知所講內容的真偽。所以恩賜的第二個目的是要我們辨明詭計騙術。
三、愛心說誠實話
再來的目的是要在真理和愛心上平衡,有一些人在發現真相上面很有恩典,可是在恩慈上面就不夠,「惟用愛心說誠實話…」(15節)這個誠實話其實是真話Truth(真理),有一句話我很喜歡,約翰福音第一章17節說:「…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你怎麼在恩典和真理上取得一個好的平衡。有一些人很會講真理,但是沒有愛心,當他講真理就是只講真理,沒有考慮到他講真理時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傷害;有一些人很有愛心,所以把很多真相隱藏起來,以愛心為藉口,把已經是問題的,隱藏起來說:「我們要用愛心…用愛心…」,這都是問題。以弗所書說,神賜給教會有領導恩賜的人,要教導弟兄姊妹對主更認識,也要能分辨這個教導的人,他有問題的時候你看的出來。當教會有人有問題,你要處理的時候,你除了把真話講清楚,你也考慮到避免可能不必要的傷害,這是不容易的成熟度。恩典和真理都滿滿的,這是不簡單的,這也是恩賜的另一個目的。
四、連於元首基督
神給我們有教導的恩賜,有教會領袖的恩賜,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教會就漸漸成長,有很多各式各樣的肢體都已經成長之後,要記得我們的頭不是牧師,很多時候教會出問題就是牧師變成頭,教會的頭永遠是基督。大家是連結到元首基督,「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1:18)教會不管有什麼問題,我們要問的是:「如果基督今天在這裡,祂會怎麼做?」而不是我要怎麼做?有沒有以基督為首位?如果以基督為首位,很多問題就可以處理。以個人為首位、以傳統為首位、以經驗、以學術為首位,常常就會大家爭執不休。
五、全身聯絡合式
與基督相連結以後呢,彼此也緊緊的連在一起。「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16節)所以不只是每一個人與基督相連,彼此還連結的很好,這是恩賜的使用上很重要的,這個叫作「相交」。「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1:3)我們與基督連結的很好,以基督為首帶來的就是我們願意把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所得與人分享,而且跟大家有團契的關係。我回到台灣第一年努力的就是想要建立這樣的關係在我們教會裡面,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會友,你在和平教會,你可不可以講出兩三個家庭是你很熟習的,常常打電話,當家裡突然發生困難,你馬上知道可以找誰,沒有的話,你就是沒有相交,你是一個獨行俠,禮拜天到教會作禮拜,禮拜完了就回去了,你真的發生困難,你也不知道找誰,雖然教會有四五百個人在這裡,因為你沒有進到那個全身聯絡得合式的關係。我開始是請長老執事們到我們家裡來,希望長老執事從明年開始,他們會去邀請你說:「我們來一個非正式的小組好嗎?」在家裡面分享,講一講孩子的事情,講一講我們的事情,然後互相禱告,我一直希望建立這樣子的關係,在那裡面恩賜就可以發揮,比如說,我想買房子,如果我們教會有做房地產的,他可以給你建議不是嗎?這是他的專業,他可以幫你的忙,或是說我們教會有很多醫生,小孩子有發燒生病,大家很熟嘛,可以詢問幫忙一下,這是神給你的才幹,你願意用在教會裡面,願意互相幫忙,這樣就產生一個很大的力量,弟兄姊妹在這裡就覺得有溫暖,互相有支持,而且你的專業,除了可以賺錢之外,還可以用來幫忙及服事弟兄姊妹,兄姊間的聯絡及相交很重要的。
六、百節各按各職
恩賜需要在這樣的層次上來使用,然後每一個人就可以在他的恩賜上發揮得很好,好像船上兩排划船的人,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把槳,如果這邊比較慢的話就多划一下,比較快的就檔一下,這樣的船就會行駛的很好。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我們和平教會每一個弟兄姊妹,你若問他說:「你在教會做什麼事?」大家都講的出來,我在教會參加什麼的服事,這個就是「百節各按各職」。羅馬書第十二章6~8節就提到:「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至少有七種處理的方法,因為每一個人神給他的恩賜都不一樣,有的是說預言的,有的是作執事的,有的是作教導的,有的是勸化的,有的是施捨的,有的是治理的,有的是憐憫人的(這部分可能要另外一次的講道才能講的清楚)這是羅馬書提到的,神給教會的恩賜,各盡其職至少有七類,雖然發生的是一件事情,但當發生一個問題或一個需要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要怎麼處理比較好,這叫作「百節各按各職」。如果說我有蓋屋頂的恩賜,教會只有我有這樣的恩賜,別人沒有,可是我需要有人幫忙拿瓦,拿東西給我。也許有人會說:「對不起我沒有蓋屋頂的恩賜,那是你的恩賜,所以你自己去做吧。」這就變成是各盡其職但不互相幫助。
七、功用彼此相助
經文接下來說:「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常常一間機構出問題就在於「分工不合作」。大家搞清楚我是負責什麼,我只是把我份內的事情做完就好,你做不完,對不起,你自己好好做,因為那是你份內的工作。我做完了,但是你有困難,我還有能力,我可以幫你的忙,這些幫忙的,就造成一個可以互相幫助的情形。也許油漆是爸爸的事,可是媽媽孩子都來了,大家一起來那樣的感覺就很溫暖,這個是彼此互相幫助,「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拉太六章5節)每個人在擔自己的擔子外,也能互相擔當別人的重擔。
八、身體漸漸增長
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我們就會長大,而且會〝長老〞,長大是身體長大,〝長老〞是頭腦長大,這個不是衰老,這個叫作Maturity,叫作長大成熟,我們要長大成熟,我們整個教會會不斷的在長,每一個弟兄姊妹也在成長。一間健康的教會,一間大家願意使用恩賜的教會,你怎麼看它?就看它有沒有成長。這當然需要時間,所以是漸漸的增長,「…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象。」(西3:10)
九、愛中建立教會
