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大元帥、小女子與以利沙

講道內容
講題:大元帥、小女子與以利沙
經文:列王紀下五章1-19節
主講:曾昭瑞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九月十四日


       弟兄姊妹平安,我們先一起禱告。愛我們的父上帝,謝謝你讓我們來到你面前,一同敬拜,一起聽你話語。求你在我們生命中顯出恩典和榮耀,幫助我們在各樣處境中,見證榮耀你的名。在你面前感謝禱告,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一、為尊為大的元帥
       我想如果遇到家裡有人生病,都會希望他得到醫治。而且當我們生病時,會希望我們得到的醫治是好的。通常在醫院裡,聽到家屬和醫生的談話,都是這樣說:「醫生,請你用最好的藥、最好的儀器醫治他,請你一定要救他!」很少會聽到家屬和醫生說:隨便啦,反正他活得已經那麼久了,你就用最便宜的藥、最簡單的器材,隨便醫醫就好了,能醫好,就好、不會好,就算了。」我想應該很少有這樣的家屬,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得到的醫療,是個很有水準、很好的醫療。今天所看的這段聖經告訴我們,亞蘭國的大將軍:乃縵,他是誰?他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聖經告訴我們,他是亞蘭國的元帥,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兼參謀總長。而且這個乃縵,常常跟以色列人打仗。上帝藉著他,使亞蘭人得勝。「亞蘭王的元帥乃縵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因耶和華曾藉他使亞蘭人得勝;他又是大能的勇士。」(王下5:1)所以,他在王的面前,為尊為大,是個大能的勇士。我們可以想像,他是人生的勝利組,是上流社會的人,在人前很威風,非常有地位。

二、「只是」得了大痲瘋
       聖經講完他的威風、英勇和權威之後,接下來寫了一個「只是」,這個「只是」讓他前面一切的地位、名聲、能力,都沒有用了。「只是長了大痲瘋」(王下5:1)。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當你什麼都很好,有學問、家庭、財產、名聲、地位,「只是」讓人生的完美,變得毫無意義。這位權傾一時的大將軍,不管他多有能力、地位,在王面前多麼尊大、過去戰功如何彪炳,當他得了大痲瘋,他沒有選擇,只能住進療養院,最多只是在療養院得到一間貴賓病房。所以,你覺得這位大將軍乃縵,他會不會甘心一生就這樣毀於大痲瘋?當然不會,他一定會想辦法,認真努力保住自己的權位。到各大醫院遍訪名醫,用最好的藥、最好的儀器,想辦法讓自己的病好起來。但是,這樣做有沒有用?沒有用。為什麼?因為聖經讓我們看見,他的病沒有好。

三、被擄的小女子
       也許有人會問,聖經哪裡說他的病沒有好?不過,聖經說,有個俘虜,是一個小女孩,她是乃縵從前出去打仗時,從以色列人當中捉來的。這個俘虜是什麼身份?她是個戰敗國的人民,是個小女子,被人捉回來當奴隸的人,而她說了一些話。但是,什麼時候輪得到她說話?在那個時代,一個戰敗國的女奴隸,有什麼權利、什麼資格?她說的話,誰會聽?沒有人會聽。她為什麼要說話?這是否意味乃縵將軍已經完全沒有辦法了,對不對?如果將軍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試,如果還有醫師可以看,如果還有新藥沒有用過,什麼時候輪到這個小女子說話呢?不可能嘛!可見得就是因為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卻都沒有效,這個戰敗國的女奴隸才有機會說話。再者,她怎麼說?她不是大搖大擺地去見國王,或是走到乃縵面前跟他說話;她是很識相,私底下小心翼翼地對她主人的妻子說:「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你看,她說「巴不得啊!」這個小女子為什麼要說「巴不得」呢?因為她看到乃縵和他的妻子,為了這大痲瘋的事件,忙得焦頭爛額。「巴不得」,是因為看見對方試盡了所有方法,卻都沒有辦法解決;而我卻有這個解決問題的答案。但是我不能說出口啊!小女子忍了很久,終於開口了,她說「巴不得」,是因為她很有信心,她認為以色列人當中有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我們看見,這個小女子沒有一點點的懷疑。

四、無能為力的以色列王
       於是乃縵去見亞蘭王,請求王的同意。經過王的同意之後,帶著王的信,去見以色列王。亞蘭王也寫了一封信,信上寫什麼?他說,「我打發臣僕乃縵去見你,你接到這信,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王下5:6)。這信上寫什麼?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這不是國與國之間,那種很客氣的外交辭令,這裡面寫的是命令,是無理的要求,是上對下蠻橫的鴨霸。所以,我們看到以色列王接到亞蘭王的信的時候,他表現得甚為恐懼。他將身上的衣服撕裂,說亞蘭王寫這封信,無疑就是「尋隙攻擊我,我豈是上帝,能使人死使人活呢?」(王下5:7)他就是在挑釁我,我沒有這個辦法啊!以色列王說得沒有錯,他是一個王,有權勢、有能力、有地位的人!但他不是上帝,不能使人死、使人活。所以他撕裂衣服,深感大禍臨頭了。我們看見這樣一個有權勢的人,當他面對困難的時候,他是驚恐、害怕,這個王所表現出來的,遠遠不如那位被擄到亞蘭國的弱小女子。你看到了嗎?有信仰與沒有信仰的差別,不在於他們權位的高低;而是當他們面對困境的時候,他們抱持著怎樣的反應。

五、大元帥的處方籤
       以利沙聽見王撕裂衣服,震驚失措,便知他沒有能力處理這樣的問題。所以就差遣人到國王那裏,叫乃縵將軍到他這裏來。為什麼?因為他想要讓乃縵知道,在以色列中有先知。我們要來思考的一件事情是,這個被擄的小女生,她對乃縵的建議是甚麼?她說,請你到以色列中去找先知。但是乃縵到以色列時去找誰?他去找以色列王,老實說乃縵根本找錯人了,他是把問題拿去找一個錯誤的人解決。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也像乃縵一樣,遇見困難挑戰時,我們需要去尋求上帝幫助,但是我們常常不是尋求上帝,而是找那些有權位、有能力、有地位的人。而這些有地位的人,有時候就像這以色列王一樣,毫無辦法、驚惶失措。當我們看見以利沙知道這消息時,就差遣人到國王那裏,請乃縵到他那接受治療。可以想像一個畫面,當乃縵開始要到以利沙那裡尋求醫治的時候,他應該不是一個人。為了顯出大元帥的身分,他應該帶了很多禮物、金錢,身旁可能有很多隨從、保鑣、特勤人員,而這些人就浩浩蕩蕩地來到以利沙那裏。途中乃縵心裡可能想甚麼呢?很可能他在想,以利沙會用神奇的方法、特殊的醫治、和珍貴的藥材,來治療他。結果聖經告訴我們,「乃縵帶著車馬到了以利沙的家,站在門前。」〈王下5:9〉通常有人來訪站在門口時,我們會請他進去家裡坐坐。但是以利沙非常地沒有禮貌,不請人家進來坐就算了,他根本不出來見乃縵的面。只打發一個使者給他一個建議說,「你去在約旦河中沐浴七回」〈王下5:10〉,沒有特殊的方法、沒有神奇的儀式、更沒有珍貴的藥材。