最重要的是在愛裡面增長,所有的的恩賜裡面,最大的恩賜就是愛心,這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講到很多聖靈的恩賜以後,最後他說:「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31節)接下來就用整個十三章來講這個最大的恩賜,「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13:13)所以在所有的恩賜的使用上,我們要向神要祈求,給我愛的恩賜,我以〝愛〞的態度,以〝愛〞為出發點,用神給我的才幹在教會來服事,這樣子教會一定會被建立。
Ⅴ、結論:從擁有恩賜到成為恩賜 (Make Me a Blessing)
當神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向他說:「我必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在這裡有兩個恩福,一個是亞伯拉罕得到的恩福,一個是亞伯拉罕成為別人的恩福,記得我前面講的恩賜的螺旋嗎?神賜給教會的不是東西,而是人,祂先把一些有恩賜的人賜給教會,這些人成為別人的恩賜,讓別人藉著他們蒙神祝福,希望我們向神禱告說:「不只叫我得福,要叫我成福。」英文有一首詩歌叫作「Make Me a Blessing」使我成為恩福。期待我們讓每個人從擁有恩賜,到成為恩福,成為別人領受神恩賜的人。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主耶穌基督,你升天以後就把各樣的恩賜賜給我們,很可惜,我們雖然已經受洗,已經進入你的身體,進入你的教會,但我們沒有好好的使用你給我們的恩賜,以致於我們的教會見不到增長,我們自己也見不到長大成熟,我們教會也沒有合一的見證,求神你來幫助我們,讓我們在開始選舉明年度的長老執事的時候,我們不只是挑選我們認為最合適事奉的人,我們也同時看我們自己,神你給我的恩賜在哪裡,在教會,我怎樣幫助我所選出來的長老執事,在哪方面我可以投入,可以服事,讓我可以在事奉當中越來越有愛心,也越來越有分辨的能力,求神把這樣的恩典給我們,讓我們不只是領受你的恩賜,我們也成為你的恩賜,可以幫助別人的人,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2005年10月2日 星期日
管家系列(五):才幹 -- 蔡茂堂 牧師
寫作於2005.10.02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4~30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他連得 (talent)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很高興你們平安的到禮拜堂來,今天早上颱風很大,但感謝神,大家還可以到禮拜堂來一起敬拜上帝。今天要講的是〝才幹〞的問題,神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恩典,我們從生命、時間講起,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才幹,你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就算我們有時間,也做不了什麼事,也不能好好的為神來服侍,因此才幹是很重要的。才幹這兩個字,在聖經當中我找到最接近的一個字〝他連得〞,中文是翻譯成五千、兩千、一千,其實如果以英文來看,它是五個他連得、兩個他連得、一個他連得,他連得(Talent)剛好是我們中文的才幹。今天我是以應用解經來講道,在字典上〝Talent〞 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才幹,可是在以色列Talent是指錢幣或重量的單位(啟示錄16:21),我今天是以錢幣來講。 我去查了資料,想知道到底一個他連得是多少?是一點點還是一大堆?查出來的結果好像很多,這是我能夠查到的,在圖片上我們看到這是銀的舍客勒,那是金的舍客勒,一個他連得如果用銀的舍客勒來換算,等於三千銀的舍客勒,我在準備講章的時候,另一個資料說是六千,可見在這個說法有所不同,但是以「千」來計算是沒有錯的,一個他連得等於三千銀的舍客勒,一個他連得也等於一萬個金的舍客勒,如果換算當時一個金的舍客勒在今天大約值多少錢,他們計算的結果,差不多是十五到二十年的工資,這樣換算下來就不得了了,一個他連得是一個人十五年的工資,這樣我們就大概知道這不是個小數目。我常常聽到很多人說:「牧師,上帝給我只有一千耶,我不是那個五千的。」那樣的意思就是:「只是一點點算不得什麼」,其實一個他連得(一千),仍是很多的,因為那是十五年的工資。主人其實是把大量的錢財交給這些僕人。
Ⅱ、才幹的三種來源
一、天生氣質 (Temperament)
他連得這個字以現代的意思來講,就是指我們的才幹,神怎麼把才幹給我們?祂經過什麼管道把才幹給我們?第一個當然是我們的DNA,當父母生下我們的時候,每個人天生就有一些氣質,英文叫作Temperament,是每個人特有的,有一些人生下來,音感就很好,有些人生下來就五音不全,他沒有辦法分辨,有人生下來對顏色就很敏感,所以對美術就很有天分,有的人生下來是色盲,無法分辨顏色,這是生下來就有的,所以我們大家的才幹都不同,有的人生下來就很安靜,喜歡聽人家講話,有些人生下來就很喜歡說話,所以他表達的能力就很高,每個人天生氣質都是不一樣的。
二、後天學習 (Learned Skills)
我們從聖經看到摩西生下來就是「拙口笨舌」(出4:10),所以當上帝對摩西說:「你去向法老王說:讓我的百姓離去」摩西說:「主啊,有沒有搞錯?父母生下我來就不太會講話,你要我去跟法老王講,這不對吧?」其實摩西那個時候已經很會講話,他會跟上帝回嘴,他是從埃及學來的,所以摩西天生並沒有好口才,可是後來他被訓練,這就是後天的訓練。你先天再好,如果沒有加上學習,那麼才幹也不會發揮出來,就像圖中的小女孩天生有手的技巧,也要加上阿媽教導她怎麼編織毛線她才會編織,所以後天的學習也有關係。剛才我不是講說摩西拙口笨舌嗎?可是在使徒行傳七章22節說他:「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所以他其實是有一點能力,不是什麼都沒有,可能只是生下來講話方面比較有問題吧,後來他學了埃及人一切學問,變成說話行事都有才能,所以才幹有部分是由後天學習來的。
三、聖靈恩賜 (Spiritual Gifts)
就表達能力的恩賜來講,彼得和門徒們在五旬節的時候,聖靈降臨,本來不會講墨西哥話,突然就講起墨西哥話,這樣的情況是很特別的,這樣的才幹我們叫作「聖靈的恩賜」。一個人的表達能力有三個不一樣的來源,一種是天生就很會說話,一種是經過訓練後變得會表達,另一種是聖靈的恩賜,「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4)下個禮拜我會講到,到底聖靈恩賜和一般的才幹有什麼不同,這個禮拜我們講一般的才幹,這個也是神給我們的,當我們成為基督徒以後,神有時候給我們一些原本我們不會的能力,這個我們稱為「聖靈的恩賜」。
Ⅲ、才幹三部曲
一、發現 (Discover)
剛才我已經稍微提到才幹是有一個過程的,第一,你要知道你有才幹。找明星的人我們稱為星探,他們在路上尋找,到底誰有表演天份,如果找到了,就會問他要不要來試鏡,試鏡過關後,他可能就是一個明日之星的開始,所以所有的才幹都要有人識貨,有人發現(Discover)你有這個才幹。摩西在焚燒的荊棘那裡,他也有一些經驗,上帝不是要他去把以色列人救出來嗎,摩西不是回嘴說:「我口才不好啊!」,耶和華上帝對他說:「你手裡是什麼?」(出4:2)耶和華上帝這樣問:「你手裡有什麼?」口才不好,沒關係,「你有什麼?」一根杖。所以神常常問我們說:「你手裡有什麼?」你說我什麼都沒有。神說:「你手裡有什麼?」沒什麼,只是一根柺杖。神說:「我就用這一根柺杖」,你把它拿到法老王面前,把它丟到地上會變成蛇,從尾巴拿起來,它又恢復成一根柺杖。這就是說,神不要用我們本來沒有的,你可能覺得那個沒有什麼,只是一根柺杖,神說:「你有什麼?」摩西有,但是他不知道他有,他拿了柺杖拿了好久,但是他不曉得這根柺杖就是神要用的,所以第一你要去發現你的才幹。神說:「你手裡有什麼?」有什麼都好,你覺得那算不上什麼也沒有關係,你先向神說,我這裡有的就是這個,好像那個拿出五餅二魚的小孩,他沒有其他的,可是他把他有的拿到耶穌面前,神就用,所以第一個要發現你有什麼。
二、發展 (Develop)
第二,當你發現有某些才幹的時候,你要開始發展這些才幹,習練它,從像殺雞鋸木頭變成拉小提琴,這就是發展(Develop)神所給你的那一點點,在提摩太前書第四章14節:「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有時候我們的問題在於輕忽小看,我們常認為:「神給我的柺杖算什麼,跟別人比較也沒有比較好看,我這一點點能力算什麼。」保羅對提摩太說:「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前4:14~15)所以他已經有恩賜,保羅勸勉他要殷勤,而且要專心,而且要能看出長進,神給你的恩賜才幹,你要殷勤的去操練它,而且讓它能夠有所長進,這樣你的才幹才能夠慢慢的被發展出來,所有的才幹都一樣,口才需要不斷的練習講話,音感也要練習唱歌或樂器,這些都要操練,你的才幹才會慢慢發展出來。
三、發揮 (Deploy)
操練之後,接下來就要開始使用它,如果不用的話,才幹發展出來也沒有用,這是第三個D,Deploy(發揮),你要發揮使用出來。今天以平雖是颱風天,他打電話問司琴的希如姐說:「怎麼辦?今天颱風天要不要去教會獻詩作禮拜?」結果她爸爸說:「沒關係我送你去」,早上我們敬拜時,他就把他所學的奉獻出來,但並不是說才幹一定要用在教會才叫做才幹,在社會上、在家裡…都一樣,只是你要使用出來才算,不然即使你有再多的才幹,也只是埋在地裡,不管你是一千兩千五千都一樣,藏起來就沒有用,你有才幹,但是你需要使用它,能夠發揮出來才有用,彼得前書第四章10節這樣講:「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我們今天講的是才幹,要成為才幹的好管家,就是要拿它來服務、服侍的。「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11節)你的恩賜是什麼?是講道你就講道,你的恩賜是幫助人,你就照神賜給你的力量來幫助人。看神給你什麼樣的能力,或在教會、或在家裡、或在社會上能用出來就是了,這樣才是才幹的好管家。
Ⅳ、耶穌的教導
一、各人的託付不同
我們今天讀到的是三個僕人的故事,有一個主人他要出國了,所以他把他的財產家當交給三個僕人管理,我們稱為五個他連得(五千)、兩個他連得(兩千)、一個他連得(一千),一個他連得不是小數目,那是十五年的工資,也許我們會想,為什麼主人要給他們不同的數目,我想是主人評估這三個僕人的理財能力不一樣,比較會理財的,就多給他,不太會的就給少一點,按著每個人的才幹,給他不同的託付,〝他連得〞算是一個託付,主人早就知道這三個僕人的才幹不同,一個他連得的,有一個他連得的才幹,五個他連得的,有五個他連得的才幹。每個人才幹不同,神就給每個人不同的託付,聖經上說,領五個他連得的拿了,馬上就去做生意,結果主人看的沒錯,他也真的賺了一些錢,兩個他連得的,他沒有計較說:「我拿這兩個算什麼」,他也去做,主人也真沒有看錯,他也賺到兩個他連得,他們賺錢的能力,的確跟主人所期待的一樣,五個賺五個,兩個賺兩個,只有這位領一個他連得的,他的反應不同,他想到股票市場起伏太大不保險、不妥當,最保險的是在家裡挖個洞把它藏起來,至少保本,這是台灣人的心理,就是要保平安,不要冒險,放在銀行就好,不要放在股票市場,這個本身不是不對,但是它如果是才幹的話,那就有問題了。如果說是錢,把它埋起來,這倒不一定是最笨的方法,這是一個比喻。他就把它埋起來,後來主人回來了,拿五個他連得的就跑來說:「主人啊,你看我賺了五個他連得。」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21節)很有趣的一點,賺了那麼多,卻沒有讓他放五個月的榮譽假,或是不必工作給他一些錢去玩,主人卻說:「你作的很好,我要派更多事情給你做。」這點你有沒有覺得奇怪,應該是放個假好好休息一下,反倒是派更多的責任給他,在主人不在的時候盡忠的,把他的才幹發揮到很好的,主人給他的是更多發揮才幹的機會,還可以享受快樂,不是只有享受快樂,還有服侍的機會。這個故事是以就是把錢埋起來的這個僕人,他跟主人的一些對話做結束,他說:「我知道你很嚴厲,視錢如命的,連沒有投資都想要賺錢,你是這樣的主人,要是我把你的本虧掉那還得了。」他覺得主人的要求很高、很嚴厲,結果主人回答他說:「好,你把我的錢埋起來,根本沒有去經商,如果你這樣講我的話,連我沒有給錢的人,我都要求要賺錢,我還給你一他連得,你居然敢就這樣埋起來不去做,你該死。」主人講一句話很有趣,照理講,五個他連得的,主人希望他賺五個他連得,兩個他連得的,主人希望他賺兩個他連得,那一他連得的,主人應該希望他賺一他連得,對不對?但是他埋起來,主人說:「難道你連把它拿去銀行存款的動作都沒有嗎?」那表示放在銀行大概沒有辦法賺一倍,就算利率再高,給你二十百分比,最多給你賺五分之一他連得,主人這樣也接受,有點這個意思,所以這個主人並沒有那個僕人想像中的嚴厲,就是說,雖然他有能力賺一他連得,但是他連拿去銀行都不做,就把它埋起來,所以主人說他是:「你是又懶又惡的」。