六、乃縵的歸信
       這下子乃縵生氣了,他為什麼會生氣?他想,我是誰?我是乃縵耶!我是亞蘭國的大元帥啊!我在王面前為尊為大,常打敗你們以色列啊!你這戰敗國的小小先知,這麼大牌,敢不來接見我?太不給我面子了!他沒有得到心中想要的禮遇和尊重,他生氣了。還有,為什麼要去約旦河洗澡?洗澡要是有用,我幹嘛來這裡?我在我的家裡不能洗嗎?我就是用盡了一切方法,都沒有效,我才來這裡尋求先知的幫助啊!從乃縵的回應,代表一件事情,一個人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時候,他仍然可能沒有學會謙卑倚靠上帝。乃縵的生氣,表明了人類心中的驕傲,即使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他仍然覺得,你要給我尊重。從乃縵身上也可以看見一件事,很多人認為得救的道理是愚拙的。因為他期待的是以利沙做什麼,進行什麼樣的儀式,才能讓自己的病好。如同一個有罪的人,常覺得如果要讓我得上帝拯救,那我一定要做些什麼好事情,天底下哪有白白得救的恩典?如果我什麼事都不能做,我就不能安心。同樣,乃縵心裡也認為:「如果以利沙不在我身上做什麼,我的病一定不會好起來。」但是,十字架的道理,在滅亡的人是愚拙,在得救的人身上,卻是上帝的大能。當以利沙要醫治乃縵的時候,不是以利沙要做什麼;同樣,當上帝要拯救我們的時候,不是我們要做什麼。原本乃縵打算掉頭就走,但在他僕人的勸說下,他僕人說:「如果先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你豈不去做嗎?他吩咐你到河裡去沐浴七回,這豈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王下5:13)沒錯,這太簡單了,當乃縵在亞蘭國,用一切辦法都沒治好的病,到了以色列國,竟變成只要去約旦河洗澡七次,這太神奇了!為什麼這麼厲害?是因為約旦河的河水比較厲害嗎?我想不是,重要的是因為有上帝的能力。重點不在於河水、地點,也不在於洗幾次。真正的重點在於,人是否相信上帝的大能,是不是真的有那樣的信心?當乃縵相信之後,他下到河水七次,就得了潔淨。聖經告訴我們,他下到河水的時候,就得了潔淨。乃縵由水中上來時,他的皮膚變得像小孩子一樣。這裡有個特別的地方,一個大將軍,在王面前為尊為大,上帝常藉著他得勝;又是個大能的勇士。但是他的皮膚卻像小孩子一樣。我們當中有許多媽媽,最喜歡捏小孩的臉蛋了,一邊摸一邊說:「好可愛喲!皮膚好光滑、柔嫩啊!」當隨從看見從河中來的乃縵時,一定覺得他的皮膚細滑白淨,,這符合乃縵的形象嗎?你會想到什麼?我們會想到,那位被乃縵抓去家裡當奴隸的的小女子。乃縵在某種形式上,變得跟這個小女子一樣,不單單只是皮膚上,而是這位大元帥,跟這位小女子一樣,在信仰上他們都有個共同相連結的新生。

生活中的反省
一、弱小女子的信仰
       透過今天的故事,有幾點我們可以回應。這個故事,肇始於一位大將軍的困境,和一個小女子的交會。他們兩個人,是一個對照組:成功和失敗、權貴與奴隸、被人敬重和被人歧視。但是他們兩個最大的差別,是在於一個是不信上帝的人,另一個是相信上帝的人。這個被擄的奴隸小女子,這樣一個身份,表示這個人的處境不好。但是在這則信仰信息當中,我們看到的是,這個小女子在外在環境並不順利之時,她並沒有這樣抱怨,她也沒有因為這樣,失去對上帝的信心。她讓我們看見,即使是逆境,我們仍然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為上帝作見證。這是一件我們一生都可以學習的功課,即使在逆境當中,我們仍然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為上帝作見證。保羅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2-13)這就是我們的信仰,不論順境或逆境,我們都能夠為主見證。不論在怎樣的條件下,我們都沒有失去對上帝的信心。或許在那樣的條件之下,我們的身心面臨巨大的壓力,面對很大的困難,覺得痛苦不自在,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有信心地告訴別人,我知道有一個上帝,能夠解決你的問題,雖然我現在處於困難當中。這就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信仰不是當我們一切順利、飛黃騰達、凡事都非常好的時候,才表示我們信靠上帝,所以祂幫助我。不是。而是即使在困難當中,我們仍要作見證,我們信靠上帝,並且相信祂必看顧。當我們一切都很順利時,當然可以跟人說,上帝幫助我們。這很好的感恩,但是不僅僅是這樣而已,我們要學習在各樣的處境當中,都能向人見證我們的上帝。

二、儀式與靈驗
       再者,很多時候我們的信仰像乃縵一樣,需要一個儀式。如果沒有那儀式,我們會覺得不太有效。事實上,從宗教心理學來看,儀式的確有它的功效,人們喜歡在儀式中,經驗、感覺上帝,儀式有它的象徵意義,而且它能讓人覺得安心。在這個事件中,乃縵認為醫治要發生,需要有特定的儀式,沒有特定的儀式,就沒有效能。但要,請大家注意,我們的信仰不是只有儀式,或是只在特定的某些場景當中,才能夠經驗上帝。我們的信仰是,你的生命必須真實地經驗到主、經驗到上帝。對很多人而言,信仰是一種感覺、一種需要被滿足。今天來做禮拜,牧師的講道有沒有滿足我?詩班的獻詩有沒有一定的水準?禮拜的感覺有沒有很莊嚴?這些確實很重要,牧師講道、詩班獻詩、禮拜程序當然不能隨便。但是我要強調的是,不論這些是牧師、詩班、負責程序的部門多用心的預備,它都不該是你建立信仰的根基。信仰不是當我感覺對了,這個信仰就是對的;信仰終究要真實地與上帝相遇,而非停留在氣氛、感覺與儀式當中。我常常挑戰年輕人,你來教會做禮拜,如果今天敬拜主領帶得不好,你能敬拜上帝嗎?在那種狀況下仍然能敬拜上帝?如果你信仰是成熟的,不管牧師講道如何?詩班唱得如何?敬拜團主領帶得如何?你都可以真實地敬拜上帝,經驗生命真實地與上帝交會。一個人在家裡一樣可以敬拜、讀經、靈修,真實地與上帝相會。一個信仰真實與上帝相會的人,他不需要外在的這些型式。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停留在感覺、儀式、氣氛之中。試問,如果主領帶得不好,我們就不將榮耀歸給上帝、讚美耶穌嗎?求上帝幫助,我們的信仰不是尋求滿足、氣氛,而是追求生命真實與上帝相遇,並且回應祂。滿足自己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回應上帝是做上帝要我們做的事情。想想,亞伯拉罕獻以撒,難道是為了滿足自己?不是的,亞伯拉罕獻以撒,是為了要回應上帝。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他自己歡喜願意的嗎?不是的,他一直在逃避,還一直說不要。信仰從來不是尋求滿足感覺,而是人去回應上帝的呼召。