有此可見,主人有期待,你不去做至少拿去賺一點利息也好,主人並沒有他想像的嚴酷。所以聖經的結論是這樣子:「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29節)這是這個故事中,最後要教導的一個道理:「有的就更多,沒有的,連他有的也要奪走。」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很不公平,對不對?所以有人就說:「主人啊,他已經有十個他連得。」(路19:25)可是主人說:「有的還要給他更多,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到底耶穌在這個故事中,想要教導我們什麼?第一就是,神給每一個人的才幹不一樣,有的多有的少,你認為上帝公平嗎?上帝公不公平?一個給五千兩,一個給兩千兩,一個給一千兩,這個公平嗎?父母有餅乾要給三個小孩子,一個給五片、一個給三片、一個給一片嗎?然後向父母說:「爸媽是公平的!」這個叫做公平嗎?一個拿五個、一個拿兩個、一個拿一個,你還說上帝是公平的嗎?上帝是不公平Unfair的。上帝從來沒有公平過,祂從來沒有給每一個人一樣多,你同意嗎?你有沒有覺得,生下來我就是女孩,他就是男孩,不公平,為什麼我不是男孩?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對不對?真正的雙胞胎也沒有完全一樣,上帝不公平,但是上帝是公義的,祂的公義不在乎給大家一樣多,而是說,給多的祂就要的多,給少的就要的少,這是公義知道嗎!所以說God is justice but unfair,你不要要求上帝公平,如果公平所造出來的樹木都是一個樣子,所造的人都是一個樣子,那就沒意思了,大家都是男人,或者大家都是女人,只有一種性別,一樣高一樣聰明一樣笨,會做的事情都一樣,那是機器人。上帝給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不一樣就不公平,上帝的公平不在於給一樣,祂是在公義,祂說:「多給誰就向誰多要,多託誰就向誰多取。」(路12:48)這是公義,這是照上帝給你的,神對你的期待,這是對每個人所託付的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才幹不同,你也不用計較,別人才幹比較多,比較辛苦,我們常說:「能者多勞」,這不是很公平嗎?他是能者,但他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所以就有多給少給的不同,但是後面這個「向誰多要、向誰多取」是公義的來源,所以神不公平,但是神是公義的。
二、神要求良善忠心
第二,神對我們的要求,其實不在於數目,而在乎態度。「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2)你有沒有注意到,那個兩個的只賺兩個,五個的賺了五個,主人沒有對那五個的說:「你是忠心、忠心、忠心、忠心、忠心。」講五次?兩個的就對他說:「你是忠心、忠心。」講兩次?沒有。主人給他們一樣的稱讚和接受,所以主人要求的是你有忠心,忠心不是做多少,而是你盡你的力量去做。我一直在想這樣的一個問題(在牧函上有寫),如果這五個他連得的僕人去做生意,結果是虧了五他連得,主人回來的時候,他向主人說:「我去做但是虧掉了」主人會怎麼處理?商場是有賺有賠不是嗎?沒有包賺得嘛,主人應該會跟他坐下來檢討,他在這次經商上有沒有什麼錯誤的決策,如果發現他是盡忠,但是由於市場無法預期到的因素而虧本,主人應該會接受吧,如果他是真的好主人的話,他應該會了解,僕人去經商本來就會有風險,應該要接受這樣的風險。而第三個僕人的問題不在於賺少或賠錢,他的問題在於他是根本不動,他就把它埋起來,他不要冒風險,我想這是這個比喻很重要的地方,當你用才幹出去服侍的時候,有可能會遇到一些風險,你不做不錯、少做少錯、多做就多錯嘛,這是一個他連得僕人的心態,「我沒有做就沒有人會怪我做不好」,多少時候神給我們的才幹,我們是掉到這樣的想法裡,我們不敢,怕做不好沒面子,怕做不好被人家嘲笑,怕做不好會怎麼樣又怎麼樣,所以我們就不做,以為這樣做是最保險,可是神說這樣子是最糟糕,就算你做錯了,還有機會改善對不對,失敗為成功之母,如果你從來都不做,那你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更不要談成功了,所以神就是要我們去做,不管你拿的是五千、兩千、一千,不管你的結果是賺或賠,都沒有關係,神既然給你才幹,你就去發現發展發揮,就去做,不計較結果,不要害怕失敗,去做就是了,你的忠心就是好好的盡力去做,你的良善,就是你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主人來做。
三、今生乃預備永世
最後一個我看到的教導,就是神給我們在今生有才幹,你好好的做,那麼在來世審判的時候(主人回來時),就發現不同,「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那些在地上忠心的,將來在天上,神就給他更多的事情做,他的才幹就更可以被發揮,就是今生努力的侍奉,在永生就有回報,那個回報不是沒事做,而是更多的託付,更多可以服侍的機會,所以在今生是預備永世,現今在才幹中心,將來神就把更多的事交給你管理。
Ⅴ、懶僕心理學
一、輕看自己的才幹
我們來想像一下,這個故事的主角應該是那個一他連得的僕人,因為他和人家特別不同,耶穌用這個故事來刻意的突顯出要我們學習的功課,我把它稱為「懶僕心理學」。這是我想像的,他為什麼把它埋起來?他只有一他連得,乾脆挖個地洞把它埋起來。第一點,他的想法是:「這一個又算得了什麼,人家有五個他連得,我才一個他連得。」這叫做輕看。剛才我不是提到一段經節嗎,保羅對提摩太說:「不要輕忽你所得的恩賜…」(提前四:12)我們有多少時候在教會、在外頭不願意做,就是我們覺得說:「我的算不上什麼」,你有沒有這樣講過?有沒有這樣想過?那僕人說:「我那一點點算什麼,人家那麼多的都沒有做,我還能做什麼?」因為輕看就不會去做,覺得說:「我才一他連得」,其實一他連得很多。
二、誤看上帝的恩典
第二點就是,他誤看上帝。他以為上帝很嚴厲,萬一做錯了就糟糕了,其實後來我們發現主人沒有他想像中的嚴格,他有一他連得,可是主人說:「你就算拿去銀行存利息,所得到的利息我都接受,你連這個都沒有做。」所以對神的慈愛越沒有把握的人,越不敢動,所謂動輒得咎。比如說老師或父母讓小朋友覺得很嚴格,小孩子往往就變得不太敢動,因為他怕一動就出了問題,小孩子一開始都做的不太好,可是如果父母老師是很嚴厲的,小孩子就會以為不做不錯,所以我們對上帝的慈愛,有多大的信心,會影響著你敢不敢去動,如果你相信神是慈愛的,就算說你去做虧掉了,上帝也會諒解,如果你有那樣的把握,你就敢去投資去做,如果你認為做錯了一定是處罰,這樣的人就會產生懼怕而不敢去做,所以對神的信任和慈愛有多少,會影響你要不要去做。
三、害怕生命的冒險
最後一點就是冒險的問題,我想這是台灣人最大的問題,我們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我們怕冒險,我們不要冒險,可是我們的生命充滿冒險,信耶穌就是最大的冒險,因為沒有保證,沒信耶穌也是冒險,生命都是冒險,問題是你要冒哪一邊的險而已,你就是大膽的來相信,然後來體會來經驗,彼得是「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救我!」(太14:30)看見外面有很多的危險,就產生了害怕,這個害怕有一個特別的名詞叫作「怕失敗」,像這個一他連得的僕人。很多人一生當中沒有辦法為神工作,或是沒有辦法活的很榮耀,就是因為這一點――怕失敗。你看圖片上這位先生會不會成功?他縮頭縮尾的躲在桌子下面,不管他穿的西裝再漂亮,不管他的能力再好,他一生都這樣畏縮,那他一生什麼事都不要做了,有一個心理學的專有名詞叫作Atychiphobia,就是怕失敗症候群,有的運動員因為怕失敗就不敢去比賽,就是這種害怕。
其中一點就是怕弄錯,你要投資怕做錯,做事情怕做錯,或是參加比賽的時候怕動作做錯,怕大家笑你,或是怕演奏時Recital彈琴彈錯,人家聽得懂的就取笑你,這就是怕犯錯,結果就不做,這裡Elbert Hubbard給我們的建議是:「一生當中所能犯最大的錯誤,就是一直害怕你會犯錯。」你一直怕會犯錯,這就是最大的錯,這樣的話,你這一生就沒有用了,什麼都不敢做,這是Elbert Hubbard給大家的一個建議。「怕什麼?怕失敗,但是你越怕就越失敗,怕到不能動,你鐵定失敗,如果你動一下,搞不好你還會成功。」約伯記第三章25節說:「我因所恐懼的臨到我身,我所懼怕的迎我而來。」怕失敗的人一定會失敗,因為動都不敢動,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害怕反而成為失敗的來源。到底我們面對一個不確定的將來會不會害怕?沒有人不會害怕。什麼都不怕的人不是勇敢,而是傻瓜,怕到不敢動的就是不聰明了。怕,但是對神的慈愛有信心,對神給你一點點的才幹有信心的人,他就勇敢的向神說:「神,你給我這麼多,我就做這麼多,就開始出來做。」這樣的人就會成功。Nelson Mandela他講過一句話:「我學到了,勇氣不是沒有害怕,而是克服害怕。」你怎麼來克服那個害怕呢?就是對神的慈愛有信心,對神給你的那一點點的才幹有信心,這樣你就可以發揮出來服侍。
Ⅵ、結論:越用越多的東西
世上的東西常常是越用越少,只有今天所講的才幹卻是越用越多,「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29節)跳舞得很好看的芭蕾舞者,她有一點點舞蹈的恩賜,她一直跳一直跳,也就跳得越來越好。所以才幹是少數越用越多的東西,不會越用越少,不管神是給你一他連得、兩他連得,只要你敢用肯用,神就會讓它增加,越來越多。我覺得信心也是一樣,你對神有一點點的信心,像芥菜種,你敢用那一點點的信心來相信神,你就發現你的信心越來越大,信心也是越用越多。愛心也是一樣,你對人的愛心,開始不太敢給,給一點點,結果發現神沒有讓我吃虧,神還是補給我,以後就越來越敢幫助別人。忠心也是一樣,神交代給你的,你忠心的去完成,神就祝福給你,你就越忠心的把自己擺上,當然我們今天講的是才幹,神給你的才幹是什麼?你仔細想一想,你肯你敢為神把這樣的才幹拿出來使用嗎?上帝問摩西說:「你手裡有什麼?」他說:「一根杖」,上帝說:「沒關係,你就拿那根杖,我就來使用你。」但願我們每個人不輕看自己的才幹,不誤看上帝的恩典,也不害怕生命的冒險。更願意在神所賜給我們每個人手上有的才幹上,敢去用也肯為主所用。
我們一起禱告:
「感謝上帝,你給我們每一個人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才幹,有一些我們用了,有一些也許我們因為害怕,也許我們有所保留,我們就像那一他連得的僕人,把它埋在地裡,求神幫助我們,對你的慈愛有足夠的信心,對你所交託的有足夠的忠心,讓我們敢把那一點點的一他連得拿出來,看哪裡有需要我們服侍的,我們願意把它擺上,好讓我們真的成為你賜給我們才幹的好管家,好讓我們將來在面對你的時候,可以接受你的稱讚說:〝你們是忠心又良善的僕人,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更多的事交託給你們,求主給我們這樣的恩典,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作 者: 蔡茂堂 牧師
聖 經: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14~30節】線上收聽(國語) 線上收聽(台語)
Ⅰ、引言:他連得 (talent)
各位弟兄姊妹大家早。很高興你們平安的到禮拜堂來,今天早上颱風很大,但感謝神,大家還可以到禮拜堂來一起敬拜上帝。今天要講的是〝才幹〞的問題,神給我們很多很多的恩典,我們從生命、時間講起,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才幹,你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就算我們有時間,也做不了什麼事,也不能好好的為神來服侍,因此才幹是很重要的。才幹這兩個字,在聖經當中我找到最接近的一個字〝他連得〞,中文是翻譯成五千、兩千、一千,其實如果以英文來看,它是五個他連得、兩個他連得、一個他連得,他連得(Talent)剛好是我們中文的才幹。今天我是以應用解經來講道,在字典上〝Talent〞 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才幹,可是在以色列Talent是指錢幣或重量的單位(啟示錄16:21),我今天是以錢幣來講。 我去查了資料,想知道到底一個他連得是多少?是一點點還是一大堆?查出來的結果好像很多,這是我能夠查到的,在圖片上我們看到這是銀的舍客勒,那是金的舍客勒,一個他連得如果用銀的舍客勒來換算,等於三千銀的舍客勒,我在準備講章的時候,另一個資料說是六千,可見在這個說法有所不同,但是以「千」來計算是沒有錯的,一個他連得等於三千銀的舍客勒,一個他連得也等於一萬個金的舍客勒,如果換算當時一個金的舍客勒在今天大約值多少錢,他們計算的結果,差不多是十五到二十年的工資,這樣換算下來就不得了了,一個他連得是一個人十五年的工資,這樣我們就大概知道這不是個小數目。我常常聽到很多人說:「牧師,上帝給我只有一千耶,我不是那個五千的。」那樣的意思就是:「只是一點點算不得什麼」,其實一個他連得(一千),仍是很多的,因為那是十五年的工資。主人其實是把大量的錢財交給這些僕人。