三、臨門廟前的屈身
       最後我要與大家分享乃縵的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對身處台灣的基督徒,有些特別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認為信仰是不妥協、不退讓,不能放棄立場。許多第一代基督徒對家人的傳統文化,採取不妥協、不退讓,不放棄立場,很像但以理和他的朋友,就是即或不然,很堅定、完全沒得商量。我沒有說這樣是錯,但是這樣的作法,也常引起家族的緊張。乃縵的信仰,看完今天聖經我們知道,不用懷疑乃縵的信仰,因為他說:「從今以後,僕人必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神,只獻給耶和華。」(王下5:17)但在異教的環境、文化當中,他有自己的困境。「惟有一件事,願耶和華饒恕你僕人:我主人進臨門廟叩拜的時候,我用手攙他在臨門廟,我也屈身。我在臨門廟屈身的這事,願耶和華饒恕我。」(王下5:18)你或許會說,不要去就好了啊!不過,我相信,如果他不去,大概就不用作元帥了。你可以因此說:「這個人為了他元帥的地位,所以去臨門廟攙扶他的王。他追求權位比上帝還重要。」可是,接著看聖經,以利沙卻有著出人意外的回應。以利沙對他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這似乎意味乃縵有他的信仰堅持,也有他的軟弱。他不完全,但是上帝接納他的不完全。對很多第一代基督徒而言,很多場合是臨門廟:親人的告別式、傳統的重要節日、婚喪喜慶,都逃不了一隻腳要踏進臨門廟。不曉得我們當中的第一代基督徒,你會怎麼做?我們可以選擇像但以理一樣,絕對不妥協,完全堅持立場,這很好;另一種是完全的棄守,不再強調自己基督徒的身份,不講自己的原則、不敢提出自己的底線,我覺得這樣很可惜,我們的信仰絕對不是鼓勵我們這樣。我也是第一代基督徒,我聽過很多第一代基督徒,在他們親人告別式當中,所面對的困難。我常想一個第一代基督徒,或是家裡親人還沒信主的基督徒,在這樣的場合中能做什麼?我認為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是,不要逃避。常看到很多基督徒,「我不拿香、我不拜,所以那種場合我絕不參加」,我不認為那是最好的選擇。我現在說的,我不認為是真理,但和大家分享:兩年前我父親過世時,台灣的風俗就是要做功德,每次的儀式我都到,而且是我們全家三人都到。兄弟姐妹中,我們是唯一全家都到的。那時我孩子還沒讀小學,我是牧師,家裡面人都知道,他們很尊重我的信仰,都沒有逼我。可是,雖然我們不拿香拜,我們全家選擇全程站在那,從開始到整個做完,我們全家就是陪伴在那裡。我讓家人知道,雖然我不會參與你們的宗教儀式,但我重視這段時間,我不會躲開迴避。我這樣的選擇,不敢說一定是對的,我知道很多教會對這種事,非常無法接受;但我想說,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這種場合中,做出適合我們信仰的表現,又能被親族接受的事?我不是說你要拜,而是強調,你不要逃避,要去面對,跟你的家人見證你的信仰。
今天這段聖經,以利沙只跟乃縵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去吧!」聖經沒有說,你這樣是對的、或是錯的。為什麼要讓乃縵平平安安地去?我想上帝看重的,是乃縵那真實願意敬拜上帝的心。我想,對於我們也是這樣。今天即使不是第一代基督徒,是做了很久的,在公司裡也要面對各式的祭祀儀式,我們常面對這樣的事,當被迫必須站在臨門廟時,面對某種不可逃避的儀式,什麼是堅持?什麼是選擇?透過這段經文,我要分享的是,很多時候上帝知道我們在不同宗教文化中,常要面對一腳踏進臨門廟,那是我們無法選擇的。對於不同文化處境中的乃縵,上帝跟他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去吧!對我們當中,許多人在你的處境裡,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願上帝使我們有智慧地持守底線,堅守信仰,千萬不要不堅持就放棄。但是在那過程中,你不是選擇逃避,而是在那地方,能夠找到一個詮釋信仰的方法。

禱告
       親愛的上帝,我們要在你面前懇求你幫助我們,當我們在處境當中遇見困難,就像這位被擄的小女子一樣,幫助我們仍然沒有失去對你的信心。讓我們能在適當的時機,為主作見證。也懇求主幫助我們的信仰,不是追求儀式的信仰,不是追求自我滿足、氣氛、感覺;乃是讓我們能在生命當中,與你真實地相遇。主!我們要為著我們當中許多弟兄姊妹禱告,在面對許多不同處境時,很多人真的要踏進臨門廟。主!當我們踏進臨門廟的時候,求主幫助我們,在那個處境當中,能選擇一個適合身份的恰當回應。求主讓我們有智慧,能靈巧像蛇、馴良如鴿。謝謝主耶穌,聽我們禱告,奉主耶穌基督之名求,阿們!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起來,跟著約拿去旅行

講道內容
講題:起來,跟著約拿去旅行
經文:約拿書一章1-17節
主講:蔡維倫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九月七日


弟兄姐妹平安!
很高興今天能夠在這裡跟大家一起敬拜上帝。今年,有幾次機會來到和平教會,不是因為講道,而是由於大專部舉辦活動,借用和平教會的場地。沒有想到,今天有機會受邀來到這裡,也許以後有機會繼續與大家分享上帝的話,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努力,使教會為成為眾人的祝福。
通常教會邀請其他牧師講道時,會友總會好奇,這位牧師從哪裡來?這位牧師是怎樣的一位?所以,當我受邀到不同教會分享時,需要先和會友之間做些連結,才成將信息做好的傳達。可是,今天我有一些挑戰,擔心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我這個人的身上,以致於我這傳講者未能成為上帝信息的窗戶,以致大家沒能聽見上帝要對每個人所說的話。所以,我請大家更專注於上帝的話語,在禮拜中敬拜上帝,讓上帝對我們說話。我們一起禱告:
親愛的天父,求聖靈在我們當中開啟我們的眼光。主,求你親自來對我們的心說話,透過這個禮拜,讓我們的心能夠向你敞開,謝謝主。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一、前言
對於有小孩的家庭來說,暑假是一個旅行的季節。而到了中秋節,又是全家一起聚集的時間。特別是開始要進入開學的時間,好不容易又有一個三天的假期。我們有機會在這幾天,吃著月餅、看著月亮、或是烤肉,那是全家能夠一起生活、一起分享的時間。
今天,牧師用約拿的故事與大家分享。起來!跟著約拿去旅行。期待在這當中,我們好像與約拿一樣,走進一段旅程當中。也許這不是一個外在的旅行,而是讓我們有機會再一次回想、省思,我們內在信仰所走的旅程。
二、約拿是一位怎樣的先知?
今天我們所看這位先知約拿,他是誰?從約拿書短短四章中,我們可以發現,他不像以利亞、以利沙,行許多神蹟奇事,讓人看見上帝的大能;不也像撒母耳、耶利米、或是以賽亞。聖經中沒有記載他如何被呼召,聖經中也沒有記載他從上帝領受許多話語與教導。可是,他就是一個先知,是12個小先知中的一位。
而這位先知,除了在約拿書中有記載,在列王記下第十四章也有提及,他是亞米太的兒子約拿,他在以色列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的時候,上帝的話臨到約拿,對他說,上帝要這國家擴展至北邊的境界,事情就這樣成了。「猶大王約阿施的兒子亞瑪謝十五年,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在撒馬利亞登基,作王四十一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離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的一切罪。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正如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所說的。」(列下14:23-25)
所以,約拿在這個國家,曾傳講上帝的話語,雖然這個耶羅波安二世,並不是一個得上帝喜悅的國王,但是上帝的話透過先知約拿臨到他,藉由他使以色列國興盛。由此可見,約拿在這個國家應該是受人尊敬的,因為他有從上帝而來的話語。
約拿書第一句就是上帝的話臨到約拿,對他說:「你起來,往尼尼微那個大城去,出聲警誡他們。」「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約1:1-2)。當約拿聽到上帝的命令之後,上帝為約拿預備的旅程也開始了。到底上帝要讓約拿經歷什麼樣的旅程?
約拿聽到上帝的話之後,有沒有起來?他有。可是,上帝要他往東邊、往北邊,沿著二河流域,走向尼尼微,亞述的首都。可是,約拿卻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他下到約帕的港口,坐上船航行很長很長一段路,目的地是他施,就是現在的西班牙。在當時,人們所能理解的世界裡,他施是在地極的地方。約拿花了不少的旅費,讓自己踏上一條不同於上帝要他走的道路。這個聽見上帝命令去走的,卻是一個逃避上帝的旅程。
或許,我們會想起自己,在我們的生命中也想走上一條,逃避上帝的旅程,只是沒有像約拿,走的那麼積極、走的那麼遠。或許對約拿來說,不去尼尼微城有他的原因。有些聖經學者指出,當時的亞述帝國,開始攻擊、侵略以色列國家,或許約拿是因為心中的愛國心、民族意識,以致對於上帝的話語,他寧願沒有聽到,或是他有聽而不行動。
這也提醒我們,有時上帝的話臨到我們時,我們會因著本身所看的角度,心中所堅信的事,而選擇不去回應、不理會。不管怎麼樣,約拿開始了自己的旅行,走得很遠,走得很積極。
接著,我們就像看電影畫面一樣,鏡頭一換,有一艘船在暴風當中,船裡的船員們很忙。有的人忙著把船帆收起來,有人把進到船裡的水舀出去,有人趕快把東西綁牢。後來,因為風浪實在太大,他們改變策略,把所有的東西都拋到海裡。最後,貨品都丟完了,無計可施之下,船主告訴所有人求告自己的上帝。船上的人紛紛禱告他們的上帝說:「上帝啊!救我!救我!」。
在這樣的畫面中,我們好奇的是,約拿他在哪裡?聖經中說,當全船的人都向自己的上帝禱告時,船主發現,有一個人竟然沒有這樣做,就是約拿,他在船艙下面睡覺。這個約拿,他真的睡得著嗎?海上波濤洶湧。這約拿到底是真的睡,還是假的睡?還是他從踏上船的時候,他就知道,這一位他想逃避的上帝,竟然也在這裡。所以,他選擇在船艙下不禱告他的上帝,可是上帝透過別人告訴他,要他起來禱告他的上帝。所以,約拿就起來到船艙上一起禱告。
風浪還是很大,船員們說我們來抽籤,看看是因誰的緣故,使風浪大的,於是就抽出了約拿。船員問約拿說:「你是誰?從哪裡來?是做什麼的?要去哪裡?是因為你,讓我們發生這樣的事情。」約拿回應說:「我是希伯來人,我是先知,我敬畏創造世界的耶和華,但我逃避了他。」
或許,我們會想,這趟旅程中約拿不是要躲避上帝嗎?可是他的見證卻說他是敬畏耶和華的人,怎會這樣的言行不一?在發生這些事情之後,約拿說:「你們把我丟到海裡,海浪就會停了。」我們看見,雖然約拿逃避上帝,可是他憐憫同船的人,這事與他們沒有關係。同時,當他在抽籤中被抽出來並說出他的建議時,其他的人就馬上把他丟到海裡去嗎?這些人並沒有把他丟下去,這群人努力地划槳,希望能夠透過自己來解決。直到真的沒有辦法的時候,他們才求上帝,不要把這人流血的罪放在我們身上,這才把約拿丟下船。說也奇怪,這樣風浪就平了。
三、約拿故事中的省思
在生活中我們能認出上帝的同在與能力嗎?你我可曾有過逃離上帝,去躲避上帝的經驗?(詩篇139篇1-10節)
約拿,一個不願意禱告、逃避上帝、最後才禱告的人,卻見證了真正創造天、地和海的上帝。或許,當這群人,好不容易回到港口,有人問他們說,你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些船員會說,我們遇到了大風浪,這可能是從我們海上旅行以來,遇到過最大的風浪。有一位叫約拿的人,他說他是先知,他相信的是創造天地與海的耶和華。當我們抽籤抽到他並把他丟到海裡,風浪就平了。
當人在見證上帝的時候,約拿成為一個見證者,這上帝是值得敬畏的。這是奇妙的經歷,他的上帝真有能力。我們喜歡聽這樣的經歷,在大風大浪當中,透過禱告,上帝垂聽我們的禱告,讓人安然渡過風浪。
從約拿的故事我們會聯想到,在新約中也有一個平靜風浪的故事,那一次在睡覺的人是耶穌。耶穌在服事之後,要渡過海,他的門徒好些人是船長、是捕魚的人。在那風浪中,他們感受到風浪是那麼的大,可是耶穌卻在船尾睡覺,那時有同樣的話說:「耶穌啊,救我們,我們的船快要沉了。」
就像我們面對、經歷生命中的大風大浪時,來到上帝的面前呼求,而耶穌平靜了風浪,才讓人看見,原來上帝在我們面對大風浪的時候,他在那裡,他確確實實就在那裡,在我們船的旁邊、在我們船的上面與我們同在,而我們竟然不知道!
我們是否曾經,也像約拿一樣,為了逃避上帝的面,而走了一段遙遠的路。也許,我們會說:「沒有啊!我們還在這裡。」但這樣的一段旅程,不在於外在的道路走了多遠,卻是內心的一段旅程。