Ⅱ、才幹的三種來源
一、天生氣質 (Temperament)
他連得這個字以現代的意思來講,就是指我們的才幹,神怎麼把才幹給我們?祂經過什麼管道把才幹給我們?第一個當然是我們的DNA,當父母生下我們的時候,每個人天生就有一些氣質,英文叫作Temperament,是每個人特有的,有一些人生下來,音感就很好,有些人生下來就五音不全,他沒有辦法分辨,有人生下來對顏色就很敏感,所以對美術就很有天分,有的人生下來是色盲,無法分辨顏色,這是生下來就有的,所以我們大家的才幹都不同,有的人生下來就很安靜,喜歡聽人家講話,有些人生下來就很喜歡說話,所以他表達的能力就很高,每個人天生氣質都是不一樣的。
二、後天學習 (Learned Skills)
我們從聖經看到摩西生下來就是「拙口笨舌」(出4:10),所以當上帝對摩西說:「你去向法老王說:讓我的百姓離去」摩西說:「主啊,有沒有搞錯?父母生下我來就不太會講話,你要我去跟法老王講,這不對吧?」其實摩西那個時候已經很會講話,他會跟上帝回嘴,他是從埃及學來的,所以摩西天生並沒有好口才,可是後來他被訓練,這就是後天的訓練。你先天再好,如果沒有加上學習,那麼才幹也不會發揮出來,就像圖中的小女孩天生有手的技巧,也要加上阿媽教導她怎麼編織毛線她才會編織,所以後天的學習也有關係。剛才我不是講說摩西拙口笨舌嗎?可是在使徒行傳七章22節說他:「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所以他其實是有一點能力,不是什麼都沒有,可能只是生下來講話方面比較有問題吧,後來他學了埃及人一切學問,變成說話行事都有才能,所以才幹有部分是由後天學習來的。
三、聖靈恩賜 (Spiritual Gifts)
就表達能力的恩賜來講,彼得和門徒們在五旬節的時候,聖靈降臨,本來不會講墨西哥話,突然就講起墨西哥話,這樣的情況是很特別的,這樣的才幹我們叫作「聖靈的恩賜」。一個人的表達能力有三個不一樣的來源,一種是天生就很會說話,一種是經過訓練後變得會表達,另一種是聖靈的恩賜,「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4)下個禮拜我會講到,到底聖靈恩賜和一般的才幹有什麼不同,這個禮拜我們講一般的才幹,這個也是神給我們的,當我們成為基督徒以後,神有時候給我們一些原本我們不會的能力,這個我們稱為「聖靈的恩賜」。
Ⅲ、才幹三部曲
一、發現 (Discover)
剛才我已經稍微提到才幹是有一個過程的,第一,你要知道你有才幹。找明星的人我們稱為星探,他們在路上尋找,到底誰有表演天份,如果找到了,就會問他要不要來試鏡,試鏡過關後,他可能就是一個明日之星的開始,所以所有的才幹都要有人識貨,有人發現(Discover)你有這個才幹。摩西在焚燒的荊棘那裡,他也有一些經驗,上帝不是要他去把以色列人救出來嗎,摩西不是回嘴說:「我口才不好啊!」,耶和華上帝對他說:「你手裡是什麼?」(出4:2)耶和華上帝這樣問:「你手裡有什麼?」口才不好,沒關係,「你有什麼?」一根杖。所以神常常問我們說:「你手裡有什麼?」你說我什麼都沒有。神說:「你手裡有什麼?」沒什麼,只是一根柺杖。神說:「我就用這一根柺杖」,你把它拿到法老王面前,把它丟到地上會變成蛇,從尾巴拿起來,它又恢復成一根柺杖。這就是說,神不要用我們本來沒有的,你可能覺得那個沒有什麼,只是一根柺杖,神說:「你有什麼?」摩西有,但是他不知道他有,他拿了柺杖拿了好久,但是他不曉得這根柺杖就是神要用的,所以第一你要去發現你的才幹。神說:「你手裡有什麼?」有什麼都好,你覺得那算不上什麼也沒有關係,你先向神說,我這裡有的就是這個,好像那個拿出五餅二魚的小孩,他沒有其他的,可是他把他有的拿到耶穌面前,神就用,所以第一個要發現你有什麼。
二、發展 (Develop)
第二,當你發現有某些才幹的時候,你要開始發展這些才幹,習練它,從像殺雞鋸木頭變成拉小提琴,這就是發展(Develop)神所給你的那一點點,在提摩太前書第四章14節:「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有時候我們的問題在於輕忽小看,我們常認為:「神給我的柺杖算什麼,跟別人比較也沒有比較好看,我這一點點能力算什麼。」保羅對提摩太說:「你不要輕忽所得的恩賜,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這些事你要殷勤去作,並要在此專心,使眾人看出你的長進來。」(提前4:14~15)所以他已經有恩賜,保羅勸勉他要殷勤,而且要專心,而且要能看出長進,神給你的恩賜才幹,你要殷勤的去操練它,而且讓它能夠有所長進,這樣你的才幹才能夠慢慢的被發展出來,所有的才幹都一樣,口才需要不斷的練習講話,音感也要練習唱歌或樂器,這些都要操練,你的才幹才會慢慢發展出來。
三、發揮 (Deploy)
操練之後,接下來就要開始使用它,如果不用的話,才幹發展出來也沒有用,這是第三個D,Deploy(發揮),你要發揮使用出來。今天以平雖是颱風天,他打電話問司琴的希如姐說:「怎麼辦?今天颱風天要不要去教會獻詩作禮拜?」結果她爸爸說:「沒關係我送你去」,早上我們敬拜時,他就把他所學的奉獻出來,但並不是說才幹一定要用在教會才叫做才幹,在社會上、在家裡…都一樣,只是你要使用出來才算,不然即使你有再多的才幹,也只是埋在地裡,不管你是一千兩千五千都一樣,藏起來就沒有用,你有才幹,但是你需要使用它,能夠發揮出來才有用,彼得前書第四章10節這樣講:「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我們今天講的是才幹,要成為才幹的好管家,就是要拿它來服務、服侍的。「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11節)你的恩賜是什麼?是講道你就講道,你的恩賜是幫助人,你就照神賜給你的力量來幫助人。看神給你什麼樣的能力,或在教會、或在家裡、或在社會上能用出來就是了,這樣才是才幹的好管家。
Ⅳ、耶穌的教導
一、各人的託付不同