我參加一位牧者的讀經班,在固定的時間聚集,用聖經的話彼此分享。有一次,我們讀詩篇第139篇第1-10節,「耶和華啊,你已經鑒察我,認識我。我坐下,我起來,你都曉得;你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我行路,我躺臥,你都細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耶和華啊,我舌頭上的話,你沒有一句不知道的。你在我前後環繞我,按手在我身上。這樣的知識奇妙,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我往哪裏去躲避你的靈?我往哪裏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裏;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裏。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飛到海極居住,就是在那裏,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詩139:1-10)。我們分享讀完第一次之後,聽到什麼?讀完第二次之後再分享,看到什麼?在第三次讀完之後分享,上帝要我們做些什麼?當時我分享第一次讀完時,好像聽見這個詩人,他內心跟上帝對話,雖然我們不知道這個旅程是真的?還是假的?可是,他跟上帝有一種對話。而第二次讀完的時候,我看見全知全能上帝的保守,因為他不僅知道,他也在那裡,不管我們在哪裡,他也在哪裡。
在當時有位牧者提到,從這詩篇中他想到約拿,上帝竟然如此的大費周章,安排那大風大浪,安排那船員的心思意念,安排抽籤的結果,安排有一條大魚把他吞下去,而且不能把他吃掉,三天之後還要把他吐出來。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要讓約拿的旅程,從他施回來;為的是讓約拿不要再逃避上帝。那位牧者說,上帝的心意竟然這麼大,上帝是如此愛約拿。同樣地,我們何德何能,竟然能得到上帝如此大費周章的恩典。我相信,上帝做在約拿身上,要他回轉所做的努力,同樣也會做在每位兄姐的身上。相信在座許多的弟兄姐妹,當我們逃避上帝的時候,上帝也是用他大能的恩典,把我們挽回。
弟兄姐妹,在我們無助、需要上帝的時候,是否曾經歷上帝的恩典,他帶領我們進到信仰裡,成為上帝的兒女。在主耶穌的寶血裡,我們成為新創造的人。成為基督徒之後,在我們的旅程,上帝透過一些方法,要我們成長。要我們進入教會,學習弟兄姐妹彼此的相愛。只是有些時候,上帝要我們起來,往那裡去,要讓我們在那裡成長,把使命交託給我們,我們卻選擇走另外一條道路。
或許,像詩篇139篇所說的,我們巴不得從清早起來的時候就逃跑了,去到好遠好遠的地方逃避上帝。或許我們哪裡也沒有逃跑,依然坐在這裡,坐在禮拜堂中做禮拜,我們選擇沒有起來,我們選擇依然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家庭。而在信仰當中,我們卻知道好像有地方卡住了。我們卡在一個地方,別人看不出來。可是,我們知道那卡住的時間有多長,有的時候可能是一天、一個禮拜、一個月。而在那卡住的時間裡,上帝依然在那裡,對我們說話。
有時候,不是卡住卻是黏住了,我們好像被一些事情黏住了,像是被世界上許多的潮流黏住了,以至於最後上帝只好透過別人,透過大風大浪對我們說,某某人你起來,起來禱告你的上帝,你還在睡嗎?你真的還在睡嗎?
牧師有時在約拿的身上也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曾經逃避上帝。可能為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原因,有時候是個人的個性,有時候是自己小小的堅持,有時候可能在服事中有受傷的經驗,以至於有機會被呼召去服事的時候,心中有許多的遲疑。
如果,說到一些人的心境,牧師其實不是要責備誰,是要說這位對約拿不離不棄的上帝,他那樣的看顧約拿,帶領約拿,同樣也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話。上帝渴望我們走在能夠領受祝福的路,他帶領我們的路,超出我們所想的。上帝不要我們卡在某個地方,他不要我們走一條,不是他原本帶領我們走的路。
四、竟然有第二次的機會
上帝給約拿第二次的機會,上帝也給你我第二次機會,我們打算怎樣回應?
那位給約拿第二次機會的上帝,他同樣也給我們第二次的機會,甚至是第三次、第四次的機會。弟兄姐妹,我們要繼續跟約拿去旅行嗎?跟他一樣踏上往他施的船,要花上一筆超出想像的經費。還要在大風大浪的當中,假裝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這是你、我,信仰旅程中的景況嗎?
五、結論
你跟約拿去旅行了嗎?在中秋團圓的氛圍中,也是再次反思和立志回應的好時刻。
在這三天的中秋節連假,我們有一段時間跟家人彼此分享,也可以有一段時間,跟上帝對話、跟我們的心對話。想想過去,屬靈的生命中,上帝怎麼樣的領導。而我們現在,是在怎麼樣的信仰光景裡。上帝給約拿第二次的機會,我相信他給每個人,用他滿滿的愛,也給我們第二次的機會。
他在等待我們,他要叫醒我們,對我們說,某某人你起來,往我要給你走的路,不要再睡了。上帝不要我們等到大風大浪的時候,別人再用很大的方式來叫醒我們。他也不要我們到那時候,才見證上帝,是又真又活的上帝。
如果你說,牧師我實在願意,可是我心裡軟弱,過去的第二次機會,也讓上帝灰心、失望,如果我答應了、開始了,可是又沒做到,不是反而更不好嗎?
牧師要鼓勵大家一起來,每個時刻都可以重新來到上帝的面前,有開始就不會太晚。我們可以憑著信心,跟上帝禱告,自己信心不夠的地方,求上帝幫助。
我們不再做那個不禱告的約拿,也不再做那個只有每天吃飯時禱告的約拿,我們花時間在上帝面前,聆聽上帝要我們怎樣走面前的道路。我們將自己的難處,跟上帝說。或許你會說,不知道要做什麼,這可以跟上帝求,就在禱告當中、在讀經當中,相信上帝將一步一步向我們顯明。在等待的時間,相信也是我們信仰中,等待上帝帶領的寶貴時光。如果,靈修生活需要幫助,和平教會有很多資源可以幫助我們來建立靈修生活;或是想瞭解聖經,也有主日學的課程可以參加。
在和平教會這個大家庭中,從過去到現在實在有上帝滿滿的恩典,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比我更清楚,關於土地、新禮拜堂的建立,我們領受太多從上帝而來的恩典。上帝要我們將這些恩典,往前走出去與人分享,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求上帝保守,也求上帝透過今天的信息,對我們說起來,我們不是跟著約去約拿去旅行,而是跟著上帝去旅行。我相信這旅程,是為了經歷上帝滿滿的恩典,即使有風雨、有大浪,卻能夠成為上帝同在的經歷,也是一條成為別人祝福的道路。
弟兄姐妹,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你願意嗎?願意跟上帝走上這條道路嗎?如果願意,我們同心說,阿們。
一起來禱告
親愛的天父上帝,在這中秋佳節的主日,我們在這裡回想,我們走在一條什麼樣的信仰旅程裡,求主與我們同在、保守與引導。主,你特別為著我們當中,生命經歷大風大浪的弟兄姐妹,主,或許我們沒有看見他們心中的掙扎,但主你都知道。求主保守、引導,我知道主你就在我們的船上,你帶領我們前面的道路。
父神,也求你特別與我們同在,聖靈對我們說話,要是我們當中有弟兄姐妹,因著一些事情卡住的,主你知道,求你幫助我們,讓我們再一次走上這條與你同行的道路裡。主,求你也來祝福,我們前面的道路。也祝福和平教會每一位弟兄姐妹。我們謝謝你,求你與我們同在,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基督徒的債

講道內容
講題:基督徒的債
經文:羅馬書一章14-15節
羅馬書十三章8-10節
主講:商正宗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I.引言:一般人的債.基督徒的債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看到今天的題目,有人或許會感覺到疑惑,當基督徒這麼慘啊!沒當基督徒前已經有銀行的房子貸款、學業貸款……,還要欠這個人情債、那個債、這個債。當了基督徒之後,還要加上基督徒的債。

II.本論
1.經文裡的債-原文opheilo-應盡的責任義務
一般的債是自己的,需要由自己負擔,這種債是因著我們生活上的需要而產生的。但在聖經上面講的基督徒的債卻不是指這些。保羅在羅馬書是用一個特別字表示「債」的意思,不是我們欠人家現有的一些東西:錢財、物質、人情、親情、……等等這些債務。在新約原文裡面,債這個字叫作opheilo。這是說「債」是一個義務,一種責任。不是你欠人家錢、人情,或者是親情等等。而是上帝給你應盡的責任,應盡的義務,這就是基督徒的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裡,在家當父母、當兒子的,有我們應該盡的責任,那是你的債。在公司、在學校、在商業場所,你也有身為一個基督徒,上帝交給你,應盡的責任、義務,那就是你的債。在聖經裡,保羅告訴我們「基督徒的債」就是指這個,這是上帝交托給我們應該負的責任。
在聖經裡,耶穌說了一個比喻,有三個僕人,主人出國前交待他們,一個給五千、一個給二千、一個給一千。一段時間之後主人回來了,這個領五千的僕人說:「主人請看,你給我五千,我又賺了五千,現在有一萬元,還給您。」那個領二千的僕人也說:「主人請看,你給我二千,我又賺了二千,現在有四千元,還給您。」惟有這個領一千的僕人,他不但沒有去賺錢,還講了很多理由。「主人我知道您是很嚴格的人,在沒有撒種的地方,您要收割。……」可是這個主人不買帳,反而對僕人說:「你這又懶惰又不忠心的僕人。」為什麼主人這麼說?因為他沒有盡到一個僕人,完成主人交待他的責任,就是去賺錢、去工作。因此主人說:「你不會作生意,至少把這個錢放在銀行生利息。這樣就盡到你的責任。」所以,將來上帝是祝福,或是刑罰,就是當我們活著,做一個基督徒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盡到上帝交給我們的債(責任、義務)。做一個學生,有他應該盡的責任,做一個老師、一個醫生、一個生意人、一個家庭主婦、一個父母親、一個基督徒,都有我們應該盡的責任,我們努力去盡的時候,就是還了上帝給我們的債。
記得不久之前,我的一位醫生朋友,他的太太是以前台大醫院護理部的部長,她送給我一本書。那本書是關於一位白教士的故事,他是外國的宣教士,在馬公醫院裡面,三十幾年的時間,一直看護著麻瘋病人。書中收編了他寫的文章,以及紀念他的文章。我特別注意到他的生平介紹,他說他在年輕的時候被上帝呼召,主耶穌選召他來到台灣。於是他來到馬公,在當地醫院特別去關懷這些麻瘋病人,三十幾年如一日,有一段時間我們一起在麻瘋協會理事會裡成為同工。我去拜訪他時,看到他在一個小小的房間,為一位麻瘋病人治療、換紗布。那個病人的身體已經潰爛,但是他還是用快樂的心,一面跟這個病人談話,一面清潔病人的傷口。他不只是在醫院裡面幫助病人,還常常去這些病人的家探訪,詢問他們是否缺乏什麼?有什麼需要他就去幫助他們。所以在他過逝時,馬公為他立了一個銅像,紀念這位關懷麻瘋病人的白教士。我曾問他說:「你這三十幾年,每天面對這些病患、那些潰爛的人、那些受傷的麻瘋病人,你不會感覺到厭惡嗎?」他說:「不會,因為這是上帝交給我的債,我應該去還的,還這些病人的債。所以我像保羅一樣,很樂意來做這些事情。」保羅也告訴我們說:「你不樂意,這個責任也已經交給你了。所以,你要樂意去作這個。」基督徒的債是你要用快樂的心,服侍上帝的心去服侍人,在聖經裡這個債是神的祝福。所以當你信耶穌,成為基督徒以後,保羅說:「你就負起這個債。」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在各行各業裡,我們的工作岡位上,就是在盡上帝交給我們對人、對所做的事情的責任、義務。
2.福音的債
在羅馬書有兩處特別強調,基督徒一生要還的債,重要的債,有兩個。第一個是羅馬書第一章14-15節:「無論是希臘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所以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這是什麼的債?羅馬書是保羅想到羅馬傳福音,去還這個福音的債而寫給羅馬基督徒的信。基督徒蒙召以後,第一個重要的債就是去傳福音,去還這個福音的債,這也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義務。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有空沒有空,這個債你一定要還,這個責任你一定要盡,這個義務你一定要盡。所以保羅不論在自由的時候,還是被關在監獄裡面的時候,被逼迫的時候,他都在還這個債,他的一生就是要還基督交給他傳福音的債。因此身為基督徒,我們一生當中,沒有向任何一個人傳福音,帶領人信主,就是虧欠神,違背神的旨意。
我們知道非洲一個偉大的宣教師──史懷哲先生,在台灣有一位陳五福長老,是位眼科醫生,他組織了一個史懷哲之友。我參加後,看到史懷哲的傳記,他真是一個偉大的宣教師。他在三十歲時,已經得到哲學、音樂、神學三個博士學位。但是後來上帝選召他,要他去非洲,那個沒有人願意去的地方去傳福音,去還這個福音的債,他就為此花了六年的時間念醫學,得到醫學博士學位。他本來可在故鄉德國的一個神學院裡面當院長,他的地位非常崇高,並且他對巴哈的音樂,特別是管風琴,更是一個權威。他有很好的前途,有燦爛的明天,他可以住得很好,吃得很好,待遇很好。但是當他聽到上帝告訴他說:「你要去非洲還福音的債。」他就把這些都奉獻給上帝,到非洲傳福音,甚至死在那個地方。他在當地服侍,遇到經費不足時,就回到他的祖國開音樂會,演奏巴哈管風琴的音樂,得到的收入,再次拿到非洲進行醫療傳道的事工,去還這個福音的債。他在傳記中寫到他為什麼去非洲傳福音。他說有一個早晨,他醒來時聽到一個聲音,說「你不應該只有享受目前我給你的這些福份,當作你應該得的東西,你必須獻出你所得到這些我給你的恩賜,來回饋人類,回饋這個世界,回饋需要的人。」在他聽到這個呼召之後,後來上帝要他到非洲去,他就把他一切所有的,為了這個目的而奉獻,後來甚至死在非洲。當上帝選召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時,我們便承接了一個很重要的債,就是「你不傳福音,你就有災禍了」。好像保羅所說:「因為這個責任已經交給我了。」聖經裡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而在使徒行傳中,保羅在大馬色的路上,被揀選的時候,上帝也對他說:「你將來要為我作見證,去許多的地方,在這個世界,在許多人的面前,為我作見證。」「主對亞拿尼亞說:『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徒9:15-16)保羅被選召作一個基督徒時,就是開始去還這個債,他的一生就是完成上帝給他的這個責任,這個義務。同樣,我們作一個基督徒,在我們的生活裡、生命裡,傳福音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不管我們在什麼地方,做什麼工作,有什麼樣的地位,傳福音是還上帝交給我們的債、責任、義務。所以保羅說,當我們還這個福音的債的時候,就會讓人與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上帝的救恩,上帝的恩典。因此傳福音不是一個重擔,而是一個喜樂的事情,一個蒙祝福的事。記得我剛來和平教會時,老牧師介紹我認識一對約六十幾歲的夫婦,他是大學的教授。老牧師特別介紹教授的太太,他說:「這位姐妹在我們教會非常不得了。」我問:「為什麼?」老牧師說:「在這間教會,有十幾個人都是她引領來信耶穌的,破了和平教會的記錄。」她的子孫現在還在我們教會聚會。不但她的媽媽信主,她的家庭信主,她的子孫也信主。她身為一個大學教授夫人,大家都以為是高高在上,但是她卻很謙卑,每個星期都去拜訪她想帶領的人,為他們禱告,最後帶領他們來到教會受洗。我便問她說:「身為一個教授夫人,過得很好,你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她說:「不是,我做一個基督徒,上帝說:『你要去,往普天下傳福音,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他們施洗。』我要還這個福音的債。」所以保羅才勸誡我們,要還的就是這個福音的債。如果我們沒有還,我們沒有在得時、不得時都傳福音,我們就虧欠了神的恩典,虧欠了神的愛,虧欠了神所交託給我們的責任,我們的義務。
3.愛心的債
第二個債就是愛心的債,「凡事都不可虧欠人,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有別的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加害與人的,所以愛就完全了律法。」(羅13:8-10)我們能夠還福音的債,最重要的動機就是愛心,若沒有愛心,就沒有辦法去傳福音,因為你不會關心別人他的靈魂是否沉淪。所以愛心是我們基督徒做事的原動力,上帝的愛催逼我們,讓我們去還這個福音的債,讓我們去做,無論在家、在教會、在社會,我們做一個基督徒應該去做的事,樂意去做的事,應該盡的責任,應該盡的義務。所以保羅說:「我們要還福音的債,更重要的是要還愛心的債。」所以說,你不要欠人什麼,惟有愛心、愛人如己這個債,你一定要還。有愛心我們才能還這福音的債。史懷哲在他的傳記裡面,他寫了一段分享,「我常常跟這些所謂熱心的基督徒展開了很艱苦的舌戰,聲嘶力竭。」因為當時他要去非洲時,所有人都說:「那些人沒有用,朽木不可雕,你傳福音也沒有用。」但是他還是去了。他說:「這些人不相信上帝給我們的愛,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改變社會,改變國家、文化。」他覺得很奇怪,基督徒常常講愛,卻不知道什麼是上帝真正的愛?正是這個愛心催逼我們去傳福音,這個愛催逼我們去盡我們的責任,無論在哪一個地方,無論在哪一個岡位上,是我們應該盡的,應該做的。在台灣同樣也有很多偉大的宣教師,可能年輕的人都不知道,好像巴克禮博士,他是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比我們中央研究院的院士的地位更高。但是上帝在他十六歲的時候呼召他,說:「我要用你去傳福音。」他就奉獻自己,從那天開始,他每一年與上帝簽立奉獻契約書。結婚之後,他也帶他的太太一起簽名。他說:「我們願意將我們的一生奉獻給主,為傳福音之用。」他在台灣多久?六十年。他把他的一生奉獻給台灣,他是何等地愛我們台灣人,何等地愛我們這片土地,愛我們這個國家。沒有愛心,他沒有辦法在這裡待六十年,在那個當時尚未開化的台灣。他在二崙那裡,為了建堂的事情被人潑糞,堂堂一個博士,一個英國皇家院士,他卻笑著說:「你把這些潑在我這個外國人身上,又不會讓我長大。你應該把這些撒在土地、菜蔬上面,這樣它們會長大。」何等寬大的胸襟。他死後選擇埋葬在台灣,在台南的教會公墓,在那裡一排八個,都是台灣初代教會的宣教士,他們一生都奉獻給台灣,把他們的生命奉獻給我們,沒有這些人,就沒有我們今天可以坐在這裡享受這個禮拜,我們沒有機會享受神的愛,神的救恩。因為那些人奉獻他們的一生,奉獻他們的生命,奉獻他們的愛心,才有我們今天可以成為基督徒,享受神給我們的恩典。所以,保羅說,我們做一個基督徒,我們應該盡的責任,應該盡的義務,就是還愛心的債。
在北部第一位宣教士馬偕博士,他的傳記中寫了一首詩──最後的住家,「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我一生的歡喜攏在此,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波浪大海中遙遠的對岸,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通割離的台灣啊,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我心未通割離的台灣啊,我一生的快樂攏在此,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在竹林搖動的陰影裡面,找著我一生最後住家。」
他一生何等地愛我們台灣人,為了神的緣故,為了我們的緣故,他奉獻他的一生,娶台灣人的太太,死後埋在淡江中學的後面,選擇台灣人的墳墓,他為什麼能夠作這些事,就是因為神的愛催動他,來台灣作傳福音的工作,完成神所交託給他福音的債、愛心的債,用他的一生完成神的旨意。同樣,我們作基督徒時,神也要求我們要透過我們的工作、生活、所作的一切,還這福音的債、愛心的債。
III.結論
一位基督徒醫師的典範
最後,我要提到一位在羅東的基督徒眼科醫生──陳五福長老,他組織了一個史懷哲之友,我也是其中的一員。我與他接觸時,受到很大的感動。他當醫生不是為了賺錢,他特別關心那些視障的人,他們的生活很辛苦,找不到工作。所以他就出錢、出力幫助這些視障的人,訓練他們從事按摩的工作、或是其他的工作,使他們能夠自力更生,使他們能夠因著他的愛心,得到福音,得到神的救恩。所以,他引領很多人信主。
當時蔣經國總統曾邀請他擔任宜蘭縣的縣長,但是他說:「不是,上帝要我去做的,不是當縣長。上帝要我做的是去當醫生,來幫助這些視障的人,這些眼睛看不到的人,這是我的債,神給我的債,我要還祂。」他一生就是這樣。當史懷哲死的時候,他的墳墓有一個十字架的墓碑,是用木頭做的。後來,墓碑用剩的木頭被製作成好幾個十字架,陳五福長老送了一個給我。每當我看到這個十字架,就會想到史懷哲博士,也想到這位我所尊敬的陳五福醫生(長老),因為他的一生正是學習史懷哲的腳步,還福音的債,愛心的債,盡上帝交給他應該盡的責任、義務。所以,保羅說:「你們不要欠人什麼;唯有福音的債及愛心的債,我們還是欠人的。」
我們一起禱告
慈愛的天父,愛我們的主,我們感謝你。早上通過你的使徒保羅,所留下給我們的一個教導,當我們被主耶穌救贖的時候,上帝你就交給我們二個重要的債,就是傳福音的債,跟愛心的債。要我們一生一世來還這個債,這是上帝所祝福一個喜樂的職務,願我們能夠在我們的一生當中,學習我們那些屬靈前輩、宣教士的腳步,用我們的一生還這二種債,來引導人信主,幫助人得到你的愛。我們這樣禱告、不配,是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信心的看見