我們今天讀到的是三個僕人的故事,有一個主人他要出國了,所以他把他的財產家當交給三個僕人管理,我們稱為五個他連得(五千)、兩個他連得(兩千)、一個他連得(一千),一個他連得不是小數目,那是十五年的工資,也許我們會想,為什麼主人要給他們不同的數目,我想是主人評估這三個僕人的理財能力不一樣,比較會理財的,就多給他,不太會的就給少一點,按著每個人的才幹,給他不同的託付,〝他連得〞算是一個託付,主人早就知道這三個僕人的才幹不同,一個他連得的,有一個他連得的才幹,五個他連得的,有五個他連得的才幹。每個人才幹不同,神就給每個人不同的託付,聖經上說,領五個他連得的拿了,馬上就去做生意,結果主人看的沒錯,他也真的賺了一些錢,兩個他連得的,他沒有計較說:「我拿這兩個算什麼」,他也去做,主人也真沒有看錯,他也賺到兩個他連得,他們賺錢的能力,的確跟主人所期待的一樣,五個賺五個,兩個賺兩個,只有這位領一個他連得的,他的反應不同,他想到股票市場起伏太大不保險、不妥當,最保險的是在家裡挖個洞把它藏起來,至少保本,這是台灣人的心理,就是要保平安,不要冒險,放在銀行就好,不要放在股票市場,這個本身不是不對,但是它如果是才幹的話,那就有問題了。如果說是錢,把它埋起來,這倒不一定是最笨的方法,這是一個比喻。他就把它埋起來,後來主人回來了,拿五個他連得的就跑來說:「主人啊,你看我賺了五個他連得。」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21節)很有趣的一點,賺了那麼多,卻沒有讓他放五個月的榮譽假,或是不必工作給他一些錢去玩,主人卻說:「你作的很好,我要派更多事情給你做。」這點你有沒有覺得奇怪,應該是放個假好好休息一下,反倒是派更多的責任給他,在主人不在的時候盡忠的,把他的才幹發揮到很好的,主人給他的是更多發揮才幹的機會,還可以享受快樂,不是只有享受快樂,還有服侍的機會。這個故事是以就是把錢埋起來的這個僕人,他跟主人的一些對話做結束,他說:「我知道你很嚴厲,視錢如命的,連沒有投資都想要賺錢,你是這樣的主人,要是我把你的本虧掉那還得了。」他覺得主人的要求很高、很嚴厲,結果主人回答他說:「好,你把我的錢埋起來,根本沒有去經商,如果你這樣講我的話,連我沒有給錢的人,我都要求要賺錢,我還給你一他連得,你居然敢就這樣埋起來不去做,你該死。」主人講一句話很有趣,照理講,五個他連得的,主人希望他賺五個他連得,兩個他連得的,主人希望他賺兩個他連得,那一他連得的,主人應該希望他賺一他連得,對不對?但是他埋起來,主人說:「難道你連把它拿去銀行存款的動作都沒有嗎?」那表示放在銀行大概沒有辦法賺一倍,就算利率再高,給你二十百分比,最多給你賺五分之一他連得,主人這樣也接受,有點這個意思,所以這個主人並沒有那個僕人想像中的嚴厲,就是說,雖然他有能力賺一他連得,但是他連拿去銀行都不做,就把它埋起來,所以主人說他是:「你是又懶又惡的」。有此可見,主人有期待,你不去做至少拿去賺一點利息也好,主人並沒有他想像的嚴酷。所以聖經的結論是這樣子:「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29節)這是這個故事中,最後要教導的一個道理:「有的就更多,沒有的,連他有的也要奪走。」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很不公平,對不對?所以有人就說:「主人啊,他已經有十個他連得。」(路19:25)可是主人說:「有的還要給他更多,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到底耶穌在這個故事中,想要教導我們什麼?第一就是,神給每一個人的才幹不一樣,有的多有的少,你認為上帝公平嗎?上帝公不公平?一個給五千兩,一個給兩千兩,一個給一千兩,這個公平嗎?父母有餅乾要給三個小孩子,一個給五片、一個給三片、一個給一片嗎?然後向父母說:「爸媽是公平的!」這個叫做公平嗎?一個拿五個、一個拿兩個、一個拿一個,你還說上帝是公平的嗎?上帝是不公平Unfair的。上帝從來沒有公平過,祂從來沒有給每一個人一樣多,你同意嗎?你有沒有覺得,生下來我就是女孩,他就是男孩,不公平,為什麼我不是男孩?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對不對?真正的雙胞胎也沒有完全一樣,上帝不公平,但是上帝是公義的,祂的公義不在乎給大家一樣多,而是說,給多的祂就要的多,給少的就要的少,這是公義知道嗎!所以說God is justice but unfair,你不要要求上帝公平,如果公平所造出來的樹木都是一個樣子,所造的人都是一個樣子,那就沒意思了,大家都是男人,或者大家都是女人,只有一種性別,一樣高一樣聰明一樣笨,會做的事情都一樣,那是機器人。上帝給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不一樣就不公平,上帝的公平不在於給一樣,祂是在公義,祂說:「多給誰就向誰多要,多託誰就向誰多取。」(路12:48)這是公義,這是照上帝給你的,神對你的期待,這是對每個人所託付的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才幹不同,你也不用計較,別人才幹比較多,比較辛苦,我們常說:「能者多勞」,這不是很公平嗎?他是能者,但他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所以就有多給少給的不同,但是後面這個「向誰多要、向誰多取」是公義的來源,所以神不公平,但是神是公義的。
二、神要求良善忠心
第二,神對我們的要求,其實不在於數目,而在乎態度。「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4:2)你有沒有注意到,那個兩個的只賺兩個,五個的賺了五個,主人沒有對那五個的說:「你是忠心、忠心、忠心、忠心、忠心。」講五次?兩個的就對他說:「你是忠心、忠心。」講兩次?沒有。主人給他們一樣的稱讚和接受,所以主人要求的是你有忠心,忠心不是做多少,而是你盡你的力量去做。我一直在想這樣的一個問題(在牧函上有寫),如果這五個他連得的僕人去做生意,結果是虧了五他連得,主人回來的時候,他向主人說:「我去做但是虧掉了」主人會怎麼處理?商場是有賺有賠不是嗎?沒有包賺得嘛,主人應該會跟他坐下來檢討,他在這次經商上有沒有什麼錯誤的決策,如果發現他是盡忠,但是由於市場無法預期到的因素而虧本,主人應該會接受吧,如果他是真的好主人的話,他應該會了解,僕人去經商本來就會有風險,應該要接受這樣的風險。而第三個僕人的問題不在於賺少或賠錢,他的問題在於他是根本不動,他就把它埋起來,他不要冒風險,我想這是這個比喻很重要的地方,當你用才幹出去服侍的時候,有可能會遇到一些風險,你不做不錯、少做少錯、多做就多錯嘛,這是一個他連得僕人的心態,「我沒有做就沒有人會怪我做不好」,多少時候神給我們的才幹,我們是掉到這樣的想法裡,我們不敢,怕做不好沒面子,怕做不好被人家嘲笑,怕做不好會怎麼樣又怎麼樣,所以我們就不做,以為這樣做是最保險,可是神說這樣子是最糟糕,就算你做錯了,還有機會改善對不對,失敗為成功之母,如果你從來都不做,那你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更不要談成功了,所以神就是要我們去做,不管你拿的是五千、兩千、一千,不管你的結果是賺或賠,都沒有關係,神既然給你才幹,你就去發現發展發揮,就去做,不計較結果,不要害怕失敗,去做就是了,你的忠心就是好好的盡力去做,你的良善,就是你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主人來做。