講道內容
講題:信心的看見
經文:羅馬書六章1-14節
主講:石素英牧師
時間:二0一四年八月廿四日

一、前言:從一個故事說起   

這故事發生在教會初期,基督徒經歷到羅馬帝國皇帝的迫害,迫害基督徒的著名的羅馬皇帝之一是戴克里先。戴克里先做皇帝的時候,在北非的基督徒受到嚴重的迫害,在今天的突尼西亞北邊的迦太基一帶,有很多現在稱為多納派的基督徒。那時候戴克里先要求基督徒交出聖經,若有基督徒不願意將聖經交出來,就會因不服從政府而被抓起來,受很多的折磨,甚至有許多基督徒被關起來,遭受酷刑或是被處死。當然,有些人會躲起來、有些人選擇先離開教會。在這當中,有一些主教也逃走了,甚至有一些主教把聖經交給政府。當這事件結束之後,教會再度回到正常的秩序。  

面對那些當初把聖經交給政府的主教們及逃離的基督徒,教會該如何處理呢?當時處理的過程中,教會散佈著一種氛圍,教會多數人認為受迫害而背離信仰的人,特別是那些主教,他們永遠都無法得到上帝的原諒,相對於逃離或背教,有很多人是選擇堅持信仰而被關在監獄裡,或是因而殉道。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和洗禮有甚麼關係?原來因為這個事件,教會內部開始討論,這些背離信仰的主教,他們所主持的聖禮,包括洗禮等,這些聖禮是有效用的嗎?他們主持的洗禮是有上帝背書的嗎?

戴克里仙時代多納派基督徒的看法,認為背叛信仰的主教所施行的洗禮是無效的,因為那些背離信仰的主教們,是不能被原諒的。基於這樣的意識及想法,基督教圈子開始辯論這個議題。 

這段時間,奧古斯丁住在北非,主後410年成為Hippo的主教。奧古斯丁認為多納派的主張是有問題的,因為這樣的教義是把上帝的恩典與救贖放在人的力量和行為上。也就是說,在教會的崇拜中,主持聖禮的人也必須是完全聖潔的,會眾也是一群聖潔、毫無瑕疵的人,整個教會都必須是聖潔的。這樣一來,聖禮、包括洗禮在內,主要基礎在於人的聖潔和高操的道德,而不是上帝的恩典,奧古斯丁反對這樣的看法,他花了十年的時間與多納派的基督徒論辯,留下了七篇與多納派基督徒辯論關於洗禮的文章。

二、在信心和人的努力之間  

隨著教會歷史發展,到了宗教改革時期,改革宗有新的詮釋。改革宗非常強調唯獨恩典,因為耶穌基督白白的救恩,我們被拯救;同時也非常強調上帝的主權,認為基督徒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榮耀上帝。當我們強調上帝的主權及恩典時,就會認為人的功勞、努力,都是微不足道的,確實是這樣。但過度強調唯獨恩典和上帝的主權,人追求屬靈或靈性操練,就比較少被教導,當我們閱讀海德堡要理問答或是加爾文寫的日內瓦教理問答時,就會發現情形確實是如此。

早期的教會,對洗禮的看法是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到宗教改革時期,對於用水洗禮的意義及記號,是表達基督徒參與在耶穌基督的死及復活之中,並且有聖靈的工作在其中。羅馬書第六章2-4節,提到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洗禮當中舊的我與耶穌基督同釘十字架、埋葬,與耶穌基督一同復活,使我們有新生的樣式。「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羅6:4)
2011年,有人將奧古斯丁的故事拍成電影,內容是依據奧古斯丁懺悔錄為電影腳本。電影中有一段是描述奧古斯丁與多納派基督徒代表的辯論,一場關於洗禮的辯論。電影拍攝手法,以現代的口語及理解方法,呈現辯論過程。在辯論時,多納派的代表站起來說,其實最有罪的那個罪人就是奧古斯丁,因為身為主教的奧古斯丁過去是一位非常有野心、自戀、充滿情慾的人,這是完全不符合道德規範的。所以,多納派基督徒代表認為,有什麼人的罪會比奧古斯丁更重呢?