三、今生乃預備永世
最後一個我看到的教導,就是神給我們在今生有才幹,你好好的做,那麼在來世審判的時候(主人回來時),就發現不同,「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25:21)那些在地上忠心的,將來在天上,神就給他更多的事情做,他的才幹就更可以被發揮,就是今生努力的侍奉,在永生就有回報,那個回報不是沒事做,而是更多的託付,更多可以服侍的機會,所以在今生是預備永世,現今在才幹中心,將來神就把更多的事交給你管理。
Ⅴ、懶僕心理學
一、輕看自己的才幹
我們來想像一下,這個故事的主角應該是那個一他連得的僕人,因為他和人家特別不同,耶穌用這個故事來刻意的突顯出要我們學習的功課,我把它稱為「懶僕心理學」。這是我想像的,他為什麼把它埋起來?他只有一他連得,乾脆挖個地洞把它埋起來。第一點,他的想法是:「這一個又算得了什麼,人家有五個他連得,我才一個他連得。」這叫做輕看。剛才我不是提到一段經節嗎,保羅對提摩太說:「不要輕忽你所得的恩賜…」(提前四:12)我們有多少時候在教會、在外頭不願意做,就是我們覺得說:「我的算不上什麼」,你有沒有這樣講過?有沒有這樣想過?那僕人說:「我那一點點算什麼,人家那麼多的都沒有做,我還能做什麼?」因為輕看就不會去做,覺得說:「我才一他連得」,其實一他連得很多。
二、誤看上帝的恩典
第二點就是,他誤看上帝。他以為上帝很嚴厲,萬一做錯了就糟糕了,其實後來我們發現主人沒有他想像中的嚴格,他有一他連得,可是主人說:「你就算拿去銀行存利息,所得到的利息我都接受,你連這個都沒有做。」所以對神的慈愛越沒有把握的人,越不敢動,所謂動輒得咎。比如說老師或父母讓小朋友覺得很嚴格,小孩子往往就變得不太敢動,因為他怕一動就出了問題,小孩子一開始都做的不太好,可是如果父母老師是很嚴厲的,小孩子就會以為不做不錯,所以我們對上帝的慈愛,有多大的信心,會影響著你敢不敢去動,如果你相信神是慈愛的,就算說你去做虧掉了,上帝也會諒解,如果你有那樣的把握,你就敢去投資去做,如果你認為做錯了一定是處罰,這樣的人就會產生懼怕而不敢去做,所以對神的信任和慈愛有多少,會影響你要不要去做。
三、害怕生命的冒險
最後一點就是冒險的問題,我想這是台灣人最大的問題,我們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我們怕冒險,我們不要冒險,可是我們的生命充滿冒險,信耶穌就是最大的冒險,因為沒有保證,沒信耶穌也是冒險,生命都是冒險,問題是你要冒哪一邊的險而已,你就是大膽的來相信,然後來體會來經驗,彼得是「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救我!」(太14:30)看見外面有很多的危險,就產生了害怕,這個害怕有一個特別的名詞叫作「怕失敗」,像這個一他連得的僕人。很多人一生當中沒有辦法為神工作,或是沒有辦法活的很榮耀,就是因為這一點――怕失敗。你看圖片上這位先生會不會成功?他縮頭縮尾的躲在桌子下面,不管他穿的西裝再漂亮,不管他的能力再好,他一生都這樣畏縮,那他一生什麼事都不要做了,有一個心理學的專有名詞叫作Atychiphobia,就是怕失敗症候群,有的運動員因為怕失敗就不敢去比賽,就是這種害怕。
其中一點就是怕弄錯,你要投資怕做錯,做事情怕做錯,或是參加比賽的時候怕動作做錯,怕大家笑你,或是怕演奏時Recital彈琴彈錯,人家聽得懂的就取笑你,這就是怕犯錯,結果就不做,這裡Elbert Hubbard給我們的建議是:「一生當中所能犯最大的錯誤,就是一直害怕你會犯錯。」你一直怕會犯錯,這就是最大的錯,這樣的話,你這一生就沒有用了,什麼都不敢做,這是Elbert Hubbard給大家的一個建議。「怕什麼?怕失敗,但是你越怕就越失敗,怕到不能動,你鐵定失敗,如果你動一下,搞不好你還會成功。」約伯記第三章25節說:「我因所恐懼的臨到我身,我所懼怕的迎我而來。」怕失敗的人一定會失敗,因為動都不敢動,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害怕反而成為失敗的來源。到底我們面對一個不確定的將來會不會害怕?沒有人不會害怕。什麼都不怕的人不是勇敢,而是傻瓜,怕到不敢動的就是不聰明了。怕,但是對神的慈愛有信心,對神給你一點點的才幹有信心的人,他就勇敢的向神說:「神,你給我這麼多,我就做這麼多,就開始出來做。」這樣的人就會成功。Nelson Mandela他講過一句話:「我學到了,勇氣不是沒有害怕,而是克服害怕。」你怎麼來克服那個害怕呢?就是對神的慈愛有信心,對神給你的那一點點的才幹有信心,這樣你就可以發揮出來服侍。
Ⅵ、結論:越用越多的東西
世上的東西常常是越用越少,只有今天所講的才幹卻是越用越多,「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29節)跳舞得很好看的芭蕾舞者,她有一點點舞蹈的恩賜,她一直跳一直跳,也就跳得越來越好。所以才幹是少數越用越多的東西,不會越用越少,不管神是給你一他連得、兩他連得,只要你敢用肯用,神就會讓它增加,越來越多。我覺得信心也是一樣,你對神有一點點的信心,像芥菜種,你敢用那一點點的信心來相信神,你就發現你的信心越來越大,信心也是越用越多。愛心也是一樣,你對人的愛心,開始不太敢給,給一點點,結果發現神沒有讓我吃虧,神還是補給我,以後就越來越敢幫助別人。忠心也是一樣,神交代給你的,你忠心的去完成,神就祝福給你,你就越忠心的把自己擺上,當然我們今天講的是才幹,神給你的才幹是什麼?你仔細想一想,你肯你敢為神把這樣的才幹拿出來使用嗎?上帝問摩西說:「你手裡有什麼?」他說:「一根杖」,上帝說:「沒關係,你就拿那根杖,我就來使用你。」但願我們每個人不輕看自己的才幹,不誤看上帝的恩典,也不害怕生命的冒險。更願意在神所賜給我們每個人手上有的才幹上,敢去用也肯為主所用。
我們一起禱告:
「感謝上帝,你給我們每一個人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才幹,有一些我們用了,有一些也許我們因為害怕,也許我們有所保留,我們就像那一他連得的僕人,把它埋在地裡,求神幫助我們,對你的慈愛有足夠的信心,對你所交託的有足夠的忠心,讓我們敢把那一點點的一他連得拿出來,看哪裡有需要我們服侍的,我們願意把它擺上,好讓我們真的成為你賜給我們才幹的好管家,好讓我們將來在面對你的時候,可以接受你的稱讚說:〝你們是忠心又良善的僕人,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更多的事交託給你們,求主給我們這樣的恩典,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