奧古斯丁早期是敵對上帝的,所以多納派基督徒代表在辯論時所講的,都是強而有力的證據。以致奧古斯丁這方的人,聽到這些都傻了,不知該如何辯論下去。這時,奧古斯丁站起來,承認多納派基督徒代表所指控的人確實是自己,承認自己過去不但野心勃勃、非常自戀、充滿情慾,而且敵對上帝。

但是奧古斯丁接著說:「然而,上帝給我一位母親(奧古斯丁的母親是一位非常敬虔的基督徒,不斷地為奧古斯丁流淚禱告),她讓我知道,這個物質的世界,不值得我用野心去爭取,因為有一個更美的天上世界。上帝給我一個女人,(她的身份是奴隸,因為階級問題,奧古斯丁不能跟她結婚,但是奧古斯丁很愛她),因為她讓我看到,當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的時候,是可以完全放下自己。上帝給我一個兒子,我以為他是按照我的形像造的,結果上帝把我的兒子帶走,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我現在還是充滿野心、自戀、滿是情慾,但是,不是只是我,而是在此的諸位也都是如此。我們往往被絕望所苦,參與在黑暗的事物當中,但是我們的上帝,祂比我們任何一個兄弟更像兄弟,祂比我們任何一個朋友更像朋友,祂比任何愛我們的人更愛我們,」因為祂接納我們,如同浪子回頭故事裡的父親,接納那迷失的兒子一樣。

奧古斯丁這段話,說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當他在罪惡中的時候,他開始看見,因為信心的看見,他願意改變。即使他願意改變時,也不完全確定,他母親對他說的永恆世界,到底存不存在?他看到他所愛的女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辦法像她一樣,放下自己去愛另一個人。他瞭解他的兒子,是依上帝的形象所造,可是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辦法,活出上帝的形象,但是因著信心的看見,奧古斯丁願意悔改歸向神。

三、羅馬書的提醒

羅馬書第六章,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我們確實是不斷向著舊的我死去,同時持續活出新生命。

屈梭多模是早期的教父,他用有趣的方式,來解釋這段經文。屈梭多模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了,我們也分享這樣的復活。因為相信基督徒如果像奧古斯丁,有那樣的信心看見,基督徒就會行動,就會產生生命的轉變,包括願意投靠上帝,願意開始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是不是有新生命的樣式。屈梭多模直接地說:「我們有復活的大能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這新的生命改變我們生活中不好的習性,譬如暴躁的脾氣可以控制,不再沈溺於某些事物,可以離開罪與死亡。」

他用另外的方式來形容浪子回頭的故事,將父親的家跟浪子所去的地方,當作兩個不同的國度。父親的家就有如天國一般,天國的父親充滿了愛,渴望他的孩子回來,不管他的孩子如何,只要他的孩子願意回來,他都會接納他們,親吻、擁抱他的兒女們。另外一邊就有如浪子流浪的地區,騙走了他所有的錢財,在人看起來是很快樂,但實際上是很虛無和空洞的地方。屈梭多模說,當這個浪子願意回家的時候,就是他看見父親的家跟他所流浪的地區是不一樣的,這是信心的看見,也許這浪子需要一點時間,才能確定這信心的看見,站起來回家。

這段經文反映出基督徒的生命常常往返於新、舊之間。還記得以色列人在埃及做奴隸400年,當摩西帶領他們離開埃及的時候,在曠野時,上帝從天上降下嗎哪,給他們當食物。這時候的以色列人已經自由了,不再是奴隸了,又有天上的嗎哪作食物,可是色列人要求摩西帶他們回埃及,為什麼?因為在曠野吃嗎哪很無聊,他們要回到埃及去吃肉。教會歷史中,往往將此比喻為人的靈性的軟弱,受到根深蒂固的奴隸性的捆綁,這些舊的習性,其實就是罪,我們必須要離開舊的景況,因為這些就像是浪子去的地方,使我們遠離了上帝。可是,在另外一方是上帝的家,有愛我們的父親,他殷切的期盼我們回家,殷切的期盼我們回到他的面前,不管我們怎麼樣,只要我們願意回家。

這當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那浪子他看見兩個國度的差別,並且相信而站起來回家。
從「信心的看見」,到「站起來行動」,這是有一點點距離的。從這段經文可以看見,罪的權勢不能支配我們,但它可以引誘我們,我們可能會沈陷在罪當中,當我們願意接受上帝的幫助,讓聖靈引導我們,我們就可以離開罪。在聖經中,常常用病痛來比喻罪,所以我們才會說耶穌是最大的醫生,他醫治我們。我們知道,當我們看醫生的時候,我們的病不一定會馬上好起來,但會是好轉的開始。當我們開始從信心的看見到行動,就是我們願意停止犯罪,不再與罪一起,並且站起來,離開這一切不好的行為,這樣罪就離開我們了。
我們要知道,當我們要站立起來的時候,在天上的天使與天父,他們是多麼的高興,等候著要擁抱、親吻我們。不是因為很久沒有看到你,而擁抱、親吻你,那種心情而已,而是因為過去的不好或罪惡都已經過去了,從現在開始,新的生命正在發動,所以天使們大大的慶祝。

四、結語

關於信心的眼光,這是一種覺醒。現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較好,我們受不了家裡有蟑螂或是有不好東西,就會全家動員,將這不好的打掃乾淨。屈梭多模說,當你在睡覺的時候,如果有一條蛇從你的床邊爬過去,你一定會用各種方法,將那條蛇打死。這個比喻中,屈梭多模要表達的是,那條蛇或是蟑螂,就像是罪惡在我們靈魂裡工作,如果我們容忍它,它就會愈積愈多,愈來愈不像話;我們沒有讓不好的東西離開我們睡的床,或是居住的環境,有可能是因為懶惰不清理;或是我們沒有認識到,這些不好的東西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 我們不知道若這樣繼續下去,我們的靈魂是要付出代價的。所以,我們需要信心的眼光,去檢視我們的靈魂,是愈來愈接近上帝,還是在我們的縱容下,靈魂離上帝愈來愈遠?就像浪子一樣,遠離他的父親,等過了一段時間後才後悔。

當我們看見,過去有一些不好的習性,或許有可能得罪了上帝,生活不討上帝喜悅,需要儆醒。在聖經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其中之一是士師記的耶弗他。耶弗他是一位祭司,非常有能力也很會帶兵。有一次,他要帶兵出去打仗,為了激勵士兵的士氣,就對士兵說:「當我們打勝仗回來,打開城門第一個出來迎接我的人,我就把他獻祭。」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記載,查遍舊約的律法,我們找不到這種記載,上帝從來沒有接受獻人為祭。但是,耶弗他隨從了他過去的習俗,為了激勵士氣,說出這樣的宣告。沒想到,當他打勝仗回來,打開城門第一個出來迎接他的,竟然是他的女兒,最後,他把他的女兒獻祭了。耶弗他跟隨習性,得罪上帝,所以色列人每年紀念耶弗他的女兒,而不是耶弗他。
 
所以,我們要時時的儆醒,不要縱容我們內在的一些東西,放著不處理,我們要讓聖靈不斷光照我們,讓我們用信心的眼睛去看,在新與舊之間,我們過去的習性是否被改變?或是我們還留在舊的習性中?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我們已經跟耶穌基督同死同復活,那麼就讓聖靈在我們的裡面工作,用信心的眼睛,察看我們靈魂的光景,不要向罪惡妥協,不要讓魔鬼有機會在靈魂築巢,而是讓我們渴慕上帝的真理與公義,因為那是唯一讓我們進入永恆的道路。

我們一同低頭禱告
上帝我們謝謝祢,謝謝祢賞賜救恩,讓我們有份於耶穌基督的死與復活。謝謝祢愛我們,知道我們真的是你的兒女,你張開你的膀臂擁抱我們,不管我們怎麼樣,你渴望我們回家。謝謝你這樣的應許,謝謝你這樣的愛,謝謝你再一次賞賜我們信心的看見,讓我們用行動來回應你的恩典。禱告,奉耶穌基督的名,阿們。